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1区ssci期刊有多难,SCI期刊论文发表难度是比较大的,SSCI与SCI看上去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二者的差别确实不大,SSCI主要侧重于社会科学方向的期刊和文献,SCI更侧重理工方向,相比sci的投稿难度,ssci难度会小一些。
中国大陆学者在SSCI杂志发英语文章的难度更大,除了语言的原因,还有是因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包括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公共政策等)起步晚,资金少,科研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或者落后。
国内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计划大都是复制欧美的研究,除了被研究人群的不同,大陆学者很少有理论方面和方法学上的突破。研究没有新意,这也是投稿难以被录用的一个原因。
要求:
SSCI对于方法学的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这方面。临床医学杂志的稿件基本是t检验ANOVA,最多就是多元回归模型。
而社会科学,教育,心理学,公共政策等杂志的统计分析方法要复杂很多,特别是现在强调evidence-based practice/policy,很多稿件都采用quantitative analysis。作者里至少有一位是统计学专家。
问题比较大:分二个来做回复:1、投稿流程: 都是投稿后编辑初审-外审、外审评议、编辑加工、开定稿会、主编签发这几个流程。2、如何写好学术性论文。 需从几个方面如手,1、对实际工作有帮助或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改进; 2、了解学术论文不同体裁论文的写作方式;
摘要:素质教学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 教育 ,应充分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关键词:以人为本;心灵成长;学生 教育论文发表 心灵的世界有多大?无限大!正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的成长有多重要?关系一生的幸福!心灵的财富是什么?是人的精神,人的目标,人做事的动力,也是人感受生活的能力,品位快乐的能力。精神世界充实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心灵的缺失有多可怕?影响一生的失败!如果学生的成长中缺少心灵的滋养,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缺失的教育。 一、教师心灵关怀的缺失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曾经有一位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究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 英语 成绩很差,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 客观地讲,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但这个学生却不会认为这是无意的,他会以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他,嫌他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案例中可见,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 发展 和心理状况。他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直接导致了他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他的无中生有和过度敏感。但并不是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灵 职称论文发表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 规律 的遵循。 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 政治 、 经济 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抓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另一条是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教育才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所乐意接受。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不能脱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因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 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教师要掌握教育的方式与 艺术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 作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四、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关注学生心灵作为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现在的学生升学目标较高,家长、外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独立生活,生活需要自理,很多事情要独立判断和处理,心理上感到孤单。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都是表扬、奖励的对象,倍受关爱,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体验过失败,自尊心很强,但心理脆弱。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必须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1.形成共识,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我们 总结 和反思了传统德育中一些违反 教育 规律 的做法,提出德育工作必须是“人”的德育,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不能过于简单机械。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内容、目标和方法。要建立平等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育和管理,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 2.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辅导室 论文发表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化解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每天定时对学生开放,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和心理不适。 3.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教育和管理 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与学生个别谈话两次,除了进行必须的教育,主要是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轻松愉快。学期末学校要给家长写一封信,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同时,会特别提示家长:“……要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不足,更要全面了解和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对于学生的违纪现象,我们首先从心 理学 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对于学生的一时冲动和一贯的恶劣行为要区别对待,因人因事而异,对违纪学生采取既能产生教育作用,又能被接受的处理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对学生的全面 发展 和德育实效性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工作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有所继承,勇于创新,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德育,也有培养社会精英的高层次追求,既要利用好校内资源、课本资源,也要挖掘和利用好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
自己写好了。。
