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文物古建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文物古建期刊投稿经验

古建筑修缮保护专业前途不错,需求量很大。中国目前主要专注于近代西洋建筑方面的较多一点,例如上海,因为在这部分和建筑设计比较接近,建筑院会有需求。如果是中国古代建筑方面也多为民间民俗建筑相对多一点。涉及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问题会变得复杂很多了。如果决心从事这个专业,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可靠专业的从业人员。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经历了从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或产权单位委托事业性质的古建筑专业队伍进行修缮的模式,到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引入市场竞争,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的企业竞争机制的变革。实践证明,这种机制不适合于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它对文物古建筑本身及修缮队伍自身建设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损伤已经日益彰显出来。因此,应当对我国目前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机制进行调整。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一般说来,大致包含下述几个方面:1.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聚居形式,如村寨、坞堡、城邑、都市等;2.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如:宫殿、陵墓、寺观、塔幢、园林、宅第、石窟、祠庙等;3.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结构技术。如:土工、木工、砖石工;基础、沟渠、城垣、高台等构筑技术;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蚁等技术;4.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帘幕、家俱、照明灯具、音响、通风等;5.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刻(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采画、裱贴、鎏金、镶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术;6.著名匠师和建筑文献典籍;7.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观念、伦理制度、审美观、风水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习俗对建筑的影响;8.风格特色,即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和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我们说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而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作为研究的重点,又分为:1.战国(475B.C-221B.C)至秦汉时期(221B.C-220A.D)。有人主张自周代开始(1027B.C)到三国时代(220A.D-265A.D)为止。2.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65A.D-907A.D)0有人主张三国时期列入此期。3.五代、宋、辽、金、元时期(907A.D-1368A.D)4.明清时期(1368A.D-1840A.D)1840年以后,中国进人近代时期,但古建筑体系的活动仍有延续。1949年以前,在中国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的,除了个别的业余受好者外,唯一的专门组织,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和社长是朱启钤,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组主任梁思成和文献组主任刘敦桢。学社的历史不长,抗日战争前在北方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作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结构方法,特别是围绕宋〈营造法式〉的研究。战争时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两省调査和研究。大约至1945年基本停止活动。学社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绩:为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奠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体系,培养了骨干。1949年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说直接间接继承了学社的传统。1949年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调査和研究,无论范围,类型,数量和深度,都远远超过营造学社时期。不仅有专业机构,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不仅有中国人,也有不少外国人参加了研究。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就研究的专业队伍和相关学科而言,可分为四方面系统:1.文物部门:中央有国家文物局,其下设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和古建筑专家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列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作全面测绘记录,逐年重点拨款维修。省文物局(或文化局)除管理保护本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负责调查、记录、保护、维修省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还有市级、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保护单位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北京故宫博物院下设古建部,专门测绘、研究、保护故宫建筑群。国家文物局又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古建筑培训班,培养各省地方古建筑调查和保护工作的人员。他们比较侧重古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2.考古部门:中央有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国内重点地区如隋唐长安城址,洛阳汉魏故城址设考古站,专门从事地下发掘。一些文物集中的省,如陕西、河南,则於省文物局(文化局)设考古工作队,从事本省考古发掘。他们发掘的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馀姚河姆渡遗址,四川广元三星堆遗址;古城址如湖北盘龙城、河南西毫和陵都、汉长安、汉魏洛阳、邺城、隋唐长安等;古墓葬如安阳商代妇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唐乾陵拊葬墓、明定陵等。这些资料,也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3.高等院校:1953年,华东建筑公司委托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主要从事民居、园林和长江以南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该室有许多重要发现和收获。例如闽西客家土楼住宅、徽州明代住宅和祠堂、河南窑洞民居、馀姚保国寺大殿、福州华林寺大殿、秦宁甘露寺大殿等,1956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苏州的园林〉及若干调查报告。1956年,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则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在清华大学创设建筑历史研究室。梁先生自己另有一个小组专门从事〈宋营造法式〉的研究诠释和图解。其他一些大学的建筑系,设有中国建筑史课,教师也从事调査研究,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条件许可而各有重点。如天津大学长期调査清东西陵和北京、承德的范围,清华大学长期研究颐和园和北京的古建筑(包含故宫)以及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京工学院长期调查测绘曲阜孔庙孔府等建筑,同济大学多在苏州、杭州、杨州一带调查民居和园林,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则长期调查研究四川地区的古建筑和民居,华南工学院则重点在岭南地区。4.建设部门。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於所属建筑科学研究院下设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后来改为研究所,有人员一百余人,当时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但时间不久,至1977年重新组建为中国建筑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人员20人左右,已不再充当主力。而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则积极展开当地的古建筑特别是民居和少数民族建筑的调查研究,规模愈来愈大,成绩可观。以上几个方面虽然各有职责范围因而各有重点和特长,但也曾各尽己能、通力合作,进行编写中国建筑史的工作。1962年,由建筑工程部长亲自召集组成了包括上述四方面人员共35人的中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讨论大纲,分工撰稿,於1964年编写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1979年出版。是到当时为止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1977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主持,由几方面人士40个单位80多人参加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又总结了新的研究成果、开阔新的领域,有较大突破。最近,由高校和研究部门合作的《中国建筑通史多卷集〉和《建筑民族志〉仍在进行写作,尚未竣工。近年来,各种中国古建筑领域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风起云涌,出版很多专门著作、图集和学术刊物,举办专题研讨会,大大促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交流。例如中国建筑学会所属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所属古建筑园林学会,中国传统民居研讨会,古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会,圆明园学会,长城学会,古都学会,历史名城研究会等,均在活跃发展。相信会有更丰富多采,更高水平的成果出现。此外,在外国也有一些对中国文化、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人士,他们也进行考察,撰写专著或论文,并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许多成果。对此,我们深表欢迎和感谢。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现在,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按几个大项加以概括叙述。1.中国古代遗址、城址及陵墓:主要由进行发掘的考古部门整理研究,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於〈考古〉、〈文物〉杂志。古代城市的研究,除考古界人士(如宿白、马得志、徐萍芳、王仲殊等)之外,还有以历史地理学家如侯仁之、谭其骧为代表的古都学会的研究。建筑学家的研究,则有同济大学董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贺业钜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此外,还有日本学者村田治郎的〈中国四帝都〉和美国学者NancyShatzmanSteinhardt的〈ChineseImperialCityPlanning〉(中国都城规划)。