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青海民大发表论文奖励

发布时间:

青海民大发表论文奖励

一、青海民族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青海民族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青海民族大学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并入。学校先后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2017年,教育部增列 厦门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 学校现有25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九大门类;现有民族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6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9个省级科研机构和18个校级科研机构。 全校共有1184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72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名,终身教授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46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53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优秀教师4名,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杰出人才2名、领军人才10名、拔尖人才18名。 学校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1个民族的13328名学生,其中本专科生955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488名。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9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320项;出版专著教材210部,发表论文1577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89项,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50余项。2016年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各1项。2017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艺术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7项,其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全国民族院校中排名第2位。学校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跻身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核心期刊行列。 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05.95万余册。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目前有留学生300余人。学校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6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持续提高育人质量,为把学校早日建成青藏高原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不会被歧视。青海民族大学是一所公立大学,遵守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存在歧视行为,无论是发文章还是学习等,都会给予公平的对待。此外,青海民族大学还有严格的学术要求,对于发表文章的学生来说,要求文章要符合学术的要求,不会有任何的歧视行为。

国内期刊一般200-300稿费,减去写作过程中一些不可报销的费用比如打印费,邮局手续费之类的大概可以纯赚2000左右

作为我们学校来说,没有单独的稿费,但是每个人都努力发论文,因为不仅涉及到奖学金评定,并且都希望能多发一些高质量论文争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果单要论赚钱的话,那就是发一篇A2级别的期刊,也就是C刊(文科类),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不过每年要看当年整个学部的学生发文质量和比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2万,所以如果你发了一篇C刊,你就可以挣2万。

假如发的是普通中文核心,在研一升研二评奖学金时,这个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拿到当年的一等奖学金,因为那个时候能发论文的不多,一等奖学金是8000。但是我们学校的奖学金是抵消学费的,一等奖学金的8000刚好抵消学费,剩下的是二等奖学金只有4000,所以还需要自己再交4000的学费。有的学校是不以这些来评定奖学金,所有人都是8000,所有人都不用交学费,只需要努力发论文争取国奖。所以我们学校因为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每年也异常激烈。

所以你看,发一篇论文并不能挣多少钱,除非发的是SSCI或CSSCI,普通研究生发论文首先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白上几年学,还有的是因为学校有要求,必须要有至少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才能毕业,最后一种就是有读博士的追求,不计较能带来什么,只管他有多少好的成果。

其实作为研究生来讲,写论文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发表了是一个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钱不能完全衡量这个成果,带来的是一种满足。

青岛大学发表论文奖励

不是核心期刊,查询结果如下。刊名: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Edition主办: 青岛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山东省青岛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6-9798CN: 37-1268/TS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曾用刊名: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不是核心,但是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

