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蓝柯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蓝柯论文发表

全系有教授、副教授、助教、讲师46人 其中教授6人 银建军 海虑太 陈祯伟 温存超 谭为宜 龙殿宝 副教授12人 彭丽萍 韦家业 蓝利萍 钟纪新 覃忠盛 李琨 农迎春 贺卫国 覃觅 邓国琴 席战强 蓝柯 讲师22人 蓝哲 申宾 普列文 韦杨波 欧造杰 唐艳林 陈代云 莫帆 刘磊 黄猛 韦璇 秦玮鸿 甘卓廉 周佐霖 刘雨过 欧阳珍 彭裕丹 牙运豪 罗金发 周淑婷 覃永县 袁志红 助教6人 韦志巧 黄艳 邓荫金 温雅 石宁 韦柳 仫佬族,1946年生,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曾当过农民,做过教师,任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兼任县文联副主席。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第六届副主席(任期1995~2007年),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5月被选为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供职于河池日报社,主任编辑。曾任河池日报社副刊部副主任,主任,河池日报社编委。已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凤凰的故乡》、《弹铗长歌》;专著《仫佬族文学史》,此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1993年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诗集《走在秋的景深里》;民间故事集《仫佬族民间故事选》。主编有歌谣集《仫佬族古歌》(2009年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还参与《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广西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等书的撰写。《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仫佬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为副主编,并撰写其中讲唱类部分条目和起草序言。《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红水河新歌》、《公民道德歌谣》等书为副主编。此外,还有新闻、散文、杂文、诗歌、文艺短评、报告文学、通讯、民族文化研究论文等作品发表和收入各种图书。并有不少作品获全国及广西新闻、副刊作品奖。1988年10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委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参加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纪念奖”;1991年7月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评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作先进工作者”。

柯文哲发表论文

金厦大桥是指连接金门岛与厦门大嶝岛的跨海桥梁,若是能顺利建成,将是首座直接连结台湾与大陆的交通工程。据金门县政府初步规划,金厦大桥有三个方案,第一方案是直接从金门五龙山通往厦门的莲河地区,全长11.4公里;第二方案是通往厦门的大嶝岛,全长约8.6公里;第三方案是串联3岛,通过大陆角屿、小嶝岛再到大嶝岛,全长约10.3公里。

因为台湾的多任领导人对此桥的建设都持反对意见,所以“金厦大桥”的构想才会至今无法实现。

有时候想象是一回事,而现实又是一回事,“金厦大桥”构想这么多年,可是到至今都未能实现,讨论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得到一个结果,这座桥好像就是建不成一样。

厦门的新机场和金门这个地方近在咫尺,如果有这样一座大桥,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当时台湾的民众党主席柯文哲,提出这个说法之后,立刻引起了热议,这个提议可以说是大家的盼望,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金门这个地方其实也能够算是两岸纷争缓冲的一个示范地点。

关于建造这样一座大桥的构想,其实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曾经金门县政府就提出过,有这样一座大桥之后,两地的民众都变得非常方便,如果能够顺利建成的话,就是台湾和大陆之间的一个交通工程。

关于这座大桥当时也提出了三个方案,第1个就是从金门五龙山到厦门的联合地区,第2个就是到厦门的大嶝岛,还有第3个方案是串联了三个岛,当时金门和厦门双方都比较倾向第三个方案,这样两岸能够共同合作,去把这座岛给完成。

之所以这个方案迟迟未能实现,其实也跟一些领导人有关系,比如民进党当局一直都是比较消极的态度,反正就是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其实这件事情当地的民都是特别愿意的,当台北市长柯文哲再出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遭到一些政客的痛批,因此很多人都反对这一提议,这也就导致了一座大桥这么多年都没有完成了。

