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国外艺术新动向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国外艺术新动向论文发表

我觉得先一个大范围概括再知集中一个人的辉煌成就来突出会好点。本人比较喜欢达芬奇,因为他的作品给我一中神秘感,希望能帮到你。 (概括) 首先,是人的发现。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1)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2)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3)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是道德行为。(4)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 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培根)。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拉斐尔),把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细化)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蒙娜丽莎》)“这是人类绘画的极品,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最后的晚餐》)“这是画家62岁时的自画像,寥寥数笔,就为后人留下了素描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达芬奇自画像》) 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 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岩间圣母》中群像以圣母的头部为顶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稳定而和谐。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达芬奇画的人物像 达芬奇还进一步归纳整理了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技法知识,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在他的《论绘画》手稿中,最初是想记录下对物理世界客观描述,但不久就转而注意到透视、比例、几何与光学,之后是解剖学与机械学,最后则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机械功能问题。《论绘画》是后人从达芬奇十八本笔记中抽取出来编撰而成的,有人称它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献。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 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岩间圣母》中群像以圣母的头部为顶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稳定而和谐。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达芬奇还进一步归纳整理了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技法知识,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在他的《论绘画》手稿中,最初是想记录下对物理世界客观描述,但不久就转而注意到透视、比例、几何与光学,之后是解剖学与机械学,最后则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机械功能问题。《论绘画》是后人从达芬奇十八本笔记中抽取出来编撰而成的,有人称它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献。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宁愿在探索中失败” 《岩间圣母》 他已经画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但最后关头却因为一个低级错误毁于一旦。 他盼望着像鸟儿一样扇动起飞翔的翅膀,但片刻间就摔碎了飞行的梦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腾空的铜马雕像,但由于浇铸方面的困难两年后不得不将其改成步行的姿势。 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中的巨人”的达芬奇,在人类知识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伴随着他的,也有鲜为人知的辛酸、磨难与失败。但是,他宁肯在探索中失败,也不愿无所用心,安然享乐生活。他一生都在实践着这种人生哲学。 在绘制可以与《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安加利之战》时,他亲手研制新型颜料和外层涂油。壁画已经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墙上,但墙上的涂料却迟迟不干,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试验自己配制的外层涂油,于是让助手抬来两个大火盆放在壁画下烘烤,结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两个火盆把八个月的辛劳毁于一旦。 在壁画变成五颜六色的小溪淌下来后不久,他又满不在乎地开始了飞行试验。51岁的达芬奇就像一个狂热的少年,把自制的巨鸟搬到山顶。年轻的学徒抓住巨鸟的木架向山下飞去,可没多远就跌落下来。这个飞行器是靠手臂与双腿的肌肉来驾驶的,不过他忽略了人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重量问题:鸟类用于飞行的肌肉要占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却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对他飞行探索的失败过于苛求,就等于在责备用风筝引来闪电的富兰克林为什么没能发明电灯。当时,教会思想主宰着世人的一切观念。比如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热得像烧开的水。 他曾被任命为宫廷建筑师,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骑士青铜雕像,设计中马的前蹄要腾空跃起。他用蜡像模型试验了无数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几厘米厚的残肢碎片。最困难的是,必须将重达10吨的金属溶液快速注入铸模中,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均匀的冷却问题。当时的技术条件显然无法支持这种设想。两年的期限到了,他无法使马站立起来,最后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势。在他死后100年,西班牙人继续尝试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马上骑士的纪念碑。 异想天开的灵感能让他抓住别人抓不住的东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废。也许是为了追逐永远在飞的思想,他不得不时常停下手头的工作。当时羊毛纺织业在意大利很发达,而纺织作坊里最容易磨损的是织布针。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磨针的机器,经过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理想的一种。但是他随即产生了织布机的设想,于是又沉浸在织布机和滚珠轴承机的发明设计中。遗憾的是,这些设计图只是躺在了草稿纸上,最终没有变成机器,而他又转向了其它研究。 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人们发现。科学史学家丹皮尔这样评论道:“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 旷世奇才达芬奇为后人留下了充满智慧的财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见的才华和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在几个世纪之后看来,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三、“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达芬奇画的人物像 他怀有神灵般漫无边际的梦想,却只拥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设想过千百个计划,但只完成了少数几个;他最大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线条、色彩组成的艺术为他带来永恒的赞誉。 达芬奇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洒满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页。他说:“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挠,阻挠我的只是时间不够。”