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近来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近来发表的论文

导读读书可以明智,到底是如何明智的呢?来源:“绿萝格子”微信公众号大脑的功能分区大脑又叫端脑,约由140亿个细胞(神经元)构成。典型的神经元细胞(图源:pixabay)根据空间位置,大脑皮层大致被分为颞叶(绿色)、额叶(蓝色)、顶叶(黄色)和枕叶(红色)。每个脑叶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分。脑功能分区(图源来源:google)额叶:高级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语言、决策、抽象思维、情绪等,自主运动的控制。顶叶:躯体感觉,空间信息处理,视觉信息和体感信息的整合。颞叶:听觉,嗅觉,高级视觉功能(例如物体识别),分辨左右,长期记忆。枕叶:视觉处理。阅读行为可以在大脑颞叶内累积数据通过读书可以在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累积信息数据。颞叶是大脑中掌管人的记忆、听觉和视觉的地方,具有储存本人“经历”的功能。也就是说,读书等于增加自己的经历。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眼睛、大脑配合使用,甚至还会调动感官、想象力,我们对书籍主人公的经历感同深受;对文章作者的想法产生理解和共鸣;对作者的经历发表感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在我们的大脑中逐渐变成数据,成为了自己的经历。阅读行为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人在遇到快乐的事情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被称为人体的快乐因子)的物质。很显然的,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很本能的会愿意在体验一次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大脑在分泌多巴胺的时候,大脑神经元的回路得到锻炼,心智得到强化。这也解释了通过注射兴奋剂获得快乐进而形成依赖的原因。与阅读行为不同的是,注射兴奋剂是从体外提供多巴胺,大脑得不到锻炼;而阅读是大脑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当我们重复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经常会感觉无聊,多半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们的挑战不足。阅读是学习新事物的一种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作者惯用的表达方式,这些对大脑来说都是挑战。大脑具备化辛苦为快乐的机制,适度的挑战可以让你感受到快乐。书籍磨炼语言,锻炼大脑人类终其一生都在使用语言。一个人能不能准确地表达自我,体现在语言上;一个人能不能把握情感体现在语言上……因此语言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人在感受事物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面对世界的行动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更可以自然而然地熟悉和记住作者的语言习惯、词汇用法,可以领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大量的科学实验案例证实了“父母的语言是决定孩子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父母的词汇量和说话的方式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可以磨炼语言,刺激神经元回路再生,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心智。经过多次反复校对、凝结作者数年心血的优质的书籍最能磨炼语言。一个极为可怕的事实是,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了解他头脑的聪明程度。因为文章反映了一个人的见解、深度、视野格局、语言……等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并不断的磨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因为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时间来慢慢体现,不要指望一本书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常读书可预防认知功能障碍?据美国“健康日”网站2013年的一篇报道,《神经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从儿时开始养成读书、写信等习惯,有助于防止记忆丧失等认知障碍症(老年痴呆症)临床症状。思维、学习和记忆能力更强的人群能够延缓认知障碍症的发生。美国拉什大学医学院中心完成的这项研究开始于1997年,当时研究人员调查了294名55岁以上参试者与思维有关的活动习惯,跨度涉及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位患者去世后,对患者临床评估数据一无所知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大脑解剖分析,旨在发现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症症状。之后,将这些数据与普通人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一些老人在死亡之前,大脑中就出现了认知障碍症迹象,但是却并没有外显。这表明,进行阅读、写作等刺激认知的活动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可延缓认知障碍症症症状的出现。此外,晚年经常进行脑力活动的人发生脑力下降的危险比一般人群低32%,而那些不经常动脑者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快48%。新研究负责人、神经与行为科学教授罗伯特·威尔森博士表示,保持大脑活跃有助于大脑中某些“线路”有效运行。责编 | 苏沐

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 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 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 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 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0.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 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 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 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 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 "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 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 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 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 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 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参考资料:

【近来】造句

1、我近来手头不便,这套衣服暂不能买。2、不知为什么,小刚近来情绪有些低落。3、近来,由于强强贪玩游戏机,导致在学习上不用心,成绩也下降得很快。4、近来我才感悟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5、我发现红红近来精神有点儿萎靡不振。6、小娜学了几年的二胡,近来进步神速,已经和师傅不相上下了。7、近来,经理很忙出没无常,我也说不清他在哪里。8、近来他个人发表的论文,不管从质量和数量上说,感觉自己望尘莫及。9、近来报纸说的影星绯闻事件,原来是以讹传讹,就是误会一场。10、近来他因为生意不好而一直愁眉不展。11、刘冰仔细地向组织汇报了近来的思想情况。12、在李老师的帮助下,近来兰兰的成绩提高很快。13、近来小芳的心情很忧闷。14、姐姐近来常在房中长吁短叹,不知道她有什么心事。15、近来,因不少单位大兴土木,建筑材料非常紧缺。16、近来强强感觉学习没有多大长进。17、红红近来总是踩着铃声走进办公室,保不住哪天要迟到。18、老师近来严格了考勤制度,以杜绝迟到现象。19、弟弟近来比较听话,不再无理取闹了。20、小玲近来变得心胸狭窄,疑神疑鬼,已经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

拼音:jìn lái注音:ㄐ一ㄣˋ ㄌㄞˊ词性:副词结构:近(半包围结构)来(独体结构)词语解释:现时期或刚过去的时期。引证解释:指过去不久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引唐柳浑《牡丹》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清李翰《秋怀》诗:“不识钱塘江上水,近来添得几层愁。”杨朔《潼关之夜》:“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近义词:最近、近期反义词:很久、以前

“望尘莫及”的意思是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莫:不;及:赶上。“望尘莫及”的近义词有望尘不及、马尘不及、高不可攀、不可逾越、可望不可即、不可企及。“望尘莫及”的反义词有后来居上、迎头赶上、望其项背等等。“望尘莫及”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望尘莫及”造句:1、猎豹短跑的速度是陆地上任何哺乳动物都望尘莫及的。2、他那优异的成绩让大家望尘莫及。3、我跟他比较起来,何止望尘莫及,简直是天壤之别啊!4、以脚踏车和汽车比赛,那当然望尘莫及。5、我的绘画技术,与你比,相去甚远,真是望尘莫及。6、他的数学是我所望尘莫及的。7、他表现得太优异了,让其余参赛者望尘莫及,个个自叹弗如。8、欧洲债券和外汇的数量令其它金融中心望尘莫及。9、他能力太强了,让我们望尘莫及。10、近来他个人发表的论文从质量和数量上说,我们都是望尘莫及。

近年来发表的论文

近年来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主要如下:·会计背景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王怀明 张惠 《财会研究》 2008(22)·用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解读“交通厅长现象” 程晓陵 王怀明 《生产力研究》 2008(15)·生猪疫病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汤颖梅 白云峰 王怀明 卞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 2008.9·依托城市型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卞琳琳 汤颖梅 王怀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08(6)·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维度分析 宋涛 王怀明 《财会通讯》(综合) 2008(6)·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汤颖梅 王怀明 卞琳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08(4)·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程晓陵 王怀明 《审计研究》 2008(4)·股权、董事结构、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卞琳琳 王怀明 《改革》 2008(4)·中国地区农业TFP差距趋势研究 石 慧 王怀明 孟令杰 《农业技术经济》 2008(3)·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波动性的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 石 慧 孟令杰 王怀明 《经济科学》 2008(3)·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竞争力关系研究 卞琳琳 王怀明 汤颖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1)·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绩效评价 王怀明 宋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 树友林 王怀明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1)·CAPM模型在上海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的检验 翟羽 王怀明 《当代财经》(增刊) 2007(1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分析与路径选择 树友林 王怀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7(11)·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内生性关系研究 树友林 王怀明 《情报杂志》 2007(10)·流动资产营运与盈利性、成长性关系分析——对中国农业上司公司的实证研究 王怀明 卞琳琳 刘爱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07(9)·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王怀明 吴佩远 《价值工程》 2007(8)·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程晓陵 王怀明 《生产力研究》 2007(6)·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独立性作用的影响 王怀明 吴春燕 《产业经济研究》 2007(3)·董事会特征与企业自愿信息披露 王怀明 宿金香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3)·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王怀明 宋涛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7(2)·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及收敛性分析 赵蕾 王怀明 《农业技术经济》 2007(2)·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王怀明 刘晔 《经济论坛》 2007(2)

