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喀斯特地貌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喀斯特地貌毕业论文

这个问题很专业. 这要看具体哪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通常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石灰岩地貌)与生物活动关系不大,但也不是绝对无关,特别是在溶洞内部,很多喀斯特微地貌的形成与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活动有关,我所了解国内从事喀斯特地貌生物活动影响研究的有张捷,可以找到有关论文. 地球科学进展 >> 1995年10卷5期 >> 生物喀斯特及其微形态研究 地理学报 1993年48卷3期 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 地理学报,1993 地衣喀斯特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以上这些文献都说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有生物活动的参与的.

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几乎不可能有原创的

桂林旅游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原因:(1)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2)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不过,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喀斯特地貌地理研究方法论文

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可溶性岩石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5假喀斯特编辑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6研究历史编辑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 喀斯特地貌雅库斯()和威廉姆斯()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自1972年史密斯()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7研究意义编辑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8地貌分类编辑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9我国分布编辑中国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1] 石林风光(20张)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明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喀斯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斯特谷(盆)地为主。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喀斯特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喀 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编辑本段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CO3-- H2O + CO2==H2CO3;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编辑本段发展阶段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编辑本段假喀斯特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编辑本段研究历史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至 喀斯特地貌近期雅库斯()和威廉姆斯()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编辑本段研究意义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成因原理一般两个,一个是容易溶蚀的土质,石灰岩类型的,白云石或其他。第二就是有丰沛的降雨。而特点的话,地形崎岖,西南地区一般存在溶洞,石钟乳。但喀斯特地貌似乎在安徽也有分布,特点是有锯齿状的峡壁,溶洞像地道,一道通底,而且顶部还有石锅。在最近的野狼谷探秘有。所以共同特点也不太清楚。影响可以从地理要素五大类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要具体看题目把。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论文结语

几乎不可能有原创的

版主太厉害了,10分就换篇论文还不要已经有的~~你可以从经济发展和当地环境的承载力上做下文章,贵州,这应该是个比较矛盾的问题,而且字数太少,你只能写一个方面了,不可能写的很全面

百度百科地理环境编辑地形贵州省地形图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5] 气候贵州兴义万峰林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比上年提高℃。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5] 水文河谷 (16张)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6]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贵州喀斯特地貌 (11张)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贵州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亿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亿吨;磷矿储量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6] 贵州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亿吨,居全中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能源兴义万峰湖贵州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贵州省河川径流量达到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为万千瓦,居全中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万千瓦,占中国总量的,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土地贵州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贵州省实有耕地面积万公顷,比2001年减少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公顷,远低于全中国平均水平。土层厚、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生物贵州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黔金丝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50%,活立木总蓄积量达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枞、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5] 2014年,全省共有林业系统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个。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论文参考文献

[1] 舒沁沁.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杨金凤. 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5) . [3] 周园. 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1) . [4]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 现代焊接, 2009,(09) . [5] 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 [6] 肖光荣. 论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新发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05) . [7] 王翔. 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度体系创新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8] 朱允卫,阮建青.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6,(01) . [9] 沈锋. 区域经济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 [10] 汪剑平,程启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及其制约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严汉平.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 西北大学,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 [3] 马克继.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梁志杰. 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 [6] 黄文芳.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 . [7] 杨筠.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8] 吕勇斌.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9] 刘拓.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0] 陈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 [2] 赵全超. 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 介小兵. 陇南山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4] 李燕.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5] 林琳. 区域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6] 李玮娜.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 [7] 李晓萍. 基于区间判断的AHP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8] 闫卫阳.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 [9] 杨忠臣. 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10] 胡丽. 三峡库区小城镇资源集聚与配置途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林奇胜. 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2] 马丽卿.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3] 陈德广,乔卫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 2008 . [4] 薛领. 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刘镇.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7] 阚兴龙. 基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A].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 2007 . [8] 闫卫阳. 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 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10] 黄家骅. 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 2009 .麻烦采纳,谢谢!