他想做工程师、军事家、音乐家、数学家、哲学家、建筑师,但世人认为他只是一名画出了永恒微笑的画家。 达芬奇曾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和音乐师的身份为米兰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当时是最受欢迎的宫廷司仪官,负责组织宫廷节日庆典,独自担当了相当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总导演、主持人、编剧、作曲、服装设计师和舞美设计师等多种角色。 从留给后人的十二幅绘画作品和七千多页手稿、设计图可见,达芬奇对科学的兴趣要比对绘画大得多。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决不亚于他的艺术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他观察天体,曾作出“太阳是不动的”结论,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并幻想过如何去利用太阳能。他认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 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液体压力,提出了连通器设想,还发展了杠杆原理,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的关系。他关于物体惯性的描述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还否定了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 达芬奇对解剖学和生理学十分着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为了让艺术造型更加准确,后来却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他在解剖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套图解,这种样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是设想采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绘制过婴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图。达芬奇研究过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有关动脉硬化的解剖图。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领域,他设计了飞行机械、直升机、降落伞、机枪、坦克、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纺车、机床、冲床、自行车等等。他在数学和水利工程领域等方面也作出过重大贡献。 达芬奇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坚信科学,常常流露出对宗教的怀疑和厌倦。他曾写道:真理只有一个,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为师,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他认为认识起源于实践,知识的获得是依靠直接的观察和经验。他的实验工作方法经伽利略从实践上加以发展,后来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艺术史家曾评论说:只有一个达芬奇走在时代之前,他是包罗万象、精湛无比的天才,永不满足的孤独的探险家;他的思索的触角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有的竟然能够和我们的时代会合。 后人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 之所以说是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是因为在其所处的年代,达芬奇的研究只能体停留在“想法”阶段,没办法前进到“成果”阶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现代人成功的实现了。 一、达芬奇“设计”降落伞 英一男子成功仿制 南非报章28日报道,一名英国男子使用按照15世纪发明家达芬奇设计草图制造的降落伞,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证明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装置运作良好。降落伞在空中缓慢飘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断与降落伞的联系,用现代降落伞完成着陆的动作。他表示,虽然使用15世纪发明家设计的降落装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无法操作它来准确选择着陆点。 达芬奇1485年设计的降落伞草图,过去从未有人照此做出实物,因为专家怀疑它的可行性。降落伞由油布、绳索和6根1米长的木棍组成,重量达到180公斤。 二、挪威建成达芬奇设计的桥 10月31日,在北欧的寒风细雨中,挪威王后和500多名各界来宾为一座造型独特的大桥剪彩。直升机在人们头顶盘旋,起重机缓缓掀起了足有4.8万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长、8米高的木桥展现在大家面前,三个浅色的木拱如同三只被射手用力向后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撑着桥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桥的设计者竟是500年前的达芬奇。也正因如此,桥被命名为“蒙娜丽莎”。 1502年,达芬奇为土耳其横跨两大洲的伊斯坦布尔市绘制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拱形桥设计草图。该桥长346米,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如果能建成,它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但土耳其苏丹却拒绝建造此桥,他认为该工程难度太大、造价太高。于是,这座桥在图纸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艺术家韦比约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机遇见到了这张设计草图。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桑德通过种种努力,终于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完全成立,这座桥是可以被造出来的。经过一翻考察,建桥地点被确定为挪威首都奥斯陆以南30多公里的奥斯,正好毗邻从斯德哥尔摩到奥斯陆的欧洲18号公路。 目前落成的这座步行桥,共耗资136万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锈钢之外,完全采用木料建造。其实,达芬奇当年的设计是用石头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觉得石头太贵了,所以将建桥的材料改为木料。 据悉,这是达芬奇的建筑设计首次被付诸实施,这个设计在美学和设计学上都是经典的范例。桑德自豪地说:“5个世纪前,人们认为这座桥不可能建起来,但我们把它建起来了。我们成功地证明了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说他还有一个梦想,“我们要在全世界推广这种桥,让每个大陆都架起‘蒙娜丽沙桥’”。 其实达芬奇的想法被现代人实现的远不止以上两个,还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飞机、直升飞机、潜艇、纺车、自行车等。这些设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达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似乎时代局限性对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样。我觉得这一点才是达芬奇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地方。 这一张是具有经典意义的画 达芬奇认为艺术 , 不仅仅是一门手艺, 当然他的手艺在当时也是无与伦比的, 更是一门科学!以古希腊文明渊源的西方文艺复兴画家 无不博学多才多艺 达芬奇还发明了一系列的军事玩意 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的有意思 还有象飞碟一样的飞行器 就象他自己所说 绘画只是自己的很小一部分的才能而已 米还是一个诗人 建筑师 雕塑家 兼画家。 他亲手解剖过数具尸4体 当然在当时一个基督教的权利 很牛的时期 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 是不允许的 解剖了一定的动物 并列出其中的关系! 达是一个贵族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为当时的他开展艺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可以不估计生计,他和贝多芬 凡高 一样终生未婚,这些条件都是一定的前提 并且 达思考问题很有一套 很安静一个一个的来(参看绘画论 一部分已经遗失) 对自己画很在意(不能听他说绘画只是自己一部分的才能)蒙娜里莎画了 4年 ! 很有探索精神 尝试做不同材料的绘画!

