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孙慧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孙慧发表的论文

孙慧曾主持香港大学博士后基金一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项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基金、广东-香港技术合作基金、香港大学基础研究种子基金以及香港大学应用研究种子基金的科研工作。特别是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香港大学做协作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基金(ITS/108/06)项目,开发研制出了用于检测/鉴别食品、饮料中致味物质的“电子舌”微流控系统,该研究成果参加香港科技展览时,受到香港媒体的广泛关注,正申请美国专利。同时,主持完成了一项香港大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子印迹和微流控技术的压电传感器在环境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参加国际会议20次,做口头报告5次,曾参与Encyclopedia of Sensors 著作编写,并在Biosens. Bioelectro., Electrophoresis,J. Chromatogr. A,Analyst,Sens. Actuat. B, Anal. Chim. Acta, Encyclop. Sens., Chem. Sens.等杂志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近30篇。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满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为确保项目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而对所需的各个过程进行管理。对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采取一系列监督措施,极时纠正发生的偏差,各项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规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成本管理贯穿整个项目的施工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自接到工程项目招标信息起,即开始了该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因此,企业一定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种制度,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成本。我国传统的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确定和控制,而忽视了对成本计划、核算和分析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现代项目管理对项目内涵的不断拓展,以及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不全面的,加强了对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责任成本以及成本信息化等的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己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对成本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进行了创新,但由于起步较晚,对于能够有效、全面地指导实际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距离。同时,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业主要求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迫切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对项目的成本目标实行系统的全面的现代化的管理,从而顺利达到完成工程并盈利的目的。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项目成本管理方法比较系统化、现代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项目全面成本管理以及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三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首先提出了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思想。近年来,随着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内容,其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思想、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项目全面成本管理思想是国际全面成本管理促进会前主席R.K.Westney先生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提出的,他在1991年5月发表了《九十年代项目的发展趋势》一文,给全面成本管理下了定义,:通过有效地使用专业知识和专一技术去计划和控制项目资源、成本、赢利和风险。在建筑领域,实行工程项目的全面成本管理,也就是实行全项目、项目全员参加、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对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The Whole Process of Project Cost Management)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该管理思想认为,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是贯穿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因为项目的投资要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而且项目实施之前的决策和设计方案对投资的影响最大,因此,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采取经济技术手段,以设计阶段为重点,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

(三)做好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施工项目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利于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中,规定项目经理必须承包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文明施工和项目成本五大约束性目标。其中成本目标是经济承包目标的`重点和综合体现,因此,项目经理要较好地实现经营承包责任制,就必须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将质量、工期和成本三大相关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控制。

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最主要的途径。在施工项目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盈利也相应地越高。施工企业以施工为主营业务,因此其施工利润是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盈利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故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即为施工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所在。

二、论文提纲

一、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一)、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二)、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施工方案上存在的问题

三、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保证体系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实施

四、案例分析-以某集团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式为例

(一)、某集团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某集团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五、结语和展望

三、参考文献

[1]庞峋,李书源.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中国铁道出版社,20xx

[2]叶毅等.项目法施工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4

[4]孙慧:《项目成本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5]池仁勇:《项目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6]王又庄:《现代成本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7]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8]郭继秋、唐慧哲:《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9]唐著著:《建筑工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10]李书源、高晓兵:《工程项目经济核算与成本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

[11]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12]徐大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孙慧发表论文

孙慧曾主持香港大学博士后基金一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项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基金、广东-香港技术合作基金、香港大学基础研究种子基金以及香港大学应用研究种子基金的科研工作。特别是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香港大学做协作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基金(ITS/108/06)项目,开发研制出了用于检测/鉴别食品、饮料中致味物质的“电子舌”微流控系统,该研究成果参加香港科技展览时,受到香港媒体的广泛关注,正申请美国专利。同时,主持完成了一项香港大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子印迹和微流控技术的压电传感器在环境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参加国际会议20次,做口头报告5次,曾参与Encyclopedia of Sensors 著作编写,并在Biosens. Bioelectro., Electrophoresis,J. Chromatogr. A,Analyst,Sens. Actuat. B, Anal. Chim. Acta, Encyclop. Sens., Chem. Sens.等杂志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近30篇。

