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大刘锋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南大刘锋的论文发表

外语类学术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不再是本族语者的专利,作为国际语言,它是理解、交流以及表达不同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以下是外语类学术论文,欢迎阅读。

来自不同母语背景说话者的英语口音可能会造成交际的中断甚至失败;英语口音又与说话者的身份和自我紧密联系。中国拥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英语学习者,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强大,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对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英语”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葛传椝提出,将其定义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汉语特点的英语”。之后,许多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进行了热烈的理论探讨和争鸣等。目前,学者们对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基本达成共识,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语的全貌。而“中国英语口音”的概念至今也一直未见于国内文献。我们在借鉴前人定义的基础上,称其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口音”。

我们查阅了2000年至2013年期间,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对上述期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首先将研究内容涉及“中国英语”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问题”的文章进行归类,相关文献共58篇(如表1所示)。总体上,中国英语的相关论文共15篇,占25.9%,而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的相关论文共43篇,占74.1 9/6。其次,根据研究方法,将相关文章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分别占62.19/6和37.9%。非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世界英语理论及英语国际语理论的介绍、中国英语研究综述和语言迁移、英汉对比、中介语、音系学(优选论等)理论的探讨。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英语口音特点(音段音位特点和超音段音位特点)、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相关语料库的建设及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等方面。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仅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成果,从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这些论文进行归类和述评。

一、英语口音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对间段音位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认为,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E6]LT]。1994年南京大学的乐眉云教授采用方言调查法,首次全面对我国各大方言区中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深入全国各地收集语料。从语音偏误的视角探讨了方言对英语音段音位发音的影响,找出各大方言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难点及其基本规律。我们认为部分中学生的发音问题可通过英语教学得到解决,且国外学者对于世界变体英语口音的研究都是以受教育者(通常是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仅选取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从英汉对比的视角,根据语言迁移或中介语理论,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英语语音教学提出建议。

1.元音特点。元音是英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元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共2篇,都是基于学习者语料库进行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元音发音方面的主要问题,如单元音的音长、音质和双元音的简化等问题。陈桦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中14名英语专业学生4年的朗读录音进行语音标注及分析。研究发现,单元音/I//e/与双元音/eI//au//aI/离标准发音差别较大。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语料库的分析显示:/i/e/a/的出错率非常高,占整个元音错误的53.9%。8个松元音/i//e//a//u/的错误占到整个错误的73.5%。在替换型音段错误中,最多的是/i/与/I/。

2.辅音特点。关于辅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5篇。其中,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的语料库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大学生辅音发音的总体问题。她发现,辅音的错误率高的是/t//d//z//6//n//l//v/。在替换性错误中,最多的是摩擦音/6//z//v/。学生们倾向于用/d/代替/6/,/s/代替/z/,/w/代替/v/在脱落型错误中,频率最高的是爆破音/t//d//k/。四位学者分别针对辅音群、辅音吞音、塞音和塞擦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阎丽莉等通过分析6名大一学生的朗读录音,发现辅音群的误读中,插音类错误最普遍,其次为删音,替换类也较常见。她进一步以优选论为框架解释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辅音群的习得情况。冯友通过检索分析大学四、六级口语语料库(COLSEC)发现,学习者最常见的辅音吞音,按照发音部位是齿槽音、软腭音和双唇音;按照发音方式,则是爆破音、摩擦音和鼻音;清辅音吞音:的情况远远多于浊辅音。最容易发生辅音吞音的位置是词尾,最不容易发生的位置是词首。陈桦。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擦音和塞擦音存在的一些问题,如/6/发成/d/或/z/,/v//w/混淆,用/x/代替/s/等。王茂林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美国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中塞音的发音时长。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浊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好,而清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差。概而言之,中国学生在英语辅音方面的主要发音问题是清辅音与浊辅音的混淆、/l//n/混淆、th音、/w//v/混淆以及辅音群的误读和辅音段音吞音等方面。 (二)对超音位特点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外国腔或外国口音与超音段音位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英语口音的特点也更多地体现在超音段音位层面上。杨军等通过梳理与朗读相关的文献,发现外国腔和韵律不当(如重音不当、节律不当、调组划分不当、边界调使用不当、音节时长不当等)是现有的两大研究主题。陈桦论证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超音段音位错误比起音段音位错误更为严重,强调超音段音位特征的教学应该在大学英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主要从词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1.词重音。单词重音是重要的英语语音特征,既有文献中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单词重音发音的实证研究仅1项。高琳等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朗读录音样本及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的单词重音错误,发现多音节单词重音位移比较常见,而且重音错发在单词(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第二音节的倾向更为明显。

2.句子重音和节奏。节奏对于语音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句子重音和节奏的实证研究总共有4项,该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源自南京大学的陈桦教授。陈桦以8名英国大学生的调核位置为参照标准,对中国45名学习者的英语朗读口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者采用对比重音和强调重音充当调核的比例少,使用不当的调核词汇多。他们常对诸于介词、人称代词、连接词等功能词赋予重音;陈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4年纵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重音问题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由重音模式所反映的节奏模式没有明显变化。低分组学生口语中重读、弱读音节不分的程度明显重于高分者。许俊等通过PRRAT软件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的韵律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缺少元音弱化和省略,而导致了更多地表现为实用音节节奏而非重音节奏;并且在重音的使用中经常出现错误,重读的表现方式仅局限于加大响度。概而言之,学者们从多个实证研究中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中国大学生在句子的重音和节奏上存在问题,没有掌握实词重读、虚词弱读的基本重音规则,口语中带有典型的“音节节拍语言”的节奏特点,与英语的节奏差别较大。

