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李勇上海政法大学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李勇上海政法大学发表论文

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最有名的是金可可、傅鼎生、罗培新、李锡鹤等。金可可:论文《论债权物权区分说的构成要素》(《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博士论文《论债权与物权的区分--以德国法的学说史为中心》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4年度唯一的优秀博士论文称号、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度的优秀博士论文称号;论文《私法体系中的债权物权区分说――论萨维尼的理论贡献》,获华东政法大学校级科研成果奖(2006-2007年度)一等奖,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傅鼎生著作:主编:《民商法疑难问题研究》;合著:《市场行为法律制度》、《侵权赔偿》、《上海法制战略研究》;副主编:司法部统编教材《民法学》;参编:司法部统编教材《商法学》等。发表民商法论文多篇,其中《票据抗辩举证责任研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罗培新:1、《公司法的合同解释》(专著)2、《公司法的经济结构》(二人合译)3、《WTO中的争端解决:程序与实践》(二人合译)4、《转型政治和经济环境下的公司治理》(独译)5、《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独译)6、《法律与资本主义:公司危机揭示的全球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独译)7、《公司法的经济学研究》李锡鹤:《民法学论稿》《民法基本理论若干问题》

民商法最有名的是傅鼎生、金可可、罗培新、李锡鹤,李锡鹤已经退休了。傅鼎生:198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进修知识产权法,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研修票据制度。主编:《民商法疑难问题研究》;合著:《市场行为法律制度》、《侵权赔偿》、《上海法制战略研究》;副主编:司法部统编教材《民法学》;参编:司法部统编教材《商法学》等。发表民商法论文多篇,其中《票据抗辩举证责任研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金可可:论文《论债权物权区分说的构成要素》(《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博士论文《论债权与物权的区分--以德国法的学说史为中心》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4年度唯一的优秀博士论文称号、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度的优秀博士论文称号;论文《私法体系中的债权物权区分说――论萨维尼的理论贡献》,获华东政法大学校级科研成果奖(2006-2007年度)一等奖,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 罗培新:1.《公司法的合同解释》(专著) 2.《公司法的经济结构》(二人合译) 3.《WTO中的争端解决:程序与实践》(二人合译) 4.《转型政治和经济环境下的公司治理》(独译) 5. 《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独译) 6. 《法律与资本主义:公司危机揭示的全球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独译) 7. 《公司法的经济学研究》 李锡鹤:《民法学论稿》《民法基本理论若干问题》

按得票顺序是人大民法 王轶、法大刑法 于志刚、西政法理 付子堂、武大国际私法 肖永平、深圳大学经济法 应飞虎、清华宪法 王振民、北大行政法 王锡锌、东南大学行政法 周佑勇、社科院刑诉熊秋红、华政法史 李秀清体现了学科和学校的平衡。一般一个学校和一个二级学科只能有一人入选。龙卫球和周光权感觉没入选挺可惜的提名奖(按得票数排序)罗培新: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两百余篇。王健: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和参加了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等。王先林: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主要著作有《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论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等。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担任挂职副检察长、北京市监狱局人民监督员。主要著作有《刑法总论问题思考》、《刑法总论》等。齐延平: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自由大宪章研究》、《人权与法治》、《人权法原理》等。虞政平: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高级法官。2009年荣获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英国公司法规汇编》、《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之法律基石》、《中国公司企业法规全书》等。左海聪: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法》,主编、参编著作18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6篇。宋功德: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兼任北大法学院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生导师组成员,北大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出版法学专著14部,发表文章一百二十多篇。邱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经济法原论》、《市场法治论》等。傅郁林: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研究》、《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等。张万明:中央台办法规局副局长。主要著作有《涉台法律问题总论》、《台湾事务政策法律全书》、《台商大陆投资贸易最新政策法律解说》、《台商投资优惠政策汇编》等。梁上上: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冯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行政处罚法新论》、《国家赔偿法释论》、《版权保护法制的完善与发展》、《WTO与中国行政法制改革》等。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出版《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等专著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一十余篇。郑少华: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生态主义法哲学》、《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等,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六十余篇学术论文。龙卫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民法总论》、《民法基础与超越》等。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过失危险犯研究》、《严格责任论》、《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王万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行政程序法典试拟稿及立法理由》等。邓思清: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学术部主任,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检察权研究》和《侦查程序诉讼化研究》,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律期刊上发表66篇学术论文。刘燕: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开设的《公司财务与法律专题研究》课程是国内法学院唯一的,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同类课程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张冠梓: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法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流变》、《多元与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等。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总编辑助理应该是副社长李勇

