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曾发表多篇论文的作家是谁

发布时间:

曾发表多篇论文的作家是谁

1、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2、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3、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4、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5、《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6、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7、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昆虫类科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亨利·法布尔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在晚年法布尔出版了《昆虫记》最后几卷,使他不但在法国赢得众多读者,即使在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昆虫记》作者的大名也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文学接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委员会下决心授予他这仪大奖,这位歌颂昆虫的大诗人已经瞑目长逝了。《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做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中文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外文名Jean-Henri Casimir Fabre别名法布尔国籍法国出生地法国南部 普罗旺斯省 圣莱昂地区人物生平概况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享年92岁】,他是一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萤火虫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的粉末。1859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使两人先前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六个孩子,其中唯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了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法布尔半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和“昆虫界的维吉尔”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细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童年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方阿委龙省鲁那格山区的一个古老村落——圣莱昂,村中的利卡尔老师为他取名为约翰·安利。父亲安东尼奥(生于1800年),母亲费克瓦尔(生于1805年)。1825年(2岁时)弟弟弗朗提力克出生。1827年(3岁时)由于母亲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所以他从3岁一直到6岁,都寄养在玛拉邦村的祖父母家;这里是个大农家,有许多比他年长的小孩。他是个好奇心重,记忆力强的孩子,曾自我证实光是由眼睛看到的,并追查出树叶里的鸣虫是露螽。睡前最喜欢听祖母说故事,而寒冷的冬夜里则常抱着绵羊睡觉。1830年(6岁时)回到撒·雷旺村,进入利卡尔老师开办的私塾就读,上课中,常有小猪、小鸡会跑进教室觅食。由动物图书记下A、B、C……字母,对昆虫和草类产生兴趣,发现黑喉鸲的巢,取得巢中青蓝色的蛋,经神父劝说,把鸟蛋归还原处,为增加家庭收入,帮忙照看小鸭,负责赶到沼泽放养,因而发现沼泽中的生物和水晶,云母等矿石。1833年(9岁时)法布尔中学毕业。全家搬到罗德斯镇,父亲以经营咖啡店为生,进入王立学院,担任望弥撒仪式助手而免交学费。在学校期间,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喜欢读古罗马诗人维尔基里斯的诗。1837年(13岁时)父亲经营咖啡店失败,举家迁往托尔斯。进入埃斯基尔神学院。1838年(14岁时)父亲的生意再度失败,搬到蒙贝利市,又开了一间店,独自离家,以卖柠檬、做铁路工人等自力更生。曾用超过一日工资所得购买《鲁布尔诗集》,携至原野上阅读,以认识各种昆虫为最大乐事,第一次抓到欧洲云鳃金龟时,感到特别高兴。青少年1839年当工。1840年(16岁时)因成绩退步被师长责骂而努力,在两年内修完三年的学分,剩下的一年自由学习博物学,拉丁语和希腊语。1842年(19岁时)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卡尔班托拉小学的老师,年薪700法郎,因热心教学,深获好评。父亲经商失败,由蒙贝利市搬到波尔多镇。1843年(19岁时)上野外测量实习课时,由学生处得知涂壁花蜂。也由于这种蜂而开始阅读布兰歇、雷欧米尔等人著的《节肢动物志》,从此倾心“昆虫学”。1844年(20岁时)和同事玛利·凡雅尔(23岁)结婚。自己进修数学、物理、化学等。父亲的咖啡店又关闭,暂时在卡尔班托拉税务署工作。1845年(21岁时)长女艾莉莎贝特诞生。1846年(22岁时)艾莉莎贝特夭折。通过蒙贝利大学数学的入学资格考试。弟弟弗郎提力克成为小学老师。1847年(23岁时)取得蒙贝利大学数学学士。长子约翰诞生。1848年(24岁时)取得蒙贝利大学物理学学士。长男约翰夭折。十分欣赏托斯内尔(法国文学家)有关鸟类的著述。希望能到大学教书,但苦无机会。青年时代1849年(25岁时)任职科西嘉阿杰格希欧国立高级中学的物理教师,年薪1800法郎。面对科西嘉丰富的大自然,开始研究动、植物。此外,他也十分热衷于数学。与植物学家鲁基亚一起攀登科西嘉的每座山采集植物。1856年(32岁时)以研究瘤土栖蜂而获得法国学士院的实验生理学奖。继续研究高鼻蜂、短翅芜菁等昆虫,但因生活困苦,研究时间不多。兼任课外辅导、家庭教师等职,开始研究由茜草提炼染料。1857年(33岁时)5月21日,在条纹蜂的巢中发现短翅芜菁的幼虫,并发表《芜菁科昆虫的变态》论文,另外还发表了有关植物的论文。1858年(34岁时)得知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成为大学教授后,全心投入茜草染料的研究。法布尔在观察昆虫,法国摄影家纳达尔摄。1859年(35岁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赞誉法布尔是一位“罕见的观察者”。次男朱尔诞生。担任鲁基亚博物馆馆长。督察德留依到访,与植物学家杜拉寇尔结识,之后,又与住在亚威农的英国经济学家米勒相知,成为植物同好。1862年(38岁时)由安谢特出版小学用图书。认识巴黎出版社社长得拉克拉普,受到他的鼓励,立志著述浅显易懂的科学读物。1863年(39岁时)三男爱弥尔诞生,德留依当上教育部部长。1865年(41岁时)登班杜山遇险,细菌学家巴斯德来访,交由得拉克拉普出版《天空》、《大地》等科学读物。1866年(42岁时)成功地由茜草直接抽取染料色素,受聘为亚威农师范学校物理教授。1867年(43岁时)对亚威农的贡献受肯定,获卡尼耶奖的奖金9000法郎。1868年(44岁时)由于教育部长德留依的推荐,获雷自旺·得努尔勋章,并拜谒拿破仑三世。担任夜间公开讲座的博物学,物理学讲师。将研究成功的茜草染料工业化。工厂成立不久,德国完成蒜硫胺的化学合成染料,茜草染料工业化的梦想因而破灭。公开讲座的授课方式遭保守的教育者、教会反对,遂辞退师范学校教职。1869年(45岁时)在保守派的策动下,德留依辞去教育部部长职位。中年欧兰就时代1870年(46岁)向米勒借贷,搬到欧兰就。抚养一家七口,负担沉重。幸好科学读物陆续出版,能一点一点还钱。1871年(47岁)过着著书、观察昆虫的生活。这一年,因为发生德、法战争,无法按时取得版税和稿费,生活更加困苦。1872年(48岁)由于德留依的介绍,化学家提马致赠显微镜。1873年(49岁)米勒去世。被迫辞去鲁基亚博物馆馆长一职,向市长抗议。获巴黎爱护动物协会颁发银牌,有关数学、植物、物理的著作相继问世。1877年(53岁)次男朱尔去世,把发现的三种蜂以“朱尔”的拉丁语“伏利渥司”分别命名为伏利渥司土栖蜂、伏利渥司高鼻蜂,伏利渥司穴蜂。1878年(54岁)因朱尔的死,深受打击,身体也大不如前。感染肺炎几乎死去,幸以坚强的意志力渡过难关。1879年完成《昆虫记》第1册(原稿内容包括:推粪球的神圣粪金龟、捕象鼻虫的瘤土栖蜂、捉短翅螽斯的兰格道格穴蜂等)。阿兰玛斯时代1879年(55岁)终于把20多年的观察资料编成《昆虫记》第1册。因房东将欧兰就家门前的两排悬铃木砍掉,愤而搬家。在隆里尼村外找到理想中的家园,取名为“阿尔玛斯”(荒地的意思),阿尔玛斯的庭院中有很多耐旱、多刺的植物,是各种昆虫的乐园。4月3日由得拉克拉普的出版社发行《昆虫记》第1册。往后,大约每三年出版一册。1880年(56岁)法布尔用积攒下来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所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用当地的普罗旺斯语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那时科学读物十分畅销,部分被指定为教科书。在阿尔斯庭院的枯叶堆里,发现大量的花潜金龟幼虫,于是开始研究观察他们的生活,退役军人法比那担任他的助手。1881年(57岁)被指定为巴黎学士院的通讯会员(本地会员)。1882年(58岁)《昆虫记》第2册出版。年迈的父亲搬来同住。1885年(61岁)妻子玛莉去世(64岁)。三女阿莱亚女代母职,处理家务。开始以水彩描绘“蘑菇”图。1887年(63岁)与出生隆里尼村的约瑟芬·都提尔(23岁)结婚。成为法国昆虫学会的通讯会员,并获赠同学会的得尔费斯奖。1888年(64岁)约瑟芬产下四男波尔。1889年(65岁)获法国学士院最高荣誉的布其·得尔蒙奖,获金10000法郎。1890年(66岁)五女波丽奴诞生。1891年(67岁)四女克蕾儿去世。1892年(68岁)荣膺比利时昆虫学会荣誉会员。1893年(69岁)父亲安东奥尼去世(93岁)。开始研究大天蛾不可思议的能力,发现雄蛾能从遥远的地方找到雌蛾,是因雌蛾发出的一种“讯息发散物”,亦即类似今日所谓的“荷尔蒙”,法布尔称蛾群聚集家中的5月6日为“大天蛾之夜”,曾将天牛的幼虫烤来吃,并发射大炮来测试蝉的听力。1894年(70岁)荣膺法国昆虫学会荣誉会员。开始观察粪金龟、半人小粪金龟、鸟喙象鼻虫和大毒蝎的习性。工作中的法布尔。1895年(73岁)幺女安娜诞生。1897年(75岁)在阿尔玛斯家中自行教育三个年幼的孩子,妻子约瑟芬也一起听课。1898年(76岁)次女安得蕾去世。1899年(77岁)由于市面出现许多仿作,他写的科学读物不再被指定为教科书,版税因此减少,生活再度陷于困境。1902年(80岁)为了抚养三个稚子,开始取出存放在出版社的版税和稿费,荣膺俄罗斯昆虫学会荣誉会员。1905年(82岁)法国学士院颁发吉尼尔奖,获赠养老金3000法郎。1907年(84岁)《昆虫记》第10册发行,可是销路不佳。学生勒格罗博士提出举办《昆虫记》出版30周年庆祝仪式,并发现法布尔老师的生活比他想像中还要清苦。1908年(85岁)在布罗班斯诗人米斯托拉的努力下,法布尔的贡献受到肯定,获赠养老金1500法郎。1909年(86岁)著《昆虫记》第11册(关于萤火虫、甘蓝菜上的青虫等的研究),身体己十分衰弱,出版诗集。获阿尔布“布罗班斯诗人”的荣衔。1910年(87岁)4月3日,在米斯托拉的呼吁下,召集学生、友人、读者,举办庆祝仪式,订为“法布尔日”,《昆虫记》由此扬名于世,再度荣获雷自旺·得努尔勋章(比上一回更晋一级)和养老金两千法郎。获斯特克荷尔姆学士院所颁林内奖,收到由国内外寄来的许多捐款,除了地址不明的转赠贫苦人家外,其他全部致谢函退回。法国文学界以“昆虫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其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12年(89岁)妻子约瑟芬去世(48岁),由阿莱亚和修道院护士安东尼埃奴照顾。公共事业大臣提埃利来访。1913年(90岁)波安卡雷总统来访,代表法国国民向法布尔致意。1914年(91岁)三男爱弥尔和弟弟弗朗提力克相继去世。1915年(92岁)5月,在家人扶持下,坐在椅子上绕庭院一周,最后一次巡视阿尔玛斯。10月7日,尿毒症加重。10月11日与世长辞。16日,葬于隆里尼墓园,有螳螂、蜗牛等前来送行。享年92岁。(1823—1915)1913年左右的法布尔。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他生前发表的著作与论文有560余种。

