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研究论文

《河西走廊》改变了以往再现丝绸之路的传统思维方式,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该片对丝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现,实际上是用现代视听媒体的手段来重塑和表现历史,也就是透过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传达历史及人们对历史的见解。十集正片采用剧情纪录片“虚实结合”的叙事结构来再现历史、勾连当下,以现代性的视角,渗透了历史事件、民俗生活、经济战略、学术研究、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多层次多侧面的信息,将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念灌注到影像的叙事中。不仅重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辉煌,而且更赋予它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2015年央视拍的大型记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 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 )为主题演绎。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个春节疫情的漫长假期,无疑是带给我惊喜的一部记录影片。纪录片的真实观一直是纪录片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在持续的争议中不停地演变。这也是我喜欢看纪录片的原因,因为它以最真实历史观承现给我们。          这部影片突破了以往的文字讲述和专家访谈模式,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及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对丝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现,用现代视听媒体的手段来重塑和表现历史,透过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成为一部电影式讲故事的纪录片。每集约50分钟,像看一部部有意思的电影,超级有趣。         甘肃省形状犹如一只“如意”,通道全长1200里,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人们称作“河西走廊”,形成数以亿年地壳剧变,它是通向中亚西亚地区的必经之路。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西汉,此时的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年,年轻的汉武帝刘彻,踌躇满志的开始就谋划,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军俘获,得知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联合月氏人形成东西向联合夹击,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官职侍从官(朝延侍卫,政事务见习官)和向导翻译堂邑父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俘虏软禁9年,逼娶匈奴女子为妻,同是也给提供一个了解匈奴王朝的机会,后逃出到月氏留1年多,深入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等,未果返回时,再次成为匈奴的俘虏软禁,再次出逃东归,13年来沓无音信的张骞历尽艰难险阻神奇归来,京城惊叹,带回来西域地图和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            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他的所见所闻让汉帝国视野大开,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功势的基础,也是汉武帝坚定打败匈奴的的信心。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张骞完成的他的历史使命,河西走廊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年仅17岁的霍去病首次战役中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入立下战功,被封为“冠军候”,他不按常理出牌,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用小部分精锐部队连续扫荡匈奴5个部落,越过天然草场焉支山,连续疾进500公里,最后追击到敦煌大败匈奴,大获全胜。后制定漠北之战,三路军队全线进攻,围歼匈奴。        焉支山天然草场——山丹军马场 ,饲养良种战马,今天这里仍然是亚洲最大、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第二大军马场,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大军接收这片匈奴人饲养战马的梦幻之地,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高原环境培养出的马匹质量远超于中原。被击溃的匈奴唱着悲痛的歌退出祁连山脉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 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并为他建造一座豪华府第,他却上奏汉武帝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司马迁记录了这句话,并成为流传千古的铿锵名言。19岁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纵横驰骋,历经三次河西大战后,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首次设置武威、酒泉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           北撤匈奴并未屈服,为巩固河西战果,卫青和22岁的霍去病各带大军发起“漠北大战” ,直击匈奴北部 , 一路直击到被匈奴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并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 史称“封狼居胥”。         此时汉帝国国力强盛,继续开疆拓土,在汉武帝心中,强烈渴望建立一个“ 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的国家,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奠定了对新疆的开发基础。           