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京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南京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你好 论文的格式你可以去查 很容易查到 不阐述了 论文主要就是 你明白了格式 把你的调查成果 你的好文采 你的 引经据典 证据 还有情感 当然 论述证据 最重要 这不是作文 说这个就是告诉你 你明白了格式 往里面套 证据够多 格式够准 就好了 科学发展观 这个一直是我国大力宣传的 所以去查并不十分困难 明白了科学发展观 请花时间去了解一下 还有红色旅游 这个就是爱国情怀 发展旅游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与当地发展和你所理解的科学发展的结合 这两点不冲突 所以并不难结合 记住 按照格式写 因为这是论文不是诗歌 这是我的看法 论文的格式很好查 谢谢

我国红色旅游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要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走开发与保护同步的路子,着重进行制度创新。文章在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软”、“硬”障碍,提出了加大投资、改进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合作、搞好与区域绿色旅游、扶贫旅游的多产品结合,做好区域整体营销策划,打造好红色旅游品牌的建议措施。认为可采取以下方面的具体措施:政府主导,综合协调;规划先行,科学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加大对红色旅游基地的基础配套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红色旅游消费和社会投资;宣传造势,尽快扩大市场和培育品牌;加强对红色旅游区(点)的服务管理和人员培训;红绿蓝结合,培育大产业、大市场;进行红色产品的延伸和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避免大规模无序开发。将红色旅游和传统旅游紧密结合,将红色旅游资源整体化、系列化,为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可靠的途径。

内容摘要:发展红色旅游,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词:红色旅游 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应当尽快启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工程,努力克服并消除开发、经营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在努力促进保护的同时,获得红色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而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使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现五个效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红色旅游资源的早期开发建设,会发现如下不足: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保护重视不够,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五统一。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主导,措施得力,红色旅游就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加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 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加强营销和宣传上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应当说,红色旅游的亮点就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扶贫开发的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扩大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老区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就业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态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意识越强。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 总结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经验,应当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要善用优势谋发展。优势就是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在特色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以特色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要精益求精谋发展。发展就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身的特色做到最好。这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以及各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发展好品牌。三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景点堆积起来,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已有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照顾均衡,突出重点和主题。在时间上囊括了党的代表性历史,有利于在各地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各区域发掘自身潜力,突出自身特点,展示区域独特性,确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发展红色旅游的协调机制。发展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富有成效的协调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府主导机制,将红色旅游准确定位,全面调控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行业主管机制,实行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场运作机制,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形成多渠道投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商业经济, 2.范思立.市场增势强劲“红色旅游”预热2005年旅游市场.中国经济时报,2005-2-21 3.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商业经济, 4.刘筱秋.把旅游业发展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中国旅游报,2005-6-13

红色旅游开发研究论文

你好 论文的格式你可以去查 很容易查到 不阐述了 论文主要就是 你明白了格式 把你的调查成果 你的好文采 你的 引经据典 证据 还有情感 当然 论述证据 最重要 这不是作文 说这个就是告诉你 你明白了格式 往里面套 证据够多 格式够准 就好了 科学发展观 这个一直是我国大力宣传的 所以去查并不十分困难 明白了科学发展观 请花时间去了解一下 还有红色旅游 这个就是爱国情怀 发展旅游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与当地发展和你所理解的科学发展的结合 这两点不冲突 所以并不难结合 记住 按照格式写 因为这是论文不是诗歌 这是我的看法 论文的格式很好查 谢谢

1、什么是红色旅游

关于红色旅游的内涵, 有侠义和广义之分。侠义上的红色旅游, 主要指和我国革命事业相关的旅游, 而广义的红色旅游则是和全世界革命事业相关的旅游活动。

2、国内红色旅游综述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一方面是因为需求量大。越来越的旅行者愿意进行红色旅游, 因此这方面的需求就很大。另一方面,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一些。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占的比例就很大。

红色旅游翻译问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也较大, 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 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现状调查、红色旅游资源翻译错误分析、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策略及方法研究等等。

红色旅游开发与扶贫结合问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这是当前的两个热点问题, 也是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一些红色老区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如果能够将红色旅游开发与扶贫结合起来, 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业。

3、国外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这一概念是我国独创的, 那么, 国外是否存在红色旅游呢?研究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如果红色旅游专指和我国革命历史相关的旅游, 那国外自然不存在红色旅游。如果红色旅游指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相关的旅游, 那国外也存在广义上的红色旅游。

4、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虽然我国红色旅游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 宽度不足。