如果你是自己毕业用最好自己写。

不好。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大多数是只接收英文论文,而国内大多数作者英文水平普遍很低,所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显得比较困难。文学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文学论文不仅要深入剖析作家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文学价值,还要熟知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团体和主要流派并分析思考出现的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产生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等等。

国外艺术论文发表

国外期刊论文一般都是只接受英文投稿,所以你首先英文必须要过关,如果英语不行,基本上就老火了,如果你是第一次发国外的英文论文,建议你发EI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这种论文对英文要求不高,相对来说难度要小很多,你百度搜下:EI学术会议中心,上面有相关EI会议投稿的知识和教程,可以学习下

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ISSN:2664-4290,主要收计算机、机械、数学等主题,含金量十足,能有用于保研考研加分,评奖评优等,推荐一下!

国外留学毕业论文怎么发表

小论文还是大论文的,文理也不一样,没说清楚,理科小论文就多做试验,多出数据,就可以写了;文科论文,还是需要积累,发现亮点,写出来的论文比较容易发表。

要看你的专业和题目的,如果英语写作能力差就另当别论了。当时学校布置的作业也让我无从下手,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靠谱的说,很快就完稿了。

基于中美对比的食品安全管制研究,基于案例的中美高能效办公建筑能耗水平对比研究,世代和个人价值观:中美对比。基于煤炭供应链的煤流图方法及应用研究,中国西部地区乳腺癌诊断年龄,抽样分析及中美对比研究。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情况中美对比分析——以南京地区调研数据为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以“中美文化对比”课程为例,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及中美文化贸易的对比分析。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如何让您的论文更快更好地发表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图书与发表的文章)也不断增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数量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小的。究其原因,语言障碍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图书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难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论文变成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英文科技期刊做编辑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详细介绍一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在各个相关阶段中国作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选择发表刊物与撰文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正确的投稿对象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标,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筛选与取舍和国内不完全一样,详细的来龙去脉如下。国际英文学术刊物是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约,在选择稿件方面出版社亦无权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学者担任主编,也有两位甚至多位的。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普及程度和热度决定是否设区域编辑(REGIONAL EDITOR),如果有这层设置,则大部分情况下投稿也按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内的稿件由该区域的编辑负责审理;否则,所有的稿件将全部汇总到主编的手中等候审理。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是审稿的主力,他们给刊物审稿没有经济报酬,为的是刊物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当然也有个人的知名度。除去编委会,主编本人偶尔也会特邀审稿人,尤其是当几位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主编会向特邀的审稿人征求意见。审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过程是初选,送审,修改和终审。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编或区域编辑手里,先要过初选这一关,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出版。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当场枪毙(REJECTED);如果主编觉得与本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便会进入送审阶段;如果文章很好,但与刊物的范围(SCOPE)不太吻合,主编也会回绝,但会主动向作者推荐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刊物由3-4位编委或审稿人同时审阅,而且要按期给予答复。如果全体通过或多数人亮了绿灯,稿件就被接纳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有条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审稿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小的改动,但有时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不管是大改还是小改,改过的稿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交到主编手中,由第一轮的审稿人进行复审,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数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能通过,但也有修改几遍才最终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愿对稿件进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审稿人的意见,便会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给主编写张便笺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样的刊物数量有限。凡终审通过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计划,稿件会很快地发送到出版该刊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整个审稿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编,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原稿的质量和作者对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国际英文学术刊物上,经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异,但过程大同小异。特刊的题目多是由主编或编委们共同确定的,有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稿和审稿,其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还是普通稿件,是否被采纳,关键在于稿件的内容是否与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以及稿件的学术和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决定要发表文章,首先要根据学科和研究内容找准将要投稿的刊物,这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开始花在文字上的时间很多,而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与了解。如今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学术和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几乎尽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这种刊物数量很少,每年登载的文章数量有限,若能在这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属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逊一筹的,但往往是一个学科好文章的主要载体,对文章的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一等级的刊物数量不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等的刊物数量最多,有的一个学科就有两本以上这类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结果,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总而言之,对作者而言,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只争朝夕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当然好,但不切实际的高攀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搞准定位以后,选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个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学术范畴(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内封或首页的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已的文章内容选出一本最对口的刊物做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该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容忽视。而对中国作者而言,稿件中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姓名,另一个是联系地址。中国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达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在前,姓在后。两种方式一中一西,均无可厚非,关键是一旦决定采纳其一,就要一贯如是,不要变来变去。此外,联系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可随稿附上中文的通讯标签,以确保回执的准确投递。文章首页上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此项科研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通讯地址。对主要作者(联系作者)而言,若两者之间有差异,应把投稿后的联系地址注明,以示区别(在校样中通常排在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目前许多刊物都接受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进展;传真和邮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寄给谁,是主编还是区域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可以修改以后再试牛刀,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省时间,同时把稿件投向几个刊物,图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的声誉,应予以杜绝。稿件在出版社内的登记发排和作者审读校样通过终审的稿件需经过主编送达出版社,在出版社内要先后历经登记,发排,出校样,作者审校等过程,是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稿件在因特网和印刷刊物上的发表质量和速度。 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绝大部分出版过程都计算机化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发排以及对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原稿的发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传送方式是邮寄,传真都不多见,所以那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记方式也很原始,没有计箅机,更不用说计算机数据库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机员用打印机打到纸卡上,编号注册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刊物都己经开始在因特网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记员将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接稿日期、页码、图表以及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输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记入册,作者会很快收到一封回执,说明稿件已登记完毕,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编号以便今后在网上查询。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会发信向作者索要,同时文章的版权合同书(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后的抽印本订单(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给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图,会附加一封彩图制版的价格协议书(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函除版权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马上回复,否则稿件就不能及时送发到工厂排版,被搁置在数据库里,拖延的时间少的几个星期,多者几个月。对于中国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地址有误而联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变了,经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了这些信函,要仔细阅读,按要求给与及时的回复,缺图表的要尽快补齐,质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力更改。