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广东工业大学发表论文

是的。如果你有论文,就是你的成果,公开发表出来,对于你结题是个很好的帮助。当然,如果没有论文,但是有其他的成果,也不一定非要发表论文的情况,这种情况是针对项目的不同,有的项目申请专利或者其他的途径,也可以结题。这样就不一定非要发文章,取决于你项目本身的性质。

一定要,无论是不是核心

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校级协同创新平台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2.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部级科研平台(1个)1.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1.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4.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广东省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广东省建筑业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广东省物联网与控制专用芯片及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广东省药食两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省金属成型与模具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11.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4个)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广东高校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3.广东高校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4.广东高校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5.广东高校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6.广东高校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7.广东高校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8.广东高校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11.广东高校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12.广东高校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13.广东高校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14.广东高校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2个) 实验室院士现代有机合成及新药研发实验室Bernard Meunier(法国科学院)天然药物与绿色化学研究所Conney(美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7个) 实验室联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利物浦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莫斯科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性能结构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广东工业大学-Actel联合实验室 美国艾特 公司(Actel Corporation)广东工业大学-PSoC联合实验室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广东工业大学-Freescale 单片机联合实验室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广东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赛灵思集成电路验证联合实验室 美国赛灵思公司广东工业大学-Microchip(微芯科技)MCU联合实验室 美国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广东工业大学-三菱PLC联合实验室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西门子现场总线联合实验室德国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广东工业大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R&D联合研发中心美国莱特技术有限公司广工大-ALTERA国际有限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 香港卓尔国际有限公司(ALTERA)粤-港联合工程培训中心香港职业训练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美国EON Realidy公司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美国UGS公司市级协同创新平台3个1.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2.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3.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校级协创新平台4个1.广东工业大学(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 2.协同创新中心3.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4.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其中中文图书2574050册,外文图书38523册,中文报刊222406册,外文报刊77259册,受赠文献371874件;引进中文网络数据库24个,外文网络数据库18个,自建网络数据库8个。馆藏文献种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其中专业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73%,理工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60%。 学术期刊《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原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5年由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学院学报》成为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重要园地。后于1997年第1期起改用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现为季刊。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2004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01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2007~2011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到校科研总经费近8.5亿元。2011年学校科研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实现50%的快速增长,提前突破2.5亿元大关。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主持承担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4项,获财政资助经费3720万元。2007-2012年学校获国家基金立项共222项,省基金项目立项共263项,其中2012年已获得国家基金立项65项。2007~2011年,学校承担来自企事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累计3000多项,到校经费达到6.22亿元。此外,还与广东省企业联合承担一大批省、市各级产学研项目。如与企业联合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近200项,项目经费超过1.8亿元。学校积极开拓和推进“校-市”、“校-区”、“校-园”、“校-镇”等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工作。 2009-2014年,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此外,学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专利571件,发表学术论文13035篇,其中SCI 597篇,EI 1055篇,ISTP582篇,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长。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 基于热耦合能级和非热耦合能级的比率型光学温度计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关论文以题为A review and outlook of ratiometric optical thermometer based on thermally coupled levels and non-thermally coupled levels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论文链接:

本文详细介绍了热耦合能级的基本原理,比率型光学温度计的分类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能级对的不同分为热耦合能级(单发光中心)和非热耦合能级(单发光中心或双发光中心)比率型光学温度计。基于热耦合能级,我们系统分析了绝对灵敏度(Sa)和相对灵敏度(Sr)与温度和热耦合能极差(ΔE)之间的关系。总结每种能级对的使用温度范围,以及能级对的有效组合可以提高灵敏度和拓宽测量温度范围。

此外,分别讨论了单发光中心五种稀土离子(即Er3+,Tm3+,Ho3+, Nd3+和Eu3+)和双发光中心五种(即稀土/稀土、稀土/过渡金属、稀土/基质、多格位占据和多通道)比率型光学测温技术。其中,利用Nd3+发光中心通过基态吸收(GSA)和激发态吸收(ESA)双激发的单带发光强度比,提出了一种新型光学测温策略——单带比值法。与基于热耦合能级发光的比率型光学测温技术相比,单带比值法不再受热耦合能量差的限制,可以实现高信号分辨率。

