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上科大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上科大发表论文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泰安和济南三地办学,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我校2009年博士生招生总数拟定为70人,各专业招生人数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规模及考生考试成绩确定。    二、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博士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六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同等学力且在相应的科研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    三、同等学力人员报名时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近五年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至少6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至少有1篇被SCI、EI检索收录;(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近五年内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3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且作为主持人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作为第一完成者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3)近五年作为主持人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4)近五年有重大发明、创新成果,经我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者。    四、考试科目选择方法:非同等学力考生共考3门,即从科目组①②③中各选一门,同等学力考生共考6门,即从科目组①②③④⑤⑥中各选一门。

三个词来形容上海科技大学:年轻!研究型!高水平!京领新国际此前曾对上海科技大学进行深度研究,现与您分享。

对于很多成长于80年代后期的人来说,大学一直被视作是“象牙塔”,由于恢复高考的时间不长(1978年),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大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如果谁家出了个大学生,家长出门买菜的时候脸上仿佛都带着光。

如果说“大学生”在那个年代算是稀罕物的话,大学生活则显得更加神秘,人们一提起大学生,往往脑中浮现的是穿着白大褂手拿烧杯试管的科学家形象。而这种传统的印象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大面积的扩招所改变,很多人直到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活主要是在获取知识,研究什么的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会涉及。这一普遍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直到上海科技大学的出现。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2013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短短几年时间上海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5个学院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共有学生3221人,157个研究组。

之所以说这所大学扭转了人们对大学的传统认识,是因为这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说到规模,这所学校占地不足1000亩,不光是在全国的大学中,就算是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上海最大高校面积4000余亩)学校的面积都算小的。除了占地规模以外,学校只设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五个学院,于其他大学动不动就十几二十个学院相比,算是规模“比较小”的。但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学校虽没有什么大楼,但却是聚集了一大批(1000人)出色的教授和科研人员。

学校实行常任教授制,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已选聘448位教授(特聘教授291位、常任教授到位155位,教学教授2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专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5位、“杰青”95位。大批的优秀教授极大的降低了学校的师生比,目前学校的师生比非常接近1:10,在全国的院校中位列前茅。

除了师生比出色以外,学校的本科生1198人、研究生由1098人,比例将近1:1,尤其是博士生所占比例非常高(400人)。一流的教授和研究生聚集于此,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除了拥有一流的授课质量以外,还开展着大量的研究项目。截至2017年底,学校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1379篇,其中上科大为第一单位598篇,“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受体三维结构”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始涌现。可以说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简称上科大、 ShanghaiTech )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13 年 9 月 30 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 2022 年 2 月 14 日入选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 — 浦东新区 — 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 9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 “ 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 ” 的规划设计理念, 2015 年底基本建成, 2016 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 iHuman 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学校按照 1:10–1:12 的师生比建设一支 1000 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 500 位常任教授和 500 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 Tenure System );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已选聘 622 位教授(特聘教授 291 位,常任教授到位 312 位,教学教授 19 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0 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7 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位。,2014 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8 届 2884 名本科生, 2021 年面向全国 18 个省(市)选拔招录了 430 名本科生。 2013 年 -2016 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 2017 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9 届 5047 名研究生,其中 1421 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 2000 名左右,研究生 4000 名左右。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共有在校生 4995 名,其中本科生 1712 名,硕士研究生 2304 名,博士研究生 979 名。,学校围绕 “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的办学使命,建立了学研结合、学创结合,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机制,注重培养学生 “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 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遵循 “ 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 ” 的原则,突出 “ 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 ” 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强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学通识课,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 / 教参。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书院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全体本科生前往全国 11 个省 16 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 102 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资助优秀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 2016 年至今,共有 161 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参加 “3+1” 交流项目; 2017 年至今,共有 45 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参加暑期科研交流项目; 2015 年至今,共有 361 名本科生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项目。,2018 年至今,学校共有 4 届 1114 名本科生毕业并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 34% 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 TOP10 高校深造占比 20% ,进入全球 TOP20 高校深造占比 34% ,进入全球 TOP100 高校深造占比 83% ;约 44% 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 20% 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 AMD 、和辉光电、上证信息、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学校结合 “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突破 “ 流水线式 ”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 “ 个性化培养 ” ,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大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导师、课题的选择权,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持以硕博连读为主的连贯培养,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遵循 “ 科研中成长 ” 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上机培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已开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BeSTEC 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项目、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基于导师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等。,2016 年至今,学校已有 6 届硕士研究生、 4 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 2020 年,首届 83 名硕士研究生、 15 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学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 84% 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 AMD 、强生、 3M 、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 14%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 34% 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 62% 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至 2021 年 11 月,学校已建立 378 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 8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4642 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 Nature 、 Science 、 Cell 、 Adv.Materials 、 Cell Stem Cell 、 JACS 、 Angew.Chem.Int.Ed. 、 Nat Comm. 、 TPAMI 、 PRL 等领域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 800 篇。 2020 年我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 Nature 、 Science 上发表了 23 篇重大科研成果,其中 16 篇是以上科大为第一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2017 年 10 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 10 拍瓦( 1 拍瓦 =1 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1 年 6 月,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暨活细胞成像等线站装置研制成功并取得首批实验数据,当年 12 月生物成像实验站、表面化学实验站和超导转变边 X 射线探测器完成工艺测试,性能指标全面达标,标志我国在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线站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2016 年 4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 “ 未来医学中心 ” 、 “ 未来科学中心 ” 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合作,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上海科技大学在上海市浦东新区。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上海科技大学于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2013年至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2017年起,学校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材料补充:

上海科技大学设置的学院主要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各学院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有:材料物理与凝聚态物理、光谱仪器科学、材料系统工程、蛋白质科学与生物技术、系统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定量生物学与分子影像学、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传感器技术、低能耗与智能系统研究、光电技术、集成电路与设计、电子器件与材料、无线通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

上科大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内,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创制平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装置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慧型”的规划设计理念。

2004年6月23日,上海市人民 *** 与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划在浦东共建一所研究型大学。

2005年8月19日,中科院上海分院提出将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虚拟)实体化,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2006年4月14日,上海市同意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包括一所综合性科研机构和一所大学)。同年,上海市划拨1500亩土地用于科技园建设。

