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热处理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热处理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浅析控制渐开线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工艺措施在齿轮的加工过程中,热处理工艺的编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齿轮在经过热处理工序之后其综合性能可得到明显改善,然而,伴随着热处理过程中齿轮的变形却是难以避免的,致废的因素随时存在。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因为齿轮热处理变形超差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采用合理措施对齿轮的热处理变形进行最小化控制尤为重要。 1 渐开线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因素 常用渐开线齿轮的主要组成是钢,而钢的热处理过程就是在相变驱动力地作用下由母相转变为新相的过程,相变驱动力的来源最终归结于温度的变化。相变温度不同,组织转变不同,组织应力就不同,另外,温度的变化也会产生相应的热应力,这两种应力的矢量合成力就是热处理残余应力,其残存因工件结构位置不同而不同。当渐齿轮上的结构薄弱部位在热处理过程中不能抵抗残余应力的作用时,就会使齿轮发生局部变形,加之在热处理过程中,齿轮表面温度的升降速度大于内部,内外温度的梯度化导致了应力层次化,这无疑加大了齿轮变形的不规则性。总之,热处理过程中致使齿轮发生变形的因素复杂而多元化,只有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有效改善渐开线齿轮的热处理变形。 热处理工装和设备的选择 渐开线齿轮经过严格预处理之后往往具有良好的塑性,若渐开线齿轮的齿形设计结构均匀对称,就能有效分散热处理过程中齿轮所承受的不均匀应力,降低齿轮变形的不规则程度。齿轮在切削加工中出现的夹持过紧、切削力过大或刀具摩擦力超标等现象都会使齿轮表面的残余应力增加,从而导致齿轮在热处理中的变形量增大,总之,非合理的切削加工对于齿轮的热处理变形具有一定影响。基于此因,就要求在后序热处理中有目的地选择热处理设备,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装,最大程度地降低热处理变形的附加量,为有效控制齿轮的热处理变形奠定硬件基础。

目 录 1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内容和方法………………………………………1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内容及步骤………………………………2 数控加工程序编的方法…………………………………………3 2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4 工序的划分…………………………………………………………5 工步的划分…………………………………………………………6 3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7 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7 4 轴类零件的毛坯和材料………………………………………………8 轴类零件典型工艺路线……………………………………………8 细长轴加工工艺特点………………………………………………9 5 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实例…………………………………………10 零件图样分析………………………………………………………10 确定毛坯……………………………………………………………11 确定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法…………………………………………11 确定定位基准………………………………………………………11 划分阶段………………………………………………………… 12 热处理工序安排……………………………………………………12 刀具选择……………………………………………………………12 加工尺寸和切削量…………………………………………………13 拟定工艺过程……………… ……………………………………13 6 零件粗精加工程序…………………………………………………14 7 结束语………………………………………………………………19 8 参考文献……………………………………………………………20 9 附录…………………………………………………………………21 看我名字联系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家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秸秆消耗量减少,煤和液化气用量增加,但其价格较高且呈上涨趋势;另一方面,尽管部分生物质秸秆用于加工饲料、肥料等产品,但仍有大量剩余秸秆闲置。近几年很多地区收获季节要求农民把秸秆运到指定地点,但由于堆放的秸秆占用土地,最终还是被陆续焚烧而造成资源浪费。将废弃的生物质秸秆与农村生活用能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是解决农村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家用炉具,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较全面研究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依据工业炉设计标准,结合省柴灶、型煤炉特点和传热计算设计出家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进行炉具试验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模式为挥发分先析出燃烧,而后是固定碳的燃烧;燃料密度是燃料点火性能最显著影响因素,燃料密度愈小点火愈容易;封火状态燃料燃烧特点与火灾的阴燃及从阴燃转变为有焰火类似;不同原料种类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灰熔点特征温度有微小差别。 (2) 依据炉具设计步骤,通过燃料燃烧计算、传热计算初步估算出炉具设计热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确定炉具燃料消耗量、炉膛、烟囱等主要设计参数,设计出专用炉具。 (3) 参照GB6412—86《家庭用煤及炉具试验方法》,结合本炉具及所用燃料特点,测定燃料和炉具综合性能,得出了相关指标数值;试验中发现燃料燃烧充分,没有结渣现象,但产生的火焰较难控制致使排烟温度较高。 (4) 性能测试结果与炉具设计指标相比,排烟温度较高,热效率偏低;与原有炉具相比,火力足、燃烧充分且上火速度快,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燃料燃烧产生的火焰未最大化利用,排烟热损失亦较大。 (5) 提高炉具热效率可以通过将原炉具改造和设计出其他炉型两种途径;深入全面研究燃料性能也是设计优质炉具的保证。 目前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存在较多问题还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农村生活用能; 生物质成型燃料; 燃烧特性; 炉具设计; 炉具性能试验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钢件热处理工艺毕业论文

要: 介绍了热流道板式浇注系统的电器外壳注射模结构。模具中采用了十字形热流 热流道注射塑料模在国内广泛应用,不仅是因为热流道注射塑料模缩短了制件的成型周期、节约了塑料原料、能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而且还因为在热流道模具的成型过程中,塑料熔体的温度在流道系统里能得到准确地控制,尤其在一模多腔的注射模具中,流道内的熔体温度能基本保持与注射机喷嘴的温度大致相同或相近,因而流道内的压力损耗小,熔融塑料以极其均匀的状态流入各个模腔,从而获得高品质的塑料制件。热流道注射成型的零件浇口质量好、脱模后残余应力低、零件变形小。因此,对质量要求高的、生产批量大的塑件可采用热流道注射模生产。 1 产品结构工艺性 一种电器外壳的产品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产品的底部为一凹曲形,产品口部的周边均布有三个直径为φ3mm,深度为12mm的盲孔,可用自攻螺钉连接面盖。产品的口部有一高度为5mm,直径为φ153mm的止口位,需要与面盖相配合。零件的材料为PC塑料,颜色为乳白色。PC料的学名为聚碳酸酯,是一种常用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冲击强度优异,尺寸稳定性好。在200~220℃呈溶融状态,熔融温度高,熔体粘度大,因而在成型时熔体的流动差,其溢料值为。一般在高料温、高压力和较高的模温下快速成型。 从产品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产品的分型面必须选择在直径为φ的最大轮廓截面位置。对于该产品而言,浇口的位置只有选择在产品底部的中心进料,才能保证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熔体流动填充的均匀性,并将型腔内的气体从分型面的周边所开设的排气槽排出。通常的情况下,模具需采用细水口三板模结构,以便从不同的分型面分别取出浇注系统凝料和塑件产品。对一模多腔的细水口模具结构而言,其浇注系统凝料很长,易浪费原生塑料。此外模具在采用次序分模的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开模行程空间。由于PC料的流动性差,浇注系统太长对注射成型过程不利,需要有较高的料温和较大的注射压力。因而采用热流道浇注系统的结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2模具结构设计及其工作过程 根据产品生产批量大的要求,模具采用了1模4腔的结构形式,采取了从产品顶部中心进料的十字形热流道板的浇注系统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产品浇口处的痕迹较小,从而使产品获得良好的外观质量,而且还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过程,模具结构装配图如图2所示。 1隔热板 2定模座板 3支撑块 4冷却水嘴 5定模板 6定模型腔镶件 7动模型腔镶件 8动模板 9支撑块 10动模座板 11隔热板 12支承柱 13顶杆固定板 14顶杆垫板 15动模定位套 16隔水片 17密封圈 18导套 19动模型芯镶件 20导柱 21热嘴