1.著作类:[1] 张俊飚.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 张俊飚、朱信凯、王礼力.农业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3] 张俊飚.农业资源环境安全与利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 张俊飚、雷海章.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论文类:[1] Li Bo,Zhang Junbiao. Carbon Funct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Economy across China: A Correlation Analysis[J]. Energy Procedia(EI),2011.4[2]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资源科学,2012(11)[3]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估算及其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11)[3]孟祥海,张俊飚,李鹏.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4]李波,张俊飚.基于我国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7)[5]邓正华,杨新荣,张俊飚.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

杜亚军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1].YaJun Du, HaiMing Li. Strategy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for Web Pages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0,10(2),( SCI).[2].YaJun Du,ZhanBing Dong. Focused Web Crawling Strategy Based on Concept Context Grap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3:1097-1106(EI: 20094412411886).[3].ShangMing Chen, YaJun Du, QiangQiang Peng. Ontology-Based Query ExPansion I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3:1603-1612(EI: 20094412411945).[4].FuGui Wang, YaJun Du, QingHua Dong. A search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F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i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9, 3(2):55-61.[5].Mingli Feng, Yajun Du Mingjun Feng, Yingyu Wang. Personalized user-query semantic clustering using search click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6].Qiangqiang Peng, Yajun Du,Yufeng Hai,Shaoming. Topic-specific crawling on the Web with concept context graph based on F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7].Zhen Zhang, YaJun Du, ChengJie Li. AntCrawlers: Focused Crawling Agents Based on the Idea of Ants. The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09, 250:253.(EI:20094712474494)[8].Bing Zhang, YaJun Du, HaiMing Li, LiBo Jia. The method of Query Expansion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 The Proceeding of Pacific-Asia Congerence on Circuits, Communications and System, 2009, 755-758.( EI:20094512436248)[9].YingYu Wang, YaJun Du, ShaoMing Chen.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o agent Crawlers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 The proceeding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2009, 47-50.(EI: 20094512430674)[10].YueKui Yang, YaJun Du, YuFeng Hai, ZhaoQiong Gao, A Topic-Specific Web Crawler With Web Page Hierarchy Based on HTML Dom_tree. The proceeding of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9, 420-423. (EI:20094912527470)[11].ZhaoQiong Gao, YaJun Du, LiangZhong Yi, QiangQiang Peng, YueKui Yang, Incrementally Updating Concept Context Graph(CCG) for Focused Web Crawling Based on FCA. The proceeding of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9, 40-43. (EI:20094812515462)[11].杜亚军,The Strategy of Matching User Queries with Web Pages Based on Formal Concept,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38-48.[12].Kai Li, Yajun Du, Dan Xiang, Honghua Chen, Zhenwen Liao. A Method for Building Concept Lattice Based on Matrix Operation. ICIC (2) 2007:350-359.(EI: 080311023722).[13].Dong QinHua, Du YaJun, Wang FuGui. Schedul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agents for MSE. Proceedings -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2008.8: 556-560(EI :084311659247).[14].Li XinChun, Du YaJun. Domain Ontology based Semantic Matching of Concept Lattice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02:535-540.(EI: 081811231572).[15].Yajun Du, HaiMing Li. An intelligent mode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search engine.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3(2): 57-66.[16].Bing Zhang, YaJun Du, YuTing Wang HaiMing Li. Query Expansion based on Topics. Proceedings -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2008,v2:610-614(EI: 20090211845668).[17].YuTing Wang, YaJun Du. Selection of personalized start-URLs based on User Ontology.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2008,v2,3: 899-906. (EI: 083211445080).[18].Qinhua Dong, Yajun Du, Fugui Wang.A MSE Model with Learning Mechanism and FCA Merging,2008, proceedings of ICALIP 2008(EI: 083911587679).[19].Fugui Wang ,Yajun Du,Qinhua Dong. A search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objective-subjective method.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3,2: 50-56.[20].Yuekui Yang, Yajun Du, Jingyu Sun,Yufeng Hai. A topic-specific web crawler with concept similarity context graph based on FCA, proceeding of icic2008: 840-847.(EI: 084111630427).[21].Yan Bing, Du YaJun, Li ZhanSheng. The new clustering strategy and algorithm based on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 Proceedings -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ICNC 2008, v 1, 486-490.( EI:20085211803858).[22]. Xiang dan, YaJun Du.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opic Specific Search Agents. icnc2007:703-707. (EI: 080311026960).[23]. ChunZhi Xie, Liangzhong Yi, Yajun Du, Zheng Pei: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avigation based on Fuzzy Concept Lattice. ACIS-ICIS 2007:1005-1011. (EI:082911 375286).[24]. Tang, Juan; Du, Ya-Jun; Wang, Ke-Liang.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Personalize Meta-Search Engine Based on FCA. ICMLC.2007:4026-4031.(EI: 080311031024).[25]. Yajun Du, Zheng Pei, Haiming Li, Dan Xiang, Kai Li. New Fast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ng Concept Lattice. ICCSA (2) 2007,10:434-447.(EI: 080311038602).[26].杜亚军,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1-5.[27].唐娟,杜亚军,王可亮. 一种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问答系统答案抽取的研究. 计算机应用. 2007,27(3):653-656.[28].邓波, 杜亚军, 王丽. 基于BAM的用户查询与网页匹配的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1(5):594-599.[29].YaJun Du, XinChun Li. An Semantic Rank for Web Crawler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ISKE-2007 Proceedings. 2007.10:971-977.[30].ChunZhi Xie, LiangZhong Yi and YaJun Du. An Algorithm for Fuzzy Concept Lattices Building with Application to Social Navigation. ISKE-2007 Proceedings. 2007,10:950-955.[31].Jing Wang, YaJun Du. A Method of Personalized Web Search Result Clustering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ISKE-2007 Proceedings. 2007,10:983-987.[32].YaJun Du, Zheng Pei, HaiMing Li, Dan Xiang, Kai Li. New Fast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ng Concept Lattice. ICCSA (2) 2007,10:434-447(EI: 20080311038602).[33].YaJun Du, The Strategy of Matching User Queries with Web Pages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ICIC (2) 2007:489-498.[34].Tang Juan, Du YaJun, Wang KeLiang.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Personalize Meta-Search Engine Based on FCA. ICMLC.2007:4026-4031(EI: 20080311031024).[35].Tang Jun, Du YaJun, Qi, Liang. Research on Concept Lattice Base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CMLC.2007:4032-4037(EI: 20080311031025).[36].Kai Li, YaJun Du, Dan Xiang, HongHua Chen, ZhenWen Liao. A Method for Building Concept Lattice Based on Matrix Operation. ICIC (2) 2007:350-359(EI 20080311023722).[37].Li Kai, Du YaJun, Dan Xiang. Collaborative Recommending Based on Core-Concept Lattice. ASC2007:583-592.