200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 *** 签订《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协定书》,决定合作建设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2010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筹)正式入驻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

2012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上海科技大学。

2012年10月12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成立,Richard .A Lerner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2012年10月29日,上海科技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协定在今后五年开展教育、文化与科研合作。

2012年11月12日,诺贝尔奖获得者Roger D. Kornberg受聘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教授。

2012年11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揭牌成立,Raymond C.Stevens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2012年12月9日至13日,上海科技大学成功举办2012年国际前沿信息科学技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28日,上海科技大学校园建设正式启动,标志著上海科技大学筹建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2013年9月3日,上海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中科院上海浦东 科技园举行。

2014年2月,上海科技大学宣布将招收首届200名本科生。

2014年3月起,上海科技大学开展第一届本科生校园开放日活动。

2014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届本科生、第二届硕士研究生入学。

备注:上海科技大学与曾经存在过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完全不同的两所学校,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创业与管理学院等四个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

学院

科类

学制

专业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工

四年

物理学

理工

四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

理工

四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工

四年

生物科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工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

理工

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创业与管理学院

四年

暂未招生

2014年学校本科招生按理科实验班、生物科学实验班、电子信息科学实验班三个专业大类招生,新生入学时不分具体专业,入学一年后学校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公开公正的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上海科技大学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各研究院所招收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由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各院所代招。学校201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院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代招研究所

挂靠招生研究所/单位

专业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光学工程、材料学、光学

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核技术及套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凝聚态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有机化学

上海天文台

/

天体物理

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科大全职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科大全职、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设计学

上海高等研究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

有机化学、生物化工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声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上海高等研究所

小卫星工程中心

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研究生可选择的培养方式分两类:一、所跟导师为上科大全职教授,简称"全培";二、所跟导师为上科大特(双)聘教授,简称"联培"。选择"联培"方式的研究生研一将在上科大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研二研三将回导师所在研究院所进行学习和科研。

学校将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专任教师队伍,上科大专任教师队伍将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常任教授(又称全职教授),他们是海内外公开招聘,并全职在上科大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System);

第二部分是特聘教授(又称双聘教授),他们是从中国科学院聘请的承担教学及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教授。双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外籍著名教授;

第三部分是特聘教授,他们是国际知名学者, *** 在上科大开展实质性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双)聘教授,截至2014年12月,学校选聘已到位工作的专任教师近300位(常任教授60余位,特聘及双聘教授230余位),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诺贝尔奖得主

RogerD.Kornberg

JamesE.Rothman

KurtWüthrich

KurtWüthrich

蒲慕明

RichardA.Lerner

IEEEFELLOW(IEEE院士)

马 毅

丁 峙

丁奎岭

林国强

洪茂椿

林尊琪

徐至展

沈学础

褚君浩

李 林

郭爱克

蒲慕明

陈晓亚

林鸿宣

赵国屏

韩 斌

丁 健

陈凯先

饶子和

方家熊

龚惠兴

办学特色

1、聚焦高端 ——礼聘全球一流师资,带来一流科研、一流课程和一流教学。

(1)学科设定:不求全,只求精;

(2)教师队伍:全球招聘,国际标准,终身教授制;

(3)人才培养:学生规模小,培养目标高;

(4)科学研究:不追求量,主要追求质;

2、融合交叉—— 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

(1)培养原则: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交叉型;

(2)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融合;

(3)教育、科研、创新创业深度融合联动;

(4)基础研究、套用集成研究、技术转移融合;

(5)大学、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创新园区融合;

3、开放合作—— 针对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构建创新价值体系,推动创学研合作。

(1)体制的开放性:上海市与中科院共同举办;

(2)地域的开放性:融入张江高科技园区;

(3)教学合作:国际顶尖高校间学生及青年教授培养;

(4)科研合作: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交叉前沿领域,优质资源共享,科教结合,互惠共赢;

(5)产业合作: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富国裕民;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成为未来的科学引领者、技术发明者和企业创办者。学校实行书院制,学院、书院分工协作培养人才,其中学院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书院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养成。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业、生活、职业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学校注重社会实践、产业科研实践及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发展社团文化,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校将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优秀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学校将积极开展线上教育。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全球化,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教师培养、课程共享、双学位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已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定,并正在与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等学校深入探讨合作事宜。

校企合作

与此同时,学校致力于逾越科技与产业间的"死亡之谷",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与区域内乃至全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在联合研发、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安进公司(全球最大抗体药物公司之一)达成协定在校园内建立安进中国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与博通公司(全球最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达成协定合作开展"无线城市"项目,并成立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

2014年6月18日,上海科技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协定将在科研、学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合作伙伴

高校:

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企业:

1. Amgen

2. Broad

3. Santander

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和iHuman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免疫化学研究所

拥有抗体设计学、抗体化学、抗体治疗学、抗体结构学、抗体功能筛选、抗体工程学、结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九个核心实验室,以实现一个新型重要抗体从发现,到经过所有必要程式,到最终转变为药物的研发过程。

iHuman研究所

聚焦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人体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发工具化合物和抗体,研发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新型药物;在信号转导的进化和认知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

iHuman研究所已发表的论文情况(截至2014年10月)

1. Zhang K, Zhang J, Gao ZG, Zhang D, Zhu L, Han GW, Moss SM, Paoletta S, Kiselev E, Lu W, Fenalti G, Zhang W, Müller CE, Yang H, Jiang H, Cherezov V, Katritch V, Jacobson KA, Stevens RC, Wu B, Zhao Q., (2014)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 in plex with an antithrombotic drug, Nature, 509(7498):115-8.

2. Zhang J, Zhang K, Gao ZG, Paoletta S, Zhang D, Han GW, Li T, Ma L, Zhang W, Müller CE, Yang H, Jiang H, Cherezov V, Katritch V, Jacobson KA, Stevens RC, Wu B, Zhao Q., (2014) Agonist-bou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 Nature, 509(7498):119-22.

3. Zhao, L., Hua, t., Crowley, C., Ru, H., Ni, X., Shaw, N., Jiao, L., Ding, W., Qu, L., Hung, L., Huang, W., Liu, L., Ye, K., OuYang, S*, Cheng, G*, and Liu, Z. J*, (2014) Structural *** ysis of asparaginylendopeptidase reveals the activation mechani *** and a reversible intermediate maturation stage, Cell Res, 24(3):344-58

4. Natashin PV, Ding W, Eremeeva EV, Markova SV, Lee J, Vysotski ES, Liu ZJ., (2014) Structures of the Ca2+-regulated phoroteinobelin Y138F mutant before and after bioluminescence support the catalytic function of a water molecule in the reaction. ActaCryst. D, 70(Pt3):720-32.