上海财经大学周勇发表论文

上海财经大学的“金融大数据统计学习理论与方法及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项目是重大研究计划“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的重点支持项目。该项目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工作高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团队。上海财经大学有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农林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大数据”已成为互联网、新闻媒体、学术机构、政府企业管理人员等多方关注的热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数据出现在许多不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包括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经济、金融,环境科学等,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和积累。大数据涵盖的数据量大、包罗万象、变化速度快、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的集合。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大数据已经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著名管理公司麦肯锡声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2012年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大数据潮流使得我们获得了海量的数据,但掌握这些海量的数据本身并无意义。真正的意义体现在对于含有信息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加强大数据科学研究和促进大数据应用开发将为未来我国在大数据领域掌握竞争主动权奠定基础,是关系我国国家和社会稳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的重大需求。可以预见未来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政治竞争将是大数据引领的竞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其与传统金融行业抗衡的保证。然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虽然形式上有区别,但其背后的金融“契约”本质并没有大的改变,风险测度和管理依旧是重中之重。本课题以“互联网金融风险”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各类不同发展的业务模式为研究场景,深入讨论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计量和管理,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结构转型,并总结和规划未来发展导向,更好地为政府指导和监管决策,为虚拟经济健康发展、实体经济升级调整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项目负责人、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周勇教授表示,面对大数据应用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所提出的迫切需求,我们面临着大数据分析方法瓶颈与挑战,需要发展大数据基础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应用这些理论方法研究大数据下的数据降维技术和算法,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高频海量数据市场行为和管理决策等前沿问题。“金融大数据统计学习理论与方法及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项目将对金融大数据统计推断理论及其应用等重大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的核心是金融大数据计量建模和快速算法的提出。我们希望通过相关研究,一方面,能在大数据金融计量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走向本领域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另一方面,也能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提供深刻的实证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建院60余年来,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皮肤科科室始终以“建设一流的专业科室、聚集一流的专家团队、确保一流医疗质量、研发一流科研成果”为目标。皮肤病治疗中心诊疗特色鲜明,在部队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军医疗资源为依托,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充分利用武警医院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军队创新政策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目标,积极整合部队科技资源,凝聚高水平人才团队,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率先引进了国际大型尖端诊疗设备,大力推进部队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造就了全军皮肤病领先强势学科!皮肤科围绕以皮肤病诊治技术、基因分析技术、生物免疫技术、激光治疗技术、皮肤排泄技术、皮肤营养循环技术构建了6大优势学科群;在白癜风、银屑病(牛皮癣)、皮炎、扁平疣、荨麻疹、青春痘、痤疮、湿疹、鱼鳞病、毛囊炎、手足癣、带状疱疹等治疗上形成了鲜明技术特色,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皮肤病宣传及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科学习科研氛围浓厚,在国家、军队权威医学刊物发表论著及经验总结百余篇,获国家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军队临床科研成果奖2项。 “人无我有是独创技术,人有我优是优势技术,人多我精是特色技术”,皮肤科诊疗中心始终关注医疗新动态,不断斥巨资积极引进医学科学新技术,追踪国内外医学科学发展方向和高精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以人性的现代化诊疗特色领航国内医学界,成为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军区“品牌医院。”全球高端皮肤病诊疗设备:BY-Ⅱ型表皮移植白癜风治疗仪、KN-3000白癜风自体移植治疗仪、GF-22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11窄谱UVB紫外线治疗仪、美国308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半身--311窄谱UVB皮肤病治疗仪、LED红蓝光治疗仪、LEO-1800B红外光多功能治疗仪、JLT型波姆光治疗仪、可调节式中YAO熏蒸机(舱式)、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伍德灯治疗仪(DHLL204UM、DHLL404M)、过敏源检测——BICOM2000生物共振治疗系统、皮肤毛发显微检测仪等大型医疗设备。 王寿兰皮肤科主任医师王寿兰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长期从事皮肤性病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共30余年,全国知名皮肤病专家,国际医学会会员。现任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白癜风首席指导教授,白癜风专家组组长、同济医科大学教授及其教学医院皮肤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门诊皮肤科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疗集团专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主治:白癜风、牛皮癣、湿疹、痤疮、荨麻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等各种皮肤顽症,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病尿道炎等。此外,王寿兰专家对其他皮肤性疑难病(银屑病,湿疹,痤疮,荨麻疹等)及久治不愈的性传播性疾病也有很深的研究造诣及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杂志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令济皮肤科主任医师1941年5月出生,湖北仙桃市人,主任医师,从事皮肤性病(临床、真菌、病理)工作四十余年。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皮肤科牛皮癣主任医师及学术带头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华东地区皮肤病专业奠基人之一、我国皮肤病专业临床领军人物。在攻克皮肤病世界难题--银屑病(牛皮癣),他将中西医疗法结合,最后研发出牛皮癣多维净毒润燥康复体系, 他还在国内参与GM-Y白癜风无痕康复体系研制,其相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是我国干细胞技术的创始人。周勇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周勇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深造,皮肤科工作26年,首次创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理论,发表论文20余篇,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疑难顽固皮肤病和性病,诊治顽固性皮肤病提倡用兼具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联系性的中西医结合“元衡论”临床模式,对痤疮、慢性寻麻疹、慢性湿疹、白癜风、病毒性疱疹,病毒性疣等疾病有较深入研究,疗效显著,皮肤外科手术如自创激光包皮环切术,微创腋臭清除术,祛痣,祛疣,疤痕修复等以精细,准确,后遗症小著称,广受病员朋友好评。

2007年受邀参加第四届风险管理暨第五届金融系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特邀大会报告,天津,2007年10月19-20日2007年受邀参加第九届中日概率统计国际研究计会(日本札晃),并作了学术报告。2007年9月24日-9月26日2007年受邀参加金融工程与信用风险管理国际研究讨会,2007年6月12-15日,中国北京受邀参加高维数据统计分析的统计前沿国际研讨会,并作30分钟学术报告,云南昆明,2007年7月3-5日2007年组建了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资源与环境统计分会,负责组织统计国际前沿研究资源与环境统计研讨会,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所主办,广州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承办。邀请了国内外七十多名最活跃的资源,环境与统计的青年学者参加,11月9-11日,广州。当选为资源与环境统计理事长2007年受邀参加中加流行病学研讨会,并做了学术报告,2007年5月11日至14日,北京大学2007年受邀参加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并做学术报告。广西北海,2007年8月5日至9日2007年受邀参加全国卫生统计联合研讨会,并做学术报告,在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中心,7月21日至22日受邀参加2007国家天元数学/基础科学人才基金西部高校数学教师暑期学校,并做两个学术报告,四川大学,2007年8月1日-8月4日。2006年负责组织统计国际前沿研究的统计Workshop复杂随机数据统计分析,邀请了国内三十多名最好和最活跃的青年统计学家参加,12月16-18日,北京2006年7月应邀参加国际金融市场暨信用风险国际会议(厦门,2006年7月30日至8月4日),做40分钟邀请报告,厦门,福建2006年受邀参加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前沿国际研讨会,并作30分钟学术报告,吉林长春,2006年7月6-8日受邀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学术研讨会,并做了三十分钟的中会报告,2006年7月29-31日在台湾卫生研究院举行,台湾新竹2006年5月应邀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概率统计学者会(天津, 2005年5月11-15日)做40分钟邀请报告,天津,南开2005年7月应邀参加了中美概率统计国际联合会?quot;(北京,2005年7月9-12日),做邀请报告并主持一个分组会议2005年6月应邀参加了2005年香港国际统计研讨会(香港,2005年6月20-24日),并做邀请报告2005年7月应邀参加了中国应用统计第七届年会(北京,2005年7月29日-8月3日),当选为理事及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编委。中国,烟台2005年4月应邀参加第五届东亚统计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带辅助信息的ROC曲线的光滑估计(Smooth estimation of ROC curve in the presence of auxiliary information)。中国北京2004年3 月应邀参加美国东部计量学会(ENAR)年会,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 删失数据下医疗费用的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dical cost for censored data),2004,美国,佛洛里达,TAMPA应邀参加全国暨证券市场理论与务实论坛。报告题目是: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探讨,1999年,北京1999年参加香港金融论坛,报告题目是:带异方差的定价回归模型的结构变点检验(Testing for change points in regression with heteroscedastic variance),1999年,香港,香港理工大学2000年7月应邀参加第二届数学方法在可靠性中应用的国际学术会?quot;(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Method in Reliability), 报告题目是:A sequential procedure for fixed accuracy estimation of the mistake number with software. 2000年. 法国, Bordeaux,应邀参加第55届世界统计大会,报告的题目是:截断数据下风险函数和密度函数估计的收敛性质 (Point-wise rates of strong consistency for density and hazard rate estimator for truncated data), 1996 年,北京应邀参加第3届泛华统计大会,报告的题目是:删失数据光滑乘积限估计的强表示定理 (Strong representation of smooth product-limit estimators of distribution function with censoring.), 1996 年,北京在国内的许多大学做应邀的学术交流报告。邀请的大学有:中国科大、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安徽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社会兼职

