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王国伟教授近期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王国伟教授近期发表的论文

当然是流氓言语了

吸氢气有什么好处,一:氢气对人体安全吗?氢气是一种内源性气体,体内肠道菌群中的厌氧菌代谢产生大量氢气,人体呼出和排除的气体中就含有氢气。因此,氢气对于人体是无毒的,但大量吸入会导致人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适量吸入有助于清理细胞内的自由基,效果比吃维生素二:氢气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氢气”也就是“氢分子”,是宇宙中最小的分子,通过扩散作用直接渗透进入皮肤、粘膜、骨骼、血脑屏障等人体任何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内结构包括线粒体和细胞核。三:氢气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氢气的生物学价值非常广泛,基本原理是氢气通过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清除体内有害的恶性自由基,包括羟(qian)自由基和亚硝酸阴离子。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具体表现为美容衰老、抗炎症、抗过敏、抗辐射、抗疲劳、抗细胞变异、抗细胞凋亡、代谢调节、免疫调节、平衡身体酸碱度,组织修复,长期使用起到非常好的抗氧化美容效果,慢性鼻炎的患者可以用富氢水冲洗鼻腔,干眼症和白内障的患者可以用富氢水洗眼睛,可有效防止多种疾病。氢分子很容易进入细胞通道,参与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细胞排毒,增加了细胞的水合作用,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对胆结石的融化、心脑血管、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改善女性生理周期、肠胃循环、便秘、消除女性更年期症状、排除身体毒素等均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的作用。氢分子除了吸入外,还可以做成富氢水,还是非常有效的保湿化妆水,对皮肤美容、祛除色斑特别有效。四:身体的氧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人为什么会老?简单的说,老化是人体“氧化”的过程,皮肤问题、心脑血管问题、免疫力下降、恶性肿瘤以及衰老等等。现代医学认为物质的腐化是酸化(氧化)的过程,呼吸氧气、吸烟饮酒及环境内污染源等都会使人体内产生大量过氧自由基,它会肆意破坏细胞组织,造成疾病和机体五:氢气的抗炎症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长期吸氢和饮用富氢水可以缓解体内慢性炎症,同时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少感冒发热或减轻感冒发热症状,包括中耳炎、牙龈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六:氢气对过敏体质有作用吗?所谓的过敏体质大都是因为环境和年龄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的状态,过敏本质上是免疫系统的问题。长期饮用富氢水可以大大缓解包括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等引起的过敏症状。七.代谢调节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减肥吗?长期吸氢和饮用富氢水可以促进脂质代谢、调节血压、血糖,从而减轻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缓解代谢综合征。实验证明,氢气通过促进肝脏FGF21因子分泌从而促进脂质代谢,起到减肥的功效。 很多使用者反馈,每天坚持吸氢以及喝2L富氢水,一个月减重3-5斤。八.调节血压的具体效果如何?很多高血压患者吸氢3个月,血压下降20-30mmHg,坚持饮用一年以上,血压可以调至正常水平,部分患者逐渐停药。有些三联用药仍然无法控制血压的患者,吸氢半年,在用药不变的情况下,血压可逐渐调至正常范围。九.对其它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痛风的具体效果如何?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改善比较快,一般吸氢一个月,并发症即开始减轻甚至消失。三个月左右血糖开始下降,坚持吸氢1年以上,可逐渐减药。对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也有明确的效果。痛风患者一般饮用三个月左右痛风不再发作,半年至一年血尿酸值恢复至正常水平。十.什么人群适合吸氢以及饮用富氢水?所有人都可以吸氢和富氢机,特别是压力大的白领、亚健康人群、运动员、爱美人士、孕妇以及有保健抗衰需求的人群。结语:氢能对各种症状有治疗辅助效果,是因为氢能去除人体不良自由基。十一.目前国内外氢气研究情况如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发表的氢分子医学论文已经有900余篇,其中国内论文占四分之一。目前,已经被实验验证并发表论文的氢气有治疗或改善作用的疾病包括代谢综合征,二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宿醉、勃起功能障碍等等60多种。十二.有那些权威的教授发表过关于氢的文章。国内:国内氢医学第一人,第一军医大教授孙学军,出版过《氢分子医学》,其主办的公众号《氢思语》跟踪了国内外的氢医学成就。孙学军在一次公开的访谈中,肯定了日本发现氢分子作用的发现,称日本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这一发现有可能会问鼎诺贝尔医学奖,因为自由基几乎是百病之源,很多难以根治的慢性病都是由恶性自由基引起的,而现在氢分子是具有超过维生素C、胡萝卜、卵磷脂等所有人类已知抗氧化物的抗氧化性,对过敏性皮炎、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乙肝、血管粥样硬化等由自由基引起的各类症状都有强大的防治作用。但话又说回来,世界上没有一种药或者方法可以治疗所有人,治疗所有病。

