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目前世界最新技术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目前世界最新技术论文发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地发展进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 为改善人们生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土木工程最新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土木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摘 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集成性极高的高新信息技术,本文通过对VR技术的讨论 分析 了VR技术土木工程中的 应用 ,指出VR技术必将在土木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土木工程 可视化 计算

一、引言

随着我国 经济 的稳步增长和基础建设规模的加入,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形式日益复杂,对土木工程学科 管理的 科学 性、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集成化成为土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现代 化的要求和本领域的 研究 热点。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是综合性与集成性极强的高新技术,在军事、 医学、设计、 艺术 、娱乐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各个学科,已显示出一定的实用性,技术潜力十分巨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1]。

二、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 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 发展 。VR技术是把抽象、复杂的计算机数据空间转化为直观的、用户熟悉的事物。它的技术实质在于提供一种高级的人机接口。利用VR技术所产生的局部世界是人造和虚构的,并非是真实的,但当用户进入这一局部世界时,在感觉上与现实世界却是基本相同的。因此,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现状,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趋于人性化的虚拟信息空间。它以模拟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了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图像世界,在视、听、触、嗅等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中,使参与者可直接参与和探索虚拟对象所处 环境的作用和变化,仿佛置身于现实世界中。一个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系统是由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像技术、 网络 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大型综合集成环境。所以,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性极强的高新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沉浸性

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 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使用者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交互性

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 自然 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用者通过自身的 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3.多感知性

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在土木工程中,长期以来人们不得不用抽象的概念表示非常丰富的 内容 ,如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平面图形成一些规定的符号来表示三维的立体建筑,用比较抽象的图形和精练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场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但这一种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受到信息接受者所从事的 职业、知识结构及理解能力的 影响 ,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VR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克服这一困难提供了极其有效的手段。用虚拟现实既能表示真实的世界,也可以表示虚拟的世界。表示真实世界时,可以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做到能“超越现实”;在表示虚拟世界时,又能使其中的虚拟物体表示出三维逼真感,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形成一种“人能沉浸其中、超越其上、进出自如、交互作用的三维信息空间”。VR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人机接口,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交互式三维环境,不仅使参与者能够感受到景物或模型的逼真存在,并且对参与者的运动和操作做出实时准确的响应。

2.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 应用 领域

由于具有上述的优势特征,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1)在虚拟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构 计算 中的应用[3]

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复杂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结构计算是一个难度较大的 问题 ,前者难点关键就在于施工现场的结构构件及 机械设备间的空间关系的表达;后者在于施工结构在施工状态和荷载下的变形大于就位以后或结构成型以后。

基于虚拟现实的复杂结构施工方案设计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的 环境中,建立周围场景、结构构件及机械设备等的三维CAD模型(虚拟模型),形成基于 计算机的具有一定功能的仿真系统,让系统中的模型具有动态性能,并对系统中的模型进行虚拟装配,根据虚拟装配的结果,在人机交互的可视化环境中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复杂结构施工涉及的因素较多,起重机的布置位置、高度,缆风绳着力点的选择,构件堆场的位置,起重机的开行路线,构件起吊路线等,都是施工方案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若对这些问题考虑得不够,则工程施工的进度、成本等都会受到 影响 ,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筑结构施工前往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受力状态复核。如在大跨空间结构施工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可行性,还要考虑结构本身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可靠性。某展览中心,钢结构屋盖支承在钢桅杆上,桅杆两端为锥形,与下部混凝土结构铰结。为了减小钢桁架的变形,更为了维持结构的稳定,在钢屋盖桅杆和混凝土之间,采用了一系列的斜拉索(前索、背索、稳定索)和撑杆,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体系。在钢结构的施工中,不同的支撑方案、不同的拼接方案,在结构的不同部位会引起不同的效应,而随着连接杆件的安装,这些施工阶段的应力将残余在结构部位上,并影响到最终的结构受力安全性;并在结构就位过程中,有可能失稳和变形。这就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精确 分析 。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不同的方案,在短时间内做大量的分析,从而保证施工方案最优化。

(2)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的应用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已是长期的事实。 现代 建筑工程项目的运作,业主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业主和评标的专家很好地了解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被认可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承包商有没有中标的机会。因此,承包商在注重投标文件的技术可行、报价合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投标文件的包装。尤其是大型工程、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际工程的招标投标,往往在项目企划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运作[4]。

借助虚拟仿真系统,把不能预演的施工过程和 方法 表现出来,不仅节省了时间和建设投资,而且不用项目经理的现场答辩,方案的优劣就一目了然。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承包商中标的几率。

(3)在可视化计算领域的应用

可视化计算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 发展 方向。在科研中,人们会遇到大量数据,为从中得出有价值的 规律 和结论,需要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认真分析。对 科学 计算取得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加工或三维图形显示,可通过交互改变参数来观察计算结果的全貌及其变化,实现参数化及可视化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