河南大学李勇发表的论文

教研室主任张俐,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与社会语言学。曾获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赴美国田纳西州访问学者。 蔡玉芝,女,副教授。我国第一期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现任河南大学演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普通话口语和交际语言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两次荣获国家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奖项,并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历任河南省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主讲教师。主要论著:曾在《河南大学学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编或参编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或教材6部,其中《普通话口语教程》荣获河南省教育科研奖励优秀论著一等奖,并在省统编教材《新编普通话口语教程》一书中担任主编。 段亚广,男,博士,主要从事方言和音韵研究,现为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担任本科生“现代汉语”、“中国语言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参与省级社科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从方言比较看官话的形成和发展》一部,发表论文《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表假性领属关系的的》等数篇学术论文。闫克,男,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担任本科生《现代汉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梁遂,男,1952年10月生,汉族,河南省襄城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78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河南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大学语委办推普工作领导组组长、文学院工会主席、文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和文学院逻辑学科负责人等职;曾先后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辅导员、河南大学演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演讲与朗诵艺术团团长、开封市模特艺术协会首席顾问、河南省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等职。

在科研方面,学院的学术群体以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学者为主,在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金融学和公共管理创新等领域的学术积淀较厚,能高质量的完成各类重大课题的研究。5年来,学院教职员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在国内外核心级期刊及以上发表论文192篇,其中在河南大学认定的ABC类国内外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112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 15部,参编学术著作及教材数10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项,厅级奖项72项,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课题和重大横向社会服务项目36项,厅局级课题68项,对一些重要的经济、管理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跨学科综合探讨和纵深开拓,把学科建设推进到一个更为精、专、实的境界 。在对外学术交流上,学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2006年,学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全国政协委员刘树成为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5年来,我院邀请了近百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我院做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先后承办了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研讨会、“分合管理论”研究成果专家鉴定会及第四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全国性大型会议,与此同时,我院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为我院的兼职教授,如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银鸽集团董事长杨松贺、许继集团董事长王纪年、郑州太古可口可乐公司总经理叶启恩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理念,使我院的师资结构更加合理,既培养了学术交流的氛围,又增加了实战操作的能力,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院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院拥有一流的办公设施和条件。一幢7200多平方米的办公、教学大楼;资料中心现有经济、管理类书籍万余册,国内外专业报刊、杂志380多种;电子阅览室、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实验室,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打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规定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质量为先准则,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术研究和服务实践为两翼,以精干的教职员工队伍、先进的设施和科学的管理为支撑,探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三位一体、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新路,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工商管理学院的价值。发挥学科建设的导向作用,注重内涵建设,突出优势,增强办学综合实力,保持在河南省的领先地位,一些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工商管理学院成为管理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大学李磊博士论文发表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 社会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摘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在公共关系活动及行为中,新闻传播是一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式,而公共关系则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闻 传播

一、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具有共同的传播媒介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由两者的具体定义可见,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均是以传播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传播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公关活动离不开新闻媒体,同时,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也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公关活动进行。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活动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造就有利的舆论环境,是能否成功地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关系活动的关键。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公关活动的重要媒介,只有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性能和宣传效力,公关活动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新闻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我们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公关活动,这就出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公关角色这一定义。

二、媒体公关具有必须性和可行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关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媒体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媒体是开展公关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媒体广泛的传播效力才能与各种各样的公众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又位于公众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公众非常注重公关传播活动。因此,就媒体的“公众”属性来说,开展公关传播活动必不可少。

在开展公关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从大众传播业的特殊性出发,发掘既遵循企业经营一般规律,又有媒体经营特殊规律的公关活动。需要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创办媒体的名牌产品;注重媒体形象包装;同时开展必要的广告宣传活动。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主要靠品牌,靠名牌产品。媒体经营靠什么?同样得靠品牌。对媒体而言,品牌意味着特性和品质,名牌栏目(版面)能带动媒体整体形象的提升。要办好名牌栏目关键是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质量是媒体的生存之本,没有高质量的作品,媒介的市场定位就没有作用了。媒体形象则是指社会公众对媒体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是媒体强大的无形资产。媒体形象一般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所谓内在形象首要指媒体成员形象,也就是媒体成员的素质。媒体成员的素质是媒体水准的保证和媒体形象的写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提升媒体形象的前提。外在形象是视觉可见的形象,主要指的是媒体产品形象,也就是媒体的节目、栏目、版面的内容及其形式。企业经常用广告来展示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谋取更大利润。从媒体公关广告的表现形式来看,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是最易唤起受众信赖和好感的,也符合面向大众的广告定位。

三、公共关系传播与新闻传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新闻传播的主体则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内容是由组织内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新闻传播的渠道则一般不再由感觉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第四、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而新闻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与新闻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以上我们通过将公共关系传播同新闻传播进行了比较。得出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是: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尽管出发点不同,在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和过程上有所差异,但在具体行动上,公共关系需要本着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开展工作;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工作目的某个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都要依靠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国良等,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梁敬贤.公共关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彭菊华.新闻学原理.北京: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李磊.公共关系实务.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传播浅谈

无论是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长河中流淌的公共关系思想,还是成熟于20 世纪初的古代公共关系学,在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 发展创造极大财富的同时,更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新的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以信息化和 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竞争与合作成为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际交往的主题。作为一种社会生存工具,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在 中国,由于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在思想意识、思维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了对公共关系学的无限渴望。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传播(communication) 指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由于人们早期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对传播这一词的理解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传播只理解为一种单向的、大量的、大范围的散文、扩散某种信息的行为。这与我们 现代所说的传播,在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现代“传播”一词其含义至少应包括:

(1)信息传递。即某一信息源将信息传递给某一目的地的活动。

(2)双向交流。即在传播中的双方都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信息上的相互交流关系。

(3)信息共享。即在传播中,双方通过分享信息,使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的了解、认识、理解或意向,达到了相互间的沟通。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如 企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所做的宣传活动。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 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 年,美国著名的 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发布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 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

(四)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

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 发展。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总而言之,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两种传播形式对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可以根据组织面临的具体情况对此加以选择和利用。

参考 文献:

[1]《公共关系学》(第三版),李道平, 经济 科学出版社。

[ 2]《公共关系学基础教程》,耿义成、车广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公共关系简明教程》,廖为建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3]《公共关系学》,丁乐飞、翟年祥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整理的汽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汽车AMT控制系统及离合器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 重庆交通学院 2004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 吉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汽车行业一体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研究 吉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吉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哈尔滨成功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案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汽车齿轮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我国汽车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 湖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汽车造型中的张力和表现性研究 湖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 湖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1、丁冰,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现代汽车技术》, VOL.17, No.l(1995), 109--120;

12、朱军编著,《电子控制发动机电路波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P149

[1]陈清泉, 詹宜君. 21 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靳立强, 王庆年, 宋传学. 电动轮驱动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及试验验证.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 37(4): 745-750

[3]张媛媛. 采用电动轮驱动的电动汽车转矩协调控制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4]喻凡, 林逸. 汽车系统动力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5]李白娜.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韩力群.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7]郭孔辉. 汽车操纵动力学原理.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8]曹秉刚, 张传伟, 白志峰等. 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8(1): 1-5

[9]余志生. 汽车理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10]房阳.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1]金陶胜,城市道路汽车尾气污染扩散模式研究及其GIS实现[R],2000第五期

[12]何东全、郝吉明、傅立新等,应用OSPM模式进行澳门街区峡谷污染评价[R],环境科学学报,1999,19(3),256-261

[13]廖玉麟:数学物理方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4]吕先进,时间序列关联维数计算方法[J],系统工程,2002(7): 77-80

[15]武喜怀,汽车尾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5) :69270.