唐建生1,2,夏日元1,2,李兆林1,2,徐远光2,蓝芙宁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

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攻关2002BA901A13;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200310400043;广西科技攻关0133001-1。

作者简介:唐建生,男(1957—),瑶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溶资源与环境研究。

摘要:从水土资源分布调查与资料分析着手,针对岩溶平原干旱区形成的基本因素、水土资源配置特征、岩溶水资源赋存与开发条件,揭示岩溶平原区发育地表、地下双层水文网和岩溶强烈发育的特点,即地下水文网与地表水文网有很高的流域边界和水流方向一致性,平原区夷平化程度较高,水力梯度平缓,以及受地下水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地下岩溶层的厚度较小,但发育的强度高,岩溶空隙的均一性强于峰丛、峰林岩溶区。在新、老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网络状的导储水岩溶介质系统。岩溶含水层具有较强的水资源储集和调蓄功能,在旱季,地表水枯竭或断流,地下水位下降5~8m,浅部(20m以内)岩溶含水层储集的水资源量可达300×104m3/km2。抽取地下水,增加1m水位降深,黎塘地下水系统内的岩溶平原区,可以多取水253×104m3,相当于增加2个小(一)型水库。在示范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示范区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充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含水层的调蓄功能,采用分散浅井技术规避地质灾害,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利利用率的岩溶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措施。

广西桂中地区以裸露和浅覆盖的岩溶平原为特征,主要有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和峰林谷地等岩溶类型,岩溶系统表层的岩溶化极强,各类岩溶空隙构成地表物质与能量迅速渗漏转移的复杂介质结构系统。造成地表土层浅薄贫瘠,植物少,土壤结构疏松,涵、保水能力差,调节功能弱,以致处在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降水量充沛(平均降雨量1451mm)的条件下,仍然存在严重的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旱灾频繁。据历年资料统计,桂中地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1]。其中最大干旱年(1963年)受旱面积达×104hm2;5年连续大面积干旱年(1988~1992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极为严重,为历史罕见,平均每年减收粮食×104t,减收甘蔗×104t,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可见,频繁的旱灾严重制约着本区的经济发展。岩溶平原区地下水分布广,储存量大,调蓄能力强,供水投资少[2]。作者针对岩溶干旱区的综合治理,提出了以岩溶水资源有效利用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切入点,实施地表、地下水联合调配、开发,调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结构,综合治理岩溶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技术途径。采用引水提水、水源调蓄、节水灌溉、土壤改良、高效农业、生态重建等综合治理技术进行典型示范,组织开展了“广西桂中旱片综合治理示范”和“桂中岩溶峰林平原典型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资源示范”等项目。本文将部分示范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1 地理、地质环境概况

自然地理、水文

黎塘示范区位于广西宾阳县东部(图1),地处东经109°02′~109°18′、北纬23°04′~23°20′之间地带。区内有铁路以黎塘为枢纽,北接柳州,西连南宁,东南通达贵港、湛江。公路交通网纵横交错,柳南高速公路呈南北向穿越本区,南捂高等级公路以东西向经过本区,交通便利。岩溶区分布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地形地貌为岩溶孤峰平原和岩溶丘陵地带。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7月份气温最高,可达℃,1月份是最冷月,最低气温为℃。黎塘年降水量为1200~20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84mm,年内各月份降水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6%以上。

图1 黎塘示范区交通位置

区内以新埠江为主干河流,全长25km,属珠江流域红水系红水河流域清水江一级支流的次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3‰,由北东向西南转向北汇入清江。除主干流外,有细江支流为间歇性河流,枯水年份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断流。主干流河流平水期流量约为4~6m3/s,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示范区地势开阔平坦,基岩地层岩性为泥盆系—石炭系的碳酸盐岩,地下岩溶极为发育。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年可利用资源量×104m3/a·km2,主要用于黎塘镇工业和居民生活。区内水利工程老化,且多已废弃,农田用水多为农民自行抽取新埠河水进行灌溉,且多为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距河道较远的地带则为“望天田”和旱地,干旱缺水问题严重。