5. Jiao L, Ouyang S, Shaw N, Song G, Feng Y, Niu F, Qiu W, Zhu H, Hung LW, Zuo X, Shtykova E, Zhu P, Dong YH, Xu R*, Liu ZJ*. (2014) Mechani *** of the Rpn13-induced activation of Uch37, Protein Cell, 10.1007/s13238-014-0046-z.

6. Natashin PV, Markova SV, Lee J, Vysotski ES, Liu ZJ (2014)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F88Y obelin mutant before and after bioluminescence provide molecular insight into spectral tuning among hydromedusan phoroteins. FEBS J. 281(5):1432-45.

7. Zhang L, Mo J, Swanson KV, Wen H, Petrucelli A, Gregory SM, Zhang Z, Schneider M, Jiang Y, Fitzgerald KA, Ouyang S, Liu ZJ, Damania B, Shu HB, Duncan JA, Ting J (2014) NLRC3, a Member of the NLR Family of Proteins,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Induced by the DNA Sensor STING, Immunity, 40(3): 329-341.

8. Song, G., Cheng, C., Wang, Li, Y., L., Ding, Shaw, N., Xiao, Z*, and Liu, Z. J*, (2014)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N-terminal 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s, doi: 10.1002/prot.24443.

9. J. Gu, Y. Feng, X. Feng, C. Sun, L. Lei, W. Ding, F. Niu, L. Jiao, M. Yang, Y. Li, X. Liu, J. Song, Z. Cui, D. Han, C. Du, Y. Yang, S. Ouyang, Z. J. Liu, W. Han, (2014)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LysGH15 as an Unprecedented "EF-Hand-Like" Calcium-Binding Phage Lysin, PLOS Pathogens,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4109

学校为更好地满足学校初期各院系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急迫性,图书馆以资料库资源建设为优先,发挥中科院共办共建的优势,结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不断丰富学校各类文献资源信息资源。 截止2014年10月,已开通的资料库或平台有:Reaxys资料库、EBSCO/Academic Search R&D资料库、Reaxys(原Beilstein/Gmelin Crossfire)化学资料资料库、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资料库、 中华数字书苑、SCOAP3(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计画)。

徐匡迪

原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上海市人民 *** 市长、原中国工程院院长

***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翁铁慧

上海市人民 *** 副市长

丁仲礼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傅成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

朱志远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

朱志远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印 杰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华仁长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

龚晋慷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

鲁雄刚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副校长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上科大的办学理念,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校将针对我国在能源、材料、环境、人口健康、核心技术等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探索基于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基于创新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和区域转型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上科大的办学使命,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学校致力于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使成为未来的科学引领者、技术发明者和企业创办者。上科大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具有四个鲜明特色:一是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二是科教与产业紧密结合,三是学院、书院分工协作培养人才,四是立足自身、开放合作。

上海科技大学建设项目由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批覆立项,选址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 *** 合作建设浦东科技园内,建设规模为:总建筑面积70.15万平方米,总投资41.69亿元,建设资金由上海市财力安排解决。其中新校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8.78万平方米(教学与实验、体育等设施及辅助用房约2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约16万平方米,地下建筑约15万平方米),总投资35.03亿元;大学产学研基地(科技园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1.37万平方米,总投资6.66亿元。

岳阳路校区为上海科技大学办公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中科院上海分院8号楼(200031),该校区有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读。

张江校区为上海科技大学在建校区,将来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的主校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00号,该校区一期工程(公共教学区、本科生宿舍楼1#2)于2014年8月底竣工,2014年9月起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将在此校区就读。

张江校区坐落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部,具 *** 置在川杨河以南、华夏中路中环以北、罗山路以东、金科路以西)内,面积近1平方公里。学校正在建设中的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慧型"的规划设计理念,预计将于2015年秋季开学时基本建成。

2014年8月25日,张江校区本科生宿舍1#、2#楼如期竣工交付。

上海大学发表科技论文

上海科技大学(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简称上科大、 ShanghaiTech )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13 年 9 月 30 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 2022 年 2 月 14 日入选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 — 浦东新区 — 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 9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 “ 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 ” 的规划设计理念, 2015 年底基本建成, 2016 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 iHuman 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学校按照 1:10–1:12 的师生比建设一支 1000 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 500 位常任教授和 500 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 Tenure System );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已选聘 622 位教授(特聘教授 291 位,常任教授到位 312 位,教学教授 19 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0 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7 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位。,2014 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8 届 2884 名本科生, 2021 年面向全国 18 个省(市)选拔招录了 430 名本科生。 2013 年 -2016 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 2017 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9 届 5047 名研究生,其中 1421 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 2000 名左右,研究生 4000 名左右。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共有在校生 4995 名,其中本科生 1712 名,硕士研究生 2304 名,博士研究生 979 名。,学校围绕 “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的办学使命,建立了学研结合、学创结合,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机制,注重培养学生 “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 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遵循 “ 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 ” 的原则,突出 “ 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 ” 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强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学通识课,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 / 教参。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书院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全体本科生前往全国 11 个省 16 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 102 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资助优秀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 2016 年至今,共有 161 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参加 “3+1” 交流项目; 2017 年至今,共有 45 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参加暑期科研交流项目; 2015 年至今,共有 361 名本科生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项目。,2018 年至今,学校共有 4 届 1114 名本科生毕业并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 34% 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 TOP10 高校深造占比 20% ,进入全球 TOP20 高校深造占比 34% ,进入全球 TOP100 高校深造占比 83% ;约 44% 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 20% 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 AMD 、和辉光电、上证信息、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学校结合 “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突破 “ 流水线式 ”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 “ 个性化培养 ” ,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大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导师、课题的选择权,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持以硕博连读为主的连贯培养,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遵循 “ 科研中成长 ” 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上机培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已开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BeSTEC 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项目、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基于导师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等。,2016 年至今,学校已有 6 届硕士研究生、 4 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 2020 年,首届 83 名硕士研究生、 15 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学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 84% 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 AMD 、强生、 3M 、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 14%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 34% 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 62% 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至 2021 年 11 月,学校已建立 378 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 8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4642 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 Nature 、 Science 、 Cell 、 Adv.Materials 、 Cell Stem Cell 、 JACS 、 Angew.Chem.Int.Ed. 、 Nat Comm. 、 TPAMI 、 PRL 等领域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 800 篇。 2020 年我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 Nature 、 Science 上发表了 23 篇重大科研成果,其中 16 篇是以上科大为第一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2017 年 10 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 10 拍瓦( 1 拍瓦 =1 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1 年 6 月,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暨活细胞成像等线站装置研制成功并取得首批实验数据,当年 12 月生物成像实验站、表面化学实验站和超导转变边 X 射线探测器完成工艺测试,性能指标全面达标,标志我国在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线站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2016 年 4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 “ 未来医学中心 ” 、 “ 未来科学中心 ” 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合作,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上海大学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11计划”、“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这种不入流的学校哪谈得上什么科研实力,一群五流老师带着八流学生在十流期刊花钱买版面灌水混日子文凭罢了。

