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仲景中医药杂志

发布时间:

仲景中医药杂志

十枣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zhí)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伤寒论:152)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功效配伍】十枣汤峻逐水饮。方中甘遂、大戟、芫花皆为攻逐水饮峻药,均有毒性,三药合用,药力更猛,但易伤脾胃耗损正气,故配以肥大枣十枚,既能补运脾土顾正气,又以其甘缓之性解药物毒性。诸药合用,峻逐饮邪而不伤正气。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而性更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之水湿,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合大枣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本方先取适量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分别捣细末,合为散剂。再用水煮十枚肥大枣,去其滓,纳入药散。若体质较强者,每次服一钱匕,体质较弱者每次服半钱匕。平旦空腹服药,若服药后泻下量少,病未除者,可于次日加量再服一次,得快利后,即停止服药,用糜粥调养。【方证论治辨析】十枣汤治太阳中风引发水饮结聚胸胁证。症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漐漐(zhí)汗出,发作有时,下利,干呕,短气,头痛,汗出不恶寒。本病初为太阳中风兼里有水饮,属表里俱病。表证当见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等症;里证有下利、呕逆、心下痞硬、引胁下痛等症。太阳中风属卒病表证,水饮属痼疾里证。表证卒病易解,里证痼疾难除。故治当先表后里,表解后,方可攻逐水饮。故曰:“表解者,乃可攻之。”表解后,在里的水饮泛溢,流注结聚胸胁,阻碍肝肺气机升降,则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胁下疼痛等症。若饮邪外溢肌肤,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则微微汗出,发作有时;饮邪下迫,走于肠道则下利;饮邪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饮邪犯肺,肺气不利则呼吸短气;饮邪上干清窍,蒙蔽清阳则头痛。汗出不恶寒,说明本证已无表邪,纯属里证,故曰“此表解里未和也”,故治用十枣汤峻逐水饮。【原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1],谓之悬饮。(金匮痰饮:2)注释:[1]引痛:即牵引作痛。【原文】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金匮痰饮:6)【原文】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1],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金匮痰饮:9)注释:[1]缺盆:穴位名,在锁骨上窝中点。【原文】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金匮痰饮:21)【原文】病悬饮者,十枣汤[1]主之。(金匮痰饮:22)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注释:[1]十枣汤:方药叙述与《伤寒论》稍有差异。十枣汤治悬饮。综合《金匮要略》以上原文,悬饮之病,其症咳唾引胸胁作痛;或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疼痛转甚;或胁下支满,嚏而痛,脉沉而弦。悬饮为水饮潴留胁下,致肝气不能升发,肺气不能肃降。两胁为阴阳之气升降的通道,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水饮潴留胸胁,肝肺升发肃降受阻,则胁下疼痛,支撑胀满;又因肝脉入肺中,肝络不和,肺络亦受其累,故咳嗽或打喷嚏,牵引胸胁作痛;水饮潴留,气机遏阻,故脉沉而弦。治宜破积聚,逐水饮,方用十枣汤。【原文】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金匮痰饮:32)十枣汤治久咳。咳家,指久咳。咳家其脉弦,为水饮蓄积胸膈,上逆射肺。咳家属水饮积聚之实证者,治用十枣汤攻逐水饮。【原文】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1],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金匮痰饮:33)注释:[1]不卒死:卒,通猝;死,指病重,或死亡。不卒死,即病情稳定,或病情拖延。十枣汤治支饮。支饮家,指久有痰饮潜伏。支饮乃水饮积聚胸膈,阻碍气道,故咳嗽不已;饮邪不得宣散,反凌于心,故心烦;饮邪阻滞脉络,阳气不通,故胸中疼痛。此为心肺俱病之重症,若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仍宜十枣汤攻逐,亦说明久病正气未虚。【用方思路】钱潢《伤寒溯源集》云:“余参考方书,如控涎丹、小胃丹、舟车神佑丸等法,虽后贤变通之法,然皆本之于此。”十枣汤是峻逐水饮积聚的代表方,治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之功甚著,且均有毒性,故不能多服或久服,以防攻邪伤正。临证须严格掌握剂量,观察服药后的病情变化。十枣汤临床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统结石等病。【医案举例】(1)陈修园医案:痰饮之源,皆出于水,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失职,则气道痞涩,聚成痰饮,种种变症多端,先宜宣通三焦,为正本清源之法。然停积既久,譬如沟渠淤塞,势必倒流逆上,污浊泛滥,无所不至。今幸无内虚诸症,脉象见弦,咳甚,胸苦烦闷,是饮邪上干清阳之位。