[38].Deng Bo, Du YaJun. Research on matching between user queries and web pages based on BAM. SNPD 2007:81-85(EI: 20074110862678).[39].Xiang Dan, YaJun Du.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opic Specific Search Agents. icnc2007:703-707(EI: 20080311026960).[40].ChunZhi Xie, LiangZhong Yi, Yajun Du, Zheng Pei: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avigation based on Fuzzy Concept Lattice. ACIS-ICIS 2007:1005-1011(EI: 20082911375286).[41]Du YaJun, Li HaiMing, Chen HongHua, Xie Chuan,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behavior of search engin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SCIT, 563-567(EI: 20083711530362).[42].Hai YuFeng, Du YaJun, Li HaiMing. A New Strategy of Query Expansion using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Proceedings - 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I:20073110733126).[43].Cao Long, Du YaJun,Shen JieFe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print function about grid component in Delphi. Computer Engineering. 31(20), 2005, p 229-230+233(EI:05479500429).[44].Zeng ChuanHua, Xu Yang, Du YaJun, Xie WeiCheng.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model structure selection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Xinan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v 41, n 3, June, 2006, p 324-328(EI: 063310068157).[45].Pei Zhen, Du YaJun, Ying LiangZhong. Decision inference based on extended decision rules of 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 system. Xinan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v 41, n 1, February, 2006, p 131-134(EI: 06139783852)[46].陈俊华, 慕长龙, 陈秀明, 向成华, 罗成荣, 陈国先, 杜亚军. 基于物元分析的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景观格局变化. 生态学报, 2006, 7. 2093-2100.[47]. Du Ya-Jun, Li Hai-Ming, Hao Fei, Xie Chuan. A method checking the correctness of sentence of formal language based on linear resolution.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558-562 (EI:20083711530361).[48].Jun Tang, Du YaJun, Shen JieFeng.Research in Concept Lattice based automatic document ranking.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05, 5560-5565(EI: 05509539716).[49].Du YaJun, Xu Yang, Pei Zheng, Pen Hong, Li HaiMing. An algorithm retrieving rules from web page based on concept lattic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05, 2368-2372(EI: 05509539134).[50].Shen JieFeng, Du YaJun, Jun Tang. The personalized page recommender system based on meta-search engine, 17th IMACS world congress scientific computat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imulation, 2005.[51].曹龙, 杜亚军. 基于Web Services的个人搜索引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期: 138-141,175.[52].Zheng Pei, YaJun Du, LiangZhong Yi, Yang Xu, Obtaining a complex linguistic data summaries from database based on a new linguistic aggregation operator, IWANN2005, LNCS,Springer-Verlag, Spain, 771-778,2005. (SCI BCO15)[53].YaJun Du, HaiMing Li, Zheng Pei, Hong Peng. Intelligent Spider's Algorithm of Search Engine Based on Keyword.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1(01):40--49.[54].沈杰峰,杜亚军,唐俊,基于项目分类的协同过滤算法,第22届全国数据库会议,2004[55].沈杰峰,杜亚军,唐俊,基于蚁群算法的网页推荐,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4(6), 29-32.[56].唐俊杜亚军沈杰峰. 判断点与区域位置关系的改进算法.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4(5), 14-17,71.[57].YaJun Du, Yang Xu, LiangZhong Yi, Zheng Pei. Research on Personal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 Based on Keyword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04. Sapporo, Japan. 2004:228--231.(EI:05299224396).[58].YaJun Du, Yang Xu, ZhanShen Li, DongMei Qi. Discussion on Interest Spider's Algorithm of Search Engine. Proceeding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use and Integration (IRI 2004).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4:433--436(EI:05169044887).[59].YaJun Du, Yang Xu, ZhanShen Li, DongMei Qi.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lligent Spider's Algorithm for Search Engine.Appli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FLINS Conference:324--327.(EI:04498704428).[60].杜亚军,邱小平,徐扬. 中文搜索引擎智能的探讨.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21(4), 29-31,35.[61].杜亚军, 严兵宋亮. 爬行虫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计算机应用. 2004,24(1),33-35.[62].齐冬梅, 杜亚军, 李战胜. 计算机应用, 2004, 24(B12),179-182.[63].杜亚军. 计算机科学前沿问题综述与评价.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3(4), 46-48.[64].杜亚军, 陈国先, 陈秀明, 陈俊华, 雷效章, 蔡小虎, 彭沛好.川渝77县长防林(一期)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3,22(1),69-72.[65].杜亚军, 陈国先, 李辉, 蓦长龙, 陈秀明. 低山丘陵地区稳定高效防护林体系地理信息系统.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2(3),74-76.[66].YaJun Du, Zheng Pei,Yang Xu. The Humanity Research of Seaech Engine Based on Uncertain Reasoning.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ICMLC'2003). 2003, Xi'an, Volumn 4:447--452 (EI:EIP04128071058).[67].ZhanShen Li,YaJun Du, Yang Xu, YueKun Wang, Dongmei Qi. The Personalized PageRank Based on User Behavoirs, Appli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FLINS Conference:318--323.(EI:04498704427).[68].XiaoPing Qiu, Yang Xu, YaJun Du, Xiaohong Liu, YongChuan Tang, Hua Zhu,A New Special-Domain and Stepwis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Method in Software Engering.Proceedings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Oct. 2004, Washington:2398--2401 (EI:04458446856).[69].李辉, 杜亚军. 图书资料检索过程的智能行为研究.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3(4).[70].XiaoPing Qiu, Haiming Li, YaJun Du, Yang Xu. Adding Forecast Support to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by Classical Logic Formula Computing.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ICMLC'2003). 2003, Xi'an, Volumn 4:2061--2066(EI: 04128072218).[71].XiaoPing Qiu,YaJun Du, FengBin Zheng. An Automated Reasoning Method Used in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Proceedings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Oct. 2003, Washington: 5016-5021 (EI:03487751505).[72].杜亚军,徐扬. 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代数范畴模型的讨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8(2):703-707.[73].杜亚军, 陈国先. 低山丘陵地区稳定高效防护林体系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小流域结构调整.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1(4), 50-53.[74].杨顺军, 郭再平, 杜亚军. 小折射解释程序的研制与应用. 四川地质学报, 2002, 22(3).[75].杜亚军, 刁礼泉. 基于Windows95/98操作系统的软盘加密系统,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1, 20(1), 37-38.[76].Du Yajun, Yang Long, He Zhengwei. Reservoir parameter prediction procedure facing to microfacies on the basis of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hengdu Ligong Xueyuan Xuebao/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25( Suppl), 107-111(EI:1998084339183).[77].Du Yajun, YangLong. Application of the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the substratum correlation. Chengdu Ligong Xueyuan Xuebao/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25(Suppl), 112-117(EI:1998084339184).[78].Yang, Long; Du, Yajun. Visual research into BP neural network and BP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Chengdu Ligong Xueyuan Xuebao/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25(Suppl), 97-106(EI:1998084339182).[79].杜亚军, 杨龙. 线性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工作计算机化中的作用及意义.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4.[80].杜亚军,田竞亚.李伍铜矿床控矿构造地质特征及演化模式探讨.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16(3), 213-218.