H13钢具有良好的热强性、红硬性、较高的韧性和抗热疲劳性能及抗热裂能力,是一种强韧兼具的空冷硬化型热作模具钢,目前该钢种已成为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热作模具钢种之一。由于H13钢中合金元素含量达到8%左右,使共析点左移,H13钢属于过共析钢,碳及合金元素的严重偏析,特别是铬、钒元素的作用,使得该钢在凝固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的亚稳定共晶碳化物。目前很多国内生产的H13钢退火态心部组织存在粗大的共晶碳化物和成分偏析,二次碳化物聚集在晶界处,并且在局部连成链状碳化物,而共晶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在晶界聚集强烈影响模块的冲击性能。因此,有必要对H13钢的退火热处理工艺开展研究,以改善退火组织,进而提高其后续使用性能。对H13模具钢的锻后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常规球化退火处理后,H13钢组织粗大,显微偏析严重,球化不完全,大部分碳化物呈网状结构。经高温正火+球化退火后,H13钢组织细化,合金元素偏析得到改善,碳化物球化率提高,碳化物更加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偏析和球化效果和正火温度有关,1020℃正火时,H13钢球化组织更加均匀弥散,球化效果良好,球化率可达95%以上,偏析基本消除‍

高热稳定性热锻模具钢5Cr2NiMoVSi的热处理来源:数控机床网 时间:2008-6-3 16:01:46国际模具网摘要:5Cr2NiMoVSi钢是近年来我国研制出的高热稳定性热锻模具钢。虽然尚未纳入GB/T1299-2000《合金工具钢》国家标准,但已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多年,效果亦很好。是值得试用推广的热锻模具新钢种。 关键词:5Cr2NiMoVSi钢;高热稳定性;高韧性;高寿命 5Cr2NiMoVSi钢是在5CrNiMo和4Cr5MoSiV(H11)钢的基础上研制的新钢种。强度高于5CrNiMo钢而稍低于4Cr5MoSiV(H11)钢;冲击韧度高于5CrNiMo钢和4Cr5MoSiv(H11)钢;淬透性接近5CrNiMo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小,热处理温度范围较宽,有利于大尺寸模块长时间加热保温。特别是,钢的热稳定性高于5CrNiMo钢,接近于4Cr5MoSiv(H11)钢。因此特别适合于与锻件接触时间较长因而模具工作面温升较高的压力机锻模,和模锻锤锻模。 虽然5Cr2NiMoVSi钢未纳入GBT1299-2000《合金工具钢》国家标准,但已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多年,效果亦好。是值得试用推广的热锻模具新钢种。 1 5Cr2NiMoVSi钢的成份与性能 5Cr2NiMoVSi钢的化学成分 5Cr2NiMoVSi钢的物理性能 热导率λ(室温)·W/(m·k):。 比热容Cp(室温)·J/(Kg·k):。 2 5Cr2NiMoVSi钢的热加工与锻造 热加工锻造是模具制造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工序,模具锻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模具热处理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模具的使用寿命。锻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将坯料锻造成所需要的形状,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和提高模具的性能,保证模具的使用寿命。 模具钢经合理锻造后,有如下效果: A.使块状、网状、带状碳化物破碎,分布均匀。 B.改变模具中流线的方向,使流线合理分布。 C.改善模具中的气孔,疏松,提高钢的比重和致密度。3 5Cr2NiMoVSi钢的热处理工艺 预先热处理5Cr2NiMoVSi钢等温退火后的组织为粒状珠光体+极少量未溶碳化物(合金渗碳体.M23C6和少量M6C、Mc,总含量为%)硬度为220-230HBW。 淬火工艺规范5Cr2NiMoVSi钢的淬火温度范围较宽,可在960-1010℃范围内选择。在此温度范围内加热,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在9-10级之间,温度升到1060℃时,奥氏体晶粒开始急剧长大。5Cr2NiMoVSi钢的淬火加热和冷却工艺,是影响模具变形和开裂,获得理想淬火组织和理想力学性能的关键。由于锤锻模具尺寸较大,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及组织应力也很大,因此,锤锻模淬火冷却前要进行适当的预冷。一般应预冷至钢的,AC3温度附近,既880℃左右。预冷的方式:一是模具随炉预冷,均温后出炉淬火冷却;二是出炉在空气中预冷,小模块(≤250mm)的预冷时间3-5min,大模块(≥300mm)约5-8min。然后放入30-80℃的油中冷却。为了冷却均匀,最好进行搅拌冷却。锻模一般冷至约150-200℃时就应从油槽中取出,并立即回火。这时既可根据经验确定:模具提出油面时冒青烟而不再着火;也可以使用红外测温仪确定。锻模在油中淬火冷却的时间请参照表4。5Cr2NiMoVSi钢在960-1010℃温度范围内淬火后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孪晶马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后硬度为54-61HRC。 回火工艺规范5Cr2NiMoVSi钢具有较好的回火抗力,经550℃回火后仍能保持高硬度(51-53HRC)。经600℃回火后,硬度为47-48HRC,650℃回火后下降为42-44HRC。而5CrNiMo钢经650℃回火后硬度不足30HRC。可见5Cr2NiMoVSi钢的热稳定性比5CrNiMo钢高出150℃左右。在450-550℃范围内回火时,从基体中析出M2C和VC等碳化物,具有较高的弥散度,产生二次硬化效应。由于大、中、小型模具的硬度要求不同,截面尺寸(主要是高度H)也不同,因此推荐的回火温度范围也较宽(请参照表5)。一般情况下,由于模具淬火应力很大,如果回火时加热速度过快,会产生新的应力,也常会使模具的变形或开裂的可能性增大,所以在回火加热时,应采用等温预热分段加热回火形式。预热温度不应高于350℃,高于350℃时,模具心部的残余奥氏体将向上贝氏体转变,不仅会降低模具的强度,而且会显著降低模具的冲击韧性。因此等温预热的温度一般取280℃左右,此温度下,残余奥氏体将向下贝氏体转变。由于下贝氏体具有高的强韧性和冲击韧性,因而获得下贝氏体组织是有利于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由于5Cr2NiMoVSi钢含有%的Mo,因此对第二类回火脆性并不敏感,所以回火后的冷却可采用空冷。虽然慢冷对钢的冲击韧性略有降低,但绝对值仍然满足技术条件要求。在生产条件下,常常采用一次回火。但由于回火不足(特别是大、中型模块),在生产中经常发生采用一次回火(加上回火时问短)后,模具极易产生开裂,有的甚至在未使用的情况下产生开裂。因此,在第一次回火后,应当再进行第二次回火,将模具的内应力降至最低。第二次回火必须在第一次回火后模具冷却至室温,使残余奥氏体充分转变后才能进行。第二次回火温度应低于第一次回火温度约10℃左右。4 5Cr2NiMoVSi钢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5Cr2NiMoVSi钢经960-1010℃加热淬火,600-680℃加热回火后,可获得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5Cr2NiMoVSi钢985℃淬火后的力学性能。 5Cr2NiMoVSi钢的高温强度5Cr2NiMoVSi钢在500℃以下试验时,高温强度与5CrNiMo钢相近,当试验温度高于600℃时,5Cr2NiMoVSi钢的高温强度比5CrNiMo钢高出一倍以上。这与5CrNiMo钢中的M3C碳化物在高温下易聚集长大有关。 5Cr2NiMoVSi钢高温冲击韧度500-550℃是模具工作面的工作温度范围,在此温度下,5CrNiMo钢的冲击韧度处于谷值,而5Cr2NiMoVSi钢的冲击韧度仅有少许下降,比5CrNiMo钢高出一倍。5 5Cr2NiMoVSi钢在汽车前轴锻模中的应用东风EQ140型汽车前轴锻模的尺寸为1825×395×300mm,热处理后的硬度要求为37-41HRC。锻模在工作中所受的冲击力比较小,但与锻件接触的时间长。模具表面的工作温度较高。因此要求模具有高的高温强度、耐磨性、抗回火稳定性及耐热疲劳性。原前轴模在采用5CrNiMo钢制造时,由于热稳定性及强度低,不能满足压力机模具对性能的要求,使用中常因热磨损和热裂严重而失效,使用寿命一般为5500-6000件。在改用5Cr2NiMoVSi钢制造后,使用寿命显著提高。按上述热处理工艺生产的5Cr2NiMoVSi钢制前轴锻模的使用寿命达到了9000件左右,比5CrNiMo钢提高了50%左右,效果比较明显。6 结语(1)5Cr2NiMoVSi钢经960-1010℃加热淬火,600-680℃加热回火后,可获得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2)5Cr2NiMoVSi钢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比5CrNiMo钢高150℃以上。(3)5Cr2NiMoVSi钢锻模的使用寿命比5CrNiMo钢锻模提高50%以上。(4)5Cr2NiMoVSi钢是值得试用推广的热锻模具新钢种。(5)45Cr2NiMoVSi钢的化学成分除C和Si比5Cr2NiMoVSi钢略低外,其它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因此可参照上述工艺进行热处理。国际模具网

