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上瘾博士论文发表核心期刊

发布时间:

上瘾博士论文发表核心期刊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如果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无法抵制电子设备的诱惑,他们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做事,从而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那么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吗?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障碍

对许多人来说,智能手机就像身体的延伸,像始终固定在手上的额外器官。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许多人每5分钟看一次手机,如果手机丢了或忘在了家,就会感到不安。这种行为,常被大家称为上瘾。用手机社交、网购、游戏都会上瘾。

针对游戏上瘾,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首次在《国际疾病分类》修订本中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和行为障碍。“游戏障碍”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不过,世卫组织并未对此提出具体的治疗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具有“游戏障碍”。研究表明,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

“大多数玩电子游戏的人不会受这种障碍影响,就像大多数喝酒的人不会受酒精使用障碍影响。但是,在特定情形下,使用过度会导致不良影响。”世卫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弗拉基米尔·波兹尼亚克博士表示。

大人成瘾更严重

手机成瘾问题最严重的,不是年轻人与儿童,而是中年人和婴儿潮世代。

美国 35-49 岁的族群,差不多属于 1966-1980 年出生的 X 世代,每周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比 18-34 岁的人多 40 分钟,婴儿潮世代更糟糕。X 世代的人花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上的时间,都超过 1980 年后出生的千禧世代。但是边驾驶边看手机的时间没有千禧世代多,但仍然超出该有的水准。

为何中年人特别爱看手机?

分析指出,这个年纪的人也是最需要与外界沟通的阶段,在核心家庭中,X 世代是最重要的中介角色,是来自一家老小讯息的交会点,相较 30 岁以下的人大多喜欢自拍,上传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与朋友分享,中年人要与孩子、学校、父母透过他们习惯使用的沟通管道,进行各种讯息来往。

警惕!手机上瘾易使人抑郁

宾厄姆顿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182名大学生,根据他们日常使用手机的频率分为“深思熟虑”“经常”“密切”“狂热”和“上瘾”5个等级。

7%的调查对象用手机“上瘾”,12%“狂热”。这两组调查对象都因内心迫切需要手机而遭遇个人、社交和工作问题,且都有抑郁、社交孤立、社交焦虑、冲动和自卑症状。

女性对手机上瘾现象持续增长

如今网购的便捷,加上手机上各式各样的娱乐项目,例如很火的短视频,都在成为女性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

而过度使用手机之所以容易令人抑郁,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便捷、快速地令人得到满足,且会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容易感到厌倦。

那么你对手机上瘾吗?

研究人员说,如果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你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1.你把手机当作逃避问题或者缓解无助感、罪恶感、焦虑和抑郁的途径。

2.你更关注虚拟世界发生的事情,反而忽略现实世界。

3.你经常查看手机,即便它并没有发出提示音。

4.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你就神思不属、度日如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对智能手机的问题性使用(或者智能手机成瘾)现在被视为一种精神障碍,平均有23%的儿童和年轻人被发现患有这种疾病。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0多项研究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在2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有10%到30%受此影响。这项研究论文11月29日发表在英国医学委员会(BMC)精神病学杂志上。

该论文写道,“智能手机于2011年开始变得普及,通过分析自2011年以来发表的文献,一系列研究表明,10%-30%的儿童和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出现功能失调,这意味着平均有23%的儿童和年轻人存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问题(PSU)。”

“PSU被定义为任何与智能手机相关的具有成瘾特征的行为,比如当无法使用手机时感到恐慌或不安,感觉很难控制在手机上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使用手机对其它令人愉快活动的.损害。”

对41项研究进行的分析,涵盖4171名儿童和青年。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称,PSU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联系”。

该论文表示,“研究人员还调查了这类智能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发现PSU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持续的关联,包括抑郁情绪、焦虑、压力、睡眠质量差和受教育程度低等。”

“行为成瘾会对心理健康和日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英国智能手机的使用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我们的审查评估不仅只着眼过度使用手机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还评估了智能手机使用出现的功能失调影响,并通过对智能手机的“成瘾”行为模式进行观察,我们已经建立了这种功能失调行为与较差的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该论文称,智能手机“上瘾”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概念,被列为PSU问题。但是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有足够的损害证据证明这是一个临床精神病问题。

“PSU一直与精神健康不良相关,特别是与抑郁、焦虑、压力、睡眠质量差以及受教育程度不高所显示的日常功能障碍有关。”

“研究了不同性格和情绪因素对PSU的影响,发现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具有更大风险承担特征(如低自我控制、冲动性、情绪不稳定性和开放性),以及与避免冒险相关特征(如完美主义和尽责性),在智能手机有问题性使用的用户中更为常见。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孤独和自卑都与PSU有关。”

该论文的结论是,“迫切需要”需要进一步开发面向PSU的评估工具,以便能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针对智能手机上瘾问题,苹果以及其他公司已经表示担心。苹果在iOS 13中推出了Screen Time,让家长能够控制自己孩子使用iPhone的时间。但是,这确实删除或限制了使用“危险”方法访问数据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其中一些建议意味着官方的Screen Time API将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导致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其发生可能涉及(但并不限于)以下四种机制:

1.认知行为模型

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建立现实人际关系,从而更倾向于虚拟环境,在其中获得满足。比如平时不善言辞、不擅交际的人,在学校单位甚至家庭里没有存在感,一旦发现自己在网上发帖引起了关注,或者游戏打得好获得了认同和满足,那这个人肯定就更愿意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2.神经心理学模型

每个人都喜欢追求愉悦,逃避痛苦,这是人的天性,而网络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获得愉悦和满足,这种感受可以促使这个人持续地使用网络,一旦成瘾形成,这种感受就会转化为一种习惯状态,从而把上网变成一个固定行为。

3.补偿理论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学习好=好孩子的单一评价系统,这也就导致许多年轻人需要在网络线上活动中找寻“精神补偿”,通过参与网络活动找寻自尊与自我身份认同。

4.情景因素

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比如刚经历离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网寻求帮助,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通过游戏寻求安慰。

此外,网络还可以帮我们应对孤独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过上网找寻热闹或者亲情,比如有人新到一个单位不适应,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后就会把时间投入到网上缓解孤独感。

