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宁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宁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企业管理贺安波老师推荐文章:冷眼看浙江之民营企业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继国有企业之后,大大小小其他经济成分的生产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企业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我国市场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浙江这个走在全国经济前列的省份,他的优势与活力基本集中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也是加快浙江经济的潜力所在,然而,这些企业在其规模日渐庞大之后,经营者也逐步引进较先进的管理技术、理念及职业经理人,但自身活力却越来越小了,主要问题在于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没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及职业经理人的综合管理能力未跟上市场发展要求。    当企业还很小的时候,三五个人、四五间作坊,即使十分简单的管理手段也能让企业高效运转,如出了问题管理者能很快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何处,也很容易抓住竞争的要点,并具有体制灵活、反应快、行动力强、执行力强等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规模大了起来,生产环节、工人、管理层次也随之变多,而老板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但老板还是原来的老板,老天也未因此多给他们几个脑袋、几双眼睛,显得目不暇接、难以应付,所以老板经常知道企业出了问题,但究竟出在何处,他也不太清楚了。例如:成本比同行高,为何比同行高?高在何处?到底高多少?他说不出来,也不知该如何做。所以有个想法呼之而出--聘请职业经理人,而职业经理人也因种种原因或能力不足未能如愿达成经营者的目的,造成如今经营者不信任经理人、经理人不信服经营者这种混乱局面。在此我对目前浙江的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及需改进的地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现状不足之处

(一)、经营者

1. 企业战略问题,经营者对战略认识不足往往会产生下列误区:

a) 认为现代市场全球化、国际化、竞争白日化,产品需求依客户需求,计划跟不上变化,后续生产什么或生产多少心中没底,一切依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战略就像一张废纸--无用。

b) 由于战略模糊不清或不全,认为战略对企业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多。

c) 许多企业用计划工作代替战略,未认识到计划工作不是战略思考,其实计划是利与执行的分析,而战略思考是综合的过程。

d) 经营者个人的意志代替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工作,由于个人不能对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进行缜密的分析与预测,使得经营者的直觉和判断失去了理性分析的支持,导致战略的盲目性

e) 战略中过分考虑竞争对手,缺少对客户的研究,使得战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和偏离战略正真的作用,一份优秀的战略应着重研究客户的需求和如何创造客户

2. 缺少对战略目标的检讨、分析与调整

3. 实施过程中未将战略分解或分解不明确造成未能有效监控

4. 许多企业因系统设置不科学,管理过程工作出现重叠、盲点,造成部门间配合不良、相互推卸责任

5. 经营者由于在创办初期取得成功,有些产生沾沾自喜、自大、高人一等等等想法;有些应不信人或未培养出自己信任的人而天天忙阿忙,造成自身缺少学习,经营理念停留在创办初期时的理念上

6. 缺少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及人才的培养,造成员工素养不高、人才缺乏、企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7. 选才体制不够健全、科学,片面看重学历、经历、年龄、薪资等表面现象,造成选用之人与企业的需求不吻合

8. 未合理考虑效益与效率的关系,对长期效率的把握坚持性不足。许多经营者过重考虑短期效率忽视长期效益,希望企业发生改变但又怕改变现状,如:填写日报表、建立质量体系、实施5S、TPM、数据的统计分析、早会、晚会、例会等等表面上都会浪费时间,而未考虑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及长远的效益。

9. 片面侧重结果或过程的某方面。经营者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过程把握的深度不够,许多只了解先进管理技术的结果或大概的理论,未对过程进行了解和关心,造成执行过程明显偏离需求,最终结果也明显偏离目标或未能达成。

10. 策划不够详细使得指令下达不够清晰。造成执行过程不清晰或过多地加入执行者的个人意识而偏离目标;有些经营者缺少思考与策划,经常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时不时地改变指令,令执行者无所适从。

