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矿山测量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矿山测量毕业论文

关于《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论文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面向就业岗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如何使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适应企业的需要,值得探讨。近年来,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工程测量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地位非常重要,但内容庞杂,要很好地掌握该课程十分不易。因此,在测绘新仪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迅猛发展情况下,探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的。一、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改革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生产现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选用合理的教材,根据现场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对普通测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相应的应用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增加计算器编程、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现在大多数的工程测量教材在应用技术章节讲的过于简单,这在教学中要讲到各个方面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普通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通用,应用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选用,现代测量技术作为学生熟悉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二、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和课间实习相结合是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引导的角度讲授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讲授中要留出适宜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以板书为主,要适当的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善课堂环境;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理解是抽象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现在测量仪器品种甚多,发展迅猛,使得现在的教学设备陈旧和老化严重,落后于生产;而且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各种品牌的测量仪器、新仪器和设备,但是现在教学又需要,在这种供需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从网上和仪器厂家收集相关的新仪器的图片和介绍,使学生对新仪器有一定的认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发布,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工程测量实训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在测量实训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设计的实训项目还没有完全和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训项目偏少,测量仪器陈旧,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近来;随着高职的扩招,现在的实训设备量偏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改革中,需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三、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一)工程测量课堂考核的改革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往的考试多采用试卷进行,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考试、仪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二)工程测量综合实践考核的改革工程测量综合实践协同作战特点突出,这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综合实践时,更应该注重对过程的考核,综合实践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由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给出评价。实习结束后,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实习中,根据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仪器的熟练程度、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考核。四、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结语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十分迫切。本文从现价段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探讨,对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参考文献】[1]聂志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3]王汉雄,王嘉慧.《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矿山测量,2007,(3).[4]李艳,焦泽昌.工程测量教学方法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5,(11).[5]任伟.工程测量实训课设计实施与考核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关键词:高层沉降观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5、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30m(3)前后视距差:≤(4)前后视距累积差≤(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3、沉降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5、统计表汇总(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三、探讨的两个问题(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斯列涅夫斯基,.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我建议你去:"天圆地方"建筑论坛看一看,那里会有的

采矿系矿山测量毕业论文

浅议煤矿煤层的开采技术摘要:由于煤层的自然条件和采用的机械不同,完成回采工作各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并且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的方法及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回采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称为采煤工艺过程。关键词:开发技术 煤炭工艺 煤炭一、煤炭开采的主要形式(一)井下采煤井下采煤的顺序。对于倾角10°以上的煤层一般分水平开采,每一水平又分为若干采区,先在第一水平依次开采各采区煤层,采完后再转移至下一水平。开采近水平煤层时,先将煤层划分为几个盘区,立井于井田中心到达煤层后,先采靠近井筒的盘区,再采较远的盘区。如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煤层,先采第一水平最上面煤层,再自上而下采另外煤层,采完后向第二水平转移。按落煤技术方法,地下采煤有机械落煤、爆破落煤和水力落煤三种,前二者称为旱采,后者称为水采,我国水采矿井仅占。旱采包括壁式采煤法和柱式采煤法,以前者为主。壁式采煤法工作面长,一般100~200 m,可以容纳功率大,生产能力高的采煤机械,因而产量大,效率高。柱式采煤法工作面短,一般6~30 m,由于工作面短,顶板易维护,从而减少了支护费用,主要缺点是回采率低。(二)露天采煤移走煤层上覆的岩石及覆盖物,使煤敞露地表而进行开采称为露天开采,其中移去土岩的过程称为剥离,采出煤炭的过程称为采煤。露天采煤通常将井田划分为若干水平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在空间上形成阶梯状。其主要生产环节:首先用穿孔爆破并用机械将岩煤预先松动破碎,然后用采掘设备将岩煤由整体中采出,并装入运输设备,运往指定地点,将运输设备中的剥离物按程序排放于堆放场;将煤炭卸在洗煤厂或其他卸矿点。主要优缺点优点为生产空间不受限制,可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矿山规模大,劳动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另外,资源回采率可达90%以上,资源利用合理,而且劳动条件好,安全有保证,死亡率仅为地下采煤的1/30左右。主要缺点是占用土地多,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而且生产过程需受地形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在资源方面,对煤赋存条件要求较严,只宜在埋藏浅,煤层厚度大的矿区采用。二、采煤方法与工艺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我国长壁采煤方法已趋成熟,放顶煤采煤的应用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采煤方法和工艺的研究有很大空间,主要方向是改善作业 条件,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一)开采技术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 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 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 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一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二)解决难题开发“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 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 顶能按一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 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 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5~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 杆支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 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三)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 、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作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技术。(四)缓倾斜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大采高长壁综采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支架结构及强度,加 强 支架防倒、防滑、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形、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措施等的研究,提高支架的可靠性,缩小其与中厚煤层(采高3m左右)高产高效指标的差距。(五)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系统要实现高产高效,就要提高开机率,对“支架—围岩”系统、采运设备进行监控。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电液控制阀组操纵支架和改善“支架—围岩”系统控制,进一步完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乳化液泵站及液压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采煤机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油 —磨屑”监测和温度、电信号的监测;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全面状态监控。三、主要的开采技术(一)深矿井开采技术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是: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需要攻关研究的是: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巷道(特别是软岩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二)“三下”采煤技术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下陷规律,研究满足地表、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合理的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发展沉降控制理念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炭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村庄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三)优化巷道布置,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以实现开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及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专家系统,实现开采方法、开采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匹配。实行全煤巷布置单一煤层开采,矸石基本不运出地面,生产系统要减化,同时实现中采与中掘同走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高产高效矿井,开拓部署与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减化巷道布置,优化采区及工作面参数,研究单一煤层集中开拓,集中准备、集中回采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岩巷掘进率,多开煤巷,减少出矸率;研究矸石在井下直接处理、作为充填材料的技术,既是减少污染的一项有利措施,又减化了生产系统,有利于高产高效集中化开采,应加紧研究。采煤方法和工艺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采煤工艺的发展将带动煤炭开采各环节的变革,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基本途径是使采煤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 煤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改进和完善采煤工艺。