尽管开发新型温度传感材料的策略多种多样,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过渡金属(或稀土)离子在高温下会产生严重的热猝灭效应,最终导致荧光信号很难检测。因此,有必要寻找高热稳定性的新型材料。其次,尽管近年来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光学测温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但这些材料在体内使用的潜在安全问题值得思考。最后,在宽温度范围内具有高灵敏度和良好信号分辨率的传感材料仍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此前,本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具有稳态/瞬态荧光双模式光学测温的荧光微点阵柔性膜LiTaO3:Ti4+, Eu3+@PDMS。 基于荧光强度比IEu/ITi,这种比率型荧光温度计在303-443K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温度灵敏度以及稳定的可重复性。其中,绝对灵敏度最大值Sa=0.671K-1、相对灵敏度最大值Sr=5.425%K-1、温度分辨率达0.14K;基于Ti4+荧光寿命对温度的依赖性,这种荧光温度计的绝对灵敏度最大值Sa=0.122K-1、相对灵敏度最大值Sr=3.637%K-1、温度分辨率最达0.027K。最后,基于该材料初步实现了稳态/瞬态荧光双模式测温和多重高安全防伪应用(Chem.Eng. J, 2019, 374, 992-1004)。

*感谢论文作者团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广东工业大学论文发表

是的。如果你有论文,就是你的成果,公开发表出来,对于你结题是个很好的帮助。当然,如果没有论文,但是有其他的成果,也不一定非要发表论文的情况,这种情况是针对项目的不同,有的项目申请专利或者其他的途径,也可以结题。这样就不一定非要发文章,取决于你项目本身的性质。

一般都是上传CNKI博硕士论文库或者知网。广东省学位办每年对学校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一般是到大平台去检查。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到了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窗口。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1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广东好的大学如下

1、中山大学

2、华南理工大学

3、南方科技大学

4、暨南大学

5、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6、深圳大学

7、南方医科大学

8、华南师范大学

9、华南农业大学

10、广州大学

11、广州医科大学

12、广东工业大学

13、汕头大学

14、广州中医药大学

1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部分学校介绍

1、中山大学

该校是985、211、双一流大学,在国内外都是很有名的大学。根据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山大学位于第260名。学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实力进入前2名或者前2%,在最新的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学科。

2、华南理工大学

该校直属于教育部,是985、211、双一流大学,有很多学科的实力进入了全国前10%,比如建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3、暨南大学

该校是211、双一流大学,是直属于中央统战部的大学,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有1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如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

在2016—2019年,正是深大、广工、华农飞速发展时期,估计许多学科都将会上升等级。尤其是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全面一本招生,生源质量得到大力改善,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科研论文大量发表,国奖也不少,这些数据都将优化评估。

也就是说,第四轮学科评估时,广工学科还是二本时期的数据。而全国116所211大学里,有27所211大学都没有A类学科,可见二本时期的广工已经有211大学的学科实力。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发表论文

是滴。如果你想发核心期刊,就好好写,如果想为了毕业,就可以随便写一篇,然后找个一般的期刊投,花个几百块就可以发一篇。

是的。如果你有论文,就是你的成果,公开发表出来,对于你结题是个很好的帮助。当然,如果没有论文,但是有其他的成果,也不一定非要发表论文的情况,这种情况是针对项目的不同,有的项目申请专利或者其他的途径,也可以结题。这样就不一定非要发文章,取决于你项目本身的性质。

一般都是上传CNKI博硕士论文库或者知网。广东省学位办每年对学校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一般是到大平台去检查。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到了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窗口。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1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发表