同时,吴成典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达了另外的看法,他认为比起这座大桥能够把厦门的地铁直通金门更为实际,都有各自的理由,都有各自的原因,到底是为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台北市长柯文哲在台北疫情防控会议上表示,80%确诊患者无需住院,引发巨大争议。台湾省省新增确诊病例已连续多日超过100例,疫情扩散给台湾省省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许多确诊患者不得不在家隔离,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床位。这种情况显然对台湾省的防疫非常不利。 柯文哲如此说道。首先,医疗系统压力太大。由于台湾省确诊病例已连续多日突破百例,确诊病例激增给台湾省医院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克文哲不得不让一些轻度病人在家隔离。其次,确诊病例激增。最近几天,台湾省的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00例。这个新的确诊病例数对台湾省非常不利。医院无法为确诊病例提供足够的床位,因此许多确诊病例不得不呆在家里。最后是统治者的无能。目前台湾省省很多确诊病例都要在家隔离,得不到任何治疗的事实也反映了台湾省省统治者的无能,根本无法保证台湾省省人民的利益。 第一,医疗系统压力大。 由于台湾省省新增确诊人数已连续多日超过100人。台湾省省的医院根本接收不了这么多确诊患者,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在家隔离治疗。面对这种情况,柯文哲只能这样说。 二是确诊人数激增。 对于台湾省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控制疫情的持续蔓延。每天增加100多例确诊病例,对他们医疗部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随着确诊病例激增,柯文哲疲于应付,于是发表了荒谬的言论。 第三,执政党的无能。 柯的言论也充分反映出台湾省省的执政者面对疫情束手无策的现状。他们根本不能保证台湾省人民的健康和利益,反而只是用一些荒谬的言论来愚弄和欺人民。

卢柯发表science论文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81年卢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0年1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8年获得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扩展资料

卢柯近年来的科研成就: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金属的未来》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2013年,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在论文中重点介绍了利用自行研发的技术装备通过高速剪切塑性变形在块体镍金属表面施加高梯度应变,可在其表层形成二维的纳米层状结构。

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青年志愿者。献血

在很大程度上,化学很受人喜爱,因为神奇多变的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舒适。执著于金属研究的卢柯说,作材料研究是如此地令人激动,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超音速”的科研经历 卢柯以常人所不能及的“超音速”,20岁念完大学,25岁拿下博士学位,28岁成为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担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大学时就读于机械制造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卢柯与金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的课程是《金属学》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985年,卢柯从华东工学院(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在“纳米浪潮”还没有掀起的时候,他较早地进入了后来很热门的纳米领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卢柯对非晶态金属的晶化动力学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态材料的有序原子集团切变沉积化机制,并解释了一系列用经典理论难以解释的实验结果,为以后研究非晶体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修正了被引用10多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晶化机制。在新晶化微观机制的基础上,卢柯于1990年提出制备纳米晶体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论文在美国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发表后,已被引用数百次。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审稿人对卢柯的这一成果极为赞赏,指出“非晶晶化法无疑对纳米材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认为,这一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他撰写此领域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在纳米晶体研究领域一跃进入国际前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纳米材料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如何使金属具有超塑性——可承受很大的塑性变形而不断裂,成为各国材料学家面临的一道难题。20年前,葛莱特教授曾预测:如果将构成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材料在室温下应具备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但多年来,尽管预测得到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肯定,各国材料学家的实验结果却令人失望:孔隙大、密度小、被污染等因素使绝大多数纳米金属在冷轧中易出现裂纹,塑性很差。2000年,卢柯课题组在实验室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的“奇异”性能——即纳米金属铜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论文在《科学》上发表后,获得世界同行的普遍好评,纳米材料的“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这项工作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专家指出,“奇异”性能的发现,缩短了纳米材料和实际应用的距离,意味着和普通金属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纳米金属,在精细加工、电子器件和微型机械的制造上具有重要价值。卢柯及其课题组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关于晶体过热熔化微观机制方面的,发表在2001年第87卷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很快,材料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RobertW.Cahn就在《自然》杂志上给予了专题评论。2003年12月31日,卢柯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第二篇论文,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这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表面氮化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表面氮化过程中,材料或钢铁的表面氮化处理往往需要在较高温度下(高于500℃)进行,处理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仅能耗高,更重要的是,许多材料和工件在如此高温下长时间退火后会丧失其基体的高强度或出现变形,因此,表面氮化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幅度降低氮化温度是长期以来表面氮化技术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瓶颈。2004年1月12日,“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第304卷《科学》杂志上,第三次出现了卢柯的名字。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纳米孪晶铜中获得超高强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其良好的导电率;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铜进行强化以后,其导电率是下降的。成功的“奥秘” 在别人眼中,卢柯是战无不胜的“百胜将军”,是上天最眷顾的人。只有他和课题组的同志才清楚自己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气馁。“你们所看到的成绩只是我1%的工作,其余的99%都是失败,都是残酷的现实。在我过去的研究中,经常会走到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卢柯说。“走不下去的时候,我总是勇敢地承认自己失败了。失败了,再换一个思路接着干。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但是必须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重新开始。失败其实是科学工作的常态。跳高比赛是以失败而结束的,科学工作则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铺路,以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当你有了一个灵感,钻进了实验室里,半年,十个月,一年甚至两三年下来才有结果,可结果与你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当然沮丧极了。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你可以沮丧,可以暂时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弃你的目标。失败了,证明这个思路不对,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你到达终极目标的一个过程。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对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有极强的信心,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卢柯成功还有一个奥秘——自从上大学后,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以非常人的工作节奏始终跑在别人的前头。十几年来,他一丝不苟地走在自己的行程中,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虽然他现在成了媒体追逐的科学明星,但依然故我。“上天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有的人活得很轻松,一天的活儿用两天的时间干,我则希望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如果这样算来,我干一天的活儿等于别人干两天的活儿。我在金属所干了18年,等于干了三四十年的活儿,那么,我37岁当院士,这样算起来也并不年轻。”卢柯说。材料学面临最好的机会 卢柯在努力工作、享受研究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材料学家的责任感,“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给材料学的研究创造了最好的机会”。卢柯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材料学科提出了许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镍的需求量开始上扬,镍的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镍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供需矛盾尖锐,原因就是中国的工业化。镍是用来做不锈钢的,工业化的显著标志是需要大量的不锈钢。其实,现在所有的原材料都在涨价。如果不发展先进的材料,将面临资源减少,价格上涨,中国的工业化成本将是非常巨大的。

