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哈佛医学院发表新论文

发布时间:

哈佛医学院发表新论文

1.来自中国科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馆,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成年达尔文翼龙(Darwinopterus)的化石以及一枚与其在一起的蛋,并对这种恐龙进行了雌雄两性比较,从而为判别这些已灭绝动物的性别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上周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2. 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配合功能预测,和实验验证,揭示了线粒体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了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候选基因的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3.近期来自中国、美国和韩国的科学家在miRNA研究领域又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和Cell杂志上,值得关注。4.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血管细胞分化与迁移的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发表在本年1月1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5.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肖磊课题组利用病毒载体在细胞中表达多种重编程因子,诱导绵羊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转化成诱导多能干(iPS)细胞,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获得的绵羊iPS细胞系。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2011年1月1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6.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戈宝学课题组11月10日在免疫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发表最新论文,该成果揭示了microRNA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以及调控机制,并研究了这种作用在地塞米松抗炎症效应中的地位。7.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配合功能预测,和实验验证,揭示了线粒体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了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候选基因的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8.来自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首席科学家:Daniel A. Haber教授是一位在癌症研究领域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科学家,他曾获得过多项癌症研究方面的新技术,比如高效地捕获肿瘤细胞的CTC芯片、少量细胞多层次图谱等。近期Haber教授又接连在Science,Nature,N Engl J Med等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解析癌症新技术。 9.英国科学家近日利用高科技扫描器—一种名叫“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器,可在人类的大脑在活动时进行扫描并拍摄相关图像。从扫描器中不仅能够看到大脑与皮、骨之间清晰图像,甚至能观察到了人类同情心等心理活动中大脑的运作过程。 10. 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Lewis Thomas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重要的转运因子的蛋白结构,这一结构由6个跨膜区域以之前未见报道的新折叠形式出现,这对于了解核黄素(维生素 B2)的运输,以及进一步拓展生物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你好。是不错的。在小路边的修车摊保养一次400元,高速费一年200元足够,目前还不需要换变速箱油和轮胎,所以不能算,算下来一年养车费用是8000+3125+400+200D等于11725元,平均一个月977块钱,还是可以接受的

哈佛医学院发表论文

NMN是人体内固有的物质,也富含在一些水果和蔬菜中。是必需分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直接前体,被认为是提高细胞内NAD+水平的关键成分⌄而NAD+是存在体内的自然物质,通过线粒体作用于长寿基因Sirtuin,但它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且丧失修复能力。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通过赫曼因NMN补充剂胶囊去补充NMN,提高NAD+的水平,从而达到延缓细胞的衰老速度的目的。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你好。是不错的。在小路边的修车摊保养一次400元,高速费一年200元足够,目前还不需要换变速箱油和轮胎,所以不能算,算下来一年养车费用是8000+3125+400+200D等于11725元,平均一个月977块钱,还是可以接受的

1.NMN是什么?(1)NMN中文全称是烟酰胺单核苷酸,是人体自然存在的一种物质,参与细胞内NAD+的合成。NAD+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辅酶,参与人体上千种生物催化反应,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2)最近几年,科研界的诸多生物实验已经证明NMN的延缓衰老功效。2013年,哈佛医学院教授大卫·辛克莱尔(David. Sinclair)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证实补充NMN能逆转小鼠线粒体功能和肌肉功能相关的关键生化指标。2018年,大卫·辛克莱尔(David. Sinclair)教授关于NMN逆转血管老化和肌肉萎缩的论文又在《细胞》刊登。

哈佛大学医学院发表论文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该杂志编辑宣布撤回,撤稿理由是:该研究违背了动物福利(不合理使用麻醉剂及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的政策。

目前该论文所有在世的作者坚决不同意撤稿。

“拒绝撤稿的原因很简单, PLOS ONE 杂志的做法完全不可接受。虽然 PLOS ONE 编辑部自觉理亏——承认失误并对作者表示歉意,但仍未能基于我们提供的25件证据进行客观评价,而是主观武断地认为我们没有遵守实验动物伦理,简单粗暴地对待我们严肃的科研,是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徐永平在独家回应《中国科学报》时说道。

期刊与作者争执不下

那些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除了要遵守常规的学术规范外,还有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就是实验动物伦理。

该伦理公认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其中,“替代”是指“尽可能采用其他方法而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或者优先使用低等动物而非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在不影响科研目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技术路线,避免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

“优化”与保障动物福利直接相关,要遵循“五项原则”:实验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额外)痛苦、伤害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前述徐永平团队的研究,被质疑的正是“优化”这一点。

