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情,那些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要么是1个月内发表,要么是一个半月内发表,还有的是要求1周内发表,半个月内发表的。这些作者的要求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根本论文发表的周期根本就没有那么快。那么论文发表一般的周期是怎样的呢,小编在这里讲给大家听。
按照以往的情况来说,也就是三年前来说,一般发表论文的周期是在一到四个月之间,小编这里说的是正规的期刊,像万方,知网、维普收录的比较热门的期刊,一般能在3-4个月发表。但是今年期刊发表却有了改变,今年的普遍刊期发表周期是这样的,大概是2-6个月之间,你们看到这之间的差距了吗?再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像上知网的教育类期刊,最早也是在你提交的4个月以后才可以进行发表,有的论文还会排到明年下半年。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普通期刊的发表周期,而不是核心期刊,也不是学报。像经济类期刊的刊期是在两到五个月之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最快发表经济类期刊,也是需要在两个月后才能进行发表的,这还属于加急情况。医学类期刊的发表周期在4-6个月,医学期刊比其他期刊的发表周期都长,审稿更加的严格,但例如工程科技类期刊可以在1-3个月内可以进行发表,如果你要发表的期刊是工程科技类,那么你还有加急发表的机会,但其他的类别的期刊基本不太可能在2个月内就发表出来。
作者朋友们一定要了解清楚论文发表的一般周期,如果因为自己不了解这个周期而错过了论文发表的最佳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今年发表论文不同往年,由于期刊数量较少,期刊的页吗也变少了,所以发表期刊的时间都比较紧张,比往年刊期靠后2-3个月。在这里给作者朋友们提醒,如果需要发表论文一定提前准备好。
你在知网上下载该论文;论文上面会有标志;或者在万方上打开论文链接;往下看,会看到具体的期刊时间。
期刊都是有卷号的,但是一般都需要自己算,或者很多期刊都会印刷在样刊上,仔细找找能找到的。卷号:自创刊年开始,1年则为1卷。卷号=文章安排刊期年号-创刊年号+1。查到创刊年,减去你发表的年份,再加一就是了。比如一个期刊2000年创刊的,你今年发表的论文,那么卷号就是2016-2000+1=17,卷号17.其下还有年号、期数。年号:文章安排刊期所在年。期数:文章安排的期数。比如你是在一个月刊8月发表的论文,那么年号就是2016,期数就是8期。如果该刊是2000年1月就开始发行的,那么总共的期数就是用到现在为止的年数2016-2000=16年再乘以每年12期加上今年8期,就是12*16+8=200,总第200期。卷号17,年号2016,期数8期,总第200期。
1、打开中国知网的首页,在左下角找到期刊大全并点击进入。
2、下一步需要输入名称进行搜索,比如中国农村卫生。
3、这个时候如果没问题,就通过选择相关对象来确定跳转。
4、这样一来会得到图示的结果,即可在期刊上查到职称填报中关于论文的刊数/期数了。
是正确的。引文率及篇均引文量。引文率及篇均引文量是衡量作者情报吸收能力和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引文率是指期刊附有引文论文的文献篇数与载文篇数的比例。篇均引文量是指附有引文的论文平均每篇引用参考文献的条数。对引文率进行分析,可以宏观上把握期刊引用文献的综合能力及引文的覆盖面。对篇均引文量进行分析可以具体了解论文作者利用文献的能力和发文的质量。只有广泛参阅本学科的相关文献,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并借鉴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和信息。被引量也就是常说的引用频次,引用频次越高的论文,说明其学术价值越高,同样,一个刊物中文章被引用的频次越高,证明刊物的学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引用量在学术界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期刊也可以用来衡量文章。
一些知名专家发表许多论文,是通过不断学习专业文献加以借鉴和总结,有条件还可以用于实践检验,逐步成就一篇篇论文发表。
问题一:影响因子怎么计算/怎么计算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nk-1+nk-2 计算公式:IF(k) = Nk-1+Nk-2 说明: k 为某年,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以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问题二: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影响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以1992年为例,计算某期刊在该年的影响因子:X=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于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论文总次数Y=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论文发文量的总和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 问题三:请问杂志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怎么计算的啊?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耿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问题四: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是怎么计算的? 其实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计算并不涉及当年的文章数, 其计算方法为前两年文章在当年(前两年)的引用次数除以前两年的文章数; 涉及到当年文章数的是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计算方法为当年文章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当年的文章数。问题五: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是怎么算的? 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绩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是对文献或文献 *** 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具体算法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问题六: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 问题七: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2012年国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150多种学术期刊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最高的是10.526(CELL RES),影响因子>2的有15种,1-2之间的有40种,1-0.5之间的有50种。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 问题八:怎样知道一篇文章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 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0.5161 = 176÷341 意义: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附:IF值计算方法(以1992年为例) A=1992年的全部引文(指定数据库中的记录) B=1992年引用某期刊发表在1990和1991的论文的总次数 C=某期刊1990 和1991 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总和 D(期刊1992的影响因子)=B/C 影响因子查询系统 emuch/sciif/ 这个地址也可以 proteomics/sci-if/ 本回答援自zhidao.baidu/...wtp=wk问题九: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多少算是厉害?第二作者也算是作者吗? 这个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挺大的。国内的期刊一般在1.0以上的就不错了,到2.0或更高的就不多了。第二作者算不算作者要看你评什么职称,一般中级可以算,但2~3篇第二作者相当于一篇第一作者,评高级的话第二作者基本不能算。
