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元宋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元宋论文答辩

1 论文题目范围太广了,你的研究和题目联系不强,为什么定这个题目?

在研究时,我是提供以....(广)作为背景,来作为基础,再对....(小)进行深入细化研究,认为这样能更好的理解。但通过老师的提问,我也认识到了论文题目的重要性,应该更为具体和深入挖掘,把研究内容与题目联系起来,提炼核心。

2 论文的目录、框架、章节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联系?逻辑是怎么样的?

论文的框架是我自己先思考,再与导师沟通后形成的。但可能因为我理解不够,没有表述清楚,逻辑没有足够清晰,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建议给我,下去之后我会进行改正。

3 某个结论是不是不准确,或者理解不对,你有什么数据,文献支撑?

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通过某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来...结论。数据是从....获得的,文献是从...了解到,根据前人研究,进行借鉴。

1.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2.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3.说明这个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新的看法,又如何解决?4.论文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有什么不足之处?5.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6.论文有何创新之处?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范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的论文题目是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刍议,我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土耳其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享有很高名气的旅游国度,但是旅游市场秩序却很混乱,常常听到身边的中国朋友因为担心土耳其不安全以及旅游市场秩序混乱而不去旅游,所以我想研究下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的相关内容。 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之前,我先对这个选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搜集,主要包括图书馆的书籍,学习教材上的专业知识,以及网络上的相关资料,然后我围绕着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提纲并开始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我就开始在提纲的基础上撰写内容。在完成初稿之后,我将我的论文初稿提交给了导师,经由老师的指点后,我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之后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主要分为 5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阐述,同时我也对本论文中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笔者在搜集资料阶段的文献资料进行一个汇总,形成文献综述,这样读者就会对论文整体和相关论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土耳其旅游市场的概况,包括土耳其旅游市场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现状,这是对接下来对旅游市场秩序阐述的一个铺垫。 第三部分我真正切入主题,主要是总结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包括三方面,分别是社会安全,购物乱象以及行业内的恶性竞争,这三点是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是我根据当前的局势和自己的理解对土耳其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我相信土耳其旅游业将会越来越好地发展和壮大完善 第五部分是我针对前文汇总的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三大建议,比如增强社会稳定建设,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加强土耳其旅游行业购物店管理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土耳其旅游行业发展。我相信在这些积极举措下,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会越来越好的。 经过这次论文的撰写,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内容,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汇总的能力,抗压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当然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参考文献还不够充足,关于土耳其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的提出还不够详细,还有些我没有发现的问题存在,希望在之后做科研的时候可以更加深入研究相关课题。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朋友们和同学们的支持,所以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没有她的指导,我很难完成这篇论文。再次感谢!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可以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答辩的内容一般会围绕你所研究的课题展开,一般情况下以下几个问题可能会被问及:

1 、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 、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3 、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4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 、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6 、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除此之外,如果有相关专业老师在,肯定也会问一些与专业有关的问题,就得需要好好准备了。

毕业论文本来已经是煎熬的事情了,还要答辩,答辩十分考验毕业生的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答辩现场脑子空白,无所适从。导致答辩挂掉的比比皆是,好在有第二次机会,这次一定要好好把握了。一、关于论文吸收第一次论文答辩失败的经验,找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如论文是否存在格式问题,论文前后的逻辑是否合理,还是自己对论文的熟悉程度不够等。根据答辩老师的问题进行完善。二、答辩策略1.答辩的穿着要得体,答辩台上,答辩老师收下注意的是你的颜值和着装,而不是你的PPT,着装要大方整洁。如男生穿正装,上台前把脸洗下,胡须剃了;女生可以穿套裙,化个淡妆。当然穿着也不能太过于张扬。展示技巧第一页ppt写清基本信息。开场白就照着念:“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导师是XXX,我今天的答辩题目是……。”一定要介绍导师!这不只是尊重老师,更重要的是表明自己的“山头”,让评委们明白你是谁的弟子。通常情况下,导师越害,你被刁难下的概率越低。文献综述部分要有,切要要华丽,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正文部分图要多,字要少。PPT答辩的核心,要让评委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评委们光看PPT就懂了,那你还站在答辩台上那干嘛。答辩时,评委手中都有你的论文,就不要在ppt里放过多的字了。PPT上主要是图片和表格,点缀几尽量不要设置动画,尤其是弹跳,也不要有PPT切换的声音3.卡准时间答辩通常是15分钟。你要是超时了,评委会觉得你总结能力不行,他们也不想再挺你讲了;要是没讲到,老师又会觉得你工作量还不够,研究的不透彻。时间快到了就简略着讲,时间还早就详实着讲。在宿舍也可以反复多练习,力保时间不多不少!注意语速要适中,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ppt不要自动播放。4.提问环节的应对技巧评委提问是答辩过程中唯一的不可控因素,这个环节5分靠学术造诣,5分靠表演能力,基本没法提前准备。若老师不按套路出牌问你别的,你可以参考下面的话术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答辩的关键还是真材实学,懂就答,不懂就说不懂,实在答不上可以眼神示意导师救场。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一些帮助,也祝正在努力的大家都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顺利毕业,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宋元文学学年论文题目