曾发表两篇论文的作家是谁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化学系主任,博士导师。

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在晚年法布尔出版了《昆虫记》最后几卷,使他不但在法国赢得众多读者,即使在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昆虫记》作者的大名也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文学接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委员会下决心授予他这仪大奖,这位歌颂昆虫的大诗人已经瞑目长逝了。 《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作家代表作: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作者简介: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阿累,真名朱凡,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 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 阿累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09年1月出生,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1936年夏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付: 斯范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阿累尼乌斯1859年2月19日出生在瑞典乌普萨拉阴近的维克。他的父亲名叫斯范特·古斯培夫,母亲名叫卡罗利娜·克利斯蒂娜·通贝格。父亲早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曾在维克经营过地产。1860年,举家迁往乌普萨拉城,古嘶塔夫出任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长。父母共有口个子女,阿累尼乌斯是他们的次子。 ]IgaoZk, 阿累尼乌斯从小聪明出众,3岁的时候就能认字。哥哥约翰写作业时,他经常在旁边仔细地看着。他凭着个人特有的天赋,从算术书上看懂了一些简单的算法。6岁那年他竟然能够坐在父亲的身边,协助父亲算起帐来。小学里的课程,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他要求父亲早日把他送进中学。在乌普萨拉城一所教会办的中学里,阿累尼乌斯对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产生了特殊的兴趣,成绩优异。 h8_dP*yh : zT[.w(xI| 1876年, 17岁的阿累尼乌斯中学毕业,考取了乌普萨拉大学。他最喜欢选读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只用两年他就通过了学士学位的考试。1878年开始专门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塔伦教授(T.R.Thalen)是一位光谱分析专家。在导师的指导下,阿累尼乌斯学习了光谱分析。但他认为,作为一个物理学家还应该掌握与物理有关的其它各科知识。因此,他常常去听一些教授们讲授的数学与化学课程。渐渐地,他对电学产生的浓厚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光谱分析的研究,他确信“电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他热衷于研究电流现象和导电性。这引起了导师塔伦教授的不满,他要求阿累尼乌斯要务正业,多研究一些与光谱分析有关的课题。俗话说,“人各有志,不可强留”。目标不同,使阿累尼乌斯只好告别这位导师。 1881年,他来到了首都斯德哥尔摩以求深造。在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家埃德伦德(E.Edlund)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电学方面的研究。不久,阿累尼乌斯就成了埃德伦德教授的得力助手。每当教授讲课时,他就协助导师进行复杂的实验,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他就配合教授进行某些测量工作。因此,他的才干很得教授的赏识。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他部在埋头从事自己的独立研究,在电学领域中,他对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电池很有研究兴趣。 年轻的阿累尼乌斯刻昔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长期的实验室工作,养成了他对任何问题都一丝不苟、追根究底的钻研习惯。因而他对所研究的课题,往往都能提出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假说,创立新颖独特的理论。他发现在电池中,除了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外,还存在一些引起电极极化的因素,而这会降低电流回路的电压。于是,他着手研究能够减少甚至防1发生极化作用的添加物。他坚持反复实验,终于明白极化效应取决于添加物——去极剂的数量。电离理论的创建,是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 L mN/CO wo+i^-zE 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提出了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观点,但在校长时期内,科学界普遏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溶液中“离于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阿累尼乌斯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特地向导师请教,埃德伦德教授很欣赏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深入探索是关键所在。阿累尼乌斯在实验中对教授设计的仪器做了大胆的改进,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得到了一大堆实验测量的结果。处理、计算这些结果又用去了好长时间。此间他又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事实。例如,气态的氨是根本不导电的,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氢卤酸溶液也有类似的情况。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阿累尼乌斯紧紧地抓住稀溶液的导电问题不放。他的独到之处就是,把电导率这一电学属性,始终同溶液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力图以化学观点来说明溶液的电学性质。1883年5月,他终于形成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当溶液稀释时,由于水的作用,它的导电性增加,为什么呢?他指出:“要解释电解质水溶液在稀释时导电性的增强,必须假定电解质在洛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一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实际上,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就分解为离于,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是非活性的形态……”他又说:“当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强”。伟大的发现!阿累尼乌斯的这些想法,终于突破了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创见,他写成了二篇论文。第一篇是叙述和总结实验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题为“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第二篇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于水溶液中物质形态的理论总结,题名为:“电解质的化学理论”,专门阐述电离理论的基本思想。阿累尼乌斯把这两篇论文,送到瑞典科学院请求专家们审议。1883年6月6日经过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讨论后,被推荐予以发表,刊登在1884年初出版的《皇家科学院论著》杂志的第十一期上。 |oY`:bi W`{syMC 1883年底,当阿累尼乌斯收到上述杂志关于这两篇论文的校样后,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把其中的主要内容集中起来,写成《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该校学术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决定在1884年5月进行公开的论文答辩。答辩会争论得非常激烈。阿累尼乌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说明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见解,受到多数委员和与会者的赞许。但是,阿累尼乌斯的导师塔伦教授表示,他对实验事实无任何异议,只是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不能理解。另一位导师克莱夫教授则提出,他对阿累尼乌斯的实验事实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是十分荒唐的。阿累尼乌斯反复列举出大量实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引证了早在18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克劳晋斯提出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用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离子的假设,也引用了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成果来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但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答辩成绩只得了3分。 k9xd._k]`% ?Q;bp&.7i 一场激烈的辩论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成绩不佳而灰心。相反,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寻求更加广泛而公正的评价,答辩后第二夭,他就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了欧洲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不久,他收到了来自波恩的克劳晋斯的复信。住在杜宾根的L.迈尔,长居俄国里加的W.奥斯特瓦尔德,以及荷兰的青年化学家范霍夫也都先后给他写来了评价很高的支持信件。其中,奥斯特瓦尔德对阿累尼乌斯的工作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这位青年人的实验成果,而且信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关研究酸的催化作用的问题,建议同他一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这封信成了他们后来长期合作的开端。1884年8月、奥斯特瓦尔德专程来到鸟普萨拉会见这位青年学者。共同的志趣,相同的学术观点,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斯特瓦尔德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酸起催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一位欧洲著名学者的来访,轰动了暑假中宁静的乌普萨拉大学的校园。克莱夫等么些教授,对阿累尼乌斯受到如此特别器重,都感到十分惊奇。在国内,斯德哥尔摩的埃德伦德教授、彼得松教授等少数知名科学家也表示支持阿累尼乌斯的新见解。大学当局决定,再次为阿累尼乌斯举行论文答辩:当年冬天的这次答辩进行得异常顺利,论文被通过。不久,阿累尼乌斯被任命为物理化学副教授。只有固执的克莱夫教授及其支持者们,仍然拼命地反对新生的电离理论。因此,阿累尼乌斯只好离开乌普萨拉城,重新回到斯德哥尔摩在埃德伦德教授的领导下工作。在那里,他继续深入研究电解质的导电性。 =v{j27kp F2F)X, 埃德伦德非常器重阿累尼乌斯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赞赏他那敢于冲破传统观念、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他的工作予以全面支持和热心指导。在教授的帮助下,他的科学成果受到了普遍重视。1885年底,阿累尼乌斯获得瑞典科学院的一笔奖金,从而使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条件。 N'l=lbmZ+/ ^L| \c+U\T 1886年,他首先来到俄国,在里加工学院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他们早已确定的合作计划。接着他去武尔茨堡,在电学家科尔劳什教授的实验室里,研究气体的导电性,还研究了作为溶剂的水,在电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阿累尼乌斯的学术水平提高很快。但他同时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他需要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必须向更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特长的专家去求教。于是,在18871年他又去了格拉茨,在玻尔兹曼的实验室里工作。1888年初,他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同范霍夫合作,进行了一系列与电解质洛液冰点降低有关的测定。他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范霍夫关于稀溶液渗透压公式中的等渗系数之值以及电离度等数据,并以电离理论加以解释。这种合作使双方都得到 启迪,感到收益巨大。此后,阿累尼乌斯赶到莱比锡,在奥斯特瓦尔德领导的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新的实验研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电离理论。 m2qGEyQ Ng3huZh"( 1888年夏天,阿累尼乌斯结束了对欧洲各国的周游,兴冲冲地返口自己的祖国。他热爱瑞典,渴望长期工作在家乡的土地上。然而现实又令他失望,在国内,他的科学成就仍然得不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就连一贯支持他的埃德伦德老教授,不久也与世长辞。他想回乌普萨拉,但由于克莱夫教授的反对,乌普萨拉大学连一个化学助教的职位也不能给他安排,他只好去给生理学家汉马尔斯腾教授当助手。直到1891年,在奥斯特瓦尔德的推荐下,阿累尼乌斯收到了德国吉森大学聘他为物理化学教授的邀请。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人们前来挽留他。出于对祖国的热爱,阿累尼乌斯毅然谢绝了这一聘任,宁愿留在斯德哥尔摩工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从此,他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受到了普遍的确认,国际上的威望也越来越高。1895年他成为德国电化学学会会员,次年他出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校长。 1_8j)t* K} +M@D 阿累尼乌斯在物理化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所创立的电离理论留芳于世,直到今天仍常青不衰。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了化学外,在物理学方面他致力于电学研究,在天文学方面,他从事天体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他在1896年发表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的论文,还著有《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在生物学研究中他写作出版了《兔疫化学》及《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书。作为物理学家,他对祖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参与了对国内水利资源和瀑布水能的研究与开发,使水力发电网遍布于瑞典。他的智慧和丰硕成果,得到了国内广泛的认可与赞扬,就连一贯反对他的克莱夫教授,自1898年以后也转变成为电离理论的支持者和阿累尼乌斯的拥护者。那年,在纪念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逝世50周年集会上,克莱夫教授在其长篇演说中提到:“贝采里乌斯逝世后,从他手中落下的旗帜,今天又被另一位卓越的科学家阿累尼乌斯举起。”他还提议选举阿累尼乌斯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戌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1905年以后,他一直担任瑞典诺贝尔研究所所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多次荣获国外的其它科学奖章和荣誉称号。 E\>4]pL]@ jppn]+$. 