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东平肖学军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东平肖学军发表的论文

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的通知[日期:2011-11-01] 来源:泰安教育网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各区县市教育局,高新区、泰山风景区社会事业局,局属有关学校: “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展现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综合性活动,活动重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旨在为在创新实践和学科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展现才智的机会,同时也为各高校自主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优质资源。 为了稳健开展此项活动,作为试点,我市组织部分学校参加了第三届展示活动,并组成代表队参加了全国的总决赛,取得了较好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根据《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的通知》(中青少联发〔2011〕9号)要求,经研究,决定举办全市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并选拔成绩优异者继续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总决赛。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比赛形式 为了方便选手参赛,大赛采用分赛区制度。具体赛区分为局属各学校、泰山区(含泰山景区)、岱岳区(含高新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二、参与对象: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各年级学生。三、活动组别(一)数学:七年级组、八年级组、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二)物理:八年级组、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三)化学: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 四、活动内容(一)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能力解题技能展示(二)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展示(三)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展示(四)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展示五、实施步骤(一)组织报名(2011年11月11日截止)全市各级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择优推选报名,参照全国组委会统一要求填写报名表,各县市区、局属各学校汇总后将电子版报市组委会邮箱。(二)初赛解题技能展示(2011年12月11日)1、考试时间、内容、活动费参照全国组委会有关要求进行。2、区域:以各县市区、局属各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3、试题、试卷及阅卷:全国组委会统一命题、印发试卷,各县市区、局属各学校负责组织初赛方面的工作并将试卷上报市组委会,由市组委会统一组织阅卷。(三)论文(或实验报告)提交(全国2012年3月1日截止)1、论文(或实验报告)按全国组委会有关要求提交。2、论文提交方式及截止日期:由各县市区、局属各学校统一收稿,市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评审,交稿截止日期为2012年2月20日。(四)确定参加全国总决赛学生名单(2012年5月10日) (五)全国总决赛(2012年7月下旬)全国组委会将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总决赛,同时举行颁奖仪式,向获得优异成绩的参赛选手及教练员颁发证书。其中荣获“金牌教练员”称号的老师将被《高中数理化》杂志社特聘为名誉编委,颁发相关聘书。五、组委会联系方式:联系单位:泰安市教育局团委通讯地址:泰安市政大楼C9065联系电话:、(全国组委会)、(泰安组委会) 全国官方网站:(理科学科能力评价网)泰安组委会邮箱:联系人: 王亮 单雯 严萌萌 泰安市教育局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附件1:中青少联发〔2011〕9号文件附件2: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统一组织附件3: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竞赛初赛报名表附件1: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 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组委会 中青少联发〔2011〕9号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是一项展现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综合性活动,活动重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各地青少年踊跃参加。为了更好地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所倡导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等相关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创新型青少年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为各高校自主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组委会联合决定,举办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组委会二、承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杂志社三、组委会官方网站理科学科能力评价网()四、学术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王梓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高中数理化》杂志首任主编刘若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何香涛 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天文系教授刘来福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北京数学会副理事长宋心琦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前理事长、新课标高中化学(人教版)主编高盘良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申怀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人教版高二数学主编高凌飚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郑进保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秘书长周春荔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忻汝平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杂志副主编束金龙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凤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杂志编委冯增俊 全国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黄仁寿 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教科院基教所数学研究员李其斌 化学特级教师、桂林市中学化学研究会副会长袁开标 数学特级教师、安徽省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肖增英 山西省教育学会物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高中中心主任沈明哲 原深圳市数学教研员、数学特级教师郑克强 化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丁益祥 北京陈经纶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孟卫东 物理特级教师 、“翱翔计划”项目办公室主任曾军良 北京十一学校原副校长,物理特级教师五、组织委员会主 任:孙 柱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李 伟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浩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廖 平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杂志执行主编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任四巧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素质教育部部长副主任:蒋秋月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素质教育部副部长陈 雄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杂志副主编秘书长:尹晓洁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杂志社总策划秘书处: 彭四娃 廖海霞 高大平 刘永梅 王海荣 丁非六、 活动内容(一)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能力解题技能展示(二)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展示(三)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展示 (四)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展示七、组别(一)数学:七年级组、八年级组、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二)物理:八年级组、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三)化学: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八、实施步骤(一)宣传发动(2011年8月—2011年11月)组委会下发通知,各地承办单位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广大青少年踊跃向各地方组委会报名参加展示活动。(二)组织培训各地组委会可根据活动的普及性、创新性、实用性相结合的要求,适时有组织地开展辅导教师培训、青少年培训等。(三)解题技能展示(2011年12月11日)具体办法和形式另行通知。(四)论文(或实验报告)提交(2012年3月10日截止)(五)确定参加展示活动总结学生名单(2012年5月10日截止)(六)展示活动总结(2012年7月下旬)具体时间和组织办法,组委会将会另行通知。