热处理炉设计毕业论文

在生产短的foundationsof弄拉行业中。常用的参数,并被控在许多领域的温度测量和更多的工业生产中,人们都需要加热,热处理炉,燃烧炉和锅炉的温度的农业生产所有类型的温度测量,植物生长采用单 - 芯片温度检测不仅方便,简单的控制和灵活性的优势,但在温度测量的性能指标也大幅增加,这可以提高产品的的质量和设计的温度 contrllled多路温度检测系统,重点介绍单 - 片内温度测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四 - 路采集通道的温度测量,安培AD590温度传感器采集系统的温度测量探头的温度,微处理器控制芯片AT89S51 [大陆提示1]系统,通过多路A / D转换器ADC0809的温度值,并通过软件转换成单一 - 芯片程序控制比较结果的数值转换由一个单一的收购 - 芯片输出管为数字I / O定时的同时,实施基本人机界面功能,包括D按报警使用设置上限和较低的温度下当前的环境温度的设计还包括温度报警的测量系统温度超过设定温度范围内的值,报警的系统开始系统由的电击蜂鸣器,自激(NPN晶体管)和electroluminous。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PID控制理论的单片机温度的控制。控制器件使用单片机,单片机的应用有利于增加控制的灵活性,提高控制精度,减小控制部分的体积,是现代控制的主要硬件部分。温度是工业控制对象的主要被控参数之一,如冶金,机械,食品,化工各类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等。在过去多是采用常规的模拟调节器对温度进行控制,本文采用了单片微型机对温度实现自动控制。对不同的升温速率升温,再对某种仪器在不同升温状况下的特性进行检测,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应用继电器自整定方法,可以快速整定PID参数,减少工人的工作量,计算出错的几率降低很多。所使用的时间也减少了很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并应用经验公式快速计算出相应的数值。关键词: PID 单片机 继电器整定 温度控制ABSTRACTThis text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troller of PID in industry produce the control of the controller piece uses a machine, the application of a machine is advantageous to the vivid of the increment control, exaltation control accuracy, let up the control the physical volume of the part, is main hardware part of the modern temperature is a mainly industry controled object, such as metallurgy, machine, food, each kind of industr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various heating stove of the extensive usage, the hot processing stove, reactor etc..At pass by mostly the emulation modulator adopt of the normal regulations carries on the control to the temperature, this literary grace uses a miniature machine to carry out the automatic control to the on the examination towards heating the velocity to heat differently, again to a certain instru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dissimilarity heat of characteristic, come to a the higher relay setting method, It can settle the parameter of PID quickly and reduce the worker's workload, several rates that compute to come amiss lower many. The time also reduced a lot of, Work efficiency raises the empirical formula also to compute a number for correspond quicklyKeyword: PID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Relay setting temperature control绪论温度是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普遍而且重要的物理 参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高效地进行生产,必须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速度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中温度的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准确测量和有效控制温度是优质,高产,低耗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在工业的研制和生产中,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并提高控制精度,采用微电子技术是重要的途径。它的作用主要是改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防止生产和设备事故,以获得好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本课题是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工作,运用PID算法对温度进行控制,以求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目前先进国家各种炉窑自动化水平较高,装备有完善的检测仪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其计算机控制系统已采用集散系统和分布式系统的形式,大部分配有先进的控制算法,能够获得较好的工艺性能指标。单片微型计算机是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由于它具有体积小,功能强,性价比高等优点,所以广泛应用于电子仪表,家用电器,节能装置,军事装置,机器人,工业控制等诸多领域,使产品小型化,智能化,既提高了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又降低了成本,简化了设计。本文主要涉及MCS-51单片机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应用单片机实现PID控制算法和PID参数的整定。PID 控制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控制策略之一, 由于其算法简单、鲁棒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当用计算机实现后, 数字 PID 控制器更显示出参数调整灵活、算法变化多样、简单方便的优点。随着生产的发展, 对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之发展出许多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型控制算法, 如自适应 PID 控制、模糊 PID 控制、智能 PID 控制等等。1.PID 控制原理模拟 PID 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图 1- 1所示, 系统由模拟 PID 控制器和受控对象组成。PID 控制器根据给定值 r(t) 与实际输出值c(t) 构成的控制偏差:(1-1 )将偏差的比例(P)、积分( I) 和微分 (D ) 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 对受控对象进行控制。其控制规律为:(1- 2)或写成传递函数形式:(1- 3)式中, 为比例系数, 为积分时间常数, 为微分时间常数。简单说来, PID 控制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是这样的:●比例环节: 即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 , 偏差一旦产生, 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误差。●积分环节: 主要用于消除静差, 提高系统的无差度, 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 ,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 反之则越强。● 微分环节: 能反应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 , 并能在偏差信号值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 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 减小调节时间。2. PID控制规律及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控制器输出与偏差信号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控制规律。控制规律决定了控制器的特性。在控制器输出稳定之前,偏差 与输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在控制器上施加恒定的偏差,经过一段时间,控制器的输出达到稳定,偏差 与输出 的相互关系称为控制器的静特性。控制器的输入与输出信号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 为偏差信号,通常用测量值与给定值只差在全量程范围中所占的百分数来表示: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555定时器) [单片机] 04-20摘要 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变量,因为它直接影响燃烧、化学反应、发酵、烘烤、煅烧、蒸馏、浓度、挤压成形、结晶以及空气流动等物理和化学过程。所以人们需要用到良好的温度检测及控制装置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了采用A/D ...http:// 化工液的温度控制与检测(程序+电路图+Protel原理图+PCB图)精品☆ [电子] 01-01摘 要 为了提高对传感器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温度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以及其用法与用途,基于实用、广泛和典型的原则而设计了本系统。本文利用单片机结合传感器技术而开发设计了这一温度监控系统。文中传感器理论单片机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详细地讲述了利用AD5 ...http:// 温度控制器的设计(AT89S51单片机)(程序+电路图+原理图+PCB图)☆ [单片机] 11-17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工业生产中温度是常用的被控参数,而采用单片机对这些被控参数进行控制已成为当今的主流。本文介绍了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数字温度测量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温度控制器可以实时显示和设定温度,实现对温度的自动控制。其 ...http:// MCS-51单片机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单片机] 07-16温度控制在热处理工艺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控制精度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的好坏。本文研究的电炉是一种具有纯滞后的大惯性系统,传统的加热炉控制系统大多建立在一定的模型基础上,难以保证加热工艺要求。 ...http://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程序+电路图)☆ [单片机] 07-16摘 要 :温度控制在工业生产中运用的非常广泛,其控制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时滞性和很强的干扰。采用一般的控制方法如PID控制,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而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策略可以很容易的解决这些问题。 以AT89C2051单片机为基础,结合温度传感 ...http:// 基于单片机饮水机温度控制的设计(实物图+原理图+PCB图+程序)☆ [单片机] 07-16摘 要 温度是表征物体冷却程度的物理量,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环境参数。在农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对温度的测量及控制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典型的温度测控系统由模拟式温度传感器、A/D 转换电路和单片机组成。由于模拟式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必 ...http:// 基于AT89S51单片机核心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单片机] 07-16摘要 本文介绍了以AT89S51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温度信号由温度芯片DS18B20采集,并以数字信号的方式传送给单片机。文中介绍了该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温度检测电路、温度控制电路、PC机与单片机串口通讯电路和一些接口电路 ...http://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单片机] 07-16摘 要 本文列举了单片机在锅炉中的一个实际应用,并对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及主要电路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文章介绍了用单片机控制的、基于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20的温度测量和控制系统:重点阐述了DS1820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单片机与DS1820之间的 ...http:// 基于单片机的模糊PID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单片机] 07-16摘 要 温度控制在热处理工艺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控制精度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的好坏。本文研究的电炉是一种具有纯滞后的大惯性系统,传统的加热炉控制系统大多建立在一定的模型基础上,难以保证加热工艺要求。因此本文将模糊控制算法引入传统的加热 ...http:// 嵌入式系统在多点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嵌入式] 07-16第一章 概述 引言 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实际上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的一种应用形式,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 ...http://

