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谢琳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南方科技大学谢琳发表论文

广州南方医院是国内血液内科实力最强的医院。血友病全国最专业的医院,我是一名血友病患者,我了解到的基本都去南方,尤其是动手术等高危风险的。它也是全国最早从事血液病研究的医院之一。

血液内科,无非就是出凝血疾病与血液肿瘤,而出凝血疾病又主要是血小板和血友病,血液肿瘤又主要是白血病。

因此我们只要了解血液病与白血病的专家即可。

出凝血疾病专家

1.孙竞教授

医疗特长:擅长非亲缘移植和难治性白血病移植,以及移植并发症防治;擅长血友病诊治管理工作。

从医历程:血液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负责完成移植2000余例,擅长非亲缘移植和难治性白血病移植,以及移植并发症防治;负责血友病诊治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综合关怀和分级管理模式,使南方医院血友病中心成为WFH中国血友病培训中心和国家血友病诊疗示范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亚专科和出凝血疾病亚专科负责人。

学术任职:任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血栓学组和贫血学组委员,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常委及预防治疗组和护理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血友病诊疗管理中心主任,广州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是血友病的知名专家

2.叶洁瑜医生

医疗特长:擅长血小板相关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

从医历程:副研究员,医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血液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对血小板相关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具有较深入的研究。

科研情况: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南方医院杰出青年培育计划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副研究员,医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血液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对血小板相关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具有较深入的研究。科研情况: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南方医院杰出青年培育计划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血液肿瘤专家

1.刘启发教授

医疗特长:在白血病的分子发病机理、造血干细胞移植、肿瘤免疫治疗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防治等领域具有高的造诣。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难治性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从医经历: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血液肿瘤的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曾在日本东京自治医科大学作为客座研究人员进行一年的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在白血病的分子发病机理、肿瘤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防治等领域有极高造诣。科研情况:曾先后主持1项“九五”国家重大疾病攻关课题,3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7项面上和2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7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学术任职:亚太地区血液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副组长和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常委及精准医学学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细胞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血液肿瘤首席专家。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6.263)、中华内科学杂志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11家核心期刊编委或常务编委,10余家SCI期刊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审稿专家。

2.冯茹教授

医疗特长:作为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在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从医经历:血液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室党支部书记。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美国进修深造。长期从事血液病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研情况:先后三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多次获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广东省自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省卫生厅基金资助。近年来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包括CELL、PNAS,Blood,BMT等著名杂志发表论文,且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高达近700次和近200次。

学术任职:现任中国实验血液学专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侯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液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广东省免疫学会理事、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常委。

3.平宝红

医疗擅长:擅长疾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综合治疗。

从医历程:惠侨医疗中心一病区科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血液病临床诊治工作,在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综合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科研情况:主持国自然基金1项,省市级课题5项,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微重力环境对造血干细胞调控、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GVHD防治作用相关研究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

学术任职:担任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涉外与特需医疗服务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学会委员、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分会委员。

南方医院血液科简介

一、 学科发展沿革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血液专科之一;经过几代人不断努力,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成为硕士与博士授权点学科,且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血液病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国家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军血液病中心(原)、广东省血液病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教厅血液病重点学科、广东省血液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血友病诊疗管理中心、世界血友病联盟中国血友病诊疗培训中心、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与台湾慈济骨髓库采集和移植医院等。根据学科发展需求,2011年成立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在白血病精准诊治、淋巴瘤/骨髓瘤靶向诊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并发症防治、血友病诊疗综合关怀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及先进水平。

二、 学科结构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常驻机构。学科现由常规诊疗病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惠侨楼病区和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重点实验室四部分组成。常规诊疗病区床位102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床位34张、惠侨楼病区展开床位16张;血液病实验室实用面积500㎡,下设实验室有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形态学和白血病样本与资料数据库。人员:全科医护技人员140人,其中医生系列34人(含高级职称13人)、技术系列14人、护士91人。医生系列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13人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国家级学会副主任委员2人次、常委5人次,省级学会主委4人、副主任委员5人次