晚年的阿累尼乌斯,体弱多病,但他仍不肯放下自己的研究。他抱病坚持修改完成了《世界起源》一书的第二卷。1927年10月2日,这位68岁的科学巨匠与世长辞。阿累尼乌斯科学的一生,给后人以很大的思想启迪。首先,在哲学上他是一位坚定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他终生不信宗教,坚信科学。当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在深受形而上学束缚的时候,他却能打破学科的局限,从物理与化学的联系上去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因而能冲溃传统观念,独创电离学说。其次,他知识渊博,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学有所长,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精通英、德、法和瑞典语等四五种语言,这对他周游各国,广泛求师进行学术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另外,他对祖国的热爱,为报效祖国而放弃国外的荣誉和优越条件,在当今仍不失为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马晓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2015年4月2日起,在北京市燕都医院出诊;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 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2015年4月2日起,在北京市燕都医院出诊;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马晓年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1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2---1983 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自 1993 年起连续 3 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 1500 人,国际会员仅 90 余人)。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 多年来一直把全部精力投入社会需求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目前已诊治 19000 多例患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进修生 10 名(含 3 名研究生);与外院医生合作开展男女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著有《现代性医学》、《马大夫谈性健康》、《性的学习》等 50 余种性医学专著和科普书籍,发表了 20 余篇学术论文和 1000 多篇科普文章,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其中《男性学咨询》被收入 20 世纪优秀科普佳作;编讲 30 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长期特邀嘉宾。219 浏览25102017-12-15关于晓年的资料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性医学科 主任医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山西汾阳 出生日期1945-5-8 主要学历:1963---1969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本科生 1979---1981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所 医学硕士生 1982---1983 英国利物浦大学 进修 自1984年起至1996年在国家计生委科研所从事药理及男性临床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把更多精力转向社会需求更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性学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自1993年起连续3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1500人,国际会员仅100人左右)。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系《现代性医学》第一版主编之一,该书获得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现代性医学》第二版主编(2003年11月)。18年来已主编共同编写和翻译50多种专业和科普书籍,发表了50多篇论文和综述等,发表了100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男性学咨询》获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并被收入20世纪优秀科普佳作。编讲30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编讲30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栏目长期特邀嘉宾。通过对17000多名病人的临床诊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指导进修生10名(含2名研究生)并和外院医生开展男科学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自1993年起,把性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先是完成了性教育电脑咨询专家系统全文检索软件的开发(共300万字)并于1994年通过国家计生委科研鉴定,后由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向系统内推荐。1996年又开发成功其多媒体版。自1998年起把性教育搬上互联网,开辟了个人主页并开设网上性咨询工作。根据多年来从事性医学和性教育工作的体会,近年来提出了“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有性健康”的奋斗目标,这一符合国情的性学理论见解已纳入国家计生委公务员培训教材。 自1998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681 浏览43182017-12-15晓年的简介,简单一点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浏览12262020-03-03马晓年的个人简介马晓年,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性学第一人,国医汇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现每周出诊地点),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委员,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数十余年专业致力于两性医学的临床科研工作,并斩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卫生部科技进步奖,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美国性学委员会认证性治疗学家。 参与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准弹性激光光散射精子测量仪的研制”,评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并获1990年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完成部委级科研项目“精子运动特性自动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完成性教育电脑咨询专家系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并由国家计生委向全系统推荐。编辑于 2021-03-24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49个回答怎么去挽留一个男人的心—聪明女人这样做—怎么去挽留一个男人的心值得一看的一个男人相关信息推荐怎么去挽留一个男人的心有这些方法,用这3招就能怎么去挽留一个男人的心,一对一私密咨询,高效保密!感情破裂,婚姻危机,婆媳关系,拯救爱情,用这3招搞定!kr.njcyqg.cn广告再青春全文免费阅读「七猫免费小说」全部免费看值得一看的再青春相关信息推荐再青春全文免费阅读_海量人气小说,统统全本免费,更新快不花钱,马上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本月155759人下载咨询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8条评论热心网友2写的非常详细查看全部8条评论—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中国百家姓最新排名,来看看你的姓能排第几?中国百家姓?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中国百家姓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广告2021-03-29晓年的简介,简单一点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59赞·2,166浏览2021-03-14青山处处埋忠骨作者简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作者是晓年。 晓年是笔名,原名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1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二十七课。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263赞·2,051浏览2019-04-04巜青山处处埋忠骨》作者晓年的资料晓年是笔名: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 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性学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自1993年起连续3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1500人,国际会员仅100人左右)。 自1993年起,把性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先是完成了性教育电脑咨询专家系统全文检索软件的开发(共300万字)并于1994年通过国家计生委科研鉴定,后由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向系统内推荐。 自1998年起把性教育搬上互联网,开辟了个人主页并开设网上性咨询工作。 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二十七课。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山处处埋忠骨1780赞·30,365浏览2019-07-04马晓年有哪些代表作?1.《性心理病理学》( Psychopathia Sexualis), 出版于 1886年,作者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拉夫特·埃宾( Richard von Krafft-Ebing),属于系列的病例报告,谈的都是“变态”的性行为,如现在说的恋物症、乱伦、施虐症、同性恋等。 2.《性学家的回忆录》( Memoirs of a Sexologist), 作者Ludwig Lenz,出版于1940年代中期, 记录了他在20世纪初期的工作,从治疗想要改变性别的人,到一战期间跟着军营跑的妓女。他对早期性医学的描述令人毛骨悚然,简单地说当时的时尚是给男人植入兔子的睾丸以增强男人的活力。他对病人的描述都是富于同情心的,试图帮助他们保持健康和找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像克拉夫特·埃宾总是谴责病人“变态”,当然像目前的同性恋婚姻和恋物时尚在当时只是未来主义者的梦。 3.《人类男性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作者Alfred Kinsey等,他们的另一本书是《人类女性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这两本书都是调查报告,被誉为现代性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4. 《人类性反应》(Human Sexual Response),作者是 William Masters 和 Virginia Johnson,他们的第二本书是《人类性功能失调》(Human Sexual disorders),这两本书是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总结报告,被誉为现代性学的第二座里程碑。 5.《我的秘密花园》( My Secret Garden), 作者 Nancy Friday,1980年代出版的书,这是作者基于对几百位妇女访谈的基础,未加编辑整理,比较原汁原味的专门介绍女性性幻想的书,可以说是半色情、半性学的,颂扬了女性的性想象,肯定会让克拉夫特·埃宾这样的歧视妇女的人感到脸红。它帮助提高社会主流意识对性幻想的正确认识,其实有些性幻想仅仅是想想而已,并非真的要那样做,何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6.《心灵的交媾》(The Mating Mind), 作者 Geoffrey Miller20世纪后期性学最有趣的工作莫过于更加恰当地理解为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家米勒在书中探索了这样的概念,即人类的性选择是由先祖们的欲望所驱使,也就是说人们希望后代是聪明的和具有创新性的,那么人们就会选择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去交配以获得更加聪明的子女。这是让人激动和令人愉快的观点,但是它基本上是一个进化论的理论,假设智力超群的人都是自然的结果。 7.《道德浪女》(The Ethical Slut), 作者Dossie Easton 和 Janet Hardy,1990年代出版,这是治疗学家和作家一起创作的秘密的畅销书,对同时与一个以上的人具有健康、信任的浪漫和性关系的读者提供很有帮助的心理建议。它有助于把“一夫多妻”的概念通俗化,运用到多伴侣的两性关系中,通过展示这样的伴侣关系并非都是破坏性的“欺”性安排,颠覆了几十年以来对非一夫一妻制的错误见解,其实他们也可以像一夫一妻制那样健康,当然也更忠诚。 8.《一夫一妻制的神话》( The Myth of Monogamy), 作者 David Barash 和 Judith Lipton,在这本书里,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就道德浪女那本书提出不同的见解,指出许多动物都是践行一夫一妻制的。 他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在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终身伴侣)与性的一夫一妻制(性的排他性)是有区别的,并且通过遗传性检测显示出许多动物是生物学的一夫一妻制,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是性的一夫一妻制,包括人类。 9.《性高潮的科学》(The Science of Orgasm),作者Barry Komisaruk, Carlos Beyer-Flores, 和 Beverly Whipple,出版于2005年,作者研究的是高潮底层潜伏的科学机制,他们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了高潮时大脑的活动。当然,要想帮助妇女解决高潮问题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女版伟哥的早日问世。 10.《进化的彩虹 》(Evolution's Rainbow), 作者 Joan Roughgarden,进化生物学家指出性的多样性是自然的,无论是同性恋还是易性症都是正常的,都不是克拉夫特·埃宾所说是“变态”,可以说我们的社会或其它一些种属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丰富多彩并且依然正常发展。 11. 《性在黎明》(Sex at Dawn), 作者是Christopher Ryan 和Cacilda Jetha,人类文化的早期历史表明多伴侣制和母系社会与后来的父系社会和一夫一妻制在人类早期的心理学发展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关键的意义。14赞·1,546浏览2020-07-26晓年的资料马晓年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1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2---1983 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自 1993 年起连续 3 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 1500 人,国际会员仅 90 余人)。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 多年来一直把全部精力投入社会需求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目前已诊治 19000 多例患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进修生 10 名(含 3 名研究生);与外院医生合作开展男女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著有《现代性医学》、《马大夫谈性健康》、《性的学习》等 50 余种性医学专著和科普书籍,发表了 20 余篇学术论文和 1000 多篇科普文章,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其中《男性学咨询》被收入 20 世纪优秀科普佳作。

