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文化外交期刊官网投稿

发布时间:

文化外交期刊官网投稿

我看中国外交文化——以“和谐世界”为例【内容摘要】本文以“和谐世界”的分析为重点,论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阐述了中国外交文化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关键词】中国外交 外交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和谐世界 “和”文化【正文】外交文化外交文化是最近几年出现的词汇,如何对它进行定义?严格的说,要先考察什么是文化,然后可能对外交文化就能比较清楚了。然而文化概念很难界定,其内涵宽泛而模糊,在此仅采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文化是人类改变环境、适应生存的能力和方式,是人类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① 。由此文化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外交文化指在外交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财富”② 这一狭义的外交文化定义是比较恰当的。从以上定义可见,一国的外交文化的特征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其民族文化,确切地说来源于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外交实践的结合。正是由于各国在外交实践中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民族文化的影响或印迹,因此尽管外交实践与外交理论在各国都大同小异,但仍然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例如俄罗斯的外交文化就因其独特的文明而具有西方化和东方情结,不安全感和扩张主义等特征③ ;又如美国的外交文化因 “美国例外论”等独特文化则具有普世主义、道德主义等特征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外交文化资源。中国外交文化体现在中国外交理论和中国外交实践两个方面,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等理论,又如中国不附带政治条件的对外经济援助等实践。中国外交文化内容庞大,涉及面广,笔者因能力与时间所限不可能一一涉及。本文仅取中国外交理论的最新成果即“和谐世界”作为重点,探讨中国外交文化的特征,着重于探讨中国外交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与渊源。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是中国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外交理论,它区别于任何西方的外交理论,体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天下”文化等,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的硕果,也是对世界外交理论的贡献。和谐世界最早见于2005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其中提到“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 任 火.(1991).什么是文化——兼谈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渤海学刊,(2),76-79.张宏喜.(2006).打造外交文化.世界知识,(16),54-57.③ 赵淑芳.(2004).俄罗斯外交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东北亚论坛,13(4),50-54.④ 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2004).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②1/4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⑤ 可见当时提及的和谐世界仅应用于文化领域,相对于“文明的冲突”而言,主张各国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时隔不久,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丰富了和谐世界的内涵。此时的和谐世界不再局限于文化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它的具体内涵则包括: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⑥ 此后,和谐世界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外交场合频繁使用的标志性词汇,它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地位得以确立。作为中国外交的最新理念,又时值中国迅速崛起之时,和谐世界理念受到学界的热议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据笔者调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论文总数多达万余篇,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新闻多达百万余条。和谐世界理念获得世人的认可,并且被认为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谐世界与“和”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和”文化,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周易·乾卦·彖》即有“保贞大和,乃利贞”,《尚书·皋陶谟》中也有“同寅协恭,和衷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词语诸如“和衷共济”、“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等都包含着美好的愿望。⑦ “和”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和”被张艺谋导演选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汉字。“和”文化内涵丰富,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地球甚至于宇宙的整体和谐;又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⑧ 其中前两者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直接来源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是“和”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高目标,包括了“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在西方视野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然成为人索取资源和财富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曾经促进了现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一个平的地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市场的国际化和公平的竞争平台不断吸引着我国众多的企业。但新的竞争环境,新的软实力对我国很多的企业来说还是陌生的。在2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摸索与磨练中,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纷纷将眼光投降海外。随着企业"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品牌日渐踏入国际市场。但如何使中国的品牌被认可、被推崇,在我们企业不断强化高效发展,建立硬实力的同时,文化因素的地位日趋突出。文化,是支撑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让文化走出去,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合影响力,业已成为中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抉择。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明也是人类文明最优秀的一支,但是我们的文化弱势在世界上明显地表现出来。我们知识生产的总量赶不上发达国家,中文信息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很小很小,到国外一看几乎看不到中国的文化影响有多少,这与我们当前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大国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我们老是消极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为什么不走出去渗透他人呢?因此,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我们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当确定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在以往对外文化交流中,往往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武术气功在世界上已众所周知,甚至广为流传。但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弘扬缺极度缺乏,许多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尚存有偏见或片面了解甚至不了解。许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还停留在物资馈缺、社会保守动荡的旧社会时代。每每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中国鳞次栉比的一片繁荣而惊讶感叹之时,我们除了骄傲之外,还应感到惭愧。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新世纪新文明并未被世界有目共睹。因而,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重视介绍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树立当代中国新形象。为了使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充分地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多地推出题材扩展、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内涵丰富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既要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要让人体会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创新来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进而塑造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新形象。二、要加强政府、企业与民间对外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创新意识不够,资金实力与融资渠道明显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缺乏既懂文化贸易又懂艺术的双料人才等。代表们认为,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担任的角色不仅是强心针,还应是推动器。政府应当从政策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减少审批步骤,放宽审批条件,在工商税务方面都给予想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与个人以最大的优惠。为了深入与群众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为民间文化的发扬广大,为政府、企业与民间的密切交流,给予最大的支持。三、加强文化外交,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1999年和2000年,中法两国元首在互访时作出互办文化年的重要决定。随后,两国互有邀约:从2003年至2005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这两个文化盛会统称中法文化年。如今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刚刚在法国人民的惊叹与掌声中落下帷幕。10个月内,我国一批又一批演员、画家、学者、作家,怀着诚意,激情丰盈,飞赴法兰西。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全境的370多项中国文化展示活动深深地震撼了法国。从中国传统孔子文化熏陶,一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再到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涉及教育、科技、广电、传媒、时尚、体育、宗教、建筑、旅游等广泛领域。从内容上看,"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三个主题并重;从形式上看,音乐、舞蹈、时装表演,书画展、图书展、文物展、服饰展……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风格上看,即展示了古老中国风采神韵,也宣扬出现代中国的勃勃生机。除此之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广州和武汉分别在其法国友城巴黎、马赛、图卢兹、普阿兰大区、里昂和波尔多举办文化周活动,巩固和加深了姊妹城市间的交往和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法国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除巴黎外,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海外省都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掀起一股"中国热潮",这股热潮又随着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揭幕而持续下去。2005年,法国人同样带来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即将在中华大地上一展雄风!如今,我们又有了意大利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这种文化年的形式得到了弘扬,但我认为不单单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文化外交,是务实外交很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相似文化相得益彰,兼续并进,更可以使相异文化经过冲击、接纳、吸收、观摩、反刍、消化、内化相互理解包容,从而更利于解决国际事务中矛盾纠纷。四、中国文化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走出去中国文化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必须是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而不能是零散的游击战。每年都应当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地推广中华文化。围绕主题,各地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有助于国际人士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在中国文化的组织协调工作中,除了中央的政策与调控,还应加强文化产业中各协会内部与协会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促进中国文化有组织地向海外发展。各地区的文化机构之间,各专业的文化机构之间应开展有序的竞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将中国文化展现给国际社会。作为各个文化产业的核心机构,各文化协会还肩负着发掘民间文化艺术、保持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艺术新概念的重任,将中国文化保持、繁荣、光大。五、稳步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建立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心中,与祖国最亲切的联系就是中国驻外各种使馆与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给这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代表们提供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肩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广和普及汉语、展示我国悠久文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作为。现在全世界已经有6千多万人在学习汉语,进行汉语水平的考试,这一数字还在飞速剧增,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文化中心与其外交机构紧密配合,在世界各地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同样要善于利用文化中心这一重要渠道,在世界上构筑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前沿阵地。