[16]张起森、张亚平,道路通行能力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5),156-159

[17]王红云,浅谈防治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之责任[J],环境教育,2008(7) : 75276.

[18]熊慕慕,机动车尾气排放与大气污染[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43.

[19]丁信伟,王淑兰,徐国庆,可燃及毒性气体泄漏扩散研究综述[J],化学工业与工程,1999, 16(2) : 118-122.

[1]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上)[J].汽车科技.2007(06).

[2]杨孝纶,刘晓康,汪斌.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J].变频器世界.2007(07).

[3]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下)[J].汽车科技.2008(01).

[4]余群明,石小波,王雄波,杨振东.电动汽车技术(5)电动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大众用电.2008(05).

[5]曹秉刚,张传伟,白志峰,李竟成.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01).

[1].范从山.电动汽车技术原理及发展展望[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03

[2].祝占元.电动汽车[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09

[3].高义民.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陈世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5].刘长江.充电站之战电动汽车新机遇[J].第一财经周刊.2010,4

[1]陈翌,孔德洋.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01:71-81+127.

[2]罗布·恩德勒,沈建苗.客户体验:特斯拉的取胜法宝[J].IT经理世界,2014,18:38-39.

[3]李美霞.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纯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及市场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4]朱成章.对我国发展纯电动汽车的质疑与思考[J].中外能源,2010,09:11-15.

[1]姚时俊.汽车美容与装饰[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熊靓.黄金产业汽车美容养护[J].中国科技财富.

[3]朱为国.我国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和现状[J].北京汽车.

[4]耿莉敏,我国汽车美容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技术经济,2006.3.

[5]姚时俊,闫彬,汽车美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

[6]赵伟,浅谈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科学时代,2010.6.

[7]王永茂,中国后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1]孔晓敏.6S管理探索与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0.

[2]韩典.连锁超市品类优化管理特征及关键点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

[3]张明泉,李超.6S现场精细化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纵横,2011.

[4]魏仁干.基于顾客满意的多项目排队问题研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04.

[5]陈俊宁.社区便利店营销策略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6]周勇.中国便利店的`当下困境与发展潜力,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

[7]胡艳英.美陈展示-超市的新营销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4.

[8]周越.浅析大型超市的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设计科学化.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

[1]林文立.浅析汽车美容装饰现状与发展.《大众汽车》,2014年1期.

[2]薛振刚.浅谈汽车美容装饰的发展趋势.《中外企业家》,2012年17期.

[3]晏承平.浅谈亮洁汽车美容店服务营销优化策略.《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年9期.

[4]覃维献.汽车美容[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4.

[5]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8.

[6]樊伟伟.汽车美容与汽车用品店经营全攻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7.

[1]朱则刚.我国的汽车销售及其未来趋势[J].城市车辆,2008(08)

[2]马文斌.汽车销售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3]王蕾.我国乘用车市场影响因素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5)

[4]王瑶.市场营销基础实训与指导[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刘怀连.高职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

[6]寇恩大.汽车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7]霍亚楼.汽车营销实训(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1.

[1]李磊.汽车4S店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

[2]陈皓颖.简析汽车4S店的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0,12:153-154.

[3]瞿曼丽.试论汽车4S店财务管理的重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175-176.

[4]雷云华.汽车4S店财务监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J].企业导报,2014,05:55-56.

[5]李磊,简晓春.汽车4S店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7:499-500.

[1]韩通.我国汽车销售市场与展望[C].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175-178.

[2]苏晖.目前汽车销售市场现状及变化情况分析[C].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三),2005,12:139-157.

[3]韩旭萍.浅析我国汽车销售模式的现状及其创新方向[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2:1.

[4]马春阳,侯建坤.汽车销售新模式-4S店集群[J].上海汽车,2007,11:32-35.

[5]曹献存.我国汽车销售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4.

[6]杨伟龙.博客营销建立、管理、活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1

[1]叶旋.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范毅.高职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教育研究,2013.

[3]罗婷劼,周霞.浅谈职业意识教育与汽车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4]吴雄彪,张雁平,花有清.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5]叶挺宁.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2008.

[6]王凤兰.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邓闰姝,李小慧,吴广平,关于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关系的探讨[J],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51-53

[2]沈爱华,张小妹,朱止平,浅谈汽车文化是促进社会文明进程的一种文化形态[J],职业技术,2010,(14);193

[3]王东林,陈羡矾,黄芝林,汽车文化引领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51-53

[4]沈银涛,张国强,李家辉,汽车文化正从多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J]职业技术学院,2011,(18);193

[5]蓝月晶,占成安,吴成林,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关系之我见[J]教育学院出版社,2011,(8);51-53

[6]刘百慧,路引明,江止清,对提高汽车文明之我见[J],职业技术,2009,(25);193

[7]陈可明,林小东,袁小顺,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内在联系研究[J],华南理工学院出版社,2009,(7);51-53

[8]刘玲秀,吴国斌,李佳佳,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区别分析[J],职业技术学院,2009,(15);193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10:181~183

[2]郑也夫,轿车文明批判,光明日报,1994.8.9.

[3]顾翔华.繁荣汽车文化,构建和谐汽车社会[J]时代汽车,2013(10)

[4]张国方.论车文化的形成标志及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5]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6]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高立宝.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01

[8]本书编写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9]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1](美)项目管理协会著.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2-27,134-151[4]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编.中国项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C-PMBOK&C-NCB).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2-36.

[2]陈炜煜,杨婧.项目时间管理理论与探究[J].特区经济,2013(2):221-222.

[3]李跃宇,汪贤裕.项目时间管理及在项目管理软件中的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01

[4]沈莉洁.WBS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7:075.

[5]鲁静.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6]曾婷.JMC公司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

[7]金林杰.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探讨[J].物流技术,2012.

[8]吴哲敏.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M].现代商贸工业,2012.

[1]向鹏程,任宏.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工程项目主体行为三方博弈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0(9)

[2]齐斌.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和组织创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徐剑,刘宗秋.物流产业融合、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及政府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2(4)

[4]梁军.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7(4)

[5]闫稚珩.浅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3(06).

[6]冯春花,钱炜.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科教导刊(下旬),2016(01).