若缓以图之,势必滋蔓,斯时用猛攻之法,直达病所,可不嫌其峻,拟用十枣汤法。芫花二钱(熬透),甘遂二钱,红芽大戟二钱,大枣十枚。上药三味,捣末筛。水一碗,先煮枣,得半碗,去滓,纳药末,平旦温服两杯许,不下者,次日再服。得快利后,可啜粥汤安养胃气。[陈修园.南雅堂医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1.](2)翟竹亭医案:邑北十二里寨,贾世道,年三十余,腊月患水鼓证,将近两个月。迎余治疗,但见周身臃肿,肾囊肿如斗,腹皮欲裂,小便极涩,饮食减少,脾胃二脉虚细,肾脉劲弦。按病状脉象合论,二者俱在不治之例。余辞欲出,伊妻跪下涕泣告余曰:“吾家上有七旬老母,下有三子,长者十二岁,次者八岁,小者在抱,家无隔宿之粮,栖于土室之中,倘吾夫去世,合家零落矣。”余闻此言,忽动恻隐之心。谓伊曰:“此是水鼓证,极难调理,至少服药需数十帖,或可望愈。”伊妻恳其堂兄,其堂兄慨然允诺曰:“请先生费心调治,至于药资,鄙人担任。”余用仲景十枣汤,甘遂10g,大戟6g,芫花,红枣10个。早晨服下,至午水下倾盆。后用金匮肾气汤少为加减,服三十八帖而痊。[翟竹亭.湖岳村叟医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3.](3)颜德馨医案:祁某,男,28岁。患者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胸透右下肺片状模糊阴影,拟诊为“右下肺炎”而住院。入院后症见神昏谵语,手足躁动,经投人参白虎汤和牛黄至宝丹益气生津、清热开窍,病情渐趋稳定,但胸痛剧烈,不能忍受,超声波检查为“右肺包裹性胸膜炎”。此水湿与痰浊胶滞,予十枣丸法。甘遂、芫花、大戟等份研末,取1g,枣肉作丸。每日1次,红枣汤送下。两天后疼痛锐减,1周后胸透复查,积液明显吸收,共调治两周而愈。按语:十枣汤改汤为丸,其意有二:①“治之以峻,行之以缓”;②三物与枣相煎,服后当有呕吐、胃脘切痛等副作用。[颜乾珍,屠执中.颜德馨教授用经方治疗急难重症举案.国医论坛,1992,3(33):22-23.](4)顽固性咳嗽医案一则:余xx,女,60岁。咳嗽10余年,白天不咳,每晚临睡前则剧烈干咳,但只需饮冷水一杯,其咳渐止,一夜安然无恙。若不喝冷水,则大咳不止,以致一夜不能安卧,诸药妄效。诊其脉,左手弦细,右手弦滑大。因夜间油灯昏暗,故舌象未诊。处方:甘遂3g,大戟,芫花8g,大枣10只,水煎服。2剂后,所苦若失。8个月后随访未复发。(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20,1988)拓展阅读《伤寒论经方医案集》十枣汤(1)痰饮胸痛罗某之妇。原有胸痛宿疾,一年数发,发则呼号不绝,惨不忍闻。今秋发尤剧,几不欲生。医作胸痹治,投瓜蒌薤白枳实厚朴半夏汤及木防己汤多剂,皆不效。因迎余治,按脉弦滑,胸胃走痛,手不可近,吐后则稍减,已而复作,口不渴,小便少。但痛止则能食,肠胃殊无病。证似大陷胸而实非,乃系痰饮之属,前药不效,或病重药轻之故欤?其脉弦滑,按与《金匮》痰饮篇中偏弦及细滑之言合,明是水饮结胸作痛,十枣汤为其对证之方,不可畏而不用。竟书:甘遂、大戟、芫花各克,研末,用大枣10枚煎汤一次冲服。服后肠鸣下迫,大泻数次,尽属痰水,痛遂止。续以六君子汤调理。(《赵守真医案》)(2)悬饮患者汪姓妇人,年三十余,农民,江苏省靖江县法喜乡人。素有胃寒吐水之证,妊娠六七月,突患胸部窒痛,屡治不愈。经小产后,病势更甚,脘腹部膨隆如覆碗状,从胸至腹鞕满而痛,手不可触近,不能眠睡已五六日。诊之,患者神气虽疲。但脉殊弦劲,大便不通,已近旬日,小便亦极少,苔白腻,面带赤色,口渴拒饮,强饮之亦必倾囊吐出而安。根据仲景治“悬饮内痛”及“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用十枣汤治之。方用煨甘遂、芫花各3克,共研末,以大枣肥者二十枚去皮核,包裹药末,分三次吞服,日服一次。得药后狂泻二三次,迅即痊愈。(萧龙友等著.现代医案选(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3)悬饮(胃痛)同业林某,53岁。据述在37岁时患胃痛,痛则呕吐清涎多次而痛始止。在胃痛未发之先,必呕吐清涎数日,斯时若不戒口腹,胃痛必作;痛时必服温中之药多剂如附桂理中丸,或咀嚼多量之肉桂,其痛乃止。有时夜间呕吐清涎之后,觉喉中干燥,以砂糖或白蜜置于口中咽之,即觉舒适,十余年如一日,屡愈屡发,不能根治。1962年8月,其痛复作,与我商治。诊其脉,甚弦滑,舌苔亦黄白胶腻。余断此证,即《金匮》所谓悬饮内痛,十枣汤证也。因处十枣汤以攻饮(芫花、大戟各克,甘遂克,研末,药水下);六君子汤去甘草以培其脾胃,临卧服。服后一二时许,口中清涎汩汩而来,源源不断,喉中苦辣,烦躁不安;家人甚是惶恐,但林本人则意志坚定,以白蜜一樽置床头,若喉中苦辣,即饮白蜜,至午夜,即熟眠无恙矣。他本欲再服一帖,因瞑眩作用太甚,不再服。至今十个月,未见复发。(《广东中医》1964年6期39页)按:据报道用十枣汤治疗胃酸过多病14例,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处方及服法:大戟、芜花、甘遂各克(均研为末),大枣十枚。先将大枣煎汤二碗,早晨空腹时服一碗,俟一小时后,再将上列药末投入另一碗的枣汤内服下。在未泻前先感到胸中呕恶、腹内嘈杂,将近二小时许开始下泻,约二三次自止,泻止后自觉疲倦,再用大枣煮粥食之。一面用下方:党参、白术、茯苓各9克,橘红克,半夏6克,大枣十枚水煎服。(《山东医刊》107~108页)(4)悬饮胸痛(胸腔积液)刘某,中医。患胸膈胀满,气促喘急,面微浮肿,自服宽胸调气药不效。转请西医诊治,诊断为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甚多,曾抽取数百毫升,暂获轻松,但不久又如原状。自觉疗效不佳,来我处详述病程,要求研治。按脉弦滑,胸脘胀痛,喘急不安。既经西医诊为胸水,亦即中医之悬饮内痛,病名虽殊,其理则同。此为中阳不振,水不运化,结聚胸膈,因而胀痛,及呼吸转侧,均觉困难。在治疗上,唯当峻攻其水,十枣汤、大陷胸丸皆为本证方剂,但大陷胸丸适合胸水合并肠胃积热而大便不利者。本病仅为水饮结胸,而肠无积热,则以十枣汤为宜:甘遂克,大戟、芫花各3克,研末,另大枣十枚煎汤送下,分两次冲服。服后峻下四五次,连服二日,胸不胀满,气亦不喘,此由胸腔积液已经逐荡而从大便去也。后以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健脾利水,续服半月,遂告无恙。(《赵守真医案》)按:据报道,以十枣汤治疗渗出性胸膜炎51例,胸水11天内改善者达96%,在20天内完全消失者达,积液平均消失时间为天,少数病例于积液吸收后,遗留胸痛现象。