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五四运动之后论文发表多久

发布时间:

五四运动之后论文发表多久

发表论文 多久能发表 ?有很多人快到评职称提交评估材料的时间,各种考试都通过了,但还没有发表文章,即使加急发表,但也不能保证100%的发表成功,比如参加各类考试而耽误些文章,导致文章不符合杂志的要求,同时期刊杂志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出版延误的原因,如版面已经排满,这是很耽误时间的,或许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之后才会有版面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把握好发布时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 什么时候发表论文最为合适 呢?职称评审一年只有一次,一年的延迟对于作者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不言而喻,下面具体讲下发表论文什么时候发表最为合适。 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8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 核心期刊 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评职称之前3-6个月收到刊物就行,不要提前太多,也不要迟于3个月。原因是这样的:太早发表,可能评职称的要求变了,还要重新发表,而且刊物容易丢失;太晚发表也不行,如果刊物发行延迟,势必影响晋职,另外,刊物在知网收录还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所以最好能提前3个月-6个月的时间拿到刊物,这样比较保险。

这个分类型,比如普刊,发表周期在半年左右,学报,核心期刊,得一年半左右。这还没算你写论文和审核的时间。审核时间一般是1-3个月,核心期刊长达4个月都有可能。如果你想快速发表的话,可以找淘淘论文网这种机构帮忙,普刊最快2-3个月可以见刊,如自己投稿得半年到10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是费用会比你自己投稿贵一些。

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情,那些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要么是1个月内发表,要么是一个半月内发表,还有的是要求1周内发表,半个月内发表的。这些作者的要求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根本论文发表的周期根本就没有那么快。那么论文发表一般的周期是怎样的呢,小编在这里讲给大家听。

按照以往的情况来说,也就是三年前来说,一般发表论文的周期是在一到四个月之间,小编这里说的是正规的期刊,像万方,知网、维普收录的比较热门的期刊,一般能在3-4个月发表。但是今年期刊发表却有了改变,今年的普遍刊期发表周期是这样的,大概是2-6个月之间,你们看到这之间的差距了吗?再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像上知网的教育类期刊,最早也是在你提交的4个月以后才可以进行发表,有的论文还会排到明年下半年。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普通期刊的发表周期,而不是核心期刊,也不是学报。像经济类期刊的刊期是在两到五个月之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最快发表经济类期刊,也是需要在两个月后才能进行发表的,这还属于加急情况。医学类期刊的发表周期在4-6个月,医学期刊比其他期刊的发表周期都长,审稿更加的严格,但例如工程科技类期刊可以在1-3个月内可以进行发表,如果你要发表的期刊是工程科技类,那么你还有加急发表的机会,但其他的类别的期刊基本不太可能在2个月内就发表出来。

作者朋友们一定要了解清楚论文发表的一般周期,如果因为自己不了解这个周期而错过了论文发表的最佳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今年发表论文不同往年,由于期刊数量较少,期刊的页吗也变少了,所以发表期刊的时间都比较紧张,比往年刊期靠后2-3个月。在这里给作者朋友们提醒,如果需要发表论文一定提前准备好。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不一定的