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要加强与该国文化机构的合作。定期举办汉语教学、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招待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普及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尽可能扩大文化中心在该国的影响,创立中国文化中心品牌。中国文化中心更要重视对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国内文化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每个文化中心都应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站,通过网络与国内有关部门合作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与中国数字图书馆链接,丰富文化中心的信息传播手段。再通过利用出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手段为海外世界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途径。六、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产品走出去关键是企业走出去,要制定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政府应加强对走出去文化企业的支持,放宽行政审批。一方面扶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立足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更应鼓励民间从事文化事业的私营民营企业走出去。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不吃国有的大锅饭,在国外的成活率高,应放宽对这些企业的政策。同时,就像在全国各省市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出口服务中心,帮助中小文化企业加强走出去的业务。除了政府领导之外,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给予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以最大的扶持。应象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加强和加大进出口银行和进出口保险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以帮助解决走出去企业的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应加强走出去企业与所在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处的直接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本国的文化发展信息,并可帮助中国驻外机构获悉海外市场文化最新动态,积极促进互动交流。七、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无论是中外文化交流,还是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目的都在于要将中国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为国际市场所认可。除了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展览等各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还应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通过这些当代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来推广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已经在124个国家落地。国际频道以新闻类节目为主导,以文化类节目为支撑,以对台湾报道为重点。国内应该加强电视对外的传播。不仅中央电视台可以对外,各省的电视台也可以对外。同时,还应当大量聘用外国人来帮中国做在国外的传播。就像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大量聘用中国人一样,中国在国外的工作为什么不可以大量聘外国人。我认为中国还应该加强其他语种的对外宣传,特别是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葡萄牙等大语种全天候的宣传。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的新闻和图书出版业也应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新闻出版之间的市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而是被推到了国际平台上进行激烈角逐。国际上的一些强势品牌通过多年研究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自身成熟市场运作经验,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新闻和出版市场,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中国的新闻图书出版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格局已全然改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是新闻图书出版大国却不是强国。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其发行量达到上千万份的报刊杂志,其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与国外强势品牌相比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在海外读者中的认同度也偏低。因此新闻出版的走出去战略刻不容缓。我们国内的品牌惟有主动深入到海外出版市场的前沿,主动到海外寻觅读者寻找知音,通过国外的传播渠道、国外专家把中国文化的精品译成外文,才能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成长、壮大。目前中国在国外建立的新闻出版机构对其主流社会的影响还很小,但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业界重视开拓国际市场,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声音将开始传遍世界。在中国新闻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通过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目前的新闻出版,无论从内容、深度还是装帧设计理念上,都与国际化水准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当先寻求与当地出版商实现版权合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实现充分的本土化,逐步熟悉国际期刊业的游戏规则,积累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以期完全打入世界新闻出版的主流市场。一直以注重品牌的发展为核心,最终实现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八、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除了中外交流、企业产品走出去之外,我们还应鼓励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中国已经是一个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中国目前有国外来华的留学生10万人。单看2005年到中国观光旅游的入境人数就达1000多万人次。海外友人的纷纷光临,为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创造了无限良机。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宣传,环境条件都很成熟,可谓天时地利。目前,中国各省市都开始兴办文化节、艺术节,但是参与的人数与涉及的区域,局限性都很强,缺乏广泛的参与与宣传。可以确立一个中国本土的、年度性的、国际性的文化推广传统节日,每年轮流在某一个城市作为举办核心,辐射全国31省市自治区,共同庆祝与推广。其间即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还要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吸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与外国艺术的互动,使其成为权威的、国家级的年度文化盛事,逐步在全球享有声誉。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九、重视留学人员,新华人和国际化文化人才人,是经济文化的灵魂。社会的发展最终在于人才的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必然急需一大批国际化文化人才,具有领先国际意识的新华人。全世界的华人目前有5000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他们中的新一代,受过中外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具有国际化的观念,洞悉中外市场经济和新经济,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文化今天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好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资源。中国的留学人员已接近100万人,目前尚有60多万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再加上最近这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目前在海外有几百万熟悉中国大陆的华人,这些人正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宝贵财富。另外再加上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华人和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华人群体,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是新生文化的传接者,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带领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人才。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在国际间不停地交流与传播最新的资讯,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更是宣扬中国文化的布道士。同时,他们还能带来外国文化在发展中的特色与成果,以供我们学习、借鉴。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简称公共外交中心),是中国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民间外交机构,坐落于北京市建国路78号——北京国贸CBD核心区域,毗邻国贸、华贸中心、中央电视台,主体建筑约14800平米,拥有容纳千人的大型展厅及功能齐全的办公、会议、展览、就餐场馆,是该区域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地之一。公共外交中心于2009年10月建立,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与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原桥艺术中心)联合打造的公共外交平台,原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唐家璇为中心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为顾问,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外交部前副部长吉佩定任会长,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公共外交的践行者马振轩任执行会长。 公共外交中心定位于中国公共外交的先行者、推动者与实践者,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尊重、理解、共融”为理念,努力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平台。公共外交中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各种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推动繁荣的中国。公共外交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策划、举办了联合国文化大使、留法旅美画家陈锦芳博士“艺术与奥运”主题油画作品展;台湾著名旅美、旅法艺术家吴炫三“我们都是一家人”艺术展;喀麦隆旅游推介会——暨喀麦隆美食节;2009非洲美食文化节;“远古的凝视”非洲艺术展;金融危机下的中非民间合作战略研讨会;俄罗斯油画大师绘画精品展;非洲国家大使馆儿童圣诞联欢会;伦敦国会大厦广场G20首脑肖像展;为奥巴马奶奶收养的82个孤儿及肯尼亚捐献百吨大米;“非盟日”46周年庆典;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与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活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奥运畅想》赠画仪式;阿拉伯国家联盟65周年纪念日;“非盟日”47周年庆典活动暨为青海玉树捐赠慈善晚会;亚洲儿童艺术展;中印文化节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公共外交及颇具人文色彩的文化艺术、公益慈善活动百余期。2013年4月8日,公共外交中心迎来了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秘鲁总统欧阳塔·乌马拉·塔索,总统阁下专程出席了中心签约画家于成松创作的总统肖像画交接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年,公共外交中心副会长曲真女士,带领中国企业代表团出席在玻利维亚举行的“玻璃维亚藜麦文化与营养价值国际论坛”,受到该国总统接见;从2013年起,公共外交中心举办“公共外交元宵之夜联欢晚会”,广邀各界特别是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参与,共度中国传统佳节,共享中国文化之美,到2014年已连续举办两届,成为公共外交中心实践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公共外交中心凝心聚力于公共外交的实践,赢得了中外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尊重,随着“非洲之家”的荣誉花落中心,中非投资委员会及亚非人民团结组织等重要机构落户中心,公共外交中心已逐步成长为国际瞩目的中国非官方外交平台,拥有了众多的公共外交战略合作伙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宣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唐家璇,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等先后多次亲临公共外交中心视察、指导,并参与中心举办的各类活动。2008年以来,秘鲁总统、肯尼亚副总理、喀麦隆文化部长、德国莱卡集团主席、拳王霍利菲尔德、球星米拉以及近百位各国政要、外交官、知名人士莅临中心参观访问。作为一家民间外交机构,公共外交中心还主办有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官方网、公共外交网,创办《公共外交》杂志(赠阅型双月刊),并通过公共外交网开办了“国家形象、全民塑造——公共外交讲坛”、“大使面对面”、“危难时刻、紧急护侨”、“聚焦拉美商机——访拉美驻华大使”“投资非洲—访非洲驻华大使”五档大型视频系列栏目,以及“关注阿拉伯”等专题性栏目,以此普及公共外交知识,架设沟通中外桥梁,增进国外公众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中心执行会长马振轩先生以其致力于中国公共外交的不凡业绩,获得“肯中友好大使”、“韩中文化大使”、“玻中友好大使”、“中国骄傲”第十届“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2014年5月,非盟驻华使团团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托·希科尼纳代表非洲驻华使团联盟、非盟驻华使团向马振轩颁发荣誉证书,感谢他为“非洲日”庆祝活动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其为了实现加强中国与非洲各国友谊的使命所付出的努力,并郑重承诺,公共外交中心将永久地成为“非洲之家”。公共外交中心致力于以下工作:(一)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二)推动中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三)推动中外科技、教育、环保等专业领域的互利合作;(四)推动中外人员往来与信息交流;(五)推动中外地方政府和城市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六)举办国际研讨会、展览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七)通过有关业务咨询、会刊、网站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八)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九)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公共外交与人文外交活动。公共外交活动相册