清华大学吴良镛的〈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则是由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旧城相结合改造的实践和总结,具有典型指导意义,该工程获联合国1993年世界人居奖。陵墓和墓葬除考古部门的发现和研究之外,东南大学调查测绘的河南巩县宋代陵墓,天津大学调査测绘的清代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渖阳博物馆合作调査研究的清代辽宁三陵均为重要成果。陈明达的〈四川汉阙〉则是对四川汉墓墓阙形制的研究。英国巴拉丹夫人(MrsAnnPaludan)所著的(TheMingTombs〉(明十二陵)和〈TheChineseSpiritRoad〉(中国陵墓神道)则是她根据自己的调查而研究的成果。2.古建筑技术:中国古建筑技术以木结构建筑占主要地位。宋代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绝大部分在山西境内,其中宋以前的有106座,包括唐代4座,五代3座,宋辽金99座。山西省文物局的古建筑研究所多年来调查、研究、保护,多数已测绘记录存档。其中有不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陈明达的〈应县木塔〉一书,其他古建筑尚少专著介绍,只有单体个别的分析论文,尚无全面的分析研究。关於〈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原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成立时即定为重点研究的历史名著,可以认为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核心之一。梁思成领导下的小组,於梁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宋营造法式注释〉上册,至大木制度为止。以后部分预计在下册发表,但迄今已十余年,尚无消息。陈明达的〈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则详细分析了材分制度统一关键问题。傅熹年材分制度推广於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并又推广於研究日本的古建筑中去。张十庆亦有类似论文。在长期调査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古建筑特别是北方大木结构的年代判断上已相当准确。古建筑断代是研究和评价的基础。祁英涛的<怎样褴定古建筑〉是集多方面经验之大成的著作。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代表,则有罗哲文和张驭寰的著作。石窟研究方面较突出的有萧默的〈敦煌石窟建筑〉。3.民居,或称乡土建筑,主要指各地区的住宅和地方特殊风格。最早的民居研究是中国营造学社於1940年前后在云南、四川的调查。刘致平据此写了〈昆明一颗印〉,并据长期积累的资料,写〈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1990年出版)。刘敦桢主持的中国建筑研究室,以调查民居为重点,於1957年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和(徽州明代住宅〉。1959年,中国建筑科学院以浙江为重点开展调査研究,以后形成专著{浙江民居〉。嗣后各地陆续出版了〈吉林民居>(1985)、(1986)、〈福建民居>(1987)、〈丽江纳西族民居>(1988)、〈窑洞民居〉(1989)、《广东民居>(1990)、〈桂北民间建筑>(1990)等。全国性的民居研讨会,已召开过6次年会和一次国际讨论会,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此外,还有香港大学龙炳颐(DavidLung)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Chinese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1991)、同济大学陈从周等的〈中国民居>(1993)。中国广大乡镇的地方性民居建筑是十分丰富的宝库,民居研究方兴未艾。4.园林:在中国,最早研究园林的童隽於1937年即写成〈江南园林志〉,至1962年才正式出版。刘敦桢於1953年开始收集苏州园林资料,1956年发表〈苏州的园林〉。同年,陈从周也出版了专著〈苏州园林〉。一时园林引起广泛兴趣,谈论园林的文章接踵而来,形成热点。刘敦桢继续深入研究,彻底调查,重写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是园林研究的典范之作。许多机构尝试创作新的建筑与传统园林相结合。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园林组,以桂林为试验点;广州的莫伯治则运用岭南园林手法於新建筑之中,如广州白云山庄、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中的传统园林手法。自此,世界多处建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皇家苑囿的调查和研究则有天津大学对承德避暑山庄和故宫乾隆花园的调查研究,出版了〈承德古建筑〉;又有清华大学对北京颐和园的测绘与研究。园林方面综合性研究,则有清华大学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1990)和英国詹克斯夫人(Mrs.MaggieJencks)的〈ChineseGardens)(中国园林)。中国的林业科学界也有研究传统园林者多人。北京林业大学汪菊渊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卷〉中的园林部分的编写,该校并承檐〈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园林技术一章。南京林业大学陈植著有〈园冶注释〉。东南大学童离曾为外国读者用英文写作了〈东南园墅〉(AGlimpseofGardensinSontheasternChi¬na)0已由汪坦先生译成中文,将编入〈童离文集>。5.少数民族建筑。1958年,曾派许多工作组赴各地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如内蒙古蒙古族(张驭寰等),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郭湖生等),新疆维吾尔族(刘致平等),青海藏族(陈耀东等)。中国民族有56个之多,各民族建筑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弓丨起多方面注意。但调查研究成果发表不多,仅出版了〈内蒙古古建筑>(张双寰)、〈丽江纳西族民居〉(朱良文)、〈中国伊斯兰建筑>(刘致平)、〈四川藏族住宅〉(叶其焱)。日本学者与贵州省设计院联合调查的黔东南侗族、苗族村寨建筑的论文以及日本浅川滋南写成的〈住圭V、(D匕乇乃周边〉一书,则於日本发表。同济大学主持的〈民族建筑志〉计划按省区分章,又按各省区的不同民族分别立志,规模庞大,尚在继续进行中。6.近年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方向,向室内外环境、风水思想、民俗等文化深层次以及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岔接等方面进行。已取得不少成果。重要的如家俱方面,已出版王世襄的〈明代家俱珍赏〉、〈明式家俱研究〉,而他积稿数十年的〈中国家俱史〉,不久也将问世。风水方面,则有天津大学王其亨等编写的〈风水理论研究〉及东南大学何晓昕的〈风水探源〉可为代表。儒学建筑方面,有东南大学编写的〈曲阜孔庙建筑〉,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研究〉等可作为代表。在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方面,有高介华、杨慎初、巫纪光等人发起的中国建筑文化讨论会,已召开过多次会议,出版了论文集,并举办国际讨论会(1996年)。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人对浙江乡土建筑的研究,已获重要成果。为了扩大视野,更宏观地认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寻求异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轨迹,东南大学郭湖生提出研究东方建筑,写了论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作为<东方建筑研究〉(上、下册,1992年)的前言。目前更着重於研究东亚地区,包括东北亚(中国、日本、蒙古、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中印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群岛)地区的建筑文化交流史。得到中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一些同行学者的支持,将进行筹建国际合作的学术团体,定期出刊通讯,互相交流,启发促进的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以上,就几个方面作了中国古建筑的过去与近期的简略历史介绍。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载着丰厚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优秀的文化表现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不少外国朋友极为喜爱和欣赏、享用的对象。对它的研究的现实意义,已表现在室内外环境、城市建设、旅游、电影、文学、美术的创作上。这证明了中国古建筑文化传统是有生命力的,迄今仍在发展向上。也正由於这样,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才由过去少数人从事的冷僻学问,变成今天人数不断扩大,内容丰富,多层次的生动活泼的研究领域。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ISBN: 9787030290694开本: 16开定价: 108.00元 论秦简“日夕分”为地平方位数据巫与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皖北地区考古收获和意义以薛家岗早期墓葬出土的陶鬻为例——兼谈马家浜至崧泽早期长江中下游鬶的源流试论洹北商城的布局、年代和性质越族文化习俗初论汉墓神画中伏羲、女娲图像的配置及样式源流考两汉龙穿璧纹与伏羲、女娲交尾纹的相关性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卮及相关问题东魏北齐墓葬陶俑的分区特征考古发现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河南新郑市铁岭墓地M458发掘简报河南郑州市鸿城服饰广场3号东汉墓发掘简报河南郑州市上街区四座晋墓河南郑州市永威鑫城唐墓发掘简报安徽马鞍山市上湖东晋墓群发掘简报安徽马鞍山市九井山东晋墓发掘简报安徽马鞍山市寺门口东晋墓发掘简报安徽淮北煤师院工地汉墓发掘简报宁连高速公路天长市釜山取土场西汉墓群发掘简报安徽长丰县王大包汉墓发掘简报沿江高速公路安徽铜陵段墓葬发掘报告安徽怀宁县团山清墓发掘简报考古学理论技术方法山东龙山城墙解剖经验略谈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蚌埠双墩1号墓青铜器群范铸工艺的研究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出土部分青铜器产地分析一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陶质彩绘骑俑的保护修复考古遗址出土家养黄牛遗骸的判断标准徽州古建中三雕艺术的文化解读忠孝节义——徽州牌坊的“文化史”千古六安南门塔文物研究皖南出土甬钟年代分析怀远出土的楚金币——郢爰刍议天长纪庄西汉木牍望江县近年出土的宋代青白瓷器含山出土的弘治年青花人物罐学术动态书讯课题会议《文物研究》启事 《文物研究(第19辑)》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考古学会编,分为:考古研究、考古发现、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文物研究等几个部分,收入了《汉画像“鸟啄鱼”图像述论》《安徽长丰县古城遗址发掘报告》《蒙城县小涧镇春秋战国青铜器》等论文。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9月1日)目录考古研究史前“八角星纹”原型探析 ——徐峰初论史前彩绘石刀的发展——刘文强蚌埠双墩一号墓的文化“潜信息”——金锐周群钱仁发潜山彰法山、彭家岭战国至西汉墓群略述——李丁生汉画像“鸟啄鱼”图像述论——刘立光考古发现安徽淮南市山南地区先秦遗址调查简报安徽长丰县古城遗址发掘报告安徽临泉县沈子国古城遗址调查报告安徽宿州市邱园战国至汉代墓群发掘简报安徽淮南市唐山战国至汉代墓葬发掘报告安徽天长市槽坊汉墓群发掘简报安徽宁国市“八路一桥”建设工程中墓葬及窑址清理简报安徽马鞍山市秀山新区宋墓发掘简报安徽广德县南塘村宋一清代墓葬发掘简报河南新郑市铁岭元代水井发掘简报河南郑州市卫生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明墓发掘简报安徽蚌埠市仇岗明墓发掘简报安徽蚌埠市方沟明清吴氏家族墓发掘简报安徽黄山市徽州区田干明清墓地发掘报告安徽寿县新城区八座清墓发掘简报安徽铜陵龙干、鸡笼山、破塘宋代和明清墓地发掘简报安徽马鞍山市小山明清墓地发掘简报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光谱技术在史前陶器研究中的应用述评——郎爱萍从三槐村王氏宗祠看岳西古祠堂的四个基本特征——陈铎文物研究蒙城县小涧镇春秋战国青铜器——蔡凌凯合肥绩溪路出土北宋刻花端石印盒浅识——夏腾安徽含山褒禅寺大塔地宫出土文物——石建城枞阳文物管理所藏寿州窑黄釉印花枕——吴得华明汤和与汤和墓——钱仁发淮北出土《前乡贡进士扬州府儒学训导蛰庵任公墓志铭》考释——解华顶池州摩崖石刻“金公避兵处”的发现与考析——张邦启天长市博物馆馆藏明清铜镜——学术动态书讯课题校勘《文物研究》启事

