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安徽科技学院期刊

发布时间:

安徽科技学院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是公办学校。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学校简介

安徽科技学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蚌埠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0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特色专业11个;

学科体系

截至2016年4月,学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服务国家特需项目专业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兽医学、作物学、草业学

专业硕士点:农业推广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6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6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

人才培养

1、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6门、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2个。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科技学院-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动物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管理师、卓越法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省级开放实训中心、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玻璃材料与工艺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植物保护

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农艺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市场营销、中药学、城乡规划、生物工程、编辑出版学、动物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动物生产类学科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达物流综合实训教育基地、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硅材料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英汉翻译模拟仿真实训中心、汽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人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财经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市场营销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营养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管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生产学、动物生理学、食品工艺学、种子生产技术、兽医药理学、土壤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病学、植物保护技术、中药药理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中药药理学、植物保护技术、动物环境卫生学、社交礼仪、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食品毒理学、微型计算机原理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理工科专业多维度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农科专业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2、教学成果

2008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10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3项。201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6项。

2004年在滁洲市首届“通力杯”青年创业大赛中,获一个银奖,两个优秀奖;2005年安徽省第二届“红皖杯”生态安徽青年公益广告大赛最佳广告语奖;安徽省“理性上网,爱我学习”演讲比赛三等奖;安徽省“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三等奖;2006年安徽省大学生歌手大赛银奖,中国大学生“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安徽赛区第三名。2007年学校学生获安徽省望之星演讲比赛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首届“铁军杯”新四军的故事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赛活动中获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金奖);2009年,安徽省“自立自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演讲比赛获三等奖。2010年,在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获2个三等奖,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三等奖。

2004年,在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二等奖,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三等奖。2005年,舞蹈《鼓乡情怀》在蚌埠市首届“小灵通”杯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2007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亮相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节,作品《鼓乡情怀》获特别创作奖。2008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参加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获银奖;曲艺作品《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二等奖,舞蹈作品《凤阳花鼓》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三等奖。2009年,大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中获三等奖。

科学研究

1、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省级“115”创新团队2个。

部级科研平台: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玉米工程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传动与控制省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有机肥创制协同创新中心等

2、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1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拥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明专利9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5年底,馆藏纸质图书资料110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约万种,共享电子图书约28万种,本地镜像博硕士学位论文20多万本,学士学位论文29403篇。图书馆先后订购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Springer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以及超星读秀、银符模拟考试题库和移动图书馆等,并自建了安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明文化数据库、视频点播等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科技学院主办的以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栏目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作物栽培。

学报创刊于1984年,季刊,为《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7月《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被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公开发行;2002年1月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刊号:CN34-1300/N。

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三等奖”,2009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5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一般都是知网,毕竟知网是中国最大的期刊收录网站,期刊发表跟进

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开本:大16开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安徽科技曾用刊名:中外技术情报《安徽科技》以宣传科技方针政策,传播典型经验,探讨热点话题,贴近基层工作,普及科学知识为办刊宗旨。该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维普资讯(VIP)等全文收录的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安徽科技期刊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农业科学类论文在下面几个期刊中均可以发表:1.现代农业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现代农业科技》于1972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彩色四封.《现代农业科技》系全国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安徽省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科普科技期刊第4名、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农业类期刊海内外入榜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分类排行农业农村类入榜期刊.2013年期刊影响因子,经验丰富国内同类期刊!刊号:CN34-1278/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5739,邮发代号: .南方农机杂志 省级期刊《南方农机》(双月刊)创刊于1970年,由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江西省农业机械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颇有南方特色的农机化技术刊物,以推介南方适用农业机械,大力普及实用农机科技为宗旨,谒诚为广大农村机手、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基层农机工作者、农机科技人员服务.主要读者群为南方15省市各级农机工作者及广大农林机手、拖拉机驾驶员.涵盖面广、发行量大,是贵单位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特别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媒体.《南方农机》获1993-1994年度全国农机科技期刊一等奖、中文核心期刊(1992).3.现代园艺杂志 省级期刊《现代园艺》(半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江西省经济作物局、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主办.荣获江西省科技期刊.《现代园艺》本刊是我省的国艺实用科技期刊,主要以传播先进实用的果树、蔬菜、花卉、西甜瓜等良种良法为主.始终贯"推广变及先进实用的田间载培技术"为宗旨,以其学术的权,时效性和一贯取信于民、讲求实效的作风在国内园艺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核心级别应该没有容易的,除非文章特别好的,普通一点的不知道可不可以,像壹品优刊有本农业科学