(一)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1. 《后画录》作者释彦悰及其绘画美学思想与批评观,《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2. 徐渭《四书绘序》探讨,《美苑》2002年第2期。3. 徐渭“学竹于春”考,《美术&设计》2005年第4期。4. 徐渭“中岁学画”说考,《美术研究》2007年第3期5. 徐渭《赠送马先生序》的意义,《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6. 徐渭流传画作疑伪考,《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7. 徐渭绘画交游考,《中国美术研究》2006年第2期。8. “青藤书屋”及徐渭别号考,《美术观察》2007年第5期。9. 嬉笑怒骂的抗争精神——徐渭绘画意象综论之二,《齐鲁艺苑》2006年第3期。10. 独立不羁的傲岸人格——徐渭绘画意象综论之三,《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 王时敏早期画风探析,《中国艺术教育》2005年第3期。12. 王时敏中期画风探析,《中国艺术教育》2005年第4期。13. 王鉴绘画分期探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4. 王原祁的艺术思想及其画风创新,《美苑》2006年第4期。15. 吴历的心路历程及其绘画艺术,“文化·艺术·宗教:吴历及其心路”国际研讨会(2003年)宣读并发表于研讨会论文集Culture,Art,Religion,Wu Li(1632-1718)and His Inner Journey,Macau Ricci Institute Studies(3),2006,9。16. 吴历绘画艺术探析,《齐鲁艺苑》2006年第3期。17. 摹古大师:王石谷绘画艺术论析,《美苑》2006年第6期。18. 集其大成:王石谷对唐宋元明四朝山水画的总结,《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19. “当代画圣”:古典山水画的巅峰——王石谷绘画艺术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2期。(二)现当代美术研究20. 20世纪中国的圣像运动,《激情岁月》,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21. 超越实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神州交流》2004年第1卷第3期。22. 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深圳特区报》2002年11月18日B6版。23. 中国画的多元探索,《深圳特区报》2003年3月30日B2版。24. 创造传统,《艺术探索》2003年第2期。25. 岭南画风的当代趋向,《关山月美术馆2001年鉴》,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2年。26. 西部,西部,《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1日B6版。27. “撑着”的精神体验,《深圳商报》2004年4月5日C2版。28. 为文化立市添墨加彩——关于深圳美术文化的对话,《深圳特区报》2004年4月11日B6版。29. 从关山月的风俗画谈“时代精神”,《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30. 胸中云水笔中翻——陆俨少画序,《凌云健笔意纵横》,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3年。31.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文治江南绘画论,《美苑》2005年第4期。(三)美术理论探讨、美术馆学、美术教育与教学研究32. 当代中国画的逻辑思考,《水墨研究》2003年第5期。33. 当代艺术中的道德问题,“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研究”学术研讨会(2005年)宣读并收入研讨会论文集《和谐社会的伦理审视与道德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4. 没有终结的艺术史,《美术报》2001年2月10日16版。35. 美术学学者关心什么?,《书画艺术》1999年第2期。36. 传统、批评、考级,不休的世纪话题,《书画艺术》1999年第4期。37. “水墨与都市”二题,《关山月美术馆2000年鉴》,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1年。38. 无法摆脱的都市境遇——古今一也,《书画艺术》2000年第3期。39. 艺术的底线是什么?,《深圳特区报》2002年3月4日B6版。40. 美术馆vs.后现代:困惑与抉择,《美苑》2002年第6期。41. 美术展览策划意图及其实施,《画廊》2001年第1-2期合刊。42. 浅谈美术馆的展览及其策划,《关山月美术馆2000年鉴》,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1年。43. 美术馆里的沉思,《深圳美术馆2001》,深圳美术馆出版,2002年。44. 由重专业技能转向重综合素质,广西区高教学会2005学术年会宣读,《艺术探索》2006年第3期。45. 美术史教学层次与教材编撰,《美术&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46. 美术史教学法评议,《美苑》2007年第5期。(四)当代艺术批评47. 气韵兼胜——阮荣春画评,《画刊》2006年第6期。48. 黄格胜:新时期广西美术的卓越代表,《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49. 超越自我,《中国美术研究》2006年第1期。50. “漓江画派”的开山之作,《广西日报》2005年7月26日第11版51. 黄格胜: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广西日报》2006年3月10日第11版52. 一溪寒水出秋山——张复兴画评,《艺术探索》2005年第3期。53. 图像的意义——雷务武版画艺术论,《艺术探索》2005年第2期。54. 窗内窗外:一个唯美主义画家的视域,《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55. 趣味悠长,《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56. 摇滚乐歌手与国画家——梁耀的画读后,《广西日报》2005年1月11日第11版(五)美术普及专栏(1)西方后现代绘画专栏57. 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深圳商报》2003年5月25日B8整版。58. 美国的新形象绘画,《深圳商报》2003年6月15日B8整版。59. 英国的新精神绘画,《深圳商报》2003年7月6日B8整版。60. 美国的新装饰绘画,《深圳商报》2003年9月14日B8整版。61. 美国的涂鸦艺术,《深圳商报》2003年11月17日C2整版。62. 德国新野兽绘画,《深圳商报》2004年2月16日、2月23日C2版。63. 法国的自由形象绘画,《深圳商报》2004年3月8日C2整版。64. 美国的新抽象绘画,《深圳商报》2004年3月15日C2整版。(2)大师百年专栏65. 最坚定的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百年祭,《深圳商报》2003年11月24日C2整版。66. 俄军事绘画大师魏列夏庚,《深圳商报》2004年3月29日C2版。67. 他守候敦煌50年——纪念常书鸿诞辰100周年,《深圳商报》2004年4月19日C2整版。68. 油漆工画成抽象画派大师——德库宁诞辰100周年,《深圳商报》2004年4月26日C2整版。69. 血泪铸就民族史诗——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深圳商报》2004年5月10日C7整版。
论文写作,是一项触手纷纶的学术工程。从积学储宝,到辨章学术;从深造有得,到著述立说,不但旷日废时,而且千头万绪。平素,讲究治学工夫;临笔,提炼核心论旨,则如顺水推舟,容易胜任愉快。草拟大纲,好比航道规划,路径指引,未下笔之前,只是学术研究的大方向。必须反复论证,持续推敲。一旦发现偏差出入,就当毅然决然修正与调整。阐说如下:
一、 治学工夫与核心论旨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提示为学五大工夫。可作草拟大纲、撰写论文的准则和门径。专心投入,用心思考,是研习知识,写作论文的必要态度,关系研习成效,写作的优劣。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学与思必须相辅相成,兼顾并重。《礼记·中庸》曾提示为学之工夫,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于《白鹿洞书院学规》加以凸显呼应,《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中,亦多所阐释发明,堪称研习知识之指标,读书治学之金针,可以度己度人,作为奉行的纲领与津筏。今借用《中庸》所提示,经转化应用,连结到草拟大纲和论文撰写上,亦怡然理顺,堪作遵行的准则,和循序渐进的指南。
为什么要撰写论文?就研习知识来说,是为了发表成果,分享心得。心得识见若未经条理化表述,未经系统化勾勒,未经逻辑化提出,将可能只是吉光片羽,一鳞半爪,存留于内心深处而已。论文发表,与学界交流切磋,于是学养的深浅广狭,思辨的正误高下,可以展露无遗。为发表成果,提供学界检验,于是学、问、思、辨四者,作为论文写作之心路历程,遂成为茫茫学海中的导航与津筏。学识追求之广博,疑问推敲之详审,思维判断之谨慎,辨析疑似之明确,就论文写作的心路历程而言,可谓如影随形,长相左右。从文献述评,到生发问题意识,中经选择研究方法,到提出理想选择,固然离不开学、问、思、辨的工夫;接续的研究历程,如拟定写作大纲,撰写学术论文,方方面面,无一不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实事求是之工夫。作为指南与津筏,谁曰不宜?