这个 我可以写 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写 包通过 包修改↓↓↓↓↓下面找我

消毒工艺处理污水设计毕业论文

焦化废水新工艺处理特点工艺中采用微电解工艺,由于微电解和催化剂的双重作用,同比较铁碳填料对针对有机物浓度大、高毒性、高色度、难生化废水的处理,废水中的COD去解率提高10-20%。废水中COD去除率一般在35-60%左右,色度可去掉60-90%.同时B/C值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减少稀释水和小泡水的用量,用量可以减少50%,从而减少整个系统的总排放量和运行成本,同时节约大量的新鲜水资源。采用组合新工艺可提高系统的抗冲击性,即在现有波动条件下,出水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组合其它深度处理工艺实现焦化污水的回用,真正实现污水资源处理,实现零排放。

1 污水消毒工艺的技术比较消毒方法可分为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主要利用加热、冷冻、辐照等方法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进行破坏而达到消毒目的,工程中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主要有紫外线消毒法等。化学消毒法是利用消毒剂的强氧化性来破坏微生物的结构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工程中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有液氯消毒、-30-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以及新型活性氧消毒( 如单过硫酸氢钾)等。 氯消毒氯与水反应时,一般产生“歧化反应”,生成次氯酸(HOCl) 和盐酸(HCl)。其反应式为:Cl2+H2O = HOCl+Cl-+H+氯的灭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因为它是体积很小的中性分子,能扩散到带有负电荷的细菌表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能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氯对细菌的作用是破坏其酶系统,导致细菌死亡。而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对核酸破坏的致死性作用。自从20 世纪初,氯化法就广泛地应用于水消毒工艺。目前,氯化法消毒仍是应用最广的化学消毒方法,其主要特点是:1)处理水量较大时,单位水体的处理费用较低。2)水体氯消毒后能长时间地保持一定数量的余氯,从而具有持续消毒能力。3)氯消毒历史较长,经验较多,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消毒方法。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原先选择这样的消毒工艺肯定也是考虑到氯消毒的这些特点。但据研究发现氯消毒至今已知的消毒副产物已经有500 种以上,但是绝大多数的浓度只有微克/ 升(μg/ L) 级,且许多消毒副产物未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大量的消毒副产物中,目前集中研究的只有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乙腈、卤代酮、卤代醛、卤代酚等20 余种, 其中对于THMs 的致癌性已有共识,其它大部分具有一般毒性,部分具有致突性。THMs 等卤化有机物的产生主要是水体中的有机物与氯作用的结果,而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氯消毒后,会生成卤化有机物等消毒副产物,随污水进入地面水体,污染水源,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氯消毒的副产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新型颁布的水质指标中就明确增加对卤代产物的控制,新标准将在2012 年7 月1 号之前全部实施,因此,改变江心洲污水处理厂目前的氯消毒工艺势在必行。 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氧化能力是氯的25 倍,消毒能力仅次于臭氧,高于氯。试验表明,二氧化氯在控制THMs 的形成和减少总有机卤方面,与氯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氧化氯与水中的腐殖酸和富里酸等腐殖质都不会生成THMs,即使在饮水消毒过程中,投加少量的二氧化氯,也能有效地抑制THMs 的生成。二氧化氯是广谱型消毒剂,对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芽孢、真菌、致病菌及肉毒杆菌均有很高的灭活效果,有剩余消毒能力,二氧化氯对孢子和病毒的灭活作用均比氯有效,并且在高pH 值与含氨的水中灭菌效果不受影响。另外,二氧化氯去除水中的色度、嗅、味的能力也较强。制备二氧化氯的起始原料有氯酸钠和亚氯酸钠, 因亚氯酸钠不能贮存,必须现场制取及时使用,且亚氯酸钠价格昂贵,成本较高,所以现在一般用氯酸纳制备二氧化氯的比较多。为了全面了解二氧化氯工艺, 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委托某环保公司专门设计了一整套的工程方案。工程方案中以二氧化氯发生器来制备二氧化氯,其反应式为:2NaClO3 + 4HCl = 2ClO2 + 2NaCl + Cl2 + 2H2O但在与该公司的技术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不管是用亚氯酸钠还是氯酸钠制备二氧化氯,它们在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当反应不完全时,自由性氯同样会与有机物反应,有可能生成THMs,所以使用二氧化氯也要追加一定的安全管理成本。 臭氧消毒臭氧是强氧化剂,臭氧化和氯化一样,既起消毒的作用,也起氧化作用,但是臭氧的消毒能力和氧化性都比氯强,能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并能杀死病毒、芽孢及细菌。臭氧都是在现场用空气或纯氧通过臭氧发生器制取,产率分别为1%-3% 和2%-6%。根据目前的研究可以发现:1)臭氧消毒反应迅速,杀菌效率高,同时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残留有机物、色、嗅、味等,受pH 值、温度的影响很小。2)臭氧能够减少水中THMs 等卤代烷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3)臭氧消毒可以降低水中总有机卤化物的浓度。由于臭氧消毒工艺目前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运用的较少,另外臭氧稳定性差容易分解为氧气,故不能瓶装贮存和运输,必须现场制备及时使用,设备投资大,电耗大,成本较高;运行管理比较复杂。所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在选择的替代消毒工艺中并没有考虑臭氧工艺。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根据生物效应的不同,按照波长划分为A、B、C、D 四个波段,水处理领域的消毒主要采用的是C 波段紫外线。水的紫外线消毒,是一种光化学效应。研究表明,紫外线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细菌、病毒、芽孢等病原体)的辐射损伤和破坏核酸的功能使微生物致死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微生物的核酸分子吸收光谱的范围是240nm ~ 280 nm,对波长260nm 的紫外线有最大吸收,而低压紫外线消毒灯所产生的光波波长其中心辐射波长是 nm,正好与之相符合。 -31-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物理方法,相比于化学方法, 它的优点也很多。它不向水中增加任何物质,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它的消毒速度快﹑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设备操作简单,便于运行管理和实现自动化等。然而,紫外线的灭菌作用只在其辐照期间有效,所以被处理的水一旦离开消毒器就不具有残余的消毒能力,容易遭受二次污染,所以当细菌未被灭活而进入后续系统,就无法阻止其粘附在下游管道表面并繁衍后代;只有吸收紫外线的微生物才会被灭活,因此对于悬浮固体很多水质较差的水,例如污水, 由于悬浮固体可以庇护微生物使其免遭伤害,消毒效果很难保证。尤其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日处理为64 万吨, 如果其处理效果不理想的话,这么大量的出水势必会对接纳水体长江造成巨大的污染。另外,由于紫外线消毒采取的是明渠,而我厂为接触池,需要进行部分的土建改造。 活性氧消毒剂( 以单过硫酸氢钾为例)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溶于水后,经过循环链式反应,连续持久产生新生态氧「O」:HSO5- → HSO4- +「O」HSO4- + 2H2O → HSO5- + 2H+ + 2e复合物在水中释放出一定浓度的超氧自由基「ROOO」,反应活性大,氧化能力极强,可以使细胞中的单糖、多糖、蛋白质、DNA、RNA 等发生氧化, 遭受损伤与破坏。活性氧自由基在极低浓度时就能完全杀灭水中的原生动物、藻类、孢子细菌等策生物, 剩余的基因及微生物尸体均可被分解成H2O、CO2、O2 及无机盐类,没有药剂残留。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溶于水后具有如下的特点:(1)氧化能力强,杀灭效率高,不但能杀灭水中的各种微生物,还能杀灭原虫和藻类。(2)可直接氧化水中的腐植物及三卤甲烷前体物,因此反应不产生三卤甲烷(thm)、卤乙酸和其它有害物质。(3)能破坏水中的酚类、硫化物类、氰化物类、亚硝酸类及其它有害化合物,特别是对酚类控制效果好,不产生有厌氧气味的氯酚,提高了水质和除臭作用,同时能和水中有色、味的有机物反应,脱去其色和味,改善水的味道。(4)在水中通过链式反应,维持微量新生态[O] 氧和活性氧自由基[ROOO] 使其氧化能力稳定,作用持久,可以防止水中的再次污染。通过它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其消毒剂的消毒能力是强于液氯的,而同时又不产生消毒副产物,还有它的作用持久以及氧化能力的稳定又是紫外线工艺所不能及的。考虑采用此工艺设计变更,可以很好的利用现有的已经建成的管道、水泵等设备,另外,溶药罐也可以从一级加药处理的投资设备中调剂使用,不需要增加更多的投资。2 污水消毒工艺的经济比较通过对比以上这些工艺的特点,单过硫酸氢钾为代表的活性氧消毒工艺显示出了超出其它工艺的优点。但是否适合投入到污水处理的消毒中还需要看他们的实际投资及运行成本,所以,下面我们又对其投资运行的经济性做了比较。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64 万吨/ 日处理量为例, 设备投资按照10 年使用寿命周期计算。说明:从上表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紫外线消毒的投资成本最高,活性氧的投资成本最低;液氯的运行成本最低,活性氧的运行成本最高。3 结论(1)传统的化学消毒工艺消毒液氯和二氧化氯, 都比较容易产生副产物,安全管理成本较高。(2) 臭氧消毒工艺由于在大型污水处理厂使用的并不多, 而且它的投入成本较大,运营管理成本也很高。(3) 物理的方法紫外线消毒由于它对水质要求比较高,设备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也较高,以及后续的消毒效果差也没有显示出优势来。(4)新型的活性氧消毒剂在水处理过程中体现出了高效、安全等优势,同时操作简单,工艺也不复杂,适合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5)江心洲污水处理厂针对目前的设备设施现状, 如果要完善液氯的所有设施及安全用具,其投资不会低于100 万元;如果通过设计变更,采用活性氧消毒工艺,需要增加36 万元的投资;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工艺;需要增加投资200 万元元;采用紫外线消毒工艺, 需要增加投资800~1000 万元。经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比较,以及今后消毒运行的实际情况,我们最终建议了江心洲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氧消毒工艺的变更。