安徽体育科技杂志每月30号出。安徽体育科技期刊级别为省级期刊,出刊周期为双月刊,期刊创办于1980年。

《中国园艺文摘》 国家级刊物 3400字符《中国林业产业》 国家级;2500字符/版《乡村科技》 省级刊物,2500字符/版《环球人文地理》 国家级 2500字符/版《山西农经》 省级刊物 2000字符/版《环境与发展》 国家级,3300字符《农家参谋》 省级2500字/版《新农村》 省级 2300字符/版《地球》 国家级 2500字/版面《科学种养》 省级3000字符/版 《当代旅游》 省级2500字符/版《农业与技术》 国家级 2100字符/版《中国农业信息》 国家级刊物,2500字符/版《当代畜禽养殖业》 省级刊物,1900字符/版《农家顾问》 省级刊物,2600字符/版《科技创新与应用》 省级刊物 3000字符/版《民营科技》 省级,3000字符/版《江西水产科技》 省级;2200字/版《农家科技》 省级 2500字符/版《科技风》 省级 2500字符/版 《科技创新导报》 国家级 3500字符/《农村经济与科技》 省级 2400字符/版《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国家级;2500字/版《农民致富之友》 省级 2500字符/版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期刊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代码是10869。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简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2010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1959年升格为安徽纺织工学院,举办过普通本科教育;1999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原安徽省轻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和安徽工业经济学校并入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并更名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2019年12月,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1298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设有14个教学院部,开设有近60个高职专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17000余人,现有教师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00多人,正教授38人。

2022年4月25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团总支入选安徽省直机关2021年度五四红旗团(总)支部拟表彰名单。

历史沿革

安徽纺织工学院

1958年秋,安徽省轻工业厅根据安徽省委批复精神,在“安徽省纺织技训班”的基础上建立“安徽省纺织工业学校”,隶属于省轻工业厅,校址在合肥市东门蚌埠路7号。由于原纺织技训班有棉纺、棉织、财会、统计4个专业4个班近200名学员尚在校就读,保留“安徽纺织技训班”牌子。

1959年,安徽工业专科学校的纺织科并入后,改称“安徽省纺织专科学校”,属省委工交部领导。设大专部和中技部,设有棉纺、机织、丝绸、印染、电气、机械、针织等专业,当年开始招生,在校生500余人。

1960年,经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纺织专科学校”升格为“安徽纺织工学院”;设有本科、专科、中专各专业共12个,在校生8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

1961年,根据安徽省委关于学校调整问题的批示,安徽纺织工学院停止招生。

安徽省轻工业学校

1962年,安徽纺织工学院中技部吸纳安庆、阜阳两所轻工学校,组建“安徽省轻工业学校”,继续招生。

1964年,学校共有4个专业10个班,在校学生500多人,教职工约10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69年秋,在校生全部毕业离校,教职工集体下放到安徽霍邱县,学校停办。

1973年下半年,停办4年的学校得以恢复,经省轻工业厅的安排,将原安徽交通学院转交给原省第二轻工业厅作为手工业管理干训班的地方定为学校复办的校址(即现学院东区校址),学校定名为“安徽省轻工业学校”,规模450人,隶属于省轻工业厅领导。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1979年,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建材工业学校,隶属安徽省建材工业局领导;该校筹建于1981年,校址在合肥市濉溪西路40号。

1983年7月,安徽省建材工业局报经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批准,重新选址于合肥市南郊葛大店。新校区于1984年春节后破土动工,1985年7月竣工。

2002年4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安徽工业经济学校

1979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开办安徽省化学矿山学校。

1985年,经安徽省劳动厅批准,成立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技工学校,与安徽省化学矿山学校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95年安徽省教育委员会同意安徽化学矿山学校更名为合肥化学工业学校。

2000年经安徽省编委办公室批准,合肥化学工业学校与安徽省职工电视中专学校合并,并更名为安徽工业经济学校。

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98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安徽省纺织工业学校”,校址选在南郊合巢路东侧(即现学院本部校址),占地80余亩,隶属于安徽省纺织工业局。

1999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安徽省纺织工业学校基础上组建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安徽省纺织总会。

2000年下半年,省直机构改革中,安徽纺织总会、安徽省轻工总会相继撤销。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轻工业学校也相继划归安徽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1月,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安徽省轻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安徽工业经济学校,同时更名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直属安徽省教育厅管理。