红色旅游涉及方方面面的东西, 因此, 红色旅游的研究宽度应当非常大。但是,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方面尚未涉及到, 例如红色旅游的旅游者需求调查、市场规范性、红色旅游文本的撰写等等。

(2) 深度不足。

红色旅游应当加强深度研究, 例如翻译问题, 应当进行深度调研、系统研究翻译策略及方法等。

(3) 联动不足。

我们仔细进行了研究, 发现红色旅游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的人士合作的多, 不同专业联合研究的少。只有不同专业的人员联动才能形成合力, 取得丰富的成果。

(4) 形式单一。

就成果形式而言, 目前集中在论文上。其他方面, 如专着、研究报告等有所不足。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国内国外红色旅游研究综述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也欢迎大家及时在本平台查看!

我国红色旅游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要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走开发与保护同步的路子,着重进行制度创新。文章在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软”、“硬”障碍,提出了加大投资、改进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合作、搞好与区域绿色旅游、扶贫旅游的多产品结合,做好区域整体营销策划,打造好红色旅游品牌的建议措施。认为可采取以下方面的具体措施:政府主导,综合协调;规划先行,科学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加大对红色旅游基地的基础配套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红色旅游消费和社会投资;宣传造势,尽快扩大市场和培育品牌;加强对红色旅游区(点)的服务管理和人员培训;红绿蓝结合,培育大产业、大市场;进行红色产品的延伸和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避免大规模无序开发。将红色旅游和传统旅游紧密结合,将红色旅游资源整体化、系列化,为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可靠的途径。