所用十枣汤是分别将大戟、芫花、甘遂研末(以粉剂为最佳)备服。另以大枣10~15个破后煎汁300毫升。服法是为上午10时空腹先服枣汤一半,5分钟后再将药末(三药各1克较合适)伴枣汤送下,隔日一次,一般以4~6剂为度。(《解放军医学杂志》1965年2期)(5)悬饮宋子载之妻年已望五,素病胸隔胀痛,或五六日不得大解,夜睡初醒,则咽燥舌干。(跟上面医案3都有咽燥舌干的症状)医家或以为浮火,或指为肝气,花粉连翘玉竹麦冬山栀之属, 多至三十余剂。沉香青皮木香白芍之属, 亦不下十余方。二年以来,迄无小效。去年四月,延余诊治。余诊其脉双弦,曰:此痰饮也。因用细辛干姜等, 以副仲师温药和之之义。宋见方甚为迟疑。曰:前医用清润之品,尚不免咽中干燥,况于温药?余曰:服此当反不渴。宋口应而心疑之。其妻毅然购药,一剂而渴止。惟胸膈胀痛如故,余因《金匮》悬饮内痛者用十枣汤下之,遂书:制甘遂一钱 大戟一钱 炙芜花一钱用十枣浓煎为汤,去滓令服,如《金匮》法,并开明每服一钱。医家郑仰山与之同居,见方力阻,不听,令减半服之,不下,明日延余复诊。知其未下,因令再进一钱,日晡始下。胸膈稍宽,然大便干燥,蓄痰未下。因令加芒硝三钱,使于明早如法服之。三日后,复延余复诊,知其下甚畅,粪中多痰涎。遂令暂行停药,日饮糜粥以养之。此时病者眠食安适,步履轻捷,不复如从前之蹒跚矣。后一月,宋又延余诊治,且曰:大便常五六日不行,头面手足乳房俱肿。余曰:痰浊既行,空隙之处,卫气不充,而水饮聚之。《金匮》原有发汗利小便之法以通阳气。今因其上膈壅阻特甚,且两乳胀痛,不得更用缓攻之剂,方用:制甘遂一钱 大戟末一钱 王不留行二钱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一泻而胀痛俱止。宋因询善后之法,余因书:苍术一两 白术一两 炎甘草五钱 生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令煎汤代茶,汗及小便俱畅。即去麻杏,一剂之后,永不复发云。余按十枣汤一方,医家多畏其猛峻, 然余用之屡效,今存此案,非惟表经方之功,亦以启世俗之蔽也。【按】此吾师十年前之治案也。是时,余有志于医,顾未尝学焉。师另有本汤验案多则,悉详金匮发微。然则人犹是也,病犹是也,方犹是也,效亦犹是也。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间同具妙理。若曰古方不可治今病,犹曰古月不可照今人,得毋痴不可及?南宗景先生曰:“舍妹曾患胀病,初起之时,面目两足皆微肿,继则腹大如鼓,辘辘有声,渴喜热饮,小溲不利,呼吸迫促,夜不成寐。”愚本《内经》“开鬼门(玄府也,亦即汗腺)、洁净府(膀胱也)”之旨,投以麻附细辛合胃苓散加减。服后,虽得微汗,而未见何效。妹倩金君笃信西医,似以西医治法胜于中医,于是就诊于某医院,断为肾脏炎症,予他药及朴硝等下剂。便泻数次,腹胀依然,盖以朴硝仅能下积,不能下水也。翌日,忽头痛如劈,号泣之声达于四邻,呕出痰水,则痛稍缓。愚曰:此乃水毒上攻之头痛,仲景书中曾载此证(见宋刻本《伤寒论》第106条)非十枣汤不为功,乘此体力未衰之时,可以一下而愈,迟则不耐重剂也。乃拟方用甘遂1克(此药须煨透,服后始不作呕,否则吐泻并作,颇足惊人,曾经屡次试验而知),大戟、芫花(炒)各克,因体质素不壮盛,改用枣膏和丸,欲其缓下。并令侍役先煮红米粥,以备不时之需。服药后,四五小时,腹中雷鸣,连泻粪水十余次,腹皮弛缓,头痛亦除。唯神昏似厥,呼之不应。其家人咸谓用药过猛。愚曰:勿惊。《尚书》所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勿瘥。”此之谓也。如虑其体力不支,可进已冷之红米粥一杯,以养胃气,而止便泻。如言饮下,果即泻止神清。次日腹中仍微有水气,因复投十枣丸克,下其余水,亦去疾务尽之意。后以六君子汤补助脾元,且方内白术一味能恢复其吸收机能。故调理旬日,即获痊愈。(《经方实验录》)【附方】(编者加)1.舟车丸(《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黑丑头末,四两(120g)甘遂面裹煮芫花大戟俱醋炒,各一两(各30g)大黄二两(60g)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五钱(各15g)轻粉一钱(3g)上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空心温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功用:行气逐水。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二便秘涩,脉沉数有力。2.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妙应丸、子龙丸)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2~3g)。如痰猛气实,加数丸不妨。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令头痛不可举,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手脚重,腿冷痹。3.甘遂半夏汤(点击文字查看)(《金匮要略》)甘遂大者三枚(2g)半夏十二枚(5g),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10g)甘草炙,如指大一枚(3g)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功用:化痰逐饮。主治:留饮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虽自觉轻快,但心下仍然坚满者。【鉴别】十枣汤、舟车丸、控涎丹、甘遂半夏汤皆为逐水之剂。十枣汤为攻逐水饮之通用剂,尤善治悬饮;舟车丸即十枣汤去大枣,加诸多破气之品,尤重加黑丑、轻粉,其逐水之力峻猛,适用于水肿实证而病情急重者,此乃逐水与行气相配,前后二阴水陆并行,故称“舟车”;控涎丹即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改为丸剂,其逐水之力较十枣汤略缓,又增祛痰之力,尤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故主治多种伏痰之证;甘遂半夏汤只用甘遂加半夏、芍药、甘草,其逐水之力尤缓,加半夏和胃化痰,且方中甘遂与甘草为伍,相反相成,激发药力,独具匠心,主治留饮心下坚满。