望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所在地区青少年的特色,结合活动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认真扎实地做好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的各项组织工作。 附件: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组织办法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 “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组委会2011年7月30日主题词:中学生 数理化展示活动 通知(共印2000份)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 2011年7月30日印发 附件: 附件2:第四届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统一组织办法 展示活动由全国组委会统筹安排,在各地以省市(或地级市)为单位成立地方组委会。各地方组委会在全国组委会的授权和指导下,开展各地组织工作,包括宣传、报名、组织解题技能展示、组织复试、组织参加展示活动等相关工作。一、参与对象: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各年级学生。二、组别:数学:七年级组、八年级组、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物理:八年级组、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化学:九年级组、高一组、高二组。三、解题技能展示说明:1、时间: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 数学8:00-10:00 物理 10:30-12:30 化学 14:30-16:302、内容 :各学科进行学科能力解题技能展示(笔试)。3、活动费:40元/人/科(含报名费、资料费、试卷费、证书费等),学生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参加。凡是订阅教育部主办的《高中生数理化》杂志(全年96元)的同学可获得免费参赛资格。4、区域:以省、直辖市和地级市为单位统一组织5、试题、试卷、阅卷及成绩上报:组委会统一命题、印发试卷,各地组委会负责组织阅卷,各地组委会于2011年12月25日前将学生成绩上报全国组委会。四、初赛奖项说明:获奖比例为各地区参加活动总人数的30%,其中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15%,分别由组委会统一颁发省级一、二、三等奖。五、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说明:1、时间:2011年12月下旬起至2012年3月10日止。2、资格:在初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即各年级各学科参加解题技能展示活动赛区排名前30%以上的学生有资格提交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3、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说明:(1)形式:数学组:数学建模论文。物理组:物理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化学组:化学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2)要求:①主题不限,言之有理,题目自拟。②数学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写成建模论文并提交。③物理组: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当中的现象或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写成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并提交。④化学组:运用化学知识通过实验解释生活当中的现象或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写成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并提交。(3)论文(或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①写作顺序:标题、作者所在省份、城市、学校名称、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时间或发表年、卷、期号。③实验报告中须包含实验的目的、构想、步骤、结论,并提供证明实验结果的数据及照片等。④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⑤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正文用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他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⑥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⑦打印纸张规格:A4 210mm×297 mm。⑧必须同时提交打印稿和电子版。标题(三号粗宋体)××省××市××学校××班级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五号楷体)摘要及关键词(五号楷体)正文(四号宋体)参考文献(五号楷体)(4)说明:参评论文的作者必须是作品的合法拥有者,具有著作权,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组委会对获奖作品具有无偿展示权、宣传权、使用权。(5)论文提交方式及截止日期:由当地组委会统一收稿,并组织专家评审。交稿截止日期为2012年03月10日。六、展示活动总结说明:1、时间:2012年7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2、选手选拔:学科能力解题技能展示成绩(60%)+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成绩(40%)比例进行综合评定,由地方组委会根据选手的综合得分,按获奖总人数的30%选拔参加全国展示的选手。3、报名方式及时间:由各地方组委会统一组织报名,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5月10日。4、内容:(1)学科能力解题技能展示(笔试)(按年级、学科分组)。(2)建模论文或实验报告展示(按年级、学科分组)。根据选手提交的论文或实验报告进行现场答辩。(3)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展示:选手在计算机上按要求或使用指定软件完成。(4)创新实践能力展示: 通过多种形式考核选手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实践运用和动手能力。(5)团体对抗:以省、市为单位组织团体参加。5、奖项设置:▲学科知识能力展示: 按解题技能展示成绩50%+建模论文答辩成绩30%+学科信息技术能力展示20%的综合成绩排名,一等奖占该组总人数的10%,二等奖占该组总人数的15%,三等奖占该组总人数的25%。奖项积分: 一等奖积50分,二等奖积40分, 三等奖积30分。▲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展示: 各环节均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奖项积分:一等奖每位学生积30分,二等奖每位学生积20分,三等奖每位学生积10分。▲个人金、银、铜奖:每个学生按照个人积分总和进行综合排名,每个年级每个学科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3名。(若选手积分相同则以学科知识类积分排名为准)。▲团体对抗: 设团体一等奖一队,二等奖两队,三等奖三队。▲优秀教练奖:获金奖选手的教练颁发“金牌教练员”证书,获得其他奖项选手的教练颁发“优秀教练员”证书。▲优秀领队奖若干: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的代表队的领队获得“优秀领队奖”。▲优秀组织奖若干 组委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号青东商务区A座东9层 邮编:100089联系人:蒋秋月 联系电话:组委会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北师大科研综合楼203室 邮编:100082联系人:彭四娃 廖海霞 高大平电话:010-- 62205108 62200406 电子邮箱:网址: (理科学科能力评价网)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官网)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组委会

典故 基本解释: --------------------------------------------------------------------------------①典章和掌故:熟于朝廷典故。 ②诗文中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语句:稼轩作词多用典故。 词语分开解释: --------------------------------------------------------------------------------典 : 典 diǎn 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引经据典。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 详细>>故 : 故 gù 意外的事情:事故。变故。故障。原因:缘故。原故。有心,存心:故意。故杀(有意谋杀)。?

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典故[diǎngù]引证:老舍《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不要滥用成语典故。这是一个视觉上的双关,利用典故和错觉,美的慑人心魄。其中有个典故,谈不上很粗鲁,但却有点庸俗。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编辑本段]分类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 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等 文学典故,如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 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编辑本段]典故在诗歌方面的运用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诗词写出来是要给别人看的,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五)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所以诗词创作不宜多用,宋朝江西诗派被人贬低的一个口实就是“掉书袋”,满篇是别人的话语,缺少自家新鲜活泼的语言,难免使诗词艺术性减色。据说当代钟敬文先生就不提倡用典,他说:“靠着典故表现情思的作家,正像靠着拐杖走路的老人。”(《兰窗诗论集》) (六)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事件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诗词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编辑本段]典故的来源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编辑本段]掌故举例 (一)泰山之高与渊泉之深:东汉末,有人问陈谌(字季方):“您的父亲为太丘长,到底有什么功德而获天下人赞扬的重名呢?”季方回答说:“我父亲就譬如桂树生在泰山之坡,向上有万仞之高崖,向下有难测的深渊;上面受甘露沾溉,下面被渊泉滋润。当此之时,桂树本身怎能知道泰山之高和渊泉之深呢?我父亲自身也并不知自己有无功德啊!”