是滴。如果你想发核心期刊,就好好写,如果想为了毕业,就可以随便写一篇,然后找个一般的期刊投,花个几百块就可以发一篇。

基于图像处理的轴类零件尺寸检测技术研究及其精度分析黄杰贤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产轴类零件的总量在10亿件左右,需要测量尺寸的约占70%。就目前国内许多制造业对零件的尺寸检测而言,其检测工作还停留在单纯人工视觉或人工视觉与机械量具、光学仪器相结合对产品进行人工抽检的阶段[1]。人工检测往往存在:效率低、可靠性差、检测精度不高、成本高、容易出错等弊端。它已经不适合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要求。采用基于图像检测的尺寸检测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人工检测的缺点,而且能实现对加工零件在线、快速、准确和非接触的自动化检测,而目前基于CCD对轴类零件检测的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着检测精度不高。检测数据不够稳定等问题。 本研究课题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求,在参考大量文献和剖析工业领域的CCD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基于图象处理的轴类零件尺寸高精度检测技术,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采用Prewitt算子完成对图像边缘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图像边缘灰度变化的离散值作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并对该拟合曲线求极值,得到边缘的精确位置 (2)为了减少干扰对测量值的影响,采用误差数据处理方法筛选出有一定精度的检测数据,然后对这些检测数据求平均值,获得稳定的检测数据。 (3)针对线阵CCD在高精度检测的过程中,因镜头畸变等原因产生误差的问题,提出了用已知的多尺寸轴类零件为参照物,建立误差畸变校正模型,对检测值进行畸变校正,实现高精度检测 【关键词】:线阵CCD 图像处理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 误差理论 畸变校正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TP391.41【DOI】:CNKI:CDMD:2.2008.083647【目录】: 摘要4-5Abstract5-6目录6-9Content9-12第一章 绪论12-161.1 课题研究的意义12-131.1.1 测量技术的重要性121.1.2 国内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其弊端12-131.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31.2 基于图像处理的轴类零件尺寸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3-151.2.1 国内情况13-141.2.2 国外情况141.2.3 国内外基于CCD尺寸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14-15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51.4 本章小结15-16第二章 图像测量系统硬件设计16-222.1 系统组成162.2 精密机械位移扫描控制系统16-172.3 线阵CCD摄像机17-182.4 光学照明系统18-192.5 图像采集系统19-202.6 装夹工作台的设计202.7 计算机及处理软件20-212.8 本章小结21-22第三章 基于图象处理的轴类零件边缘的精确定位22-343.1 图像处理原理22-253.1.1 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223.1.2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研究的内容22-243.1.3 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24-253.2 轴类零件边缘的边缘检测25-273.3 零件边缘的精确定位27-333.3.1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的概念27-303.3.2 用多项式进行最小二乘曲线拟合30-313.3.3 基于曲线拟合的边缘精确定位31-333.4 本章小节33-34第四章 误差数据处理34-424.1 一维正态分布34-364.2 偶然误差的规律性36-394.2.1 偶然误差36-374.2.2 偶然误差的分析37-394.3 边缘检测数据误差处理39-414.4 本章小结41-42第五章 畸变校正42-495.1 畸变的产生425.2 畸变校正的基本原理42-435.3 畸变校正的具体方法43-465.3.1 检测参照物图像的边缘43-455.3.2 畸变补偿函数的建立45-465.4 检验畸变校正函数465.5 检验实验结果46-485.6 本章小节48-49第六章 软件设计49-526.1 软件设计496.2 界面设计与功能说明49-516.3 本章小结51-52第七章 尺寸检测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52-567.1 多阶梯轴测量结果52-547.1.1 测量数据52-547.1.2 测量结果分析547.2 误差与精度分析54-557.3 本章小结55-56总结与展望56-58参考文献58-6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1-62致谢62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格式全文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卡、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一般都是上传CNKI博硕士论文库或者知网。广东省学位办每年对学校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一般是到大平台去检查。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到了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窗口。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1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广东工业大学论文发表数量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24.80%,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1.781,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090(扩展版2.777),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1.773,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1.278,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145,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1.548,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01,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42,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496,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前两天老同学聚会,闲聊中一位老同学,现任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的老总提到他两年前从广工大mba毕业,现在与他的广工大Mba同学一起经营这家公司,做得还不错,十几个人的公司,利润近600万一年,部下中有从广工大市场营销专业招聘的本科毕业生,他认为广工大学生好用,低调,踏实,不像所谓的名校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还打算明年再从广工大物色几名毕业生。并且他还鼓励部下报考广工大mba,凡考上者奖励1万元,他自己认为在广工大mba的学习经历让他事业和人际关系都受益匪浅。