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您的古代文学专业的论文具体题目是什么?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101 论纳兰性德词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103 《桃花扇》人物论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7 论易安体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120 浅论范进中举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2 苏轼词浅析123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29 杜甫诗浅论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133 论晴雯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152 平儿形象分析153 浅析大历诗风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7 宋玉赋试论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186 论南宋雅词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202 论苏轼诗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09 论诚斋体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226 宋江形象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243 论桐城义法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49 论清词中兴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上面的是明清的,下面的是宋元的

学术堂整理二十个好写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3、"道"的文化阐释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18、《论语》同义词辨析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

论宋元南戏的雅俗之变探讨我国古代文学总体发展的历史源流时,把握好由“雅”向“俗”的历史性转化,对解决古代文学发展的诸多理论问题至关重要。南戏现存作品,是戏曲史上最早的、也是较为完整的戏曲作品,可以代表“俗”文学在发展初期的风貌,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早期南戏的价值及意义,是解决文学史发展规律的诸多关键性问题之一。我国古代戏曲研究,由于资料的缺乏,许多脉络不易理清,南戏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南戏研究被认为是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失去了的环节”[1],不无道理。1912年至1913三年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在上海《东方杂志》连载。1920年,叶恭绰从英国伦敦一小古玩肆中购得了第13991卷的《永乐大典》,内收的《张协状元》第三种戏文,正是已经失传的早期南戏作品。本世纪三十年代,一批学者已经认识到古代戏曲研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不畏艰难,以严肃的态度投身到南戏的研究中。这期间,冯沅君、郑振铎、赵景深、钱南扬诸先生,依据《新编南九宫词》、《旧编南九宫谱》、《雍熙乐府》、《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九宫正始》等书,对宋元南戏的佚曲进行辑佚及整理工作。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赵景深的《宋元戏文本事》,钱南扬的《宋元南戏百一录》,陆侃如、冯沅君的《南戏拾遗》先后出版。五十年代,钱南扬的《宋元南戏辑佚》也正式出版。至此,早期南戏的真实面目才得以展现出来。这些凝聚着许多专家心血的研究成果,确实来之不易。但南戏研究仍存在着资料不足的局限,本文仅就发掘出来的宋元南戏作品谈一些粗浅看法,对于有争议的论题,则暂不涉及。(一)“俗”文学对正统“雅”文学的冲击,主要在于其作品的新鲜、活泼、富有战斗力及其所拥有的大量读者及观众。宋元南戏的产生,正体现了“俗”文学这方面的意义。“宋元旧篇”的提法,见于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一书连主要指该书所著录的宋元间曾经产生过的南戏作品。这些作品已大部份亡佚。徐渭生活在明朝中叶,从明人的眼中看宋元,也已久远,故称“宋元旧篇”。“俗”文学并非到宋元时期才产生,它的刍形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但因一直处于“雅”文学的附庸地位,被统治阶级及文人学士所鄙弃,始终不能登大雅之堂。就戏曲看,南戏产生之前,中国已有萌芽状态的古剧。“优孟衣冠”[2]、“东海黄公”[3]、“大面”[4]、“钵头”[5]、“踏摇娘”[6]以及参军戏[7]等都是唐代以前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剧形式。宋金元时期和南戏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等。据周密《武林旧事》,陶宗仪《辍耕录》等书的记载,宋杂剧作品曾有280余种之多,金院本亦有690余种之多,可惜仅有篇名留传一、二[8],作品则已全部亡佚。从存留至今的作品看,宋元南戏和元代杂剧,无疑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南戏和元杂剧地位虽然相同,但命运就完全不同了。元杂剧不仅有明人臧晋叔《元曲选》所收作品及《元刊杂剧三十种》等100余种完整的作品传世,而且还有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专著以及明清两代曲论家的不少记载、评论可供研究。相比之下,南戏的传世作品及研究资料则少得多。徐渭《南词叙录》曰:“惟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他在“客闽多病”期间,也仅只“遂录诸戏文名”,并没有如臧晋叔选杂剧那样为南戏选集。南戏存留作品及研究资料的匮乏,可能与元明间文人对南戏的某些偏见有关。元人专著中,就曾提及南宋戏文为“亡国之音”[9],明人著作也持此态度。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眇,流离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已……。”[10]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其扮演传奇,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令人闻之,易生凄惨,此盖南宋亡国之音也。[11]元明文人对南戏的不理解,也可能与元朝统治者对南人的镇压有关。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是四等人制,即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南人地位最低,南戏可能受到影响。明朝文人既不能不重视南戏的价值及影响,又持有一定的偏见,因此在不少曲论家所留下的有关南戏的记载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已被后世学者证实并不一定符合南戏的发展实际,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在有关南戏和元杂剧产生时代上孰先孰后的问题,诸如“北有西厢,南有拜月,杂剧变为戏文”[12],“明兴,风声所被,北化为南”[13],以及“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14]等议论,没有把宋元南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好像先有北曲,后有南曲,宋元就没有南戏似的”[15]。应该说,在明人的著作中,真正懂得南戏,并能给予较为公允的评价的,仍然当推徐渭和他的《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16]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祝允明《猥谈》上述说法大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南戏产生之初的情况。北宋的宣和与南宋的光宗二朝在时间上相差约七十余年,如果说《赵贞女》及《王魁》等成熟的南戏作品始见于光宗朝,那么理应在成熟的作品出现之前,有一个萌芽及逐渐演化的过程,所以“宣和间已滥觞”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这恰恰可以说明南戏产生的时间比元代北曲杂剧要早很多。既然南戏代表着古代戏曲最早发展的成就,那么现存的宋元南戏作品,对考察和探讨古代文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由“雅”走向“俗”的早期风貌及发展轨迹,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宋元明考古小论文题目