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伤寒论》中柴胡剂的运用和发挥《伤寒论》所说之少阳病,或是今天所说的病毒性流感、肺炎、腮腺炎等等,只要见到少阳病的主证、主脉,皆可使用小柴胡汤。如果是高热不退可加生石膏、金银花、板兰根等清热解毒之品。有的仅有发热一证,脾胃不虚者也可用小柴胡汤解郁除热。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是小儿病常用之方。因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又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又是驱邪而不伤正的最好方剂。小儿肺炎用此方加石膏、杏仁、桔皮;若大便不通可加枳实、瓜蒌以通腑气。百日咳加竹茹、茯苓、青陈皮、桔梗;消化不良可加枳实或枳壳。小儿发热时易使阴血不和,常加一味芍药以和之。小柴胡汤治疗各科杂病其有效病例数不胜数,现仅举数例说明。治疗内科杂病如肺部疾患的咳喘,即今之肺结核,以本方加桔梗、丹皮、当归、芍药等,咳血者可加茅根,或加清热凉血育阴之阿胶;心痛者(狭心症)以本方家栀子、香豉清热解郁;有胸水者,本方与大陷胸汤或小陷胸汤合方治疗气郁水热互结之证。在治疗肝、胆、胰方面用本方更有奇效。如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取小柴胡汤的调和寒热、透达外邪则是很合拍的。[案四]黄某,自46岁后,陆续出现烦躁易怒,今48岁更趋严重,夜梦纷纭,胸胁刺痛,大便不畅,经前一星期加重,脉弦实有力。处方: X0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太子参15g,郁金、青皮、香附、麦冬各10g,o!生龙牡15g,浮小麦30g,大枣3枚,花粉、橘核各15g。每日1剂,分2次温服。h经前烦躁开始服药。如此反复治疗多年,至50岁后慢慢稳定安宁。本病临床多见,其病机为阴血不足、肝郁化火所致,故尚可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滋阴养血、平肝润燥药。L&!本方柴胡加龙牡汤有别于《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牡汤,原方有桂枝、大黄、铅丹、茯苓,为治伤寒下后烦惊谵语的病症,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主治功用各异。笔者认为,以小柴胡汤原方加龙牡等,旨在调和肝胆、脾胃、气机郁滞之症,合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故治疗妇人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精神抑郁症。原方桂枝之辛,大枣之寒,铅丹有小毒,故均弃之。iCmm(五)柴胡酸枣仁汤K1酸枣仁汤是《金匮要略》方,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用。本方合小柴胡汤,治肝郁化火、阴血不足、阴虚阳亢所致的失眠,颇多效验,临床上用于阴虚瘦弱之体或更年期综合征的烦躁、失眠、惊悸等皆有良效。kW\NK[案五]吴某,女,52岁,中学教师。自述心慌不宁,胸闷气憋,精神不振,夜烦梦多,食纳差,脉间歇,每分钟2~3次不等,曾服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以及地西泮等西药,疗效不稳定。察其舌质偏红,苔黄白而腻。处方:3']sK柴胡10g,太子参15g,法半夏、黄芩、知母各10g,酸枣仁15g,}F+k@E炙甘草10g,茯苓20g,川芎6g,丹参15g,浮小麦30g。每日1剂,分2次温服。vm45剂后睡眠安稳,烦躁减,期前收缩基本控制,精神好转,食纳增加。继以上方隔日1剂,前后共服30剂,一切恢复正常。此即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又可称柴平汤。以小柴胡汤加苍术、厚朴、陈皮而成方。临床上感冒夹湿,或急性黄疸性肝炎。其症状为恶寒、发热、身疼痛、腹胀、大便稀溏,口淡黏腻舌苔淡润、脉弦数等。肝病湿邪偏甚者用之。,}u江南长夏,身染风寒,头痛身热,表证俱在,又见脘痞腹胀,大便稀溏,食纳呆滞,用小柴胡汤外透表邪,用平胃散温化里湿,再加入藿香、滑石,对暑病挟湿,或慢性肝病,或外感挟湿均能取得疗效。笔者是在治慢性肝炎病,进入长夏湿浊明显,用本方常可与温病中的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等方择优选用,融经方与时方于一体,发挥两者之长,疗效十分理想。?d(十一)柴胡白虎汤j2;eMm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而成方。从药物组成看,应是少阳阳明同病。临床上四时感冒,汗出热不减,即有少阳往来寒热,又有阳明热盛,口渴饮水,用本方内外兼治,颇合病机。杂病如结核性发热、肿瘤发热、胆道感染发热等均可选用本方。{s时下,滥用感冒药,发汗过甚,风寒之邪未罢,热甚耗气伤津,酿成三阳合病,前人有柴葛解肌汤,符合病机,与柴胡白虎汤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I!(十二)柴胡五苓散Jq此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方。用小柴胡透达少阳于外,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于内。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偏重于寒湿者(或湿重者),加疏肝药郁金、川楝,加利湿药茵陈、厚朴。如系肝病偏脾胃不足,湿邪困脾,病者身黄溺黄,身体困重,食纳腹胀,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脉象弦缓濡数,舌白腻,用本方透达外邪,利水渗湿。全方可达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化气利水之功效。前贤有以小柴胡胃苓汤治寒湿发黄,即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看似杂乱,实则井然有序;吴又可的达原饮为湿邪弥漫三焦,其用意亦与柴胡胃苓汤相近,治法同出一辙。,}GtL2此外,有嗜茶过甚(有的地方喝茶习惯特殊,将茶叶煮出茶汁,最后连茶叶也一同咀嚼吞食),日积月累,则出现“茶黄”,多为寒湿困脾之征,用上方有独特疗效。顺便提一句:如系茶黄,可以用茶树子煎水服用,亦可退黄。BeJ_(十三)柴胡四物汤+CIN0=《伤寒论》有三条原文,叙述妇人中风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均用小柴胡汤调理。笔者以为,实际上是妇人经期感冒,出现往来寒热所以小柴胡汤治之。然而,从临床实际看,由于其临经适来或适断,这与常人感冒有所不同。所以,用小柴胡汤透达外邪是其同,而因其动血则是殊异,故用四物汤合于小柴胡汤之中,内和气血,又切中其异,是治经期感冒的良策。一般说,经期感冒,除有外感之症,尚有血热烦躁之征,故从凉血人手,用生地、赤芍、丹参,改四物之养血为凉血,配合小柴胡汤透达,对于经期感冒的治疗确有其奥妙之处。当然,经期感冒未必都有热入血分,未见是症,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8-/s总之,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中心,随证加减,因病择药,在临床上潜心钻研,细心体察,博闻广识,即可领悟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广泛运用于临床之奥妙。本文虽冗长琐细,但未必能概其全,因个人有限的知识,不当者,祈请批评!