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爱 国诗】 汉语言文学 张思荣 指导老师 阙真[内容摘要]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报国理想,寻找报国道路的一生,也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一生。陆游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以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立足点,坚持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探讨陆游的爱国诗,以求达到丰富陆游诗歌学术意义的目的。[关键词] 陆游;爱国诗;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学术意义[正文]一.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宋钦宗靖康元年冬(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葬送了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陆游少儿时代跟随父亲辗转逃难,饱经战乱,耳闻目睹的是有志之士的慷慨陈辞,金人兵马的肆意践踏,人民流离失所,山河支离破碎。国破家亡的耻辱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国思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中成长的,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陆游所处的时代,金兵侵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雪耻御辱,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报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人民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出现后,必然要反映到当时的文学作品来。于是,慷慨悲歌的爱国热情,代替了酣歌醉舞与柔糜香艳的诗歌情调。陆游 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独特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幼年流离失所,四处漂泊,受到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熏陶。他长大成人后,在政治上受到了种种挫折,考试中受到奸相秦桧迫害,一直到38岁那年,朝廷才赐给他一个进士出身。后来,他在临安担任一些小官职。这期间,他了解民情,关心、热爱人民,从实际生活中吸取了不少爱国主义营养。他46岁时,入蜀,担任许州通判,沿途凭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遗迹,特别是屈原、杜甫诗歌中那种同情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更为陆游所景仰,并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后来,他入川陕宣抚使王炎的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到过西北的军事前线,了解到沦陷区人民怀念祖国,殷切盼望南宋军队前来收复失地,重新投入祖国的怀抱。这些经历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在《观大散观有感》一诗里,表现了他的亲身感受。陆游54岁时,离蜀东归。东归后,曾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处做过地方官,又因开仓赈济灾民,被以“擅权”的罪名罢职。他66岁退居山阴,过着近20年的清贫生活,写了许多闲淡的诗篇,但他笔下的草木山水,梦昔抚今,都寓意着爱国爱民的深情。[参考文献][1].赵翼撰,霍松林,胡主佑校定。欧北诗话(卷6)。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喻朝刚﹒中国古典作家丛书·陆游卷。黑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郭兴良、周建忠主编,褚斌杰主审。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4].疾风,陆放翁诗词选(前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蔡镇楚,中国诗话珍本丛书。瓶水斋诗话(清,舒位撰)卷,北京图文馆出版社。2004年版。
金军麾南,宋史那年,空守半壁河山;笙歌临安,烟雨江畔,不思黄沙戈断。当南宋统治者夜夜笙歌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卧病在床,却说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金军逼近中原,南宋却无人出战,有一个人,他振臂高呼:“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战火仍未停止,他在临死时对儿子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人的名字叫陆游,他为中华民族奋斗了一生,让我们今天来了解他的生平,了解他的爱国心!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浅谈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内容提要: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称为"小李白"。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其诗风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被称为"诗史"。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寄意;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融入人民生活之中。他不仅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而且还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对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倾注深切同情的同时,也热爱人民生活,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关 键 词:陆游;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所谓"爱国主义"一般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受到历史条件制约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爱国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历史的观点看,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中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一种思想传统,爱国主义向来备受人们所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纵观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凡是被划入爱国主义范围的作家一般都受到较高的赞赏与评价。像战国时代的屈原、还有唐朝的杜甫都被奉为爱国主义的典型而享誉千古。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鲜有人能及。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虽然多次遭贬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多为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陆游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饱含爱国激情。爱国情感既广博又深透。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要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无论乐时、愁时、读书时、写字时,乃至听到风声雨声时,无不能触动他那敏感的爱国情怀。直至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之心,其何切切!不但如此,他甚至还希望即使在平时、醒时、现实中不能杀敌报国,在死后、梦里、幻想中也要化为利剑、鬼雄、壮士来实现这一宏愿。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报国之情,其何殷殷!一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意,或含蓄寄意。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的"抱负",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 ? (《长歌行》);到"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这些诗句无不显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歌含蓄寄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诗中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陆游还多次歌咏情调浪漫的海上遨游,《航海》云:"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饥鹘掠船舷,大鱼舞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风光的激情描绘中,征服了时空,昂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风光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很显然,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倾情描绘,是陆游爱国情愫在另一方面的寄意表达。有时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诗人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诗人触景生情,情调低沉,曲折地抒发自己赤子爱国之情,从"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到"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溪上作》),无不说明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二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在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荣辱人民生活之中去。