五四运动之后论文发表

青年:实现江西崛起的希望同学们、同志们: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满腔热血,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杰出的功绩! 九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我们今天隆重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就要深刻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充分认识五四运动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二十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封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大地风雨如磐,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9年5月4日,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北京数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由此掀起了全国性群众斗争的浪潮。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以往前赴后继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奏响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也就是5月7日,就迅速得到江西的声援,先从九江开始,5月12日蔓延至省会南昌,进而遍及全省专区城市,并且一直持续到1920年5月。1927年后,江西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中心地区,也是一大批平均年龄才20几岁的青年革命志士实现强国理想的伟大试验场,崎岖的井冈山路,终于走出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幼苗,终于长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棵参天大树。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汲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决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与“科学”成为这场伟大运动的两面大旗,这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的指引下,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新文化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毛泽东同志曾赞誉说:“五四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讲,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年轻人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优势,大力弘扬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冲破一切束缚思想的牢笼,努力走在解放思想的最前沿,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四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得到空前传播的伟大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先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其特有的坚定性和组织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迈向了更大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有了可靠的物质载体,而且由革命的理论宣传转变为革命实践,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今天,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牢固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五四运动以来90年的历史证明,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事业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与青年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去年以来,在举办北京奥运会、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年青一代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证明,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大有希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灿烂前景鼓舞着我们,实现富民兴赣的历史重任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继承光荣传统,展望美好前景,加速江西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向全省青年提几点希望。 第一,牢记崇高使命,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楷模。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崇高的理想,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青年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理想信念,他们才能在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中,引领革命航船,越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战胜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也有许多年轻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从五四时期的刘和珍,到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锋赵醒侬;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袁玉冰,到江西工人运动的先驱陈赞贤,还有在八一起义、井冈山斗争时期,在赣东北根据地、赣南苏区,在长征中牺牲的无数青年英烈,他们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靠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全省广大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高识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切实做到把个人命运同党、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掌握过硬本领,争做好学上进的榜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勤奋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60年代,知识翻番的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翻一番。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毕业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这就使得广大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加紧迫。广大青年要继承五四青年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精神和品质,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需要和第一任务,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劲头,努力做到率先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既要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又要开阔视野思路,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金融等各种知识;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既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又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未来属于青年,更属于有知识的青年。当前,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置身其中的每一个青年人都已深刻地感受到了网络、平台、数字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截至2009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3.16亿人,较去年年底又增加了1620万人,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17亿,比去年增长了1.3倍。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状、立体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将给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带来更大冲击。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具有很强的聚集、“放大”效应,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去年6月2日我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的点击量就突破了1000万人次,整个“问计”活动得到了包括大学生朋友在内的许多网民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网络跟帖6万多条。因此,我们广大青年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努力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技术、最现代的手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之才、栋梁之才。 第三,积极投身实践,争做创新创业的标兵。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是创新的希望所在。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一番了不起的业绩。牛顿23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26岁时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迈尔28岁时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贝尔28岁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爱迪生32岁时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32岁时发明了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诺贝尔27岁时发明了炸药,比尔•盖茨20岁时创建了微软公司。我国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许多年轻的技术骨干挑起了大梁。我省的江铃汽车集团袁政海班组平均年龄也只在35岁以下,短短几年间,共48人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广大青年一定要向先进榜样学习,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勇于破除一切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时期是人生创业的大好时光,也是最易出创业成果的时期。近几年省里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动全民创业,一大批有为青年抓住机遇艰苦创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年仅34岁的彭小峰,最初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03年才接触光伏产业,凭着坚韧不拔的努力,仅用6年时间,他所创立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光伏公司,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他本人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列入绿色百富榜。前不久省里举办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报告活动,其中有许多青年的创业事迹值得大家学习。当今时代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崭新舞台,拓展了广阔空间。广大青年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磨练才能,勇于创业,创成大业。只有每个青年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有效释放,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提升道德修养,争做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先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引领社会风尚之先的积极力量。