卢柯——名副其实的青年学科带头人10年来,卢柯带领青年伙伴们在纳米材料科学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他们发展的利用非晶完全晶化制备全致密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纳米材料的三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及稳定性,在全致密纳米材料中发现了反常Hall-Petch关系,提出并在实验中证实了纳米晶体的晶格畸变效应。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点和理论框架,将纳米材料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均匀形核灾变模型,建立了固体熔点的动力学极限理论,提出了非晶态合金晶化的新微观机制有序原子集团切变沉积机制。这些结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非平衡相变过程动力学理论。卢柯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源刊物论文149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2次,有关论文被SCI引用达1200多次。2000年,他荣获美国SCI经典引文奖。1996年国际著名材料科学评论杂志《 Materials Science&En- gineering: Reports》特邀卢柯博士撰写了关于纳米金属材料的长篇综述论文并为其发表了专刊。1993年,卢柯被聘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成为我国材料科学界最年轻的高级科技人才,这一年他才27岁。随后,1995年,他被聘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任命为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被《Nanostructured Materials聘为副编辑、被《 Intemational Joumnal ofnon- equilibrium Processing聘为国际编委,1998年被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中国惟一)委员,2000年被选为德国《Z.met allkund编委和瑞士《Joumal of Metastable and Nanocrystalline Mate- rials》编委。这期间,他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或学术委员,兼任南京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兼职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特瓦鲁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几年来,卢柯获得了较高的荣誉。1991年获辽宁省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辽宁省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2年获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国家科委等部委授予的金牛奖;1995年获香港求是基金杰出青年奖(物理类);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人事部评出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由于在纳米材料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98年在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上,卢柯博士和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教授被授予 ISMANAM金质奖章,以奖励他们在“材料与工程领域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是我国材料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青年学者。1999年,卢柯获何梁何利科技基金奖、沈阳市科技振兴奖,他的学生叶丰、赵永好分别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师昌绪奖学金;2000年,卢柯又获第三世界科学院 TWNSO技术奖等奖励。他负责领导的研究组获中科院优秀科研团队称号,辽宁省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卢柯是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国内外公认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成绩卓著。但是他的根还是深深地扎在金属所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脚踏实地地继续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国际前沿不断创新。