在运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通过颜色的深浅给出三维物体中各点力的大小,用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的等力面;也可以任意变换角度,从任何点去观察。还可以利用VR的交互性能,实时修改各种数据,以便对各种方案及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就使工程师的思维更加形象化,概念更易于理解。把可视化计算技术应用于超大型复杂结构的设计、工程控制和结构分析中,将增强计算 软件的前后置处理能力。例如,在桥梁工程控制和结构分析的可视化计算中,倒退(拆)分析结构倒拆动态演示、结构理想施工线型显示、施工阶段主梁形心线的设计曲线和实测拟合曲线的显示、前进分桥结构拼装动态演示、施工预告图形显示、主梁内力图显示、危险截面应力分布图显示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借助图形或图像来进行实时动态地控制结构的重分析和获取施工控制数据,同时能实时动态演示和控制设计和施工的过程。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不断发展,专用于计算机图形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的高性能DSP芯片可使处理能力提高上百倍,三维图形算法和参数化建模算法等可使虚拟现实技术更加成熟。 目前 ,虚拟现实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土木工程的 研究 方面,我们应努力建设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开发有价值的虚拟现实工程系统,使其在工程设计、施工、 管理和可视化计算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 文献

[1] 张跃.[N]. 科技 日报.1997年6月23日.

[2] 沈金良.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交流,2004,(3).

[3] 谢行浩.建筑工程系统仿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 37.

[4] 张金序.施工技术[J].多媒体技术在建筑工程投标中的应用.Vol. 31 No. 12. 2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土木工程最新技术论文

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2. 医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3. 生物技术:基因编辑、蛋白质工程、细胞治疗等。4. 材料科学:纳米材料、智能材料、复合材料等。5. 环境科学:气候变化、污染控制、资源管理等。6. 能源科学: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

十大新兴科技

1、液体活检

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具备多项优势:首先,对于组织活检无法企及的部位,液体活检可以成为替代品。其次,组织活检只能反映出样品中的信息,而液体活检可以检测出患者的整体情况。此外,液体活检主要检测的是循环肿瘤DNA(ctDNA),它们通常会从肿瘤组织进入血管中。因此,与依靠症状和图像进行诊断相比,液体活检对癌细胞的定位更加迅速。

2、从空气中收集净水

此前,科学家已经能够从空气中收集净水,但现有的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电力,并且只有在湿度较高时才能实现。

而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来自MIT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类新型多孔晶体——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frameworks),在空气湿度低至20%的环境下成功收集净水,且这一过程完全不需消耗能量。

此外,一家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初创企业ZeroMassWater,通过离网型太阳能系统,每天可以生产2.5升水。

3、深度学习与机器视觉

在深度学习的帮助下(尤其是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图像识别能力开始超越人类。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在自动驾驶、医学诊断、保险索赔的破损评估、水位监测、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其他深度学习结构相比,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和语音识别方面能够给出更优的结果。这一模型也可以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相比较其他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需要估计的参数更少,使之成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深度学习结构。

4、从阳光中收集液态燃料

我们能否模仿树叶的光合作用,让“仿生树叶”生成、储存能量?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呼之欲出。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找出一款新型钴-磷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将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随后这些氢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在这样一个封闭系统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将重新被转化成燃料,而不是被排放到大气中。这项技术可能会给太阳能和风能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5、人类细胞图谱计划

人类细胞图谱计划于2016年10月正式启动,这个国际合作项目旨在破译人类身体的密码,由陈-扎克伯格倡议支持。此项目希望确定:一是所有组织的不同细胞类型;二是各类细胞分别由哪些基因、蛋白和其他分子来控制;三是细胞的准确位置;四是细胞之间如何交流,在细胞发生改变后如何影响身体机能的……该计划最终将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6、精准农业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农民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够在减少水和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提高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传感器、机器人、GPS、地图工具以及数据分析软件全部按照植物养护的需求量身定制。虽然对于全世界的大多数农民来说,距离利用无人机来实时监控植物的生长状态还相对较远,但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相对简易的技术,例如悉尼大学的SalahSukkarieh已经在印度尼西亚使用了一套价格低廉的现代化监控系统,依靠太阳能及手机实现监控。

7、廉价的.氢能汽车催化剂

此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种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目前使用的催化剂含有金属铂,价格高昂,因此项目暂时陷入瓶颈。但是,现在很多研究正在致力于减少对这种稀有而昂贵的金属的依赖,目前最新的研究已经能够做到不利用铂,甚至是完全不使用金属。例如,凯斯西储大学的科学家就研制出掺杂氮和磷的碳泡沫催化剂,其活性不亚于标准催化剂。

8、基因疫苗

基于基因的疫苗在很多方面优于现在的传统疫苗。基因疫苗能够快速生产,这对于应对突然暴发的疫情非常关键。

相比于在细胞培养物或SPF鸡蛋中生产的传统蛋白疫苗,基因疫苗制作起来也更简单、廉价。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制得的疫苗能够快速适应病原体突变。基因疫苗的终极目标是,科学家找出能够抵抗病原体的人群、纯化能够为人类提供保护的抗体,然后设计出基因序列,诱导人体细胞产生这种抗体。