2007年,获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验收。

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与合肥学院联合培养“四年一贯制”应用型本科人才。

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2017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和安徽能源技术学校将三校合并。

院系专业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财经商贸学院、管理学院、铁道学院、基础教学部等13个教学院部,开设74个高职专科专业。

教学建设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国家精品和教改示范专业1个,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8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2个;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1个。

2015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省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应用化工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国家精品和教改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贸易与检验、纺织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染整技术、服装工艺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数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机械设计与制造、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化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纺织品设计。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服装纺织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代纺织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LTE通信工程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多媒体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服装实训中心、酒店管理实习实训中心、应用化工示范实训中心、LTE综合实训中心、光电缆接入网通信工程实训中心、物流实训(实验)中心。

省级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现代纺织技术开放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开放实训基地。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化工创新实践基地、“校中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高等职业教育工程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

科研成果

2015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得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1个;省级自然科学项目2个、人文社科项目5个;院级自然科学项目14个、人文社科项目5个。

学术资源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工、理、管、经、文等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多类型、多学科、多种载体的综合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截至2012年底,该馆馆藏纸质文献达70余万册,其中,人文书库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艺术等类文献;科技书库主要收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服装、纺织、环境、材料、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医学、自然科学、综合类图书、丛书等类文献。典藏书库主要收藏以采用“中图法”分类的中文样本图书、中文古籍图书、丛书、工具书、种类齐全、无复本及其它有特藏意义的文献。图书馆入藏有期刊种类达1100余种,其中专业期刊600余种,核心期刊(300余种,报纸近百份,外文资料30余种。

学术刊物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该刊为季刊,每年3、6、9、12月出版,以发表应用工程技术和高职研究方面的论文为主,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栏目有科学研究、技术与应用、高职论坛、经济与政治、哲学与法学、文学与艺术、教育教学探讨、学术争鸣、发展动态等。

2002年11月起,该刊先后加入了《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期刊服务(CEPS)》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3年10月,《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类院校学报优秀设计奖,2005年6月,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学报。

文化传统

校徽

1、标志组成外形为英文A字形象,表明学院为安徽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同时具有树的形状,传达了中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

2、标识的构成为书本托起齿轮、尖塔的图形,象征学院工科专业为主的职业教育特征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

3、标志采用象征理性、科技的蓝色,和学院理工科为主的背景相一致。

校训

团结、奋发、严谨、求实团结——赋予坚不可摧的力量奋发——坚守永不懈怠的执著严谨——激励一丝不苟地践行求实——指引兢兢业业地探索。

创新创业:学校在省高校中率先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SIYB,开创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河。2011年建成全省首家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得2012年合肥市示范创业孵化基地、2013年合肥市优秀创业培训机构称号,创建了安徽省首批“省级创业院”。学院在实践教育方面,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取得专利300多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项。为社会培养了各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奖助政策:学校积极实行“奖助贷补勤”措施,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对特困生按规定分类予以资助;学校积极协助贫困学生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学院承诺不让任何一位被录取的考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对外交流:学校先后与韩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20多所国外院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广泛合作。2018年获得留学生培养资格,率先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留学生教育。

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安徽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标兵单位、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体艺教改标杆校等多项荣誉。

省级期刊一本。双月发行。需要科技核心的,期刊之家的“医学期刊栏”目可以了解。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万余册(种),电子文献100多万余种,各类专业期刊400余种。馆藏以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工、机械工程、管理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理论与应用并举,基础与专业并茂,文理兼容,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动态馆藏文献体系。 学术期刊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由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反映水利水电科研成果为主,刊物内容包括学术论著、学术讨论、新技术等。主要栏目有:水利土木工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曾获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一等奖、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等荣誉。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系统

