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新华社评论员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新华社评论员论文发表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新华社评论员)随着信息的披露和媒体报道的深入,“7·5”事件真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由敌对势力组织和操纵的暴力犯罪受到新疆内外社会各界强烈谴责。分裂分子制造这起暴力事件的目的,就是要挑起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在大是大非面前,各族干部群众 都一定会擦亮眼睛,保持头脑清醒,绝不允许敌对势力的企图得逞。当务之急是尽一切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尽快使社会秩序完全恢复正常。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什么身份,在一个法治的国度,都必须遵守法律,一切触犯法律的行为都必将受到追究。面对这起严重暴力事件,各族干部群众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一方面充分相信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不信谣、不上当,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法律秩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经磨难的长期发展进程中,众多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谱写着祖国边疆繁荣进步的辉煌篇章。 无疑,包括民族分裂分子在内的“三股势力”是不愿意看到新疆和谐发展图景的,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分裂祖国的图谋寻找借口,为此不惜以人民生命为代价挑起血腥暴力事件,制造民族矛盾,煽动民族仇恨。惨无人道、丧心病狂的暴行,使民族分裂分子的不轨图谋暴露无遗,也让世人再一次看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 历史经验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7·5”事件的残酷事实警示我们,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渗透、破坏、颠覆活动,而总是想方设法妄图把水搅浑,把局势搅乱,阻碍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脚步。 粉碎敌对势力险恶企图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我们的国家更富裕、更强大,让各族人民共有的家园更和谐、更美好。 今天的新疆,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族人民大团结、经济社会大发展,是新疆2100多万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逆历史潮流的分裂行径必然为人民所反对。 经历了风雨考验的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必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继续加强各民族团结,不断汇集各民族智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们坚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任何敌对势力的阴谋都必将落空,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记者经常与形形色色的人、纷繁复杂的事打交道,并且要准确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我整理了记者中级职称论文,欢迎阅读!

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操守;途径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新闻记者,以探求新闻为己任,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办事是其近乎本能的职业追求,也是其职业伦理构成的基本前提。同时,新闻事业为公众服务事业,新闻记者必须恪守社会道德,亦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新闻记者常常会陷入双重道德困境。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究竟哪一个应该被优先选择?在诸多记者的实践中,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传媒,怎样才能更好地传达社情民意,服务社会大众呢?我认为,注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修养是关键。

一、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其职业精神的内核心应以全力承担社会责任为境界,应有超越物欲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应具备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60多年前,邹韬奋先生在《新闻记者当前的任务》中说:“现在都须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糊涂过日子,要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知工作的艰苦,便不致一遇困难便心灰意冷,兴趣索然。”“知责任的重大”,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责任,一种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的责任。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有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为宣传革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邹韬奋;才会有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名篇的范长江;才会有以“勿忘人民”为毕生信念的穆青;才会有在建国前后为真实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和新闻事件的现场,最终牺牲宝贵生命的一百多位新华社烈士;才会有在南联盟牺牲的那两名中国记者。社会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进步,民族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团结,国家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强大,历史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真实,传媒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具有公信力。

二、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在其从事的职业中,所应遵循的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新闻从业的行为规范。

新闻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近现代,随着西方新闻传播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国家的新闻媒体也随之出现了编造假消息、肆意诽谤、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于是一些新闻机构和新闻团体分别制订《报业信条》、《记者守则》等规约,作为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行为准则。各国也纷纷将其立法,以法律来约束新闻记者的行为。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大约有60多个国家订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守则。

新中国第一个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198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的《记者守则(试行草案)》。1991年,全国记协又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先后于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进行过两次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等五项内容,作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守则,其中特别将“有偿新闻”现象分列五个方面加以禁止,从而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备的新闻职业道德规约。

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

强调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可从三方面予以考虑:

其一,是新闻工作者正确履行职责的需要。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职责和地位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建立好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并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职业道德体系,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其作用。

其二,是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迫切需要。在传媒之间的激烈竞争中,频发的违背新闻职业操守的事件,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前些年发生的包括新华社山西分社鄯宝红等4名记者在内的11名记者在山西繁峙矿难采访中收受贿赂事件的曝光,更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滑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警觉的严重问题,在目前我国新闻法律尚不健全,媒体自律机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管理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三,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成长的需要。职业道德是根本,职业精神是灵魂。恪守职业道德,可保把事做对;弘扬职业精神,可促使把事做好。新闻工作者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国家、人民联系起来,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之闪烁。“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四句话道出了新闻工作者工作的重要性,也道出了媒体权力被滥用将会导致的后果。