马克·刘易斯博士,加拿大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奈梅亨大学教授,师承新皮亚杰学派代表人物罗比·凯斯。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同时是发展心理学专业刊物的编辑。著作有《情绪、发展和自我组织》《欲望的生物学机制》等。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叫做大漠叔叔的UP主视频,他的主业是警察。他录视频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法律,他有一期视频是有关于毒品的,很多犯罪分子花样百出,利用电子烟的便利去做犯法的事,他说现在很多新型的毒品一碰就会上瘾,而且对身体非常有害。而本书的作者马克·刘易斯曾经是一个资深瘾君子。在青少年时代,他尝遍了几十种不同的毒品,使得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全面崩溃。后来,他艰难地摆脱了毒品,重建人生,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在本书中,他以优美、深刻的文笔,讲述了自己吸毒和戒毒的亲身经历,在描述主观感受的同时,对毒瘾的生理心理机制加以科学分析,帮助人们认识和利用成瘾的原理,自主和积极地生活。1吸毒的心理根源吸毒的心理根源有哪些?从作者的经历和感受来看,大概有三种,分别是逃避恐惧、寻求归属和探索自我。比如恐惧,在它的驱使下,人会做出难以理喻的事情。作者开始吸毒、滥用药物,就是出于恐惧。1、恐惧作者在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打算两年内从加拿大搬到美国,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他原本以为这至少是两年之后的事,但突然有一天,父母要让他立刻转学到美国,以尽早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哪怕是成年人,在面对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时,也会感到不安,而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种不安甚至会演变成恐惧。作者写道:“想到要离开家,我的脑子被某种可怕的迷失感占据了。此外还有一种无形而又强烈的恐惧感。父母是不是不想要我了?我做错了什么吗?”当他转学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泰博学院,恐惧的预感变成了现实。这是个军事化管理的海军学院。不但管理制度严厉枯燥、扼杀个性,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等级社会的小小缩影。在这里,充满了谄媚、欺凌、孤立和歧视。可以说,凡是你能想到的心理伤害,泰博学院一样也不缺。更可怕的是,这些伤害是全天候的,由于是寄宿制,一天结束之后他也无家可归,宿舍里等待他的,是又一轮恶意的捉弄。于是,马克开始偷偷摸摸地喝酒,喝强力咳嗽药水,后来又抽上了大麻,希望借助这些药物,暂时逃离让人畏惧的生活。2、寻求归属感人类是典型的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感觉到自己是某个群体的一员,这会让人觉得踏实和安全。哪怕是最坚强的人,也无法忍受被群体冷落和孤立的感觉。毕业后,马克·刘易斯考上了加州名校伯克利大学,还和同校的一位学长合租了一套公寓。他想要建立新的关系,找到新的社会位置,更重要的,是找到新的伙伴,在小团体中实现归属感。当时是1967年,而1967年的伯克利大学是嬉皮士的圣地。一派迷乱和狂欢的气氛。在马克眼中,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抽大麻和嗑药,至少每一个有魅力有个性的人都这么干。他当然不能落后,不能被排斥在潮流之外,于是,他把大麻、LSD、致幻蘑菇、安非他命等毒品当成了与人交往的礼物。有一天,室友托马斯向马克介绍了三个新朋友,其中一个是大概30岁的男子,气质优雅,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和一个朝气蓬勃的男孩。这三个人美貌、时髦,而且十分友善。马克立刻对这个“三人组”产生了爱慕,希望和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然而,这个三人组给他带来的并不是幻想中的友爱,而是更加花样翻新的毒品。在和他们的密切交往中,马克终于接触到了毒品之王——海洛因,并且一上来就用静脉注射的极端方式。不过,人总会成长,能够逐渐辨别出,什么是真正的关爱,什么是虚假的归属。后来,马克因为过量吸毒而休学,还被父亲抓住痛骂了一顿。这让他猛然觉醒,决定摆脱那些虚幻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男子汉,探索真正的自我。3、探索自我探索自我这种看似积极的心理动机,其实也能和毒品挂上钩。当时,马克的父亲得到一份为马来西亚的原住民看病的工作,全家搬到了吉隆坡,马克于是在东南亚生活了一两年。那段时间里,他经常在父亲工作的医院里帮忙,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还在马来半岛的山区旅行,在简朴的村庄里体验原住民的生活。闲暇时光,他弹琴,画画,写诗,大量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探索自我的意义和意识的本质,换句话说,他在追求“开悟”。我们正确的开悟方式是冥想,但另一种极端的方式,那就是吸毒。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经常吸取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是以前牙医常用的麻醉剂,它会让人处在半清醒和半沉睡的状态。詹姆斯觉得这种状态能让他体验意识的微妙变化,察觉绝对的真实。出于好奇,马克在一个聚会中尝试了一氧化二氮,却对这玩意儿嗤之以鼻,那些难以抓住的幻觉哪里是什么“宇宙意识”,不就是中毒吗?他错误地把吸毒经验和控制能力划上了等号。他的心里冒出了一连串想法:吸毒就会失去自我吗?一个人往自己的身体里注射什么东西是他自己的事。他曾大量吸食各种毒品,现在不也好好的吗?所以,偶尔的失足不会造成伤害,只要它还在掌控之中,只要能坚定地把意识聚焦于自我,就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超越毒品。人们总是企图证明,自己能够在吸毒这件事上把握自我、控制自我,总觉得自己是个例外。这些关于自我和控制的理念,使马克踏上了一条失去自我控制的不归路。在接下来的短短四个月内,他离开吉隆坡,依次游历了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一头扎进了各种鸦片制品的乐园。可以说,正是这几个月的经历,让他彻底丧失了及时戒毒的可能性。从此之后,毒瘾完全脱离了心理和意志能够掌控的范围,他已经从生理上被完全改造了。2毒品如何改变人的大脑毒品通过生理化学机制改变了人的大脑,使得毒瘾很难戒掉,就连有深厚专业背景的马克,也陷入了毒瘾的泥潭。总的来说,毒品有三大法宝让人们上瘾,分别是调节兴奋与抑制,树立渴望与奖励,改造神经和激素。1、调节兴奋与抑制大脑中包含无数的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互相连接,神经元通常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一个神经元被激活或者被抑制,会影响周边的神经元,如此类推。通常在半秒钟之内,某种信息就能像海浪一样席卷整个大脑。在正常状态下,大脑里的神经元绝不会全体一致行动,而是一些兴奋,另一些抑制,此起彼伏。如果哪天它们一致行动了,就会导致癫痫发作。那神经元是怎么沟通到底是兴奋还是抑制呢?这需要通过一种叫作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经过神经突触的道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毒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各种体验,实际上就是脑细胞吸收外来的化学分子之后,神经递质被改变了,大脑从常态转向不正常的兴奋或者抑制状态。