3.停顿。停顿对于口语表达的流利性非常重要,而我国英语学习者过多地使用停顿导致信息破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极大地降低了口语的流利性和可理解性。既有文献中有4篇进行了停顿的研究。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中停顿数量大大超出本族语者,且停顿位置错误较多。英国语音专家们的评语暗示了学习者过多地依赖停顿来达到语调切分的目的。如:词间隔太多、流利度遭到破坏、语流破碎、语流时断时续、断句有时很不自然等等。杨军通过分析15名大学生的英语朗读后,区分了二语朗读中的两类语调短语划分不当:语调短语标记缺失和语调短语划分失败。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受言语风格和在线产出管理的影响。语速及其他因素如任务条件、二语水平和紧张度等均未对语调短语划分产生显著影响。杨萌等分析了30名大学生即席话语中的停顿、及其对停顿原因的内省辨认后发现,他们表现出较高频率的语调短语内部停顿,该频率与口语流利性呈显著相关;停顿位置集中于实词前和首词后;停顿模式主要有非流利串、无填充停顿和非词语填充项。许俊等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中通常出现大量无声停顿和填声停顿,其英语听起来零碎且不连贯。

4.语调。不少学者为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特点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相关研究共9项。田朝霞分析了常见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调核误用现象的原因及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并将其归为三类:调群划分的错误、调核位置的错误及声调模式的误用。杨军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延续升调的使用上欠缺,表现在音高上扬不够,或音高曲拱不明显,或二者兼具,有着明显的“外国腔”。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降调和升调的使用掌握得较好,但显示出过度使用降调的特点。其次,学习者在基本调型上与本族语者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平调的使用上。此外,学习者不能根据意欲表达的语气和态度来选择相应的二级调型,调型使用混乱。毕冉等胡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四年中朗读口语中列举句式及简单陈述句音调的变化趋势,发现其音调变化趋势遵循负增长的曲线,且降调使用过多。许俊等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音高重音边界调以及结尾语调的处理上存在较多失误,过度使用降调致使语调平直且缺少变化。

两位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边界调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夏志华等通过收集自然语料,并借助话语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标注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话轮转换中使用的边界调类型是齐全的,但其使用边界调暗示说话者变更话轮意图的能力远小于英语本族语者,且低降边界调的误用尤为突出。孟小佳等研究结果发现,除简短的祈使句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陈述句、感叹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其他六种句型的句末边界调时均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句首边界调的把握情况相对较好。

两位学者研究了性别差异对语调习得的影响。林秋茗考察了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重音节奏和语调与性别的关系发现,女性的韵律表现只是略占优势,除重读外,男女生在意群停顿连读以及升降调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蒋红柳借助语音实验的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英语语调运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被试在调核音高上差异显著;而在英语语调运用上,被试则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特点。性别间在语调模式选择上的差异不显著。

总体而言,学习者未能意识到语调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对语调话语交际功能掌握不充分,声调的误用比较常见。平调、降调使用过度,在延续的升凋使用上表现较为欠缺;相对于句首边界调,句末边界凋掌握不好。此外,在语调使用上性别差异不明显。

(三)对各次变体P音的研究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划分为十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闵方言、晋语、平话和徽方言。两位学者研究了我国各方言区学生的语音问题。学者们尝试了不同地区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共6项实证研究成果。刘锦明研究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闵方言区的英语专业大学生/l/和/r/的发音问题。姜玉宇通过声学分析,将闽、吴方言元音系统和美语元音系统中的5个相似元音/a//i//u//e//0/进行比较分析,由于两地方言元音系统中相似元音的声学特征非常接近,发现两地学生都很难准确习得目标语音。 四位学者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如王鲁男重点分析了四川、贵州学生/l//n/不分,/η//n/不分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刘锋等运用微变化研究法,考察了练习频率对两名四川受试/I//n/不分语音纠错的作用,1年的跟踪测试结果显示,频率作用对受试/l//n/不分现象有明显改善。谢谜采用微变化研究法,通过高频率的练习、高密度的观察和高精度的分析来研究频率作用对/v//W/分语音纠错的作用及影响。范烨借鉴优选论和感知图理论,分析了母语为北京话的学生在发英语韵尾辅音群时的增音现象,发现一些学生通过插入元音、删除辅音或将原辅音变为元音的方式来消除或简化韵尾辅音群。此外,/v//w/不分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山东、浙江地区的学生有类似问题)。总之,我国各大方言之间差异很大,除了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各方言次变体口音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

(四)对相关语料库的研究

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研究相关的语料库主要有5个。2003年卫乃兴教授主持建立的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首次为二语语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平台。该语料来源为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口语考试部分的实景音像资料,用随机比例抽样方法,对考生的地区来源、专业考试成绩,交谈话题等按比例选取,标注采用XML语言用一系列符号对话轮转换、语音、语调、停顿、犹豫、打断、非言语交际等进行逐一标注。之后,2005年文秋芳教授主持建立了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E),其语料来源为全国英语专业口语考试语料。该语料库除了提供录音的完整文本外,还将各年的语料按照任务类型(复述、独自和会话)分别切分。此外,文献中还涉及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主持建立的《国际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国子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Longitudinal Spoken Eng-i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等等。

(五)对英语口音的态度的研究

关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的实证研究论文虽然2篇,但可喜的是它们都是在世界英语理论视角下进行的研究。周榕等采用言语变体实验法考察了101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美英语的态度和认同感,以及实际英语口音测试法检测了其实际英语口音特点。结果发现,被试在权势地位、语言亲和力和语言表现力维度上,对美国英语的评价都优于英国英语,表现出更偏好美国英语的趋势。但是,他们的实际英语口音则是三分之二为RP、三分之一为GA的混合体,表现出更多英国口音的特点。高一虹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期间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研究结果发现,奥运志愿者的语言态度总体而言趋向保守,认同英美“标准变体”,对其他英语变体的识别能力有限,对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比较矛盾。