你可以去看下(历史学研究)~里面已经发表的论文你可以看下论题,好好学习参考下

帮您找到了以下几篇:谈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1 历史文化名镇——寨市旅游开发初探 2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3 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及演进趋势 4 高学术起点,入国际主流——谈《知识产权》杂志的历史责任5 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6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7 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对湖南省衡南县新课改的调查与反思 8 多维视野中的“身体转向”及其历史轨迹9 国家应对犯罪策略转变的历史选择——解读刑事和解的探索实践 10 我国商标评审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与制度完善11 论历史比较法中的规律与例外 12 美国商业管制司法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启示 13 苏区精神历史地位探微 14 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 15 汤黎路 把握历史方位提升工作能力 16 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因素 17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探索18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9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20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论超越的历史分析 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知道你的论文是哪个层次的,不好掌握材料的深度和分寸,不过宋代的历史有特色的很多,容易找到资料而且趣味性较高的有这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分工、人物服饰等;从“杨家将”或岳飞的传说阐析宋代忠君爱国、勇于献身等人文理念,深一点可以挖到理学的社会背景;宋词的流派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文化成就;在活字印刷、火药等重要发明方面的贡献……

第3个题目可以考虑。原因如下: 1、先否定2、3两个。唐代帝陵已有很多研究,你再搞初步就是画蛇添足;非中原是什么概念?这么大的范围怕是搞不了吧。除非是一个遗址的,或者说是个别的几个或一组青铜器。 2、再说第1个,已有的夏商遗存怕是发掘报告和调查报告都发了,你若做个综合性的研究,难以写出新意,也是初写文章的大忌。 3、做第3个题目因为地域限制可以有所突破,但同时要掌握整个陶瓷发展的历史和占有已有的发掘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作出自己的推断。