文化外交期刊官网投稿格式

外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文献会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学科属性用《中图法》来分类。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N 自然科学总论B 哲学、宗教 O 数理科学和化学C 社会科学总论 P 天文学、地球科学D 政治、法律 Q 生物科学E 军事 R 医药、卫生F 经济 S 农业科学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T 工业技术H 语言、文字 U 交通运输I 文学 V 航空、航天J 艺术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K 历史、地理 Z 综合性图书 二、简 表(到二级)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2 列宁著作3 斯大林著作4 毛泽东著作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纪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和研究B 哲学0 哲学理论1 世界哲学2 中国哲学3 亚洲哲学4 非洲哲学5 欧洲哲学6 大洋洲哲学7 美洲哲学80 思维科学81 逻辑学82 伦理学83 美学84 心理学9 无神论、宗教C 会科学总论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2 机关、团体、会议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4 社会科学教育、教学5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8 统计学91 社会学92 人口学93 管理学[94]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96 人才学D 政治、法律0 政治理论1/3 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4 工人、农民、妇女运动与组织45 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5/7 世界各国政治8 外交、国际关系9 法律E 军事O 军事理论1 世界各国军事2 军事史3 军事技术4 合成军5 陆军6 海军7 空军81 战略导弹部队82 公安部队、武装警察83 民兵84 其它军队F 经济0 政治经济学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2 经济计划与管理3 农业经济4 工业经济5 交通运输经济6 邮电经济7 贸易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0 文化理论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2 信息与知识传播3 科学、科学研究4 教育8 体育H 语言、文字0 语言学1 汉语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3 常用外国语4 诸语系、语言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0 文学理论1 文学作品综合集2 诗歌作品3 戏剧作品4 小说作品5 报告文学作品6 散文作品69 杂著作品7 民间文学作品8 儿童文学作品9 少数民族文学99 宗教文学作品J 艺术0 艺术理论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2 美术3 连环图画、低幼画册4 音乐、舞蹈5 戏剧、电影、电视艺术K 历史、地理0 史学理论1 世界史2 中国史3/7各国史81 传记85 文物考古89 风俗习惯9 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1 自然科学现状、概况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4 自然科学教育、教学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O 数理科学和化学1 数学3 力学4 物理学6 化学8 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1 天文学2 测绘学3 地球物理学4 气象学5 地质学7 海洋学9 自然地理学Q 生物科学1 普通生物学2 细胞学3 遗传学4 生物学5 生物化学6 分子生物学7 分子生物学81 生物工程学89 环境生物学91 古生物学93 微生物学94 植物学95 动物学96 昆虫学98 人类学R 医药、卫生1 预防医学、卫生学2 中国医学3 基础医学4 临床医学5 内科学6 外科学71 妇产科学72 儿科学73 肿瘤学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76 耳鼻咽喉科学77 眼科学78 口腔科学78 外国民族医学8 特种医学9 药学S 农业科学1 农业基础科学2 农业工程3 农学(农艺学)4 植物保护5 农作物6 园艺7 林业8 畜牧、兽医、狩猎、蚕、蜂9 水产、渔业T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D 矿业工程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F 冶金工业TG 金属学、金属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J 武器工业TK 动力工程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1 综合运输2 铁路运输4 公路运输6 水路运输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2 航空4 航天(宇宙航行)7 航空、航天医学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2 环境综合研究3 环境保护管理4 灾害及其防治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9 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1 丛书2 百科全书、类书3 辞典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5 年鉴、年刊6 期月、连续性出版物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概括来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接待通则主要有以下12条: 第一节 维护形象。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第二节 不卑不亢。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第三节 求同存异。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第四节 入乡随俗。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第五节 信守约定。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第六节 热情有度。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第七节 不必过谦。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第八节 不宜先为。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第九节 尊重隐私。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第十节 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第十一 爱护环境。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第十二 以右为尊。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第十三节 衣着。接待人员在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着装要得体而应景,不能雷同。公务场合要庄重保守、端庄大方、严守传统,不能强调个性、过于时髦、显得随便,最好穿深色毛料的套装、套裙或制服,不允许身穿夹克衫、牛仔装、运动装、健美裤、背心、短裤、旅游鞋和凉鞋,衣服不能过于肮脏、折皱、残破、暴露、透视、过大、过小或紧身。社交场合主要指宴会、舞会、晚会、聚会等应酬交际场合,服装应突出时尚个性,可穿时装、礼服或民族服装,最好不要穿制服或便装。休闲场合穿着应舒适自然,忌正正规规。在正式场合,接待人员穿着要正确得体,所有衣扣要扣严,不能换起袖管或裤角,衣袋或裤兜里不宜装过多的东西,衣服上商标要先行拆除,穿西装最好内着白色衬衣,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打领带,不穿或少穿羊毛衫,全身上下衣着应保持在三种色彩之内。 第十四节 化妆。化妆是一种通过对美容用品的使用,来修饰自己的仪容,美化自我形象的行为。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有助于体现单位的令行禁止和统一性、纪律性,有助于使其单位形象更为鲜明、更具特色。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参加公务活动而不化妆,就会被交往对象不由分说地理解为蔑视对方,或是一种侮辱。在公务活动中,一般要求职员在美容化妆这一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必须遵守如下几项规则:规则之一,应当化以淡妆为主的工作妆。工作妆的主要特征是,简约、清丽、素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它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许显得脂粉气十足。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而又传神。规则之二,应当避免过量地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通常认为,与他人相处时,自己身上的香味在一米以内能被对方闻到,不算是过量。如果在三米开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旧能被对方闻到,则肯定是过量使用香水了。规则之三,应当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尤其是要在工作岗位上当众这样做,则是很不庄重的,而且还会使人觉得他们对待工作用心不专,只把自己当成了一种“摆设”或是“花瓶”。特别需要提到一点,女士们千万不要当着一般关系的异性的面,为自己化妆或补妆。规则之四,应当力戒与他人探讨化妆问题。规则之五,应当力戒自己的妆面出现残缺。 第十五节 仪容。眼是心灵之窗,交往时,要行注目礼,目光与对方接触时间累计应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50-70%,目光切忌呆滞、漠然、偷窥、左顾右盼和挤眉弄眼。微笑是接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不宜开口大笑,满口牙齿一览无余。恰到好处的化妆使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但尽量不要显露修饰痕迹,不宜浓妆艳抹,不宜在公共场合化妆,男士尤其不要油头粉面。发型不可怪异前卫。接待人员每天都要定时清洁面容、保持口腔卫生,勤修指甲、不蓄胡须。 第十六节 举止。举止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水平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接待人员站要如松,挺拔笔直、舒展俊美、庄重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积极向上,不要过于随便,探脖、塌腰、耸肩、弯腿、抖足或双手插腰及放在裤兜里均不足取。坐要如钟,不可前倾后仰、歪歪扭扭、高翘二郎腿。行走如风,步态要协调稳健、轻松敏捷,忌内八字和外八字,不能弯腰驼背、歪肩晃膀、扭腰摆臀、左顾右盼。手势不宜单调重复,打招呼、致意、告别、欢呼、鼓掌都要注意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时间长短,不可过度,尤其不要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剔牙、咬指甲、挖鼻屎、搓泥垢、打哈欠、修指甲、揉衣角。咳嗽、吐痰、打喷嚏都要避免大声,更不能正面对人。向人致意、鞠躬、介绍、递物、接物都要诚心诚意,表情和蔼可亲,神情专注。 第十七节 谈吐。要注意语言文明、语气诚恳、语调柔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称呼要多用尊称、敬称,少用爱称、昵称、别称、尽量不要直呼其名;交谈内容要使对方感到自豪、愉快、擅长和感兴趣,要格调高雅、欢快轻松,不要涉及对方自身弱点与短处、个人隐私、庸俗下流和怪力乱神之类的东西及小道消息。发问要适时,要多谈大家,少谈自己,交谈中自吹自擂、说个没完、无事不晓、语言刻薄、逢人诉苦、不言不语都是不受欢迎的。谈话时要有礼有节、尽心倾听有问必答,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谈话或随便走开,更不能面带倦容、打哈欠、看手表,男子不要加入女士圈内的议论,与异性谈话要简短、谦让,争论有节制,不要随意开玩笑。 第十八节 美发。美发,一般是指对人们的头发所进行的护理与修饰。在正常情况之下,人们观察一个人往往是“从头开始”的。经常会给他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护发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经常地保持健康、秀美、干净、清爽、卫生、整齐的状态。要真正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在头发的洗涤、梳理、养护等几个方面好自为之。洗涤头发,一是为了去除灰垢,二是为了清除头屑,三是为了防止异味,四是为了使头发条理分明。此外,它还有助于保养头发。经过修饰之后的头发,必须以庄重、简约、典雅、大方为其主导风格。不管为自己选定了何种发型,在工作岗位上都绝对不允许在头发上滥加装饰之物。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彩色发胶、发膏。男士不宜使用任何发饰。女士在有必要使用发卡、发绳、发带或发箍时,应使之朴实无华。其色彩宜为蓝、灰、棕、黑,并且不带任何花饰。绝不要在工作岗位上佩带彩色、艳色或带有卡通、动物、花卉图案的发饰。若非与制服配套,在工作岗位上是不允许戴帽子的,各种意在装饰的帽子,如贝雷帽、公主帽、学士帽、棒球帽、发卡帽,或是用以装饰的裹头巾,戴在正在上班的人士头上,与之都是很不协调、很不相称的。