9、可持续型社区

如能将绿色建筑理念一次性应用到大规模的建筑过程中,它将可能为能量、水资源的消耗带来一场革命。目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正计划通过智能微电网,将本地产生的太阳能用于建筑的电力供应,这将减少一半的电力消耗,并将碳排放降至0。与此同时,他们还计划重新设计建筑的排水系统,从而实现厕所和下水道中水资源的就地循环利用,而雨水也将被收集利用,这些举措将会使饮用水的需求量下降70%。

10、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拥有无限的潜能,与之相对应的是极高的建造难度和高昂的花费。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型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仍未超越超级计算机。不过在2016年,IBM将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它们成为首家向公众提供量子计算机云服务的公司。这项技术为超过20篇等待发表的学术论文提供了实验平台。目前,全球超过50家企业正在努力让量子计算机成为现实,这其中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不少初创公司。这些进展让人们开始相信,量子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新兴科技产业有哪些

新兴科技就是新兴产业科研技术。

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不成熟的新兴行业部门。相对于成熟的传统产业,其技术特征是根本性,颠覆性,突破性。

一个不成熟的新兴行业往往能造就很多天才,一旦这个行业走向成熟,那天才不好容易诞生了,到时候想白手起家什么的,也困难了。

科技发展的好处

一,科技是会促进人的发展的。毕竟再先进的机器,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要靠人来使用。而那些因为工具的产生而获得便利的人,如果因为依赖机器而放弃人的劳动本能,那他们会被社会淘汰,但这不意味着科技的发展会阻碍人的进步,因为任何事物有具有两面性,科技也是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全看我们自己,我们不可以因为个人因素,就否认科技给人类带的进步,因为人总是最高等的智慧生物,电脑在某些方面性能非常卓越,但电脑绝对不会比人脑聪明,因为无论怎样,机器是要人来发明的,它不会自己产生。

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哪会有今天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哪会有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稳定,科技的进步会大大促进人类的发展。

三,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发展条件,人们能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我,使自身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看一个问题的对与错、好与坏,都要看它存在的主流,比如说药品是可以治病的,有时是可以救命的,但它也会有副作用,你能说它不好吗?即使再好的东西也难免有副作用,因此,科技发展最终还是能促进人类全面进步的。

四,科技的发展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这样来衡量,一是看人的平均寿命是否延长,二是看人的思维方法是否进步,三是看人的综合体能和智能是否发展,四是看人类在把握自然世界发展的水平。

目前,有关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1. 全球变暖:科学家们发现,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2. 生物多样性:科学家们发现,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减少,这是由于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污染和全球变暖等

世界军事技术前沿论文发表

技术作为人类肢体、感官和大脑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人类特定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军事高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与高技术战争

摘 要:《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在古代的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今天,这部古代兵书还能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还能不能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起到指导作用?该文就通过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孙子兵法》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孙子兵法 高技术 战争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我国从古至今发生了数万次大小战争,广大人民饱受其战火的煎熬,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并很好地保存下来,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中,最著名的要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一部五千余字的兵书,但它的内涵却非常博大,它所能运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正因为它广泛、深沉的内涵,所以它被广泛地运用在军事、经济、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例如《计篇》的敌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便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经济及外交斗争中。

随着科技强军的深入开展,对照国内外的军事理论,我们面临着古、近代军事理论如何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在高科技条件下如何赢得胜利等许多问题。现对比分析如下。

(1)作战方式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武器装备与作战原则两者之间,是武器装备和技术决定作战指导原则,而先进的作战指导原则又反作用于武器装备及技术的革新。列宁指出的“战术是由军事技术水平决定的”,朱德说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都是这个道理。但由于武器装备及技术的发展,必然要产生亲手的作战理论,要对原有的作战理论与原则充实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在军事理论作战原则、作战方法上均做过许多重大变革。

(2)最后解决战斗靠步兵。过去我们常说“大炮不能上刺刀,最后解决靠步兵。”未来战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是前沿阵地还是纵深战斗都得靠诸军兵种的整体力量及协同作战才能取胜。未业的战斗要求我们必须抛弃某一军兵种主宰战场的观念,确立诸军兵种密切协同,相辅相成,形成联合作战的思想。

(3)后方比前方安全。“前方打得热闹,后方可以睡觉”。这是过去比较充行的一种说法。未来战争,由于侦察器材的改进和武器性能的大大提高,使得一方可以准确地袭击数千公里以外的另外一方纵深目标;飞机和导弹武器的广泛运用,使攻击对方的纵深目标随时随地成为可能。因此,未来战争,整个战场地域内难有安全地带,前方后方都将成为战场。如果我们还墨守陈规,抱着过去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不放,那就难免吃大亏。

(4)“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按照《孙子兵法》上说的:粮草是军队行进的保障,必须先准备好以后,再进行军队的运筹。但未来高技术战争总是出奇不意的,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观念。往往在后勤保障准备不足,甚至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得做出战略决策、兵力调动的决定。这就要求先敌开火的同时,做出后勤保障的决策,同步组织后勤保障力量,同步实施各种保障。