三、 医疗特色1、白血病精准诊断与治疗白血病是常见的血液肿瘤,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和疗效差别大,目前国际趋势是精准个体化治疗。南方医院血液科从上世纪90年代始,开展白血病的精准医疗包括:精确诊断 综合采用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基因突变检测等先进手段,对每一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精确诊断分型、评估风险分层、筛选治疗靶点;个体化治疗 通过分析患者精确诊断、预后分层和靶点选择的信息,我们为患者量身设计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移植等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采用精准医疗,目前我科急性白血病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高;采用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无病生存高;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预后良好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期无病生存达80%;中高危急性淋巴与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5年无病生存达70%;采用“基因定量”+“突变检测”指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5年无病生存高;采用超强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早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策略治疗难治复发性白血病,5年无病生存达到50%以上。 2. 淋巴瘤/骨髓瘤靶向治疗淋巴瘤/骨髓瘤是我科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亚专科方向,我们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淋巴结细胞匀浆免疫分型(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核磁共振、PET-CT、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等综合技术手段,建立了淋巴瘤/骨髓瘤精准诊断分型/分层体系,通过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放疗、新药临床试验等方法对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分层、个体化和靶向治疗,并且结合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特点,汇集南方医院相关科室,建立了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MDT),使患者得到更加全面、快捷、专业的立体层面的诊断与治疗。我们采用免疫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瘤患者,率先开展苯达莫司汀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细胞性惰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复发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3年无病生存达到60%。在国内开展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新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显著提高了疗效和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总之,通过采用精确诊断和个体化靶向治疗体系,我科在淋巴瘤/骨髓瘤综合诊疗领域处于国内优秀水平。

3. 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并发症防治我科是国内较早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之一,目前是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移植病例较多的移植中心。从1984年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至2015年已完成移植近2000例;现拥有移植层流病房31张,能开展所有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每年完成移植25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流程是供者筛选、移植时机与方式、预处理方案优化和移植后并发症处理。我科已建立成熟的非血缘供者和单倍体(亲缘半相合)供者移植技术,疗效与同胞全相合移植没有差异,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基于精准诊断选择移植时机与方式;采用足叶乙甙增强预处理移植方案治疗高危/难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年无病生存可达70%;采用超强预处理方案移植联合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难治性白血病/淋巴瘤5年生存率达60%;在移植并发症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有成熟系统的诊治规范,在移植后病毒感染防治体系、PTLD诊断及治疗体系、CD25单抗联合MSC治疗难治GVHD、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早期诊断及干预等领域处于国内优秀水平。此外,我科在CD34纯化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难治复发天疱疮等领域保持较高水平。

4. 血友病综合关怀我院是国内较早开展血友病诊治综合关怀的单位之一。南方医院血友病中心于2000年与加拿大渥太华CHEO医院建立了“WFH血友病姐妹合作中心”,2001年被世界血友病联盟(WFH)批准为“广州血友病治疗中心”;2009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认定为“广东省血友病诊疗中心”;2010年1月由广东省卫生厅批准为“广东省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2010年11月被世界血友病联盟认定为“WFH中国血友病诊疗培训中心”;2013年由广东省卫计委批准为“广东省血友病诊疗管理中心”。通过组建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团队和医护骨干的国内外培训,我科建立了完整的综合关怀体系,目前日常随诊省内外患者1500余人。本中心设立有血友病专科门诊,实施血友病综合关怀护理,血友病专职护士每周一、三、五开展护理门诊,培训病人自我注射和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开展阳光俱乐部活动,每年4月17日世界血友病日定期开展联谊会,给医患、患患之间的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建立了完善的患者登记和随访管理制度;设有血友病专职理疗医师和治疗师协助指导关节锻炼与康复;定期举办患者血友病知识教育和诊治新进展讲座,免费提供教育资料、治疗辅助材料以及家庭治疗与自我注射培训;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综合团队协助解决血友病疑难并发症的诊治,如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中大型手术、抑制物(抗体)监测和免疫耐受治疗等。

5. 红细胞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我科设有“红细胞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亚专科方向,主要负责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等疾病的诊治和研究。 我科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类遗传病分子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较早组织实施地贫人群的监控预防计划,建立了针对地贫和G6PD缺乏症等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新技术及临床应用;采用CD55/CD59联合Flaer流式技术检测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PNH),显著提高了PNH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率;在国内较早开展环孢素联合ATG和脐血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新业务新技术,有效率达80%,明显提高了重型再障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进行精确诊断及分层治疗,中低危组采用对症支持、来那度胺或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高危组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显著改善了预后和患者生活质量。

