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绿色铸造材料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绿色铸造材料研究现状论文

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零件或毛坯)的工艺过程。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铸造生产的毛坯成本低廉,对于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同时它的适应性较广,且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但铸造生产所需的材料(如金属、木材、燃料、造型材料等)和设备(如冶金炉、混砂机、造型机、造芯机、落砂机、抛丸机等)较多,且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而污染环境。 铸造是人类掌握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公元前32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铜青蛙铸件。公元前13~前10世纪之间,中国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时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商代的重875千克的司母戊方鼎、战国的曾侯乙尊盘和西汉的透光镜等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早期的铸造受陶器的影响较大,铸件大多为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较浓。公元前513年,中国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鼎(约270千克重)。公元8世纪前后,欧洲开始生产铸铁件。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先后开发出球墨铸铁,可锻铸铁,超低碳不锈钢以及铝铜、铝硅、铝镁合金,钛基、镍基合金等铸造金属材料,并发明了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的新工艺。50年代以后,出现了湿砂高压造型,化学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负压造型以及其他特种铸造、抛丸清理等新工艺。 铸造种类很多,按造型方法习惯上分为:①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②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铸造车间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铸造工艺通常包括: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铸造生产的统计过程控制摘要:本文讨论统计过程控制和数据收集带来的好处,它们能够提高各种铸件的质量和降低成本。许多人错误地认为SPC实施困难,既费时、费力和费钱又回报得益不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SPC和数据收集的实施很容易,而且回报远远超过投资。本文将提供经验判断对质量的影响,并与采用统计方法作比较。本文将回顾SPC的历史和基本原理,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确定最适合每个工序运作的方法。本文还探索可用的简单有效的实施方法,以及提高数据收集过程自动化和效率的基本途径。关键词:SPC,过程控制,质量,数据收集,铸造生产1 前言面对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质量既是确定的又是有差异的。说它是确定的,因为任何人不能为客户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将很快从业界消失。但是,质量同样能够让你从竞争对手区分开。结构良好和实施质量管理系统可降低返修量和废品,达到节约成本和得到更低报价。对铸造企业来说,这就需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质量和实现质量的最佳方法。2 旧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旧的质量控制方法对许多铸造企业来说,质量可简单地用以下方式表示(以熔化为例):1)按工序制造过程产品(配料、熔化铁水);2)检查产品缺陷(化验);3)需要时返工(一次成分不合格,调整);4)检验返工产品(重复化验);5)进入下一工序(浇注);6) 回到第一步,重复操作第1到第5步。这种方式可认为是质量控制的“检验法”。对于利用这种最基本的质量控制系统的企业来说,它们以昂贵的费用:“检验”产品质量,但无助于改正引起产品缺陷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是采用收集基本缺陷数据的方式,这是一种主要将缺陷的产生推回到操作人员的做法。这种错误概念来自认为操作人员通常是产生质量问题的起因。它不能找到产生缺陷的真正原因,而只在缺陷已经产生之后才检验出质量不好的产品,即事后把关。这种方式同样非常依赖于本身就缺少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经验判断。经验判断经常会让漏检的缺陷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果在组芯中或下芯时发现砂芯缺陷,则返工成本更可观,此时组合砂芯可能要额外的拆卸更换有缺陷的砂芯。更糟糕的是不合格的铸件产品可能引起汽车零部件使用寿命缩短,并失去良好的客户信誉。无论在哪里检验出缺陷,返修和报废的材料都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更好的方法是采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法实时监控在铸造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铸件缺陷的关键工序。这里含有用于预防代替检验的概念,并且减少对经验判断的依赖。经验仍然在总体质量方法中起作用,有助于在FEMA分析中由现有过程导致的一贯性缺陷。这使得过程控制首先注意到最能够实施“防犯于未然”的区域,最终检验员不再是查找缺陷的“警察”,而变为帮助工作人员防止缺陷发生的同事。这种方法同样考虑到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机、料、法和环境,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人只是过程中众多资源之一。这个方法把防止不良质量放在首位,以便减少废品和浪费,最终达到生产率和收益的增加。3 工业与质量历史回顾19世纪初期,美国工业正在寻找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但没有想到质量对这种关系的冲击力。此时最广泛采用的是1911年泰勒(Fredrick Taylor)在他的著作《科学管理的原理》中提及的技巧。作为一名工业工程师和顾问,他以顾问身份服务于早期的工业家,如亨利•福特等人。他不断寻求提高机器和工人工作效率的方法,他使用的基本假定是大部分工人又笨又懒,金钱是他们主要的动力来源,因而在工人与管理之间应有严格的区分。他观察到工人会放慢他们的作业,害怕工作太有效而变成失业。