文化外交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一个平的地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市场的国际化和公平的竞争平台不断吸引着我国众多的企业。但新的竞争环境,新的软实力对我国很多的企业来说还是陌生的。在2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摸索与磨练中,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纷纷将眼光投降海外。随着企业"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品牌日渐踏入国际市场。但如何使中国的品牌被认可、被推崇,在我们企业不断强化高效发展,建立硬实力的同时,文化因素的地位日趋突出。文化,是支撑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让文化走出去,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合影响力,业已成为中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抉择。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明也是人类文明最优秀的一支,但是我们的文化弱势在世界上明显地表现出来。我们知识生产的总量赶不上发达国家,中文信息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很小很小,到国外一看几乎看不到中国的文化影响有多少,这与我们当前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大国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我们老是消极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为什么不走出去渗透他人呢?因此,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我们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当确定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在以往对外文化交流中,往往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武术气功在世界上已众所周知,甚至广为流传。但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弘扬缺极度缺乏,许多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尚存有偏见或片面了解甚至不了解。许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还停留在物资馈缺、社会保守动荡的旧社会时代。每每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中国鳞次栉比的一片繁荣而惊讶感叹之时,我们除了骄傲之外,还应感到惭愧。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新世纪新文明并未被世界有目共睹。因而,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重视介绍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树立当代中国新形象。为了使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充分地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多地推出题材扩展、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内涵丰富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既要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要让人体会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创新来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进而塑造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新形象。二、要加强政府、企业与民间对外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创新意识不够,资金实力与融资渠道明显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缺乏既懂文化贸易又懂艺术的双料人才等。代表们认为,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担任的角色不仅是强心针,还应是推动器。政府应当从政策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减少审批步骤,放宽审批条件,在工商税务方面都给予想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与个人以最大的优惠。为了深入与群众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为民间文化的发扬广大,为政府、企业与民间的密切交流,给予最大的支持。三、加强文化外交,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1999年和2000年,中法两国元首在互访时作出互办文化年的重要决定。随后,两国互有邀约:从2003年至2005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这两个文化盛会统称中法文化年。如今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刚刚在法国人民的惊叹与掌声中落下帷幕。10个月内,我国一批又一批演员、画家、学者、作家,怀着诚意,激情丰盈,飞赴法兰西。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全境的370多项中国文化展示活动深深地震撼了法国。从中国传统孔子文化熏陶,一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再到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涉及教育、科技、广电、传媒、时尚、体育、宗教、建筑、旅游等广泛领域。从内容上看,"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三个主题并重;从形式上看,音乐、舞蹈、时装表演,书画展、图书展、文物展、服饰展……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风格上看,即展示了古老中国风采神韵,也宣扬出现代中国的勃勃生机。除此之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广州和武汉分别在其法国友城巴黎、马赛、图卢兹、普阿兰大区、里昂和波尔多举办文化周活动,巩固和加深了姊妹城市间的交往和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法国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除巴黎外,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海外省都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掀起一股"中国热潮",这股热潮又随着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揭幕而持续下去。2005年,法国人同样带来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即将在中华大地上一展雄风!如今,我们又有了意大利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这种文化年的形式得到了弘扬,但我认为不单单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文化外交,是务实外交很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相似文化相得益彰,兼续并进,更可以使相异文化经过冲击、接纳、吸收、观摩、反刍、消化、内化相互理解包容,从而更利于解决国际事务中矛盾纠纷。四、中国文化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走出去中国文化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必须是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而不能是零散的游击战。每年都应当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地推广中华文化。围绕主题,各地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有助于国际人士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在中国文化的组织协调工作中,除了中央的政策与调控,还应加强文化产业中各协会内部与协会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促进中国文化有组织地向海外发展。各地区的文化机构之间,各专业的文化机构之间应开展有序的竞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将中国文化展现给国际社会。作为各个文化产业的核心机构,各文化协会还肩负着发掘民间文化艺术、保持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艺术新概念的重任,将中国文化保持、繁荣、光大。五、稳步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建立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心中,与祖国最亲切的联系就是中国驻外各种使馆与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给这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代表们提供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肩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广和普及汉语、展示我国悠久文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作为。现在全世界已经有6千多万人在学习汉语,进行汉语水平的考试,这一数字还在飞速剧增,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文化中心与其外交机构紧密配合,在世界各地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同样要善于利用文化中心这一重要渠道,在世界上构筑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前沿阵地。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要加强与该国文化机构的合作。定期举办汉语教学、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招待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普及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尽可能扩大文化中心在该国的影响,创立中国文化中心品牌。中国文化中心更要重视对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国内文化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每个文化中心都应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站,通过网络与国内有关部门合作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与中国数字图书馆链接,丰富文化中心的信息传播手段。再通过利用出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手段为海外世界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途径。六、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产品走出去关键是企业走出去,要制定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政府应加强对走出去文化企业的支持,放宽行政审批。一方面扶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立足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更应鼓励民间从事文化事业的私营民营企业走出去。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不吃国有的大锅饭,在国外的成活率高,应放宽对这些企业的政策。同时,就像在全国各省市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出口服务中心,帮助中小文化企业加强走出去的业务。除了政府领导之外,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给予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以最大的扶持。应象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加强和加大进出口银行和进出口保险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以帮助解决走出去企业的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应加强走出去企业与所在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处的直接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本国的文化发展信息,并可帮助中国驻外机构获悉海外市场文化最新动态,积极促进互动交流。七、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无论是中外文化交流,还是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目的都在于要将中国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为国际市场所认可。除了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展览等各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还应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通过这些当代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来推广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已经在124个国家落地。国际频道以新闻类节目为主导,以文化类节目为支撑,以对台湾报道为重点。国内应该加强电视对外的传播。不仅中央电视台可以对外,各省的电视台也可以对外。同时,还应当大量聘用外国人来帮中国做在国外的传播。就像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大量聘用中国人一样,中国在国外的工作为什么不可以大量聘外国人。我认为中国还应该加强其他语种的对外宣传,特别是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葡萄牙等大语种全天候的宣传。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的新闻和图书出版业也应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新闻出版之间的市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而是被推到了国际平台上进行激烈角逐。国际上的一些强势品牌通过多年研究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自身成熟市场运作经验,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新闻和出版市场,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中国的新闻图书出版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格局已全然改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是新闻图书出版大国却不是强国。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其发行量达到上千万份的报刊杂志,其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与国外强势品牌相比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在海外读者中的认同度也偏低。因此新闻出版的走出去战略刻不容缓。我们国内的品牌惟有主动深入到海外出版市场的前沿,主动到海外寻觅读者寻找知音,通过国外的传播渠道、国外专家把中国文化的精品译成外文,才能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成长、壮大。目前中国在国外建立的新闻出版机构对其主流社会的影响还很小,但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业界重视开拓国际市场,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声音将开始传遍世界。在中国新闻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通过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目前的新闻出版,无论从内容、深度还是装帧设计理念上,都与国际化水准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当先寻求与当地出版商实现版权合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实现充分的本土化,逐步熟悉国际期刊业的游戏规则,积累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以期完全打入世界新闻出版的主流市场。一直以注重品牌的发展为核心,最终实现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八、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除了中外交流、企业产品走出去之外,我们还应鼓励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中国已经是一个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中国目前有国外来华的留学生10万人。单看2005年到中国观光旅游的入境人数就达1000多万人次。海外友人的纷纷光临,为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创造了无限良机。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宣传,环境条件都很成熟,可谓天时地利。目前,中国各省市都开始兴办文化节、艺术节,但是参与的人数与涉及的区域,局限性都很强,缺乏广泛的参与与宣传。可以确立一个中国本土的、年度性的、国际性的文化推广传统节日,每年轮流在某一个城市作为举办核心,辐射全国31省市自治区,共同庆祝与推广。其间即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还要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吸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与外国艺术的互动,使其成为权威的、国家级的年度文化盛事,逐步在全球享有声誉。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九、重视留学人员,新华人和国际化文化人才人,是经济文化的灵魂。社会的发展最终在于人才的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必然急需一大批国际化文化人才,具有领先国际意识的新华人。全世界的华人目前有5000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他们中的新一代,受过中外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具有国际化的观念,洞悉中外市场经济和新经济,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文化今天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好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资源。中国的留学人员已接近100万人,目前尚有60多万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再加上最近这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目前在海外有几百万熟悉中国大陆的华人,这些人正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宝贵财富。另外再加上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华人和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华人群体,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是新生文化的传接者,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带领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人才。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在国际间不停地交流与传播最新的资讯,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更是宣扬中国文化的布道士。同时,他们还能带来外国文化在发展中的特色与成果,以供我们学习、借鉴。