2023年我院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和录取,依据《南方科技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我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录取实施细则。1. 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红卫成员:陈曦、陈小菁、黄安诚、廖茂富、刘忠民、饶枫、孙颖、沈庆涛、温子龙、赵燕、翟继先、周稳2. 复试工作监督小组:组长:梁建生成员:姬生健、万峻三、 学科招生计划(根据上级最终下达的招生名额为准)统考预计招生45人左右(含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依托生命科学学院招生2人),招生名额根据国家最新招生计划下达情况,随时更新。四、 参加复试考生名单具有复试资格的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为80人,复试名单见附件1。五、 2023年研究生复试考生报到及资格审核1. 时间:2023年3月24日10:00-16:002. 地点:生物楼307会议室3. 资格审查内容:复试前必须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不予复试。请各位考生务必提前备齐以下材料:① 考生初试准考证一份;② 有效的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③ 非应届本科生需提交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一份;应届本科生需提交学生证原件及信息页与注册页复印件一份、《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一份,其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需在入学时提交审查;④ 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一式五份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一式五份(加盖档案单位公章);⑤ 考生个人自述及简历一式五份,内容清晰简洁,主要包括:既往学业、外语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政治表现和思想品德等情况;⑥ 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除上述①-⑤项材料外,还须提供《入伍批准书》、《退出现役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按要求进行学历或学籍认证。复试阶段未提交学历或学籍认证的考生,应在录取结束后的规定时间内提交,否则将视为资格审核不合格并失去拟录取资格。以上资格审核材料核原件交复印件,复印件均需有考生本人手写签字,请各位考生务必提前准备,按上述顺序整理。所有材料入学前需再次复核原件。如考生提供虚假材料,任何时候一经发现,将取消其录取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不论是否录取,所交材料一律不予退还。六、 2023年研究生复试形式与内容1. 时间:2023年3月25日8:00-18:00(请务必提前半小时到达候考地点)2. 地点:3月24日报到时告知3. 形式:复试以面试形式进行,分为学术及综合素质考核、外语考核两个部分,以考查考生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与能力、外语水平为主,每人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满分为100分,其中学术及综合素质考核70分,外语考核30分。① 学术及综合素质考核(15分钟):主要考查学术和科研能力、思想道德、本学科专业外的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考生提前准备一个3分钟左右的PPT文件,介绍个人的自然情况和参与过的研究工作。面试时,考生首先采用PPT文件陈述个人情况,然后接受专家提问;② 外语考核(5分钟):主要考查口语和翻译能力,将由考生现场随机抽取考题。4. 考核内容:①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② 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 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⑤ 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⑥ 身心健康情况、举止、表达和礼仪等;⑦ 外语听说能力。5. 注意事项:① PPT文件以考生姓名命名,并于3月23日下午15:00前将面试PPT发送到生命科学学院工作邮箱,面试当日请自行携带面试PPT;② 考生通过资格审核后,将抽签随机确定面试顺序;③ 面试时考生应自行展示反映自身能力与水平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成绩单,英语四、六级证书,本科毕业论文,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各种技能、获奖证书等材料);④ 所有考生均需提前统一进入考试等候区I候考,进入候考区的考生须上交手机及其它全部电子设备;⑤ 面试后的考生进入等候区II,领取手机后按指示离场;⑥ 考生在等候区及考场范围内使用任何电子及通讯设备均属于严重违反考试纪律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取消面试资格,已面试考生则取消其面试成绩。七、 考核结果与录取原则复试考核成绩以60分为合格,没有达到合格线者,将失去拟录取资格。考生的最后总分为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之和,其中初试成绩占50%,复试成绩占50%,即总分 = (初试成绩/5)*50% + 复试成绩*50%。录取时按考生最后总分由高向低顺序录取。考生总成绩相同时,按初试成绩排序,初试成绩相同时按初试前三科成绩加和排序。

很高。1、在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发表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2、拥有一支具有卓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研究团队,并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和应用价值。3、拥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的声誉。4、坚持学术正直、严谨治学、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12年的时候,他就在纽约进行攻读博士,有一位好的老师那就是陈秀雄,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们相互探讨,学会了很多的真本领,最终在博士毕业之后,就成为了麦迪逊分校的一个助理教授,不管是在哪一个地方,他都能够发光发热,并且学到很多的东西,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这个世界难题的领域是在负微分几何领域,因为这个领域上的东西都十分的困难,截止在他发表论文之前,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将其中的难题给解决,这个难题就是在稳定的前提下解出唐纳森和程秀雄提出来的一些超临界理论,但是陈先生他做到了,并且在这个方程当中建立了一系列的桥梁

南方医科大学李琳发表论文

在不久之前,一个28岁的便已经成为博士导师的女士进入了人们的眼帘,据报道,这位博士年薪高达90万,安家费220万。这位女博士的成功,也为人们指明了一条逆袭的捷径。 一个孩子,需要从四五岁的时候便进入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甚至可以读研、读博。按照常理来说,一个人读完博士之后,一般都已经28岁左右了。但是今天的主人公李琳,她在28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博士导师了。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唐张为《渔阳将军》

10年前,有一个浙江女孩陆盈盈,22岁就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26岁在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

正在大家不知道陆盈盈何时归来之时,2015年8月,27岁的她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全职入职浙江大学工作,成为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遵从父命学文,理科成绩却反倒不错

1988年11月,陆盈盈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爷爷、奶奶都是教授国语的高级知识分子,受家庭影响,父亲也希望她能有一些文学天赋,所以从小让陆盈盈看一些文学作品、古典名著等。