基于快速城市化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研究【摘要】: 集中式污水处理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的主要形式,具有处理效果好、便于管理、以及“规模效应”等优点,对城市水环境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存在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等弊端,导致城市污水处理滞后,使城市快速扩张区污水排放成为加大城市水环境压力的重要区域;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可实现污水就近处理,处理设施建设灵活、投资少,可以作为污水集中处理模式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以城市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集中、分散污水处理模式特征及制约因素分析,对污水分散处理区域进行判定;其次,在污水分散处理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构建了达标排放分散处理技术模式和污水再生利用分散处理技术模式;最后,针对污水分散处理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了污水分散处理运营管理模式及对策,得出以下结论: (1)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污水处理模式应该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从整体上实现城市污水集中和分散处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改善城市对水环境的压力。 (2)污水分散处理区域的判定是制定污水处理技术模式的依据。污水分散处理模式应用于以下区域:在集中处理污水管网规划之外的污水排放区域,应建设永久性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根据有无中水回用要求,又将分散处理模式细分为分散处理后直接排放和分散处理后再生利用两类模式;在污水排放区域,集中管网规划建设范围之内而集中处理设施滞后的区域,应建设临时性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其是或否回用应依据区域环境管理的要求而定。 (3)对于达标排放的项目,通过污水处理技术及特征比较,得出在占地面积为主要制约因素的条件下,当污水排放执行二级排放标准时,可选择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两种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当污水排放执行一级排放标准时,可选择SBR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鉴于占地面积制约,建议将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设计成地埋式。对于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的项目,分居住区和高校两种情形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居住区中水回用于城市杂用水时,可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当回用于景观用水时,可采用SBR工艺;MBR工艺可作为高档住宅区的污水处理及回用工艺。当高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受土地面积制约时,可选择地下渗滤污水处理技术;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受面积制约时,可选择运行费用较低的生物氧化接触法或生物曝气滤池处理技术。 (4)在适宜于分散处理工艺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得出用户自助模式可适用宾馆、写字楼、商业会所及高校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营管理;建设-拥有-运营模式(Build-Owning-Operation,简称BOO)适用于中、小型居民社区污水处理及回用系统的运营管理;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BOT模式)适用于大型居民社区、经济开发区的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营管理。 (5)提出了加快制定污水分散处理技术体系、促进污水分散处理的优惠政策、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及在线监测等促进污水分散处理模式应用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城市化 污水分散处理 中水回用 【目录】: 摘要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 国内外污水分散处理模式应用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 技术路线第二章 城市污水分散处理模式适用区域判定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分析 污水集中处理特征分析 污水集中处理制约因素 污水集中处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污水分散处理模式分析 分散处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污水分散处理制约因素 城市污水分散处理区域判定第三章 污水分散处理技术模式构建 分散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人工处理技术分析 自然处理技术分析 区域污水分散处理技术模式构建 达标排放分散处理技术模式 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分散处理技术模式第四章 污水分散处理运营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 构建污水分散处理运营管理模式 污水分散处理市场化运营管理 污水分散处理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污水分散处理发展对策 建立污水分散处理技术体系 制定分散处理优惠政策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职能 完善收费制度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你还可以到诚信论文发表网(cxlw027),豆丁,红袖添香论文网,维普,携手论文网,万方,知网……这些网站上面找论文,一般论文都可以在那些网站上面找到。