他相信可以利用工人以金钱作为工作的动力来克服他们的惧怕和提高生产率。基于这种信念,他创立了“计件”工资制,对工人支付定量生产件数的基本工资,对超过定量的生产件数付给额外奖金。现今还有一部分行业使用这种体制。工人被当作机器,他们很快变得疏远和不满足。产品的生产主要根据数据量而不是质量,管理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到19世纪20年代,得益于休哈特(Walter Schewart)博士的工作和努力,质量变成公司降低成本的整体计划的组成部分。他作为西方电气公司工程部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统计过程控制之父。在1924年他计划了一种抽样图表,“设计用来指示在给定类型的缺陷部件中观察到的变化百分比,这是很有意义的,亦即指出对产品是否满意”。他认为产生缺陷的原因可分为“偶然原因”(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可预测的变化,现在经常称为“普遍原因”)和“异常原因”(由特殊的不可预测的原因或事件引起的变化,现在经常称为“特殊原因”)。据此应该着重研究和消除异常原因,以便改进质量,但不必浪费资源去解决对整个过程和生产质量影响不大的偶然原因。这种方法亦可用来确定某一工序的固有能力,此时“控制界限”可作为一个工序的合格率的控制线。当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将休哈特的概念付诸实施时,他的方法使几项废品降低了50%,和节省西方电气公司几百万美元的开销和材料。利用他的统计技术证明通过质量改进能够节约成本和增加利润,并且引起许多大型工业公司的注意。管理部门开始认识到人不能生产出工序所允许的更多的产品和更好的质量。在他1931年的著作《控制产品质量的经济检验》中全文述他的统计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并且这个结果仍然是现代统计过程控制的基础。一位西方电气公司的同事戴明(Edware Deming)在参加美国作战部和后来在日本讲授质量基本原理时,将休哈特的成果加以扩展。戴明在他的“管理的14项职责”中将统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论述为管理哲学,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使工人参与搞好机构的活动。他采用这种统计工具和管理哲学去鼓励工人负责在他们控制下的工序的质量。休哈特的实践和戴明的哲学相结合至今还在不断提高美国工业的质量和生产率。4 SPC的基础——各种控制图过程控制图可分为两大类别:用于测量变量的图表和用于测量属性的图表。根据监控的过程和收集数据的来源,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变量图的实例:监控型砂紧实率。两碾砂之间通常会出现紧实率的少量变化。比照控制允许值来跟踪这种变化可以确定工序是否在合格范围之内,或者在不合格紧实率的型砂出现能迅速指出那些需要检查或改正的,因“特殊原因”而产生的事件。属性图的实例:在制芯操作中跟踪有缺陷的砂芯数目,计算在一个班次砂芯成品率。跟踪与控制范围有关的数据可以保证前面各工序的总体质量,或者在下一个缺陷砂芯产生之前指出需要检查和改正芯盒或制芯工艺参数设置。变量控制图:最常用的变量控制图表是X控制图和R控制图,它们经常一起使用。X控制图用来监控工序的位置或者工序的计量值,而R控制图用来监控工序的范围或者分布。在正常运用中,获取一个样本的多个读数,然后相加及求平均值后产生绘在图上的数据点。任何落在上控制限(UCL)或下控制限(LCL)之外的数据点表示由于特殊原因引起的不合格的工序变化,在进行下一步生产之前需要检查和改正。除了数据点超出UCL或LCL表示有特殊原因之外,还有其他规律可指出在没有超出UCL或LCL时存在的特殊原因。这些规律的依据是变量的统计概率,并可以对很快失控的工艺过程作出预先提示。这样就能够在生产出有缺陷产品之前进行检查和改正。一些常用的实例包括:●2个以上接近UCL或LCL的连接续点● 6个增加或降低的连续点●8个在中间值一边的连续点● 14中间值两边交替出现的连续点还有其他限制更多的规律,由控制图的特殊区域来决定,而且对于刚开始SPC计划的铸造厂来说还不需要这些规律。这些规律随工序的不同而有差别。应该记住,过多规律可能产生大量的“伪报警”,但规律太少又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漏检有关的问题。当第一次建立一个生产工序的X控制图或R控制图时,UCL、LCL和中值数控线必须确定下来而不是随意规定。这就需要实时运行和测量,然后采用测量值计算出UCL、LCL和中间值。为确保计算值为有效性,工序的生产过程必须是稳定的和可重复的,否则所提数据有偏移,在以后可能对生产过程产生错误的反馈。采用著名的平方律可从读数值来验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具有“钟形曲线”的正态分布即表明生产过程是稳定的。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步聚和计算在本文提及的参考书中有许多介绍,当首次建立图表时必须遵守这些文献。属性控制图:属性图用于不可计量的特性的控制。这些特性通常用“好”或“不好”等来表达,正如在化妆品检验或测试运行中所遇到的情况那样。这种特性称为属性,用简单的计数数据来制表。属性图表有三种主要类型:● P图,测量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百分比● np图,测量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数目● C图,监控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总数对于X直方图和R曲线图的控制界限要建立在对稳定运行的工艺过程的初始计算上。这是一个连续生产产品的过程,所有的缺陷来自工艺过程内部的固有的普遍原因,而不是由需要检查和改正的特殊原因所引起来。在某些例子中,例如铁素体球铁Mn的含量,可以规定一个控制上限,当材质缺陷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生产时过程必须中断。其他数据收集方法:虽然统计过程管理可用来减少,甚至可能取消中间经验判断的操作,但是所有实施的经验判断应尽量收集和编制最有意义的数据。如前所述,当需要建立工序控制点时,这些数据对首先应在何处加强控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它也提供了与SPC图表、数据相关的反馈,使管理层确信SPC计划正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缺陷记录可用来收集目视检查的数据,还可以提供与SPC实施无关的有用数据。合理使用缺陷记录,并配合对过程的周密计划,则缺陷记录可以指明改进过程的方向。记录应设计成易于单个产品缺陷输入,以便减少对总体工作流程的影响,但又能涵盖过程中所能出现的各个缺陷。缺陷记录中的数据可以一个生产班次为单位计算,将结果制成排列图(Pareto图)格式制成图表。在排列图中缺陷记录按照出现频次从高向低排列,以保证重点改进项目得以优先解决。同样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那些有效产品缺陷的尝试。使用EXCEL电子表格很容易绘制排列图。5 如何实施 我厂应用SPC的历史和现状我厂从80年代就开始引进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建立工序质量监控点,对关键的过程指标采用控制图等SPC的应用,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收集一些的质量数据,做几个控制图,挂在墙上展示一下,计算一下Cpk,就算使用了SPC,这样其实只能应付公司质量部门的审核,很少有人不觉得这样做是个负担。 