河北人啊,我老乡

1.马宁(1922—)河南省泌阳县人。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十一旅司令部作战参谋,作战股股长,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作教股股长,第四军分区司令部作教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五十团参谋长,副团长,第二野战军十二军教导团团长,十二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候补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2.马宁,原名黄震村。福建龙岩人。中共党员。192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赴南洋,曾任马来西亚普罗文学艺术联盟主席、反帝大同盟宣传部部长,总工会秘书及马共中央宣传委员。1938年在新四军政治部主编《抗敌报》,在桂林、广州、香港、新加坡从事革命文学创作与反帝反殖斗争,1948年在新加坡被英帝驱逐回国,1949年后历任《福建农民报》主编,福建省文教部文化处处长及省文联主任、副主席。福建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福建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3.姓名:马宁 性别:女 英文名: 出生年月:1983.11.04 国籍:中国 籍贯:河北 项目:田径标枪主要成绩最好成绩:62米38 2002 第14届亚洲田径锦标赛标枪金牌;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标枪第一名 2003 全国田径大奖赛系列赛广州站标枪金牌4 马宁 男 出生年月:1968年 7月 中共党员 医学博士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工作于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科, 现任科教科科长. 1991年毕业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系, 多年从事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等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擅长牙周病的各种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松牙固定和牙周外科手术, 对牙龈增生性疾病和成人牙周炎有深入研究. 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十余篇,教学论文四篇,参与或主持省科委课题三项,市科委课题一项,校教学改革课题两项,获得省科委科学进步三等奖两次,获得校研究生院“精英杯”学术成果大赛二等奖两次。曾留学于日本东北大学齿学部牙周病科.

上海科大彭俊论文发表

还可以吧。 建大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现在也是“老八校”中最好考的。最好的专业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建大学生在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和论文评比中先后 7 次名列前茅,获得 10 余项奖励。学校有六大王牌专业: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运输工程(总图工程),冶金工程,所以你考这个学校是相当好的。。就业也相当的好,不过这个专业比较难考。努力吧。