至于彩图,有经费的当然印彩图为好,无力印刷彩图的应尽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现在,如果作者能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刊物可免费在网上发表彩图(WEB COLOUR)。另外,还有两个问题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是版权协议书,这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字必须照合同办事,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除征得本人同意之外,还需获得文章发表时的版权拥有者(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文字许可,否则是不能引用的。这项工作理论上应在原稿阶段就处理好,但实际上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后办妥。如果作者本人办理此事有困难,可向出版社请求帮助。因为出版社内均设有专门负责版权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与另一家相关的出版社或团体取得联系,比较快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大的出版社之间有版权协议,相互之间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图表,这样一来,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发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须是终稿(FINAL VERSION),一切对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图表的润色均应在终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动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总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记通知书后,又发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可贵的,但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动,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动较大,出版社会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编,征求其意见和做出最后的审定。这样一来,往往要拖延不少时日,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总之,在稿件登记这个环节,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及时通告联系地址的变化,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稿件发出后,有时确有必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目的是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多要在下一个出版程序进行,即校样阶段。 2.审查校样如同稿件登记一样,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计算机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铅字排版,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现在一篇稿件从离开出版社到出校样(PROOFS)平均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快的只要几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样的形式和途径也变了,以前大多是纸样和普通邮寄。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信箱,校样一律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出,作者转瞬即可收到。中国作者在审查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页,天头注脚、文后答谢及参考文献等,凡是有中国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对文章内的排版错误和必要的改动要尽快地发回出版社,至于改校样的要求和反馈途径,一般出版社会在校样的附信中有详细的说明,作者最好按章办事,不要独出心裁。如果某一个图需要改动,最好把改过的图一同附上,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在稿件发排和审校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尽可能地与出版社配合,不应该要么不停地发号施令,要么杳无音讯。这两种极端均不利于文章高速度高质量地发表,也决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双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发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乐而不为?因特网和印刷版的双轨出版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个含义,即将核红后的校样编汇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发表文章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在因特网和印刷版上的双轨出版。可以肯定的说,因特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纸上印刷的单一的出版形式。 1.单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发表如今,因特网上的电子出版已成为许多学术刊物先于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种既快速又简捷的出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文章登载在刊物的网页上,凡是己经经过作者修改过的校样均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刷文章,含义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汇编成刊出版。这种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网上发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更正意见反馈回出版社,几天以后校样即可在排版车间(机房)修改完毕,经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即可在刊物的网页上登出,与所有的读者见面。这与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将出版时间提前一至二个月甚至更多。而且这种电子出版形式还有许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往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彩图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学术质量难免打些折扣。可在网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图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形式的原图,即可免费在网上以彩图的形式发表。其二,文章中的图表以及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连的,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而且文章里还可以附加小段的录像或音像资料。其三,网上出版只涉及到单篇文章,一旦校样改正完毕即可发表,不受刊物出版频率和刊物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上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上出版还有一个深受作者欢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稿件的进展情况,不受办公时间和地理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上出版兴起的初期,许多刊物允许作者或指定的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样审定时对校样改动较大时,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审阅更改后的校样。这种要求能否兑现,因刊而异,各个出版社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此愿望不妨向主编或出版社查询。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省时间,抢速度,已经不再鼓励作者审阅校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种少数是否会成为主流,还需看其发展与市场的要求。 2.汇编入刊的文章在因特网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网上发表了的文章,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频率,分先后汇编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几个星期,有的要等更长。至于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后位置,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刊物按学术内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学科排先后,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时间来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是排在一起,汇编成刊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编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发稿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编辑确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发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后,连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发往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骤也电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到了排版车间,不受距离和时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后校样会返回出版社审定,主要是检查该期的目录和相关的信息,如刊号刊期等。四封审定后即刻返回排版车间,和所有该刊内的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份电子文件,经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网络版中出现,该文便自动从网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栏中消失。这种在网上发表的一期刊物,其内容与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时间要比印刷本早几个星期,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出版后,排版车间对该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厂负责了。在国外,排版车间(TYPESETTER)和印刷厂(PRINTER)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跟出版社之间也没有归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钱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会与之长期合作,反之,则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如今的印刷厂,计算机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也比从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装订后,很快就会发往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而作者免费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将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后不久发给联系作者。在这段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对姓名的最后确认,如果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有错误,要马上通知出版社纠正过来,只要时间来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将网上作者姓名的错误改正过来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错。第二是确保出版社有联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单位、路名、邮编等变化均要及时通报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注明文章标题和该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如果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应得的免费抽印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到作者手中。一般来说,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过程即大体告一段落,个别的刊物还要出电子版,把文章刻到电子光盘上(CD-ROM)等等,但这大多只是技术上的处理而已,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总之,统观当今的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时期,着重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既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目前并没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仍然是主编负责制,由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科研人员要发表文章,还是免不了要和主编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纳之后,作者应快速准确地应对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并保证最后的出版质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学术刊物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国外论文发表艺术