比如,作者最开始尝试的酒精和镇咳药水,主要是起抑制作用的,它们封闭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提升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这样一加一减,该兴奋的神经元兴奋不起来,该抑制的还保持抑制,整体上,你的大脑就进入了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而大麻和LSD的效果刚好相反。LSD是一种强烈的致幻剂,会增加神经元的激活率,使每个神经元更加敏感,却忽略了团队合作的规矩。这样,每种思维、反应、想象和知觉的碎片都被放大了,这些碎片还会极有创造性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荒诞的狂欢式的画面。那一刻,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没有什么是可烦恼的,一切都那么稀奇有趣,令人赞叹。2、树立渴望与奖励这是为了搞垮你的理智。一般来说,我们有意识地去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想做这件事,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就是我们用来思考问题的地方,是人类的理智所在。前额叶皮层分别实现工作记忆、决策和评价这三种功能。在工作记忆中,记忆让人能记住大约一分钟以内发生的任何事件,而工作是指将记忆中的细节拼起来,产生意义。而决策,是相互矛盾的想法和策略被快速而智慧地进行比较,之后执行整个决定。最后评价是负责对人脑接收进来的信息进行评价:这东西是好还是坏,应该接近还是回避?评价功能反应最快,不需要意识判断就知道当前的世界是有吸引力的还是令人生厌的,紧接着,它就迅速启动一个动作模式,前进或者撤退。它还能对决策部门产生直接影响,换句话说,怎么决策和执行得先看你怎么评价。但是评价功能谁给它大量的多巴胺,它就为谁说好话。结果,那些能带来大量多巴胺的事情,常常会让我们的理智投降。比如美味的食物、被人夸奖、刚萌芽的爱情、完成重大任务等等。而多巴胺升高又反过来让我们想要不停地重复这些事情。而毒品会破坏这种保护机制,让你每次使用毒品时,都能得到大剂量的多巴胺。也就是说,只要你吸毒,就可以得到一个大大的奖励。比如,冰毒和可卡因,都是大量促进多巴胺分泌的毒品。这么一来,你的渴望和奖励都被牢牢地固定在毒品上,一次又一次不停地重复,这就是成瘾的本质。3、改变大脑的神经和激素也就是说,调教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改造。包括大脑在内的众多系统和神经递质都会随着成瘾而发生改变。神经学家仍在尝试攻克这个难题,每年他们都能发现更多的改变。对此,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如果大脑不改变,我们将无法学会新技能,养成新习惯。学习意味着增加了某些神经突触的数量和强度,同时也会削减另一些突触,导致遗忘。学习在塑造神经突触时,还有一个好搭档,那就是情绪。渴望的情绪能大大促进对某事的学习,它能让那件事牢牢地停留在意识的焦点上,直到这事变得自动化和习惯化。多巴胺激励大脑去反复地搜寻和使用毒品,不断强化与此相关的神经突触。最后,成瘾者的大脑只有两种稳定状态:对毒品的极度兴奋和对其余一切的漠不关心。3如何面对成瘾说起毒品制造和贩卖,大多数人肯定会义愤填膺,想要严惩不法分子。但从人体生理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毒品制造者,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小型的毒品工厂。神经系统天然就会产生许多与毒品成分相似的神经递质,比如,大脑会产生大麻素,也会制造鸦片类物质,正是因为人脑对这些东西如此熟悉、如此亲切,才会对外来毒品欣然笑纳。如此说来,在成瘾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一种原罪,在进化的道路上和魔鬼签订了契约,以生命和灵魂为代价,换取片刻的放纵和满足。难道人类进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自己的脑子里尽情地经营鸦片馆,举办大麻聚会?难道进化会耗费几百万年的时间打造一个自我毁灭的神经系统?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大脑制造的类似毒品的物质,都是有用的。比如,大麻素会参与记忆、认知和运动控制的调节,而鸦片类物质被科学家们称为“情绪分子”,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就是你的情感世界,让你能感受到自己在愤怒、激动或相爱时是什么滋味。鸦片类物质还有三种重要功能:一是缓解疼痛或压力,在面对疼痛、恐惧和焦虑时,它会抚平我们的创伤;二是产生愉悦感或幸福感,比如当我们拥抱或玩耍时,就会分泌这种物质;三是,缓解或愉快,作为激励人们去做某些事的手段。比如母乳中就含有鸦片类物质,让婴儿喜欢他们的母亲。当多巴胺的兴奋与鸦片类物质的舒缓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奖赏。在大脑中,先是鸦片类物质让你感到幸福,然后引起多巴胺的释放,提高了当前呈现在知觉中的事物的吸引力,让你想要更多树立渴望和奖赏,并不是毒品的专利,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利用这种关系,达到某些进化上的目的。食物和性爱令人愉悦,是为了让我们保持生存繁衍的动力,拥抱和依偎令人幸福,是为了让我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团结合作。只是这种原始的生理机制并不具备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才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追求奖赏,爱情、游戏、肥皂剧、财富和权力,都能让人上瘾,吸毒只不过是一种特别恶劣的成瘾。看清了成瘾的真面目,我们就能找到应对它的办法,既要在一些事情上回避它,也要在另一些事情上利用它。我们要回避的是恶性的成瘾,要坚决对它说不,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具体的做法有积极预防、及时戒断和寻求支持和监督。比如说,毒品滥用通常由不良环境和有害的社会关系引起。一些娱乐场所会使用毒品来寻求刺激,而一些坏朋友也会引导你染上一些坏习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这一类的环境和人员提高警惕。而当觉察到自己对某些事物表现出上瘾的苗头时,一定要在难以自拔之前,主动戒除。比如,每当想要抽烟时,可以立刻去做做运动,及时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吃几块糖来代替。如果不幸深度上瘾,一定不要因为感到丢脸而瞒着家人和朋友,要对真心爱我们的人说实话,向他们寻求支持和监督。像毒瘾这类特别严重的毒瘾,还必须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当然,在戒断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我鼓励和自我监督。那利用“成瘾”又是怎么回事呢?利用成瘾指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奖赏和学习的生理过程,去追求一些真正值得追求的事物。比如,在他人努力去做积极有益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予奖赏。当一个出色的员工做出成绩,老板却不给他奖励的时候,他还会甘愿给公司创造价值吗?而我们也可以经常采用自我奖励的方式,促进自己不断进步。比如,在连续学习几个小时之后,奖励自己玩会儿游戏、聊聊天;在坚持健身几个月之后,买下某个一直想要的商品。此外,我们也绝不能忽视理智的力量。成瘾是人类的固有缺陷,我们可以利用其原理追求积极的目标。