(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陈谌对其父的评论是要说明,人之功德高低并不在有意为之,重名的获得自己也不知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季方的话用的是比喻,魏晋之后,常用这种比喻来说明人的风度容止,如时人评魏明帝之内弟毛曾与名士夏侯渊共坐,曰:“蒹葭依玉树。”又评夏侯渊曰:“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评李丰曰:“颓唐如玉山之将崩。”评嵇康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倾。”等等。这种对人的风神容止的比喻性评价,反映了当时人的一种特有的带有玄学意味的审美取向。这种现象起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六朝。 ( 二)难兄难弟:三国时魏国的陈纪(字元方)的儿子陈群(字长文),很有才能。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也很有辩才。有一天,长文和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才德,各不相让。就去问祖父陈寔。祖父告诉两个孙子说:“你们也不要争长论短了,群儿的父亲不容易为兄,忠儿的父亲不容易为弟。”(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陈寔本来的意思是说:陈群和陈忠才德相当,难分伯仲。但是后来“难兄难弟”作为贬义词,用来称两个差不多的货色。又,“难兄难弟”也可以称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出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只是“难”字要读第四声。 (三)割席分坐: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在菜园里锄草,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照样继续锄草,视金子与泥土;华歆却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两人共在一间书房里读书,并且同坐在一张草席上。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有权势的高官乘着漂亮的车子,车声隆隆地从门前经过,管宁听到就像没听到似的,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成两半,对华歆说:“您不是我的朋友!”(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热衷权势和钱财的内心活动,“割席”以示决裂。“割席”或“割席分坐”这个典故被后人经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间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决裂。 (四)华歆救人急难:三国时华歆与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也要求依附他们一道避难,华歆表示为难。王朗说:“现在形势幸好还不太紧张,带着他有何不可呢?”华歆也就只得同意了。不一会儿,贼兵追到,王朗要把那个依附的人丢弃。华歆说:“先前我不太愿意带着他,就是怕贼兵追来,连累我们。现在既然我们已经带着他了,怎么可以因为急难就抛弃人家呢?”于是坚持照旧带着那个人。舆论就以此来论定华歆与王朗两人品质的优劣。(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王朗在形势还不太紧急的时候想的是要做好人以获虚誉,一旦事急就不顾别人的死活,前后对照,虚伪的嘴脸昭然若揭;华歆先前考虑到危险,有所犹豫,这是人之常情,但一旦做了,就要承担责任,这正是君子的作为。前一则中的华歆与这则中的华歆看似抵牾矛盾,实则反映人性的复杂性。 (五)王祥感动后母:三国时,魏国的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小心,有孝行。家中院子里有一棵李子树,结的李子味道特好,后母总是支使王祥看护李树。有一天,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王祥担心李树被风雨毁坏而受到责罚,就抱着李树大哭。又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继母夜里起来,在黑暗中用刀向他床上砍去,正好王祥起身小便去了,刀空砍在被子上。王祥小便回来,知道继母非常恨自己,就跪到后母跟前请死。后母于是受感动而觉悟,从此以后,爱王祥如亲生之子。(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王祥其人在魏晋之际也是风云人物,在魏朝就做着司空、太尉的高官,但却为晋武帝司马炎夺取曹魏的政权效犬马之劳,立下汗马功劳。晋受禅后,更官至太保,被当时的正直人士所不齿,被认为是目无君父的所谓“乡愿之徒”,可见其品行之恶劣。但就是这样一个目无君父的“乡愿”却留下许多孝行的故事,除本则的“为母护李”、“跪母前请死”外还有所谓“卧冰求鲤”等等。两相对照,他所谓“护李”、“请死”等都只不过是为了获宠、为了保命的假动作,透过现象,可以看出他虚伪的本来面目还是昭然若揭的。 (六)外国名家的墓志铭:西方名人去世后,墓碑上大都刻有墓志铭,或记载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和表现死者的性格特征。 (1)德国数学家卢道夫的墓碑上刻着他计算出的圆周率=3.1416……。 (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墓碑上刻着许多小鸡、小羊、小狗和被鲜花簇拥的孩子。 (3)数学家刁潘都的墓志铭,是一个含未知数的方程式,解出这个方程式,就知道了死者活了多少年后一生几个阶段的时间标志。 (4)美国影坛性感巨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是:“37、22、35,R.I.P”。据“梦露研究会”揭示,数字代表梦露三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据说这一墓志铭是尊重死者一生的最大意愿——追求美(当然包括形体美)。 (5)英国19世纪中后期著名的戏剧家肖伯纳是个十分幽默地人,记述他一生幽默言行的文字着实不少。有一次,肖伯纳的一个新剧首演大获成功,他发了一封电报给女主角说:“精彩之至,绝妙之极!”那女演员受宠若惊,连忙回电:“您过奖了。”肖伯纳却开了个玩笑,他回电说:“对不起,我指的是剧本。”肖伯纳的墓志铭正是反映了他幽默地性格:“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总会发生。” (6)无独有偶,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也很幽默,它写道:“恕我不起来了。”但如果你仅仅从这句话里读到幽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作家的生死观。海明威的生活的绚丽多彩、如火如荼。冒险是他的永恒伴侣。他曾作为记者在生与死的战场上出没,他曾手提猎枪在非洲的荒野里与野兽殊死搏斗,他喜欢斗牛场上的碧血黄沙,喜欢拳击场上的角逐与呐喊,也喜欢美女与醇酒。一切能体现生命之力的活动都使他心醉神迷,而伴随这一切的,是他创作的一系列不朽名著:《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以及“迷惘的一代”之代表的头衔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这位如此热爱生活的作家却并不害怕死亡。他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我当然一直参加拳击,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时我要跟自己打,目的是要把死亡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这也就是你每星期日看斗牛时见到的那种悲剧美。”“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当他的健康日益恶化的时候,他平静而勇敢地用猎枪结束了生命,以自己的鲜血为世界留下了悲壮之美。在海明威看来,死是生的一种“变形”,他的墓志铭正是表现了作家对待死亡,寓哀于谐,落落达观的态度。 (7)与肖伯纳和海明威的墓志铭不同,司汤达(真名 昂利●贝尔)的墓志铭则毫无幽默可言。这位法国19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前为自己拟定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昂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乍看起来,这一墓志铭实在平淡无奇,但只要对司汤达的生平略有所知,便不难体味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司汤达在少年时期曾深受信奉启蒙主义思想的外祖父的影响,无限神往法国大革命的岁月。17岁那年,他骑上一匹骏马翻山越岭去追赶拿破仑的远征军,此后便随军在欧洲大陆转战。他曾目睹过1812年莫斯科熊熊烈火,也曾参加过1813年抗击欧洲郡主六国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他经历过拿破仑的极胜时期,也体验过帝国失败的痛苦,拿破仑始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为了不在他深恶痛绝的波旁复辟王朝中生活,他曾一度侨居意大利,后因与意大利反政府的烧炭党人过从甚密而被驱逐出境,回国后的司汤达生活相当贫困,他不得不到一个外国小城做法国领事。文学创作是司汤达一生的志趣,他的作品《红与黑》、《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帕尔马修道院》等都是不朽名著。司汤达的作品有着十分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善于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真实地再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擅长细致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在文艺理论方面,司汤达也有建树,他的著名论文《拉辛与莎士比亚》是19世纪初最早提出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文艺理论著作之一。他说:“贝尔先生是当代高人之一。这位第一流的观察家、这位卓越的外交家,无论是文字,无论是谈话,曾经多方证明他的见解高超,他的实际知识广博,结局只是奇维塔韦基亚的领事,的确令人难以解释。”司汤达曾说,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成名作《红与黑》发表于1830年),到1935年他才会被人理解,由此可见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价值是深信不疑的。而对于自己坎坷丰富的一生,司汤达只谦称为“生活过”、“写作过”,这不正表现了作家对待生活和创作的极严肃的态度以及对待自己极高的要求标准吗?!历史是公正的,他给了这位作家应有的地位。他是人们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宏大创作流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色的小说被认为是浩如烟海的法国乃至世界小说的名列前茅之作。 (8)我国一位古人说过: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是我,什么样的墓志铭我也不要,冤于我,我不能对驳公堂,褒于我,我不能投桃报李。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坟墓正是这样,它没有墓碑和十字架,连名字也没有刻下,它之只是一个棺材土冢,静卧在托尔斯泰家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一片林中空地上,但他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后人,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伟人的坟墓,并从中看到了托尔斯泰的性格特征——朴实。