学已博矣,问已审矣,思既慎,辨亦明,治学工夫如此,是所谓深造有得,容易斐然成章。孔门勉励弟子敏于言,而笃于行,于是发而为文,知行合一,学用兼顾,是所提倡。就学养深厚,深造有得之学者而言,成果发表,心得分享,不仅自然而然,而且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兴致。一般研究生撰写论文,虽然大多有所为而为,但也是“不得不发”。境界高下有别,而学、问、思、辨的工夫,切实身体力行的表现,初学入门或老学宿儒并无不同。而且古代、今日,东土、西方,也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的。因此,致力于学、问、思、辨的沉潜积渐工夫,体现在笃实力行的草拟大纲,撰写论文方面,是值得提倡与推广的。动笔写作之前,通常要就“构思”下一番工夫。围绕论文的主体进行思考,从资料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论旨,作为全文的主干,进而形成大致的结构安排。……拽住了核心论旨的提炼,就抓住了构思的关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第十二章《写作与表述·成文的步骤》,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积学以储宝,审问以求真,是治学的基本工夫。慎思,统合博学与审问而斟酌商榷之,探索学问再深一层。语所谓“意在笔先”,苏轼所云“胸有成竹”,都是经由审慎态度,得出的理念和构思。这理念和构思,将来必然落实到论文写作上,当然也就会表现在大纲的草拟上。李剑鸣为北大历史学者,谈论文写作问题关注构思工夫,所云“论文主体”“核心论旨”“全文主干”,就是笔者所说的“思维亮点”。是从原典文献提炼出来的精华,从问题意识梳理出来的纲领。这些精华和纲领,未来皆将交织互见于论文的骨架结构中,血肉脉络更时时有所体现。所谓“拽住了核心论旨的提炼,就抓住了构思的关键”,杜甫(712—770)诗“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可作绝妙诠释。语云:“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核心关键就是主峰纲领,论文构思掌握了主峰纲领,其他章节项目之推阐论证,都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孟子》云:“先立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核心论旨的掌握,可谓“先立其大者”。
如果连文献资料都未尝研读,到底有几条佐证支撑论点都不清楚,是绝对不能撰成论文的。所以,要从资料文献出发,诠释解读文献,方能提供有力佐证。动笔写作之前,要进行构思,这就要回归到论文主题上。论文主题绝非无的放矢、凭空想象的,是因为掌握了二十条、五十条文献资料,或看了一部或数本书,审慎归纳出来的。譬如翻读宋人文集,发现宋人“好和《归去来辞》”,苏轼、苏辙兄弟外,如秦观、晁补之、陈瓘、释惠洪、李纲、冯檝、汪大猷、曹勋、胡铨、杨万里、王十朋、王质、喻良能、柴望、家铉翁、陈普、陈仁子,都先后和作,数量多达20篇以上。上述文献既已确实掌握,才可以进一步选择:要研究“和陶与传播接受”?还是“唱和与模拟创造”?主题值不值得探讨,要看学术研究的主题,学界同行探讨的情形。如果人家都研究过了,有结论,有定论了,甚至于变成常识了,那就不必再费笔墨。所以,正式写作研究前的文献筛选功夫,对于研究成果的评估、叙述、回顾十分重要。研究主题是资料提炼出来,进行思考推敲。从资料来,又反馈到资料去,这样周而复始的反复推敲思考,然后从资料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论旨,作为论文写作的泰山北斗。可见,核心论旨作为论文的坐标,不是凭空杜撰、无中生有的,是以文献资料为佐证而萃取出来的。从资料提炼出核心论旨,将来写作时,再反馈到资料本身去,论点佐证就不会落空,不至于薄弱,就不会发生说服力不足的窘境。论点既经提炼萃取,就可以当作核心论旨、全文主干,于是举证论说有了基准、坐标,无论发散思维作辐射申说,或收敛思维作辐凑聚焦,就会有本有源、有理有据。朱熹《观书有感》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资料文献提炼核心论旨,就好比有源头活水,可靠而又不虞匮乏,写作论文就不会穿帮、困穷。
蜂采百花,而成蜂蜜;蚕食桑叶,而成蚕丝;人酿五谷百果而成美酒,都是提炼萃取精华,而成大用。阿拉斯加、加纳淘金客筛选了成百上千吨的沙石,可能只得数两黄金;破铜烂铁堆积如山,也可能冶炼不出十斤精钢。由此可见,萃取、淘洗、冶炼的工夫,或万中取一,或百中取一,过程烦忙辛苦,而代价却是可贵而美好的。下笔之前,经由深思熟虑提炼出的核心论旨、全文主干,形成了论文的主结构,思维的大亮点。它的原始素材,也都像花卉、谷果、沙石、破烂一般,杂然赋形,精粗杂糅,璞玉无分。待问题意识确立,核心论旨形成,据此指引以搜罗资料,筛选文献,于是经过淘洗、剥除、刻抉、挑择,精益求精,萃取精华,文献取用遂有如蜂酿蜜、桑成丝、米成酒、沙成金,或百取其一,或十取其一。文献素材经由汰滓存精,提炼萃取,转相反馈挹注,故可以成为论文之核心或骨干。
二、 假设指向与大纲拟定
所谓大纲,最初多出于假设指向,或许由于直观任意。能否成立?端看文献佐证。切忌先入为主,武断绝对。否则,先掌握之概念会排挤异类,从而对新概念表现出傲慢与偏见。成为学者专家,多已走过寂寞、辛苦、漫长的学术旅程,自然储备深厚的学养经验。所以,可以从这些经验学养出发,作为基础,进行大纲拟定。到了学者的境界,大概掌握六七成素材,就可以着手研究,推估,论证、成果多比较能够成立。假如还是研究生,学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研究方法操作还不是很纯熟,其他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缘,都还有待加强,建议不要凭直观任意,惯性反应去拟定大纲。因为,这个大纲无异捕风捉影,通常是不能成立的。大纲看起来四平八稳,非常美好,但是经不起文献的佐证,无法说服人。浮沙建塔,空中楼阁,找不到确实证据去印证它,大纲写得再漂亮,也无济于事。因为,大纲之拟定,出于凭空想象,向壁虚造,假设命题就无法成立。前面所谈写作大纲,最初只是论文写作的假设,因为还没有开始撰写,是未来论文写作方向的一种大胆假设。大纲能不能成立?大纲要不要修改?会不会大而无当?会不会太小而捉襟见肘?要看大纲拟定之前,是否已充分掌握研究素材,是否已通读二手资料,评估研究可行性。这些,都要看有没有丰富的文献佐证。简言之,不管大师还是初学,大纲能不能成立,纯粹看证据说话,就佐证断定。千万不要随兴任意,凭直觉,靠主观拟定大纲,不管证据浅薄,不管文献不足,却仍旁若无人,武断绝对,鲁莽草率、一意孤行拟定大纲。闭门造车如此,当然出不合辙。问题意识的产生,植基于丰富多元的文献素材,再经主观的评估优劣,断定可否。一经确定,然后可以成为学海之指针。由此观之,问题意识,与一厢情愿的信念,随兴任意的动念,生成不同,学术效用更天壤有别。
《金刚经》有段话,很有启示性,对于大纲拟定,写作论文多有触发之功:“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要我们放下执着,一切随缘自在。每一个人都有先验定见,生命历程愈长久,学术历练愈丰富,执着坚持就相对的强烈而明显。这种坚持,一半来自学养,一半由于经验,学者专家的自信往往如此。于是学养、经验形成自信,自信表现惯性思维。对于新议题,往往陷入专业联想的障碍,判断失准而不自觉。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往往而有。《院士思维》一书说得好:“先掌握之概念,会排挤异类;从而对新概念表现出傲慢与偏见。”要避免先入为主产生的谬误,《金刚经》所提“住色生心”,是对知识的自信自满,因而产生傲慢与偏见。那么,进阶入门研究生的先入为主,显然是另一个层次:也许无知不学,以致捕风捉影;也许师心自用自专,流于穿凿附会。要之,远离文献素材而谈研究,于是不得不向壁虚造,是其所同。其实,先入为主,是常人通病,入主则出奴,往往认定其一,排除其余。专家学者固然不能有此病,初学入门的研究生也应该引以为戒,见不贤而内自省。“答案不只一个,请思考!”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所提,就是《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者都值得参考。论文大纲只是当下之认知领会,以之形成的假设指向。常因佐证材料的多寡,而有所增删改易。因此,切忌先入为主,不可刻舟求剑,不能执着牵就,不必一往情深。在撰写论文之前,不管准备多久,毕竟还没开始撰写。虽然还没正式撰写论文,但必须规划研究方向。就好像打算去台北,先要规划走高速公路,还是坐高铁或巴士,在还没有付诸行动之前,就要进行妥善规划。当下的认知和领会,也许这样比较好,但是不是最好?就得进行规划和接受检验。既然是当下的判定,那充其量只是一个原则,只是一种设定的方向,千万不要执着错认,以为定则定矣,不想改变。根据这样的认知领会,形成这样的假设指向,研究方向是什么?研究重点是什么?要探讨哪些领域?要研究哪些概念?都是当下的假设。在广泛接触文献以后,假设想像接受现实检验,发现行不通,观点不能成立,自己就得推翻假设,不能知错不改,一意孤行,这过程叫做小心求证。常常因为材料的佐证不足,我们会删掉或者改变大纲。
如果写作大纲的标题订得太大,大到资料无法佐助印证,那就有两个选择:第一,修改题目,把标题的涵盖面缩小,这最简单易行。修改题目呼应已经掌握的文献材料,以便能够跟文献佐证相得益彰。第二,标题不改,扩大文献佐证质量。打算探索这么大的范围,但光凭三四十条的资料是不够的。何况,还没开始写论文,这些资料未必都可靠可用,都可以拿来做印证。也许误判了,也许看走眼了,到时候这三四十条征引文献,剩下不到二十条,能够写成一章吗?显然有问题。既然要写成一章,就得扩大资料搜索的范围,使之文献足征。如果面对最坏的结果,本章文献不足征,那就不妨宣告作废。至于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合并到其他章节中,也是一种权宜救济的方法。
所以,拟定写作大纲,当如相体裁衣,量身订做;大纲架构,必须与时俱进,就像修身养性一般,“过则无惮改”。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不可刻舟求剑,不应穿凿附会,不能执着迁就,不必一往情深。大纲之拟定,大抵实事求是,要看资料佐证,要看证据说话,切忌私心自用,不宜自由心证。
已经读了一本A书,知道大概,再去翻一本B书。当发现B的观点和A不一样时,就会主动调整原来的认知,将A得来的心得概念,和B的新知,互相论证。如果再读更多书,甚至听了一场演讲、上了一门课,都有可能因旧闻和新知碰撞,而让旧经验翻转变异。一般而言,经过比较综合,就会知道哪一个说法比较精确。千万不要只看一本两本书,常言所谓不要听一面之词,这叫偏听。如果只看一本书,就会觉得讲得真好,简直是真理,这叫做偏看、片面之词。继续看第二本书,将会发现和第一本说的不一样。谁对谁错?不好分别。没关系,再继续看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看多以后,精粗美恶了然于胸,就可以写书评了。哪一本书写得比较详尽,哪一本书的论点非常可信,优劣得失就出来了,就自然有能力自我裁判。书看得愈来愈多,思考愈来愈广博深入,见解就会越来越深入精确。这样反复推证,不厌其详。如能够看遍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充分掌握学术信息,研究某个课题,搜罗资料才算赅备无遗。
三、 写作大纲必须反复推证,与时俱进
既读一书,略知梗概,随翻他籍,随改旧闻。必使旧闻随新证而改观,史事得新见而愈确。反复推证,不厌其详。必搜罗史料,先能赅备无遗,然后笔之于书,方可永垂不朽。(何炳松《历史研究法》)有 *** ,就会有反应,所以古人说“开卷有益”,即是就接受反应来说的。为了避免孤陋寡闻,就要广博涉猎,多方阅读。有阅读就会引起触发激荡,反思检点。旧闻新知一经折冲,于是就可能“随改旧闻”,论说因而“随新证而改观”,甚至“得新见而愈确”。要有如此美好的收获,必然是建立在“搜罗史料,先能赅备无遗”的厚实基础上。文献赅备,有本有源;本立而道生,大纲据此拟定,论文写作才会顺理成章。