有。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在《中国社会科学》或者在SSCI1区期刊发表的论文一项奖励三千元,在SSCI2区、3区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主体内容)转载的论文,在学校认定的39种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项奖励两千元,国家级奖励三等奖,省部级奖励二等奖,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级协会、学会、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比赛、评奖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评奖一等奖一项奖励一千元。山东省,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办学历史悠久、科研底蕴丰厚。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材料学一个博士授权学科,是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有两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一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两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一个青岛市行业技术中心。该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行政在册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含相当职称)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9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其中有多人曾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作、学习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有广泛的学术交流。该系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前期、863、国家攻关等近十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等研究课题。在国外高水平学报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 收录50余篇次。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市奖励20余项。学院和专业内拥有齐全的可以用于培养本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大型仪器设备,如研究级高级偏光显微镜(日本尼康,带精密热台)、美国PE公司差示扫描量热计、美国进口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高压液相色谱、动态接触角测定仪、VP0分子量测定仪、膜渗透分子量测定仪、密度梯度仪,用于高分子加工的螺杆挤出机、湿法纺丝机(腈纶/粘胶)等。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聚合物加工工艺、聚合物研究方法、前沿材料概论、纳米新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市场营销等。本专业培养牢固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科学知识,能从事塑料、橡胶、纤维、复合材料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系主任:唐建国 副主任:马艳玲 轻化工程专业本科始建于1979年,1998年获批纺织化学及染整工程硕士学位点,2003年与高分子材料专业合作获批材料学博士学位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生,轻化工程专业每年招收90名左右本科生,15名左右硕士生,4名左右博士生,在校生400名左右。 轻化工程学科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为山东省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轻化工程系拥有轻化工教研室、实验室、青岛大学染整新技术研究所和青岛大学-兰雁集团研究中心。轻化工程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功能助剂及功能纺织品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轻化工工艺及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为首的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学科研人员17人,其中正、副教授共8人,讲师(实验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7人。有2名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1名教育部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纺织教育委员会委员,5名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生导师。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及企业合作横向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项目1项。近几年争取到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 学科注重同国内外相关大学和研究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教师多次赴国外合作研究,多次邀请国内外教授来青大讲学,有三位国内外大学教授被聘为本学科客座教授。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纤维化学、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轻化工助剂、颜色光学、功能整理、造纸原理与工艺、制革原理与工艺、专业英语等课程。经过四年的学习,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交际与沟通能力,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以及作为合格专业领导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轻化工领域以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系主任:朱 平(兼) 副主任:柳荣展 化学工程系现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该专业又包括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及制药工程三个方向,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青岛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和1993年成立的化学制药专业,拥有硕士授予权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培养本专科学生550余人,在培养本科生3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人。 化学工程系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引进与培养,全系已拥有16名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中青年教师,形成了一只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其中正、副教授共8人;博士5名,在读博士4名。年轻并具有高层次学历的教师队伍为化工系的办学与近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化学工程系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社会好评。教师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多人次被评为校、院两级优秀教师。 化学工程系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承担纵向课题的同时,积极承担横向课题,先后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为SCI、EI所摘录;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获得授权,编写专著一部。 化学工程系正努力建设好现有的硕士点,并积极创造条件,以纺织浆料、生态环保型染料及助剂、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合成、功能有机化合物等在国内已经取得领先的研究地位为基础,通过加强硕士点的建设,争取在五年内申报成功博士点,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重点学科,为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贡献。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化工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设备与设计、合成单元反应、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工程、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分析、精细化工工程、生物化学、分离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培养具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必须的合成、分析、应用等基本理论与技能和化工厂设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有机化工产品的合成、分析、应用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的市场与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系主任:张晓东(兼) 副主任:王士财 聂兆广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始建于1987年,1998年获批应用化学工学硕士学位点。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1200多名本科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现应用化学专业每年招收120名左右本科生,20名左右硕士生,在校生达500余人,是化工学院最大的系之一。 应用化学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3名正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士,由于治学严谨、爱生亲教,多人次荣获教学名师或教学优秀奖。应用化学系教师注重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应用化学学科注重应用,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同企业合作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多项产品荣获国家级产品称号,在企业界享有良好声誉。 应用化学是根据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研究的一门技术科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具备扎实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化学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化学相关的某些领域中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工作及科技和生产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等四大化学的基础上,还重点开设专业方向素质所需的天然产物化学、绿色化学与绿色设计、天然产物制剂及其应用、海洋化工概论、海洋药物概论、药物经济学与新药研究开发、化工技术经济、精细化工制剂成型技术、高新化工技术、现代仪器分析、专业综合实验等10余门主干专业课程。应化系的专业方向为绿色化学与绿色产品设计、海洋化工与药物合成、现代工业分析与检测技术。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绿色化学一直是应用化学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天然色素、天然功能成分提取技术也是该专业的重要科研方向。海洋化工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是沿海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围绕海洋的产业兴隆,人才需求旺盛。应化系是海洋化工、天然产物及药物产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系主任:李 群 副主任:王 萍 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正式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85年的青岛大学化学系。建系已20年来,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现已形成一个学科分布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学系现有应用化学硕士点和分析化学硕士点。现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4个教研室,不仅承担全校的四大化学基础课的本科生教学及实验任务,而且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同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教学研究等科研工作。化学系现有教职工13名,其中正、副教授共9人,讲师2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4名,硕士学位的3名,在读博士2名。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省教委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化学系专业方向包括天然产物化学、纳米化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业务培养要求: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化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为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化学各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和某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熟练地运用机算计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动态,掌握化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毕业生主要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可在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化工外贸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系主任: 王宗花 副主任:张立新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86年,目前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有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和环境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是山东省“十一五”高教强省行动计划的省级重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9名、硕士学位的6名。环境科学系在校本科生320人,研究生60人。二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等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环境科学系以环境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性基础研究为对象,集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领域急需的科研技术与管理人才,并探索与开发研究国家急需的、以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污染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上已形成了以环境系统模拟、评价、预测、管理与污染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科学学科发展体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评价;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环境科学系的软硬件设备齐全,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环境科学系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是:环境化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数据处理、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中的现 代测量技术、环境工程、化工原理、环境地学、系统分析与仿真、环境水力学、水环境模型、环境信息系统、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大气污染防治原理、大气化学模拟与模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系统工程概论与环境材料导论等课程。在科研方面,环境科学系主要开展水污染治理理论及技术、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环境系统规划与管理、环境地球化学、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的研究。建系二十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级研究课题和几十项国内横向合作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研究和协作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环境科学系将瞄准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和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六个领域,即环境污染化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技术,以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通过不断创新和励精图治,使环境科学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系主任:赵全升 环境工程系成立于2006年4月,她是在原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为突出环境工程的特点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筹建于1986年,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开始招收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1994年增设环境监测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设置的要求,将原专业调整为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科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本专业于1999年被评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2002年开始招生环境工程本科,2005年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6年开始招生。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具备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均为中青年教师。已形成水、大气、固废、环境生物工程等四大专业方向。系教师共承担了包括“863”项目子课题、国家及省基金在内的各级项目12项,其中在研项目6项,科研经费达12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EI、SCI收录1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得省、市和校级各级奖励多次。新购图书1000多本(套),新订专业杂志20余种,已建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260平方米,仪器达55台(套)。环境工程专业努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注重本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识性教育,提倡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能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院所、工业企业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系主任:张培玉