文物古建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说到中国的古建筑,其建筑的形成以及发展都具备了十分悠久的历史,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因此各地的气候以及人文地理等等诸多因素都各具不同,因此即便是古建筑也拥有着各具特色的风格。无论是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还是北方的窑洞建筑,亦或者是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等等,它们一起构成了整个东亚的古建筑体系。今天小编就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风格。

中国古建筑设计要素有哪些

中国的四合院以及围墙等等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封闭”以及“一劳永逸”的消极倾向,而院落式的建筑则十分注重群体的组合,这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强调“群体意识”那一个方面的侧面反应。所以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是“静态”二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庭院式的建筑,我们也不难发现有水池、河渠等等设计,这些有利于塑造宽松舒朗气息的场景便是呈现静态的艺术之美的事物,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最。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首先是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骨架的房屋不仅能达到实际功能要求,还能突出优美的建筑体型。其次,构架制的设计原则也让建筑物上承受的荷载减到了最轻。最后最明显的莫过于创造了斗拱结构形式,这种能够为立柱和横梁提供过渡的构件可以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中最巧妙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介绍

中国古建筑以梁柱木结构为主,墙面一般不起到承重的作用,所以很多时候都会采用格门或者是格扇来代替隔断,这种设计不仅通风,采光率也很高,而格扇中间的条环板则被叫做腰板,十分拟人化。其次,格心有着很多的花纹样式,例如三国故事以及山水、花卉以及动物等等,所有的景物形象生动,十分自然。

古建筑设计公司哪家好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初创于1980年3月,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实力最雄厚的古建筑专业设计研究单位,具有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设计甲级资质和建筑设计乙级资质。

本所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建筑设计项目600余项,其中境内代表作有:中共中央党校汇名园、中国紫檀博物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北京万佛华侨陵园、山东龙口南山寺、天津大悲院、辽阳广佑寺建筑设计、武汉归元寺保护扩建规划及设计、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及扩建设计、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规划及设计;境外代表作品有:华盛顿中国城牌楼、莫斯科北京饭店室内装修、扎伊尔金沙萨恩塞莱总统庄园中国园林、英国曼彻斯特中国餐馆、瑞典北欧中国聚龙城方案设计等。文物古建筑保护项目代表作品有:北京历代帝王庙保护修缮设计、北京古观象台修缮、山海关六国饭店保护修缮等。

本所拥有国内一流的古建筑技术专家,他们在古建筑研究、设计、教学、办刊、编制规范、培养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硕果累累,他们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是古建园林行业的学术带头人。

黄山大木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黄山大木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23日,注册资本120万元,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为黟县碧阳镇广安路,主要从事古建筑保护规划及维修设计方案设计,古建筑及园林景观、仿古装修设计。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局授予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证书编号:AH01SJ021,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局授予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监理乙级资质,证书编号:AH03JL008,业务范围: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