网络学习资源师生共建模式的实践——以上海电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孙慧 中国远程教育 2010/04 今天,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写在《中国远程教育》更名改版10周年之际 徐皓 中国远程教育 2010/04 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现状与构想——以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例 藏鸿雁 现代教育技术 2010/03 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小组活动探析 董丽敏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02 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报纸不会消失 赵谊伶; 曾铁 科技传播 2010/04

1.Yin YL, Yu GJ, Chen YJ, Jiang Sh, Wang M, Jin YX, Lan XQ, Liang Y, Sun H*, Genome-wide 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analysis o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ordyceps militaris, 2013, PLOS ONE, in press 2.Wang M, Gu B, Huang J, Chen Y, Jiang Sh, Yin Y, PanY, Yu G, Li Y, Barry Hon Cheung Wong, Liang Y,Sun H*,Integration of 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Analyses in Two Development Stages of Agrocybe aegerita, 2013, PLOS ONE, in press 3.Yu GJ, Wang M, Huang J, Yin Y, Chen Y, Jiang Sh, Jin, Lan X, Liang Y, Sun Hui*, Deep insight into the Ganoderma lucidum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s transcriptome, PLoS One. 2012; 7(8):e44031. 4.Jiang SH, Chen YJ, Wang M, Yin YL, Pan YF, Gu BL, Yu GJ, Li YM, Barry Hon Cheung Wong, Liang Y,Sun H*, A Novel lectin from Agrocybe aegerita with high binding selectivity toward terminal N-acetylglucosamine. Biochemical Journal, 2012, Apr 15;443(2):369-78 5.Chen Y, Jiang S, Jin Y, Yin Y, Yu G, Lan X, Cui M, Liang Y, Wong BH, Guo L, Sun H*.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tumor protein with deoxyribonuclease activity from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 Mol Nutr Food Res. 2012 Nov;56(11):1729-38. 6.Liang Y, Chen YJ, Liu HH, Luan R, Che T, Jiang Sh, Xie DY, Sun Hui*, The tumor rejection effect of protein components from medicinal fungus, Biomedicine & Preventive Nutrition, 2011,245-254. 7.Luan R, Liang Y, Chen YJ, Liu HH, Jiang Sh, Che T, Barry Wong, Sun H*, Opposing developmental functions of Agrocybe aegerita galectin (AAL) during mycelia differentiation, Fungal Biology (mycological research), 2010, 114, 8: 599-608. 8.Feng L, Sun H, Zhang Y, Li D F, Wang D C,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 between an antitumor galectin AAL and the Thomsen-Friedenrich antigen, FASEB J. 2010; 24: 3861-3868 9.Liang Y, Lin JC, Wang K, Chen YJ, Liu HH, Luan R, Jiang S, Che T, Zhao Y, Li DF, Wang DC, Guo L, Sun H*. A nuclear ligand MRG15 involved in the proapoptotic activity of medicinal fungal galectin AAL (Agrocybe aegerita lectin).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0; 1800(4): 474-480 10.Xue Y, Zhou Y, Wu T, Zhu T, Ji X, Kwon YS, Zhang C, Yeo G, Black DL,Sun H, Fu XD, Zhang Y. Genome-wide analysis of PTB-RNA interactions reveals a strategy used by the general splicing repressor to modulate exon inclusion or skipping. Mol Cell. 2009 Dec 25;36(6):996-1006 11.Liang Y, Feng L, Tong X, Wang K, Li de F, Lin JC, Tang ZJ, Liu HH, Jiang S, Guo L, Wang D C*, Sun H*. Importance of nuclear localization for the apoptosis-induced activity of a fungal galectin AAL (Agrocybe aegerita lectin),BBRC.2009. 386(3):437-42 12.Yang N, Li DF, Feng L, Xiang Y, Liu W,Sun H*, Wang DC*,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tumor cell apoptosis-inducing activity of an antitumor lectin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J Mol Biol. 2009 Apr 3;387(3):694-705. 13.Yang N, Liang Y, Xiang Y, Sun H*, Wang DC*,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crystallographic studies of an antitumour lectin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 Protein and Peptide Letters. 2005, 12(7):705-7.(Equal corresponding author) 14.Yang N, Tong X, Xiang Y, Sun H*, Wang DC*, Molecular character of an antitumour lectin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 Th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005 (138), 145-150.(Equal corresponding author) 15.Yang N, Tong X, Zhang Y, Sun H*, Wang DC*,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crystallographic studies of the recombinant antitumour lectin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Proteins and Proteomics. 2005, 209-212(Equal corresponding author) 16.Zhao Chen Guang*, Sun Hui*, Xin Tong, Qi Yi Peng, An antitumor lectin from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 Biochemical Journal, 2003 (374): 321-327 (Equal first author) 17.Sun Hui, Zhao Chen Guang, Xin Tong, Qi Yi Peng, A Lectin with Mycelia Differentiation and Antiphytovirus Activities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Agrocybe aegerita.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3,36(2):214- 222