(5)走比藏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常被人们引用,未来战争,不论从战斗任务要求上看,还是从保存自己上看,走也未必是上策。敌人的空中和地面火力以及机动能力都大大地提高了,有时,我们在原地隐蔽起来,还可以不被敌人发现,但一动起来,就难免不遭敌袭击。当然,为了战斗的需要,有时可以“走”和应该“走”;到底如何“走”,也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新的“走”法。以《孙子兵法》为理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发现新的“走”法和“藏”法十分重要。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随着科技发展,使得《孙子兵法》中的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较难接合,但从辩证的角度来说,也使它里面的一些计谋的运用、发挥更加灵活自如。例如:“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随着卫星侦察技术的发展,能很容易地了解和发现敌方的情况,能使这计谋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再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南联盟与北约的这场战争就是这样,南联盟由于军事实力不强,它把机械化部队藏于崇山峻岭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而北约则利用强大的空中优势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双方都非常恰当的运用这一计谋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总体来说:在现代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以下《孙子兵法》作指导,更新自己的军事理论,理论结合实际,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美国袭击利比亚这一著名战例,就是两者很好结合的产物。1983年3月到4月中旬,美军分别以代号为“草原之火”行动和“黄金峡谷”行动两次成功地袭击了利比亚,被军界称为“外科手术式”战争,很有高技术特色:一是战斗轰炸机远程奔袭。F-111战斗轰炸机是从英国调用的,必须绕飞直布罗陀海峡,航程2800海里,同时使用30架加油机,途中至少加油4次。二是重视电子战。美国在两次行动中都使用EF-111和EA-6B高效率、多功能电子干扰机,其强烈的电子干扰,使利比亚的雷达失灵,发射的防空导弹无一命中目标。随后美军摧毁了利比亚地面雷达。其第6舰艇上的雷达指挥系统不断监视利比亚电子辐射讯号,促成了美机袭击的成功。三是使用高技术武器。如F-111战斗轰炸机,是美军装备的第一代可变翼全天候战斗机,装有地形匹配雷达,可利用地形在60~150 m的低空突防,增加了袭击的突然性。美军使用的高度抗辐射的哈姆型反雷达导弹,导弹战斗部重146磅,并能以4马赫的速度攻击目标。在行动中“哈姆”导弹破坏利比亚的雷达大见成效。四是指挥协调性好。在袭击过程中,美国空军出动了10余种机型的飞机配合紧密,尤其是电子干扰机与战斗轰炸机、战斗机之间协调十分紧密,充分显示了C3I工作站指挥系统的现代化水平。

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先摸清利军的情况,再拟定计划;缩小攻击目标,确定了以打击军事目标和首脑机关为主,不波及其他。严格控制作战强度,所以在第一次袭击中仅袭击利的防空系统,第二次扩大为袭击卡扎菲总部为重点的5个目标,由于目的有限,目标明确,所以“速战速决”得以充分发挥。采用了“攻其不备”、“先发制人”的军事谋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使自己损失减到最低。

从上面的战例我们看出《孙子兵法》在高科技战争中并不落伍。它仍然可以发挥其战略战术的指导作用。只不过我们要更新自己的观点、思维,形成新的军事理论,才能在新时期的高科技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中的法国在遭受德国的猛烈攻击时,仍一味地按照自己落后的军事思想,采用一战时的“堡垒主义”,大量集结兵力,大量修筑工事,而德军运用新的军事理论,机动作战,绕过了法军的防线,法国的防线不攻自破,法国的城池也被德军占领,法国损失惨重。可以说,从军事理论本身来讲:法国是被自己落后的军事思想打败的。由此可见,在国家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武器装备更新的同时,关注军事思想的发展至关重要。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军事高技术论文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人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一、军事高技术概念(一)定义“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1、高技术的定义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具有前沿性——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二)分类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5)电子战技术(6)军事航天技术(7)精确制导技术(8)指挥自动化技术(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一)新军事变革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现代武器装备出现了8个方面的新特点,从而与传统武器之间产生了"代沟",这将对未来战争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

军事高技术指那些应用于军事领域,并能产生重大革命性影响的技术。军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武器装备,作战理论,战争形态等跃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而且它作为战争活动的物质条件之一,也必然会对军事谋略产生巨大的影响。军事高技术给军事谋略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军事谋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决定战术,这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隐身兵器的不断发展以及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日益广泛应用,对作战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传统攻防理论和作战原则的变革。认真分析隐身兵器对作战行动的可能影响,深入探讨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充分作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

隐身兵器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现代隐身兵器既有飞机,舰艇、潜艇、坦克等作战平台,又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打击兵器,由于这些技术装备在作战使用时有较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因而对作战行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攻击型飞机是现代战争的主力,也是世界各国空中力量的发展重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使现代战争的作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攻击型飞机提供了更多发挥优势的机会。为适应现代和未来战争的需要,攻击型飞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三大趋势。

现代战争对攻击型飞机提出了新的要求,航空技术的发展为飞机性能的提高奠定了技术基础,两者协调统一构成了攻击型飞机的发展方向。

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使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就为战争指导者施计用谋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使古老的军事谋略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使"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任何一位战争指导者使命。