我公司现有人员19人,一级注册建造师1名,二级注册建造师2名,二级注册建筑师1名,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1名,专业技术骨干人数16人。文物保护勘察设计项目主要有:黟县宏村承志堂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黟县西递管委会(除金堂)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黟县西递花厅(应天齐艺术馆)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休宁县黄村进士第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黟县宏村乐彼园二期改造维修设计(国保)等;文物保护工程监理项目主要有:黟县程氏明宅维修工程监理(省保)、休宁县汪晓娣等宅(孙起孟故居)保护维修工程监理(省保)、休宁县“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修缮复员工程监理(省保)等。我公司总经理胡武晔设计或参与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奖励。

在当今的钢筋混凝土的时代,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城市中见到传统经典的建筑艺术品,在这种宝贵的艺术即将濒临消失的时候,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让你重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美古朴的建筑艺术,更能在文字间领略到全国各地各不相同的风土人情!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文物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保护古建筑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意识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文化的长久持续、国家的文明富强,才能促使国家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建议:1尊重建筑原貌,力求真实再现保持建筑最原始、最本然的面貌,是我们保护文人故居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研究历史,一切都要从“古”出发,因此我们要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汁原味,才能让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进而可以了解、深入地研究历史人物,让古为今用,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2深度挖掘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古建筑一定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房屋的主人也必定有家喻户晓的作品流传于后世。通过文物古建筑,我们要让游客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要让游客了解到文人的故事,引导更多的人阅读名人的作品,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源远流长,发扬光大。3从法律开始,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就出台了有关保护文物的法规,在这一方面,中国的起步相对较晚。进入21世纪以来,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条例,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就南京来说,文人故居的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是保护文人故居最强有力的保证。并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人民的需求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加强对国家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4引进科技人才,促进保护现代化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通过科技手段引进科技人才,促进名人故居保护现代化。引进高知分子,致力于网络平台专门管理和文物价值开发两个方面。网络平台管理主要分为前期开发和后期运行。前期开发需要引入专门的人才,后期应当对部门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其中,文物价值开发是重中之重,也是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一大核心。国内对于名人故居保护十分精通的人数量很少,再加上国内对于名人故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国内可借鉴的管理案例少,相关人才也少。国家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相关人才。

文物古建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核心期刊投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要符合他栏目的要求,所以说必须要买一本回来认真研究

说到中国的古建筑,其建筑的形成以及发展都具备了十分悠久的历史,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因此各地的气候以及人文地理等等诸多因素都各具不同,因此即便是古建筑也拥有着各具特色的风格。无论是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还是北方的窑洞建筑,亦或者是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等等,它们一起构成了整个东亚的古建筑体系。今天小编就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风格。

中国古建筑设计要素有哪些

中国的四合院以及围墙等等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封闭”以及“一劳永逸”的消极倾向,而院落式的建筑则十分注重群体的组合,这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强调“群体意识”那一个方面的侧面反应。所以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是“静态”二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庭院式的建筑,我们也不难发现有水池、河渠等等设计,这些有利于塑造宽松舒朗气息的场景便是呈现静态的艺术之美的事物,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最。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首先是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骨架的房屋不仅能达到实际功能要求,还能突出优美的建筑体型。其次,构架制的设计原则也让建筑物上承受的荷载减到了最轻。最后最明显的莫过于创造了斗拱结构形式,这种能够为立柱和横梁提供过渡的构件可以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中最巧妙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介绍

中国古建筑以梁柱木结构为主,墙面一般不起到承重的作用,所以很多时候都会采用格门或者是格扇来代替隔断,这种设计不仅通风,采光率也很高,而格扇中间的条环板则被叫做腰板,十分拟人化。其次,格心有着很多的花纹样式,例如三国故事以及山水、花卉以及动物等等,所有的景物形象生动,十分自然。

古建筑设计公司哪家好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初创于1980年3月,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实力最雄厚的古建筑专业设计研究单位,具有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设计甲级资质和建筑设计乙级资质。

本所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建筑设计项目600余项,其中境内代表作有:中共中央党校汇名园、中国紫檀博物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北京万佛华侨陵园、山东龙口南山寺、天津大悲院、辽阳广佑寺建筑设计、武汉归元寺保护扩建规划及设计、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及扩建设计、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规划及设计;境外代表作品有:华盛顿中国城牌楼、莫斯科北京饭店室内装修、扎伊尔金沙萨恩塞莱总统庄园中国园林、英国曼彻斯特中国餐馆、瑞典北欧中国聚龙城方案设计等。文物古建筑保护项目代表作品有:北京历代帝王庙保护修缮设计、北京古观象台修缮、山海关六国饭店保护修缮等。

本所拥有国内一流的古建筑技术专家,他们在古建筑研究、设计、教学、办刊、编制规范、培养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硕果累累,他们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是古建园林行业的学术带头人。

黄山大木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黄山大木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23日,注册资本120万元,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为黟县碧阳镇广安路,主要从事古建筑保护规划及维修设计方案设计,古建筑及园林景观、仿古装修设计。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局授予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证书编号:AH01SJ021,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局授予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监理乙级资质,证书编号:AH03JL008,业务范围: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

我公司现有人员19人,一级注册建造师1名,二级注册建造师2名,二级注册建筑师1名,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1名,专业技术骨干人数16人。文物保护勘察设计项目主要有:黟县宏村承志堂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黟县西递管委会(除金堂)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黟县西递花厅(应天齐艺术馆)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休宁县黄村进士第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国保),黟县宏村乐彼园二期改造维修设计(国保)等;文物保护工程监理项目主要有:黟县程氏明宅维修工程监理(省保)、休宁县汪晓娣等宅(孙起孟故居)保护维修工程监理(省保)、休宁县“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修缮复员工程监理(省保)等。我公司总经理胡武晔设计或参与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奖励。

在当今的钢筋混凝土的时代,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城市中见到传统经典的建筑艺术品,在这种宝贵的艺术即将濒临消失的时候,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让你重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美古朴的建筑艺术,更能在文字间领略到全国各地各不相同的风土人情!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文物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保护古建筑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意识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文化的长久持续、国家的文明富强,才能促使国家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建议:1尊重建筑原貌,力求真实再现保持建筑最原始、最本然的面貌,是我们保护文人故居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研究历史,一切都要从“古”出发,因此我们要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汁原味,才能让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进而可以了解、深入地研究历史人物,让古为今用,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2深度挖掘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古建筑一定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房屋的主人也必定有家喻户晓的作品流传于后世。通过文物古建筑,我们要让游客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要让游客了解到文人的故事,引导更多的人阅读名人的作品,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源远流长,发扬光大。3从法律开始,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就出台了有关保护文物的法规,在这一方面,中国的起步相对较晚。进入21世纪以来,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条例,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就南京来说,文人故居的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是保护文人故居最强有力的保证。并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人民的需求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加强对国家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4引进科技人才,促进保护现代化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通过科技手段引进科技人才,促进名人故居保护现代化。引进高知分子,致力于网络平台专门管理和文物价值开发两个方面。网络平台管理主要分为前期开发和后期运行。前期开发需要引入专门的人才,后期应当对部门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其中,文物价值开发是重中之重,也是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一大核心。国内对于名人故居保护十分精通的人数量很少,再加上国内对于名人故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国内可借鉴的管理案例少,相关人才也少。国家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相关人才。

