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和清华有一个世界知名科学家。北大和清华有一个世界知名科学家,中国科学家邓宏魁。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8日凌晨公布了2019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全球十名科学家因对地球生物多样性、快速射电暴、量子计算机等研究入选,其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中国科学家邓宏魁凭借在CRISPR基因编辑的相关研究入选该榜单。
以他现有的头衔来看,他目前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曹原是在成都出生的,随后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深圳,从小就展现了非凡天赋的他,总能在他身上找出超越同龄人的闪光点。年仅11岁的他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而且仅仅花费相当于常人一半的时间,就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全部读完了。也就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理科6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的曹原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之外,他还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同学正在为考试操心时,他已经轻松完成了所有课业,并且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当他听说,若是在常温状态下能够找出拥有超导特性材料,便是能够震动整个科研界的发现之后,本来就对物理学充满兴趣的曹原就将其作为了挑战目标。到了大二时期,他就开始着手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并开始请求学校的教授对自己进行指导,等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于次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些履历来看,曹原不愧是一个实打实的“天才”人物,他的惊人天赋,使得他做到了常人要花费两倍甚至是三倍时间才能达到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后,才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才能引起众人的关注,曹原在物理学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研究出了“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并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保持自己优异的成绩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实验。因为热爱物理学的缘故,他埋头于实验室,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他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兴奋不已的曹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篇章。而《自然》科学杂志也发布年度科学人物,而年仅24岁的曹原赫然位列榜单第一名。
曹原取得了震惊学术界的发现之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就连向来自大的美国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许诺了一系列“好处”。但是面对所谓的“诱惑”,曹原并没有丝毫动心,他并没有觉得美国绿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能够在物理学上达成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他14岁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在2018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又在2020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特别厉害。
他两年读完初中高中,14岁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毕业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22岁,被《自然》期刊评为2018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第一名。美国也邀请他加入美国国籍。他叫曹原,他会如何做呢?
⒈ 张虎才,张林源. 兰州城市地貌及社会环境问题,兰州学刊,1987,No. 6,105 - 111(Zhang Hucai & Zhang Linyuan,Lanzhou Urban Geomorphology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Journal of Lanzhou,No. 6,105 - 111,in Chinese,1987)⒉ Zhang Linyuan & Zhang Hucai,Quaternary system in Gongwangling Area,Lantian,Shaanxi.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s. 27-36 (in English,1989)⒊ Zhang Hucai & Chen Fahu,Jiuzhoutai Loess profile in Lanzhou,Gansu. PR China.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s,72-80 (in English,1989)⒋ Zhang Linyuan & Zhang Hucai,Danxia Landforms in Northeaster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s,120 -121 (in English,1989)⒌ 张虎才,张林源,张维信,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碳氧同位素及黄土沉积环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6⑶.117-1⒍ 张虎才,张林源,Mahany,W. C.,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化学.1991⑴.79-86⒎ 张虎才,九州台黄土剖面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及其气候意义,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9⑶.232-240⒏ 张虎才,钱方.元谋盆地元谋组地层的裂变径迹年代数据,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⑴.147-148 (Zhang Hucai,Qian Fang and Chen Huailu,Fission tract dating data of Yuan Mu Formation in Yuan Mu Basin,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0 ⑴,147 - 148,in Chinese,1994)⒐ 张虎才,干旱区地学问题及晚更新世气候环境全球对比-特殊例证研讨会简介,国际学术动态.1994⑵.12-12,11⒑ H. -J. Pachur,B. Wünnemann,Zhang Linyuan,Zhang Hucai and Ma Yuzhen,Floodplain sediments on the divide between Huang He and Chang Jiang,Gansu Province,NW China,Geojournal 34 ⑴,97 - 106⒒ H. -J. Pachur,B. Wünnemann & Zhang Hucai,Lake evolu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0,000 years,Quaternary Research 44,178 - 180(1995)⒓ 张虎才,武都黄土剖面稀土元素研究,地球化学.1996,25⑹.545-551 (Zhang Hucai,A study on REE of Wudu Loess. Geochemica. 25⑹. 545-55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6)⒔ 张虎才,撒哈拉沙漠东北部苏丹境内东西断面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与环境,中国沙漠1996,16⑶.241-245 (Zhang Hucai,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grains from Northeastern Sahara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16⑶,246-25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6)⒕ 张虎才,武都黄土堆积及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⑴,105-114,1997 (Zhang Hucai,A study on loess sedimen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n Wudu area,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⑴,105 - 11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⒖ 张虎才,B. Wünnemann。