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通过注册ORCID账号,再将后16位数字添加到论文作者简介中E-mail之后。ORCID为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一人一证,用以提升科学发现的进程并提高资助和合作效率。ORCID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全球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是免费的、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证识别码,用于区分同名研究者,解决作者识别问题。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ORCID不久将被广泛使用。目前其会员包括120余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基金组织以及科研机构,例如SCIENCE、AIP、Elsevier、Springer、Wiley、OSA等,诸多期刊如《自然》等在投稿时已要求必须提供ORCID学术身份证号。
orcid号链接的是文章。一般情况下发表文章的时候就会绑定ORCID号,如果没有就得在自己去注册。现在不好弄了,建议去咨询当时发表刊物的期刊。或许这样的话那边可以帮到你。
学术活动是一个连续的、长时间的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将你的所有研究活动关联在一起呢?这里就需要用到一个【学术身份证】——即ORCID,你所有的国外投稿都是需要用到这样一个系统的
学术活动是一个连续的、长时间的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将你的所有研究活动关联在一起呢?这里就需要用到一个【学术身份证】——即ORCID,你所有的国外投稿都是需要用到这样一个系统的
投稿后不提交orcid是不可以的,orcid提供持久的数字标识符,使您与其他研究人员区别开来,通过整合主要研究工作流程(如稿件和资助提交),支持您与专业活动之间的自动关联,确保您的工作得到认可。
拓展知识:
orcid的作用
例如某单位肿瘤内科刚好有三个人都叫张三,然而其中一个张三发一篇nature,现在单位要进行奖励这个张三,但是不知道是哪一个。因为大家的单位都一样,名字一样,到底是谁发的这篇nature真的不好说。但是我们如果有了ORCID,我们就可以区分三个张三了,因为ORCID是唯一的,跟身份证号一样。或者其中一个张三的论文被撤稿了,给单位带来了不好的声誉,然后领导要进行批评,想找出那个张三,但是没有一个张三肯承认,这时候就ORCID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orcid号链接的是文章。一般情况下发表文章的时候就会绑定ORCID号,如果没有就得在自己去注册。现在不好弄了,建议去咨询当时发表刊物的期刊。或许这样的话那边可以帮到你。
ORCID是一个独特的标识符,会记录你所有的学术研究活动,包括你参与创作的出版物、数据集、与研究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资金支持等等。算了,太文绉绉的语言咱也组织不来。说通俗点,ORCID就相当于是一个学术身份证。身份证大家都知道,一人一个,是你自己的独特凭证,身份证里面会镶嵌一个芯片,可以记录你所有的在案的活动,比如,你的乘车乘机信息、租住信息等等。可以有人跟你重名,但是身份信息没人会跟你重复,一人一证,这是最基本的。ORCID就等同于一个身份证,是一个可靠的学术凭证。ORCID绑定的是邮箱,一个邮箱一个ORCID一个身份信息。举个例子,假如你是西湖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王三[1],不巧的是同单位同学院还有一个叫王三[2]的副教授,两个人都发了SCI,这个时候该怎么区分哪个文章是谁的呢?这个时候ORCID就发挥作用了,保证不会把王三[1]的文章冠名成王三[2]。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将个人的工作与其他研究人员区分开,得以识别,并且不容易与其他同名者的成绩相混淆;它有助于跟踪学者的研究成果。现在国外的大多数出版商已经要求所有与其出版物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ORCID了。(学术活动是一个连续的、长时间的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将你的所有研究活动关联在一起呢?这里就需要用到一个【学术身份证】——即ORCID,你所有的国外投稿都是需要用到这样一个系统的)
ORCID 是什么?作为研究者和学者,您持续面临将您的研究活动与其他具有类似名称的研究活动区分开来的问题。 您需要能够方便和唯一地将自己的身份连接到研究对象,如数据集、设备、文章、媒体报导、引文、实验、专利和笔记。 如果跨学科、跨机构和国界合作,肯定会与不断增多的多样化研究信息系统进行交互。 一遍遍地输入数据非常费时,而且往往令人沮丧。ORCID 是一项社区驱动的非盈利开放性组织,专注于为研究者创建并维护唯一标识符注册系统,以及将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与这些标识符相关联的透明方法。 ORCID 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跨学科、研究部门和国界进行交流。 它是研究者与研究的连接枢纽,可将 ORCID 标识符嵌入关键工作流程,例如研究个人资料维护、手稿提交、资助申请和专利申请。 ORCID 提供两个核心功能:(1) 用于获取唯一标识符和管理活动记录的注册系统,以及 (2) 用于支持系统间通信和身份验证的 API。 ORCID 根据开源许可证提供其代码,并根据 CC0 弃权书发布年度公共数据文件供免费下载。 ORCID 注册系统免费供个人使用,他们可以获取 ORCID 标识符,管理其活动记录或在注册系统搜索其他内容。 组织可以通过成为会员将其记录与 ORCID 标识符相关联、更新 ORCID 记录、从 ORCID 接收更新,以及为其员工和学生注册 ORCID 标识符。 ORCID 记录不保留任何敏感信息,如名称、电子邮件、组织和研究活动。 ORCID 了解个人控制其数据共享方式的基本需求,并提供工具来管理数据隐私。 与我们的隐私政策中规定的原则一致,我们将采取一些措施保护您的信息,以遵守美国商务部发布的 “安全港原则”。