采矿工程系毕业论文

对于现代矿产企业而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提升自身井下采矿技术,那你会怎么写采矿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采矿工程系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近年来,采矿工程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日渐下降,主要问题有学生不按时、按量去单位时间,绘图质量不高、自身惰性一再拖延设计进程,毕业答辩存在诸多情况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指导教师―单位”三点一线联络通道,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等措施,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毕业设计;联络通道;周汇报;人才培养

引言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

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

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

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

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

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

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

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5]张恩强.论采矿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5―47.

[6]刘洪涛,马念杰.采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3):103―104.

矿山测量专业论文

测量委员会2006年度工作总结 一、2006年度工作小结 1.组织召开了“数字矿山与矿产资源绿色开采学术讨论会”。该会11月4日至9日在海南省省海口市召开,旨在促进用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的采矿工业,推动数字矿山的建立,促进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山的应用,来自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及兖州矿业集团等十多个矿山企业的40名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前印制了论文集,38篇论文入选。会议就数字矿山的概念、基本框架、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矿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分析及“3S”技术应用、矿山地测信息系统、成图系统及其应用、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的实施策略与示范工程建设、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的培训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主任委员郭达志教授、副主任委员汪云甲教授分别做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3S’技术在矿山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主题报告,副主任委员朱建军教授、马洪滨副教授主持了会议并做了报告。 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中国矿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数字矿山技术的推行,使传统的采矿业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采矿工艺、决策方式等方面有大的改革。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对数字矿山问题非常重视,参予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4月21日至22日北京举办的“数字矿山战略与未来发展”青年科学家论坛,计划举办系列学术会议,推进数字矿山技术的发展。 2.与有关方面配合,进行了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第十二届大会审稿、会议组织等工作。该会9月21日至26日在辽宁省阜新市和北京市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典等23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是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在新世纪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大会,也是该协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亚洲举办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236篇,其中国外70篇,内容涉及矿采损害、矿山安全、土地整治与环境保护、矿山测量高新技术等,论文已经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汇集出版,131篇论文进行了大会报告及交流,20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受到大会表彰。会上还表彰了德国、中国等国的8位为矿山测量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举办了测绘仪器展览和参观活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达志教授担任了大会分会场主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金峰教授为大会组委会副主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云甲教授、朱建军教授参加了会议审稿、优秀青年论文评选等工作。 3.组织了近十名专家教授完成了2004年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矿山测量部分)的编写,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基本客观、全面反映了这一年我国矿山测量学科发展全貌及趋向。 二、2007年活动计划 1.召开“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学术研讨会”,规模约80人,时间:9月中旬,地点:待定。 2.做好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换届准备工作。 3.改进、完善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网站。 我不清楚你的具体职业 ,上面是个范文你看下把,下面的网站你也可以去看看,参考下!