青年时期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作用。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孟学说为基础,主张“仁德”修养,提倡仁爱、明礼、守信、和义的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人格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知识教育。《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礼记》等都是流传至今的著名启蒙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当代,党中央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一部分青年道德缺失,对一些丑恶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青年不讲文明礼仪,甚至把放肆当作潇洒、把粗俗当高雅、把随便当随和;有的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甚至坑蒙拐;有的青年不敬老、不孝亲,甚至虐待老人,等等。青年中存在的这些道德缺失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青年的道德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我们广大青年继承五四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与我省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江西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西又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所有这些都需要广大青年去传承、去弘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全省广大青年,要带头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奉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努力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以实际行动树立新一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形象。 第五,弘扬优良传统,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表率。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的辉煌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先辈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漫长岁月里,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途中的吃草根、煮皮带;从抗日战争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边打仗边垦荒种地,到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以及到和平年代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我们正是凭借着这种宝贵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造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西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在一部分青年中产生了享乐主义思想,不愿过艰苦奋斗的生活。有的青年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贪图安逸、厌恶劳动;有的讲究排场,互相攀比,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有的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仍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高消费,没有任何理由讲排场,比阔气,更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越是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十分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是一所大学校。艰苦可以磨练意志,艰苦可以陶冶情操,艰苦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司马迁在其《自序传》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伟大的人物与作品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作者在经历巨大挫折与磨难之后,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奋斗是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关键。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省情,把五四精神转化为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做到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勤俭节约、百折不挠、忘我奉献,始终走在江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前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险面前不畏惧,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困难和矛盾当作挑战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强奋起直追、赶超一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开辟崭新的天地。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青年更要知难而进,自立自强,脚踏实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省改革和建设第一线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用奋斗创造永恒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无私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四运动的论文1500字左右。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由学生组实地运动,当时对中国的窃案前途命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极大的作用。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五四”文学革命是于1917年初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难的。但是在此以前一些进步报纸刊物已经有所酝酿和鼓吹。1915年到1916年期间,李大钊在《国民之薪胆》、《厌世心与自觉心》、《〈晨钟〉之使命》等文章中,阐明了一个国家新文明的产生与新文学的勃兴之间的关系,认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据此他反对“柔靡艳丽”、腐朽没落的封建文学,希望一些觉醒的青年和哲人,能够创造出“优美之文学,高尚之思潮,助我国民精神界之发展”。陈独秀发表了《欧洲文艺史谭》的长文,介绍西方进步的文学思潮,并在一篇通信中,针对当时封建文艺“浮华颓败之恶风”,提出了中国文艺应当抛弃“古典主义”而趋向“写实主义”的思想。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也同少数学友研思辩论文学改良的问题,并于1916年底给陈独秀的信里,在批评旧文学腐败的同时,从“言文一致”的要求出发,首先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概念和改革旧文学的“八事”主张。这些酝酿与鼓吹实际上可以视为“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思想萌芽。 1917年 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个信号。这篇文章提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胡适还依据历史进化的眼光,反对旧文学言文分离的现象,主张文学语言同口语的接近,提出了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思想。接着,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军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三大主义”反映了反对虚伪艰涩的封建旧文学,建设现实主义的新文学的历史要求,使得文学革命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了。陈独秀在文章中还表示,愿同国内外文学界豪杰之士一起,“不顾迂儒之毁誉”,而明目张胆地与“桐城派”、“骈体文者”、“江西诗派”等代表的“十八妖魔”宣战。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 《新青年》的文学革命主张反映了历史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很快便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在给《新青年》编者的许多信中最早表示了“绝对赞同”的态度。他对封建旧文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1917年 3月致陈独秀信中第一次把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大家们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从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言文一致”的观点和白话文学应为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探讨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的界说,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等问题,都进行了建设性的研讨。钱玄同的《〈尝试集〉序》、傅斯年的《文学革新申议》,或从文学语言与口语分化的历史,或从文学发展新陈代谢的规律,论证了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是势在必行的。1917年8月,钱玄同还第一个提出《新青年》发表文章应“渐渐改为白话”,并表示从这时起自己一切文章通信躬身励行。这些文章和意见,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 在1916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里,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还是属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发动的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范畴。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更高地举起了科学和民主这一既是思想革命也是文学革命的旗帜,表示面对政府的压迫和社会的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的坚决态度。鲁迅在斗争中看见了新世纪的曙光,以他最勇猛热忱的战斗,成为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李大钊发表了《新纪元》、《什么是新文学》等文章,不仅批判了封建主义旧文学的僵尸,也批评了刚刚萌蘖的资产阶级文学的“新毒”,深刻地论述了新文学的实质。他指出:“刚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刚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必须具备“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 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1919年1月,李大钊、蔡元培所支持的《国民》、《新潮》杂志创刊,发表了反对封建礼教、赞助新文化运动的论文和创作。《晨报》第 7版(副刊)、上海《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也相继改为白话刊登新文艺作品。据统计,仅1919年全国出现的白话刊物就有400余种。 新文学创作成绩的出现略晚于理论的倡导。1917年2月于《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词后,又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 1期开始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创作,后来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参加新诗创作,以此向旧文学表示示威。1918年 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 ,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2] 。稍后,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凤凰涅槃》等后来收在《女神》中的大量诗篇,也都洋溢着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狂飙突进的时代色彩。以描写被压迫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反抗为特征的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渴望创造新的生活的朦胧的社会主义倾向,给新文学创作带来了迥异于旧民主主义文学的崭新的特色。