艺术类的核心期刊有:艺术评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民族艺术、新美术、装饰、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世界美术、美苑、书法、中国书法、中国摄影、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音乐艺术、黄钟、音乐创作、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戏剧、戏剧艺术、中国戏剧、艺术百家、戏曲艺术、戏剧文学、上海戏剧、当代戏剧、中国京剧、四川戏剧、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新作、中国电视、中国电影市场、电影文学、当代电视。这些刊物都能登录艺术类论文,但是否刊登艺术类外文文献翻译论文,要具体而定。一般刊登的论文都要求有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若只是外文翻译,恐怕比较困难。

不好。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大多数是只接收英文论文,而国内大多数作者英文水平普遍很低,所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显得比较困难。文学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文学论文不仅要深入剖析作家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文学价值,还要熟知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团体和主要流派并分析思考出现的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产生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等等。

和国内的投稿流程不会差的太大,

但你的文章要全是外文的,

还有交流可能不太方便。

国外留学毕业论文怎么发表

小论文还是大论文的,文理也不一样,没说清楚,理科小论文就多做试验,多出数据,就可以写了;文科论文,还是需要积累,发现亮点,写出来的论文比较容易发表。

要看你的专业和题目的,如果英语写作能力差就另当别论了。当时学校布置的作业也让我无从下手,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靠谱的说,很快就完稿了。

基于中美对比的食品安全管制研究,基于案例的中美高能效办公建筑能耗水平对比研究,世代和个人价值观:中美对比。基于煤炭供应链的煤流图方法及应用研究,中国西部地区乳腺癌诊断年龄,抽样分析及中美对比研究。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情况中美对比分析——以南京地区调研数据为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以“中美文化对比”课程为例,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及中美文化贸易的对比分析。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艺术论文发表国外