孙剑发表的论文

1、孙剑、龚自立.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2、孙剑、孙文建、龚自立.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维结构分析.商业研究,2010(5)3、孙剑、孙文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9)4、孙剑、龚自立.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建筑经济,2010(4)5、孙剑、陈永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运行效率评价研究.商业时代,2010(10)6、孙剑、孙静、王世辉.施工合同成立、生效以及无效合同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辨析.建筑经济,2009(11)7、孙剑、李启明、邓晓鹏.DBO模式及其合同条件分析.建筑经济,2008(8)8、孙剑、李启明.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基于江苏十三个城市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9、陈永高、孙剑.基于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的并行设计管理.中国港湾建设,2007(6)10、孙剑主编.工程项目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1、参编教材《建设法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孙剑老师对整个 AI 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毋庸置疑,ResNet,Faster RCNN 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关于他的贡献,孙剑教授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产业上,都做得非常好。任何一个搞CV算法,尤其是DL相关的人,都很难绕开孙博这个节点。

学术上:孙剑教授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被引超过了25万次,并且在2009和2009两次获得CVPR计算机视觉年会的最佳论文。产业上:孙剑教授加入旷视科技任首席科学家,并且他在2017年带领旷视研究院击败了谷歌、脸书、微软等科技巨头,获得了COCO&Places图像理解国际大赛三项冠军,拥有超过40多项专利。

大学里任何一位老师,只要获得孙剑教授学术上的成就或者产业上的成就,就属于凤毛麟角,孙剑教授在学术上和产业上成就显著,由此可见孙剑教授多么优秀,没想到如此杰出的一位教授,在年仅45岁的时候就不幸因病去世,真的是太让人惋惜了。孙老师是在公司内经常被人提及的名字。孙老师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是极大的,能力是极高的,就算是在旷视这种天才云集的公司,孙老师也是让人高山仰止的存在。

孙剑博士是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CV领域TOP级别的人物,何凯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导师,最著名的ResNet通讯作者。他带领旷视研究院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引领前沿人工智能应用。只要从事深度学习基本上都知道他的重量级存在。孙老师的科研哲学理念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论坛邮件里有大量关于做科研和工作的心得。

在很多平台上面发表了学术论文,将近发表了100多篇,而且还获得了最佳论文奖,而且也是很多国家重点计划的重点负责人,也培育了很多人才。

带队力压微软、谷歌、FB三大巨头夺得全球竞赛冠军,孙剑是著名的图像识别深度残差网络ResNet发明人之一,拥有超过40项专利,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据科技宣布讣告,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广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45岁。 作为资深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孙剑的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 孙剑主要研究计算机摄影学、人脸识别等技术,他发明的残差网络技术力压微软、谷歌、FB三巨头,在世界大赛中胜出。 此外,孙剑还拥有40多项专利技术,发表权威论文100多篇。 孙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完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习。

在毕业后,他进入著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担任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摄影学和人脸识别等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孙剑的不断创新和奋斗下,逐渐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并得到业界的认可,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剑于1976年10月~2022年6月14日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

生前是矿山首席科学家,世界研究院院长,全面负责世界技术开发,发展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院。 在孙建博士的指导下,矿石研究院开发出包括移动端在内的高效卷积是神经网络。 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天元AI生产力平台等多项创新技术引领前沿人工智能APP应用。 孙剑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摄影学,拥有40多项专利,2022年以来在顶级科学学术研讨会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孙建博士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任院长,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孙革发表的论文