四、新闻职业操守重在把握“五字”精神

如何培养高尚的新闻职业操守?我以为,把握以下五个字至关重要: 一是“勤”。要勤于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真相,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绝不弄虚作假;二是“韧”。就是在学习与工作中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不能因工作忙而放松对正确理论的学习,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坚定对党的先进性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能在工作中有克难奋进、“愈挫愈勇”的意志;三是“静”。就是要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拒绝诱惑,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四是“公”。公是一种操守、一种境界。有“公心”,才能奉公,才能不以稿谋私,凡成大器者,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心,而无或少私心和私虑;五是“美”。“美”是新闻职业的最高境界,是记者追求真实、追求真理的集中体现。一个不懈追求大义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与言辞之美的新闻工作者,是不会丧失职业道德的,是不会为金钱和物欲所降服的。一生“勿忘人民”的著名记者穆青,之所以能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系列脍炙人口、影响几代人的新闻作品,是因为他具备一生为民服务、一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德。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爱憎分明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从事新闻职业的人,更应该恪守这些品德。“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在新闻史上,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有佳作流传于世,也因其高尚的人品而为后人所称颂。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记者中级职称论文

职务名称。评论员文章为本单位资深人员所写,对外发布就代表本单位的态度。例如,新闻联播发布“本台评论”,就是新闻联播对该事件的看法。诚然,向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单位都有背景,它发布的消息具有一定官方看法,是替实质单位发言。