这些百度应该都有的

上海大学李远勤发表的论文

1. 基础会计A(1-2)(6学分)课程目标: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以后学习和理解专业会计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作为会计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着重论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本课程对于会计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介绍会计核算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对象等基本理论的同时,主要以工业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为例,阐述了包括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程序,具备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任永平、张佳春、陶琼、曹雅姝等编著,基础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先修课程:现代经济学建议选课对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备注:双语教学(部分教师) 2. 财务会计(4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财务会计学》(上)的内容,主要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中基本和常见内容的会计处理和基本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课程内容:阐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内容;掌握资产要素中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的内容及会计处理;掌握负债要素中流动负债的内容和会计处理;掌握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和会计处理;掌握收入、费用、利润的内容和会计处理;掌握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通论》、《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公司理财》、《审计》、《会计理论专题》等课程打下基础。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徐文丽、徐宗宇主编,财务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建议选课对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专业本科生 3. 公司理财(4学分)课程目标:掌握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阐述现代理财的目标,内容,环境及方法;树立现代企业理财的新的观念。如效益观念,风险观念,边际观念,竞争观念,机会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等。掌握企业筹资决策技巧,能正确运用负债经营,提高财务杠杆效应,降低投资风险,掌握企业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以提高企业的价值。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戴书松、李远勤、方宗、陈可喜、李建华编著,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先修课程:财务会计建议选课对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 4. 基础会计B(4学分)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作为会计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在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如会计核算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对象等的基础上,结合工业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着重介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法、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程序,学习和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能初步掌握阅读主要会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会计知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任永平、张佳春、陶琼、曹雅姝等编著,基础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先修课程:现代经济学建议选课对象: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备注:双语教学(部分教师) 5. 管理会计(4学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管理会计是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会计科学的新发展。它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尚未形成体系。故本课程重点介绍西方现代管理会计学中可以借鉴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现代管理会计的主体基本上可以区分为“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两个组成部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许金叶编著,管理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先修课程:会计学、建议选课对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 6. 审计学(6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审计标准和审计法律责任,学会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经济活动及资金收支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课程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为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两部分。在审计理论部分,主要阐述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联系与区别,审计职业组织与结构。并以民间审计为主重点介绍审计标准和审计法律责任,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制订审计计划,评估审计风险,并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估,选择适当的审计策略,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审计实务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应用审计理论与方法进行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具体业务审计以及验资等活动。并熟悉标准无保留、保留、否定和无法表示意见等各种审计报告的出具条件和出具方式。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徐筱风、李寿喜主编,现代审计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先修课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经济法建议选课对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法律类等专业本科生 7. 中级财务会计(4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是《财务会计学》(下)的内容,主要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中有关专题经济业务的帐务处理及报表的编制。课程内容:阐明企业财务会计有关专题的基础理论;掌握资产要素中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及会计处理;掌握负债要素中非流动负债的内容和会计处理;掌握费用中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和会计处理;掌握外币业务的理论和会计处理;掌握会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公司理财》、《审计》、等课程打下基础。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徐文丽、徐宗宇主编,财务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建议选课对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本科生 8. 成本会计(6学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产品制造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编制成本报表和分析成本报表的各种方法。课程内容:阐述成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及成本会计对于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掌握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掌握产品制造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和编制成本报表及成本分析的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差异分析法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许金叶、孙晶主编,成本会计—基于价值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建议选课对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本科生 9. 会计信息系统(6学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并具备相应的熟练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能力。课程内容:本课程是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使用计算机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标志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即使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变化形成一个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电算会计信息系统。本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学习如何研究开发、设计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如:企业管理及其财务信息需求的编写等。二是如何应用财务信息系统,如应用金蝶ERP财务软件、用友ERP财务软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欧阳电平编著,会计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9年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先修课程:会计学、建议选课对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会计专业本科生、及其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 10. 会计专业英语(4学分)课程目标: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提高阅读英文会计文献和用英语理解和处理会计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技能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外语常用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使学生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及提高口语能力。本课程以英语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介绍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理论的会计处理方法;介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以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学完该课程,可以流利阅读英语财会文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约翰.J怀尔德等著,崔学刚改编,会计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建议选课对象:会计学及相关专业学生 11. 银行会计(3学分)课程目标: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以及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业务核算手续,了解中央银行会计和商业银行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银行会计业务核算的基本程序。课程内容:阐述银行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和业务核算手续以及财务分析的技巧。具体讲述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国库业务,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业务,贷款业务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核算;讲述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和贴现业务,现金出纳业务,联行往来业务,金融企业往来业务,外汇业务的会计核算以及商业银行本身的资产,收入,成本费用,权益核算业务。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王允平 李晓梅主编,商业银行会计,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 7月第二版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建议选课对象:会计学、财务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 12. 外汇会计(3学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外汇业务原理,外币业务会计基本核算方法和外币报表换算业务等知识。课程内容:本课程以记帐本位币和汇兑损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出发点,主要阐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日常可能遇到的外币业务所常用的核算方法,由此进一步讲述外币投入资本和清算业务,对外投资和负债业务,外币营业收入和利润分配以及外币风险及会计处理。二是讲述外币资金报表的编制和外币资金报表换算的知识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徐文丽编,涉外企业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建议选课对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本科生 13.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3学分)课程目标:了解预算会计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内容;掌握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及核算特点、预算会计的课目设置及账务处理办法以及预算会计和报表种类格式及编制方法。课程内容: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务部门,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一门专业会计。本课程主要阐述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及核算特点;阐述预算会计的课目设置及账务处理办法;阐述预算会计和报表种类格式及编制方法。教材与主要参考书:赵建勇主编,预算会计(第四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学,财政学建议选课对象:会计学、财务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 14. 高级财务会计(4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交易、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租赁、所得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有关概念和会计处理。课程内容:本课程运用国际通用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独资与合伙、公司、总分店经营不同组织形式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介绍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交易、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租赁业务、所得税、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及其交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以及公司整顿与破产清算等特殊业务专题的会计处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徐文丽著,高级财务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4月;徐文丽主编,高级财务会计 习题与解答,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建议选课对象:会计学、财务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 15. 税法与税务会计(4学分)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有关税法与税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程序。课程内容:本课程阐述我国税收法规的基本原理、现行规定,以及各种税收的征收对象,课税计算和会计处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征收计算,以及会计核算。并了解各种税收的现行优惠政策和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盖地主编,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五版先修课程:财务会计建议选课对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信息管理类等专业 16. 国际财务管理(4学分)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内容:本课程阐述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特点及国际筹资管理、国际企业投资、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夏乐书、李琳主编,国际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公司理财建议选课对象:财务管理、会计学及相关专业学生 17. 高级管理会计(4学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动态及趋势,了解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所遇到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课程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企业内部的有效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的信息机制――管理会计也发生变化。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是有关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动态及趋势及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所遇到的理论及实际问题,如:资本会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成本管理,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等。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及专业知识面,为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首席财务官服务。教材与主要参考书:许金叶编著,管理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先修课程:管理会计建议选课对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会计专业本科生、及其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工程类、信息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该信息浏览次数: 10032