研究宋元戏曲史的论文

二十世纪对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从一九一九年孟真的《王国维之<宋元戏曲史>》开端 到二○○○年底结束,共八十余年,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历程一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创期(1919-1948);(二)重建期(1949-1977);(三)繁盛期(1978-2000)。以下分述三期的基本情况,勾勒其发展的大体轮廓。 一、开创期 这一时期从一九一九至一九四八,整整三十年。研究开始时王国维尚未去世,研究过程中 王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加上这三十年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各政治派别为了本派的利益 曲解王氏文学批评,使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呈现复杂的状况。 1.王氏文学批评研究之奠基 前三十年的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中,著名学者的评价格外引人注目。 一九一九年元旦,时值《宋元戏曲史》单行本发行不久,傅斯年就发表了以《宋元戏曲史 》为题的书评。文章一开头就说:“近年坊间刊刻各种文学史与文学评议之书,独王静庵《 宋元戏曲史》最有价值。其余间有一二可观者,然大都不堪入目也。”(注:傅斯年.宋元戏曲史[M].新潮第1卷第1号,)给予王氏《宋元戏 曲史》以高度评价。文中作者体会到了王氏开创性工作的难度,罗列了王氏的精辟之论。 北京朴社一九二六年重印《人间词话》,这是《人间词话》首次单行出版,俞平伯为之作 短序。俞氏从批评方法入手高度评价这本小书,同时也指出开展研究的难度。《人间词话》 单行本刊印和俞氏的序,使广大读者更方便接触王氏的文学批评,扩大了人间词话的影响。 陈寅恪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四大教授之一,两人私交甚笃。王氏自沉后,陈为其写清华纪念 碑铭文。陈氏不仅了解王之为人,更通读他的著作。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陈寅恪写 道:“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 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 者以轨则也。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崖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四十年代,郭沫若比较王国维与鲁迅,对他们的学术研究,郭沫若有这样的评论:“王国 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 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注: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J].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 以上著名学者的文章只是初步的评介,并没有对王文学批评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周密的研 究。从著名学者对王国维文学批评的评价可见出王氏文学批评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 位。由于学术大师们的推崇介绍,广大读者开始接触王氏文学批评,对王氏文学批评的整体 研究逐渐兴盛起来。 2.多样化的研究 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开创期三十年中,有四篇文章经常被研究者提及。吴文祺有二篇:《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安先生》、《再谈王静安先生的文学见解》,李长之的《王国维 批评著作批判》和壳永的《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吴文祺、壳永、李长之代表三派人, 即革命派、传统派和科学社会主义派。他们从自身的地位、思想观念出发,用不同的批评视 角研究王氏文学批评。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革命派是指主张文学革命的派别。 我们先看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吴文祺的文章。在他的第一篇研究文章中,吴氏给予王国 维新文学家的地位。“不料在二十年前酸化了的中国文坛里,居然有一个独具双眼大声疾呼 地以小说戏曲为‘文学中之顶点’的人,其见解之卓越,较之现代的新文学家,有过之无不 及,其人为谁?就是海宁王静安先生。”(注: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安先生[J].小说月报,卷17号外,.)作者通过大量引用《静庵文集》中《宋元戏曲考》中的论述,如强调文学的现实价值、肯定悲剧的力量、认为文艺的目的是给人审美的愉悦 、提出文学以自然为贵、反对格律和用典,借以表达革命派的文学主张——反对文言、力倡 白话。吴氏想借王国维的学术地位,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替文学革命制造声势。 吴氏的第二篇文章是找到了以前未见材料后对第一篇的补充。作者的立场没有改变。吴氏 的两篇文章,虽说是研究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实际上是摘抄王氏的文学见解为己服务,并没 有从整体上把握王氏的文学批评。所选材料多是王前期的杂文和《宋元戏曲考》中的一部分 观点,由于《人间词话》用传统的文论样式——词话来批评古典诗词,因此在两篇文章中不 曾一见,尽管它当时极常见,影响也越来越大。作者不了解王的为人,更谈不上理解,没有 看到王氏治学道路的转变。用王氏的话说是没有“入乎其内”,自己心存己见,这样的研究 牵强之处就在所难免。另外,作者的批评方法散漫随意,多是引用材料,少分析研究,没有 进一步深入丰富本派的理论,反映了革命派早期的激进浅薄。 李长之的《王国维批评著作批判》与吴文祺的第二篇文章发表于同一期《文学季刊》。李 文与吴文的弊端大致相似,不同的地方仅在于作者所持的立场,故在此不重复。 传统派的文章是《大公报》为纪念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发表的三篇文章中的一篇,作者题为 壳永,有研究者认为实际上是吴宓写的文章,此说可从。全文用文言写成,分三部分立论。 第一部分,历史的批评。开篇盛赞王氏对文学发展过程的论述和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具有历 史的眼光。第二部分,美学的批评。吴氏突出王国维所论第二形式之美,即古雅在文学批评 中的地位,且解说王氏后从事戏曲研究并没有放弃古雅说。第三部分,伦理的批评。《< 红楼梦>评论》中有一章专门讨论《红楼梦》伦理上之价值。就象王所用“美术”一词不是 我 们今天的美术一样,“伦理”一词在此是指宗教或哲学上人生的解脱。(注:壳永.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N].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3期,.)综观此文,条理清 晰、论述谨严,较客观地反映了王的文学思想。这与作者与王国维有深交且对王中后期的学 术思想熟识于心有关。但此文也有缺陷,从作者立论的三个方面,就可看出他的派别观点。 作者第二部分过度强调了古雅在美学上的地位,而《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发表于一九 零七年《教育世界》,此时王正在进行治学道路的转变。作者忽视了这个转变,没有看到王 前期有一个“与叔本华之为伴侣之时代”(注:王国维.静庵文集·序[A].王国维论学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406.),也没有完全理解王前期的文学批评,如在第三 部分伦理的批评中,作者所谓的伦理道德并不完全等同于王氏文中所论之伦理。总的来说, 此文比上论两派文章更切合、更有深度,缺陷用王国维的话说是不能“出乎其外”。 朱光潜的《诗的隐和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也发表于一九三四年。 朱光潜的研究没有掺杂任何门派之见,他用诗的隐和显来代替解释王国维的隔和不隔、有我 之境和无我之境。朱氏比王国维年纪小,曾留学欧洲,接触了一些王不曾见到的文艺理论, 受二十世纪初欧洲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用谷鲁斯、立普斯的“移情说”理论,认为王氏所谓 “有我之境”实相反为无我之境,他名之曰同物之境;同样“无我之境”实为有我之境,朱 氏命名为超物之境,并且构架自己的理论体系,用了大量诗词进行论证,自成一说。