主要研究领域小麦遗传育种.作物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DH群体,以及应用DH群体进行小麦重要性状遗传分析及遗传谱构建等研究。主要科研项目1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DH群体的快速创建及应用”(2006KJ142C,主持完成)2 安徽省教育厅人才基金“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在面粉色泽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2005jq1198,主持完成)3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小麦重要品质形状DH群体的高效创建及优异种质筛选”等项目(ZW2010KF004,主持完成)4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标记发掘” (KJ2010A252,主持)5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Kr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对小麦×玉米远缘杂交的调控”(1308085MC34,主持)6 国家“863”计划“小麦抗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2001AA211021,参加)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 (30270825,参加)8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研究(2011BAD16B06,参加)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 小麦Kr 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2,10(4).4 滁菊染色体核型微变异.核农学报, 2012, 26(5): 0729-07335 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性. 食品科学, 2012, 33(17): 145-1496 安徽一个水仙栽培种的核型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0,(12).7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上psy基因位点的分子证据[J]. 麦类作物学报,2010,(6).8 同一生境下多年生黑麦草与节节麦的核型比较[J]. 生物学杂志,2010,(4).9 蒴翟的细胞学鉴定及其与接骨木的核型比较[J]. 热带作物学报,2009,(12).10 两种不同基因型辣椒的核型比较[J]. 江苏农业学报,2009,(5).11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sy基因的等位变异[J]. 云南植物研究,2009,(5).12 生物入侵种喜旱莲子草的染色体核型特征[J]. 热带作物学报,2009,(4).13 小麦黄色素合成途径中Psy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性[J]. 云南植物研究,2008,(6).14 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形态学及细胞学鉴定[J]. 核农学报,2008,(2).15 虎眼万年青核型分析及B染色体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07,(4).16 麦冬草坪群落中杂草的分布及细胞学研究[J]. 草业学报,2007,(4).17 利用新生子叶制备牡丹染色体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07,(6).18 小麦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9 小麦×玉米单倍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J]. 激光生物学报,2007,(1).20 一种野生燕麦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种子,2007,(1).21 六种基因型草坪草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草业学报,2006,(6).22 小麦×玉米胚培养产生小麦单倍体植株[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4).23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6,(4).24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核型分析及B染色体初报[J]. 激光生物学报,2006,(3).25 麦田杂草节节麦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J]. 种子,2006,(6).26 观赏花卉矮牵牛与野生牵牛花的染色体核型比较[J]. 生物学通报,2006,(4).27 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高效系统的建立[J]. 核农学报,2006,(2).28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小麦DH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J]. 中国农学通报,2005,(11).29 提高小麦×玉米产生的单倍体成胚率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5,(6).30 不同小麦组合与不同玉米基因型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J]. 作物杂志,2005,(3).31 小麦×玉米产生的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5,(3).32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

安徽科技学院查论文文献可以用知网系统,登录知网,输入学号姓名就可以点击登录查阅。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医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特色专业8个。安徽科技学院省级以上特色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获批级别 获批年度 专业所在单位 1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国家级 2009年 生命科学学院 2 动物医学专业 国家级 2010年 动物科学学院 3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省级 2008年 生命科学学院 4 动物医学专业 省级 2008年 动物科学学院 5 动物科学专业 省级 2010年 动物科学学院 6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省级 2010年 农学院 7 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级 2011年 城建与环境学院 8 机械电子工程 省级 2011年 机械工程学院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安徽省玉米工程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有2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省级科研平台 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 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安徽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馆藏资源至2014年底,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资料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约万种,共享电子图书约28万种,本地镜像学位论文20多万本。图书馆先后订购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Springer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以及超星读秀、银符模拟考试题库和移动图书馆等,并自建了安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明文化数据库、视频点播等特色数据库。学术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学校强力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千人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德国和台湾地区等24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2010年以来,先后获批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2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国际班在校学生302人,其中73人赴美、韩攻读学士学位双学位,另有22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学校每年寒、暑假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或英国,开展为期2至4周的游学活动,研修英美历史文化、英语听说读写及学术写作等课程,培养国际视野。同时选派优秀学生赴韩国参加暑期文化研修交流活动。学校已与台湾实践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先后有近30名学生赴台研修学习。