近来发表论文

自己投稿等审核,通过了就刊登发表你的论文,通常快不了。除了你是专家,人家主动向你约稿。我之前找的淘淘论文网,加急发表1-2个月可以出来,不加急2-4个月可以发表

各种第三方自媒体平台都可以,最好是找相关主题的平台发布。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一、科技论文的内容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0.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 是通式,没有用处二、论文的标题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 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 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五、实验验证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唸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 语意重复,用词囉嗦,不善运用代词。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唸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部行政办公室主任:左 晖教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梅、陈志敏、任廷锋、余章彪《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控中心主 任:刘 炜(兼)副主任:谭永昌、龙庆菊场地器材管理中心主 任:王克新副主任:吴 卫、张 松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心主 任:余 兵(兼)副主任:韩 伟、冉孟刚教学科研科负责人:邱 勇(兼)、吴绍奎、陈 梅体管中心主 任:汪克新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于贵和(兼)、罗丽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体育教学部现有在职教师59名,教学辅助人员5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2.37%;国家级裁判员五名。这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我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教学部一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提高在职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大学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平台,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以形成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专业教师梯队。教授讲师名单 体育教学部教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唐吉柿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刘 炜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腊安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晓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志敏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宋冬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朝琼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炼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庆菊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以慧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罗云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齐 心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冉孟刚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三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廷锋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江 涛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小兵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梁 桦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光明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程明霞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冯 毅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保亚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 浩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李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邱 勇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于贵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余 兵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汪克新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裴 岚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胡晓梅 女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讲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陈 尉 男 体育教育训练学 查明艺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 宏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谭永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唐兴国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贵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马武云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史小红 女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黄尚军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鞠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 涛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丁景勋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高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昌能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秀芳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筑全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应飞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兆庭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邹力佳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左 晖 男 贵阳师专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昊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褚三章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卫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喻 强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多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文波 男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富 燕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副教授简介唐吉柿,男,1955年生,中国党员,贵州遵义市人。参加全国健美操教练培训,主编《体育与健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编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体育与健康》。发表论文7篇:1、试论体育的审美本质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增刊),1996年.2、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美学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1997(8).3、心理测试仪对学生焦虑心理测试探讨[J].第一届全国学校体育科报会论文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审美功能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1).5、试论体育情报的保密特点及防范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2003.6、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这些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4(5).7、自助式体操水平支撑成倒立练习器[J].国家实用型专刊,2000(4).王凇瑞,男,辽宁本溪人,中共党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北京鹰之歌文化传播公司学术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炜, 男,贵州贵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部长,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协会委员,贵州省学生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贵州省体育场馆协会副主席。今年来主编教材五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于贵和,男,土家族,河北顺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专家组成员。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三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邱勇,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六项。近几年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两部,参编教材两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余兵,男,壮族,1969年生,广西横县人。2002年参加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2003年参加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发表论文4篇:1、铅球教学体会[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增).2、浅谈贵州大学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3(3).3、贵州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报,2003(9).4、高校100米运动员业余训练的探讨[J].毕节师专报,2003(9).陈晓梅,女,四川大竹人,中共党员。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会员。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骨干”培训。荣获2005年贵州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优秀裁判员称号;获中国高校第八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优秀奖。发表论文5篇:1、体育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学[J].福建高校体育,1992(1).2、发展髋踝关节力量与提高短跑速度[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4第3、4集.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J].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8教改专辑.4、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J].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5、关于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0年(3).宋冬梅,女,196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 1991年6月至1992年8月,参加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1997年8月参加中国健美操协会“全国健美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2007年10月参加“贵州省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发表论文4篇:1、 关于体育消费文化的思考[J].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1999(3).2、 试论体育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2002(3).3、 浅谈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4、 体育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途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2).罗云义,女,彝族,1958年生,云南永仁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1、谈精讲多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竞技体操之美学蕴涵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3、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梁桦,男,1967年生,重庆合川人。2002年至2004年在成都体育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1年参加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初级培训。1993年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第二届大学生足球赛优秀裁判员;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一等奖;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六届体育科技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0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七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三等奖;2003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西区决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发表论文6篇:1、浅谈头部在体操动作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1995(1).2、艺术体操规则的演变与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3、艺术体操的竞技化与艺术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4、奥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J]. 贵州体育科技,2002(4).5、影响高校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应用的因素及其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3).6、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的竞技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龙庆菊,女,苗族,1972年生,贵州省锦屏人。曾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1、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2003(1).2、太极拳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从,2004(2).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4、软式排球在贵州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5、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张李,女,1961年生,贵州省赤水人,国家级裁判员。参加北京奥组委、体育总局田管中心“2008奥运会裁判培训”,发表论文8篇:1、应当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量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7).2、关于改进中长跑教学法的一点探索[J].贵州体育科技,1998(9).3、对田径裁判员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10).4、电子表格在体育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4(12).5、“一人为本”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的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5(1).6、对高校体育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学研究,2006(6).7、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6(10).8、奥林匹克文化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7(4).李小兵,男,1968年生,重庆合川人。发表论文7篇:1、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2002(6).2、高校体育考评初探[J].中国学校教育与科研,2002(6).3、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2(6).4、试论体育教育对贫困地区学生创新能量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8).5、毛泽东的体育观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针的指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0).6、利用弹道反射原理帮助大学生理解跳高运动的初速度和腾起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6).7、跆拳道比赛运动员临场心理失态及调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8).任三三,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人。发表论文7篇:1、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你加大健康投入[J].中国高校教育与研究,1998(6).2、健康、效益与体育产业[J].贵州体育科技,1998(6).3、历史、人种、文化……观念与足球[J].贵州体育科技,1998(6).4、互助力量在引体向上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报,1998(9).5、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2).6、互助力量练习法[J].现代教学研究,2004(9).7、轮滑保护架[J].现代教学研究,2007(4).冉孟刚,男,1965年生,贵州省望谟人,国家级裁判员。1999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二等奖;2000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九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1、从终身体育思想试探21世纪体育教师的素质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增).2、对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理论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3、对贵州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及训练与竞技水平的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8(2).4、浅谈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增).5、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增).杨保亚,女,1955年生,贵州黔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1、贵州农学院体育专选课编班之我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增),1995(12).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的培养[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6(6)。3、贵州农学院94级新生身体素质浅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6(3).陈腊安,男,土家族,1953年生,贵州省德江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4篇:1、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初探[J].贵州体育科技,1996.2、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特点及其管理[J].贵州大学学报,1996.3、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贵州大学学报,1997.4、优秀运动表象的实质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7.吴炼,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贵州贵阳人。发表论文6篇:1、浅谈意识在体育竞技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2003(2).2、试论足球运动员战术艺术在竞赛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培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3、试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设围棋项目的必要性[J].贵州体育科技2002(2).4、略论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5、对改革现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6、论高校足球运动的地位、作用及价值取向[J].贵州大学学报,2002(增).杨秀芳,女,土家族,1975年生,贵州德江人,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发表论文5篇:1、对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2、试论贵州土家族傩堂武术的体育渊源及其开发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3、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隐性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2).4、普通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趋向[J].安顺学院学报,2007(6).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民族心理的调适及其途径[J].贵州体育科技,2007(6).杨昌能,男,侗族,贵州天柱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6篇:1、贵州大学学生体育达标现状浅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10)。2、浅谈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中外教育纵横,2005(4).3、体育活动与亚健康[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9).4、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浅析[J].新教育论坛,2006(4).5、浅谈高校体育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7(6).6、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0).汪克新,男,1963年生,江苏常州人。参加四川大学“现代体育理论专家”培训;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培训。发表论文3篇:1、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增),2002.2、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量[J].贵州体育科技,2005(6).3、试论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J].规则民族学院学报,2005(6).任廷锋,男,土家族,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民主促进会成员。《排球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发表论文九篇:1、试谈分类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0(4).2、简介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前的一组拉伸体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3、条件练习法在学校排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和运用[J].铜仁师专学报,2000(3).4、我校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5、试论高校学生增强体质的准则和身体体质的测定方法[J].贵州体育科技,2002(3).6、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贵州体育科技,2004(4).7、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救护教育[J].贵州体育科技,2006(3).8、表象教学法在原地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9、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和运动员的适用性[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6).陈宏,女,贵州省大方县人,中共党员。2001-200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进修;2002年参加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舞蹈”培训。近几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程明霞,女,1965年生,河南方城人。1997年参加大学生体育协会“全国高校田径教练员培训班”培训;2006及2008年分别参加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班”、“‘科技西部行’全省教练员”培训。近来来,发表论文6篇:1、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讨论分析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1997(4).2、论篮球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7).3、浅谈审美意识在观赏竞赛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1997(增).4、谈体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结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8).5、武术进入奥运的利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增).6、情感教育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05(增).龙光明,男,苗族,1955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苗族协会副秘书长,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1997年4月,参加贵州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研讨会,6月参加西南区农业院校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及体育课程研讨会,1999年3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工作研讨会,12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训练班,2001年7月参加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讲习班学习,2003年11月,参加北京大学高层人文体育论坛。发表论文4篇:1、普通高校业余跳远训练的尝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4集(合刊),1994(4).2、跳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4集,1995(4).3、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集,1996(3).4、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第十期,1996(10) 。