年仅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短暂而光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划过天宇,又匆匆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汉帝为纪念这位爱将,将墓修成祁连山的样子,还塑有 马踏匈奴雕塑 ,在河西走廊东面兰州市依旧塑有霍去病巨大雕像,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征战河西的英雄。        汉帝国反击匈奴胜利河西走廊并入中国版图后,汉帝开始设置行政机构 武威 、 张掖 、 酒泉 、 敦煌 ,河西四郡相即设立。邮驿系统开始向西延展,中国是最早的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       1982年相即发邮驿工作真实形象邮票《驿使图》,国家邮驿机构被称为“置‘,它不仅是传递公文也是物资转运站还是公务往来的休息站。        " 悬泉置 "隶属汉帝国河西重镇敦煌郡属政府机构,“啬夫”是秦帝国与汉帝国时代,县级以下官员的称谓,“置啬夫”就是这个邮驿机构的行政长官管理日常工作,由敦煌太守监督管理,并有官徒卒御37人、传车15辆、传马40匹、还有官牛官车。          故事通过悬泉置来展开, 常惠 祖籍山西,是横跨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曾和苏武出使匈奴,缓合匈汉冲突,被匈奴扣留19年未曾妥协,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干被释放回家,再次回到长安,他5次经过悬泉置所发生的故事。为加强和西域各国的交流,武帝采取和亲政策,积极响应乌孙国派楚王的孙女解忧公主和亲,从此女子也在为帝国的发展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汉帝国经过409年的统治之后,最终崩溃了,中原历经三国时期的混战,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司马氏王朝家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混战。        西晋末年,张轨主动调入武威任刺史,姑臧县,张轨家族世代转攻儒学著名,采取中原注教化,招收500弟子开办学。流传着首歌谣:“ 秦中川、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 。       中原 “永嘉之乱 ”,中原限入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大混乱的格局中,河西走廊因为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太多冲击,大量人口迁徙而至。后有大儒 郭荷 (今天甘肃秦安人,出身儒学世家)迁徙过来, 除了追随他的弟子还有极为珍贵的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       张轨家族在河西割剧一方建立”前凉“的政权,后代曾孙前凉王”张祚“明面广泛征求儒学名士支持,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尊崇学问,而是给太子授课。被请的郭荷和宋纤(敦煌效谷人,在酒泉南山钻研儒学开馆讲学,学生多达3千人 规模堪比孔子)被逼出山后,最终选择以绝食自尽的方式保全学者的自由和声名,84岁的郭荷辞世。        弟子 郭瑀 传承,写下了《春秋墨书》《孝经错纬》,希望著作为后世所用,招收弟子讲学,学习之余在马蹄山开凿石窟,这座只为安身而建的马蹄山石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成为中国重要折佛教造像圣地,开凿 马蹄寺石窟群 后来成为佛教文明的一大圣地,同时也成为儒家与佛教两大文化交汇的见证。       前凉被灭近80年的统治结束,河西走廊归前秦国君主 苻fu坚 统治,为完善前秦国的礼仪制度,崇尚儒学的 苻坚 让当地选派300名学子在郭瑀门下求学礼制,传播圣人思想,是儒家门生的责任和义务,汇集弟子子几千人。之后一大批大家纷纷开馆收徒,河西儒学教育蔚然而起。         氐族贵族吕光割剧凉州,建立政权史称”后凉“,郭瑀弟子 刘昞 (敦煌人)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时任敦煌太守 李暠hao (陇西成纪人—天水秦安人”李广十六世孙“)在敦煌自立,建立”西凉“政权,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儒家文化,也造就了大批著名学者,李暠通晓经学,擅长文艺,他的《 述志赋 》流传至今,文章里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留下一个政治家力图统一河西,恢复中原的胸怀抱负,同时也留下了内心的纠结与选择。         李暠请刘昞出任西凉主管文教 ” 儒林祭酒“。后被”北凉“所灭 , 在酒泉发现” 西凉王李暠墓“是河西走廊规模最大的墓葬 。 刘昞一生著述不下120卷,是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 此的河西走廊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并形成了与中原地区相对应的地域文化系统,学术、散文、诗歌、词赋为主的” 五凉文学 “。        失传已久的西晋以前的古籍和刘昞等河西本士学者的著作贡献给东晋朝廷进献了154卷典籍,其中《人物志》在河西走廊保存下来并传回江南。          北魏拓跋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河西走廊结束长达140年统治首次统一,推行汉文化,儒学受推崇,汉文化随之东迁,大兴儒风,积极参与北魏鲜卑政权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隋唐文化的渊源。 武威文庙是儒学传播繁衍的印证。        河西走廊百年风云被刘昞记录在十卷本的《敦煌实录》与十卷本的《凉书》中,后被 北魏孝文帝誉为”德冠前世 蔚为儒宗“。        鸠摩罗什生于西域龟兹国,父亲是从印度迁徙到西域的贵族后裔,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鸠摩罗什天资聪慧七岁时出家,他十二岁时可以开坛讲法,名声大震西域各国。吕光建立后凉,迎接鸠摩罗什被软禁17年,后秦高祖姚兴推崇佛教和儒学君主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城,年纪58岁,姚兴在长安城组织了译经场,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经”,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鸠摩罗什,意译为“童寿”,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后世尊称为“千古一僧”,也是第一个走过河西之人,他与真谛、玄奘、义净和不空被称为汉传佛教五大译师。年终70岁在长安圆寂。          而后所描述的昙无谶(tán wú chèn)凉州城讲法、昙曜(tán yào)造像、刘萨诃(liú sà hē) 瑞像寺 (今为 圣容寺 )-是一座唯一自然形成的大佛的传奇故事。   昙曜,一个杰出的佛教徒,一个出色的寺庙建筑工程师和一个富有热情的幻想家,天梯山在武威城南,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历史开凿最早的石窟。           历经数百年的动荡,隋炀帝杨广重新统一天下,他也是唯一一个亲自踏入河西走廓的中原帝王,站在走廓城墙上看到这条走廓的重大意义,河西走廓也迎来了历史机遇。