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年代及高湖面期的初步确定。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⑵,87-91,1997 (Zhang Hucai & B. Wünnemann,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ronology of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determination of high paleolake level in Tengger Desert since Late Pleistocene,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⑵,87 - 9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⒗ 张虎才。沙哈拉沙漠东北部全新世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国沙漠。17⑶,291 - 294,1997 (Zhang Hucai,Holocene climatic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Northeastern Sahara Desert.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17⑶. 291-29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⒘ 张虎才,李吉均,马玉贞,曹继秀,王乃昂。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学报。15⑷,152 - 158,199 (Zhang Hucai,Li Jijun,Ma Yuzhen,Cao Jixiu & Wang Naiang,A study on Elemental Geochemical characters of Wuwei Loess Section in South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5 ⑷,152 - 15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⒙ 张虎才,史正涛,戴雪荣。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冰心,深海沉积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⑷,107-115,1997 (Zhang Hucai,Shi Zhengtao & Dai Xiurong,The climate records of deep sea oxygen isotope stage 5: a detailed correlation between Wudu loess,ice core from polar glaciers and deep sea,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⑷,107 - 11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⒚ 王乃昂,张虎才,曹继秀,李吉均,马玉贞。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初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⑷,144-146,1997 (Wang Naiang,Zhang Hucai Cao Jixiu,Lijijun & Ma Yuzhen,Primary study on paleomagnetochronological stratigraphy of Wuwei loess section in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⑷,144 - 146,in Chinese,1997)⒛ B. Wünnemann,H. -J. Pachur & Zhang Hucai,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deserts of Inner Mongolia,China,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Quaternary Deserts and Climatic Changes (Alsharhan,A. S.,Gleenie,K. W.,White,G. L. and Kendall,C. G. St. C. eds.),Balkema,Rotterdaman and Brookfield,1998,381 - 394)21. 张虎才,马玉贞,李吉均,B. Wünnemann。腾格里沙漠南缘全新世古气候变化初步研究。科学通报。43⑿,1252 - 1257,1998 (Zhang Hucai,Ma Yuzhen,Li Jijun & B. Wünnemann,A primary study on the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 in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in Chinese,vol.43,no.18,1998)22. 张虎才。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稀土元素及黄土沉积模式。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⑷,1998 (Zhang Hucai,The REE of Wuwei loess at south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 and a model for loess accumulation,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vol.43,no.4,1998)23. 张虎才,沙哈拉沙漠东北部全新世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国沙漠,17⑶,291 - 294,199724. Zhang Hucai,Climatic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f Northeastern Sahara in Holocene,Acta Geographica Sinica,Vol.8,No.4,199825. 马玉贞,张虎才,李吉均,Pachur,H. -J,Wünnemann,B.,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植物学报,40⑼,871 - 879 (Ma Yuzhen,Zhang Hucai,Li Jijun,H. -J. Pachur & B. Wünnemann,A study on the palynoflora and climatic environment during Late Pleistocene in Tengger Desert,Acta Botanica Sinica,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Vol.40,No9,1998,871 - 879)26. Peng Jinan,Zhang Hucai & Ma Yuzhen,Late Pleistocene limnic ostracod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 the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微体古生物学报,in English),vol.15,no.1,1998,22 - 3027. H. C. Zhang,Ma Yuzhen,Li Jijun & B. Wünnemann,The Holocene palaeoclimatic change in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文版,in English,1999,vol.44,no.6,550 - 556)28. H. C. Zhang,Y. Z. Ma,B. Wünnemann,H. -J. Pachur,A Holocene climatic record from arid Northwestern 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62,2000,389 - 40129. H. C. Zhang,Pachur H. -J.,Wünnemann B.,Li J. J.,Ma Y. Z.,J. X. Cao,D. F. Mu,Chen G. J.,and Fang H. B.,Late Quaternary development and levels of palaeolakes in Tengger desert,NW China,2004,(Palaeogeo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in