这种朴实的性格特征在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巨变的19世纪80年代初以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认为广大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是“老爷们”造成的,他们是罪人,而托尔斯泰自己也罢自己归到罪人之列。他为自己一生所过的老爷生活而苦恼,因而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用仆人服侍,自己收拾屋子、劈柴、生炉子,自己到井边汲水,他不喝酒、不吃肉、戒了烟,放弃了打猎的嗜好,他经常帮助农民耕耘和收获。为此,俄国著名画家列宾创作了一幅名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画中的托尔斯泰像个十足的农夫,这正是大作家在田间劳动的真实记录。1910年10月的一天深夜,为了彻底摆脱贵族式的家庭生活,这位82岁的老人离家出走了。因不堪忍受旅途的奔波劳顿,他病倒在途中的一个小火车站上。在经过了几天痛苦的煎熬之后,托尔斯泰与世长辞。这位一生揭露批判俄国专制暴政,揭露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教会的伪善本质,一生为人民的苦难大声疾呼的伟大作家向世界文学宝库奉献了一批艺术精品, 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赢得了一个文学家所能赢得的最高荣誉——世界人民的爱戴。而他那没有墓志铭的朴实坟墓,世世代代向人们诉说着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 (七)苏东坡做环饼诗:宋朝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状。 (八)李白醉捞江月: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李白与数位好友在江边聚饮,大伙边饮酒边赏月,忽然,一片云飘过,遮住了月亮。李白见状,驻盏停杯。挺身大叫:“月亮呢?”朋友逗说:“掉到江里去了。”李白—听,随手抄起一坛酒,跳上江边一只小船,说:“我去把月亮捉回来。”驶着小船向江心飘去。月影渐移,李白为温柔的月光所笼罩,怡然忘情,不知不觉,一坛酒饮光了,心里只想着捞月亮。他俯下身去,一触之下,银盘碎了,可定睛再看,却又恢复如初,于是又高兴去捞,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舟被掀翻,等江面风平浪静,李白已不见踪影。后人有诗赞叹曰: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 掌故分门别类,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处处留心,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掌握。[编辑本段]典故举例 (1)山公启事: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见《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启事来。”后遂用“山公启事、名贤启事、山公启、山涛启、山公鉴、山涛鉴、山公识”等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 2)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3)仙山楼阁:《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5)千金市骨: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战国时郭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 (6)骂坐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蚡贺喜的酒宴上,使酒大骂临汝侯(灌贤)和程不识以泄怒。后遂用“灌夫骂座、使酒骂座、骂座”指酗酒任性而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用“骂座灌夫”指刚直不屈的人。 (7)漱石枕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孙楚认为归隐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尘;漱石砺齿,远离人间烟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写隐居或闲逸生活,或称品质的高洁无尘。 (8)曾母投杼: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参杀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谗言三及、三至之谗”等比喻受诬枉。 (9)骑鹤上扬州:唐无名氏《商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几个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则想三者兼而有之。后遂用“骑鹤扬州、扬州骑鹤、扬州跨鹤、扬州鹤、腰金骑鹤、缠腰骑鹤、腰缠万贯、十万缠腰”等指做官、发财、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得意之事及得意之态。 (10)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后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鸟”等指杜鹃鸟;用“子规啼血、杜鹃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常用以描写哀怨、凄凉或思归的心情。

山东大学肖鹏发表论文

1.《日本解决地方财政困境的改革措施与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2.《所得税税收减免与企业研发支出关系的协整分析——基于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3.Innov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Financial and Taxation System, 智库报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论文集),2011年1月。4.《基于luder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的中国财政透明度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4期。《预算透明:环境基础、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财贸经济》,2011年第1期。5.《日本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4期。6.《预算透明:理念、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财政研究》,2010年第12期。7.《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9期全文收录)。8.《鼓励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国际经验与启示》,《改革》,2009年第4期。9.Peng Xiao, Yonghong Wu, Perfection of China’s R&D Tax Incentives since 1978 in Comparison with U.S. R&D Tax Credits,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SHP全文检索收录)10.《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税务研究》,2008年第2期。11.《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财政研究》,2007年第3期12.《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13.《技术创新过程的市场失效与财税政策选择》,《改革》,2006年第10期封面文章14.《税收资本弱化:效应分析与调整策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15.《中国鼓励技术创新税收优惠现状剖析与优化思路》,《财政监督》,2011年第8期。16.《财政透明度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年第4期。17.《政府预算编制环节问题与完善思路探讨》,《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18.《论我国金融资产税收体系建设》,《财政研究》2001年第11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3期全文收录)19.《预算透明:概念、动力机制与对策建议》,《学海》,2010年第12期。20.《美国联邦预算管理法律体系演变与启示》,《财贸研究》,2009年第6期。21.《产业升级与中国鼓励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2009年6月。22.《中美政府预算编制机制设计差异与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23.《我国科技税收优惠现状剖析与调整策略》,《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3期。24.《层次分析法在科研专项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25.《我国公共服务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经济纵横》,2007年第3期26.《如何构建公共服务提供新机制》,《中国财经报》,2006年11月21日27.《医疗卫生领域政府职责与履行现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28.《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6期。 《政府会计视角的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4月。《政府鼓励研发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资助项目:《公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主编:《财政改革与发展论:纪念新中国财政六十年论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参编教材主要集中于《财政学》、《政府预算管理》、《公共支出分析》教材。