世界顶级科学家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数粗略分析无意中发现电脑上有份之前下载的数据,一份“世界科学家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数及其他判断标准的数据汇总表(1960-2017)”。今天就粗略看下其中的数据,记录总数为 人 。幸好,这份数据非常齐全,且有很高的可信度。此榜单记录 1960-2017 年的数据,从表单发现,在10万多人中,有 2574名 科学家从1960年就开始发表文章(或许更早),更惊人的是其中有 1475人 最后发表文章在2010年之后(或许还在继续),这意味着有 57.3% 的科学家,持续输出论文达到 50多年 之久,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这其中有 1545名(60%) 来自美国机构, 看来美国政府在上世纪中叶就知道了科技强国,对科学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1475人中,来自我国的科学家只有一位: 来自 上海交大的A. Arima教授 。下面来看一下被引用的数量和质量。最多被引用的是 埃里克·斯蒂芬·兰德(1957年2月3日生)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怀特黑德研究所成员、麻省理工和哈佛布罗德研究所主席。他是人类基因组医学的参与者之一。他所写的574篇文章共被引用次,只有3人被引用次数超过20万次。Lander, Eric S.Bert Vogelstein博士Bert Vogelstein博士Grätzel, Michael第一名 Grätzel, Michael 教授,综合评分5.6506。Grätzel, Michael第二名: Edward Witten 教授,综合评分5.5141。他是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他是弦理论和量子场论的顶尖专家,被美国《生活》周刊评为二次大战后第六位最有影响的人物,当代物理学家中H指数最高的一位。Edward Witten第三名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高级副校长 Halliwell, Barry 教授,直译也叫贝烈炜教授综合评分5.5089。贝烈炜博士在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一等荣誉)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赴新加坡之前曾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医学生物化学教授,同时也是抗氧化剂和神经退化疾病研究中心联合主任。被科学信息研究所(SCI出版商)评选为国际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最具影响的科学家之一,由他所著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和医学中的自由基》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Halliwell, Barry第四名Peter Barnes教授综合评分5.5046,他是美国国家心脏和肺部研究所的玛格丽特·特纳·沃威克医学教授,帝国理工学院的呼吸内科主任以及伦敦皇家布朗普顿医院的名誉顾问医师。在过去的20年中,他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第七位研究人员,一直是欧洲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临床科学家,也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呼吸系统研究员。Peter Barnes教授第五名 Kessler, Ronald C. 。Kessler, Ronald C.博士以上五位科学家,是仅有综合评分上得5.5000以上的。再着重说一下榜单第15位,因为是我们的骄傲。王忠林(ZL)博士,中科院的外聘院士,王博士 在全球最伟大的科学家 名单中排名第25 ,应该可以说在全世界纳米领域,都算是翘楚。综合评分5.3961。王忠林(ZL)博士/group/Current%20Members/Group%20Leader/Zhong%20Lin%这里是王博士的详细介绍。排名第二的华人就是 朱健康 ,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现任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他的排名是206位,综合评分4.9662。我想,国内也有非常多的学生,学者,研究员或多或少引用过他们的文章。来看看国内的情况。1960-2017年间,我国一共有 1646人 入选,共发表文章 篇 ,人均接近 420篇 。发表文章数最多的科学家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玮教授(张玮教授的个人资料少之又少,这里就不展开了),他研究的方向是临床医学- 通用科学与技术。并且我还发现,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真的好多。整个10万人榜单 前20名 有 19位 是中国人或华裔。超过 3000篇 的有6人,应该说有且仅有6人。他们分别是:Zhang, We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4647),Wang, Wei(Zhejiang University)(3999),Li, Li(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3511),Wang, Lei(Sun Yat-Sen University)(3198),Liu, Wei(Tongji University)(3071)Li, Ning(Wuhan University)(3034)。看见没有,名字还是要取的简单一点,重要的是:两个字就好。这里我还特意去找了一下跟我国入选人数接近的国家的论文数量。最接近的为瑞士,他们有 1695人 入选,瑞士科学家发表最多文章的是Li, Jian(University of Bern)(1473),这个数量只能刚刚好排在中国科学家的51名,并且,很有可能也就是华裔。我的天,我们是有多喜欢写论文啊。再来看下质量:某期刊2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的总引用数(A)除以论文数量之和(B)就是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F=A/B) 。这里因为没有年份文章,所有只能总引用数/总文章数。这19位中国科学家的IF约为 13.90 ,而整个10万人榜单平均为 37.82 。如果大家不服,我们可以再找一个国家。最后做一个总结。国家统计仅分析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国家。我国顶级科学家所占比例学科上分析:任重而道远。分类学科统计:在这份图表里可以得到, 临床医学 在数量上遥遥领先,前五学科, 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 。这里理科方面的总数占所有的 75% 左右。我们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多,一方面,我认为是这个学科大热,能勾起很多科学家去研究,整个行业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这个领域有比其他领域更多的未知东西,迫使人们继承或推翻以前的理论,发展跟新,更全面的理论。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提出理论,投入实践,再推翻或完善理论,再提高生产······。每一个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阶段可能就要几十年,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非常有可能在一个阶段就是付出一生的努力。尊重每一个科学研
