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论文立法了吗最近发表

发布时间:

中国论文立法了吗最近发表

问题一:自己的毕业论文 还能投稿发表吗 您的意思在学校内部刊登后,再在期刊上面发表是吧,这种情况比特殊,但是只要你的文章没有工网上出现过,作者又是你本人,你再在期刊上发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你的文章上了网的话就不能在发表了。 问题二:想从硕士毕业论文中摘一篇论文出来发表,这样可以么? 没问题,但是版权是你们学校 在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好像都签的有一个声明,论文的版权是学校的。但是既然都是一个人的,挂上导师再发一次,无可厚非。但是强烈建议,一定要重新修订一下。要加点新的东西。terrific117(站内联系TA)可以发表,鉴定完毕!guojiashun(站内联系TA)当然可以,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不冲突,只要都是你自己的东西。那不成你当年写完小论文,还要重新选题再做大论文?我们这有个老师经常这么做,他的学生论文都做得比较扎实,他也比较善于总结,每每有学生毕业,都能从他们的学位论文里再提炼出好多文章来,还都是高水平的。:D 问题三: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写大白话吗 当然不行,应尽量采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 问题四:毕业论文能写自己的经历吗 5分 不能直接写旅游经历。但是可以从你的这一次旅游经历当中,看到想到景区开发发展存在的问题啊,对策啊。可以写这些。就是说要总结->归纳->提炼出观点。文字不能太直白,毕竟是毕业论文。 问题五:毕业论文可以拿去发表吗? 先准备两三千版面费,问你的导师,这篇论文有没有可能,如果你导师说行,而他也愿意给你找期刊的话 查看原帖>> 问题六:硕士毕业论文可以作为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再发表吗? 热心相助 您浮!自己用英语写成的毕业论文,然后再把它翻译成中文,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的成果发表,不会被定位为抄袭,都是使用他人成果,只是翻译成中文是不可以的 问题七:硕士论文还可以发表吗 一般都是整理论文的一章或重要的部分发表,也可以分章节发表,没有直接全文发表的, 问题八:哪里可以发表论文 有的啊,,, 问题九:毕业论文没答辩之前可以公开发表吗 毕业论文一般是被学术数据库收录,不是发表 发表的论文一般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法。 而且必须要有创新性,提出的方法要比现有解决方案有显著的提高,这样的论文才可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另外,自己的论文发表了不算抄袭。也不可能涉及什么重要信息。上面两个回答就是扯淡,根本不懂。 问题十: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吗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 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 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 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 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 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 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发表的论文有错误不算学术造假。

但是你得把你的真实实验数据写上去,并且分析结果错误之处,就行了,当作一篇分析报告来写。不算造假,只是不严谨不科学。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

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

防范措施

专家学者认为,必须用道德、体制和法律建设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学术造假。在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希透露,新成立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接到不少反映高校学术造假的举报,教育部对涉及直属高校领导的举报将邀请业内专家对举报内容进行核查,力求让学术造假者付出代价。

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起草惩治学术造假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学术造假的界定、界定的专门机构、惩治的机制机构、惩治依据、惩治方式、惩治力度等内容,为进一步立法做准备。