到了中考,在父亲的指导下,她还考上了杭州省高级中学,只因为近代几位大家鲁迅、李叔同、朱自清、沈钧儒等都曾经在此执教。

不过,父亲的一厢情愿并没有见效。陆盈盈天赋一般,学习也一般,几年来虽然语文笔记做得很多,但是文科成绩并不理想,反倒是理科成绩还不错,尤其是化学。

后来,经过讨论,权衡利弊之后,全家人同意了她学理科,理想目标是浙江工业大学。最终,在高考时,她以超过浙大几十分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她说这是高三以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一次了。她能如愿考上浙大,全家人都很高兴。

二、浙大稳健发挥,顺利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

进入浙大后,陆盈盈一如既往,保持了像以往一样,努力学习,虽然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总能保持在中偏上水平。2010年,她顺利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并获得了美国康尔大学读博的机会。那一年,她刚好22岁,取得这样的成绩,让许多同学和老师对她刮目相看。

在留学期间,陆盈盈表现越来越好,她用4年时间就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4年,她又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5年间,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过相关论文16篇。2014年12月,她被授予Austin Hooey研究奖。(研究生的最高荣誉)

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教授Lynden给了她很大的评价:她聪明、和他人相处得很好;她的论文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比一般的博士论文出众。

三、现状如何?

陆盈盈在美国工作一年后,便有了回家的念想,她:“一个国家强大不强大,能不能往前走,需要每一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力;而我所能为她做的事,就是回来做好科研工作,让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发展。”

2015年8月,27岁的她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全职入职浙江大学工作,成为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如今,她的研究方向是:

1. 多功能离子液体

2. 无机有机纳米结构杂化物

3. 锂电池等能源化工材料

4. 锂电池安全问题

5. 高能量大功率储能器件

其中,她在2017年发明的一项专利——一种应用于锂金属电池的充放电系统,就是应用在电池充电上面,能够使得大容量电池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极速充电,大大节约了人们等待的时间。

四、结语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有人说女孩子不适合做科研,但是陆盈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孩子一样可以做科研,而且成果不输于男生。

近年来,我国的女科学家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90后女孩,如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的杨树、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博导的刘明侦;浙江大学27岁博导刘琬璐;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导李琳等等,她们都是中国新一代的女科学家。

对于陆盈盈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在我国以,文治,著称的宋朝,宋真宗赵恒大笔一挥写下,励学篇,勉励世人读书,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尤其朗朗上口在教育性别平等的当代,颜如玉,们也有机会从书中汲取知识,自己筑造,黄金屋,了一则,28岁美女博士受聘名校,获220万安家费,的消息一出,立刻就冲上了热搜榜,网友们纷纷评论,人家不仅比我美还比我有才啊

教授,博导,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多数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最不济也得是个中年人,毕竟按照以前的职称晋升体制,资历还是很重要的。

大学职称不知道怎么样评聘,但是中小学职称评聘中,资历是一个硬性条件,比如二级未满五年不得评聘一级,一级未满五年不得评聘高级(本科以上学历可缩短一年),这样算来,中小学老师要评上副高职称,一般来说要,参加工作15年以上。当然这还是理想状态,因为副高职称僧多粥少,很多老师到退休也评不上副高。很多老师戏称为这是“领子熬红了,头发熬白了”。

资历不一定说明水平能力,但职称的初衷是为了说明水平和能力的,如果都论资排辈去评聘,那职称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很多年轻老师有水平,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没有资历,因此只能慢慢熬资历。

91年,到现在也不到30岁,能评上教授,博导,也算是火箭速度了。当然对于大学的职称评聘,我也是门外汉,但是30来岁的教授,博导还是非常罕见的。

这也让有才华的年轻老师看到了快速晋升职称的可能,虽说要复制很难,但毕竟有了先例,有了这种迹象。为了照顾老同志,资历在职称评聘中占有一定比重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完全论资排辈,更不能以资历为障碍堵住有才华的年轻老师的上升空间。

总结语:职称评聘体制资历可以作为重要的加分条件,但是不宜成为硬性规定。毕竟职称的设立是为了优劳优得,体现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资历并不一定能说明能力,也不应该成为堵住有才华的年轻老师上升的绊脚石!