PLOS ONE 动物研究咨询小组的一位成员认为,因不合理使用麻醉剂或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实验水貂有被剥夺动物福利保障的嫌疑。

编辑部提出“尽管水合氯醛被认为是不可靠的麻醉剂,并在已知其被描述为腹膜刺激物的情况下,仍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此外他们还认为“研究中二氧化碳的使用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安乐死方法,文章中描述的人道终点可能不足以防止可避免的痛苦”。

针对这些质疑,《中国科学报》向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寻求咨询。

后者表示,作者团队在麻醉剂的使用以及实验动物人道终点处置方面可能存在动物福利问题。他表示,从现有信息来看,实验没能遵循“优化”原则,也没有选择最适合实验动物的麻醉剂,这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福利,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徐永平团队有不同意见。

徐永平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关于 PLOS ONE 撤稿理由中提及的实验动物福利相关问题早在7年前的审稿阶段既已做出详细回应,之后论文被接收发表。接收发表本身就充分说明论文中的动物实验达到了 PLOS ONE 的伦理标准。如果 PLOS ONE 当初认为论文中的动物实验研究未达到他们所谓的伦理标准,他们当时完全可以拒稿,“我们也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因此,对于上述指控,团队认为完全不可接受,且正在寻求法律途径向 PLOS ONE 编辑部进行申诉,“以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和声誉”。

一个著名案例:Nature高被引论文一样被撤

事实上,因“动物福利”原因被撤稿,徐永平团队并不是孤例。

一个著名案例发生在Nature上: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学者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快报论文,也被指责违反了“优化”原则,未能保障实验小鼠不受额外痛苦,并最终遭撤稿。

2012年,原作者们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勘误,在更新部分图表的同时,上传了小鼠肿瘤图片。

没想到这张照片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只见实验中小鼠体内的肿瘤巨大,直径远超1.5cm,这严重违背了麻省总医院关于动物实验伦理的规定。

从作者的视角,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大小差异越大,越能够得到更好的统计结果;但对于实验动物而言,肿瘤生长越大,则意味着越严重的精神和肉体苦痛。显而易见,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关照。

不过,实验小鼠成瘤直径大小准则在不同研究机构是不同的。英国一研究小组在2010年发布的准则是不超过1.2cm,而美国部分研究机构的准则是不超过2cm。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小鼠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

值得一提的是,被撤的这篇论文曾被综合性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认定为高被引论文,引用率高居前1%。在数百次引用中,近半数是在2015年作者团队勘误后继续引用的。

动物福利,容易“踩坑”

因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引发的争议,还有许多难以定论的“悬案”。

面对重重压力,论文作者向预印本平台bioRxiv提交了撤稿申请;但不久,作者又发文称,已向后者写信停止撤稿,并表示“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做了一次动物实验”。

多篇论文因实验动物伦理或福利保障问题陷入争议,也结结实实给大家提了个醒,这项工作如不在平时加以注意,很容易“踩坑”,甚至面临论文被撤回的风险。

一般而言,涉及动物实验的文章,规范的做法是要注明3个要点:要在实验过程严格遵守“3R原则”并在文章中写明,同时明确实验已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并标注相应审批号。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项工作在国内常被人忽略。

苏美洋依、邓巍于2020年发表在《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上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几点建议》中报道称,2015-2017年,我国有15种生物医学期刊的531篇涉及实验动物的文章中,只有115篇明确说明通过了本单位的动物伦理审查,其中仅13篇标注了审批号。

孙全辉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大都成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实验动物福利保障措施还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科研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些机构虽然设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经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保护动物福利的审核监督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高虹认为,中国科学成果不乏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质疑,个别事件已影响到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度。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退回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的质疑,严重影响了中国 科技 大国形象和 科技 创新能力提升。因此,重视动物福利伦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4rMNBA1srkUxsAGjZOGMQ

2.李丹,郭玉莹,邓昊,高珊,徐士欣. 实验动物麻醉剂使用的福利伦理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 27(9):87-91.