二、研究评述:多视角的评判

上述文献回顾证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研究现状来看,相关研究无论从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等四个方面总结研究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

(一)丰富研究内容,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的系统结论

从研究内容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总体特点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在元音、辅音、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方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丰富,相比之下,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研究严重不足。在汉语十大方言的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是粤方言英语口音研究。国外学者们对香港英语口音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如Huang系统描述了香港英语的音系特征,指出其有8个元音和20个辅音;Bolton描述了香港英语音位和超音位的特点,指出香港英语多用高升调,强弱重音对比不明显。其次是湘方言英语口音的研究和陈桦教授及其团队的吴方言英语口音研究。而其他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闵方言、赣方言、平话、晋语和徽方言)的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鲜见于文献。此外,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之下,我们可进一步研究各省市的次次变体英语口音特点,如文献中的四川、贵州、北京等地英语口音的研究。总之,我们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以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以及中国英语次次变体口音在音位和超音位方面系统的研究结论,并与中国英语口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二)更新研究方法,建立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

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口音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便利。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相关语料库多为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如COLSEC、SWECCLE等),而专门的中国英语口音的语料库建设比较欠缺。如今国际学术界已经建成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陈桦也介绍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音语料库(English Speech Corpus of ChineseLearners)建设的起因、方法和意义。该语料库涵盖中国十大方言区,以国内四个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初中、高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硕士)作为录音对象、以朗读和自主对话为任务而完成。该语音语料库将结合英美标注系统对学习者录音进行多层音段及韵律标注。我们期待该语料库的出版,以便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次变体口音及次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描述,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系统的研究结论。此外,未来的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的建设可进一步与国际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库建设接轨,如VOICE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Vienna 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ELFA学术背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语料库(Corpu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cademicSettings)和东南亚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South-East Asian Englishes)。唯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英语口音研究的健康发展,并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 (三)拓宽研究视角,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景中

在表1的文献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实证研究共34项(占58.5%),多从语言迁移理论和音系理论等视角解释中国学生英语的发音特点;或是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本族语者为参照,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问题症结所在。而在世界英语理论或者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的视角下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研究仅2项(占3.4%)。而国外学者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展开。如Jenkins以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326名受教育人群为研究对象,对10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发现中国英语口音在正确性上排第八、可接受度上排名第七、在舒适度上排名第八、在熟悉程度上排名第四。在中国英语口音的可理解性研究方面,Kirkpatrick以香港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英国侨民教授的谈话为录音语料,选取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大学生为听话者。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很高,并建议其作为语音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呼吁国内学者在世界英语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视角下对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英语变体的口音态度如何?他们对于自己的中国英语口音态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音位和超音位的哪些重要特征影响了国际可理解性?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可理解性又如何?总之,未来研究可更多地在世界英语或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视角下进行,如何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境中,将研究结果与亚洲英语口音以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音共性特征进行对比描述和分析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应用研究成果,优化中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

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在优化我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英语语音教学大纲的设置、英语语音教材的开发与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应用等方面比较欠缺。传统的英语语音教材都足以接近母语者口音(标准英国英语口音和美国英语口音)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所有的音段音位和趟音段音位特点。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学,应该以国际可理解性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接触各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提高他们对不同英语口音的容忍度,增强他们对中国英语口音的自信心。Jenkins搜集了大量的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调查了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英语交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语核心理论(Lingua Franca Core)。她认为,影响国际可理解性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辅音、辅音群的简化、元音的长短区分以及句子的重音。通用语核心之外的部分,被认为是地方口音,不能称为语音错误。Walker在其专著《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教学》中也指出,在语音教学中,只有采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可理解性和身份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和谐。因此,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各方言区英语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影响可理解性的语音特征上;对于中国英语口音中不影响可理解性的部分,不必过于强求其准确性,从而在语音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他们在国际口语交流中的有效性。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和本土化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与日俱增的探讨。英国学者Graddol在《英语走向何方》一书中曾预言: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可能决定全球英语的未来。毋庸置疑,研究具有中国礼会和文化特征的中国英语必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2011年5月第四届英语作为通用语国际大会在香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召开;2012年12月第18届世界英语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两地召开;2012年4月“世界英语时代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这些重要学术活动都标志着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虽然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作为汉语母语者,国内学者在此研究领域有着国外学者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地位会随之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口音也将逐步成为世界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探讨课题。

物流管理的 什么题目 有什么特殊要求?