11. 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了解不足,造成引进后效果不好。

综述上述问题,对一些处于追求期和学步期的企业存在上述文应该说是比较正常,但必须尽快改正不能长期处于这种落后的管理中;对处于青春期的企业如明显存在上述问题就不正常了,会在市场全球化、国际化、竞争白日化的现代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的三个论点: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需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宁波的特色经济明显表现在块状经济和临港工业。前者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形成规模,它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一个个产业集聚区。后者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依托宁波优越的港口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港口工业经济。 一、 宁波市特色经济发展概况 (一) 块状经济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块状经济共有145块,占全省总数的30%。其中,单体规模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90多块,超5亿元的有10多块,超10亿元的有6个。至2002年底,全市块状经济年产值达12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从业人员4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6%。 宁波块状经济是在自发型和政府推动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实质就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一个个的产业集聚区。大的块状经济由一个或几个乡镇组成。如培育了雅戈尔、罗蒙、布利杰、培罗成等知名服装品牌的宁波服装块状经济,现有1800多家企业就分布在鄞州石契镇到奉化桥头镇一带的五六个乡镇间;慈溪胜山镇从事服装加工的农户1万多家,占当地总户数的90%。旬山的爵溪街道只有1万多人口,却集聚了400多家针织服装生产企业。另外,宁海西店镇的小五金、城关镇的文具、慈溪周巷镇的食品等,也都是以镇为单位、特色产业集聚的块状经济。而小的块状经济则只是一个或几个村,但其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如慈溪横河相土村、余姚陆埠江南村等一大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当地起到了龙头作用;相土地村依托宁波慈兴集团、环驰集团,带动了全村300多家企业生产微型轴承,2003年该村产值达到亿元;江南村则以前店后厂的形式,聚集了水暖器材生产企业200 家,兴办了江南水暖城,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余姚泗门镇上新屋村生产的电动剃须刀占领全国县以上城市70%的市场,临山浦中村的电话机按键全国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7%。 随着块状经济的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协作不断完善,使名优产品脱颖而出,如海天塑机、新海塑壳打火机、沁园过滤式净水器等。目前,宁波已有95家企业的114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单打冠军”。而产业的集聚更是直接促成了宁波各类专业市场的形成。全市建制镇共有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300多个,平均每个镇有近3个,像慈溪周巷仪器批发市场、鄞州宁波轻纺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等,都是块状经济的产物。 (二) 临港工业发展概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截至2003年底,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临港工业企业共有635家(其中大型企业107家),实现工业产值692亿元,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利税总额9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16. 9%、29. 9%。 宁波临港工业呈现“六业兴旺”的格局。(1)石化行业:在镇海炼化不断扩建的同时,先后兴建了LG甬兴、浙江太平洋化学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生产聚丙烯树脂、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丙二醇、ABS等产品。现已形成了以原油加工为源头、化工液体中转码头为依托的多种化工产品共同发展的局面, 2003年化工业产值达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2)能源行业:目前宁波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之一,其发电量约占华东电网总发电量的10%。2003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613万千瓦,全年发电量为336亿千瓦时。2003年能源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3)汽车行业:宁波汽车整车生产正在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相当发达, 2003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4)钢铁行业:宁波的深水良港优势,使钢铁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产品有冷轧不锈钢薄板、钢、成品钢材等,2003年钢铁工业总产值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5)造纸行业:宁波造纸行业在“九五”期间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在1994年以后,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白板纸项目的建设,使宁波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档包装纸板生产基地。2003年造纸工业总产值为20. 8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6)修造船行业:宁波有较强的船舶工业基础,规模以上企业有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宁波恒富船业(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2003年修造船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 目前,宁波临港工业发展呈现出集聚趋势,已形成了北仑、大榭、镇海、市区沿江工业群四大板块,并在产业构成上各具特色。(1)北仑临港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以化工、冶金、汽配、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目前拥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8家。2002年产值亿元,利润26亿元,分别占北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和利润的、。(2)镇海临港工业区由镇海开发区和澥浦至龙山化工区组成,以石化、电力行业为主,机械行业为辅。现有规模以上临港工业企业22家,2002年产值264亿元,销售收入267亿元,利润16亿元,出口交货值22亿元。(3)大榭岛临港工业区以石化为基础,以出口加工、内外贸易、仓储运输为支柱。主要在建项目有:25万吨原油中转基站、恒信成品油码头、利万石化高等级改性沥青等。(4)市区沿江工业群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能源为辅,主要企业有韵升集团、波导公司、中华纸业、庆丰热电、长丰热电等。 二、 宁波特色经济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 有利条件 1、拥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经商意识比较强烈。“块状经济”作为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其渊源大多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中。“工商皆本”是浙东学派所提倡的思想,所以民众经商意识比较强烈,“宁波邦”遍及海内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波人凭着自己善于经营、能够吃苦的优势和特长,怀着渴求致富、改变自身生存处境的强烈愿望,走南闯北,跑运输,做买卖,或从事小商品、小配件生产,发展家庭工业,跨出了个私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并逐渐由此发展壮大,最后形成了地域相对集中,产品趋同,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产业群。 2、体制机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宁波的改革开放起步较早,市场体系发育较为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生共荣的格局已经形成,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得到历史性再造。到2002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 。投资主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非国有投资逐渐占据主要地位,1990—2003年,宁波民间投资累计约1903亿元,已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 3、区位条件优越,以港口为龙头的交通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宁波有通江达海的运输优势,沿长江可上溯至苏、皖、赣、湘、鄂、渝、川等省市,向外可直达韩国釜山、日本神户、中国香港和高雄、新加坡等著名港口,宁波港具有作为国内、国际航运枢纽必须具备的位于扇面中心的地理位置。目前已发展成为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的综合性港口。2003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 85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7万标箱,分别列全国大陆港口第二和第五位。以港口为龙头,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加快了宁波接轨大上海的步伐。 4、开放程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宁波是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是华东地区重化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七五”、“八五”期间,国家和省在宁波投资兴建了镇海炼化、北仑电厂、浙江脯纶厂等一批重化工业项目,奠定了宁波临港工业的基础。临港区域的北仑新区,拥有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岛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是宁波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也是宁波临港产业集聚区。