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优势,建议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根据原因来确定治疗方法。

你好建议你去正规的就可以了

浙大王伟教授发表论文

鸟鸣涧,山居秋暝、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

一、代表性论文1、王伟,马友华,石润圭,黄文星,王桂苓 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价值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以安徽为例 生态经济2010.10 (学术版) ,ISSN 1671-4407,CN53-1193/F;3、王伟, 吴仝美子,姚莉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法律问题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4、刘新跃,王伟 切实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高校理论战线》2010.3 ISSN 1002-4409)5、冯庆水,王伟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术界2010. 2 ISSN 1002-1698)6、王伟,王先林反垄断法视野中的反倾销问题 法学家 2007.2,ISSN 1005-0221)7、王伟 科学创新与科学创新管理——卡文迪什实验室对我国科学创新的启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 ISSN 1001-50198、王伟 科学信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2005年6月30日,CN 11-0026) 注:此文入选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

男,1958年10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8月至1998年3月,在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98年3月至目前,调入内蒙古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主任药师,职务:所长。学术研究2000年以来,主持和协作完成省部级、企业重大科研项目7项,2004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优秀党务工作者。 现担任 《药物分析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目前在研的项目:“蒙药材草乌、水银和瑞香狼毒的特殊炮制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课题主持人),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2007-2010年)。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四物汤及其有效部位对血流变学影响的研究”、“HPLC法测定蒙成药苦参七味胶囊中栀子苷的含量”、“中药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理论识别”、“四物汤中多糖部位的分离和分子质量分布测定”。研究方向是:天然药物及药物分析。

王勤国教授发表论文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文章信息】

配位结构及表面亲疏水微环境协同助力单原子电催化性能提升

第一作者:孙静,薛辉

通讯作者: 张江威*,武利民*,王勤*

单位:内蒙古大学

【研究背景】

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SACs)因具有较高的金属利用率、独特的结构和电子特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由于单原子与其配位的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因此SACs的局域配位环境,包括配位数、配位原子种类等都会对单原子催化活性、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均通过界面微环境扩散到催化剂表面或电解液中,催化剂界面微环境结构对其内部反应与传递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章简介】

有鉴于此, 内蒙古大学武利民教授团队王勤教授课题组与大连化物所张江威研究员 合作,开发了一种独特的N、P双配位的Fe基单原子催化剂,该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性能。文章巧妙的通过离子液体的处理,在Fe-N4结构中引入次级P原子来调节Fe-N4物种的配位结构和局域电子结构。离子液体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强催化剂表面的疏水性,形成离子液体保护层,有效调控催化剂的反应界面微环境,而且可以显著提升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图1. 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及形貌结构。

【本文要点】

要点一: 通过杂原子掺杂调节单原子的配位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ORR活性。目前,合成单原子普遍采用的策略是对杂原子掺杂的MOF前驱体进行高温热解。该方法可能影响单原子的形成,且热解温度、金属负载等严重制约了该方法的灵活性和普适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简易的离子液体处理的方法,将Fe-N4 SAC催化剂浸入疏水离子液体中,成功地调节SACs的配位环境,形成Fe-N2P不饱和配位结构。

图2. 催化剂的配位结构、成键、空位分析。

要点二: 离子液体层较高的O2溶解度有利于驱使 O2向催化剂活性位点扩散,提高活性位点利用率,从而提升 ORR性能。离子液体相代替水相作为反应介质,能够保护催化剂免受外部氧化或中毒,可有效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

图3. 催化剂电催化性能研究。

要点三: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Fe-N2P混合配位和N空位的形成使Fe单原子活性位点周围富集更多的电子,有利于OOH*中间体的形成,从而改善催化剂反应动力学。

图4. 催化剂理论计算研究。

【文章链接】

【文章题目】

Atomic-Level Modulation of Local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at Fe Single-Atom Sites for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