这个算不算是在人肉呢

对神话传说的关注与研究,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这反映了一种共同的文化思潮:人们普遍希望能够从古人的精神遗存中,寻找认识文明社会种种问题的钥匙。而人类学派的进化论世界观和“以今证古”的学术原则与方法,正好适应了人们的这一精神期望。于是,神话研究领域中的人类学派取代语言学派在欧洲崛起,而且很快便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到20世纪初,人类学派神话学通过两条线传到了中国:一条线来自欧洲,一条线来自日本,为一些向往新思潮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接受。在“五四”前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洲人类学派神话学,对我国的神话研究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评论者指出:“以泰勒、安德留·兰等为代表(特别是兰氏)的英国人类学的比较神话学派,是19世纪后期到本世纪(按指20世纪)初年,在世界学坛上取得了压倒地位的一个学派。从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神话、故事方面研究观点主要受到这一派的影响。当时这方面一些比较知名的学者如沈雁冰、赵景深、黄石及周作人等,都是接受了这一派的理论,并把它应用到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风俗的谈论、研究上的。”[1] “在马克思主义神话理论广为传播以前,人类学派的神话学在欧洲和日本都拥有很大的势力,起过积极的作用,并于本世纪(按指20世纪)初传到我国,为一些向往新思潮的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在‘五四’前后对我国的神话研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研究者在接受人类学派神话理论的同时,进一步加以改造,并用之以探究中国神话和世界神话诸问题,从理论和方法上为我国的神话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民间文学(主要是神话、传说、故事)研究者接过了西方人类学神话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学的眼光加以改造,用以探究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等领域里的问题,为我国的口头叙事文学研究乃至中国神话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初创时期,人类学派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 人类学派神话学的传入人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19世纪后叶,欧洲文化人类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摩尔根、泰勒、弗雷泽、安德留·兰、马林诺斯基等一大批著名的人类学家,出现了《古代社会》、《原始文化》、《金枝》、《神话、仪式与宗教》、《文化论》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类学著作。20世纪初,1903年,在几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文明史著作(如高山林次郎的《西洋文明史》[上海文明书局版],白河次郎与国府种德的《支那文明史》[竞化书局版],高山林次郎的《世界文明史》[作新社版]等)里,人类学派的神话学说伴随着“神话”与“比较神话学”这些新鲜的词汇传入了我国。我国开始有人向国人介绍欧洲(古希腊罗马、北欧)的神话,并试图用西方的人文理论来解释和评述神话了。1907年留学日本的周作人读到鲁迅回国前订购的美国人该莱(gayley)编的《英文学上的古典神话》、法国人戴恩(taine)编的《英国文学史》,开始对安德留·兰( andrew lang, 1844~1912)的人类学派神话学说有所了解。他根据安德留·兰和该莱的神话观点写了一篇题为《三辰神话》的文章,寄给了鲁迅、许寿裳正在筹办中的《新生》杂志,可惜的是《新生》胎死腹中,这篇文稿也就没有出世。[3] 同年,鲁迅发表《破恶声论》的文言长文。这是继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1903年初在梁启超于东京主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之后,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又一篇较早发表的探讨神话诸问题的重要文章,其中对神话的一些见解,如神话的起源和特点、神话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作家文学的影响等,显然受到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说的影响。[4]也是这一年(1907),周作人以周逴的笔名翻译了英国哈葛德和安德留·兰合作根据荷马史诗而撰著的神怪冒险小说《红星轶史》(原名《世界欲》)。周作人在《前言》中对作者之一的英国人类学神话学家安德留·兰作了简要的介绍。这可能是中国人第一次介绍安德留·兰的文字。1913-1914年周作人用文言文写的《童话略论》、《童话研究》(见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等文章,对安德留。兰的神话观点做了相当详细的阐述,是我国最早直接介绍人类学派神话学,并运用它来研究神话的重要文章。回顾历史,人类学派学说的传入中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翻译,二是绍介其理论与作品,三是运用其学说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神话和故事。先说翻译,在这一方面,上文已经说过,周作人有开创之功。赵景深也做了许多工作,他先后翻译了哈德兰德的《神话与民间故事的混合》(《新民意报·副刊》1923年第8期)和《神话与民间故事》(《小说月报》1926年第17卷第8期);麦苟劳克的《民间故事的探讨》(《文学周报》1927年8月 第4期)、《季子系的童话》、《友谊的兽的童话》(原载报刊待查)、《兽婚故事与图腾》(《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1月31日第3卷第1期)、《民间故事之民俗学的解释》(《青年界》1936年11月第8卷第4期)等。麦苟劳克的《小说的童年》一书,他差不多译全了。他不仅翻译,也在自己研究童话和故事的著述中,介绍和运用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和方法。他的观点,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民间故事近来渐渐有人注意了,他的价值是在从故事里探讨古代的风俗礼仪和宗教,这是大家早已知道的。”[5]这种民间文学观,正是人类学派神话学、故事学的核心。除了赵景深以外,周作人翻译了英国哈里孙的《希腊神话引言》(1926),杨成志翻译了英国该莱《关于相同神话解释的学说》(中山大学《民间文艺》1927年第3期)、英国班恩《民俗学概论》一书的附录部分《民俗学问题格》(《民俗》1928年),郑振铎翻译了英国柯克士的《民俗学浅说》(1934年),等等。从日文的翻译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如小川琢治的《天地开辟与洪水传说》与青木正儿的《中国小说底渊源与神仙说》(汪馥泉译,1929年),小川琢治的《山海经考》(江侠庵编译,收入《先秦经籍考》下,商务印书馆1931年),松村武雄的《地域决定的习俗与民谭》(白桦译,1931),《狗人国试论》(周学普译,1933年)、《童话与儿童的研究》(钟子岩译,1935年)、《中国神话传说短论》(石鹿译,1936年)等等,都是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和文章。此外,对泰勒、弗雷泽原作的翻译和介绍也散见于各种书刊之中。如周作人曾写《金枝上的叶子》,介绍弗雷泽的《金枝》(见《夜读抄》,1934年);苏秉琦曾译弗雷泽的《旧约中的民俗》第4章《洪水故事的起源》,收在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秋子曾译弗雷泽的《迷信与社会诸制度》(《民间月刊》1933年)与《外魂――见于民间故事的》(《文讯》1946年)等等。在人类学派学说的绍介方面,1906年新城王树枏著《希腊春秋》(8卷,兰州官报局藏版,日本三省堂书店发行)、1916年孙毓修著《欧美小说丛谈》(商务印书馆)与1923年谢六逸著《西洋小说发达史》(上海商务印书馆)等,在介绍西方神话与人类学派学说的同时,对中外神话进行了比较。二、三十年代出版过几部采用人类学派观点写作的普及性的神话理论专著,如黄石的《神话研究》(1927年),谢六逸编译的《神话学abc》(1928年),林惠祥的《民俗学》(1931年)与《神话论》(1934年)等等。在这里要对谢六逸的《神话学abc》多说几句。此书前半部分根据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人类学家西村真次的《神话学概论》,后半部分根据日本著名神话学家高木敏雄的《比较神话学》编译而成。西村和高木两位都是人类学派神话学有造诣的研究专家,其理论自成体系,钟敬文曾受到他们的影响。