临港业已形成的石化、钢铁、机械、造纸、修造船、能源六大行业体系,涉及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等12大类,这些行业已进入产业扩展时期,临港工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宁波新材料、注塑机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信息等行业具有增长潜力。 (二) 尚存问题 1、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宁波产业主要集中在低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领域,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一般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不高块状经济中的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克隆”,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民营经济正面临着规模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加快发展的趋势与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矛盾。 2、产业链比较短,深加工能力弱。宁波的传统产业和临港工业大多产业关链度不强,产业链较短。以临港工业为例,尽管宁波已形成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但内部各个企业独自发展,对周边其他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或带动性不强,并未真正形成具有柔性专业化特征和合作网络特征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宁波更是处在相对落后的状况。 3、资源制约日益加大,成为块状经济和临港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水资源制约。宁波是我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区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够平衡,局部地区用水紧张。(2)电力供给不足。由于近几年用电量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大工业用电大幅度增长,宁波出现供电紧张的状况。(3)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国家对建设用地控制越来越紧,土地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4)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既缺少一批有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也缺少一批能够适应现代化人生产的应用型熟练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5)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一些企业的排污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局部地区水污染、酸雨污染、海域污染仍较严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约了区域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 加快发展宁波特色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促进块状经济做大做优。大力培育科技型、外向型和规模型企业,全面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民营企业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完善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和人才保障体系,大力引进高技能人才。下大力气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核心技术和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一批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宁波块状经济做大做优。 (二)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按照“专业立园、规模强园、特色行园”的发展思路,重点考虑规模性、集群性、增长性等因素,合理布局,形成专业园区、综合园区、特色工业园区“三足鼎立”的园区经济格局。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园区管理机制,增强园区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企业发展环境,提升园区综合环境竞争力。 (三)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临港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要积极依托港口优势,着力抓好北仑产业集聚区、镇海化工产业集聚区、象山港产业集聚区、余慈产业集聚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使这些特色产业园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发展装备工业,针对重大技术准备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不高的薄弱状况,充分挖掘宁波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优势,积极参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融入正在逐步走向全球化的世界装备制造业体系。要借助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有利条件,与国外的资金、技术、原料、零部件、营销网络,以及设备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如电子通讯、机械、船舶修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工业等,提高出口导向型工业占临港工业的份额,提升临港工业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四)加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要立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展跨国经营。目前,有三种参与国际竞争的模式可供借鉴。一是万向集团的“万向模式”,即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成为某一产品的全球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二是“领带中心”的“嵊州模式”。利用比较优势,为国际著名品牌加工、代理,依托国际著名品牌的连带效应,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我市杉杉集团与意大利法拉奥公司、日本伊藤忠合资组建国际品牌公司,利用国外企业的设计技术、人才、销售网络,开发国际品牌,已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三是温州的“正泰、德力西”模式,在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品或行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研制,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发挥宁波中小企业众多,加工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生产配套,促进产业集聚,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成长环境。 (五)积极融入长三角,加强区域内合作。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合作,以主动接轨上海为重点,在产业对接、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保护、人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与长三角各相关城市的合作,使宁波经济成为长三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舟山、嘉兴二市乃至杭州、绍兴、台州、温州等省内城市的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分工,共同促进全省临港工业的发展。同时要善于利用与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上海、杭州、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提升宁波的科技和管理水平。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内强化自律,对外加强交流。块状经济起步于千家万户的小作坊,产品具有同类性。在发展之初,单个业主为了追求自身利用最大化,很容易出现随意降价、假冒伪劣等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一旦在业主之间互相传染,就会造成全行业的恶性无序竞争,使全行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为此,需要形成行业组织,并以行业组织的名义去调解、保护本产业的发展,发挥其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政策研究、信息传播、技术交流、专业培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作为联结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行业协会也是学习海外、同海外团体交流的有效载体。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产建设和生态建设相协调。要推行绿色制造,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通过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绿色经营等手段,推动工业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全过程预防型转变,推动工业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努力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要推进绿色营销,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高度重视解决生产要素瓶颈制约问题,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积极抓好要素资源配置的规划和建设。如编制实施全市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推进重大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境外引水工程,基本缓解供水矛盾;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模,依法保护耕地,严禁滥占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和围涂造地力度,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抓紧在建能源项目建设,加强城乡电网改造和有序用电管理,尽最大可能满足生产生活用电。