新华社发表新评论文章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新华社在建设现代全媒体集团,拥有各种新闻发布形式和媒体工具,包括传统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网络业务、经济信息服务、数据库和搜索服务、手机和网络及大屏幕等新媒体、电视台等等综合性架构。文字新闻报道文字新闻报道是新华社传统报道形式。它及时、准确、权威地报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时政、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新闻。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每天播发稿件近600条。新华社文字新闻产品分为6条发稿线路:通稿新闻线路、体育新闻专线、服务新闻专线、财经新闻专线、社会文化新闻专线、专特稿新闻专线。通稿新闻线路是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新闻的综合线路,是新华社履行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党和人民耳目喉舌、消息总汇四种职能的权威线路。通稿新闻线路设有“授权发布”、“新华视点”、“新华时评”、“国际观察”、“时政”、“国际”、“港澳台”、“外事”、“社会”、“经济”、“海峡时评”、“法制”、“科技”、“医卫”、“教育”、“体育”、“文化”、“媒体集萃”等栏目。同时,播发包括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事新闻、港澳台新闻、体育新闻的“新华社快讯”。·主要内容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主张。2.纵论世界风云变幻,报道中国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教、外交、军事新闻。3.报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4.报道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先进单位。5.及时报道国内外各种重大突发事件。6.揭露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消极现象、不良现象。7.报道海内外受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科技、文化、体育新闻·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250条左右。体育新闻专线是报道国内外重要体育赛事、体育人物、体育事件及体育产业的新闻专线。内容包括中央权威部门授权新华社发布的重要体育新闻;国际、国内体育权威机构提供给新华社的独家新闻;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欧洲足球锦标赛、NBA、CBA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体育新闻专线设有“体坛热点”“新闻人物”“体坛走笔”“赛事前瞻”“赛事综合”“名人视点”等栏目。·主要内容1.全面报道欧洲五大联赛和南美各国联赛、欧洲冠军联赛、联盟杯赛、亚洲冠军联赛、欧洲足球锦标赛和亚洲足球锦标赛等国际足球赛事。2.报道中超、中甲、女足赛事以及国足征战国际赛场等国内足球热点事件。3.全面报道NBA、CBA等篮球赛事以及明星球员情况。4.报道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各项国内外体育赛事。5.报道全民体育健身和休闲活动。6.报道国内外正在兴起的各种新奇、刺激的极限挑战运动。·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60多条。服务新闻专线是以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实用新闻为主的新闻专线,具有服务性、前瞻性、亲和性。每天播发国内外民生领域的权威新闻、相关动态、信息资讯,内容涵盖汽车、房产家居、生活消费、旅游出行、健康医药、IT通讯、人才求职、休闲时尚、学习培训、气象环境等方面。·主要栏目1.生活观察:是服务新闻专线的重点栏目。主要报道生活消费领域的热点、疑点、难点、冰点问题。2.公众质量服务:权威报道公众关心的产品质量问题,稿件以组稿形式播发,包括产品质量播报、伪劣产品追踪、黑榜企业暗访、违规问题查处、专家支招预防等。3.民生热点访部委: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权威解析群众在购车、买房等方面的民生问题。4.求证新闻:报道权威机构声音,澄清社会上的“小道消息”。5.记者亲历:以记者亲身体验,反映生活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6.城际比较:对比报道国内外城市在市民生活形态、消费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情况。7.新华数字:即时发布消费指数、就业指数、旅游指数、就医指数等。8.南辰观察:由新华社记者南辰主笔,主要报道汽车消费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9.每周房情:评点主要城市商品房销售情况。10.新闻背后的医学:介绍新闻事件涉及到的医学知识。·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60条,同时配发20底左右的图片、图表。社会文化新闻专线是新华社为满足综合性报纸对社会文娱新闻的需要而设立的新闻专线。专线以新颖的角度、鲜活的语言,报道国内外社会、法制、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新闻。·主要栏目1.新华调查:是社会文化新闻专线的重点栏目,深入报道国内外社会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焦点、热点事件。2.社会广角:报道日常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包括突发事件、社区生活、道德风尚、社会思潮等方面的信息。3.法治视线:报道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事件新闻。4.社会周评:对社会新闻和社会生活进行评论。5.文化时讯:主要反映各地文化动态。6.文化生活:反映老百姓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消费心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培育和亮点,以及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7.文化视点:深层透视文化现象,反映文化发展的一些客观规律,揭露文化领域存在的丑陋现象。8.中外读书:对好书、新书进行评论和宣传,对出版领域的媚俗现象进行抨击,综合报道全国图书市场。9.艺术舞台:报道各类舞台演出和娱乐活动。10.影视天地:报道新电影电视节目、歌曲演唱等消息。11.名人明星:对一些文化界名人的行为与动向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12.文物考古:报道国内外文物考古领域的新发现、新观点等。13.旅游文化:介绍各地旅游动态、景观设施、旅游经济等。·发稿情况 每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80条。专特稿新闻专线是新华社为满足媒体个性化需求设立的一条专线,具有独特的互动形式、灵活的供稿方式,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报道中,为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有价值、针对性强的专供稿件,受到广大用户的称赞。专特稿新闻专线按照报道领域分为国际专稿和国内特稿两大部分。·国际专稿·主要内容1.国际要闻:报道国际新闻最新发展动态。2.时事特稿:报道最新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以最快速度介绍重大事件的发展进程、来龙去脉和事件细节。3.软特稿:报道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融知识性、新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4、大千世界:报道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文字简短精练,内容趣味盎然,每组稿件500至1500字,是报纸丰富、活跃版面的首选。·发稿情况1.国际要闻分两个时段发稿,6:30-9:30,播发“上午专电”,主要服务于晚报;19:00-24:00,播发“今晨专电”,主要服务于日报,每天发稿20篇以上,总字数近10000字。2.时事特稿分两个时段发稿和软特稿分两个时段发稿,7:00至8:00,主要服务于晚报;16:30至19:30,主要服务于日报。每篇稿件在1000字左右。·国内特稿·主要内容 追踪报道国内热点问题,深度挖掘冰点问题,根据媒体的报道需求,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为媒体提供全方位报道。·发稿情况 每周一至周五发稿,日均发稿3篇,每篇稿件2000至3000字。新闻产品抄收方式1.全球卫星广播网方式全球卫星广播网(简称全球网)是新华社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等新闻信息产品的通讯网络系统,也是新华社目前最主要的传输技术手段。