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隐形飞机的论文是谁发表的

发布时间:

隐形飞机的论文是谁发表的

最早的隐身战机或者说隐身战机的概念来自于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Go229 楼主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美国人总说中国是山寨之王 可是你只要仔细了解一下二战末期德国的军事装备和二战后美国的军事装备就知道到底谁是山寨之王了这架1945预计要投产的战斗轰炸机就是美国B2轰炸机的原型机 或者至少也是受到Go229极大的影响 这架飞机当时就采用了飞翼式的造型(无垂尾无水平尾翼翼身融合)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气动布局也是很先进的 而且当时这架飞机就考虑到了雷达隐身 首先是这种飞翼式的外形很有利于隐身 其次大量采用非金属的材料 而且上面还有特殊的类似现在隐身涂层的涂料 使这架飞机在当时试飞时能在雷达中隐身这架飞机的表现很被看好 不过很可惜它诞生时纳粹德国已经走向灭亡 后来连工厂带原型机都被美国接收了

百度搜“F117”,第一条百度百科的F117词条就是。F-117A是美国前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隐身攻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战斗机。设计始于70年代未,1981年6月15日试飞成功,次年8月23日开始向美国空军交付,共向空军交付59架。F-117A服役后一直处于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军才首次公布了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面世。F-117A自装备部队以来参加了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实战行动,战果显著。2008年退出现役。参数F-117“夜鹰”(英文:F-117 Nighthawk)是美国空军的一种隐F-117A隐身攻击机图片欣赏(20张)身攻击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完全以隐形技术设计的飞机。F-117由洛克希德公司设计生产,它的原型技术直接来源于海弗蓝(Have Blue)计划。性能参数如下: F-117A三视图【 尺寸数据 】:机长20.08米,机高3.78米,翼展13.20米,机翼面积84.8平方米,展弦比2.05。 【 重量载荷 】:空重13381千克,内部武器载荷226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3814千克。 【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1040千米/小时,最大正常使用速度MO.9,作战半径(无空中加油,带2268千克武器)1056千米,限制过载+6g。 【 机组人员 】:1人。 【 单机造价 】:1.33亿美元。 【 武器配备 】:AGM-65“小牛”空对地导弹、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GBU-10炸弹、GBU-27激光制导炸弹、BLU-109B激光制导炸弹、B61自由落体核炸弹。 F-117在海湾战争时首次大规模部署使用,美国国防部预备在2008年财政年度前将所有的F-117退役,任务改由F-22与无人机取代

1964年,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莫切夫在《莫斯科学院无线电工程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颇有创意的论文“物理衍射理论中的边缘波行为”。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物体对雷达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和物体的尺寸大小无关,而和边缘布局有比例关系。乌菲莫切夫说明了如何计算飞机表面和边缘的雷达反射面。从他的理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使一个很大的飞机,仍然可以被设计成能够“隐身”的。然而,这样设计的飞机在空气动力特性上是不稳定的,而且,在1960年代,计算机科学还不够发达,还不能够帮助科学家计算并设计出既隐身又能实际飞行(如F-117,F-22猛禽和B-2幽灵)的飞机。到了1970年代,当洛克希德的分析师们回顾其他国家的科学文献时,发现了乌菲莫切夫的论文,这个时候,计算机和软件获得很大发展,研究隐形飞机的条件都已成熟。

隐身飞机并不是真的看不见,而是雷达很难侦测到。因此隐身飞机需要应用大量低可侦测技术,这是通过特殊设计、表面材质和装置、降低物体被侦测到的机会或缩短被侦测距离的科技。于是我们看到了钻石构面的飞机外形。因为这种技术基本应用在军事用途,它又被称为隐身战斗机。

隐身技术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其原型Horten Ho 229被设计用于喷气发动机,最终应用于一款Junkers Jumo 004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但这并不实用。

1960年代,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莫切夫就开始推动现代隐身飞机技术研发,他开始研究简单二维物体的电磁波反射方程。