就建筑学相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强一些。

要是你能上西建大的总图专业的话,比合工大的任何一个专业都好。西建大总图就也都是国家级大院,本科都有中国核工程公司的,解决了北京户口!!!,比建筑学什么的就业好多了。当然他的建筑,景观,成规,土木啥的也可以,要是这些上不上,就一定去合工大! 附送一份上海现代的录取名单,就业说明一切!2010-2011年度校园招聘第一批录用名单(含提前面试和优秀实习生) 序号 姓名 性别 学校 专业 学历 录用单位 备注 1 贾培信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技术 研究生 技术中心 2 余琼 女 清华大学 建筑技术 研究生 技术中心 3 叱诚 男 同济大学 交通规划 研究生 技术中心 4 刘刚 男 同济大学 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生 技术中心 5 张敏 女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规划 研究生 技术中心 6 诸维维 女 上海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都市 优秀实习生 7 王石娟 女 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都市 优秀实习生 8 吴源昊 男 同济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本科 现代都市 优秀实习生 9 李文婷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都市 优秀实习生 10 史文彦 男 同济大学 结构工程 研究生 现代都市 优秀实习生 11 乔卫来 男 东南大学 暖通 研究生 现代都市 优秀实习生 12 陶琳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13 邢少华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14 姜洁怡 女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技术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15 赵晓玲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16 杨秀锋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17 胡博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18 任琳琳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19 史晟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0 曾德萍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1 胡金舰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2 刘平 女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3 任婷 女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4 陈维平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5 李雪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6 王丹青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7 李若琛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8 邹林芳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29 陈日川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0 刘海天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1 张菊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2 丁鹏宇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3 彭薇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4 张楠 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5 杨乐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6 曹梦莹 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7 汪俊旭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8 刘月超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39 陈芳 男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40 余斌 男 同济大学 建筑声学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41 孙贝妮 女 东南大学 景观建筑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42 杨小军 男 南京大学 声学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43 姜新 男 浙江大学 土木工程 研究生 现代都市 提前面试 44 刘鹏飞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城市规划 本科 现代都市 45 曾恳 男 同济大学 给排水 本科 现代都市 46 王永良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 研究生 现代都市 47 方晨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都市 48 张旭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49 刘璐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 现代都市 50 邵勋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 现代都市 51 李远 女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 现代都市 52 杨聪婷 女 清华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本科 现代都市 53 杨瑞智 男 同济大学 结构工程 研究生 现代都市 54 谭鹏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暖通 研究生 现代都市 55 徐晓环 女 同济大学 暖通 研究生 现代都市 56 林琳 女 日本国立千叶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都市 57 王更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现代规划 优秀实习生 58 张玉洁 女 上海交通大学 城市规划 研究生 现代规划 优秀实习生 59 董迪 男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规划 优秀实习生 60 郑屹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规划 61 蒙春运 男 苏州科技大学 城市规划 研究生 现代规划 62 曾博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规划 研究生 现代规划 63 余阳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现代规划 64 史晓楠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现代规划 65 付涌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 现代保护 66 杨子江 男 同济大学 建筑学 本科 现代保护 67 华轲 同济大学 建筑学 研究生 现代保护 68 黄超 男 上海大学 土木工程 本科 现代市政 优秀实习生 69 沈旻昊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0 周晔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1 陈沂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2 顾鹏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3 郭东海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4 虞晗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5 朱力元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6 韦栋安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7 曾德萍 女 东南大学 工业遗产保护 本科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8 杨晨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79 许淑君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0 杨雪苹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1 邹磊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2 丁雅楠 女 清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3 苏颖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4 周皓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5 蔡青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6 刘漠烟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7 陆娴颖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8 王怡斐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89 熊文昱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0 余国璞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1 张一戈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2 丘兆达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3 王岱琳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4 燕泠霖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5 张春洋 男 西安建筑科技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6 李欣 女 西安建筑科技 建筑设计 本科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7 刘柯 女 西安建筑科技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8 张婧 女 西安建筑科技 建筑设计 本科 华东院 提前面试 99 张怡 男 西安建筑科技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0 常青 女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1 王文婷 女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2 张琴 女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3 朱韶华 女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4 段晓宇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5 张威 男 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6 黄莎莎 女 重庆大学 城市规划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7 孙志坤 女 同济大学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提前面试 108 周龑超 男 贵州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华东院 109 范明亮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0 尚大飞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1 叶周华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2 周雯婷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3 黄依 女 英国诺丁汉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4 曾鹏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5 陈巍 男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6 陈玥 女 重庆交通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华东院 117 卞志钢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8 谢屾 男 南京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19 秋飞飞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20 张熙慧 女 南京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21 欧曼 女 同济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22 赵力生 男 同济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23 褚筠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24 董磊 男 同济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华东院 125 曹加亮 男 同济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华东院 126 李扬 女 东华大学 暖通 研究生 华东院 127 刘松 男 同济大学 暖通 研究生 华东院 128 张洁 女 同济大学 暖通 研究生 华东院 129 陈小琴 女 重庆大学 电气-强电 研究生 华东院 130 陆丽君 女 同济大学 电气-强电 研究生 华东院 131 徐淑美 女 同济大学 结构-混凝土 研究生 华东院 132 曹培 男 重庆大学 结构-混凝土 研究生 华东院 133 孙俊逸 男 上海大学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134 陈学实 男 东南大学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35 王冬 男 东南大学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36 宁之涛 天津大学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37 崔赟 男 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38 赵曜 男 西安建科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39 盛夏 女 东南大学 建筑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0 薛铭华 男 上海大学 建筑 本科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1 王峰 男 同济大学 暖通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2 夏佰林 男 上海交大 暖通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3 蒋丹丹 女 同济大学 暖通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4 杨笑天 男 同济大学 结构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5 李彦鹏 男 同济大学 结构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6 周慧 女 清华大学 结构 研究生 华东院 147 胡耘 男 清华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8 陈萍 女 同济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49 谭轲 男 同济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生 华东院 优秀实习生 150 彭飞 男 清华大学 景观 研究生 华东院 151 闫立惠 男 浙江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52 林聪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华东院 153 吴魁 男 上海交通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154 徐璐 女 上海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155 郑平 男 上海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156 杨磊 男 同济大学 规划设计 本科 上海院 157 宁燕琪 男 同济大学 结构-钢结构 研究生 上海院 158 雷翔 男 浙江大学 结构-钢结构 研究生 上海院 159 唐杰方 男 同济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上海院 160 吴圣滢 男 东南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上海院 161 李澄 男 东南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上海院 162 蒋明辉 男 东华大学 暖通 研究生 上海院 163 黄硕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暖通 研究生 上海院 164 翟千钧 男 上海交通大学 暖通 研究生 上海院 165 莫会宇 男 同济大学 电气-弱电 研究生 上海院 166 刘畅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气-强电 研究生 上海院 167 印海文 男 同济大学 电气-强电 研究生 上海院 168 何珍 女 重庆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69 赵婷 女 同济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0 郑轶楠 女 同济大学 规划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1 杨晨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2 高路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3 黄力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4 黄伟立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5 吴栋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6 何兆熊 男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7 刘铸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8 邵如意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79 姚芳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0 赵然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1 邓蓓蓓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2 齐全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3 张仲南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4 周喆苑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5 朱祥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6 李明亮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7 石英 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8 杨洋 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89 高其腾 男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0 刘蔚 女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1 陈静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2 孙薇薇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3 马林 女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4 韩毓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5 贺佳庆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6 张海峰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7 黄寅 女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8 林青峰 浙江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199 凌青鑫 男 浙江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0 张玉龙 男 浙江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1 陈宇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2 郭玥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3 贺康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4 靳阳洋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5 李莉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6 陆文镭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7 任鹏飞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8 王罗佳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09 师任远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10 蔡立勤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11 霍续东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12 加亚楠 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提前面试 213 董兆海 男 同济大学 结构工程 本科 上海院 优秀实习生 214 邵正 男 同济大学 电气 研究生 上海院 215 孙浩云 女 同济大学 电气 研究生 上海院 216 蒋玲 女 同济大学 电气 研究生 上海院 217 徐其态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218 方宋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219 苏鹏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220 俞春尧 男 浙江大学 暖通 研究生 上海院 221 陈俊毅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上海院 222 沈捷 男 同济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上海院 223 赵冠皓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上海院 224 熊侦宇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25 王强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及理论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26 安纪蓉 女 同济大学 技术经济管理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27 耿明光 男 同济大学 工程管理 本科 现代咨询 优秀实习生 228 杨学祥 男 同济大学 工程管理 本科 现代咨询 优秀实习生 229 李倩 女 同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 现代咨询 优秀实习生 230 张居锁 男 东南大学 工程力学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1 孙桂祥 女 东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2 杨楠 女 河海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3 毛大任 女 同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4 王云嘉 男 同济大学 工程管理 本科 现代咨询 235 谢君琳 女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技术科学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6 陈治宇 男 上海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7 李佳琳 女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8 彭俊 男 东南大学 结构工程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39 徐金科 男 同济大学 结构工程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40 周凯伦 男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 本科 现代咨询 241 陈斐娉 女 东南大学 工程造价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42 吕军 男 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咨询 243 陈然 男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 现代咨询 244 张一林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 研究生 现代华盖 提前面试 245 刘佳颖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规划 研究生 现代华盖 提前面试 246 王茜婧 女 西安建科 建筑 本科 现代华盖 提前面试 247 李文明 男 西安建科 建筑 本科 现代华盖 提前面试 248 喻明璐 女 东南大学 建筑 研究生 现代华盖 提前面试 249 郭文搏 女 东南大学 建筑 研究生 现代华盖 提前面试 250 马跃强 男 同济大学 结构 博士 现代华盖 251 于安琪 女 上海大学 结构 硕士 现代华盖 252 何学焜 男 上海交大 建筑 本科 现代华盖 253 张扬 男 西安建科 建筑 研究生 现代华盖 254 徐婧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 研究生 现代华盖 255 黄文苑 女 苏州大学 规划设计 本科 现代华盖 256 崔玮 男 同济大学 结构 研究生 现代华盖 257 柴祖尧 男 同济大学 结构 本科 现代华盖 258 胡盼盼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现代华盖 259 李平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暖通 本科 现代华盖 260 朱亚文 男 东南大学 给排水 研究生 现代华盖 261 杜莉 女 华东交通大学 建筑设计 本科 现代建设 262 李纯 女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 研究生 现代建设 263 陆宇奇 男 同济大学 给排水 本科 现代建设 264 黎琛 女 同济大学 工程造价 研究生 现代建设 265 谢鑫 男 同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 现代建设 266 姜瑞清 男 同济大学 岩土设计-基坑维护设计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67 陈学 男 武汉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68 赵飞阳 男 同济大学 岩土设计-基坑维护设计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69 李瑛 男 浙江大学 岩土工程 博士研究生 申元岩土 270 朱艳 女 同济大学 地基基础工程设计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71 曾文泽 男 同济大学 岩土设计-基坑维护设计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72 郭士博 男 同济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73 陶帼雄 女 同济大学 岩土设计-基坑维护设计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74 谈政 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检测-工程测量 本科 申元岩土 275 徐乃芳 男 南京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76 杨德志 男 同济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生 申元岩土 277 魏诚寅 女 同济大学 勘察 研究生 申元岩土

