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体工程学利弊论文

发布时间:

人体工程学利弊论文

人体工程学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基础学科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和命理的基础学说,主要将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儒学、道教、显密佛学、传统易学中易经八卦、阴阳五行、河洛理数、四柱推命、六壬神课及相学、风水、星相以及现代科学之中的医学、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美学等作系统化的整合,使之交叉比对,找出共性。其次是技术科学,就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人体工程学以天、地、人作为综合体系的本源,其技术理论完全构建在直接服务于人的“三理“体系理论和从新关注传统医学中已经被尘封的另类医术,诸如灵治、符疗等以及西方社会流传在民间的心灵治疗。天地人的研究就是对人出生时间、生活地点、医疗保健作系统化的研究。还有一点,就是实用科学,把技术科学直接应用的实际的操作之中,也是人体工程最本源之处,直接改造客观世界,从人生理、命理、地理的改变乃至于对对象物的预测分析、做出策略规划和一切实施的体系。人体工程学以人为最根本、最直接的研究、服务的对象,所以一切信息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得,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判断,人体工程学所关注的信息采样是通过五大要素来取得的,五大要素分别为人的走势、嗓音、面相、签名、掌纹。通过五种表象的采样,经综合后的对比,可以完全避免人与人之间的重复,就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同地出生者,也具其完全的个性信息,通过这些完全个性的信息才能做出其运势向性走势预测以及生涯规划策略。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人体工程学,是它的基本的概念。人类工程学是与人相关的科学信息在对对象、体系和环境进行设计中的应用,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想的设计应当在工作体系、运动、休闲、健康和安全等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人类工程学的原理。

人体工程学论文

导语:人体工程学又叫人类工学或人类工程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体工程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摘 要: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与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物理学、建筑材料学密切相关,同时,也涉及到公共设施、材料与性能、工艺美术、绿化、造园艺术领域。景观设计是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于是室内外环境设计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如何把握人对空间环境的心理、感触、尺度并以此来指导空间设计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就成了景观设计领域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功能;景观设计;人体工程学;

一、人体工程学的概念及发展

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原出希腊文Ergos,即工作、劳动和nomes即规律,也就是探讨人们劳动、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这门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才开始有了系统的研究。在我国也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据西汉文献记载,在制造兵器时,要考虑大小合手、长短适中。明代家具设计为了使人触感舒适,椅子的靠背做成适合人体脊柱弯曲的曲线,棱角做成钝圆型,椅角做成圆柱塑,这些都融进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体工程学思想。这就说明人体工程学原本就是研究人在适度的劳动中用力规律的一门学科。我国将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的。

人体工程学是建立在技术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的交叉点上, 它利用解剖学、人体测量学及生物物理学等研究成果来研究人在生存环境中可能拥有的功能, 以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与劳动条件, 保证劳动的效率和安全, 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人体工程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体工程学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 运用人体工程学可以密切环境与人的关系, 通过对人体特征及活动规律的深入研究, 可以加强环境的有效利用, 使环境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二)使功能得以量化

在以往的设计中, 对于功能问题多凭经验而缺少科学的根据, 而运用人体工程学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通过有效地功能价值分析, 减少了设计的盲目性。解决该问题包括人在环境的运动状态的功能组织原则、排列原则和使用频度等1

(三)为环境空间质量提供可靠保证

人的生理结构及特征、生活内容及性质、活动规律及范围是决定室内外空间的性质、尺度、形状的重要因素。而人体工程学提出了舒适带的理论, 使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生理条件, 并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这其中包括空气成分、气象条件、光辐射及其声波、磁场温度、湿度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四)提供适应人感觉的环境条件

人的感觉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和一定的限度, 人体工程学就是从一般规律着手研究其特性、共性而制定的原则。对于任何一件家用电器特别是视听设备系统, 它的质量效果除本身技术质量以外, 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它所在空间适应人体工程学的程。

1、视觉系统

环境对人所产生的作用, 绝大多数是通过人的视觉实现。掌握人体工程学可以正确地运动用光学原理来保护人的视力, 了解人的生理结构、视觉特征与视野范围可以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途径, 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2、听觉系统

人耳作为听觉系统包括两种功能, 一是获得声音功能, 二是寻求平衡与确立位置的功能。人体工程学主要运用声学原理进行研究人耳与声音的关系、听觉效果以及噪声对人的危害等。

3、嗅觉、味觉与触觉系统

嗅觉、味觉及触觉方面的效果对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予地重视, 正确对待,这也是用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客观需要。

三、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

景观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是人体工程学在空间设计中的有效利用,是研究人体工程学与空间条件之间正确、合理的关系,以取得最高生活机能效率。空间设计是为人造物,.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环境。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景观设计的研究重心也应该放置在人上面。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由运动器官、感觉器官、消化器官、大脑等共同构成。人的身体有一定的尺度,活动能力更有一定的限度,无论是采取坐、立、卧、行中的哪一个活动,都有一定的限度和方式,因此,对于与活动有关的空间计划和设施器物等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人的形体特征、动作特性和体能极限等人体因素,使活动效率提高到最大程度,身体疲劳降低到最小程度,并使人承受一定的负荷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同时,还要考虑人的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的温度、湿度、噪音、光线和气味等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体的活动能力和活动效率。此外,年龄、性别、个体、体质和智能等个人差异和民族差别,地域特征以及经济技术指标,都是值得考虑的设计因素。

四、《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创造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的室外环境的学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体工程学和景观设计在思想和内容上有很多的共同点(都是研究人和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是环境的主角,环境是人的环境,人的一切活动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因此《人体工程学》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极其重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是其根本,对空间的研究是如何强调科学性和艺术性,如何为人服务,而《人体工程学》根据人体测量数据,从人的尺度,行为空间(动作域),生理空间以及知觉空间等,确定各种不同的功能空间的划分和尺寸,使空间更有利于人们的活动,为确定人们在室外活动所需空间范围提供主要依据。

其次,设施与环境在景观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很重要的地位,对室外环境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其形体、尺度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设施与陈设的使用范围也要求由人体工程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景观设计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室外环境包括气温与气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振动环境、气味环境等,它们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巨大,是环境艺术设计探讨的重要问题,人体工程学正为室外环境的设计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总之,在景观设计中不论是整体规划还是细节处理,都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都以创造人的使用方便和舒适为目的,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无疑需要人体工程学提供准确的设计航标。

五、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环境心理

人在室外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1、领域性与人际关系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室外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印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臣离、公众距离。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私密性则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外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人们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二)景观设计中色彩与环境心理的应用

人们总是最先用视觉来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也影响着人的情绪和工作生活效率研究发现,人置身予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l 至2 度,脉搏每分钟减少4 至8 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

(三)光影与环境心理的关系

现代室外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政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衬托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赋予材料更动人的表情。由于光的功能是多元化的,现代室外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创造某种环境气氛、制造某种情调、实现特定构思的环境设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消费。例如通过灯光与环境的结合设计出不同的功能空间,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改变了环境的固有色给人的视觉带来协调性,划分且营造出一个优雅的环境氛围,使人对空间产生无限的遐想。

综合上述的分析,掌握人体工程学不仅能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些依据和方法, 更主要的是使我们对待设计的理念产生了质的改变。设计不是想当然的行为, 知其然, 更应知其所以然。

景观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借助人体测量资料设计室外动态空间的可行性,并作为空间计划和活动设备的根据;另一方面凭借运动与感觉、生理和心理的研究资料作为环境条件设计的可靠标准,并作为环境设计的根据,再以这两方面为参照,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范围内,设计出有效使用面积最大、单位造价最低、资源消耗最少、人与环境最和谐的室外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友军,刘岚.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华章,.