【通讯作者简介】

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近五年在 Nano Letters,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ppl Catal B-Environ 等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多篇被选为封面或热点论文。课题组在稀土及半导体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工作获2016年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一层次、自治区青年 科技 领军人才、内蒙古杰出青年培育基金、内蒙古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培育人选;获内蒙古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内蒙古大学校长励学奖、内蒙古大学乌可力奖等荣誉称号。

邮箱:

课题组网站: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刘志伟教授发表的论文

刘志伟,男,汉族,1962年12月生,甘肃通渭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会理事。曾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与《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发表论文多篇;著有《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等专著;主编兰州大学系列重点出版项目“两岸文化星系” 丛书,首辑收入所著《“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主持国家教育部和古委会等省部级项目,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曾为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应邀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佛光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马来西亚马华公会(MCA)中央党校等进行学术交流、讲学活动,曾兼任台湾佛光大学史学系所客座教授、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CA)中央党校学术顾问兼客座教授、河南省中原文化与资源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等。

附:主要论著目录著作:1.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税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 《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与陈春声合作主编),香港教育出版公司,19993. 张声和家族文书,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9。4. 《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与刘明倩合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5. 《清代全史》第五卷(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6.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下卷)》(合作),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7. 《梁方仲文集》(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论文:1. 关于明代徭役制度的两点商榷,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四期。2. 广东摊丁入地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9年第一期。3. 简论明清时期广东沙田的所有权,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一期。4. 明代均徭中的银差与力差,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二期。5. 明代市舶司迁移电白、澳门说质疑, 《广东史志》, 1986年第一期。6. 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前广东地区赋役制度考述,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广州。7. 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 《潮学研究》, 第7辑,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8. 明清时期广东仕宦开海思想的历史发展, 《学术研究》, 1986年第三期。(与戴和合作)9. 明清时期广州城市经济的特色, 《广州研究》, 1986年第一期。10.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 《中山大学学报》, 1988年第三期。11. 清代后期广东丝织工场的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第三期12. 清代经济运行的两个特点——关于市场经济的论纲,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0年第三期。13. 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年第二期。14. 明清珠江三角洲传统市场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与陈春声合作)15. 清代前期广东地区的里甲差役及其改革, 《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2年16. 略论清初税收管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17. 神明的正统性与地方化关于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个解释,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18. 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三辑),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9. 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沙湾《辛亥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 《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 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 1999。20. 隆记茶行史事补, 广州博物馆编:《镇海楼论稿》,广州美术出版社, 1999。21. 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二期。22. 系谱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2年第四期。23. 宗族研究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王宾和阿让?热?比松编:《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 , 1993。24.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Helen Siu & David Faure ed. Down to Ear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5.25. 大族阴影下的民间神祭祀:沙湾的北帝崇拜, 《寺庙与民间文化》,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1995年。26. 移情与史学研究之境界----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与陈春声合作)27. 传说、附会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28. 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清史研究》, 1999年第2期。29.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研究》, 2000年第三期。(《历史研 究》五十年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30. 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 《中国农史》, 1992年第四期。31.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中华谱牒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32. “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 《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2000年。33. 祖先的世系与文化认同——关于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家谱的几个问题,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34. 海外商业活动与乡族纽带——以沙滘楚旺房陈氏族谱为例,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35. Beyond the Imperial Metaphor: A Local History of the Beidi (Northern Emperor) Cul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Fall 2001), 2002.36.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的传说,《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7. 满天神佛:华南的神祗与俗世社会,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岭南历史与社会》,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ISBN962-937-086-7, 2003。38. 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ISBN7-100-03720-4, 2003。39.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历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40. 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41.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与萧凤霞合作)42. 宗法、户籍与宗族——以大埔茶阳《饶氏族谱》为中心的讨论,《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43. 十八十九世纪广州洋人家庭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四期。(与程美宝合作)44. 从域外寻找Canton,《广州艺术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45. 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与萧凤霞合作)46. 历史叙述与社会事实——珠江三角洲族谱的历史解读,《东吴历史学报》,第14期(2005年)。47. 丛乡豪的历史到士人的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书评、笔谈、随笔:1. “移民”----户籍制下的神话,《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5期,2001年10月。2.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评介, 《中国史研究》, 1990年第一期。(与叶显恩合作)3. 《最早来华的摄影家》一文补正, 《历史大观园》, 1994年第6期。4. 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纪要, 《清史研究通讯》, 1988年第二期。5.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美国)Academe Vol.85, No 4, 1999.7-8.(与程美宝合作)6. 陈寅恪与“牛津”缘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 《明报月刊》, 1999年四月号(与程 美宝合作)7. 从梁方仲教授的学术贡献看史学的功能, 《学术研究》, 1994年第5期。8. 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 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 1999。9. 读《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5年第二期。(,与汤明 合作)10. 对清代区域经济特点的探索, 《南方日报》, 1988年3月28日。11. 纪念汤明燧教授学术报告会综述, 《广东学术通讯》, 1993.10-1112. 嘉靖《增城县志》评介, 《广东史志》, 1986年第四期。13. 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 《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二 期。(与陈春声合作)14. 经济史研究的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读《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历 史研究》, 1994年第5期。(与郑振满合作)15. 开放的历史及其现代启示——读《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 《农村经济与社会 》, 1988年第五期。16. 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应重视典章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与陈春声合作)17. 历史学本位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7,三联书店,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18. 牛津与中国研究, 东方文化, 1996年第2期。19. 评沈清松《创造性的对比与第三条路的探索》, 载周英雄、陈其南编《文化中国:理念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4年出版。20. 评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1993第二期 。21. 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遂传略, 汤明燧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与陈春声、戴和合作)22. 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笔谈), 开放时代, 1988年第一期。23. 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学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2000.13,14期。24.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教务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与陈春声合作)25. 寻找香港文化的根源(从历史中寻找“香港文化”), 明报月刊, 1997年1月号。与程美宝合作)26. 应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年第1期。9与陈春声合作)27. 一份神诞活动的通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四期,1996.7.28. 对《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介绍》的几点补充,《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七期,1997。附:答陈泽泓先生,《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29. 简介《许舒博士所藏张声和家族文书》,《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八期,1997。30. 征求解读一张地契,《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31. 文化建设必须以学术与教育为本,《岭南学术论坛》2004年第四期。32. 《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7年第五期。