河南科技大学陈琳论文发表

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1月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同年5月入党。在革命生涯中,先后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秋收起义、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战斗、龙源口战斗、黄洋界保卫战、水南战斗、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漳州战役、南雄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长征、陈庄战斗、热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身经百战、战功赫赫,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74年2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陈伯钧将军的第一任夫人是何克春,是参加长征的女红军,病逝。第二任夫人是陈琳,原籍河南沁阳,1928年3月生于山西晋城,1941年随父到延安,先后在鲁迅干部子弟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就读。后赴苏联留学,回国后在中央宣传部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曾翻译了多本俄罗斯名著。八十年代,从军委办公厅离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陈琳与陈伯钧从相识到相恋,最后走到了一起,生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长女陈进元陈进元,又名陈婧媛,1945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系,1987年以前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8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曾任综合编辑室和软件出版部主任。后来任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编审。1996年以后,她发表20余篇有关科技信息传播或著作权保护的论文。2005年10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35万字的《科技期刊著作权讲析》一书,是有关我国科技期刊著作权的第一部专著。2011年5月2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英年早逝,年仅66岁。二、儿子陈延滳陈延滴,1969年入伍,曾在海军潜艇部队及总参通信部工作。无论是当潜艇兵,还是当通信兵,他都能苦干实干,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1990以高级工程师职务转业地方工作,后来下海经商,2002年与朋友共同成立了北京东方晟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6年以后的部分):淮阴师范学院,《投身教育信息化主战场——新时期教育技术人发展研究》,2012-9-21 巢湖学院,《教育技术人的当代使命》,2011-5-27河南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2011年年会,《喜迎教育技术第二个春天》,河南 洛阳 河南科技大学,2011-4-27洛阳师范学院,《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历史担当》,2011-4-27邯郸学院,《教育技术人的时代使命》,2011-4-26安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人的新使命》,2011-4-26淮北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信息化新跨越——战略与路径研究》,2011-4-2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年会,《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0-11-82010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教育技术未来创新发展之路》,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场学术会议之一),2010-10-16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会议,典型经验介绍《锐意创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南京·江苏省教育厅召开,2010-12-15华东、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0年学术年会暨东南地区教育技术系主任协作会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报告》,杭州·浙江大学,2010-7-2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9年年会,《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汉语唇读研究》,福建·福州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江苏·徐州师范大学,2009-8-18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无锡·江南大学,2009-11-22南京邮电大学,《驾驭数媒扬帆远航》,2009-4-24宿迁学院,《改革创新 跨越—中国教育技术辉煌30年》,2009-4-1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2008年年会,《“干线式”方法的开创及运用》,广西·南宁第七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9-28南通大学,《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与研究》,2008-12-6e-learning大讲堂,《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经验概观》,2008-11-3,http://www.elearningforum.net/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和传媒的时代强者》,2008-10-10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7年年会,《改革教育技术本科教育打造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海南·海口·燕泰国际大酒店东南地区教育技术系主任协作会2007年年会,《改革教育技术本科教育 打造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山东·青岛大学,2007-10-18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系列课程教师培训与教学研讨会,主讲《<数字影像技术>课程创设及教学研究》,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教指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