地质环境

本区岩溶含水层由泥盆系下统郁江组上段至石炭系上统的碳酸盐岩组成,非岩溶区主要分布寒武系至泥盆系下统郁江组下段的碎屑岩,部分地段近地表浅部分布有白垩系碎屑岩,局部分布厚1~10m的第四系。本区地下水主要赋存空间为碳酸盐岩溶洞管道—裂隙介质。

该区主要分布灰岩、白云岩,构造裂隙发育,根据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及水文地质现象等资料,含水岩组分为富含水层、中等含水层、弱含水层、相对隔水层。富含水层包括马平组灰岩、大塘阶灰岩夹白云岩、融县组下段灰岩、东岗岭中段灰岩夹白云岩;中等含水层为黄龙组灰岩白云岩、融县组上段白云岩、东岗岭上段、下段灰岩白云岩;弱含水层为莲花山组粉砂岩及榴江组上部不纯灰岩夹白云岩;相对隔水层包括榴江组硅质岩、郁江组页岩及那高岭组泥页岩。地下岩溶非常发育,据钻探揭露资料显示,在地下10~88m都有大小不等的溶洞发育,大者达7~17m,为地下水的储存、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区在构造上位于广西山字型弧顶内侧,属镇龙山复背斜的北翼。地层走向大致是北东东—南西西,向北西倾斜,倾角20°~40°。由于中部凌村—志广F5断层呈北东东—南西西向一组逆断层的影响,地层有缺失和重复现象。伴随着该组断层产生的北北西—南南东向平推断层,使得中部及西部地层沿走向方向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

从黎塘镇附近点的统计资料看,高角度(50°以上)的张裂隙及剪切裂隙发育,主要是310°~340°、50°~90°两组裂隙。一般宽~,长数米,可见深~1m不等,多为岩石碎屑及粘土充填。部分裂隙经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后,相互连通成为富水的岩溶通道。

受构造、地层控制,东南面是由中下泥盆统碎屑岩系组成的低山丘陵,标高250~650m,沟谷呈扇形向北西、北东发育,季节性有水外流,补给平原区。东部为中泥盆统至石炭系碳酸盐组成的峰林谷地,标高210~320m,基岩裸露,其间有洼地及漏斗发育,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地带。西部、北部为孤峰平原,平原标高90~105m,覆盖层较厚。北部的平原间有一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组成的局部隔水层,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阻隔黎塘平原地下水径流区的水力联系,形成了南部林山—白水塘富水段和北部鸦乌—石龙富水段。

2 岩溶地下水的蓄积条件

岩溶地下水蓄水建造特征

图2 黎塘地区岩溶含水层电测解译密度分布图

(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队黎塘地区电测资料编绘)

黎塘地区处于广西山字形构造前弧,主控构造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随着中-新生带的区域构造演变,形成以NNE或NE向与NWW或NW向的两组构造控制下的碳酸盐岩单斜储水建造。岩溶含水层中溶洞和溶蚀缝隙的发育与两组构造密切相关,溶蚀洞缝的发育方向与构造裂隙展布方向相近。本区岩溶管道或地下河多沿NNE或NE向断裂带或地层接触带发育,形成地下水自北东向南西运移的主径流带,而NWW或NW向溶蚀裂隙则往往成为区域地下水向主径流带汇集的主要途径。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岩溶发育带具有较低的视电阻率,在黎塘地区相对较低的视电阻率地带,除了沿主要断裂带展布外,同时与本区的两组构造裂隙的岩溶化密切相关,在区域上形成网络状格局(图2),由此构成岩溶地下水的蓄积和运移网络体系。

在垂向上,地下水储存空间的分布,取决于不同深度的岩溶发育程度,受区域侵蚀基准面的影响,据钻探资料分析,孤峰平原区,基岩埋深一般4~9m,局部裸露[3]。地下岩溶随深度可分为强发育带,发育深度小于20m;较强发育带的深度为20~60m;中等发育带的深度为60~90m;岩溶弱发育带在90m之下。可见,本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地下60m以内的岩溶含水介质空间。