文物古建期刊投稿经验多吗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可以在本学校的学报里面发,也可以投一些学术期刊,网上找找也行,从学校的图书馆找也可以,学术会议也可以,就是版面费搞点投保,可以从网上投,多投几个试试,一般审稿的时间在半年左右,学术会议的周期比较短,也很好发表的

一.个人基本情况

本科:西南普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报考一志愿: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考研:总分380+,专业课250+

我考取的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我考取的这个专业,考试科目有:政治(150分)、英语(150分)、专业课(300分),总分500分。

关于时间管理

之前看到一个收到哈佛剑桥牛津一堆名校offer的学姐说,成功的关键是时间管理。 很多考研的同学想起来学一点是一点,对于要完成的复习内容没有整体的规划,这样很容易到最后没有完成全部的学习内容。

以至于临考时书都没看完。这就是缺乏时间管理与进度安排。也有很多同学每天安排好待做事项,但效率很低,边玩手机边发呆看书,导致花费了时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这就是缺乏有效的执行。

合理的时间管理,加有效地执行,事情就成功了大半。

二.日常作息

对于日常作息安排,我考研每个阶段休息的时间都不一样。我并没有严格按照日常作息表来做,一般都是把当天要做的事情做完了,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

日常作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比如我睡眠时间比较长,硬要早起头晕脑胀学习效果反而会耽误一天,所以备考期间我也没有强制自己要早起。

上午时间是我最困的时候,所以安排了专业课学习,专业课逻辑能力比较强,学起来趣味性强一些,不容易犯困,所以把头脑最清醒的晚上安排给英语和政治。

每天的时间复习安排

三.各科目复习总体规划

一、政治

下面我简要的介绍一下我学政治的一些情况。

我在考研复习政治中听了一些课程,包括:徐涛的政治课,“腿姐”的政治课,肖秀荣的政治课。资料我入了肖秀荣全家桶,徐涛小黄书,腿姐冲刺班押题的部分课程(其中有的是同学之间互相看,资料互相分享)。

我是从2020年5月底开始复习的政治,5月底到8月底我主要是听徐涛的强化班课,配上肖秀荣一千题,每天听一课写一课的题。

然后检验自己学习掌握程度,如果错题太多就重新听重新做题。我买了一千题的刷题册,答案写在刷题册上,这样的话就可以多刷几遍一千题。我个人认为一千题是考察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和考研题目还是有一些差距,所以大家在做一千题的时候,如果错太多也不要太过于担心,多学习几遍基础知识就好了。

9月开始-11月:我开始听腿姐的押题和技巧。我觉得腿姐的课还是很有效果,她会带着你去弄通考研的套路,把做选择题的思路从一千题换成考研题。课里面的一些技巧确实是有用,但是大家一定要在之前学好基础知识,因为技巧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

11月中旬:由于专业课英语的压力增大,我在政治上的时间比较少,每天主要是是刷一刷历年真题,反思一下错误。

从11月下旬:开始跟着徐涛和腿姐每天背大题,同时肖四肖八也要及时做,在12月多进行几次模考,把握一下做题时间,一并能检验自己背诵的程度。一定要每天坚持学政治!

针对我去年的政治复习,我想给大家几个建议:

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跟一个政治,每一步跟着老师走即可,我推荐暑期的时候听徐涛,9月开始听腿姐。大这样看的就比较及时。如果联系不了研友,那就入一个。

2、政治11月之前每天2小时左右就够了,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认真听课,后期背的时候压力才不大!

3、12月认真背大题资料!!这真的是决定你的政治多少分,大题一个月就可以,不用着急。

4、不要贪求多,资料多了看不完。

二、英语

单词:从2019年11月我开始背单词。考研一定要背单词!!每天都要背,一直背到考前一天!!背单词的话我首推还是要拿纸质书背,王江涛的《十天搞定考研词汇》,陈正康的母词书,红宝书,恋恋有词,都可以随便一本就行,最好是乱序的。

单词的话我个人推荐5500,你可以把自己的纸质书添加上去,白天用书背,利用琐碎时间复习。

单词课的话,我比较喜欢“小董”老师,当然你多听几个人的,喜欢哪个听哪个,背单词已经挺枯燥了,听单词课不能枯燥!

背单词一定要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是没道理,一定要复习!

真题:我主要是做的“陈正康考研英语真题”我从1997年做到2009年,2010年到2020年的英语二,和2010-2014年和2020年的英语一。考研英语主要有几个模块:完形填空、阅读、新题型、翻译、大小作文

完形填空:分值不大,但是近几年的难度有了下降,大家还是要重视起来,拿五分还是没问题的!

阅读:真题,我是先做题,后查单词,然后再做题,对答案后做笔译,第二天再自己看着原文口述一遍翻译,隔几天再复习一遍。

我建议如果时间充裕就拿笔做笔译,如果没有就用电脑!一定要做笔译!另外不要想着背完单词再做题,单词背一遍就可以开始做真题了,要在真题中去巩固和体会单词的用法,以及长难句的练习。

我建议大家笔译至少要做到上图我的这个程度,千万要重视英语,别最后让英语卡住进不了复试!!

我英语阅读主要是听的李旭和田静的课,李旭老师讲的比较笼统适合作为第一遍听,第二遍复习的时候我觉得田静老师讲的比较细,很适合学习研究。

另外“田静老师”每天都会发长难句,每天一句,,大家可以跟着每天早上起床背完单词写一句,差不多到10月份左右就能把近十年的英语一、二的阅读里所有长难句练习完!做笔译和长难句还能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后面在翻译模块不用花很大力气。

阅读基本上做到能任选一句出了脱口而出这句话的考点、重点和翻译,就差不多可以换一篇做了。

最后,做阅读不要过于关注正确率,错很正常,我从最开始的一篇错三个,做到后面也能4篇只错2个,所以不要害怕错!稳住心态就可以啦。

新题型:新题型英语一英语二难度还不一样,英语一更难一些,具体到得分的话,英语二至少要8分(满分10分),英语一6分。要重视新题型,这个部分相较于阅读来说是比较容易得分的,因此不要轻易放弃。

翻译:我翻译主要是听了唐静的翻译课,他的课讲的很细,大家可以去听一听,在之前阅读做笔译的基础上,翻译会有很快的突破,不用太过于担心。

大小作文:作文我听过王江涛的作文课,跨考教育的作文课。我开始也是听王江涛的方法,认真背了20篇大小作文,但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是容易忘记!