提起寻觅“辽宁古果”的过程,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1990年的夏天,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在黑龙江鸡西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3亿年的被子植物的化石。孙革教授从中分析出了13粒原位的被子植物花粉。美国著名孢粉学家布莱纳教授认为这就是“全球最早的被子植物花粉”,当时世界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打开达尔文谜宫的钥匙。在从1990年到1996年前后6年的时间里,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在辽西留下了无数探索的足迹,洒下了更多艰辛的汗水,先后采集了600多块植物化石,从中发现了一些类似在蒙古发现的“似被子植物”,但真正可靠的被子植物还没能发现。1996年11月的一天,一位刚从辽西野外回来的同事为孙革送来了3块化石。由于当时比较忙,所以他只是将标本暂时放到了抽屉里。两天后,当他在研究室里小心翼翼地打开用纸包裹着的化石时,他被眼前的第三块化石吸引住了:在这片化石上有一株貌似蕨类的分叉状枝条,其似叶子的部分呈凸起状,显然不同于常见的蕨类植物。50多岁的孙革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他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确,在主枝和侧枝上呈螺旋状排列着40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枚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种子。他又把化石置于显微镜下更加仔细地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种子被保藏在果实之中。“这是确凿无疑的被子植物。”当晚,“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便被确定了下来。1997年的初春,课题组再征辽西,到达了发现化石的辽宁北票黄半吉沟。他们先后共采集到了1000多块化石,并从中发现了8块“辽宁古果”化石。 虽然1996年“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便被确定下来,但是为了保持科学的严谨性,课题小组还是对这一新发现进行了更加详尽地研究和考证。在1996年到1998年这两年时间里,课题小组得到了孙革教授的老朋友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教授D·迪尔切的许多帮助。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们逐渐萌生了将这一成果公布于美国《科学》杂志的想法,他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个世界顶尖的科技类杂志来了解中国的“辽宁古果”、来了解世界花的起源。由于《科学》杂志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保密程序,它要求对于所刊登的文章具有绝对的首发权,所以在1998年11月之前,中国国内媒体上 几乎从未报道过“辽宁古果”的一点一滴,人们更无法知道广袤的辽西原来曾孕育过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在经过了严格的专家审查后,1998年11月2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孙革等撰写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论文,从而使“辽宁古果”终于得以在世界的注视下显露它的“庐山真面目”。一时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孙革等科学家对有关“辽宁古果”及其伴生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在最新的专著中,科学家们以“辽宁古果”等早期被子植物为引线,系统、综合地深入研究了我国辽西地区晚侏罗纪时期植物群的性质、组成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生的地质、地理背景等。以辽西或辽西—蒙古一带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应被视为全球被子植物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关于被子植物的研究对判断地层、找寻煤和油等沉积矿藏具有实际意义。 这一发现不但将裸子植物想被子植物进化的时间提前了1500万年,而且证明了被子植物的起源地之一就在中国的东北区。这个重大科学发现,选入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和“1998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辽宁古果”证明地球上第一朵花开在中国背景:辽宁西部的化石宝库属于“热河生物群”,这里古生物化石被保存得非常完整。“热河生物群”绝对称得上是一批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珍品。而辽宁的朝阳地区无疑是这些珍品的精华所在。这里保存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原始的陆相生态系统。1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喧嚣的湖畔和森林中,曾“龙飞凤舞”,布满了绚丽多姿的白垩纪的“鸟园”、“龙园”和“兽园”。古老辽西的天空,飞舞的不仅是美丽的蜻蜓,各色各样的鸟类,还有形态各异的翼龙。远古的朝阳火山活动频繁,不时掀翻了往日的深湖静水。今天看到的一个四五米高的岩层断面上,居然记录着多达十几次的火山喷发!这里保存了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化石,它们罕见地记录了一个生命演化时代的悲壮和惨烈:哺育幼仔的恐龙一家瞬间被火山灰埋葬;肉食的恐龙与其它爬行类相互厮杀;普通鸡蛋大小的翼龙和鸟类的胚胎还没有来得及破壳而出,就和那些争艳的花一同被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中。这里保存着无数的奇迹,其中就有地球上“第一朵花”!记者: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的重要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破解“讨厌之谜”吧?孙革:被子植物也称“有花植物”,因为它们是真正的花。被子植物和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吃的大米、小麦和水果,身上穿的棉麻,医疗所需的药品,建筑所需的木材,乃至平常看到的各种鲜花,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被子植物。