由于在现代战争中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从而使作战条件和战争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给军事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技术局都战争卫勤保障特点:

1、战争对抗性增强,减员率增高,伤员时空分布不均衡,救治任务十分繁重。

2、三军合同作战,联合保障,卫勤保障关系更加复杂。

3、战争突然性增大,作战样式多变,,快速机动保障作用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兴起了一场以高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高技术在概念上主要是指知识密集程度高、技术难度高、投资强度高、渗透性与扩散性高、应用效益高和开发领域新的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隐身技术的发展,隐身武器装备也相继问世并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在21世纪,隐身武器装备必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对作战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战场有可能进入一个"隐身时代",捉迷藏式的"隐身战争"将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模式之一。

这次新技术革命发展起来的高技术主要指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的6大高技术群,即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航天技术群和海洋。

本世纪初叶,当飞机问世并用于战争之后,使战争形态由二维平面转变为三维立体,人类战争由此发生了重大革命。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不断物化于航空技术装备,使作战飞机日益向隐身化,无人化、多能化、通用化方向发展。

这必将对21世纪的战争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战飞机的隐身化,可能导致拥有隐身技术优势的一方在战争中获得战略优势和主动作战飞机的隐身化,主要是指作战飞机将广泛采用隐身技术,包括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来降低敌方雷达、红外、光学和声波等探测系统的观测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挥作用的一种趋势。

