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法学上发表论文最多的表

发布时间:

法学上发表论文最多的表

学术堂从知网上整理了几个正规且可供发表论文的法学期刊,供大家参考:1.环球法律评论曾用刊名:外国法译评;法学译丛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ISSN:1009-6728CN:11-4560/D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2-529创刊时间:19792.比较法研究主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ISSN:1004-8561CN:11-3171/D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创刊时间:19873.法制与社会发展主办单位:吉林大学出版周期:双月ISSN:1006-6128CN:22-1243/D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12-165创刊时间:19954.中国法律评论主办单位:法律出版社出版周期:双月ISSN:2095-7440CN:10-1210/D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创刊时间:20145.交大法学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周期:季刊ISSN:2095-3925CN:31-2075/D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邮发代号:4-876创刊时间:20106.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主办单位:苏州大学出版周期:季刊ISSN:2095-7076CN:32-1846/D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邮发代号:28-452创刊时间:20147.医学与法学主办单位:泸州医学院;中国卫生法学会出版周期:双月ISSN:1674-7526CN:51-1721/R出版地:四川省 泸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62-335创刊时间:20098.北航法律评论主办单位: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出版周期:年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创刊时间:20109.法缘法学论坛主办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边缘法学研究中心出版周期:半年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中文开本:大32开创刊时间:2006

大学生可以安排的期刊有很多很多,市面上的那些省级国家级的期刊,大学生基本都可以安排...随着我们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本科在读的学生,发表论文就成了提升自己价值的一个法宝。本科生发表论文最直接的好处,可以增加拿奖学金的机会。大学的奖学金评定有很多方面,其中论文发表情况是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可见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都是掌握的不错的。本科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论文发表这个途径来达到目的。自己专业能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本科生阶段的学术积累,通常是多查相关领域的资料,当然不是说查资料拼凑文章,是需要学习各种资料的写作思路,以及各类文章中的精华知识,能够写出创新点出来,也就是需要原创。同时精炼自己的写作语言,通过大量的学习,学生学术水平就会提高了,论文发表录用机会也会提高。

Westlaw(法律全文数据库)万律智能化中国法律信息双语数据库seek68文献馆大型中外文献数据库汇总平台HeinOnline法学期刊全文数据库LexisNexis法律数据库北大法意网北大法宝Kluwer Law Online Journals数据库包含23种全文法律学术期刊(Journals)的全文信息ProQuest检索国外的法学学位论文

上知网看看,可以找到相关杂志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数学家

西方公认的四大数学家是:阿基米德、牛顿、欧拉、高斯。再比如 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奥斯、笛卡尔、费马、黎曼、希尔伯特、庞加莱、弗雷格、罗素等等也很牛。你可以参考《古今数学思想》第四卷的最后的人名索引,里面比较详实。中国的华罗庚和陈景润是吹出来的,比如陈景润的1+2是希尔伯特23个世纪数学疑难问题的其中第七个问题的一小问(其中这第七个问题包含三个问题即①黎曼猜想②哥德巴赫猜想③孪生素数猜想),其实这个第二小问即哥德巴赫猜想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甚至很多人怀疑王元、陈景润的那逐渐逼近的思路的可行性。这里所谓实质性进展的含义是 比如对费马达定理日本人给出的谷山志村猜想——只要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则就证明了费马达定理,这是实质性的进展。真正华人最牛的是陈省身、丘成桐和陶哲轩三人。

世界公认的三大著名数学家为:阿基米德、牛顿与高斯。他们为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伟大的数学家还有欧拉、拉格朗日、冯·诺依曼等。

1、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2、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3、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

生于布伦瑞克,卒于哥廷根。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大地测量学家。享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高斯发现了质数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高斯专注于曲面与曲线的计算,并成功得到高斯钟形曲线(正态分布曲线)。其函数被命名为标准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并在概率计算中大量使用。

4、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

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欧拉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5、约翰·冯·诺依曼(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物理学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依曼是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

扩展资料:

数学家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工作的人士,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集合、结构、空间、变化。一般认为,历史上可考的最早的数学家是古希腊的泰勒斯。

近代现代中国世界著名数学家有胡明复、冯祖荀、姜立夫、陈建功、熊庆来、苏步青、江泽涵、许宝騄、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吴文俊、陈景润、丘成桐、冯康、周伟良、萧荫堂、钟开莱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三大数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学家