可以说,被子植物是现今植物界最高级、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植物类群。现在的权威观点认为,植物是4亿多年前从海洋登上陆地的,但最初它们繁殖能力较差;后来逐渐产生了孢子以至种子,繁殖能力逐渐增强。起初,植物界只有裸子植物,它们的种子裸露,很容易遭到破坏,这直接影响了后代的繁衍。后来,随着植物界的进化,种子有了包被(果实),易于保护;植物能够开花和结果。花朵的出现标志着被子植物的诞生,先进的繁殖方式使它们迅速地占领了地球,大自然进入了被子植物时代,从此大地才真正变得绚丽多彩。哺乳动物也随着被子植物的兴起而繁盛,并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正因为被子植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它的起源及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并始终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记者:您能介绍一下“辽宁古果”是怎么发现的吗?孙革:1996年,一位同事给我送来3块他们采自辽宁北票黄半吉沟的标本。在看到第三块化石时,我感到十分震惊。这是一个样子很像蕨类的分叉状枝条,但它显然不同于常见的蕨类植物:像是叶片的部分呈凸起状,显然是种子;在主枝和侧枝上螺旋状排列着几十枚像豆荚样的果实(蓇葖果),每个果实中包藏着2-4粒种子;种子清清楚楚地被包藏在果实之中。这是典型的被子植物特征!当晚,“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就被确定了下来。由于当时东北已经冰雪覆盖,我们没办法到当地采集。第二年初春,我们课题组赶到北票黄半吉沟,但开始并没采到古果化石;后来还是课题组的郑少林教授和他夫人又赶到那里精心采集,一下子发现了3块“辽宁古果”。化石标本立即带到南京,我在实验室里分析出了表皮细胞,后来又发现了原位花粉。从此,“辽宁古果”化石的总体被子植物特征才逐渐被认识。记者:有人说,“辽宁古果”没有花瓣,是个“丑陋的花”,您怎么认为?孙革:的确。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辽宁古果”的花瓣。我们通常见到的花是由雌蕊、雄蕊、花瓣、花萼这4部分组成的。但“辽宁古果”这朵花有雌蕊,也有雄蕊,但是它没有花瓣,也没有花萼。这可能与它们是水生的被子植物有关,因为许多水生被子植物本身就不具有花瓣,像现在的泽泻目等植物就是这样。但或许也可能由于“辽宁古果”这类早期的被子植物太古老,花瓣和花萼还没有演化出来。但不管怎么说,“辽宁古果”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朵“丑陋的花”。但是没有这样古老的、丑陋的花,也就没有今天这些美丽的花。记者:听说“辽宁古果”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科学界是如何认同的?孙革:1998年11月27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我牵头撰写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论文,“辽宁古果”终于得以在世界的注视下显露它的“庐山真面目”。一时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由于“辽宁古果”具有典型而又原始的被子植物特征,其产出的时代又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因此一直得到国际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公认。国际最著名的古植物学家、美国科学院迪尔切院士认为“辽宁古果”是“迄今惟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辽宁古果”真像一位“大使”,代表我们国家也代表了辽宁,走向世界。记者:您后来又发现了“中华古果”化石,它与“辽宁古果”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孙革:2000年7月,地质科学院的季强教授在凌源发现了两块互为正负模的化石,送来让我研究,化石产出的层位与“辽宁古果”大致相同。这一化石保存得更完整,雌蕊、雄蕊以及叶子都与“辽宁古果”相似。但它的蓇葖果(心皮)更细长,包藏的种子更多,是8-12枚;而“辽宁古果”每个蓇葖果包藏的种子一般是2-5枚。它们都是距今大约1.45亿年的早期被子植物,属于同一个“古果属”,又都是水生草本被子植物。但它是一个新种。我提议命名为“中华古果”,得到了课题组同事们的赞同。“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犹如“姊妹花”,既有同科、同属植物的共同特性,又有不同种的特征和差别。它们共同为科学家们研究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最宝贵的化石资料,也为中国的古植物学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记者:通过对古果的研究,您得出什么重要结论?孙革:“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植物学特征的原始性和它们的水生草本习性,为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目前众多的化石证据分析,被子植物很可能起源于古老的、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它们的起源地很可能是以包括中国辽西和蒙古在内的东亚地区。有花植物从这一地区发源,而后主要是向东北方向辐射、迁移和发展。所有这些正在有力地验证我们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的推论。当然,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但未来找寻较之“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更早的被子植物的路可能还会很长。作为古植物学工作者,我们为此而努力,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但不管怎么说,“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发现,像一把奇妙的钥匙,将达尔文的“迷宫”之门慢慢地打开了。这一研究成果对全球生命演化、特别是植物界的演化研究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古果为古果科,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它们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4500万年的中生代,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我国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辽宁古果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可见