近5年来发表的论文

在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文章:An Observation Survey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8,Vol.41,No.5Teacher evaluation in China: late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ccountability,2013,25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赵德成.区域推动下的学校发展规划, 教育研究,2013,3;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赵德成.中小学办学质量自我评估的国际比较分析, 教育学报,2013,1赵德成.表现性评价:历史、实践及未来, 课程教材教法,2013,2赵德成.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2013,2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 教育科学研究,2013,3赵德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教育研究,2012,3赵德成.成长记录袋应用的回顾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12,6赵德成.北京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述评.教育科学研究,,2012,1赵德成.英国学校督导体系变革的特点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2赵德成、梁永正.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教师教育研究,2010,6赵德成、梁永正、朱玉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教育科学,2010,5赵德成.绩效工资如何设计才能有效激励教师?——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0,6赵德成、张东娇.当前美英日三国学校评估的新特点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0,6赵德成.美国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PACT)方案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5赵德成、刘君、朱福建.参与式教学法在西部农村小学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4赵德成、杜屏、杜育红.参与式教学培训效果:基于四层次评估模式的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9,6赵德成、刘红.中小学学生评教:是支持还是反对.教育科学研究,2008,3赵德成、夏靖.表现性评价在美国教师资格认定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2在其它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赵德成.教学领导力:领导什么及怎么领导.中小学管理,2010,3赵德成.绩效考核:送给学校的六条建议.中小学管理,2010,1赵德成.从评价的角度理解与应用成长记录袋.基础教育课程,2010,Z1赵德成、蒋昕.设计奖励性教师绩效工资计划的基本原则.中小学管理,2009,5赵德成.基于第三方诊断的学校管理改进研究.中小学管理,2009,4赵德成.外部奖赏是否削弱内在动机的争论及其启示.今日教育,2009,3赵德成.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应该向何处去.人民教育,2008,Z2赵德成.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专业参与.今日教育,2008,6

1、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与X连锁核蛋白基因的连锁分析,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2, 19(1):22-252、XNP基因内多态基因座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遗传学报 2002,29(3):201-2053、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与GRIA3基因的连锁和突变分析,遗传学报,2001,28(11):985-9904、LDL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5 (LRP5) affects bone accrual and eye development,Cell, 2001, 107:513-523.5、人胎儿骨骼和关节RACE cDNA文库的构建,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1,18(1):24-276、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基因定位于Xq25,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1999,16(5):277-2807、Brachydactyly type B: Clinical description, genetic mapping to chromosome 9q, and evidence for a shared ancestral mutation.Am J Hum Genet , 1999,64: 570-5778、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noggin affect human joint morphogenesis. Nature Genetics, 21, 1999 March, 302-3049、应用反向PCR方法进行YAC末端的分离分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16(1):44-46

《90后!是博导!》公号文章透露,今年31岁的胡玥,从小成绩优秀,2008年以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好成绩,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大二时,在田禾院士和花建丽教授支持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2年后,项目获国家级优秀项目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二等奖。她在大二就能跟院士一起做课题,这点就不普通。有知乎网友直接指出,在本科生阶段有教授带着做课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别说院士,很可能胡玥背后有强大的背景支持。上游新闻记者在公号推文看到,胡玥不凡之处还有很多:“大四,当交换生、拿到公派奖学金直博爱丁堡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拿到首次授予亚洲人的弗雷泽·司徒塔特奖。胡玥在2016年通过博士后国际交流人才引进计划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加入韩宏伟教授团队。5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21篇。2018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在“如何看待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5 年来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的知乎帖文里,上游新闻记者看到,知乎网友纷纷对其论文高产表示质疑。