2000年元月开始正式启用。全球网通过四颗卫星发送业务信号,覆盖除南、北极以外的全球各地区。用户接收软件采用流行的浏览器技术、灵活方便,充分考虑了广大用户的使用需求,主站有灵活的网络管理功能,能及时更改、设定用户的接收权限。这套系统采用滚动式播发,技术成熟,稳定性较高,覆盖面大,用户界面友好,能有效保证新华社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和稳定性。2.互联网技术服务方式登录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可接收新华社图片图表新闻产品。多媒体数据库的对外服务功能包括产品订阅、数据检索、个性化定制等。图片图表新闻新华社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图片采集和发布机构。新华社不仅拥有一支遍布全球的高素质专职新闻摄影队伍,还吸纳了国内外一大批优秀签约摄影师,进一步拓宽了新华社图片稿件来源。每天24小时实时播发新闻图片700余底,全年发稿20多万底。新华社图片内容丰富,画面精彩,具有权威性。通过全球卫星广播网传输图片,时效性强,图片拍摄、传输和播发全面数字化,图片从拍摄到传送到用户终端仅需几秒钟。由新华社和国家档案局双重领导的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新闻资料图片库,保存200余万底资料图片,内容涵盖中国近百年历史和世界重大新闻事件。新华社图片图表新闻产品有:新闻图片通稿专线、体育图片专线、图表漫画专线、新华/路透晚报都市报专线、新华/法新图片专线共五条专线和图片专特稿、展览图片。新闻图片通稿专线是全面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体育等新闻的一条综合线路。图片通稿专线权威、及时、发稿量大,体现了新华社宣传报道特色。主要来源于新华社自采图片,并辅以外通社的新闻图片,以及部分国内外签约摄影师提供的地方新闻图片,适合党报、都市报等综合类报纸,是各类媒体图片报道不可缺少的专线。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片200余底,遇重大事件,如国庆大典、“两会”召开等,发稿量大幅增加。体育图片专线报道国内外体育新闻,展现体育运动力量、速度与美的图片专线。内容有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世界杯足球赛、NBA等各类球赛报道;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明星逸事的报道等。图片来源新华社体育记者及部分外通社稿件。该专线适合体育类报纸和有体育版面的各类媒体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发稿量50余底。重大赛事期间,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发稿量增大。图表漫画专线用图表、漫画形式报道各类新闻事件的专线。图表数据来源权威准确,制作精美简洁;漫画诙谐生动,集新闻性与艺术性于一图,有很强的表现力。以财经播报、突发事件为主,还设有政策解读、国际要闻、生活服务、旅游出行、人才就业、医疗卫生、体育保健、质量抽查、环境保护、房产家居、科普教育等。适合日报、都市报、晚报以及财经类报纸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表、漫画近20张。新华/路透晚报都市报专线是新华社与路透社联合推出的主要适用于晚报、都市报类媒体风格的图片专线。内容主要涵盖社会、文化、娱乐、经济、科技、环保、体育和突发事件等动态新闻。由新华社提供国内新闻图片,路透社提供国际新闻图片,图片量各占一半。该专线适合晚报、晨报、都市报媒体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片60余底。新华/法新图片专线是新华社推出的全部由法新社独家提供的国际新闻图片专线。内容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热点动态新闻,兼顾文化、生活、体育等软性新闻。适合国际新闻版面较多的日报、晚报、都市报媒体采用。发稿情况: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日均播发图片30余底。图片专特稿是新华社为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图片拍摄、编辑服务。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体育等各类专题图片。展览图片由新华社编辑、发行的供各地橱窗展示的图片。内容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如《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世纪伟人邓小平》《相互关爱抗击艾滋 共享生命》《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55年成就展》《纪念澳门回归5周年大型图片展》等展览图片,独特的宣传报道形式,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新华社档案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是国家级照片档案保管研究机构,由新华社和国家档案局双重领导。拥有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珍贵历史图片200余万底,每年还以20万底的速度递增。为使历史档案图片更好地服务社会,新华社利用丰富的档案图片资源,通过多媒体数据库图片库,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新闻配图、展览画册、送礼留念、广告宣传、编史修志等方面的图片零售服务。中国图片总汇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新闻图片数据库,设有实时图片库、档案图片库和摄影师图片库,囊括了新华社记者、签约摄影师拍摄的所有图片,库存百余万底。主要针对期刊、展览、出版等用户提供服务。中国图片总汇根据图片大小、内容和年限的不同制定价格。用户可以在图片总汇网站上,通过搜索引擎,按关键词、图片类别、编号等多种方式,快速检索到相关图片。音视频新闻实时连线报道由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直接和新华社前方记者连线,互动交流,实时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新华社连线报道已成为中央电视台和东方卫视等强势媒体提高新闻时效,拓展报道领域的重要手段。现场录音报道新华社记者在国内外重大新闻现场采访,向电台、电视台、网站提供的录音报道。主要报道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体育等新闻。·发稿情况 日均发稿20条左右,时长30分钟。·稿件接收方式 登陆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视频新闻产品《新华纵横》“瞩目新华,纵横天下”。透视调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等新闻事件,追求主题故事化的电视表现手法,每期集中一个主题或一个新闻事件。此节目是新华社重点栏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发稿情况 每天一期,时长10分钟。《国际专题电讯》报道国际时政、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事件。定期约请新华社资深记者和国际问题专家,讲述国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剖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是非曲直,是广大电视观众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该栏目由“环球要闻”、“专题报道”、“海外采风”三个板块组成。“环球要闻”主要报道海外当天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以消息为主;“专题报道”深入报道海外最新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链接相关的新闻背景、新闻资料等;“海外采风”主要对海外发生的社会、文化新闻事件进行简明报道。·发稿情况 每天一期,时长15分钟。《新华社电视报道》内容包括国内外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等,属于新闻素材节目,电视台用户可以将《新华社电视报道》的新闻直接插播或进行再编辑。·发稿情况 每日5点到20点之间发稿,分四次滚动播出,每条新闻时长1分钟左右,总时长60分钟。·视频节目稿件接收方式 通过亚洲2号卫星KU波段传送节目,中心频率为12.26820GHZ新华视讯新华视讯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推出,已经在中国联通CDMA1X平台上开通三个轮播频道,并向中国移动用户提供近万条精彩视频片段的点播服务。考虑到手机用户的特点,新华视讯每条讯息都对时长进行了严格控制,并对画面和字幕进行了手机屏幕的专门适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为手机用户量身打造"。