1 常见的人机工程学问题包括:电脑屏幕的高度、角度和亮度是否合适,键盘和鼠标的位置是否适当,座椅和桌面的高度是否合适等等。2 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度,减少身体疲劳和不适,避免因为工作环境问题引起的健康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3 缺点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进行人机工程学的调整和改进,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可能会出现调整不当的情况,导致反效果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同时,个人的身体差异也会导致人机工程学方案的差异,需要因人而异,不是一刀切的。

我也不懂哦不好意思拉拉

基因工程的利与弊论文

人类在基因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通过基因工程在改变自然以服务于人的需要方面进展迅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基因工程的哲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从克隆技术到人类基因组的重大发现以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了,而与这一进程相比,人类相应的社会伦理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基因伦理学就其内容涵盖看,可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态伦理学,一方面是社会伦理学。就基因的生态伦理学而言,主要是为了规范和协调基因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基因的社会伦理学而言,主要是为了规范和协调基因工程与社会伦理方面的矛盾问题。基因伦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不仅不会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而会进一步增进我们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也会有助于我们对真理、规律、因果性的全新认识。 人类在基因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通过基因工程在改变自然以服务于人的需要方面进展迅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基因工程的哲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这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哲学观下,基因工程引发了许多生态问题,特别是极大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正是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因工程引发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从克隆技术到人类基因组的重大发现以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了,而与这一进程相比,人类相应的社会伦理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基因伦理学就其内容看,可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态伦理学,一方面是社会伦理学。就基因的生态伦理学而言,主要是为了规范和协调基因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基因的社会伦理学而言,主要是为了规范和协调基因工程与社会伦理方面的矛盾问题。 生态伦理学对于植物基因研究工作的规范和合理约束,主要是出于生物多样性的考虑。近些年来,植物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进步推动了一系列农业革命,而尤以粮食革命为重。但是,这种以植物基因优化为基础的革命,却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比如,它使人们食用的粮食从5000多种锐减到150多种。与此类似的是,化肥对增产和缩短生长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土壤板结和地表破坏。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动物基因的研究与应用中。比如,试管牛和试管羊为人们控制生物性别提供了基础,这一技术使人类有可能实现对生物种群的控制。对某一种群来说,雄性数量不需要很多,但雌性数量却举足轻重,根据自然法则,雄雌出生概率大致相当,因此,如何在出生中尽量增大雌性数量和减少雄性数量就十分关键。但这样一来,势必造成种群雄雌比例的失衡,从而造成自然生态失衡。当这种技术应用于人类时,问题更大。前段时间关于克隆技术的讨论表明,基因的克隆技术一旦用于人类,可能带来或引起的麻烦甚至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 那么,基因伦理学是否和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相矛盾呢?显然不是,因为基因伦理学和基因技术在为人类服务这一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要求既要充分利用基因技术为人类造福,又要尽可能避免因之产生的一切有害于社会的现象。只不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二者的程度和比例不同而已。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重点还不在于如何尽力去克服基因技术的基因工程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利用基因工程和基因技术发展经济。比如,现在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生物进化主要不是“优胜劣汰”的,而是优劣相互协同的,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而优化则必然走向单调性。但是,目前基因工程主要是优中选优,明显同生物多样化方向有悖,而且在实践中也确实导致了这样的问题。但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一来却解决了许多非常困难的现实问题。 由此可以得知,基因伦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不仅不会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而会进一步增进我们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也会有助于我们对真理、规律、因果性的全新认识。显然,基因工程无疑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是,其结果却会对自然的社会的持续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真理和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东西文化交汇中一个具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几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时曾说,西方自然科学关于“规律”的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如果单从现象说似乎是的,然而细究起来则十分不同。自然科学的规律观念,主要反映的是自然界自我发展的性质,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的观念,则主要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秩序。二者有共同的一面,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也可以被视为广义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遵从自然规律。但是,二者也有诸多不同。一方面,自然规律本身并不就一定会导向平衡、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正如自然灾害也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一样,自然界在人还没有产生之前就淘汰了许多物种。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人为的不遵守自然规律的行为才会导致破坏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认为自然规律就一定导致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有可能导致地球灭亡的被人类通过科学才发现并形成的“核”力量,在许多星系上就现实地发生过或正发生着,但在那里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存在。可见,自然规律既有可能形成有序进化,也有可能自发走向毁灭。另一方面,自然规律并不现成的就是人类的社会秩序,列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自然不会自动满足人,人必须用自己的实践来改变自然。列宁说几何公理如果违背了人的意志,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没有一种社会秩序是完全自然而然地从自然界产生的,相反,每一个社会秩序都是人类心智的结果。在这里,人类一经摆脱生物链,它势必要力图超越自然界。再一方面,自然规律本身在不同的人类社会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核能既可以用来制造毁灭性的武器,也可以用来为人类提供强大的能源。显然,自然规律本身并不能作出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选择。自然规律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还是有害于人类社会,完全取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理与西方自然科学的规律又不完全是“同一个东西”。西方文化的规律观主要是关注于自然规律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则主要是关注于社会的秩序与可持续发展的。对基因来说也是一样,首先它有一个规律问题,但同时,它也有一个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要创立基因伦理学的主要原因。 同时,基因伦理学也不会阻碍社会科学的发展,反而会进一步推进社会科学的辩证研究,也将大大有助于防范若干重大的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天才论”、“血统论”有可能死灰复燃。“天才论”、“血统论”的问题在哲学史上由来已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曾以金银铜等为血统论的合理性做了说明,这也在很长时期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中,而且至今存在于不同的人种间。但类似凡高、爱因斯坦等许多已被证明的“天才”,在基因上可能恰恰是有缺陷的。事实上,基因技术本身也很难造成各方面能力均衡的所谓什么方面都正常的人。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基因工程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一 摘 要: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基因工程是一项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术。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转殖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甚至可把细菌、动植物的基因互换。当某一基因进入另一种细胞,就会改变这个细胞的某种功能。这项工程创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组基因。它不仅为医药界带来新希望,在农业上提高产量改良作物,并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提供解决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侦查。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怎么样呢,而又有哪些利弊?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基因工程利弊 一、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发展 1.概念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2.发展 生物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从微观层面更进一步认识了人类及其他生物遗传的物质载体,这是人类在生物研究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60 年代以后,科学家开始破译生物遗传基因的遗传密码,简单地说,就是将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每一种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弄清楚。在搞清楚某些单个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基础上,进而进行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 (二)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发展现状 (1)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方面。运用基因工程方法,把负责特定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去,构建转基因植物,有抗病虫害,抗逆,保鲜,高产,高质的优点。 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方法。 ①增加农作物产品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②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③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若能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④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全世界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⑤运用转基因动物技术,可培育畜牧业新品种。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产业之一,前景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对预防人类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并且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 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 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 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 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 1 年之久。90 年代后期问世的DNA 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 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一)发展前景 基因工程应用重组DNA 技术培育具有改良性状的粮食作物的工作已初见成效。重组DNA 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注往可以使一个生物获得与之固有性状完全无关的新功能,从而引起生物技术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人们可以在大量扩增的细胞中生产哺乳动物的蛋白质,其意义无疑是相当重大的。将控制这些药物合成的目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大肠杆菌或其它生物体内进行有效的表达,于是就可以方便地提取到大量的有用药物。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事例,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重组胰岛素的生产。 重组DNA 技术还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它的影响所及有疾病的临床诊断、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新型疫苗的研制以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研究等诸多科学,并且均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1.基因工程的利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错误的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断基因密码的错误;基因治疗法则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产前基因筛检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带有遗传疾病,这种筛检法甚至可以诊断试管内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两天大,尚在八个细胞阶段的试管胚胎。做法是将其中之一个细胞取出,抽取DNA,侦测其基因是否正常,再决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发育。胎儿性别同时也可测知。 基因筛检并不改变人的遗传组成,但基因治疗则会。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2.基因工程的弊 广泛的基因筛检将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问题。虽然基因筛检可帮助医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疗病人,但可能妨碍他的未来生活就业。基因工程会产生“杀虫剂”的作物,也可能对大环境有害,它们或许会杀死不可预期的益虫,影响昆虫生态的平衡。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份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它损害健康的影响;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的杂草会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生态平衡的干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的发展将成为必然。尽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但是仍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能源而且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们发展基因工程的同时应该尽力避免一些危害,而让有利的方面尽可能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2004.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2]胡银岗.2006.植物基因工程.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3]刘祥林.聂刘旺.2005.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4]陆德如.陈永青.2002.基因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王关林.方宏筠.2002.植物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二 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发展概况 【摘要】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制药产业突飞猛进,本文就一些相关的重要蛋白药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 蛋白药物 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55-03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生物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美国通过Bayh-Dole 法案,授予科学家 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基因克隆专利,这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1982 年,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标志着生物制药业从此走入市场[1]。 生物制药业有不同于传统制药业的特点:首先,生物制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其次,生物制药有利于突破传统医药的专利保护到期等困境;再次,生物制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此外,生物制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1]。生物制药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生物药物品种也是逐渐增多[2](图一)。 当前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生物制药的产值及利润增长迅猛, 2006-2008年三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2](表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生物药的热点逐渐聚焦到通过新技术大量生产一些对医疗有重要意义且成分确定的蛋白上。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中,蛋白质类药物超过50%[3]。而这些源自基因工程菌表达的蛋白,如疫苗、激素、诊断工具、细胞因子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疾病或感染的预防;临床疾病的治疗;抗体存在的诊断和新疗法的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1.需求性,天然蛋白的供应受限制,随需求的不断增加,数量上难以满足,使它得不到广泛应用;2.安全性,一些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可能受到致病性病毒的污染,且难以消除或钝化;3.特异性,来自天然原料的蛋白往往残留污染,会引起诊断试验所不应有的背景[4]。 以下将介绍一些基因工程产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发展。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1989年安进(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获得FDA的批准,适应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5,6]。 2001年,EPO的全球销售额达亿美元,2002年达亿美元,2003年全世界EPO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创下生物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用过EPO的大多数病人感觉良好,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或功能失调。重组体CHO细胞可以放大到生产规模以满足对EPO的需求。 2 胰岛素 自1921 年胰岛素被Banting 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100万名I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20世纪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 年代末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和酵母都被用作胰岛素表达的寄主细胞[7]。 国内外可工业化生产人胰岛素的企业只有美国的礼来公司、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法国的安万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胰岛素类似物也仅在上述4个国家生产,且每个公司只能生产艮效或速效类似物巾的个品种,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产业化的技术难度特别大,若无高精尖的高密度发酵技术、纯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的[8]。 3 疫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所示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t raditional vaccine) 和新型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 high2tech vaccine)两类,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作用也从单纯的预防传染病发展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包括传染病) 以及防、治兼具[2]。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付艾滋病、癌症、肝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疫苗开发取得巨大进展,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9], 2007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就已达到163亿美元,据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疫苗市场正以超过13%的符合增长率增长。而我国是疫苗的新兴市场,国内疫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年增长率超过15%。 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疫苗、抗体药物生产中,Vero细胞、BHK21细胞、CHO细胞和Marc145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支撑着行业的技术水平[4]。建立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生物反应器背景下的疫苗生产支撑技术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究的重点。 4 抗体 从功能上划分,抗体可分为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性抗体;从结构特点上划分,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抗体可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癌症和炎症等[10,11]。抗体药物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较低甚至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另外一个优势是,抗体本身也许既可被当作一种治疗武器,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一种工具。除了全人源化抗体以外,与小分子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有效载荷有关的结合性抗体也已经在理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12]。 治疗性抗体是世界销售额最高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2008 年治疗性抗体销售额超过了300 亿美元,占了整个生物制药市场40%。在美国批准的99 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抗体类药物就占了30 种;在633 种处于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中, 有192 种为抗体药物,而在抗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治疗性抗体占了一半[2]。截止200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见表二[13]。 参考文献 [1] 章江益, 孙瑜, 王康力.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5): 11-14. [2] 王友同, 吴梧桐, 吴文俊.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药物生物技术[J]. 2010, 17(1): 1-14. [3] 吴梧桐, 王友同, 吴文俊. 21世纪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与展望[J].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7(2): 65-70. [4] 储炬, 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5] Koury MJ, Bondurant MC. Maintenance by erythropoietin of viability and maturation of murin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J]. Cell Physiol, 1988, 137(1):65. [6] Cuzzole M, Mercurial F, Brugnara C.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outside the setting of uremia[J]. Blood, 1997, 89(12): 4248-4267. [7] 李萍, 刘国良. 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 19-20. [8] 张石革, 梁建华.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应用[J]. 药学专论. 2005, 14(11): 21-23. [9] 徐卫良. 生物制品供应链优化与供货提前期缩短问题研究――基于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的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10] Presta LG.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therapentic antilodies[J]. Curr Opin Immunol, 2008, 20(4): 460. [11] Liu XY, Pop LM, Vitetta ES. Engineering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ol Rev, 2008, 222: 9. [12] 陈志南. 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 2007, 1(1): 2. [13] 于建荣, 陈大明, 江洪波. 抗体药物研发现状与发展态势[J]. 生物产业技术. 2009, 1(3): 49.看了"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2. 高二生物基因工程知识点梳理 3. 浅谈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 5. 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