基本照着《测绘学概论》这本书写就好了,把重点的地方抄一遍。可以全方位的谈 也可以找一个章节侧重来谈。 基本都是90分以上的 可以参照图书馆的测绘论文。重点写对测绘的认识,测绘的应用领域等 最好是不抄网上的原文 因为上网搜的人有很多

[1]赵军,李东平,朱瑜馨. 基于Map Info的森林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地图学与GIS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2002:6.[2]赵国虎,高锦章,赵军,索南,孙看军,杨武. 吗啡对B-Z振荡反应的影响[A]. 甘肃省化学会.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甘肃省化学会:,2003:3.[3]赵军,武江民,赵生龙. 中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A].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2004:4.[4]赵军,陶明娟. 国外在野生动物伯劳鸟保护中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A].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2004:5.[5]汪明冲,潘竟虎,赵军,孙晓茹. 基于GIS与RS的土壤侵蚀变化定量监测——以黄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贷款庆城项目区为例[A].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7.[6]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 基于格网GIS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初探——以甘肃牧区为例[A].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7.[7]甄计国,霍静,赵军,潘竟虎,李伟元,何瑞东. 我国西北工业与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研究——以甘肃省嘉峪关市为例[A]. 中国土地学会.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地学会:,2007:12.[8]符海月,赵军,李满春. 从Google Maps看我国全球化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2:113-115.[9]符海月,李满春,赵军,刘永学. 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展综述[J]. 人文地理,2006,03:115-119+114.[10]孙晓茹,赵军. Google Maps API在WEBGIS中的应用[J]. 微计算机信息,2006,19:224-226.[11]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王胜利. 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J]. 生态学杂志,2006,08:1003-1008.[12]汪明冲,赵军,李玉琳. 空间数据库引擎及其解决方案分析[J]. 地理信息世界,2006,04:63-66.[13]李红星,赵军. 基于GIS的区域环境噪声评价方法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04:363-367.[14]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 熵权法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应用——以甘肃牧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01:17-21.[15]李传华,潘竟虎,赵军. 基于GIS的兰州市普通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02:88-91.[16]赵军,刘琳,李霞. 基于RS与GIS的半干旱区城市绿化三维量测算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04:37-40.[17]杜怀玉,赵军,冯翠琴. 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以嘉峪关市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1:90-94.[18]赵军,李旺平,李飞. 黄土高原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及特征分析[J]. 干旱区研究,2008,01:53-58.[19]潘竟虎,赵军,董晓峰. Geo-CA与GIS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模拟中的应用[J]. 干旱区研究,2008,01:131-136.[20]李飞,赵军,赵传燕,郝君明,郑佳佳. 中国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2008,11:5347-5355.[21]赵军,魏伟,冯翠芹. 天祝草原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利用格局优化[J]. 资源科学,2008,02:281-287.[22]魏伟,赵军,王旭峰. 天祝高寒草原区NDVI,DEM与地表覆盖的空间关系[J]. 干旱区研究,2008,03:394-401.[23]李娟,赵军. 基于DEM的西北干旱区典型地貌类型坡度提取分析[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02:214-218.[24]张斌才,赵军. 大气污染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及其GIS集成研究[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05:17-19+55.[25]甄计国,赵军. 区域积温插值的GIS方法[J]. 冰川冻土,2005,04:591-597.[26]赵军,陶明娟. 兰州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113-116+128.[27]刘振波,倪绍祥,赵军. 绿洲生态预警信息系统初步设计[J]. 干旱区地理,2004,01:19-23.[28]赵军,胡秀芳. 区域生态安全与构筑我国21世纪国家安全体系的策略[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2:1-4.[29]贾艳红,赵军. 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91-95.[30]刘振波,赵军,倪绍祥. 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张掖市绿洲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04,04:580-585.[31]赵军,武江民,赵生龙. 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 地理信息世界,2005,01:39-41+50.[32]赵军,刘春雨,潘竟虎,刘英英,杨东辉. 基于MODIS数据的甘南草原区域蒸散发量时空格局分析[J]. 资源科学,2011,02:341-346.[33]李飞,赵军,赵传燕,张小强.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J]. 生态学报,2011,03:689-697.[34]胡秀芳,赵军,查书平,郑雪萍. 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以甘肃天祝高寒草原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3:71-77.[35]李飞,赵军,赵传燕,王旭峰. 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模拟与动态变化分析[J]. 草业学报,2011,04:42-50.[36]赵军,师银芳,王大为,付鹏. 1961~2008年中国大陆极端气温时空变化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3:52-56.[37]魏伟,石培基,赵军,王旭峰. 石羊河流域海拔、植被覆盖与景观类型空间关系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12,01:91-98.[38]赵军,李霞.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2009,01:94-99.[39]李海亮,赵军. 草地遥感估产的原理与方法[J]. 草业科学,2009,03:34-38.[40]王世杰,赵军. 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GIS-ESDA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8:5-8.[41]韦莉,赵军,潘竟虎,李霞. 基于MODIS数据的黄土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05:660-664+553.[42]魏伟,赵军,王旭峰. GIS、RS支持下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利用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2009,05:750-754.[43]赵军,韦莉,陈姗. 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1:36-40.[44]魏伟,赵军,王旭峰.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异质性[J]. 生态学杂志,2010,04:760-765.[45]索俊锋,赵军. 基于CLUE-S模型的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05:522-528.[46]赵军. 兰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67-71.[47]梁会民,赵军. 基于GIS的黄土塬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 人文地理,2001,06:81-83.[48]梁会民,赵军.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研究[J]. 生态经济,2001,08:12-14.[49]赵军,符海月. 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 测绘工程,2001,03:41-43.