军事高技术对战争的影响是通过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而产生的.这些性能表现在作战与备战的各个环节,如发现与隐蔽;运载、推进与抵抗;命中与躲避、拦截;摧毁与防护;指挥、控制与干扰、破坏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在上述各环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如作用距离、机动能力、命中精度和毁伤威力、防护能力或生存能力等,均非往日面貌。所以不可避免地对现代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F100发动机简史1前言由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空中优势战斗机F-l 5发展高性能的发动机起,到90年代为下一代先进战斗机ATF(用于21世纪)即F-22发展推重比为10一级的发动机,历时20余年。其间研制观点(指导思想)有两个大的转变,即从单纯追求性能转变为可靠性、可维修性与性能并重,再转为推行“同期工程”,(或“并行工程”、“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工程)。这两大转变,三种指导思想是吸取了发动机研制、外场使用等中积累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以美国普惠公司为例,它从研制第一种推重比为8.0的F100-PW-100(-200)发动机起,到衍生改型的具有高可靠性的F100-PW-220,到发展新一代的、用于F-22的推重比为10.O的F119发动机,长达四分之一世纪多的整个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发动机研制观点转变的过程与背景,能代表世界航空发动机发展的趋势。2早期的F100发动机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普惠公司为准备用于下一个25年的空中优势战斗机F-1 5发展了新一代的高性能发动机,即F100发动机。为满足飞机要求,发动机推重比需达到8.0一级才行。为此,普惠公司将提高发动机性能即推重比作为重点予以保证,也即以提高发动机性能为F00研制的指导思想。在F100的研制、发展中,尽量控制发动机重量而不影响性能,最终达到了目的,使F100成为第一种投入使用的推重比为8.0一级的发动机。当F100的第1个、用于F-1 5的生产型F100-PW-100转入批生产并开始装备美国空军时,与当时其它发动机相比,性能有明显的改进,特别是其跨声/超声条件下的性能有显著的提高。事实上,时至今日,当今在役的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也仍同等或稍高于30年前F100的推重比。用于F-1 5战斗机的F100-PW-100(装2台)发动机的起飞推力为106.13 kN,F-1 5于1974年11月开始装备美国空军,与-100型推力相等的-200型用于F-1 6战斗机(装1台),F-16于1978年底开始装备美国空军。F100的性能的确不错,但它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却未能与性能的提高相匹配,F-1 5战斗机装备部队后,在使用中暴露出发动机有许多影响可靠性的严重问题。例如压气机失速,大量涡轮叶片超温、烧伤等,曾使大批F-15战斗机扒地不能起飞,成为困扰美国空军的最棘手问题之一,使美国空军不得不让(GE公司利用用于B-l轰炸机的F101发动机的核心机,发展一种适用于F-1 5,F-1 6的发动机,即F110,形成了由两家发动机公司同时为F-15和F-16提供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局而,一直沿用至今。F100-PW-100/200出现可靠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使用中,由于飞机的要求需来回快速拉、推油门杆,因而使发动机的温度与转速快速变化,造成发动机主要零件应力循环变化多,而当时的军用发动机定型试车仅包含极少循环的耐久试车。因为在70年代初期,标准的定型试车为150h试车,这种试车的目的是考核在最长的稳态时间内发动机在高温下的工作能力,而不是考核多次循环下的工作能力等,因而定型后发动机仍然出现大量故障。当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研制中,单纯追求了高的性能,忽视了可靠性、可维修性和耐久性问题,发动机的设计没有在可靠性,可维修性、成本和可生产性等以及性能等诸方面取得平衡而造成的。3 提高可靠性的F100-PW-220发动机普惠公司从F100-PW-100的发展、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吸取了一条很重要的经验,那就是忽视可靠性、可维修性而单纯追求性能的发展先进发动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为了使F100发动机能满足空军既有高的可靠性又有高性能的发动机需要,普惠公司着手对F100进行改进,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虽然由1975年到1980年,普惠公司与美国空军在改善F100的可靠性方面做了一些小的改进,但收效不显著。直到1981年,才开始利用先进技术对F1O0进行重大改进,以提高可靠性、耐久性与安全性。这些改进包括:重新设计的“加大寿命的核心机”(ILC)、单晶材料作的涡轮叶片、第一种用于战斗机发动机的全功能数字式电子调节器(FADEc)、齿轮泵作的燃油泵等。此改进型被命名为F100-PW-220,其推力维持100型的即起飞推力为106.13 kN,但重量加大约61KG,也即牺牲了推重比而获得高的可靠性。为考核-220型的耐久性与可靠性,补充进行了三种试验,即4000个TAC循环的加速任务试验(AMT)、高Ma下的耐久性试验与高周疲劳试验。3.1 4 000个TAc循环的加速任务试验(AMT) 加速任务试验AMT试验是以前未曾进行过的,是按飞机的飞行任务剖面,归纳出发动机的任务剖面图,如图1所示。然后按油门杆位置变化情况进行加速模拟试验,即每1个试验循环模拟飞机作战时的油门变化,但时间却大大缩短。用这种试验.模拟发动机在外场使用时,温度与转速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离心负荷与温 度负荷的变化,用以考核发动机低循环疲劳寿命以及在这种多变工况下发动机的可靠性。作为战斗机特别是高性能战斗机的发动机, 就不能按飞机一次起降作为1个循环计。因为在飞机作战中,往往要反复将油门杆从最低位置推到最高位置,或反之。这样,在飞机一次起降中, 零件上应力的变化就不单纯是一种从零到最大再 到零的过程。为此,采用了TAc循环(TAc为总 的积累循环,也称战术空军循环,TAc=总的起飞循环数十l/4全程油门过渡次数,一般,l发动机飞行小时(EFH)=2TAc循环)来计算它们的低循环数。目前,作为战斗机的发动机,需要完成一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在F100-PW-220发展试验中,美国空军根据外场使用情况,要求进行一次4000TAc循环的AMT试验,每1个TAc循环的AMT约耗时15min,4000TAc循环AMT约耗时1000 h。若按每架飞机每年使用250 h即500TAC循环,则4 000TAC循环AMT,相当外场使用8年。实际上,F100-PW-220前后共进行了两次4000TAC循环AMT,第1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中,在90天时间内共试验了953 h,其中全程油门过渡84849次,加力燃烧室点火8254次,加速34551次,相当外场工作九年。试验后,核心机完好无损,于是又进行了第2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两次共进行了8191个循环,1826 h,其中全程油门过渡172847次.加力燃烧室点火19308次,发动机加速76738次.相当外场使用18年。两次试验中,由核心机引起的换发率、空中停车率、推力损失率均为0,说明该型发动机达到了提高可靠性的目的。据称这是战斗机用发动机中,第1种通过2次4000个TAC循环试验的发动机。通过这三种考核试验后表明-220型较-100型在可靠性,耐久性方面均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它在外场不需对发动机的调节系统进行调节(因为它的FADEC具有自调特性),还取消了对移动油门杆的一些限制,能满足空军的需要,-220型于1985年底正式投产。