历史从未消失,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最近央视播出了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透过《河西走廊》,我们再次看到了张骞、霍去病、阔端、八思巴、飞天的描绘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贾……通过“复活”了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华夏民族对于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视,缘于一个帝国被围困的命运,年轻皇帝刘彻的一个决定,开启了对西部的探索和开拓。透过《河西走廊》,将观众头脑里的历史常识、诗词歌赋次第激活,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诗歌变得灵动有根,人们会更好地理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歌;体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理解丝绸之路对沟通东西经济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透过《河西走廊》,我们不仅看到了西部河山的壮美,更理解河西走廊对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纪录片纪实研究论文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朱思晔.当代法国喜剧电影中的'法式幽默[J].世界电影.2012(6):188.

[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6]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二: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5]宁一中.从“经典”到“后经典”: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解读之一[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70-78,90.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莉.纪录片中的动画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姜浩.纪录片中的动画与动画纪录片[J].中国电视,2014,01:86-90.

[3]臧飞.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纪录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03-31.

[5]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蓓.《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J].《浙江传媒学报》,2012年2月.

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社会的表达手段。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一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史、还原历史的目的。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影像以文献价值。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三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进。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影视与传媒大 众 文 艺174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而骄傲。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谱》可以参与。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于5月16日正式回归。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好。《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气息又通俗易懂。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非常靠谱》是否靠谱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欠缺。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注释: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11期.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影视与传媒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2)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3)选题要新意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纪录片制片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从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过程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具有逻辑连贯性等等。

正文:

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剪辑决不是剪剪接接的简单技艺性操作。一个合格的剪辑师, 应该在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及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摄制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取舍, 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有机组合,使之达到结构严谨、节奏张弛有度、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完整作品。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时代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过渡,原始资本开始迅速膨胀,这为电影电视产业夯实了基础。1895年上映的《火车进站》,全长50秒,仅仅只是火车从远处驶进车站的单一无声镜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1927年有了有声片,20世纪初期有了故事片,30年代出现了彩色电影,这样电影产业才慢慢成熟起来。剪辑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利用剪辑,把不同的单一镜头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和感知,构成一组戏剧性的段落。

众所周知,纪录片要通过前期选题、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完成。纪录片中期拍摄不同于影视故事片,故事片可以根据导演的分镜头脚本逐一拍摄,最后按照分镜头脚本稍加改动便可成片,这种剪辑观念在分镜头脚本里袒露无遗,是一种显现的剪辑观念。

纪录片的特征就在于,所拍摄的镜头没有分镜头脚本作为依据,剪辑观念蕴含在导演的思想里。中期拍摄的时候就需要采集大量的原始素材以保证后期剪辑能顺利完成,而且所有的素材都是在现场临时采集的,这就决定了纪录片拍摄的周期相对要比影视故事片长一些,素材的采集过程中往往一个动作过去就没有第二遍的重复,这不仅要求摄影师拍摄时的捕捉能力,更要求导演具有逻辑性的剪辑思维,因此,这种剪辑观念是隐现的。

电影开始发展以来,形成了两种理论学派,一类是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蒙太奇学派,他认为将电影进行剪辑之后可以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类是以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他从自己的摄影本体论中提出了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的长镜头理论,着重体现“空间的真实”。这两种学派,其实都是建立在剪辑这门艺术上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定位于第三度创作。

一度创作是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的创作不同于抒情散文的笔法,他要求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戏剧冲突,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合理的情节叙事以及完整的情景,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的基础,只有坚实的基础,影视作品才能继续下去。