[50]梁会民,赵军. 地理信息系统在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76-80.[1]赵军,王雪平,金蓉. ArcGIS在草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J]. 草业科学,2006,03:1-4.[2]赵军,付金霞. 虚拟水理论在河西走廊的应用研究[J]. 人民黄河,2006,02:38-40.[3]甄计国,王义德,赵军.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指数及其变化特征[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04:294-301.[4]付金霞,赵军. 地理空间数据的空间性分析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2006,04:65-69.[5]付彩菊,潘竟虎,赵军. 基于RS和GIS的额济纳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06:71-75.[6]胡秀芳,赵军,钱鹏,李东平. 草原生态安全理论与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04:93-97.[7]冯翠芹,赵军. GIS在现代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19:5951-5952.[8]潘竟虎,任皓晨,赵军. 甘肃省土地利用状况的计量地理分析[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03:377-381+384.[9]汪明冲,潘竟虎,赵军. 基于GIS与RS的土壤侵蚀变化定量监测——以黄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贷款庆城项目区为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06:116-121.[10]王世杰,赵军.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信息服务发展现状及思考[J]. 矿山测量,2007,04:48-50+4.[11]李娟,赵军. 基于WebGIS的遥感影像数据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北京测绘,2008,04:60-63.[12]潘竟虎,赵军. 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 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13]李娟,赵军. 基于DEM的西北干旱区坡度提取分析[J]. 北京测绘,2008,01:42-45.[14]党国锋,赵军. 兰州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定量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04:17-21.[15]潘竟虎,刘普幸,赵军. 黑河下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分析[J]. 土壤,2008,02:306-311.[16]田凤宾,赵军. 基于Google Maps的同城生活信息平台设计策略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6:1340-1341.[17]张俊,赵军. 基于Web Service的WebGIS应用系统模式及其与其他模式的比较[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17:4873-4876.[18]赵军,贾新会,甄计国. 石羊河流域人口经济压力定量分析[J]. 西北人口,2008,06:100-103.[19]孙建国,赵军,甄计国,李东平. 基于DTM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太阳辐射值计算模型及应用研究[J]. 测绘工程,2003,01:28-30.[20]赵军,党国锋. 祁连山草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 草业科学,2003,07:1-4.[21]陶明娟,赵军. 兰州市2002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02:51-54.[22]赵军,贾艳红. 国外GIS在地下水管理与研究中的应用和启示[J]. 地下水,2005,03:166-168.[23]刘琳,赵军,付金霞,王雪平. 我国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进展初探[J].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5,03:10-13.[24]赵军,刘琳,闫浩文. 基于GIS的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以兰州市危险废物地理信息系统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75-78.[25]刘振波,赵军,倪绍祥. 基于GIS的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2:35-38.[26]孙建国,赵军,闫浩文. 一个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04:94-97.[27]朱瑜馨,张锦宗,赵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资源预测模型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01:101-104.[28]赵军,许兆霞. 中国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相关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02:1-4.[29]赵军,胡自治. 从生态信息图谱的角度看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检索图[J]. 草原与草坪,2005,02:12-14.[30]魏伟,赵军,王旭峰. RS、GIS支持下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土壤流失及治理模式仿真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9,01:47-56.[31]赵军,田英. 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3:15-19.[32]赵军,任皓晨,赵传燕,张勃,孟宝. 黑河流域土壤含水量遥感反演及不同地类土壤水分效应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8:139-144.[33]赵军,郑珊,胡秀芳. 基于GIS的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4:66-71.[34]李飞,王春,赵军,郑佳佳.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积温空间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0,05:778-784.[35]王世杰,赵军. 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 测绘科学,2010,02:170-172.[36]赵军,杨东辉,潘竟虎. 基于空间化技术和土地利用的兰州市GDP空间格局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92-96+102.[37]赵军,杨梅,杨东辉. 基于GIS的甘南高原积温资源空间插值分析[J]. 甘肃科技,2010,13:40-42.[38]杨东辉,赵军,张智慧,付鹏,刘春雨. 近10年甘南牧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01:257-263.[39]赵军,刘喆,赵媛. 生态脆弱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J]. 甘肃科技,2011,04:8-10.[40]赵军,陈姗.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森林生态效益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11,01:12-19.[41]魏伟,石培基,赵军,王旭峰. 基于GIS和RS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功能分区[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8:47-52.[42]刘春雨,赵军,刘英英,党国锋,师银芳. 2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LUCC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9:32-38.[43]赵媛,赵军. 基于移动GIS和智能手机的电子导游系统发展及其关键技术[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51-52.[44]赵军,王小敏,李东成. 基于MODIS的民勤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定量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0:91-96.[45]朱瑜馨,赵军,曹静. 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J]. 干旱区研究,2002,04:33-37.[46]李东平,赵军. WebGIS主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1,12:23-25.[47]赵军,李东平,朱瑜馨. 可视化编程语言实现GIS软件的二次开发[J]. 测绘通报,2002,S1:68-70.[48]田英,赵军,管信龙. 1990年~2005年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及变化分析[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1:19-23+27.[49]张勃,石培基,赵军. 甘肃石羊河流域武威绿洲水资源系统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3:73-79.[50]李传华,赵军. 基于GIS的民勤县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化研究[J]. 中国沙漠,2013,01:302-307.