所谓“随翻他籍,随改旧闻”,历史学者如此提倡,管理学院教授亦主张持续不断查阅文献,调整研究方向。成功大学前校长高强博士说:一项研究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文献查阅之工作。遇到新的文献出现,所载内容和目前所进行者类似,就必须调整研究方向。高强校长所谓“内容类似”,所谓“调整研究方向”,涵意指涉大概有三:研究文献基本相似,必须放弃原题,另起炉灶。其二,研究方法相当;其三,研究视角接近;皆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可以调整研究方法,修正研究角度来因应。文献素材,是一切研究的根基;掌握的根基相似,结论很难有不同。新文献既已发表在先,如果仍然坚持不放弃,即有剽窃因袭之嫌疑。运用不同的方法,转换殊异的视角,就会获得独特而崭新的研究成果,故文献查阅工作宜持续不断。一旦遇到新文献出现,就得当机立断,进行恰如其分的回应,审慎评估调整研究之方向。
所谓“一项研究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文献查阅之工作”,这句话,堪作检验写作大纲之试金石,任何学院都不例外。文学院的论文,常常犯一个毛病,好像我是盘古开天以来,第一个研究这论题的人。在第一章绪论,理应针对同行、海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个述评,而知其得失优劣,以便作借镜取舍。也许你天分高,也许你态度认真,但若不关心别人研究些什么,获得哪些结论,提出哪些创见,凸显哪些心得,那写出来的成果会不会英雄所见略同?当然有可能!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曾进行一项实验:他非常喜爱李清照的词,心有所得,打算撰写论文。1993年以前,中国大陆学者,包括指导教授唐圭璋所发表过的李清照论著,他都故意不看,而写了四篇关于李清照词研究的论文。他越写越得意,觉得已完成旷世之杰作。放在抽屉里面,暂时不去投稿。回过头来,再反向去读别人的专著,看别人的论文。结果非常沮丧,他赫然发现:自认为创见、发明、心得、独到见解的地方,人家老早说过了。人家都发表了,如果你还去投稿,学界会有两种看法:第一,你抄袭别人的著作,剽窃别人观点,不注明出处。即使澄清自己是独立研究,将不会有人相信;第二,如果相信你的人格,没有剽窃,那也难逃学术研究孤陋寡闻的指控。做学问能够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吗?这两罪必有一罚。王兆鹏教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研究之前,一定要进行文献查阅、述评的工作。
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有一句经典名言,谈到有关创意。他说:“创意有两个关键词,借用与连结。”创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先知道别人做些什么”。已经知道别人做些什么,了解其中的利弊得失,优劣高下,才能够去借用参考。《礼记·学记》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能自反,然后能增益其所不能。才能借用他人的观点、优点、长处、心得,连结到我们的研究上来。如果一无所知,就无法借用连结,就难有触发、创造、发明。高强校长所提到的,各个院系都一样的:“遇到新的文献出现,所载内容和目前所进行者类似,就必须调整研究方向。”其中提示,犹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论文大纲之拟定,必须与时俱进。不妨随俗婵娟,所谓“觉今是而昨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大纲之拟定,几与论文写作共始终。论文大纲的拟定,必须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即何炳松所云“旧闻随新证而改观”,高强校长所谓随时“调整研究方向”;大纲拟定与论文撰写,可谓虚实相生,共始共终。在收集资料时,就阅读所得,拟定几个关键词,再将关键词萃取缀合,就成为整体概念。等到正式撰写时,有可能跟阅读思考观点不一样,就该随时调整、更动。甚至在论文完成以后,进行整体观照,把全书全文论点审慎推敲,就会发现题目是不是定得太大,或者太小;或者内容偏向疏离、论述出入没有聚焦主题。将来书稿完成后,章节项目的标题,就是高度浓缩的叙事,就是当下的写作大纲。大纲是与时俱进,可以随时调整的。跟随研究情况,适度修饰调整。尤其警策的亮点,应随时加入写作大纲。如果发现最近所想的比较正确,比较详尽,比较有创意,比较有卖点,甚至于是很好的亮点,那为什么不翻转昨天的设定呢?昨天的大纲写成那样,今天书看多了,想得更深入了,何妨就推翻前面的意见,来支撑今天的主张。日本经营之神711创办人铃木敏文,提倡“朝令夕改学”,极富启发意义。《金刚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当作拟定写作大纲的共同原则,文字浓缩,就是“无住生心”。住,就是坚持己见,不要太固执、执着。《论语·子罕》载孔子之言,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提示不宜臆测、不宜绝对、不宜固执、不宜自我,跟《金刚经》所开示,可以相互发明。因为大纲之拟定,只是阅读思考时某一个暂定观念,何必太坚持?既有新的证据发现,就必须从善如流,因应调整,无需坚持不改。如果执着坚持,不就等于刻舟求剑吗?《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愿共勉之。
大纲的拟定,几乎是跟论文写作共始共终,共存共荣。甚至于撰写完成之后,由于再检验数遍,可以再调整大纲。即便到出书之前,也可以再依写定的最新内容,去修改大纲、修改题目。如果题目文字不理想,就修改题目,务求和内容有绝妙呼应。内容写些什么,必须呈现在标题上。故曰:标题,就是浓缩的叙事。章节写些什么,浓缩起来,就是标题文字。如果有所出入,就得适度修改:其一,题目太大,当初打算探讨的问题,视野比较开阔,素材比较丰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缩小范围,那就得修改题目,以求大小适中。其二,当初野心不大,只想小题大作,后来接受指导教授建议,或是因应某种机缘触发,扩大研究范围和领域,于是论文大开大合,规模宏伟,篇幅重大。回顾题目仍然那么小巧玲珑,如果题目不改,就成了大人穿童装,变为不再适用、很不合身,必须要量身订做才对。内容的宽窄多寡,要跟题目的大小相呼应,有如相体裁衣,这样才合适。万一不合,建议调整论文题目,最是简单不过。如果题目很好,不打算调整,当然也可以,就得调整内容。如此一来,势必兹事体大,旷日废时。假如题目太小,不妨忍痛割爱,把多出来的写作内容删掉,以符合题目的涵盖面。如果原本题目很大,完成的文稿,只有题目的四分之三,那就得增加四分之一内容,以便题文与篇章相呼应。一部专书如此,一篇论文亦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对于出处行藏的转变,有极清楚的告白。铃木敏文提倡“朝令夕改学”。曾说:“抛开经验污染,才能有新的思考。”又云:“大家认为不行的地方,才有机会和价值。”论文大纲的拟定,几与论文写作共存共荣、共始共终,陶渊明和铃木敏文的提撕,很值得我们三复斯言。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新书架
《李太白全集校注》
《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装全八册)是李白研究大家郁贤皓教授毕生治学经验之结晶。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郁教授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的工夫,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校勘、注释、评笺,从而为学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校注本,堪称当代李白研究的最新总结。这个总结建立在版本、考据、义理之上,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将对开创李白研究、唐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工作的新局面,提供极大便利和裨益。
《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装十六开,全八册,凤凰出版社2015年12月版,定价880元。
首先撰写文章,然后进行投稿,杂志社进行审稿,中间可能会修稿再审,审稿通过,最后见刊。文章发表完成
毕业论文的答辩字数应该写出自己的写论文的一个心路历程,需要感谢的人都在这里,感谢
论文写作,是一项触手纷纶的学术工程。从积学储宝,到辨章学术;从深造有得,到著述立说,不但旷日废时,而且千头万绪。平素,讲究治学工夫;临笔,提炼核心论旨,则如顺水推舟,容易胜任愉快。草拟大纲,好比航道规划,路径指引,未下笔之前,只是学术研究的大方向。必须反复论证,持续推敲。一旦发现偏差出入,就当毅然决然修正与调整。阐说如下:
一、 治学工夫与核心论旨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提示为学五大工夫。可作草拟大纲、撰写论文的准则和门径。专心投入,用心思考,是研习知识,写作论文的必要态度,关系研习成效,写作的优劣。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学与思必须相辅相成,兼顾并重。《礼记·中庸》曾提示为学之工夫,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于《白鹿洞书院学规》加以凸显呼应,《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中,亦多所阐释发明,堪称研习知识之指标,读书治学之金针,可以度己度人,作为奉行的纲领与津筏。今借用《中庸》所提示,经转化应用,连结到草拟大纲和论文撰写上,亦怡然理顺,堪作遵行的准则,和循序渐进的指南。
为什么要撰写论文?就研习知识来说,是为了发表成果,分享心得。心得识见若未经条理化表述,未经系统化勾勒,未经逻辑化提出,将可能只是吉光片羽,一鳞半爪,存留于内心深处而已。论文发表,与学界交流切磋,于是学养的深浅广狭,思辨的正误高下,可以展露无遗。为发表成果,提供学界检验,于是学、问、思、辨四者,作为论文写作之心路历程,遂成为茫茫学海中的导航与津筏。学识追求之广博,疑问推敲之详审,思维判断之谨慎,辨析疑似之明确,就论文写作的心路历程而言,可谓如影随形,长相左右。从文献述评,到生发问题意识,中经选择研究方法,到提出理想选择,固然离不开学、问、思、辨的工夫;接续的研究历程,如拟定写作大纲,撰写学术论文,方方面面,无一不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实事求是之工夫。作为指南与津筏,谁曰不宜?