您这样直接求论文好吗?给你思路吧,别全部copy哦……小区污水处理系统 摘要:述 医院、港口、公园、商业中心、新建的郊外住宅区、高级住宅区、疗养区、学校、农场、渔场、狩猎场等均可称为小区,我们最常遇到的主要是由居住区、疗养院、商业中心、机关学校等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排水系统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根据当地的环保标准,必须设置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小区污水处理。 关键词:污水处理 一、概 述 医院、港口、公园、商业中心、新建的郊外住宅区、高级住宅区、疗养区、学校、农场、渔场、狩猎场等均可称为小区,我们最常遇到的主要是由居住区、疗养院、商业中心、机关学校等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排水系统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根据当地的环保标准,必须设置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小区污水处理。 小区污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各国并无统一的限定。前苏联曾建议单个构筑物的处理能力不宜超过1400m3/d,美国则把小厂的处理能力限定在3785 m3/d的范围内。根据我国情况,建议把等于或小于4000 m3/d的处理厂定义为小区污水处理厂。 小区污水不同于城市污水(常包括部分工业废水),属于生活污水范畴。其水质水量特征可概括为: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污染物浓度偏低,即比城市污水低,污水可生化性良好,处理难度小。 小区污水的处理工艺依据小区污水排入水体的功能不同而异,常用处理方法有:化粪池、一级处理(初次沉淀池)、生物二级处理及二级处理后再经消毒回用等。由于小区污水处理水量较小,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在工艺设计时尽可能选用无污泥或少污泥的处理工艺,以防止因污泥处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较为常用的处理工艺有:①污水→调节池→初次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生物接触氧化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优点是停留时间短、易挂膜,尤其适合设备化,埋地建设倍受环保公司及用户青睐,但由于维修管理及设备防腐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应用受到限制。但如果建成地下钢筋混凝土形式,设置人员通道以便维修,此种地下建设方式在小区水处理中具有较大市场,但这种方式一般处理规模较小,每天排放污水量小于几百吨的小区较为理想。对上千吨的小区污水处理,推荐采用地面建设方式,生物处理部分可采用接触氧化,也可采用SBR或其改进型CASS工艺,曝气方式建议采用低噪音的风机或水下曝气机。②污水→调节池→混凝沉淀→过滤→出水,对处理程度要求不高,且水量较小时,可采用此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异味小,管理简单等优点。另外,在好氧生物处理之前加上酸化水解,有利于降低能耗,提高系统的总去除率。生活小区通常有较大的绿地面积,如果把污水处理后回用于浇灌绿地、道路、冲洗汽车,应在上述处理出水后加上消毒或其它补充措施。二、小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原则1. 处理出水要求和处理程度 一般来说,不同小区对出水的要求差异较大。应根据我国《地面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的有关规定和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确定处理程度,以确保出水水质。如果出水采用土地处理法处理,则按土地处理法的要求计算;2. 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即外观设计上要与小区建筑环境相协调,以求美观;3. 在污水处理工艺上力求简单实用,以方便管理;4. 在高程布置上应尽量采用立体布局,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平面布置上要紧凑,以节省用地;5. 污水处理厂位置应尽可能位于小区下风向,与其它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 设备化,定型化,模块化,施工安装方便,运行简易,设备性能稳定,适合分期建设;7.处理程度高,污泥产量少,并尽可能采用节能处理技术;8.处理构筑物对水力负荷和有机物负荷的适应范围较大,使系统有较好的经受冲击负荷的能力。9.小区内的人口是逐渐增加的。因此,小区污水处理厂应按可预期的发展规划作为流量设计的基础。根据我国情况,可考虑采用20年的设计周期。三、小区污水处理流程 根据小区废水处理的原则,应选择处理效果稳定、产泥少、节能的处理方法。小区系统中的各类建筑物一般均建有化粪池,所以,化粪池应与污水处理方法相结合。几种常用的处理工艺:(1)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出水 (2)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曝气池→沉淀池→出水污泥回流 (3)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SBR池或CASS→出水加药↓(4)污水→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混凝沉淀→过滤→出水(物化方法)回用工艺流程: 生物处理出水再经混凝过滤和消毒 在流程开始时一般要考虑设置均化池,这是因为小区在水质和水量上的变化都比城市污水处理厂大。均化池一般设在格栅以后。物化和生化处理是去除污染物的核心部分。四、组合式污水处理厂或设备 组合式处理厂以装配好的或易于组装的标准定型设备部件出售。在国内埋地设备曾风靡一时,主要优点是施工快,不占地面绿地,很多设计单位和用户非常欢迎,设计人员选设备很简单,而要设计污水处理厂工作量较大,所以,非常喜欢用设备化产品。环保公司制造设备利润丰厚,而土建工程利润较低,因此,企业大做广告和公关。但是实际应用表明,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对设备的维修管理困难,对运行情况考核不便,单机处理水量有限,使用寿命等均有待时间验证,因此,对埋地设备一直争议很大,现在,埋地设备热已经降温。建于地下的可检修、便于操作(有人员操作空间)污水处理设计方式应于推荐。上千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议采用地上式。在水量不大,场地十分紧张时仍可考虑用埋地设备。埋地设备的确工艺流程一般均采用两段接触氧化和沉淀工艺,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2小时,污水进入设备前,先进行水量调节和提升。五、SBR及CASS处理工艺的原理及参数选择(一)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体。典型SBR工艺的一个完整运行周期由五个阶段组成,即进水阶段、反应阶段、沉淀阶段、排水阶段和闲置阶段。从第一次进水到第二次进水称为一个工作周期。 从目前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来看,SBR称得上简易、快速、低耗的污水处理工艺。与连续式活性污泥法比较,SBR法具有以下特点:①SBR装置结构简单,运转灵活,操作管理方便。②投资省,运行费用低。Ketchum等人的统计结果表明:采用SBR法处理小城镇污水,要比用普通活性污泥法节省基建投资30%。③可抑制丝状菌生长繁殖,不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泥指数SVI较低,有利于活性污泥的沉淀和浓缩。④SBR处于好氧/厌氧的交替运行过程中,能够在去除碳物质的同时实现脱氮除磷。⑤SBR处理工艺系统布置紧凑、节省占地。⑥运行稳定性好,能承受较大的水质水量冲击。⑦各项运行控制参数都能通过计算机加以控制,易于实现系统优化运行。(三)周期循环曝气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 CASS(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工艺是近年来国际公认的处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先进工艺。该工艺是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基础上,反应池沿长度方向设计为两部分,前部为生物选择区也称预反应区,后部为主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后部安装了可升降的自动撇水装置,曝气、沉淀、排水等过程在同一池子内周期循环运行,省去了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 (四)CASS与SBR曝气方式的选择 由于小区大都是居民居住区,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污水厂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噪音扰民问题和污水厂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采用水下曝气机代替传统的鼓风机曝气可有效解决噪音污染。另外,由于CASS工艺独特的运行方式,采用水下曝气机可省去复杂的管路及阀门,安装、维修方便,使用灵活,可根据进出水情况开不同的台数,在保证效果的条件下,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五)CASS与SBR撇水机的选择 撇水机是CASS工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CASS工艺的正常运行。目前,国内外对撇水机仍在进行研究和开发,按照目前所用的原理撇水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浮球式、旋转式和虹吸式。撇水机研制的关键是解决滗水过程中,堰口、导水软管和升降控制装置与水流之间形成的动态平衡,使之可随排水量的不同调整浮动水堰浸没的深度,并随水位均匀地升降,将排水对底层污泥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我院自主研制开发的撇水机属丝杠旋转式,自动撇水装置主要组成部分是:滗水器、可扰动的软管、水位控制器、可伸缩推动杆和驱动电机等。其中滗水器又叫自动浮动式水堰,上部为堰口和防止浮渣进入出水的浮筒,下部出水管兼起支撑作用,部分浸没在水中,通过可伸缩推动杆使方形堰口达到连续均匀地排出反应池中的上清液。实际应用表明,所研制的撇水装置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具有升降平稳、排水均匀、自动控制、价格低廉等优点,该项研究不仅满足了工程的需要,而且具有创新,属专项保密技术之一。