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超越文化哪一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超越文化哪一年发表的论文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中英语篇差异论文

语言能够帮助人们交流,但是,语言并非是简单的词组堆砌组合,除了自身所能直接传达的意义之外,语言的功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存在的环境。所以,要学习另一种语言,不仅需要学习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还要意识到不同背景的文化对于语言交流的影响。

1.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他从交际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根据不同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对人际交流、人际联系、人际空间距离、时间意识等文化变量的测量,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大致分为两大模式:以日本、中国等国家文化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和以瑞士、美国等国家文化为代表的低语境文化。也就是说,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接收者需要充分理解信息发出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场景、氛围、肢体语言等,交流过程中语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者对语境的依赖较小,环境因素和交流尽量分离,语言的作用凸显无遗。吴为善、严慧仙(2009)这样总结道:高语境交际文化中,“意义的传达更多地依靠语境和读者的意会,作者不需要把什么都说出来,把什么都说的很清楚”。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意义主要由语码来负载,作者自然要求承担较多的责任,把该说的意思说明白,开门见山,一以贯之。”[2]本文将以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框架,阐明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

2.高低语境下中英语篇的差异

在语境文化不同的视角下,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交际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中美两国作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代表,其语篇必然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衔接和连贯手段上的差异是汉英语篇的.主要差异之一。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汉语较多地依赖隐性的衔接方式,注重意义的连贯,即“意合”;而较低语境下的英语则既重视意义上的连贯,也重视语法形式,就是所说的“形合”。如:

(1)中国队打败美国队

(2)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3)TheChineseteamhasbeatentheAmericanbyagreatmargin.从所表达的意义上来说,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就句1和句2来说,二者表面结构一致,所用动词的本意完全相反,句1是“打败”,句2是“大胜”,意义却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中国人在理解这两句的意义时并不是依靠句法结构的,而是根据自然语序通过主观分析将句1中的“败”理解为“使……败”,而在理解句2则不理解为“使……胜”,而是理解为“战胜……”。运用高低语境理论来说,汉语运用的更多是内隐含蓄的暗码信息,信息接收者,即读者,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到底是中国队获胜还是美国队获胜。而在句3中,无论是用动词beat,defeat,或者是win都有严格的语法形式,读者只要通过语态和时态就可以判断出哪一队获胜,无需再借助语境或是其他信息。也就是说,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交流更多的是依赖语言本身,语境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

3.结语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拓展了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语篇上中英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文化和语境等因素来解释。由于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时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母语语境知识很容易发生负迁移,从而产生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1、公众距离: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

2、社交距离,范围:120~370cm。

3、个人距离,范围:45cm~120cm。

虽然认识,但是没有特别的关系。这是在进行非正式的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和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为宜。

4、亲密距离,范围:15厘米之内。

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

1、霍尔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格罗夫斯,曾任教于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佛蒙特大学本宁顿学院、哈佛商学院、伊利诺理工、西北大学等美国著名院校。其毕生研究的理念奠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霍尔在军中服役,曾到过欧洲和菲律宾。

2、霍尔在他的《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首创了空间关系学和私人空间的概念,他认为虽然空间距离是不能听出来的,但是空间的使用和语言一样能传达信息。

3、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创造了“历时性文化”的概念,用以描述同时参与多个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共时性文化”,用来描述有序的参与各种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在书中,他把正规清晰的语言交流和非正规形式的交流进行对比, 认为“注意观察对方的脸或其他肢体动作语言,有时会比说话得到更多的信息”。

4、1976年,霍尔发表了他的第三部著作《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在书中,他详细阐明了“发展转移”的概念,即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创造了多少(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发展”)。