新华视讯手机视频的应用产品包括:·新闻频道 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让您随时随地纵览全球大事。·证券频道 权威发布财经信息,时时把握市场动态,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网络供稿网络新闻信息内容有全球各地快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产经新闻、IT新闻、科技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地方新闻、军事新闻、文教新闻等13个栏目,供网站选用。发稿情况 每天发稿300条左右·稿件接收方式:登录新华网网群建设新华社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建设网站,并提供技术维护,同时通过链接方式,使用户网站与新华网紧紧连在一起,使这些散落在互联网茫茫大海中的信息孤岛,依托新华网的品牌优势和强大影响力,提高用户网站浏览量和点击率。新华短信新华短信是中国最大的手机新闻信息短信提供者,是“第五媒体”的领航员,拥有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短信采编平台,运用文字、图片、图表、视音频等多种形式,为手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快、精、准的特点。新华短信自2003年开播以来,实现了五个跨越:从单一文字到多媒体的跨越;从中文发布到中英文发布的跨越;从新闻报道到新闻信息综合服务的跨越;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的跨越;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的跨越。 主要栏目特色:《新华头条》点击热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传递事件真相;《时政要闻》聚焦政治风云;《人事任免》权威播报中央和地方官员变动情况;《英文新闻》看新闻、学英语;《财经新闻》一览全球财经。贴近读者生活的栏目还有:参考消息、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科教新闻、股市传真、健康生活、天气预报等。信息产品及服务新华社信息产品包括七大专线:大客户信息专线、高管信息专线、环球财经实时信息专线、新华财经分析专线、对外中文信息专线、对外英文信息专线、海外信息专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七大系列信息产品。大客户信息大客户信息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为VIP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综合性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四大模块:每日快递、舆情监测、专题报告和特色信息。·每日快递是在每天早8时前向用户高层领导提供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经济、社会要闻的“上班必读”,让用户第一时间洞悉全球政经大事,把握业界热点。·舆情监测通过追踪上千家国内外媒体,使用户随时了解媒体对自身及关注对象的报道,帮助用户知己知彼,决胜市场。·专题报告是根据用户点题进行信息采集,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完成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特色信息集成100多种热点行业的动态信息和市场分析。以上述四大模块信息为基础,通过卫星推送和互联网方式,为VIP信息用户提供一系列专供信息产品:《政务专供》《院校专供》《酒类专供》《房地产专供》《钢铁专供》《汽车专供》《医药专供》《IT专供》《出版专供》《环保专供》《科技专供》《金融专供》等,并且可以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多样化组合,形成个性化专供信息服务。......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文章说,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回答者:程欣炜 - 助理 三级 6-29 11: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述,指出了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但如此强大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迅速解体,苏联共产党也丧失了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社会成员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没有把社会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应有的重要位置。苏共的许多党员和广大工人、农民对其感到绝望,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强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强调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贯穿于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党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中国新高度 ——写在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进入环月轨道之际 2007-11-06 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李宣良 田兆运 距地球38万公里,距月球200公里,累计行程近200万公里……随着嫦娥一号卫星5日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这一连串数字,再次记录下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进入环月轨道,为嫦娥一号最终进入“使命轨道”开展科学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这是“嫦娥”飞天之旅的新高度。从中国特色的轨道设计到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的首次联合使用,从火箭的成功发射到卫星顺利入轨,从原计划三次轨道修正改为一次到今天的准确抵月,截至目前,嫦娥一号的飞天历程堪称完美。 然而,当我们为每一个环节的成功而击掌喝彩时,航天人却已经默默地开始了下一步。他们深知,完成工程和科学探测的既定目标,才是最后的成功。他们更深知,在晚于美俄半个世纪之后启动的中国探月,知差距才能后勇。我们相信,带着如此平和心态为“嫦娥”护航的中国航天人,必将在收获中国首次深空探测成功的同时,为其他战线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留下更多的启示。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新高度。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中国的刻度从地球铭刻到了月球。一次次的技术突破,一次次的目标迈进,不变的,是中国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的精神。 协作团结、严谨细致、勇于奉献、艰苦奋斗……托举着每一枚火箭升空的,都是这样一种属于航天人、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与所有的技术突破一样,是我们走上太空新长征、开启更远旅程的钥匙。 这是中国凝聚力的新高度。普通游客走进发射场观看发射,电视直播飞天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嫦娥飞天这样一个专业性的科技活动能够如此透明,能够成为举国关注的事件,其背后是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也彰显出航天事业的公众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需要这样一些鼓舞人心的时刻,来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来鼓舞一代代青年人投身前辈开创的事业。中国航天的无形资产,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中国新高度——写在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进入环月轨道之际2007-11-06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李宣良 田兆运距地球38万公里,距月球200公里,累计行程近200万公里……随着嫦娥一号卫星5日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这一连串数字,再次记录下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