1964年乌菲莫切夫在《莫斯科学院无线电工程学报》发表了一篇论文——《物理衍射理论中的边缘波行为》。文中提到:物体对雷达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和物体的尺寸大小无关,而和边缘布局有比例关系。

乌菲莫切夫解释了如何计算飞机表面和边缘的雷达反射面,他的理论表明即使一架很大的飞机,依然能够设计成“隐身”。值得回味的是,乌菲莫切夫的研究成果在美国被发扬光大。1970年代,美国科学家根据乌菲莫切夫的理论延伸出“隐身”飞机的概念。

隐身战机并不是不可见,或者雷达完全侦测不到,而是传统雷达难以探测到目标。例如尽量减少飞机的雷达横截面、减少反射信号、改变反射信号方向、降低自身散发的信号和阻碍信号效率。于是我们看到了棱角分明的隐身飞机外型。由于隐身飞机的技术门槛相当高,具备隐身飞机的国家屈指可数。

隐形的翅膀哪年发表的论文

歌名:隐形的翅膀

歌手:张韶涵

专辑:潘朵拉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过绝望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

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像

拓展资料:

《隐形的翅膀》的歌词主要讲女主为了梦想坚持不懈、不辞辛苦、不怕失败,相信自己潜在的能量,终于实现梦想,一举成功。隐形的翅膀是象征自身的潜能,终究会有展翅高飞的一天。

词曲创作者王雅君为张韶涵量身打造了一首温暖民谣曲风的歌曲——《隐形的翅膀》

故事发生在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上。15岁的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学们高兴地去放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医院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臂。 志华的母亲经受不住这惨剧的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 失去双手的志华,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别人照料,原来一切需要用手来做的事,她都不能自己做了,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志华想回到学校上学,可是无法写字做作业,学校没法接收她。 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志华非常痛苦,想自杀了结一切,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为了重返校园,她在家刻苦练习,脚趾磨烂了,结出厚厚的血痂。终于,她学会了用脚流利地写字,争取到了重新上学的机会。 学校离家太远,为避免迟到,最好的办法是住校。她必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才符合住校的条件。为此,她白天黑夜地苦练脚上功夫。终于用脚学会了洗脸、漱口、穿衣、做饭、打电脑、练书法,甚至学会了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一切用手才能做的事她用脚基本做到了。 她妈妈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越来越重。一次意外刺激后,被幻觉误导,走进一个水泡子里,差一点被水淹死。志华及时发现了妈妈,但是她没有手,又不会游泳,只能拼命地跳进水里,呼喊救命。就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辆拖拉机开过来,才把奄奄一息的志华和她妈妈救了上来。 当市残联的教练来学校挑选运动员时,志华担心妈妈再次掉到水泡子里发生意外,就选择了游泳项目。她向妈妈保证一定考上大学,不再让妈妈着急。 志华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考分过了线,但因为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 就在她迎战全国残运会刻苦训练的时候,她妈妈无意中知道了志华没有被录取的消息,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症发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没有回来。 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但是她的妈妈已不在人世。 为了纪念妈妈,志华和爸爸去放风筝,那是一个妈妈为她亲手做的希望她拥有双手的龙风筝。风筝越飞越高……