编著出版的著作和教材陈琳著 《数字影像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陈琳主持建设《数字影像技术立体化数字教学资源》,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978-7-89469-769-1,2011年(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2011年)陈琳、赵锡安、李忠、徐明、郑权等《聋人手语900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二等奖,2011)陈琳主编《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163万字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37万字陈琳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47万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江苏省精品教材,已发行近10万册)陈琳著 《数字影像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40万字(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陈琳参编 《大学摄影选修课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1月(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组织编写)陈琳著 《大学摄影创新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2月,30万字 (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一等奖,已发行数万册)陈琳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获全国高校优秀畅销书二等奖,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二版发行约10万册)陈琳编著 《美能达照相机选购使用指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2版,24万字陈琳编著 《数字照相机》,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年1月版,15万字陈琳参编 《摄影师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年12月版,50万字陈琳编著 《美能达照相机选购使用指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24万字陈琳编著 《135单反照相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4万字陈琳参编 《实用摄影手册》,福建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30万字陈琳编著 《摄影新知识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22万字陈琳编著 《最新照相机使用问答》,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9月版,25万字陈琳编著 《数字照相机性能选购使用》,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陈琳著 《数字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10月版,19万字(获江苏省高校摄影著作奖,全国首部系统论述数字摄影的著作)陈琳编著 《现代摄影器材问答百题》,福建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18万字陈琳编著 《摄影实用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14万字陈琳、杨鸿德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陈琳、高文虎著《投影技术与投影教学》,南京出版社,1994年1月版,18万字杨家良、陈琳、吴中江主编《电化教育教程》,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20万字陈琳参编 《电化教育简明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22万字发表的论文(1997年以后的主要部分)《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教育研究》,2012年4期《创新与引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8期《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4期(与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合作)《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1期(与王矗,李凡,蒋艳红,陈耀华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广告新形式探析》,《现代传播》,2012年4期《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与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合作)《高校教材建设的时代性要求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11期(与蒋艳红,李凡,王矗合作)《网络发言人制度传播优势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12期(与丁晔,王健合作)《从2010年世博会看电影传播新形式新发展》,《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2期《有效网络阅读资源建设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1期《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影像技术》,2010年6期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0期(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论文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4全文转载)《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与王运武,徐华平合作)《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载《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2010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电化教育研究》,2009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与王运武合作)《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9第3期(与周惠颖,徐华平,王运武合作)《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开放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5期(与研究生张琪合作)《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数字短片发展探究》,《电影文学》,2009年12期(与研究生 张伟合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7期(与张琪合作)《应用促进公平: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4期(与研究生周惠颖合作)《网络阅读心理的不良倾向及其调整》,《中小学电教》,2009年5期(与研究生 王健合作)《基于〈聋人手语900句〉论多媒体电子书的制作》,《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4期(与研究生 杜荣良合作)《聋人手语动画开发的实践研究——以〈手语100句〉的开发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2期(与胡永斌和研究生张汇芬合作)《苏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第12期《改革教育技术本科教育 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2期《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第8期 (与研究生合作)《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与研究生合作)《从CSSCI看新世纪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地位的变化》,《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2期《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变化透视》,《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2期(与研究生合作)《从CSSCI看〈电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期(与研究生合作)《移动学习——未来聋生学习的新视窗》,《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4期(与研究生合作)《景影差异论》,《影像技术》,2007年1期《摄影用光创意手法论》,《影像技术》,2007年6期《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世纪提升》,《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9期《观念为先、能力为上、创新为本——教师教育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与体会》,《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9期《中国摄影学科的困境及出路》,《美术与设计》,2007年3期《中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6期《中国教育信息化必须防止的倾向性问题》,《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开创信息技术类课程新的“干线式”教学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5期《从微观层面着眼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化》,《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12期《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断层扫描》,《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与研究生合作)《数字影像技术课程的创设与教学》,《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数字化拍摄中的清晰表现》,《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4期《遭遇数字尴尬》,《大众摄影》2006年7期《数字拍摄中噪波的产生与消除》,《影像技术》2006年第1期《教育游戏发展的思考》(学术版),《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9期(与研究生合作)《信息技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数字影像分辨率的均衡匹配》,《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网络课程质量速度统一观》,《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期《数字影像获取中的色彩控制》,《影像技术》2004年4期《数字照相机规范》,《影像技术》2004年1期《数码相机操作与使用》,《影像材料》2004年4期《影楼数字化战略》,《影像材料》2003年第6期、2004年1期《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获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会论文一等奖)《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制作》,《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1期《数字相机国际语言解析》,《中国摄影》2003年第10期《数字影像的色彩控制》,《中国摄影》2003年第11期《专业扫描仪特殊修饰功能的利用》,《中国摄影》2003年第8期《数码摄影中的曝光控制》,《照相机》2003年第1期《专业型数码相机“专”在何处》,《摄影与摄像》2003年第1期《几种数码彩扩方法的比较》,《照相机》2003年第7期《信息技术对摄影深层次影响的思考》,《影视技术》2003年第1期《数字影像输出催生数字相纸》,《影像技术》2003年第1期《数字影像银盐相纸化的途径与要求》,《影像技术》2003年第3期《数字照相机成像芯片》,《影像材料》2003年第2、5期《数字相纸优势谈》,《影像材料》2003年第2期《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盐城师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03年3期收录《网络课件质量速度统一观》,《自然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数字照相机色彩分割记录方式与特点》,《影像技术》2003年第4期《TIPA给我们的启示》,《影像材料》2002年第6期《多媒体教学异常现象原因及解决办法》,《远程教育杂志》2002年第6期《大学摄影教学改革之路该如何走》,《高校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构建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全国师范院校电教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获二等奖《关注数码胶卷》,《摄影与摄像》2002年第7、8期《试探动画的教学功能与数字化制作》,《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音频数字化媒体与加工处理数字化》,《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4期《现代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2期《摄影教学的革命》,《影像材料》2001年第6期《聚焦数字影像新技术》,《影像材料》2001年第3期《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盐城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单反数字照相机的特殊操作与设定》,《中国摄影》2000年第1期《全面认识专业闪光灯的特殊功能》,《中国摄影》2000年第2期《试探构建网络影展体系》,《中国摄影》2000年第9期《投影片数字化制作方法再探》,《感光材料》2000年第1期《数字摄影热点问题探讨》,《感光材料》2000年第2、3、4、5、6期《数字照相机特殊性能指标辨析》,《摄影与摄像》2000年第1期《试探数字照相机用存储媒体的特色与使用》,《照相机》2000年第2期《试探数字照相机的特殊结构与组成》,《照相机》2000年第9、10期《数字音频产品与应用》,《电声技术》2000年第12期《幻灯片复制技术》,《教育传播与技术》1998年第1期《关于数字照相机在教育中应用的探讨》,《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数码相机的特殊使用》,《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1、2、3、4期《试探数字照相机选购要点》,《照相机》1999年第1期《计算机屏幕影像拍摄》,《感光材料》1999年第2期《数码照相机分辨率辨析》,《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5期《数字照相机特有功能纵横》,《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7、8期《专业数字摄影设备的种类与选择》,《照相机》1999年第9期《关于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盐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色调分离多次曝光制作彩色投影片》,《感光材料》1998年第1期《数字相机性能综观》,《感光材料》1998年第2期《投影片数字化制作方法初探》,《感光材料》1998年第3期《数字摄影新发展扫描》,《感光材料》1998年第5期《数字摄影概论》,《人像摄影》98年1、2、3、4、5、6、7、8、9、10、11、12期99年1、2、3、4、5、6、7、8、9、10、11、12期《数字影像系统新景观》,《照相机》1998年第2期《关于数字摄影特色的思考》,《照相机》1998年第3期《影像稳定功能镜头透视》,《照相机》1998年第9期《分区套式多次曝光制作彩色投影片》,《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数字摄录一体机纵横》,《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6期