史载祥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剂治疗疑难发热的临床经验(该文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10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方均可用以治疗发热。惜书中言症隐理,且症状繁多难记,故不易被医生正确使用于临床。全国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从医理入手,明确各方之适应证及其之间的联系,使后学易记易用,应用于外感热证每显佳效。结合病案,将其经验概述如下:一、 邪入少阳,选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史教授认为,伤寒邪入少阳是由于正气亏虚而不能驱邪外出,致使邪陷半表半里。此时病机特点是:邪证相持,各无进退。证侯特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手足温,口苦,咽干,目眩,舌上白苔,脉沉紧或弦。治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小柴胡汤化裁常获良效。常用柴胡10-20克,疏解少阳半表之邪,黄芩10-15克清解少阳在里之热,半夏10-15克、生姜10-20克、大枣4-8枚、人参5-10克(或党参10-15克)和中补虚以驱邪还表,共奏和解少阳枢机之效而使邪去正安。案1:丁某,女,64岁,病案号:33540794年4月29日:慢性肾功能不全7年,一天前不慎受寒,始觉恶寒发热,体温℃,周身酸困,咳嗽,咯白痰,口苦,咽干,恶心,时有呕吐,不欲饮食,左胁部胀满,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小便量少,大便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浮。证属邪犯少阳,给与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克、半夏15克、党参12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白芍12克、竹茹12克、生石膏30克。每日一剂,水煎取150毫升,分三次服。94年5月13日:用上方5剂后,已无恶寒发热,体温℃,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坐胁部胀满消失,纳食增加,仍有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此属伤寒余邪未清,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清解余邪善后。按语:患者素体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不胜风寒,故偶伤风寒,邪即侵入少阳,出现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初诊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并加入白芍,合参枣益气养血以固根本。《别录》载“竹茹主呕哕温气寒热”,《神农本草经》述“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入此二味,加强小柴胡汤除寒热和胃气之力。二、 少阳热化,取大柴胡汤清泄邪热史教授认为,伤寒外感变化多端,若因过用热药,或由阳热体质,伤寒邪入少阳多从热化。此时的病机特点是:热郁少阳阳明。证候特点为: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心下急或心下痞硬,呕吐,口渴,便秘,或下利而肛门灼热,舌苔黄,脉弦滑。治疗上于小柴胡汤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之味,疏解少阳热郁;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阳明之热滞。常见药物计量为:柴胡10-20克,黄芩10-20克,半夏10-15克,白芍5-10克,亦可仿柴胡加芒硝汤加芒硝3-5克。案2. 菅某,男,33岁,病案号:43454090年9月27日:患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肺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症见音哑,胸闷,气短,痰中带血月余,用氮芥、卡铂等化疗,七天后咳嗽剧烈,恶寒发热,体温38℃,头痛身痛,咯白痰,用祛风散寒解表中药和青霉素、先锋霉素V治疗两天体温升至℃,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耳鸣,默默不欲饮食,大便干结,舌胖暗淡,苔白腻,脉弦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给大柴胡汤原方:生大黄6克后下,柴胡15克,枳实12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90年9月30日:用药3剂,寒热往来减轻,体温38℃,大便已通仍干,余症也见好转。继以小柴胡汤加味清解半表半里,和解枢机,佐以通腑泻热:黄芩12克,柴胡12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党参10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甘草6克,北沙参15克,苏子10克,全瓜蒌30克,芒硝3克冲,焦三仙各10克。日一剂,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90年10月2日:用药两剂寒热往来消失,体温℃,纳食增加,口苦咽干,耳鸣,便秘,均明显好转,惟仍剧咳,继以扶正抗癌药治疗。按语:久病体虚,再加化疗,正气每况愈下,极易感受外邪。起初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痛,似属风寒外感,然与祛风散寒解表中药不效。尔后所见口苦咽干,耳鸣目弦,不欲饮食,舌胖暗淡,苔白腻,又类小柴胡汤证。史载祥教授抓住大便干结,脉弦数主症,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投以大柴胡汤四剂应手而效。再诊时大便通常,脉弦略数,认为是阳明之热已挫,少阳之热未罢,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兼清阳明,二剂后热罢,诸症明显好转。三、 少阳寒化,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郁温中史教授认为,若患者素体中寒,或过用寒凉,均可因寒滞中焦而致已入少阳之邪寒化。此种情况下的病机特点为:邪入少阳寒化。证候特点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渴而不呕,或不渴,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脉弦而缓,苔薄白。治疗上寒热并用,既用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用天花粉牡蛎热伤之津,有用桂枝干姜甘草辛散温中,除太阴之寒滞。常用剂量为:柴胡10-20克,桂枝10-15克,牡蛎5-10克,干姜5-10克,天花粉10-20克,黄芩10-15克,甘草5-10克。案3:孔某,女,60岁,病案号:59437193年12月14日:直肠癌肝肺转移,低热4个月,乏力,两天前开始恶寒发热,一日发作2-3次,体温可达39℃,口苦口干,纳差,时有耳鸣,大便一周未行,舌质暗淡瘀斑,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