曾发表多篇论文的作者是谁

据了解,白蕊师从施一公教授,博士期间的课题是利用结构生物学的手段来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机理,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8篇,被引用次数600余次她还入选由中国科协评选的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全国5人名单,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未来学者,奖学金等殊荣2020年是白蕊重要的一年在2月11日,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她获得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值得一提,这一奖项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仅颁给15人

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等。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而且她年纪很轻只有31岁;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已经超过了不少博导。

她发表的论文没有问题,有网友计算出她平均每三个月发表一篇论文,这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网友会担心她今后的发展。

她想让自己的研究被别人肯定,为国争光,她非常的厉害,很多偏文章都被别人肯定了。

曾发表多篇论文的作家是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生平简介: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现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翻译家作家,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学术成就: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2006年成为“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要作品:译著《罗摩衍那》,回忆录《留德十年》等。人生格言: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成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2015年4月2日起,在北京市燕都医院出诊;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中文名马晓年国 籍中国出生日期1945年职 业医师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主要成就《现代性医学》、《马大夫谈性健康》晓年的资料马晓年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1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2---1983 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自 1993 年起连续 3 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 1500 人,国际会员仅 90 余人)。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 多年来一直把全部精力投入社会需求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目前已诊治 19000 多例患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进修生 10 名(含 3 名研究生);与外院医生合作开展男女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著有《现代性医学》、《马大夫谈性健康》、《性的学习》等 50 余种性医学专著和科普书籍,发表了 20 余篇学术论文和 1000 多篇科普文章,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其中《男性学咨询》被收入 20 世纪优秀科普佳作;编讲 30 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长期特邀嘉宾。219 浏览25102017-12-15关于晓年的资料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性医学科 主任医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山西汾阳 出生日期1945-5-8 主要学历:1963---1969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本科生 1979---1981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所 医学硕士生 1982---1983 英国利物浦大学 进修 自1984年起至1996年在国家计生委科研所从事药理及男性临床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把更多精力转向社会需求更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性学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自1993年起连续3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1500人,国际会员仅100人左右)。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系《现代性医学》第一版主编之一,该书获得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现代性医学》第二版主编(2003年11月)。18年来已主编共同编写和翻译50多种专业和科普书籍,发表了50多篇论文和综述等,发表了100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男性学咨询》获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并被收入20世纪优秀科普佳作。编讲30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编讲30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栏目长期特邀嘉宾。通过对17000多名病人的临床诊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指导进修生10名(含2名研究生)并和外院医生开展男科学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自1993年起,把性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先是完成了性教育电脑咨询专家系统全文检索软件的开发(共300万字)并于1994年通过国家计生委科研鉴定,后由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向系统内推荐。1996年又开发成功其多媒体版。自1998年起把性教育搬上互联网,开辟了个人主页并开设网上性咨询工作。根据多年来从事性医学和性教育工作的体会,近年来提出了“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有性健康”的奋斗目标,这一符合国情的性学理论见解已纳入国家计生委公务员培训教材。 自1998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681 浏览43182017-12-15晓年的简介,简单一点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浏览12262020-03-03马晓年的个人简介马晓年,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性学第一人,国医汇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现每周出诊地点),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委员,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数十余年专业致力于两性医学的临床科研工作,并斩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卫生部科技进步奖,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美国性学委员会认证性治疗学家。 参与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准弹性激光光散射精子测量仪的研制”,评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并获1990年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完成部委级科研项目“精子运动特性自动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完成性教育电脑咨询专家系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并由国家计生委向全系统推荐。