五、处理小区污水主要设计参数 SBR设计参数:污泥负荷, 污泥龄20~30天工作周期12小时, 其中, 进水小时(曝气或不曝气),反应6小时, 沉淀小时, 排水2小时,闲置小时。出水指标:COD〈50mg/L, BOD5〈20mg/L, SS〈10mg/LCASS设计参数:污泥负荷, 污泥龄15~30天水力停留时间12小时,工作周期4小时,其中曝气小时, 沉淀小时,排水小时,出水指标与SBR相近。六 、污泥处理污水处理量上千吨时,一般采用浓缩后脱水处理,小规模时一般浓缩后定期用大粪车运至填埋或作农肥。七、小区污水处理厂址选择和布置 小区系统的厂址选择和厂区布置在基本原则上与大厂是一致的。但是考虑到小区系统在服务对象和流程选择上的独特性,在厂址选择和布置时也应考虑到小区系统的特点。1.厂址规划(l)与服务地区的卫生防护区应有一定距离(2)风向(不影响所服务地区和周围地区)(3)交通运输和水电供应。(4)便于兼顾小区其它生活保障设施的统一管理。2.厂区道路和构筑物之间的间距由于小区系统选用较小的设备和构筑物,厂区交通、维修及卫生要求所需的空间相应较小。厂区内应设计充足的车辆通道,路宽设计可以轻型载重汽车的回转半径为依据。主要构筑物之间的间距可考虑在3-5m之间。参考资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简述污水处理工艺的优选与比较论文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 运行管理 工艺选择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城市现有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建设规模和工艺确定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应注意的环节提出了看法。 由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一般规模小、技术性强,工艺组合灵活,结构通常为钢制,即使内部管线穿插较多,运行维护也不太困难。工业废水处理在技术上是与城市污水处理类同的,但是如果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设计思路简单地套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会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 1.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城市污水厂建设规摸的确定,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排水规划,分期分批地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要根据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分期实施,逐步到位。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区管渠改造,污水的收集、输送(包括泵站),污水处理和排放利用,以及污泥处置等问题在。 2.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 具体工程的选择要求包括: ①技术合理。技术先进而成熟,对水质变化适应性强,出水达标且稳定性高,污泥易于处理。 ②经济节能。耗电小,造价低,占地少。 ③易于管理。操作管理方便,设备可靠。 ④重视环境。厂区平面布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注意厂内噪声控制和臭气的治理,绿化、道路与分期建设结合好。 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世界各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活性污泥法是水体自净的人工强化,是使微生物群体“聚居”在活性污泥上,活性污泥在反应器-曝气池内呈悬浮状,与污水广泛接触,使污水净化的技术;生物膜法是土壤自净的人工强化,是使微生物群体以膜状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与污水接触,使污水净化的技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其变种变工艺,各有特点和应用条件,在选择的时候,应根据各地区的水质、水量、受纳水体、气候、环境、经济情况等条件确定。 ⑵活性污泥法工艺在净化机制上,没有什么突破,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与革新,现已拥有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为基础的多种运行方式,如A/O除磷工艺、A/O脱氮工艺、A2/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氧化沟工艺、A/B法、各种SBR法、载体活性污泥法、一体化活性污泥法等等。近十几年来,活性污泥法最大进步就是将厌氧机制引入到生化反应池之中来,使厌氧和好氧状况在生化池中同时存在或反复周期性地实现,但其基本流程原理与标准法是一致的。 ⑶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工艺(A/O法),是具有生物选择机能并兼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标准活性污泥法变法。所谓厌氧就是生化反应段内溶解氧趋于零状态。在这种环境下迫使专性好氧微生物-丝状菌代谢机能锐减,抑制了其繁殖,起到了厌氧生物选择作用,从而可以防止污泥膨胀现象发生。A/O活性污泥法工艺在普遍活性污泥法前段加入厌氧段,通过污泥负荷的变化来实现除磷或脱氮的功能。在A/O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A2/O法,即在厌氧、好氧段之间加入缺氧段以实现同步除磷脱氮,由于其污泥负荷适应范围较小,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按偏重于除磷或脱氮之一功能进行。A/O法、A2/O法工艺由于出水水质稳定、能耗不高、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在国内外大中型污水厂中采用最多。 ⑷载体活性污泥法,是在活性污泥法反应池内投加固体颗粒或软性、半软性填料,以增加单位反应空间的微生物量,提高反应器容积负荷。是一种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良好结合,一般适于污水厂挖潜改造,提高处理能力,其核心技术为专利填料,近几年林泡工艺作为其代表应用于大连春柳污水厂和铁岭污水厂。 ⑸氧化沟法,于五十年代由荷兰人巴斯维尔所开发,主要有卡鲁塞尔(Carrousel)式、三沟式、一体化式、奥贝尔(Orbal)式等几种技术形式。氧化沟法是一条闭合的生化反应沟渠,以转碟或转刷为充氧和水流动力,流程简单,对运行管理要求较低,多用于延时曝气,产生污泥量少,污泥易于脱水。氧化沟法在我国南方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⑹A/B法(Absoption-Biodegradation),是两级生化反应系统。一级为生物吸附,污泥负荷高,反应时间短(30分钟);二级为一般生化反应池,污泥负荷同普通活性污泥法。A/B法的一、二级都有自己的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多用于浓度高的生活污水,其国内典型应用为乌鲁木齐河东污水处理厂和青岛海泊河污水处理厂。 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是1914年由英国学者Ardern和Locket发明的水处理工艺。70年代初,美国Natre Dame大学的教授采用实验室规模对SBR工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于1980年在美国环保局(EPA)的资助下,在印第安纳州的Culwer城改建并投产了世界上第一个SBR法污水处理厂。 ⑻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Intermittent Cyclic Extended System)是在1968年由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大学与美国ABJ公司合作开发的。1976年世界上第一座ICEAS工艺污水厂投产运行。ICEAS与传统SBR相比,最大特点是:在反应器进水端设一个预反应区,整个处理过程连续进水,间歇排水,无明显的反应阶段和闲置阶段,因此处理费用比传统SBR低。该工艺在我国典型的应用为昆明第三污水处理厂,在国内影响较大。 ⑼生物膜法,是另一种广为采用的污水生化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法是使细菌和菌类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生物附着在载体或滤料上生长繁殖,并在其上形成膜性生物污泥-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 3、根据以上工艺技术对比分析,结合奎屯市污水水质情况,认为较合适的处理工艺优选为: 第一方案:A/O工艺 近二十年来活性污泥法的最大进步就是将厌氧机制引入到生化反应池之中,厌氧、好氧的间歇周期运行给活性污泥法带来新的技术经济效果,即生物脱氮、生物除磷、生物选择等。 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A/O法),是具有生物选择机能并兼有脱氮功能的标准活性污泥法变法。 第二方案:DAT-IAT工艺 好氧间歇曝气系统(DAT-IAT-Demand AerationTank-Intermittent Tank)是一种SBR新工艺。它介于传统活性污泥法与典型的SBR之间,采用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适用于进水水质水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主体构筑物是由需氧池DAT池和间歇曝气池IAT池组成,DAT池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其出水从中间墙进入IAT池,IAT池连续进水间歇排水。同时,IAT池污泥DAT池。它属延时曝气工艺,实际上为A/O脱氮工艺与传统SBR的结合,该工业具有较低的污泥负荷,因此具有抗冲击能力强的特点,并有脱氮功能。该工业国内应用于天津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抚顺三宝屯污水处理厂,是一种适合于较大水量的SBR工艺。 4、科学的进行工艺方案比较: 因地制宜地进行工艺方案(主要是生物处理方案)比较是必要的。对工艺方案的比较力求客观全面,在同等进水、出水条件下,其设计参数应包括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曝气时间、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曝气量和氧的利用率(及动力效率)、污泥产量(及污泥指数)等作全面分析,数据丰富就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根据技术上 合理,经济上合算,管理方便,运行可靠且有利于近、远期结合的原则,进行工艺方案的优化抉择。参考资料