欧拉需从小学习带数学。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着,其中,科学便是一大助力。科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存在,它会以证据为前提,让人类得知一些神奇的认知。“科学家”这个词,令我们敬佩又膜拜!人类知识的进化,时代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辛劳科研。接下来民族文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为社会做了巨大贡献的世界十大科学家,一起来看看! 莱昂哈德·欧拉,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8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欧拉于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瑞士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编写《欧拉全集》,计划出84卷,每卷都是4开本(一张报纸大小)。如果按每本300页计算,欧拉从18岁开始每天得写1张半纸。然而这些只是遗存的作品,欧拉的手稿在1771年彼得堡大火中还丢失了一部分。欧拉曾说他的遗稿大概够彼得堡科学院用20年。但实际上在他去世后的第80年,彼得堡科学院院报还在发表他的论着。 “天才在于勤奋,欧拉就是这条真理的化身。”曾有专家表示,“很多科学家都很勤奋,而欧拉最为典型。他失明后的十多年都是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作研究。欧拉心算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口述让别人记录。有一次欧拉的两个学生算无穷级数求和,算到第17项时两人在小数点后第50位数字上发生争执,欧拉这时进行心算,迅速给出了正确答案。” 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之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此外欧拉还涉及建筑学、弹道学、航海学等领域。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没有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今天的我们将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则认为: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 2007年,为庆祝欧拉诞辰300周年,瑞士政府、中国科学院及中国有关部于2007年4月23日下午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回顾欧拉的生平、工作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欧拉是史上发表论文数第二多的数学家,全集共计75卷;他的纪录一直到了20世纪才被保罗·埃尔德什打破。后者发表的论文达1525篇,著作有32部。 据说,欧拉是因为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导致双眼先后失明。但在人生最后7年(1765年至1771年),欧拉的双目完全失明,他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产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 欧拉在他的时代,产量之多,无人能及。欧拉实际上支配了18世纪至今的数学;对于当时新数学分支微积分,他推导出了很多结果。很多数学的分枝,也是由欧拉所创或因而有了极大的进展。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

如果古代就有知网,我认为发表论文最多的可能是那些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或者是屡试不中,而偏偏又很有才华的人,比如姜宸英,李白。

虽然理论上讲,李白是唐太宗的得意小跟班,游山玩水写写诗,吃喝不愁的,然而却不要忘了他的真实身份,毕竟都姓李,虽然是隔代之间没有什么大联系,但是隔代恩仇照样牵连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岁仍科举的姜宸英。他是康熙帝时著名的才子,文章在当时名满天下,备受当时文人推崇,就连皇帝也特别喜欢他写的文章,在当时也是大力推荐,只可惜他一早就成名,偏偏每次科举就考不上,也不知是不是跟过早成名有关,还是因为他每次考试都发挥失常,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虽然一直没考中,但从未放弃。到最后连康熙帝,每年都要忍不住问一下,问他考上了没有?

事实证明,坚持不懈还是有回报的。在他70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探花。虽然仅仅是第三名,但是好歹榜上有名了,总算没有落下遗憾。 然而他的目标却不止如此,直到百岁也还是来考试。

在他100岁那年,他让孙子在前面提着灯笼,他步履蹒跚的一步一停,进去考试,灯笼上面写着有四个大字,百岁观场。 在当时也是被传为佳话,此等爱学习刻苦的精神,多被后世拿来举例鼓励自己的儿子。坦白而言,他百岁仍然参加科举,其实为了已然不是名次,而是那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如果古代就有知网,这样展示才华的地方。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毕竟很少有人能活到100岁,更别提是一位研究学术一直研究坚持到100岁的人。

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在是太多了,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我想每个人都会拼命地去发表自己的论文和观点的。

中国有那么多的大诗豪,像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还有那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可能也会在知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献,让其他人看中他。

知网收录的是期刊论文,而中国古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较文学方面较少,发表的大部分可能是文学方面的。至于是谁发表,中国浩瀚千年人才济济,研究文学的大家数不胜数,不好界定最多是谁

sci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他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 80 多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

这是因为她的实力非常的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非常的有优势,写了很多关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论文,这个博士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能够走红网络。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这是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和院士一起做课题,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加入了韩宏伟教授团队。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应该是乾隆皇帝发表得最多。若问古代中国,谁是作诗最多的人,第一名非乾隆皇帝莫属。乾隆皇帝一辈子写诗大约40000多首,单论数量是完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些大文豪的。当然说道质量,乾隆皇帝的这些诗歌可能都不能算得上是诗。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皇帝,他的爷爷康熙帮他解决了外患的问题,他的爸爸雍正皇帝帮助他解决了内部财政问题,并且留下一大笔钱供乾隆皇帝挥霍,而且乾隆皇帝时期,整个天下还算太平,也不需要他怎么操持国政,因此乾隆皇帝的一生就是吃喝玩乐,六下江南,建圆明园,修四库全书。