霍尔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格罗夫斯,曾任教于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佛蒙特大学本宁顿学院、哈佛商学院、伊利诺理工、西北大学等美国著名院校。其毕生研究的理念奠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霍尔在军中服役,曾到过欧洲和菲律宾。1933年至1937年,霍尔和亚利桑那州西北印第安保留地的纳瓦霍族人和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他的自传体著作《三十年代的美国西部》(West of the Thirties)描写了那段时光。他通过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模式,用来强调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对于研究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互动、探寻他们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有重要意义。1942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进行实地考察。 在20世纪五十年代,霍尔在美国国务院外交讲习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举办培训项目,以帮助负责处理海外事务的政府工作人员顺利应对文化差异。在此期间,霍尔确立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并出版几本著名的关于跨文化问题的实用书籍。 他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霍尔在他的《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首创了空间关系学和私人空间的概念,他认为虽然空间距离是不能听出来的,但是空间的使用和语言一样能传达信息。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创造了“历时性文化”的概念,用以描述同时参与多个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共时性文化”,用来描述有序的参与各种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在书中,他把正规清晰的语言交流和非正规形式的交流进行对比, 认为“注意观察对方的脸或其他肢体动作语言,有时会比说话得到更多的信息”。1976年,霍尔发表了他的第三部著作《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在书中,他详细阐明了“发展转移”的概念,即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创造了多少(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发展”)。霍尔认为文化决定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人际间交流的困难。爱德华·霍尔于2009年7月20日逝世于新墨西哥首府州圣塔菲的家中,享年95岁。Edward Hall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他在、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空间距离。1、Public distance 公众距离 可以达到360cm之远。2、Social distance 社交距离 大概由120cm到360cm。3、Personal distance 个人距离 是由45cm到120cm。(可以伸手碰到对方,虽然认识却没有特别关系。)4、Intimate distance 亲密距离 由45cm到零距离。

时间事件1914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WebsterGroves1918-1932年在新墨西哥长大1933-1937年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1936年获丹佛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亚利桑那州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194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2-1945年二战其间,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194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军队机关府特鲁克岛管理处从事研究1946-1948年任丹佛大学人类学系主席并从事丹佛的种族关系研究1948-1950年与Eric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教书1950-1955年华盛顿特区外派人员培训学院第四课程体系主任1952-1956年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1955年在《美洲科学》杂志中发表了发表《礼节人类学》一文1959年《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1960-1963年又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1963-1967年成为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芝加哥)人类学教授;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资助进行空间关系学和不同种族交往的研究1966年《隐藏的维度》一书发表1967-1977年成为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直到退休1976年出席在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会议。1976年《超越文化》一书发表1977年在柏林国际传播协议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1977至今退休后居住在新墨西哥的圣达菲;偶尔在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的会议中及暑期跨文化传播学院讲学;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1983年《生活的舞蹈——时间的另一个维度》一书发表1983年《隐性差异:国际传播研究》一书发表1987年《隐性差异:与日本人做生意》一书发表1990年《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一书发表。

莫超越发表的论文

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超越的议论文作文,仅供参考。

关于超越的议论文篇一

什么是超越?

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

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两条腿残废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鼓起勇气开始写作,用写作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力量,仿佛那文字能帮他走出困境。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寄出稿件,一次次地失望,但这并没有减少他一丝一毫的勇气,最终他在文学道路上激情勃发,成绩斐然!

他就是史铁生,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一个敢于超越自我的人。

有一种自信让人昂然奋起。

他是魏国都城大梁一个看守城门的糟老头子,而且性格怪异,当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亲自拜访他时,他竟然想方设法百般刁难,其目的却是为了成就公子之名。当救赵不成,“欲以客往赴秦军”准备与对手拼个鱼死网破的信陵君来和他辞行时,他竟无一语相送,因为他十分自信,他相信信陵君一定会再回来向自己请教的。果然,信陵君中途折回,他则为这个知己出了一个高招——让如姬窃兵符,令朱亥杀晋鄙。结果保存了赵国,而他自己也微笑着“北乡自刎”以谢信陵君的信任。

他就是侯赢,一个超越了生死的人,一个为了知己昂然奋起进而成就大业的人!

有一种力量让人一飞冲天。

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百米的距离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跳远比赛轻轻一跃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还是那么舒展自如,富有韵律。

奥运会上,当约翰逊在百米决赛中战胜他的那个中午,所有的人都在为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和鲜花都在朝约翰逊挥舞,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赛场,而他却被冷落一旁。他茫然若失的目光中透露出淡淡的哀伤,让人心疼。

可是在百米决赛失利后的第二天,他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的成绩,他是好样的!他在跳远场地上一飞冲天。

他就是刘易斯,一个懂得奥林匹斯山上的火炬为何燃烧的人,一个能够超越失败、超越对手的人!