学已博矣,问已审矣,思既慎,辨亦明,治学工夫如此,是所谓深造有得,容易斐然成章。孔门勉励弟子敏于言,而笃于行,于是发而为文,知行合一,学用兼顾,是所提倡。就学养深厚,深造有得之学者而言,成果发表,心得分享,不仅自然而然,而且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兴致。一般研究生撰写论文,虽然大多有所为而为,但也是“不得不发”。境界高下有别,而学、问、思、辨的工夫,切实身体力行的表现,初学入门或老学宿儒并无不同。而且古代、今日,东土、西方,也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的。因此,致力于学、问、思、辨的沉潜积渐工夫,体现在笃实力行的草拟大纲,撰写论文方面,是值得提倡与推广的。动笔写作之前,通常要就“构思”下一番工夫。围绕论文的主体进行思考,从资料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论旨,作为全文的主干,进而形成大致的结构安排。……拽住了核心论旨的提炼,就抓住了构思的关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第十二章《写作与表述·成文的步骤》,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积学以储宝,审问以求真,是治学的基本工夫。慎思,统合博学与审问而斟酌商榷之,探索学问再深一层。语所谓“意在笔先”,苏轼所云“胸有成竹”,都是经由审慎态度,得出的理念和构思。这理念和构思,将来必然落实到论文写作上,当然也就会表现在大纲的草拟上。李剑鸣为北大历史学者,谈论文写作问题关注构思工夫,所云“论文主体”“核心论旨”“全文主干”,就是笔者所说的“思维亮点”。是从原典文献提炼出来的精华,从问题意识梳理出来的纲领。这些精华和纲领,未来皆将交织互见于论文的骨架结构中,血肉脉络更时时有所体现。所谓“拽住了核心论旨的提炼,就抓住了构思的关键”,杜甫(712—770)诗“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可作绝妙诠释。语云:“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核心关键就是主峰纲领,论文构思掌握了主峰纲领,其他章节项目之推阐论证,都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孟子》云:“先立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核心论旨的掌握,可谓“先立其大者”。
如果连文献资料都未尝研读,到底有几条佐证支撑论点都不清楚,是绝对不能撰成论文的。所以,要从资料文献出发,诠释解读文献,方能提供有力佐证。动笔写作之前,要进行构思,这就要回归到论文主题上。论文主题绝非无的放矢、凭空想象的,是因为掌握了二十条、五十条文献资料,或看了一部或数本书,审慎归纳出来的。譬如翻读宋人文集,发现宋人“好和《归去来辞》”,苏轼、苏辙兄弟外,如秦观、晁补之、陈瓘、释惠洪、李纲、冯檝、汪大猷、曹勋、胡铨、杨万里、王十朋、王质、喻良能、柴望、家铉翁、陈普、陈仁子,都先后和作,数量多达20篇以上。上述文献既已确实掌握,才可以进一步选择:要研究“和陶与传播接受”?还是“唱和与模拟创造”?主题值不值得探讨,要看学术研究的主题,学界同行探讨的情形。如果人家都研究过了,有结论,有定论了,甚至于变成常识了,那就不必再费笔墨。所以,正式写作研究前的文献筛选功夫,对于研究成果的评估、叙述、回顾十分重要。研究主题是资料提炼出来,进行思考推敲。从资料来,又反馈到资料去,这样周而复始的反复推敲思考,然后从资料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论旨,作为论文写作的泰山北斗。可见,核心论旨作为论文的坐标,不是凭空杜撰、无中生有的,是以文献资料为佐证而萃取出来的。从资料提炼出核心论旨,将来写作时,再反馈到资料本身去,论点佐证就不会落空,不至于薄弱,就不会发生说服力不足的窘境。论点既经提炼萃取,就可以当作核心论旨、全文主干,于是举证论说有了基准、坐标,无论发散思维作辐射申说,或收敛思维作辐凑聚焦,就会有本有源、有理有据。朱熹《观书有感》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资料文献提炼核心论旨,就好比有源头活水,可靠而又不虞匮乏,写作论文就不会穿帮、困穷。
蜂采百花,而成蜂蜜;蚕食桑叶,而成蚕丝;人酿五谷百果而成美酒,都是提炼萃取精华,而成大用。阿拉斯加、加纳淘金客筛选了成百上千吨的沙石,可能只得数两黄金;破铜烂铁堆积如山,也可能冶炼不出十斤精钢。由此可见,萃取、淘洗、冶炼的工夫,或万中取一,或百中取一,过程烦忙辛苦,而代价却是可贵而美好的。下笔之前,经由深思熟虑提炼出的核心论旨、全文主干,形成了论文的主结构,思维的大亮点。它的原始素材,也都像花卉、谷果、沙石、破烂一般,杂然赋形,精粗杂糅,璞玉无分。待问题意识确立,核心论旨形成,据此指引以搜罗资料,筛选文献,于是经过淘洗、剥除、刻抉、挑择,精益求精,萃取精华,文献取用遂有如蜂酿蜜、桑成丝、米成酒、沙成金,或百取其一,或十取其一。文献素材经由汰滓存精,提炼萃取,转相反馈挹注,故可以成为论文之核心或骨干。
二、 假设指向与大纲拟定
所谓大纲,最初多出于假设指向,或许由于直观任意。能否成立?端看文献佐证。切忌先入为主,武断绝对。否则,先掌握之概念会排挤异类,从而对新概念表现出傲慢与偏见。成为学者专家,多已走过寂寞、辛苦、漫长的学术旅程,自然储备深厚的学养经验。所以,可以从这些经验学养出发,作为基础,进行大纲拟定。到了学者的境界,大概掌握六七成素材,就可以着手研究,推估,论证、成果多比较能够成立。假如还是研究生,学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研究方法操作还不是很纯熟,其他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缘,都还有待加强,建议不要凭直观任意,惯性反应去拟定大纲。因为,这个大纲无异捕风捉影,通常是不能成立的。大纲看起来四平八稳,非常美好,但是经不起文献的佐证,无法说服人。浮沙建塔,空中楼阁,找不到确实证据去印证它,大纲写得再漂亮,也无济于事。因为,大纲之拟定,出于凭空想象,向壁虚造,假设命题就无法成立。前面所谈写作大纲,最初只是论文写作的假设,因为还没有开始撰写,是未来论文写作方向的一种大胆假设。大纲能不能成立?大纲要不要修改?会不会大而无当?会不会太小而捉襟见肘?要看大纲拟定之前,是否已充分掌握研究素材,是否已通读二手资料,评估研究可行性。这些,都要看有没有丰富的文献佐证。简言之,不管大师还是初学,大纲能不能成立,纯粹看证据说话,就佐证断定。千万不要随兴任意,凭直觉,靠主观拟定大纲,不管证据浅薄,不管文献不足,却仍旁若无人,武断绝对,鲁莽草率、一意孤行拟定大纲。闭门造车如此,当然出不合辙。问题意识的产生,植基于丰富多元的文献素材,再经主观的评估优劣,断定可否。一经确定,然后可以成为学海之指针。由此观之,问题意识,与一厢情愿的信念,随兴任意的动念,生成不同,学术效用更天壤有别。