1.Y.-Y.Zhao,H.Wang,H.-S.Zhang*,G.-Lxu,N-Hydroxysuccinimidyl-3-indolylacetate as a precolumn derivatzing reagent to separate and determine peptides and their hydrolysates by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Liquid Chromatogr. & Rel.Tech.,1998,21(12),18702.H.-S.Zhang,J-F.Zhang,H.Wang and X . -Y. Li, Synthesis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 of 2,6-dichloroarsenazo as a chromogenic reagent for bismuth. Anal.Chem.Acta,1999,380(1),101.3.Hong Wang,Hua-shan Zhang*,Jie-ke Cheng, Studies on 2-(2thiazolylazo)-5-diethylaminophenol as a precolumn derivatizing reagent in the separation of platinum group metal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lanta,1999,48(1),14.徐国良,王红,张华山*,N-羟基琥珀酰亚胺-a-萘乙酸酯的合成及其作为柱前衍生试剂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化学试剂,1999,21(1),85.徐国良,张华山,王红。新荧光衍生试剂N-羟基琥珀酰亚胺吲哚乙酸酯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化学试剂,1999,21(1),1。6.Hong Wang, Jin Li, Xin Liu, Ting-Xian Yang and Hua-Shan Zhang. N-hydroxysuccinimidyl fluorescein-O-acetate as a fluorescent derivatizing reagent for catecholamine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 Biochem., 2000, 281, 15.7.Hong Wang, Wei Yang, Shu-Cai Liang, Zhi-Min Zhang and Hua-Shan Zhang. Spectro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nitrite with 5, 6-diamino-1, 3-naphthalene disulfonic acid. Anal. Chim. Acta, 2000, 419(2), 169.8.Hong Wang, Jin Li, Xin Liu and Hua-Shan Zhang. N-Hydroxysuccinimidyl fluorescein-O-acetate as a highly fluorescent derivatizing reagent for aliphatic amines i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 Chim. Acta, 2000, 423(1), 77.9.赵媛媛,王红,张华山。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氨基酸-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3-萘乙酸酯作衍生试剂。分析科学学报,2000,16(3),188。10.李进,王红,曹启花,张华山。某些变色酸偶氮类染料与蛋白质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化学试剂,2000,22(3),129。11.Hong Wang, Wei-Sheng Wang and Hua-Shan Zhang. Spectrofluorimetic determination of cysteine based on the fluorescence inhibition of Cd(II)-8-hydroxyquinoline-5-sulphonic acid complex by cysteine. Talanta, 2001, 53, 1015.12.Xin Liu, Hong Wang, Shu-Cai Liang, Hua-Shan Zhang. 4:3-b-Naphthapyrone-4-acetic acid N-hydroxysuccinimidyl ester as a fluorescent labeling reagent for amino acids and oligopeptides i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hromatographia, 2001, 53(5/6), 326-330.13.Xin Liu, Hong Wang, Shu-Cai Liang, Hua-Shan Zhang. Determin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aliphatic amines by N-hydroxysuccinimidyl 4, 3, 2’-naphthapyrone-4-acetate and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 Chim. Acta, 2001, 441, 45-52.14.Shu-Cai Liang, Hong Wang, Zhi-Min Zhang, Yu-Yang Zhou, Hua-Shan Zhang. Spectrofluorimetic determination of thiols by N-[p-(2-benzoxazolyl)phenyl]maleimide. Fresenius’ J. Anal. Chem., 2001, 370, 1117-1119.15.Hong Wang, Jin Li, Ting-Xian Yang, and Hua-Shan Zhang, N-Hydroxysuccinimidyl-fluorescein-O-acetate for precolumn fluorescence derivatization of amino acids and oligopeptide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Sci., 2001, 39, 365-369.16.Hong Wang, Wei-Sheng Wang and Hua-Shan Zhang. A spectrofluorimetric method for cysteine and glutathione using the fluorescence system of Zn(II)-8-hydroxyquinoline-5-sulphonic acid complex.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01, 57, 2403-2407.17.Hong Wang, Yuan-Yuan Zhao, Hong Jin, Hua-Shan Zhang N-Hydroxysuccinimidyl-a-naphthylacetate as a derivatizing reagent for amino acids and oligopeptides in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Liq. Chromatogr. Rel. Technol., 2001, 24(20), 3157-3170.18. ZHANG XIAN ,WANG HONG,ZHANG HUA SHAN, Spectro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magnesium with 7-(8- hydro xy-3,6-disulfonaphthylazo)-8-hydroxyquinoline-5-sul-fonic acid WUHAN UNIVERSITY JANURUAL OF NATURALSCIENCE,6(4),83(2001),19.Yuan-Yuan Zhao, Zhi-Zhong Jing, Hua-Shan Zhang*,The determination of impurities in caprolactam by capillary gas chri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icrochemical Journal,2001, 69, 213-21720.Shu-Cai Liang, Hong Wang, Zhi-Min Zhang, Xian Zhang, Hua-Shan Zhang. Direct spectri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glutathione in biological samples using 5-malermidyl-2-(m-methylphenyl) benzoxazole. Anal. Chim. Acta, 2002, 451(2), 211-219.21.Xian Zhang, Hong Wang, Shu-Cai Liang, Hua-Shan Zhang. Spectro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nitric oxide at trace levels with 5, 6-diamino-1, 3-naphthalene disulfonic acid. Talanta, 2002, 56(3), 499-504.22. 黄文胜,王红,张军锋,张华山,三氯偶氮氯膦测定铋的显色反应研究, 分析科学学报,18(3),199(2002)23.黄文胜,王红,张军锋,张华山,新显色剂2,6-二碘-4-硝基偶氮氯磷光度法测定铋的研究,分析化学,30(4),470(2002)24.黄文胜,王红,张军锋,张华山,新显色剂间氟偶氮氯磷分光光度法测定铋的研究,冶金分析,22(12),6(2002)25. 黄文胜,王红,张军锋,张华山,三氯偶氮氯膦测定铋的显色反应研究,分析科学学报,18(3),(2002)26.Shu-Cai Liang, Hong Wang ,Zhi-min Zhang,Xian Zhang,Hua-shan Zhang,Spectro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cysteine by 5-maleimidyl-2-(m-methylphenyl)benzoxazole, Spectrochimica Acta A,58,2605(2002)27.Y.-Y.Zhao,Zhi-zhong Jing Hong.Wang,Hua-shan Zhang*, N-Hydroxysuccinimidylphenylacetate as a novel derivatizing reagent for aliphatic amines in gas chromatography,Anal. Chim. Acta, 468,255(2002).28. Zhen Shen, Hong Wang, Shu-cai Liang, Zhi-Min zhang, and Hua-Shan Zhang, Spectro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Reduced Glutathione in Human Blood Using N-[p-(2-benzothi azoyl)-phenyl]maleimide, Analytical Letters,35,(14),2269(2002)29.Hua LI, Hong WANG, Jin-he CHEN, Li-hua WANG, Hua-shan ZHANG*, Yun FAN, “Determination of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in cerebral cortex of rats administered with baicalin prior to cerebral ischemia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l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J. Chromatogr. B, 788,93(2003)30.J-F Zhang,H.Wang,A-X Hou,C-F Wang,H-S Zhang,Speciacion of thulium porphyrin complexes by reversed-phase HPLC,26(6),911(2003)31.Xian Zhang,Hong Wang,Jin–shu Li, Hua-shan Zhang,Development of a fluorescent probe for nitric oxide detection based on difluoroboradiaza-s-indacene fluorophore,Anal.Chim.Acta,481,101(2003)32. Xian Zhang,Hong Wang,Ni-na Fu, Hua-shan Zhang,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trite with rhodamine 110, Spectrochimica Acta A,59,1667(2003)33. Li-wei Cao, Xin Liu, Hong Wang, Hua-Shan Zhang. Spectro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aliphatic amines using a new fluorigenic reagent:2,6 -dimehtylquinoline-4-(N- succinimidyl)-formate,Talanta,56,973(2003).

近五年来发表的论文

1 .慢性 HBV 感染者 T 细胞 CD28 表达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分析,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2 , 22 ( 2 ): 235-236 (第一作者)2 .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 B7-CD28 及 IL-12 、 IL-10 的相关性,免疫学杂志 2002, 18 (6): 452-455 (第一作者)3 .新鲜大蒜与醋大蒜在不同条件下的抗菌效能,浙江预防医学 2003 , 15 ( 7 ): 80 (第二作者)4 . The Modulation of Thymosin Alpha 1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urin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in the Absence or Presenc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04,4(4): 539-546 (SCI ,第一作者 )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 IL-2 、 IL-10 、 IL-12 、 IFN-γ 水平的关系初探,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年 05 期(第三作者)6 . CTLA-4 调节作用的机制及其在抗感染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 , 32 ( 3 ): 153-155 , 187 (第一作者)7 .树突状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 4 ( 3 ): 234-237 (第一作者)8 . Induction of Tc1 response and enhanced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ctivity in mice by dendritic cells transduced with adenovirus expressing HBsAg. Clinical Immunology, 2006,119(3): 280-290. (SCI ,第一作者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T 细胞标记物表达及细胞因子水平与中医分型的关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年 6 月 15 日 ;13(11):1364-1367 (第三作者)10 . HBsAg 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浙江预防医学 2006 , 18 ( 6 ): 1-3 , 11 。(第一作者)11 . HBsAg 重组腺病毒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 BALB/c 小鼠抗 HBV 免疫的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6 , 26 ( 6 ): 553-559 。(第一作者)12 . HBsAg 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 HBV 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应答。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 24 ( 5 ): 306-310 。(第一作者)