主队 主持团队
orcid中文名称: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独立机构管理。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会保留特定的 ISNI 识别码给学术研究者,并由独立机构管理。
国际上很多的研究机构、非盈利组织等推出了一些人名标识系统,希望通过作者唯一标识符来解决作者的区分和识别问题。这些标识符中,ORCID能够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和相互贯通,将同一科研工作者在不同系统中的科研产出进行关联和汇聚,可以有限改善现有的科研生态系统。
科研工作者的名字具有多样性,在科研成果发表过程中会遇到科研工作者的名字重名、同一个科研工作者有几个名字、 翻译的前后顺序问题、西方名字缩写、同音字或形近字的名字,这些问题导致了科研工作者的唯一性被混淆、属性信息失真。因此,为了准确地关联科研工作者的标识与其发表的作品,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科研成果归属的组织和规范,汤森路透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等全球性学术出版机构于2009年11月发起了ORCID项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ORCID
期刊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如下:
一、标题(不超过20个字):三号黑体居中,可以分成1戒2行;段后空一行。
二、作者姓名(**以上,以逗号分隔):4号仿宋体居中,段后空行。
三、作者单位、邮编:小4号宋体居中,段后空一行。
四、摘要、关键词:“摘要”二字(小四号黑体) ,摘要内容要小四号宋体,段后空一行,“关键词”三字,摘要内容要小四号宋体,段后空一行,关键词数量为3-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五、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小四号黑体)。
六、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字符间距为标准)。
1(顶格)一级标题,4号黑体,段前段后1行。
1.1(顶格)二级标题, 5号黑体,段前段后行。
(顶格)三级标题,5号楷体,段前段后行。
七、图(图题配英文翻译,距正文段后行)、(图题位于图下斱,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NewRoman ,加粗;英文采用段后行)。
八、表(表题配英文翻译,距正文段前行。表中量不单位之间用“/”分隔)、(三线表)、(表题位于表上斱;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NewRoman ,加粗,中文采用段前行)。
九、参考文献(配英文翻译)、(标题:小5号黑体,内容:6号宋体)。
一般无特殊要求。以下可供参考:
页面设置为:
纸张:A4 纸,页边距:上3、下2、左3、右2。
正文标题为黑体二号,署名为楷体三号,正文为宋体四号,一级标题为黑体,四号,二级标题为四号楷体,(如有三级标题则为宋体四号加粗)。
段落设置为:段前0 行,段后0 行,行距为最小值25 磅。文章的标题,三号字,黑体,行间距1.5 倍,正文,标题 黑体。小四号。正文全部为宋体,小四号,行间距1.5 倍。除标题外(一般是段前,段后间距都是0)。
已经知道在哪设置了,先用默认的设置,等你文章全部录入完成之后再进行后期的版式调整,段前段后、字符间距、首行缩进等,可以调整了试下,试的时候可以借助word 的“打印预览”来查看打印后的效果,直到调整到自己满意为止。
Word 中磅与厘米的换算关系,1 磅约等于0.03527 厘米,1 厘米约等于28.35 磅,另外中文Windows 为了满足中文出版中使用字号作为字体大小的单位的需要,它允许用户同时使用“号”和 “磅”作为字体大小的单位。
提供的字号包括:八号、七号、小六、六号、小五、五号、小四、四号、小三、三号、小二、二号、小一、一号、小初、初号。表1 列出了每一种字体的“号”对应的“磅”值。
表1 “号”与“磅”的对应关系字号码、磅值、字号、磅值八号、5、小三、15七号、5.5、三号、16小六、6.5、小二、18六号、7.5、二号、22小五、9、小一、24五号、10.5、一号、26。
标题需要使用2号小标宋体字。标题(title,head),读音为:biāotí。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姓名、专业、学号: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重要,这个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排在最后的一般是通讯作者,基本上是导师。剩下来的位置有用的就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即使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的人是被列为共同第一作者,排在第二、第三的人也只能说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而排在第一的人可以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申请基金、课题,基本上是看重排在第一位置的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除非发影响因子十多分及以上的,那么第二、第三也可以有点用。