这是复原图 :

在发现了“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基础上,孙革带领课题组把有关“古果属”的研究迅速向前推进。在迪尔切院士的指导和亲自参与下,一项以古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工作开始了。著名分子植物学研究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尼克松博士也参与了这项合作。他们分别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不同角度来研究“古果属”的原始特征,其研究结果却令人惊奇的吻合:无论“辽宁古果”还是“中华古果”,其形态特征均反映了“古果属”在整个被子植物“大家族”中的原始性。“古果属”在被子植物分支序列中一直处在“最原始”类群的位置,比近年来植物学界认为最原始的阿波尔叶和睡莲目还要原始。据此,他们决定新建的“古果科”代表着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类群。这一新的研究进展,对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推动。辛苦、汗水和心血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成就。孙革经过3年多的潜心研究、艰苦探索,他和他的课题组建立了原始被子植物类群“古果属”和“古果科”,完成了在《科学》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这一成果也是他和美国迪尔切院士等科学家合作的结晶。5月3日,大洋彼岸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美国《科学》再一次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孙革教授的科学研究论文“古果科:一个新的基本被子植物类群”,向国际学术界宣布: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类群———“古果科”诞生了!这项成果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揭示了关于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地点和其祖先类群等问题,向传统的“热带起源说”等提出了挑战,进一步验证了“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提出了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可能是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使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而“古果属”属于草本水生的新发现,是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又一重要新进展。同时,“古果属”研究结果提出的被子植物至少起源于距今约1.45亿年的晚侏罗纪时期。这便为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起到了难能可贵的重要作用。2002至2004年,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带领项目组成员从长白山到兴安岭,从乌苏里江到内蒙古草原,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大范围的地质考察,完成了艰苦的野外化石采集及地层工作,为找寻K/T界线剖面并开展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为了拓宽研究领域,他在感冒和心脏病同时发作的情况下,带领课题组年轻成员在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从事科学研究。