首先说军事方面,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围堵,这一点有目共睹。就是现在,美国和日本的三艘航母、两艘两栖攻击舰率领的一支庞大舰队,就在中国周边的南海海域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对中国示威的意图不言自明。

其次,在政治上,美国也会持续地对中国进行打压,这些年来美国一直在国际上制造反华舆论,试图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虽然美国目前还有着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优势,但肆意地制造反华浪潮,最终只能是令中美关系持续处于低位,甚至是面临破裂的危险。

而如果美国彻底破坏了和中国的关系,那么在诸多国际问题上,中美之间将难以进行合作,而缺少了中国的协助,美国在很多问题上将举步维艰。光是中美之间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冲突,就够美国政府头疼了,而美国方面还得接受在气候问题、环保问题和国际协同反恐问题上,无法得到中国协作的可能性,而一旦中国在这些问题上不帮助美国,实际上就宣判了美国无力完成这些事。

最后,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最有可能失控的方面,那就是经济层面。美国阻止中国崛起,目前发起猛攻的核心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毕竟经济发展将决定国力的差距。

而今天的中美经济,其实早已互相结合在一起,双方互为最主要的进出口市场,两边的供应链是紧密结合的。无论美国政府想做什么,他们都离不开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说的极端一点,要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彻底破裂,美国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造不出来,而要找到快速替代中国的大型进口来源则几乎不可能。