最近,美国小伙凯文·卡扎德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半年成功戒掉毒瘾的事件走红。事件中,凯文曾因失恋心痛染上毒瘾,并一度无法自拔,但在同时追更15部连载的中国网络小说英文版的过程中成功“入坑”并最终戒掉毒瘾。

网络配图

将这一事件带上热门的除了刺痛人们神经的毒品,还有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网瘾。

看网络小说为什么会上瘾?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2012年发表的题为《网络小说成瘾研究综述》中给出了网络成瘾的三大原因。

一: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一是学校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地位、学习成绩、校园氛围等因素。二是社会大环境影响、主流价值观取向、网络管理相关法规不健全等因素。三是家庭因素,包含家庭结构、居住条件、经济条件等,主要以家庭氛围影响和父母教养方式为主。

二:五花八门的网络文体形态,多种类型,分别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和阅读偏好,几乎能够广泛满足各种类型的阅读需求。网络小说篇幅一般非常长,同时各种不同题材内容体量大。因此,客观上存在让读者不断寻找到自己心仪作品和长时间阅读的可能性,并产生代入感从而长期追小说难以自拔。而随着手机移动的发展,“碎片时间”也被小说充分利用起来,起到持续吸引读者的作用。

三:性格特质和需求动机。针对已有研究,研究者多认为性格内向、敏感、兴趣爱好少、想象丰富、或在群体中因为某些原因被人歧视、或社会形象和自我形象消极自卑等等多种情况均可能成为网络小说成瘾的单一诱因或综合诱因。某些读者由于社会交往圈子狭窄,生活方式单一。或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表达把自己的精神沉浸在虚幻的小说世界中,满足自己得到尊重和爱的需要,或达到各种虚拟的自我实现,借以转移和逃避对现实处境的压力和不满。

诚然,这些因素都能影响到我们阅读网络小说,但我自认为并没有对网络小说上瘾,那我就没“网瘾”。其实潜移默化中,你早已深陷而不自知。

如何认定自己有了网瘾?

1996年全美心理学年会,金伯利·杨(Kimberly Young)博士发表了《网络成瘾:一种新出现的临床心理疾病》论文,文中提供了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和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为8个题项,若被试对其中的5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8个题项为:

1、 我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且在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络上的事情。

2、 我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

3、 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

4、 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我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是脾气容易暴躁

5、 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意图的还要长

6、 我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着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

7、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我涉入网络的状态

8、 我上网是为刻意逃避问题或试着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

但对于网络小说成瘾,实则并没有普遍适用的诊断标准,但阅读网络小说的行为同样发生在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介上,实则为网络娱乐成瘾的一种典型,应与网络成瘾相适应。

通过“网瘾”戒掉毒瘾,就没有危害了吗?

实则跳出浅坑,又入“深渊”

研究表明,可卡因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都有损伤作用,尤其作为剂量依赖性肝毒素,可导致肝细胞坏死。

同样,网瘾的危害也不小,长时间沉迷网络小说,迷恋于虚拟世界,会导致自我封闭,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交往,长此以往甚至导致人格异化。而网文中热血暴力、色情等场景的描写极易给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并诱发犯罪。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在押性犯罪的未成年犯中有90.82%与网络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有关。而暴力犯罪中,高达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犯罪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有关。

因此,简单的用一个“不良嗜好”去戒掉另一个不良嗜好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毒瘾要戒,网瘾更需防范!

博士核心期刊投稿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是作者在网上自己找邮箱投稿,虽说网上投稿比较便宜,但是风险是比较大的,现在信息时代网络也多,而且审核过程中很难联系到人的,选择邮箱投稿的作者一定要小心了。二是选择论文发表平台投稿(我就是做这个的重庆橄榄果,可以问我),很多作者因为保险所以都会选择论文发表机构,费用上肯定是要比网上贵些,但是编辑与杂志社都有联系,可以根据作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发表的刊物投稿。在发表过程中作者可以随时联系编辑,可以了解论文发表的状况

1、投稿要对路

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方针以及刊文方向。在投稿之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了解刊物的发文方向,如果刊物是社科类的sci期刊,那么你发数学、物理、生物这些就有点不太合适了。最后,在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

2、注意把握时机

发表就像是新闻报道,越新的选题越近的时间越容易被录用。但是学术期刊毕竟不是“日报”,就出版周期而言,滞后性太强,你投稿的时候还是一个热点,等到出刊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话题度了。

3、注意格式要规范

现在大部分都是邮箱投稿,需要形成电子版文档,建议投稿之前先观察一下刊物的排版习惯,最好能够将格式调整成刊物的标准格式。如果刊物没有提供参考格式,也一定要整理一下,最起码要美观、可读。

4、适当控制字数

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

方法流程如下:

一是期刊选择。根据专业和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期刊及栏目,有些期刊会细分成好几个不同的栏目,这里要注意。

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可以尽量选择该领域权威性更强、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提升论文的含金量,而对于职称评定,则尽量选择影响因子更低、年发表量更大的期刊,提高论文的录用率(职称评定只要达到硬性要求就行)。

二是投稿渠道。目前核心期刊投稿渠道基本有在线投稿、邮箱投递、纸质邮寄3种,在线投稿要注意找正确的官方网站,bd上搜索经常会出现假冒网站,请仔细甄别。

三是投稿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但是有些期刊收稿时间有规律性,比如有的期刊通常在每月初将收到的稿件统一分送出去,也就是说不管中旬还是下旬投稿,其实审稿时间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告诉我投稿比别人早,录用时间却更晚。

四是改投。投稿一般会经历初审、外审、退修、退稿和录用等流程,投稿后要经常关注投稿进度,如果超过一个月没有消息,可以打电话咨询编辑部,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期刊会对你有看法,若超过两个月未收到消息,基本上可以改投了。

五是一稿多投。这是投稿的大忌,千万不要以身试险,尤其对于那些未来还在学术界的童鞋来说。

六是版面费。很多期刊仍然需要版面费审稿费,根据版面的数量,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版面费是在文章确定录用后缴纳的,缴纳对象为期刊对公账号,且期刊会开具发票,如果缴纳对象为私人账号基本可以鉴定为纸了,所以请慎之又慎。