青海民族大学发表论文

一、青海民族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青海民族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邮编为810007。 二、青海民族大学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并入。学校先后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2017年,教育部增列 厦门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 学校现有25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九大门类;现有民族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6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9个省级科研机构和18个校级科研机构。 全校共有1184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72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名,终身教授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46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53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优秀教师4名,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杰出人才2名、领军人才10名、拔尖人才18名。 学校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1个民族的13328名学生,其中本专科生955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488名。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9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320项;出版专著教材210部,发表论文1577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89项,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50余项。2016年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各1项。2017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艺术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7项,其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全国民族院校中排名第2位。学校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跻身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核心期刊行列。 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05.95万余册。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目前有留学生300余人。学校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6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5人,讲师3人;博士4人,硕士21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他们分别毕业于日本中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10余所大学,教师队伍中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为省级骨干教师。另外,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晓阳、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院长谢晖等20名省内外知名法学专家为法学院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法学院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建立了教师论文竞赛、成果奖励、“以文入会”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激励措施,形成了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深入的良好机制,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司法实践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在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立法研究、西部法文化研究方面独具特色,有多项成果问世,在省内外法学界的学术地位进一步提高。2004年9月,青海省法学研究所挂牌成立,使法学院成为全省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研究的重要基地。2005年,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在我院挂牌,使法学院成为青海省法学人才培养和法官培训的重要基地。全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其中王作全教授主编的《商法学》教材获青海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荣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9项,教育部课题3项,司法部课题1项,国家民委课题1项,青海省社科规划办课题9项,省教育厅课题3项,省法学会课题15项。

不会被歧视。青海民族大学是一所公立大学,遵守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存在歧视行为,无论是发文章还是学习等,都会给予公平的对待。此外,青海民族大学还有严格的学术要求,对于发表文章的学生来说,要求文章要符合学术的要求,不会有任何的歧视行为。

发表文章本身不应该被歧视,而应该根据文章内容的学术性、创新性等因素进行评价。如果青海民族大学的学者所发表的文章经过同行评议程序,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不涉及违法、不道德、有害社会等内容,那么应该得到公正评价和认可。然而,由于一些人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可能会将来自某些学校或地区的学者的工作评价低于其他学校或地区的学者。这种做法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严谨的学术评价标准的。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术成果本身,关注其学术价值和贡献,而不应受到学校或地区身份的限制。