这就是超越!有时扣人心弦,有时惊心动魄,有时启迪心扉。它给人以勇气、自信和力量,让你激情勃发,昂然奋起,一飞冲天!

关于超越的议论文篇二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样那样的缺陷会时时阻碍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只有不断地弥补缺陷、克服缺陷、超越缺陷,在逆境中崛起与奋斗,才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没有尝过饥渴的滋味,终究不能真切体会食物和水的甘甜。同样,如果没有真正经受过缺陷的困扰、挫折与失败的磨练,就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人生犹如曲线,永远不会笔直地前进。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今天呢?今天也一样。

张海迪的名字在我们青年学生当中可谓尽人皆知。正是幼年便成残疾的缺陷,催使她怀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去拼搏去进取,决不放弃,决不消沉。终于,她成为了一名作家,并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她的成功是她用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斗的泪与汗换来的,是她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获得的。她的身体是有缺陷,但她的人生是丰硕的、充实的,她的精神是闪光的,完美的。

再回到现实中的我。面对过种种缺陷,经历过重重挫折,我已不再是狂妄不羁,而是变得沉默,变得更是成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只要我对生活中的缺陷有正确的认识,只要我怀着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即使面临的失利和打击,我也会看到风雨后的阳光、失败后的胜利。

世界总会有缺陷,而正因为有了缺陷,才更有了美:维纳斯正是因为失去了双臂,才更加体现出美的象征;史铁生正是因为失去了双腿,才使他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更加焕发出生命的光芒;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的表演者,正是因为她们都是聋哑人,才更以一种精神的力量体现出艺术的美……喜欢寻找完美的我,终于相信:生命是一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古今中外,大凡成绩卓越者,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呢?而谁又不是缺陷的超越者呢?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面临生活的窘迫和资本主义的排斥,仍继续潜心研究革命理论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司马迁面临着灵与肉的双重摧残,毅然决然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最终写成了千古名书《史记》;伟大领袖毛泽东如果没有面对挫折永不退缩,跌倒了再爬起来的不灭斗志,又怎么会迎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失败原因,继续尝试,最终必将拥抱一片灿烂和辉煌。

我们应当明白:缺陷永远是前进与创造的动因。奔流正是遭遇暗礁才会绽放出美丽的浪花,而生命最美丽的姿态便是那浪尖上的奋力一跃。

让我们超越缺陷!

关于超越的议论文篇三

一位哲人说:上帝用模型造人,塑造了你之后,就把那个模型捣碎了,因此,你是唯一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伟人和庸人开始是在一条起跑线上。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超越了自我,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是因为走不出自我的苑囿。

在人生路上前行,有过痛苦、有过希望、有过迷惘、有过彷徨,如果不能超越自我,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不能战胜自我,就写不出人生辉煌的篇章。

月夜里行走,不要让自己的影子吓着你自己;黑夜里行走,不要让自己的脚步声吓着你自己。人生在世,过多地为自己所羁绊,终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神秀和慧能同门学法。老师欲传衣钵于后人,让众人作偈。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皆服膺。

慧能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众僧始诧,继叹服,后倾倒。

慧能因为深谙禅宗真谛无我而得衣钵,成为六祖禅师。神秀终因不能超越自我而功亏一篑。

拘执于我,是龙困浅泽,虎囚平阳,鸟禁于笼,才能无法施展,注定碌碌无为;超越自我,是点睛破壁而去的龙,挂帆乘风的船,开笼而飞的鸟,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愿我们人人都能超越自我,奏出生命的绝响。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你想自己能超越自我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超越的 议论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信自己,梦想在我手中,挥洒灿烂阳光;相信自己,超越极限,超越自我。

人生的车轮在转动,一路上风雨伴行,阳光挥洒。车轮在前进,也许一路顺风,也许满路荆棘,也许途中颠簸……生命之花盛开在阳光下,不曾害怕,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相信自己,地球在脚下,奇迹会发生!