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

近日,针对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问题,我市出台《汕头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精简优化政务服务、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健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培养引进人才、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共十个方面提出25项措施,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不得以任何形式增设民营企业准入条件。

●对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企业,不得设置与业务能力无关的企业规模门槛和明显超过招标项目要求的业绩门槛等。

2、放开相关行业和领域准入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城镇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和交通、水利、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项目建设。

●在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中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

3、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推动实行“一网通办、一窗办理”,确保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1个工作日,全力做好企业办事“三免”(免快递费、刻章费、停车费)服务。

●推行“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分别压缩至3个、1个工作日以内。

●鼓励各区(县)建设工业厂房,工业物业产权可按幢、层等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和转让。

4、优化项目审批服务

●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审批“不见面”在线办理。

●试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和建设项目环评豁免。

5、进一步降低税费负担

●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

●继续按不高于2017年征收标准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落实分档减缴和暂免征收优惠政策。

●对小微企业工会经费实行全额返还;对有困难的中型企业工会,县级以上工会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回拨补助。

6、进一步降低要素成本

●鼓励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组织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推动电力外线接入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办理压缩至5个工作日。持续优化电力接入报装流程,为小微企业低压用电提供电力接入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

●推广电商新模式,举办“电商 直播”线上活动。

●推行“工业标准地”供地模式,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 的前提下,允许提高容积率,超过原批准部分不增收土地价款。

●鼓励和支持促进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对符合条件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给予第二层以上部分每平方米100元的一次性奖补。

7、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对已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单个企业的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利息的50%,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加强对政府性担保机构的支持,推动支小支农担保业务达到有关标准。

8、完善信用评价及信息共享机制

●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加快“中小融”“粤信融”“信易贷”、中征应收账款融 资服务平台等平台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9、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研究和出台“政银保”等融资合作项目,建立重点企业名单制度。

●进一步完善“汕金惠企通”小程序,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率。

●建立汕头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拥有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

●扩大“银税互动”受惠面,将纳税信用M 级企业纳入“银税互动”范围。

●加大再贴现对小微民营企业票据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绿色票据。

10、提升公共平台服务水平

●依托“粤企政策通”平台和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推送、解读、咨询、兑现等涉企政策信息服务。

●实施“政产研·智助强企”工程,免费为企业把脉问诊,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11、保障服务资源供给

●认定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培育本地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保障。

●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宣传、需求调研、跟踪反馈和服务对接等。

12、强化对外交流合作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展会等贸易平台开拓国外市场。

●对出口小微企业投保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予以全额补贴。

13、支持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对首次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建设经费补助。

●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研成果并经专家评审后,按照该项目研发投入费用10%的比例予以一次性经费补助,基地依托单位每年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

14、加强民营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占据产业链核心的“隐形冠军”。

●完善“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对新升规工业企业落实直接奖励、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奖励机制。

●“区(县)级”“市级”的创业孵化基地的,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省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的每个给予60万元奖补,此后每次复评达到优秀等次的每个给予 10万元奖补;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的,再给予60万元奖补。

15、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鼓励民营工业企业实施提质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绿色发展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工业强基工程“四基”领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5G模块、智能传感器、网络设备等关键设备器件更新改造和数字化改造项目,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及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改造项目。

●对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100万元;对获得授予“中国商标金奖”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100万元;对首次申请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并获准的,其费用政府补贴一半;对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和经核准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每件奖励5万元。

16、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

●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组织一批民营企业家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学习培训。

17、强化企业用工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院校产教联盟,大力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大技工培养力度,培养一支“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鼓励支持企业在技工院校以“冠名班”等形式共同培养具有现代知识、高超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院校与园区、企业开展定制化职工技能培训活动。

●支持民营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工作站,对获批的博士工作站给予建站补贴50万元。

●实施技能人才培育成长行动,大力培育一批“创新能手”;鼓励发展“共享员工”等灵活就业新模式。

18、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金凤卡”,凭卡享受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

19、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依法审慎采取查封、扣押、 冻结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