我论文资料的给你发一份呗

中国最近发表的论文

我论文资料的给你发一份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妊娠2001年2月 第8卷 第1期p53国际心血管外科进展研讨会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狭窄静脉桥的细胞外基质改变及意义大会发言 2000年6月 北京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2年9月第19卷第5期 P502自体血管移植中TGF β1和受体的表达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2年第36卷 第一期 P32自体血管移植后内膜增生与PDGF-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1年第18卷第5期 P476自体血管移植后内膜增生与内皮素mRNA表达关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2年第18卷第1期 P63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临床报道中国急救医学 2001年第21卷第2期P103急诊冠状动脉搭桥三例报告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2年第1卷第5期P461微创心脏手术166例临床应用报告第二届全国心脏移植学术研讨会 2002年4月 哈尔滨TGFβ1、 TGFβR1 、TGFβ1mRNA在自体血管移植后的表达 大会宣读第二届全国心脏移植学术研讨会 2002年4月 哈尔滨自体血管移植后内膜增生与bFGF表达的变化及意义第二届全国心脏移植学术研讨会 2002年4月 哈尔滨心脏移植后移植物血管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第二届全国心脏移植学术研讨会 2002年4月 哈尔滨心肺联合移植术实验研究体会* 肺苓酸对人类周血T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提高冠脉搭桥术远期疗效的临床实验研究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攻关) 合同编号: GC05C40301 6万元 2006—2009年 著作:《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主编卫生部视听教材 2004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心肺移植手术学》主编 1999年12月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英语介词短语》副主编 2000年5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心脏外科主治医生900问》编委 1998年2月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现代心脏移植》编委 1998年9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958篇,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225篇、EI检索论文8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6篇;出版专著21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9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杂志》、《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地球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入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3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以上述9个刊物为依托,地学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期刊网上办公系统陆续建成。“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成为国内地学界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迄今为止点击率超过200万次。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海外读者,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波兰、蒙古等10余个国家,月点击率为5000余次,显示度日益增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自2006~2011年连续6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获2012~2014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化学文摘》(CA)等10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746页,刊发论文132篇,海外论文27篇(占20.5%)。2012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568,仍居中国大陆地学期刊影响因子榜首。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现为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10年连续5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2013年度发表论文160篇,共1952页,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出版一期“同位素专辑”,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2.077,总被引频次为4574次,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3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3年度正式发表论文10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1.500,总被引频次3044次。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是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被EI收录,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2.115,总被引频次2099次。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3年《地球学报》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86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6篇,共770页。另出版增刊1期,载文35篇,共235页。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феративный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3年度刊出95篇论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2年影响因子为2.595,总被引频次3372次,位居地学类期刊前列。另外,有20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07~2012年的论文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和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2013年度发表论文103篇,共1066页。网站日平均访问量超过1600次,比2012年提高约40%。2012年度影响因子1.075,总被引频次1334,他引率0.94,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

举办作者培训班,学习先进办刊理念。实现了从投稿到稿件发表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2013年,《岩矿测试》载文量增加,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收稿330篇,各期发表论文24~30篇,页码142~180页。在《哥白尼索引》公布的2011年度579种中国期刊的评估值中,排名靠前;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施引文献数558篇,比较突出。刊物订阅机构用户总计3924个,读者不乏国际高端(如牛津大学、法国国防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人才。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1.37,总被引频次为1636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版,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3年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6篇(487页)。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0.884,总被引频次为920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3年度总计发表论文44篇,共446页。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1.013,总被引频次为558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编:100037

网址:

联系电话:

传真:

李宏发表论文了吗最近

教授,198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1988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电子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水声及通信信号处理、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高速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电路建模与优化设计、雷达组网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3年至2004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国际著名的信号处理专家A.G.Constantinides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空时自适应处理。主要研究MIMO系统和OFDM系统的空时编码和信道的自适应估计。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及型号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统计信号处理》、《智能化信息处理》、《半导体器件数值分析与模拟》、《电路基础》和《信号与系统》。

研究员。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应力应变测量技术、断层形变观测方法与技术研究,并将其推广应用。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深部煤岩体应力场与采动叠加效应 ”、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建设、“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项目——专题、国家重点科学工程专题“构造应力环境与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定”、主持我所地震应力过程实验室筹建工作等。完成了几十项我国大型水电工程、深埋隧道的地应力测量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女,硕士,教授。主要研究热工测量及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主要学术成果:主编译著1部、参编及校内自编教材多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多篇科研及教改论文,并多次获得优秀科研论文和优秀教改论文奖。主要研究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其中通过省级鉴定项目1项,主持研发项目1项,参与研发多项电厂自动控制系统、辅机程序控制系统等实际工程项目,并主持或参与多项学校教改项目,其中“热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改项目获2004年度大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吴一龙发表论文了吗最近