柯召发表的论文

温州籍数学家十院士胡毓达 (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325035;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上海,200030)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大半个世纪中,在中国江南水乡的温州,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温籍数学家群体在现代中国的数学研究,数学教育,以及数学活动的组织和传播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以至作为这些数学家家乡的温州,被人们美称为“数学家之乡”。2003年10月,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访问温州时,就曾为此题写了“数学家之乡”5个大字(见右)[1]。下面,就10位温籍数学家院士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中国数学界的影响作一概要介绍。姜立夫(1890—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浙江平阳(现温州苍南县)人。他1910年以庚子赔款赴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数学,1915年获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到德国汉堡大学进修,1935—1936年又转德国哥廷根大学作访问研究。先后担任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数学教授,曾任“新中国数学会”会长(1940),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47),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2]。他专长用代数和分析方法来处理几何问题,特别在“圆素几何与矩阵理论方面”有精深研究。在数学教育方面,他1920年回国一人创办了南开大学算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如刘晋年,陈省身,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和廖山涛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3]。培育高质量数学人才,是姜立夫的突出成就之一。在科研和教学之外,他还兼顾中国数学队伍的组织工作,如领导“新中国数学会”,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积极联系推荐青年数学学者出国深造等。此外,他还担任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主席(1923),为中、英、德、日对应的数学名词的审定,出版《算学名词汇编》(1938)作出贡献。关于姜立夫在现代中国数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说:“在许多年的时间里,姜先生是中国数学界最主要的领袖①。苏步青院士评说:“他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功劳重大,影响至深,没有他,中国数学面貌将会是另一个样子”。[3]①陈省身.在姜立夫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南开校友通讯,第一期(1990)。苏步青(1902—2003,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平阳(现温州平阳县)人。1920年进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1923年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深造,1927年直接升入该校当研究生,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他先后担任浙江大学(1931)和复旦大学(1952)数学教授,创办了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多年,曾任复旦大学校长(1980)和名誉校长(1983)。并且,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数学杂志《中国数学会学报》的总编辑(1936),创办了国际性数学杂志《数学年刊》任第一任主编(1980),先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和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当时称学部委员,1994年改为院士)[2]。苏步青在微分几何和计算几何领域成就卓著,特别是专长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和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他创立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在国内外均具广泛影响。自1927年以来,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部。苏步青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1931年从日本回国后,担任了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除了和陈建功教授一起开设了多门近代数学的基础课程以外,还在中国首创开设数学讨论班,先后培养了张素诚,熊全治,方德植,白正国,杨忠道,谷超豪和胡和生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苏步青热心数学学术交流和普及工作,著有《谈谈如何学习数学》等科普册子。自1952年以后长期担任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并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1983年选为名誉理事长,多次组织上海和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活动。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和第7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对于苏步青的成就和影响,1934年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希克(W.Blaschke)就曾评价认为:“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1976年美国数学代表团在访问中国后总结指出:浙江大学曾建立了“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1987年,在庆贺他85岁寿辰和执教60周年的科学报告会上,他的学生谷超豪教授说:“苏老是国际上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他对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国际数学界占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苏老对我国数学学科的建设建立了功勋,他在浙大、复旦为创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呕心沥血。他为我国文教事业的改革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他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4]柯召(1910—2003,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岭(1937,1954-1957,1958-1962温州专区温岭县,现台州温岭县)人。1926年考上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该校数学系,1931年转学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毕业,1935年以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任南开大学数学系助教,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数学教授,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49—1950),四川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53),校长。曾任《四川大学学报》主编和《数学年刊》副主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柯召是数论专家,在数论,组合论和代数等领域有杰出成就。1937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3部。1940年担任四川大学数学系主任后,重视教师科研工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发起创办有老师和同学共同参加的数学专题研究课。他提倡开展应用数学研究,推动了四川大学的泛函分析与控制论,偏微分方程和计算数学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并且,亲自与中青年教师一道参加数学的应用与普及工作。柯召的贡献和影响不限于四川,他为中国的数学发展作过大量工作,1983年被推举为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1990年,美国数学家斯托勒(J.A.Stoane)对柯召成果的评价是:“很惊异中国人那么早就己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还说“关于二次型的大作,棒极了!”。在四川大学的校史上则记载,柯召发起的专题研究课“造就了一批在数学上锐进不已的人才”[5]徐贤修(1912—2002,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永嘉(现温州永嘉县)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美国就读布朗大学,1948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普林斯顿文学研究院一年,暑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他先后受聘任美国普渡大学工程科学教授,伊利诺理工学院应用数学讲座教授,普渡大学航空系教授,以及台湾大学,清华大学(新竹)和交通大学(新竹)兼任教授。