由于-220型在使用中反映出有较好的可靠性,因此美国空军让普惠公司用-220型的改进措施换装在外场使用的100型上,这种改装的发动机命名为F100-PW-220E。4、 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并行工程、同期工程F100发动机由-100型改进到-220型,可靠性得到大大提高,这种用牺牲性能来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得到空军的赞许。这就是航空发动机研制观点的第一改转变,即由单纯追求性能转变为可靠性、可维修性与性能并重,也即所研制的发动机是在可靠性,性能等诸方面得到平 衡的设计。但是,在发展-220型时并不是十全十美,虽然它做到了在可靠性、维修性、耐久性及性能等方面进行平衡,成为一种进行平衡后的设计。但是由于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在正式转产时却遇到了麻烦,即在投产的第1年(1986年)中,在组织生产中出现了许多重大难题,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去克服才使生产工作进行下去,不仅延误了投入使用的时间,而且也增加了额外费用。这是普惠公司在发展一220型中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即仅由设汁人员参与发展一种新型发动机,特别是在采用许多先进技术时是不够的根据-220的教训,引发了普惠公司在1987年对发动机的研制观点(指导思想)做了一个重大转变,建立了称之为“设计到加工”多功能小组的概念,使得在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就吸收 制造、材料、供应和质量等方面的工程人员参与。即在设计之初,就全盘考虑各方面问题,使得在此基础上通过验证的先进发动机,能很快转入牛产,投入使用中去。美国空军在普惠公司这一新思想的基础上,于1990年采用了更为广泛的多功能小组概念,它包括了整个发动机寿命循环中从方案论证到外场支援的各阶段参与工作的各种人员。这种由几十个到百多个的多功能小组参与发动机发展全过程的系统上程称为一体化制造与发展(Intergratcd ProductDevelopment,IPD)工程,其最终目的是让用户能得到一种各方面得到平衡的产品。据普惠 公司称,目前该公司已将IPD概念应用到各种军、民用发动机的研制中。无独有偶,与此同时其他的大公司也做了类似的指导思想转变过程,采用了类似IPD的概念,例如GE公司开展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ccring.GE)罗.罗公司开展了同期工 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SE).三者名称不一 ,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以并行工程为例,它是由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主持,GE公司航空发动机部研究发展中心(GE- CRD)进行研究的。他们认为并行工程是一种革命性的工程发展方法,它同时考虑研究、发展、设计、制造与使用的问题,以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在采用高、新技术,先进材料与工艺时对部、组件最终结果的影响,以便快速的获得最优设计,使从方案设计到形成可供使用的产品的周期缩短1/3到1/2,并相应减少研制费用与风险。当然,这项概念更新的研究工作,也是耗资巨大的工程,仅在1988~1992年的初始阶段研究中即投资9300万美元。DARPA除在西弗吉利亚大学建立了一个并行工程研究中心(CERC)外,还由GE公司航空发动机部联合卡内基、梅隆大学,瑞塞勒斯工学院组成联台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进行研究,除上述单位外,还有近20个单位参与这项研究、开发工作。IPD或CE、SE不仅在发展先进的军用发动机机采用,在发展新型民用发动机中同样也采用,例如:三大发动机公司为波音公司的波音777双发型客机分别发展的PW4084(普惠)、GE90(GE)和遄达800(罗•罗)发动机中,均采用了IPD等工程。为使波音777在服役之初 即可获得FAA的180minETOPSs(双发客机延程飞行)批准(现行标准是为获得120minETOPS批准.所采片的发动机必须具备:积累的工作时间不少于25万小时,空中停车率低于0.04次/1000h;180minEPOPS的条件是:120minETOPS已有1年经验空中停车率低于0.02次/1 000 h),三公司分别采用了IPD,CE和SE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以达到空中停车率为O的目标,另外,罗•罗公司还将SE用于发展遄达800的称为第二代宽弦夹层结构的风扇叶片与称为第5阶段的燃烧室的发展工作,普惠公司为PW4084研制的空心钛合金宽弦风扇叶片也采用IPI)而使研制工作在不到2.5年的时间完成,如按传统作法则需5 0年时间。当时参与研制该叶片的多功能小组有70余人。GE公司采用CE研制了一种空心的钛合金叶片,其研制周期比按常规程序研制要短60%。5、F100-PW-229发动机美国空军为了进一步提高F-1 5和F-16战斗机的性能,要求提高发动机性能,固而 提出了“改进发动机性能计划”IPE,为此,普惠公司对Fl00发动机做了重大改进,引用了在民用发动机PW-4000上采用的许多先进技术以及其他验证机验证的技术,衍生发展了F100-PW-229。-229型具有-100型的外廊尺寸,保持了-220型高的耐久性与可靠性的水平,但起飞推力却大幅度加大,达到129 kN,约比-220型的大22%,加速性能也有明显改善。表1列出了在各种状态下,两型发动机的性能比较,图3示出了-229与-100,-220加速性的比较。-229型的设计中采用了:增大流量的风扇,第二代电子调节器,流量与性能均较高的压气机,为“用户朋友”(指维修)的外部管路设计等,其中所有改进的部件均在一些技术验证计划中得到验证。例如风扇是作为美国空军发动机型号衍生计划(EMDP)的一部分设计并试验的,已通过4000个TAC循环的耐久性试验,并在NASA的F-1 5上进行过飞行试验,加力燃烧室也属于这项计划的产物。燃烧室与涡轮叶片技术曾在“先进涡轮发动机燃气发生器”ATECG计划及“联合技术验证发动机”JTDE计划的一部分进行过试验。在发展-229型时,普惠吸取了-220型的经验教训,在设计中就采用了“设计到制造”的小组,在设计发展之初就吸收了制造工程师参与,因而在1989年转产时没有遇到太多的问题,与普惠以前的任何发动机相比,它的转产过渡最为平滑。在-229型投产后,F100的改进衍生工作1991年试验了IPE92,其推力达到142.5kN,6 F119-PW-100发动机6.1新一代发动机F119的发展途径增大推力而保持其可靠性水平)仍在进行,例如1992年试验了IPE94,其推力达到152.4 kN。6、结论与几点看法从F100发动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出下述结论:①、广泛采取经过验证的高、新技术并考虑各方面因素而达到的一种平衡没计,是发动机发展的趋势。②、重视以往设计、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的经验,不断总结、归纳并运用到新研制的发动机中以及对现有发动机进行改进,也是提高发动机性能与可靠性的重要措施。③、航空发动机研制观点(即指导思想)在四分之一世纪多的时间中经历了三种观点、两大转变的过程,即由单纯追求性能转变为可靠性、维修性与性能并重,继而转变为推行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工程(或并行、同期工程)。同时,还特别重视外场使用、维护的经验,并在设计中予以考虑。④、应重视高、新技术在发动机中应用的开发研究工作,特别要重视高、新技术验证工作,以作为今后发展新机、改进老机的技术储备。⑤、重视国外发展发动机中两次研制观点转变的经验教训,应全面、多方面考虑发动机的发展,不能走“重性(能)轻构”(结构,强度)或“有气无力”仅注视性能而忽视结构强度的发展道路。⑥、目前国外三大航空发动机公可推行一体化制造与发展工程或并行、同期工程,在新的军、民用发动机发展中.已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仅使新发动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维修性与性能,而且可大大缩短研制周期,大幅度降低全寿命期费用。因此,我们不应忽视这一新鲜事物,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改变我们的研制方法,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