上海海洋大学发表论文奖励

、 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一等奖比例为5%、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二等奖比例为10%、奖励金额为1200元/人; 三等奖比例为20%、奖励金额为600元/人。 2、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比例为1.5%-2%、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3、专项奖学金:朱元鼎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侯朝海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孟庆闻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汉宝奖学金(生命、海洋、工程、食品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3000元/人; 二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爱普奖学金(食品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5000元/人; 二等奖2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3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中水搏浪天涯奖学金(海洋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3000元/人; 二等奖2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3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宝钢奖学金推荐候选人1名,奖励金额2000元/人; 其他专项奖学金奖励金额及名额等另行公布。

作为我们学校来说,没有单独的稿费,但是每个人都努力发论文,因为不仅涉及到奖学金评定,并且都希望能多发一些高质量论文争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果单要论赚钱的话,那就是发一篇A2级别的期刊,也就是C刊(文科类),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不过每年要看当年整个学部的学生发文质量和比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2万,所以如果你发了一篇C刊,你就可以挣2万。

假如发的是普通中文核心,在研一升研二评奖学金时,这个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拿到当年的一等奖学金,因为那个时候能发论文的不多,一等奖学金是8000。但是我们学校的奖学金是抵消学费的,一等奖学金的8000刚好抵消学费,剩下的是二等奖学金只有4000,所以还需要自己再交4000的学费。有的学校是不以这些来评定奖学金,所有人都是8000,所有人都不用交学费,只需要努力发论文争取国奖。所以我们学校因为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每年也异常激烈。

所以你看,发一篇论文并不能挣多少钱,除非发的是SSCI或CSSCI,普通研究生发论文首先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白上几年学,还有的是因为学校有要求,必须要有至少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才能毕业,最后一种就是有读博士的追求,不计较能带来什么,只管他有多少好的成果。