问问你的中学大学历史老师/滑稽

五四运动之后论文发表时间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向“吃人”的社会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他的小说集《呐喊》充分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其中收有他的名作《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后来,鲁迅又出版了小说集《彷徨》,里面收录了《祝福》、《伤逝》等名篇。

青年:实现江西崛起的希望同学们、同志们: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满腔热血,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杰出的功绩! 九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我们今天隆重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就要深刻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充分认识五四运动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二十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封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大地风雨如磐,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9年5月4日,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北京数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由此掀起了全国性群众斗争的浪潮。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以往前赴后继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奏响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也就是5月7日,就迅速得到江西的声援,先从九江开始,5月12日蔓延至省会南昌,进而遍及全省专区城市,并且一直持续到1920年5月。1927年后,江西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中心地区,也是一大批平均年龄才20几岁的青年革命志士实现强国理想的伟大试验场,崎岖的井冈山路,终于走出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幼苗,终于长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棵参天大树。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汲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决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与“科学”成为这场伟大运动的两面大旗,这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的指引下,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新文化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毛泽东同志曾赞誉说:“五四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讲,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年轻人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优势,大力弘扬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冲破一切束缚思想的牢笼,努力走在解放思想的最前沿,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四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得到空前传播的伟大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先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其特有的坚定性和组织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迈向了更大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有了可靠的物质载体,而且由革命的理论宣传转变为革命实践,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今天,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牢固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五四运动以来90年的历史证明,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事业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与青年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去年以来,在举办北京奥运会、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年青一代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证明,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大有希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灿烂前景鼓舞着我们,实现富民兴赣的历史重任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继承光荣传统,展望美好前景,加速江西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向全省青年提几点希望。 第一,牢记崇高使命,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楷模。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崇高的理想,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青年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理想信念,他们才能在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中,引领革命航船,越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战胜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也有许多年轻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从五四时期的刘和珍,到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锋赵醒侬;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袁玉冰,到江西工人运动的先驱陈赞贤,还有在八一起义、井冈山斗争时期,在赣东北根据地、赣南苏区,在长征中牺牲的无数青年英烈,他们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靠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全省广大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高识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切实做到把个人命运同党、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掌握过硬本领,争做好学上进的榜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勤奋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60年代,知识翻番的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翻一番。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毕业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这就使得广大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加紧迫。广大青年要继承五四青年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精神和品质,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需要和第一任务,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劲头,努力做到率先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既要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又要开阔视野思路,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金融等各种知识;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既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又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未来属于青年,更属于有知识的青年。当前,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置身其中的每一个青年人都已深刻地感受到了网络、平台、数字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截至2009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3.16亿人,较去年年底又增加了1620万人,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17亿,比去年增长了1.3倍。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状、立体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将给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带来更大冲击。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具有很强的聚集、“放大”效应,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去年6月2日我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的点击量就突破了1000万人次,整个“问计”活动得到了包括大学生朋友在内的许多网民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网络跟帖6万多条。因此,我们广大青年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努力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技术、最现代的手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之才、栋梁之才。 第三,积极投身实践,争做创新创业的标兵。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是创新的希望所在。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一番了不起的业绩。牛顿23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26岁时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迈尔28岁时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贝尔28岁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爱迪生32岁时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32岁时发明了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诺贝尔27岁时发明了炸药,比尔•盖茨20岁时创建了微软公司。我国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许多年轻的技术骨干挑起了大梁。我省的江铃汽车集团袁政海班组平均年龄也只在35岁以下,短短几年间,共48人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广大青年一定要向先进榜样学习,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勇于破除一切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时期是人生创业的大好时光,也是最易出创业成果的时期。近几年省里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动全民创业,一大批有为青年抓住机遇艰苦创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年仅34岁的彭小峰,最初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03年才接触光伏产业,凭着坚韧不拔的努力,仅用6年时间,他所创立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光伏公司,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他本人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列入绿色百富榜。前不久省里举办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报告活动,其中有许多青年的创业事迹值得大家学习。当今时代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崭新舞台,拓展了广阔空间。广大青年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磨练才能,勇于创业,创成大业。只有每个青年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有效释放,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提升道德修养,争做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先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引领社会风尚之先的积极力量。青年时期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作用。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孟学说为基础,主张“仁德”修养,提倡仁爱、明礼、守信、和义的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人格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知识教育。《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礼记》等都是流传至今的著名启蒙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当代,党中央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一部分青年道德缺失,对一些丑恶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青年不讲文明礼仪,甚至把放肆当作潇洒、把粗俗当高雅、把随便当随和;有的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甚至坑蒙拐;有的青年不敬老、不孝亲,甚至虐待老人,等等。青年中存在的这些道德缺失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青年的道德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我们广大青年继承五四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与我省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江西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西又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所有这些都需要广大青年去传承、去弘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全省广大青年,要带头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奉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努力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以实际行动树立新一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形象。 第五,弘扬优良传统,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表率。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的辉煌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先辈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漫长岁月里,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途中的吃草根、煮皮带;从抗日战争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边打仗边垦荒种地,到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以及到和平年代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我们正是凭借着这种宝贵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造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西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在一部分青年中产生了享乐主义思想,不愿过艰苦奋斗的生活。有的青年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贪图安逸、厌恶劳动;有的讲究排场,互相攀比,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有的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仍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高消费,没有任何理由讲排场,比阔气,更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越是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十分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是一所大学校。艰苦可以磨练意志,艰苦可以陶冶情操,艰苦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司马迁在其《自序传》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伟大的人物与作品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作者在经历巨大挫折与磨难之后,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奋斗是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关键。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省情,把五四精神转化为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做到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勤俭节约、百折不挠、忘我奉献,始终走在江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前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险面前不畏惧,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困难和矛盾当作挑战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强奋起直追、赶超一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开辟崭新的天地。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青年更要知难而进,自立自强,脚踏实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省改革和建设第一线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用奋斗创造永恒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无私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1899年传入中国和1902年传入中国两种说法,

