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关于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高等院校,如何结合素质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异常迅速,这就迫使所有国家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推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科技成果。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创造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种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新时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和根本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教学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活动,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思维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只有具备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才可能不断涌现灵感和新思想。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对于学生意识思维的培养缺乏重视,忽视了创新意识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院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科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忽略了学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如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偏重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个性化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专业单一,学科间互不相融,再加上在大学课程中,传统内容较多,前沿内容、交叉内容等新课程太少,讲授性课程较多、讨论研究性课程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思维,缩小了创新的空间。这在知识日益交叉、渗透的今天,这种知识和能力结构显然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创新型学生的培养,首要是加强师资建设。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有一个提倡创新的教育环境,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当根据科学知识的进展,及时的把前沿知识讲授给学生,做好知识更新,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理科的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科研过程,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软硬件设备,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创新的思想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去激发、去孕育,它是产生兴趣、激发灵感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
定期 组织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 报告,组织学生与老师间的学术探讨等,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可以较好的孕育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参与各种课外 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此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生能够通过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发现科技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触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既提高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又健全性格和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科学的协作精神、坚韧不拨的意志。可以说,院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是符合素质 教育本质要求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践,我们培养的人不能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一是创新,如果我们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走,就永远都不能超越,既不能超越自我,也不能超越他人。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1. 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怀疑、思索、辨别的精神,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向老师和书本知识挑战,不加以思索,墨守成规,只在考分上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缺乏全面素质、没有创新意识的书呆子。鉴于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教育的旧框式,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使我们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老师、名家,敢于怀疑古人、书本。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求知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趋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加强课堂教学,贯穿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种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重点,按照自己实践水平去亲身尝试,自主学习。通过多次实践,我认为它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要上好一节课,老师必须善于在开讲时运用各种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开篇的导入设计的生动、直观、有趣都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讲《枣核》时,我就这样导入新课:“大家都吃过枣,有谁把枣核珍藏起来呢?”同学们“哄”的一笑,都摇头。有位同学说:“枣核又不是宝贝,珍藏它干嘛呢?”“是的,一枚枣核是很普通,很平常。而本文的华人却把它视为珍宝,其原因何在?”这样一问就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急于想了解问题所在。学习一篇文章不仅导入要有趣,导读也要新颖。开篇导读也是教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环。内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导读。如教学《春》时,我就采用配乐朗读,伴着牧童的短笛,伴着潺潺的流水,伴着鸟儿的和鸣,我有表情的朗读把同学们带入意境中,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春景图。这样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可见,导语设计的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起到高效组织教学的作用。
2.2 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想这指的是,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什么是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要想学有所得,除了认真听取老师的教诲之外,更多的是靠自己努力自学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并不是什么都要讲,而是要精当的点拨。弄清哪些是老师必须讲的,哪些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例如,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去预习教材,或让学生学习一些资料,然后弄懂有关内容,或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创造一些“矛盾”,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发表不同见解,鼓励质疑问难,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时,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自设问题,分别抢答:(1)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2)中国石拱桥的杰作是哪两座桥?(3)赵州桥和卢沟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能闻名于世?(4)两桥相比有啥不同之处?这样,由简单问题入手,积极提问,学生们纷纷抢答。有的同学又进一步追问“独拱”和“联拱”究竟那一座结构更坚固呢?我就让他们实地操作,用硬纸、图钉摆出两座桥的形状,并在上面压上重物,看谁设计得既好又坚固,同学们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最后,我趁看同学们摆放之际,又进一步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见过不同类型的桥,你能画出它的简图,并说出它的形状吗?同学们众说纷纷,我就布置他们根据说明的要求,把自己的所见之桥写成短文介绍给大家。这样同学们在紧张而有趣的气氛中,积极思考,不断质疑问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2.3 想象操作,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没有理、化教学让学生操作的瓶罐,从而让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优势。但在传统教程中加入想象、操作两个程序,优化语文教程,也能收到引发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效果。但这要求教育者要有大胆改革的勇气,不受语文课本文字的局限,在引发学生多种想象、操作时:一是延伸记叙型课文文字展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延伸想象能力,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是充分利用说明型课文或应用文中可操作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改革,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三是讲座议论型课文表达的观点、看法或以与作者同向的思维加深对论点的理解,或以逆向思维发现更新的观点。按以上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想象、操作程序,能够优化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多种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知识,学会做人。