自己写的时候依旧不会,后来听跨考的课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我这样英语不好的人来说,英语作文第一要求就是不犯错,我的目标分数就是大作文11分左右(英语二满分15分),小作文7分左右即可(英语一、二都是10分)。

在研究生考试阅卷中,英语大作文阅卷时间是30秒左右,小作文是15秒左右,因此只要不是跑题太多,能和给定题目挂钩情况下阅卷老师更多是看的文中有没有语法、单词错误,因此我觉得作文不犯错才是关键,当然如果你的英语很好目标就不能仅于此了。

我把大、小作文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给几个句式,然后背会这几个句子,万变不离其宗,出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写。

考研作文我不清楚我考了多少,但是在考之前新东方和跨考教育给我阅的作文打分基本上是,大作文稳定在11分,小作文7分,因此这个方法是可用的。具体怎么用如果大家有意的话,可以联系我,我十分乐意告诉大家这个方法。

作文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把字母写好看,如果写的不好看,就买一本衡水体英语字帖,每天十五分钟练一个月就可以有很大改善。

三、专业课

因为每个人要报考的专业不同具体的科目也不相同,因此我就简要介绍一些我的复习思路供大家参考吧。

我报考的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这个专业是只考一门专业课“文博综合”300分,3小时的考试时间。我的专业课学习开始的比较早,我在大二的时候就在看相关的网课资料。

专业课复习,一定要重视参考书,考试重点!知己知彼才能考研成功,因此大家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一定要多问老师,学长学姐,少走弯路。

同时要多看几遍参考书,我要考专业的核心参考书我看了15遍左右,其余也有8遍左右,我从这几百万字的参考书里总结了近35万字的笔记。做笔记的目的不是感动自己,是要强迫自己去看参考书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符号,甚至是要找出参考书里的纰漏之处,才是做笔记的核心要义!

一定要自己做笔记,不要入了一本学长学姐总结的笔记或者是商业机构的笔记就觉得万事大吉了,要把笔记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大致的专业课复习时间线就是:

6月之前要过一遍参考书,写一遍笔记。

7、8开始背第一遍,写第二遍笔记。

9月-10月中下旬要深入拓展专业课知识。第三遍笔记,开始背第二遍。

10月下旬开始,就开始加油背第三遍。

11月下旬开始,把历年真题要模拟做一做,把握一下时间,冲刺背第四遍。

关于心态

我心态真的爆炸好,考前我的把握并不大,只是想着大学最后一年把专业课都好好学一遍即使没考上,但系统学一遍大学四年专业知识对工作帮助也蛮大。

最坏的结果也能接受,就很坦然的备考了。唯一的压力来自于周围很多人认为,我的专业实力够不到南大,但自己的情况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看到的是结果,只有自己清楚自己到底什么实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不得不说,我周围顺利考上的在我看来备考期间心态都蛮好的,合理作息,很乐观的看待考研。

举例来说,在考专业课前一晚,我很怕看完的笔记睡一觉早上起来忘了,所以十一点睡觉,定了闹钟半夜三点钟起来,把考古史又给梳理了一遍。

但我另外一个研友就认为,临时抱佛脚没用,反正也考不上。这种消极的观念其实是很可怕的。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心灵鸡汤,但作为过来人回想起来,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使我做什么事情都会很乐观的去看待。能考多高考多高,积极的心态真的非常重要。

关于考前准备和学校选择

多联系学长学姐,咨询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比如不需要看的书,近些年考的比较多的知识点,怎么背书,如何写分析题。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历年真题和老师的研究方向都能看出来。确定学校考试内容以及以后的研究内容适不适合你之后,再联系学长学姐这个学校是否有压分以及歧视双非等情况。要敢于尝试高层次的学校。

之所以选择南京大学,是因为我对书画篆刻、艺术考古比较感兴趣,南京大学的老师在六朝考古、文化遗产、文物鉴定、古建筑、书画这些都做得非常好,而且这些年南大文博考书画比重也蛮大的。

而我比较薄弱的博物馆、文物保护等,南大考的比较少,所以考试内容比较适合我。其次是南大文博的题型比较适合我,20选10的名词解释,8选5的分析题,这种选题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让我没那么紧张,总觉得选择面更大一点。

最后是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后就业准备留在江苏,那南京对我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大家在选择考研学校也要从考试内容、研究方向、录取情况、就业地、学校实力等这些情况考虑。

总结:心态要好!构建史学框架!多看前沿研究就完事了

考研时间长,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休息和放松是必须的,不要觉得休息和放松是浪费时间。人一定要休息和放松,休息就是指的睡觉,放松就是不学习,出去玩!放松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玩手机,去自然环境里走一走,会更好一点。

1、直接投稿期刊杂志社,自己选定期刊之后,找到正规的联系方式投稿,不过这个阶段对于没有投稿经验的作者来说很容易被虚假期刊蒙蔽,导致无法向正规刊物投稿。2、发表职称论文实体公司实体公司在收费价格上的优势不大,因为费用都算在了职称论文里面。3、发表职称论文网站网络代理机构发表论文是热门选择,选择论文代理机构尽量选择有正规代理资质的平台,代理平台需要有多年的投稿经验、合作实力还有专业的编辑团队和研究团队,风险性降低了,发表学术论文网就是一家这样的正规代理机构。

1投稿中遇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中文学报文章都不怎么好:1.投稿周期长、关系稿多,还收很贵的版面费,不合算;2.同样影响的外文期刊,不收版面费;3.要投中文稿件,英文摘要要写好,中文表达要清楚,只要说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得到了什么结果、同国内外同样工作的比较情况,引用本刊的文章。

2投稿论文注意事项,规范点能提高命中率正确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木要求及规范化,并注意选择对口的专业期刊投稿,且遵循所投刊物的格式要求,再加上导师能对论文严格把好质量关,则可避免因投稿后反复退修而耽误了论文发表的时间,又可减少稿件在初审阶段就被退稿的可能,从而提高论文的录用率。1.文章超过8页,这不好,因为中文杂志页数有限制,不希望单篇文章太长2.另外题目不醒目,缺乏对审稿人的吸引力3.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中缺乏对不同条件下不同实验现象的强烈对比4.在现象解释中图太小,另外引用太多,看不到作者自己的独特看法大家要尽量避免呀!