一种是1899年传入中国说,1899年刊发在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译、中国人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首次将马克思的名字介绍到中国。

还有一种是1902年传入中国说,1902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首次将马克思(麦喀士)介绍给中国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马克思主义最早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它还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在有使用者或有阶级需要的地方,这种思想武器、世界观才有可能传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内外因共同其作用的结果。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时,中国刚开始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人同马克思主义几乎是隔绝的。1917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鲜为人知。当时马克思或列宁的著作很少被翻译成中文。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认识和接收,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胜利之后。 国外历史背景: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战争。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各种内在的矛盾不可克服而外显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人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楷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有理想变为现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它也希望在全球范围寻求社会主义力量的同盟。国内历史条件: 当时的中国已经不仅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传入的社会经济条件,而且还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入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思想基础。19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同时也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一,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三,在思想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各种新思想纷纷传入中国。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胜利地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却鼓动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仿效俄国。1919年,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实际发挥作用的力量崛起了。在这场运动中,当人们得知,腐败的政府在西方列强许诺将中国重要省份(山东——先前有德国占据)归还中国的情况下,还是同意把它转给日本,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骚乱。对西方民主观念的整个破灭促使中国知识分子一步步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后来对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的生动描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围绕五四运动论文发表

我认为其精神主要有三点:一是爱国主义。北京学生之所以要游行示威,就是因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英、美、法所主导的巴黎和会没有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还给中国,而是交给了日本,使中国的主权受到极大的侵害。所以,爱国学生呼喊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其游行示威的直接目的是要阻止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的协定上签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的直接背景,是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换言之,挽救民族危亡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之一。二是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我非常赞同郑师渠教授提出的观点,即“五四”的思想解放包括两种解放:“对传统求解放”和“对西方求解放”。“对传统求解放”,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批判和重新估定其一切价值。“对西方求解放”,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人一方面要求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不再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唯一选择,而主张以俄为师,走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民主与科学。1915年9月,陈独秀在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向国人疾呼:“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不久,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又生动地将民主与科学称之为“德先生”与“赛先生”,并明确表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尤须指出的是,“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不仅指的是民主制度,而且还包括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五四”所倡导的科学,除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外,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四”对民主与科学的倡导,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正是从“五四”起,民主与科学开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或价值观念。

五四运动已经过了九十二年,八十六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 *** 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而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也是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端,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学习进步的大学校,是青年锻炼成长的大熔炉。

广大团员青年首先要讲政治、顾大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守纪律、认真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是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头脑清醒;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集体、学校、社会利益为重,积极承担任务,主动接受锻炼,发挥自己的才能,主动化解在集体中出现的矛盾;坚定的信念,伟大的目标,来自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牢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担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五四精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具体到我们学校,我们自身就是努力实践“求知、求真、求实”的校训,以“与人为善,善待人生”为处事做人的原则。