●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和处置涉案财物时,依法严格区分违法所得与合法财产、企业法人财产与个人财产,涉案人员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

●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制度规定,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快审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

●严肃查处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服务民营企业中“吃拿卡要”等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20、健全民营企业司法保护机制

●修订《汕头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尽快出台《汕头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组织引导法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

21、加强民营企业典型宣传

●大力弘扬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选树一批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或通报表扬。

●推荐“三强一好”(思想政治强、行业代表性强、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民营经济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22、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面向民营企业开展普法宣讲,组织民营企业家旁听公开庭审、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推进民营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

●将“红黑名单”等信用信息嵌入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和公共资源交易等业务流程,推动联合奖惩措施落到实处。

23、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依托市领导联系企业直通车制度、“粤商通”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和12345服务热线等平台载体,建立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回应中小企业合理诉求。

●建立民营企业家智库,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4、加强政府政务诚信建设

●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各区(县)政府要依法履行与民营企业签订的协议和合同,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现象发生,将政务履约、守诺服务等纳入政府机关绩效考核内容。

●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建立政务服务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

25、规范行政执法检查

●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全覆盖,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抽查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

(文章来源:汕头橄榄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

不可以。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地区,而是全国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拉动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的三个论点: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需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2000字

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的三个论点: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需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可以写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现在发展现状,比如:

虽然近几年国际经济相对萧条,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股市,房地产泡沫等表面增长。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保持经济增长,取得GDP的稳定增长。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危及全球经济时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撑下,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正增长,实现了保八的经济指标。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扩展资料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经济重启取得积极成效,3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正逐步好转,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

优势来自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日益强大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法宝。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重点行业领域、基础工业领域培育一批全球供应链核心企业。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助推我国制造业抢抓新机遇。今后,我们将加大新基建与制造企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推进力度,云端、网端、终端齐发力,持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企业。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随着信息时代的创新突破,数字化经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实体经济,成功实现了新时代的经济动态转换,成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数字技术的关键是成本递减和网络效应的不平衡,数字经济是可以通过产业创新效应和关联效应、融合效应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经济不仅能丰富要素的来源。

数字经济的定义

数字经济的含义在国际上有很多种说法,并没有一个特别被认同的定义,各种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了解数字经济的含义,有人说数字经济是数字技术的集群,另一种说法指出数字经济是与计算机网络运行相关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基于网络实现商业之间的往来。

第三种说法是将数字经济看作一种经济活动,包含了精准农业、工业和电子商务,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数字化经济也在不断的更改内涵,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近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刻不容缓。数字经济的发展即存在大量机遇,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需要在纷繁的消息中稳住自身,避免陷入不良居心的人的陷阱。

国家要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坚持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系统推进,协同高效。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将迈向繁荣成熟,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路空间命运共同体,积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加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数字驱动为特征、数据资源为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创造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数字化生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紧抓时代发展机遇,深挖数字经济潜力,开拓数字经济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让更多人在数字化浪潮中享受发展红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 社会 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金昌 认为,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各项红利,应鼓励市场主体在数字化转型中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并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数字经济治理模式。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南开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陈兵 认为,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应以高质量数据竞争保障高水平数据安全,加快推进数据安全治理的“市场化”解决,有效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如何高质量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1、鼓励市场主体在数字化转型中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让市场主体能够方便入网、快捷上云、及时进入数字世界;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实时联动。

2、构建有人文关怀的数字经济治理模式。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数字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及时清理虚假信息、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提高数字经济治理能力。

3、保障数据安全,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底线。将个人数据安全纳入竞争行为正当性的考量范畴和数字经济背景下垄断行为的判定标准之中,以有效竞争提升用户数据安全及服务水平;在衡量多重因素基础上,应针对企业数据流动中的相关行为和场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更多精彩观点

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 社会 搭建起了一个与物质世界、实体经济融合共生的数字世界、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打破地域和时间障碍,将人类的生活与工作连接,为各类生产要素的发展、利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使中国在“人口红利”之后又迎来“数字红利”,使中国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站在这一新的 历史 起点,各级政府如何充分发挥治理效能,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01 鼓励市场主体在数字化转型中

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首先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 社会 经济生活各领域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平台,也是推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的阶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并进行指引,按照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要求持续改造完善。搭建信息基础设施,让市场主体能够方便入网、快捷上云、及时进入数字世界,是各级政府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应当创造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发展瓶颈已经从过去硬件资源的约束转变为数字化转型进程的相对缓慢。

要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类、服务类云端平台的发展,生活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迅速并逐渐走向成熟,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尚未跟上发展步伐。目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也正在推进,但仍然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许多地方政府已将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作为优先支持的领域,但目前还没有出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型通用平台。因此,目前各级政府仍需要耐心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不同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有效整合。