一般的文人墨客,首先要考虑都是自己的生计问题,他们必须要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因此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做诗。而乾隆皇帝,人家投了个绝世好胎,出生于帝王之家,25岁登基,他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之中也是一帆风顺,而且他还有超长待机能力。先后当了60年皇帝,后来退休之后又当了三四年的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

这么长的时间之内,他完全不用为生计,国事发愁,一门心思吃喝玩乐,而且他还喜欢附庸风雅,先后作诗40000多首,如果有知网,他还不每天发表N篇论文,反正无论他写得怎么烂,下面绝对有一大堆文人墨客,满清大小官员,给他评价绝世珍品,比肩李白杜甫,千古圣君,之类的评语,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乾隆再接再厉,创造更多的作品。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雷利勋爵(Lord Rayleigh)本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1842—1919),后因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根据英国的习惯,称为雷利勋爵第三,科学界一般则简称他为雷利勋爵。他是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最出名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既在实验物理方面,又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过重大的贡献。尽管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经典物理学方面,可是他晚年对于近代物理学,如量子论和相对论,都发表过重大意见。因此,我们可以说,雷利勋爵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科学家。他于1842年11月12日生在伦敦附近的埃塞克斯(Essex)。他从1865年在剑桥大学毕业起,到1919年6月30日病故为止,前后五十多年的科学活动,一共写了四百三十多篇科学论文,后来被集成六大卷,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他还写过一部巨著,两卷本《声学理论》,成了物理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雷利虽不是数学家,却善于利用数学解决物理学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他对于实验工作十分仔细认真,所以一生取得了丰富的实验研究成果。他在剑桥大学毕业后,26岁时按照当时的习惯,就到欧洲大陆去旅行,接着又去美国考察。他在1868年,购买一些实验设备带回来,设立了一座私人实验室,成为英国当时很有名的物理实验室。他在1871年29岁时结婚了。结婚以后到埃及去旅行,同时就开始写他的《声学理论》一书。这部书一直经过六年的写作时间,到1877年才写完初次出版。1873年31岁时,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这时候开始,就在自己家中的实验室里,进行声学和光学的实验研究,使他成为当时全世界最著名的声学专家。他还引用光学理论来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1871年,他提出:散射光的强度与散射的方向有关,并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光学上著名的“雷利散射公式”。在组成阳光的七种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波长较短。而蓝光在空气的微小尘粒中的散射能力,却比红光强十倍以上。无云的天空之所以呈现蔚蓝色,就是因为阳光中的蓝光受到强烈的散射而造成的。他在家庭实验室里,研究光学仪器的光栅,这项工作使他对前人发明的光谱仪大加改进。从1870年起,光谱仪就成了研究日光和很多化学元素光谱的重要仪器了。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雷利本来想就在家里作一辈子的科学研究工作了。可是剑桥大学杰出物理学教授麦克斯韦尔(J·C·Maxwell)于1879年病故了,三十七岁的雷利被剑桥礼聘为教授。他在剑桥大学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使学基础物理学的学生,都必须做实验。从此在欧美的大学里普遍实行起来。后来,由于他不愿意太多的外务,到1884年42岁为止,就不再担任剑桥大学教授了。他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利用准确的仪器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对于电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欧姆、安培和伏特的精确数值,进行了仔细研究计算。他的研究成果,成为物理学界长期使用的基数。由于他感觉到基本单位准确的重要性,他建议英国政府成立国立物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1900年成立起来了,至今仍然是国际上的重要标准化机构。在1884年,英国科学家公推雷利为英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就在这一年,这个促进会到加拿大去开年会。这使雷利又有机会和美国以及加拿大的一些物理学家,发生了更密切的友情。他回到英国以后,仍然在自己家里,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尽管他从1887年到1905年还兼任过英国伦敦皇家学院教授,可是他每年只有很少时间在伦敦停留一下,做几次短小精干的讲演。