岩溶水动态

观测结果表明,岩溶水系统中自补给区到径流区至汇水排泄区,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变浅,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变小(见下表)。岩溶平原区地形起伏平缓,一般3~5m,即使与水位变幅叠加,该区域的枯季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0m,多在2~6m,降雨后水位变化滞后时间短。丰水期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溶潭、凌或岩溶湖、季节性泉水,为推广浅井灌溉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黎塘新埠江流域岩溶地下水动态观测结果表

注:为2004年丰水期至2005年枯水期观测结果。

岩溶含水层的调蓄功能

如前所述,岩溶平原区表生带岩溶发育强烈且相对均匀,岩溶管道多呈网络状;中层岩溶带未充填洞穴和管道十分发育,侧向水流通畅。经过长期发育演化,岩溶平原岩溶系统内部结构有序度已达到最佳状态[4]。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岩溶水系统的径流排泄区具有孤峰平原特征,岩溶平原面起伏高差小,一般2~6m,接近水平的二维平面;地表和地下水文网的流域面积和水流方向已趋向一致;平原区地层的夷平化程度,与其含水性能和形成地下暗河的性能好坏相对应,强岩溶含水层在地表已基本被夷平,仅遗留极个别孤峰。岩溶储水建造由岩溶化强的溶洞管道—裂隙介质构成,具有较均一的地下水导储网络,宏观上起着汇聚和储存地下水的作用。

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岩溶发育具明显垂直分带性(图3),浅层(表生)岩溶带、中层溶洞带和深层溶洞带,其深度界线大致在地面之下20m以内、20~60m和60~90m,在90m以下岩溶发育微弱。①浅层岩溶带(0~20m段)以溶沟、石牙、漏斗为主,溶隙宽大,多与浅部风化裂隙重叠,溶洞管道发育,总岩溶率高,但充填强烈。②中层溶洞带(20~60m段)平均总岩溶率下降,但空洞率增大至,以充水的溶洞、溶缝为主。洞穴形态的特点之一是串珠状发育,即由较宽阔的洞穴和相对狭窄的喉结相间组成,喉结的瓶颈效应限制着表生带碎屑物质下移,从而形成充填程度较低的中层溶洞带。由于岩溶发育程度相当高,洞穴管道连通性好,侧向水流通畅。③深层溶洞带(60~90m段)对该深度段岩溶研究程度低,洞穴管道主要沿大型近直立的结构面(岩性或构造)发育,管道的孤立性表现渐趋明显,岩溶发育不均一性加强。

图3 黎塘地区溶洞发育垂直分带

(据广西地质局贵县幅1/2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修改)

从钻孔抽水试验可知,含水层释放的水量实际上表示岩溶含水空间充填物质——水、气交换,对于浅埋藏、开放型的含水层岩溶介质空间,当所含水分析出并充气时,它就具有再充水的功能。由上述可知,本区岩溶含水层厚度可达90m,较强岩溶带发育深度达50~60m,而自然条件下的年际水位变幅一般小于10m,可见自然条件下,岩溶含水层以充水为主,含水介质空间的水、气交换只占用了约20%岩溶空间,仍具有很大的调节潜力。

根据本区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分析,浅层岩溶带和中层岩溶带平均给水度分别为、。对浅层岩溶带而言,相当于每米厚度有22mm水柱的调蓄能力;20m厚的浅层岩溶带整体调蓄能力相应为440mm(相当于44万m3/km2),相当于当地年平均降雨量(1584mm)的,表明具有较强的地下水调蓄的能力,水位下降1m,形成的调蓄空间达×104m3/km2。

岩溶地下水资源状况与开发潜力

黎塘新埠江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具有边界完整封闭、相对独立的补给、径流、排泄水流循环系统,岩溶含水介质具有溶蚀管道-裂隙特征,岩溶储水建造接受大气降水和系统内非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

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计算,黎塘新埠江地下水系统的降水资源量为×108m3/a,该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8m3/a,水库蓄水量×108m3/a,地下水系统的天然资源量为(~)×108m3/a,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为×108m3/a,探明可采资源量×108m3/a。