那得看你原来是哪个学校什么专业的,就一般的院校来说,建大还是不错的,除了原来的老四校建大算建筑学里不错的了,而且比较起来相对好考

上海科技大学发表论文

上科大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内,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创制平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装置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慧型”的规划设计理念。

2004年6月23日,上海市人民 *** 与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划在浦东共建一所研究型大学。

2005年8月19日,中科院上海分院提出将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虚拟)实体化,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2006年4月14日,上海市同意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包括一所综合性科研机构和一所大学)。同年,上海市划拨1500亩土地用于科技园建设。

200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 *** 签订《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协定书》,决定合作建设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2010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筹)正式入驻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

2012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上海科技大学。

2012年10月12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成立,Richard .A Lerner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2012年10月29日,上海科技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协定在今后五年开展教育、文化与科研合作。

2012年11月12日,诺贝尔奖获得者Roger D. Kornberg受聘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教授。

2012年11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揭牌成立,Raymond C.Stevens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2012年12月9日至13日,上海科技大学成功举办2012年国际前沿信息科学技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28日,上海科技大学校园建设正式启动,标志著上海科技大学筹建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2013年9月3日,上海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中科院上海浦东 科技园举行。

2014年2月,上海科技大学宣布将招收首届200名本科生。

2014年3月起,上海科技大学开展第一届本科生校园开放日活动。

2014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届本科生、第二届硕士研究生入学。

备注:上海科技大学与曾经存在过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完全不同的两所学校,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创业与管理学院等四个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

学院

科类

学制

专业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工

四年

物理学

理工

四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

理工

四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工

四年

生物科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工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

理工

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创业与管理学院

四年

暂未招生

2014年学校本科招生按理科实验班、生物科学实验班、电子信息科学实验班三个专业大类招生,新生入学时不分具体专业,入学一年后学校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公开公正的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上海科技大学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各研究院所招收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由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各院所代招。学校201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院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代招研究所

挂靠招生研究所/单位

专业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光学工程、材料学、光学

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核技术及套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凝聚态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有机化学

上海天文台

/

天体物理

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科大全职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科大全职、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

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设计学

上海高等研究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

有机化学、生物化工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科大全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声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上海高等研究所

小卫星工程中心

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研究生可选择的培养方式分两类:一、所跟导师为上科大全职教授,简称"全培";二、所跟导师为上科大特(双)聘教授,简称"联培"。选择"联培"方式的研究生研一将在上科大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研二研三将回导师所在研究院所进行学习和科研。

学校将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专任教师队伍,上科大专任教师队伍将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常任教授(又称全职教授),他们是海内外公开招聘,并全职在上科大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System);

第二部分是特聘教授(又称双聘教授),他们是从中国科学院聘请的承担教学及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教授。双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外籍著名教授;

第三部分是特聘教授,他们是国际知名学者, *** 在上科大开展实质性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双)聘教授,截至2014年12月,学校选聘已到位工作的专任教师近300位(常任教授60余位,特聘及双聘教授230余位),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诺贝尔奖得主

RogerD.Kornberg

JamesE.Rothman

KurtWüthrich

KurtWüthrich

蒲慕明

RichardA.Lerner

IEEEFELLOW(IEEE院士)

马 毅

丁 峙

丁奎岭

林国强

洪茂椿

林尊琪

徐至展

沈学础

褚君浩

李 林

郭爱克

蒲慕明

陈晓亚

林鸿宣

赵国屏

韩 斌

丁 健

陈凯先

饶子和

方家熊

龚惠兴

办学特色

1、聚焦高端 ——礼聘全球一流师资,带来一流科研、一流课程和一流教学。

(1)学科设定:不求全,只求精;

(2)教师队伍:全球招聘,国际标准,终身教授制;

(3)人才培养:学生规模小,培养目标高;

(4)科学研究:不追求量,主要追求质;

2、融合交叉—— 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

(1)培养原则: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交叉型;

(2)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融合;

(3)教育、科研、创新创业深度融合联动;

(4)基础研究、套用集成研究、技术转移融合;

(5)大学、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创新园区融合;

3、开放合作—— 针对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构建创新价值体系,推动创学研合作。

(1)体制的开放性:上海市与中科院共同举办;