孙超的论文发表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1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主要负责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行业公益项目等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计算机与技术学科类EI论文3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10余篇;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其中已授权9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4/15),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3,4/10)、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测绘局,2009,3/9)、“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优秀青年贡献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1)、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3/7)等奖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1. Y.X. Liu*, C. Sun, Y.H. Yang, M.X. Zhou, W.F. Zhan, W.Y. Cheng. 2015.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s using time-series Landsat-8 Operational Land Imager dat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0.1016/j.rse.2015.12.047.2. Y.X.Liu*, M.X. Zhou, S.S. Zhao, W.F. Zhan, K. Yang, M.C. Li. 2015. Automated extraction of tidal creeks from airborne laser altimetry data. Journal of Hydrology 527, 1006-10203. Y.X.Liu*, J.L. Chen, W.Y. Cheng, C. Sun, S.S. Zhao, Y Pu. 2014.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urban sprawl in a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n Southern Jiangsu, China (1983–2007).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8 (4), 490-5044. Y.X.Liu*, M.C. Li, L. Mao, L. Cheng, K.F. Chen. 2013. Seasonal pattern of tidal-flat topography along the Jiangsu middle coast, China, using HJ-1 optical images. Wetlands 33 (5), 871-8865. Y.X.Liu*, M.C. Li, M.X. Zhou, K. Yang, L. Mao. 2013.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aterline Method for Topographical Mapping of Tidal Flats: A Case Study in the Dongsha Sandbank, China. Remote Sensing 5 (11), 6138-61586. Y.X.Liu*, M.C. Li, L. Cheng, F.X. Li, K.F. Chen. 2012. Topographic mapping of offshore sandbank tidal flats using the waterline detec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on the Dongsha Sandbank of Jiangsu Radial Tidal Sand Ridges, China. Marine Geodesy 35 (4), 362-3787. Y.X. Liu*, M.C. Li, L. Mao, L. Cheng, F.X. Li. 2012. Toward a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idal fla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ith MODIS and medium-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9 (2), 438-4488. Y.X. Liu*, M.C. Li, L. Chen, F.X. Li, Y.M. Su. 2010. A DEM Inversion Method for Inter-tidal Zone Based on MODIS Dataset: A Case Study in the Dongsha Sandbank of Jiangsu Radial Tidal Sand-Ridges, China.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4 (4), 735-7489. Y.X. Liu*, M.C. Li, L. Mao, F.F. Xu, S. Huang. 2006. Review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classification patterns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image analysi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6 (3), 282-28810. Y.W. Duan, Y.X. Liu*, M.C. Li, et al. Reefs survey of the Nansha Islands based on Landsat 8 OLI imag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ccept.11. S.Y. Zhang, Y.X. Liu*, Y.H. Yang, C. Sun, F.X. Li. Erosion and deposition within Poyang Lake: Evidence from a decade of satellite data.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Accept. 10.1016/j.jglr.2015.12.01212. C. Sun, Y.X. Liu*, S.S. Zhao, M.X. Zhou, Y.H. Yang, F.X. Li. 2016. Classification mapping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salt marshes based on a short-time interval NDVI time-series from HJ-1 optical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45, 27-4113. Y.H. Yang, Y.X. Liu*, M.X. Zhou, S.Y. Zhang, W.F. Zhan, C. Sun, Y.W. Duan. 2015. Landsat 8 OLI image based terrestrial water extraction from heterogeneous backgrounds using a reflectance homogenization approach.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71, 14-3214. S.S. Zhao, Y.X. Liu*, M.C. Li. 2015. Analysis of Jiangsu Mudflats Reclamation from 1974 to 2012 using Remote Sensi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9 (1), 143-15415. Y.H. Yang, Y.X. Liu*, M.X. Zhou, F.X. Li, C. Sun. 2015. Robustness assess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Beijing Subway. Safety science 79, 149-16216. K. Yang, M.C. Li, Y.X. Liu*, L. Cheng, Y.W. Duan, M.X. Zhou. 2014. River delineation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using a multi-scal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IEEE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17. J.S. Wang, M.C. Li, Y.X. Liu*, H.X. Zhang, W. Zou, L. Cheng. 2014. Safety assessment of shipping ro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afety science 62, 46-5718. Y.C. Wang, Y.X. Liu*, M.C. Li, L. Tan. 2014.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normal segments in HJ-1A/B NDVI time series using MODIS: a statistical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5 (23), 7991-8007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4篇1. 