张扰抗的作品《隐形的翅膀》于2020年获得国家最高文学奖——第六届余秋雨文学奖。

歌曲:隐形的翅膀 歌手:张韶涵 此曲为张韶涵主演的电视剧《爱杀17》主题曲,收录在专辑《潘朵拉》中 发行时间:2006年01月05日。

景观的形态由谁发表论文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中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科学,作为其分支的景观学当然也不例外。它们主要侧重于地理综合体空间水平方向的规律与综合研究。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功能上去研究结构,只有如此,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内部的规律,而这正是地理学所面临的困难之所在。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st Haeckel)于1866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约从1900年开始,生态学才被公认为生物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奥德姆,1981)。从一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按其发展历程,可把生态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生态学的萌芽期大约由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描述为主,以朴素的整体观为其特点,如亚里士多德对动物栖息地的描述与按主要栖息地对动物类群的划分;Empedocles 对植物营养与环境关系的关注等等。从公元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可以说是生态学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奠定了生态学许多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例如Boyle(1627-1691) 的低压对动物效应的研究,Bufon(1707-1788)对积温与昆虫发育的研究;Humboldt(1769-1859) 结合气候与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对物种分布规律的描述;Malthus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Liebig营养最小定律(1840)、Clements的顶极群落概念、Tansley的生态系统理论、Gause的竞争排斥假说以及J.Grinell、C.Elton、G.E.Hutchinson的生态位理论,Lindeman(1942年)的十分之一定律等等。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生态学建立、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可称之为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生态学不断地吸收相关学科,如物理、数学、化学、工程等的研究成果,逐渐向精确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阶段生态学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体观的发展,二是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三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四是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目前,生态学的发展正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中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需要说明的是,景观学与生态学是各自独立地平行发展的。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及其以下的群落、种群等水平,侧重于系统功能上的探讨。但在处理生态系统以上尺度的问题时,又显得乏力,因而迫切需要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营养。正是现代景观学与现代生态学各自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发展需求的互补性,才促使了这二门学科的结合,正是这一结合才诞生了今日的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从一开始,Troll就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Troll,1983)。后来,Troll对前述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景观生态学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C.Troll,1984)。在提出概念的同时,特罗尔亦认为,景观生态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或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Troll,1983)。随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景观生态学研究处于停顿状态。二战以后,由于全球性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才使得生态学一词开始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也大大促进了生态学的普及工作。同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与利用,从而出现了以土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热潮。在这一时期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中欧成为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而德国、荷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又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德国在这时建立了多个以景观生态学为任务或是采用景观生态学观点、方法进行各项研究的机构。1968年又举行了德国的“第一次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在德国的一些主要大学设立了景观生态学及有关领域的专门讲座。这些工作对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一时期,景观生态学在荷兰亦发展很快。I.S.Zonneveld利用航片、卫片解译方法,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C.G.Leeuwen等人发展了自然保护区和景观生态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则。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亦很有自己的特点。该国较早地成立了自己的景观生态协会,在捷克科学院内,亦设立有景观生态学研究所,而且Ruzicka倡导的“景观生态规划”(LANDEP)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方法体系,在区域经济规划和国土规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昌笃等,1991)。进入8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球性的研究热潮。影响这一热潮的主要事件有二个,一个是1981年在荷兰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及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成立;另一个是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崛起。“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成立,使广大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员从此有了一个组织,使得其国际性交流成为可能。