河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我来自安阳,对安阳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较为了解,下面我就爱谈一下自己对安阳旅游业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安阳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继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之后,又有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现在争议热点曹操墓。我们安阳的旅游业可以说已成为安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的后一个阶段。我查了一些资料:2008年,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不仅比焦作低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同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门票收入超过9000万元,而安阳殷墟还不到1000万元。明显的差距引起了关注安阳旅游的业内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安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说一下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吧 1.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名胜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 三千年历史,留下名胜无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周易发祥地的羑里城等。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哺育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贤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绎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就出生在安阳市的汤阴县。 与名胜古迹相辉映的还有青山秀水。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太行大峡谷重峦叠嶂,平湖碧绿;被称为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原始质朴、风光奇特。 (2)地理位置优越 安阳历史上就是较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东望黄河近齐鲁,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经新乡达郑州,北隔漳河临河北,距省会郑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辐射性强。京广铁路、汤鹤铁路、汤台地方铁路、即将开工的京港澳客运高速铁路和长日铁路连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国道、219国道、302国道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3)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4)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 2.安阳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和龙头产品。现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产业链条有待拉长。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其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安阳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文化娱乐项目类同,缺乏娱乐性、参与性。旅游观光多以爬山、看庙、聊风情为主,休闲娱乐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棋牌、钓鱼之类的活动,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学习考察等多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安阳,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种类单一。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业旅游线路,停车位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一些景区,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对苍蝇、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中高档次的涉外宾馆、饭店和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加油检修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5)周边地市的“先发优势”给安阳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安阳周边地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游名牌。这一方面给安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和区域联盟、共荣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阳人我深知安阳在旅游业方面还有很多任务等待我们这代人去完成。 1.我认为安阳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创意策划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各地旅游业精英来安阳进行创意策划比赛,一是集思广益开发出新型旅游产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传促销的作用。在综合各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周边环境和文化品位。 2.安阳的标志性的地物较少几乎没有,或者说不够显著特别,我们要塑造旅游形象 关机其实还是在于宣传,以便进一步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强力推介。借助我们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阳旅游形象的旅游符号和城市名片。3.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不能局限于门票。 可以重点建设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借鉴香港迪士尼、深圳欢乐谷等国内外旅游景点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创意实现产品创新,让游客得到超值体验和享受,从而延长逗留时间,超越“门票经济”。 4.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1)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率、立体宣传,树立安阳旅游形象 一是策划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安阳知名度。二是制作安阳旅游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重要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安阳旅游的认知度。三是编印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安阳独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使安阳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2)定期策划、开展专题活动,宣讲和推介安阳旅游产品 一是召开专题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大河报》等重要新闻单位全程报道,使安阳旅游品牌逐渐在全国叫响。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促销活动,如在郑州、北京、香港等地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感悟红旗渠精神、走进安阳旅游”等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安阳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走进安阳。 (3)加强与各地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拓宽市场 一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安阳旅游。与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办事处、联络点和联营等多种形式,为安阳输送游客。 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赢的格局中。例如,联合新乡、鹤壁、济源、焦作、邯郸等城市,实施南太行旅游协调开发和统一营销,积极打造南太行联盟。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级改造的力度。 6.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外脑”,为主;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少不了与资金投入挂钩,这就关系到经济问题,徐哟其它产业包括重工业加工业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吸引外资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们安阳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安阳人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决策,这样安阳的旅游业才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作为安阳人,为安阳的今天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为安阳的将来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毕业后有打算在安阳发展的想法,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阳的明天会更好,终会有一天,我走在安阳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游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国人在点头称赞。那是怎样一种美美妙的情景。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代旅游业迅速崛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国在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作为旅游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的一个新的领域,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河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体育旅游业在振兴河南经济中作为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体育旅游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一)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河南省经济增长。体育旅游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人们追求刺激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经济行业,是一种较高的消费方式,其发展、更新速度要高于其他消费,经济作用不可小视。体育赛事,特别是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都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强大吸引物,体育界的赛事也同时是旅游者的盛会。近年来河南省也看到了发展体育旅游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先后开发了一些体育旅游产品。除了体育旅游的直接收入可观外,由直接收入衍生出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也影响着河南省的GDP,推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增长。 2.有利于扩大河南省劳动力就业的机会。体育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层次众多,它要满足体育旅游者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相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许多服务岗位的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即可胜任,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是河南经济旅游收入之外的重要目的,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许多体育旅游胜地都在偏远的山区。随着旅游地的开发,贫困地经济收入增加,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当地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使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消极影响 1.引起当地物价上涨。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体育旅游本身更是属于高消费的阶层。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能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食、宿、行中所需要的物品。所以难免会引起旅游地的物价上涨。作为发展中地区的河南省,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劣势,这势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 2.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会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对土地需求的扩大和土地价格的上升。此外,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比务农的收入要高,大量的劳动力就会放弃耕作农田而去从事旅游服务业,而另外因建饭店、旅馆等也会占用耕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保证近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发展体育旅游可能致使产业结构发生不利的变化。 3.影响经济稳定。体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和依托性极强的产业,体育旅游的高度依托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要受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行业的严重制约,这是体育旅游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导致体育旅游需求大幅下降,甚至整个经济都将受挫,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河南体育旅游的资源 体育项目、体育场地和自然资源。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依托自然人文特色开发体育项目、培育体育旅游基地的条件初步成型。