1926年至1937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 届 时间 地 点 会 长 书 记 理 事 会员数 1 1926 北京协和医学院 林可胜 B.E.Read 吴宪 H.G.Earle 28 2 1928 北京协和医学院 林可胜 B.E.Read 吴宪 H.G.Earle 41 3 1929 上海中央大学 朱恒璧 吴 宪 汪敬熙 H.G.Earle 56 4 1930 上海传染病医院 朱恒璧 吴 宪 汪敬熙H.G.Earle 68 5 1931 北京协和医学院 吴 宪 沈寯淇 H.G.Earle 69 6 1932 上海医学院 吴 宪 沈寯淇 汪敬熙 H.G.Earle 82 7 1934 南京中央卫生署 吴 宪 沈寯淇 汪敬熙 H.G.Earle赵承暇 朱恒璧 90 8 1935 北京协和医学院 沈寯淇 张锡钧 朱恒璧 赵承暇蔡 翘 B.E.Read 103 9 1936 青岛山东大学 赵承暇 张锡钧 朱恒璧 B.E.Read蔡 翘 吴 宪 110 10 1937 上海医学院 赵承暇 张锡钧 蔡 翘 吴 宪汪敬熙 B.E.Read 113 1950年至2006年历届理事会 届 年份 名 誉理事长 理事长 副理事长 秘书长 副秘书长 11 1950~1952 赵以炳 王应睐 周金黄 12 1952~1957 赵以炳 周金黄 13 1957~1963 刘思职 周金黄 刘 永杨恩孚 赵以炳 金荫昌 14 1964~1978 蔡 翘 周金黄 刘 永薛公绰 赵以炳 李尚武 郑亚明 15 1978~1981 蔡 翘 王志均 冯德培 刘 永沈治平 金荫昌 周金黄季钟朴 赵以炳 梁植权 王振刚 陈孟勤王 佩彭 斌 16 1981~1985 蔡 翘 冯德培 王志均 卢振东张香桐 张致一 陈孟勤 周佳音王泰安 17 1985~1989 蔡 翘冯德培 王志均 卢振东 陈孟勤张镜如 梅镇彤 周佳音 陈宜张邓希贤 18 1989~1994 蔡 翘冯德培 陈孟勤 陈宜张 杨雄里徐有恒 蔡益鹏 邓希贤 谭德培于吉人 19 1994~1998 冯德培王志均 陈孟勤 邓希贤 卢光启 陈宜张杨雄里 韩济生 邓希贤 于吉人周兆年 20 1998~2002 王志均 杨雄里 邓希贤 卢光启 何瑞荣周曾铨 姚 泰 许荣焜 李葆明李怡凡 21 2002~2006 姚 泰 许荣焜 林浩然 范 明袁文俊 王晓民 22 2006~ 范 明 王晓民 王 宪 王建军吴博威 袁文俊 王 宪 王 韵肖 玲葛学铭 (以上资料来自 )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理事会成员理事长:王晓民;副理事长:王宪、王建军、李葆明、陈应城、夏强、谢俊霞、马兰;秘书长:王韵;聘任副秘书长(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军、朱玲玲、肖玲;常务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世强、刘先国、朱大年、祁金顺、闫剑群、李、锦、周嘉伟、岳利民、罗自强、赵华、倪鑫、容永豪、曹济民、管又飞;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万瑜、牛欣、王玲、王强、王艺磊、王玉良、王伟忠、王旭东、王庭槐、王莎莉、王瑞元、王德山、冯浩楼、史红、白波、刘健、刘传勇、安书成、戎伟芳、朱辉、朱启文、朱进霞、朱国庆、祁文秀、许文燮、许存和、邢莹、张洁、张策、张志雄、张翠英、张翼、李红芳、李俊发、李晓明、杨黄恬、汪萌芽、甫拉提·吐尔逊、肖鹏、肖中举、邹挺、邹原、陈蕾、林默君、武宇明、金元哲、金秀东、柳巨雄、祝延、胡弼、胡志安、赵祯、赵茹茜、唐明、夏国良、徐成丽、徐淑梅、秦晓群、莫书荣、顾洛、高东明、扈启宽、曹宇、章茜、符史干、黄晓卿、龚永生、彭聿平、敬华娥、曾晓荣、焦向英、葛金文、蒋星红、蒋春雷、谢露、粱尚栋、裴建明、潘桂兰、瞿树林。

张立同从事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自增韧碳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复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以及连续纤维增韧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特别在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方面,打破国际封锁,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技术与设备体系。 1980年,在张立同的科研理论指导下,中国首次采用铜川上店土型壳材料铸造成功了第一批高精度、低粗糙度的斯贝低压一级无余量空心导向叶片。新铸叶片的尺寸精度及内部质量与国际著名的罗罗发动机公司的斯贝发动机叶片相当,表面粗糙度还略低于英国叶片。斯贝发动机的引进,使张立同的研究进入到向国际先进行列看齐的新阶段。 张立同主持研究的“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不仅将中国的熔模铸造水平推向了国际先进行列,而且还为发展中国新型发动机复杂内腔叶片及薄壁复杂整体构件奠定了理论和工艺基础。铜川上店土型壳材料,也被正式命名为“中华高岭土型壳材料”。 2000年和2008年先后创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为中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工程转化搭建平台,工程化成果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并向民用领域拓展。 张立同合著专著二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400余篇。 专著 序号名称出版源年份备注1自愈合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张立同编著2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 模拟、表征与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张立同主编3复合材料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益小苏 ,张立同主编4近净形熔模精密铸造理论与实践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张立同参编5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0卷 复合材料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益小苏 ,张立同主编期刊论文 序号名称出版源年份作者1化学气相渗透制备SiC_w/SiC层状结构陶瓷科学通报2015成来飞,张立同等2SiC_w/SiC层状结构陶瓷的制备及其应用中国材料进展2015解玉鹏,成来飞,张立同等3碳/碳化硅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分析航空材料学报2005张亚妮,徐永东,张立同等4碳陶刹车材料的研究进展航空制造技术2014徐兴亚,张立同,范尚武等5吸波型SiC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航空制造技术2014张亚君,殷小玮,张立同6化学气相沉积层状BCx/SiC涂层自愈合机制复合材料学报2013张伟华,成来飞,张立同等7Si-B-C陶瓷涂敷2D C/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复合材料学报2013左新章,张立同等8液硅渗透法制备Ti3SiC2改性C/C-SiC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学报2012范晓孟,殷小玮,张立同等9新型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航空制造技术2003张立同,成来飞,徐永东10高温透波材料研究进展航空材料学报2003韩桂芳,陈照峰,张立同等11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复合材料学报2007张立同,成来飞12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固体火箭技术2000邹武,张康助,张立同13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硅酸盐学报2002徐永东,成来飞,张立同14CVI法制备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硅酸盐学报1995徐永东,张立同,成来飞15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材料工程2000肖鹏,徐永东,张立同16CVI法制备三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硅酸盐学报1996徐永东,张立同等17层状Ti3SiC2陶瓷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学报2002李世波,王东,张立同等18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设计准则硅酸盐通报1997徐永东,张立同,韩金探 张立同培养博、硕研究生近百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5年至2004年期间,张立同共培养8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基本情况如下 :【曾庆丰】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4年04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C/SiC复合材料优化设计【邹武】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11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殷小玮】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03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3DC/SiC复合材料的环境氧化行为【肖鹏】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10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CSCVI法制备C/SiC的过程特征及其模拟【王汝敏】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1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研究【刘晓辉】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7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高抗冲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来飞】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7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1650℃长寿命碳/碳复合材料防氧化涂层研究【杨觉明】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5年09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热强BAS玻璃陶瓷的工艺理论基础及其材料性能研究

程平军发表的论文

军队文职要求公开论文发表是萝卜坑吗?军队文职要求公开论文发表是萝卜坑的。

江苏久翔航空装备有限公司是2018-11-21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八坼镇金和路88号。

江苏久翔航空装备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09MA1XGTBT27,企业法人程平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江苏久翔航空装备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航空航天器材、民用飞机、超声波专用设备研发、销售;高分子材料销售;机电设备、电子产品、金属模具(不含橡塑制品)的制造、加工、研发、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江苏久翔航空装备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徐学军山东大学发表论文