雨在下着,风刮乱发丝,我在寻找方向。脚下的路太漫长,点点成长,慢慢变化,相信自己,人生灿烂美丽如花。每天的阳光也许并不温暖,雨露并不清新,但不要迷失方向,相信自己,风雨过后就有彩虹。把追求当作努力,把梦想当做翅膀,飞在蓝天――心的向往。相信自己,我将是第一……

努力的人生,人生在努力。拼搏的桨儿在划,我逆流向上,直线冲勇,相信自己,梦想就要实现!

相信自己,我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

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有一种自信,让人昂然奋起;有一种力量,让人一飞冲天。这就是超越,它给人以勇气、自信和力量。有时扣人心弦,有时惊心动魄,有时启迪心扉。

生命在超越中进化,人类在超越中进步。超越朋友,超越对手,超越老师……你超越我,你就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得更深;我超越你,你就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

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

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两条腿残废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鼓起勇气开始写作,用写作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力量。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寄出稿件,一次次地失望,但这并不没有减少他的一丁点勇气,最终他在文学道路上激情勃发,成绩斐然!

他就是史铁生,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一个敢于超越自我的人。

有一种自信让人昂然奋起

他是魏国都城大梁一个看城门的糟老头子,而且性格怪异,当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亲自 拜访 他时,他竟然想方设法进行刁难,其目的却是为了成就公子之名。当救赵不成、“欲以客往赴秦军”准备与对手拼个鱼死网破的信陵君来和他辞行的时候,他竟无一语相送,因为他十分自信,他相信信陵君一定会再回来向自己请教的,果不出其所料,信陵君折回,他给支了一高招,让如姬窃兵符,令朱亥杀晋鄙,结果保存了赵国,而自己也微笑着“北乡自刭”以谢信陵君的信任。

他就是侯赢,一个超越了生死的人,一个为了知已昂然奋起进而成就大事的人!

有一种力量让人一飞冲天

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百米距离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 跳远 比赛略微一跃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还是那么舒展轻盈,富有韵律。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他的那个中午,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和鲜花都在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记者队伍簇拥着约翰逊走出赛场,而他却被冷落一旁,茫然若失的目光像个可怜的孩子,让人心疼。

可是在百米决赛失利后的第二天,他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好样的!他在跳远场地上一飞冲天。

他就是刘易斯,一个懂得奥林匹斯山上火炬为何燃烧的人,一个能够超越失败、超越对手的人!

雄鹰敢于超越悠悠的白云,才能表现出身姿的矫健;锦鲤敢于超越潺潺的流水,才能展示出舞蹈的优美;人们敢于超越前辈的事业,才能演奏出生命的精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行各业都在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生活中,我们是按步就班、亦步亦趋,还是破旧立新,敢于超越呢?

我想,只有超越,才能推动历史更快的前行;只有超越才能完善更新自已。

超越首先是超越前人,超越过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才能为社会创立新技术、新 方法 ,开拓新道路、新局面。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完善和发展。

蔡伦敢于超越前人,发明了造纸术;毕升敢于超越前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李时珍敢于超越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造福万代的《本草纲目》。他们的这些贡献,是集中了前人的智慧而且敢于超越前人而取得的,推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巨大进步。

自然科学领域是这样,社会科学领域也莫不如此。邓小平高瞻远瞩,以大无畏的英难气概,敢于超越别人,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港澳问题上,也敢于超越前人,创造性实行“一国两制”,实现了港澳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只有超越,才有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才会有干劲、有活力。否则,只能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大多数时候是顽固保守的。那时瞻前顾后,趑趄不前,决不敢越雷池半步。清朝时闭关锁国,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违,所以导致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体制的极大落后,也导致了被外族侮辱局面的出现。

超越还要敢于超越自已。每个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后一个脚印一定要超越先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前进前进再前进。巴西球王贝利,别人问哪个球踢得最好,他答:“下一个”这就是他永不知足,敢于超越自已。中国的跳水皇后高敏,别人问她的敌人是谁,她答:“是我自已,我首先要战胜自已,超越自已,这样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现代社会已到了地球村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敢于超越,超越别人,超越自已,才能增强竞争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下一页更多精彩“超越的议论文”