新华社评价此事为:这一记“耳光”,其实是从反面“打醒”更多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能高高在上,公共场合动手是非常失态的行为。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新华社评论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日前公开发布。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更应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夯实基础。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要聚力精准施策,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面对硬任务,要有硬作风,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确保如期完成、取得实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向改革要动力,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催生发展活力。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拓宽致富路;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在改革过程中,尤其应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一阵风、一刀切。

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管农村工作是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进一步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汇聚起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力量。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评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到,作为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在公众场合对下属大打出手,这样的行为太辣眼睛,有辱斯文,违背了群众期待的领导干部形象。

新华社认为现在很多官员不能认清自我,服务人民,却任性耍官威是不符合初心和职业要求的

新华社发表社论文章

想要在人民网,新华网新闻软文发稿,通常有三种方式是可以尝试的。1、你认识这两个网站的记者,给记者说什么事情,然后她写出来一篇文章进行发布。2、你写好文章,直接投稿到这两个网站,前提是具备真实性。3、通过第三方平台投放,需要付费,但也不是什么内容都能发,还是需要遵守法律法规。

通常有三种方式来尝试发表有关《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文章。1.你认识这两个网站的记者,告诉他们一些事情,然后她写了一篇文章发表。2.如果你写一篇文章并直接发送到这两个网站,前提是真实性。3.您必须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交付费用,但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以交付。但是,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1978年5月10号,中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1 主要针对中央“左”的错误以及“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2 经过两年徘徊,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是在真理大讨论之后就开始彻底解除的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刊载.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是特邀评论员.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发了通稿,不少省的党报也随之转载.这篇文章分四个部分: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3、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4、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请读一读该文的精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一样.——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革命导师)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的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是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再适合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批评过的“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干去弄清是非.科学无禁区.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处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这篇文章,紧密地联系当前思想实际,具有强烈地现实性、针对性,明显地向“两个凡是”发起了猛烈地理论进攻.文章以“深入揭批四人帮”为引线,行文曲折、婉约会意,虽从头至尾没有半句提到“两个凡是”,但却句句击中要害.

1977年1月: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乘胜前进》。(由于某种原因不让发)