作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的老师,魏坤琳进入大众视野就是通过“最强大脑”这档节目的,因了还不错的外表形象,以及起码是塑造出来的比较阳光的形象,魏坤琳,成了大众眼里的Doctor魏。 出名后,魏坤琳并未“含蓄”自己的锋芒,而是继续参加各种节目,并以一副导师的姿态,同时还出书。 行的正,出风头也可以理解,但魏坤琳这次的“危机”是出在了他自己身上,从已发出来的各种瓜线来看,阳光的人设基本是崩了,再看他过往的表现,大众可能会产生不适感。 如果说魏坤琳这次给大家一个教训的话,就是尽量还是要低调,特别是自己行的并不正的情况下,就不要那么高调。 至于说到科学成就,那魏坤琳则完全没有什么科学成就,他只不过是把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进行了包装,看似很科学的样子,拿出来当幌子罢了。最近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可谓是霸占着一波又一波的热门。作为节目组常驻的科学评委Dr.魏也被网友扒出了出轨节目组制片人桑洁,为此Dr.魏也发了律师函警告,表明并没有这种事情。现在网友戏称《最强大脑》为《最强黑幕》。我是从最强大脑第一季追着看了,那时候各种变态的挑战项目,无不让人目瞪口呆,甚至网络上许多网友都说:你挑战成功了,但是我连规则都还没看懂。 Dr.魏,我们都知道他是最强大脑的科学评委,在节目中有着极高的权威,选手是否能晋级都取决于Dr.魏的最终难度分,所以那时候就有许多人提问说Dr.魏是否有着太高的权利,但节目组之后也澄清说他背后有一个科学评审团,最终的难度分也是科学评审团的最终意见。 “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这是Dr.魏在节目中的口头禅,既然以科学标榜自己,那么Dr.魏究竟有多少的科学成就呢? 抛开对魏坤琳的个人偏见,以及结合能搜索到信息,如下:魏坤琳,1978年生于湖南湘潭,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北京 体育 大学本科毕业,2007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学系,2013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支持。目前担任清华-北大联合生命科学中心中心外博导。2018年1月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建议人选名单。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运动的。 魏坤琳曾经在做运动控制的项目时,提出让一些没有运用电脑经验的人去操作鼠标,以此观察人们对手的控制是否会受到鼠标使用经验的影响,这项工作为感知运动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在CURRENT BLOLOGY杂志上发表,同时也登上《科学》杂志的官方网站。 魏坤琳发表在国内的论文应该在知网上都可以查询的到,那发表在国外的论文水平如何呢?通过Google Scholar我们可以通过搜索Kunlin Wei找到魏坤琳的相关信息:有Dr.魏署名的文章一共有65篇,以下为文章部分截图: 文章好不好,主要看文章的引用次数,Dr.魏的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了1194次,可以见到Dr.魏所写的论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最强大脑第一季于2014年才开播,但Dr.魏的论文在2013年的被引用数据也比2014年多一点,不能说Dr.魏因为最强大脑走红之后,才带动了他论文的引用量。 所以,客观的来说Dr.魏发表的论文还是有较高的科学水准,我们不能因为一档节目的是非曲直而去污蔑他所做的科学成就。但是我希望Dr.魏要一直秉承自己的科学态度,不能因为爆红而迷失了自己对科学的坚持。 Dr.魏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是有所成就的,2018年,一篇文章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以他很偏门的研究方向,文章能登上Nature的子刊已是极其难得。 他还有其它文章也有刊登在国外比较知名的科学杂志上。只要用心去查,都可以查得到。他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很小众,他在该领域的研究算得上国内顶尖一拨人了。所以我不觉得他就是桑洁之前在微博说的是个穷教书的。 我也是通过搜了他的论文,对Dr.魏有所改观。只是可惜! 魏算是半只脚踏入 娱乐 圈的人吧。自从参加<最强大脑>之后,名气越来越大,可谓在学术和 娱乐 领域双丰收吧。因为不了解魏的研究领域,所以也无法评价魏的学术地位如何。不过,根据谷歌学术搜索,发现魏的学术水平还不错。发表了65篇署名论文,总引用1194次,属于不错的了,应该算是领域内的佼佼者。而且,查询还可以发现,魏曾经成为2017年青年长江学者建议人选,但遗憾的是最终被还是被刷没有晋级。其实,抛开学术外的东西,挺佩服魏的科研能力的。一边可以参加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一边还可以抽出时间做科研,进行教学和带研究生。而且这些事情直接可以处理的很好,参加节目并没有影响魏的科研,论文一样发的很好。特别是2018年,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还发表了一篇文章,真的是厉害。纵观很多教授博导,一头埋在实验室也没有发表这么好的文章。我想,如果我国很多的科学家如果可以像魏博士一样,比如袁隆平院士,可以抽时间做些科普,参加一些节目,相信大家的科学知识一定会增加很多。北大教授魏坤琳,加盟《最强大脑》这个科学励志的节目,因为拥有一张帅气的脸型而走红,一度成为“最帅的教授”。在《最强大脑》这个节目中,我们看到魏坤琳给选手的打分特别的严谨,而且常常以“科学”自居,“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这句名言更是常挂在他的嘴边。 这位北大教授在前些年加盟《最强大脑》以来,可是出尽了风头,因为学历的高呼,再说又时常以科学知识来研究人脑与心理学,甚是让人羡慕他的才能。而且,魏坤琳作为《最强大脑》节目的“科学判官”,可是拥有很高的权利,很多选手能否最终晋级,都要看魏坤琳这位“科学判官”怎么评判。对此,很多人都很敬佩这位才艺颇深的北大教授。 不过,走红后的他,近期关于《最强大脑》节目发生的一幕幕,以及网传魏坤琳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最强大脑》制片人桑洁一事,可是引起网友们的热议。《最强大脑》这一节目也一时成为《最强大瓜》。至于魏坤琳在生活上如何,这里就不多评判了,关于他的科学成就,你都有听说过他发明什么,或是创造什么吗?反正,我是没有听过呢。 魏坤琳,1978年出生于湖南,从小就是学霸级别的人物,成绩可是非常优秀,1996年考入北京 体育 大学学习生物力学专业。在大学毕业后,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读研究生,学的是运动控制与电子工程的专业。在2007年,还获得本校运动控制的博士学位。 这么看来,魏坤琳的学历还是挺高的,怎么说也是一位博士啊,而且学习的专业与“科学”二字还是息息相关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有多大的科学成就。在2007年,魏坤琳在博士毕业后,到了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他博士后回来,到了北京大学心理系,目前魏坤琳任清华—北大联合生命科学中心外博导。魏坤琳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以运动控制和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和运动康复等方面。这位博士后,虽然有在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有没有什么成果就不得而知了,应该也是挺普通吧,不然早就成名了。 据说,魏坤琳还在某杂志上发表过高水平的文章,不知喜爱科学的朋友有没看到过呢。 在节目中,魏坤琳以严谨又霸气的解说、评判,那是相当的雷人啊。常常以“科学”自居,让人们以为他就是一位科学家呢。相较于很多著名科学家来说,如袁隆平、钱学森等这些大咖级科学家,魏坤琳目前的成就可是轻如鸿毛啊。 但是相较于普通人来,他的成就还是比较高的,至少他是一名博士后,也曾发表多篇文章,在运动控制等方面也有所研究。 魏坤琳的主要成就就是:获得多个学位,在北大任教,还是“最帅的教授”,仅此而已! 所以,这位常常以“科学”自居的魏坤琳,他的成就在如今教授斗量车载的年代里,也就是教授中的普通一员吧。成就算不上太高,也不太俗。 魏坤琳现在的名气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一只脚踏入 娱乐 圈的缘故,尤其是最近的节目《最强大脑》已经变成了最强黑幕,让普通群众开开心心的吃了一回瓜。从网上的资料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现在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博导,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脑的工作方式和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等研究。 以下是通过Google Scholar(学术)搜索的魏坤琳的个人学术档案,有魏著名的论文大约有65篇之多,总被引用次数是1194次。从这一点上来看论文的水平应该是挺高的。 当然学术论文大家也都清楚,除非是第一第二作者否则再往后排就不重要了。 就像这一篇都已经到了第六作者了,意义已经不太大了。当然了博士毕业就需要发表多篇论文,现在魏已经是博导教授了,学术水平应该是不差的,在那个群体中不会是最差的当然也不会是顶尖的。 