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对许多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而言,发一篇Science论文,意味着学术地位和影响的极大提升,是梦寐以求的目标。虽然Science论文很多时候引领着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前沿,但偶尔也会有一两篇论文,让人觉得有些费解。而一些非常认真的学者,则会对其不依不饶,抓住问题,讨论评论。
在sci发表论文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论文是代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还有一个人学理能力的一个代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September16,1925~2017)。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国际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位列全球杂志前列,能在这两本杂志发表文章代表学术水平非常高!
nature和science与cell一起被称作学术界三大刊物,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高。在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那绝对是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或者刷新人类认知的科研成果,普通的研究结果根本不可能发在这种期刊上。
图片
nature 自然杂志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顶尖杂志。能发一两篇在国内的普通本科学校混一个教授就没有问题了。如果说是发了八篇,那应该是世界的顶尖教授,是某一个领域的权威人物了。中国有位大神(曹元)就是发过8篇,这已经是轰动学术圈了,
nature,science杂志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两个综合性学术期刊,这两个杂志基本上代表了学术上最高的水平,在上面发表论文,需要你做出非常好的实验成果,非常惊人的原创性的发现。国内外众多教授终其一生都无法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可想而知含金量有多高
图片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学院一直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出台《天津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Science》和《Nature》杂志,被视为科学出版业的“百年老店”。在一代代编辑的不懈努力之下,持续发表着相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尤其是主刊)。每周相当有限的版面竞争,涵盖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要在上面发表文章,不是难,是相当的难,特别的难。
打一个比方。我负责招生宣传的河南省,2018年有98万考生参加高考,而能够录取进入清华北大的只有400人。在国内,也就是说,科研人员想要发一篇Science论文,比在河南省考上清北的难度还要大很多。从几率上来说,相当于要在河南省拿下状元这样的水平。
得看哪个大学的,如果是本科生,一般来说是不擅长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了,毕竟知识和学术水平有限,而且本科生往往也没有多少科研压力。更多还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很多有科研压力,也需要发核刊论文。
靠!那不止是厉害,那是厉害PLUS了。一般的大学教授能发表一篇SCI都不容易,很多博士发表一篇SCI论文才能毕业。而一个本科生能发表SCI,基本是大神级别了。保研肯定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洗洗睡吧,没有这个学霸基因。如果你想发表SCI期刊,你可以去淘淘论文网上学习下SCI论文发表知识。
超高水平,在我国大学生人群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地步,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在中等
在sci发表论文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论文是代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还有一个人学理能力的一个代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September16,1925~2017)。
本科生发表一篇sci意味着是国际学术界的高水平论文。
sci论文代表了本专业在世界上被认可的先进成果以及发展趋势。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如果你想在本科阶段发成功SCI这里可以给予你一些建议。
1.认清自身
一方面要认清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做实验搞科研的耐心和动力,毕竟很多学生高考选专业基本算是盲选,其中有些人不适合这个专业,也有些人对科研毫无兴趣。比如谁说你学化学将来毕业就一定要搞科研?甚至于你出来做和化学无关的事情也很正常。
另一方面要认清自己所学专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可能性。有些专业真的不太好在本科阶段搞出成果,没有成果怎么去发SCI?更别提和SCI基本无缘的社科专业了。
2.学好专业课
搞科研对本科生来说是超纲的,打好专业理论基础才是本科生最该做的事情。你一个学化学的,专业理论基础都不牢固,哪个老师敢让你去做实验?这甚至都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你基础打不好,进实验室是要出人命的。这不是开玩笑,化学实验室死人的事情并不鲜见。
3.选好路径
要本科想发SCI无非两条路径:一条是加入学校导师已有的课题组,最后课题组发文的时候带上你的名字。前提是你得能帮上忙。
另一条是你自己有好的选题或你或你们自己有一个课题组,比如大创课题组,导师来指导你做实验写论文,最后你再去投稿。
一篇cvpr能进大厂。
“一篇cvpr能进大厂。看你说的教职是什么。如果是顶级大学比如985,找教授级别的,别想了,至少5篇才有机会。如果是顶级大学研究员、博后啥的,有机会的。只要你的导师推你你就可以去,当然前提是你的导师要足够强,在领域里面有足够的影响力。
如果是次级一点的比如211,教授级别的还是找不到,研究员倒是不用那么看出身也有机会。但研究员/博后这些都是要看产出的。论文压力又大,实验室琐事又多,工资还少。
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是IEEE一年一度的学术性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CVPR是世界顶级的计算机视觉会议(三大顶会之一,另外两个是ICCV和ECCV),近年来每年有约1500名参加者,收录的论文数量一般300篇左右。本会议每年都会有固定的研讨主题,而每一年都会有公司赞助该会议并获得在会场展示的机会。
cvpr会议概况
CVPR有着较为严苛的录用标准,会议整体的录取率通常不超过30%,而口头报告的论文比例更是不高于5%。而会议的组织方是一个循环的志愿群体,通常在某次会议召开的三年之前通过遴选产生。
CVPR的审稿一般是双盲的,也就是说会议的审稿与投稿方均不知道对方的信息。通常某一篇论文需要由三位审稿者进行审读。最后再由会议的领域主席(area chair)决定论文是否可被接收。
在各种学术会议统计中,CVPR被认为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排名。目前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的排名中,CVPR为人工智能领域的A类会议 。在巴西教育部的排名中排名为A1。基于微软学术搜索(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2014年的统计,CVPR中的论文总共被引用了169,936次。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率领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做出了大量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突破:2012年国际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上仅有的两篇深度学习文章均出自其实验室;
2011—2013年间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会议ICCV和CVPR上发表了14篇深度学习论文,占据全世界在这两个会议上深度学习论文总数(29篇)的近一半。他在2009年获得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最顶尖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CVPR最佳论文奖,这是CVPR历史上来自亚洲的论文首次获奖。
ICCES会议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涵盖计算机工程和通信系统领域多个相关研究方向。虽然ICCES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但它不是一个期刊,不能算作核心期刊或其他期刊等级。它通过出版会议论文集来传播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
ICCES国际会议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主要涉及计算机工程和科学领域。它不是一个期刊,因此不能被归类为核心期刊或其他等级。ICCES国际会议的等级通常是根据其影响力和学术质量来评估的,但具体评估标准可能因不同领域而异。需要注意的是,参加ICCES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并不一定意味着该论文具有高质量或高影响力。
一.ICCV(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
ICCV 的全称是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即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由IEEE主办,被澳大利亚ICT学术会议排名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等机构评为最高级别学术会议,在业内具有极高的评价。ICCV论文录用率非常低,是三大会议中公认级别最高的。ICCV会议时间通常在四到五天,相关领域的专家将会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
CVPR是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的缩写,即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该会议是由IEEE举办的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顶级会议。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从来没有出过美国。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个会上除了视觉的文章,还会有不少模式识别的文章,当然两方面的结合自然也是重点。
目前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的排名中,CVPR为人工智能领域的A类会议。
CVPR录用标准相当严格,通常会议整体的录取率不超过25%,而口头报告的论文比例更只占5%不到。下面是前几年CVPR论文的接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