近五年共撰写发表及录用论文92篇,其中SCI/EI论文70篇。发表论文目录 :[1] 谢建中,杨育,张晓微,康国旭,李斐.基于FCM和模糊质量屋的广义客户需求及资源配置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3.( EI:20151800797428)[2] 杨涛,杨育,张东东. 考虑客户需求偏好的产品创新概念设计方案生成[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4(EI:20152200887621)[3] 杨涛;杨育; 薛承梦;张雪峰;焦;.考虑客户需求偏好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评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2,417-426.(EI: 20151600746416)[4] 张雪峰,杨育,于国栋,杨涛.面向产品创新任务的协同客户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EI:20151200650605)[5] Su, JF,Yang, Y,Yang, T,Zhang, XF,Liu, L. SIMULATION OF CONFLICT CONTAGION IN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2015,14,134-144.( SCI:000351950800012)[6] 李斐,杨育,苏加福,陈倩,谢建中. 协同产品创新中的创新客户流失预测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1(EI:20151200650608)[7] 谢建中,杨育,陈倩,李斐.基于改进BASS的短生命周期产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1.(EI:20151200650609)[8] 张雪峰, 杨育, 于国栋. 基于任务分解结构的协同创新客户贡献度测度[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9] 张雪峰, 杨育,苏加福. 面向产品创新任务的协同客户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10] Zhang Xuefeng, Yang Yu, Zhang na,Yang Tao. Robustness Analysis of Super Network Consisting of Product Development Tasks, Customers and Customers’ Knowledg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bri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已录用).[11] 张雪峰, 杨育, 于国栋. 基于知识视角的协同创新客户选择[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12] 杨育, 于国栋, 李斐,张雪峰.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鲁棒性分析与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13] 于国栋;杨育;谈文静.考虑客户流失及其波及效应的协同产品创新客户重要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核心,已录用)[14] 于国栋;杨育;李斐;张雪峰.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鲁棒性分析与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I,已录用)[15] 杨涛,杨育,张雪峰,于国栋,薛承梦. 基于客户聚类分析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案评价决策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07):1669-1678.(已刊出)[16] Yu G.D., Yang Y. Zhao X. Multiobjective Dynamic Fuzzy Scheduling and Its Algorithm in Product Collaborative Design Considering Emergency.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 已录用[17] Yu G.D., Yang Y., Zhang X F. Li C.. An integrated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for requirements changes of customized product: based on changes impacts on product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已录用[18] Yu G.D., Yang Y. Zhao X., Li G., Multi-objective rescheduling model for Product Collaborative Design Considering Disturb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2014,13(4):472-484 (WOS:000346958200007)[19] Beifang Bao,Yu Yang, Qian Chen ,Aijun Liu,Jiali Zhao.Task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Collaborative Customized Product Development Based on Double-population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July 4, 2014 .(EI:IP53227536)[20] Beifang Bao, Yu Yang, Aijun Liu, Jiali Zhao, Leiting Li. Task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Collaborative Customized Product Development Based on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2014,23(1):1-19.(EI:20135017081892)[21] 杨育,赵小华,刘爱军,李斐,胡建军. 业主组织成员选择的权衡模型及求解算法[J]. 重庆大学学报.2014(2). 22-30.(CSCD核心)[22] Xue, Chengmeng; Yang, Yu; Yang, Tao; Zeng, Tingt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 evaluation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matching theory. Computer Modelling and New Technologies,2014,18,174-180.(EI: 20144700214788)[23] 包北方,杨育,李斐,刘爱军. 产品定制协同开发任务分解模型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07:1537-1545.(EI: 201440082006)[24] 包北方,杨育.产品定制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08:1807-1818.(EI:201440081961)已奖励[25] Tao Yang, Yu Yang, Yao Jiao.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for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feature similar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bas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 7, n 5, p .(EI: 201447223544)[26] Li Fei, Yang Yu, Xie Jianzhong, Liu Aijun, Chen Qian. Selection method of customer partners in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2014,23(4): 423-435. (EI : 201444135370)[27] Tao Yang, Yu Yang, Chengmeng Xue. Conflict analysis between task iteration and design capabilities in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ur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8(2): 375-386. (EI: 20141517555799)[28] 李斐,杨育,于鲲鹏,包北方,谢建中. 基于UWG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稳定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4,32(3).464-472. (NSFC管理科学部A类期刊,重庆大学认定的重要期刊)[29] 包北方,杨育,李雷霆,李斐,刘爱军,刘娜. 产品定制协同开发任务分配多目标优化[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4: 739-746.(EI:20142117745020)[30] 李斐,杨育,谢建中,张峰. 协同产品创新中的创新客户重要度评价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 3:537-543.(EI:20141917703903)[31] YU Guodong, YANG Yu, XING Qingson, LI Fei. Research on the time optimization model algorithm of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4,7(1):137-152. (EI: 20141617600763)[32] 杨育,李云云,李斐,邢青松,包北方. 产品协同创新设计任务分解及资源分配[J]. 重庆大学学报,2014(1). 31-38(CSCD核心)[33] Tao Yang, Yu Yang.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sign process considering redesigning activiti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Vol. 12, No. 21, pp. 6325 ~ 6329, 2013.(EI: 20142417805996)[34] 于鲲鹏,杨育,刘娜,李斐,谢建中.复杂网状供应链拓扑特性分析及脆弱性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EI: 20142117745046)[35] Beifang Bao, Yu Yang. Task Granularity Analysis for Task Decomposition in Collaborative Customized Product Develop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2013, 44(14):226-233. (EI:20134016808136)[36] Li Fei, Yang Yu, Su Jia-fu, Xie Jian-zhong. Network centrality analysis in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2013, 43(13):357-367. (EI:20134016797534)[37] 李斐,杨育,谢建中,张峰,包北方. 客户协同创新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36(7):27-31.(CSCD核心)[38] 邢青松, 杨育, 刘爱军, 姚豪. 客户协同设计中基于QTF的产品创新方案生成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3,24(15):2101-2109. (CSCD核心)[39] 邢青松,杨育,刘爱军,于国栋. 协同创新中考虑主体属性特征的时间效率[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4):695-703.(EI:20132116364866)[40] 程博,杨育,刘爱军,陈伟,邢青松. 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大件公路运输路径选择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4):879-887[41] YU Kunpeng, YANG Yu, LI Fei. Emergency Material Requirement Prediction Model for Natural Disaster Based on Wavelet Network [J]. Disaster advances,2013.6(6),12-20.(SCI: 000319408700004)[42] Tao Yang, Yu Yang, Chengmeng Xue.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formance Assessing for CPD Systems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J].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2, 23(4): 796-804. (EI:20130315903567)[43] 邢青松, 杨育, 刘爱军, 于国栋. 考虑主体属性及任务匹配的产品协同设计效率[J].重庆大学学报, 2013,36(10):8-15. (CSCD核心)[44] 邢青松,杨育,刘爱军.知识网格环境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12,23(23):2817-2824.(CSCD核心)[45] 马家齐, 杨育, 李斐, 谢建中.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目标重要度的确定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 (CSCD核心,已录用)[46] 赵小华,杨育,刘爱军,李斐,杨洁. 考虑能力演化的研发项目组合进度仿真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11): 2530-2536.(EI:20125215843553)[47] 刘爱军,杨育,李斐,邢青松,陆惠, 张煜东. 混沌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及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47(10):1722-1730(EI:20135217143885)[48]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陆惠,赵小华,张煜东,曾强,姚豪. 复杂制造环境下的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8(11):2446-2458.(EI: 20125215843543)[49] 张峰, 杨育, 贾建国, 王家天. 