安徽科技学院:美丽的淮河之滨,灵杰的古城凤阳,坐落一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安徽科技学院。学校创办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栉风沐雨半个多世纪,学校已发展成为农、工、管、理、文、医、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改革之乡,闪耀在江淮大地。 学校设有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办有农学、动物科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技术教育、市场营销教育、英语、中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艺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909人,其中本科生11161人。在职教职工799人,其中专任教师572人,正、副教授145人,博士、硕士283人,省级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5人,国家、省级优秀教师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23人。 学校占地面积1160亩,校舍建筑面积375774平方米,纸质图书778760册,电子文献1327215册,中外文数据库1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700万元;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中心、计算中心等28个实验室和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种植科技园、畜牧科技园、食品科技园、工程训练中心等6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9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三年,共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课题7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规划项目、软科学等省(部)级科研课题30项;发表学术论文1249篇,被四大检索收录28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专利9项。共获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制定1项具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农业行业标准“鸡马立克氏病强毒感染诊断技术”。办有公开发行的《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和《安徽科技学院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协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多证书”、“双师型”制度和设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等措施,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形成“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面向“三农”、面向中等职教、面向基层,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四能’人才”办学特色,走出一条“特色兴校”的发展之路。王中华等大学生小岗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评价。毕业生质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 春风化雨花千树,硕果累累傲金秋。学校秉承“敬业、垂范、实践、创新”的校训,艰苦创业,锐意进取。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授予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迈向新的历史征程中,安徽科技学院正意气风发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8年4月28日发布 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思源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普通高校。学院成立于1998年7月,其前身为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培训中心。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学为辅的,具有以工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多层次、技术应用型的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高校。学院目前占地1200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设有12个系,64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18000余人。 学院建校以来,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以严谨的教学管理,规范的办学行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开放式的国际化合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先后荣获了 “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 “省级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 “省级文明校园”、“省教工委先进基层党委”、“省级绿色学校”“全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省教工会“先进工会组织”等30多项荣誉。周延波院长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全国性奖项16项,省级奖项49项。 2007年5月,由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对全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取得了15个分项指标中6个A、9个B的好成绩,达到了“良好”标准,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2007年10月,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教师团队,被评为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是陕西省唯一获此荣誉的民办高校。 2007年10月,学院“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获得一等奖的院校中,是唯一获奖的民办高校。2007年9月,《大学生创新教育》一书被评为“2007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2007年6月,宋瑞苓教授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在今后的发展中,学院将以“稳定规模,发展内涵,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为指针,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 地理位置:安徽科技学院位于安徽凤阳,西安思源学院位于西安,西安思源学院地处西部重镇西安,地理位置优于安徽科技学院办学层次:思源学院是民办高校,虽然是本科,但是是三本,因此学费要相对较高,安徽科技学院是安睡省属院校,是普通二本院校,因此学费要相对比较便宜。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在线

主要研究领域小麦遗传育种.作物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DH群体,以及应用DH群体进行小麦重要性状遗传分析及遗传谱构建等研究。主要科研项目1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DH群体的快速创建及应用”(2006KJ142C,主持完成)2 安徽省教育厅人才基金“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在面粉色泽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2005jq1198,主持完成)3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小麦重要品质形状DH群体的高效创建及优异种质筛选”等项目(ZW2010KF004,主持完成)4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标记发掘” (KJ2010A252,主持)5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Kr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对小麦×玉米远缘杂交的调控”(1308085MC34,主持)6 国家“863”计划“小麦抗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2001AA211021,参加)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 (30270825,参加)8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研究(2011BAD16B06,参加)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 小麦Kr 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2,10(4).4 滁菊染色体核型微变异.核农学报, 2012, 26(5): 0729-07335 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性. 食品科学, 2012, 33(17): 145-1496 安徽一个水仙栽培种的核型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0,(12).7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上psy基因位点的分子证据[J]. 麦类作物学报,2010,(6).8 同一生境下多年生黑麦草与节节麦的核型比较[J]. 生物学杂志,2010,(4).9 蒴翟的细胞学鉴定及其与接骨木的核型比较[J]. 热带作物学报,2009,(12).10 两种不同基因型辣椒的核型比较[J]. 江苏农业学报,2009,(5).11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sy基因的等位变异[J]. 云南植物研究,2009,(5).12 生物入侵种喜旱莲子草的染色体核型特征[J]. 热带作物学报,2009,(4).13 小麦黄色素合成途径中Psy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性[J]. 云南植物研究,2008,(6).14 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形态学及细胞学鉴定[J]. 核农学报,2008,(2).15 虎眼万年青核型分析及B染色体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07,(4).16 麦冬草坪群落中杂草的分布及细胞学研究[J]. 草业学报,2007,(4).17 利用新生子叶制备牡丹染色体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07,(6).18 小麦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9 小麦×玉米单倍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J]. 激光生物学报,2007,(1).20 一种野生燕麦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种子,2007,(1).21 六种基因型草坪草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草业学报,2006,(6).22 小麦×玉米胚培养产生小麦单倍体植株[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4).23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6,(4).24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核型分析及B染色体初报[J]. 激光生物学报,2006,(3).25 麦田杂草节节麦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J]. 种子,2006,(6).26 观赏花卉矮牵牛与野生牵牛花的染色体核型比较[J]. 生物学通报,2006,(4).27 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高效系统的建立[J]. 核农学报,2006,(2).28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小麦DH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J]. 中国农学通报,2005,(11).29 提高小麦×玉米产生的单倍体成胚率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5,(6).30 不同小麦组合与不同玉米基因型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J]. 作物杂志,2005,(3).31 小麦×玉米产生的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5,(3).32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