观点:辨证的看待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一.基因工程可用来筛检及治疗遗传疾病.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错误的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断基因密码的错误;基因治疗法则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产前基因筛检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带有遗传 疾病,这种筛检法甚至可以诊断试管内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两天大,尚在八个细胞阶段的 试管胚胎.做法是将其中之一个细胞取出,抽取DNA,侦测其基因是否正常,再决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发育.胎儿性别同时也可测知. 但是广泛的基因筛检将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如果有人接受基因筛检,发现在某个年龄将因某种病死亡,势必将会极度改变他的人生观.虽然基因筛检可帮助医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疗病人,但可能妨碍他的未来生活就业.譬如人寿保险公司将会要求客户提供家族健康数据,如心脏病、糖尿病、乳癌等,而针对高危险群家族成员设定较高的保费.保险公司可由基因筛检资料预知客户的预估寿命.这些人可能因而得不到保险的照顾,也可能使这些人被公司老板提早解聘. 二.基因工程配合生殖科技——全人类的震撼 基因筛检并不改变人的遗传组成,但基因治疗则会.科学家正努力改变遗传病人的错误基因,把好的基因送入其中以纠正错误.因为这是在操作生命的基本问题,必须格外小心.首先须划分医疗及非医疗的行为.医疗行为目的在治病,非医疗者如想提高孩子的身高、智慧等.选择胎儿性别也是非医疗行为,不能被接受,但是遇到某些性连遗传的疾病,选择胎儿的性别就是可被接受的医疗行为.另一项须区分的,就是体细胞(somatic cell)或生殖细胞(germ-line cell)的基因操作.体细胞的基因操作只影响身体的体细胞,不影响后代.但卵子、精子等生殖细胞之基因操作,会直接影响后代,目前基因工程禁止直接用在生殖细胞上. 三.基因治疗法——遗传病人的福音 目前医学界正在临床试验多种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法.最早采用基因治疗的是一种先天免疫缺乏症,又称气泡男孩症(bubble-boy disease),患病婴幼童因为腺脱胺(adenosine deaminase)基因有缺陷,骨髓不能制造正常白血球发挥免疫功能,必须生活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空气罩内.最新的治疗法是由病人骨髓分离出白血球的干细胞,把正常的酵素基因接在经过改造不具毒性的反录病毒(retrovirus),藉此病毒送入白血球干细胞,再将干细胞送回病人体内,则病人可产生健康的白血球获得免疫功能.这项临床试验,在美国的女病童证明很成功. 另一种较便捷的治疗法亦在实验中,纤维性囊肿(cystic fibrosis)在英国平均每两千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症.病人无法制造形成细胞膜氯离子通道的蛋白.此蛋白分布于分泌性细胞的胞膜上,控制氯离子的运输,使黏液畅通.病人体内因缺乏此蛋白,体内浓黏液堆积阻塞肺部通道,甚至发炎死亡.为了治疗此病,目前正在发展新方法,将正常基因加入雾状喷剂中,病人可借着吸入喷剂,使基因进入肺细胞产生蛋白,达到治疗目的. 四.农林渔牧的应用——生态环保的顾虑 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英国爱丁堡科学家已经可以使绵羊分泌含有人类抗胰蛋白(α-1-antitryspin)的羊奶.抗胰蛋白可以治疗遗传性肺气肿,价格很昂贵.若以后能由羊奶大量制造,将变得很便宜.但是目前以基因工程开发培育基因转殖绵羊的过程,仍是很费时费钱的. 基因转殖的细菌用处也很大,如改造细菌可以消化垃圾废纸,而这些细菌又可成为一种 蛋白质的营养来源.基因转殖的细菌可带有人类基因,以生产医疗用的胰岛素及生长激素等. 其实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在某些方面而言并不稀奇.自古以来,人们即努力而有计划地进行育种,譬如一个新种小麦,乃是经过上千代重复杂交育成的.目前的小麦含有许 多源自野生黑麦的基因.农人早在基因工程技术发明以前,就知道将基因由一种生物转移至另一生物.传统的育种也可大量提高产量.但是传统的育种过程缓慢,结果常常难以预料.基因工程可选择特定基因送入生物体内,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更可把基因送入分类上相差很远的生物,这是传统的育种做不到的.不久,在美国即将有基因工程培育出来的西红柿要上市了.这种西红柿含有反意基因(antisense gene),能使西红柿成熟时不会变软易烂. 基因工程也生产抗病抗虫作物,使作物本身制造出“杀虫剂”.如此农夫就不需费力喷洒农药,使我们有健康的生活环境.也可培育出抗旱耐盐作物以适合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下,如此可克服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但是,会产生“杀虫剂”的作物,也可能对大环境有害,它们或许会杀死不可预期的益虫,影响昆虫生态的平衡.在高盐的沼泽地种植基因工程育成的作物,可能会干扰了生态系统.假如热带作物改造得可以于温带地区生长,可能会严重伤害开发中国家的经济,因为农作物水果的输出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最近更逐渐发现危害作物的害虫,已经慢慢地演化,以抵抗基因转殖作物所产生的「杀虫剂」了.基因工程培育的鱼,也引起一连串的问题.目前已送两个基因到鲤鱼中,一是生长激素,一是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若有人不小心或刻意地把这些鱼放入自然环境的河、湖中,将会严重影响自然界的鱼群生态. 五.基因转殖动物——爱护动物人士的关切 基因转殖动物对于生物医学研究,真是一大恩赐.科学家现在可将基因送入实验室的老鼠,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功能.也可以把实验动物的某个基因刻意破坏,培育出患有类似人类遗传疾病的动物,以利治疗方法的探讨.美国一家公司已经培育出一种基因转殖老鼠,它在数个月大时会长出癌瘤,此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但是爱护动物人士已表示严重关切,他们认为应该限制基因工程技术如此折磨虐待实验动物. (注:基因工程的应用并不只有以上部分,我只对以上部分发表个人观点.) 【结语】 不久的将来,基因工程技术仍只限于转殖少数的基因,如此培育出来的生物仍将是我们熟悉的生物.但是有很多疾病及生物特征是由多数基因决定的,而且基因常常不是独立行使功能,它们会受环境的影响.譬如一组基因会造成某人罹患气喘,但症状受生活的环境影响很大.一个人罹患糖尿病的机率,也与环境因子(饮食条件)息息相关.一个天才钢琴家的音乐天赋包括听力及灵敏的双手巧妙地配合,这跟他的遗传基因、童年音乐的启发、生活环境等都有关连.所以我们在还未了解基因与环境因子的互动关系前,还不能奢望创造出具有超高智商的人,或是利用基因筛检法筛选出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 21世纪是基因工程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基因工程的兴起是生物革命的必然结果,尽管基因工程的隐忧及争论众说纷纭,但其给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希望随着生物界的不断发展,使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让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基因工程给人类带来的利益.