98年通过QS9000质量体系认证后,我们的客户和体系的要求,必须在过程控制中有效使用SPC,控制计划和作业指导书保留原有的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应用,为了减少数据收集和统计的“麻烦”,将原有的SPC控制图表人为减少,以利于审核的通过,这些认识都是很初级的,完全没有理解SPC动态过程控制的核心,根本不能达到对过程质量动态、连续监控的目的。 有些人员在接触了SPC后,试图寄望它不只能发现过程的异常波动,更应该给出导致异常的过程要素和原因。如异常情况是由设备、原料或操作上的什么问题引起的?其实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SPC工具是用统计学方法对过程质量数据进行处理、使工序质量状态可视化。而可视化的控制图只反映当前过程的运行状态或者未来趋势,并不能反映导致这种状态出现的内在原因。异常原因还要由人去查找,究竟哪道工序是导致异常的根源这样的特殊情况。所以,理想化的期望必将影响质管人员对SPC的信心,也将阻碍工厂实施SPC的进程。 SPC计划着手开展SPC和数据收集计划时,要留意打好基础以减少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采用一次涉及太多问题的“猎枪”法会遇到要求高级支援的困难,占用质量和工程小组的日常生产支持时间,虽然大公司有钱请专人执行和支持SPC和数据收集,较小的公司常会增加现有雇员的任务。最好的方法是全面推广前,先在便于管理的小范围内运行和获得成功的执行经验。实施SPC前,先开始检查现有的数据,寻找产生铸件主要缺陷的关键过程。如果没有过硬的数据,也可非正式评估某一个正在花费技术人员许多时间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通常会是某一方面如砂芯质量的问题,并随着设备、原材料、方法、人力和工作环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选择某一过程作为重点,即入下一个步骤。根据所监控的过程来决定你要收集变量数据还是属性数据。这些作为运作选择适当的控制图表。如果收集变量数据,通常使用X直方图和R曲线图。如果收集属性数据,往往选择P或NP图,在这两大类图中还有各种不同式的样图,技术人员和质量工程师在开发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时会再使用这些图。在开展SPC工作初期,可用人工计算数据和作图,而不要用电子数据表格的图表或自动软件包。人工作图让操作人员对数据收集过程有实际的感受。并且最终获得主宰过程和参与数据收集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系统可停止对操作人员的数据收集任务和理顺整个SPC过程。必须对操作人员提供为什么和怎样实施SPC和数据收集的充分训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解释清楚他们承担的特定过程的变化对最终产品总质量的影响。然后,对统计过程管理作审查,使用简单的练习来说明过程内的变化,以及如何监控让他们制作测试图图表和跟踪过程数据。直至他们懂得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和他们过程的作用。如果培训获得成功,负责该计划的质量和工程小组在真正实施和执行时就比较容易了。 SPC和数据收集的方法只要提供可用于改善现行过程有意义的数据,任何统计过程管理和数据收集方法都可以使用。开始起动一个计划时,特别当员工没有SPC经验时,最好使用人工方法进行运作,与经费多少或易于使用无关,人工方法为在机构内执行统计过程管理和观念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一种错误概念认为,SPC需要高级数学技巧,实际上对于任何会用小型计算器的人员来说,所用大部分计算都是很简单的。对于我厂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人工方法就足够了,虽然利用基于电子表格EXCEL的控制图可提高效率。电子数据表格本身可做大量数字的数据收集工作,也可生成控制图,而无需对数据点作连线的例行事务。最后,它还是提供数据可在局域网内实时存取的方法,便于信息的查阅。 SPC实施步骤流程6 网络化SPC是过程质量系统的必然选择铸件的质量是每个工序产品质量的累积,有时微量元素较小的变化也能影响整个产品的使用性能。要全面提升企业的过程质量控制能力,必须从每一个操作、每一道工序的处理做起,形成自始至终的过程控制闭环,实现全面过程质量控制,达到休哈特理论中的全稳生产线。只有形成这样的控制局面,才能保证企业范围生产过程的可控态。有了稳定的工序状态,才会有稳定的产品质量。 过程质量控制不但要处处有,还要人人参与。它不只是现场操作工的事情,企业各层的质量管理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互相分工、互相关联、互相监督的全员化网络型过程质量保证体系。SPC只有在企业的真正需求的前提下,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SPC科学结合了起来,才能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过程质量解决方案。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化SPC系统,是实现企业全面过程质量控制的优选方案。它以企业局域网设施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为平台,以质量数据采集系统、SPC现场动态监控系统、质管员监督分析系统、管理层质量查阅系统等为应用框架,构成了功能完整、运行有效的企业网络化SPC过程质量控制系统。针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参数多(包括产品和工艺参数,计量和计数参数等),数据采集连续性、高频度的情况,只有大型数据库系统能够承担数据的管理工作。网络化的系统框架,可以把质量监控点布置到从办公室到生产现场的任何角落,是全面过程质量系统的思想基础。建立网络化SPC软件,使数据更便于输入,用基于电子数据表格的数据输入图表,能自动求出过程运行中的读数之和并且计算上下控制界限。它可24小时收集数据和自动作出图表,包括X直方图和R曲线图。系统驻留在屏幕打印机旁边的专用计算机内,并且可通过局域网获得可视的数据。SPC系统有多种型式和大小,从互联网获得的免费软件和共享软件到200~1000美元的软件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图表和输出方式。软件包具有许多用户配置选项和作图规则,并考虑到多道工序或多条生产线的监控。最高级的和数据收集是全部硬件/软件结合的集成,它把设备直接连接到软件和网络。这些软件可预设告警界限和用户实施的规则,以及当某一过程超出控制范围时自动告知适当的人员。这种解决方案的价格较高。7 总结仍然使用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铸造企业不但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且面对我们的对手失去竞争优势。统计控制过程和数据收集对我厂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如果从结构和逻辑性方面着手的话,实施人工SPC和数据收集计划是较简单和有效的。在此基础上计划可以升级,通过基于自已编制的电子数据表、便宜的现成软件包来实现。不管怎样,统计过程控制和数据收集对任何过程和产品都有用处,这时毫无疑问的事情。参考文件:〔1〕公司内部QCD教育手册:质量管理〔2〕爱肯锡公司培训讲义:统计过程控制