目前世界论文发表情况

肯定不能轻易发表,至于容不容易,是要根据作者个人的能力以及国际英文期刊的要求来说的,因人而异,因期刊而异。

只要你能入门,就没有什么难度!SCI论文讲究的是创新性,有充足的论点、数据支持,同时也要有好的英语底子!

给您推荐《科技传播》杂志 中英文目录 知网万方全文收录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您好! 1、硕士学位论文发表在增刊上不合适吧,学校对增刊认可不? 2、硕士论文是什么方向的——不同方向所投杂志是不一样的,学校对文章字数、刊物级别以及何时刊发有无明确要求? 3、有问题再进一步沟通,后期若是有需要论文刊发也可以联系的。

客观地讲,在刊物真正到你手上前,所有的鉴定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你查到的只是一杂志的资料,但对方真正给你发表出来的一定就是那本刊物吗>? 鉴定刊物是否正规通常用的办法是在新闻出版署查询,如果能查到可以认定为合法期刊,如果查不到就不用考虑了。其次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一定要在网站上能查到,否则评职称时有时候不被认可。 专业发表各类期刊论文,非诚勿扰,谢谢。

雷蛇 罗技 达尔优 戴尔 冰豹 赛睿 西伯利亚 微星 华硕等,后边那几个主要是买电竞外设,所以知道普通人的不多。

可以去早发表网,在早发表网发的论文很快就通过了。

毕加索 卡迪乐鳄鱼 威迪文 英雄 这些都有啊!出了派克 威迪文的还不错!

要求不好说,每个单位和学校的要求都不一样,早发表网总共两次投稿过程都很顺利。

联系恒道论文网的李老师,我通过他安排的五月份《医学信息》已经收到刊物了。还有发票,挺不错的。就在西安市电视塔下

如果是职称论文那就要找期刊社了,别搞错了,可以把单位的要求了解清楚以后去早发表网。

学术论文发表很简单,一般都是找代理发的,你可以直接和负责老师沟通好就可以了,主要是把你的要求什么的说清楚,一般根据你的要求会给你相应的建议。我当时是我同事发表我给他参谋来着,我记得基本就是这样了,反正总体下来也还不错呢,当时找的好像是世通论文网,还不错。

论文发表被认可的刊物有:EI、 ssci 、sci

1、 SCI 《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自然科学方向的核心期刊,分为四个区,一区、二区期刊影响因子高,含金量也很高,发表国际核心论文比较受认可。

2、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社会科学方向的核心期刊,也是分为四个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3、EI《工程索引》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的EI期刊和EI会议论文水平都是很高的,在知网数据库中,EI标识表示被工程索引(美)收录。

4、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是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重要的数据库,收录了很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含金量也很高。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往往指的就是上述几类刊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类常见刊物收录等级,比如: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CA 《化学文摘》, РЖ,AJ 《文摘杂志》等,在知网数据库也常见到类似的标识,选择这类期刊安排论文,含金量还是很高的,更多详情也可以询问专业学术顾问。

最新世界统计论文发表

根据统计数据,在2022年,中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8.4万篇,美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1.6万篇,英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3.1万篇,德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2.7万篇,澳大利亚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7万篇,法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6万篇,日本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3万篇,韩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0万篇,加拿大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8万篇,意大利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6万篇。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如下:1. 中国:617,000篇2. 美国:416,000篇3. 印度:135,000篇4. 日本:103,000篇5. 英国:97,000篇6. 德国:96,000篇7. 韩国:75,000篇8. 法国:63,000篇9. 加拿大:43,000篇10. 意大利:42,000篇其中,中国以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美国虽然在总数上落后于中国,但其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依然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他国家的SCI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说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加速。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国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态度和努力,也预示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在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有所增长。根据统计,中国将拥有最多的SCI文献,其数量将超过2.5万篇,美国将拥有约2.2万篇SCI文献,而德国和日本分别将拥有约1.5万篇和1.2万篇SCI文献。此外,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和印度也将拥有大量SCI文献,各自的数量将在1万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各国关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不是,知网收录的是学术性文献,而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是一份医学信息新闻类的报刊,不收录在知网中。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连续性电子期刊,其出版社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系列国家级期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不是核心期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中国医师协会系列主办系列期刊,科技部与卫生部指导,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央级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级优秀医学连续型电子期刊。

扩展资料: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名单如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