周清是吴一龙的徒弟吗周清不是吴一龙的徒弟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专题是学术英语基础, 就从最基础的姓名开始吧~~ 别少看,发表论文后,发现名字拼错了,文章不算你自己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现实中也有很多为了校正名字/单位需要发勘误稿的事情发生, 最为挑战的情况是,在国外申请基金/奖学金/各种手续同时填多个表格的时候,是会出现first name/given name混合出现的情况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最常见的就是拼音拼错了,如顺(shun)拼了(sun),三(san)写了(shan)或直接拼错了(最后的实例)等, 经验:平时要多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聊天!!还有就是注意大写首字母! 中国的人名是由姓+名组成,而英语国家的人名是由first name、“second” name和last name组成(故意写成second的,因为Full name=(1)+(2)+(3))。 我觉得最为粗暴的理解是: 中国人讲究的是传承,你是哪一家的!“哪一家”很重要,放在第一位; 西方人讲究的是独立,你就是你自己!“你是谁”很重要,放在第一位。 所以换过来理解,中国的第一个名(first name),就是名(代表你自己的),最后一个名(last name)就是姓(代表你家的)。 所以, 姓=你家的名(family name)=你名字之上的名(surname)= last name 名=Given Name(你老爸老妈/教会在你出生后给取的“名”)= first name 14世纪, “加在人名上的名字, 头衔或称谓”, 来自sur“上面”  (来自拉丁文super-; 仿照英法surnoun“姓”  (14世纪初), 老法sornom的变体, 从sur“过”  +nom“名”. 作为14世纪末的“姓氏”.() 其实这个“第二个名”出现的花样还挺多,如 Full name= 可以是:first name+ given name +last name 也也以是:first name+ middle name +last name 也也可以是:first name+Christian name(不会这样出现的~)+last name 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名字是George Walker Bush 1.George 是Given name和first name 2.Walker 就是middle name(中国人没有) 3.Bush 是Family name和Last name 又如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1.William: Christian name(教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信仰基督教的教徒们才适用的称呼。由于大多数英语国家人士系基督教徒Christian name 亦被视为given name 或 first name 的同等词。 2.Jefferson:middle name(中间名)通常是为纪念先辈或父母亲朋中受尊敬人士而用其名来命名的,一般说来中间名的纪念色彩较浓。 3.Clinton:family name (姓氏)和中国差不多,继承父辈的,只是位置是在最后。所以喊克林顿是别人的“姓”~。 但是given name的解释是名字,教名(Christian name,不包括姓); first name的解释是西方人名的第一个字。 given name是不包括姓(教名),first name单纯是人名的第一个字,这就是它们的区别了。 所以:你没有教名,given name也就是你的“名”了~ 所以:你填表时,没有Middle Name 不写也没有影响 ~ 当然 稳妥你可以写上 (N/A)且必须打上括号( )。 美国人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 Wilson Reagan(美国罗纳德·威尔逊·雷根总统)写成 Ronald W. Reagan。 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 没问题~ 如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alker Bush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 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都不是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了~)。 如邓小平,是first name(Xiaoping )+ middle name (N/A)+last name(Deng)! 不是first name(Xiao )+ middle name (Ping)+last name(Deng) 这一横本质上是让别人对你有单独的识别或者是杂志社自己的排版(最终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做索引的)~问题不大~ 尤其是像吴一龙这样的大佬,谁不知道呢?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如 复姓, 如欧阳(OU-YANG)和慕容(MU-RONG) 。 当然,不管是用Yilong Wu还是 Yi-long Wu还是Yilong WU,都不能今天发一篇文章用这种方式,明天整一篇又用另外一种(杂志社系统的不可抗拒因素除外!~)。 和中文一样,把姓和名字倒过来,然后翻译成罗马拼音,就是名+姓的形式。 如樱木花道(Sakuragi Hanamiti),工藤新一(Shinichi Kudo/ Jimmy kudo) 所以下面的是什么教授? 喜欢/觉得有用的求点赞~ 文章的著名一定要小心!少则影响团队士气(让本来有误会的直接开架,也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大则破环长远合作和利益。 稳妥的做法是, 发文章前一定要问好课题组人员的署名,友好沟通 ~ 这对于大规模/国际性合作尤其重要!!! 有些系统名字是在返修的时候可以改(我不是说增加/删减名字!),但是有些系统是不能改的! 虽然说名字的勘误一般也会让你发(别问我怎么知道,问就是我被干过和我帮别人干过), 但这是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你/你团队科学家严谨的名声的~对于重要位置作者而言更是直接影响如毕业、申请经费、就职等。