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多方努力攻坚克难。 首先,需要解决产品生产制造中的虚拟化、模拟化和个性化问题,使产品能够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生产制造和应用场景仿真,并根据用户体验,确定产品的结构、材料与制造工艺,使产品的生产制造建立在能够快速、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其次,需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实时联动问题,使生产、供应、销售各环节形成有机整体,实现生产制造的程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有求速供、实时响应的状态。最后,需要解决原材料采购、成本核算、销售结算的无纸化、云端化和自动化问题,使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在数字驱动下、在人与人之间无需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自动实现。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实际上都在促进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和 探索 ,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需要为用户搭建信息基础设施,需要发展工业互联网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为产学研攻关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化、自动化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政府持之以恒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变得尤其重要。

02 构建有人文关怀的数字经济治理模式

数字经济“生根发芽”需要各级政府精心呵护

数字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让普通大众“上网触云”并使其成为数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他们在提供和使用数据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数据的经营者和服务者。这一特点使得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人可提供数据,人人可生产素材,人人可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因此,数字时代的创造者、经营者、服务者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草,遍地“生根发芽”,需要各级政府精心呵护。这种呵护应当是对“破土而出”行为的鼓励和肯定,是对“生根发芽”苗头的固土与扶持。通过政府一系列精心呵护、精准扶持的政策举措,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营造出良好环境。

数字经济应用场景“落地”需要政府首单采购

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同现实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相碰撞,就会产生应用设想和应用场景,这些设想和场景能否“落地”、形成可以普遍推广应用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不断试错和 探索 。政府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一系列积极作用。首先,政府可以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免费收集、发布应用设想、信息与需求,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第二,政府可以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为数字化应用创造“落地”的机会与可能。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首单采购”制度,给予新的应用场景以肯定,使其转化为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商业化 探索 。

数字经济“茁壮成长”需要政府主动保驾护航

数字经济具有低成本、低消耗、广覆盖等优势,在国民经济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够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并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快速发展。这为各级政府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和挖掘地方经济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数字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并为数字经济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数字经济“ 健康 发展”需要政府持续净化环境

数字技术和大众化平台相结合,能够快速推动各类数据、信息广泛传播,在降低信息交流成本、缩短信息交流时延的同时,也为各类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快速通道。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承担起清理虚假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加之数字经济具有低成本扩张优势,用户形成了路径依赖,使得大众化数字信息平台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平台经营者依靠自身的用户垄断地位,可以通过合法手段操控信息流向、诱导用户决策、排除市场竞争、获取超额利润。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当对这种行为给予严厉打击,这一方面能够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是打击垄断、保护创新的需要。

综上,各级政府要构建有人文关怀的数字经济治理模式,为数字经济的“生根发芽、落地、茁壮成长与 健康 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及时纠正、修剪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野蛮生长”现象,查杀铲除“根腐苗败”主体,为数字经济的 健康 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03 以高质量数据竞争保障高水平数据安全

基于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安全制度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日益突出的现实,在平衡数据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以增进数据竞争效能为进路和抓手,科学提升用户选择和享用的数据安全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规范企业特别是超大型平台企业收集、使用、管理数据的行为,加快推进数据安全治理的“市场化”解决,有效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以有效竞争提升用户数据安全及服务水平

个人数据安全是数字时代个人权益的组成部分,仅靠私法保护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需要改变个人数据安全保障以私法为主的定式思维,引入竞争法作为消费者权益加以保护。保障个人数据安全权益的基础在于安全保障的服务化,即将个人数据安全的保障作为一种服务看待。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会向企业提供自己的数据,并与企业订立安全协议,譬如“隐私服务协议”,因此企业就需要向用户提供安全保障服务。无论是非法抓取用户数据的行为还是滥用用户数据的行为均会导致数据安全服务的质量下降,损害用户权益,甚至破坏竞争秩序。另外,安全服务本身也可能构成一个竞争法上的“相关市场”。某家企业安全服务质量的下降会导致消费者转向替代方企业,故此,安全服务也存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此市场上也会出现垄断行为。综上,应将个人数据安全纳入竞争法保护范畴,从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两方面,强化竞争对数据安全的保障,从而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

一方面,应将个人数据安全纳入竞争行为正当性的考量范畴之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核心在于行为正当性的判定,而行为正当性的判定标准应当包括对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影响。安全服务是数字市场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损害用户数据安全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会导致企业在安全服务质量方面的不正常下降,从而带来企业竞争力的降低,产生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潜在风险。当然,二者之间可能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某些案件中损害用户数据安全的行为可能并不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需要结合个案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估。总之,个人数据安全是一个值得考量的因素,应当将其纳入竞争行为正当性的标准。