如:小浪底景区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拓展训练基地,可满足大众休闲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嵩山、龙门、鸡公山、云台山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可开展登山、汽车拉力赛等体育旅游活动;白云山、石人山、石曼滩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天曼、黄河古道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可利用山林优势开展登山、定向等活动;伏牛山区的石人山、白云山、老君山等 ,可开发汽车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森林旅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太行山的太行大峡谷、云台山、王屋山等自然景观,是开展攀岩、滑翔等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豫南明珠”南湾湖、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林州红旗渠等水域,是开发龙舟、皮划艇、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体育活动的理想场所。 体育旅游人才资源。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需要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在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目前河南有些高校已率先开设了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举办了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的培训,根据河南省体育旅游的特色,加强专业结构设置的研究,为河南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及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特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故乡。夏商周三代文明,河南独领风骚。西汉魏晋,河南依然举足轻重。唐至北宋,隋唐东都洛阳城、北宋开封东京城,反映了河南在我国古代文明中最后的辉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名城,为河南开发特色文化体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游客能够参与具有浓厚河南文化特色的造型展示、乐舞表演、古战场打斗、古代游戏等体育旅游活动。 (二)发展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基础 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河南省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呈上升趋势。而体育旅游恰好迎合了新兴的大众需求,以其改善体质、健身强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的强大功能,从一开始就倍受欢迎,为河南的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假日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据统计河南省近年来假日旅游场景火爆。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旅游者更青睐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释放紧张情绪的体育旅游项目。 群众体育基础深厚。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健身,在河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就起源于我国古代的蹴鞠,温县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更是深植于中原沃土。“功夫游”已成为河南省最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正逐渐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一大卖点。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论文关键词] 青岛市 旅游需求 旅游供给 [论文摘要] 本文以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作为切入点,结合青岛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青岛市旅游经济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2008年,青岛市迎来奥运会的同时也迎来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岛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崂山风景区的尝试性开拓、即墨温泉的开发、沿海一线风景区的改良以及城市容貌的改进,都给青岛的旅游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青岛的旅游业始终以平稳的步伐向前发展,2002年,青岛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0%,而到了2006年,青岛市旅游业更是持续快速增长,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增长;旅游总收入达亿元人民币,增长百分之。旅游业收入在青岛的GDP中占据了极大比重,且仍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给青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穷动力。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的旅游经济还存在不少差距,其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理论 旅游经济学中采用旅游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本文将对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理论做简要阐述: 旅游需求产生的最基本决定变量包括旅游支付能力、充足的余暇时间和旅游动机。在这三个变量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旅游需求就表现为现实旅游需求。要增强旅游需求的有效性,也应当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旅游需求需要有更多、更长、更集中的余暇时间。自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及三个黄金周假期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的现实表明,有充足集中的余暇时间对旅游需求的市场化十分重要。其次,要增强居民的旅游支付能力,这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以上提到的两点,旅游从业者依靠其自身根本无法实现,使得这两个因素成为外生变量而无法掌控。然而旅游动机却可以通过旅游从业者在旅游供给上的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具体包括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有与旅游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核心依托是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即便是相同的旅游景点,不同知识架构和审美背景的旅游者也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和评价。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意满足不同的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不同要求。旅游交通是出行的前提,一方面游客更愿意到容易到达的地方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良好的交通条件使得游客不必将时间浪费在路上,同时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住宿设施包括饭店、旅馆和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家庭旅馆等。住宿设施的数量以及舒适程度和价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供给的有效性。 通过对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内含层次分析,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能进入旅游经济循环,有些不良的旅游供给不但不能促进旅游需求的实现,而且可能搅乱旅游供给市场,抑制旅游需求的形成。要想使旅游经济能够有一个持续、有效、快速地增长,必须保证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推动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 二、青岛旅游经济的供给及优劣势分析 本文提到了旅游需求是一个外生变量,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游客具有相应动机才能使得旅游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加,而旅游从业者无法直接决定其增加与否。然而,从业者可以通过完善旅游供给间接影响旅游需求,从而带来旅游经济的增长。我们结合青岛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着重从旅游供给上分析青岛旅游经济的优劣势: 1.青岛旅游产品的供给。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后天培养的一系列人文旅游资源成为青岛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力量。2002年、2003年及2004年,青岛市重点旅游项目投入资金分别达到30亿元、34亿元和33亿元。2003年4月,海尔集团、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港、华东葡萄酒酿酒有限公司一次性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进行的示范评审,获得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仅2004年,青岛市的4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就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54万元。工业旅游已经成为青岛大旅游格局中的独特一翼。同时,2003年至2006年,青岛还“生产”出了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洋旅游、节庆会展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7大系列产品。正是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使青岛的旅游品位得到提升。据有关统计研究表明,2006年,海内外游客在青岛的平均停留天数已达到天,比2005年整整多出一天半。近两年来青岛市推出新旅游景区(点)22个,从而使青岛市旅游景区(点)总量达到88处。一系列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都极大地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在旅游产品的供给上青岛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在: (1)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品牌。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是体现旅游特色的最好凭证。从青岛旅游商品发展的历程来看,居多的是日用品和一次性消费品。 (2)青岛市的旅游环境不理想。首先,青岛的夜生活不发达。在冬季往往七八点钟街上就少有人来往,一些商店也早早关门,在春夏的旅游旺季,一些主要景点营业时间仅维持到八点,通宵休闲可供游客游玩的旅游景点屈指可数。其次,个别景区服务态度差,欺诈游客的现象屡有发生。饮食、旅行社、近郊游等行业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欺诈顾客的现象,2007年5月1日执法人员仅在一个景点就抓获30多起“黑照相”事件。这一系列与青岛美丽风景不符的现象必然会阻碍青岛旅游经济更快的发展。 2.青岛市旅游交通。近年来,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建成济青、胶州湾、西流、双流、潍莱、栖莱、青银等7条高速公路,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城市。2004年4月“新”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启用,青岛与韩国之间国际旅游新航线开辟,2004年崂山风景区太清大通路段改造及太清至八水河步行栈道等工程建成,随着全市主要道路的通畅,青岛交通也带动了青岛旅游经济的增长。 然而,青岛的交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的,其主要症结在于: (1)夜晚的城市交通并不完善。青岛的公交车在20∶30左右基本上就不再发车,有少部分公交线路营运的22∶30,在此之后路上很难遇到公交车。而出租车在夜晚收费比日间更贵,这就使得一部分低收入游客丧失。 (2)交通要道环境美化力度不够。流亭机场作为青岛惟一的民航机场,其所在的城阳区周边环境并不理想,不是煤炭场地,就是破旧的老楼,从机场驶往市区的必经的李沧区,环境更是脏乱差,不仅绿化上与市南区存在差距,就连最基本的城市市容的整洁都不能保证。这给青岛的旅游经济带来很坏的影响。 3.青岛的住宿设施。应当说青岛的住宿设施已日趋完善。现在,青岛拥有包括香格里拉、颐中皇冠大酒店、海景花园大酒店、丽晶大酒店在内的近百家星级酒店,可以向国内外的中高层的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住宿服务。此外,青岛还拥有以农家宴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家庭旅馆,既可以满足一些游客渴望接近大自然的需求,又可以缓解旅游高峰期游客入住困难的问题,极大地拉动青岛旅游经济的供给。 三、青岛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文提到的青岛旅游经济供给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建议: 1.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当前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应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加快建立旅游投诉联动网络,完善由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城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健全执法监督、社会监督、义务监督、舆论监督“四位统一”监督网络,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二是建立和健全导游计分制度、导游劳动报酬制度、旅游行业佣金收受制度、导游服务机构市场化等四个机制,大力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加强旅游市场跟踪调研,切实解决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景点存在的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工具不足等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2.大力开发郊区旅游。青岛市区的开发已经没有更大的空间,然而像莱西、平度、即墨、胶南这些郊区仍然有很多有文化底蕴或风景优美的景区可以开发,从而形成青岛大旅游的格局,而不是旅游一线的一个中间站点。 3.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纪念品。青岛在开发旅游纪念产品方面有很大欠缺,旅游从业者应当开拓思维,充分结合青岛山、水等各项特色,不断开发真正具有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高纪念品档次,注重纪念品的质量,并不断完善购物环境,从各个方面调动游客购买产品的积极性,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丰富青岛夜生活文化。其重点在于适度的延长主要旅游景点的开放时间,延长一些大型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 5.加强铁路沿线、机场到市区沿线的美化工作。要给外地旅客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两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若要青岛投入巨资,改造铁路沿线、机场到市区沿线,操作上并不现实,但是可以考虑将景致不错的地方空出来,让外地的旅客欣赏,在有碍观瞻的地方,树起5米高的广告牌,让旅客们看到的是形象生动的广告。如此,既可以给外地游客一个美好的形象,又可以宣传青岛企业和产品;既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

