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开大学疫情期间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南开大学疫情期间发表论文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意味着人口规模不再增长,反而开始逐渐减少。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负增长提前五年到来,那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议:1.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该考虑实施一系列鼓励生育和支持家庭的政策,包括提供婴儿津贴、延长产假、减少儿童教育支出等。同时,政府还应该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移民,以保持人口的规模和结构。2.加强教育。教育是培养未来劳动力的关键,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从而保持经济的发展。3.提高老年人福利。人口负增长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福利支持力度,包括提高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等。4.推动科技创新。随着人口规模的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培育新兴产业。5.加强国际合作。人口负增长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人口负增长问题。总之,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政府应该发挥领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生育和移民,加强教育和老年人福利,推动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以应对这个挑战。

基金委通报北大等 34 所机构科研不端处理结果,52 名学者被罚 10 月 25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 2022 年第三批次查处的 46 项...

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来临,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迎新挑战按照惯例,国家统计局将在近日公布2022年全国人口数据。人口和经济学界的专家纷纷预测,2022年或最晚不超过2023年,我国会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近日表示,人口负增长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同时,老龄化进入到了一个更深度的阶段,将来提升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些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形成新的挑战。人口负增长叠加快速老龄化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的人逐渐减少,而领取的人越来越多,我国以现收现付为主体的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会持续加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孙永勇对第一财经表示,养老保险制度会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冲击,核心对策是提前做好准备,当前需要做的改革非常多,但有三项最为关键,即夯实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基础、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快速健康发展。2022年全国人口或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一般会在新年的第一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上一年全国人口数据。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3亿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净增长48万,自然增长率是0.34‰。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公布了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2021年有13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13个省份中,至少有江苏、湖北、湖南、内蒙古、山西、天津为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此外,山东和安徽这两个省份也在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边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去年在《南开学报》上发表论文称,我国总人口负增长的步伐越来越近。总人口负增长是长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2020年自然增加人口204万人;2021年自然增加 48 万人,无论是人口年度自然增长规模,抑或自然增长速度,相对于14.12亿人的总人口规模而言,中国已经实质性进入零增长值域。蔡昉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上表示,中国的人口总规模在2022年到达了峰值,比预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着2023年开始,中国人口就进入到负增长或者说2023年往后,我国会进入到一个人口负增长时代。有些专家则预测2022年全国人口就会出现负增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80年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多情景预测发现,中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更早到来,2021年成为中国人口峰值年,2022年起,中国人口进入历史性负增长阶段,并在未来呈现出阶段性加速趋势。陈卫认为,近年来,由于婚姻观念加速转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等原因导致中国生育率加速下降,人口负增长到来的时间比以往预测的时间提前5一10年,人口峰值也比以往预测结果低1000万﹣4000万。按照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2023年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1月17日将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2022年中国总人口是否会首现负增长或将在这场发布会上揭晓。增强第一支柱的财务可持续性蔡昉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转变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更快的、更深度的老龄化,使我国在养老金以及照顾老人等方面的社会政策需要做出调整,未来养老资源不充分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消费将会抑制甚至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常态的制约因素,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挑战。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不断深化将使养老保险制度逐渐走入"生之则寡,食之者众"的境况中,即缴纳养老保险的生产者越来越少,而领取养老保险的消费型人口越来越多。领取人口占比增加,会影响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疫情期间学者大量发表论文

据报道,网络上传出的媒体显示,国务委员、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郭中宁今日上午因血压升高造成脑梗死,北京前海智库总裁王林等人回忆,郭中宁在近日乘“大疆”无人机展开拍摄时,神情激动。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不少接受《自然》采访的学者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美国政府和政客们近些年对两国学术合作不断进行的政治干预乃至迫害,脱不了关系。

美国的制裁,导致很多的正常文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美国已经失去了信誉,没有合作的空间,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已经缺乏。