目前,该区地下水开采,主要用于生活饮用、工业生产及农田灌溉,地下水开采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主要集中在黎塘镇人口、工业密集分布区,开采方式以机井为主,少数挖大口井或直接提取天然岩溶水点的地下水。据调查统计,全区仅以机械抽取(2002年)地下水的开采量达×108m3/a,其中生活饮用水约占,工业生产用水占,农田灌溉用水占;利用民井分散取水方式,用于农村人、畜供水的地下水开采量达×108m3/a,每年地下水开采量共计×108m3/a,占探明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的。地表水开采量×108m3/a,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占,农业用水占。

由上所述,黎塘新埠江流域地下水系统的降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达×108m3/a,平均年径流量×108m3/a,其中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08m3/a,探明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108m3/a。目前已开采的地表、地下水量为×108m3/a,占平均年径流量的;已探明地下水资源中还有2/3未利用,可见该区的地表、地下水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 岩溶平原区水资源有效利用措施

黎塘镇耕地面积5267hm2,其中水田3267hm2,旱地2000hm2。现有水库的总库容803万m3,电灌站总装机容量120万kW,设计总灌溉面积367hm2。由于水库工程老化失修、干渠及配套设施水毁渗漏,没能发挥应有的灌溉效益,致使367hm2保水田变成单造田,有647hm2水田改成旱田。每年缺水量为340万m3。研究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开发利用地下水应上下统筹考虑。因此,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安排,才能做到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防旱抗旱能力,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5]。

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强化地下水防旱抗旱功能

水系统的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是水的循环,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在一定尺度空间下产生水量的交换和运移。地表水与地下水通过岩溶裂隙、管道相互转化,并且随季节而变化。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成为河道的基流;洪水期,地表水通过岩溶管道倒灌,补给地下含水层,使地下水位升高[6]。而岩溶水系统的地下储水介质空间是有限的,降水补给量超过其储集能力时,地下水溢出地表,通过地表径流排出系统。在枯水季节,大气降水急剧减少,区内新埠江地表水均由地下水排泄所补给,上游支流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干枯、断流。这段时间是该区旱情高发季节,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唯一供水水源。在此条件下,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地表水采取泵站提水,地下水则兴建与灌渠或耕地配套的浅井群网,建立水田-旱地复合灌区。在旱象发生时或枯水季节,采用浅井抽取地下水,保障农田和旱作蔬菜、瓜果生产供水。

充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含水层的调蓄功能

岩溶平原区地形平坦,地下水埋深较浅,天然露头较少。地下水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东北部峰林谷地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多在10~15m。天然露头以溶洞、竖井为主,在和吉一带向峰林平原过渡区,地下水天然露头以溶井、溶潭(凌塘)为主。黎塘一带以孤峰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除见到一些溶潭外,河流两岸可见到岩溶泉、地下河出口,地下水埋藏浅,多在2~8m,地下水的基本运动规律是以峰丛山区为补给区,峰林平原为径流区,孤残峰平原则为溢出带。如前所述,受区域排泄基准面控制,钻孔揭露本岩溶平原区的岩溶含水层厚度可达90m,较强岩溶带发育深度达50~60m,而自然条件下,随季节变化从含水层中排出地下水而形成的调蓄空间只在地面以下的8~10m之内,可见对于整个岩溶含水层来说,含水层的调蓄功能只发挥约20%的作用。

根据岩溶含水介质系统调蓄功能分析结果,如果抽取地下水,使得水位多下降1m,形成的调蓄空间达×104m3/km2,本地下水系统内岩溶平原区面积约115km2,地下水开采增加1m的降深,可以多取水253×104m3,相当于增加2个小(一)型水库。而所需补充的水量仅为本区径流资源量的8‰或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