你说的估计和分形学理论差不多吧,意思是所有的PC端与移动端甚至人类,恰似是一个巨大生物的触角或者一部分,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互联网与人类共生的一个系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 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方式的 议论文 ,供大家参考。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范文 篇一:《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二者的关系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地位、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结的互动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一个体现”。从主客体关系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被教育和被接受的客体。但是,随着 文化 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社会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式微即二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模糊,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认同也不容被忽视。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受教育者的整体要求,导致个体教育的迷失,最终导致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作用是让受教育者理解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不协调: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时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内容不能及时地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接受新知识和认识社会变化的能力,促使受教育者与 社会实践 相分离,也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主要是教育技术的单一性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太单一和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发展要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灌输式教育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需要,其弊端逐渐显现。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1、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的普及化方向发展,大部分青年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再生力量,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否加强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青年教育好,而高校是党和政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 思维方式 的转变,这些转变意味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高校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授业解惑的过程。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参与全球化的能力逐渐提升,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能力逐渐加强,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视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变化,仍然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这一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科学运用社会发展成果和结合社会变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教育方式的论文范文篇二:《 市场营销 专业新教育方式》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出现了一系列互联网教育方式,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本文对这些教育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然而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相应的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在教育和企业之间划了一条代沟,如何填补企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沟壑,是市场营销专业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依托互联网进行的新教学方式,为市场营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教育方式 MOOC英文单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的开放型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下新兴的课程模式。M代表的是规模,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局限了学生数量,而慕课只要想学就可以使用;Open代表的是开放,即没有权限,只需注册用户,就能进行慕课学习;O代表在线,只要在拥有网络的空间和时间下,随时随地学习;C代表课程,界定了慕课的本体涵义是课程。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英文是“FlippedClassroom”。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老师三尺讲台上讲授,学生课桌前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合作、科学研究、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共同研究和解决课程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想了解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微小的课程,“微”主要体现的是内容上只是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个教学知识点,以及时间的短小,“微课”持续时间一般都为十分钟,但微课本质上仍然是课程,是一种情景化、 故事 化、模型化的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视频课程。 二、当下市场营销教学 多年来,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应试教育的存在,改革的步伐举步维艰,教师还是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传授以教材为蓝本的知识,教师还是习惯于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是应付各个阶段的考试,然而市场营销是一门实战性和挑战性以及综合性高的学科,需要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石,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应对能力。 三、新教育方式应用的路径研究 (一)以《商品学》商标模块教学为例的微课路径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其授课内容丰富而繁多,包括经济学、统计学、商品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领域。市场瞬息万变,营销“压力山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科书中的内容,要尽可能扩宽学生视野和知识广度。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黑板、粉笔加PPT演示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现场营销商战案例中的实际体验。[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 商务礼仪 、公共关系、企业形象设计、商品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仅仅靠老师的说讲和PPT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微课成为最佳选择。《商品学》商标模块的讲授既需要讲解基本设计原则,更需要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商标,让学生真正透彻的懂得商标的设计原理,大量的商标靠课堂学时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借助微课,将商标内容视频化,体现在微课里。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 (二)以企业市场调研为项目的翻转课堂路径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场所,也是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的场所。市场营销教育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有效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和前提,项目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兴趣选择研究问题,通过搜集并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研等手段,增进对该问题理解的深度,得出结论,并以研究 报告 (或 其它 产品)的形式提交出来。[2]企业实习、市场调研、营销实习、会计实习是市场营销教育中主要由需要学生实践的项目,这些实习内容就可以转化成翻转课堂形式,例如消费者对某一牙膏品牌的满意度的调查为项目,学生根据此题目自己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并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撰写项目报告。通过这一项目,学会并实践了企业市场营销调研模块知识。 (三)以《 广告 学》的广告设计模块为个案的慕课路径 借助MOOC,教师课堂上不再因繁重的知识系统讲授而困扰,繁多的市场营销理论可以通过制作视频和观摩其他高校视频来体现,而课堂则主要用于学生分享 心得体会 ,研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广告学》广告设计模块中,普遍存在着“偏重理论,缺少设计,和轻视欣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课程要求,使学生虽然学了众多广告理论却不会应用,不会设计,更难以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广告策划能力。引入MOOC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量化和优化收集生活中的广告,在广泛欣赏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先看百家,完成线上作业,才能设计一家,在分析百家中学会甄别优劣,专业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广告设计,提高学生的策划技巧和设计能力。这样的MOOC教学模式,把原本讲授基础理论的学时用来了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会基本知识,更能提高设计能力,满足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然.“慕课(MOOC)”教学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5(10):152. [2]刘锋.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2):61 教育方式的论文范文篇三:《浅谈初中学生教育方式》 [摘要]初中学生处理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愿家长、老师干预,有些事情甚至不愿让同学知道,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特点。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定的需求,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教育方式 方式分析 初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的走进高中。家长们往往都有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直都挺好的,没下过八、九十分,怎么一到初中就这么差了,连考及格都这么困难?其实,初中的学习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掌握好了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再加上正确的 学习 方法 ,就能有出色的成绩。 初中正是人的一生的“过渡时期”,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时期”,“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同高中学生那样有独立的思维,他们正处于独立思维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生理上一系列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太轻易表露思想,不再喜欢和家长或老师沟通,不愿家长、老师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多地是和同龄人或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交流。初中学生处理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愿家长、老师干预,有些事情甚至不愿让同学知道,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特点。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责,他们往往反应激烈,有的是“不让我做,我偏要做”,有的则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时的他们硬的不吃,软的不听,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与此同时,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定的需求,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这对教育他们来说,是件好事,可以此为楔点让他们接受教育,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是在初中任教,所教学科又是学生比较头痛的数学,所以经常需要找学生聊天与谈心,下面,我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一般反映在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喜欢做小动作,作业不能独立或按时完成,这在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初一到初三课程内容逐渐增加,学习负担逐渐加重,有的学生能巧妙地安排时间应付自如,显得较轻松自如。有的学生忙于应付,感到越来越吃力,就会放弃,干脆不学。还有部分学生需要老师随时随地的督促,老师抓得紧,成绩就上去了,老师放松,成绩就直线下降。虽然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有独立性,但他们同时还保留有孩童的部分特征,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思想上想做,但意志力不够,不能坚持。比如:当看到考试不及格时,伤心难过,下定决心好好学,三天过后,一切就又恢复原状。 问题二:过度“自尊”。 在数学课上,有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同学都在做老师出的习题,有几个学生抄了题目后就无所事事。于是问了其中一个同学,为什么不做题,他说不会。单独给他又示范了做题的方法和步骤,可这位同学做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他的同桌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我问他:你怎么不问一下你的同桌,他会给你讲的。这位学生低头不语,我猜测性的又问了一句:你不好意思问?他点点头。其实这样的学生很多,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想学,就是因为基础太差,听不懂,又害怕别的同学笑话他们“什么也不会、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所以就把问题积压下来。更有甚者,见到别的同学问题,就会在旁边冷嘲热讽。他们害怕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暴露出他们不懂、不会的一面,他们一时的“自尊”,成为他们学习中最大的障碍,阻碍了他们攀登的步伐。 问题三:缺少关爱。 现在是大班级教学,一个班人数较多,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随时随刻注意到每一位同学。学生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如果他们感受到了漠视或者是压抑,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不听讲、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等。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是训斥孩子,不能坐下来和孩子平等的、朋友般的谈心和聊天。而初中的学生对父母还是有着依赖性的,他们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关照。相比小学和高中阶段,初中学生内心体验到的孤独感在这个时期比较多。 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传 这一点我感触颇深: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在书写解答题时,最后一步没有写完,只写了“答……”。然后对学生说: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写了省略号,你们在作业本上可不能这样写,必须写完整。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很多学生照着学,最后一步写的是“答……”。哭笑不得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做到,老师和家长必须先做到。不仅在教授知识时如此,就是在课下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有模仿的可能。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就更大了。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班主任的风格就是一个班的风格”,这话就是对身教重于言传的最好诠注。 2.重过程大于重结果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样,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数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时,就不能再指责学生了,应该尽可能多的帮助、鼓励他。在别的学科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只看重学习的结果,更要看重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3.降低要求,逐步实施 不要给孩子制定他们一时无法做到的计划或要求,可以将要求分解,先从简单的、基础的做起,一步步实施。曾经看过一个世界 马拉松 比赛冠军的采访,在介绍 经验 时他说:他没有把马拉松看成是一项 长跑 ,而把它分成了很多段,每一个目标都是很容易到达的,这样就不会感觉到累了,跑起来当然也就轻松了。学习如同长跑,要让孩子感觉到目标就在前面,只要再跑几步,就可以到达。这对孩子学习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先让学生将作业的字迹写工整,再要求每次弄懂、做对几道题,下来是错题的订正。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生最大的欢乐与最大的满足,最强烈的进取心与内心最深处的宁静感,莫不来自充满爱的家庭和集体。”关于初中学生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抱有一颗爱心,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高中英语作文:关于教育方式的看法 2. 关于教育的英语作文 3.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4.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 5. 爱国教育的作文800字 6. 关于教育改革的英语作文