第一作者、作者排名和通讯作者
作者署名代表著作权,能够宣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职称晋升、科研基金申请、求职和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作者排名是最关键的评价指标之一。
很多高校在资格评定时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著。由于作者署名与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作者排名格外关注。
按照排列顺序,作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等。按照分类,作者分为普通作者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又称通信作者,因为这种作者负责回复来信。
论文作者排列注意
作者排列顺序分为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首末作者排位法、贡献排位法三种。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用于无法区分每个作者的贡献程度的情形,在署名处注明按照姓名字母排序。这种方法虽确有运用,但不被学术界提倡。
首末作者排位法是指学生或团队成员做第一作者,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做最末位作者,其余有贡献的人员居中排列。这种方法虽然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形成过约定俗成的共识,但目前这种共识不复存在。
有序、公平、高效所以文章审核要排队。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文章审核要排队是为了保证审核的有序性、公平性和高效性。首先,如果有很多篇文章需要审核,没有队列可能会导致审核员难以分辨哪篇文章先提交的,排队的方式可以依次审核,确保每个文章的审核顺序是公平的。其次,队列可以避免审核员在审核某篇文章时,由于其他文章紧急需要处理,导致审核时间延迟,队列中的文章都已经确定了先后顺序,审核员可以有条理地进行审核,从而提高审核效率。最后,通过队列,审核员们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审核的数量和审核进度,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排队审核文章是一种高效、有序的方式,可以保障审核的质量和速度,并避免出现混乱情况。
期刊论文发表的作者顺序有什么讲究吗?论文发表对职称评定,学生毕业都是有帮助的,而大多数论文也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因此这就涉及到了论文发表作者顺序的问题,在论文上署名,也就代表了作者的身份,拥有文章的著作权,而且作者的位置排名先后对评职也是有影响的,第一作者的认可度就比第二作者认可度要高一些,本来根据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程度进行署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也会产生一些利益纠纷,为此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论文作者署名规则。 首先我要说是,具有论文署名资格的作者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比如参与论文的实际构思和设计;必须承担部分实验研究工作;而且参与论文的起草和修订;同意论文的发表并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和义务。而关于论文作者排序问题,主要矛盾在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确定。一般说来第一作者一般是对文章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等。 其次在参与研究人员较多的论文中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人及单位合作的现象,这就产生了共同一作及共同通讯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产生矛盾的,我介绍,国内的一些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刊物很多是不接收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因此很多高校研究生会让自己的导师做第一作者,自己则是第二作者,这也是常见的情况,而在国外期刊上也会出现共同一作的情况,其贡献和作用是不分彼此的。 最后我也在这里强调,大家在开始准备自己的论文之前,就应该将论文作者顺序问题谈妥,约定好谁是第一作者,谁是第二作者,这样也可以避免产生纠纷,如果是评正高职称,那么也建议大家安排第一作者的位置,如果是副高,或者是中级职称,那么第二作者也是可以用的,不过最好还是有一篇文章自己是第一作者或者是独立作者,这样评职胜算才能更大一些,详情也可以咨询月期刊的在线老师。 论文署名第几作者有用,主要应先看单位的要求,如果单位没有特殊要求那么就要结合大家的实际需求,如果自己用来评职称或毕业拿学位的论文,自己应尽量要是第一作者,或者是与另一个人同时做第一作者。如果参与论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成果数量,那么第二、三作者都可以。月期刊我也接触过一些发表论文的作者,他们多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