贵州红色旅游资源论文

红色旅游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作为弘扬伟大名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律建设的文化工程、作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不仅无污染、可持续,同时有利于培育发展红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发展红色旅游时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红色旅游既是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又是旅游观光活动,为开展有声有色 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红色旅游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通过红色旅游活动,传输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能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红色旅游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 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 主义教育效果从而更加满怀信心的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去。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必将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力度。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接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在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区中,除了京津和上海局部地区外,其余大部分革命老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帮助老区人民 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 将历史、文化 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存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总体来说,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激活当地经济、有效地整合、优化 经济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激活当地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勤劳致富意识、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能够加强革命旧址、遗迹的修缮,加快景区道路、供电、消防、环卫、给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商品、纪念品,建设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使红色旅游景区成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市场繁荣、人民富裕,经济快速发展的红色旅游城市。一业兴、众业旺。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整个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建筑、商贸、交通、电信、加工业和农业等多项关联产业的发展。

内容摘要:发展红色旅游,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词:红色旅游 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应当尽快启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工程,努力克服并消除开发、经营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在努力促进保护的同时,获得红色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而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使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现五个效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红色旅游资源的早期开发建设,会发现如下不足: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保护重视不够,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五统一。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主导,措施得力,红色旅游就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加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 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加强营销和宣传上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应当说,红色旅游的亮点就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扶贫开发的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扩大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老区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就业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态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意识越强。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 总结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经验,应当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要善用优势谋发展。优势就是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在特色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以特色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要精益求精谋发展。发展就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身的特色做到最好。这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以及各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发展好品牌。三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景点堆积起来,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已有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照顾均衡,突出重点和主题。在时间上囊括了党的代表性历史,有利于在各地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各区域发掘自身潜力,突出自身特点,展示区域独特性,确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发展红色旅游的协调机制。发展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富有成效的协调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府主导机制,将红色旅游准确定位,全面调控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行业主管机制,实行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场运作机制,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形成多渠道投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商业经济, 2.范思立.市场增势强劲“红色旅游”预热2005年旅游市场.中国经济时报,2005-2-21 3.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商业经济, 4.刘筱秋.把旅游业发展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中国旅游报,2005-6-13