南大刘威发表的论文

职务/职称: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子与仪器开发实验室,从事10多年的微流芯片与光电子仪器研究工作。在微流芯片设计,光电系统等方面有多年的技术积累。特别在荧光分析和图像处理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历。成功开发了基于微流芯片的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显微荧光成像分析仪。相关研究工作成果在国际期刊上连续发表。其中有关传感器材料以及微芯片的研究工作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以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多次报道。在国际与国内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4篇,被EI收录3篇 。

《科技进步与对策》南大核心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本期选介的期刊是 《科技进步与对策》 。 《科技进步与对策》 由湖北省的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是( CSSCI )来源期刊,常设栏目有“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学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管理”“科技法制与政策”“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人才与教育”及“综述”等。 《科技进步与对策》每年出版24期,每期刊载论文约20篇。 作为 CSSCI来源期刊中少有的半月刊之一,《科技进步与对策》在管理学科领域(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拥有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许多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发表在该期刊。 该期刊非常 侧重科技类 , 不符合要求的好像是两天就退稿 。不过相关主题写的还不错, 基本上一个月就给录用通知 。但是 版面费有点贵 ,一个版面400,版面费是按照400乘以最终提交论文的页数。但是出刊论文页数会小于你最终提交论文页数。所以 在终稿提交之前尽量简化 … 算是管理类C刊里面 审稿很快 的期刊了, 两个月一般都会出结果 ,偏好 创新类主题 一个月完成整个流程。 初审-一审-二审-两个外审-三审-返修-录用 。外审速度很快。主题符合的论文很容易发表,主要是 科技和创新相关的实证论文 ,也发少量综述。 半月刊 ,发文量非常大 ,文章水平在科技管理类论文中属于一般水平,速度比较快 。近年来投稿太多,导致发表越来越困难。 这个期刊 审稿比较快 , 费用高 ,喜欢 科技创新类 文章。 【 审稿流程 】主编—编辑部主任/主编—外审—主编。【 文章要求 】重复率10%以内,参考文献20—30篇(30%近三年文献),重点在于发现知识缺口,明确边际贡献。【 审稿速度 】比较快,收稿时间在一周以内,从投稿到录用大概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外审可能比较慢,因为外审专家审稿周期较长,有时候会超期。出刊10个月左右,一版400元,加OA费400元,加急5-6个月,加急费1000元。【 职称要求 】在读硕士生投稿必须老师一作,在读博士生可以一作或独作。 未录用,但给评审意见, 意见比较中肯,编辑部也较好沟通 。 速度很快,但 外审意见很扯 ,说偏经济学方法,不适合本刊退稿! 更多信息