新华社发表论文

难不成你也是苏大的??我也正写着呢,给你点资料,大家共勉一下。第一,从对卫星的测控来看,中国在建立防空雷达网、导弹防御网方面有了质的提高。从这次发射嫦娥一号并对其实施精确测控来看,中国在北京、青岛、云南、喀什四个地方(从电视上公布出来的,可能还有些没公布出来,我就不猜测了)均建有大型射电望远镜,这四个地方的望远镜已联成一网,一是用于天文和气象的观测,二则是对于空中目标的监测。其观测的精神那是相当的高,并且其观测的方式不受天候的影响,也就是说,它是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的。另一方面,它的精度惊人。那个专家说:这个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精神,可以观测到月球上兰球大小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兰球运动员在月球上投篮,在地上可以观测到有没有投进!由此我们可以想像,既然有如此精度,还有什么来袭导弹发现不了监视不了呢,有什么导弹比兰球还小的?这个就不说了,我们再说这个网的规模,应该说这个射电望远镜在中国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几十年前就在用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在中国到底建了多少?在我想来,绝对不只四座,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发射卫星也需要测控,但每次发射卫星其运行轨迹是不一样的,在西昌发射的时候是这几个,那么在九泉、在太原发射的时候呢,由谁来担任测控的第一棒,由此来看,这个射电望远镜的网络已在全国联成一网,这个应该可以推断出来。除此之外,还有由远望号(共五艘,当然不是一起出动)测控船,这个是移动的,不是固定的,哪里需要加强放哪里。这些望远镜组成的网并不是像电视上所说的那样由INTERNET来联在一起的,而是由军方提供的专用2M光纤信道保障的,其时延不超过2s,实时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射电望远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测距离非常远,我们知道嫦娥在月球上时离地球是三十八万公里,这么远都能探测到,那么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飞行物,只要在其可视的角度内,均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说太多了,结合前不久官方公布出来的一个新闻也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防空雷达网,我想这个雷达网也应该包括这个测控网吧,那么我们的导弹防御网那也是不错的!第二、从发射嫦娥的运载火箭分析,我们洲际导弹的变轨能力一点也不是吹的。从发射卫星时第三级火箭飞行动画可以看出,在第三级火箭上共有五个发动机,其中一个是主发动机,其余四个是变轨发动机,也可以叫矢量发动机,通过遥控这四个矢量发动机,可以实现三百六十度的转向,不但是那天看到的可以飞向南边的台湾,还可以飞向西边的印度。当然了,如果我们要射向某个可以拦截我们导弹的国家,可以在前期按常规弹道导弹来运行,等着对方计算我们轨迹,等他们把我们的常规轨迹算出来并把拦截导弹发射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像游蛇一样,改变方向罗。敌人原以为我们是攻击其A城市,结果我们跑到它的B城市去罗。应该说火箭变轨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老美跟老毛子早就有了,可是我们也有,它也就不好讹我们了。其实在所有卫星上,所有的太空飞行器上,都有小动量火箭,但这跟火箭上的矢量发动机还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那些乱说的网友,小心火箭变轨到你家楼顶上!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战争实力。第三、嫦娥的大眼睛让我们的巡航导弹又可以少依靠一些GPS了。嫦娥上的三维地形摄像机并不是只摄下三维地形那么简单,我们看看公众数据的GE就知道,在图形里含有很多的信息,比如高程,海拨,经纬度,距离,相对位置等等都在里面。我们既然能在月球上拍这些东西,难道我们在地球上就没干过?那一定是干过不知多少回了,我们也会有GE一样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共享而已。如此一来,我们在给巡航导弹加载地形匹配地图时,就可以轻车熟路了。对于北斗、GPS的依赖也就少了一些,如果在导航信号遭到干扰,就可以用另外的办法。还有,在提到嫦娥飞向月球时,它可以根据太阳、地球及其它星球的位置来定位自己的位置,这也验证了以前相传的巡航导弹以其它天体为参考来定位的方法,看来还是有据可查的。第四、嫦娥的发射,预示着我们的太空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步我们要让月球车从月亮上带上月球土壤或石头样口返回地球,这就要求月球车有足够的能源,也就是要求发射火箭需要更大的推力。目前长征五已具有了近地轨道25吨的运载能力,这个能力可以发射太空站了,如果要实现载人登月,那就得要有最少六十吨的运载能力了。这个时候,建立太空站那就是小意思了。第五、当我们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时候,我们的太空战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路了。如果我们的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不好使的话,因为有大气存在而使其产生能量消耗和折射,那么在月亮上往地球上照射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特别是对那些地球同步卫星,那更是一碟好菜了。所以,月球也是太空战的一个堡垒,也是一个据点,不能不占有。当然,对于那些什么氦三之类的常规说法,我们不用去管它。第六、嫦娥卫星的探测方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军事信息提供了很多的好手段。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讲,因为嫦娥卫星上用到的技术是我们已有的技术,是在其它卫星上已用过的技术,也就是说在以前,我们的信息获取手段本来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包括侦察卫星的观察分辨率(在三年前我们的八千万像素的成像芯片就已制造出来),它使我们的航拍分辨率提高到了厘米级。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从长征到神舟:中国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9月25日发射成功的神七,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点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追赶并挺进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以“863”计划为新契机,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经过11载刻苦攻关,中国终于突破了载人飞船12项关键技术,1999年11月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2003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从1970到2004,横亘在这跨世纪两个年头之间的35载历史,写满了中国航天界的传奇: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历经白手起家、配套发展、加速起飞和争雄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年内8次升空,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以“连珠炮”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在有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国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已无可争议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国航天是在基础薄弱、科技落后和特殊国情、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航天体制非常成功,而这种成功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本领域。对世界而言,它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智慧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对国内其他战略行业而言,航天人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精神,也有着旗帜一样的导引作用。比之于航空和造船及汽车制造业,中国航天是外国技术封锁最严密,获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这样的限制,促成了中国航天成功挺进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中国很多战略产业都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形势下,中国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为什么航天能,而别的行业不能?