近几年论文越来越难发表

论文为什么难发?1、发文章的人远远多于杂志社的版面,造成供小于求的局面; 2、在我国发文章多数人是为了评职称,而这一群体既缺乏写作文章的经验,更不知如何投稿,从而导致盲目投稿,造成投稿通过率低的现象。我建议你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地方, 我给你推荐个 诚信义论文 发表

关键在于论文的内容、形式与发表的位置,如果不考虑发表出处的话,应该不是太难。

看你发的是什么,再者就是发的人是越来越多的,所以说就是比较有压力吧,要是文章写的好,那么基本是没有什么难的。

可能原因:随着工程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研团队加入了控制理论的研究当中,导致控制理论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控制理论相关的高质量论文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奇迹年论文哪一年发表的

1905年,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工作的爱因斯坦利用业余时间发表的论文中,包括现代物理学中三项伟大的成就: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这些成为20世纪科学革命的真正发端,也是20世纪科学革命的丰硕果实。其伟大意义,在整个科学史上,只有牛顿创立万有引力理论可以与之相比。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这位年仅26岁的技术员,当年一口气完成了五篇论文,其中四篇于当年、另一篇于次年在德文《物理学杂志》发表。这五篇论文分别是:①《分子大小的新测定》,②《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③《论动体的电动力学》,④《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⑤《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第五篇于3月17日发表。五篇论文涉及从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转换的三个领域:①和②阐明了分子的本性,解释了悬浮微小粒子统计的“布朗运动”,对于消除当时人们对原子物理实在性的怀疑,以及开启统计热力学与随机过程的普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③和④致力于扩展与完善麦克斯韦理论,引进了狭义相对论,并且第一次表达了著名的方程E=mc2。⑤论证了光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并解释了当固体受光照射而发射电子这种先前令人困惑不解的光电效应,深刻地揭示了麦克斯韦场的连续性与粒子分立性之间的矛盾,成为量子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921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当年的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时宣称,他“因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奖;而将那惊世骇俗的相对论留待时间老人的进一步检验。

1665年至1667年间,牛顿因躲避瘟疫,离开剑桥到故乡度过了几年。在这几年中,他构建了微分学思想,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还将可见光分解为单色光,在数学、力学、光学三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奇迹年”这个拉丁语词原本是用来称呼牛顿的1666年的,后来也被用来称呼爱因斯坦的1905年。 这一年中,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五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论文,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和《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一年之内,爱因斯坦在布朗运动、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这三个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凭借这些贡献中的任何一个,他都足以赢得诺贝尔奖。 既然是奇迹年,就不会精确到月日,而是整个一年。

