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SCI论文发表不再奖励

发布时间:

SCI论文发表不再奖励

1调整后的奖励政策适用于2012年1月1日起发表的SCI、EI论文。对查询不到影响因子的期刊,不再纳入2012-2014年奖励期刊目录;对处于所在学科期刊排名后50%的,予以降档处理;2、对未达到A、B档要求(3倍以上的为A档;1.5至3倍的为B档)而被院系升档,且发文数超过15篇的期刊予以相应降档处理;3、对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公布的“十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以及“中国最具影响百篇国际学术论文”的,予以重点奖励,对其它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与国外合作发表的A档论文,交大为通讯作者单位或第二作者单位的也予以奖励; 4、本轮调整后的特别期刊共30本,其中,特别综合2本,特别专业28本;A档期刊379本;B档期刊973本,总计1382本;

主要是看发表的sci论文实际情况,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报酬的。尤其是向收取版面费的sci期刊投稿发表,还需要作者花钱。至于sci论文发表成功了,本单位是否有奖励,那要看本单位相关规定。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发表SCI论文不得再给奖励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关发表SCI论文的奖励暂行条例20011、对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奖励作者个人150000元人民币。2、对发表在影响因子2以上的SCI文章(影响因子以当年中科院评估中心统计为准,下同),奖励作者10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对于所外人员在我所没有课题经费的,只追加个人奖金,下同),另追加个人奖金10000元人民币。对在中科院评估中心SCI入围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依此办理。3、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小于2的SCI文章,奖励作者6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6000元人民币。4、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小于1的SCI文章,奖励作者3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3000元人民币。5、对发表在国外正式出版物上的非SCI文章(如出版社出版的会议论文文集和书中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2000元。6、对发表在SCI Extension上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1000元。二、福建师范大学不论级别和影响因子,每篇SCI奖励5000,EI奖励3000元。三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SCI论文的奖励: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将高水平的SCI期刊(主要是国外著名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界限、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部分著名期刊名称及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列出,供广大师生投稿时参考。1、在Nature、Science 上发表论文,予以特别奖励10万元现金。2、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3、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下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0.3万元,其中0.1万元现金,0.2万元科研经费。4、对自论文发表之日起,三年内被他人引用(不包括自引)达10次或10次以上的SCI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此项奖励针对自2001年1月1日起以后发表的论文而言。科技处受理时间为每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5、设置单篇影响因子最高奖、影响因子累加最高奖、论文篇数最高奖,再分别奖励1万元、0.5万元、0.5万元现金。四、黑龙江大学学校规定:对于SCI论文以我校为第一单位、主要作者(第一名)目前仍在我校工作,按其文章的IF确定。奖励金额按1000乘以影响因子的平方,在扣除所得税。发一篇3.0左右的文章能得7000元左右吧。若是发出Science,Nature,奖励10万。如果影响因子小于1.0,如国内的杂志,则按每篇500元奖励。五、中科院兰化所奖励额度:影响因子×500RMB六、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对于SCI论文,每篇按照影响因子奖励,一般在1000-5000元。2、EI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通过上述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个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学生和员工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奖励政策,可以看到各在单位和高校是比较重视员工和学生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不过,含金量高也就意味着投稿难度大。关于“发表sci论文有什么奖励”就介绍到这里了,有想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咨询期刊天空在线编辑,给您提供专业论文发表服务。关于我们1、期刊天空网具有20年学术咨询服务经验。2、正规期刊。国内、国际期刊齐全。3、服务从论文质量到选择期刊。我们多用心 作者少操心阅读原文

主要是看发表的sci论文实际情况,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报酬的。尤其是向收取版面费的sci期刊投稿发表,还需要作者花钱。至于sci论文发表成功了,本单位是否有奖励,那要看本单位相关规定。