推荐你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主应该能下载到这类论文。我去下过,很及时的

金属铸造研究现状论文

我国铸造行业节能减排现状我国铸件产量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铸造大国,但不是铸造强国,铸造行业的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排放严重。目前,我国铸造行业的能源消耗占机械工业能耗的25-30%,能源利用率仅为17%。铸造生产综合能耗是国外发达国家的2倍。以单位万元的GDP能耗作为衡量,机械制造业的万元GDP能耗为万无(ce,标准煤),而铸造行业约为万元,是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倍。铸造行业的污染排放也相当严重,以2006年为例,我国共生产铸件2800万吨,排放污染总量约为:粉尘150万吨,废气300亿-600亿平方米,废砂3000万砘,废渣900万吨。我国每生产1吨合格铸件,大约要排放粉尘50KG,废气1000-2000平方米,废砂约1吨,废渣吨,单位产品三废排放量是工业发达国家的10倍。上述数据显示我国铸造行业的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差,铸件质量差、废品率高、后续加工量大等是造成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根本原因。

推荐你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主应该能下载到这类论文。我去下过,很及时的

铸造生产的统计过程控制摘要:本文讨论统计过程控制和数据收集带来的好处,它们能够提高各种铸件的质量和降低成本。许多人错误地认为SPC实施困难,既费时、费力和费钱又回报得益不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SPC和数据收集的实施很容易,而且回报远远超过投资。本文将提供经验判断对质量的影响,并与采用统计方法作比较。本文将回顾SPC的历史和基本原理,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确定最适合每个工序运作的方法。本文还探索可用的简单有效的实施方法,以及提高数据收集过程自动化和效率的基本途径。关键词:SPC,过程控制,质量,数据收集,铸造生产1 前言面对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质量既是确定的又是有差异的。说它是确定的,因为任何人不能为客户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将很快从业界消失。但是,质量同样能够让你从竞争对手区分开。结构良好和实施质量管理系统可降低返修量和废品,达到节约成本和得到更低报价。对铸造企业来说,这就需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质量和实现质量的最佳方法。2 旧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旧的质量控制方法对许多铸造企业来说,质量可简单地用以下方式表示(以熔化为例):1)按工序制造过程产品(配料、熔化铁水);2)检查产品缺陷(化验);3)需要时返工(一次成分不合格,调整);4)检验返工产品(重复化验);5)进入下一工序(浇注);6) 回到第一步,重复操作第1到第5步。这种方式可认为是质量控制的“检验法”。对于利用这种最基本的质量控制系统的企业来说,它们以昂贵的费用:“检验”产品质量,但无助于改正引起产品缺陷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是采用收集基本缺陷数据的方式,这是一种主要将缺陷的产生推回到操作人员的做法。这种错误概念来自认为操作人员通常是产生质量问题的起因。它不能找到产生缺陷的真正原因,而只在缺陷已经产生之后才检验出质量不好的产品,即事后把关。这种方式同样非常依赖于本身就缺少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经验判断。经验判断经常会让漏检的缺陷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果在组芯中或下芯时发现砂芯缺陷,则返工成本更可观,此时组合砂芯可能要额外的拆卸更换有缺陷的砂芯。更糟糕的是不合格的铸件产品可能引起汽车零部件使用寿命缩短,并失去良好的客户信誉。无论在哪里检验出缺陷,返修和报废的材料都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更好的方法是采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法实时监控在铸造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铸件缺陷的关键工序。这里含有用于预防代替检验的概念,并且减少对经验判断的依赖。经验仍然在总体质量方法中起作用,有助于在FEMA分析中由现有过程导致的一贯性缺陷。这使得过程控制首先注意到最能够实施“防犯于未然”的区域,最终检验员不再是查找缺陷的“警察”,而变为帮助工作人员防止缺陷发生的同事。这种方法同样考虑到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机、料、法和环境,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人只是过程中众多资源之一。这个方法把防止不良质量放在首位,以便减少废品和浪费,最终达到生产率和收益的增加。3 工业与质量历史回顾19世纪初期,美国工业正在寻找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但没有想到质量对这种关系的冲击力。此时最广泛采用的是1911年泰勒(Fredrick Taylor)在他的著作《科学管理的原理》中提及的技巧。作为一名工业工程师和顾问,他以顾问身份服务于早期的工业家,如亨利•福特等人。他不断寻求提高机器和工人工作效率的方法,他使用的基本假定是大部分工人又笨又懒,金钱是他们主要的动力来源,因而在工人与管理之间应有严格的区分。他观察到工人会放慢他们的作业,害怕工作太有效而变成失业。他相信可以利用工人以金钱作为工作的动力来克服他们的惧怕和提高生产率。基于这种信念,他创立了“计件”工资制,对工人支付定量生产件数的基本工资,对超过定量的生产件数付给额外奖金。现今还有一部分行业使用这种体制。工人被当作机器,他们很快变得疏远和不满足。产品的生产主要根据数据量而不是质量,管理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到19世纪20年代,得益于休哈特(Walter Schewart)博士的工作和努力,质量变成公司降低成本的整体计划的组成部分。他作为西方电气公司工程部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统计过程控制之父。在1924年他计划了一种抽样图表,“设计用来指示在给定类型的缺陷部件中观察到的变化百分比,这是很有意义的,亦即指出对产品是否满意”。他认为产生缺陷的原因可分为“偶然原因”(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可预测的变化,现在经常称为“普遍原因”)和“异常原因”(由特殊的不可预测的原因或事件引起的变化,现在经常称为“特殊原因”)。据此应该着重研究和消除异常原因,以便改进质量,但不必浪费资源去解决对整个过程和生产质量影响不大的偶然原因。这种方法亦可用来确定某一工序的固有能力,此时“控制界限”可作为一个工序的合格率的控制线。当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将休哈特的概念付诸实施时,他的方法使几项废品降低了50%,和节省西方电气公司几百万美元的开销和材料。利用他的统计技术证明通过质量改进能够节约成本和增加利润,并且引起许多大型工业公司的注意。管理部门开始认识到人不能生产出工序所允许的更多的产品和更好的质量。在他1931年的著作《控制产品质量的经济检验》中全文述他的统计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并且这个结果仍然是现代统计过程控制的基础。一位西方电气公司的同事戴明(Edware Deming)在参加美国作战部和后来在日本讲授质量基本原理时,将休哈特的成果加以扩展。戴明在他的“管理的14项职责”中将统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论述为管理哲学,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使工人参与搞好机构的活动。他采用这种统计工具和管理哲学去鼓励工人负责在他们控制下的工序的质量。休哈特的实践和戴明的哲学相结合至今还在不断提高美国工业的质量和生产率。4 SPC的基础——各种控制图过程控制图可分为两大类别:用于测量变量的图表和用于测量属性的图表。根据监控的过程和收集数据的来源,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变量图的实例:监控型砂紧实率。两碾砂之间通常会出现紧实率的少量变化。比照控制允许值来跟踪这种变化可以确定工序是否在合格范围之内,或者在不合格紧实率的型砂出现能迅速指出那些需要检查或改正的,因“特殊原因”而产生的事件。属性图的实例:在制芯操作中跟踪有缺陷的砂芯数目,计算在一个班次砂芯成品率。跟踪与控制范围有关的数据可以保证前面各工序的总体质量,或者在下一个缺陷砂芯产生之前指出需要检查和改正芯盒或制芯工艺参数设置。变量控制图:最常用的变量控制图表是X控制图和R控制图,它们经常一起使用。X控制图用来监控工序的位置或者工序的计量值,而R控制图用来监控工序的范围或者分布。在正常运用中,获取一个样本的多个读数,然后相加及求平均值后产生绘在图上的数据点。任何落在上控制限(UCL)或下控制限(LCL)之外的数据点表示由于特殊原因引起的不合格的工序变化,在进行下一步生产之前需要检查和改正。除了数据点超出UCL或LCL表示有特殊原因之外,还有其他规律可指出在没有超出UCL或LCL时存在的特殊原因。这些规律的依据是变量的统计概率,并可以对很快失控的工艺过程作出预先提示。这样就能够在生产出有缺陷产品之前进行检查和改正。一些常用的实例包括:●2个以上接近UCL或LCL的连接续点● 6个增加或降低的连续点●8个在中间值一边的连续点● 14中间值两边交替出现的连续点还有其他限制更多的规律,由控制图的特殊区域来决定,而且对于刚开始SPC计划的铸造厂来说还不需要这些规律。这些规律随工序的不同而有差别。应该记住,过多规律可能产生大量的“伪报警”,但规律太少又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漏检有关的问题。当第一次建立一个生产工序的X控制图或R控制图时,UCL、LCL和中值数控线必须确定下来而不是随意规定。这就需要实时运行和测量,然后采用测量值计算出UCL、LCL和中间值。