事实上,疫情期间部分供应链的暂停以及随之而来的涨价,就已经让美国民众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要是中美经济彻底脱钩,美国人民的生活会遭受多么大的冲击无须多言,美国必然面临经济崩溃的局面。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扩展资料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1.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3.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4.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1.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2.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推恩令实施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盐铁专卖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文化外交期刊官网投稿入口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简称公共外交中心),是中国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民间外交机构,坐落于北京市建国路78号——北京国贸CBD核心区域,毗邻国贸、华贸中心、中央电视台,主体建筑约14800平米,拥有容纳千人的大型展厅及功能齐全的办公、会议、展览、就餐场馆,是该区域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地之一。公共外交中心于2009年10月建立,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与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原桥艺术中心)联合打造的公共外交平台,原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唐家璇为中心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为顾问,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外交部前副部长吉佩定任会长,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公共外交的践行者马振轩任执行会长。 公共外交中心定位于中国公共外交的先行者、推动者与实践者,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尊重、理解、共融”为理念,努力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平台。公共外交中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各种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推动繁荣的中国。公共外交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策划、举办了联合国文化大使、留法旅美画家陈锦芳博士“艺术与奥运”主题油画作品展;台湾著名旅美、旅法艺术家吴炫三“我们都是一家人”艺术展;喀麦隆旅游推介会——暨喀麦隆美食节;2009非洲美食文化节;“远古的凝视”非洲艺术展;金融危机下的中非民间合作战略研讨会;俄罗斯油画大师绘画精品展;非洲国家大使馆儿童圣诞联欢会;伦敦国会大厦广场G20首脑肖像展;为奥巴马奶奶收养的82个孤儿及肯尼亚捐献百吨大米;“非盟日”46周年庆典;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与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活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奥运畅想》赠画仪式;阿拉伯国家联盟65周年纪念日;“非盟日”47周年庆典活动暨为青海玉树捐赠慈善晚会;亚洲儿童艺术展;中印文化节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公共外交及颇具人文色彩的文化艺术、公益慈善活动百余期。2013年4月8日,公共外交中心迎来了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秘鲁总统欧阳塔·乌马拉·塔索,总统阁下专程出席了中心签约画家于成松创作的总统肖像画交接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年,公共外交中心副会长曲真女士,带领中国企业代表团出席在玻利维亚举行的“玻璃维亚藜麦文化与营养价值国际论坛”,受到该国总统接见;从2013年起,公共外交中心举办“公共外交元宵之夜联欢晚会”,广邀各界特别是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参与,共度中国传统佳节,共享中国文化之美,到2014年已连续举办两届,成为公共外交中心实践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公共外交中心凝心聚力于公共外交的实践,赢得了中外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尊重,随着“非洲之家”的荣誉花落中心,中非投资委员会及亚非人民团结组织等重要机构落户中心,公共外交中心已逐步成长为国际瞩目的中国非官方外交平台,拥有了众多的公共外交战略合作伙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宣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唐家璇,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等先后多次亲临公共外交中心视察、指导,并参与中心举办的各类活动。2008年以来,秘鲁总统、肯尼亚副总理、喀麦隆文化部长、德国莱卡集团主席、拳王霍利菲尔德、球星米拉以及近百位各国政要、外交官、知名人士莅临中心参观访问。作为一家民间外交机构,公共外交中心还主办有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官方网、公共外交网,创办《公共外交》杂志(赠阅型双月刊),并通过公共外交网开办了“国家形象、全民塑造——公共外交讲坛”、“大使面对面”、“危难时刻、紧急护侨”、“聚焦拉美商机——访拉美驻华大使”“投资非洲—访非洲驻华大使”五档大型视频系列栏目,以及“关注阿拉伯”等专题性栏目,以此普及公共外交知识,架设沟通中外桥梁,增进国外公众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中心执行会长马振轩先生以其致力于中国公共外交的不凡业绩,获得“肯中友好大使”、“韩中文化大使”、“玻中友好大使”、“中国骄傲”第十届“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2014年5月,非盟驻华使团团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托·希科尼纳代表非洲驻华使团联盟、非盟驻华使团向马振轩颁发荣誉证书,感谢他为“非洲日”庆祝活动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其为了实现加强中国与非洲各国友谊的使命所付出的努力,并郑重承诺,公共外交中心将永久地成为“非洲之家”。公共外交中心致力于以下工作:(一)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二)推动中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三)推动中外科技、教育、环保等专业领域的互利合作;(四)推动中外人员往来与信息交流;(五)推动中外地方政府和城市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六)举办国际研讨会、展览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七)通过有关业务咨询、会刊、网站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八)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九)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公共外交与人文外交活动。公共外交活动相册