分类: 地区 >> 安徽 解析: 安徽科技学院是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创办于1950年。历经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 经过56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工、农、管、理、文、医、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实力和鲜明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农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中药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机电技术教育、财务会计教育等35个本科专业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城镇规划、食品卫生检验、英语教育、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30个专科专业。 学校设有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在职教职工710人,其中专任教师462人,正、副教授186人,博士、硕士215人,省级拔尖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国家、省级优秀教师和享受 *** 特殊津贴的教师22人,特聘教授、外籍教师35人。 学校科研优势较强,应用研究硕果累累。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项;主持制定1项全国农业行业标准,70多项成果获得奖励;出版专著、主编教材200多部。办有公开发行的《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和《安徽科技学院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协作。 学校基础设施良好,办学条件优越。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近60万册,电子文献15万多册;建有计算机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高速链接;拥有数控中心、CAD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中心、计算中心以及语音室、数字电路实验室等40多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示范中心;建有机电实习基地、种植科技园、食品科技园等2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 学校位于蚌埠市东郊,繁花四季,环境幽雅,曾荣获省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单位、花园式学校等称号。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多证书”、“双师型”制度和设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等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敬业精神强”为核心的人才特色。连续13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毕业生质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2%以上,2000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 学校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并有国家级、省级奖学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或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均能获得相应奖励。学校建立了勤工助学基金,困难学生补助资金,兴皖育才奖学金和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安徽科技学院是公办学校。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学校简介

安徽科技学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蚌埠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0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特色专业11个;

学科体系

截至2016年4月,学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服务国家特需项目专业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兽医学、作物学、草业学

专业硕士点:农业推广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6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6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

人才培养

1、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6门、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2个。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科技学院-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动物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管理师、卓越法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省级开放实训中心、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玻璃材料与工艺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植物保护

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农艺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市场营销、中药学、城乡规划、生物工程、编辑出版学、动物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动物生产类学科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达物流综合实训教育基地、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硅材料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英汉翻译模拟仿真实训中心、汽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人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财经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市场营销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营养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管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生产学、动物生理学、食品工艺学、种子生产技术、兽医药理学、土壤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病学、植物保护技术、中药药理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中药药理学、植物保护技术、动物环境卫生学、社交礼仪、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食品毒理学、微型计算机原理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理工科专业多维度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农科专业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2、教学成果

2008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10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3项。201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6项。

2004年在滁洲市首届“通力杯”青年创业大赛中,获一个银奖,两个优秀奖;2005年安徽省第二届“红皖杯”生态安徽青年公益广告大赛最佳广告语奖;安徽省“理性上网,爱我学习”演讲比赛三等奖;安徽省“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三等奖;2006年安徽省大学生歌手大赛银奖,中国大学生“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安徽赛区第三名。2007年学校学生获安徽省望之星演讲比赛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首届“铁军杯”新四军的故事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赛活动中获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金奖);2009年,安徽省“自立自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演讲比赛获三等奖。2010年,在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获2个三等奖,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三等奖。

2004年,在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二等奖,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三等奖。2005年,舞蹈《鼓乡情怀》在蚌埠市首届“小灵通”杯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2007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亮相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节,作品《鼓乡情怀》获特别创作奖。2008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参加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获银奖;曲艺作品《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二等奖,舞蹈作品《凤阳花鼓》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三等奖。2009年,大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中获三等奖。

科学研究

1、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省级“115”创新团队2个。

部级科研平台: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玉米工程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传动与控制省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有机肥创制协同创新中心等

2、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1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拥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明专利9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5年底,馆藏纸质图书资料110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约万种,共享电子图书约28万种,本地镜像博硕士学位论文20多万本,学士学位论文29403篇。图书馆先后订购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Springer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以及超星读秀、银符模拟考试题库和移动图书馆等,并自建了安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明文化数据库、视频点播等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科技学院主办的以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栏目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作物栽培。

学报创刊于1984年,季刊,为《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7月《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被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公开发行;2002年1月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刊号:CN34-1300/N。

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三等奖”,2009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5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