为确保计算值为有效性,工序的生产过程必须是稳定的和可重复的,否则所提数据有偏移,在以后可能对生产过程产生错误的反馈。采用著名的平方律可从读数值来验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具有“钟形曲线”的正态分布即表明生产过程是稳定的。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步聚和计算在本文提及的参考书中有许多介绍,当首次建立图表时必须遵守这些文献。属性控制图:属性图用于不可计量的特性的控制。这些特性通常用“好”或“不好”等来表达,正如在化妆品检验或测试运行中所遇到的情况那样。这种特性称为属性,用简单的计数数据来制表。属性图表有三种主要类型:● P图,测量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百分比● np图,测量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数目● C图,监控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总数对于X直方图和R曲线图的控制界限要建立在对稳定运行的工艺过程的初始计算上。这是一个连续生产产品的过程,所有的缺陷来自工艺过程内部的固有的普遍原因,而不是由需要检查和改正的特殊原因所引起来。在某些例子中,例如铁素体球铁Mn的含量,可以规定一个控制上限,当材质缺陷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生产时过程必须中断。其他数据收集方法:虽然统计过程管理可用来减少,甚至可能取消中间经验判断的操作,但是所有实施的经验判断应尽量收集和编制最有意义的数据。如前所述,当需要建立工序控制点时,这些数据对首先应在何处加强控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它也提供了与SPC图表、数据相关的反馈,使管理层确信SPC计划正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缺陷记录可用来收集目视检查的数据,还可以提供与SPC实施无关的有用数据。合理使用缺陷记录,并配合对过程的周密计划,则缺陷记录可以指明改进过程的方向。记录应设计成易于单个产品缺陷输入,以便减少对总体工作流程的影响,但又能涵盖过程中所能出现的各个缺陷。缺陷记录中的数据可以一个生产班次为单位计算,将结果制成排列图(Pareto图)格式制成图表。在排列图中缺陷记录按照出现频次从高向低排列,以保证重点改进项目得以优先解决。同样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那些有效产品缺陷的尝试。使用EXCEL电子表格很容易绘制排列图。5 如何实施 我厂应用SPC的历史和现状我厂从80年代就开始引进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建立工序质量监控点,对关键的过程指标采用控制图等SPC的应用,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收集一些的质量数据,做几个控制图,挂在墙上展示一下,计算一下Cpk,就算使用了SPC,这样其实只能应付公司质量部门的审核,很少有人不觉得这样做是个负担。 98年通过QS9000质量体系认证后,我们的客户和体系的要求,必须在过程控制中有效使用SPC,控制计划和作业指导书保留原有的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应用,为了减少数据收集和统计的“麻烦”,将原有的SPC控制图表人为减少,以利于审核的通过,这些认识都是很初级的,完全没有理解SPC动态过程控制的核心,根本不能达到对过程质量动态、连续监控的目的。 有些人员在接触了SPC后,试图寄望它不只能发现过程的异常波动,更应该给出导致异常的过程要素和原因。如异常情况是由设备、原料或操作上的什么问题引起的?其实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SPC工具是用统计学方法对过程质量数据进行处理、使工序质量状态可视化。而可视化的控制图只反映当前过程的运行状态或者未来趋势,并不能反映导致这种状态出现的内在原因。异常原因还要由人去查找,究竟哪道工序是导致异常的根源这样的特殊情况。所以,理想化的期望必将影响质管人员对SPC的信心,也将阻碍工厂实施SPC的进程。 SPC计划着手开展SPC和数据收集计划时,要留意打好基础以减少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采用一次涉及太多问题的“猎枪”法会遇到要求高级支援的困难,占用质量和工程小组的日常生产支持时间,虽然大公司有钱请专人执行和支持SPC和数据收集,较小的公司常会增加现有雇员的任务。最好的方法是全面推广前,先在便于管理的小范围内运行和获得成功的执行经验。实施SPC前,先开始检查现有的数据,寻找产生铸件主要缺陷的关键过程。如果没有过硬的数据,也可非正式评估某一个正在花费技术人员许多时间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通常会是某一方面如砂芯质量的问题,并随着设备、原材料、方法、人力和工作环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选择某一过程作为重点,即入下一个步骤。根据所监控的过程来决定你要收集变量数据还是属性数据。这些作为运作选择适当的控制图表。如果收集变量数据,通常使用X直方图和R曲线图。如果收集属性数据,往往选择P或NP图,在这两大类图中还有各种不同式的样图,技术人员和质量工程师在开发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时会再使用这些图。在开展SPC工作初期,可用人工计算数据和作图,而不要用电子数据表格的图表或自动软件包。人工作图让操作人员对数据收集过程有实际的感受。并且最终获得主宰过程和参与数据收集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系统可停止对操作人员的数据收集任务和理顺整个SPC过程。必须对操作人员提供为什么和怎样实施SPC和数据收集的充分训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解释清楚他们承担的特定过程的变化对最终产品总质量的影响。然后,对统计过程管理作审查,使用简单的练习来说明过程内的变化,以及如何监控让他们制作测试图图表和跟踪过程数据。直至他们懂得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和他们过程的作用。如果培训获得成功,负责该计划的质量和工程小组在真正实施和执行时就比较容易了。 SPC和数据收集的方法只要提供可用于改善现行过程有意义的数据,任何统计过程管理和数据收集方法都可以使用。开始起动一个计划时,特别当员工没有SPC经验时,最好使用人工方法进行运作,与经费多少或易于使用无关,人工方法为在机构内执行统计过程管理和观念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一种错误概念认为,SPC需要高级数学技巧,实际上对于任何会用小型计算器的人员来说,所用大部分计算都是很简单的。对于我厂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人工方法就足够了,虽然利用基于电子表格EXCEL的控制图可提高效率。电子数据表格本身可做大量数字的数据收集工作,也可生成控制图,而无需对数据点作连线的例行事务。最后,它还是提供数据可在局域网内实时存取的方法,便于信息的查阅。 SPC实施步骤流程6 网络化SPC是过程质量系统的必然选择铸件的质量是每个工序产品质量的累积,有时微量元素较小的变化也能影响整个产品的使用性能。要全面提升企业的过程质量控制能力,必须从每一个操作、每一道工序的处理做起,形成自始至终的过程控制闭环,实现全面过程质量控制,达到休哈特理论中的全稳生产线。只有形成这样的控制局面,才能保证企业范围生产过程的可控态。有了稳定的工序状态,才会有稳定的产品质量。 过程质量控制不但要处处有,还要人人参与。它不只是现场操作工的事情,企业各层的质量管理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互相分工、互相关联、互相监督的全员化网络型过程质量保证体系。SPC只有在企业的真正需求的前提下,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SPC科学结合了起来,才能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过程质量解决方案。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化SPC系统,是实现企业全面过程质量控制的优选方案。它以企业局域网设施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为平台,以质量数据采集系统、SPC现场动态监控系统、质管员监督分析系统、管理层质量查阅系统等为应用框架,构成了功能完整、运行有效的企业网络化SPC过程质量控制系统。针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参数多(包括产品和工艺参数,计量和计数参数等),数据采集连续性、高频度的情况,只有大型数据库系统能够承担数据的管理工作。网络化的系统框架,可以把质量监控点布置到从办公室到生产现场的任何角落,是全面过程质量系统的思想基础。建立网络化SPC软件,使数据更便于输入,用基于电子数据表格的数据输入图表,能自动求出过程运行中的读数之和并且计算上下控制界限。它可24小时收集数据和自动作出图表,包括X直方图和R曲线图。系统驻留在屏幕打印机旁边的专用计算机内,并且可通过局域网获得可视的数据。SPC系统有多种型式和大小,从互联网获得的免费软件和共享软件到200~1000美元的软件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图表和输出方式。软件包具有许多用户配置选项和作图规则,并考虑到多道工序或多条生产线的监控。最高级的和数据收集是全部硬件/软件结合的集成,它把设备直接连接到软件和网络。这些软件可预设告警界限和用户实施的规则,以及当某一过程超出控制范围时自动告知适当的人员。这种解决方案的价格较高。7 总结仍然使用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铸造企业不但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且面对我们的对手失去竞争优势。统计控制过程和数据收集对我厂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如果从结构和逻辑性方面着手的话,实施人工SPC和数据收集计划是较简单和有效的。在此基础上计划可以升级,通过基于自已编制的电子数据表、便宜的现成软件包来实现。不管怎样,统计过程控制和数据收集对任何过程和产品都有用处,这时毫无疑问的事情。参考文件:〔1〕公司内部QCD教育手册:质量管理〔2〕爱肯锡公司培训讲义:统计过程控制