矿山测量毕业论文题目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斯列涅夫斯基,.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那究竟什么是“自动化”呢? 简单地说,自动化就是在无人的情况下,用各种元件和仪表执行控制。 它始于人们用机器实现按固定程序自动进行的各种操作,把人类从笨重、单调、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要进一步解放人力就要求机器不断提高在不确定或变化的环境中自动保持必要的功能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能力。因此,自动化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判断、决策、调整和控制。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具有不同程度“自动化”功能的装置古以有之。我国古代的指南车、木牛流马、铜壶滴漏,欧洲的钟表报时装置和一些手工机械,无一不反映人民的聪明智慧,多少都带有一些“自动”的味道。但真正刻意设计出来取代或增强人的智能功能,从而能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保证实现预定目标的自动装置最早应属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上的离心调速器。它自觉地运用了反馈原理,从而能在锅炉压力和负荷变化的条件下把转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 20世纪是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这与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它作为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经历了若干重要的发展时期:如20世纪初的Lyapunov稳定理论和PID控制律概念;20年代的反馈放大器;30年代的Nyquist与Bode图;4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50年代贝尔曼动态理论和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60年代卡尔曼滤波器、系统状态空间法、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70年代的自校正控制和自适应控制;80年代针对系统不确定状况的鲁棒控制;90年代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智能控制理论等。 自动化技术的内容及应用 下面分别对各部分的研究对象及应用范畴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求对自动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研究的是如何按被控对象和环境的特性,通过能动地采集和运用信息施加控制作用而使系统正常运行并具有预定的功能。 控制理论在20世纪的人类科技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挑战性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论,为许多产业领域实现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今,它更是成功的运用并渗透到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军事、生物医学、社会经济及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等等等、、、、