《金刚经》有段话,很有启示性,对于大纲拟定,写作论文多有触发之功:“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要我们放下执着,一切随缘自在。每一个人都有先验定见,生命历程愈长久,学术历练愈丰富,执着坚持就相对的强烈而明显。这种坚持,一半来自学养,一半由于经验,学者专家的自信往往如此。于是学养、经验形成自信,自信表现惯性思维。对于新议题,往往陷入专业联想的障碍,判断失准而不自觉。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往往而有。《院士思维》一书说得好:“先掌握之概念,会排挤异类;从而对新概念表现出傲慢与偏见。”要避免先入为主产生的谬误,《金刚经》所提“住色生心”,是对知识的自信自满,因而产生傲慢与偏见。那么,进阶入门研究生的先入为主,显然是另一个层次:也许无知不学,以致捕风捉影;也许师心自用自专,流于穿凿附会。要之,远离文献素材而谈研究,于是不得不向壁虚造,是其所同。其实,先入为主,是常人通病,入主则出奴,往往认定其一,排除其余。专家学者固然不能有此病,初学入门的研究生也应该引以为戒,见不贤而内自省。“答案不只一个,请思考!”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所提,就是《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者都值得参考。论文大纲只是当下之认知领会,以之形成的假设指向。常因佐证材料的多寡,而有所增删改易。因此,切忌先入为主,不可刻舟求剑,不能执着牵就,不必一往情深。在撰写论文之前,不管准备多久,毕竟还没开始撰写。虽然还没正式撰写论文,但必须规划研究方向。就好像打算去台北,先要规划走高速公路,还是坐高铁或巴士,在还没有付诸行动之前,就要进行妥善规划。当下的认知和领会,也许这样比较好,但是不是最好?就得进行规划和接受检验。既然是当下的判定,那充其量只是一个原则,只是一种设定的方向,千万不要执着错认,以为定则定矣,不想改变。根据这样的认知领会,形成这样的假设指向,研究方向是什么?研究重点是什么?要探讨哪些领域?要研究哪些概念?都是当下的假设。在广泛接触文献以后,假设想像接受现实检验,发现行不通,观点不能成立,自己就得推翻假设,不能知错不改,一意孤行,这过程叫做小心求证。常常因为材料的佐证不足,我们会删掉或者改变大纲。
如果写作大纲的标题订得太大,大到资料无法佐助印证,那就有两个选择:第一,修改题目,把标题的涵盖面缩小,这最简单易行。修改题目呼应已经掌握的文献材料,以便能够跟文献佐证相得益彰。第二,标题不改,扩大文献佐证质量。打算探索这么大的范围,但光凭三四十条的资料是不够的。何况,还没开始写论文,这些资料未必都可靠可用,都可以拿来做印证。也许误判了,也许看走眼了,到时候这三四十条征引文献,剩下不到二十条,能够写成一章吗?显然有问题。既然要写成一章,就得扩大资料搜索的范围,使之文献足征。如果面对最坏的结果,本章文献不足征,那就不妨宣告作废。至于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合并到其他章节中,也是一种权宜救济的方法。
所以,拟定写作大纲,当如相体裁衣,量身订做;大纲架构,必须与时俱进,就像修身养性一般,“过则无惮改”。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不可刻舟求剑,不应穿凿附会,不能执着迁就,不必一往情深。大纲之拟定,大抵实事求是,要看资料佐证,要看证据说话,切忌私心自用,不宜自由心证。
已经读了一本A书,知道大概,再去翻一本B书。当发现B的观点和A不一样时,就会主动调整原来的认知,将A得来的心得概念,和B的新知,互相论证。如果再读更多书,甚至听了一场演讲、上了一门课,都有可能因旧闻和新知碰撞,而让旧经验翻转变异。一般而言,经过比较综合,就会知道哪一个说法比较精确。千万不要只看一本两本书,常言所谓不要听一面之词,这叫偏听。如果只看一本书,就会觉得讲得真好,简直是真理,这叫做偏看、片面之词。继续看第二本书,将会发现和第一本说的不一样。谁对谁错?不好分别。没关系,再继续看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看多以后,精粗美恶了然于胸,就可以写书评了。哪一本书写得比较详尽,哪一本书的论点非常可信,优劣得失就出来了,就自然有能力自我裁判。书看得愈来愈多,思考愈来愈广博深入,见解就会越来越深入精确。这样反复推证,不厌其详。如能够看遍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充分掌握学术信息,研究某个课题,搜罗资料才算赅备无遗。
三、 写作大纲必须反复推证,与时俱进
既读一书,略知梗概,随翻他籍,随改旧闻。必使旧闻随新证而改观,史事得新见而愈确。反复推证,不厌其详。必搜罗史料,先能赅备无遗,然后笔之于书,方可永垂不朽。(何炳松《历史研究法》)有 *** ,就会有反应,所以古人说“开卷有益”,即是就接受反应来说的。为了避免孤陋寡闻,就要广博涉猎,多方阅读。有阅读就会引起触发激荡,反思检点。旧闻新知一经折冲,于是就可能“随改旧闻”,论说因而“随新证而改观”,甚至“得新见而愈确”。要有如此美好的收获,必然是建立在“搜罗史料,先能赅备无遗”的厚实基础上。文献赅备,有本有源;本立而道生,大纲据此拟定,论文写作才会顺理成章。
所谓“随翻他籍,随改旧闻”,历史学者如此提倡,管理学院教授亦主张持续不断查阅文献,调整研究方向。成功大学前校长高强博士说:一项研究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文献查阅之工作。遇到新的文献出现,所载内容和目前所进行者类似,就必须调整研究方向。高强校长所谓“内容类似”,所谓“调整研究方向”,涵意指涉大概有三:研究文献基本相似,必须放弃原题,另起炉灶。其二,研究方法相当;其三,研究视角接近;皆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可以调整研究方法,修正研究角度来因应。文献素材,是一切研究的根基;掌握的根基相似,结论很难有不同。新文献既已发表在先,如果仍然坚持不放弃,即有剽窃因袭之嫌疑。运用不同的方法,转换殊异的视角,就会获得独特而崭新的研究成果,故文献查阅工作宜持续不断。一旦遇到新文献出现,就得当机立断,进行恰如其分的回应,审慎评估调整研究之方向。
所谓“一项研究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文献查阅之工作”,这句话,堪作检验写作大纲之试金石,任何学院都不例外。文学院的论文,常常犯一个毛病,好像我是盘古开天以来,第一个研究这论题的人。在第一章绪论,理应针对同行、海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个述评,而知其得失优劣,以便作借镜取舍。也许你天分高,也许你态度认真,但若不关心别人研究些什么,获得哪些结论,提出哪些创见,凸显哪些心得,那写出来的成果会不会英雄所见略同?当然有可能!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曾进行一项实验:他非常喜爱李清照的词,心有所得,打算撰写论文。1993年以前,中国大陆学者,包括指导教授唐圭璋所发表过的李清照论著,他都故意不看,而写了四篇关于李清照词研究的论文。他越写越得意,觉得已完成旷世之杰作。放在抽屉里面,暂时不去投稿。回过头来,再反向去读别人的专著,看别人的论文。结果非常沮丧,他赫然发现:自认为创见、发明、心得、独到见解的地方,人家老早说过了。人家都发表了,如果你还去投稿,学界会有两种看法:第一,你抄袭别人的著作,剽窃别人观点,不注明出处。即使澄清自己是独立研究,将不会有人相信;第二,如果相信你的人格,没有剽窃,那也难逃学术研究孤陋寡闻的指控。做学问能够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吗?这两罪必有一罚。王兆鹏教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研究之前,一定要进行文献查阅、述评的工作。