古建园林技术期刊投稿经验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0年7月创刊,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出版,主要刊载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文章。第1卷为半年刊,第2卷为不定期刊,自第3卷起为季刊。1945年停刊,共出七卷23期。《中国建筑》 1932年11月创刊,中国建筑师学会主办,综合性建筑学术刊物。月刊,出版至1937年4月为止,共出54期。《建筑月刊》 1932年11月创刊,上海建筑师协会主办,综合性建筑学术刊物。月刊,出版至1937年4月为止,共出54期。《建筑》 1954年创刊,月刊,原建筑工程部创办,现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办,综合性建筑刊物。《建筑学报》 1954年6月创刊,月刊,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城乡建设》 1956年3月创刊,月刊,原名《城市建设》,1982年 7月改今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办,综合性指导刊物。《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57年创刊,不定期,1982年改季刊,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59年 6月创刊,不定期,1981年改季刊,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工业建筑》 1963年创刊,月刊,原名《冶金建筑》,1983年改今名,冶金工业部主办。《建筑技术》 1974年1月创刊,月刊,建筑科学技术刊物。《城市规划》 1977年8月创刊,不定期,1981年改为双月刊,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建筑师》 1979年 8月创刊,每年四期,《建筑师》编辑部编。大型建筑学理论丛刊。《建筑结构学报》 1980年2月创刊,季刊,1981年改双月刊,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以房屋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刊物。《建筑知识》 1980年创刊,双月刊,原名《建筑科普》,1981年改今名,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建筑学科学普及刊物。《建筑工人》 1980年5月创刊,月刊,建筑学科学普及杂志。《建筑历史与理论》 1980年创刊,不定期,中国建筑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办。《世界建筑》 1980年10月创刊,双月刊,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合办。评介外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新理论、新实践的专业刊物。《四川建筑》 1981年5月创刊,季刊,四川省建筑学会主办,综合性建筑技术刊物。《新建筑》 1983年10月创刊,季刊,华中工学院建筑系、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合办,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古建园林技术》 1983年12月创刊,1984年起为季刊,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市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公司等合办,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的专业刊物。《时代建筑》 1984年11月创刊,不定期,同济大学建筑系主办。《中国园林》 1985年创刊,季刊,中国园林学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建设局合办,园林学术刊物。

我是老师,教师职称论文只能等你当老师后才算,现在发表得再多也没用.把稿子留起来的吧,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发表.

建筑类杂志大全1)安徽建材 合肥 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2)安徽建筑 合肥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合肥 安徽省建筑工业学院4)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 南京 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5)北京工程造价 北京 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6)北京规划建设 北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北京建材 北京 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8)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9)北京修建科技 北京 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10)玻璃钢、复合材料 北京 国家建材局玻璃钢研究所11)玻璃与陶瓷 上海 全国玻璃搪瓷工业科技情报站12)城市 天津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13)城市公用事业 上海 上海市公用事业研究所14)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5)城市规划汇刊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16)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天津 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17)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北京 建设部房地产业司18)城市开发 北京 中国城市煤气协会19)城市煤气 北京 该刊编辑部20)城乡建设 北京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21)城镇供水 重庆 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22)重庆环境科学 重庆 重庆市建委技术情报站,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23)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24)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25)村镇建设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26)大连建工 大连 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27)大连市政 大连 大连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情报站28)低温建筑技术* 哈尔滨 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等29)地基基础工程 北京 北京市城建设计院30)地下空间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31)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京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大学32)东北市政科技 沈阳 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33)东南大学学报* 南京 东南大学34)防护工程 洛阳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防护工程学会35)福建建设科技 福州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36)福建建筑 福州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37)工厂建设与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部工程建设中心38)工程机械 天津 工程机械杂志社39)工程技术 天津 中国建筑工程第六工程局40)工程建设标准化 北京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41)工程勘察*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42)工程抗震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43)工程力学 北京 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土木系44)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45)工业建筑* 北京 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46)公用科技 北京 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47)供水与排水 长春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48)古建园林技术* 北京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古代建筑工程公司)49)广东供水信息 广州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广东分会50)广东建材 广州 广东省建材工业科研所51)广东土木与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科研设计所52)广西城镇供水 南宁 广西城镇供水协会53)广西土木建筑 南宁 广西土木建筑学会54)广州建筑 广州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55)规划师 桂林 桂林市规划设计院56)硅酸盐建筑制品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57)硅酸盐通报 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58)硅酸盐学报 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59)国外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0)国外建材科技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编辑部61)国外建材译丛 绵阳 西南工学院62)国外建筑科学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63)国外煤气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64)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参见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65)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66)河北建材 石家庄 河北建材科技情报站67)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石家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68)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学报 邯郸 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69)河南城建高专学报 平顶山 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 70)河南建筑技术 郑州 河南省建材研究院71)湖南建材 长沙 湖南省建材研究设计院72)华中建筑*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73)化工给水排水设计 合肥 化学工业部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74)化学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75)混凝土*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混凝土协会76)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苏州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所77)机场工程 北京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78)基建优化 西安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79)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吉林 该刊编辑部80)吉林建筑设计 长春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81)给水技术 北京 北京市自来水公司82)给水排水*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学会83)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84)建材地质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研究所85)建材工业技术 成都 成都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86)建材工业信息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87)建材统计与预测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生产协调司88)建工技术 贵阳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89)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长沙 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90)建设监理 上海 建设部建设监理司上海建设委员会91)建筑 北京 建设部建设杂志社92)建筑电气 成都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93)建筑工人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编辑部94)建筑管理现代化 哈尔滨 哈尔滨建筑大学95)建筑机械* 北京 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中国建筑机械协会96)建筑机械化 廊房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机械化所97)建筑技术* 北京 建筑技术杂志社98)建筑技术及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99)建筑技术开发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100)建筑节能 北京 中国建筑业协会101)建筑结构*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102)建筑结构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103)建筑科技 唐山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104)建筑技术情报 北京 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建筑科学研究所105)建筑科学 北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06)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郑州 中国建筑砌块协会107)建筑人造板 南昌 江西建筑人造板研究所108)建筑设计管理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109)建筑设计通讯 广州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110)建筑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11)建筑施工* 上海 上海建工(集团)公司112)建筑通讯 天津 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113)建筑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114)建筑与预算 沈阳 辽宁省城乡建设经济技术定额管理站115)建筑知识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116)江苏城市规划 南京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17)江苏建材 南京 江苏省建材研究设计院118)江苏暖通空调制冷 南京 江苏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委员会119)结构工程师 上海 同济大学等120)军工勘察 北京 国防机械工业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121)勘察科学技术 保定 冶金部勘察科学技术研究所122)兰州城乡建设 兰州 兰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123)辽宁建材 沈阳 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会124)辽宁建筑 沈阳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所125)煤气与热力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126)耐火材料 洛阳 该刊编辑部127)南方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学会128)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南京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29)南京市政 南京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30)暖通空调*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131)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青岛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32)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 清华大学133)区域供热 北京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134)人防工程 北京 人防工程杂志社135)山东建材 济南 山东省建材设计研究院136)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材学院137)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38)山西建筑 太原 山西省建筑学会建筑科学研究所139)陕西建筑 西安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140)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141)上海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城市建设学院142)上海给水排水 上海 上海市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143)上海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材科技情报所144)上海建材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建材学院145)上海建设科技 上海 上海市建设科技情报中心站146)上海煤气 上海 上海市煤气公司147)上海市政工程 上海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148)设计通讯 上海 首钢设计总院149)设计与科研 北京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150)沈阳建筑 北京 沈阳市建工局技术情报站151)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沈阳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152)施工技术 上海 宝钢二十冶技术处153)施工技术(包头) 包头 包钢建设总指挥部154)施工技术(吉林) 吉林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建设公司155)施工技术*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156)施工企业管理 北京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157)石油化工建筑设计 洛阳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建筑设计技术中心站158)时代建筑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59)世界地震工程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60)世界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61)世界建筑导报 深圳 深圳大学,香港该刊编辑部162)市政工程 北京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所163)市政工程国外动态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科技信息中心164)市政技术 北京 北京市建设局165)市政建设与管理 重庆 重庆市市政工程协会166)室内设计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规划学院167)室内设计与装修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168)水泥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169)水泥、石灰 南京 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170)水泥技术 天津 天津市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171)四川建材 成都 四川省建材工业局172)四川建筑 成都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17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成都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174)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苏州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175)陶瓷 咸阳 咸阳市陶瓷研究设计院176)特种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177)特种结构 北京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78)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天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179)天津建设科技 天津 天津市建设科技信息中心180)天津市政工程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局181)铁道建筑 北京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82)通风除尘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183)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 同济大学184)土工基础 武汉 湖北省土建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185)土木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86)武汉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武汉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87)武汉市政 武汉 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88)西安建大科技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8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0)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西安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191)西南给排水 成都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192)西宁城建 西宁 西宁市城乡建设局193)新建筑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市建筑设计院194)新型建筑材料* 杭州 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等195)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196)岩土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水利学会等197)岩士力学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198)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北京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研究所199)园林 上海 上海市园林管理局200)云南建材 昆明 云南省建材科学研究设计院201)云南建工 昆明 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所202)云南建筑 昆明 云南省建筑学会203)浙江建筑 杭州 浙江省城乡建设厅204)中国电梯 廊房 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205)中国给水排水* 天津 建设部城建司206)中国环境科学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7)中国建材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208)中国建材科技 北京 国家建筑材科学研究院209)中国建材装备 北京 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210)中国建筑防水材料 苏州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211)中国市政工程 上海 全国市政工程科学技术情报网212)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台北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会213)中国园林 北京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214)中南给水排水 武汉 湖北省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站215)中南勘察 武汉 全国建筑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中南情报站216)中州建筑 郑州 河南省建筑学会217)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西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8)住宅建设 北京 北京市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219)住宅科技 上海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220)砖瓦 西安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221)装饰装修天地 北京 国家建材料工业局