二度创作是导演拍摄的素材,这是建立在文学剧本之上,将文字转化为镜头画面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导演的调度安排和视角去诠释文学剧本,这时候影片的雏形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三度创作就是剪辑了,剪辑要在感知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导演的思想,将零散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要把握好影片的结构、速度,加之导演的先进世界观,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最终才能形成一部视听语言准确、故事讲述通畅、并告诉观众导演眼中的世界的优秀影片。

要研究纪录片的剪辑效果,首先要从纪录片的定义说起,所谓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而电影的含义则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

由此对比可见,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重现,这就奠定了纪录片剪辑的风格。它不能像影视故事片那样加入很多的剪辑特技,必须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前提,形成一种质朴的剪辑风格。

最初的纪录片是没有剪辑观念的,《火车进站》一镜到底,纪录片发展到现在,虽然必须保留着这种质朴的风格,但是在剪辑上也进行了较大的革新,《舌尖上的中国——脚步》一集中,对于白马砍树上树采蜂蜜这个过程就使用了碎片化剪辑,增强了这个过程的紧张感。

因此,现代纪录片已经摒弃了古老呆板的剪接模式,也抛弃了纪录片由多数长镜头组成的观念,开始走向技巧化和大众化。现代纪录片中不仅仅只有长镜头理论,也会运用蒙太奇效果。

纪录片《阳光宝贝》中使用了对比蒙太奇,美日和非洲蒙古宝宝在生活条件上的鲜明对比,意在形成反差和冲突。在潘小扬的《小留学生》中多次运用了象征蒙太奇,影片多次出现倾斜的道路镜头,是象征日本经济的下滑。

电视纪录片《沙与海》中,导演将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交织剪辑在一起,这两件故事同时发生,但是却发生在不同的空间里,这就是平行蒙太奇。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歌曲重复了四次,便是重复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电视作品中最常用的叙事手法,用来交待情节,展现事件,依据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段落,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现代纪录片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使得纪录片的发展不再单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朱思晔.当代法国喜剧电影中的'法式幽默[J].世界电影.2012(6):188.

[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6]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二: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5]宁一中.从“经典”到“后经典”: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解读之一[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70-78,90.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莉.纪录片中的动画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姜浩.纪录片中的动画与动画纪录片[J].中国电视,2014,01:86-90.

[3]臧飞.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纪录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03-31.

[5]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蓓.《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J].《浙江传媒学报》,2012年2月.

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社会的表达手段。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一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史、还原历史的目的。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影像以文献价值。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三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进。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影视与传媒大 众 文 艺174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而骄傲。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谱》可以参与。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于5月16日正式回归。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好。《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气息又通俗易懂。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非常靠谱》是否靠谱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欠缺。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注释: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11期.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影视与传媒

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制作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 后期软件具体可以分为平面软件、合成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三维软件。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掌握影视编辑设备(线性和非线性设备)和影视编辑技巧,能够进行影视特技制作的技术。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去,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对大众来说似乎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直到不久前,影视制作使用的一直是价格极端昂贵的专业硬件和软件,非专业人员很难见到这些设备,更不用说熟练使用这些工具来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随着PC性能的显著提高,价格的不断降低,影视制作从以前专业的硬件设备逐渐向pc平台上转移,原先身份极高的专业软件也逐步移植到平台上,价格也日益大众化。同时影视制作的应用也从专业影视制作扩大到电脑游戏、多媒体、网络、家庭娱乐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许多在这些行业的做作业人员与大量的影视爱好者们,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电脑,来制作自己的影视节目。一般来说,影视的后期制作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 组接镜头,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二、特效的制作,比如说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淡入淡出,以及圈出圈入等,现在还包括动画以及3D特殊效果的使用;三、声音的出现和立体声的出现进入到电影以后,我们应该还考虑后期的一个声音制作的问题,包括后来电影理论中出现的垂直蒙太奇等。这三点是影视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在寻找下一个镜头。此外,高级的编辑机还有很强的特技功能,可以制作各种叠画划像。可以调整画面颜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但是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你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录制一遍。所以这种编辑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很多限制可以看到传统的剪辑手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辑人员的创造力,并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影视后期制作基本上是初剪-正式剪辑-作曲选曲-特效录入-配音合成这样一个流程。初剪:也称作粗剪。现在的剪辑工作一般都是在电脑当中完成的,因此拍摄素材在经过转磁以后,要先输入到电脑中导演和剪辑师才能开始了初剪。初剪阶段,导演会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正式剪辑:在初剪得到认可以后,就进入了正式剪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成为精剪。精剪部分,首先是要对初剪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然后将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广告片中去,广告片、画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作曲或选曲:广告片的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广告片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广告片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特效的录入:这个阶段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将本身拍摄不到或者拍摄效果不好的地方进行特效制作,这里将运用到十分专业的特效制作软件,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具有超强视觉效果的电影正是因为特效录入这个环节做的十分好。配音合成: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广告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广告片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