徐贤修是一位应用型学者,他1973一1980年主管台湾的“国家科学委员会”,1979—1989年任“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台湾的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他1961年为新竹清华大学创办数学系,1962年起每年举办暑期数学研讨会,1970—1975年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他积极推动台湾数学教育,使大学的水平和规模取得迅速发展。鉴于徐贤修1955—1963年以及1968—1978年两度为普渡大学作出突出贡献,1980年普渡大学颁授他杰出贡献奖,1993年又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时,由于他对台湾的科技和教育所作出的特殊贡献,1989年台湾当局还颁给他景星奖章。[6]项黼宸(1916—1990,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瑞安(现温州瑞安市)人。194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44—1946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197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1947年起任台湾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任系主任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项黼宸专长分析数学,成果累累,著述丰富。特别是,在富里埃级数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在数学教学方面对学生谆谆善诱,诲人不倦,成绩卓著。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日本仙台东北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和荷兰的荷兰大学任教数学,还曾兼任台湾的东吴大学和淡江大学数学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为表彰他的杰出成就,1958—1968年荣获台湾第一届中山奖和台湾当局教育部的第一届著作奖。②②蔡韵箫 项黼宸教授 台湾大学数学系资料,No.272(2002).杨忠道(1923—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平阳(现温州苍南县)人。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助理员,1949年进美国杜伦大学学习,1954年获数学博士学位,同年去伊利诺大学攻读博士后,195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作访问研究。长期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教授,曾兼任数学系研究生部主任4年,数学系主任5年,196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杨忠道专长代数拓扑和拓扑变换群。主要成就有建立了拓扑学中的“杨忠道定理”,证明了代松(F.J.Dyson)猜测和最后解决了布拉希克(W.Blaschke)猜测等,还曾与众多国外著名数学家合作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和出版拓扑学方面的著作多部。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35年,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如担任马萨诸塞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的拉利·马文(larryMawn)即出自他的门下。[7]自1989年以来,他多次回国讲学,为中国培养现代数学人才作出贡献。谷超豪(1926—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现温州鹿城区)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1959年获物理一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先后任教浙江大学数学系(1948)和复旦大学数学系(1952),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和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8)和温州大学校长(1999)。他的研究领域遍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在无限连续变换拟群,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以及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取得国际数学界瞩目的成就。自1951年以来,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多部。为表彰他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上海市授予他第一届科技功臣称号。他带领的偏微分方程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研究室,同时培养了新一代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数学家。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他先后应邀访问美国,墨西哥,西德,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苏联,保加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国内许多大学和台湾讲学。他的博士论文《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评述人认为是“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嘉当(E.Cartan)之后,在这一领域里第一个做出了有实质性发展和推进的”工作。著名美国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Friedrichs)评价:“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谷超豪的卓越成就饮誉国内外。项武忠(1935—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乐清(现温州乐清市)人。1953年入台湾大学数学系学习,1957年获学士学位,196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1989年当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访问教授。1982—1985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③。项武忠是著名拓扑学家,在低维拓扑学方面多有建树,成就卓著。由于他在拓扑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出成果,1970年和1983年曾两次被邀请在法国尼斯和波兰华沙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和1小时的邀请报告。可见,他的成就享誉国际数学界。他还是美国出版的国际性期刊《数学年刊》等多份学术杂志的编辑委员。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资料(2004)。姜伯驹(193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平阳(现温州苍南县,出生于天津)人,著名数学家姜立夫之子。1953年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78—1979年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访问学者,1980一198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自1957年起一直任职北京大学,1985—1992年兼任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第一任院长,1989—1997年担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注6]。姜伯驹主攻拓扑学,在不动点理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由于他的一系列卓越成就,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奖项。特别是,还曾获第一届陈省身数学奖(1988)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6)。姜伯驹以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为己任,总是把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放在第一位,讲课精益求精,多年来主持数学教改小组积极参与数学教育改革。他热心数学普及工作,积极参与中学生数学竞赛和数学讲座,还出版多册科普数学著作,在青少年中产生很大影响。李邦河(1942—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乐清(现温州乐清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该所基础数学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在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非标准分析,以及代数几何和代数机械化诸方向均取得重要成果或重大突破。先后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例如,在偏微分方程解的定性研究中,他否定了俄国科学院院士奥列尼克关于间断线条数可数的论断,解答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克斯和格利姆关于通有性和分片解析性的三个猜想。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伊万诺夫对他在非标准分析用于广义函数方面的工作曾评说:“对广义函数的乘法,以前只在很少的情况下成功,李邦河运用非标准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果”。他关于微分拓扑的工作曾获第二届陈省身数学奖(1989),他的许多研究结果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20世纪,温州曾孕育了众多著名数学家。为了发扬温州重视数学基础教育传统,在21世纪培育出更多数学英才,温州市于2002年创立了旨在培养青少年新苗的“数学家摇篮工程。”相信在这一数学史上不多见的创新举措下,温州在造就数学人才方面将再创辉煌,为在21世纪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做出贡献!