个人感觉魏的重心应该是更多的在综艺节目中,他从13年起就开始加入《最强大脑》团队直到今年的最新节目,魏一直都在并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并不能绝对的说镁光灯下不能搞学术,但是至少会很难。 点进来看了一些答案,决定来答。 回答之前想说一句,有些人,真的不用来强答的。。 首先明确观点,dr魏是中国一流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尤其是在运动控制这个分支上面,几乎是国内做的最好的。 另外的答案已经明确列出了google scholar上dr魏的publication,这种问题就是直接甩数据干货,有什么好胡乱评价的。在这个答案之外,补充几点。 首先,dr.魏09年入职北大心理系,一进来就是副教授职称,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次,另外的答案只截了Google scholar的图,没有包括他近期工作,反而我认为回国后独立做出来的科研成绩更有说服力。在2014年,dr.魏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和Current Biology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影响期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也正是这些高水平工作,于2014年末被北大提升为正教授。难道你们以为是因为上节目了,当网红了北大就会给你正教授?此后,2016年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就运动学习又发文一篇。2016年,还荣获了国家优青。 再次,说以上这些外行人可能看不出什么门道。做个比较好了,认知神经科学界目前全国加起来十来个长江学者,从09年到16年,算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只有大概一半的人比dr魏强。考虑到一个新入职的教授最初几年还要摸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然后才能走上正轨, 能做出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附上文献 Wei, K., Glaser, J. I., Deng, L., Thompson, C. K., Stevenson, I. H., Wang, Q., ... & Kording, K. P. (2014). Serotonin affects movement gain control in the spinal cord.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4(38), 12690-12700. Wei, K., Yan, X., Kong, G., Yin, C., Zhang, F., Wang, Q., & Kording, K. P. (2014). Computer use changes generalization of movement learning. Current Biology, 24(1), 82-85. Yin, C., Bi, Y., Yu, C., & Wei, K. (2016). Eliminating Direction Specificity in Visuomotor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6(13), 3839-3847. 知名度和学识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生活在新媒体发达时代,总习惯性认为,出名的就是有文化的,就拿最强大脑来说,抛开节目,郭敬明陶晶莹这样的人,在学术界,是没有资格和别人相提并论的,你只是个被某个群体的读者认可的作家,而魏是经过制度的选拔出来的,再说学识以外的东西,素质情商,魏坐有坐姿,言谈举止大方得体,犯了错,会给郭道歉,而他?生气溢于言表,一点儿不掩饰,脸红脖子粗,没观众他能窝进那张椅子,手不停的鼓捣那支笔来缓解紧张和不愤,他为什么不杠周杰伦,因为周杰伦粉丝多,他愚蠢的认知告诉他, 娱乐 圈来钱快,有一众追随者,所以觉得,有钱有知名度等于有优越感,而没成名之前被欺负被歧视的经历让他习惯还以弱者同样的态度,在他眼里,魏就是弱者,所以,他潜移默化的把魏当成当初欺负他的那一类人,,以前我穷我弱,你们都看不起我,如今不同往日,你和我争论就是欺负我。从心理上说,这是不 健康 的,接受不了批评。 看过几期《最强大脑》,不为别的,因为儿子喜欢,所以前几年暑假时被他拉着看了几期回放。还专门为此买了一本以“最强大脑”为招牌的关于记忆技巧的书,这本书是参加过《最强大脑》节目、得过冠军,并且率领“中国战队”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写的。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在此处不提书名及作者。 在《最强大脑》播出前,魏坤琳并没什么名气,毕竟在今日,博士已经很不稀奇了。而在节目热播之后,Dr.魏几乎成了中国最有名的博士之一。而在我看来,他不过是节目组邀请来的一个嘉宾,并且他有可能是《最强大脑》节目中最敬业且表现最好的嘉宾。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从“以‘科学’自居”措辞看,显然是对魏坤琳不以为然,觉得他不过是又一个绣花枕头。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对魏坤琳到底有过哪些科学成就还是不想去了解。只是觉得节目组请他参加节目,肯定有其道理,并且我们也并没有感觉到他哪儿以“科学”自居过,他经常说的是“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不但没有错,相反,在这样的一档 娱乐 节目中他能经常说出这样的话,恰恰证明了此人对科学的态度值得“博士”的称号。 最后提一下最近被爆炒的Dr.魏“出轨”,先不管有没有,即便是有,那也只不过是人家两人之间的事。如果存在强迫行为,人家自己会选择法律,如果人家是你情我愿,我们这些看客还是散了吧,管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一边指责别人,轮到自己又是另一套标准,那才叫人瞧不起呢! 随着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这一档节目的播出,令全国观众逐渐认识了长相帅气,对待比赛项目点评犀利的北大教授魏坤琳。同时,在节目中也能看出,身为最想强大脑的科学评委的魏坤琳对选手的项目难度分打分十分严谨,甚至在节目中多次声称“科学是的评判的唯一标准”,也因此,魏坤琳在节目中俨然以“科学”自居,但是对此,不少网友好奇以“科学自居”的魏坤琳科学成就到底有多高。其实,纵观魏坤琳的学术生涯,拾忆认为他在他的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首先,魏坤琳虽然本科就读的是北京 体育 大学的生物力学专业,但是求知欲望极强的魏坤琳在本科毕业之后依然选择了出国深造,并在两年内拿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运动控制和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紧接着几年他更是一举获得了该学校的获运动控制的博士学位。在以学术严谨著称的美国,能在5年内连续拿下硕士和博士学位,这说明魏坤琳在此期间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科学研究都属于同学中的佼佼者。之后,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后,魏坤琳选择了回国并进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任教,之后更是被评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运动方向。在北京大学官网主页上,我们也能看出魏坤琳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作者在所属领域的顶级期刊中发表了十数篇文章,其中,2017年,魏坤琳更是有一篇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上的 文章,由此也能看出,魏坤琳在所属领域中有着不俗的成绩。魏坤琳在节目中经常以“科学”自居,想必也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简历和成绩吧!不过,说实话,按照魏坤琳现在的成绩,他在北大心理系的教授中也只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因此,他以”科学“自居其实有点儿吹嘘的成分。另外,拾忆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魏坤琳本不应该频繁参加综艺节目,相反,他应该将主要工作中心放在相关科学研究上,毕竟,这才是他的本职工作啊! 首先支持一下本文作者啊!说得对,就事论事,不要一言蔽之!而且事实还没有弄清楚整明白,就一窝蜂的指责和评判魏坤琳,这有失公允!Dr.魏做节目怎么啦?节目内容也是有受众面的,有人喜欢 娱乐 ;有人喜欢言情;有人喜欢战争;也有我们这样的人喜欢益智类的东西,很正常啊!最强大脑最初的节目,让我瞠目结舌,佩服不已!对Dr.魏力排众议,坚持理性选择从疑惑到激赏!尤其是面对国际选手,咱们的参赛者取得好成绩时,作为中国人的我与有荣焉的自豪感,更让我赞同Dr.魏的慧眼识人!我们都不要以己度人,人和人就是有差别的!成功路上有人是连滚带爬,有人却是蹦蹦跳跳!学习刻苦是一方面,智商也有决定因素,比如像魏坤琳,玩着学着两不耽误。我们要看到别人的好,不要否定他人的成绩!再者,即使魏坤琳私生活有什么问题,也只说明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谁没有问题?谁是质白无暇的?

