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学发表论文的多么

发布时间:

大学发表论文的多么

不少。有些学校大四一年都是实习期,甚至大三开始就开始,所以在这样的学校中有1-2年的时间搞科研,加上导师的指导,肯定能发文章的。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一般都是大三才开始写论文了大二比较少了这个,也没什么好提前预估的,关键还是看个人。

只考虑第一作者发表的,非常少,非重点大学,可能百分之一都没有

很多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几乎不会单独给实验场所,顶多就是去实验室打杂,混一个名头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多不多

本科生发表论文的不多,不过研究生之后,还有博士必须发表论文。至于本科生,在能力范围内,发表论文也很好。至少能锻炼一些能力。比如说收集材料,筛选材料,自己组织语文文字,总结啥的……写论文不像是写作文,大多数论文都有固定的格式,同时锻炼word排版技巧。如果你想,那就去做吧,最后一点,要是你以后想继续学习,读研啥的,这就很重要了,老是都喜欢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学生, 尤其是高产,能发表出高水平论文的学生。加油……祝你顺利!

这些论文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这些论文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对于一些东西的研究是非常深的,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些论文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在这31篇论文当中,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就有九篇,这是很多博士生都达不到的一个水平。论文虽然并不能够直接确定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让人看出一个人的研发能力。越是严格的论文想要发表出来,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研究生之后才会选择发论文。这也是为什么本科生发表31篇论文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第一,这些论文的质量非常高。

作为同学本身是从事医学行业方面的,在自己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在积水损伤,神经功能重建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在论文当中就有九篇文章,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也有三篇。而且作为重要的是其中有几篇还获得了优秀论文的奖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论文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第二,文笔也是非常好的。

在专业的网站上打开这些论文就可以发现他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不仅非常的熟悉,而且对于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的关心。同时也能够就自己研究的方向,结合目前的新冠肺炎以及儿童呼吸道的感染进行相应的组合。文字功底非常的扎实,整篇文章看下来娓娓道来。

第三,他的研究方向也非常的先进。

目前作为同学所研究的课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他所研究的课题还是比较广泛的。从骨科到神经科基本上都有所涉猎。而且研究的也都是在未来比较热门的学科,不过因为这个事情是由兰州大学进行宣传的,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是为了推出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吸引大家的目光。但是不管怎么说,论文只是一个加分项。想要通过实力让别人认可自己,就需要拿出真水平。

这些论文都非常的优秀,论文的领域有点跳跃,从医学研究到城市的产业发展。

发表论文最多的大学

211大学实力排名最新如下: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是祖国的首都,高校林立,群星闪烁,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作为一个北京市属大学,难免被群星闪耀遮住光辉。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该大学虽然名字叫河北工业大学,却坐落在北方工业城市——天津市,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是煤炭大省,在传统观念中,产煤地区一定环境恶劣,尘土飞扬,这一固有偏见也反映到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选择,太原理工大学也许深受其害。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虽未进211,但该校位列全国五大财经类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说明该校实力强大,在北方特别在东三省影响力更大。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由于特殊定位,有着独特的魅力。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而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除了几个艺术类院校外,几乎全都是211工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不是一所能用数据去衡量的大学,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北京语言大学在她专长领域的领先地位,对于北京语言大学来说,特色和专业或许是它身上独特的魅力所在。

首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的数量超过部分211工程大学。该校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首都医科大学的外科学(神外)、眼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3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medicaluniversity)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和终身名誉校长。

兰州大学: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列第六。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3位。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顶尖专家成为兰大声名在外的基石。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校长。

211工程院校是重点:

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多为中央部属院校,兼顾到各省至少一所省属院校(部分边远省份暂缺),同时兼顾到各行业至少一所。截止到2011年3月,全国共有112所“211工程院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ST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2.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清华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3.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北京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4. 中国科学院 (CAS):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高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5.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论文发表最多的大学

美国对于兰州大学的评价很高。

在美国的评价中,兰大在美国人的眼里却很光鲜,很亮丽,并被评为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最著名的几个大学之一。美国曾在某杂志周刊中评选中国的顶尖大学,兰州大学位列第六。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3位。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顶尖专家成为兰大声名在外的基石。虽然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作为985院校,兰大每年也会像清华北大一样获得国家的大量的财政拨款,兰大把这笔拨款用在了科研经费和学科建设上,所以兰大的每年的科研成果无论数量和质量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是有名的。这也就引出了为什么兰大在美国的评价如此高的根本原因。

美国对兰州大学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作为中国有名的985双一流重点高校兰州大学可以说是受争议最多的一所院校了,因为地势较偏所以可以算是国内最少报考人数最低的985院校了,但在最新的校友会公布的2019全国百强高校的名单中,兰州大学位于第35名,相较去年上升了一名,作为地势最偏僻的985双一流,兰州大学的竞争力确实比其他中心地区的双一流院校要小得多。那么兰大为什么可以成为985呢?难道真的就是教  育质量优渥吗?去过兰大的人可能不得多,兰大的校园的确很大,但是建筑却都很老旧,并没有像北大清华那样看起来就很宏伟的样子,但其实作为985院校,兰大每年也会像清华北大一样获得国家的大量的财政拨款,只不过这笔拨款兰大没有像其他的大学一样把大部分用在硬件建设上,而是用 在了科研经费和学科建设上,所以兰大的每年的科研成果无论数量和质量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是有名的”。这也是为什么兰大在国外的评价要比国内高

1.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1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7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2.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6年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第13位。

3.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5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大学将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兰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者发表论文最多的大学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最近我看到一篇帖子,提问兰州大学是不是最差的985高校,突然百感交集。由于地处西部,地理环境和位置都不是很好,这也是兰大最无奈的地方,因为这个原因兰大流失了太多的优质生源和师资力量。

孙丹丹。在2020到2021年四川发表最多;论文的学者是孙丹丹,一年的时间发布了六篇论文,最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人类与自然》。

兰州大学挺好的,兰州大学坚守在深厚但又相对贫瘠的黄土地上,缺少许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克服了许多别人没有的困难。然而自建校以来,兰州大学始终在中国高等教育占有一席之地。她的发展之路证明,一所好的大学,需要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和风范。

学校规模:

学校榆中、城关两个校区占地3544.32亩,下设44个教学科研单位、103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州大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