其实作为研究生来讲,写论文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发表了是一个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钱不能完全衡量这个成果,带来的是一种满足。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细则 为鼓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全面综合发展,成为具有优良的品质、良好的合作意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设置了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及专项奖学金。为规范评选活动,特制定本细则。 一、评选范围 评选范围为评选年度在校接受学历教育的统招统分研究生,不包括委培、定向培养研究生,不包括延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评选年度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无奖学金申请资格: 1、 受到各种处分及校、院通报批评者; 2、 未按照学校既定的日程、要求完成相应的培养环节者; 3、 综合素质< 3分者; 4、 有1门或1门以上课程考核不及格者; 5、 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有2门以上(含)学位课成绩 < 70分,且无科研成果者; 6、 一年级博士研究生无科研成果者; 7、 一年级研究生所获学分低于培养方案所规定学分的85%; 8、 一年级研究生无故缺席学校规定必须参加的活动者; 9、 二、三年级研究生科研成绩为0者; 10、 二年级研究生中期考核未达到良好等级者; 11、 学位论文实验记录不规范或有伪造行为等。 毕业学年研究生在评选年度内还须满足以下条件(满足申请学位最低要求的成果不统计在内): 1、硕士生在CSCD或CSSCI收录的影响因子≥0.3、博士生在CSCD核心库或CSSCI收录的影响因子≥0.5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符的研究论文;或论文被SCI或EI或ISTP收录,或者获得署名在前5名的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是与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或实审)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第一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以导师为首的第二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2、参加过校(院)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注:1、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址:) 2、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址:) 3、所有发表论文须第一作者、或导师为首的第二作者。 4、所有发表论文须以上海海洋大学的名义,或将上海海洋大学与联合培养单位名称并列。 二、奖学金类别 学校设置了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以上三类奖学金可兼得。专项奖学金包括朱元鼎奖学金、侯朝海奖学金、孟庆闻奖学金、汉宝奖学金、爱普奖学金、中水搏浪天涯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不能兼得。 三、奖励金额和比例 1、 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一等奖比例为5%、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二等奖比例为10%、奖励金额为1200元/人; 三等奖比例为20%、奖励金额为600元/人。 2、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比例为1.5%-2%、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3、专项奖学金:朱元鼎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侯朝海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孟庆闻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汉宝奖学金(生命、海洋、工程、食品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3000元/人; 二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爱普奖学金(食品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5000元/人; 二等奖2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3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中水搏浪天涯奖学金(海洋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3000元/人; 二等奖2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3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宝钢奖学金推荐候选人1名,奖励金额2000元/人; 其他专项奖学金奖励金额及名额等另行公布。 四、评选条件 1、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一年级评选侧重课程成绩,二年级以上评选侧重科研成果。具体按照下列指标体系计分,A为综合素质,B为学习成绩,C为科研成绩。一年级研究生总分为:A+B+C×200%;其他年级研究生总分为:A+C。 (1)综合素质(A) 申请者先按照下表所列项目进行自我小结,由辅导员、教学秘书和同学代表等组成评议小组,根据申请人的日常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并打分,以平均分作为申请人综合素质得分,并写出评语。 优(总分5分) 合格(总分3分) 政治 态度 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党员认真参加组织生活);有较强政治进取意识。 政治表现一般。 文明 道德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为人秉直,正义感强,勇于改正错误缺点,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 表现一般。 学习 态度 热爱本专业,学风严谨,刻苦钻研,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良好的科学修养,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观能动性强,能认真思考和研究问题,有一定见解。 尚能热爱本专业;有一定动手能力;能独立思考问题。 社会 工作 积极组织或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研究生会等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热心社会工作,参加活动,表现较好。 (2)学习成绩(B) 学习成绩=学位课加权平均成绩×60%+其他课程加权平均成绩×40% 注:加权平均成绩= ∑成绩×学分 ∑学分 (3)科研成绩(C) 项目 分值 说明 科 研 成果 国家级成果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 100 为主要完成人(前5名),排名第5之后者,排名每退后1位,加分分值减少50%。 部委、省市级成果奖(同上) 50 同上 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 30 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为导师),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非导师)分值减半,第三完成人分值再减半。 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 20 与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进入实审程序(有公告号) 6 申请与专业相关的专利(有申请号) 2 学 术 交 流 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3 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论文获奖则加2分;仅为论文或摘要收录,分值减半;用外语宣读论文加1分。 校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3 特等奖 2 一等奖、二等奖 1 优胜奖 研究论 文 发 表 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30 1、以第一、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发表在公开发行刊物(有ISSN号)的论文有效;正式发表的论文有效,收录证明无效。 2、以外文发表的论文加1分。 在CSCD核心库或C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8 在CSCD扩展库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4 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 1 获奖情况 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类奖项(最高等级奖项) 8 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为导师),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非导师)分值减半,第三完成人分值再减半。 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类奖项(其他等级奖项) 5 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类奖项(最高等级奖项) 3 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类奖项(其他等级奖项) 2 其 它 出版专著 5 个人完成其中3万字以上 3 个人完成其中3万字以下 出版教材 2分/章 编撰辞典 8 被列为主编或副主编 3 被列为主要撰写人并完成其中10个条目以上 备注:1、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只计研究生于评选年度内与本人专业相关的部分,且必须署名上海海洋大学; 2、 毕业学年研究生满足申请学位最低要求的成果不统计在内; 3、 同一成果可归属多个计分项目的,只计最高分,不重复计分。 2、专项奖学金 (1)专项奖学金候选人原则上从优秀研究生一等奖获得者中产生。 (2)朱元鼎、侯朝海、孟庆闻奖学金候选人必须满足:硕士生在CSCD或C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博士生必须在CSCD核心库或C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或者研究论文被SCI或EI或ISTP收录;或者获得署名在前5名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是与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或实审)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第一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以导师为首的第二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其他专项奖学金参照此标准或按照相应的评选细则执行。 3、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 评奖年度内,获优秀研究生三等以上奖学金,担任学生干部(校、院、班级、党、团、社团组织主要干部),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工作积极主动热情,认真负责,并能成功组织一次以上班级或研究生集体活动或在组织集体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取得一定成绩;工作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同学中享有较高的威信;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对加强团结、纠正不良风气,为维护、执行校纪校规作出贡献。 五、评选时间 研究生奖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每年9月份受理。 六、评选程序 1、研究生本人申报,填写奖学金申请表,并附佐证材料,交导师、辅导员、推荐人签署意见。 2、各学院党委书记会同有关人员组成审核小组,根据评选条件和申报人情况,拟定获奖者名单(或推荐专项奖学金候选人),经研究生部审核后,由学院进行公示;校研究生会干部申报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可在学院指标内推荐,也可不占学院指标,但不占学院指标的,学院也需提出意见,由校研究生工作部组织校、院研究生会成员、研究生代表投票后,拟定获奖者,一并由学院公示。 3、研究生部将评选结果报学校批准后,公布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获奖名单和专项奖学金候选人名单;经专项奖学金基金会审定后,确定专项奖学金获奖名单。 4、召开研究生奖学金颁奖大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学金。 七、本细则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原评选细则同时废止