运河主题纪录片论文

民族歌剧《运河谣》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歌剧《运河谣》的音乐特点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歌剧《运河谣》的音乐特点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 :歌剧《运河谣》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为故事背景,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情感经历等描写,反映历史、观照现实。这部作品将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巧妙结合,通过独唱、重唱、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并吸纳融汇了西洋歌剧、民间歌曲、戏曲等元素,通过具有汉语四声和民族唱法的特点来演绎故事情节,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真实生动。

《运河谣》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黄维尼、董妮编剧,廖向红导演,雷佳、王宏伟、王?础⑼趵龃铩⑼趵虻裙?内最具实力的歌唱家主演。全剧分为六场,剧情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作品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贯穿始终,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以书生秦啸生、流浪艺人水红莲的爱情为主线,以被抛弃的盲女关砚砚和恶霸船主张水鹞为矛盾冲突点加以推动,展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悲壮、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对运河人生活、爱情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的生存状况。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相互帮助,让观众相信:只要心存善良、对人真诚,就能给世界带来光明。歌颂了善良的劳动人民和纯真的爱情,揭露了压迫阶级的丑恶面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音乐特点:

一、基本音乐语言分析

《运河谣》的序曲音乐以优美抒情的弦乐开始,好似波光粼粼的大运河静静流淌,单簧管奏响仿佛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涟漪,接下来出现弦乐的跳弓,使音乐色彩紧张化,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这时音乐主题曲《我们是运河的流水》响起,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这条美丽繁荣的运河上。编剧将大运河拟人化,以青衣歌女的形象展现出来,仿佛在运河岸边一字排开,唱着主题歌“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沧海、见过桑田、见过离合悲欢;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生死、见过善恶、见过义薄云天……”

第一场,带有强烈戏剧性的龙船歌舞开场,采用了杭州采茶调的音乐元素,映衬出古代京杭大运河边的繁荣景象,表现了江浙一带的风情。剧中典型的民间音乐旋律配合打击乐响起,好一片热闹欢腾。弦乐紧张的节奏、低音贝斯的烘托,音乐色彩即刻发生变化,引出下面的故事情节。

第二场,青衣歌女列队站在了运河边,又唱响了“我们是运河的流水……”这个主题,并将第一场及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情节唱出,使观众容易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音色清脆优美的竖琴贯穿女主人公水红莲的唱段始终,音乐极具江南色彩,悠扬婉转,让观众们感受到了运河水的绵绵流长,同时这样细腻的音乐也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弦乐的跳弓与管乐的断奏,使音乐色彩变得轻快明朗,突出水红莲俏皮开朗、爽利大方的性格特点。

第三场,竖琴出现,音色模仿民族乐器琵琶,更加符合民族歌剧的音乐特色。开场水红莲的一段咏叹调,唱出她的有苦难言。接下来是秦啸生的咏叹调,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纠结,心急如火。仿佛琵琶的轮指引出关砚砚的演唱,并且在背景音乐中出现了竖琴的低音声部,空灵凄凉、恰好与关砚砚的凄惨遭遇遥相呼应。到了第三场的尾声,合唱歌声和交响乐队紧随戏剧情节而起落变化,使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又能充分感受歌剧的音乐魅力,当合唱队唱出“哪里流的是运河水,分明流的是血和汗”将本场情感推到高点。

第四场,竖琴拨出优美的音符如运河的流水缓缓流淌,青衣歌女从始至终贯穿着整场歌剧,起到旁白的作用,交响乐队共同奏响主题歌“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这一场是整部歌剧的经典,出现了很多华彩的唱段,充分的展现了三个人在这场感情中的痛苦纠缠、情义两难全。