疫情期间深圳大学论文发表

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必须要发表论文,那么务必注意,论文主题真的不是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比如以下这些选题,如果是致力于投稿普刊,最好谨慎选择。一、疫情关于疫情的文章,一开始疫情刚出来的时候,属于热点,还相对好发一些,而现在,很多杂志社都明确表示拒收,因为疫情属于敏感话题,收到此类稿件需要慎重对待,如果写了揣测疫情原因或者过分渲染疫情制造恐慌等内容的,肯定不行。另外,疫情相关稿件之前已经收得太多,其实谈来谈去就那些东西,官方目前甚至还没有盖棺定论,一般的论文又能写出什么新意呢?如果一定要写疫情,最好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背景,疫情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之类的,这样的文章,目前有些期刊还是可以收的(当然也有些期刊为了避免麻烦,会一律拒收)。二、其他敏感的选题1.港澳台(没有任何杂志社会收)2.宗教题材(基本和港澳台一样,没有能收的)3..敏感的历史事件(文ge、辛亥革命等)4.中外对比(即便说中国好、外国差的也尽量不要写)5.领导人、政府、政策制度、党中央、党建、人大……6.国际贸易战(涉外,属于敏感内容,不好发)7.宣扬负面能量的(比如校园暴力之类的,这不是扰乱社会治安么)三、法学类法学类专刊太少,普刊里面相对好发的法学类期刊(不论是专刊还是综合刊)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文章写出来很可能面临无刊可发的境地。以上这些主题的论文,很难找到能收的期刊,特别是普刊,有些是因为本身主题太敏感,坚决不能收,有些是因为普刊的审核水平决定了其无法准确判断相关内容是否可发。因此,如果论文是需要公开发表的,那么建议大家在动笔之前可以找靠谱渠道提前咨询下,看什么方向的论文比较好发,避免最后写完了才被告知论文主题不行,结果就是要么未能及时发表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而耽误评审,要么时间来得及的话就只能重新写一篇文章,但无论是哪种,无疑都会很折腾。

眼看距离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一些毕业生开始着急上火。这个事情需要做好规划,还是可以按时按点、保质保量的完成的。学校相关部门一直在规划和施行一些措施,保证学生论文顺利完成。

1.对老师指导数量的监管。

要想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论文,那么首先是要对指导老师做到一定的管控。杜绝指导老师因为不开学就逃避责任,随意放任学生。学校对指导老师的管控就是一段时间上报指导数量,并需要截图或相关证明。学校之下相关的院系,尤其是专业主任,应该清楚了解每个指导老师的论文指导情况,是否出现不指导的现象。并对具体的指导内容做一定的了解,确保质量。

2.对学生论文进度的监管。

一切按照既定的论文撰写计划来,虽然是自主写论文,但是进度要跟上比如到这个月中旬,学生要填写论文中期检查表,做自我进度的检查也以备学校检查。对自己当前已完成的任务(设计专业的学生)、尚未完成的任务和现在存在的一些困难及指导老师给出的相关的措施和建议等,这些材料的填写,更能督促学生按时按点完成。

3.学生和老师的线上交流。

疫情期间,学生和老师要保持着持续的线上交流,首先有什么问题需要答疑解惑、或者课题中出现的没法自主解决的事情等,都需要时常联系老师。并且,论文以文本形式撰写,内容可以发给老师,让老师进行修改和批注。那么在这样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中,学生按照要求修改论文,一定能够按时将论文完成,不耽误最后的毕业答辩。

总体就是这几个方面了,大家集体协作、高效努力,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在这个夏天,顺利毕业。

疫情将于四月底被控制,大学开学遥遥无期,毕业论文想要被解决,就要首先去学习论文书写。

疫情期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新闻,科学辨证谣言,重视而不泛滥,积极而不大意。居家少出门,出门必须戴口罩,保持手卫生等,这就是对目前抗击疫情的最有力支持。 012020年2月3日,教育部给全国大学生提出三个要求:疫情期间,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角色,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大学生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应该承担起使命与责任,为抗击病毒做出自己的贡献。首先,教育部希望大学生做“守护者”,何为守护者?简单来说,就是担使命,保安康。大学生还没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保护自己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帮助,也就是为这场战役做贡献。 02第二个要求是,做“修行者”,宅其身,抱道行。因为全国所有高校全部推迟开学,大学生不可能按时开学,但是我们也可以自主学习,即“停课不停学”。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会更加自律,在没有外力课堂作为管束的环境下,无论是自觉性,还是专注性,都要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 03第三个要求是,做“识途者”,做到游必有方。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出门远游一定要告知去处。在如今这个严峻的形势下,所有人都不应该出门,应该安静地待在家里。即便是有必需品要买,也应该追求最短的路途。尽量不接触陌生人,减少出门的频率,这是对自己安全最大的保障。 04我觉得以上三个要求很有道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传播科学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在疫情面前,所有人都不能放松。大学生更是如此,我们应当肩负起责任,要有使命感。当医护人员在前线奋斗的时候,我们给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保护好自己。我们也会尽自己的能力传播抵抗疾病的知识,帮助其他人。同时,在疫情期间,大学生要坚持“停课不停学”努力学习,只有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未来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疫情期间上海大学论文发表