一、主要论文1.《〈唐钞文选集注〉陆机诗注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8期;2.《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3.《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4.《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2期;5.《试论魏晋诗赋创作的韵式探索》,《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6.《边让考论》,《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7.《一部“老而更成”的杜诗研究专著——郑文教授〈杜诗檠诂〉评介》,《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5期;8.《文子与道家的文艺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9.《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0.《刘邵与古典“英雄”概念的基本内涵》,《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文学遗产”栏目;11.《〈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考论》,《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12.《两汉王朝政治中的宗庙祭祀与孔子崇拜》,《儒教文化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韩国成均馆大学2004版;13.《试论魏晋诗赋的骈偶化》,《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英雄记〉》,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5.《“英雄”价值观念与曹操的家族文化教育》,《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16.《从陆机诗赋论看其诗学赋学价值—兼论诗赋研究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子建尘埃与魏晋文化创造》,《海峡两岸历史文学与历史文学创作论文集》,台湾佛光大学出版社2002版;18.《题材选择与魏晋诗赋演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9.《至慎与佯狂——阮籍人格之“谜”试解》,《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20.《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21.《文选音乐赋发微》,《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2.《文选音乐赋创作程式与美学思想发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23.《嵇康兄弟之谜与兄弟关系考辨》,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24.《不无危苦之辞,为以悲哀为主——试论庾信后期的文学理论主张》,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25.《从音乐意象看魏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26.《阮籍真的是癫狂证患者吗?——与刘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27.《论〈咏怀·其一〉对阮籍〈咏怀〉诗的范式意义》,《诗赋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8.《走向文化反思的逻辑起点——从庾信看由南入北文士的文化幻灭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29.《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30.《关于〈论魏晋六朝作家“文心”与“人心”的分裂〉一文若干错误的订正》,《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专辑;31.《从庾信看北朝后期文人的“节操”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32.《意象密合的构成方式——庾信艺术新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专辑;33.《庾信〈枯树赋〉写作年代考辨——与沈家庄同志商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专辑。二、独著或参与著作1.《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33万6千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执行主编《两岸文化星系》大型系列丛书,收入《“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幼学琼林助读》,(上、下册),45万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陇上画师张维垣》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撰写《中国历代乐府诗精品鉴赏》北朝乐府10余万字,北京广播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撰写赵泰靖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评析魏晋南北朝部分10余万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三、主持或参与项目1.主持《“英雄”文化与先唐小说关系研究》,国家教育部项目;2.主持《陆机集校笺》,国家古委会项目;3.主持《魏晋文化与文学》省教委项目;4.主持《陆机研究》,省社科项目;5.参加赵逵夫教授主持国家教育部项目《唐前诗赋探微》、西北师大科技创新项目《先秦文论全编》、《两汉赋评注》、《魏晋南北朝赋评注》等项目。四、获奖1.《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获甘肃省社科奖;2.《幼学琼林助读》获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奖;3.《魏晋文化与文学》系列论文获甘肃省社科奖;4.《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获甘肃省政府图书奖;5.《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获甘肃省教委社科奖;6.所主讲《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奖。五、教学1995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教学方面,除为本科生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先秦文学》外,还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魏晋南北朝诗研究》、《〈文选〉与魏晋南北朝诗学》、《汉魏六朝文学专题》、《魏晋文化与文学》、《魏晋南北朝赋》、《魏晋南北朝文化史》、《梁代文化批判》、《庾信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唐前文言小说研究》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