文化外交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哦!谢谢了!!哦,太长了!!我看不懂??我无能为力!!!你是不是要格式呢!!!!!!!!!!!!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二、注释的格式 (一)中文注释: 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4页。 说明:(a)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 如: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 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如出版社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用译著例: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 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 (3)引用编著例: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韩铁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仅有编者的著作。在编者姓名后,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加入“编”或“主编”,再加冒号;其余部分与著作类注释格式同。(b)第二例适用于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这类注释与著作类注释基本相同,但须在书名号后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编者姓名,再在括号后加句号。 (4)引用文集或期刊、杂志内文章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第43页。 说明:(a)先注作者名和篇名,篇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再注出文集或期刊名,文集或期刊名亦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前加“载”字,紧接文集或期刊书名号后注明卷次、册次,然后加逗号;其余与著作类格式同。(b)第一例适用于编者未署名的文集;第二例适用于编者署名的文集。(c)期刊、杂志不必注明编者和出版者。 (5)引用报纸文章例: 陆全武:《国营企业改革中的几个问题》,1994年8月20日《经济日报》,第3版。 《墨西哥股票市场动荡》,199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7版。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署名文章。(b)第二例适用于不署名文章或报道。(c)报纸出版时间须注明年、月、日,并置于报纸名称前。(d)报纸不注“页”,而注“版”。 2、当再次引用同一著作中的资料时,注释中只需注出作者姓名、著作名(副标题可省略)和资料所在的页码;如引文出自报刊文章,报刊名称及出版日期则可以“上引报刊”四字代替。 例: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第79页。 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一分册,第140页。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第435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上引报刊,第44页。 《墨西哥股票市场动荡》,上引报刊,第7版。 (二)英文注释: 1、当首次引用一本著作的资料时,注释中须将该书的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资料所在页码顺序注明。具体格式如下: (1)专著类: Harold U. 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60), pp.23-25. 说明:(a)作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后面加逗号;书名用斜体,手稿中可在书名下用横线标出;书名后紧接圆括号,括号内注出版地,加冒号,后接出版者名称,再加逗号,然后注出版年代;括号后面加逗号,再注出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页码后加句号表示注释完毕;单页页码用 p.表示;多页页码用pp.表示,意为pages。(b)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and或& 连接;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et al.表示and others,如:Donna Worrall Brown et al., Form in Modern English,其余与(a)同。(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以冒号将其与标题隔开,如:Robert K.Murray, The Harding Era: Warren G. Harding and His Administr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69), p.91.(d)著作如系多卷本中的一卷,须在注明页码前,用Vol.加罗马数字标明卷数,如:Ralph F. de Bedts, Recent American History: 1945 to the Present,Vol.II (Illinois: Dorsey Press, 1973), p.169. (2)编著类: Paul M. Angle, ed., The American Reader: From ColumbustoToday (New York: Rand McNally Co.,1958), pp.52-53. 说明:(a)如编者系多人,则须将ed.写成eds.,如:E. B. White & Katherine S. White, eds.,A Subtreasury of American Humor,后面的注释内容与著作类同。(b)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须将著者姓名置于书名前,编者姓名置于书名后,如:George Soule, Prosperity Decade: From War to Depression, 1917-1929 (eds. Henry David et al.,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1975), p.235.亦可不注编者,按著作类注释处理。 (3)文集内文章: Erwin Panofsky, “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tion Picture,” Problems in Aesthelics, ed. Morris Weitz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969), p.326. 说明:(a)文章名不用斜体或划线,与其后的逗号均置于引号内。(b)书名采用斜体,后面注出编者姓名,格式与编著类(b)相同。 (4)报刊文章类: Constance M. Drake, “An Approach to Blake,” College English, XXIX (April 1968), pp.541-543. “Reading Teachers Put on Spot,” The Kansas City Star, May 1, 1969, p.16 A. 说明:(a)第一例为引用期刊中署名文章的注释,期刊名称用斜体,卷号须用罗马数字标明,然后在圆括号内注出版日期;不必注编者、出版者和出版地。(b)第二例为引用报纸中不署名文章的注释,报纸名称用斜体,后面注出版日期。 (5)电子信息类: 如使用因特网上的资料,须注明资料所在站点详细地址:如。 2、再次引用已引用过的著作时,注释格式如下: (1)仅注出作者姓名、页码即可,如: Soule, p.229. E. White & K. White, eds., p.45. (2)如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两本(篇)或两本(篇)以上的著作,则须加注书名, 如:Soule, Prosperity Decade, p.134. (3)本注与紧邻之上注所引资料出于同一著作,可以ibid.代替,意为“引书同上”或“出处同上”(如本注所引著作并非与紧邻之上注、而是与间隔之上注相同,则不可用ibid.代替),如: ③Harold U. 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60), pp.23-25. ④Ibid., p.51(意为与注释③引书相同,页码不同) ⑤Ibid.(意为与注释④引书及页码都相同) 这个说明是本刊采用的基本注释规范,希望向本刊投稿的作者自觉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本注释体例规范。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一个平的地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市场的国际化和公平的竞争平台不断吸引着我国众多的企业。但新的竞争环境,新的软实力对我国很多的企业来说还是陌生的。在2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摸索与磨练中,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纷纷将眼光投降海外。随着企业"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品牌日渐踏入国际市场。但如何使中国的品牌被认可、被推崇,在我们企业不断强化高效发展,建立硬实力的同时,文化因素的地位日趋突出。文化,是支撑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让文化走出去,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合影响力,业已成为中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抉择。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明也是人类文明最优秀的一支,但是我们的文化弱势在世界上明显地表现出来。我们知识生产的总量赶不上发达国家,中文信息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很小很小,到国外一看几乎看不到中国的文化影响有多少,这与我们当前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大国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我们老是消极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为什么不走出去渗透他人呢?因此,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我们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当确定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在以往对外文化交流中,往往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武术气功在世界上已众所周知,甚至广为流传。但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弘扬缺极度缺乏,许多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尚存有偏见或片面了解甚至不了解。许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还停留在物资馈缺、社会保守动荡的旧社会时代。每每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中国鳞次栉比的一片繁荣而惊讶感叹之时,我们除了骄傲之外,还应感到惭愧。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新世纪新文明并未被世界有目共睹。因而,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重视介绍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树立当代中国新形象。为了使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充分地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多地推出题材扩展、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内涵丰富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既要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要让人体会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创新来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进而塑造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新形象。二、要加强政府、企业与民间对外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创新意识不够,资金实力与融资渠道明显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缺乏既懂文化贸易又懂艺术的双料人才等。代表们认为,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担任的角色不仅是强心针,还应是推动器。政府应当从政策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减少审批步骤,放宽审批条件,在工商税务方面都给予想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与个人以最大的优惠。为了深入与群众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为民间文化的发扬广大,为政府、企业与民间的密切交流,给予最大的支持。三、加强文化外交,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1999年和2000年,中法两国元首在互访时作出互办文化年的重要决定。随后,两国互有邀约:从2003年至2005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这两个文化盛会统称中法文化年。如今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刚刚在法国人民的惊叹与掌声中落下帷幕。10个月内,我国一批又一批演员、画家、学者、作家,怀着诚意,激情丰盈,飞赴法兰西。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全境的370多项中国文化展示活动深深地震撼了法国。从中国传统孔子文化熏陶,一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再到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涉及教育、科技、广电、传媒、时尚、体育、宗教、建筑、旅游等广泛领域。从内容上看,"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三个主题并重;从形式上看,音乐、舞蹈、时装表演,书画展、图书展、文物展、服饰展……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风格上看,即展示了古老中国风采神韵,也宣扬出现代中国的勃勃生机。除此之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广州和武汉分别在其法国友城巴黎、马赛、图卢兹、普阿兰大区、里昂和波尔多举办文化周活动,巩固和加深了姊妹城市间的交往和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法国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除巴黎外,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海外省都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掀起一股"中国热潮",这股热潮又随着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揭幕而持续下去。2005年,法国人同样带来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即将在中华大地上一展雄风!如今,我们又有了意大利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这种文化年的形式得到了弘扬,但我认为不单单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文化外交,是务实外交很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相似文化相得益彰,兼续并进,更可以使相异文化经过冲击、接纳、吸收、观摩、反刍、消化、内化相互理解包容,从而更利于解决国际事务中矛盾纠纷。四、中国文化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走出去中国文化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必须是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而不能是零散的游击战。每年都应当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地推广中华文化。围绕主题,各地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有助于国际人士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在中国文化的组织协调工作中,除了中央的政策与调控,还应加强文化产业中各协会内部与协会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促进中国文化有组织地向海外发展。各地区的文化机构之间,各专业的文化机构之间应开展有序的竞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将中国文化展现给国际社会。作为各个文化产业的核心机构,各文化协会还肩负着发掘民间文化艺术、保持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艺术新概念的重任,将中国文化保持、繁荣、光大。五、稳步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建立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心中,与祖国最亲切的联系就是中国驻外各种使馆与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给这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代表们提供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肩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广和普及汉语、展示我国悠久文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作为。现在全世界已经有6千多万人在学习汉语,进行汉语水平的考试,这一数字还在飞速剧增,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文化中心与其外交机构紧密配合,在世界各地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同样要善于利用文化中心这一重要渠道,在世界上构筑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前沿阵地。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要加强与该国文化机构的合作。定期举办汉语教学、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招待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普及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尽可能扩大文化中心在该国的影响,创立中国文化中心品牌。中国文化中心更要重视对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国内文化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每个文化中心都应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站,通过网络与国内有关部门合作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与中国数字图书馆链接,丰富文化中心的信息传播手段。再通过利用出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手段为海外世界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途径。六、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产品走出去关键是企业走出去,要制定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政府应加强对走出去文化企业的支持,放宽行政审批。一方面扶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立足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更应鼓励民间从事文化事业的私营民营企业走出去。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不吃国有的大锅饭,在国外的成活率高,应放宽对这些企业的政策。同时,就像在全国各省市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出口服务中心,帮助中小文化企业加强走出去的业务。除了政府领导之外,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给予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以最大的扶持。应象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加强和加大进出口银行和进出口保险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以帮助解决走出去企业的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应加强走出去企业与所在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处的直接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本国的文化发展信息,并可帮助中国驻外机构获悉海外市场文化最新动态,积极促进互动交流。七、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无论是中外文化交流,还是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目的都在于要将中国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为国际市场所认可。除了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展览等各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还应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通过这些当代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来推广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已经在124个国家落地。国际频道以新闻类节目为主导,以文化类节目为支撑,以对台湾报道为重点。国内应该加强电视对外的传播。不仅中央电视台可以对外,各省的电视台也可以对外。同时,还应当大量聘用外国人来帮中国做在国外的传播。就像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大量聘用中国人一样,中国在国外的工作为什么不可以大量聘外国人。我认为中国还应该加强其他语种的对外宣传,特别是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葡萄牙等大语种全天候的宣传。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的新闻和图书出版业也应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新闻出版之间的市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而是被推到了国际平台上进行激烈角逐。国际上的一些强势品牌通过多年研究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自身成熟市场运作经验,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新闻和出版市场,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中国的新闻图书出版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格局已全然改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是新闻图书出版大国却不是强国。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其发行量达到上千万份的报刊杂志,其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与国外强势品牌相比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在海外读者中的认同度也偏低。因此新闻出版的走出去战略刻不容缓。我们国内的品牌惟有主动深入到海外出版市场的前沿,主动到海外寻觅读者寻找知音,通过国外的传播渠道、国外专家把中国文化的精品译成外文,才能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成长、壮大。目前中国在国外建立的新闻出版机构对其主流社会的影响还很小,但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业界重视开拓国际市场,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声音将开始传遍世界。在中国新闻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通过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目前的新闻出版,无论从内容、深度还是装帧设计理念上,都与国际化水准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当先寻求与当地出版商实现版权合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实现充分的本土化,逐步熟悉国际期刊业的游戏规则,积累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以期完全打入世界新闻出版的主流市场。一直以注重品牌的发展为核心,最终实现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八、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除了中外交流、企业产品走出去之外,我们还应鼓励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中国已经是一个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中国目前有国外来华的留学生10万人。单看2005年到中国观光旅游的入境人数就达1000多万人次。海外友人的纷纷光临,为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创造了无限良机。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宣传,环境条件都很成熟,可谓天时地利。目前,中国各省市都开始兴办文化节、艺术节,但是参与的人数与涉及的区域,局限性都很强,缺乏广泛的参与与宣传。可以确立一个中国本土的、年度性的、国际性的文化推广传统节日,每年轮流在某一个城市作为举办核心,辐射全国31省市自治区,共同庆祝与推广。其间即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还要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吸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与外国艺术的互动,使其成为权威的、国家级的年度文化盛事,逐步在全球享有声誉。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九、重视留学人员,新华人和国际化文化人才人,是经济文化的灵魂。社会的发展最终在于人才的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必然急需一大批国际化文化人才,具有领先国际意识的新华人。全世界的华人目前有5000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他们中的新一代,受过中外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具有国际化的观念,洞悉中外市场经济和新经济,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文化今天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好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资源。中国的留学人员已接近100万人,目前尚有60多万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再加上最近这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目前在海外有几百万熟悉中国大陆的华人,这些人正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宝贵财富。另外再加上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华人和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华人群体,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是新生文化的传接者,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带领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人才。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在国际间不停地交流与传播最新的资讯,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更是宣扬中国文化的布道士。同时,他们还能带来外国文化在发展中的特色与成果,以供我们学习、借鉴。