20世纪后期,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人说,生物工程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也有人说,它也会相应给人类带来灾难。学者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植物转基因工程更是如此。植物转基因工程就是指通过基因枪等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转移到原本不具有这些基因的植物体内,并使之有效表达,产生相应性状,这种具有相应性状的植物称之为转基因植物。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问世。从此,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看到了更大的希望。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首次进入田间实验,此后转基因植物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给人类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在这同时,人类也注意到了它可能潜在着的一系列危害,即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并且对人类健康也可能有潜在的危害。1转基因植物的利用植物转基因工程的目的旨在通过导入有用的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物,用于植物的改良和有效成分的生产。目前在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控制果实成熟以及植物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已获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果。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化学除草剂在现代农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的除草剂必须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草能力,而对作物及人畜无害。但这样的除草剂成本越来越高,通过转基因技术,在作物中导入抗除草剂基因,获得抗除草剂作物,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济效益,使除草剂的应用更加方便。据报道,现已成功地获得了转aro A基因的番茄、油菜、大豆、杨树等,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出对除草剂的良好抗性。抗虫的转基因植物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非常严重,如能在植物体内转入抗虫基因,使植物获得抗虫性,增加对虫害的抵抗力,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个目的,人们现已成功地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giensis)的毒蛋白基因转入了烟草、番茄、马铃薯、甘蓝、棉花、杨树等植物,使这些植物获得了抗虫性。抗病的转基因植物据报道,将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和Y病毒(PVX和PVY)、大豆花叶病毒(SMV)、苜蓿花叶病毒(AIMV)等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不同的植物体后,这些植物均获得了对相应病毒的抗性,这有望应用于农业生产。抗逆的转基因植物68小分子化合物(如脯氨酸、甜菜碱、葡萄糖等)与植物忍受环境渗透胁迫的能力有关,人们若能将与脯氨酸或甜菜碱等合成有关的酶的基因克隆后转入植物,有望提高植物对干旱和盐碱等逆境的抗性。有报道说,人们现已成功地将相关基因转入了烟草、苜蓿、马铃薯等植物,使它们获得了对不同逆境的抗性。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是指利用生物系统大规模生产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外源蛋白质,用于医疗保健和科学研究。将不同的基因转入植物,可使转基因植物产生植物抗体、口服疫苗、植物药物和人类蛋白质等。据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成功地获得了4种具有潜在医疗价值的植物抗体。2转基因植物存在的潜在风险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在耕地上栽种那些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可能造成危害,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变对其它物种也可能产生有害影响。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转基因食品里的新基因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威胁,因为转基因植物是在传统植物接受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很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人们正在关注这样一些问题:毒性问题、过敏反应问题、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问题、营养问题等。3展望20世纪末生物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涉及面之广、进展之快乃前所未有。从1986年美国批准第一个转基因作物进行大田试验,至1999年4月,已有4987个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大田试验。自1994年至1999年五年间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23倍多。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花的种植面积已占其棉花总种植面积的13%。从发展趋势看,转基因植物将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品质改良、高产、抗逆(抗旱、抗寒、抗低光照、耐盐碱、耐瘠薄等)的基因工程发展。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将把转基因植物应用到医药化工领域,建立基因工厂,从而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各种化工原料和药品,摆脱传统化工厂对日益短缺的化工原料的依赖和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在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透明,更加公平,人们需要更多、更大的知情权,所以,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各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争论本身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通过争论,弄清是非,避免破坏性后果的发生,这将推动科学技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前进。任何科学技术都不应该滥用,但也不能扼杀能给人类和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技术成果。在应用植物转基因工程技术中,人类应该像对待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扬长避短,全面、理性地看问题,把握尺度,使植物转基因工程更加健康地发展,造福全人类。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论文范文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我们期待机器智能化,通常想的是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很少思考智能化的机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机器智能化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精力,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可以辅助工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廉价的产品。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机器智能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1、造成人对机器的过度依赖。2、侵犯了人的隐私空间。3、打破原生态环境。4、造成新的不平等。5、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不能适应。6、造成就业问题。7、造成人的自卑。8、挑战人类生存。凡是都有替代性,当我们依靠吃药来抵抗病菌的时候,人体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当我们依靠激素来对抗感染时,会造成很多后遗症;当我们吃甜食来维持血糖时,人体本身的血糖调节能力就会下降。同样,如果机器替代了人们的劳动,人们的劳动能力就会下降;当机体替代我们的技能,我的技能就会下降;当机器代替我们的思考和记忆,我们的思考和记忆能力就会下降。机器的智能化必然使在替代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同时,让人们逐渐依赖机器,使独立生存能力下降。应对办法就是主动进行体力运动和思维训练,维持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过去人们生活相对隔离,由于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信息到达速度极快,我们很难置身世外了,想关闭电话、网络,到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当摄像头被安装的时候,人们担心被录像,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当拍照手机出现时,人们担心肖像权被侵犯,担心被偷排,但很快人们适应了这种手机功能和生活改变;当手机定位跟踪出现时,人们担心自己的行踪被跟踪,还出现了一部《手机》电影,但是人们很快又适应了;现在互联网数据挖掘,广告跟随,能够跟踪人们的位置、通讯录、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等等,在高科技面前几乎无处遁形,人们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看就看了,拍就拍了,跟踪就跟踪了,就连艳照门也不新鲜了。毕竟人们的隐私被高科技打破了,从人们基本需求来说,隐私权还是遭到了侵犯。人们对原生态环境有一种本能的热爱,蓝天碧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天籁之音。但是我们现在居住在水泥森林里,听着电子乐器产生的音乐,吃这垃圾食品,穿着化纤布料,乘着机动车辆,过着与原生态毫不相关的生活,有时感到莫名的孤独。这种生活完全脱离了我们人类原本的生活,这种变化,人类进化速度远远不能适应,于是人们通过另一套科技手段还原原生态:制造负离子空气,录制沙滩和森林的声音,用壁画、人造景观、假花装点厅堂,用跑步机代替林荫小路锻炼身体,制造人造草坪打室内高尔夫球。欺人的感官,欺不了人的身体,现代城市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不无关系。公平心人人都有,但是公平自古就没有,这个社会本身就是竞争的社会,公平只是人们的梦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追求。只不过在不同时代,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不同。在原始社会,分工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奴隶社会,人权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封建社会,土地拥有权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知识获取权不公平,财富分配权不公平;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拥有权和分配权不公平,社会发言权不公平;社会主义社会,企业地位不公平,信息获取权不公平。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程度降低,表面的不公平减少,但实质的不公平并没有根本得到解决。有些人拥有智能化机器而另一些人没有,这又形成了不公平,不公平造成的一系列竞争力差异和社会分配差异逐渐拉大。信息社会,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对人们的知识水平需求逐渐增高。解放前能够识字就是秀才,就成为知识分子;七十年代生人能够考上大学就属于高学历,能够谋取一个很好的工作职务;90后硕士、博士满街跑,找份工作不仅要高学历还要高能力,不是海归就不被人重视,再往后,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知识的高更新率,在职学习,不断进修、充电、更新。这给人们的大脑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过去从小学到成年学习时间十年左右,现在达到二十年,不仅早教盛行,而且课本低龄化:大学的知识移到中学,中学的知识移到小学,小学的知识移到幼儿园,幼儿园的知识移到胎教,无形中增加大脑学习负担。照此发展下去,人脑真的要爆炸了。另一个趋势是人脑思维活动外包。能够网络上查到的就不用去记;能够电脑打字就不用手写;能够计算机计算的就不用心算。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最终人们会把几乎所有思维活动交给之智能机器,人们就是一个不劳而获、发号司令、坐拥其成的废人。是机器超越了人类,而不是人类退化了,这是机器智能化让人类产生的窘境。机器智能化的确会阶段性地产生就业问题,但是这种问题也随着机器的产出和人们就业定位的改变而消除。工业化使得很多工人失业,但是这些工人并没有饿死,反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富士康用100万台机器人生产代替民工,民工并没有饿死,而是寻求其他工作营生;地铁使公交司机失业,公交司机并没有饿死,而是转为其他行