你好 论文的格式你可以去查 很容易查到 不阐述了 论文主要就是 你明白了格式 把你的调查成果 你的好文采 你的 引经据典 证据 还有情感 当然 论述证据 最重要 这不是作文 说这个就是告诉你 你明白了格式 往里面套 证据够多 格式够准 就好了 科学发展观 这个一直是我国大力宣传的 所以去查并不十分困难 明白了科学发展观 请花时间去了解一下 还有红色旅游 这个就是爱国情怀 发展旅游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与当地发展和你所理解的科学发展的结合 这两点不冲突 所以并不难结合 记住 按照格式写 因为这是论文不是诗歌 这是我的看法 论文的格式很好查 谢谢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论文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我来自安阳,对安阳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较为了解,下面我就爱谈一下自己对安阳旅游业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安阳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继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之后,又有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现在争议热点曹操墓。我们安阳的旅游业可以说已成为安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的后一个阶段。我查了一些资料:2008年,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不仅比焦作低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同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门票收入超过9000万元,而安阳殷墟还不到1000万元。明显的差距引起了关注安阳旅游的业内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安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说一下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吧 1.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名胜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 三千年历史,留下名胜无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周易发祥地的羑里城等。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哺育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贤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绎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就出生在安阳市的汤阴县。 与名胜古迹相辉映的还有青山秀水。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太行大峡谷重峦叠嶂,平湖碧绿;被称为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原始质朴、风光奇特。 (2)地理位置优越 安阳历史上就是较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东望黄河近齐鲁,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经新乡达郑州,北隔漳河临河北,距省会郑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辐射性强。京广铁路、汤鹤铁路、汤台地方铁路、即将开工的京港澳客运高速铁路和长日铁路连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国道、219国道、302国道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3)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4)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 2.安阳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和龙头产品。现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产业链条有待拉长。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其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安阳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文化娱乐项目类同,缺乏娱乐性、参与性。旅游观光多以爬山、看庙、聊风情为主,休闲娱乐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棋牌、钓鱼之类的活动,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学习考察等多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安阳,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种类单一。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业旅游线路,停车位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一些景区,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对苍蝇、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中高档次的涉外宾馆、饭店和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加油检修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5)周边地市的“先发优势”给安阳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安阳周边地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游名牌。这一方面给安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和区域联盟、共荣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阳人我深知安阳在旅游业方面还有很多任务等待我们这代人去完成。 1.我认为安阳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创意策划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各地旅游业精英来安阳进行创意策划比赛,一是集思广益开发出新型旅游产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传促销的作用。在综合各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周边环境和文化品位。 2.安阳的标志性的地物较少几乎没有,或者说不够显著特别,我们要塑造旅游形象 关机其实还是在于宣传,以便进一步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强力推介。借助我们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阳旅游形象的旅游符号和城市名片。3.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不能局限于门票。 可以重点建设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借鉴香港迪士尼、深圳欢乐谷等国内外旅游景点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创意实现产品创新,让游客得到超值体验和享受,从而延长逗留时间,超越“门票经济”。 4.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1)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率、立体宣传,树立安阳旅游形象 一是策划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安阳知名度。二是制作安阳旅游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重要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安阳旅游的认知度。三是编印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安阳独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使安阳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2)定期策划、开展专题活动,宣讲和推介安阳旅游产品 一是召开专题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大河报》等重要新闻单位全程报道,使安阳旅游品牌逐渐在全国叫响。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促销活动,如在郑州、北京、香港等地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感悟红旗渠精神、走进安阳旅游”等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安阳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走进安阳。 (3)加强与各地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拓宽市场 一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安阳旅游。与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办事处、联络点和联营等多种形式,为安阳输送游客。 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赢的格局中。例如,联合新乡、鹤壁、济源、焦作、邯郸等城市,实施南太行旅游协调开发和统一营销,积极打造南太行联盟。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级改造的力度。 6.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外脑”,为主;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少不了与资金投入挂钩,这就关系到经济问题,徐哟其它产业包括重工业加工业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吸引外资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们安阳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安阳人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决策,这样安阳的旅游业才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作为安阳人,为安阳的今天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为安阳的将来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毕业后有打算在安阳发展的想法,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阳的明天会更好,终会有一天,我走在安阳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游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国人在点头称赞。那是怎样一种美美妙的情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