愿我们在自己教学“质量万里行”中做发现和保护创新的有心人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振兴,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永立不败之地!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大学生素质 教育 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促进关系。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推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浅述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 要】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推行意义。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促进关系。 文章 从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为切入点、对上述问题展开方面进阐述,以求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寻找更科学的规律和更有效的 方法 。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过去传统的专业型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大学生肩负这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素质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有理想,有 文化 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中过经历几代的共同努力有了今天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后来人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中国要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总之优秀的大学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进一步深化开放,准备各方的挑战的中国需要大批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国家的实力体现在综合国立上,而综合国力的基础在人才,随着全球经济化速度的快速增加,各国相互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环境中一个国家要想占得优先权,就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外,同时还要有过硬的文化及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的对于成才的期望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反映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成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学习期,创造其和成功期。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学习期和创造期的过渡时期,是从青少年转向成功的转折期,这种转变涉及到学生的内部成长和外部关怀,转变的顺利与否对于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形成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科学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能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手段,而应该把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价值的尺度,同时要按照先集体后个人的思路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 毕业 后进入工作岗位,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除此之外,一个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心理素质体现的方面多种多样,有些方面是强项,而有些方面可能是弱项,需要认识清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情绪是有效克服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关键。最后是提高受挫力,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是适当的挫折不但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自我,也能很好的培养心理素质。
(三)优良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培养是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高尚的理想和品质,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始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三、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究竟怎样才能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疑惑,使他们具有以上提出的各项素质要求,从而使自己在思想上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
(一)转变专业教育形式。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注重人文教育,教师应提高人文教育的思想认识,对于传统教育方式当中存在的功利主义等陋习应坚决的摒弃,在传授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专业内容相关的更多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转变教学方式加强素质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存在着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如果要全面的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就需要改变,素质教育要求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并且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的教学内容,它旨在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三)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作为大学课程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会越演越烈。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素质除了专业技能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德、修养的协调发展有了更明确更高的要求,只有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才能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齐爱朋.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大学学报,2008(09).
[3] 张建荣.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浅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0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素质教育浅述论文
素质教育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关于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高等院校,如何结合素质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异常迅速,这就迫使所有国家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推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科技成果。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创造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种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新时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和根本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教学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活动,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思维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只有具备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才可能不断涌现灵感和新思想。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对于学生意识思维的培养缺乏重视,忽视了创新意识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院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科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忽略了学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如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偏重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个性化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专业单一,学科间互不相融,再加上在大学课程中,传统内容较多,前沿内容、交叉内容等新课程太少,讲授性课程较多、讨论研究性课程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思维,缩小了创新的空间。这在知识日益交叉、渗透的今天,这种知识和能力结构显然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创新型学生的培养,首要是加强师资建设。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有一个提倡创新的教育环境,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当根据科学知识的进展,及时的把前沿知识讲授给学生,做好知识更新,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理科的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科研过程,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软硬件设备,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创新的思想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去激发、去孕育,它是产生兴趣、激发灵感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