李法西哪一年发表化学论文

朱树屏的主要成就是以创新的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微细结构,根据其在进化上的意义,明确了一些浮游植物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分类系统,修正了前人的工作。其中以对裸藻(Euglena)的研究最为深入,首次阐明有的裸藻有星状色素体,并指出具多个颗粒状色素体且无蛋白核者是裸藻中进化最高级者;并更正了前人对藻体微细结构观察的错误,从而依进化顺序整理了裸藻的分类系统,将41种裸藻重新订正为16种。他的这一出色成就,受到国际同行们(如:M·Gojdics ,1953)的重视与赞扬。角毛藻属(Chaetoceros)共包括200种,前人将其分为16个组,但各组的特征常出现交叉混淆。朱树屏与其合作者发现它们之间的色素体呈现明显的系统进化特征,于是按形态构造的进化程度建立3个亚属,亚属下按进化顺序再分组,改正了过去的人为分类系统。他共建立了3个角毛藻亚属、发现了属于鳞孔藻(Lepocinclis)和裸藻属的20个新种、新变种和新联合,澄清了许多单细胞藻分类学上的混淆问题。 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进行了很多努力试图说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季节变化、分布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之间内在关系复杂、多变。因此,通过海上调查分析和用天然水进行的许多浮游植物培养试验,均未取得任何肯定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初,朱树屏经过钻研,用纯化学试剂配制了同天然水成分近似的培养液,即通称的朱氏人工淡水、朱氏人工海水。经世界许多学者的实验,证明这种培养液适合海洋与淡水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对于化学、物理要素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也非常适用。朱树屏研究了培养液矿质成分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阐明了不同类型水体中,不同浮游植物的分布规律,解决了一些有关营养与代谢等生理学及其他生物学、水化学方面的问题。1942-1949年,他在国外及国内发表有关浮游植物生态研究论文多篇,论文中不少由他首次阐明的重要论点经过许多学者的试验、验证,得到公认,如:朱树屏1943年发表的关于浮游植物的氮代谢论述,其后E.G.福格(Fogg,1956)、哈里斯(Harris,1954)、R.R.L.吉拉德(Guilland,1963)、松江(1957)等进行了各种藻类的实验,取得了与之大体相同的结果;又如朱树屏关于“无机磷焦磷酸盐(P207)不如正磷酸盐(PO4)能够被菱形藻有效利用”、“有机磷甘油磷酸盐和植酸钙镁可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等论述,H.W.哈维(Harvey,1953)、I.J.平特纳和L.普罗瓦索利(Pintnerand Provasoli ,1963)、J.海沃德(Hayward,1968)也均叙述了类似结果。其他许多关于培养液矿质成分定性、定量效能的论述,几十年来在世界藻类生态、生理研究中,一直被广泛引用,甚至作为依据。罗伯特W.克劳斯(RobertW.Krauss,1953)引用了朱树屏对7种藻类、14种盐类的适宜浓度范围表,他认为这是“许多淡水藻类可接受的营养浓度范围”。苏联K.A.古谢娃(Γycевa,1956)提出藻类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的依据,其中氮、磷、硅均列举了朱树屏1942年的论文。朱树屏回忆说:“我的论点为什么没有人能够驳倒,主要是我的结论是以广泛的自然水质分析和精确的实验为依据的。”朱氏人工淡水(朱氏培养液1-17号)在对浮游藻类生存条件的研究中,他从生态学角度,首次肯定这些藻类适于在浓度极低的无机溶液中生长,同时提出,为获得良好的生长,不同矿质成分的浓度必须准确地适应各种藻类的特殊需要,从而得出了培养液中不同无机盐类的组分及其绝对与相对浓度。他从第1号培养液开始,通过试验修正发展了17种培养液。朱氏5-17号培养液均可供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角星鼓藻(Staurastrum paradoxum)、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等浮游藻类健康生长。E.G.普林斯海姆(Pringsheim,1949,1964)教授评价:“特别是朱氏10号是最有效的培养液,适合多种浮游藻类生长。”日本田宫博等(1965)介绍朱氏10号是“藻类培养中使用最广泛的培养液,特别适合培养浮游藻类,如以海水代替自来水,也适用于海水藻类培养”。植物学家E.G.福格(Fogg,1965)评价:“朱氏(1942)在那些试图开发同藻类自然生长的基质具有类似性的培养液的人们中间,他是先驱。……朱氏10号培养液,在组成和稀释度上,可以同富营养的湖水相比。”福格列表把富营养湖水、海水同有代表性的3个人工培养液的成分作了比较,其中之一就是近似天然水成分的朱氏10号。它成为世界上几个经典性藻类培养配方之一。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有关藻类培养方法、手册,藻类生态、生理、生化学专著及研究论文中,经常予以引用。