我把山东大学考研报考条件发给你看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志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的人员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后,可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报考: (1)毕业年限满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0年9月1日); (2)进修过本科主干课程6门以上(须提交成绩单原件,成绩合格); (3)通过大学英语四级(CET - 4)水平考试或达到425分以上; (4)承担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前三位)或在公开出版(带cn 号)的学术刊物(不含增刊)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 (5)符合所报考专业具体要求。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报考。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你可以看到是有一些限制的。实事求是的说,很多学校包括山东大学对自考是有一些歧视的。但是我认为,首先你自己不能自卑或者有其他想法,如果你自己背了心理包袱那么就失败了。所以,别想太多,报考前先找你要考的导师聊聊,如果他不反对,你就报,反对,你就换个老师。导师情况都可以查询到例如 余东华 男,汉,皖。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曾长期从事区域规划与企业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现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天津社会科学》、《改革》、《南开管理评论》、《南开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外国经济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CSSCI收录4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期刊全文转载20多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2部,在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等出版合著3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一般项目等3项,承接发改委、国土资源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与战略等横向委托课题多项。联系电话:e_mail:ydhwz 圈A sdu.edu.cn通讯地址:山东济南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50100 学习工作经历 1996-2007,先后在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学习。 讲授课程 曾经给全日制在校学生讲授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给企业高管、政府公务员等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金融业务模块化创新与管理、调研方法与调研报告写作等实用课程;给硕博生讲授区域规划与战略、激励性规制理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等课程。 研究领域 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区域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 学术和社会兼职 山东省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兼任基地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荣誉称号 任职情况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规划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介绍(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经济系于良春孙曰瑶刘国亮张东辉李铁岗侯风云徐超丽丁言强徐启福郭 川孟 杰盖骁敏陈新岗殷卫东余东华张 伟乔 岳薛欣欣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范爱军孔庆峰梁树新张 宏刘庆林张乃丽张丽娟孙玉虹王美玲綦建红张 岩林 琳郑英梅李 玮金融系彭实戈胡金焱姜旭朝秦凤鸣曹廷求陈 蔚李维林徐 涛张道奎孔丹凤于志勇陈晓莉李 颖陈燕来霍 兵李长峰陈 强高金窑张媛春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于殿江任燕燕张芳洁焦贵梅刘 颖张 茜许云辉财政系樊丽明李齐云李金龙宋宪华李 文李 华陈 东苏春红韩 振徐学军王 永石绍宾常世旺汤玉刚解垩消费与发展研究所臧旭恒杨凤禄王传仕曲 创尹 莉尹振东本回答特别感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丁军飞东南大学发表论文

3D快速打印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增加。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篇一:《试论3D打印技术》 摘 要: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增加。本文对3D打印的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3D打印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3D打印;应用现状;教学领域 1 引言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被誉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以其 “制造灵活”和“节约原材料”的特点在制造业掀起了一股浪潮。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逐步成熟、精确,打印材料种类的增加,打印价格的降低,3D打印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增加,不仅在机械制造、国防军工、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走进学校、家庭、医院等大众熟悉的场所,在 教育 、生物医疗、玩具等行业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及应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本文将在介绍3D打印的原理、优势、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3D打印在教育领域的角色及应用模式。 2 3D打印概述 2.1 3D打印原理 3D打印(3D printing,又称三维打印),是利用设计好的3D模型,通过3D打印机逐层增加塑料、粉末状金属等材料来制造三维产品的技术[1]。一般来说,通过3D打印获得物品需要经历建模、分割、打印、后期处理等四个环节[2],其中3D虚拟模型,可以是利用扫描设备获取物品的三维数据,并以数字化方式生成三维模型,或者是利用AutoCAD等工程或设计软件创建的3D模型,有些应用程序甚至可以使用普通的数码照片来制作3D模型,比如123D Catch[3]。 2.2 3D打印的优势 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不需事先制模,也不必铸造原型,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减少了产品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降低了企业因开模不当可能导致的高成本风险,使得特殊和复杂结构的模型的制作也变得相对简单,产品也更能凸显个性化。另外,3D打印是增材制造,使用金属粉或其他材料,使部件从无到有制造出来,大大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生产上实行了结构优化。 2.3 3D打印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3D打印得到了快速发展,几乎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模具加工和机械制造领域,使用3D打印相对快速地进行模具的设计与定制,打印复杂形状的各种零件,打印具有足够强度的个性化几何造型的物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领域,3D打印应用于外形验证、关键零部件的原型制造、直接产品制造等方面。如空客公司从打印飞机小部件开始,逐步发展,计划在2050年左右打印出整架飞机。生物医疗领域,医学工作者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患者的心脏模型,缺损下颌骨模型,患者外伤性脑内血肿颅脑模型等,用于辅助诊断并制定术前手术方案,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为患者带来了精准化的治疗。人工椎体和人体气管软骨的打印让人体器官的3D打印成为可能。3D打印的处方药产品SPRITAM(左乙拉西坦)片剂可用于各种癫痫疾病的治疗。建筑工程领域,3D打印建筑不需使用模板,打印的建筑物重量轻,强度大,时间短,产生的建筑垃圾及建筑粉尘少,且可以循环使用,绿色环保。3D打印在首饰、食品、玩具和日常用品的设计和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彰显用户的个性化特点和需求。3D打印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特殊材料的制造方面的应用也有突破。 3 3D打印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3D打印在教学方面的探索性活动也已经展开,并应用在数学、航空、电子、设计、机电工程、生物医学、天文等大部分学科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3D打印的快速生成能力,使得数字化模型能快速转化为立体实物,借助立体实物的生成过程及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合作、设计、创新等能力。 3.1打印三维教具学具辅助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一些抽象的图像可以相对直观的显示出来,但针对的是群体,形成的是暂时的视觉感受,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也不易理解。借助3D打印,可以把数字化的图像转化成实物的教具和学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亲手感受,而且还可以亲自设计、策划,无疑对知识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数学课可以打印出几何曲面、剖面立体实物;动画设计可以打印出3D人物,动物角色模型,且可以根据实效及时修改;语文课可以把要讲解的地域打印出来,如北京的胡同,同学们可以拿着模型理解胡同的特点,体验胡同 文化 ,讲述胡同的来龙去脉;机械制造课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打印相关的零件、齿轮、连杆等。 3.2 实习实践过程中辅助创新设计 职业学校实习实践教学活动较多,钳工实习、数控机床实习、电子电工实习、动画设计、物联网设计等,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模型,并设计出一定的模型。借助于3D打印,同学们对需要设计的模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经过集体分组的讨论、设计、修改等过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交互学习,协作学习,且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模具设计实习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应用3D打印,学生分组设计、分组打印,学生在亲眼目睹自己的设计零件打印成型的过程及成品后,学习兴趣大增,多次讨论修改的过程也大大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在CAD课程实践环节中,使用3D打印机,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设计作品3D打印出来进行评比并组装,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建模的基本思路和流程,而且对如何从设计作品到具体的实物的生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日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3.3 就业创业指导 近年来,大学 毕业 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整个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自主创业的热潮。