复旦的回应是,已经接到举报,而且现在已经在调查核实当中,详细的信息会在之后公布。

对。sci也就是学术论文,因为上海大学研究生毕业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取得论文答辩通过,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后,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报告,所以要求sci是真的。上海大学简称“上大”,位于上海市,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已经开展了检查的工作,正在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情况会对外进行公布的。

一般是自费。一、上海大学最新防疫政策:根据上海大学发布的《上大战疫进行时》可知:1、4月3日晚上20:00,学校召开第48次管控期间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按照最新上级工作指示,从严从紧从实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学校转入静态管理,实施足不出户。进一步精准网格,落实静态管理下的人员管理。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加强校园巡逻和防范。加强与各校区所在区政府、区疾控联系沟通。安排4月4日在校人员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咬紧牙关,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线上教学、研究生复试、毕业生就业等工作。2、4月4日早上9:00,学校召开第49次管控期间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各校区疫情防控工作情况,针对4月3日抗原采样中有待进一步排查情况,要求按规范进行复核。务必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发挥网格作用,确保全覆盖、无遗漏。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科学精准防控,切实守护校园师生安全。进一步提振精神,防止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做好持久战准备。进一步严格纪律规矩,坚决杜绝不服从管理等违规行为。对师生加强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和情绪疏解。排摸教师员工家庭出现异常的情况,更加细致做好关心关爱工作。二、学生疫情防控相关注意事项:(一)个人防护注意事项1、注意个人防护。在人群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要求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在篮球场、田径场、空旷广场等室外场所可不佩戴口罩或少佩戴口罩。2、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疫情期间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密切交流次数,尽量进行无接触交流,可多通过电话、网络交流,坚决杜绝聚集现象。发生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要正确佩戴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3、注重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外出归来、使用体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尽量避开他人。(二)宿舍内注意事项1、注意通风。进入宿舍立刻开窗通风透气,每天保证通风2次以上,每次半小时以上。2、注意宿舍卫生。督促学生养成每天清扫宿舍的好习惯,保障宿舍内的干净整洁,防止病菌的滋生。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不交叉使用餐具,不与他人合食一锅饭菜,不合用他人生活用品,对自己的物品做到常清洗常消毒,防止宿舍内交叉感染。被褥及个人衣物要定期晾晒、定期洗涤。三、上海大学:1、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位于上海市,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据2022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大学有宝山校区(校本部)、延长校区、嘉定校区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30个学院和1个校管系;开设94个本科专业;有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专任教师3419人;有研究生18021人,全日制本科生19921人(含预科生63人),成人教育学生19912人。3、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46、43、31位,2021年,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南昌疫情论文发表时间

得新冠论文初稿可以延期的初稿问题不大,基本就是带论文的老师审查,督促学习,督促写论文而已,但终归是要修改的。如果你的毕业论文需要盲审,那么提交论文初稿的时间大约是3月~4月,如果你的论文不需要盲审,那么初稿往往需要在5月份才会完成。如果你是两年半的学制,那么你提交的论文时间大约应在12月左右。当然也有很多学校并不要求提交初稿,而是只需要按时答辩就可以了。问:本科毕业论文初稿今晚交,但是没写完怎么办w,只写了一半,是直接交呢,还是拖延几天答:肯定是直接和你的指导老师联系后拖延几天交。要记住,指导老师也是人,一样需要尊重,不管是直接交未完成的稿子,还是不打招呼拖

论文发表时间看法如下:

论文发表时间,是需要看选定的目标期刊,以及目前的排刊情况。可能现在征集的稿件,是为明年2-3月的排刊。中文发表的周期是1-3个月左右,被收录的时间是出刊后3个月左右时间,这样算下来的话是要4-6个月的时间。

论文发表时间是指文章见刊时间。

首先如果论文发表纯属作者个人爱好,那么发表时间就是文章见刊时间。但是如果论文发表是用来评职称晋升的,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了,职称论文的发表是以论文被检索为标准的,并不单单是见刊,要见刊并且被检索才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论文来看。

评职称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1、要明确发表那种级别的期刊才可以顺利评过职称,省级以上的、或者要国家级的、核心期刊等。最好是询问你们单位管理职称的部门,评定相应级别的职称是需要发那种级别的期刊。

2、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论文发表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发表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

疫情快要过去关于新冠的论文能发出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关于疫情的论文还可以发出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发出去,疫情敏感,对学科专业的影响大,言之有理就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