1984年,Z.Naveh和Lieberman出版了他们的景观生态学专著《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该书是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而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崛起,大大扩展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特别是R.T.T.forman和M.Godron于1986年出版了作为教科书的《景观生态学》一书,该书的出版对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与景观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7出版了国际性杂志《景观生态学》,使得景观生态学研究人员从此有了独立发表自己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进入9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一方面研究的全球普及化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学术专著数量空前。据肖笃宁的统计,从1990年到1996年的短短7年内,景观生态学外文专著即达12本之多(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通讯,1996,1)。其中影响较大的有M. G. Turner和R.H.Gardner 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方法》一书(1990)和R.T.T.forman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1995)以及I.S.Zonneveld的《土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方法》一书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的进一步定量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一书中,一方面更系统、全面、详尽地总结了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还就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景观生态应用研究进行了阐述,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景观尺度讨论了创造可持续环境等具有前沿性的问题。就以上所述的北美学派和欧洲学派而言,尽管他们都是在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工作,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这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陈昌笃,1991)。现在,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普及,以及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景观生态学正在各行各业的宏观研究领域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接受和普及。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应该说,真正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思想属于克里门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大生态学观点。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以后,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和系统分析,对于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但就在此时,特罗尔却接受和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极学说而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他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景观演替。毫无疑问,特罗尔的景观演替思想和克里门茨演替理论不但一致,而且综合单顶极和多顶极理论成果发展了生态演替进化理论。生态演替进化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主导性基础理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原则如景观可变性、景观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性等,其基础思想都起源于生态演替进化理论,如何深化发展这个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但是生物进化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物分布多样化的生物地理学概念。二者不但是相关的,而且有综合发展为一条景观生态学理论原则的趋势。地理空间分异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等。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因此,空间分异性生物多样化是同一运动的不同理论表述。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由此派生出具体的景观生态系统原理,如景观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等。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是研究岛屿物种组成、数量及其他变化过程中形成的。达尔文考察海岛生物时,就指出海岛物种稀少,成分特殊,变异很大,特化和进化突出。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注意岛屿面积与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的关系,提出了岛屿面积是决定物种数量的最主要因子的论点。1962年,Preston最早提出岛屿理论的数学模型。后来又有不少学者修改和完善了这个模型,并和最小面积概念(空间最小面积、抗性最小面积、繁殖最小面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方法。所谓景观空间结构,实质上就是镶嵌结构。生态系统学也承认系统结构的镶嵌性,但因强调系统统一性而忽视了镶嵌结构的异质性。景观生态学是在强调异质性的基础上表述、解释和应用镶嵌性的。事实上,景观镶嵌结构概念主要来自孤立岛农业区位论和岛屿生物地理研究。但对景观镶嵌结构表述更实在、更直观、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 现代化学分支学科中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关系密切的有环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景观地球化学和化学生态学等。B.E.维尔纳茨基创始的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平衡、变异以及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等宏观系统整体化学运动规律。以后派生出水文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波雷诺夫进而提出景观地球化学、科瓦尔斯基更进一步提出地球化学生态学,这就为景观生态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景观生态化学理应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在以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景观生态学研究实践,景观生态化学日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 景观生态建设具有更明确的含义,它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是生态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区位本来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因此区位论乃是一种富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竞争选择理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地理学主流理论。现代区位论还在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就是特殊区位论发展的两个重要微观方向。