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创业的热情与激情。借助于3D打印设备,创业指导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创办创意设计3D打印工作室,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相关产品并打印出来进行销售,同时也可为社会客户提供 DIY 服务,收取一定的培训费和制作费,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为合作企业提供设计和3D打印服务。通过3D打印的上述创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对设计过程的了解,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3.4 图书馆应用 图书馆引入3D打印服务是图书馆从文献服务走向创新服务的途径。国外很多图书馆都开展3D打印服务,国内的综合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也开展3D打印服务,高校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也开展3D打印服务,并且通过举办3D打印设计大赛积极推广此项服务,通过比赛普及3D打印知识,让同学们了解3D打印前沿科技,启发学生们用 创新思维 发现问题、智慧解决问题。学校图书馆可以配备一两台3D打印机,并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费用、提交步骤、等待和筛选时间等、制定详细的3D打印制度或政策,并鼓励学生打印原创作品,以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 4 结束语 3D打印正从工业领域,走向各个应用领域。不久的将来,也会像电脑、手机、互联网一样进入我们的社会和每个家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这项新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飞相.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 商业模式 研究[J]. 新闻传播, 2016(2): 51-53. [2] 李青,王青. 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 远程教育杂志2013(4):29-35. 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篇二:《浅议3D打印成型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冲击》 摘 要:近年来,3D打印市场如火如荼,在工业设计领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产品制造方面。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必将会冲击以模具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 文章 通过对比3D打印成型技术与传统模具制造技术的优缺点,客观地分析了3D打印成型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冲击。 关键词:3D打印;模具制造;冲击 1 概述 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物的新兴制造技术。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3D打印技术综合了信息技术、数字建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诸多领域的前沿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是在接单后还需对接单项目进行评审,在确定了开发要求及工艺路线后,开始模具设计。加工之前需要按照设计的图纸备料。接着是粗加工,最后是试模验证。其加工流程如图1所示。采用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制造加工出一个合格的模具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多,生产时间也较长。 2 3D打印制造模具的优点 3D打印成型技术与传统模具制造业的最大区别在产品成型的过程上。在传统的模具制造业中,模具制造一般需要经过开模具、铸造或锻造、切割、部件组装等过程成型。而3D打印则免去了那些复杂的过程,不用模具,一次成型。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还可以克服一些传统制造上无法达成的设计,从而制作出更复杂的结构模具。 2.1 模具生产周期缩短 3D打印模具缩短了整个产品开发周期,并成为驱动创新的源头。在以往,由于考虑到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制造新的模具,公司有时会选择推迟或放弃产品的设计更新。通过降低模具的生产准备时间,以及使现有的设计工具能够快速更新,3D打印使企业能够承受得起模具更加频繁的更换和改善。它能够使模具设计周期跟得上产品设计周期的步伐。 2.2 模具设计的改进为终端产品增加了更多的功能性 通常,金属3D打印的特殊冶金方式能够改善金属微观结构,并能产生完全致密的打印部件,与那些锻造或铸造的材料(取决于热处理和测试方向)相比,其机械和物理性能一样或更好。增材制造为工程师带来了无限的选择以改进模具的设计。此外,它能够整合复杂的产品功能,使高功能性的终端产品制造速度更快、产品的缺陷更少。3D打印可以实现任意形状的冷却通道,以确保实现随形冷却,更加优化且均匀,最终导致更高质量的零件和较低的废品率。 2.3 定制模具帮助实现最终产品的定制化 更短的生产周期、制造更为复杂几何形状、以及降低最终制造成本的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制造大量的个性化工具来支持定制部件的制造。3D打印模具非常利于定制化生产,比如医疗设备和医疗行业,它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3D打印的个性化器械,比如,外科手术导板和工具,使他们能够改善手术效果,减少手术时间。 3 3D打印成型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冲击 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一个新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没有销路,那就得不偿失。传统模具制造技术开发一套模具需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而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把产品先开发出来,直接打印。使用3D打印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缩短生产的周期、节约生产成本。比如,一套手机模具,采用传统的制造技术,须经过大约12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有时还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但利用3D打印技术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还具有高精密度的特点,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发展中抢得先机。 3D打印的优势很明显:可免除制造刀具、夹具和模具的过程,直接进行产品加工,解决了生产工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节约材料、缩短时间。 4 3D打印成型技术短期内无法替代传统模具制造技术 3D打印诞生近三十年了,但产业化远未形成。虽然3D打印名气很大,但到今天还处于科普阶段。3D打印作为一项前沿的、先导性较强的技术,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化、复杂、高难度产品的需求,但不具有批量化、规模化的优势。 4.1 传统工业的成熟给3D打印制造门槛 传统工业大生产在过去200多年可以说非常成功,发展到今天,分工也非常细,配套非常充沛,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形成了巨大的利益攸关体,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如果要打破这种惯性,成本非常高。这些3D打印无论是颠覆或者融入,门槛都特别高。 4.2 目前3D打印不适合批量生产 3D打印目前并不适合批量生产,例如3D打印技术生产1件产品和生产1万件产品的成本单价基本接近,而且3D打印需要更长的时间。一个喷头就对应生产一个产品,而且产品体积大了,成型速度几何性降低,几个小时才成型一个东西,粗糙度不满足,还要打磨,还要精加工。传统模具制造技术在我国大批量生产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在非批量、精密要求不是很高的产品制造领域,传统模具制造暂时不具备替代性。 4.3 3D打印技术的材料种类较少,而且价格较贵 尽管现在已有几百种材料能够被3D打印,但是高温塑料和一部分常用金属依旧不能被打印。尤其金属由于热处理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打印后变性的问题,现场EOS的代表提出的比如invar,就不能被打印,而这个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中却是相当重要的材料。而且国内有能力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很少,特别是金属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 4.4 3D打印技术的速度、效率、质量还有待提高 3D打印本身的技术原理就决定了制造精度和制造速度存在矛盾。3D打印是一层层来制作物品。如想提高打印精度就得增加打印层数,但是自然而然地降低了打印速度。而提高速度的话就会有精度问题:因为3D打印采用的是逐层堆积制造的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就存在“阶梯效应”,特别是所制造工件表面曲度较大的时候,阶梯效应就尤为明显,这会影响工件的精度。 3D打印技术和传统制造技术都存在优势和劣势,目前3D打印技术还不能替代传统制造技术。从长远来看,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打印效率不断的提高及生产成本的降低,3D技术对模具行业的影响将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刘斌.关于3D打印技术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模具工程,2015. [2]王雪莹.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3]陈兴龙.3D打印技术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 [4]__君.3D打印技术在塑料加工成型及模具设计课程群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科教文汇旬刊,2015. [5]厉成龙.3D打印技术在现代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5. 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篇三:《试谈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3D打印机的原理, 总结 了几种典型的3D打印技术,分析其市场应用和发展方向,得出3D打印技术的发展会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3D;打印机;3D打印技术 1.前言 近来,三维(3D)打印技术[1]在发达国家兴起,前不久在网上流传的3D打印手枪,引来许多网友围观。3D打印现在已不再只是概念产物,全球已有不少公司推出了个人3D打印机,它已在平常生活中开始普及。