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资源危机,中国今年以来连续遭受特大雪灾河特大地震的艰难形势下,神七的发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像奥运会的金牌第一一样使中国人充满自豪,它还有着定海神针一样稳定民心士气的作用。它告诉世界也激励自己的人民,不管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当年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在写到长征时由衷地赞道:阅读长征的故事,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它将激励一个有着十一亿人的民族,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方向前进。被长征号火箭推举着进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负载着中华民族这一不屈的人类精神。一、艰难岁月里绘就的雄伟蓝图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从导弹的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国导弹之父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尘埃落定,国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世,新中国领导人不仅做出航空与导弹(航天)事业齐头并进的决策,还高瞻远瞩地指明“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正确战略指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长展翅高翔。20世纪五十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时刻。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美国卫星上天,双方争霸的舞台从核武器战转向宇宙空间的事实,刺激了决不甘心只做观众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1958年4月,中国开始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虽然新中国公开亮出了向宇宙进发的雄心,但当时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美、苏都没有把中国的豪言壮语当回事。朝鲜战争让美、苏都领教了中国人的英雄豪气,但谁也不相信在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在几乎空白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上,中国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国把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轰动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随着双方领导人好斗的政治言论,长期、连续地吸引着世界媒体,中国的航天雄心和计划、进展更无人关注。人们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计划,而在40多年前,中国遇到的是一种近乎忘却的轻视。但中国卧薪尝胆般地沿着自己的道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乘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巨大“冲击波”,几天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发生质变的一个标志。之后,中国迈开惊天的步伐。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新高度新起点神七上天,毫无疑问,将把中国航天带到一个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标系上,这个高度还是有限的。从运载能力、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发能力等指标来评价,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但和世界航天领域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没有骄傲的本钱。航天大国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总体形态上,美国、俄罗斯将迈出航天飞机时代,正在进行星际探测,而中国才起步,而且是从美、俄4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的登月开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也是人类太空征程的三个阶段。显然中国正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早期。从其他一些指标来说,美国、俄罗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统,欧洲也即将开始构建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美、欧、俄都有大型空间站,且美、欧早已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测。日本、印度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并在技术上各有千秋。其次,虽然中国三十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工业基础依旧薄弱,科学创新低,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车厢沉重拖累车头一样,导致中国的航天产品在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无法赶上发达国家。最后还有中国航天体制和其他一些复杂的原因,影响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且身披国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国航天,其运作主要是采取国家投入、联合攻关、全盘调控,不问市场的军工发展模式。这曾经是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中国体制的一大优点。但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程度已相当高的今天,这一模式越来越显现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于不重视市场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术转化方面步伐十分缓慢,致使航天工业还没有像汽车工业、电器和房地产一样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中国还没有像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样,将航天作为拉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火车头,影响中国航天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美国等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战略产业,封堵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也影响中国航天对外合作和整体发展。纵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航天工业,其共有的特点是军民一体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重视开拓国外市场等,在将起作为尖端科技行业对待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开发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其作为支柱性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未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在继续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借鉴世界航天大国的作法,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在进行各项技术攻关和按计划实施太空探索计划的同时,还应该开展航天产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航天产业能力评估、所属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运行体系、鼓励航天产业集团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合作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了新起点,但新起点上的中国航天也将面对新挑战

由于CSSCI期刊比较少,对文章的质量要求相对要高很多。发表文章还有一定职称与学位要求,审稿周期比较长,也不容易通过

你是哪个专业的啊。我是你们教官

北斗 神5 神6 神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