如何评价张仲景?

中医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瑰宝,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延续,薪火相传,在电视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世界顶级运动云身上留下了我们传统医学的印记,如泳池天王“飞鱼”菲尔普斯,在游泳池中翻波跃浪的时候,身上那妖娆的火罐印记就格外显眼。

在我国漫长的中医学 历史 上,张仲景可以算是医中圣哲。一部《伤寒杂病论》让他名垂青史,光耀千古。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人,在汉灵帝的时候,举孝廉,官做到了长沙太守,他师从同郡之人张伯祖,尽学其精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所有寂寞如雪的绝世高手一样,要想屹立巅峰,必当踏遍万山,张仲景也经历了这个百转千回的登峰过程,他转益多师是我师,旁搜博闻,集前人之精华,终成一家!

“何颙别传,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这个“言无虚发”,被人们搞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王仲宣年十七,常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以其贳长也,远不治也,后至三十病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

这件事,在不同的史料中记载略有出入,如黄甫谧《针灸甲乙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仲景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张仲景将其一生的心得都倾注到了那一本旷世杰作《伤寒杂病论》之中,这本名著最大的特色便是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

张仲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学,将外热之病创造性的总结为六个层次,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归纳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还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纲领来辨别疾病的属性,方位,病态,辩证的看待疾病,治疗疾病。

这些在我国医学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后世无数医者都获益于此。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张仲景的徒弟杜度,卫泛也都是当时名医,后世之人将张仲景推为“亚圣”,而后汉书不为张仲景立传,令人遗憾。

就其著作的流传度来说,贯穿古今,单说今日之日本,就有数百医家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谓蔚为大观!说了这么多,关于对张仲景的评价, 历史 其实早已给出公论,无论是从医德,医术,医识,医风,医传各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就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医中圣哲。

张仲景是仁心仁术,爱民仁物的。 他"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并在为政期间,每月初一和十五之日,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为民诊治,民无不称快,后人称为"坐堂医生",以此纪念张仲景。可见他仁德仁术,怜爱百姓全在于心。

张仲景是生逢其时,出于乱世的。 他为世家子弟,其父为官,为他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他生于河南南阳,地处中原,而中原一带,黄河流域正是中医学的发源地;他出生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连年战乱,天灾不断,而"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 社会 环境;他"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得到高人何顒指点迷津,又恰遇良师同乡名医张伯祖,其学,过其师,可谓名师出高徒,给他提供了铿锵有力的文化医术背景及人和条件。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几乎全都具备,可谓"三才"一体集于一身,"重症大疫出良医",为他出于乱世之良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仲景是勤敏好学,沉潜心悟的。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他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加以研究,广积资料,可谓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熟读深思,贵在心悟。

张仲景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 他《论》广伊尹《汤液》十卷,用之多验。在系统与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以及各个医家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著成了中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旷世之作《伤寒杂病论》。在世界医学史上,他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中医临证各科。

张仲景是卓尔不群,无法超越的。 历史 的车轮已无情的驶过了那个烽火四起,灾荒连年的残酷时代。然而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实为中医临证之准绳,影响着历代医家不断的去 探索 研究,他所创立的大量经方,经得起不同时期医家的推敲,也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故《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 "方书之祖", 而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 医圣" ,当之无愧也!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创立了中医的辩证论治,六经辨证和脏腑辩证,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来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创立的方被人们奉为经方,一直到现在人们还都在用他的方,这中间跨越了1800年的 历史 ,直到现在有谁能超越他的贡献?

张仲景出生于没落官宦家庭,东汉时期,朝局动荡。张仲景厌恶官场,又十分崇拜华佗,只想来点实际的治病救人。他在民间诊治,收集各种药方,古方进行一一验证。积累了很多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了让这些诊治方法可以传承下去,他开始著书立说,传播医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刷新了当时的临床医学。在古代还不能接受人工呼吸时,他就已经研究过人工呼吸,口含药片,灌耳等。\r

即使到现在,疫情当前。医疗人员们也还在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能用的方法。因为张仲景面对疫情发生,开出不同药方进行医治。这些药方也写进了《伤寒杂病论》,阻止了后世多次疫情的爆发。\r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时期南阳人,正史无传,唯从典籍中只字片语中了解到他的基本信息:《伤寒论》卷首题语“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 ”以及序文所署“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他著作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群方之祖”。

(张仲景)

张仲景早年师从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后举孝廉,当上了长沙太守。东汉末期瘟疫频发,从桓帝到献帝,足足爆发了有二十三次瘟疫,南方的瘟疫受灾程度远在北方之上。张仲景也因此“感往昔之沦丧,伤横沃之莫救”,不问功名,一心扑在医术上,博采众方,行医救济百姓。死后百姓为他造墓立碑,称之为“医中之圣”。