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校级协同创新平台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2.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部级科研平台(1个)1.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1.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4.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广东省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广东省建筑业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广东省物联网与控制专用芯片及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广东省药食两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省金属成型与模具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11.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4个)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广东高校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3.广东高校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4.广东高校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5.广东高校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6.广东高校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7.广东高校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8.广东高校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11.广东高校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12.广东高校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13.广东高校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14.广东高校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2个) 实验室院士现代有机合成及新药研发实验室Bernard Meunier(法国科学院)天然药物与绿色化学研究所Conney(美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7个) 实验室联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利物浦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莫斯科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性能结构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广东工业大学-Actel联合实验室 美国艾特 公司(Actel Corporation)广东工业大学-PSoC联合实验室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广东工业大学-Freescale 单片机联合实验室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广东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赛灵思集成电路验证联合实验室 美国赛灵思公司广东工业大学-Microchip(微芯科技)MCU联合实验室 美国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广东工业大学-三菱PLC联合实验室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西门子现场总线联合实验室德国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广东工业大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R&D联合研发中心美国莱特技术有限公司广工大-ALTERA国际有限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 香港卓尔国际有限公司(ALTERA)粤-港联合工程培训中心香港职业训练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美国EON Realidy公司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美国UGS公司市级协同创新平台3个1.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2.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3.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校级协创新平台4个1.广东工业大学(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 2.协同创新中心3.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4.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其中中文图书2574050册,外文图书38523册,中文报刊222406册,外文报刊77259册,受赠文献371874件;引进中文网络数据库24个,外文网络数据库18个,自建网络数据库8个。馆藏文献种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其中专业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73%,理工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60%。 学术期刊《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原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5年由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学院学报》成为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重要园地。后于1997年第1期起改用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现为季刊。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2004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01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2007~2011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到校科研总经费近8.5亿元。2011年学校科研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实现50%的快速增长,提前突破2.5亿元大关。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主持承担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4项,获财政资助经费3720万元。2007-2012年学校获国家基金立项共222项,省基金项目立项共263项,其中2012年已获得国家基金立项65项。2007~2011年,学校承担来自企事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累计3000多项,到校经费达到6.22亿元。此外,还与广东省企业联合承担一大批省、市各级产学研项目。如与企业联合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近200项,项目经费超过1.8亿元。学校积极开拓和推进“校-市”、“校-区”、“校-园”、“校-镇”等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工作。 2009-2014年,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此外,学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专利571件,发表学术论文13035篇,其中SCI 597篇,EI 1055篇,ISTP582篇,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长。

广工大是广东省重点大学,有四个工科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广工大于2003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具有MBA办学资格,2004开始招收MBA学生,是广东省内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之后第四家取得MBA办学资格的学校。近年来,广工大坚持厚积薄发、稳步发展的战略,在国内各高校大力发展MBA时,广工大却选择了另一发展道路:大上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资源,打造管理学科特色和优势,上水平、上档次。以此同时,为了避免MBA发展过快而影响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广工大主动提高MBA的录取分数线标准,控制MBA的发展速度和规模,2008年还主动停招了一届秋季MBA学生。在这种战略导向下,广工大MBA从每年招生100多人,萎缩到每年招生30多人。这是导致广工大MBA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为了确保广工大战略目标不受冲击,广工大MBA停止了用于MBA的广告宣传。在广东省其他高校投入巨资大作广告宣传的时候,广工大却处于零投入、零广告的状态,致使社会公众对广工大MBA了解很少,甚至产生误解,本来小有名气的广工大MBA经过几年后已变得无人知晓。这是导致广工大MBA规模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二。第三,由于学校对MBA项目的投入力度不大,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建设相对滞后,尽管广东大MBA地处广州市东风东路黄金地段位置,但其优势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MBA学员不能感受到学校对MBA的重视和支持,因而对广工大MBA产生了一定误解。虽然近几年来广工大MBA发展比较缓慢,但换来的却是广工大管理学科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今天的广工大管理学科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年均到校科研经费500多万元,每年发表论文200多篇,每年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达30多篇,今天的广工大管理学院的管理学科已跻身省内一流水平行列。为广工大MBA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进入2009年,随着学校办学战略的调整,广工大MBA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工大MBA也改变了一度停止不前的态势,2009年学校投入了300多万元用于管理学科建设,其中包括用于MBA项目建设的100万元,以及原来已投入的100万,共计已投入MBA项目建设费200多万元。广工大MBA以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以强大的师资队伍和的科研实力为支撑、以及遍布三角洲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广工大MBA项目必将越办越好。凭着广工大强大的管理学科优势,以及良好的办学条件,广工大MBA必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凭着广工大管理学科的实力和水平,广工大MBA将办出国内一流水平的MBA,一个崭新的广工大MBA将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让作为广工大MBA的每一学子都将感到自豪和骄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