定期 组织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 报告,组织学生与老师间的学术探讨等,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可以较好的孕育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参与各种课外 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此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生能够通过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发现科技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触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既提高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又健全性格和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科学的协作精神、坚韧不拨的意志。可以说,院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是符合素质 教育本质要求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幼儿园素质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实施,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望子成龙”的心理要求迫切了,对教育重视了,有教育投资的心理,也有教育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满足孩子入托有人看,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新时期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加受到重视。而对于其概念的确定,也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以打下更好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概念
幼儿园素质教育就是指全面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健康身体和心理以及全面的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它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改善先天素质提高后天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而儿童良好素质的基础应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体能素质、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与品德素质、良好的才智素质以及会体验理解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中,应把着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上。
二、当前幼儿园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智育轻德育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人们对人才的理解过于片面,在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常以幼儿能识多少字,背多少首诗词而炫耀或者骄傲,对于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或很不到位,如:幼儿园的教育安排关于智育内容详细具体,并配有可实施的教材,而德育却笼笼统统,既没有具体落实的教学安排,也没有配套的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于智能训练的精力多,用于德育培养的精力少,不仅幼儿园如此,家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城市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长企盼着孩子出人头地,成为“这家”、“那家”,唯独忽视了孩子良好思想品德修养的养成,有些家长甚至溺爱、娇宠孩子,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据调查城市中六岁幼儿有95%参加了各种辅导班的学习,而对英雄人物的了解却很少,生活中很少知道怎样关心、体贴同伴和他人,重智育轻德育已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重教育轻保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坚持保教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重教育轻保育的现象,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一大批幼教毕业生参加了幼教队伍,这些人大多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学有专长,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也正由此,这些人多是刚刚走出校门,其中一大部分没有生儿育女的经验,致使他们对幼儿的生活更是关心不够,如:冬天,有的孩子提不好裤子,小肚皮裸露在外;孩子因贪玩而忘记了喝水,教师却不知提醒等等,在幼教工作管理上,我们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各种观摩活动、比赛活动、交流活动应接不暇,但关于保育方面的活动却开展甚少,不少幼儿园保育员未受过专门培训就上岗,保育工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流行病、传染病经常爆发,据调查,冬季感冒多发季节有40%的幼儿园出勤率在60%以下,这种状况固然与城市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有关,但也的确反映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三)重眼前轻长远
只重眼前效果,不管将来发展如何,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后患,在幼儿园里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某幼儿一时没能掌握某种技能,老师找两个孩子反复教他,然后再让他重复,也许孩子暂时获取了知识,但它是以牺牲自信心为代价的,长期下来,他这会缺乏自信,一些幼儿园为了顺应家长的心态,开展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教育,如:学电脑,学英语,学珠算等等,家长也常常以此来评价园所的优劣,至于幼儿是如何掌握的?会运用多少?对将来的发展是利、弊,就不再过问了。如:幼儿学弹琴,家长过多是注重幼儿指法是否娴熟、正确,而很少注重幼儿的兴趣以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
(四)重园内、轻园外
幼儿教育包括园内及园外教育,两者本应是一致的、互动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重园内、轻园外的现象。比如:幼儿园内的环境、材料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精心布置、创设的,且教师还为每个幼儿建立了在园内成长档案,随时观察、记录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并及时地给予引导,家长更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多方了解幼儿在园内的情况。而幼儿离园后,在园外的教育则就不同了,一是缺乏幼儿玩耍的场所、活动材料,幼儿没有玩伴;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带有随意性和情绪化,他们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靠教师就行了,家长不必再去费事,因此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尤其当孩子吃了亏后,脱口而出“你真傻”、“他打你,你就揍他”,倾刻间,教师在园里“呕心沥血”实施的公德教育、谦让教育便化为了泡影。由于社会竞争带来的工作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家长很少有空闲与幼儿交谈,遇到心情好时,还能多说几句,遇到心情不快时,常常一句“大人正忙,自己去玩吧”。或为节省时间,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很少给幼儿留有锻炼的机会,一些在园内自我能力很强的孩子,在园外,在家里从不自己穿衣、叠被,出现了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各方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长期重园内、轻园外的教育,会影响幼儿健康的心理发展,慢慢会使幼儿养成爱撒谎、虚伪、不诚实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三、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虽小,但它是一个整体,首先应该树立整体发展的儿童观,既然是一棵小树,就不是大树的枝叶、分体,它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体、智、德、美稳中求进,各方面及身体、心理、技能、知识、品德、情操等都是幼儿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而使人的整体受损;其次应当树立主动发展的儿童观,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幼儿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必须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因此不能将幼儿当成容器,采用“我说你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再次应当树立自主发展的儿童观,幼儿的发展既有革命性,也有个性,并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不应轻意以简单化一的标准去评价幼儿,应从多层次、多规格支持鼓励幼儿,使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关注教育过程,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第一,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幼儿,尊重幼儿,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第二,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提高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充满幻想,教师应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为幼儿排疑解难,同时用自己的进取精神、积极的求知欲去感染幼儿、带动幼儿。
(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在物质环境创设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为幼儿开辟活动的场所,幼儿园的墙壁、门厅、走廊、墙角都是幼儿天然的活动空间,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墙上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使之变成会说话的墙,在门厅、走廊、墙角投放相应的材料,变成“医院”、“商店”、“娃娃家”、“植物角”等等,此外,室外的边角地,可设沙坑、水池、土坡、种植角等等。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活动材料,如:木棍、树叶、碎布、蛋壳、饮料瓶等等,这些东西可供幼儿剪、贴、画、拼、折等等,提高活动兴趣,利于幼儿动手动脑,培养多种想象思维能力。保证活动时间。教师应科学的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排队、等待,多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的时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与教师、同伴交往,更好地发挥空间、材料的教育作用。