围棋博弈的人机大战,以机器的获胜而落下帷幕,而人工智能的利弊,再度引发了争议,有关人工智能利弊分析的作文。但我想的更多的是,科技背后的那份渐行渐远的人文情怀。围棋对弈,被列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而今,当人类与一个冰冷的机器,只争技术的优劣,只论智商的高下时,那份弈棋时的淡泊宁静的心境,那份“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情怀,又该置于何地?科技的发达,让通讯变得便捷,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优美诗句,很少能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情谊万钧。科技的进步,让农耕变得机械化,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能吟诵出“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辞章,很少能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苦楚。科技的演变,让社交变得多元,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唱出“对影成三人”的独处情怀,很少能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至情专一。正如木心先生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科技带给我们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将我们原本质朴、美好的那份生活味道、人文的情怀稀释很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智能崛起引发担忧,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人工智能发展的利弊分析,希望能帮到你。人工智能的利弊分析 据报道,对于机器人的崛起,专家们曾发出警告,“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力可能致使人口冗余”,他们担心“这种超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人类的驾驭能力,”如今,一些人表示担忧,若人工智能继续进化,我们会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丧失存在感,甚至会被“终结者”们赶尽杀绝。但事实上,这些恐惧与两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机械化和蒸汽机发展的讨论如出一辙,那时,人们针对机器威胁展开一场名为“机器问题”的讨论。而现在,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 辩论 正在悄然兴起。 诞生初期,人工智能技术(AI)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AI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或者“深度”)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微博)搜索、Facebook的自动图片标记功能、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会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机器问题”和解决方案 启示人们最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会破开牢笼,变得邪恶而不可控。早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时,人机矛盾已经出现,现在的矛盾不过是披上了人工智能的新外衣,人类的焦虑依旧,《科学怪人》及此后类似的文学作品都是这种担忧的映射。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它们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务。想在智商上战胜人类,AI还差得远呢。此外,AI是否真能超越人类还未可知。名为安德鲁的AI研究人员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无异于在火星殖民还未实现时就担心人口膨胀的问题。在“机器问题”上,人们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失业恐惧由来已久。“科技性失业”的恐慌在20世纪60年代(公司开始安装计算机和使用机器人)和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上市)都曾弥漫开来,似乎大规模的自动化办公马上就要到来,让人类下岗。 但事实上,每一次恐慌之后,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多于它杀死的过时职位,我们需要更多人从事全新的工作。举例来说,ATM机替代了一些银行柜员,为银行设立分行节约了成本,让雇员进入了机器不能做的销售和客服领域。同样地,电子商务的出现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间。而在办公中引进电脑则不是为了取代员工的位置,员工习得新技能后,会成为电脑的辅助。尽管此前曾有报道称,未来10年或20年间,美国47%的岗位将面临自动化,但是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一数值恐怕连10%都不到。 尽管短期内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会被全新职位出现的长期影响完全抵消且带来更大的好处,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 经验 表明,转变的过程极其痛苦。从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经济的增长需要几百年,而从显著的收入变化上来看只需几十年。人口从乡村大量涌入城市工厂,在当时的欧洲引发动荡。各国政府花费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构建新的 教育 和福利体系适应这种转变。 这一次的转变似乎更为迅速,当前科技传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得益于技术的辅助,高技术工作者的薪资会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正在不断加深。这给用人公司和政府带来了两大挑战:如何帮助工作者学习掌握新技能;如何让后代做好准备,在满世界都是人工智能的社会求得工作机会。 聪明的回应 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的需求产生变化,工作者必须适应这种转变。这意味着要调整教育和训练模式,使其足够灵活,从而快速、高效地教授全新的技能。终生学习和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线学习和电子游戏式的仿真模拟会更加普遍。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计算机 学习计划 ,依照工作者技能差距提供新技术培训机会。 此外,社会交往技能也会变得更加重要。由于工作岗位的更迭变快,技术革新的脚步也逐渐加快,人类的工作年限越来越长,社交技能成了社会的基石。它能在人工智能主导的社会保持人类的优势,帮助人类完成基于情感和人际往来的工作,这是机器无法拥有的优越性。 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担忧也催生了人们对“安全网”的渴望,有了它普通人就能免受劳动力市场动乱影响。一些人认为应该革新福利系统,让每个人都享有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但是在没有充足证据表明技术革命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锐减的形势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反之,各国应该学习丹麦的“灵活安全系统”制度,让企业裁员更加容易,但是在被裁员的职工接受再培训和再求职期间提供保障。这种制度下,福利、养老金、医保等应该跟随个体本身,而不是与职员身份挂钩。 尽管技术快速进步,工业时代的教育和福利系统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相关制度也不够灵活。革新势在必行,决策者必须行动起来,否则当前福利系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19世纪40年代,约翰·穆勒写道,“没有什么比立法者对这类人的照顾更为正当了”,他们的生活被技术的发展所累。在蒸汽时代,这是真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同样也是。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区别 人工智能,这无疑是需要大数据来支撑的。主要是识别类、感应器方面的。就好比说语言翻译,以前是每个单词的翻译,随着搜索引擎的崛起,人们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发到了网上,然后搜索引擎蜘蛛网抓取下来,就成了一些例句,例句再经过语言的拼凑,电脑语法的组织,选出最佳的表述,这样就得出了翻译的语句,如果需要再人工智能一点,那就加上我们的语音识别与语音朗读(这一切语音的来源也都来自于大数据一点一点的取得的)。这就是我们的人工智能。 机器人,所需的条件基本就是人工智能+物理外壳,最基本的就是所说到的扫地机器人。如果想要变成终结者那样的机器人,那当然得具备有各种识别,各种感应器,我来预见一下,如果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发展,首先会用到哪些公司的识别系统吧。 语音识别,讯飞科大 物体识别,百度识图 人脸识别,阿里巴巴 视频识别,迅雷公司等等的各种识别,再加上温度感应,距离感应方向感应等等,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个脑袋,我想如果中国可以,应该会是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大脑吧。 一个是系统,靠算法实现,另外一个是实体,也依靠一些内置的程序进行设定好内容交流。机器人不过是人工智能的一个载体,人工智能笼统来说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之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还是弱人工智能,智能专注于某一领域,比如51AI房地产人工智能客服回答数据库中的问题,当然随着数据库内容丰富,回答的准确率也会进一步提升。想特斯拉的无人驾驶也是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根据路况,速度等参数快速的做出决定。未来有一天强人工智能会与我们看到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一样,用于判断、情感、超强学习能力,但是不知道这种强人工智能在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 机器人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弊端 (1)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必然带来大规模的失业。很多人必然被机器人所取代。而大规模的失业,一则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二则必然使需求下降,千千万万的企业不得不破产。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CoryDoctorow)在BoingBoing网站上写道:“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机器人提高生产力带来的好处应该归功于机器人所有者,那么我们肯定会迎来这样的未来:没有足够多的机器人所有者会购买机器人制造的所有东西。” (2)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是对人类的一次大淘汰。机器人对人类的大淘汰,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引发核大战,那将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可能因此而灭亡。 (3)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必将引发空前的人才争夺战。谁拥有的各类一流人才数量多质量高,谁就能赢得最后胜利。 (4)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兵团。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机器人兵团将给很多人带来灾难。与之同时,也必将出现反机器人军队(兵团)。人类社会及一切事物就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 猜你喜欢: 1.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作文 2. 有关人工智能利弊的英语作文 3. 关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的作文 4. 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论文 5.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论文 6. 人工智能利弊作文 7. 人工智能利弊的论文 8. 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论文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论文3000字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文章,供大家阅览!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文章