柯召(1910.4.12-2002.11.8),字惠棠,出生于浙江温岭,数学家,数学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1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副主席、四川大学名誉校长、重庆大学杰出教授。他曾发表了近百篇卓有创见的论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柯召长期在四川大学任教,曾任该校校长多年。研究领域涉及数论、组合数学与代数学。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领域获众多优秀成果。

浙江省温州市的数学家有:

1、姜立夫:

姜立夫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2、谷超豪:

谷超豪是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48年,谷超豪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1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8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8月,担任温州大学校长。

3、苏步青:

苏步青是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扩展资料:

苏步青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学70余载,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

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立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谷超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步青

小柯论文发表网

随着近几年国内掀起的“物流热”,第四方物流正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热点。本文从第四方物流的含义、运作方式及作用入手,通过对第四方物流实践案例的剖析,探讨了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条件与局限性,并阐述了我国企业及国家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具体对策及思路。 [关键词] 第四方物流 大型企业及政府 供应链管理 一、第四方物流的含义、运作方式及作用 1.第四方物流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第四方物流(Fourth-Party Logistics,简称4PL)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统一的定义。根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在1998年所提出并注册的定义,它是指“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调配和管理公司自身,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整套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第四方物流要比第三方物流利润更加丰厚,因为他们拥有专业化的咨询服务。这种提供商可以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与价值。尽管这一块服务目前规模尚小,但在整个竞争激烈的中国物流市场上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部分。 2.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方式及作用 第四方物流(如下图)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它能有效地适应物品流动过程中各成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同时又集中了所有的资源为客户提供相对完善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正是第三方物流所真正欠缺的。通过第四方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得企业的业务策略和供应链策略协调一致,并实施流程一体化,系统集成和运作交接。 第四方物流可以使迅速、高质量、低成本运送服务得以实现,它的实现足以影响着大批的第三方物流、网络工程、电子商务、运输企业等。同时,客户通过第四方物流可以减少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投入,以提高规模经营的效益,增加供应链的弹性,使供应链能够集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的初步实践及其局限性 1.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的初步实践 第四方物流前景可观但进入门槛非常高。要想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企业必须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具备很强的核心能力,并且有能力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容易地进入其他领域。国内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如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石化的发展目标是向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目标迈进,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而支撑这个庞大供应链网络体系的就是正在建设和完善中的现代物流体系。该集团已经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所在的供应链总成本低,对市场响应速度快,谁就能赢得市场。也正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中石化正走在现代物流发展的最前沿,准备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目前已经开始组建大区区域第四方物流中心。 2.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及局限性 (1)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要成为第四方物流的“门槛”非常高,企业要想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必须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已经具备很强的核心能力,并且有能力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容易地进入其他领域。专家列出了一些有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前提条件:①世界水平的供应链策略制定、业务流程再造、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②在集成供应链技术和外包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③在业务流程管理和外包的实施方面有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④能够同时管理多个不同的供应商,具有良好的关系管理和组织能力。⑤全球化的地域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⑥对组织变革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管理能力。 (2)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局限性。由于第四方物流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和社会的物流资源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具有调动社会物流资源、实现所谓最佳供应链方案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像这样的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很难找到,因此,就国内的第四方物流市场而言,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尚未成熟。