求知、求真、求实,要求我们牢记求真务实以学为本的天职。

而且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克服自满情绪,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创造潜能,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用自己的文明行动,优异成绩来报答父母、回报学校。

与人为善,善待人生要求我们始终怀着一颗善之心、平之心、坦之心、诚之心、真之心去面对每个人每件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与人为善,善待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不断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只要我们默默耕耘,默默用功,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要求自己、对待待别人,我们就会积小善为大善,积小胜为大胜,积平凡为伟大。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把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实践“求知、求真、求实”“与人为善,善待人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追问

QQ号?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场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其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所爆发的学生爱国主义运动,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举大的意义。 它是一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又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直接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开展,五四伟大的爱国精神直接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那么在今天,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86周年之际,这场运动已经离我们这一代人很久远了。重提五四爱国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那场以大学生为主的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他们怎样来用青春的热血和生命来实践着自己对国家的爱。那么时值今天,当代的大学生远离了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日子,远离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背景下。爱国好像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留于一种形式,一个口号了,“爱国热血青年”在今天已经被看作一个贬义词了。那么我们今天来重新怀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的。 也许有人会说五四运动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这种认识是很不正确的,笔者认为五四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正是我们新的时代的所需,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精神。是的,如何认识爱国主义怎样用我们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实践爱国主义,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着巨大的意义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爱国主义不是非要我们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而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学校里,你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就像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他们所唱响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行动。我们走向社会,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的公民,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行动。 在我们的身边,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地去帮助别人,积极地去实践各种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行动。 其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无须做一些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而将我们的身边的小事切切实实地做好,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主义形式。在今天我们怀念五四运动,重提五四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是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的,让我们重新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重新去审视我们的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五四精神是一面旗帜,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时代它有新的内容。我们怀念五四精神,我们发扬五四精神。