论文发表不再奖励

该奖励各个地方不同,具体如下:一般来说,退休教授已经离开了正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因此不再享有工作期间的科研奖励和待遇。然而,一些退休教授在退休后仍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可以被认为是其个人的研究成果。如果一位退休教授在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那么他或她仍然可以获得一些学术奖励,例如获得学术机构或学术期刊的表彰或奖励。但这些奖励通常是基于学术成就而不是工作岗位,因此并不与在岗时的科研奖励直接相关。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情况还需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这样挺好的,可以鼓励大家多动手实践。现在大多数的职位晋升都跟论文的发表次数有关,如果发表论文还有奖的话,那就会造成动手能力的缺失。

大家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奖励论文发表也应该属于财经费用的一部分,应该可以享受。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不再奖励论文发表

这样挺好的,可以鼓励大家多动手实践。现在大多数的职位晋升都跟论文的发表次数有关,如果发表论文还有奖的话,那就会造成动手能力的缺失。

大家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奖励论文发表也应该属于财经费用的一部分,应该可以享受。

2021年科技部不允许专利代理费在科研经费里不能报销。(一)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学院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二)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三)专利发明人不得利用财政资金支付专利费用。

该奖励各个地方不同,具体如下:一般来说,退休教授已经离开了正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因此不再享有工作期间的科研奖励和待遇。然而,一些退休教授在退休后仍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可以被认为是其个人的研究成果。如果一位退休教授在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那么他或她仍然可以获得一些学术奖励,例如获得学术机构或学术期刊的表彰或奖励。但这些奖励通常是基于学术成就而不是工作岗位,因此并不与在岗时的科研奖励直接相关。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情况还需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发表论文不再奖励

1调整后的奖励政策适用于2012年1月1日起发表的SCI、EI论文。对查询不到影响因子的期刊,不再纳入2012-2014年奖励期刊目录;对处于所在学科期刊排名后50%的,予以降档处理;2、对未达到A、B档要求(3倍以上的为A档;1.5至3倍的为B档)而被院系升档,且发文数超过15篇的期刊予以相应降档处理;3、对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公布的“十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以及“中国最具影响百篇国际学术论文”的,予以重点奖励,对其它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与国外合作发表的A档论文,交大为通讯作者单位或第二作者单位的也予以奖励; 4、本轮调整后的特别期刊共30本,其中,特别综合2本,特别专业28本;A档期刊379本;B档期刊973本,总计1382本;

这样挺好的,可以鼓励大家多动手实践。现在大多数的职位晋升都跟论文的发表次数有关,如果发表论文还有奖的话,那就会造成动手能力的缺失。

科技部明确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可能是不想让科研氛围染上不好的风气,比如说为了奖励去买论文或者通过其他不好的途径来获得论文。可能确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觉得是不合理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有奖励才会有动力,你只有把论文数量和奖励挂钩,各个学者才会去肝论文。其实真正为了研究,为了给国家提建议才去写论文的人很少,基于这一点写论文的都是一些大佬。更多的高校老师和研究生都是为了肉眼可将的奖励才去写论文的,或者是为了职称或者是为了能够毕业。所以如果论文数量不和奖励挂钩,那样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费心费力的去写论文。

按劳分配不是很合理吗?世界上所有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都应该得到奖励,同理,论文也是如此。写一篇论文是要付出很多心血的,是要面临秃头风险的。既然这么费力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得奖励呢?一个人写了很多篇论文,然后并没有得到什么奖励,那你看在眼里,你还会去写很多篇论文吗?大概率是不会的,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所以论文数量如果不会奖励挂钩,那论文数量有可能会大幅度减少。

有时候,我们不应该把人想象的太伟大,并不是所有人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不懈的写论文,没有奖励的劳动很难坚持下去,而且还是写论文如此枯燥乏味的工作。尽管是科技部是想让学者们专心写论文,不要为了奖励搞歪门邪道,但是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一定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论文数量的减少。

论文奖励来看,强制论文不允许奖励,对一线工作者科研热情打击很大,对行政人员、科研寡头来说没什么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