1200 我是海大的研究生哦 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通过zhidao Hi发信息给我

海南大学发表论文奖励

作为我们学校来说,没有单独的稿费,但是每个人都努力发论文,因为不仅涉及到奖学金评定,并且都希望能多发一些高质量论文争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果单要论赚钱的话,那就是发一篇A2级别的期刊,也就是C刊(文科类),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不过每年要看当年整个学部的学生发文质量和比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2万,所以如果你发了一篇C刊,你就可以挣2万。

假如发的是普通中文核心,在研一升研二评奖学金时,这个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拿到当年的一等奖学金,因为那个时候能发论文的不多,一等奖学金是8000。但是我们学校的奖学金是抵消学费的,一等奖学金的8000刚好抵消学费,剩下的是二等奖学金只有4000,所以还需要自己再交4000的学费。有的学校是不以这些来评定奖学金,所有人都是8000,所有人都不用交学费,只需要努力发论文争取国奖。所以我们学校因为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每年也异常激烈。

所以你看,发一篇论文并不能挣多少钱,除非发的是SSCI或CSSCI,普通研究生发论文首先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白上几年学,还有的是因为学校有要求,必须要有至少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才能毕业,最后一种就是有读博士的追求,不计较能带来什么,只管他有多少好的成果。

其实作为研究生来讲,写论文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发表了是一个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钱不能完全衡量这个成果,带来的是一种满足。

联系学校研究生院

我觉着真实的货币会比较少,但是附加的价值会很大。

嗯现在培养研究生或者是一些人准备晋级职称的时候,都要求大家发表学术论文。所以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用来毕业谋得学位的,一些讲师教授副教授都是用来评职称,学术更加进一个台阶的。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老师要求是发表学术论文从而给我们奖励的水平也不相同。如果发表一篇科技核心的学术论文,就可以得到600块钱一个月的劳务费,以及500块钱的论文奖励金。如果我们发表一篇中文核心的学术论文,还是拥有一个月600块钱的劳务费,但奖学金却提高到了800块钱。如果我们发表了外文文献,可以在外国的期刊上发表刊载,而且影响因子在1.5分以上,老师直接给我们2500块钱的奖励金,而且我们学校的学业奖学金也是最高的一项。所以说在上研究生时期写论文是每天必须的工作,搞科研也是每天让我废寝忘食所追逐的东西。

学生时期如果一个月你可以得到2到3000块钱的奖金,那么生活就会相当的滋润也可以不用顾及到下个月怎么样,可以疯狂的购物和消费。这种感觉真是爽的不得了,等到工作以后这个学术论文更显得很重要。

因为我们知道走向社会工作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怎么才能证明你好好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呢?就是用论文代表你自己的成果,如果你写不好的就代表真的是技术的问题,尤其像一些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以及一些医疗单位特别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

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老师会督促你学着玩也不会用奖金来引诱你,最多的就是在职称的评奖以及工作会议上这种原始的压力会督促你自己前进。就感觉头上真的是选了一根绳子时时刻刻在敲响自己的警钟,努力奋斗才是证明自己最好的通行证,而同行证的制作就是需要论文来填充。

我说一说学生论文本身他不会赚很多钱,但是他带来的附加价值是特别大的,因为他是对你学历学识以及工作能力的最好证明。

国内期刊一般200-300稿费,减去写作过程中一些不可报销的费用比如打印费,邮局手续费之类的大概可以纯赚2000左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