孙超, 刘永学*, 李满春, 赵赛帅, 周旻曦. 近25a来江苏中部沿海盐沼分布时空演变及围垦影响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9):1486-1498.2. 周旻曦,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多目标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以西沙永乐环礁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4): 677-690.3. 王加胜, 李满春, 刘永学*, 等. 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时空演化的可视化表达. 地理科学, 2015, 35(5): 608-614.4. 蒋洁, 刘永学*, 钟礼山, 李满春, 孙超. SAR影像时间序列支持下的互花米草盐沼提取——以江苏盐城东部沿海为例.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5, 32(3):271-276.5. 邹伟,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WebGIS 的南海历史地理情势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热带地理, 2015, 35(2): 202-207.6. 赵赛帅, 刘永学*, 李满春, 张荷霞, 孙超. 基于AHP-变异系数法的越占南沙岛礁战略价值评价. 海洋科学. 2015, 39(6):114-121.7. 蒋洁,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南海岛礁风能资源及风力发电评价——基于 QuikSCAT 风场数据与 Landsat ETM+ 影像. 资源科学, 2014, 36(1): 139-147.8. 邹伟,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网络新闻中黄岩岛争端事件舆情研究——以新浪网“中菲黄岩岛争端”专题为例.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4, 30(2): 72-78.9. 邹伟,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南海历史地理争端空间分布与关联性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2): 249-256.10. 孙超,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近 35 年来热带风暴对我国南海岛礁的影响分析. 国土资源遥感, 2014, 26(3): 135-140.11. 蒋洁,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ENVISAT ASAR 影像与 QuikSCAT 风场数据的近海风能资源评价——以香港东南海域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2).12. 张荷霞,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AHP 和 EWCM 的部分南沙岛礁战略价值模糊综合评价. 海洋通报, 2014, 4: 003.13. 汪业成,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场强模型的南沙岛礁战略地位评价. 地理研究, 2013, 32(12).14. 张荷霞,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评价. 资源科学, 2013, 35(11).15. 赵赛帅,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AHP-变异系数法的越占南沙岛礁战略价值评价. 海洋科学, 2015, 39(6): 114-121.16. 王加胜,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ENVISAT ASAR 的海洋钻井平台遥感检测方法. 地理研究, 2013, 32(11).17. 成王玉, 刘永学*,李满春, 等. 基于 AHP 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南沙东部岛礁战略价值评价. 热带地理, 2013, 33(4): 381-386.18. 张荷霞, 刘永学*,李满春, 等. 基于 JASON-1 资料的南海海域海面风浪场特征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29(5).19. 洪武扬, 刘永学*, 李满春, 刘敏, 童礼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30(5):68-73.20. 杨康, 李满春, 刘永学, 程亮, 陈焱明.基于累积相似度表面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法. 测绘学报, 2012, 41(2):259-265,27221. 江冲亚, 李满春, 刘永学. 海岸带水体遥感信息全自动提取方法. 测绘学报. 2011, 40(3): 332-337.22. 杨康, 李满春, 刘永学, 程亮, 江冲亚. 遥感影像道路的多点同时快速行进提取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 26(3):295-302.23. 胡炜,刘永学*,李满春,陈洁丽,毛鹍. 基于局部相关分析法的ETM+影像修复方法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5):29-32.24. 江冲亚, 李满春, 李飞雪, 李雪, 刘永学. 地理信息系统(GIS)科学体验区建设. 地理信息世界. 2010, 4(2):84-89.25. 陈洁丽,刘永学*,李满春,申成磊,胡炜,蔡文婷.一种基于遥感数据快速提取居民地信息的新方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5):72-75.26. 陈洁丽,刘永学*,李满春,申成磊,张栋,蔡文婷.基于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居民地遥感信息提取.测绘科学.2010(2): 204-206.27. 刘永学,李满春,刘国洪. 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初探.遥感信息.2007(2):71-76.28. 刘永学,李满春,毛亮.基于边缘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割.遥感学报.2006,10(3):350-356.29. 刘永学,李满春,高月明.基于角色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模型设计与实现.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4-6.30.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应用卫星影像系列海图叠合法分析沙洲动态变化——以江苏东沙为例.地理科学.2004, 24(2):199-204.(学报)31.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质心分析法在小沙洲动态演化分析中的应用——以江苏辐射沙洲亮月沙为例.海洋通报.2004, 23(1):69-75.32.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江苏淤泥质潮滩遥感影像特征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遥感信息.2004,(1):23-26.33. 刘永学,李满春,张忍顺.江苏辐射沙洲水边线自动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学.2004, (6):42-45.34.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江苏淤泥质潮滩地物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学进展.2004,22(2).210-214.35.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湿地科学. 2004, 2(2).116-121.36. 刘永学,张忍顺等.粒径趋势分析法在细颗粒潮坪上的应用.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24(1):105-109,113.37. 刘永学,陈君等.江苏海岸盐沼植被演替的遥感图像分析.农村生态环境.2001, 17(3):39-41.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5.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riu.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06.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r.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uchalski.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olovacheva.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aoletti.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aryniak.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5. [42]A. Alfani,G. Bartoli,R. Santacroce.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5.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