谢六逸20年代初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28年,他把神话学看作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有意识地把人类学派神话学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神话学史、神话基本理论、方法论),系统介绍给我国,对人类学派的传播,特别是对中国神话学的建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几部书不仅在中国神话学的初创阶段,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作为神话学、故事学的入门书,受到研究者与读者的重视与欢迎。其次,在研究方面,鲁迅、茅盾、周作人、赵景深、钟敬文、郑德坤、郑振铎等都运用人类学派神话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神话的研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鲁迅有关神话的著述,如《破恶声论》(1908年)、《神话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讲义本,1923年)、《从神话到神仙传》(《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一讲,1924)、《关于神话的通信――致傅筑夫、梁绳祎》(1925),以及他的某些神话见解(例如关于神话的产生、神话与巫的关系、神话演进为传说、神话的分类等),明显受到人类学派的影响。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试察今之蛮民”,“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这种取今以证古,以今日之蛮人来推测荒古无文时代人类心理的方法,也是人类学的方法。在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者,首推作家茅盾(沈雁冰、玄珠)。他从1918年开始研究神话,1923年在上海大学讲授希腊神话,1925年开始发表神话论文,“处处以人类学的神话解释法以权衡中国古籍里的神话材料”(《中国神话研究abc》序)。先后撰著了《中国神话研究》(写于1924年,发表于《小说月报》1925年第16卷第1 期)、《楚辞与中国神话》(《文学周报》1928年第8期)、《神话杂论》(1929年)、《北欧神话abc》(世界书局1930年)等等,都是人类学派在中国土壤上的产物。他1928年撰写的《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年由世界书局刊行,1978年再版时易名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成为中国神话学奠基性质的代表作,并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神话学史上开拓者与奠基者的学术地位。1978年,茅盾在为他半个世纪以前写作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再版撰写的前言中,回忆20世纪初叶新一代的文学家是怎样接受人类学派影响的时候说:我对神话发生兴趣,在1918年。最初,阅读了有关希腊、罗马、印度、古埃及乃至19世纪尚处于半开化状态的民族的神话和传说的外文书籍。其次,又阅读了若干研究神话的书籍,这些书籍大都是19世纪后期欧洲的‘神话学’者的著作。这些著作以‘人类学’的观点来探讨各民族神话产生的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比较研究各民族神话之何以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其原因何在?这一派神话学者被称为人类学派的神话学者,在当时颇为流行,而且被公认为神话学的权威。当1925年我开始研究中国神话时,使用的观点就是这种观点。直到1928年我编写这本《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引者按:即《中国神话研究abc》)时仍用这个观点。当时我确实不知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关神话何以发生及消失的一小段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当后来知有此一段话时,我取以核查‘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观点,觉得‘人类学派神话学’对神话的发生与消失的解释,尚不算十分背谬。[6]茅盾的这段话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神话学的初创时期,不仅他本人,我国许多学者的神话见解,受到的主要是欧洲人类学派的影响。周作人在译介人类学派神话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研究方面,写了《神话与传说》(收入《自己的园地》,1923年)、《神话的辩护》(收入《雨天的书》,1924年)、《习俗与神话》(收入《夜读抄》,1933年)等等,进一步阐发了安德留·兰的人类学派观点。钟敬文二、三十年代写作的有关神话、故事的文章有二、三十篇之多,如《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1928年)、《与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1933年)、《中国神话之文化史价值》(1933年)与《老獭稚型传说底发生地》(1934年)等等,都很有见解。他的神话观点有自己的特色,在接受人类学派学说的同时,还汲取了社会学派的见解。赵景深的几部童话集子,如《童话论集》(1927年)、《童话学abc》(1929年)、《童话评论》(1935年)等,也都是用人类学派观点研究童话和神话的。追随茅盾,运用人类学派神话学说研究《山海经》的郑德坤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在《山海经及其神话》(《史学年报》1932年第4期)一文中,运用人类学派的万物有灵学说、心理共同说来探讨《山海经》与经中的神怪鸟兽。他说:“神话确能或明或晦地反映出原始人类心理状态的生活情形,是很可贵的文明史的史料。”在当时的《山海经》研究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郑振铎的《汤祷篇》(《东方杂志》1933年第30期)借汤祷的故事,旨在对中国的“蛮性的遗留”作一番清理,并由此指出,原始生活的古老的“精灵”常常会不经意地侵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为神话研究另辟蹊径。由于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由文学家或文学理论家们们完成的,故而笔者把中国的人类学派神话学称之为文学人类学派。当然这里所说的神话学是广义的,包括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立之始,该会主办的《歌谣》周刊以及《晨报副刊》、《语丝》等报刊,虽然也发表过一些翻译介绍英国人类学派、阐发研究其观点方法的文章,但该会及其所代表的流派所倡导的主要思潮是乡土研究[7],而《妇女杂志》等则成为文学人类学派的主要阵地,胡愈之早期的著名论文《论民间文学》,就是发表在此刊于1921年1月出版的第7卷第1号上的。关于我国的文学人类学派民间文艺学,赵景深曾写道:“关于神话和传说的研究,历来的学者多所争论。……直到人类学的解释出,神话和传说的研究方才愈加精密。完成此说的不可不推功于安特路兰(andrew lang)。……要走这条路第一步工夫便是搜集类似的神话和传说。……我国最初以人类学研究民间故事的自然要推《妇女杂志》社诸君。他们已很能做到照农民口吻一点不加修饰的复写下来这一层,却没有做到搜集大同小异的材料这一层,对于犯重复的故事每不采录。这一工夫最方才从单行本《徐文长故事》看到。《徐文长故事》重复的很多,均未删去,这便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处。”[8]《徐文长故事》收录同一母题的故事的不同异文的编辑方法,正体现了人类学派故事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被赵景深看作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界的一个成功范例。文学人类学派演武的阵地,除了《妇女杂志》以外,还有一些影响很大的重要文学杂志,如《语丝》、《文学周报》、《小说月报》等。二 人类学派神话学说在中国的本土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西方各种新思潮涌入我国,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当时,一部分留学生和掌握外语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欧洲神话及其理论,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方人类学派学说这外来的种子,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上成活、生根、开花、结果,有一个拿来、认识和消化的过程。在我国,人类学派学说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人类学派学说的文学化与中国化;换句话说,所谓本土化,指的是用人类学派的神话学说和方法去构建和解释作为文学的中国神话。上文我们说过,在世纪初“睁眼看世界”的开放浪潮中,对欧洲神话理论首先产生兴趣的是一批掌握外语、与外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家。他们最初接触神话,只是凭着文学家的兴趣和爱好,以文学家的眼光,从文学的角度去认识神话。