是的,准确的说是从取得现有职称算起。职称评审是指已经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且经过一些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认证分类一、经济系列职称1、经济员2、 助理经济师3、经济师二、会计系列职称1、会计员2、助理会计师3、会计师三、统计系列职称1、统计员2、助理统计师3、统计师四、工程系列职称1、技术员2、助理工程师3、工程师五、农业系列(含畜牧兽医专业)职称1、技术员2、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兽医师)3、农艺师(畜牧、兽医师)六、卫生系列职称基本条件1、医(药、护、技)士2、医(药、护、技)师3、主治医师(主管药师、护师、技师)一、农牧业: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二、医药工程:工程师(药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三、水产工程: 工程师(加工、监测、营销、管理、开发、生产)四、建筑工程: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城乡规划、建筑、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概(预)算、环卫工程、堤坝护坡、施工安装、建筑装饰、岩土工程、工程测量、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五、计算工程: 计量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六、交通运输工程: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交通工程)七、林业工程:工程师(土木加工、林产化工、园林绿化、林业区划、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八、轻工工程:工程师(食品发酵工业、造纸工业、日用化工工业、包装印刷业)九、冶金工程: 工程师十、石油化工工程:工程师十一、电力工程:工程师十二、测绘工程:工程师十三、机械工程: 工程师(机械设备、加工工艺、制冷、自动化控制、仪器仪表、电工电气、设备管理)十四、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师(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与系统、电子仪器与测量、电子系统工程、电子材料)职称可评可考。一般而言,具备职称评定条件的人不用参加全国通考,可以直接评定职称,与考试获得的职称具有同等效力,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均与认可,并且可以将职称评定档案调入所在单位主管人事部门。如果有的人不具备职称评定条件,又想获得职称,那就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了。所以说,职称可评可考,考评效力同等,全国各地通用。一般而言,通过评定获得职称证书的人比通过考试获得职称证书的人更容易被社会认可与接受。因为评定职称的人有资格、有经验;而通过考试获得职称证书的人缺少资格、缺少经验。在当今社会,在能力重于学历,水平重于文凭的共识下,越来越多的人踊跃评定职称。评审专业工程师类职称项目认证介绍一、农牧业: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二、医药工程:工程师(药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三、水产工程: 工程师四、经济类 :会计 经济 统计 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工资、农业经济、运输经济、财税金融。五、建筑工程: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城乡规划、建筑、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概(预)算、环卫工程、堤坝护坡、施工安装、建筑装饰、岩土工程、工程测量、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土木建筑、土建结构、土建监理、土木工程、岩石工程、岩土、 土 岩 方、风景园林、园艺、园林、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绿化、古建筑园林、工民建、工民建安装、建筑、建筑管理、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施工、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监理、装修装饰、装饰、测量、工程测量、电力、电子、电子信息、电子系统、电气、电气工程、电气设备、电气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制冷与空调维护、暖通、暖通空调安装、腐蚀与防护、热能动力、机电、机电工程、机电一体化、光电子技术、化工、化工机械、机械、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制造、机械机电、汽车维修、设备安装、水利、水利水电、水电、水暖、水电安装、水电工程、给排水、锅炉、窑炉、路桥、路桥施工、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市政、市政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筑预决算、概预算、结构、结构设计、通信、安全、造价、统计师等六、计算工程: 计量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七、交通运输工程: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交通工程)八、林业工程:工程师九、轻工工程:工程师(食品发酵工业、造纸工业、日用化工工业、包装印刷业)十、冶金工程: 工程师十一、石油化工工程:工程师十二、电力工程:工程师十三、测绘工程:工程师十四、机械工程:工程师十五、机械机电类:机械机电 锅炉 设备安装 水利电力 电气 电子等专业十六、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师(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与系统、电子仪器与测量、电子系统工程、电子材料)材料清单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两份)、附件表(一式一份);正表中主要工作业绩一栏要填写详细、具体。⒉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⒊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专业论文要求:⑴必须亲自撰写,不得抄袭。⑵要结合本人工作和岗位实际。⑶字数不少于 3000 字。业务工作总结要求:⑴要把自己工作的经历写清楚。⑵要把负责或参与的主要项目写清楚。⑶要把发表的论文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奖励写清楚。⑷字数不少于 1500 字。⒋交验毕业证、初级职称证原件。⒌《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⒍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⒎一寸彩照6张,身份证,学历证复印件各两份。凡不按上述要求备齐相关材料的,概不受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