吴一龙是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的领军人物,领衔撰写我国的肺癌诊疗指南,创立了中国的肺部肿瘤临床试验合作组织,推进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坚定贯彻肺癌的单病种多学科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措施。吴一龙最早提出了中国肺癌患者的基因变异特点,最早和国际同行联合开展临床研究,使中国肺癌靶向治疗一跃而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力量之一。 在国内首先提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科。在肿瘤领域率先引进循证医学,并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2000年在东京举行的第9届世界肺癌会议上,获大会颁发的“Developing Nation Investigator Awards”。2002年负责起草的《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治疗共识》及卫生部主持制定的《全国肺癌诊治指南》,已成为国内肺癌诊断治疗的标准参考书。近年来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演讲。目前以第一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6项——国家攻关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4项、市科技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奖成果共7项——省部级3项,高校奖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国际SCI、EI、Mediline收录的学术论文80篇,国内中华、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现代肺癌病理与临床》等。2004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医师奖”。2005年当选美国外科学院院士。

中国最近发表的天文论文

据CNET报道, 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项目科学家将于5月12日公布其所谓的“突破性的银河系成果”。 尽管关于具体将揭示的细节不多,但天文学家很有可能首次拍摄到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照片。

2019年4月,EHT合作组织首次公布了另一个黑洞的图像,即位于Messier 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被称为M87*。

事件地平线望远镜能够通过使用地球上的八个射电望远镜来生成该图像。这些望远镜的同步化有助于产生上述图像。虽然它看起来有点像失焦的篝火,但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成果。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宇宙中最迷人和最令人困惑的天体。

进一步的工作揭示了与M87*相关的极端磁场,使科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黑洞周围的环境。

对Sgr A*进行成像要比M87*困难得多,因为那里有更多的东西--宇宙气体和尘埃--在向我们的母星系中心看时,会对射电望远镜产生干扰。这就是先拍到M87*的照片"更容易"的原因。

但是EHT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吗?预示着这样的结果意味着有大事要发生,这也是合作方在宣布M87*的结果时使用的相同的 游戏 规则。首先要明确的是,EHT合作组织的新闻稿并没有暗示人们将得到一张新的黑洞照片。他们只是称这是银河系的一个突破性发现,但是考虑到EHT的 历史 ,很难想象这还会是什么。

这些结果将在太平洋时间5月12日上午6点(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点)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它将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网站上进行现场直播。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古代天文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神话时期兴起,绵延千年不衰。但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详细分析其功能效用与历史影响,从而辨别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为真科学。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哲学;真科学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