(注:朱光潜.诗的隐和显[J],人间世,第1期,.)朱光 潜的这篇文章,一改上面四篇研究论文的面貌,以自己扎实的古典诗词和通晓西学的优势, 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打开了局面。可惜的是这一趋势并没有立即发展下去,直到差不多 五十年以后,纯学术研究才慢慢承续上前半个世纪的接力棒。 王国维前三十年的研究,从无到有,最后呈现多样化的研究格局,整体研究达到了一定的 高度。但与大师们的评价和王国维文学批评对中国近现代文论的深远影响比较,其研究状况 、研究水平是不相称的,还有待于拓展。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复杂,要点大致有三。其一 ,王国维所处时代及人生道路的复杂性。其二,王氏文学批评的写作发表与时代不同步,难 以形成共鸣。当王氏接受西方美学、哲学理论来改造中国古代文论时,走在时代前列;而国 内鲜有人知道、了解西欧的哲学,王氏的文章难以为时人所理解接受。王氏治中国宋元俗文 学——戏曲时,文学革命还没有开始。而当文学革命、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开始后,王 氏又回到了革命派的对立面,现实的批判掩盖了王氏曾作出的贡献。其三,其文学批评的本 身特征。如《<红楼梦>评论》的晦涩难懂、《人间词话》难以整体把握、《宋元戏曲史》 的艰深性、开创性等。 二、重建期 第二阶段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七年,也是三十年。研究主要在前十五年,后十五年由于 文化大革命,研究完全停顿。国内共有论文三十二篇,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的低潮期。 三十二篇论文中《人间词话》的研究占二十五篇,《宋元戏曲考》的研究占四篇,《<红 楼梦>评论》的研究最少,只有三篇。此期的研究,研究者尽量避开敏感话题,如王国维人 生道路、早期文学批评中受尼采、叔本华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即使做研究也无一例外的是批 批判,如佛雏的《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再批判》、王达津的《批判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哲 学依据》等。《宋元戏曲考》由于考证较多,相对较艰深,研究论文也不多。《人间词话》 解放前有几个版本,印数很大,流传广泛,内容与政治不太关联,自然研究得最多。这一时 期国内的研究紧跟政治运动的步伐,但也有学术性研究。整个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主 潮流的研究,二是重学术的研究。 按照现已成型的文学史分期,王国维应属于近代文学中的人物,文论也收入近代文论选。 由于近代文学强烈的现实性和能为政治运动服务,解放后、文革前这一段时间里,王国维变 成激进研究批判的靶子。其中林雨华的《试论王国维的唯心主义美学观》和王季思的《王国 维戏曲理论的思想本质》等就是主潮流研究的突出代表。 重学术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钱仲联和周振甫。 钱仲联的文章《境界说诠证》(注:钱仲联.境界说诠证[N].文汇报,.)定义“境界”用王自己的论说材料说话,追寻“境界”说 的渊源,认为近人用艺术形象解释“境界”有一定理由,但“境界”还不完全等同于形象。 作者有感于当时研究文章的简单化倾向,自己虽然不发表很有见地的看法,但希望通过整理 相关研究资料,引导研究工作走上专业化、学术化的路子。 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研究面狭窄,研究方法单调,导致论文质量低, 研究水平不高;其二受政治气候左右,表现出浓重的政治色彩。 与前一期的研究相比较,本期研究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整个研究趋于同化,缺乏另类的 声音,传统的研究在本期基本绝迹。 三、繁盛期 经统计,繁盛期共有论文三百一十三篇,虽然时间比前两个时期短,但研究文章的数量是 前两期的十倍左右。学术研究经过建国三十年的制约束缚后,在解放思想的号角声中,逐步 走 上正轨,迎来了最后二十年的辉煌。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是时代潮流中的一支支流,它的 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历程。 1.八十年代研究概况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新时期刚开始,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承袭了解放后三十年的研 究 方向,《人间词话》的研究占主导地位。七九年共有六篇研究文章,其中《人间词话》的研 究占四篇;八零年共有十三篇文章,《人间词话》研究占七篇,另有二篇研究王的美学思想 ,其取材多从《人间词话》;八一年共十二篇,五篇是《人间词话》研究,七篇是文艺美学 研究;八二年共十四篇,八篇是《人间词话》的研究,二篇是文艺美学研究。《人间词话》 是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代表作,易为大多数人接受,影响最大,对它的研究在整个王文学批评 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九十年代以后仍有为数不少的研究文章。但前四年的整个研究,我们还 是能感受当时学术界乍暖还寒的基本状况。 新时期初期研究工作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王国维文学批评中美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八十 年代初中期,全国掀起美学热,以美学的观点来解说文学,成为流行趋势。马克思关于“艺 术”掌握世界的思想给大家以启发,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悟”和“妙语”理论也成为一种 思考的资源。由此形成了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 审美反映”的观点。对王的研究也卷入这一潮流,八十年代研究王文艺美学思想的文章,占 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部专著,它们分别是卢善庆的《王国维文艺美学 观》和《王国维美学思想论》、聂振斌的《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 对王国维文学批评中哲学思想的研究与美学思想的研究类似,在此不复赘述。 八十年代末期,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低知识群体一部分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成为新时期 富翁,而知识分子待遇偏低,与知识分子的贡献不对称,整个学术界的研究工作受到冲击, 知识分子纷纷下海,此时也正是中国学术的转型期。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也遭遇同样情形 ,这一段时间表现较为低迷,论文数量相对较少,质量不高,如八九年全年仅仅只有六篇论 文,为八十年代最少的一年,其中四篇是前人已谈到的或简单的评述,只有二篇相对价值较 高,即周锡山的《王国维的戏曲美学思想》、新雨的《王国维纯粹美学观新辨》。整年的文 章与前期的研究对比没有大的突破,从视角到观点以至批评方法都缺乏新意。 2.九十年代研究概况 九十年代以后,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呈现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前期研究的 深入,比较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史的研究。 (1)对前期研究的深入 新时期前一段的研究,上面已讲到多有建国后三十年研究模式的痕迹。九十年代随着整个 大环境的改变和学术本身的转型,学术研究逐步走上正轨,一部分文章承继着八十年代的话 题深入进行研究,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为:其一,研究的系统化和细致化。如陈 良运的《王国维“境界”说之系统观》,魏星的《王国维“三境界”源出尼采说》;其二, 注重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如郭志今的《晚清启蒙思潮与王国维非功利文学论》,蔡仲翔 、李哲理的《天才、超人、赤子——从王国维的作家论看中西文化的融合》;其三,王国维 文学批评现代意义的发掘。