核心期刊共有7大体系,分别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人文社科核心、CSCD、人文社科学报核心、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库。

这里只简单说三个,北核、南核、CSCD。北大核心又称中文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评定一次;南大核心,又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每两年一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的SCI”,每两年一评。

如果某期刊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均为核心期刊,且双核心期刊学术水平更高。至于所谓的ABC类期刊,是一些大学和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期刊进行的归类,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了。

作者要求:

核心期刊虽然对作者没有硬性要求,但是一般对低学历的人有qs,在文章质量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拒稿。

所以作者学历至少是硕士,资质为中级以上职称,作者单位为三本以上或者业内权威性的企事业单位。文章最好有项目背景,基金类的一定要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这样录用概率会大很多。

文章撰写:

这是发表核心期刊的关键环节,所有的期刊考察的都是论文的质量。

一是知识积累。论文是专业知识的结晶,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学术论文的基础。

二是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勤思考多总结,掌握文章撰写技巧和整体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导师对研一学生的文献阅读作要求。

三是亮点突出。文章撰写要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同时要有详有略,重点将研究亮点突出,向评审老师展示你的独到之处。

四是文章排版。论文的格式要符合相关期刊的要求,这能体现你的投稿诚意和对期刊的尊重,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细节,另外注意重复率要求,一般不超过30%。最后不要写综述,综述类论文需要深厚的功底,一般的综述文章录用概率很低。

简单说说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吧。

核心期刊有两个版本,一种是指北大核心,也就是平常说的中文核心,北京大学评选的,每四年评一次;另一种是指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即CSSCI收录期刊,南京大学评选的,每两年评一次。两者有很大部分重复的收录期刊,每个学校要求不同

。还有些学校根据研究方向、单位科研领先的相近专业,又划归为A类,次之B类,再次之C类期刊。

一般来说,单位能够划分A类、B类、C类的,基本上都要求是比较高的单位,A类、B类、C类这些刊物,多数都是从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里面遴选出来的,也有极个别把不是核心的报纸刊物划在A类、B类里面,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等。有些学校博士的科研成果奖评选就是根据你发表论文的级别来评定的,比如说,你发的是A类期刊,核定的级别和奖项要比其他期刊高些。只是,A类期刊很难发表。

言归正传,怎样才能发表核心期刊呢?

一、论文准备

发核心期刊,首先你得有一篇拿得出手的论文才行,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那接下来就是,拿得出手的论文,即高质量的论文该如何撰写了。

(一)选题有新意,科研需创新。

如果你写的论文主题没有新意,或者早有人写过,那么,肯定发不了核心。所以,在你确定主题后,你一定要上网搜集相关书籍、相关期刊论文,特别是该领域权威期刊和知名学者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 认真研究和分析写过的相关内容,或者类似的文章。在深入了解后,你要分析比较你的文章与他们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创新点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撰写阶段。

论文主题的确定:

1.某一领域的研究综述,也就是把某一专题的相关研究(国内外著作、论文等)作一系统的梳理和阐释,着重分析该专题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的角度、方法、欠缺点、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2.如果你已经确定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题方向,并且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那么,可以选择某一小节的主题作为要发表论文的内容,这样还可以作为以后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内容,一举两得。我曾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内容,就是与我博士论文主题相关的一部分内容。

3.根据读本科、硕士时自己做过的相关内容来确定,这样可以保证研究内容的连续性,同时更能展现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主题,因为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有兴趣,会促进你主动搜集资料;有了兴趣,才会有研究热情,带着兴趣和热情做科研会轻松许多。很多著名学者就是把自己的兴趣做到极致,成就了自己。如比尔·盖茨从小就对数据、编程、软件特别感兴趣,最后成为著名的微软公司董事长。

5.把某科的期末作业作为内容来整理发表。因为文科的期末考核,大部分是上交一篇论文,所以,你可以花些时间,用心完成这份作业,这样既可以取得该科期末评定的好成绩,还可以把这篇论文进行深加工(请导师帮忙修改),作为准备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

(二)专业知识要积累,知识结构需完善。

选好主题后,下一步就是撰写。有质量论文的撰写是知识不断积累,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学术论文一定要体现出专业性和创新性。专业性的知识依靠课堂教师的传授、课下自己的阅读、以及刻苦的专研。创新性在于平时关注研究领域的前沿,掌握相关专家的学术动态(学术会议、最新著作及文献),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果你是在读本科或硕士,以后有考博的计划,那么,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就是你现在要做的。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等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创新点自然会有。我有个本科同学,硕士毕业后考博士,后因家庭、孩子等因素耽搁至今,今年考上了。考上后,她和我说,听说博士毕业很难,毕业论文、核心期刊都是难题,怎么办呀?对于她,之所以难是因为她中间有空档期(本科毕业工作两年、硕士毕业又工作五年),欠缺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根基,考博时的专业成绩完全是现学现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检验的,所以,我给她的建议就是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没有捷径。

(三)论文格式和排版要符合要求。

论文的格式和排版相当于产品的外包装,为什么有些商品卖的就是包装,因为包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产品的价值,论文也是如此。论文的撰写除了专业的内容外,还需要标准的格式。你可以网上搜索每家杂志社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其要求来操作完成。论文的排版也是个技术活,排版过程不容忽视,以后毕业论文也会用到,这需要多学习、多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二、论文投递

等你有一篇拿得出手的论文后,接来下就是寻找投稿渠道了。文科论文要发核心期刊,相对难些,一是因为相关期刊少,如哲学类期刊;二是需求多,竞争激烈。全国各高校、各相关研究所、全国的人文社科类博士、硕士大都要求发核心,需求量很大。

投稿渠道:

(一)导师帮忙联系:有些博导是某核心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或有合作关系、或认识熟人等等,这个就是机会。也就是说,如果导师资源丰富,发表核心期刊相对方便些。我师姐的核心期刊就是导师帮忙推荐发表的。

(二)学长帮忙介绍:平时多与学长交流,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有些学长会直接告诉你他们投稿的技巧、方法、以及相关期刊的联系方式,这个会使你少走好多弯路。

(三)自己寻找途径:你可以根据论文的内容选择相关的期刊一一投稿,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也就是盲投。我有几个同学就是盲投成功的,只是这个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要提早准备。

我自己发表的核心论文是在读博一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期末作业用心写好,后来请导师帮忙修改后,在一家以前(以前在一所学校任教,负责该部门的教材选购,认识出版社的人)有联系的出版社(出版社与有些核心期刊有业务上的合作)的帮助下发表的。