从众多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在少昊氏时,人人私下研习天文,都搞起了沟通上天的巫术,致使天下大乱。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绝地天通”,禁止了平民与上天沟通交流。之后与天交流的权利就专属于天子,也只有天子钦定的巫觋才有资格去沟通上天。从此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就成了皇家的专属品,而天子也开始拥有了对“天命”的解读权。这也就是中国漫长天文学史的开端。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我国天文学至于夏商周代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历法。特别是到了周代,已经有人开始观测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相比于上古时代,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的天文学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不仅二十八星宿体系确立,而且在历法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我们古人开始通过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并且在这一时期流传了大量人们观测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详细记录。这些都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宝贵资料。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天文学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天文学进一步蓬勃发展。不仅历法得到统一,二十四节气,浑天仪等天文知识以及天文学仪器的进一步发明使得我国的天文学一路高歌猛进。到了元朝,由于铁木真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辉煌帝国,我国古代天文学甚至传到阿拉伯等国,可谓是盛极一时。明清时期,中国开放了千年来“严禁私习天文”的禁令,使得我国古代天文学有机会走向一个新的巅峰。

三、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

也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服务于皇室,很多中西方学者就质疑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是真正的科学。甚至有些激进派的学者直接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打入伪科学的深渊。在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历史发展总过程的精华,这个精华显然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每一种不同的运动形式都构成每一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总体上便构成总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所谓科学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概括,都是人们在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用“理性方法”整理概括的结果。此外在科学的本质与功能上,马克思还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观念,我们反观中国古代天文学,这是一门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学科,毫无疑问它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无数古代先贤们定历法、造仪器、编文献来研究这浩渺天空中天体运转的奥秘。这分明就是在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对社会发展变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便是航海。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根据天文学中观测到的星辰位置,发明了具有指向性功能的“司南”。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为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大家觉得航海之术离我们日常生活过于遥远,不能说对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了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石器时代,人们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粗放的耕作模式导致了极端的低产。不过正是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历法的完善,节气的确立,使得传统农业高度关注农时后,精耕细作的优良方式才逐步趋于成熟,造福了无数黎民百姓。

如果说马克思的观点太过于阳春白雪,那当代科学哲学界的泰斗吴国盛教授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精辟分析了科学的两种基本用法,堪称下里巴人式的真知灼见。第一种是可以依靠它来振兴国家,第二种是某种积极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根据这种观点,中国古代天文学及推动了航海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它又大力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在价值意义上来讲也是毋容置疑的“好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承认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真正的科学呢?

参考文献:

[1]江晓原,钮卫星.中国天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遵妫.中国天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

[4]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民出版社,2016.

此次银河系黑洞照片的公布,是人类探索银河系的又一大进步。这张中心黑洞照片对比之前的M87黑洞,在大小是质量上均有所不同。根据相关消息显示,5月12日公布的首张银河系黑洞照片令人惊叹。这张照片所拍摄的是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又被称为人马座A*,作为一张特殊的照片,它记录的不仅仅是真实存在的天体奇观,更重要的是探索外太空的一次进步。这张黑洞照片可以算是人类真正能看见的第二个黑洞,它直接有效的证明了银河系中心黑洞存在的设想。同时这张照片和第一张黑洞照片都是相同的拍摄时间和地点,均有EHT(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拍摄,而且通过外形可以明显看出具有“甜甜圈”的形状,让人不得不感叹,宇宙的浩瀚和多彩。对比之前的M87的黑洞照片,首先是大小上的不同。M87黑洞是出于室女座的一个黑洞,整体上是一个巨大的椭圆星系中心,两者在直观上就具备着大小不同的特点,具体说的就是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直径大约比M87的黑洞小了近1500倍左右。其次是质量不同。M87黑洞质量相当于太阳的65亿倍左右,而银河系中心黑洞相当于太阳的400万倍左右,所以两者之间质量不在一个层次,银河系黑洞质量明显低于M87黑洞的质量。所以虽然两者看起来相似,但是有本质区别。这张银河系黑洞照片来之不易,虽然拍摄时间很早,但是整个EHT团队花了近五年的时间,通过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再严谨的对比观测结果,最终才呈现出这样一样令人惊叹的黑洞照片,它的诞生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重要进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