朱树屏1942年曾明确指出各号培养液的适用对象。至20世纪80年代,C.拉基奥(Largeau,1980)、许常虹等(1988)均使用了朱氏13号培养液为基液,成功地促进了成油微藻布朗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的生长繁殖。朱氏培养液在发表40余年后,又为人类寻求新能源的研究做出贡献。朱氏人工海水1910年著名浮游生物学家E.J.阿伦(Allen)及E.w.纳尔逊(NelSOn)曾使用根据范特·霍夫(VantHoff)发表的天然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克分子浓度组成配制人工海水,再加米氏(Miguel'ssolution)营养液A及B,结果只养活了两株离心列圆筛藻(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而且无法重复。其后,阿伦(1914)又按吉特莫尔(Dittmor)的海水分析结果配制并添加改良米氏营养液A及B(Moidfied Miguel's solution A&B)制成米氏人工海水(Artificial Migueled water),用于培养重海链藻(Thalas-siosira gravida)失败;又加氮、铁、磷营养盐培养双尾藻(Ditylum)亦未成功。只有在加入少许天然海水和土壤浸出液后才能培养生活习性特别顽强的新月菱形藻小型变型(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因此当时有关学者都渴望理想的人工海水配方早日问世,以利藻类实验生态学研究的开展。 1942-1946年朱树屏苦心钻研,突破了配制人工海水的难题。他以其渊博的数理化学知识和海洋考察实际经验为基础,参考J.莱曼和R.H .弗莱明(Lyman and Fleming,1940)关于离子联合假说和汤普森及鲁宾逊(Thompson and Robinson,1932)的海水近似组成,研制成功的朱氏人工海水是由海水中10种主要盐类,加适量硝酸盐、磷酸盐和11种微量金属元素组成。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并基角毛藻(Chaetocerosdecipiens)、条纹脆杆藻(Fragilariast,iatula)、菱形藻(Nitzschia sp.)等10余种海产硅藻,其中包括对环境条件要求严苛的品种,都曾成功地生长在这种朱氏人工海水中(哈维,1957)。M.R.德鲁普(Droop,1960)指出:“把微量金属元素包括于人工海水的培养液中,是从朱氏(1946)开始的。朱氏人工海水的特点是按天然海水成分用纯化学试剂配制,不必加土壤浸出液或天然海水等就可以成功地培育多种海洋硅藻,是一代海水培养液的成功代表,具一定历史地位,是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在O.金尼(Kinne,1976)的《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1976)列出的24种人工海水培养液中,朱氏人工海水列于首位,是20世纪50年代前人工海水培养液的唯一代表。浮游植物的纯培养技术19世纪末已肯定了无菌培养实验工作的重要性,用于培养浮游植物时,避免了其他生物干扰,可以明确其营养要求,可以研究生物同环境关系及其生理学、生化学特点。朱树屏的无菌纯种培养方法,如:培养器皿的清洁消毒,微细管稀释洗涤法,接种到细菌不能繁生而藻类可以生长的加营养盐海水硅胶平面法,低温、强光法,白色荧光灯法,泥土溶液,小麦或大麦碎粒双相培养法,计数定量方法等,均有其独到之处。由于他培养试验的突出成就,他的培养方法至今仍被介绍、沿用。在金尼著《海洋生态学》第三卷中,多处详细介绍了朱树屏的培养技术。在海洋化学与湖沼学方面的系统研究朱树屏是我国较有系统地研究海洋化学问题的先驱(李法西,1980)。早在英国就曾与著名水化学家哈维、弗莱明等共同进行研究。归国初期,结合水域生产力调查,开展了海洋化学的研究。1947-1949年曾在胶州湾设C1站,逐月调查浮游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盐类(以PO4-P和SiO2为主)的组成特点和变化规律,发现营养盐类的分布相当均匀,除4、5月外,营养盐含量均能满足浮游植物的需求。首次提出根据长期连续调查结果,预报海产生物资源及养殖业的丰歉,进行“耕海”,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战略思想。舟山渔场调查中也研究了浮游植物所需矿质营养的垂直分布与各水层海水的理化性质。对渔捞海图中应表现的几种海水化学性质及应当使用的单位和方法,曾在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全体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加以探讨。他在渤海诸河口调查中水化学调查分析项目极为全面,足以为渤海化学海洋学提供初步轮廓。1948年在国内首次讲授海洋化学和水质学课程。除讲授有关理论外,还传授了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如他创造用H2O4固定、保存水样,分析无机磷含量的方法等。为国内水化学专业打下了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我国湖沼学研究领域,朱树屏也进行了多项具开拓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1949-1950年在太湖(包括五里湖养殖区及5个养鱼池)进行了12项水性因子及浮游生物的逐月调查,取得大量系统资料,指出湖水已趋向富营养化,并结合自然环境及地质历史探讨了太湖向晚期发展的速度,从而提出对太湖应整治水利及发展养殖的综合性规划意见。