printing)30. H. C. Zhang,Bernd Wünnemann,Yuzhen Ma,Hans -J. Pachur,Stephen Stokes,Jijun Li,Yuan Qi,Guangjie Chen,and Hongbing Fang,Lake level and climate change between 42,000 and 18,000 14C years BP in Tengger desert,NW China,2002 (Quaternary Research 58,62-72)31. H. C. Zhang,Yuzhen Ma,Bernd Wünnemann,Hans -J. Pachur,Jijun Li,Yuan Qi,Guangjie Chen,and Hongbing Fang,Abrupt climate changes during last glacial period in NW China,2001,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Vol.28,No.16,3203 - 320632. Mischike S.,Riedel,F.,Schudack,M.,and Zhang,H. 2000,The Holocene History of some Lakes in the Chinese Gobi Desert: Review and New Data. In 8Th International Paleolimnology Symposium,Kinston (Canada),Abstract: 6333. 冯兆东,陈发虎,张虎才,末次冰期-间冰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重要贡献,中国沙漠,20⑵,172 - 177 (Zhao-dong Feng,Fa-hu Chen,Hu-cai Zhang and Yu-zhen Ma. 2000,Contribution to global change of Mongolian Plateau and Loess Plateau in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Vol.20,No. 2,172 -177)34. Zhang Hucai,Ma Yuzhen,Pen Jinlan,Li Jijun,Cao Jixiu,Chen Guangjie,Fang Hongbing,Mu Defen,H. J. Pachur,B. Wünnemann & Feng Zhaodong. 2002,Palaeolake and palaeoenvironment between 42 - 18ka BP in Tengger Desert,NW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Vol.47,No23,1946-1956.35. 张虎才,马玉贞,彭金兰,李吉均,曹继秀,祁元,陈光杰,方红兵,穆德芬,H. J. Pachur,B. Wünnemann,冯兆东. 2002,距今42~18 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科学通报,第47卷,第24期,1847-1857。36. Ming Tan,Tungsheng Liu,Juzhi Hou,Xiaoguang,Qin,Hucai Zhang,Tieying Li,Cyclic Rapid Warming on the Centennial-Scale Revealed by a 2650-year Stalagmite Record of Warm Season Temperatu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3,30⑿,19.37. MA Yuzhen,ZHANG Hucai,H.-J. Pachur,B. Wünnemann,LI Jijun & FENG Zhaodong.2003. Late Glacial and Holocene vegetation history and paleoclimate of the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8 No.14,1457-1463.38. Yuzhen Ma,Hucai Zhang,Hans -J. Pachur,Bernd Wünnemann,Jijun Li,Zhaodong Feng. 2004. Modern Pollen-Base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iddle Holocene Paleoclimate (8500 to 3000yr cal BP)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engger Desert,NW China. (The Holocene,in printing).39. 汪卫国,冯兆东,李心清,张虎才,马玉贞,安成帮,郭兰兰. 蒙古北部Gun Nuur湖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突发事件。科学通报,2004,49⑴,27 - 3340. W.-G. Wang,Z.-D. Feng,X.-Q. Lee,H.C. Zhang,Y.Z. Ma,C.B. An,L. L. Guo,Holocene abrupt climate shifts recorded in Gun Nuur lake core,Northern Mongol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⑸,520 - 526 ⒈ 张虎才编著,1997。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基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pp456 (Zhang Hucai,1997. Superficial Elemental Geochemistry and Theoretical Principles,Lanzhou University Press,Lanzhou,PP456)⒉ Co-editors (Zhang Linyuan,et al) of 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COMTA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hina,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upplementary,1989⒊ 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张林源等编,1991,pp330(Co-editor (Zhang Linyuan,et al) of Quaternary glacier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ern China,Scientific Press,Beijing,PP330,1991)⒋ 元谋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钱方,周国兴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91,pp222 (Co-editor (Qian Fang & Zhou Guoxing,et al) of Quaternary Geology and Palaeoanthropology in Yuan Mu,Scientific Press,Beijing,pp222,1991)
国内自然语言处理学者众多,很难一一枚举。我就简单罗列一下我们系的几位相关老师,方便大家了解。都是我随便写的,没有字斟句酌,排名也不分先后,如有疏漏和错误多请指出,不要见怪。:)孙茂松教授:早年以中文分词研究成果闻名,计算机系人智所自然语言处理课题组(THUNLP)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内自然语言处理唯一的一级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兴趣比较广泛,涵盖中文信息处理、社会计算、信息检索等。马少平教授:计算机系人智所信息检索课题组(THUIR)的学术带头人,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兴趣偏重搜索引擎,为本科生上《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深受欢迎。朱小燕教授: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即人智所)主任,信息获取课题组的学术带头人,研究兴趣偏重问答系统、情感分析、文档摘要等。
李涓子教授:计算机系软件所知识工程课题组的学术带头人,研究兴趣偏重知识图谱与知识工程。研制推出的XLORE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规模知识图谱。唐杰副教授:数据挖掘领域的青年学者,主要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社会计算和数据挖掘,也会做一些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刘洋副教授: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青年学者,主要研究统计机器翻译。我有幸跟刘洋老师一个办公室,非常佩服他的学术品味、工作态度和为人。张敏副教授:信息检索领域的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推荐系统与情感分析。是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的著名会议WSDM 2017的PC主席。刘奕群副教授:信息检索领域的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搜索引擎用户的行为建模,近年来用眼动手段开展研究工作,得到较多的学术关注。是信息检索顶级会议SIGIR 2018的PC主席。朱军副教授:机器学习领域的青年学者,主要研究统计机器学习,也会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获取等方面做一些研究,例如比较有名的StatSnowball,MedLDA等。