如果从我们整个社会系统来考察,不难发现,第四方物流是某个和某几个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不可能的。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脱胎于传统物流企业或来源于国外独资和合资企业,而且还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短期内不能成为整合物流资源的“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而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因此,真正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角色是缺位的,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企业及政府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对策及基本思路 1.企业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对策 目前大多数企业发展大区区域第四方物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度,但为了应对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引进先进的物流理念,并以之为发展方向,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甚至是长期发展之路。目前,可考虑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选择优秀第三方物流企业、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第四方物流发展做铺垫,提高整个成品油物流产业的水平。第三方物流的结盟将扩大各自原本的经营范围,获得地域性的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其次,管理咨询公司的参与将为第四方物流的组织工作带来先进的管理;再者,信息技术公司的参与将为第四方物流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最后,第四方物流主体中各成员企业可以发展各自的核心能力,从而能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2)整合物流资源,由竞争走向合作。国内成品油物流业资源较为庞大,但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包装等)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因此很需要提供一个全面的管理方式。国内物流业目前的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可压缩的空间很大。因此,通过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由竞争走向合作是加速第四方物流进程的捷径。 (3)建立有效贯通全程的新物流体系。独家统管全程物流只会造成浪费和失败,可以考虑将从事异地间配送的物流公司和从事物流末端投递到户的配送公司进行优势互补,建立一种贯通物流全程的新物流体系,努力形成第四方物流的理想模式。 (4)开展成品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全区域,甚至全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结合自身区域物流管理的特点,发展、建设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物流管理软件和技术手段,来完善内部物流信息管理。 (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培养或引进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 2.政府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基本思路 由于第四方物流能解决整个社会物流的资源效率问题,且对物流服务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发展第四方物流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政府可考虑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培养、发展第四方物流: (1)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基础。中国要发展第四方物流,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四方物流发展做铺垫,因为第四方物流首先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 (2)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建立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信息化进程,同时物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把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全国物流行业的公共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形式整合物流企业的资源,这样可以使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有质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加入WTO后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 (3)打造第四方物流的应用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必需打造第四方物流的应用平台,建立统一规范、通过统一网络平台,整合不同物流企业的资源。这样才能增加物流的透明度,提供更加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服务给予客户,发展成真正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物流业的水平。 (4)整合物流资源,由竞争走向合作。国内物流业资源较为庞大,但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包装等)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提供一个全面的管理方式。国内物流业目前的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可压缩的空间很大,提供物流服务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干线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物流末端配送能力不足,因此,通过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由竞争走向合作是加速我国第四方物流进程的捷径。 (5)建立有效贯通全程的新物流体系。目前,我国在物流配送方面几乎没有一个专业的服务体系,许多物流企业正在按照传统的物流模式建立自身的物流体系,包揽了“干线物流—配送—投递到户”的全过程,这样势必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独家统管全程物流只是一种理想,最后只会造成浪费和失败。可以考虑将从事异地间配送的物流公司和从事物流末端投递到户的配送公司进行优势互补,建立一种贯通物流全程的新物流体系,努力形成第四方物流的理想模式。 (6)政府统筹规划,搞好物流基础建设。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提升,必须通过第四方物流来完成。政府加强统筹规划,注重物流设施的投资建设,打好物流配送基础,是第四方物流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是物流业的“利润点”,可以靠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就能生存,而第四方物流对整合社会资源、物流产业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和大众消费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为此,在物流产业政策上,应重点放在物流基础建设方面。该文章转自《小柯论文网》网址:原文地址:

找个网站就好

小柯论文发表网可以帮您。QQ:106246622

直接看不懂··所以直接无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