3.《学术不规范案例:引起动物福利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2019-06-13

4.https://mp.weixin.qq.com/s/WFjUA6d8-IxDRF2kPUlq0Q

如果你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在读研或博或大学生,那就好说了,交给有关教授审核,发给学校校刊或向国际医学界文章投稿。若你不是,就只能向国际医学界文章投稿了,也可以从哈佛校网上招考有关教授的资料,给他发邮件问能不能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发论文,把自己文章发给他(英文)。当然,若你的文章一点深度和创新都没有,这种概率为0

哈佛医学院发表癌症论文

cell2020是一本由美国细胞出版社出版的杂志,主要关注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该杂志每月出版一次,每期收录有关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的文章。

1.Cell论文解读!新方法首次详细揭示核孔复合物的组装过程doi:10.1016/j.cell.2020.11.001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使得他们能够首次详细研究大型蛋白复合物的组装过程。作为他们的案例研究,他们选择了最大的细胞复合物之一:酵母细胞中的核孔复合物。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aturation Kinetics of a Multiprotein Complex Revealed by Metabolic Labeling”。论文通讯作者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Karsten Weis和Evgeny Onischenko。这些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新方法称为KARMA(kinetic analysis of incorporation rates in macromolecular assemblies, 高分子组装中掺入速率的动力学分析),该方法是基于研究代谢过程的方法构建出来的。研究代谢的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使用放射性碳,例如,标记葡萄糖分子,然后细胞吸收并代谢放射性碳。这种放射性标记使得人们能够追踪葡萄糖分子或其代谢物出现的位置和时间点。2.Cell论文详解!挑战常规!染色质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而是更像一种凝胶doi:10.1016/j.cell.2020.11.027基因组生物学中一个自DNA发现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的基本问题:在我们的细胞核内, DNA和蛋白的复杂包裹物(即染色质)是固体还是液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发现染色质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而是更像一种凝胶。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ndensed Chromatin Behaves like a Solid on the Mesoscale In Vitro and in Living Cells”。论文通讯作者为阿尔伯塔大学肿瘤学系教授Michael Hendzel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Jeffrey Hansen。Hendzel说,以前,生物化学等领域是在染色质和细胞核的其他组分以液体状态运行的假设下进行的。这种对染色质物理特性的新理解挑战了这种观点法,并可能导致对基因组如何编码和解码的更准确理解。3.Cell:淋巴结受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调节潜能的感觉神经元支配doi:10.1016/j.cell.2020.11.028长期以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一直被认为是身体中的独立实体,但是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了这两者之间的直接细胞相互作用。来自哈佛医学院、布罗德研究所和拉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痛觉神经元围绕在小鼠淋巴结周围,可以调节这些淋巴结的活动,而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关键部分。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ymph nodes are innervated by a unique population of sensory neurons with immunomodulatory potential”。这项新研究揭示了介导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交谈的细胞。它还为更多关于神经系统如何调节免疫反应的研究铺平了道路。4.Cell重磅解读!肥胖损伤免疫细胞功能并加速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doi:10.1016/j.cell.2020.11.009肥胖与十几种不同类型的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同时也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下降直接相关。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识别出驱动肿瘤生长的肥胖相关的过程,比如代谢改变和慢性炎症等,但他们并未详细阐明肥胖和癌症之间的具体相互作用。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Obesity Shapes Metabolis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这一谜题,研究者发现,肥胖会促进癌细胞在争夺能量的战斗中战胜杀死肿瘤的免疫细胞。研究者表示,高脂肪饮食会降低肿瘤中的CD8+ T细胞的数量和抗肿瘤活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癌细胞为了应对脂肪供应的增加而重编程自身的代谢,从而更好地吞噬富含能量的脂肪分子,并剥夺了T细胞的燃料,并能加速肿瘤的生长。研究者Marcia Haigis说道,将相同的肿瘤放在肥胖和非肥胖的环境中,就能够揭示癌细胞会应对高脂肪饮食而对其细胞代谢重新布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某种环境中可能有效的疗法或许在另一种环境中不那么有效,鉴于目前肥胖在人群中的流行,或许就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理解了。阻断脂肪相关的代谢重编程或能明显减少高脂肪饮食的小鼠机体的肿瘤体积,由于CD8+ T细胞是免疫疗法激活宿主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的主要武器,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改进此类疗法的新型策略。癌症免疫疗法能给癌症患者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但并非每名患者都能获益。如今研究人员知道随着肥胖改变,T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着新陈代谢的拉锯战, 本文研究或许就提供了探索这种相互作用的路线图,这或能帮助我们开始以新的方式思考癌症免疫疗法和联合疗法的作用机制。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橄榄油一直被称为“液体黄金”,因为它含有一种成分,叫做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橄榄油含油酸高达75.1%,远远超过花生油、大豆油、香油等油类,这种成分对心脑血管、血脂,甚至血糖都有益处。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员更是发现一个实操性强的成果: 每天7克橄榄油,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是的,每天7克橄榄油。7克大概是多少?一枚鸡蛋大概50克,其中大约含7克蛋白质!