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是其他的古代诗人无有可比的。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基于对一己思想行为的自审自视,陆游在扰攘不宁的人世间,寻找自我的对应体。他把目光投向了百姓,主要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对普通劳动者的颂扬,是陆游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又一大表现。他歌颂故乡《渔夫》的顽健,"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他写农民的勤劳简朴,"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春晚即事》);他写农家小姑的爱美,"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岳池农家》)。对普通劳动者的歌颂源于陆游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是其"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诗人与人民的感情是浓厚的,也是真挚的。他关注百姓,愿与百姓同忧乐:"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村饮示邻曲》),"野人易与输肝肺"(《睡起至园中》),"老农能共语,真率会人心"(《雨后至近村》)。诗人与百姓共命运、同呼吸,为百姓医疾、送药、互赠礼品,这些诗中都有记载。他忧百姓之忧,喜百姓之喜。比如单单一个"雨",他就写了无数诗。有久旱逢雨的喜悦,有大雨成灾的忧虑,有雨夜不寐的感叹。试举其中一首:"嘉古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舜天子的"韶乐"也不及"虚檐"的泻雨声,可见诗人对农民的一片深情。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他的诗作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如《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诗中人文精神的表现。《游山西村》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稽山行》诗又云:"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写民俗民风的还有《社日》中的社戏,《赛神曲》中的祭神等。淳朴的民俗民风开拓了陆游美好的心境,同时,也丰富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内涵。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又如何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呢!三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上。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冷酷的现实使陆游笔下的诗歌,常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象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观一幅画马,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责"(《龙眠画马》)!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深刻表现,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以关注人民生活二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陆游爱国诗的研究现状,有这些观点:陆游一生都是在北定中原的理想中度过,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真对他的爱国诗篇有下面这些观点:1在南宋特定的历史中,国仇家恨让陆游沉浸在还我河山的理想中,诗词慷慨解昂,例如铁马冰河入梦来。2面对南宋政府的求和派不思进取,陆游也有时候寄情于山水,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词。3在陆游最后的岁月里,陆游仍旧念念不忘北伐中原,归还故土,临终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陆游爱国情怀产生的原因重合元年,北宋与金联手灭辽,金趁机攻入东京,宋钦宗向金投降,北宋灭亡。陆游就是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陆游出生于书香世家,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家中长辈也有精通儒学之人,良好的家庭背景为陆游提供了优良的学习条件,加之陆游聪明好学,12岁便能赋诗写文,才华横溢。陆游的祖父陆佃曾著有《春秋后传》,其父陆宰也写过《春秋后传补遗》一书。陆游的家庭对儒学的研究异常通彻,陆游从小便耳濡目染,加上幼时逃亡路上的所见所闻,陆游心中的爱国思想渐渐被唤醒了。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致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立下了“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的豪情壮志。陆游还曾向几位爱国诗人讨教学习,认为读书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陆游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诗词创作中,写了很多抗金诗词,由此奠定了他此后爱国主义诗词创作的基础。无论他是在地方做官还是晚年闲居,这份崇高的爱国报国思想从未改变。二、陆游诗歌中展现的爱国情怀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是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可说是一首千古绝唱。陆游晚年,朝廷曾立志北伐,且准备异常充分,大有不收复失地不罢休的意味。陆游对此欣喜若狂,但后来因为将领叛变,北伐以失败告终。陆游悲痛万分,郁结于心,一病不起。即便如此,收复失地的念头也从未在其心里打消。这一点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见一斑。养病期间,陆游一直关注朝廷的消息,北伐一事压在心头,使他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最终病逝。“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是陆游写的《关山月》,和戎诏是南宋与金签订的求降书,是继“绍兴和议”之后的第二个屈辱诏书。赵构建立南宋后,一直提倡宜和不宜战,重用主和派的秦桧,处死诸如岳飞等将领,罢免了主战派的官员,进一步削弱朝内抗金声音的同时也削弱了抵御外敌的力量。宋朝的软弱,给了金人得寸进尺的机会。将刚刚在战事上有所起色的主战派打压下去后,南宋又一次被迫签下了求和诏书,即诗句中的和戎诏,也就是“隆兴和议”。《关山月》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情景。南宋投降后,将倒兵衰,驻守的将士们只能每日空守边境,无仗可打,就连备战练兵也逐渐开始懈怠。一句“厩马肥死弓断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边境将士空有武力却无法收复丢失国土的悲哀。而在遥远的都城内,朝廷官员们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中,每日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他们享受着奢靡的生活,从未想过夺回失地,甚至对出兵一事百般阻挠。朝廷的软弱和不作为令陆游失望至极,悲痛统治者宁可出卖国家的利益,也不愿站出来反抗;哀叹文臣武将只顾享乐,将国家荣辱抛在脑后,痛惜边境的将士只能望着沦陷的山河,却不能收复。
1、《示儿》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2、《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3、《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4、《病起书怀》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5、《关山月》宋代: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爱国诗1、《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5、《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7、《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8、《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贱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矩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9、《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爱国篇围绕(示儿)写、爱情就是和唐婉的事了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让我推开岁月尘封的门,让我走过清,走到明,走过元,一路走到南宋。就让我和着凄婉的宋词,踩着千年的月光,悄然走进沈园,去寻那清香似旧时。一、小楼一夜听春雨那在江南的烟雨中徜徉了千年,忧伤了千年的《钗头凤》。某一年,当时沈园中应是百芳争艳的时节吧,才华横溢的陆游娶了秀美柔雅的唐婉,过得幸福安宁。又一年,应当是残灯听落花的时节吧,陆游心爱的唐婉因为“二亲恐其惰于学”遂将唐婉赶出家门“放翁不敢逆尊者意”泪眸中,他依稀的唐婉碧裙拽地。两年的时光一晃而过,陆游不记得梦过唐婉多少次,两人终究难舍难分,多次私会,不想陆母发觉,,陆游是个孝子听取母亲之意娶了另外一位女子,最后的悠悠情思也被陆母这样斩断。陆游的再次娶亲他的婉儿肝肠寸断,第二年唐父便安排女儿出嫁,嫁给当时一个名声显赫的文人—赵士程,唐婉当时入目的应当是满目刺眼红色吧,刺得两行清泪顺颊而下……再次相见,已是十年之后,陆游故游沈园,走在沈园的幽深小径上,回想着当年与唐婉在一起的时光,低眉信步一抬头,眼前的分明是唐婉,唐婉和赵士程来沈园游玩,唐婉正在给赵士程斟酒,那露出的纤纤细手,拨动了放翁的思绪。是啊,唐婉早在十年之前的泪眸中就不属于他了……只是那一刹那,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二人眼中所包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万千心绪只留下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浪淘沙·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