曾发表多篇论文的作家

不是欧拉还能是谁哦?不要毁自己好吗?欧拉信徒绝对会众怒的好不好?——百度欧拉吧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90岁的生日时,回到了家乡山东临清,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近300人参加了祝寿活动。面对家乡亲人,季羡林先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对故乡美好的祝福。面对后生两次欲落泪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官庄,1917年6岁时赴济南求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46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创办了东语系。作为世界上极少数精通梵巴语、吐火罗语的学者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虽然他大半生都生活在外面的世界,但在内心深处对家乡永远保留着一份挥之不去的依恋。在官庄,季先生还有几个亲属,都是他的晚辈。他们搀扶着老人步入老屋,在季先生的提议下,他与几位亲属共同祭拜祖先。季先生对母亲怀有深切的思念,6岁离别母亲,8年后回家,母亲已离开人世,从此再无缘相见。在一篇散文中他引用“子欲孝而亲不在”,表达了缠绕自己终生的切肤之痛。而对家乡,季羡林先生的眷恋之情也溢于言表。他深情地回忆说:“早年我考上清华,家庭很困难,清平县(当时临清称清平)每年给考上大学的学生补助150元钱,没有那150元,我很难上完清华,对家乡我永远心存感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多年来,季先生心系故土,为家乡孩子捐赠了数千册图书,并设立了奖学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盼望家乡多出人才。家乡人对季先生同样充满感激之情。季先生喜欢孩子,面对淳朴的农家孩子一口一个“老爷爷”、“太爷爷”,那一刻,季先生眼眶里充满了泪水。我是一个农民,最欣赏的品质是忠诚季羡林先生以其谦逊朴实的人格魅力,赢得世人仰慕。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始终以身为一个农民而自豪。他说:“今天这么多人为我举办生日庆祝活动,我非常激动,但我感到最大的是惭愧。我感觉自己这个人并不是那么了不起,我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人,从来没有什么大志,今天虽然做了一些事情,但离国家、离父老乡亲对我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我感到很惭愧。”季先生说,他是农民出身,对庄稼、对下雨十分感兴趣。他说,坐火车来临清,一路上从河北看到山东,看到庄稼不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季羡林先生在十年浩劫期间,冒着危险翻译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成为世界翻译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他在学术上的真正冲刺却是在70岁之后。多年来的积累、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让他厚积薄发,才思泉涌。近年来,季羡林先生主编了《传世藏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出版了二十四卷本的《季羡林文集》等。季羡林先生说,他做学问就像是农民耕作,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而连续写出700多万字的著作,也的确创造出了学术界的奇迹。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晓棠专程携新片《芬芳誓言》来临清为季羡林先生祝寿,老人看后深有感触。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忠诚。电影《芬芳誓言》中主人公有句话说得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忠诚。“我之所以有可能做了一些事情,那就是因为我这一辈子都忠诚于我们的祖国、忠诚于我们的山东、忠诚于我们家乡临清。”活到老学到老,季羡林先生的目标是活到120岁。季羡林先生思维敏捷、身体很好,许多人打听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他说,所谓“不锻炼”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除了锻炼外什么也不做。人还是应当多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让思维永远不僵化。季羡林先生功成名就,是不是就此开始颐养天年了呢?季羡林先生说:“大家出于对我关心,感觉90岁年纪已经很老了。但现在中国人的寿命比从前已经增加了一倍,我的计算是,70岁算中年,90岁算老年。这么算的话,我不过初入老境。我感觉活到95岁不成问题,99岁的百寿也不成问题,再进一步,108岁我看也不是一个了不起的目标。在北京的时候,我常和老朋友臧克家在一起。最近见他,他说要活到120岁,我说,我要是活到120岁,你就是126岁。他比我还大6岁。我们两个商量好了:目标是活到120岁。”老人话声刚落,众人掌声笑声一片。季羡林先生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寿命延长是好事,但应该怎么个活法?他现在仍然可以每天工作8小时。他有一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只要活一天,就应该干一天工作,这样人生才有意义。“为人第一,学问第二”近年来,出于利益驱使,许多盗版商大肆盗印名家著作。季羡林先生的很多著作也成为盗版商瞄准的目标。说到盗版这个话题,老人一向慈祥的脸上露出几分凝重。他说:“市场上盗我的书的太多。有人给我做过一个大体统计,市场上我的盗版书大约有100万册,主要是散文。这不光侵害了作者的劳动成果,也损害了读者合法利益。读者要睁大慧眼,辨清真伪,不要给盗版书商任何可乘之机。”季先生研究了一辈子东西方文化,相比较而言,他认为,东方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更符合世界发展方向。他自豪地说,21世纪一定是中国的世纪,申奥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季先生说,他自己终生从事教育,没干别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中国第一个提倡的就是“为人”,为人第一。所谓“道德文章”,当然要先讲道德,然后讲文章,这是基础。为人第一,学问第二。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做好这篇“道德文章”,把“忠诚”的道德核心发扬光大。六岁离家去求学六岁以前,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季羡林先生些什么,现在完全忘掉了。六岁离家,季羡林先生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的。从那时起,季羡林先生才算开始上学,曾在私塾里念过一些时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季羡林先生在新育小学考过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学生,也不怎样努力念书。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季羡林先生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季羡林先生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语法、一些单词而已。季羡林先生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他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季羡林先生当时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报了很差的正谊中学。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季羡林先生翻译出来了,只是为了不知道“已经”这个词儿的英文译法而苦恼了很长时间。结果他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季羡林先生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一下课,他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他的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季羡林先生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叔父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季羡林先生说:“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晚十点钟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初中毕业以后,季羡林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中。一九二六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他提倡读经。教国文的老师是王昆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后来到山东大学去当讲师了。他对季羡林的影响极大。季羡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书后》,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季羡林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一九二九年,季羡林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习了一年,这在季羡林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特别是国文方面,这里有几个全国闻名的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等。