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认为,3D打印技术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传统制造技术是“减材制造技术”,3D打印则是“增材制造技术”,它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 2.3D打印机的原理及技术 2.1 3D打印机 3D打印机是近年来在民用市场出现的一个新词。在专业领域有另一个名称叫“快速成形技术”[2]。快速成形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全新制造技术。它集分层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数控技术、CAD、激光技术、逆向工程技术、材料科学于一体,可以直接、快速、自动、精确地将设计电子模型转变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从而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而高效的实现手段。快速成形技术就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实体原型。 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原理一样,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3],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因此得名。 2.2 3D打印机的原理 3D打印机根据零件的形状,每次制做一个具有一定微小厚度和特定形状的截面,然后再把它们逐层粘结起来,就得到了所需制造的立体的零件。 每个截面数据相当于医学上的一张CT像片;整个制造过程就像一个“积分”的过程。 整个过程是在电脑的控制下,由3D打印系统自动完成的。不同公司3D打印使用的成形材料不同,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有所区别,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这种工艺可以形象地叫做“增长法”。 2.3 3D打印技术 2.3.1 SLA技术 光固化成型法(SLA)是用特定波长与强度的激光聚焦到光固化材料表面,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顺序凝固,完成一个层面的绘图作业,然后升降台在垂直方向移动一个层片的高度,再固化另一个层面。这样层层叠加构成一个三维实体。SLA是最早实用化的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液态光敏树脂原料。其工艺过程是,首先通过CAD设计出三维实体模型,利用离散程序将模型进行切片处理,设计扫描路径,产生的数据将精确控制激光扫描器和升降台的运动;激光光束通过数控装置控制的扫描器,按设计的扫描路径照射到液态光敏树脂表面,使表面特定区域内的一层树脂固化后,当一层加工完毕后,就生成零件的一个截面;然后升降台下降一定距离,固化层上覆盖另一层液态树脂,再进行第二层扫描,第二固化层牢固地粘结在前一固化层上,这样一层层叠加而成三维工件原型。将原型从树脂中取出后,进行最终固化,再经打光、电镀、喷漆或着色处理即得到要求的产品。 SLA技术主要用于制造多种模具、模型等;还可以在原料中通过加入 其它 成分,用SLA原型模代替熔模精密铸造中的蜡模。SLA技术成形速度较快,精度较高,但由于树脂固化过程中产生收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应力或引起形变。因此开发收缩小、固化快、强度高的光敏材料是其发展趋势。 2.3.2 SLS技术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是采用激光有选择地分层烧结固体粉末,并使烧结成型的固化层,层层叠加生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其整个工艺过程包括CAD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处理、铺粉、烧结以及后处理等。 整个工艺装置由粉末缸和成型缸组成,工作时粉末缸活塞(送粉活塞)上升,由铺粉辊将粉末在成型缸活塞(工作活塞)上均匀铺上一层,计算机根据原型的切片模型控制激光束的二维扫描轨迹,有选择地烧结固体粉末材料以形成零件的一个层面。粉末完成一层后,工作活塞下降一个层厚,铺粉系统铺上新粉。控制激光束再扫描烧结新层。如此循环往复,层层叠加,直到三维零件成型。最后,将未烧结的粉末回收到粉末缸中,并取出成型件。对于金属粉末激光烧结,在烧结之前,整个工作台被加热至一定温度,可减少成型中的热变形,并利于层与层之间的结合。 与其它3D打印机技术相比,SLS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所使用的成型材料十分广泛。从理论上说,任何加热后能够形成原子间粘结的粉末材料都可以作为SLS的成型材料。目前,可成功进行SLS成型加工的材料有石蜡、高分子、金属、陶瓷粉末和它们的复合粉末材料。由于SLS成型材料品种多、用料节省、成型件性能分布广泛、适合多种用途以及SLS无需设计和制造复杂的支撑系统,所以SLS的应用广泛。 2.3.3 PDM技术 熔积成型(FDM)法,该 方法 使用丝状材料(石蜡、金属、塑料、低熔点合金丝)为原料,利用电加热方式将丝材加热至略高于熔化温度(约比熔点高1℃),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喷头作x-y平面运动,将熔融的材料涂覆在工作台上,冷却后形成工件的一层截面,一层成形后,喷头上移一层高度,进行下一层涂覆,这样逐层堆积形成三维工件。 该技术污染小,材料可以回收,用于中、小型工件的成形。成形材料:固体丝状工程塑料;制件性能相当于工程塑料或蜡模;主要用于塑料件、铸造用蜡模、样件或模型。 2.3.4 LOM技术 分层实体制造法(LOM),又称层叠法成形,它以片材(如纸片、塑料薄膜或复合材料)为原材料,其成形原理如图所示,激光切割系统按照计算机提取的横截面轮廓线数据,将背面涂有热熔胶的纸用激光切割出工件的内外轮廓。切割完一层后,送料机构将新的一层纸叠加上去,利用热粘压装置将已切割层粘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切割,这样一层层地切割、粘合,最终成为三维工件。LOM常用材料是纸、金属箔、塑料膜、陶瓷膜等,此方法除了可以制造模具、模型外,还可以直接制造结构件或功能件。 LOM技术的优点是工作可靠,模型支撑性好,成本低,效率高。缺点是前、后处理费时费力,且不能制造中空结构件。成形材料主要是涂敷有热敏胶的纤维纸;制件性能相当于高级木材;主要用途是快速制造新产品样件、模型或铸造用木模。 3.3D打印技术的市场应用及发展方向 3.1 建筑设计领域 建筑模型的传统制作方式,渐渐无法满足高端设计项目的要求。全数字还原不失真的立体展示和风洞及相关测试的标准,现如今众多设计机构的大型设施或场馆都利用3D打印技术先期构建精确建筑模型来进行效果展示与相关测试[4],3D打印技术所发挥的优势和无可比拟的逼真效果为设计师所认同。 3.2 磨具制造领域 玩具制作等传统的模具制造领域[5],往往模具生产时间长,成本高。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模具的开发周期,提高生产率,是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3D打印技术在模具制造方面的应用可分为直接制模和间接制模两种,直接制模是指采用3D打印技术直接堆积制造出模具,间接制模是先制出快速成型零件,再由零件复制得到所需要的模具。 3.3 医学领域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近几年来,人们对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多。以医学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体器官模型,对外科手术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医院推出3D打印胎儿服务。 3.4 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空气动力学地面模拟实验(即风洞实验)是设计性能先进的天地往返系统(即航天飞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该实验中所用的模型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又具有流线型特性,采用3D打印技术,根据CAD模型,由3D打印设备自动完成实体模型,能够很好的保证模型质量。 3.5 家电和食品领域 3D打印技术在国内的家电行业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与应用,使许多家电企业走在了国内前列。美的、华宝、小天鹅、海尔等都先后采用3D打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D打印在食品领域也有成功的应用。做成的鲜肉特别有弹性,而且烹饪后肉质松散有嚼头,丝毫不逊于真正的肉,就连肉里的微细血管都能打印出来。人们吃到“3D肉”的日子不会太远,因为美国泰尔基金会近日已投资成立了“鲜肉3D打印技术公司”,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猪肉产品。这种利用糖、蛋白质、脂肪、肌肉细胞等原材料打印出的肉具有和真正的肉类相似的口感和纹理,就连肉里的微细血管都能打印出来。 4.总结 3D打印是产业界自主创新的过程,政府主要负责引导方向,要让民营企业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对一些敏感行业或者产品要加强监管。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势必成为引领未来制造业趋势的众多突破之一。这些突破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改由更加灵巧的电脑软件主宰,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标志[6]。在这种势头下,传统的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古丽萍.蓄势待发的3D打印机及其发展[J].北京:数码印刷,2011(10):64-67. [2]丁军涛.快速成形技术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应用[J].陕西:科技探索,2012(8). [3]郑利文.Objet Geometries公司推出多种复合材料3D打印机[J].北京:模具工业,2008(2):73. [4]梁晨光.3D打印技术纵览“印”出来的真实世界[J].北京:微型计算机,2008(6):106-109. [5]乔益民,王家民.3D打印技术在包装容器成型中的应用[J].重庆:包装工程,2012(11):68-72. [6]丁博强.3D打印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J].上海:创意产业,2013(2). 猜你喜欢: 1. 3d打印技术论文3000字 2. 3d打印成型技术论文 3. 3d打印技术论文引言 4. 3d打印技术论文 5. 3d打印技术论文结论

丁军,女,1952年11月出生。1977年本科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1980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朱光华教授首位研究生;1983年毕业,留校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部主任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带头人。1993-1994年通过国家教委EPT考试遴选,派往乌克兰基辅大学经济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4-2005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遴选,获外国政府奖学金赴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访学。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主要从事苏联东欧(现独联体中东欧)国家问题及其比较研究。掌握英、俄两门外国语。在《基辅大学学报》、《乌克兰经济》、《白俄罗斯思想》等独联体国家杂志发表外文论文9篇;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内杂志和出版论文集中发表论文近百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