从1880年后期起,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上,而且方面很广,包括光学、流体力学、声学、电学以及热力学等等方面,因此,他在科学界地位就很高很高了。他对于研究所得数字是十分认真负责的,这使他后来和威廉·拉姆塞共同合作,发现了氩气。这本来是化学方面的问题,所以他和化学家合作才彻底解决了这个稀有气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问题。雷利从空气取得的氮气的密度,同从氨气里得到的氮气不完全相符,虽然数字相差只是在小数点第三位上。气体密度就是1L气体的质量,以克数计算。气体的体积会随着温度和压力而变化,所以必须规定,气体的密度是在零摄氏度和一个大气压下,每升的质量。空气中的氮气,经多次测量密度仍然是每升1.2572g。而从氨化合物分解出来的氮气,密度却都是每升1.2508 g。当时有人劝他,先找一找前人的著作。雷利就重新翻读了1795年卡文迪许手稿,卡文迪许曾经用静电仪放电来氧化氮气,发现尽管放电时间很长很长,总是留下一点点不能化合的气体。读了这个报告以后,雷利就相信空气里除了氧气和氮气以外,一定还有另外的一种气体。雷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取的氧,密度完全相等,但氮气的研究结果则使人不解。他由氨制得的氮总比从大气中除去氧、二氧化碳、水汽后所得的氮轻千分之五左右。于是他将这事实刊登在英国1892年9月29日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请读者解释,可是他没有收到任何答复。雷利勋爵本人起初想到了四种可能的解释:(1)由大气中所制得的氮,或者还含有微量的氧;(2)由氨所制得的氮,可能稍微混杂了氢;(3)由大气中所得的氮,或许含有类似臭氧的N3分子;(4)由氨中所得的氮,可能有若干分子已经分解,因而把气体的密度降低了。第一个假设是最不可能的,因为氧和氮的密度相差极微,必须杂有极大量的氧,才可以用来解释千分之五的差异。雷利又用实验证明了由氨所制得的氮,其中绝不含氢,第三个解释也是不足置信,因为他采用无声放电,使之通过这种气体,也未发现氮的密度有所增高。雷利最初就使用感应线圈使氮气氧化,但是这个工作进行得相当缓慢。于是威廉·拉姆塞向雷利建议不再用放电的办法,改用化学方法。因为拉姆塞的方法得到成功,他们两个人在1895年就共同写成一篇论文,在英国科学促进大会上宣读。因为他们对这种新气体当时并没有命名,大会主席建议名为Argon,来自希腊文“懒惰”之意,中文音译成氩。由于雷利知识十分渊博并且和其他科学家接触很多,所以他在19世纪后期,已经开始感觉到物理学上有好多实验,很难用经典理论去解释,例如光谱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尽管他对于经典物理学感觉有问题,他却还没有放弃希望,总是使用经典物理学去试图解释新的现象。他对量子理论并不太热心,他觉得这个理论提出得太突然了。由于他们共同发现了雷利——金斯定律(Raylejgh——Jears law),这个发现在普朗克(Planck)有名的理论发表前几个月,所以他对量子学更不大重视。他也曾经想利用经典学说来解释原子光谱。例如:氢原子的发射光谱,他最后不得不承认,他的尝试是失败的。波尔提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理论时,他又觉得这种学说太激进。雷利对于相对论虽是相当信服的,但同时还提倡以太学说。尽管这种学说在1881年经过迈克尔孙(Michelson)的实验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雷利对迈克尔孙的实验也表示怀疑,他认为以太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好解释许多现象了。由此可见,他对于经典光学理论一直是忠心的。他自己在1901年想用实验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可是也失败了。从此,他对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十分佩服了。雷利在晚年始终没有放弃物理学的实验工作。他在最后十五年中,还一共发表了九十篇论文之多。其中有一篇关于声波理论的论文,大大改进了前人的工作。他的《声学理论》一书,经过多次的修订,达到了二十世纪的高水平。他除了对于理论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以外,还对于科学团体和政府提出的科学问题,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一辈子在实验室里和图书馆里为科学而献身。雷利在1873年被选进皇家学会,并且从1885年到1896年,他担任了皇家学会秘书。他在学会里很重视提拔青年科学家,例如:苏格兰有一位青年学者对于气体的分子理论,发表了很重要的见解,可是被很多人忽视了。雷利重新审查了被埋没的论文,很重视这位苏格兰科学家,特别把别人所轻视的论文送交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在1905年,雷利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他认真地负责一直担任到1908年,他对学会做了好些被人不重视的工作。在1896年,他担任了三育学会(Trinity House)的科学顾问,雷利在这里兼任了十五年的义务工作。在这里,他用光学理论,解决了被浓雾挡住光线的问题。雷利在其他公共事业方面,也有很多的贡献。例如,他担任过国防部一个重要小组的组长,又担任过伦敦煤气公司改进工作的顾问。尽管他担任大学教授的时间不太长,却曾经担任国家的好几个教育机构的董事。从1908年到1919年逝世为止,他是剑桥大学的名誉校长。他在1904年接受诺贝尔物理奖金时,把奖金全部捐给剑桥大学。他一生得过好多名誉学位,共计有十三次之多;在全世界的学会之中,他取得了五十多个名誉会员的称谓。雷利和当时欧洲其他物理学家不大相同,并不热心于提新理论。他只是把所遇到的科学问题,用物理实验方法去设法解决。从他一生的行动,可以看出来,他一方面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很和顺可亲的一位学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