南方科技大学发表论文奖励

助学金,顾名思义,并不是工资,只是帮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助学金本身没有特定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发放一部分,导师自己发放一部分。

20年前,中科院系统的助学金普遍高于高校。一般城市的研究所博士助学金大约500-700元/月,北京和上海的研究所大致在1500-2000元/月,但具体数额各个研究所以及导师之间会有很大差别,并非有统一的标准。高校读研的同学就相对比较拮据,每月只有大致200-300元的助学金,而且当时的高校研究生还要细分公费生和自费生,自费生需要交学费,甚至还没有助学金。

随着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也增加了许多。高校的政策也在不断地改革,所有的学生都是自费生,但实际上奖助学金覆盖了所有学费。除此之外,一般城市的高校博士生还会有每月2-3千元不等的助学金。当然每个学校,每个导师课题组的助学金都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基本上在这个水平。同样,北上广深会高一倍左右。当然,这里我写的是奖助学金,其中的奖学金不是真正意义的奖学金,只指覆盖学费的所谓奖学金。真正意义的奖学金是需要差额竞争的,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拿到,所以一般招生老师也不好意思直接提这个事情。奖助学金重不重要?当然非常重要。

读博士的学生普遍年龄在22-30岁左右,有些回头是岸的大龄博士年纪会更大一些,如果没有必要的奖助学金,可能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绝大部分博士生都是靠着奖助学金艰难地生活着,同时在科学的殿堂中遨游。因此,奖助学金的最低标准,肯定需要保证博士们的基本生活费。20年前在我求学阶段,中科院的助学金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们依靠助学金,基本上都能够脱离父母的经济援助,然而当时大部分高校的助学金就略显不足,因而中科院借此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当然,现在的形势可能变过来了,很多高校的助学金早已超过了科学院系统。因而,这里必须要感谢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让寒门子弟都能够追求更高的梦想。那么,奖助学金越高越好吗?舆论经常会看到,某某老师压榨学生,或者说利用研究生的免费劳动力。更直白来说,学生们觉得助学金给少了,性价比太低

国内期刊百分之95都是要收审稿费(50-100,只要你要审稿就得交钱,不论录用与否),如果你过了,恭喜你可以交版面费了,费用大概是省级期刊要花700-1000左右,如果是核心期刊费用大概是1500-2000左右。再来说说我发过的中文EI增刊(比较水)是通过会议发表的,费用大概是会费+版面费=3900rmb。还有一点要说明国内期刊的评判标准不单是论文水平,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你们懂得!

应该的,一点也不高!

对于大部分的硕博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已经有24-30岁了,很多也成家立业了,他们要兼顾学业与生活、工作三个方面,可大多数人获得收益的途径很多时候只能靠补贴这个东西,不然生活很难维持下去。

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也就是一个月最多封顶就4000来块钱,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偏文科的专业甚至更低,例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1000多块钱的补贴,放在大城市生活,这肯定远远不够的,怎么说呢,补贴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只能保证饿不死但远远也不够花!

其实大家心中都明白,科研人员待遇太差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津贴不是吸引硕博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近年来,许多高校为招揽一流博士生来校做科研,也开始卷起来。

去年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挂出从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 10万的招生公告;南开大学表示每年将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增投自筹经费 1 亿余元,在校顶尖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超过 10 万元;清华大学也表示,要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 5.1 万元。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对博士生奖助学金进行了调整。对此,本人只想引用一句知乎答主的话来回答:早就该这样了!这钱花得绝对值!