对于人工智能问题,我们应该辩证认识。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会给我们带来好处。首先,在生产领域,人的各种能力都已被效率更高且成本低廉的机器及人工智能实体代替,劳动力将大大被解放。其次,我们的环境问题将会被改善,较少的资源将会满足更大的需求。第三,人工智能将会大大增强人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会给人类带来挑战。第一,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做各种事情,那人类失业率就无限增高,人类就无依靠可生存。第二,人工智能如果被坏人利用在犯罪上,那么人类将陷入恐慌。第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利用人工智能,反而被人工智能控制与利用,那么人类将走向灭亡。

We should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to the proble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one h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bring us benefits. First of all,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people have been more efficient and low-cost machines and entity instea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 will greatly liberated. Second, our environment will be improved, fewer resources will meet the greater demand. Third,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 mankind know the wor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challenge it brings to mankind. Firs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do all sorts of things instead of humans, the human higher unemployment rate is unlimited, human beings have no rely on to survive. Second, if you are bad people 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crime, then human will be panic. Third, if we can't control very well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then humans will end

人工智能离我们有多近

人工智能到底离我们有多近?50年也许太夸张,只是“科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项合理的耸人听闻”。不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也许“一切皆有可能”呢。

被美国主流商业报刊《Inc》称为“爱迪生的合法继承人”的科学家库兹韦尔,近期发布了自己的推算:“在2045年,人工智能(AI)将超越人类大脑,从而导致社会剧烈转型,跨入高智能机器时代。”

和他持有相同想法的人还有美国“生存研究实验室”创始人波林,他期望让实验室的机器“人”们充分享受其“天赋的权利”,他一直试图让他手下的机械生物们“自治”,也就是把控制权主动交给机器。这是波林“尊敬它们的方式”。

人类向自己的创造物低头,被人工智能统治甚至奴役,这样的忧虑早已出现在众多的影视作品或者是科幻类小说中。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幻想”成为现实。科学家们对创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时间猜测也越来越短。

在库兹韦尔的预测下,类似电影《钢铁侠》中托尼的管家贾维斯那样无所不能的智能机器人在50年后也许就会走出荧幕,成为一些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当然,吸尘器可以绕过楼梯自己清洁房屋、专业机器人在修车厂独立完成复杂的汽车修复工作……这可能是50年后随处可见的场景。

更有甚者,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佩德罗·多明戈斯在公开场合表示,一个有血有肉的医生和一个人工智能系统之间,两者选择其一来做出疾病诊断,他更乐意把自己的生命押注到人工智能系统上。他说,“我愿相信机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相当一部分哲学科学家对人工智能持否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电脑超越人脑的理论是天方夜谭。他们认为,电脑与其他任何传递信号的机械没有本质区别——水流其实也能制造出有运算功能的机器,难道因为电流跑得更快些,就让机器们学会了“理解”吗?

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先驱马文·闵斯基用“容易的事都很难”来总结人工智能领域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需要超高智商的事情,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得又快又好,而许多稚子可为之事,人工智能却不可为。比如,产生哪怕一小点自己的思维意识。

2010年世界诞生了首款能产生并表达感情的机器Nao,更深层次地发掘了人机交互,不过当今的技术让“他”只能停留在一种类似人的性格上——通过设置某种特殊的电脑程序使机器人学会主人的情感、喜好,增进人类对它的信赖度。

说到底,Nao与一般机器的区别,仅在于模仿技巧的高低优劣上。

被称为“坐在距离人工智能领导者三排远”的罗杰·彭罗斯认为,机械与生命体的重叠确实在逐年增加,但电脑们目前还都是没头脑。

人工智能到底离我们有多近?50年也许太夸张,只是“科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项合理的耸人听闻”。不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也许“一切皆有可能”呢。

1.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作文

2.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论文

3.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的论文

4. 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论文

5. 有关人工智能利弊的英语作文

6.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作文

7. 人工智能的利弊论文

8. 人工智能利弊的论文

人工智能利弊共存

据报道,对于机器人的崛起,专家们曾发出警告,“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力可能致使人口冗余”,他们担心“这种超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人类的驾驭能力,”如今,一些人表示担忧,如果人工智能继续进化,我们会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丧失存在感,甚至会被“终结者”们赶尽杀绝。但事实上,这些恐惧与两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机械化和蒸汽机发展的讨论如出一辙,那时,人们针对机器威胁展开一场名为“机器问题”的讨论。而现在,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辩论正在悄然兴起。

诞生初期,人工智能技术(AI)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AI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或者“深度”)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搜索、Facebook的自动图片标记功能、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会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机器问题”和解决方案

启示人们最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会破开牢笼,变得邪-恶而不可控。早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时,人机矛盾已经出现,现在的矛盾不过是披上了人工智能的新外衣,人类的焦虑依旧,《科学怪人》及此后类似的文学作品都是这种担忧的映射。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它们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务。想在智商上战胜人类,AI还差得远呢。此外,AI是否真能超越人类还未可知。名为安德鲁的AI研究人员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无异于在火星殖民还未实现时就担心人口膨胀的问题。在“机器问题”上,人们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失业恐惧由来已久。“科技性失业”的恐慌在20世纪60年代(公司开始安装计算机和使用机器人)和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上市)都曾弥漫开来,似乎大规模的自动化办公马上就要到来,让人类下岗。

但事实上,每一次恐慌之后,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多于它杀死的过时职位,我们需要更多人从事全新的工作。举例来说,ATM机替代了一些银行柜员,为银行设立分行节约了成本,让雇员进入了机器不能做的销售和客服领域。同样地,电子商务的出现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间。而在办公中引进电脑则不是为了取代员工的位置,员工习得新技能后,会成为电脑的辅助。尽管此前曾有报道称,未来10年或20年间,美国47%的岗位将面临自动化,但是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一数值恐怕连10%都不到。

尽管短期内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会被全新职位出现的长期影响完全抵消且带来更大的好处,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经验表明,转变的过程极其痛苦。从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经济的增长需要几百年,而从显著的收入变化上来看只需几十年。人口从乡村大量涌入城市工厂,在当时的欧洲引发动荡。各国政府花费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构建新的教育和福利体系适应这种转变。

这一次的转变似乎更为迅速,当前科技传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得益于技术的辅助,高技术工作者的薪资会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正在不断加深。这给用人公司和政府带来了两大挑战:如何帮助工作者学习掌握新技能;如何让后代做好准备,在满世界都是人工智能的社会求得工作机会。

聪明的回应

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的需求产生变化,工作者必须适应这种转变。这意味着要调整教育和训练模式,使其足够灵活,从而快速、高效地教授全新的技能。终生学习和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线学习和电子游戏式的仿真模拟会更加普遍。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计算机学习计划,依照工作者技能差距提供新技术培训机会。

此外,社会交往技能也会变得更加重要。由于工作岗位的更迭变快,技术革新的脚步也逐渐加快,人类的工作年限越来越长,社交技能成了社会的基石。它能在人工智能主导的社会保持人类的优势,帮助人类完成基于情感和人际往来的工作,这是机器无法拥有的优越性。

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担忧也催生了人们对“安”的渴望,有了它普通人就能免受劳动力市场动-乱影响。一些人认为应该革新福利系统,让每个人都享有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但是在没有充足证据表明技术革命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锐减的形势下,这种做法并不可龋反之,各国应该学习丹麦的“灵活安全系统”制度,让企业裁员更加容易,但是在被裁员的职工接受再培训和再求职期间提供保障。这种制度下,福利、养老金、医保等应该跟随个体本身,而不是与职员身份挂钩。

尽管技术快速进步,工业时代的教育和福利系统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相关制度也不够灵活。革新势在必行,决策者必须行动起来,否则当前福利系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19世纪40年代,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英国经济学家)写道,“没有什么比立法者对这类人的照顾更为正当了”,他们的生活被技术的发展所累。在蒸汽时代,这是真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同样也是。

【篇二】

围棋博弈的人机大战,以机器的获胜而落下帷幕,而人工智能的利弊,再度引发了争议。但我想的更多的是,科技背后的那份渐行渐远的人文情怀。

围棋对弈,被列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而今,当人类与一个冰冷的机器,只争技术的优劣,只论智商的高下时,那份弈棋时的淡泊宁静的心境,那份“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情怀,又该置于何地?