另一方面,应将个人数据安全纳入数字经济背景下垄断行为的判定标准。如前所述,用户数据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企业为了获取更多数据,便可能人为降低安全服务的质量,从而导致消费者数据安全遭受侵害。商品和服务的替代性是竞争约束得以维持的基础。在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降低安全服务的质量必然会导致消费者转向。但是,若市场上有效竞争受到抑制,当具有支配地位或优势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市场力量,实施了降低安全服务质量的行为,消费者将面临着没有有效的替代性商品和服务的选择,以致于难以转向的困境。正如美国众议院在2020年10月发布的《数字市场竞争调查报告》所指出的,“公司的支配地位使它能够在不失去顾客的情况下滥用消费者的隐私。在没有真正的竞争威胁的情况下,公司提供的隐私保护比其他情况下要少。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取了更多的数据,进一步巩固了它的主导地位。当出现赢者通吃的倾向时,消费者要么被迫使用隐私保护不佳的服务,要么干脆放弃该服务。”可见,持续收集和滥用消费者数据是衡量数字经济中市场支配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应将消费者数据安全引入反垄断法体系,并把企业安全服务质量变化后消费者的转向作为市场支配力量和认定垄断行为的一个因素。当然,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安全服务质量量化分析的问题,对此,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的分析标准,譬如《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GB/T 37973-2019)、《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7988-2019)等。

以竞争规范企业数据发展兼顾数据安全

竞争法的目的在于规制竞争行为。在数字经济跨界竞争、多维竞争等特征的影响下,竞争行为的规制日益呈现出多元利益交织的特点,需要平衡创新、平等、秩序等多元价值和目标。因此,应当在衡量多重因素基础上,根据市场的整体损益来对该类数据竞争行为的性质加以判定。具体而言,应针对企业数据流动中的相关行为和场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创新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竞争是数字市场上竞争的新特点。未经协议许可的数据抓取等竞争行为虽然可能会产生损害数据安全的后果,但这毕竟也是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且还处在不断的更新升级之中,因而蕴含着显著的创新内涵。这类创新虽然有可能为非法的竞争活动所用,但是也可为合法行为所用,可对市场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如果不遵循个案分析的原则将其一概认定为非法竞争行为,就可能对企业正常的数据流动形成障碍,进而打击企业创新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因此,在规制未经协议许可的数据抓取行为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保障数据安全,另一方面也应将行为对创新的影响纳入竞争法实施的考量范畴,避免过度规制伤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最后,安全的实现需要秩序的保障,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并非秩序的全部,实现发展与安全的高效统筹才是终极目的。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数据价值在流动中更好地实现,而只有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才能为持续 健康 的数据流动提供有效保障。数据安全与数据流动的统一与实现,是数字经济乃至整个 社会 良性发展的终极目标。故此,数据发展与安全并非对立,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数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石,数据发展是安全的价值创造和解放,两者应统筹兼顾,融合共进。

简言之,任何有妨数据发展的不当的甚或过度的数据安全都是不适宜的,更不能假借数据安全之名行数据封锁之实,数据孤岛与信息茧房都无益于数字经济的持续 健康 发展;同时任何忽视甚或无视数据安全的基础价值,放弃将数据安全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重要一环的观念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数据安全需要市场主体持续的加大投入,可能短时间内收效不明显,但是数据安全作为数字经济下任何商品或服务的天然组成部分,已成为数字经济商品或服务的内化要素,即数据安全既是数字经济下任何商品或服务质量保障的基石,亦是商品或服务提供时必须存在的一部分——安全即商品。因此,当前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融合实体经济高效能可持续发展之际,数据安全问题愈发重要,回应和解决数据安全的有效方法,应立足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的现实,遵从数字经济在我国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验以及该产业和行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大力推动数据竞争,通过市场机制来提升数据安全的质量能效。

04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独特优势 以释放各项红利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正外部效应、集聚效应、长尾效应

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数据,而数据具有可无限复制、反复使用而又不会发生实质损耗的特性。数据使用的频率越高、使用的范围越大,其创造的价值也会越多,并且在增加使用价值的同时不会给数据提供方带来实质损失。这一特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能够形成一定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和发展实体经济相比,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数字经济,不但投入成本和进入门槛低,而且还会带来高收益,形成成长周期短、发展速度快的经济新业态,进而形成超大规模平台企业。