热加工工艺毕业论文设计下载

主干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热加工工艺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机电结合,掌握机械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从事机械装备运行管理,机电新产品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以及机器人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学生和教师必须继续结合这些传统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继续发展机械电子的产品、系统和制造方式。

该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机械学、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运行、试验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学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光、机、电、计算机、信息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供计算机测控系统、自动化仪表及装置、机电工程智能检测、光电转换与通信技术等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读。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各行业所需的测控系统及测试仪器。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以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n trhaeytm

应该说每个学校具体课程都有几门学校的特点的课程,大体上其实差不多。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机电设备系统及元件的研究、设计、开发,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力学、机械工程技术(含液压传动)、电子技术、控制工程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电工程师专业训练,具有机电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性能测试与仿真、设备控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 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2. 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基础知识;3. 具有本专业必备的机电系统集成及智能化、电液控制、电子--气动控制、应用流体力学、信号处理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知识,并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4. 具备必要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5.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及其他社会科学基础素养;6. 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课程机械设计(甲) 控制工程基础 气动电子技术 数据处理与信号检测 机械电子控制 液压传动及控制 电液控制工程教学特色课程研究型课程: 电液控制工程 数值计算方法 控制工程基础双语教学课程:机电工程 机械电子控制 计划学制 4年毕业最低学分 160+4+5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39学分,带*的课程。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 48+5学分(1)思政类 5门 学分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学年秋冬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学年春夏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学年秋冬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学年春夏02110080 形势与政策 +2(2)军体类 学分第1、2学年的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学生每年的体育达标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学分记,合计+1学分。031E0010 军事理论 第二学年冬03110021 军训 +2 第一学年短学期031E0020 体育Ⅰ 1 第一学年秋冬031E0030 体育Ⅱ 1 第一学年春夏031E0040 体育Ⅲ 1 第二学年秋冬031E0050 体育Ⅳ 1 第二学年春夏(3)外语类 9学分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051F0030 大学英语Ⅳ 3 (必修)其余6学分,一般情况建议修读:051F0010 大学英语Ⅱ 3051F0020 大学英语Ⅲ 3(4)计算机类 5学分(4)计算机类 5学分建议修读第二组课程:21186020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4一组21120420程序设计综合实验1211G0060大学计算机基础2二组(大学计算机基础+四选一)211G0010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211G0020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211G0030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211G0040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5)导论类 2学分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6)其他通识课程 15学分学生在历史与文化(3学分)、文学与艺术(3学分)、经济与社会(3学分)、沟通与领导(学分)、科学与研究(学分)、技术与设计(3学分)等6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其中: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里带“H”的)课程,建议在第一学年秋冬学期修读完;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里带“J”的)课程,建议在第一学年秋冬学期修读完;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里带“K”的)课程,建议在第一学年秋冬学期修读完;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里带“I”的)课程,建议在第一学年春夏学期修读完;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里带“L”的)课程,建议在第二学年秋冬学期修读完;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里带“M”的)课程,建议在第二学年春夏学期修读完。2. 大类课程 42学分(1)自然科学类 学分1) 必修课程 12门 27学分061B0170 微积分Ⅰ 第一学年秋冬061B0180 微积分Ⅱ 2 第一学年春061B0190 微积分Ⅲ 第一学年夏061B0200 线性代数 第一学年秋冬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 第一学年春夏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 第二学年秋冬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第二学年秋冬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 第二学年夏061B0410 工程化学 2 第二学年春061B0423 化学实验(丙) 第二学年春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第一学年夏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 第一学年夏2) 选修课程 学分学生可在课程号带“B”的课程中选择修读,本专业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择:061B0100 数理统计 第二学年夏061B0160 随机过程 第二学年夏061B0030 概率论 第二学年春(2)工程技术类 学分1) 必修课程 5门 学分081C0130 工程图学 第一学年秋冬081C0170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第一学年春工程训练* 第一学年春夏081C0230 机械设计(甲)Ⅰ* 3 第二学年夏081C0240 机械设计(甲)Ⅱ* 3 第三学年秋2) 选修课程 2学分学生可在课程号带“C”的课程中选择修读,本专业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择:081C0210 工程材料 2 第二学春工程训练加强实习(乙) 第二短学期3.专业课程 60学分1)必修课 20门 41分261C0061 理论力学(甲) 4 第二学年秋冬261C0031 材料力学(乙) 4 第二学年春夏261C0080 材料力学实验 第二学年夏081C0120 工程流体力学(乙) 2 第三学年秋08120260 机械工程实验Ⅰ* 第二学年夏08120270 机械工程实验Ⅱ* 1 第三学年夏101C0080 电路原理(乙)* 3 第二学年秋冬101C0090 电路原理实验(乙)* 1 第二学年秋冬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 第二学年春夏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第二学年春夏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 第三学年秋冬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第三学年秋冬08121430 控制工程基础* 3 第三学年秋冬08121560 液压传动及控制* 2 第三学年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 第三学年春夏08121410 机械电子控制* 2 第四学年夏08121570 机电工程综合实验* 1 第三学年夏081880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1 第三学年秋08120490 气动电子技术 2 第三学年冬08120681 传感与检测技术 2 第三学年春2)选修课 6分在以下课程中选择:0819504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第三学年春08121310 电液控制工程 2 第三学年春08123640 工程热力学 2 第三学年春08195541 有限元与流场分析 第三学年春、 信号处理与编程设计 第三学年夏3)实践教学环节 3门 5学分 08188250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认识实习 1 第二短学期08188150 微机接口电路课程设计* 1 第三短学期08188260 生产实习 3 第三短学期4)毕业论文(设计) 8学分08189011 毕业论文(设计) 8 第四学年春夏4. 个性课程 10学分学生可自主选择修读全校所有专业课程、大类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建议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或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修读课程。本专业推荐部分课程供学生选择修读:数值计算方法 第三学年秋 08120403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四学年秋08120762 现代控制理论 第四学年秋08120920 专业外语 1 第四学年秋08121300 机器人技术 第四学年秋08195710 现代机械系统动力学 2 第四学年秋电机控制 2 第四学年秋08195730 机电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第四学年秋08195720 微机电系统(MEMS)设计与制造 第四学年秋 工程电磁场与波 第四学年秋 非线性控制 1 第四学年秋5. 第二课堂 +4学分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传动与控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原理》、《公差与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PLC》、《c语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流体力学》、《电路理论》、《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测试技术》、《工程材料》、《实体设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