(一)城市社区中的国家与社会 《从“去单位化”到“去社区化”——城市基层社会再整合的“结”与“解”》,发表于《学术论坛》(CSSCI),2011年第6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朝向底层”与“深度在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立场及其底层关怀》,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11年第3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行动者”的缺席抑或复归——街区邻里政治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方法论自觉》,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7期,约16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全文转载,2010年第10期; 《街区邻里政治的动员路径与二重维度——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分析》,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4期,约14000字,独立作者;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全文收录; 《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08年第1期,约14000字,第二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全文转载,2008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8年第10期;被《山西日报》(2008-07-21)C1版论点摘编;被《鹰潭日报》(2008-06-10)A3版“论苑”论点摘编; 《转型时期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建》,发表于《东南学术》(CSSCI、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 《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伦理型塑与转型重建》,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CSSCI扩展版),2006年第6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6年第16期; 《制度变迁与社区公共物品生产——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发表于《城市发展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约14000字,第二作者; 《老人群体与社区照顾》,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4期,10000字,第二作者; (二)慈善、公益与公民社会想象 《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价值跃迁》,《中州学刊》(CSSCI),2013年第10期,独立作者; 《回归国家责任——公益慈善之资源动员及群众参与的新传统》,发表于《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5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1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部分转载,2011年第1期; 《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发表于《东南学术》(CSSCI),2010年第4期,约14000字,独立作者; 《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发表于《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发表于《学术论坛》(CSSCI),2009年第12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0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转载,2010年第2期;入选《吉林大学第二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发展慈善事业不能迷信“公民社会”》,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12月1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以制度创新突破慈善“发展瓶颈”》,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9月1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构建中国慈善发展模式的三个结合点》,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7月3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公民精神的培育》,发表于《道德与文明》(CSSCI),2009年第2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2009年第7期;被《当代社科视野》部分转载(约1200字),2009年第6期;被《羊城晚报》(2009-06-14)A08版“学界观澜之诸子百家”论点摘编;获得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发表于《中州学刊》(CSSCI),2011年第3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和而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分殊与经验会通》,发表于《中州学刊》(CSSCI),2010年第6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1年第3期; (四)其他研究成果 《制度化维稳与情境化维权——国企工会在工人劳动保护中的角色冲突》获得吉林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等奖,入选《吉林大学第四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约8000字,独立作者; 《两岸环境风险与社会抗争比较分析—对台湾反核运动、吉化“中毒”、厦门、大连反PX事件的调查研究》,入选《201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成果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约16000字,独立作者; 《生活方式失范: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互构中的犯罪研究》,发表于《犯罪与生活方式》(第1季),张旭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约13000字,第一作者;

云南大学索剑锋发表的论文

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在读的学生,对其他专业不太熟悉,我只能跟你推荐一些法学专业的老师了,可能不全是教授,但是我觉得讲课讲得好坏是与职称无关的,很多讲师的课堂也是气氛非常融洽,讲述的知识点丰富,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说是很棒了。

第一个要说的是负责讲授法理课的两位老师,杜建荣和王鑫,我们大学的第一门课就是法理,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我们法学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课感觉风格很像,都是非常喜欢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开放性问题,在与学生的不断探讨中引导我们学习到一些东西,不一定是具体的知识点,也可能是看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法律思维,甚至超出法律之外的思维能力,都是由极大帮助,对这两位老师,我虽然也会开些玩笑,但他们毫无疑问是值得尊敬的。

其次我要说的是负责讲授民族法的刘敏老师,云南大学的民族法一向是王牌,在全国范围也基本没有太多对手,刘敏老师虽然只是讲师,但是他把民族法学这样一个本科阶段的选修科目,讲述得生动又引人入胜,民族法是没有这样一部实体法律的,是刘敏老师凭一己之力在我们心中描述出来民族法学的蓝图,我才得以对民族法有一定初步的认识。

嗯法学院还有很多其他老师,比如其他回答提到的王启梁教授,杨莉红老师,李斌老师,李娜老师等等,本来法学课程就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内容,很多老师都有着极强的教学能力,他们的课都值得去听。

云大学子亲答,这三四年云大的生活,听说过很多老师神奇的传说,有的老师上课慷慨激昂,有的老师上课严谨认真,虽然风格迥异,但是都深受下哪些老师的课是非常火爆,必须要去听这个老师课的。

一、了解中外国家人文——王涛

王涛教授的课在云大非常火爆,每次选课的时候都会有超过500人选,但是大多数都选不上。如此火爆的原因不仅是不点名等这些原因,其次还有王涛教授全方面、客观的讲述中非关系,讲述自己在非洲的所见所闻,讲的非常精彩,还有中日关系、日本文化等等多国人文习俗,蹭课人数非常多,必须得要提前去占座。

二、云大大学国文必听教授——李瑞生

李瑞生老师的大学国文课场场爆满,九十人的教室每次都能挤得满满的,老师上课慷慨激昂,时常还会拿出自己所收藏的云大近代历史文物展示给学生,深有民国时期国学大师风范,其不仅上国文课上的十分精彩,还精通书法、篆刻等,上课课件所用书法展示等图片都为自己所书,可见其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三、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政老师——杨仕

你以为思政课都是枯燥无聊的吗?老师都是大腹便便、慢慢吞吞的主任?错了,来云大可以体验能够紧跟新时代潮流的毛概课程,杨仕老师课上严谨认真,课间为同学们放各种各样吐槽大学生活的视频,深受同学们喜爱,虽风趣但不失严谨。

如果你还想知道还有哪些云大老师的课是必须蹭课的,就在评论区和我一起交流吧!