70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统计学国际一流期刊(包括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有多少 毕业生就有多少论文
这个还真查不出来,毕竟那些统计一般是搜集的正规世界级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统计,但不同国家还有自己的国家级期刊,这就无法统计了。不过有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科研人员共发表了约2万篇科研论文,到2008年,这一数字剧增至11.2万篇;而同期美国科研人员的论文数量由26.5万篇增至34万篇。由此应该可以大致地推断世界上的数据。
全世界每年的论比这个你怎么探讨的
核心期刊的年来稿量在3000篇左右,实际发表量在150篇左右,也就是说每100篇里发表5篇。学术期刊论文(核心和普刊)的发表流程总的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整个流程包括:1写作-2选择刊物-3投稿-4审稿-5返修或拒稿-6录用-7出刊-8上网检索。
您好,期刊在终审环节会放入多少篇论文,这取决于期刊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一般来说,期刊会在初审和审稿过程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论文,然后在终审环节中进一步筛选,只选择最优秀的论文进行发表。终审的标准通常包括论文的创新性、学术价值、实用性、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些期刊会采用双盲评审,即评审专家和作者双方互相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以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此,期刊在终审环节中放入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但这些论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评审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质量。
对于期刊来说,放多少篇论文进终审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期刊需要确定自己的发表频率和规模,以及自己的读者群体和领域。如果期刊的发表频率高,那么需要更多的稿件进入终审;如果期刊的规模较小,那么需要更严格地筛选稿件,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进入终审;如果期刊的读者群体和领域较为专业,那么需要更加注重稿件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其次,期刊需要考虑自己的审稿资源和时间安排。终审环节通常需要专家评审,而专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期刊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每篇稿件都能够得到足够的评审。最后,期刊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发表标准和声誉。如果期刊追求高水平的发表标准和良好的声誉,那么就需要更加严格地筛选稿件,只有最优秀的才能够进入终审。总之,放多少篇论文进终审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决策过程,期刊需要根据自己的发表频率、规模、读者群体、审稿资源、发表标准和声誉等因素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Nature、 Science、cell三大期刊共发表2362篇文章,2018年我国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332篇,占这三种期刊当年全部论文总数(2157篇)的15.49%。
用某刊前5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总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前5年刊载论文数量。
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S, T)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 T)内发表的论文总数Y(前两年总发文量)。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公式为:IFU =(X(S,T) / Y(S,T))。
例如,某期刊2010年影响因子的计算:
1、本刊2009年的文章在2010年的被引次数:48;本刊2009年的发文量:187。
2、本刊2008年的文章在2010年的被引次数:128;本刊2008年的发文量:154。
3、本刊2008-2009的文章在2010年的被引次数总计:176 =(48+128)。
4、本刊2008-2009年的发文量总计:341 =(187+154)。
5、本刊2010年的影响因子:0.5161 = (176÷341)。
意义
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5.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医刊汇认为发表论文首先要了解要发表期刊的详细资料,哪主办的,哪主管的,期刊额影响因子以及复合影响因子等。尤其是核心期刊,因为核心期刊发表的周期长,费用高,所以要更慎重。下面就和创新医学网一起了解一下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怎么计算的。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比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计算公式:IF(k)=(nk-1+nk-2)/Nk-1+Nk-2说明:k为某年,Nk-1+Nk-2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nk-1和nk-2该刊在k年的被引用数量。以计算2011年if为例:if2011=(该杂志2010被引次数+该杂志2009被引次数)/(该杂志2010文章数量+该杂志2009文章数量)
百科上不是有吗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第一个参数:Range为条件区域,用于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选年龄数据的区域)第二个参数:Criteria是求和条件,由数字、逻辑表达式等组成的判定条件。(<41)第三个参数:Sum_range为实际求和区域,需要求和的单元格、区域或引用。(选结果的单元格)当省略第三个参数时,则条件区域就是实际求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