1959年进行的微山湖调查,除包括湖盆形态、湖水理化性要素和浮游植物调查外,还调查了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用黑白瓶法测定光合作用释氧量,了解湖水初级生产力。朱树屏的这些湖泊调查,全面、系统,对各要素的关系、变化讨论深入、周详,并结合了生产利用,即使在今天也是极有借鉴价值的。过去只产食盐的岱海,20世纪50年代初连年泛滥,成了一害。1953年,朱树屏对岱海的形态、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各方面进行缜密调查和科学分析,提出了“这个除浮游生物外没有更高营养层次动物生存的高盐度、贫瘠碱性湖,可以在养鱼方面有效利用”的建议。通过移植鲫、鲤、草鱼、鲢鱼,岱海不久就成功地开展了淡水鱼养殖,1956年在岱海设立了内蒙古第一个国营养鱼场,取得很大经济效益。 水产事业的发展应该同生态学及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但1956年前生态学和生理学两门科学在我国还是空白。50年代起,朱树屏在我国渔场海洋学、水产资源学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对探捕鱼群是否应同环境调查相结合的问题,曾有过争议。在资源、渔场研究中,他积极倡导研究海洋生产力,他设想调查研究产卵场及索饵场的海洋基本生产力,进而研究海洋生产力对鱼、虾类幼体成活率及鱼虾类肥育、洄游与集群的影响。还设想人为改变海洋生产力,提高鱼虾幼体成活率,增殖资源。渤海诸河口渔业综合调查是朱树屏把他倡导多年的“种海”具体化为“渤海增殖”付诸实施的基础工作之一。他在1959年3月全国水产科学教育会议上的发言中,就积极提倡“从种地扩大到种水”、“水域生产力可以等于或大于同等面积的耕地,种水之利大于种地”。他认为渤海是个内湾,适于发展增殖。于是首先从作为鱼虾产卵场的河口海区着手调查,采取大面积综合普查和小范围专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规模、系统性、综合性和专业的深度、广度上,在我国都是空前的。这些全面、系统的调查资料和精深的科学论述,成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渤海渔业环境变化和渔业资源增殖生态学基础的重要依据。调查报告着重探讨了渤海生产力问题,并提出了3点有关河口水域改良与发展河口渔业的建议:1.渤海各主要河流入海径流量最低指标和定期排水问题。2.施肥提高水域肥力;移植饵料价值较大的种类,经过驯化、繁殖,丰富饵料基础;人工授精、孵化放养经济鱼虾,加强繁殖保护,增加和扩大资源。3.河口海区底部有机质丰富,适于发展滩涂贝类的增殖与养殖。这些设想和建议是我国发展水产资源增殖的最早倡议,也是朱树屏为实现“改造海域、提高海洋生产力,增殖资源”设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科学开创性的建议。至80年代,渤海增殖已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规划,一个正在付诸实施的海洋牧场正在兴起。在朱树屏直接领导下,黄海水产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编制的《渤、黄、东海渔捞海图》,共三卷,分为海洋学图集与捕捞对象图集两部分,概括地展示了我国对近海渔业资源与渔场海洋学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这项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中国海带养殖技术与产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对此青岛的研究、生产单位在协作组中各家争鸣。有人认为是温度问题;有人认为是光线问题。1957年全国南部沿海海带养殖试验点有118处之多。其后江、浙、闽、粤大面积生产试验均获成功。1958年2月完成实验和理论探讨,7月利用自然光源、流水控温的自然光育苗室投入了培育夏苗生产,当年育出大量健康海带幼苗,移入海面养殖。向南推进到30。30'。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紫菜生产的苗种来源主要依靠自然孢子,人工苗种培养与叶状体养殖技术的研究也远远不能适应大面积生产的需要。4年的时间,他们主要进行了野生紫菜生态调查和丝状体生长发育同环境的关系、壳孢子成熟、放散、附着等实验生态学的系统研究。解决了坛紫菜丝状体大面积培养、叶状体半人工与全人工采苗养殖的整套技术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将坛紫菜的苗种生产提高到全人工控制的水平。在生产上推广后,形成大批量育苗室网点。同时将菜坛式附礁养殖生产推进到网帘式半浮动生产方式,扩大了可养水域,开创了福建全省紫菜生产的新局面。通过长期的续密调查研究,朱树屏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不顾有人非议与压力,对黄、渤海渔业资源状况提出“资源衰退,应予保护”的观点,并在许多场合积极阐明。但一直未能被采纳。直到他逝后的1978年以后,“资源衰退”的事实和“资源衰退”的论点才为世所公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