对于这个问题,云大学子肯定很有话说了。在云大学习的日子里,遇到过很多有趣的老师,他们风趣幽默,又或是充满哲理与思想,可以让你在课堂上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同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华。如果说哪个老师的课最值得蹭,那么下面这些老师一定要对号入座了。

1、 法学院女神——戴琳

虽说我不是法学院的一枚,但是我还是想推荐一下这个老师啦。由于素选课的原因我可以有幸上到了她的课,知识产权法这门课便是戴琳老师上的,同时那也是非常的火爆,选课也是非常激烈。而戴琳老师的课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她不点名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她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阐述可以独具一格。

2、 喜欢倾听同学思想——刘朦

作为学语言的同学,很开心我的专业课老师是刘朦老师。至于为什么要推荐她,那我就有很多话有说啦。刘朦老师可以说是我的偶像了,在听她的课的时候我才知道她每天会留很多时间去看书,由于怕和学生交流跟不上时代她会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剧,追逐时代的步伐,至于她是怎么做到的我也很想探究一番。接着便是她搬家的事情,由于上班的路途太遥远,不能让她有充足时间看书,于是她搬到了学校附近住。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每个假期她都会去做社会实践。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社会经验的老师来说并没有一点架子,课堂上她会虚心听取你的意见,并给你充足时间表达你的思想。如果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可以来跟她谈谈哟!

以上就是我向你介绍的老师啦,其实云南大学还有很多有思想,有趣的老师,你可以亲自来看看!

希望我的推荐可以对你有帮助!

西南大学刘欣发表的论文

原颂周(1886-1975)男,广东番禹县人。1911年毕业于美国爱沃华农业大学,中国近代运用遗传学原理开展水稻育种的首创者之一,早年撰写出版的《中国作物论》的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作物栽培生长发育的理论基础书籍。1951年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从事红苕、玉米、豆类等研究 。陈兆畦(1895-1986),男,汉,广东省新会县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24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硕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上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主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主任等职。1953年任西南农学院教授,兼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担任过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重庆市生化学会名誉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生物化学,农业生化及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都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有《放射化学》、《植物生物化学》等专著。陈让卿(1901-1989)男,汉族,四川渠县人。1926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193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硕士,1950年参加筹建西南农学院,历任教授、教务长。对四川省甘蔗发展贡献卓著,著有《甘蔗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英文)、《四川沱江流域蔗糖业调查报告》、《中国甘蔗栽培学》、《西南地区作物栽培学》等。管相桓(1907-1966)男,汉族,四川营山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曾经留学于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博士。先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教授。1950年调至西南农学院,讲授《进化论》、《达尔文主义》、《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四川农业建设和水稻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易明晖(1912-2005)男,四川富顺县人。1933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历任重庆大学、四川教育教院、四川大学教授。为国内知名气象学家。1953年9月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1963 年任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气象学教材编审组长,主编有《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一书,发表论文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王翊金(1912-1962)男,汉,江苏省东台县人。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大学后留校任教。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著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刘明钊(1915-2002)男,四川乐山人。194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西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曾编写《细胞遗传学》教材和《英汉生命科学词典》,主编《农业科学技术自学丛书》。主持“棉花多抗育种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成果突出,达国内外先进水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育技术学系取得显著成绩的部分校友 姓 名 性别 专业 年 级 单 位 职称/职务/成绩 龚 浩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民族大学电教中心 主任 张 勇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宜宾师范学院电教系 主任 曹龙升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重庆电力学校电教中心 主任 蔡乐才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四川理工学院教务处 院长助理、处长 黄列生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山东工商大学电教中心 主任 涂 涛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教授、副院长 刘革平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授、副院长 李 倩 女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大学 高级实验师 周中云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重庆教育学院计算机系 副教授、主任、重庆名师 刘 红 女 教育技术 1985级 昆明冶金专科学校教育技术中心 主任 熊亚利 女 教育技术 1985级 重庆通信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主任 罗化瑜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重庆29中学 高级教师、电教中心主任 奚晓霞 女 教育技术 1988级 西南大学 副教授 瞿 坤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西南大学 副教授 扬 华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重庆工学院电教中心 副主任 陈 兵 男 教育技术 1988级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 主任(副厅级) 李 曼 男 教育技术 1993级 重庆邮电大学电教中心 副主任 马 健 男 教育技术 1993级 重庆交通大学电教中心 主任 李艳燕,女,1975 年11月生,博士,于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进入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分别于1998年 和2001 年在西南师范大学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5 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知识网格、E-Learning 、语义搜索、协同学习等。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 语义网格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其中以除导师外第一作者发表13 篇,其中在SCI 源国际学术刊物发表4 篇学术论文,在WWW 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 篇。2005 年论文“ Learning with Active E-Course in Knowledge Grid Environment ”获Sony 优秀论文奖;2004 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优秀奖”;获优秀研究生研究成果一等奖。雷 涛,女,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1985届本科毕业生,曾任《计算机世界》和《每周电脑报》副总编辑;McDATA中国公司技术总监;SNIA China任命为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陈 兵,男,1969年9月出生,1992年7月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系。1992年-1996年 机械工业部成都工具研究所,任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1996年-2002年 共青团成都市委,任统战部副部长、部长;2002年-2004年 成都市成华区对外经济合作局,任局长;2004年至今 成都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任主任(副厅级)。袁毅,男,西南师范大学1981级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学生,1985年毕业分配到珠海市第三中学任教,曾人深圳长城策划公司副总经理,现任深圳东方盛世营销策划机构总经理。黎和生,男,36岁,原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1992届本科毕业生,主任编辑,电脑报社副总编,21世纪人才报总编辑。