协同生产网络组织的失效模式与脆弱性关联分析[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18(6):1236-1245. (EI:20123415365303).[50] 张峰, 杨育, 贾建国, 王家天. 企业协同生产网络的拓扑特性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5(6):21-27. (EI:20124115554465)[51] 张峰,杨育, 包北方, 贾建国, 王家天. 协同生产网络组织的系统脆弱性分析[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18(5):1077-1086.(EI:20122815240359)[52] 张峰, 杨育, 贾建国, 王家天. 基于无向加权图的协同生产网络脆弱性分析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23(10):1216-1220. (CSCD核心)[53] 杨育, 邢青松, 刘爱军, 王立存, 于国栋, 谢建中.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的组织模型及协调效率[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18(4):719-728.(EI:20122415119499)[54] 王永锋,杨育,顾永明,求解带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的混沌遗传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29(7):2422-2425+2456.(CSCD核心)[55] Xie jianzhong, Yang Yu, Chen Wei. ESTIMATION OF NEWPRODUCTS COST BY MEANS OF ABC & DYNAMIC FUZZY NEURAL NETWORK [J]. METALURGIA INTERNATIONAL.2012.17(10):138-144.(SCI 000307370200024)[56] Xie jianzhong, Yang Yu, Tao Yunhai, Chen Wei. A Study on Business Process Dynamic Evalu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Fuzzy-EAH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2012,4(22):56-65.(EI:20125215844380)[57] Li Fei, Yang Yu.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BASED ON PSO-WNN [J]. METALURGIA INTERNATIONAL. 2012. 17(7): 118-124. (SCI:000304382600021)[58] Aijun Liu, Yu Yang, Hao Yao, Xuedong Liang. Improved Immune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on Hybrid Chaotic Maps and Its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1):422-432.(EI:20120614750402)[59] Xiaohua Zhao, Yu Yang, Jie Yang, Aijun Liu, Jianguo Jia. System dynamic modeling of owners' Influences on the Outcome of Mega-projects: a Case Study from China’ Influences on the Outcome of Mega-projects: a Case Study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7(3):91-100.(EI: 20121114854960)[60] Xiaohua Zhao, Yu Yang, Aijun Liu, Jie Yang. A Dynamic and Fuzzy Modeling Approach for Multi-objective R&D Project Portfolio Selec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1):36-44. (EI: 20120614750357)[61] Yongfeng Wang, Yu Yang, Yongming Gu. Research on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Based on Ontology[J].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1):86-93. (EI: 20120614750363)[62] Xing QingSong, YANG Yu , LIU Ai-jun , YAO Hao. Research on Knowledge Sharing for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Grid [J].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7(1):102-112. (EI 20120614750365)[63] Kunpeng Yu, Yu Yang, Jingbo Guo, Tao Yang. Research on Production Plant Layout Optimization Based on Improved Genetic Annealing Algorith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2012.4(5):329-336. (EI 20121514938351)[64] Bao Beifang, Yang Yu, Li Leiting, Xu Yongfei, Li Fei. Product collaborative design scheme evaluation based on gray statistical evaluation and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metho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1):88-96.(EI:20120714765692)[65] Jiaqi MA, Yu YANG, Fei LI. Research on Multi-level Design Method of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Rough Sets Theory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 l (7): 1- 8. (EI 20121114854950)[66] Fei Li, Yu Yang, Jianzhong Xie, Xiaohua Zhao, Jiaqi Ma, Yunyun Li. A Dynamic and Fuzzy Modeling Approach for Multi-attribute New Product Idea Screening and Portfolio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4(1): 96 -104. (EI 20120614757932)[67] Bo Cheng, Yu Yang, Feng Zhang. The Researching of Stress Checking System for Over-size Product Road Transpor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4(8):288-~297. (EI :20122215075745)[68] Jiaqi MA, Yu YANG, Fei LI, ,Feng ZHANG, ,Xiong LUO. Research on an Evaluation Method of Custom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sign Scheme Based on R-A-WN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4(8):298-~306. (EI : 20122215075746)[69] Jianguo Jia, Yu yang, Tao Yang, Aijun Liu. Research on the Reliability of Integrated Chemical Production Sites Based on BD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6(4): 87– 94.(EI:20121314903462)[70] Jianguo Jia, Yu Yang, Tao Yang, et al. Research on Dynamic Programming of the Series Manufacturing System Reliability Alloca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EI:20121814980220)[71] 程博,杨育,罗雄,李斐. 长货跨装挂车公路弯道路径建模与动态仿真[J] 重庆大学学报.2012.35(2):118-122(EI:20121314899363)[72] 程博,杨育,刘柏林,申世杰. 液压鹅颈挂车转弯建模与轨迹动态仿真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23(4):485-503.(CSCD核心)[73] 曾强,杨育,程博,杨洁. 平顺移动下等量分批FJSP多目标优化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12.24(5):1046-10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A级期刊、CSCD核心)[74] 王永锋,杨育,刘爱军. 基于RFID技术的生鲜肉类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设计[J] . 现代科学仪器.2012.(1):15-21.(重庆大学高水平期刊)[75]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陆惠,张煜东.含精英策略的小生境遗传退火算法研究及其应用[J]. 中国机械工程.2012.23(5):556-563.(CSCD核心)[76] 贾建国,杨育,张维平,刘娜,杨涛.一体化装置故障诊断及系统可靠性规划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3):877-884.(CSCD核心)[77] Chengmeng Xue, Yu Yang, Beifang Bao. Evaluation of product customizati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 2012, 4(20): 506-515. (EI:20124715701814)[78] Chengmeng Xue, Yu Yang, Tao Yang. The Fuzzy Cluster Analysis on Impacting Factors i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Orienta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7(21): 70 ~ 79.(EI:20125015781071)[79]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姚豪,张煜东,周振宇. 基于改进免疫克隆算法的job shop调度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11.34(10):61-67. (EI 20114714541532)[80]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陆惠,张煜东. 多目标模糊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中的多种群遗传算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9):1954-1961.(EI 20114514503954)[81]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12):2629-2637.(EI: 20120814774647)[82] 王永锋,杨育,顾永明.基于S3C2440和Linux的温湿度测控系统设计[J]. 现代科学仪器.2011(6):37-46.(重庆大学高水平)[83] 贾建国,杨育,刘爱军,刘娜,王家天,刘姣姣.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11). 34-40.(CSSCI期刊)[84] 曾强,杨育,王勇智,程博. 复合工艺流程下批量生产车间调度多目标优化[J]. 中国机械工程,2011,(2). 190-196.(CSCD期刊)[85] 杨育,王小磊,曾强,杨洁,邢青松. 协同产品创新设计优化中的多主体冲突协调[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1-9.( EI 20111313881850)[86] 曾强,杨育,王小磊,邢青松. 应用需求时间窗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优化模型[J]. 重庆大学学报,2011,(2).86-94.( EI 20111313882131)[87] 曾强,杨育,王小磊,文颖.并行机作业车间等量分批多目标优化调度[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17(4).816-825. (EI 20112214022475)[88] 曾强,杨育,王小磊,王永锋. 基于多规则设备分配及工序排序的FJSP多目标集成优化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5).980-989.( EI 20112514082246)[89] 曾强,杨育,沈玲,张进春. 基于准时交货的批量生产FJSP多目标优化[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8).1780-1789.(EI:20113814344046)[90] Aijun Liu, Yu Yang,Xing Qingsong, Hao Yao. Improved Collaborative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for Job Shop Scheduling Optimization[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1.4(6-7) 2180–2183. (SCI: 000295057600052)[91] Zeng, Qiang; Yang, Yu; Liang, Xuedong; Ma, Jiaqi.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Equal Batch Splitting Flexible Job-Shop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Multiple Process Flows[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1.4(4-5):1808-1813.(SCI: 000294372900097)1995~2010年,共发表论文70余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