男,研究员,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二级学科带头人。现任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遥感室主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地方遥感协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杂志编委。近年来,主要从事农作物和农情遥感监测、土地资源监测与评价、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攻关、863计划、国际合作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其中:主持国家九五重大攻关项目子专题4项、863项目专题2项、中日国际合作项目1项,农业部重点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1部任副主编)、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3次,出国合作研究4次。获奖6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五次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优秀图表奖1项;获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报青年优秀论文。教育简历:1983-1987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象系,学士1987-1990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硕士1990-199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科研项目: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工程研究(96-B02-01-05-01),国家“九五”攻关专题,1996-2000年,第二主持人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96-B02-01-05-02),国家“九五”攻关子专题,1996-2000年,第二主持人县级资源环境持续利用研究(96-B02-01-07-04),国家“九五”攻关子专题,1996-2000年,第一主持人全国主要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农业部重点课题,1998-2003年,第一主持人Advanced Prediction Method for Food Productivity Changes According to Global Warming in Asia Using High-Performance Satellites,中-日合作课题,1998-2002年,第一主持人对地观测技术农业应用试验示范系统集成及运行机制研究(863-308-13-03(4)),国家“863”项目专题,1998-2000年,第二主持人国家级农情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2003AA131020),国家“863”项目,2003-2006年,第一主持人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的区域作物水分信息监测技术(2002AA2Z4071-08),国家“863”项目,2002-2005年,第一主持人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条件下持续发展的调控途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第6课题,1997-2002年,主要参加人。成果及发表论文著作:1、获奖成果: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200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第7名国家级农情监测系统,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全国冬小麦遥感估产业务化运行系统,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第1名地理系统分析与PRED协调理论,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4名GPS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五次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优秀图表奖,第1名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1997年,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报青年优秀论文,第1名2、主要论文与著作:王铮、周清波等,地球表层科学进展,1994,测绘出版社,副主编王铮、周清波等,自然灾害学导论,1995,云南科技出版社,副主编唐华俊、周清波等,土地生产潜力方法论比较研究,1997,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副主编周清波,火山喷发对辐射传输影响的研究,1993,地理研究,VOL 12, NO 3周清波等,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1995,地理学报,VOL 49, NO 4周清波等,GPS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至县仙鹤乡为例,199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No.5周清波等,省级基本资源与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系统,1998,农业信息探索,No.6周清波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研究—以潼关至郑州段铁路沿线为例,1999,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陈仲新、周清波等,全国冬小麦面积变化遥感监测抽样外推方法的研究2000,农业工程学报,VOL 16, NO 5Zhou Qingbo, Climatic Changes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1999,The 6th JIRC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JapanZhou Qingbo, Application of GPS Technology on Dynamical Monitoring of Landuse,2001,Asia GIS 2001,Tokyo, JapanZhou Qingbo, Liu Jia. Chen Zhongxin, Xin Xiaoping & Miao Jianming, 2002, A Research of Crops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3S’ Technologies. in Satoshi Uchida et al eds.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hina Agricultural SciTech Press Pp77-85.周清波等,农情遥感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2004,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No.5周清波等,EOS-MODIS卫星数据的农业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2004,农业情报学刊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有这些斗志昂扬,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国家的前途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少年加油,希望你用你的才华施展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
应该说是特别难的吧,因为这上面对于文章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很少有论文能够通过。
挺难的,本身这个平台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随便便的,一定要是对整个科学研究有了重大贡献才可以。
他的确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新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是一个天才一样的人物。
为他是个天才呀。很难想象会有这么优秀的人,他就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相信他肯定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这是因为Nature上面要求的专业性比较高,而且一旦在上面发表过文章之后,就说明自己非常的有成就,同时这个专栏主要针对的就是一些西方的国家。