孙勇伟教授发表的论文

(一)近5年内发表主要论文: 1. Qiu JF, Xu L, Wu ZY.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giant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report of 4 cases.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04,3 (4): 526 -529.2. Cao H, Hua R,Wu ZY. Effects of combined splenorenal shunt with devascularization and devascularization only on hemodynamics of the portal venous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5,4(3):385-388.3. Wu Zhiyong, Chen Xuesong, Qiu Jiang feng, et al. Role of PGI2 in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yperdynamic circulatory state of portal hypertensive rat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5):752-755.4. Hua Rong, Cao Hui, Wu Zhi-Yong. Effects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n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6,5(2):215-218.5. Chen W, Qiu J-F, Zhang Z-Q, Luo H-F, RoselloCatafau J, Wu Z-Y*.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after hypoxic preconditioning in rat hepatocytes. HBPD Int, 2006, 5(3):416-421.6. Qiu JF, Zhang ZQ, Wu ZY*. Cystamine ameliorates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via inhibition of tissue transglutamin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32):4328-4332.7. Liu H, Cao H, Wu ZY*. Isolation of kupffer cells and their suppressive effects on T lymphocyte growth in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ta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22):3133-3136.8. Wu ZY. Hemodynamic Study of portal hypertension(Editorial).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5):457-458.9. Xu Q, Gu L,Wu ZY*.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and liver cirrhosis.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5):479-482.10. Cao H, Liu H and Wu ZY*. Effects of combined immune therapy on survival and Th1/Th2 cytokine balance in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Chin Med J (SCI), 2007, 120(20): 1809-1812.11. Gu L, Liu W, Xu Q, Wu ZY*.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mimicking hepatic tumo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 2008, 121(17): 1751-1752.12. Xu J, Cao H, Liu H and Wu ZY. Role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cyclooxygenase in hyperdynamic splanchnic circulation of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8, 7(5): 503-508.13. 吴志勇.罗蒙.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门体静脉分流术的术式选择(专家论坛).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683-1685.14. 陈炜.罗蒙.孙勇伟.吴志勇*. 术中门静脉压力动态测定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式选择中的作用. 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22):1703-1706.15. 吴志勇.罗蒙.邱江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机制与治疗(专家论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8,14(2):73-76.16. 吴志勇. Ⅳ型肝门胆管癌扩大与缩小手术的合理选择(专家论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9):715-717.17. 张志奇.邱江锋.赵刚.陈炜.吴志勇*. 5-酯氧合酶抑抑制剂AA-861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8):606-609.18. 吴志勇.赵刚.胆胰肠结合部术中损伤的合理治疗方式(专家论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8:174-17519. 赵刚.张志奇.吴志勇*等.tTG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SC的影响. 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9): 701-704.20. 吴志勇.罗蒙. 肝内胆管癌的新认识(专家论坛).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2):135-139(二)近5年内发表主要专著:1. 杨镇.《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新外科治疗》.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316-3212. 王祥瑞,杭燕南.《急性肺损伤-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43-1483. 萧树东.《消化内科专题讲座》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301-3054. 王钦尧.《肝胆胰结合部临床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527-5445. 郑树森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五年制《外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5-3956. 陈孝平.“全国高等学校8年制教材《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84,729-7347. 张阳德.“十一五规划教材药学专业《外科学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558. 陈孝平,刘允怡.“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9(三)近5年内获得主要科研奖项:1. 第一完成人.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2007.7.2. 第一完成人.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2007.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