做掀,锄头,砍刀…前景大好。金属型铸造能减少生产环境中铸造粉尘、铸造烟气、降低生产现场温度、以及改善生产环境铸造废物、减少公害等方面,是砂型铸造没有的优点。而且球铁金属型铸造生产在汽车行业等领域中,将在批量大、保安要求高的零部件生产上得到应用,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向着安全、可靠、耐久、轻量化方向发展。

行星架铸造工艺研究现状论文

推荐你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主应该能下载到这类论文。我去下过,很及时的

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零件或毛坯)的工艺过程。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铸造生产的毛坯成本低廉,对于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同时它的适应性较广,且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但铸造生产所需的材料(如金属、木材、燃料、造型材料等)和设备(如冶金炉、混砂机、造型机、造芯机、落砂机、抛丸机等)较多,且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而污染环境。 铸造是人类掌握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公元前32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铜青蛙铸件。公元前13~前10世纪之间,中国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时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商代的重875千克的司母戊方鼎、战国的曾侯乙尊盘和西汉的透光镜等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早期的铸造受陶器的影响较大,铸件大多为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较浓。公元前513年,中国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鼎(约270千克重)。公元8世纪前后,欧洲开始生产铸铁件。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先后开发出球墨铸铁,可锻铸铁,超低碳不锈钢以及铝铜、铝硅、铝镁合金,钛基、镍基合金等铸造金属材料,并发明了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的新工艺。50年代以后,出现了湿砂高压造型,化学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负压造型以及其他特种铸造、抛丸清理等新工艺。 铸造种类很多,按造型方法习惯上分为:①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②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铸造车间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铸造工艺通常包括: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海南绿色酒店研究现状论文

这是我一年前的毕业论文目录,给你参考下吧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绿色饭店理论概述 一、绿色酒店概念 二、绿色酒店的特征 (一)绿色酒店的发展要符合节约能源和资源 (二)绿色酒店的用品要利于环境及生态保护 (三)绿色酒店使用的能源要符合国家节能降耗要求 (四)树立环保意识,优化人类居住环境 三、绿色酒店兴起的原因 (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短缺,人类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 (三)二战以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 第三章 我国绿色酒店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绿色酒店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我国绿色酒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 (二)经济技术水平低 (三)政府监管不到位 第四章 加快我国建设绿色饭店的对策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进行绿色营销策略 二、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 三、采用绿色新技术,节能减排 四、推出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

我想 可能生活垃圾的处理 是个大问题吧 很多酒店都忽略对这个的关注

三,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调查研究旅游资源与环境.对资源和环境的清醒认识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情况,才能真正进行

在全球“绿色浪潮”的推动下,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融入到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中。但是,一些酒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打着“绿色”的幌子,在“创绿”实践中片面理解“减量化”原则,降低服务标准。例如,近阶段北京13家中高档酒店对以环保为名节约开支的措施十分热衷,以与国际接轨为由取消了《星级酒店标准》中规定提供的沐浴露、洗发水、牙刷、牙膏、梳子,肥皂等“六小件”。 而从国外绿色酒店的经营实践来看,一些欧美酒店虽然取消了小瓶装的沐浴露和洗发水,但换之以可添加式的大罐装沐浴露和洗发水,即使牙刷、梳子之类小件减少使用,也完全是住客崇尚环保、讲究个人卫生的自觉行为。 不可否认,建设绿色酒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减少一次性用品方面,应该提倡,但不能搞“一刀切”。如果盲目取消一次性用品,许多住客并不理解,可能会流失大部分客源,因为毕竟客人对这些用品还有需求,处理不当还会引起投诉。