自动化煤矿?我没去过煤矿,但是了解自动化和PLC

矿山测量学报告

测量实习报告(一) 前言 在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末,自2009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为期半月的矿山测量实习。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对矿山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矿山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化,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在实习的第一天,由我们的矿山测量老师与现代测绘技术老师给我们做了实习的动员。在动员会上,老师着重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我院地理条件复杂性以及建筑物密集等因素给本次实习带来的困难。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本次实习。还一并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棱镜、三脚架、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等。当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室外的测量工作。 (二) 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咱也品质和职业道德。 (5)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以及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 实习心得 为期两个星期的矿山测量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是我们学院校区,虽然测区比较大,基本上是整个学校,测绘图也是我们整个学校的平面图,为了能尽快地完成任务,我们小组星期六、星期天加班进行测量,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也并不感到累,也没有感到辛苦,反而还能自得其乐。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矿山测量学、地形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以及遥感测量学。作为资源开发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而且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 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的各种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再次,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通过实践,使我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测量实习报告范文,这里有很多,自己找找看:

测量委员会2006年度工作总结 一、2006年度工作小结 1.组织召开了“数字矿山与矿产资源绿色开采学术讨论会”。该会11月4日至9日在海南省省海口市召开,旨在促进用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的采矿工业,推动数字矿山的建立,促进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山的应用,来自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及兖州矿业集团等十多个矿山企业的40名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前印制了论文集,38篇论文入选。会议就数字矿山的概念、基本框架、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矿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分析及“3S”技术应用、矿山地测信息系统、成图系统及其应用、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的实施策略与示范工程建设、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的培训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主任委员郭达志教授、副主任委员汪云甲教授分别做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3S’技术在矿山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主题报告,副主任委员朱建军教授、马洪滨副教授主持了会议并做了报告。 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中国矿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数字矿山技术的推行,使传统的采矿业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采矿工艺、决策方式等方面有大的改革。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对数字矿山问题非常重视,参予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4月21日至22日北京举办的“数字矿山战略与未来发展”青年科学家论坛,计划举办系列学术会议,推进数字矿山技术的发展。 2.与有关方面配合,进行了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第十二届大会审稿、会议组织等工作。该会9月21日至26日在辽宁省阜新市和北京市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典等23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是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在新世纪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大会,也是该协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亚洲举办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236篇,其中国外70篇,内容涉及矿采损害、矿山安全、土地整治与环境保护、矿山测量高新技术等,论文已经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汇集出版,131篇论文进行了大会报告及交流,20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受到大会表彰。会上还表彰了德国、中国等国的8位为矿山测量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举办了测绘仪器展览和参观活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达志教授担任了大会分会场主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金峰教授为大会组委会副主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云甲教授、朱建军教授参加了会议审稿、优秀青年论文评选等工作。 3.组织了近十名专家教授完成了2004年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矿山测量部分)的编写,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基本客观、全面反映了这一年我国矿山测量学科发展全貌及趋向。 二、2007年活动计划 1.召开“数字矿山与矿山信息化学术研讨会”,规模约80人,时间:9月中旬,地点:待定。 2.做好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换届准备工作。 3.改进、完善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网站。 我不清楚你的具体职业 ,上面是个范文你看下把,下面的网站你也可以去看看,参考下!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关键词:高层沉降观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5、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30m(3)前后视距差:≤(4)前后视距累积差≤(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3、沉降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5、统计表汇总(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三、探讨的两个问题(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