三、核心期刊发表优势明显

如果你手里有一篇或几篇核心期刊,你就可以参加学校级各种奖学金(科研成果奖、国家奖学金等)的评定,评上后会有一定的奖金;你可以把相关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也是提前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你可以在毕业后找工作中增加优势,有些单位的招聘就是看你发表核心期刊的数量。我有一个师兄,在职读的博士,他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读研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为读博做准备,包括读博士时的论文主题,核心期刊的发表,等等。后来,他凭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如学术新人奖、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最近还听说,他又跳槽到一所更好的学校任教。我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发表的核心期刊。

总之,发表核心期刊,你需要有意识地积累专业知识,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期刊投稿博士

河南南岸文化我近期整理了几本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投稿心得,希望对准备投稿的作者有所帮助。 1.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办。本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栏目:专家视点、学科建设、德育论坛、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理论探讨、高校党建、专题研究。 本刊为:人文扩展(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写了一篇稿子,其实风格就不是要投这个杂志的,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邮箱投稿一个月。看到群里说1个月没有回复的,就可以打电话询问。编辑接电话后,说最近收录的文章中没有,建议改投。所以,杂志还是挺不错的。 投稿1个多月后告知需要修改,按两位外审专家意见修改后将文章缩减至11000字,第2月就出刊了,这个期刊发表速度特别快,从来不压稿,用了就是下月发,如果两个月没接到通知基本是被pass,编辑态度特别好,很好的期刊,期刊很良心,不存在黑这种事,我投稿5、6次才中,的确是以质量审稿的。只要自己用心了会有好结果的! 投过好几篇文章,一直有无音讯。在该网站的投稿平台去年6月份的一篇文章,至今一年多了,还是待审中。。。看该期刊的作者多是约思政专家的稿件,或者第二作者至少是博导、教授。哎!中奖率比买彩票还低。 2.《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主办的教育教学期刊。办刊宗旨:倡导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全方位研究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设栏目:主要有教师教育新体系建构、体制创新 、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化、教育现代化、继续教育、学科建设、课程与教材、教学新探、队伍建设、管理与评价、教育实验、教师与学生、教育心理、教育原理。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 1)5月15日投稿 2)6月19日开始外审,送2位专家 3)8月15日前后发现外审多了一位专家,不知何故。打电话无人接听。 4)9月8日打通电话,编辑非常和蔼。告知多了一位专家是因为原来外审的1位专家迟迟没有返回外审意见,故终止此专家外审,又送另外一位专家。但编辑自己说,送审时间也已近1个月,并答应要催促专家,尽快完成审稿意见。 5)一周后,仍然没有进一步意见。打电话即出现传真声音,无人接听。 5月初投稿,初筛一周左右,初审半个月,5月底开始外审,三周左右退修第一次,7月底退修第2次,现在快一个月了,在第三次外审中,能不能过外审应该快有结果了 投过两次,去年投过一次,审稿期八个月,最终终审被拒,无退稿原因。年底又投搞一次,至今五个月,还在外审中,联系过编辑部一次,编辑回复外审最短三个月,上不封顶(他们似乎也不太会催外审)。投这家期刊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只能一直等待 从投稿到最终通知录用,将近10个月,期间有对文章进行修改,编辑认真、态度很好。本刊学界评价很高,但录用周期相对较长。 3.《教育发展研究》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知网收录, 目次收录(维普), 目次收录(万方), 超星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在很多高校算作权威B类期刊,期刊上的论文质量很高,发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投稿后45天左右就会有审稿结果,审稿通过会直接和你联系。包括数据、图表、文字的修改,编辑和主编老师都很负责用心,整个过程下来会让人收获很大。由于是双月刊,之后就会很快见刊。林老师一直致力于办专业、有温度的期刊,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不歧视研究生独作,大家在保证文章质量的情况下都可以试试! 这个没有官网投稿,需要自己联系编辑部。985在读硕士,挂导师一作。因为学校就在上海而且去过教科院,所以跟编辑联系很方便。一次性发了两篇给编辑,大概过了一周编辑发信息说其中一篇比较有新意,另一篇直接拒绝。但需要大改,除了核心观点没有改,其他基本都改了。中间改动花了2个多月,期间跟编辑联系过一次,编辑说还需要修改,所以一共修改了两次。个人感觉偏爱理论思辨类的文章,而且观点一定要有新意。最后一次发给编辑直接说录用了,好像没有外审。 4.《当代教育科学》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 该刊审稿较慢,首先为两周内未收到通知即初审通过,其次为两周+一个月左右的外审时间。当然,编辑部服务态度还是很好的,不论是邮件还是电话,均可以及时反馈消息或接通。不过感觉刊物影响因子略低,而今又面临新一轮期刊定级。。。 两周过初审不通知,之后一个多月没消息,期间询问两次均在二审中,看到同批次的作者已经有了通知,熬到两个月满询问,告知二审未过。还需继续努力呀! 投过几次终于中了一篇。2020年4月5日投稿,审稿期一般为2月,因为之前投都是默默等两个月就改投了,这次完全也没抱什么希望。5.20日邮件查稿,心想着反正以前从没中过这个期刊,要是没通过审核就赶紧改投,节省一些时间。当天中午就收到录用通知,刊期定在6月份,见刊很快,不歧视硕士独作。不过该刊比较喜欢教育理论类的文章,定量的相对较少。 5.《高校教育管理》 审稿速度比较快,7天左右就给了回复。我的文章是以硕士论文为蓝本撰写的,但是硕士论文上了知网。投出去给的审稿意见是:您的来稿经编辑部初审,认为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语言明了,但遗憾的是,您的文章文字查重比较高,故不适合在我刊发表,您可以转投他刊。我感觉编辑态度不错,起码是看了一遍稿子的,这一点比较难得。 从2019年底投稿,初审,到外审,再到外审回来返修,期间修改了5次(包括送外审前修改了1次)。结果终审将近一个月之后,直接退稿!前后折腾了6个月时间 超级烦琐的期刊。我投稿后,按审稿要求认真修改了3次,最后一次修改是调整语句表述(到这个份上了,我以为应该没问题了)。从投稿算起3个月后进入终审。终审1个多月后,退稿。总共浪费了4个多月。 6.《高教发展于评估》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扩展版(2019-2020),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匿名审稿, 在读博士独作可发 邮寄纸质版,4.25投递,4.28签收,5.6收到邮件已送二审,6.28编辑电话通知修改录用,审稿周期2个月。属于时间比较长的,中间打过电话和编辑沟通,因为一位专家给的意见不是很好,但是编辑觉得文章还不错,所以又挑选了一位专家再审,感觉自己比较幸运,编辑人也很好,沟通很顺畅。 由于疫情期间,审稿有所延迟,一个月过初审,一个多零几天收到录用通知。根据外审意见说我题目过于谦卑不必要,建议直接点,另外要求我改两个词,说一词为生造词,一词为使用不当。于是稿件就被录用了。这次经验让我感觉商榷性文章很不好发,所以《高教发展与评估》能录用我的稿子我特别感激,很开心。觉得不费一番用心。 更多教育类期刊投稿方面的疑问欢迎咨询我