如何让您的论文更快更好地发表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图书与发表的文章)也不断增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数量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小的。究其原因,语言障碍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图书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难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论文变成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英文科技期刊做编辑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详细介绍一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在各个相关阶段中国作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选择发表刊物与撰文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正确的投稿对象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标,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筛选与取舍和国内不完全一样,详细的来龙去脉如下。国际英文学术刊物是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约,在选择稿件方面出版社亦无权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学者担任主编,也有两位甚至多位的。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普及程度和热度决定是否设区域编辑(REGIONAL EDITOR),如果有这层设置,则大部分情况下投稿也按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内的稿件由该区域的编辑负责审理;否则,所有的稿件将全部汇总到主编的手中等候审理。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是审稿的主力,他们给刊物审稿没有经济报酬,为的是刊物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当然也有个人的知名度。除去编委会,主编本人偶尔也会特邀审稿人,尤其是当几位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主编会向特邀的审稿人征求意见。审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过程是初选,送审,修改和终审。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编或区域编辑手里,先要过初选这一关,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出版。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当场枪毙(REJECTED);如果主编觉得与本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便会进入送审阶段;如果文章很好,但与刊物的范围(SCOPE)不太吻合,主编也会回绝,但会主动向作者推荐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刊物由3-4位编委或审稿人同时审阅,而且要按期给予答复。如果全体通过或多数人亮了绿灯,稿件就被接纳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有条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审稿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小的改动,但有时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不管是大改还是小改,改过的稿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交到主编手中,由第一轮的审稿人进行复审,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数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能通过,但也有修改几遍才最终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愿对稿件进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审稿人的意见,便会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给主编写张便笺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样的刊物数量有限。凡终审通过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计划,稿件会很快地发送到出版该刊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整个审稿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编,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原稿的质量和作者对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国际英文学术刊物上,经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异,但过程大同小异。特刊的题目多是由主编或编委们共同确定的,有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稿和审稿,其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还是普通稿件,是否被采纳,关键在于稿件的内容是否与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以及稿件的学术和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决定要发表文章,首先要根据学科和研究内容找准将要投稿的刊物,这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开始花在文字上的时间很多,而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与了解。如今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学术和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几乎尽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这种刊物数量很少,每年登载的文章数量有限,若能在这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属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逊一筹的,但往往是一个学科好文章的主要载体,对文章的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一等级的刊物数量不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等的刊物数量最多,有的一个学科就有两本以上这类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结果,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总而言之,对作者而言,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只争朝夕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当然好,但不切实际的高攀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搞准定位以后,选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个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学术范畴(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内封或首页的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已的文章内容选出一本最对口的刊物做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该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容忽视。而对中国作者而言,稿件中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姓名,另一个是联系地址。中国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达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在前,姓在后。两种方式一中一西,均无可厚非,关键是一旦决定采纳其一,就要一贯如是,不要变来变去。此外,联系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可随稿附上中文的通讯标签,以确保回执的准确投递。文章首页上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此项科研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通讯地址。对主要作者(联系作者)而言,若两者之间有差异,应把投稿后的联系地址注明,以示区别(在校样中通常排在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目前许多刊物都接受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进展;传真和邮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寄给谁,是主编还是区域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可以修改以后再试牛刀,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省时间,同时把稿件投向几个刊物,图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的声誉,应予以杜绝。稿件在出版社内的登记发排和作者审读校样通过终审的稿件需经过主编送达出版社,在出版社内要先后历经登记,发排,出校样,作者审校等过程,是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稿件在因特网和印刷刊物上的发表质量和速度。 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绝大部分出版过程都计算机化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发排以及对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原稿的发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传送方式是邮寄,传真都不多见,所以那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记方式也很原始,没有计箅机,更不用说计算机数据库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机员用打印机打到纸卡上,编号注册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刊物都己经开始在因特网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记员将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接稿日期、页码、图表以及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输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记入册,作者会很快收到一封回执,说明稿件已登记完毕,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编号以便今后在网上查询。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会发信向作者索要,同时文章的版权合同书(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后的抽印本订单(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给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图,会附加一封彩图制版的价格协议书(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函除版权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马上回复,否则稿件就不能及时送发到工厂排版,被搁置在数据库里,拖延的时间少的几个星期,多者几个月。对于中国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地址有误而联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变了,经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了这些信函,要仔细阅读,按要求给与及时的回复,缺图表的要尽快补齐,质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力更改。至于彩图,有经费的当然印彩图为好,无力印刷彩图的应尽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现在,如果作者能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刊物可免费在网上发表彩图(WEB COLOUR)。另外,还有两个问题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是版权协议书,这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字必须照合同办事,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除征得本人同意之外,还需获得文章发表时的版权拥有者(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文字许可,否则是不能引用的。这项工作理论上应在原稿阶段就处理好,但实际上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后办妥。如果作者本人办理此事有困难,可向出版社请求帮助。