科技的发达,让通讯变得便捷,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优美诗句,很少能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情谊万钧。

科技的进步,让农耕变得机械化,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能吟诵出“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辞章,很少能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苦楚。

科技的演变,让社交变得多元,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唱出“对影成三人”的独处情怀,很少能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至情专一。

正如木心先生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科技带给我们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将我们原本质朴、美好的那份生活味道、人文的情怀稀释很多!

因此,让科技拥有人文的情怀,回归如璞玉般的美好生活,才是正途。

我国古代,那些璨如星辰的科技巨擘,无一不是既有科技头脑又有人文情怀。

东汉“科圣”张衡,“通五经,贯六艺,拟作《二京赋》,精思傅会,”文采斐然。但同时,他又“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发明浑天和地动两仪器,且著有多部科学著作。

张衡的科技发明,就是插上了人文情怀的翅膀,才飞的更高更远!

众所周知,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拥有超人的科学头脑,还同时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他擅长钢琴和小提琴演奏。他曾坦言,是音乐这位欢乐女神为他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是音乐让科学更美丽与和-谐。

无独有偶,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也曾说过:“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可以窥见,古往今来,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人类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力量。如果人类是飞翔的鸟儿,那么科技和人文就是一对,彼此依托的翅膀,缺了谁,都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唯有科技的理性,人类会变得坚硬、冷漠、可憎;唯有人文的欢乐,人类会变得软弱、迷乱、醉生梦死。

让科技拥有人文情怀,人类才会走得更远、更久、更好!

放下手机,拿起书籍,在翰墨馨香、书册函影中,与智慧交流;

关掉空调,走出户外,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中,与自然对话;

停驻汽车,迈出脚步,在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中,与大地亲近;

【篇三】

人工智能的曙光

强大的电脑科技将重新规划人类的未来,但如何才能确保其带来的好处会多于危险呢?

“世上真的有上帝吗?”科学家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现在有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电脑回答。话毕,一道电光闪过它的电源插头――人们再也关不掉它了。

这是斯蒂芬・霍金在出席脱口秀时阐述的一则“恐怖故事”,而在前不久的伦敦“谷歌时代精神”大会上,霍金平静地描述了人类的命运:“在未来100年内,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将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

斯蒂芬・霍金警示道:“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为让人类征途画上句号。”特斯拉汽车公司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伊隆・马斯克则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威胁。持有同样看法的还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今年年初,他们都在在一封提倡控制人工智能发展的公开信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人们害怕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反客为主成为自己的主宰,或是刽子手――虽然这种观点还很新,但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趋势。毕竟,这是由的宇宙论者,硅谷企业家以及微软的创始人,可能还是卢德派分子(强烈反对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者)提出的,而这一观点也被用来反对诸如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对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巨大投资。随着超级电脑的日益普及,机器人在各个战场的无往不胜,只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定义在科学领域就显得太自欺欺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担心什么?

你教我语言以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电脑现在能做什么,以及它们未来可能能做什么。得益于加工工艺的发展以及越来越丰富的数码数据,人工智能的能力得到了爆炸性增长。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以及摄入大量的数据,如今的“深度学习”系统可以教会他们自己完成诸多任务。从图形识别到翻译,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和人类做的一样好。结局就是,那些需要动脑完成的游戏,如“青蛙过河”,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解决。2014年由Facebook公司推出的DeepFace演算系统,就可以从图片中识别出人脸,识别率高达97%。

尤为关键的是,这项能力是有特定用途的。如今的人工智能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数值计算来伪装成“智能”,而不是像人类的思想一样是在自主地思考,或是出于对某物的兴趣和渴望进行思考。现在的电脑智能尚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灵活的推测判断的能力。

不过,人工智能已有足够的力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它可以与人类互补,从而增强人类的能力。就拿国际象棋来说,电脑现在已经玩得比任何人都好,虽然世界顶尖的国际象棋大师并不是机器,但被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称为“半人马”的就是混合着人类与演算程序的队伍。这样一种集成形态会逐渐成为人机追逐赛的常态: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标记癌症;智能手机中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将互联网带给数百万发展中国家的文盲人群;数字助理会对学术研究提出有用的假说;图像分类系统让可穿戴电脑将真实世界的有用信息直观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短期来看,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乐观的。比如,人工智能又唤醒了机械设备对于国家安全的作用。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主国家,这种可以监视上亿个场景,并且可以通过人脸或声音从人群中识别出每一个市民的能力,都会对民众自由构成重大的威胁。

即使整个社会都能从人工智能那儿得到巨大的好处,仍会有许多个人遭受损失。曾经,做着如今电脑们做的活儿的是苦工们,而且大多是女性:她们为自己的上司们做着无尽的计算工作。而就像现在电脑替代了她们一样,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整个白领阶层都丢了工作。当然,更多的教育和训练会有所帮助,而借助人工智能产生的财富也会被用于创造新的工作,不过工人们注定会失去位置。

监视手段和混乱并不是霍金、马斯克和盖茨所担心的,也不是好莱坞近期密集推出未来人工智能电影的原因。他们所担心的是更长远、更具启示的问题:这些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能力的机器人们会最终与人类作对。

不过,离这样的人工智能出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实际上它们可能根本不会被创造出来。即使对大脑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研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哲学家们仍旧无法理解大脑是由什么构成的,或者它是什么。

我知道如何诅咒

不过即使霍金认为人工智能很有希望将实现,对于科学家们而言这仍是仍重而道远,必须小心谨慎地进行规划。其实这一过程比看上去要容易,尤其是人类已经创造出了有着超人能力和没有共同利益的自治实体,并且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政府官僚、市场以及军队都可以完成独立的、无组织的人类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些团体都如人工智能一样,可以自主运作,承担自己的生活,以及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管辖,它们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这些相似点应该能够安抚人们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恐惧,而这同时也为科学家如何安全地开发人工智能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就如同军队需要平民的监督,市场需要被调节,以及政府需要公开化和透明化一样,人工智能系统也需要公开检验。而由于在设计系统时不可能预见到所有的情况及应对方法,所以该系统也一定要有一个关闭按钮。这些措施也能在不妨碍人工智能系统开发的同时有效地约束它。从核武器到交通规则,人类有能力用巧妙的技术和合法的约束控制这些强大的科技革新。

“人类最终会创造出一种自主的非人类的智能”这一观点就像幽灵一样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这实在是太特别了,让人们不断地为其争论。是的,这里危机重重,不过这也不能掩盖,人工智能的曙光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滴滴滴”偌大的实验室中,一位科学家正全神贯注得对着冰冷的机器计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立志要在如今这个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研发出最伟大的人工智能。 “呼”长吁一口气,完成一天的工作后,科学家躺在沙发上,享受着机器人的按摩,渐渐进入了梦中。不知睡了多久,科学家徐徐起来,揉了揉隐隐作痛的头,这位科学家总算决定放松一下,便换了一身行头,无所事事地漫步在街头。 大街上,四周的建筑很干净,毒辣的阳光照在地上,显得格外刺眼。城市的上空一只鸟也没有,显得死气沉沉,科学家有点受不了这样压抑的气氛,便转身走进了一家餐厅。餐厅也很干净,周围的人们有说有笑,大厅中央的机器人一直保持着人性化的微笑,尽管显得有些僵硬。但不得不说,这里的环境真的很好——端菜的机器人在给你上菜之后还会有礼貌的鞠个躬;地上如果弄脏了很快就会有机器人打扫,甚至连你走路的时候又能听到一个声音一字一顿地提醒您:“小——心——路——滑.”如此贴心的服务,这么高的效率,不久之后这个世界的人们应该都能享受到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科学家这样想这,嘴角都不知不觉得翘了起来。 正当科学家惬意的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刻时,外面一个看上去瘦弱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衣衫有点脏乱的青年正熟练地翻着装食物残渣的桶。这位科学家有点纳闷,这么年轻的人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才沦落到这地步,好奇心驱使这科学家跟着这位青年来到他,不,应该是他们的住处,阴暗的空间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墙角还有几张蜘蛛网,空气中弥漫着腐败的气味,这让科学家皱了皱眉。而这时,屋里的人十分好奇的望着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最终还是屋子的主人们率先打破了这种沉默,说:“你也是难民吗?“ ”难民?“对于这个名词,在科学家的记忆中,这是只属于很久很久以前的词,对于现在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还会有难民? ”恩,到我们这儿的全是被i被机器人那些人工智能淘汰的人,我以前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结果被机器人淘汰了,后来每一行都有机器人工作,我和许多人都失去了工作, 也没有收入。“说到这,那人的脸上也露出黯然的神情。 一位中年人补充道:”我曾经是一个老板,后来将自己的财物交给人工智能管理,最后不知怎么,人工智能失去了控制,让我最后破产...? ...... 听到了这些,科学家许久