国外绿色设计的研究现状论文

您好: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大生产不再仅仅是挑战人类极限的象征,而转向发掘人类精神协作的无限潜能。如果今后想要在这个地球上拥有美好的未来,就需要彻底的重新确定我们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那就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兴起,是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巨大进步,是商品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必将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里我想阐明我个人对绿色设计的意义的理解。关键词:环保;循环;绿色设计;意义 概括起来,绿色设计是这样一种方法,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方面。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不应仅限于设计师本身,更应广泛深入公众和消费者,从设计、实施、完善为结构的良性循环将对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绿色产品开发,是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派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绿色设计:人类面临的窘境是:我们非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威胁到了我们未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生存也由此绝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大自然的实验证明,这种非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仅不适合人类的长久生存,对地球上的其他种群也将造成不可想象的灭顶之灾。也有人反驳说:人类从来都是这样,以非持续的方式发展着,但总是可以奢侈的选择享受“更绿的草原”这种简单的进化方式。然而,对二十一世纪的预测却告诉我们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已经无处可去了。我们已经到了人类进化发展的极限,也正因如此更逼近了给予我们生命的地球的极限。所以,非持续发展需要一种迅速而不可避免的变革,它也许会威胁人类乃至宇宙间所有生命的存在。在人类为此变革付出代价的过程中,绿色思维就是人类面临的首当其冲的最大挑战,这也是绿色设计的意义所在。这个时代,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观念被认为发生了变化;这个时代,我们对环境的忧虑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在公共领域中,对环境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环境“觉醒”的时期似乎已经趋于结束。在这一“觉醒”期,可能存放了无数的主题和观点,现在应该是行动的时代,我们应该把所获得的认识付诸于行动,并创造无损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因此,为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的人们提供指导性的、简便的建议是尤为重要的。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案例都不可能为所有不可避免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有效地解决方案,但都可以看作是向正确方向迈进的一步。之所以设计,是因为设计敢于变革并且对已有理念做出了重要的改进;敢于提出异议;敢于重新思考设计……生产销售之间的界限,对于结论会对目标不同的各个领域均有裨益。因此,每项设计都不是脱离其背景而孤立存在的,他们是调整或改进我们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绿色设计:我们所依赖的环境承担了我们未能和平共处所导致的压力。尽管环保意识很早就盛行了,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兴盛,公众才最终关注到了环境被普遍破坏的迹象,并开始对现行的消费生活方式发生质疑。森林减少、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环等等,这种种生态恶化的现象,都被归咎于我们奢侈的生活方式。这些现象不容忽视,解决生态问题成为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十年之间,一连串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使得世界环境问题尤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早期,为了生产出新兴的、环保型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变革的步伐很快迈开了。公司开始生产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基于这一环保意识,全新的生产线开始被采用;个人消费品或其用料,如果不符合新的环保方式就会受到责难。碳氟氯化合物(CFCs)被禁止用作喷雾产品包装的推进剂;PVC材料因释放化学物质而被弃用;氯化漂白得纸张被新的“可回收”纸张的光辉所掩盖;雨林木材用做家具或建材都被认为是和穿用毛皮服饰一样没有品位的表现;由于对漂网捕鱼的反对,金枪鱼产品包装上不得不贴上保护海豚的标志。消费者开始面对环境中种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既是问题的一部分,又有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三、从系统循环方面谈绿色设计:在世界上各种庞大而告参差的运转系统中,产品制造业只是微小的一个部分。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许多分支系统中的一个。它与其他行业也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这就决定了他在执行自己的特定职能时,不会损害到其他系统。以产品为例,某种材料或是方法在某个孤立的层面上看是应该优先选择的,但如果考虑到原材料运输、生产过程、废物抛弃、废物污染等问题就可能变得不可用了。通过生命循环分析法分析某种产品,就可以了解并明确其循环过程中,这些共识实实在在地了解到投入和产出的那些阶段所生产的浪费或导致的污染,进而加以纠正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环,不需要在承受多少负担就会被完全摧毁,因此,能够尽早地纠正错误就显得日益重要。同样的问题威胁到整个地球,对维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只是时间问题。海洋和生物体系已经受到了不可弥补的破坏,永恒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都为此付出了代价。当然,“绿色”进化过程中的转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转化会产生革命,因此也有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某些行业在一定时期产生混乱。事实上,在这些关键的动荡时期,人们更加期待有好的结果的实现。这种情况常常就是革新和创造诞生的土壤,这正是我们为解决手头的问题就会去寻求解决方案一样。四、从绿色设计的作用上分析:设计本身就是个有意思地要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过程,人类进化所做的也不过是这些。当我们寻求设计发展中那些永恒的原则时,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设计师要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这个利益是指长远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短暂的。或者是顾及到这一面却又忽视另一面,或者是当代人受益将来人遭难。目前市场上大量销售的一次性商品,从设计角度来看是可取的,因为它为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是从“绿色设计”来看,从人类长远的利益考虑,从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考虑,一次性的消费品又是有害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在日本,许多储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木酒桶,以往都被人丢弃或当柴烧,一家家具公司偶然发现并加以利用,使这废弃的木酒桶成为了制造家具的上好木材。具体作法是:先将木酒桶拆开,将弯曲的木板条进行热压处理,然后再将压直了的木板条拼成板材,进行抛光,上漆等工艺处理,制成了桌、茶几、长椅等家具的面板。利用旧木酒桶做的家具,不仅将成本低降了35%以上,而且因木酒桶长时间被酒精渗透、浸泡,制造出来的家具竟然从未发生蛀虫现象!此种事例还有很多,无不体现了绿色设计的意义所在。五、结语绿色设计就是实现产品绿色要求的设计,其目的是克服传统设计的不足,使所设计的产品具有绿色产品的各个特征。与传统设计不同的是,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产品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关键在于设计与制造,不能等产品产生了不良的环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要预先设法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负作用,然后在制造,这就是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我个人认为绿色设计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生产循环系统、人们生存环境等等相关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和深刻的意义。同时我对“绿色”设计的原则有了新的归纳——用最少的材料实现产品的功能;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要考虑材料的来源;尽可能的使用回收材料;要考虑如何使用产品,用后如何回收;要考虑产品用途而妥善设计,比如说可生物降解的手机壳等;考虑产品易于操作;要有助于产品的使用,重新使用以及丢弃等各方面的责任感;始终坚持简单的地解决方案。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就是要让工业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因为个体的消费动机虽然来于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却不能不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强烈影响。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绿色设计将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同时也会给设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

你可以参照一些国内外的老总的思维和战略去对比着写!在充分了解了他们的思维后,去写出自己的东西!