因为出版社内均设有专门负责版权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与另一家相关的出版社或团体取得联系,比较快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大的出版社之间有版权协议,相互之间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图表,这样一来,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发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须是终稿(FINAL VERSION),一切对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图表的润色均应在终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动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总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记通知书后,又发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可贵的,但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动,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动较大,出版社会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编,征求其意见和做出最后的审定。这样一来,往往要拖延不少时日,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总之,在稿件登记这个环节,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及时通告联系地址的变化,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稿件发出后,有时确有必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目的是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多要在下一个出版程序进行,即校样阶段。 2.审查校样如同稿件登记一样,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计算机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铅字排版,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现在一篇稿件从离开出版社到出校样(PROOFS)平均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快的只要几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样的形式和途径也变了,以前大多是纸样和普通邮寄。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信箱,校样一律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出,作者转瞬即可收到。中国作者在审查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页,天头注脚、文后答谢及参考文献等,凡是有中国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对文章内的排版错误和必要的改动要尽快地发回出版社,至于改校样的要求和反馈途径,一般出版社会在校样的附信中有详细的说明,作者最好按章办事,不要独出心裁。如果某一个图需要改动,最好把改过的图一同附上,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在稿件发排和审校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尽可能地与出版社配合,不应该要么不停地发号施令,要么杳无音讯。这两种极端均不利于文章高速度高质量地发表,也决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双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发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乐而不为?因特网和印刷版的双轨出版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个含义,即将核红后的校样编汇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发表文章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在因特网和印刷版上的双轨出版。可以肯定的说,因特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纸上印刷的单一的出版形式。 1.单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发表如今,因特网上的电子出版已成为许多学术刊物先于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种既快速又简捷的出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文章登载在刊物的网页上,凡是己经经过作者修改过的校样均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刷文章,含义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汇编成刊出版。这种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网上发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更正意见反馈回出版社,几天以后校样即可在排版车间(机房)修改完毕,经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即可在刊物的网页上登出,与所有的读者见面。这与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将出版时间提前一至二个月甚至更多。而且这种电子出版形式还有许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往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彩图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学术质量难免打些折扣。可在网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图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形式的原图,即可免费在网上以彩图的形式发表。其二,文章中的图表以及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连的,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而且文章里还可以附加小段的录像或音像资料。其三,网上出版只涉及到单篇文章,一旦校样改正完毕即可发表,不受刊物出版频率和刊物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上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上出版还有一个深受作者欢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稿件的进展情况,不受办公时间和地理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上出版兴起的初期,许多刊物允许作者或指定的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样审定时对校样改动较大时,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审阅更改后的校样。这种要求能否兑现,因刊而异,各个出版社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此愿望不妨向主编或出版社查询。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省时间,抢速度,已经不再鼓励作者审阅校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种少数是否会成为主流,还需看其发展与市场的要求。 2.汇编入刊的文章在因特网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网上发表了的文章,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频率,分先后汇编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几个星期,有的要等更长。至于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后位置,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刊物按学术内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学科排先后,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时间来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是排在一起,汇编成刊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编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发稿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编辑确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发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后,连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发往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骤也电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到了排版车间,不受距离和时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后校样会返回出版社审定,主要是检查该期的目录和相关的信息,如刊号刊期等。四封审定后即刻返回排版车间,和所有该刊内的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份电子文件,经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网络版中出现,该文便自动从网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栏中消失。这种在网上发表的一期刊物,其内容与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时间要比印刷本早几个星期,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出版后,排版车间对该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厂负责了。在国外,排版车间(TYPESETTER)和印刷厂(PRINTER)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跟出版社之间也没有归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钱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会与之长期合作,反之,则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如今的印刷厂,计算机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也比从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装订后,很快就会发往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而作者免费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将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后不久发给联系作者。在这段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对姓名的最后确认,如果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有错误,要马上通知出版社纠正过来,只要时间来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将网上作者姓名的错误改正过来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错。第二是确保出版社有联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单位、路名、邮编等变化均要及时通报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注明文章标题和该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如果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应得的免费抽印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到作者手中。一般来说,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过程即大体告一段落,个别的刊物还要出电子版,把文章刻到电子光盘上(CD-ROM)等等,但这大多只是技术上的处理而已,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总之,统观当今的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时期,着重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既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目前并没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仍然是主编负责制,由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科研人员要发表文章,还是免不了要和主编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纳之后,作者应快速准确地应对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并保证最后的出版质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学术刊物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具体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要是评职称的用的话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我们单位是这么要求的,当时是问了人事厅给我一个要求文件,然后找的白杜输入“壹品优” 讠仑文机构发表出来的,具体流程您也可以问一下,别的都差不多了