第五场,以打击乐开场,给人以紧张的气氛,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制造了悬念。当官兵从大路赶来时,剧中背景音乐出现了打击乐马林巴,音乐色彩很是诙谐有趣,从而可以感受到古时官场上的懒散污浊之气,可见曲作者印青的细腻之处。红莲为救秦啸生,甘愿牺牲自己,她把最纯真的爱留给了秦啸生,把同情留给了关砚砚,她的爱情是超越了小儿女之爱的人间大爱,使得秦啸生和关砚砚找到了漂泊者心灵的家园。红莲的一首《来生来世把你爱》将整个歌剧推向高潮,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与音乐的张力交织,震撼全场。

第六场,秦啸生和关砚砚来到北京,决定告发贪官。北京城一片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男女声合唱《大豆白米花生》朴实无华,京味十足,运用了京韵大鼓的音乐元素,与之前江南风格的音乐形成鲜明对比。尾声的时候红莲演唱的咏叹调《运河谣》再次响起:“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表达对红莲的思念之情,虽然她走了,但是她的歌和情还在。全体大合唱主题曲“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首尾呼应,使整首歌剧完整贯通。

二、多声部音乐形式

(一)合唱的运用

合唱团在歌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环境氛围;表达情感,描绘人物,参与戏剧性的冲突,甚至可以直接揭示歌剧的主题。不仅从正面积极推动情节发展,还协助其他歌剧形式从侧面推动剧情的发展。以群体的力量渲染气氛达到高潮效应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

歌剧《运河谣》中成功的运用了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序曲刚开始,随着音乐的推进,舞台灯光稍稍亮起,荧幕缓缓拉开,青衣歌女合唱《我们是运河的流水》,用饱满圆润的音色,展现了运河的波光粼粼、风平浪静,

到了第二场的时候,曲作者运用了劳动号子的元素,创作了一段纤夫合唱,歌词的填写更是恰到好处:“嘿呦嗬 嘿 嘿呦嗬 脸朝石板背朝天,一步一爬汗涟涟”其中运用了男声合唱与“一领众和”交融的形式,合唱音色暗淡、低沉消极,表现纤夫的辛苦劳累以及无奈麻木,充分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性,感受到这些备受压迫而无法反抗的贫苦大众的痛苦和无奈。在第三场中,张水鹞想让秦啸生命丧黄泉这段情景中,青衣歌女与纤夫合唱,形成男女混声合唱,将水火无情,命悬一线的紧张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第六场中混声大合唱《大豆白米花生》带有浓浓的京味,还富有京韵大鼓和大碗茶的韵味。最后以热闹祥和的场景收场,也映射出一个道理,在面对黑暗,面对恶势力的时候不要退缩,要永远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重唱的运用

重唱在歌剧中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歌剧世界历史中,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莫扎特将其作为戏剧表现的重要手段,成为领军人物。重唱在歌剧中不仅体现宣叙调和咏叹调抒发情感、推动剧情的作用,而且不同音色、不同声部对应着和声技巧,产生戏剧性和立体化的效果。

男女声二重唱可以自由的编排于各种不同关系的男人和女人之间,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人物关系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内心情感。

这部歌剧运用了很多重唱的形式,有男女声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第二场中水红莲和秦啸生的混声二重唱,其中还运用了齐唱和轮唱元素,表现了两人情投意合。爱情二重唱是最重要的重唱形式。它永远是歌剧作曲家刻意展示的重要段落,在任何一部歌剧中都不能没有缠绵感人的爱情二重唱,它们缠绵悱恻,低?h婉转,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男女主人公深情的二重唱是歌剧中表现坚贞美好爱情的最好方式。第三场和第五场中主要运用了三重唱,展现三个人的情感纠葛,歌词“我是一叶浮萍啊,我是一片落英”引领这个唱段,其中还运用了轮唱的手法,同样的唱词,不同的曲调和节奏,分别表现三个人不同的心境。曲作者这样的安排使故事内容、人物性格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感情色彩更加饱满。

第四场中运用了女声二重唱的形式,表达了两位女主人公的细心、善良。在张水鹞发现秦啸生不是李小管的时候,出现了混声四重唱,更加充分表现了张水鹞的阴险毒辣、秦啸生的走投无路,为最后红莲的舍己救人做了铺垫。曲作者在创作重唱的过程中既运用了汉语四声的民族唱法又结合了西方的宣叙调的手法,既不脱离大众审美,又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民族原创歌剧的魅力。