如张新颖的《王国维现代意识的变动过程》,童庆柄的《略论王 国维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其四,传统研究方法的续接。如蒋哲伦的《王国维论清 真词》,赵义山的《王国维元曲考源补正》;其五,新研究领域的拓展。如《论王国维对 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的理论贡献》。 (2)比较研究工作的开展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九十年代以后在国内蓬勃发展。杨牧曾推王国维为“中 国第一位从事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王国维文学批评无疑再恰 当不过了,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园地,九十年代产生了一批此类文章。柯尊全的《论王国维 的古雅理论兼与贝尔的形式理论比较》、周波的《中外文学关系:康德“意象”说与王国维 “意境”说比较》、蒋英豪的《王国维与世界文学》等是中西进行比较。国内不同时期进行 比较的有易容的《王国维的人生“欲”与“美”及梁启超的“趣味”说》、解玉峰在《论两 种戏剧观念——再读宋<元戏剧史>和<唐戏弄>》、耿明奇的《王国维与王夫之文艺观比较》 等。 (3)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的研究 进入八十年代,王国维研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八十年代初中期每年有为数 不少的论文,到九十年代,海内外研究王国维的专著已经出版十多种。 唐增德的《评有关王国维研究的三本书》专评陈鸿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三部专著 ——《王国维与文学》、《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王国维年谱》。唐增德认为陈氏 三部著作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极其重视王国维史料的发掘搜集工作,以此作为研 究的基础;第二个特点是陈著不仅在资料的占有和考证上十分用力,而且在研究视野的开拓 上亦颇有气魄;第三个特点是著者勇于碰硬,拨谜析疑,在许多重要的然而又有争议的问题 上,提出了有理有据的新见解。 夏中义的《王国维诗学研究之研究》是从文献学比较的角度来肯定佛雏的《王国维诗学研 究》。 3.王氏文学批评研究专著 开创期和重建期没有出现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专著,随着研究深度、广度的扩展,研究专 著出现在繁盛期。繁盛期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的专著有叶嘉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佛雏的《王国维诗学研究》、卢善庆的《王国维文艺美学观》和《王国维美学思想论》、陈 鸿 祥的《王国维与文学》、聂振斌的《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祖保泉、张晓云的《王国维与 人间词话》等。下面择取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的代表专著——叶嘉莹的《王国维及文学批 评》来稍作评介。 叶著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的集大成者,此书由香港书局始印于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二年 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国内出版发行。此书在国内一出版,国内王氏文学批评研究论文质量明 显提高,王国维文学批评专著遂如雨后春笋般破士而出。直到九十年代末,有研究文章还在 完全袭用叶嘉莹此书中的观点,如代迅的《成功与失误:王国维融会中西文论的最初尝试》 。叶氏此书可以说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繁盛期的扛鼎之作,自然也是八十年来王氏文学 批评研究的权威著作。具体在书中体现为结构完整和论说细密。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分两部分。第一编主要介绍王国维的生平。焦点在于第二章王国 维死因的探讨,第二章第一节叶氏罗列了王国维自沉原因的几种不同说法,第二、三节抓住 王氏自沉原因中的三种主要关系,即王氏与罗振玉、清室、民国政府的关系,弄清了这三种 关系,王氏自沉之原因就跃然纸上。而第一章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则 是王氏之死和王氏文学批评研究的铺垫。第一章第一节叶嘉莹认为王氏的个性有三个鲜明的 特点。一是知与情兼胜的禀赋,二是忧郁悲观的天性,三是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叶嘉莹对 王氏性格的研究,发前人所未发,三点结论有根有据,读后对王氏为人及文学批评的理解豁 然开朗。第二节时势对王氏的影响,主要是两次事变对王氏治学道路的影响。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二编探讨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占了全书差不多百分之八十的篇 幅,是全书的重点。第一章是序论。初步介绍王国维的二组文学批评,一组是以《<红楼梦> 评论》为主的前期杂文,一组是《人间词话》和同时期风格相近的一部分文章。而王氏的《 宋元戏曲考》叶嘉莹则没有提及,全书中也没有论及。 第二章探讨静安先生早期的杂文。即第一章所谓的第一组文学批评。第一节作者总论王氏 早期杂文,归纳出这些杂文中表现的几方面的文学观念。第一反功利的文学观,第二王国维 文学批评中的美学观念,第三是王氏对衡量文学作品之内容所持的价值观念。叶嘉莹的研究 特别注重分析,在归纳出结论后,他往往要探究出原因。在第一章中这样的例子时而可见, 在此,作者也分析了王国维这几点文论观点形成的三点原因:性格、西方影响、中国传统, 而且注意到每点观念中的这三方面所占比重。《<红楼梦>评论》理所当然是这一章的重点, 第三节全部讨论《<红楼梦>评论》,在介绍了此文后,作者对《<红楼梦>评论》一分为二的 评价,一方面是此文的长处,如:第一他认为《<红楼梦>评论》全以哲学与美学为批评之理 论基础,在七十年前的晚清时代,能够具有如此的眼光识见,便已经大有其过人之处;第二 ,批评体系的建立;第三,辨妄求真的考证精神。另一方面,《<红楼梦>评论》有一个无可 挽回的缺点,即完全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在此节中,论缺点所占篇幅远远大 于优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此文的评价态度,前面当作者谈读此文的意义时,也是将对现 在的借鉴价值放在突出位置。叶氏在书中条分缕析,其说最为详备。此书印行后凡评价《< 红楼梦>评论》的文章都承袭叶氏的观点,此论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对《<红楼梦>评论》最权 威的评判。 第三章是下编的重点,论王氏文学批评代表作——《人间词话》。叶氏研究王国维自己编 定发表于《国粹学报》上的六十四则词话,把前九则定位为批评理论之部,后五十五则为批 评实践之部,此说是叶氏新创。王国维长期徘徊于旧传统、新理论之间,王氏写作《人间词 话》时正在逐渐回归传统学术,但王氏早年接触的西学却并没有完全抛弃,逻辑谨严、论辩 缜密也是王氏后期治甲骨、金石、史地之学的行文风格。对《人间词话》结构的安排可见出 王氏的苦心孤旨,同时也显现了叶氏治学的细致精微。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关于《人间词 话》中的“境界”说,三年后在《宋元戏曲考》中都改为“意境”。解释这个现象时,普遍 的看法是认为王氏晚年修改前说,复用中国文论的旧范畴。而叶氏考究王氏文论,发现《人 间词话》的一年之前,又曾用它于《人间词话》已脱稿的三年之后,而且‘意境’二字之表 面字义又较‘境界’二字尤易为人所了解和接受,那么何以他在论词之专著《人间词话》一 书中,于标示他自己评词之准则时,却偏偏不选用一般人所认为易解的‘意境’二字,而却 选用了较难为人理解的‘境界’一词?以静安先生一向治学态度之谨严,其间自然必有其所 以选用‘境界’一词的道理,也就是说,‘境界’一词之含义必有不尽同于‘意境’二字之 处。”(注: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89-190.)不同之处在于“静安先生之选用此词,原来就特别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的感受及表 达之特质,而此种感受又兼内在之情意与外在之景物而言,是则境界一词盖原已含有一般指 作品中‘情意’或‘景物’的习惯用法之意。