素质教育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过去备课重点是备教材教法,现在把重点放在研究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研究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过去只重视封闭式的园内教育,现在注意密切家园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过去重视管理教育,对幼儿管教,限制和干预很多,批评,挖苦现象时有出现,现在的管理教育注意发挥幼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活动中注意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幼儿园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希望并且相信通过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以促进幼儿园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提出,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本文将从全体性和个别性,基础性和片面性、主体性和机械性、开放性和封闭性、个性化和模式化、启发式和注入式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面临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面临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挑战。面向昨天的“应试教育”,显然是与世界改革背道而驰。当今国际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优势和民族素质优势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才不会被开除球籍,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它的优点、合理之处是相对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言,同样,应试教育的缺点也是同素质教育的比较才得以显现,本文从教育的若干基本方面来比较: 一、全体性与个别性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教育,人人成才,它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它是一种没有性别、年龄、条件、基础之别的教育,它是在全面发展人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英才。而应试教育只是面向少数人,搞选拔性、淘汰性的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这种教育导致一种现象:“随着学生沿着教育的阶梯上升时,具备必要天赋或习得的技能与态度,从而成功地越过更高的阶梯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鉴定少数可以进行完成中学课程、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好、智力“高”的人,然后通过考试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分等,以此来判断哪些学生没有“达到”、“符合”、“了却”,哪些学生是优等生,哪些学生是差生,哪些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哪些学生应被学校淘汰,哪些学生能够进“重点校”,哪些学生只能进“一般校”,好像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超凡的“英才”,而素质教育只能培养整齐、划一的“一般人”,当然素质教育也要培养英才,但绝不能以牺牲多数人为代价。它在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得到发展的公民,为各行各业的英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并不排除及时发现有特长的苗子,使他们不失时机地脱颖而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育才观上的分歧。 二、基础性和片面性 素质教育强调普遍教育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都应在求进步,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在学校中不可能得到非常全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学、不断地自我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以更强的实力立足于社会。学生即使侥幸进入高一级学校,如果基础不扎实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也难成为一个完整的“英才”。 而应试教育具有片面性,偏重于应考科目的知识传授,忽视普通的全面培养。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评比考试以至于学校内部的学期考、期中考、单元考,都被提高到极点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的轴心运转,学习演变追求分数。总之,应试教育在追求片面的教育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被遗忘干净,人的潜能、个性、价值本来是高于一切的,在这里也都化为乌有了。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性质观上的分歧。 三、主体性与机械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信、自强、自尊意识和具有拼搏和仁爱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分明、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奋发有为,象毛泽东所说的有棱有角,象邓小平所说的敢闯敢干,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应试教育是机械性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了考试机器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他们唯师唯书,没有一点主体性。它是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往往是些“精神侏儒”。他们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机械地为考试服务,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他们盲目依附,俯首帖耳,亦步亦趋,唯唯喏喏,这些人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因此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尽其育的功夫,不断扩大教的范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把人放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培养,真正做到象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素质教育树立了新的教材观。教材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范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是一个例子而已。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知态度,各学科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要相互促进,以促进学生的整体优化发展,素质教育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从而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学活,促进学生身心和喈发展。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性的教育,应试教育尽其教的苦心,不断缩小育的范围,把教育缩小为要考的书。于是唱歌、图画、工艺等各种课外活动都不教了,应试教育把孩子的空间只限于学校,把孩子的生活只限于读书赶考,甚至连节假日都不放过,这种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封闭性反映在各门学科上,教材陈旧,唯书至上,奉教材为金科玉律,教师因此死抱住教材不放,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给学生视为教学的目的,各科相互孤立,自己顾自己,自己封闭自己,学科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生机和活力。强调死记硬背,违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个性受压抑。 五、个性化和模式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走向全面发展的顶峰的基点,即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地方获基础较好的学科首先突出成绩,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重复,教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施行天下大一统,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标准,全然不顾儿童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发展,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无个性、无特长”的人。 六、启发式和注入式 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素质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建立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这种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启发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3.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会学;4.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培养学生愿学、乐学。 应试教育是一种注入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容器和听话机,,一切从教帅的主观愿望出发,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注入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要求“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3.注重教法,忽视学法;4.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这是教育手段方面的问题。 总之,正如柳斌同志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载《求是》1996年第12期)一文中所说的:“相对于应试教育说,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好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否定,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否定;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换或取代,归根结底必须由基础自身来完成。素质教育并不是凭空诞生的,离开了应试教育所创造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实践便无从开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一面,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彻底否定,而是一种积极扬弃。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积极继承和利用应试教育所积累起来的“硬件”和“软件”,为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求是》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