(2)地域的开放性:融入张江高科技园区;

(3)教学合作:国际顶尖高校间学生及青年教授培养;

(4)科研合作: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交叉前沿领域,优质资源共享,科教结合,互惠共赢;

(5)产业合作: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富国裕民;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成为未来的科学引领者、技术发明者和企业创办者。学校实行书院制,学院、书院分工协作培养人才,其中学院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书院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养成。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业、生活、职业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学校注重社会实践、产业科研实践及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发展社团文化,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校将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优秀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学校将积极开展线上教育。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全球化,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教师培养、课程共享、双学位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已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定,并正在与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等学校深入探讨合作事宜。

校企合作

与此同时,学校致力于逾越科技与产业间的"死亡之谷",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与区域内乃至全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在联合研发、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安进公司(全球最大抗体药物公司之一)达成协定在校园内建立安进中国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与博通公司(全球最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达成协定合作开展"无线城市"项目,并成立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

2014年6月18日,上海科技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协定将在科研、学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合作伙伴

高校:

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企业:

1. Amgen

2. Broad

3. Santander

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和iHuman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免疫化学研究所

拥有抗体设计学、抗体化学、抗体治疗学、抗体结构学、抗体功能筛选、抗体工程学、结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九个核心实验室,以实现一个新型重要抗体从发现,到经过所有必要程式,到最终转变为药物的研发过程。

iHuman研究所

聚焦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人体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发工具化合物和抗体,研发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新型药物;在信号转导的进化和认知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

iHuman研究所已发表的论文情况(截至2014年10月)

1. Zhang K, Zhang J, Gao ZG, Zhang D, Zhu L, Han GW, Moss SM, Paoletta S, Kiselev E, Lu W, Fenalti G, Zhang W, Müller CE, Yang H, Jiang H, Cherezov V, Katritch V, Jacobson KA, Stevens RC, Wu B, Zhao Q., (2014)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 in plex with an antithrombotic drug, Nature, 509(7498):115-8.

2. Zhang J, Zhang K, Gao ZG, Paoletta S, Zhang D, Han GW, Li T, Ma L, Zhang W, Müller CE, Yang H, Jiang H, Cherezov V, Katritch V, Jacobson KA, Stevens RC, Wu B, Zhao Q., (2014) Agonist-bou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 Nature, 509(7498):119-22.

3. Zhao, L., Hua, t., Crowley, C., Ru, H., Ni, X., Shaw, N., Jiao, L., Ding, W., Qu, L., Hung, L., Huang, W., Liu, L., Ye, K., OuYang, S*, Cheng, G*, and Liu, Z. J*, (2014) Structural *** ysis of asparaginylendopeptidase reveals the activation mechani *** and a reversible intermediate maturation stage, Cell Res, 24(3):344-58

4. Natashin PV, Ding W, Eremeeva EV, Markova SV, Lee J, Vysotski ES, Liu ZJ., (2014) Structures of the Ca2+-regulated phoroteinobelin Y138F mutant before and after bioluminescence support the catalytic function of a water molecule in the reaction. ActaCryst. D, 70(Pt3):720-32.

5. Jiao L, Ouyang S, Shaw N, Song G, Feng Y, Niu F, Qiu W, Zhu H, Hung LW, Zuo X, Shtykova E, Zhu P, Dong YH, Xu R*, Liu ZJ*. (2014) Mechani *** of the Rpn13-induced activation of Uch37, Protein Cell, 10.1007/s13238-014-0046-z.

6. Natashin PV, Markova SV, Lee J, Vysotski ES, Liu ZJ (2014)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F88Y obelin mutant before and after bioluminescence provide molecular insight into spectral tuning among hydromedusan phoroteins. FEBS J. 281(5):1432-45.

7. Zhang L, Mo J, Swanson KV, Wen H, Petrucelli A, Gregory SM, Zhang Z, Schneider M, Jiang Y, Fitzgerald KA, Ouyang S, Liu ZJ, Damania B, Shu HB, Duncan JA, Ting J (2014) NLRC3, a Member of the NLR Family of Proteins,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Induced by the DNA Sensor STING, Immunity, 40(3): 329-341.

8. Song, G., Cheng, C., Wang, Li, Y., L., Ding, Shaw, N., Xiao, Z*, and Liu, Z. J*, (2014)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N-terminal 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s, doi: 10.1002/prot.24443.

9. J. Gu, Y. Feng, X. Feng, C. Sun, L. Lei, W. Ding, F. Niu, L. Jiao, M. Yang, Y. Li, X. Liu, J. Song, Z. Cui, D. Han, C. Du, Y. Yang, S. Ouyang, Z. J. Liu, W. Han, (2014)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LysGH15 as an Unprecedented "EF-Hand-Like" Calcium-Binding Phage Lysin, PLOS Pathogens,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4109

学校为更好地满足学校初期各院系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急迫性,图书馆以资料库资源建设为优先,发挥中科院共办共建的优势,结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不断丰富学校各类文献资源信息资源。 截止2014年10月,已开通的资料库或平台有:Reaxys资料库、EBSCO/Academic Search R&D资料库、Reaxys(原Beilstein/Gmelin Crossfire)化学资料资料库、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资料库、 中华数字书苑、SCOAP3(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计画)。

徐匡迪

原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上海市人民 *** 市长、原中国工程院院长

***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翁铁慧

上海市人民 *** 副市长

丁仲礼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傅成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

朱志远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

朱志远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印 杰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华仁长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

龚晋慷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

鲁雄刚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副校长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上科大的办学理念,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校将针对我国在能源、材料、环境、人口健康、核心技术等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探索基于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基于创新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和区域转型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上科大的办学使命,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学校致力于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使成为未来的科学引领者、技术发明者和企业创办者。上科大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具有四个鲜明特色:一是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二是科教与产业紧密结合,三是学院、书院分工协作培养人才,四是立足自身、开放合作。

上海科技大学建设项目由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批覆立项,选址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 *** 合作建设浦东科技园内,建设规模为:总建筑面积70.15万平方米,总投资41.69亿元,建设资金由上海市财力安排解决。其中新校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8.78万平方米(教学与实验、体育等设施及辅助用房约2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约16万平方米,地下建筑约15万平方米),总投资35.03亿元;大学产学研基地(科技园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1.37万平方米,总投资6.66亿元。