而无论其为‘情意’或‘景物’,既已表现于 作品之中,当然便也有一般习用的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之界域之意。再就其可以作为衡量一 篇作品的艺术成就之基准言,当然也会有某一阶段或某一层次的意味。”(注: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96.) 叶氏系统受过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熏陶,推理思辩能力极强,明显让人感觉不同于建国后 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书中论述的逻辑性卓异于国内的学者。 截止二零零零年,全国共召开了三次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它们分别是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 至十二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至二十七日在海宁召开的“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一九九七年在海宁召开的“九七 王国维戏曲史论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七年、一九九零年出版 了了三集《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研讨会的召开和论文集的出版促进了王国维文学批评的 研究。 综观王氏文学批评研究的繁盛期,研究工作逐步脱离时代和政治影响,学术走上前沿,学 术个性得以张扬,尤其是九十年代的研究,这十年是王氏文学批评研究八十年来最重要的十 年,也是与前两期显著不同的十年。 展望本世纪的研究。就材料来说,《宋元戏剧史》及与其同期相关论文的研究应加强;就 研究方法来说,比较研究还大有作为,新的研究方法还需不断寻求运用,如其它学科的观念 和方法,文化学研究视角等;就研究态势来说注意深入细致与整体研究并重,深入细致还有 许多工作可做,如王国维写出《<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的个性心理研究,对王国 维文学批评的接受研究,由微观的研究作为基础来促进整体的研究工作。^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 其实,王国维也不仅是为“忧心”而死,他的遗言就是明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反顾”。他死的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世变”。如梁启超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他也是为“文化”而死。凡是一种旧文化消逝,总有为此旧文化徇死的人。王国维属于这样的“前朝忠臣”。陈寅恪等人为王国维的骤逝,也由衷发出自己的感慨。如此复见王国维之死也并非忧一己之心。王国维死时也是很从容的,据颐和园园丁云,“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座,久之,复步入鱼藻轩中,吸纸烟”。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会如此安详地从容他界吗?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 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为“逼债”说。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三为“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四为“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五为“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 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回答者:天之翔云 - 秀才 二级 11-5 18:17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2 条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他衣袋中有一封给家人的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 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遗书是前一天写下的。前一天清华研究所已放暑假,师生于工字厅开惜别会,王国维亦参加,与人作别如平时,因此他是从容赴死的。 其老友陈寅恪先生对其自沉有殊解:“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独于其平生之志事颇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寅恪以为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王国维为一代治学巨匠,其所遗《人间词话》被奉为文学批评之圭臬。 王国维为何自杀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消息甫传,顿使海内外学界同深哀悼。人们在痛惜他“中道而废”之时,更竞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70余年来,猜测、推论,诸见纷陈而时有新见,又因各执一隅而难以定论,遂成20世纪中国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国维自沉年代,正值中国社会处于激荡变革之际。1924年,冯玉祥兵临北京,逊帝溥仪被逐出宫。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后,北洋系统的冯玉祥、阎锡山先后易帜。北洋政府分崩离析,京畿之地草木皆兵。此时,王国维任教的清华校园也失去往日宁静。 据当年的当事人回忆,其时王国维虽然日常言行无异常时,但言及时局,辄神色黯然,有“避乱移居之思”。而当时,他生活与精神上的依托者罗振玉已携眷东渡,梁启超养疴津门。生性孤僻的王国维与他人少有交往,唯与清华研究院主任吴宓过从颇密。6月2日早晨,王国维忽然找到吴宓,说有事将外出,需借用5元钱。接钱后就出校门雇人力车急行而去。到了下午,家人找到吴宓处,说他没留片言出门至今未回。吴宓便着人四处寻觅,后从车夫处得知一长者去了颐和园,众人便到颐和园,也是遍寻不得。后来又从管理员处得知,有一长者曾在排云殿鱼藻轩字走廊徘徊多时。大家又寻踪找去,只见一地烟蒂,却不见人影。忽见稍远一点地方水中似有人影,有人就下水探寻,果然触到一人体,头没于湖底泥中,而后背衣衫还未完全浸透——正是已死多时的王国维。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为“逼债”说。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三为“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四为“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五为“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郭汾阳(光明日报.)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至老,王国维也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 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参考资料:光明网 回答者:lmasdf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5 18:18 -------------------------------------------------------------------------------- 王国维早年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后来却又被其利用,激愤之下,不肯偷生! 1922年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延内当五品官“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由于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思想极其郁闷,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个人恩怨,“国家”存亡,圣人亦难免于俗世,死因大概如是,请各位方家指教!