三、对民族性元素的借鉴

(一)民族唱法的参演方式

中国民族歌剧要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等都是非常出色的民族歌剧,但是《运河谣》无论从选题、编排、作曲、演员等方面都是最为出色的,可称是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的经典之作。《运河谣》与其他歌剧最为明显的不同是,整场歌剧演出突出运用民族唱法去演绎。

女A角水红莲的饰演者雷佳;男A角秦啸生的饰演者王宏伟,都是我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歌剧的演唱从古至今都是用美声方法在演唱:美声唱法音色浑厚、圆润饱满,要求头、口、胸、腹腔都有共鸣,所以声音传递的很远。但是用于民族唱法去演绎歌剧则有所不同,民族唱法音色甜美、委婉清亮,要求头、口、胸腔的共鸣,较美声唱法的共鸣稍小,所以声音的传递会有局限性。在交响乐为背景的烘托下,往往会压过演唱者的音量,导致演员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结果更加用力演唱,从而导致声音疲劳很难完成演出。所以说这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很高,对于这两位歌唱家来说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歌剧上演后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是这些青年歌唱家表明,不是只有美声唱法才能出演歌剧,民族唱法一样可以,而且更具民族特色、更符合民族审美特征。

(二)交响音乐的民族化处理

作曲家在写作时常用的手法是运用一些故事发生地(苏杭、北京)民族民间的音调素材加以展开,这样就使得作品所表现的戏剧形象更具有民族性。由于作品表现的是一条从杭州开往北京的行船上的故事,作曲家在《运河谣》中不仅加入了江南风格的音乐元素,还加入了京韵大鼓的音乐特征,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歌谣体连缀,并根据汉语四声结合民族唱法,把唱词运用的恰到好处。曲式上没有照搬西洋歌剧的样式,也没有拘泥于起承转合等中国民歌的作曲技巧,而是做了许多突破和创新。

交响音乐这种艺术来源于西方。它的音乐思维、结构,尤其是它的旋律感觉,与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中国人对交响音乐多抱“听不懂”的态度。为了使交响音乐能够走进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运河谣》的创作者在交响音乐民族化与西洋歌剧形式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作者在这部歌剧的音乐思维上没有过分强调西洋音乐的纵向和声思维,因为中国大众对音乐的审美习惯是横向的旋律思维。这恰恰是中国的民族音乐的特点,所以作曲家努力借鉴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将交响乐的和声巧妙的旋律化,这样才会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研究纪录片类型的论文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有关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布局优化研究2、海洋产业立法问题研究3、三维GIS在数字海洋中的应用4、海洋石油污染与生物修复5、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6、北海区主要海洋产业现状比较分析7、海洋资源开发的绿色评价模型研究8、我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背景、目的及现状研究9、浅析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咯研究10、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高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研究11、格老秀斯与《海洋自由论》12、海洋生态补偿立法研究13、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4、蓝色国土的呼唤——当前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15、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社会的表达手段。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一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史、还原历史的目的。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影像以文献价值。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三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进。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影视与传媒大 众 文 艺174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而骄傲。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谱》可以参与。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于5月16日正式回归。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好。《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气息又通俗易懂。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非常靠谱》是否靠谱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欠缺。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注释: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11期.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影视与传媒

如果是学位论文可以按照论文必备的几大要素结合题目的主题进行编写,请参考:一、什么是纪录片的主观精神(一)概念界定1、什么是纪录片2、什么是主观精神3、纪录片主观精神的界定(二)研究纪录片主观精神的意义二、纪录片主观精神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二)国内研究综述(三)借鉴和启示三、我国纪录片主观精神的现状(一)我国纪录片发展历史(二)主观精神在纪录片中作用的历程(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四、正确发挥记录片中的主管精神(一)纪录片体现创作者的创作意识(二)纪录片是创作者主观精神的外化(三)纪录片是创作者主观精神的升华五、未来的展望参考文献附件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朱思晔.当代法国喜剧电影中的'法式幽默[J].世界电影.2012(6):188.

[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6]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二: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5]宁一中.从“经典”到“后经典”: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解读之一[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70-78,90.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莉.纪录片中的动画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姜浩.纪录片中的动画与动画纪录片[J].中国电视,2014,01:86-90.

[3]臧飞.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纪录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03-31.

[5]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蓓.《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J].《浙江传媒学报》,2012年2月.

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