我国24岁天才少年曹原与其导师一天之内连发两篇《Nature》,介绍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在第二篇论文中曹原和其他两位作者并列为第一作者。
在学术圈中,第一作者被认为是对论文做出绝对贡献的人,而通讯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
其实,这并不是曹原第一次获得国际关注,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6日,当时只有21岁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内连发了两篇《Nature》论文,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这里多说一下,一般论文很难登上《nature》,有些科学家一辈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两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论有多么重要。
在2018年被英国《自然》周刊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而当时还是学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诺贝尔奖颁给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虽然国内国外对曹原的研究赞誉如潮,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中国人曹原的科研论文,非要去英文期刊发表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有含金量,我们可以透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人的论文,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为荣。
论文的发表
其实科学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样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过明星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科学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创新性工作,然而他们研究的成果究竟对不对呢?其实并不能只有作者一个人说了算,比如:我说我研究了一个超导体,那么我把我的研究交给同行审阅的时候,同行通过我的论文来指出我的错误,从而否定我的理论。
当我交给同行审阅时,并不是一个个直接去找同行,而是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让同样订阅该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这么多,我该如何选择要投稿的期刊呢?这里有几个重要标准:相关领域的期刊;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冷门的期刊,该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订阅,那就说明我的文章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很难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热门的期刊,该期刊会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的关注,那就说明我的文章能够引起同行热议。
但是,热门期刊并不会随便收录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该期刊每次可以收录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该期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会对论文进行筛选。一般创新度不够、实验数据造假、论文与其他重复性较高等文章都会被筛选掉。
但如果通过了这个阶段,也不会被立即发表,杂志的编辑还会提出修改意见,以及调整内容等进行修改,审核等,在此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文章被筛选掉。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需要3-12个月,当然如果研究的内容非常热门或者成果特别巨大,那么可能只需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发表出来。
中文研究为什么要发表在英语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选择在英语期刊发表,其实就是因为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评价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看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是IF(年份)=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该期刊最近两年发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么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2。
从这里你看出来了,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着被同行认同率越高,而影响因子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从2019年影响因子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40.137,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为17.848,是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响力远不如《nature》。(多说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比较大,具体要看期刊的领域)
也就是说,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么该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内的科学家关注,无法获得国际的关注,以至于该作者的成果无法被大众所熟知。这非常不利于科学交流,也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
总结
其实最开始最受欢迎的国际期刊并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语,这是因为当时德语有很多顶级科学家,但随着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科学水平大幅提升,以至于目前主流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为只有受关注较高的期刊,才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同行审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足够的关注。
因为他真的拥有很强的天赋,所以的话他能够发出如此多优秀的论文。
曹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获得许多成就:1. 曹原发现让石墨烯实现零电阻导电的方法,能源利用率与能源运输效率大幅提高。2.2020年5月6日,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连发两篇论文。3.2021年2月1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Tunable strongly coupled superconductivity in magic-angle twisted trilayer graphene》论文。
如今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特别的优秀。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有这些斗志昂扬,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国家的前途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少年加油,希望你用你的才华施展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
他两年读完初中高中,14岁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毕业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22岁,被《自然》期刊评为2018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第一名。美国也邀请他加入美国国籍。他叫曹原,他会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