男,四川简阳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荣昌校区等 。社会兼职有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畜牧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副理事长。1983年7月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毕业留校任教, 1986年12月起先后任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01年起任西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西南大学副校长,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倡导、提出建立“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并积极参与科技城建设,得到社会公认,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的《植根西部畜牧业沃土,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荣获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西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校区办学七十多年来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卢跃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0月出生,宁夏银川人,副教授,现任中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 。主持校区党工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统战、党校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 。1988年就读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1992年7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2起在西南师范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2005年6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1999年7月在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工作,1997年5月任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1997年9月任讲师,1999年调任中共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更名为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5年3月任中共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2005年11月任副教授,2006年4月任中共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9月任中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 。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团委工作期间,多次荣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作为第四完成人的《常抓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课题在2000年9月获“西南农大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12月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期间,分管学生工作,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班主任的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01年,获“西南农大学生工作先进个人”,被学校和重庆市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2年被学校评为“档案工作先进个人”,所在党总支被学校评为“1999-200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 。教学工作方面,先后担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良好 。 男,汉族,四川省井研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主任 。主持校区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规划、审计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科学系 。1985年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先后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学习。曾任畜牧系副主任、动物科学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从事牛的遗传育种及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庆市重大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出版著作6本,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肉牛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荣昌区人大代表等。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男,汉族,1969年6月生,四川开江人,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分管纪律检查、监察、工会、教代会、宣传、外事、安全、保卫、离退休、保密、信访、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信息管理系 。1995年1月起先后任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医学系团总支书记,生物技术系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荣昌校区团工委书记,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荣昌校区团工委书记,荣昌校区综合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多次荣获重庆市优秀团干部、重庆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主持、主研市级科研项目3项,副主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2篇。 男,汉族,四川岳池人,大学本科,教育学硕士,副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93年9月加入民盟,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民盟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支部主委,荣昌区人大常委。分管本科教育教学、网络与继续教育、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档案、信息、体委、校办产业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网络与继续教育部 。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93年9月加入民盟,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盟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支部主委,荣昌区人大常委。 担任《生物统计》、《试验设计》、《社会经济统计》、《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全国高等农业技术师范教育类专业教材《生物统计》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9月);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水产生物统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7月);发表《植根牧渔业沃土 产学研紧密结合培育行业英才》.光明日报、《多元智能理论在农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探索》.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吸纳社会资源 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荣昌模式”》.经纪人(科学与教育探索)等论文20余篇。荣获国家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男,汉族,1969年10月生,四川渠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分管行政秘书、计财、国有资产管理、基建、后勤、计生、采购与招投标、医疗、环境、卫生、防疫、医保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1993年7月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专业,2007年获西南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起先后任校区教学办副主任、教学办主任、综合办主任等职。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主要从事牛羊生产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主持、主研校市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10余项,副主编教材和专著2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男,汉族,1978年12月生,四川营山人,中共党员,硕士。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副书记 。分管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团委、校友、校友基金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基础部。2003年6月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2003年7月到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团工委工作;2006年5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工委副主任干事;2009年11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委副书记;2011年12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委书记;2013年11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学工办主任。多次获得重庆市优秀团干部、重庆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 女,汉族,重庆荣昌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分管研究生、科学技术、学术委员会、学科专业、学位、学科平台、校地合作、科协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 。1983年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动物医学系副主任、动物医学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兽医药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基础专项1项、农业行业公益项目1项、国家支撑项目1项。获西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7项。出版著作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农业部新兽药审评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理事、亚洲传统兽医学会理事、重庆市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重庆市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专委会成员、荣昌区政协委员等。曾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优秀青年中兽医科技工作者”称号,曾评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

南昌大学刘莹发表的论文

1977年考入江西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设备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到大连工学院助教班进修,1992年到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2000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机械学科前沿的微机电系统和纳米摩擦学研究,2002年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2004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刘莹教授从教23年多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系统地承担了机械类、非机械类、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的《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相应的课程设计和系统地讲授了《摩擦学原理》、《表面技术与纳米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概论》、《微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7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优秀党员”获“教书育人奖” 、“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获南昌大学“巾帼十佳”光荣称号,入选首批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实验室主任,现任机电工程学院现代设计研究所所长、南昌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近几年来,刘莹教授围绕着微机电系统设计、表面技术与纳米摩擦学、智能化CAD\CAM与计算机模拟等方向开展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级等奖的项目2项,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1项;在权威核心刊物《Science in China》、《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篇,均署名第一;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机电系统中摩擦表面微观行貌设计与修饰研究”和江西省攻关项目“微摩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等.此外,刘莹教授还主持完成校级教研项目2项,获江西省优质课程1项,为课程第一负责人;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院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1项,南昌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南昌大学首届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其中在全国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教学研讨会上发表论文3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著作和教材5部,其中作为篇目主编的2部,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1项.

都不错啊。其实学习还要靠自己的。

刘莹,出身武术世家,4岁开始习武,习练传统武术近30年,前北京队职业运动员,国家一级运动员,中国武术五段。☯️【获得奖励】曾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太极拳太极剑双项全能冠军、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双剑第一名枪术第一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健身气功一级裁判员全国健身气功比赛易筋经个人第一名五禽戏团体一等奖八段锦团体一等奖☯️【成就】曾是国内外多家武术机构的名誉总教练,因武功精湛多次受邀参演电影,参演电影有《长城》、《爵迹》、《阿修罗》、《功夫瑜伽》、《功夫警察》、《749局》等,在拍《功夫瑜伽》期间时常与导演唐季礼探讨太极拳,并对成龙大哥等功夫巨星的太极拳架细节方面进行指导。不仅在教学实践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亦十分注重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多家学术杂志期刊上发表《健身气功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综述分析》等相关论文,并多次参与主持成人太极拳、幼儿武术套路的编篡与优化。

LS的同学...没事吧..囧嗯...高二的好老师啊....每个高中老师都教过高二吧..咳咳..扯远了..这一届语文众所周知是李冰和张鸿文..数学...我挺烘哥...虽然他说话没啥逻辑性..英语...好老师实在太多....衷媛媛和戴芸吧..物理..还用说么..年兄..化学..萍姐很强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