生态区位论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而更好地将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系统学方法统一起来重点研究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而区位生态学则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行为、最佳生态效益的经济地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划学。从生态规划角度看,所谓生态区位,就是景观组分、生态单元、经济要素和生活要求的最佳生态利用配置;生态规划就是要按生态规律和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用、适地适产、适地适生、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对环境、资源、交通、产业、技术、人口、管理、资金、市场、效益等生态经济要素的严格生态经济区位分析与综合,来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配置、环境整治和生活安排。因此,生态规划无疑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赵云志医师,擅长对胃肠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参加编写了《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等专著。赵云志,男,主治医师,本科学历,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于景观形态学包含风景绘画、中国园林设计等的探讨,阐述其行为和创作手法,从而探寻景观形态学的根源。关键词:景观形态学;风景画;中国园林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32-01 一、风景绘画 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份美好的礼物,自古就有许多的文人骚客为止吟诗作画。风景画作为人们的一种艺术结晶在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风景画是人与自然之间交流的一个媒介,通常作画者在面对一处风景作画时,除了表现现有的风景外还加入了个人的情感或者某种观念,最后当人们欣赏这幅作品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受。画面除了能够反映当时的美景,优势还能反映出作画者的信仰或是某种愿望和感受。乔弗里·格里戈森曾经说过“我们有理由将画框中的风景,一种再造的风景,称为一种特别的暗示。”因此风景绘画表达了画面上的风景也表达了画面背后的内涵。 风景具有不同的样式,春天景色宜人风景秀丽,处处透露出勃勃的生机,让人心情愉悦;夏天热浪频袭,蝉声不断;秋天树木凋零,秋风萧瑟;冬天则是白雪皑皑,有一种孤寂和壮阔。作画者因不同的景色产生不不同的感受然后再赋予到画作中去,画面就会充满神韵,有着作画者的一丝灵性在里面。因此画面中的景物反倒显得不是特别的重要,重要的是画面景色所反映出的特色与情感,反映出人与自然地关系。 中国的山水画没有向国外油画那样的浓妆艳抹,但是却有着油画所不具备的意境和格调,通过对于云、山峰、树木、水的表现,体现出民族的底蕴和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西方的风景画初始多以表现宗教信仰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真正建立起来,风景画通过其中的环境氛围、主题等,叙事或抒情表现作者的灵感. 二、中国园林设计 (一)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是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代表为江南的私家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如拙政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中国的造园手法独具特色,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 其园林的设计思想最早来源于人们的一种幻想,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传说东海有三座仙山,分别唤为蓬莱、方丈、瀛洲,居住在上面的人们长生不老、生活快乐。于是人们因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通过意象创建了一种造园模式,就是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一池”象征的东海,“三山”则象征着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汉代的建章宫是应用“一池三山”造园模式的代表,也是最早应用该造园模式的。 中国园林设计自古受到了道家、儒家、禅宗的影响。古时强调天、地、人,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建筑、园林景观、山水、植物等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一处园林便是一处小的世界,诗意园林从此而生,儒家的思想对园林的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施法自然”相辅相成,道家崇尚自然故多采用自然景色还原到园林之中,以小而见大,形成了自然山水式的园林格局,道家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教派能够在中国本土扎根发展最后枝繁叶茂其“空”的理念功不可没,佛教告诉人们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它的理念最为接近人们的生活,禅宗的境界就是体验与自然交流的乐趣,通过吟诗作赋、鼓瑟吹箫来感受自然的真谛,体验园林的乐趣。 (二)园林设计方法 中国园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然事物,第二部分为人造事物,第三部分就是意境。园林虽小,却纳须弥与子芥,山水虫鱼、花丛鸟兽应有尽有。私家园林的布局层次丰富、婉转曲折,让人一眼望不到边,且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曲径通幽,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相结合,采用各式各样的造景手法,如隔景、框景、透景等方法,使得园林趣味横生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台阶、走廊、山石之间看似毫无关系却又相互辅助,小巧的构筑物以及假山叠石等构建这个诗意园林、画意园林、生活园林。 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到四季相生,空间的处理要达到无中生有,不仅如此还需要一种流动的气来带活整个园林,这就用到了水,潺潺的流水为园林空间带来了活力就像是人类体内的血液一样必不可少。空间的组织,尺度的把握,氛围的营造都需要精准的衡量,只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园林才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结论 景观形态学的研究让我们对于任何事物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不仅仅是对于其外在的评价,也包含了事物的本质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人所起到的作用,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厉心,陶然.景观形态学研究中对追求自然倾向的辩证思考.中外建筑.2003. [2]吴隽宇,肖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中国园林.2001.

的论文是谁发表的

应该就是欧拉吧,他发表的文章的确很多

保罗·埃尔德什(1913-1996),数学家,犹太人,一生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部分与他人合写)

不是欧拉还能是谁哦?不要毁自己好吗?欧拉信徒绝对会众怒的好不好?——百度欧拉吧

保罗,埃尔德什

杨飞发表的论文是真的吗

外科医生杨飞的医术是业界公认的,他还发表了一些重要的医学论文在各大报纸上。口碑互动论坛上的评价我看了下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说,杨飞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医生。

根据杨飞 在口 碑 互动发 布 的 学 术论文, 我 认 为 所 谓 “生” , 就 是 生命、 生存 、生长之 意 ; 所谓养 , 即保 养 、 调养、 补 养 之 意 。 总之 , 养生 就 是 保 养生命 的意 思 。以 传 统中 医 理 论 为 指导, 遵 循阴阳 五行 生 化 收 藏 之 变 化规律 , 对 人体 进行 科 学调 养 ,保 持 生 命 健康活 力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