科学布井,合理开发浅层岩溶水资源,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根据岩溶平原区岩溶发育规律和地下水系统介质结构特征,按照地下含水层的管道-裂隙网络兴建浅井灌溉体系,采用浅井、大口井等开发方式,解决旱片灌溉用水。分散布井,开发浅层地下水,具有规模小、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同时,可以避免水源区局部形成大降深,地下水位强烈变化,有利于激发地下含水层的调蓄能力和地下水回补,可以避免岩溶塌陷产生所造成的危害。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利利用率

岩溶平原区耕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2/3,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设计标准低,运行时间长,输水渠道年久失修,田间配套斗、支渠不全或破损、渗漏严重,水利有效利用率低,有效灌耕比低于30%[6],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因此,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在重视兴建新水源工程的同时,加强节流、节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抗旱能力。主要包括①灌区节水灌溉渠道网络配套工程,健全灌区斗、支渠防渗渠道系统,提高供水利用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②旱地节水灌溉工程,采用喷灌、管灌、滴灌技术,解决甘蔗、蔬菜、果园灌溉。旱地分布区往往是地表水利工程的水尾区,灌溉水源多采取地下水,其供水成本较高。通过旱地种植园区建设,引进高效优质作物品种,采用节水灌溉,提高单井灌溉面积和供水增值率,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农艺节水技术推广,采用地膜种植技术,解决春、秋季节降水不足,防止强烈蒸发,保水保肥,保障作物生长;引进耐旱新品种,针对本区秋旱频率高、旱象严重的特点,选育或引进成熟早或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的优质作物品种,避免旱象影响的同时获得好的生产效益;调整种植结构,改两季水田种植为水旱交替种植,改善秋季耕作需水与供水资源的矛盾,水稻种植安排在雨季,降水资源丰富,引进高产优质品种,保障粮食生产;旱作种植蔬菜、瓜果等生长过程中不需要短时间大量供水的作物,可充分利用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蓄供水功能,从时间上调整水土资源配置,达到防旱抗旱效果。

4 水资源有效利用示范

在示范区的核心示范片——吴江村,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与浅层地下水含水层调蓄示范。该村处于岩溶平原区,发育季节性地表河溪,河床到地面~,是本区农田供水的主要水源。据访,一般年份断流2个月左右,枯水年份9月开始流量剧减,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断流。因此,秋冬农业生产依赖于地下水源供水,岩溶含水层为石炭系下统夹薄层泥灰岩的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灰岩,富水程度中等,为岩溶管道-裂隙水。地下水埋深~6m。设计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地表水采取泵站提水,地下水则兴建浅井群网,建立水田-旱地复合灌区。

该示范片现有人口3370人,有耕地面积354hm2,其中水田137hm2、旱地217hm2,项目实施以来,先后投资320万元,修建一个地表水提水站,配套建设6000m的三面光防渗引水渠道;开挖六处地下水浅水井,修建一个100m3的蓄水池和约27hm2的管灌管网,确保了农田的正常灌溉。实现有效灌溉面积233hm2,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该村以往“靠天吃饭”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发20hm2的经济果林示范基地和167hm2优质蔬菜基地,农业种植形成了水稻、蔬菜、玉米、糖蔗、水果的多元结构。通过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不断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以特色品种注册了“桥美萝卜”品牌。由于改善水源和灌溉条件,2004年种植白萝卜、胡萝卜200多hm2,平均产量52500kg/hm2,比2001年增产40%,家家建起了“萝卜楼”;玉米平均产量6750kg/hm2,比2001年增产50%。通过水资源有效利用开发示范,使该村委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2元,比2001年增加682元,年增长率达14%。

5 结论

岩溶平原区发育地表和地下水网同时并存的双层水文网。因旱期盆地抬升与后期排泄基面下移,岩溶水向下切蚀形成地下河道,与谷地表面地表河网构成双层排泄系统。雨季河水位顶托,盆地地下水位上涨,埋深仅~1m,甚至溢出地面与地表河相连。旱季,地下水回落,地表尚有一定降雨径流,形成间隔5~8m的双层排泄。最枯季节,地表河断流干涸。地下水沿岩溶管道、裂隙运移排泄。该区NE断裂构造和NW向挽近期构造裂隙十分发育及岩溶化也较为强烈,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受排泄基准面控制水力梯度很小,径流缓慢。地下水埋层浅、回补快、水质优,开发条件优越。近期年开采量不足总量的5%,应加大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岩溶含水层的调蓄功能。