问问你的中学大学历史老师/滑稽

五四运动与科研期刊投稿

青年:实现江西崛起的希望同学们、同志们: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满腔热血,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杰出的功绩! 九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我们今天隆重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就要深刻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充分认识五四运动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二十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封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大地风雨如磐,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9年5月4日,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北京数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由此掀起了全国性群众斗争的浪潮。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以往前赴后继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奏响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也就是5月7日,就迅速得到江西的声援,先从九江开始,5月12日蔓延至省会南昌,进而遍及全省专区城市,并且一直持续到1920年5月。1927年后,江西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中心地区,也是一大批平均年龄才20几岁的青年革命志士实现强国理想的伟大试验场,崎岖的井冈山路,终于走出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幼苗,终于长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棵参天大树。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汲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决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与“科学”成为这场伟大运动的两面大旗,这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的指引下,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新文化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毛泽东同志曾赞誉说:“五四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讲,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年轻人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优势,大力弘扬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冲破一切束缚思想的牢笼,努力走在解放思想的最前沿,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四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得到空前传播的伟大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先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其特有的坚定性和组织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迈向了更大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有了可靠的物质载体,而且由革命的理论宣传转变为革命实践,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今天,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牢固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五四运动以来90年的历史证明,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事业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与青年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去年以来,在举办北京奥运会、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年青一代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证明,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大有希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灿烂前景鼓舞着我们,实现富民兴赣的历史重任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继承光荣传统,展望美好前景,加速江西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向全省青年提几点希望。 第一,牢记崇高使命,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楷模。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崇高的理想,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青年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理想信念,他们才能在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中,引领革命航船,越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战胜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也有许多年轻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从五四时期的刘和珍,到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锋赵醒侬;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袁玉冰,到江西工人运动的先驱陈赞贤,还有在八一起义、井冈山斗争时期,在赣东北根据地、赣南苏区,在长征中牺牲的无数青年英烈,他们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靠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全省广大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高识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切实做到把个人命运同党、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掌握过硬本领,争做好学上进的榜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勤奋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60年代,知识翻番的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翻一番。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毕业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这就使得广大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加紧迫。广大青年要继承五四青年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精神和品质,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需要和第一任务,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劲头,努力做到率先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既要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又要开阔视野思路,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金融等各种知识;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既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又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未来属于青年,更属于有知识的青年。当前,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置身其中的每一个青年人都已深刻地感受到了网络、平台、数字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截至2009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3.16亿人,较去年年底又增加了1620万人,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17亿,比去年增长了1.3倍。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状、立体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将给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带来更大冲击。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具有很强的聚集、“放大”效应,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去年6月2日我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的点击量就突破了1000万人次,整个“问计”活动得到了包括大学生朋友在内的许多网民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网络跟帖6万多条。因此,我们广大青年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努力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技术、最现代的手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之才、栋梁之才。 第三,积极投身实践,争做创新创业的标兵。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是创新的希望所在。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一番了不起的业绩。牛顿23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26岁时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迈尔28岁时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贝尔28岁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爱迪生32岁时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32岁时发明了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诺贝尔27岁时发明了炸药,比尔•盖茨20岁时创建了微软公司。我国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许多年轻的技术骨干挑起了大梁。我省的江铃汽车集团袁政海班组平均年龄也只在35岁以下,短短几年间,共48人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广大青年一定要向先进榜样学习,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勇于破除一切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时期是人生创业的大好时光,也是最易出创业成果的时期。近几年省里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动全民创业,一大批有为青年抓住机遇艰苦创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年仅34岁的彭小峰,最初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03年才接触光伏产业,凭着坚韧不拔的努力,仅用6年时间,他所创立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光伏公司,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他本人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列入绿色百富榜。前不久省里举办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报告活动,其中有许多青年的创业事迹值得大家学习。当今时代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崭新舞台,拓展了广阔空间。广大青年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磨练才能,勇于创业,创成大业。只有每个青年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有效释放,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提升道德修养,争做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先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引领社会风尚之先的积极力量。青年时期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作用。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孟学说为基础,主张“仁德”修养,提倡仁爱、明礼、守信、和义的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人格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知识教育。《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礼记》等都是流传至今的著名启蒙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当代,党中央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一部分青年道德缺失,对一些丑恶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青年不讲文明礼仪,甚至把放肆当作潇洒、把粗俗当高雅、把随便当随和;有的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甚至坑蒙拐;有的青年不敬老、不孝亲,甚至虐待老人,等等。青年中存在的这些道德缺失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青年的道德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我们广大青年继承五四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与我省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江西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西又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所有这些都需要广大青年去传承、去弘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全省广大青年,要带头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奉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努力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以实际行动树立新一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形象。 第五,弘扬优良传统,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表率。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的辉煌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先辈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漫长岁月里,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途中的吃草根、煮皮带;从抗日战争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边打仗边垦荒种地,到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以及到和平年代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我们正是凭借着这种宝贵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造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西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在一部分青年中产生了享乐主义思想,不愿过艰苦奋斗的生活。有的青年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贪图安逸、厌恶劳动;有的讲究排场,互相攀比,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有的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仍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高消费,没有任何理由讲排场,比阔气,更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越是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十分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是一所大学校。艰苦可以磨练意志,艰苦可以陶冶情操,艰苦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司马迁在其《自序传》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伟大的人物与作品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作者在经历巨大挫折与磨难之后,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奋斗是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关键。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省情,把五四精神转化为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做到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勤俭节约、百折不挠、忘我奉献,始终走在江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前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险面前不畏惧,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困难和矛盾当作挑战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强奋起直追、赶超一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开辟崭新的天地。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青年更要知难而进,自立自强,脚踏实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省改革和建设第一线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用奋斗创造永恒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无私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民报,新青年

星期日《星期日》杂志标明“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

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最深远的影响是文化思想上的变革,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四川青年学生不满足阅读外省的进步刊物,决心自己创办刊物,传播新思潮。四川地区最有影响的进步刊物是《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威克烈》《半月报》《直觉》等,这些都是川大师生编辑主编的。五四期间,这些进步刊物的主办或编辑,均是川大的师生,他们不满现实,要求改革,倡导民主,追求进步,传播新思潮,使“窒息在封建统治下的四川,到处都响起怀疑和反叛的号角”,在四川将五四运动发展深入了下去。不论是五四运动前夕,还是五四运动爆发,或者是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进步的川大师生都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不仅使学校成为五四运动在四川的策源地,更是深刻诠释了川大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大义与社会担当。《星期日》创刊的目的是为了“在落后的四川传播新思潮,开展新文化运动”;《星期日》宣传十月革命,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并配合“五四”运动批判封建社会的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