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有一句经典名言,谈到有关创意。他说:“创意有两个关键词,借用与连结。”创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先知道别人做些什么”。已经知道别人做些什么,了解其中的利弊得失,优劣高下,才能够去借用参考。《礼记·学记》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能自反,然后能增益其所不能。才能借用他人的观点、优点、长处、心得,连结到我们的研究上来。如果一无所知,就无法借用连结,就难有触发、创造、发明。高强校长所提到的,各个院系都一样的:“遇到新的文献出现,所载内容和目前所进行者类似,就必须调整研究方向。”其中提示,犹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论文大纲之拟定,必须与时俱进。不妨随俗婵娟,所谓“觉今是而昨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大纲之拟定,几与论文写作共始终。论文大纲的拟定,必须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即何炳松所云“旧闻随新证而改观”,高强校长所谓随时“调整研究方向”;大纲拟定与论文撰写,可谓虚实相生,共始共终。在收集资料时,就阅读所得,拟定几个关键词,再将关键词萃取缀合,就成为整体概念。等到正式撰写时,有可能跟阅读思考观点不一样,就该随时调整、更动。甚至在论文完成以后,进行整体观照,把全书全文论点审慎推敲,就会发现题目是不是定得太大,或者太小;或者内容偏向疏离、论述出入没有聚焦主题。将来书稿完成后,章节项目的标题,就是高度浓缩的叙事,就是当下的写作大纲。大纲是与时俱进,可以随时调整的。跟随研究情况,适度修饰调整。尤其警策的亮点,应随时加入写作大纲。如果发现最近所想的比较正确,比较详尽,比较有创意,比较有卖点,甚至于是很好的亮点,那为什么不翻转昨天的设定呢?昨天的大纲写成那样,今天书看多了,想得更深入了,何妨就推翻前面的意见,来支撑今天的主张。日本经营之神711创办人铃木敏文,提倡“朝令夕改学”,极富启发意义。《金刚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当作拟定写作大纲的共同原则,文字浓缩,就是“无住生心”。住,就是坚持己见,不要太固执、执着。《论语·子罕》载孔子之言,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提示不宜臆测、不宜绝对、不宜固执、不宜自我,跟《金刚经》所开示,可以相互发明。因为大纲之拟定,只是阅读思考时某一个暂定观念,何必太坚持?既有新的证据发现,就必须从善如流,因应调整,无需坚持不改。如果执着坚持,不就等于刻舟求剑吗?《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愿共勉之。
大纲的拟定,几乎是跟论文写作共始共终,共存共荣。甚至于撰写完成之后,由于再检验数遍,可以再调整大纲。即便到出书之前,也可以再依写定的最新内容,去修改大纲、修改题目。如果题目文字不理想,就修改题目,务求和内容有绝妙呼应。内容写些什么,必须呈现在标题上。故曰:标题,就是浓缩的叙事。章节写些什么,浓缩起来,就是标题文字。如果有所出入,就得适度修改:其一,题目太大,当初打算探讨的问题,视野比较开阔,素材比较丰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缩小范围,那就得修改题目,以求大小适中。其二,当初野心不大,只想小题大作,后来接受指导教授建议,或是因应某种机缘触发,扩大研究范围和领域,于是论文大开大合,规模宏伟,篇幅重大。回顾题目仍然那么小巧玲珑,如果题目不改,就成了大人穿童装,变为不再适用、很不合身,必须要量身订做才对。内容的宽窄多寡,要跟题目的大小相呼应,有如相体裁衣,这样才合适。万一不合,建议调整论文题目,最是简单不过。如果题目很好,不打算调整,当然也可以,就得调整内容。如此一来,势必兹事体大,旷日废时。假如题目太小,不妨忍痛割爱,把多出来的写作内容删掉,以符合题目的涵盖面。如果原本题目很大,完成的文稿,只有题目的四分之三,那就得增加四分之一内容,以便题文与篇章相呼应。一部专书如此,一篇论文亦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对于出处行藏的转变,有极清楚的告白。铃木敏文提倡“朝令夕改学”。曾说:“抛开经验污染,才能有新的思考。”又云:“大家认为不行的地方,才有机会和价值。”论文大纲的拟定,几与论文写作共存共荣、共始共终,陶渊明和铃木敏文的提撕,很值得我们三复斯言。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新书架
《李太白全集校注》
《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装全八册)是李白研究大家郁贤皓教授毕生治学经验之结晶。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郁教授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的工夫,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校勘、注释、评笺,从而为学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校注本,堪称当代李白研究的最新总结。这个总结建立在版本、考据、义理之上,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将对开创李白研究、唐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工作的新局面,提供极大便利和裨益。
《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装十六开,全八册,凤凰出版社2015年12月版,定价880元。
2022-03-10 注:学士论文《部编语文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过程资料。 《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古人诚不欺我。 我心中的那匹小马显然已经跑远了,所幸导师布置每天的论文任务,使我有所思,有所学。 引言中的背景,虽然也已经查阅了不少资料,但还是不敢轻易下笔,总是想斟酌斟酌再斟酌,文章要边写边改的,没有一蹴而就的,加油吧!