我看中国外交文化——以“和谐世界”为例【内容摘要】本文以“和谐世界”的分析为重点,论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阐述了中国外交文化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关键词】中国外交 外交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和谐世界 “和”文化【正文】外交文化外交文化是最近几年出现的词汇,如何对它进行定义?严格的说,要先考察什么是文化,然后可能对外交文化就能比较清楚了。然而文化概念很难界定,其内涵宽泛而模糊,在此仅采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文化是人类改变环境、适应生存的能力和方式,是人类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① 。由此文化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外交文化指在外交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财富”② 这一狭义的外交文化定义是比较恰当的。从以上定义可见,一国的外交文化的特征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其民族文化,确切地说来源于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外交实践的结合。正是由于各国在外交实践中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民族文化的影响或印迹,因此尽管外交实践与外交理论在各国都大同小异,但仍然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例如俄罗斯的外交文化就因其独特的文明而具有西方化和东方情结,不安全感和扩张主义等特征③ ;又如美国的外交文化因 “美国例外论”等独特文化则具有普世主义、道德主义等特征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外交文化资源。中国外交文化体现在中国外交理论和中国外交实践两个方面,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等理论,又如中国不附带政治条件的对外经济援助等实践。中国外交文化内容庞大,涉及面广,笔者因能力与时间所限不可能一一涉及。本文仅取中国外交理论的最新成果即“和谐世界”作为重点,探讨中国外交文化的特征,着重于探讨中国外交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与渊源。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是中国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外交理论,它区别于任何西方的外交理论,体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天下”文化等,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的硕果,也是对世界外交理论的贡献。和谐世界最早见于2005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其中提到“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 任 火.(1991).什么是文化——兼谈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渤海学刊,(2),76-79.张宏喜.(2006).打造外交文化.世界知识,(16),54-57.③ 赵淑芳.(2004).俄罗斯外交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东北亚论坛,13(4),50-54.④ 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2004).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②1/4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⑤ 可见当时提及的和谐世界仅应用于文化领域,相对于“文明的冲突”而言,主张各国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时隔不久,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丰富了和谐世界的内涵。此时的和谐世界不再局限于文化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它的具体内涵则包括: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⑥ 此后,和谐世界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外交场合频繁使用的标志性词汇,它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地位得以确立。作为中国外交的最新理念,又时值中国迅速崛起之时,和谐世界理念受到学界的热议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据笔者调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论文总数多达万余篇,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新闻多达百万余条。和谐世界理念获得世人的认可,并且被认为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谐世界与“和”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和”文化,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周易·乾卦·彖》即有“保贞大和,乃利贞”,《尚书·皋陶谟》中也有“同寅协恭,和衷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词语诸如“和衷共济”、“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等都包含着美好的愿望。⑦ “和”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和”被张艺谋导演选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汉字。“和”文化内涵丰富,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地球甚至于宇宙的整体和谐;又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⑧ 其中前两者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直接来源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是“和”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高目标,包括了“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在西方视野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然成为人索取资源和财富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曾经促进了现

gbd指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简称公共外交中心),是中国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民间外交机构,坐落于北京市建国路78号——北京国贸CBD核心区域,毗邻国贸、华贸中心、中央电视台,主体建筑约14800平米,拥有容纳千人的大型展厅及功能齐全的办公、会议、展览、就餐场馆,是该区域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地之一。

宗旨:

公共外交中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各种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推动繁荣的中国。

公共外交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策划、举办了联合国文化大使、留法旅美画家陈锦芳博士“艺术与奥运”主题油画作品展;台湾著名旅美、旅法艺术家吴炫三“我们都是一家人”艺术展;喀麦隆旅游推介会——暨喀麦隆美食节;2009非洲美食文化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