为审核很严格啊...核心期刊发表要求:一、南大核心南核是由南京大学评定的,每两年评选一次,期刊是否入选南核,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南核期刊是属于影响力较为权威的一种。南大核心目录共包含585本期刊,涉及26个学科分类,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共229本期刊。关于南大核心的发表,很多作者自认为文章写作不错,但投稿后却被拒,其实是因为有很多作者是没达到南核要求的硬性指标。南核期刊发表需要的硬性指标:①南核要求作者学历是博士及以上,职称要求是二本院校副高及以上;可以是博士讲师、硕士副高等。如果学历或者职称没达到要求,就没办法再以独立作者的方式发表论文,②除学历、职称外,如果有课题研究或基金的作者,会相对更有优势。③南核文章对文章质量要求很高,查重率要求控制在:5%以内,二、北大核心“北大核心期刊”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的众多期刊工作者共同编制的期刊目录,凡是被选入该目录的都属于核心期刊。北核每三年评选一次,收录期刊共 1990本。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于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北核期刊发表需要的硬性指标:①北核发表难度相对南核要低一些,一般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即可,有的高职单位也可以。2北核的查重率没南核严格,一般控制在5%-10%,但也有个别刊物要求重复率在5%以内。

方法流程如下:

一是期刊选择。根据专业和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期刊及栏目,有些期刊会细分成好几个不同的栏目,这里要注意。

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可以尽量选择该领域权威性更强、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提升论文的含金量,而对于职称评定,则尽量选择影响因子更低、年发表量更大的期刊,提高论文的录用率(职称评定只要达到硬性要求就行)。

二是投稿渠道。目前核心期刊投稿渠道基本有在线投稿、邮箱投递、纸质邮寄3种,在线投稿要注意找正确的官方网站,bd上搜索经常会出现假冒网站,请仔细甄别。

三是投稿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但是有些期刊收稿时间有规律性,比如有的期刊通常在每月初将收到的稿件统一分送出去,也就是说不管中旬还是下旬投稿,其实审稿时间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告诉我投稿比别人早,录用时间却更晚。

四是改投。投稿一般会经历初审、外审、退修、退稿和录用等流程,投稿后要经常关注投稿进度,如果超过一个月没有消息,可以打电话咨询编辑部,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期刊会对你有看法,若超过两个月未收到消息,基本上可以改投了。

五是一稿多投。这是投稿的大忌,千万不要以身试险,尤其对于那些未来还在学术界的童鞋来说。

六是版面费。很多期刊仍然需要版面费审稿费,根据版面的数量,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版面费是在文章确定录用后缴纳的,缴纳对象为期刊对公账号,且期刊会开具发票,如果缴纳对象为私人账号基本可以鉴定为纸了,所以请慎之又慎。

核心期刊共有7大体系,分别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人文社科核心、CSCD、人文社科学报核心、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库。

这里只简单说三个,北核、南核、CSCD。北大核心又称中文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评定一次;南大核心,又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每两年一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的SCI”,每两年一评。

如果某期刊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均为核心期刊,且双核心期刊学术水平更高。至于所谓的ABC类期刊,是一些大学和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期刊进行的归类,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了。

作者要求:

核心期刊虽然对作者没有硬性要求,但是一般对低学历的人有qs,在文章质量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拒稿。

所以作者学历至少是硕士,资质为中级以上职称,作者单位为三本以上或者业内权威性的企事业单位。文章最好有项目背景,基金类的一定要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这样录用概率会大很多。

文章撰写:

这是发表核心期刊的关键环节,所有的期刊考察的都是论文的质量。

一是知识积累。论文是专业知识的结晶,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学术论文的基础。

二是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勤思考多总结,掌握文章撰写技巧和整体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导师对研一学生的文献阅读作要求。

三是亮点突出。文章撰写要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同时要有详有略,重点将研究亮点突出,向评审老师展示你的独到之处。

四是文章排版。论文的格式要符合相关期刊的要求,这能体现你的投稿诚意和对期刊的尊重,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细节,另外注意重复率要求,一般不超过30%。最后不要写综述,综述类论文需要深厚的功底,一般的综述文章录用概率很低。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1.期刊不是说交钱就能发的,付费只是充分条件罢了。2.另一个论文发表的充分条件是论文写的必须过及格线。3.核心以外几乎没有免费的。有实力可以发核心,几乎都不要钱,但是核心你实力得过硬(ps非要定条标准的话,一般业内认为是研究生学历为佳)最后总结怎么在期刊上发论文:第一步,下载相关文献第二步,查重。论文发表需要10%-30%的查重率,根据具体期刊,按照要求来即可。第三步,有渠道的话可以通过渠道投稿,好处如下:1.渠道对期刊比较熟悉,知道哪些容易发表,哪些适合作者本身水平的发表2.审批快3.易通过4.安排出刊期数靠前,即出刊快没渠道的话就问下身边发过期刊的学长或者老师那既没有渠道,又没有学长或者关系好的老师怎么办?1从知网上找版面费比较贵的那种。2找知网上不收录的,只维普万方收录那种期刊。第四步,等结果就好了。最后强调一点,切勿一稿多投!!!