绿色建筑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将来极可能会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绿色建筑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理念的内涵出发,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不足做了相关分析,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 措施 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 报告 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 方法 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 经验 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 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加强科研和宣传 教育 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F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柏乃宁,姚利华.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3] 戈华清.绿色建筑市场的法律调整[J].中国环保产业,2005(3)

[4] 李学征.中国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1)

[5] 姚玉蓉.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政府职能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8)

[6] 张文禄,胡永东.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J],铁道建设,2007(3)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地提出来的。用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的 总结 ——“绿色建筑”就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可见,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使得建筑在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健康、舒适、安全的需要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影响最小,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前提都是为了人类的永久利益。社会上有一些观点把绿色建筑看得很片面、绝对化,要不就是极端限制人的合理需求,以保护环境为唯一目的;而另一些观点就是把绿色建筑当成是仅仅是为人类的眼前利益、健康或舒适(像绿色建材、绿色蔬菜一样看待)而不怎么从整体上、长期上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这两种观点可能都不利于“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 “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永续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国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居第二位,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中国要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天然气仅为4 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情况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也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不仅经济上“穷”,在资源和环境上更“穷”,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摆脱狭隘的“唯经济穷论”,全面在“四节一环保”上提高标准,用强有力的税收、金融、土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开发绿色建筑项目,走在地区、国内甚至国际的前列。同时,强制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城市的节约标准,提到一个和自身地区资源相符合的程度。

成本问题

从全国范围里来讲。绝大多数普通的民用建筑在节能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综合的设计来增加建筑这些方面的品质和性能,每一方面的改善基本上都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成本增加10%以上,是必然的。

就住宅而言,一说到因为“节能要增加成本”,就有许多人说会增加购房人的负担,好像以后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对老百姓无关紧要一样。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就社会成本来说,绿色建筑由于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因为人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这样疾病发生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寿命将会延长,生存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是另一方面的节约;同时,在建筑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成本将高于建造成本数倍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态成本、社会成本和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成本上,况且现在的房价即使没有技术含量和“四节”,性能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价格的增加加大了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因此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回归应该是建立在价值的增加基础上的。我认为可以鼓励各个地方的高档住宅或其他民用建筑通过适当的高投入,带来项目的内外环境质量、提升“绿色”性能,从而提高房子的品质,以品质来支撑高于其他普通房子的价格,让这些高价房成为“绿色建筑”的榜样,以此带动地方住宅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最终让更多的普通房子更容易实现“绿色”梦想。

绿色建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在探索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专家主张应该采用“低技术”,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还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结合高技术”等等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论没有意义。技术是用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来选择。更多技术选择的可能性一方面能够满足建筑师的创造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目前普遍技术非常落后的今天,如果不是大力去发展高新技术而一味强调低技术,只能是更落后,离我们自己的标准也会越来越远。

在技术选择上,我们应该从所需要的建筑性能和全寿命周期的观点去分析、判断、计算、选择。汪光焘部长说过,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们当前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主要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低技术能够解决还需要拖到今天吗?高低是相对的,适宜不适宜也是相对的,如果站在国际的水平上看,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认为的“高技术”早已经是“低技术”和“适宜技术”了。所以根据我们的国情,恰恰需要去大力鼓励开发绿色高新技术甚至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同时去大力鼓励使用高新技术,工程实践能促使技术的发展,使之变成适宜技术。只有这样.到2020年我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才有可能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国家建筑发展的总目标。

总之,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需要正确看待卫生、安全、健康、舒适的问题和当地资源情况,目前各地的节能标准里面所假定的舒适度,前提是小康标准的,是最基本的,不能完全体现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度的标准也会提高,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也将会大幅提高。因此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分级,适应不同收入阶层和满足不同的需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将有关今后使用费用(如采暖制冷等)或能耗等定量化,要具体到单位使用者,这样有利于老百姓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有了老百姓的参与,绿色建筑才会更加迅速和健康地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在人口密集的今天,生活坏境不断的恶化,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的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是缓解我国的恶劣的坏境首要选择,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以下本文就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绿色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就是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绿色建筑处于快速推广发展阶段,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其参加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反映了绿色建筑发展中各界对绿色建筑的关注程度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到了2011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是2010年的46倍.全国评出了371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600多万平方米。

绿色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自绿色建筑发展以来,政府从鼓励引导、政策激励、强制推行三大方面推动发展。201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明确,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到2015年,能源强度降低16%,到2020年,30%的商业建筑都是绿色建筑,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全球最多的绿色建筑。

2、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

基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状况,综合国内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选址和建筑功能

我国地域辽阔,占地面积巨大,气候类则复杂多样,分布在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进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建筑的选址和建筑功能,结合建筑地点的地形特点、气候、场地资源、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等来确定建筑的设计规划,将环境与建筑形式相结合,避免重复性的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

(2)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对室外风环境进行优化设计,使建筑物前后形成气压差,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的室内自然通风,减少冬季的冷风渗透。各用房尽量争取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以降低能耗。在进行绿色设计时应充分的考虑建筑的朝向,其目的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再者就是建筑的体型系数设计,绿色建筑的体形系数一定要先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这主要是因为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随着体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能耗也随着提高,因此建筑通过采用合理节能建筑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能满足《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以此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改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能量损失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a)墙体节能技术:对于外墙,应重点发展高效保温节能的外保温墙体。如采用加气混凝土、黏土空心砖以及现浇混凝土墙体等。外侧可采用高性能保温砂浆、轻质高效保温聚苯板保温层以及浅色耐候饰面层等措施。外墙内保温可采用保温砂浆抹灰、硬质建筑保温制品内贴以及保温层挂装等做法。(b)门窗节能技术:控制窗墙比,窗户的传热系数一般大于同朝向外墙的传热系数,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改善门窗保温效果。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如:选择中空玻璃、low-e玻璃,镀膜玻璃等。减少冷风渗透。门窗是空气渗透的薄弱环节,除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外,加设密封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c) 屋面节能技术: 为了提高屋面的保温性能,屋面保温隔热层主要有: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憎水性珍珠岩保温屋面,聚苯板、水泥聚苯板保温屋面,蓄水屋面,覆土 种植 屋面等;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4)绿化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要充分利用植被绿化改善建筑群内的自然亲和力,美化环境,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调节局部微气候,实现良性氧循环。在建筑周围多种植、植被,可以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遮挡阳光、降噪。植物的设计以简单为主,对此,乔木和灌木是很好的选择。提高绿地空间的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整个景观设计为业主营造出四季如春、风景宜人的环境。

(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选用耐久性材料,使得建筑使用寿命延长,所以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

(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绿色建筑节水系统可归纳为减少排放、回收利用、循环使用和生态用水。主要采取如下节水措施:①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②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④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⑤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⑥采用 雨水 收集利用系统,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⑦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⑧采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⑨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给水龙头、坐式大便器等。

3、结 语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对环保、节能的要求,值得探索、研究和尝试。虽然绿色建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的未来一定会是一片光明。今后在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以绿色建设设计理念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周世春.浅谈绿色建筑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建筑设计管理,2009第6期

[2]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 浅谈LEED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启示和借鉴

2. 有关园林建筑赏析论文

3. 有关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4. 低碳建筑论文范文

5. 浅谈园林建筑毕业论文

在网上找几篇,加入自己的语言进行连贯中和,那就是你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