灵感来自勤奋一九三○年,季羡林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大学。当时考一个名牌大学,十分困难,录取的百分比很低。为了得到更多的录取机会,季羡林那八十多位同班毕业生,每人几乎都报七八个大学。季羡林却只报了北大和清华,结果两个大学都考上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季羡林选了清华,因为,季羡林想,清华出国机会多,他的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所有的课程中,季羡林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一门选修课: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一门旁听课: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对季羡林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是一直影响到现在。季羡林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一九二四年,季羡林清华毕业。母校山东济南高中的校长宋还吾先生邀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教了一年书,到了一九三五年,上天又赐给一个良机。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这一年的深秋,季羡林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活。从一九三七年起,季羡林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季羡林的留学生活结束时三十五岁。一九四六年秋天,季羡林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从那时到现在,季羡林一直没有离开北大过。季羡林说,他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也有“第×职业”季羡林作为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是语言文学,他不喜欢义理,所以写的哲学文章很少。但到晚年,却又一反常态,大谈起“天人合一”的玄学来。文章一经发表,便语惊四座,颇有影响。他还谈起了另一种哲学———消费哲学,也引起轩然大波。消费与经济基础有关。季羡林的经济基础如何呢?从账面上来看,季羡林的工资是北大教师中最高的,因为他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确定的“老一级”教授。但他每月的工资,经过七折八扣,领到手以后,平均约700到800元钱。这些钱,他要给小保姆张淑贞一半,除了她的工资,她还有一个男孩,在北大二附中上学,学费、杂费、生活费全部由季羡林负担。这样一来,他再交完房费、天然气费、电费、电话费等,实际上拿到手的也只有300元左右了。用它来支付全家的生活费,怎么会够呢?这里就有了一个对比: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被定为一级教授,在六类工资地区的北京,每月拿的工资是345元,再加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相当于今天的院士)每月津贴100元。这是一个“不菲”的工资数目。因为当时物价奇低,去莫斯科餐厅吃饭,一顿大约1.5元到2元,汤菜俱全,还有黄油面包,外加啤酒一杯。如果吃烤鸭,六七元钱足矣,还能吃只挺大的。这样的物价,有每月450元的固定工资,简直是“阔死了”。而如今,他是全国最有资格的“老一级”教授了,因为比他资格更老的陈岱孙老教授已经去世。而他的全月基本工资加各种补贴,也就一千二三百元钱,这就是他每月实际上留在手里只有300多元钱的原因。这样的老教授,工资这样低,可怎么维持生活呢?不少人自然会问他,老先生笑笑说:“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是提高的话,也绝没有降低。”人们问他,难道你有点金术吗?他回答说,非也。季羡林道出的奥秘是:20世纪50年代大学教师主要靠工资生活,不懂什么“第二职业”,也不允许有“第二职业”。而今天却大改其道,学校里也有种种形式的“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季羡林也有了“第×职业”,就是“爬格子”。他爬了60多年格子,名气大,稿费多,时不时地就收到稿费。这样,他手头虽只剩300元的工资,却从来不感到拮据,原因就是有源源不断的稿费做后备军。50年前的雨衣仍在穿手头虽然有钱,但季羡林在生活上却向来没有太高的追求。对吃,一如既往,从来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早晨仍然是烤馒头片或面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他从来不让家人或保姆陪他4时起床,为他做早饭,所以早餐是几十年的“一贯制”,从来不变化。午晚两餐,素菜为多,很少吃肉。饮食如此简单,他全家的伙食费不过500元多一点。至于穿,季羡林简直是个清教徒。他的衣服多是穿过十年八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有一件雨衣,是他在1946年从德国回到上海时买的,至今仍在穿。有一天,一位专家说,你的这件雨衣,款式真时髦!他听后大惑不解。专家一解释,他才知道:原来50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经过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在不知经过多少变化之后,在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指导下,现在又回到了50年前的款式。他听后,大为兴奋。没想到自己守株待兔,终于守到了。他也没有想到,人类在衣着方面的一点小聪明,原来竟如此脆弱!他的老主意是:以不变应万变。他想,一个人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一个人穿上十分豪华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宝气,天天照镜子自我欣赏,那他不是疯子,便是傻子。穿衣服给别人看,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千差万别,那么你满足了这帮人,必然开罪于另一帮人,反正不能让人人都高兴。所以,季羡林的穿衣哲学是我行我素,就是这一身打扮,你爱看不看,反正不能让你指挥我。在穿衣方面,他是个完全自由自主的人,他的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他的用品也是如此。只要能用,他决不丢弃,敝帚自珍是他的用物哲学。他的穿戴和用品,也真因为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不同,有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评论:赶潮流者说他是老古董、老保守、老顽固,而学者层却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儒者。儒雅的风度,从其学识和人品中来,而不是从其衣着中来。季羡林消费哲学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成天想吃想喝,仿佛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吃喝二字,他觉得无聊,“斯下矣”。他的潜意识永远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季羡林绝非“大款”,但他在自己的消费哲学指导下,素衣淡食,生活简单,却把大把大把的钱送给身边急需的人,或者捐给家乡的学校。这样的消费哲学,但愿能有更多的人会理解。##附主要著作:《〈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回答者:yalpha - 千总 五级 6-10 20:23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好50% (0) 不好50% (0)其他回答共 2 条季羡林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本报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图为季羡林和他心爱的猫。(资料照片)■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二辞“学界泰斗”“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三辞“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他生前发表的著作与论文有560余种。

她的爸爸也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所以她从小受到了熏陶。

事实上,许多网民质疑这位博士生导师在五年内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五年内发表60篇SCI论文是非常困难的。

但事实上,尽管五年内发表60篇SCI论文非常困难,但实际上,许多研究型学者都能做到。许多研究型学者喜欢写论文。他们几乎每天都写自己的论文,我希望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能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二十篇论文属于第一作者和对应作者,其余属于第二作者或其他标题。事实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参与了超过30%的论文的研究和出版的整个过程。

因为对许多人而言,这个工作量是合理的,如果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超过60篇,普通人基本上很难完成,因此,我将与大家讨论网民之间的争议以及如何完成,因为他的作品数量真的被夸大了,现在我们来谈谈科普。一般来说,研究生不能发表SCI论文。博士生的要求是在其整个学习生涯中发表两篇类似的论文。然而,在博士毕业后的五年里,他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是非常夸张的。

因为绝大多数人想发表一篇文章是很难到达天空的,虽然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一直存在争议,但我们相信这位博士生导师一定对他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真的希望这位博士生导师能够努力工作,做自己的研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