例如,郭沫若开始仅仅从诗人的兴趣出发去欣赏神话(《神话的世界》,《创作周刊》1923年11月7日);鲁迅是为了和复古派、国粹派论争的需要而利用神话(见鲁迅1907-1908年的论文《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等);茅盾则为了穷本溯源,对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作一番系统的研究而钻研古典神话(《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周作人最初只是为了研究西洋文学必须具备一些入门的、典故性的基础知识而涉猎神话(《希腊神话二》,《夜读抄》北新书局1934年);钟敬文、赵景深则认为探讨民俗学与童话学必须同时旁及神话(赵景深《研究童话的途径》,《童话论集》1927年),等等。尽管各人研究神话的目的不同,时代先后不一,修养各有深浅,成就各异;但是,他们在世纪之初都不约而同地从不同渠道接受了人类学派的影响,并以此为武器去探讨中国的神话世界。神话首先是文学,中国文学史以神话为开端。首次提出并从理论上对此加以阐释的,是文学家史家的鲁迅。他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里,写的就是“小说的渊源:神话”;《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的开篇也是:“神话是文艺的萌芽”,明确地指出神话的性质是文学。神话在文学上定位的传统,自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阐明起,一直延续到今天并没有改变。其间传袭者,除了前面提到的茅盾等文学家理论家,到40年代,由何其芳为代表的“延安学派”所继承,到50年代及其以后,袁珂加以发扬光大。神话是文学,但从神话学的学科来考察,神话的功能是多样的,它不仅仅是文学。正是由于神话的文学性质与功能被强调、被强化,所以在我国,神话学在其创始之初,从来就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即使在世纪初人类学派学说如此强大之时,也未能改变它依附于文学的性质。可以说,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家有关神话的主要言论,都是在“神话是小说的开端,文艺的萌芽”这个大前题下展开的。20世纪初,我国学者接触神话,是在“五四”前后,与知识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过程同步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和抉择不能不受到“五四”民主与科学的革命精神的浸染,目的性很明确。以茅盾为例。一方面,他借鉴欧洲的人类学派,“处处用人类学派的神话解释法以权衡中国古籍里的神话材料”(《中国神话研究abc》序),认为“以此说为解释神话的钥匙,几乎无往而不合”(《人类学派神话起源的解释》,《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另一方面,他善于吸取他人的精萃,化为自己的血肉,用以梳理中国的古神话问题。他对神话的一些基本看法,例如神话是原始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神话和原始人的信仰和心理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从原始人的宇宙观、从神话的性质和内容,对神话和仙话、传说、寓言等非神话作品加以严格区分;在比较中探求神话演变的踪迹等等,虽然对人类学派的理论多有借鉴,但是许多结论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中国神话的具体情况而得出来的。他重视原始人的生活和世界观对神话的性质、内容、产生和演变所起的制约作用,比起欧洲人类学家之更多地倾向于原始信仰、仪式与心理因素,可以看出茅盾的神话观点的独创之处。他主张学习外国,但反对一味摹仿,主张大胆创造。这种“自行创造之宏愿”(《一九一八年之学生》,《学生杂志》1918年1月),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神话研究之中。他借鉴欧洲的神话学,是为了“创造一个中国的神话的系统”(《中国神话研究abc》序),这种朦胧的学科意识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三 文学人类学派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在英国人类学派影响下出现的中国文学人类学派,是一个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学术流派,即使一些不属于该流派的学者,也多少受到过人类学派的影响,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这个派别的观点和方法。但这个流派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钟敬文晚年在回顾他的学术道路时,对人类学派在我国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有过一段十分中肯的分析:这派理论在学术上的主要功绩,是它从进化论的观点去观察和说明人类不同时期神话的历史关系。它把“野蛮”时代的精神产物(神话)和所谓“文明”时代的同类文化现象联结起来,不把两者看作截然不相关的现象,从而给人文史现象以接近科学的解释,并打破了那种鄙视原始人群及其文化的偏见。其次,那些学者在建立自己的理论和具体论证上,是以当时所能看到的人类学资料为根据和凭证的。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方法。那些只凭思辨的方法是很不相同的。这也是此派成为比较科学的神话学、故事学的主要原因,是它所以能够取代语言学派,并有广泛影响的主要原因。这一学派尽管在观点和方法运用上有种种缺点(例如某些学者指出,他们对于各民族的风俗、神话等只着重看到它的普遍形相,却忽略了考察它的特殊形相等),但是,它在神话学史上的突出地位是不能抹杀的。这个显赫一时的神话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心理主义。在对原始神话和民间故事等的解释上,它虽然也注意到作为社会现象的风俗等因素,但着重的却是原始心理(思想、信仰等)。对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社会关系等在形成原始神话思维上的基础作用,那些学者并不怎样重视。作为文化产物的神话,它对原始社会(或稍后的社会)的作用,他们也很少注意。他们所热心解释的,是在较高社会里存在的“遗留物”的来源。其它如我们所重视的神话的性质、特点以及历史发展对神话的影响等,都不是它的着眼点。总之,它跟马克思主义的神话学有跟差别之处;而它的那些缺点,在我那时受过影响的论文里是迹象显然的。自然,这并不是说它对于我们毫无用处。它的某些因素或某些侧面是可以批判地吸收的。我们知道恩格斯的某些神话观点,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阐述的不是没有关系的。[9](一)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初创期和幼年期,文学人类学派的学者们采取翻译、转述等方式,译介了英国和日本人类学派神话学者的大量著作,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物,给中国学人带来了进化论的世界观,万物有灵观、心理共同说、图腾崇拜、遗留物(又称遗形说)等理论,以今证古、类型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泰勒、安德留·兰和弗雷泽的神话研究与成就,代表着人类学派兴起、发展与极盛三个重要阶段,他们的丰富理论和深远影响,远非万物有灵论、遗留物说、心理共同说、巫术与图腾制等几个核心观点所能概括,而我国二、三十年代对人类学派的介绍也远非全部。然而,他们的代表作《原始文化》、《神话与习俗》、《神话、仪式与宗教》、《近代神话学》、《金枝》、《旧约中的神话》、《图腾制与族外婚》等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经典的价值。(二)文学人类学派学者所撰著的若干有关神话与故事的研究著作,为中国神话学与故事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们以世界的眼光,采用归纳法、分类法和比较的方法,把发展的因素引进神话研究之中。强调搜集活态的口头资料,以以今证古的方法,从现代野蛮人的生活、思想和信仰去考察原始人的神话、传说,是人类学派学者们的治学原则,也是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学科特点。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学人类学家们较多地停留在书斋研究上,而搜集活态的口头资料这一人类学的学科原则,则做得甚少,因此使学派的活力受到了局限,并没有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多少可用的田野资料,显示出中国文学人类学派的天然的弱点,直到20世纪30~40年代社会-民族学派在西南地区崛起之后,才初步建立起田野调查的原则,活态资料的空白也才得到了一些弥补。(三)进化论是人类学派的理论基础。把生物的进化观机械地套用到人文科学之中,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全都经历过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套用到神话研究之中,认为各民族的神话都经历过从多神——一神,从兽形——半人半兽——人形的演变过程;而口头叙事从神话——传说——故事的发展,也是千篇一律的。人类学派的直线进化观,只看到对象的一般形相而忽视特殊形相的偏颇,给我国的神话研究带来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这些百度应该都有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