人体工程学论文

人体工程学论文

导语:人体工程学又叫人类工学或人类工程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体工程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摘 要: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与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物理学、建筑材料学密切相关,同时,也涉及到公共设施、材料与性能、工艺美术、绿化、造园艺术领域。景观设计是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于是室内外环境设计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如何把握人对空间环境的心理、感触、尺度并以此来指导空间设计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就成了景观设计领域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功能;景观设计;人体工程学;

一、人体工程学的概念及发展

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原出希腊文Ergos,即工作、劳动和nomes即规律,也就是探讨人们劳动、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这门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才开始有了系统的研究。在我国也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据西汉文献记载,在制造兵器时,要考虑大小合手、长短适中。明代家具设计为了使人触感舒适,椅子的靠背做成适合人体脊柱弯曲的曲线,棱角做成钝圆型,椅角做成圆柱塑,这些都融进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体工程学思想。这就说明人体工程学原本就是研究人在适度的劳动中用力规律的一门学科。我国将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的。

人体工程学是建立在技术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的交叉点上, 它利用解剖学、人体测量学及生物物理学等研究成果来研究人在生存环境中可能拥有的功能, 以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与劳动条件, 保证劳动的效率和安全, 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人体工程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体工程学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 运用人体工程学可以密切环境与人的关系, 通过对人体特征及活动规律的深入研究, 可以加强环境的有效利用, 使环境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二)使功能得以量化

在以往的设计中, 对于功能问题多凭经验而缺少科学的根据, 而运用人体工程学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通过有效地功能价值分析, 减少了设计的盲目性。解决该问题包括人在环境的运动状态的功能组织原则、排列原则和使用频度等1

(三)为环境空间质量提供可靠保证

人的生理结构及特征、生活内容及性质、活动规律及范围是决定室内外空间的性质、尺度、形状的重要因素。而人体工程学提出了舒适带的理论, 使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生理条件, 并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这其中包括空气成分、气象条件、光辐射及其声波、磁场温度、湿度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四)提供适应人感觉的环境条件

人的感觉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和一定的限度, 人体工程学就是从一般规律着手研究其特性、共性而制定的原则。对于任何一件家用电器特别是视听设备系统, 它的质量效果除本身技术质量以外, 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它所在空间适应人体工程学的程。

1、视觉系统

环境对人所产生的作用, 绝大多数是通过人的视觉实现。掌握人体工程学可以正确地运动用光学原理来保护人的视力, 了解人的生理结构、视觉特征与视野范围可以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途径, 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2、听觉系统

人耳作为听觉系统包括两种功能, 一是获得声音功能, 二是寻求平衡与确立位置的功能。人体工程学主要运用声学原理进行研究人耳与声音的关系、听觉效果以及噪声对人的危害等。

3、嗅觉、味觉与触觉系统

嗅觉、味觉及触觉方面的效果对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予地重视, 正确对待,这也是用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客观需要。

三、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

景观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是人体工程学在空间设计中的有效利用,是研究人体工程学与空间条件之间正确、合理的关系,以取得最高生活机能效率。空间设计是为人造物,.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环境。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景观设计的研究重心也应该放置在人上面。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由运动器官、感觉器官、消化器官、大脑等共同构成。人的身体有一定的尺度,活动能力更有一定的限度,无论是采取坐、立、卧、行中的哪一个活动,都有一定的限度和方式,因此,对于与活动有关的空间计划和设施器物等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人的形体特征、动作特性和体能极限等人体因素,使活动效率提高到最大程度,身体疲劳降低到最小程度,并使人承受一定的负荷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同时,还要考虑人的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的温度、湿度、噪音、光线和气味等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体的活动能力和活动效率。此外,年龄、性别、个体、体质和智能等个人差异和民族差别,地域特征以及经济技术指标,都是值得考虑的设计因素。

四、《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创造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的室外环境的学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体工程学和景观设计在思想和内容上有很多的共同点(都是研究人和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是环境的主角,环境是人的环境,人的一切活动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因此《人体工程学》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极其重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是其根本,对空间的研究是如何强调科学性和艺术性,如何为人服务,而《人体工程学》根据人体测量数据,从人的尺度,行为空间(动作域),生理空间以及知觉空间等,确定各种不同的功能空间的划分和尺寸,使空间更有利于人们的活动,为确定人们在室外活动所需空间范围提供主要依据。

其次,设施与环境在景观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很重要的地位,对室外环境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其形体、尺度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设施与陈设的使用范围也要求由人体工程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景观设计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室外环境包括气温与气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振动环境、气味环境等,它们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巨大,是环境艺术设计探讨的重要问题,人体工程学正为室外环境的设计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总之,在景观设计中不论是整体规划还是细节处理,都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都以创造人的使用方便和舒适为目的,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无疑需要人体工程学提供准确的设计航标。

五、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环境心理

人在室外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1、领域性与人际关系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室外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印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臣离、公众距离。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私密性则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外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人们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二)景观设计中色彩与环境心理的应用

人们总是最先用视觉来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也影响着人的情绪和工作生活效率研究发现,人置身予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l 至2 度,脉搏每分钟减少4 至8 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

(三)光影与环境心理的关系

现代室外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政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衬托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赋予材料更动人的表情。由于光的功能是多元化的,现代室外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创造某种环境气氛、制造某种情调、实现特定构思的环境设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消费。例如通过灯光与环境的结合设计出不同的功能空间,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改变了环境的固有色给人的视觉带来协调性,划分且营造出一个优雅的环境氛围,使人对空间产生无限的遐想。

综合上述的分析,掌握人体工程学不仅能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些依据和方法, 更主要的是使我们对待设计的理念产生了质的改变。设计不是想当然的行为, 知其然, 更应知其所以然。

景观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借助人体测量资料设计室外动态空间的可行性,并作为空间计划和活动设备的根据;另一方面凭借运动与感觉、生理和心理的研究资料作为环境条件设计的可靠标准,并作为环境设计的根据,再以这两方面为参照,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范围内,设计出有效使用面积最大、单位造价最低、资源消耗最少、人与环境最和谐的室外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友军,刘岚.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华章,.

人体工程学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有着重要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出现,真正体现了我们对生活、工作、以及一些其他的方面的追求和向往;而人体工程学也真正的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的专业是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那么人体工程学与我们专业的相关性就更加的明显了。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必须依据、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室内设计与装潢更是如此;所以,由此可见,人体工程学是我们这个专业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我们必须对人体工程学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做出好的,精彩的,更加满足符合人体的设计。现在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学习这门课程,从而理解我们人体的结构与其需要的具体的设计,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精进我们的专业技能。现在我通过这篇论文,简单的陈述人体工程学与我们的生活,学习,专业的关系,以及我的一些个人的感受,希望通过这些,加深我对人体工程学的理解,深一步理解并学会付诸于实际设计之中。 摘要-人体工程学是我们专业上一门基础课程,学习了它,我们理解了设计的一些基本的设计知识,尤其对我们的专业知识更是至关重要的,课程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我们陈述讲解了人体工程学的知识,现在我就我所学习到的知识,结合人体工程学与专业的关系讲述我的理解,以及人体工程学的具体的意义。 人体工程学是我们专业课,是我们必须学习并且学会的课程,从这门课程中我们必须理解,明白,并且深切的感悟出人体工程学的真正含义和与我们专业,家具设计的相关性。这门课程对我们专业课的学习和学好提供了深刻的保证和前提,使我们在设计方面提前得到了启迪和发展,使我们对我们的专业的认识也加深了一步,给我们在理解人是专业上有了电灯照明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感叹它的力量和伟大作用。下面我就现在学习的人体工程学知识与我们的专业的关系以及它对我们专业的影响、意义做简单的介绍和分析、理解,并阐述自身的认识和感受。 满意请采纳

什么人体工程学,简直就是瞎捭,其实就是手感好,用着方便,就这么简单,你想买个好鼠标,其实也没什么难买的,只要看看手感好不好就行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