采用浅井、大口井等开发方式,属微型水利,群众有建设能力,地下水开发具有规模小、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在干旱区建设供水系统,按照地下含水层的管道-裂隙网络兴建浅井灌溉体系,解决旱片灌溉用水,供水保证率和利用率高。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以奖代补”政策等刺激措施,实行“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建,以降低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形成规模化效益。但地下水开发应适度进行,原则上控制在可采资源量的75%,即年开采规模×108m3以内,可大大缓解农业灌溉、中小型企业生产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的矛盾。从该区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看,不宜过分集中开采地下水,避免出现降落漏斗,发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典慧,魏文达,何素萍.广西21世纪初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2.(1):4~7

[2]朱琰.水与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9

[3]徐建华.浅析黎塘镇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J].广西地质,2000,13(2):51~54

[4]陈伟海,张之淦.峰林平原区岩溶含水层特征与调蓄功能[J].中国岩溶,1999,18(1):19~27

[5]夏日元等.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81~85

[6]光耀华.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09(04):418~424

蓟县地形地貌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天津市的地形以中心城区为界,是西高。

天津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渐下降。

北部最高,海拔1052米;东南部最低,海拔米。全市最高峰:九山顶(海拔米)。地貌总轮廓为西北高而东南低。

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平原约占93%。除北部与燕山南侧接壤之处多为山地外,其余均属冲积平原,蓟县北部山地为海拔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

扩展资料:

一、位置境域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

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北南长189千米,西东宽117千米。陆界长1137千米,海岸线长153千米。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

二、气候

天津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临近渤海湾,海洋气候对天津的影响比较明显。

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游的最佳季节。

冬半年多西北风,气温较低,降水也少;夏半年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加强,以偏南风为主,气温高,降水也多。有时会有春旱。天津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4℃,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8℃;历史最高温度是℃。

三、水资源

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条,在中游附近汇合于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

五河又在天津金钢桥附近的三岔口汇合成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干流全长72公里,平均河宽100米,水深3-5米,历史上河通航3000吨海轮。

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公里。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公里。

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公里,深渠1061条,总长度为4578公里。天津还多次引黄济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天津

天津地形是北面临山,东西南面都是平原

提取码:9468

故事精彩,大制作,演员大多演技在线,实打实的不错,我帮你找到了,希望采纳故事精彩,大制作,演员大多演技在线,实打实的不错,我帮你找到了,希望采纳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研究的现状:

金阳新区是近年来贵阳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新区的五星级酒店的建设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地方旅游环 境、投资环境,满足豪华消费需求方面能够发挥作用。建五星级酒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与市场前景。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五星级酒店, 在当地投资的外商以及全球各地度假的人,这些消费能力比较强的群体,还有一些高端消费实力的国际游客,更倾向于选择与其消费层次相符的住处,倘若当地没有 足够数量的豪华住所势必留不住这类消费群体。

另外,豪华酒店本身资金实力雄厚,有自己的一套营销模式。酒店通过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推介会、博览会对酒店进 行自我推销,在推销酒店自身的同时也推销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豪华酒店的出现,提升当地城市的`美誉度,打造当地旅游城市的接待形象。

豪华酒店是衡量一个地区接待水准的首要条件,也是检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一个城市是否拥有豪华酒店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面 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旅游业也飞速发展,一个城市拥有高档次星级酒店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地方旅游接待能力水平的高低。豪华旅游度假酒店宾馆的出现能够完善旅 游配套设施,使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该五星级酒店的规划设计任务,合理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 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代建筑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形势,使现有学习的理论适应时代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观,在设计实践中充分体会与贯彻功能 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造型美观、环境适宜的设计原则;酒店设计可以让我们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 力的练习,通过这次酒店设计强化我们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我们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一定的方案比较、论证的能力,一定的理论分析 与设计运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掌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相关规范的选择和运用;掌握设计方案的选择、成果图的绘制以及设计文本的编制全 过程。