哈佛:橄榄油降低心脏病、癌症、痴呆症等风险

橄榄油被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油脂中最适合人体营养的油脂,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更是发现它的医学新功效。

2022年1月10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JACC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Consumption of Olive Oil and Risk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每天食用超过7克橄榄油,降低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如果用橄榄油替代黄油和乳脂等,还将各种原因早逝的风险降低多达34%。

该研究数据分析发现,与从不摄入橄榄油的人相比,每天摄入超过7g橄榄油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9%,癌症死亡风险降低17%,神经退行性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9%,呼吸系统死亡风险降低18%。

问题来了,如何科学地吃橄榄油?

既然橄榄油能够降低癌症死亡风险,还能改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和血脂、血糖等问题,那么 该如何科学地吃橄榄油呢?

听说橄榄油加热致癌,不能炒了吃?

可以炒!

“听说橄榄油加热会致癌,只能拌沙拉?”没那么夸张!实际上,橄榄油酸度低,烟点高,性状较其他油品更稳定,用特级初榨橄榄油炒菜,不但不易产生致癌物,而且风味好、油腻感低,安全 健康 。但是也要控制温度和火候,不要太高太大哦。

橄榄油可做调料和酱汁?

是的,混合橄榄油的调料和酱汁,非常美味,是火锅“好佐料”!

特级初榨橄榄油是做酱料最好的油脂,它可保持新鲜的色泽,更易呈现出食物的本来味道。春天就要来了,在火锅调料中加入适量的橄榄油,可以使食物口感更细腻爽滑。

凉拌菜加橄榄油,绝佳!

橄榄油是最好的食用油,将各种果蔬、香草用简单的盐、醋和橄榄油拌制,油脂清澈但闻不到一丝的油腥味,品尝的时候也会觉得非常滋润。

用于中式凉拌菜中,色泽鲜亮,风味清爽。

橄榄油+黑醋,用于烘培!

本文前头的研究提到: 如果用橄榄油替代黄油和乳脂等,还将各种原因早逝的风险降低多达34%!

很多国家,用美味的橄榄油和意大利黑醋结合直接代替黄油和人造黄油,已经成为 时尚 。味道比黄油更好,也更 健康 。

如何科学储存厨房里的橄榄油?

橄榄油最怕的是太阳的直射、氧化和温度的骤变。

未打开的大包装橄榄油阴凉处存放即可;打开的大包装橄榄油可以分装到深色瓶体的小玻璃瓶中,使用方便并能降低橄榄油接触空气的机会,避免香气流失。

存放橄榄油的周围环境温度最好是在10 左右,这样橄榄油的保质期可以达到20个月左右 ,也不用担心橄榄油的营养流失了。

橄榄油,可搭配哪些油一起吃?

既然橄榄油那么好,是不是可以多吃?我甚至看到有些肿瘤患者吃个面包都蘸着橄榄油,这倒是大可不必。橄榄油虽好,也不宜摄入太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为25克。 家里的白瓷汤勺,大约是两勺半到三勺的量。不能因为是橄榄油,就可以摄入五勺、六勺甚至更多。上文的哈佛研究建议每天摄入7克,余下的油量也可补充其他油。

橄榄油还可搭配哪些油?

写在最后

橄榄油虽好,切忌贪多。所有的油,要最大化发挥益处,前提是每天的总摄入量必须符合国家推荐的每天烹调用油总量25克。

参考文献

【1】Marta G F , Li Y , Walter W , et al. Consumption of Total Olive Oil and Risk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US Adults[J].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2021(Supplement_2):Supplement_2.

# 健康 真知计划#

哈佛医学系学生发表论文吗

一般来说是没有学历限制的,这些期刊都是注重文章质量的,但是因为你的学历啊,你接触的医学设备来说,对他们(SCI)没有说服力,但这也要看你的专业是什么,可能会有例外

本科生可以发,主要是你得有自己的东西,SCI和国内的所谓一些核心期刊,完全两样,SCI是注重论文的内容,国内所谓的核心,说的难听点,付钱就可以,总归有办法可以刊登(说句题外话,中国的学术造假.......)本人也可以操作全科论文,需要的联系

你在国内的医学院已经读大一的话,想到哈佛有两个办法。都要读完,毕业以后。 1。到哈佛做博士后。对你在国内只是医学院本科毕业,但是因为美国本科没有学医的,所以你的学位也算MD。在你本科时,最好能做些研究,发表一些文章。 2。到哈佛读博士。是的,上面是叫你做博士后,这儿是叫你读博士。性质不一样,两个都可以选择。读博士,只能是和医学有关的系,比如生化、生物工程、医药等等。读完出来,就MD, PHD啦。

哈佛医学院不是考进去的是招你进去的,哈佛没有分数线不像中国大学一样,美国人绝的你有这个条件进才能进知道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