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ISSN:2664-4290,主要收计算机、机械、数学等主题,含金量十足,能有用于保研考研加分,评奖评优等,推荐一下!

和国内的投稿流程不会差的太大,

但你的文章要全是外文的,

还有交流可能不太方便。

医学论文发表新动向

这里给你讲解一篇非常不错的写作方法,可以提高快速发表:

哪些内容是医学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医学论文是通过研究病理或者医疗技术的实践而撰写的一类助于人们健康的学术论文,其论文特点便是实事求是、实用、科学与可读性,不能随意夸大,也不能缩小。同时论文对内容要求要严谨、必要的内容是不能缺少的,那么有哪些内容是医学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呢?

一、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引言是引导读者阅读全文的基础,所以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表明论文的内容核心。

二、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

是论著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器具、采用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组、诊断手段、依据、治疗方法(用药)、疗效标准、观察及随访时间等等。应说明资料来源的时限、年龄、性别、职业的可比性。在此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说明疗效或某种方法时需设对照组,条件同等、随机分组、用药或检测采用双盲法对照。共同的是使读者具体了解该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方面便于验证和仿行。任何科学成果,必须能够在方法同样条件下重复出同样结果,方能得到公认。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固然不行,过分详尽也无必要。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在对图表的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图表中的数据一定要和文本中的一致,且是真实的、正确的,不可出现图表与文本描述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三、结果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对结果的撰写,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这部分内容再去做引证的论述,只要实实在在撰写论文通过实验所得的结果便可以。

四、讨论

即将所得结论或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认真分析。科学的推论和评价,证实所得结果的可靠性,阐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从而取得大家的公认。通常讨论的问题有:阐述该文研究的原理与机制;说明该文材料与方法的特点及其得失;分析该文结果与他人的异同及优缺点;根据该文结果提出新假设、新观点;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等等。在对于存在相反观点的理论和内容,我们也要在讨论部分给予中肯的论述,切不可为了体现自己论文的成果而去踩低他人的成果。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其中的某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讨论必须紧紧扣住该文的研究结果,突出自己的新发现与新认识。有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抄袭某些专著和教科书的内容,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说,文献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一些本专业相关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或者仅仅是想看看前辈大牛们撰文时的思路或文章结构、实验的设计等等,为自己撰写论文打好基础。但不管怎样,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看文献也应该根据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一步步来。

阅读更多请查看文章来源:华笙医学编译

当然是核心期刊啊,不过没那么高要求的话省级的就可以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是什么类型的?一般是有分普刊与核心的 普刊像《医学信息》,《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当代医药》《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核心《西部医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实用癌症杂志》都是可以的,还有不懂的也可以跟我们精品书厢了解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