博士投稿核心期刊

我觉得研究生读到博士阶段对于发表期刊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了,因为经过说式之间的培养,应该知道首先阅读学校的学位培养要求,以及对论文发表的要求,选择符合影响因子的期刊进行发表

博士发表期刊一般选C刊或者中文核心期刊,这是到他这个博士级别的标配了,发普通期刊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一般调所在领域的C刊或者核心期刊甚至是国际期刊来发表,这样选择才是正确的。

方法流程如下:

一是期刊选择。根据专业和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期刊及栏目,有些期刊会细分成好几个不同的栏目,这里要注意。

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可以尽量选择该领域权威性更强、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提升论文的含金量,而对于职称评定,则尽量选择影响因子更低、年发表量更大的期刊,提高论文的录用率(职称评定只要达到硬性要求就行)。

二是投稿渠道。目前核心期刊投稿渠道基本有在线投稿、邮箱投递、纸质邮寄3种,在线投稿要注意找正确的官方网站,bd上搜索经常会出现假冒网站,请仔细甄别。

三是投稿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但是有些期刊收稿时间有规律性,比如有的期刊通常在每月初将收到的稿件统一分送出去,也就是说不管中旬还是下旬投稿,其实审稿时间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告诉我投稿比别人早,录用时间却更晚。

四是改投。投稿一般会经历初审、外审、退修、退稿和录用等流程,投稿后要经常关注投稿进度,如果超过一个月没有消息,可以打电话咨询编辑部,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期刊会对你有看法,若超过两个月未收到消息,基本上可以改投了。

五是一稿多投。这是投稿的大忌,千万不要以身试险,尤其对于那些未来还在学术界的童鞋来说。

六是版面费。很多期刊仍然需要版面费审稿费,根据版面的数量,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版面费是在文章确定录用后缴纳的,缴纳对象为期刊对公账号,且期刊会开具发票,如果缴纳对象为私人账号基本可以鉴定为纸了,所以请慎之又慎。

核心期刊共有7大体系,分别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人文社科核心、CSCD、人文社科学报核心、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库。

这里只简单说三个,北核、南核、CSCD。北大核心又称中文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评定一次;南大核心,又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每两年一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的SCI”,每两年一评。

如果某期刊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均为核心期刊,且双核心期刊学术水平更高。至于所谓的ABC类期刊,是一些大学和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期刊进行的归类,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了。

作者要求:

核心期刊虽然对作者没有硬性要求,但是一般对低学历的人有qs,在文章质量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拒稿。

所以作者学历至少是硕士,资质为中级以上职称,作者单位为三本以上或者业内权威性的企事业单位。文章最好有项目背景,基金类的一定要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这样录用概率会大很多。

文章撰写:

这是发表核心期刊的关键环节,所有的期刊考察的都是论文的质量。

一是知识积累。论文是专业知识的结晶,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学术论文的基础。

二是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勤思考多总结,掌握文章撰写技巧和整体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导师对研一学生的文献阅读作要求。

三是亮点突出。文章撰写要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同时要有详有略,重点将研究亮点突出,向评审老师展示你的独到之处。

四是文章排版。论文的格式要符合相关期刊的要求,这能体现你的投稿诚意和对期刊的尊重,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细节,另外注意重复率要求,一般不超过30%。最后不要写综述,综述类论文需要深厚的功底,一般的综述文章录用概率很低。

作为博士生,发表论文在核心期刊上是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因为这些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而在武汉大学,也有一些被列为“武大核心期刊”的期刊,这些期刊是武汉大学认可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论文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推崇。带名字的发表论文可以更好地突显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成就,因为在学术界,往往会根据作者的发表成果来评判其学术水平。因此,在武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带名字的论文,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学术声誉加分,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提高自己在求职、升职等方面的成功率。总之,发表在武大核心期刊上带名字的论文,是博士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自己学术能力和成就的重要窗口。

博士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尊敬的用户,根据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的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术研究,并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发表论文是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仅仅发表论文并不能保证博士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还需要满足学校的其他要求,如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因此,仅仅达到发表要求并不能保证博士研究生能够毕业,还需要满足其他要求。希望以上回答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方法流程如下:

一是期刊选择。根据专业和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期刊及栏目,有些期刊会细分成好几个不同的栏目,这里要注意。

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可以尽量选择该领域权威性更强、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提升论文的含金量,而对于职称评定,则尽量选择影响因子更低、年发表量更大的期刊,提高论文的录用率(职称评定只要达到硬性要求就行)。

二是投稿渠道。目前核心期刊投稿渠道基本有在线投稿、邮箱投递、纸质邮寄3种,在线投稿要注意找正确的官方网站,bd上搜索经常会出现假冒网站,请仔细甄别。

三是投稿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但是有些期刊收稿时间有规律性,比如有的期刊通常在每月初将收到的稿件统一分送出去,也就是说不管中旬还是下旬投稿,其实审稿时间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告诉我投稿比别人早,录用时间却更晚。

四是改投。投稿一般会经历初审、外审、退修、退稿和录用等流程,投稿后要经常关注投稿进度,如果超过一个月没有消息,可以打电话咨询编辑部,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期刊会对你有看法,若超过两个月未收到消息,基本上可以改投了。

五是一稿多投。这是投稿的大忌,千万不要以身试险,尤其对于那些未来还在学术界的童鞋来说。

六是版面费。很多期刊仍然需要版面费审稿费,根据版面的数量,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版面费是在文章确定录用后缴纳的,缴纳对象为期刊对公账号,且期刊会开具发票,如果缴纳对象为私人账号基本可以鉴定为纸了,所以请慎之又慎。

核心期刊共有7大体系,分别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人文社科核心、CSCD、人文社科学报核心、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库。

这里只简单说三个,北核、南核、CSCD。北大核心又称中文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评定一次;南大核心,又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每两年一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的SCI”,每两年一评。

如果某期刊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均为核心期刊,且双核心期刊学术水平更高。至于所谓的ABC类期刊,是一些大学和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期刊进行的归类,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了。

作者要求:

核心期刊虽然对作者没有硬性要求,但是一般对低学历的人有qs,在文章质量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拒稿。

所以作者学历至少是硕士,资质为中级以上职称,作者单位为三本以上或者业内权威性的企事业单位。文章最好有项目背景,基金类的一定要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这样录用概率会大很多。

文章撰写:

这是发表核心期刊的关键环节,所有的期刊考察的都是论文的质量。

一是知识积累。论文是专业知识的结晶,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学术论文的基础。

二是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勤思考多总结,掌握文章撰写技巧和整体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导师对研一学生的文献阅读作要求。

三是亮点突出。文章撰写要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同时要有详有略,重点将研究亮点突出,向评审老师展示你的独到之处。

四是文章排版。论文的格式要符合相关期刊的要求,这能体现你的投稿诚意和对期刊的尊重,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细节,另外注意重复率要求,一般不超过30%。最后不要写综述,综述类论文需要深厚的功底,一般的综述文章录用概率很低。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