酒店设计是一个多元化设计,所以也是锻炼我们能力的一个很好机会,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课堂没有的东西,这也是为我们马上面向社会做一个铺垫。

让我们 能在毕业之际把以前所学更加巩固,查缺补漏,运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建筑方案设计,提高建筑创作能力。认真完成各项图纸要求,通过总图规划和建筑的设计表 达,进一步巩固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建筑表现技法。

希望在整个过程中能发挥以往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和课程设计创新的能力,做好符合实施条件的毕业设计。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一、项目概况:

1.区位说明

该用地位于金阳新区,是贵阳市锐意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位于贵阳市域地理中心,地处百花山脉与黔灵山脉之间,环绕观山水库,拥有山环水抱的优越自然环 境;距中心区仅12公里,通过贵遵高等级公路和川黔、滇黔公路与云南、重庆、四川相联系,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是投资建设的理想境地。

2.各类重要建设项目概述

金阳新区是未来贵阳市级领导机关所在地,市级体育中心位于新区南部,占地约73公顷;市级文化中心位于新区中部,占地28公顷;未来的贵阳大学城位于 新区西部占地170公顷;高新科技工业园区位于新区东南部,占地约190公顷。金阳新区是园林式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区,是塑造贵阳城市新形象的广阔空 间。

3.区位优势

金阳新区地形平坦、地质条件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拥有60平方公里集中的丘陵用地,是贵阳市周围难得的开发新区的理想境地。

二、规划设计要求:

1.总体规划要求:在总体布局上,要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合理组织内外交通流线,推敲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结合城市景观及用地周边环境作好建筑空间布局及立面造型设计。

2.无障碍设计要求: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保证舒适,安全的使用要求。

3.建筑功能设计要求:功能及流线要清晰,不能混淆及交叉。

4.设备设计要求:要统筹考虑供电、通讯、暖通、给排水等内容。

5.其他设计要求:满足规划、消防、安全、卫生等要求。

三、设计成果要求:

(一)文字部分(说明不少于3000字):

1.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2.用地趣味、交通、周边及内部情况介绍;

3.项目基本要求及设计依据;

4.设计原则及路线;

5.设计构思及理念;

6.总体布局及流线组织;

7.各功能区划分及各层平面布置;

8.造型及立面处理;

9.设备专业安排;

(二)图纸部分:

1.区位关系图(1:5000~1::10000)

2.用地及周边现状分析图

3.总平面图(1:1000)

4.各层平面图(标准层可合并,1:200~1:500)

5.立面图(4个1:200~1:500)

6.剖面图(2个1:200~1:500)

7.效果图(不少于二张)

8.相关分析图及辅助图(至少三张)

研究方法、手段:

通过前期调研掌握大量资料为下一部进行设计做好基础,从功能及形象入手布置平面,同时对结构有初步定位,逐步完善建筑单体的同时兼顾整个场地的规划,最终完善方案各项目标,最终绘制正式图。

研究进度:

周数主要内容

布置任务、收集资料、现状调查

分析整理、调研报告

草图分析

设计草图、设计深化

定稿

文本、展板,PPT演讲稿

组内预答辩

填写毕业表格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土军,鲁凯麟编着.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 刘苏.《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图说——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图说大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亓育岱,宁荍,张福岭.《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图说--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图说大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杜承.《新东方主义设计的尝试岱海宾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5] 《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海南博鳌水城金海岸温泉大酒店暨亚洲论坛会议中心设计》.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 郝树人.《酒店规划设计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7]( 英)沃森.《酒店设计革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师高民.《酒店空间设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9] 温泉,田子葳,谭建华.《酒店设计-规划与发展》.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德)乔费舍尔.《现代酒店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1] 王奕.《酒店与酒店设计》.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2] 周恺.《东莞松山湖凯悦酒店》.建筑学报.2008

[13] 朱守训.《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建筑学报.2008

[14]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