近些年,随着各高校办学投入和课题经费的增长,研究生的各类“资助”也是水涨船高。如果考虑到与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差距,适时、适度地提高研究生的资助水平也是合理的。这里的“适度”,是指相关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到国内大学的发展现状、承受能力以及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而其基本理念是不能将教育和读书变成纯粹的赚钱途径。以博士生为例。公费博士生是免交学费的,其所获资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薪酬,而是学习期间的生活补贴。因此,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且有盈余就是发放的标准。这个标准,从根本上说,是把博士生看作学生。学生接受的是系统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技能训练,以学习知识、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为主,与赚钱自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不鼓励,也不会过分计较津贴的高低。

在双非大学一篇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可奖励3-5万元,而在985高校同样期刊的一篇论文也许只奖励1万元。部分冲刺“ESI 1%或1‰”学科的专业,对于论文还有额外30%的奖励提升,引用则是一次50元。

硕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老师的科研奖励不同,得看学校是否有相应政策。但是,研究生发放高水平的论文后,可以评选高一层级的学业奖学金。同时,可申报学校各类奖学金,比如985高校的校长拔尖奖学金博士生特等是9.6万元/年。

论文种类

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南方科技大学最新论文发表

上海科技大学(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简称上科大、 ShanghaiTech )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13 年 9 月 30 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 2022 年 2 月 14 日入选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 — 浦东新区 — 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 9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 “ 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 ” 的规划设计理念, 2015 年底基本建成, 2016 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 iHuman 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学校按照 1:10–1:12 的师生比建设一支 1000 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 500 位常任教授和 500 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 Tenure System );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已选聘 622 位教授(特聘教授 291 位,常任教授到位 312 位,教学教授 19 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0 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7 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位。,2014 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8 届 2884 名本科生, 2021 年面向全国 18 个省(市)选拔招录了 430 名本科生。 2013 年 -2016 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 2017 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9 届 5047 名研究生,其中 1421 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 2000 名左右,研究生 4000 名左右。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共有在校生 4995 名,其中本科生 1712 名,硕士研究生 2304 名,博士研究生 979 名。,学校围绕 “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的办学使命,建立了学研结合、学创结合,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机制,注重培养学生 “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 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遵循 “ 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 ” 的原则,突出 “ 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 ” 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强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学通识课,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 / 教参。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书院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全体本科生前往全国 11 个省 16 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 102 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资助优秀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 2016 年至今,共有 161 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参加 “3+1” 交流项目; 2017 年至今,共有 45 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参加暑期科研交流项目; 2015 年至今,共有 361 名本科生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项目。,2018 年至今,学校共有 4 届 1114 名本科生毕业并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 34% 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 TOP10 高校深造占比 20% ,进入全球 TOP20 高校深造占比 34% ,进入全球 TOP100 高校深造占比 83% ;约 44% 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 20% 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 AMD 、和辉光电、上证信息、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学校结合 “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突破 “ 流水线式 ”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 “ 个性化培养 ” ,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大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导师、课题的选择权,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持以硕博连读为主的连贯培养,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遵循 “ 科研中成长 ” 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上机培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已开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BeSTEC 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项目、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基于导师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等。,2016 年至今,学校已有 6 届硕士研究生、 4 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 2020 年,首届 83 名硕士研究生、 15 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学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 84% 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 AMD 、强生、 3M 、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 14%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 34% 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 62% 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至 2021 年 11 月,学校已建立 378 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 8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4642 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 Nature 、 Science 、 Cell 、 Adv.Materials 、 Cell Stem Cell 、 JACS 、 Angew.Chem.Int.Ed. 、 Nat Comm. 、 TPAMI 、 PRL 等领域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 800 篇。 2020 年我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 Nature 、 Science 上发表了 23 篇重大科研成果,其中 16 篇是以上科大为第一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2017 年 10 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 10 拍瓦( 1 拍瓦 =1 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1 年 6 月,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暨活细胞成像等线站装置研制成功并取得首批实验数据,当年 12 月生物成像实验站、表面化学实验站和超导转变边 X 射线探测器完成工艺测试,性能指标全面达标,标志我国在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线站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2016 年 4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 “ 未来医学中心 ” 、 “ 未来科学中心 ” 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合作,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南方科技大学专业有地球物理学、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专业 金融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金融学、金融工程、临床医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南方科技大学介绍 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

不可以转博。专硕招生时就是以实际操作为目的,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培养方向不同,硕士转博士为学术研究生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决定,而且需要表观出很强的研究能力,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是很难得因此是专硕是不可以转博的。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位于广东深圳市的公办理科类大学,建立时间为2010年12月20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