岳阳路校区为上海科技大学办公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中科院上海分院8号楼(200031),该校区有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读。

张江校区为上海科技大学在建校区,将来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的主校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00号,该校区一期工程(公共教学区、本科生宿舍楼1#2)于2014年8月底竣工,2014年9月起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将在此校区就读。

张江校区坐落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部,具 *** 置在川杨河以南、华夏中路中环以北、罗山路以东、金科路以西)内,面积近1平方公里。学校正在建设中的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慧型"的规划设计理念,预计将于2015年秋季开学时基本建成。

2014年8月25日,张江校区本科生宿舍1#、2#楼如期竣工交付。

三个词来形容上海科技大学:年轻!研究型!高水平!京领新国际此前曾对上海科技大学进行深度研究,现与您分享。

对于很多成长于80年代后期的人来说,大学一直被视作是“象牙塔”,由于恢复高考的时间不长(1978年),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大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如果谁家出了个大学生,家长出门买菜的时候脸上仿佛都带着光。

如果说“大学生”在那个年代算是稀罕物的话,大学生活则显得更加神秘,人们一提起大学生,往往脑中浮现的是穿着白大褂手拿烧杯试管的科学家形象。而这种传统的印象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大面积的扩招所改变,很多人直到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活主要是在获取知识,研究什么的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会涉及。这一普遍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直到上海科技大学的出现。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2013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短短几年时间上海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5个学院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共有学生3221人,157个研究组。

之所以说这所大学扭转了人们对大学的传统认识,是因为这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说到规模,这所学校占地不足1000亩,不光是在全国的大学中,就算是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上海最大高校面积4000余亩)学校的面积都算小的。除了占地规模以外,学校只设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五个学院,于其他大学动不动就十几二十个学院相比,算是规模“比较小”的。但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学校虽没有什么大楼,但却是聚集了一大批(1000人)出色的教授和科研人员。

学校实行常任教授制,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已选聘448位教授(特聘教授291位、常任教授到位155位,教学教授2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专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5位、“杰青”95位。大批的优秀教授极大的降低了学校的师生比,目前学校的师生比非常接近1:10,在全国的院校中位列前茅。

除了师生比出色以外,学校的本科生1198人、研究生由1098人,比例将近1:1,尤其是博士生所占比例非常高(400人)。一流的教授和研究生聚集于此,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除了拥有一流的授课质量以外,还开展着大量的研究项目。截至2017年底,学校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1379篇,其中上科大为第一单位598篇,“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受体三维结构”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始涌现。可以说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简称上科大、 ShanghaiTech )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13 年 9 月 30 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 2022 年 2 月 14 日入选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 — 浦东新区 — 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 9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 “ 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 ” 的规划设计理念, 2015 年底基本建成, 2016 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 iHuman 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学校按照 1:10–1:12 的师生比建设一支 1000 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 500 位常任教授和 500 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 Tenure System );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已选聘 622 位教授(特聘教授 291 位,常任教授到位 312 位,教学教授 19 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0 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7 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位。,2014 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8 届 2884 名本科生, 2021 年面向全国 18 个省(市)选拔招录了 430 名本科生。 2013 年 -2016 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 2017 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9 届 5047 名研究生,其中 1421 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 2000 名左右,研究生 4000 名左右。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共有在校生 4995 名,其中本科生 1712 名,硕士研究生 2304 名,博士研究生 979 名。,学校围绕 “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的办学使命,建立了学研结合、学创结合,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机制,注重培养学生 “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 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遵循 “ 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 ” 的原则,突出 “ 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 ” 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强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学通识课,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 / 教参。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书院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全体本科生前往全国 11 个省 16 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 102 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资助优秀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 2016 年至今,共有 161 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参加 “3+1” 交流项目; 2017 年至今,共有 45 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参加暑期科研交流项目; 2015 年至今,共有 361 名本科生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项目。,2018 年至今,学校共有 4 届 1114 名本科生毕业并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 34% 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 TOP10 高校深造占比 20% ,进入全球 TOP20 高校深造占比 34% ,进入全球 TOP100 高校深造占比 83% ;约 44% 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 20% 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 AMD 、和辉光电、上证信息、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学校结合 “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突破 “ 流水线式 ”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 “ 个性化培养 ” ,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大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导师、课题的选择权,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持以硕博连读为主的连贯培养,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遵循 “ 科研中成长 ” 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上机培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已开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BeSTEC 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项目、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基于导师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等。,2016 年至今,学校已有 6 届硕士研究生、 4 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 2020 年,首届 83 名硕士研究生、 15 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学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 84% 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 AMD 、强生、 3M 、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 14%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 34% 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 62% 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至 2021 年 11 月,学校已建立 378 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 8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4642 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 Nature 、 Science 、 Cell 、 Adv.Materials 、 Cell Stem Cell 、 JACS 、 Angew.Chem.Int.Ed. 、 Nat Comm. 、 TPAMI 、 PRL 等领域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 800 篇。 2020 年我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 Nature 、 Science 上发表了 23 篇重大科研成果,其中 16 篇是以上科大为第一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2017 年 10 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 10 拍瓦( 1 拍瓦 =1 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1 年 6 月,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暨活细胞成像等线站装置研制成功并取得首批实验数据,当年 12 月生物成像实验站、表面化学实验站和超导转变边 X 射线探测器完成工艺测试,性能指标全面达标,标志我国在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线站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2016 年 4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 “ 未来医学中心 ” 、 “ 未来科学中心 ” 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合作,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上海科技大学在上海市浦东新区。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上海科技大学于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2013年至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2017年起,学校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材料补充:

上海科技大学设置的学院主要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各学院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有:材料物理与凝聚态物理、光谱仪器科学、材料系统工程、蛋白质科学与生物技术、系统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定量生物学与分子影像学、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传感器技术、低能耗与智能系统研究、光电技术、集成电路与设计、电子器件与材料、无线通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

这所大学真的是非常不错,教师的水平非常高,汇聚了一大波院士,甚至是有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水平非常高,培养了很多创新能力很强的人才。

发表在大众科学上的论文

自己掏点钱。。

发表论文对毕业生有什么好处

郇真教授本次登上数学顶刊的论文是她自己独立完成的,除了日常的科研以外,她还在带教本科生和研究生。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