请问你是要做什么呢?杂志是有分普刊与核心的不清楚的话建议你先向你们单位问清楚所需发表论文的级别,对论文有什么要求,然后再发表。
第一步论文查重。之所以放在第一步,是因为期刊天空一直都建议作者投稿前查重,这样既能提前发现自己论文重复率多少,又不会给杂志社编辑造成不良印象,更减少了投稿后再查重导致退修,进而论文发表时间周期增加。发表论文必经流程和步骤第二步:筛选期刊。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论文内容领域,到相应分类的期刊当中挑选。期刊天空编辑提醒,有作者因为发表论文不符合期刊发表方向而退稿的。第三步选定期刊:需要根据自己评职称、毕业论文发表要求,期刊天空编辑指出,这些内容一般从职称文件当中可以了解到,例如:期刊级别,选定后要了解期刊发表论文要求。第四步论文发表:选定期刊之后,可以通过邮箱、在线投递、微信QQ等发送文件,期刊天空编辑介绍,之所以有这么多方式,是因为各投稿方式相应的处理效率呈提高的趋势。第五步等待审稿。期刊天空编辑温馨提示:论文审稿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当中时间周期最长的,没有退修的稿件属于正常时间周期,如果存在论文审稿有退修,那么发表周期就会相应的增加。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越高,发表周期就越长。第六步对于顺利被期刊录用的论文来说,杂志社会发送录用通知函,缴纳版面费用之后,即可安排发表刊期。第七步发表见刊。在到了论文发表安排刊期时,论文就算是正式见刊发表,作者需等待杂志社寄送样刊就可以当做评职称材料上交。
对于刚进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对于发表论文的事情,感觉离他比较遥远,但是你可以再自己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对论文发表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出比较好的学术论文。现在学术型论文还是相对于其他论文比较有优势,对于学术性论文是关于相关的,或者是同一个事物的,这种长远考虑是比较有优势的。想要顺利的发表一篇学术性的论文,就要敢想敢做,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那么你的同学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更加不会讲关于一个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就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解除自己的限制,然后取得最后的成功。俗话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想要发表论文,第一个就是要做到有思想上的准备,那就是我要发表学术性的论文。做到敢想之后,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发现大学生活中写论文的机会,并且牢牢把握住它,关于论文撰写你要了解报告文献综述和初稿等问题,都可以和导师以及任课老师进行一定交流,导师是你对论文的一个关键性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机会,这个方面有三点比较重要,那就是要主动积极的和导师沟通,一定要坚持到底,并且热情地去做每件事情,还要对论文的总体结构有一个现状分析问题,问题分析和相对应的对策分析。当然还要切记在和导师进行沟通的时候,要礼貌和主动做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导师对你的指导和一些问题的纠正要虚心求教,再改完之后发给老师修改之后也要给老师查看,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全局把握及时的进行处理。再进行经验的累积之后,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是比较重要的,导师在选择的时候会喜欢那种积极向上主动好学的学生,就算没有机会出现,他们也会主动的去问一些有关于做论文的一些东西
1. 准备论文:如果论文已经准备好了,按照论文找合适的期刊就好;如果论文没写好,建议还是先找合适的期刊,然后参照期刊的要求进行论文的写作,这样能更容易通过审核。2.投稿:将论文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期刊编辑部。3.审核:核心期刊一般是同行评审制度,编辑部会把你的论文转发给三个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由他们提出意见,编辑部会举行会议研究这三个专家的意见后作出录用或者修改或者退稿的决定。这也是核心期刊审稿时间长的原因。普通期刊一般由编辑部自己审核,速度比较快。4.录用:审核通过后,编辑部会开一个录用证明给作者,作者支付相关版面费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5.出刊:热门期刊的刊期通常排在一年以后了,而冷门的刊经常还在收上一年的版面。一般的出刊时间是在3-6个月左右,出刊后编辑部会付费邮寄给作者一本样刊。6.上网:如果是上知网的期刊,那么出刊1-3个月后,作者就可以在知网上检索到自己的文章了。至此,整个发表流程完成。
哎,你是第三个我答得这样的问题了。首先,我告诉你吧,我也写过。第二,写的不好别找我。好吧,首先,你要先感叹,感叹什么,你知道的。其次呢,你要写,你以前是怎样怎样,但是呢,你,在什么的一件事后,你幡然醒悟,于是,现在的你不怎么样怎么样了。到这儿,就是一半左右了。然后呢,剩下的一半,你留下一半写感想,剩下的一半,你要写你当时是怎样的挣扎,后来呢,你又因为怎样的事,你才下定决心改变自己。这样,你的作文就写完了,至于多少分么,那就看你的文采了,你要是写的能叫人哭,那你就牛了。O(∩_∩)O~
我的心灵成长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现在终于成熟,成为一个能够了然物质世界,通达非物质世界,逐步向反物质世界迈进的成熟心灵。我的心灵成长路程经历了太多的曲折、欢乐、痛苦、委曲和孤独,我所经历的每一个过程对我心灵的成长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提升,也是对我的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可喜的是我经历住了每一次的考验,也愉快的渡过了每一个曲折的的过程,这对我的心灵来说无凝是一个飞跃式的进步,也是我心灵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历程。在我心灵成长伊始,我怀着一个懵董的心灵地入灵源,怀着对灵源和宇宙的茫然开始了灵源的学习,那时的灵源也是初建,消息的传递不很畅,只是借助灵源新导获得一些消息,而自己也没有真正明确学习灵源的目的,只是出于好奇心和让自己身体健康的心态学习灵源,每天也是向征性的进行一些灵源的练习,没有真正下功夫去实践灵源,加之后来众所周知的原因,灵源消息的传递也受到了影响,自己也就仅凭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以前的消息进行练习,但是从来没有间断,这也给以后心灵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随着灵源进程的不断。进,师父推出了促进心灵成长的系列快倢修法,在实践系列快倢修法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启发,但是效果不很明显,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真正明确实践灵源的目的,好奇心和自私的心理占据着主要地位,实践的方法也不得法,因此心灵成长也很缓慢。当师父推出礼敬修法后在学友们的提示下我才真正董得了实践灵源的意义,也加强了实践的力度,这时的心灵对成长也表现出了极度的渴望和着急,可是当心灵快速成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磨难事端来促进心灵的快速成长,促进心灵的的成熟,也是心灵对成长的极度渴望的表现,当磨难显化时自己的悟性还不高,还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导致磨难的不断升级时自己才幡然醒悟,也就是这一瞬那的幡然醒悟促成了心灵的跨跃式成长速度,自己的心灵在极速的成长,成长的速度之快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因此自己更加大了实践灵源的力度,坚定了实践灵源的信心和决心,心灵在得到快速成长之后对自己的坚定信念也给予了极大的回报,一系列的磨难也随之化做了喜悦,喜悦之情同样难以言表。在修习礼敬修法的过程中,礼敬法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支持的,同时还有喜舍随缘和察觉悟的实践都要进行,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支持心灵成长的。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自己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进行了合理安排,没有让工作忙、没时间实践等不利于实践的分别心占据自己的心灵,相反我把工作、顾孩子上学、生活琐事以及与学友们互帮互助等一系列的事情合理安排好,反而觉得心里非常的踏实。静下心来实践礼敬修法的时候能够非常快的进入状态,实践的效果也非常好,心灵成长的速度也加快了。所以说只要把工作生活等一系事情进合理安排,把实践灵源不断的进行下去,对心灵成长的促进是非常大的,心灵是急切盼望成长的,只要用心去做,合理安排,心灵是愉悦的,一切都会顺利,决不会出现凌乱不堪的局面的。心灵的成长过程是要经受一系列的考验的,对于金钱、美色、财物和分别心等的诱获心灵的识别能力是要靠平常的积累,因此,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要把握住对世俗一切不良行为的抵制,要让善良、平和、不贪、不痴等良好的行为来约束自己,以给心灵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在心灵的成长过程中,会根据平常的积累来判断真伪、善恶,经历考验,快速成长。心灵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的磨难、考验或是喜悦,这只是个过程,当这些过程过去,心灵成熟的一瞬间所经受的肉体的痛苦也是难以言表的,但这种痛苦是喜悦的痛苦,是苦尽甜来的痛苦,当这一瞬间来临时肉体所承受的痛苦是无法控制的一种痛苦,但瞬间的痛苦过去后的喜悦之情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当苦尽甜来了然一切的时候,内心的安然是对一系列过程的认可,也是养精蓄锐从上征程的渴望,心灵的成长是无止境的,当新的征程开始,心灵面对的是又一轮的成长和考验。成长是无止境的,考验也是成长过程不可获缺的,让我们用欢笑面对考验,怀着愉悦欢喜的心踏上征程,紧跟灵师引领不断行进,不断成长。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会有委曲和孤独的感觉,也会流下委曲和孤独的伤心泪,会感觉自己的所有努力不被人理解,会被人误解,委曲的泪水会凄然而下,这时自己感到特别的孤独,感到一切都是孤立无援,而急切盼望帮助你的人却远在天边,所有的一切只有自己孤淋淋的一个人承受,感觉自己好可怜!好可怜!其实不然,所有的委曲、孤独的感觉和泪水都是对自己心灵成长前的旧的能量的排泄,是吐故纳新的表现,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是对心灵负面消息的冲刷,把自己所有的旧的能量、负面消息排出后容纳更多更新的能量来促进心灵的快速成长。我们的心路历程是丰富多彩的,是有同路的兄弟姐妹相伴的,我们亲如一家,相亲相爱,在师父的引领下行进在心灵成长的路途中,永远快乐,永远相伴相随,其乐融融着继续我们的征程。
自己写好了。。
初中的小同学,由童年跨入了少年,开始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就一件事情的现在看法,感受,和以前的感受相较来写,以前的感受可以略写下,总体表现少年的建康向上的、积极地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