他最出名的事迹是诊王仲宣。王粲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二十多岁的时候与张仲景结识,张仲景说他身染疾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给他开了方子,含服五食汤可以免除病灾。王粲不听,三天之后张仲景问他药喝了没,他说喝了。张仲景又说:“看你的面色不像是服过药的,你为何那么不爱惜自己的性命?”说完之后,王粲依旧不信,不遵嘱咐。二十年后张仲景的诊断果然应验了,王粲先是眉落,又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命归黄土。此事后人引用颇多。

(南阳张仲景医圣祠)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名震中外,流传千古,开中国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中国临床医学有着高瞻远瞩的划时代指导作用。同时这本医书结合阴阳五行、六经八纲,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独特科学认知体系。张仲景之“圣”除开著作的医学价值外,其本身济世活人的中医之“圣”的生命依托和珍惜价值也足以令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伤寒杂病论)

直至今天的医学界,中医能够得以占据一席之地,也多亏了先贤的代代传承,曾经的很多药方现在依旧延用,且治病效果显著。小柴胡汤就是当今用的最多的开郁结、治郁证的经典名方,首创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是治少阳病的主方,以辛开苦降、补虚泻实为宗旨达到燮理少阳,调和枢机之目的。又比如用桂枝治情志疾患,治抑郁情志用小量桂枝,治狂躁情志便要加大药量等,以用药规律解释方证,体现张仲景对药性了解之精确,医术之高超。

参考文献:

1、张仲景文化及其价值[J].环球中医药.2012(09).ISSN:1674-1749

2、古籍载张仲景事迹与《张仲景传》的辑成[J].唐都学刊.2016(02).ISSN:1001-0300

3、张仲景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发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1).ISSN:1673-1727

饺子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 历史 的食物,可以从北到南食用。冬至和春节期间,绝对不可能不吃饺子。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饺子的起源吗?饺子有一两千年的 历史 了。在古代,人们通常在除夕晚上12点前包饺子,一直包到孩子吃饺子的时候,因为这是正月初一,也是辞旧迎新的时候,吃饺子意味着"老有所养"。"子"意为"子事","角"与"角"谐音,意为"团圆"和"好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意思是"把钱变成财富"。

此外,饺子有馅,这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在馅里,从而寄托人们对新年的希望。饺子是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物。其制作方法是用面粉做薄而软的饺子皮,然后将鲜肉、白菜等切碎。与调味料混合作为饺子馅料,包好,放在锅里煮,直到饺子浮在水面上。它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造型独特,吃不厌。饺子,原名焦儿,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许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名叫张继,他的名字叫仲景。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医学书籍,成为中医的创始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对待富人和穷人都很认真,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为人民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时,他在衙门口建了一个大锅,借药救人,赢得了长沙人的喜爱。张仲景一生为官清廉,但对当时东汉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不满,愤然回国。

当他经过家乡的白河岸边时,他看到许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冻僵了。他心里非常不高兴,决定治疗他们。 张仲景回家时,有很多人在寻求治疗。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是记得那些耳朵冻僵的穷人。 以长沙为例, 他告诉他的弟子们在南阳东莞的一个空地上建立一个医疗棚和一个大锅,并在冬至那天打开它给穷人治病。

张仲景的药叫"祛寒焦耳汤", 其做法是将羊肉、胡椒和一些散寒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穗状的"焦耳",在锅里煮熟,分发给求医的病人。每个人都有两只迷人的耳朵和一碗汤。 人们吃 了祛寒汤后,就会发热、血脉通畅、耳热。吃了一会儿后,病人腐烂的耳朵痊愈了。张仲景直到除夕才吃药。

在元旦,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坏耳朵的恢复。他们模仿焦的耳朵做年夜饭,在元旦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焦耳"、"饺子"或扁平食物。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和子孙都模仿这种制作,后来逐渐形成了冬至和元旦吃这种东西的习俗,以纪念张仲景开药棚治病的那一天。 1400多年的 历史 让饺子在普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饺子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食物的代言。张仲景生活在将近1800年前,但他的"祛寒焦耳汤"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年冬至和元旦,人们都吃饺子。 心里还记得张仲景的好意。今天,我们不需要用迷人的耳朵来对待冻耳朵,但是饺子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和喜爱的食物。所以饺子是张仲景神医为救人而发明的!

看张仲景原序,及其精心用方、方意,便知张仲景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伟大医学家,中医批判家。至今无人逾越。他的胸怀、仁爱、初心……,其后世医者,至今无人比肩。所以,医术也超不过他。

仲景是医圣,也是永远的医圣。

儒门孔子,医门仲景。张仲景为何成为医圣,因为《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他本人自评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可谓笑傲古今,独步千古!我遍看古今医书之序文,没有那一个作者敢说看了我写的书你就就能治疗临床上大多数的常见疾病了,仲景是唯一。细读仲景书你会发现我们临床常见的发热,咳嗽,头痛,肺炎,黄疸,水肿,心脏病,兰尾炎等内外妇儿各科常见急证重证,书中都有详细的治疗方案,而且疗效确切,匪夷所思!这本书对中华民族的生存 健康 具有重大意义!仲景不仅是医圣,更是中医之魂,是中华民族之魂!

张仲景和中国历代医学名家一样 代表的是传统医学 做为 历史 人物或民间传说都是值得欣赏和敬畏的 ...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后 给国人的 健康 带来长足的改善 传统医学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 张仲景等 历史 人物以及民间传说也只能成为 历史 和传说了 科学发展观是硬道理 相信现代医学 发展现代医学是 社会 进步的标志

中医药杂志

.<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中草药杂志><四川中医><陕西中医><天津中医><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

中华中医药杂志约494~496页。

zhōng yī yào kān wù

中医药刊物是系指有关中医药学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继续出版物,是中医药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医药期刊出现于近现代,据统计,截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四百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年),其编辑大旨是“奥词显义,统为求教,长篇短节,并曰无拘”,内容已包括有当时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定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