王国维: 旧红学家中,有一位既不是评点派,也不是索隐派、题咏派,而是自成一派的,他就是王国维。王国维是最早从哲学与美学的观点来批评《红楼梦》之艺术价值的红学家。王国维首先建立了以哲学和美学双重理论基础的文学批评体系,其次他提出辩妄求真的考证精神,使红学的研究能脱离旧红学的猜谜式的附会。 新红学主要派别及思潮

1 、《论两种戏剧观念》,《研究》 1999 年第 1 期2 、《明代曲论中的当行论》,《学术月刊》 1999 年第 9 期;3 、《南戏本不必有“套”,北剧原不必分“折”》,《中华戏曲》总第 2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年版。4 、《北杂剧“外”辨释》,《文献》 2000 年第 1 期5 、《北杂剧“冲末”辨释》,《中华文史论丛》总第 62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6 、《“悲剧”、“喜剧”与中国戏曲研究及其它》,《戏剧艺术》 2000年第 3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戏曲、戏剧研究” 2000 年第 6期转载;7 、《 20 世纪元曲研究刍议》,《南京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新华文摘》 2001 年第 5 期转载;8 、《读南图馆藏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文献》 2001 年第 2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1 年第 10 期转载;9 、《“过锦”纵横》,《戏史辨》第 2 辑,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 年版10 、《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台湾)《民俗曲艺》第 140 期(传统戏曲专辑 Ⅱ), 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2003 年 6 月版11、《20世纪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研究之述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12、《吴瞿安先生与20世纪中国戏剧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3、《 巫风傩影中的迷失 —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戏曲、戏剧研究》2004年第6期转载;14、《九十年来中国昆曲研究述评》,《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15、《20世纪戏曲文献之发现与南戏研究之进步》,《文献》2005年第1期16、《也谈中国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戏剧艺术》2005年第1期1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18、《近代以来京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戏曲艺术》2005年第1期19、《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舞台艺术》2006年第3期转载20、《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戏剧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1、《脚色制作为中国戏剧结构体制的根本性意义》,《文艺研究》 2006年第5期22、《论角儿制》,《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3、《百年中国戏剧学刍议》,《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24、《元剧“楔子”推考》,《戏剧艺术》2006年第4期

宋词论文答辩题目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题目内容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确定自己的题目方向,如:文艺学,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者结合美学。论文研究的点,也就是你的题目,一定要有研究价值。我觉得,第一点和第三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第二点是基本要求。举个些例子: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等。

不知道你的论文是哪个层次的,不好掌握材料的深度和分寸,不过宋代的历史有特色的很多,容易找到资料而且趣味性较高的有这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分工、人物服饰等;从“杨家将”或岳飞的传说阐析宋代忠君爱国、勇于献身等人文理念,深一点可以挖到理学的社会背景;宋词的流派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文化成就;在活字印刷、火药等重要发明方面的贡献……

宋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个人觉得好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