中医药期刊开始较多出现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 前后。现知较早的中医药期刊有上海医学公报社蔡小香等所编的《医学报》(创刊于1904年4月),神州医药学会绍兴分会何廉臣等所编的《绍兴医药学报》(1908年6月),广州梁慎余等所编的《医学卫生报》(1908年7月),宁波徐友函等所编的《卫生杂志》(1911年),神州医药书报社余伯陶等编的《神州医药学报》(1913年5月)等。当时的中医药期刊反映了中医药学界锐意革新的思潮,在内容上则中西兼备,在研究探讨中医学术的同时,对西医学知识也多有介绍。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中医期刊编撰者有蔡小香、丁甘仁、周雪樵、王问樵、梁慎余、唐乃安、袁桂生、顾宾秋、丁福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徐友函、余伯陶、包识生等。

“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以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遍开展,以及由于中医药学界联合起来反对对各届 *** 所采取的歧视、压迫、消灭中医等政策的坚决斗争,在斗争中中医药学界学术风气活跃,中医药期刊也显著增多。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在250种以上,其中在上海出版者最多,达90余种,其次则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当时中医药期刊发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学会所编的《中医杂志》(1912年12月),上海中华医药书局所编的《医界春秋》(1926年5月),杭州三三医报社所编的《三三医报》(1923年5月),广州杏林医学社所编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所编的《医学杂志》(1921年6月)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也多办有中医药期刊,如《医药月刊》(新加坡)(1930年2月),《菲律宾医药会刊》(1930年4月)等。这一时期的中药医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中医药学术团体机关刊物,如中央国医馆及各地分馆所编的《国医公报》;神州医药学会各分会所编的《神州医药学报》以及中医院校所编的院刊等等。

这一类期刊多为各学术团体人撰稿。论文学术水平较高,且多报告了各团体的机构、成员、沿革及动向等。其二是中医药界同人刊物。如上海中国医学月刊社所编的《中国医学月刊》(1928年10月),广州岭南医林一锷社所编《医林一锷》(1931年1月)等,这类期刊的内容广泛,思想较为活跃。其三是中医普及性刊物,如上海中医书局所编的《家庭医药杂志》(1930年1月),健康报馆所编的《学医门径月刊》(1930年5月),广州大众医刊社所编《大众医刊》(1931年4月)等,此外,当时各地报刊如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多编有医学卫生副刊,其中亦有特刊中医内容者。这类期刊的特点是宣传中医药卫生知识,读者面大,影响广泛。这一时期中医期刊的内容,一般都是有社论或言论栏。多反映当时中医界讨论中西医关系,如何整理中医学术,中医教育,医学道德等问题; 学说栏多连载篇幅较长的著作和讲义;药物栏介绍各种中药的研究;医讯栏报告各地医疗法令,医学团体情况;问答栏多解答读者学医、治病的各种问疑; 此外还有随诊笔记,医林文艺,杂俎等。这一时期比较活跃的编撰者有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樵铁樵、陆渊雷、周学海、章臣鹰、张赞臣、秦伯未、范行准、祝味菊、杨 *** 、刘民叔、余无言、赵燏黄、陈邦贤、陈无咎、张山雷、吴汉仙、陆士谔、谢利恒、张锡纯、朱仁康、杨志一、张子英、杨医亚、朱振声等。

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新出版的期刊大约有六十余种。除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各省外,各地新刊的中医期刊增多。如重庆出版有《国医月刊》(1939年4月),成都出版有《国医改进月刊》(1941年3月),桂林出版有《复兴医药杂志》(1941年4月),西安出版有《平民医学周报》(1943年6月)等。由于时局动乱,此时中医药期刊一般刊行年代不长。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出版的《国医砥柱》。

目前比较好的,根据科技部的核心期刊目录及影响因子排序的话,依次是:中医类 1、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622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709 、 中国中药杂志 2587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536 、 中西医结合学报 125 、 中草药 3696 、 中国针灸 1125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347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692 、中药材 119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373 、针刺研究 332 、中华中医药杂志 511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370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56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336 、中国骨伤 487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45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323 、天津中医药 20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323 、中国中医急症 322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66 、中国中医药科技 406 、中医杂志 1020 、中医药学刊 480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325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5 、上海中医药杂志 505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44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95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94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79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00

中医中药杂志

投稿后—稿件编辑前退稿,需向编辑部书面说明情况,并附文章所有作者的亲笔签名,提交所有署名作者身份证复印件,由此带来的一切损失由作者自行承担。

邮件退稿。中国中药杂志一般通过邮件退稿。

不需要 中国中药杂志级别很高,目前是被北大中文核心、科技核心数据库同时收录中的,并且影响因子分值已经超过3分,这在国内肯定算是顶级刊物

中华中医药杂志和环球中医药杂志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关注《卓锦》女性心理杂志。 一本由一群而立之年的女人共同创办的属于成熟女人自己的杂志。 谈谈家庭,谈谈事业,谈谈情感,谈谈属于女人自己的话题。放下工作,还女人们一个可以短暂放松的心境,小酌品茗,欣赏一下人生途中的片片美景…… 杂志定位在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读懂女性的心灵需求,了解女性的所思所想,解决女性的困惑迷茫,打造健康、自信、卓越、锦绣的完美新女性。提供国际国内最深入的女性心灵访谈,展现国际国内最新的生活新知,推荐国际国内可复制的心灵生活方式,身边可见可闻的心灵感触。

中国医学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针刺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

中医杂志,时珍国药,北京中医药杂志等

中国医学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针刺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

中国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约494~496页。

中文核心期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基本信息中文名 中华中医药杂志国内刊号 11-5334/R语言 中文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总部地址 北京市创刊时间 1986年出版周期 月刊类别 医学期刊国际刊号 1673-1727邮发代号 18-90定价 元/期;元/年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辑单位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外文名称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收起

中华中医药杂志》(CN:11-5334/R)内容丰富、思想健康,自1986年创刊起,以月刊形式发行,刊物对外积极扩大宣传,致力于提高杂志质量与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