平台企业的特点是能够打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将大量用户集聚到一个平台上,使用户方便、快捷地使用数据、开展经营活动,形成聚集效应,使平台上的企业在短时期内快速崛起。集聚效应又使过去使用频率较低、访问量和采购数量较少的小众市场服务因为用户数量的激增而扩大服务规模,由此而形成长尾效应,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平台服务、增强了平台的独特供应能力,使得平台的集聚效应和长尾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能否发展好数字经济,也主要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来的正外部效应、集聚效应和长尾效应,形成当地难以转移的竞争优势,以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滚雪球效应,释放创新红利

传统企业一般在扩张时会遇到市场规模限制、可用经济资源有限、组织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但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平台企业却没有这种明显的发展限制,相反,平台企业却存在用户越多市场规模越大、越能降低平均服务成本、平台对用户越具有吸引力的滚雪球效应,这种滚雪球效应能够形成“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竞争优势。而且在平台企业周围,会形成大量围绕平台企业、为平台企业服务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和平台企业一起形成创新集群,带来创新红利,形成当地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拥有创新效应的平台企业具有极强的扩张能力,能够给当地经济带来持久的竞争力。各级政府应当予以大力培育、发展,释放创新红利,造福地方民众。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精准预测和精准服务功能,释放智能红利

数字技术能够记录 社会 公众的各种行为,并通过对相关行为数据的分析,对人类的需求和行动进行精准预测,进而通过提供精准服务与全天候服务实现精准供销,同时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数字经济具有的这种精准预测、精准服务、精准供销的特性,避免了传统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也大幅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形成用户协同效应,在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决策便利、精准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大幅度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 社会 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造性工作。这将会彻底改变 社会 生态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精准服务、快速响应的经济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建立在精准预测、科学决策、快速响应、智能化服务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正外部性,释放创新红利,并有可能带来新的智能红利。

总之,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数字经济存在集聚效应、长尾效应和滚雪球效应,能够释放创新红利和智能红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才能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数字经济的红利发挥与治理关键》(中国 社会 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金昌)

《以高质量数据竞争保障高水平数据安全》(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南开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 陈兵)

新的疫情爆发,导致世界经济出现巨大波动,造成政治动荡和经济停滞,导致全球经济和贸易停滞不前。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各国将更加注重数字应用技术,在战略创新、场景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发展数字经济。

近年来,世界经济数字化、信息化趋势明显,数字信息产业逐步复苏,传统企业也在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和通信服务,2021年世界数字经济规模为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因素。需要全方位覆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和出口竞争力提升营造良好的数字环境。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公,企业可以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服务来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一千字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调研,总结一些言论经验,结合自身思考写出。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简介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经济

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的三个论点: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需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在家乡,我有很多从商的朋友。时常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和口头中捕捉到家乡经济投资环境的一些信息。其实,几届市政府的换届领导都一直不遗余力地抓经济建设。制定的政策和规划也很好。这几年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有一位副市长专门负责到外地招商引资。现在,市里几家最大的休闲娱乐餐饮单位就是政府从外面长途跋涉跑出来的。市内有107国道,新建的108国道也穿市而过。不少的企业考察团相继来考察,而且政府也在南郊拟建了一片工业园区。交通有了,土地有了,政策也有了。可是在大好的形势下,一批批投资者来了又走。这是为什么呢?老百姓在着急,市领导也在着急。不着急的却是那些在大好形势下乘机中饱私囊的腐朽的中基层干部!正是这些贪官污吏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搅坏了投资环境,拉了经济建设的后腿!我个人对于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没有私愤。社会原本就是在不断的改革中进步的。我的文字呼喊顶多算是一种民声,我的建议也顶多代表一个热爱家乡的青年人的观点。只是,如果一方父母官能够客观谨慎地体察民声采纳民言,相信就可以更好地去造福一方百姓。所以,在这里,我要用我的微弱之声为家乡呐喊,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奉献自己的几点浅拙之见。 招商引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就是投资环境。一个地方要吸引人才来投资来发展其实也是一个双向的选择。人才要选择环境。那么人才会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呢?一个地方的政策当然是大环境。其次还有人文地理经济语言等各方面。譬如,在上海闸北郊区的中学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几乎每所学校的条幅批语里都会有“讲好普通话”相关的内容。这让我想到自己家乡的语言环境是非常保守封闭的。家乡的人们很多都会存在一个偏见,认为讲普通话是“洋气”是“摆谱”。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推广普通话甚至排斥普通话的地方能够给人开放的感觉。还有,家乡的老百姓尤其是从商的人普遍反映税收繁杂紊乱。有些税收项目是文件上没有而其他地方也没有的。我亲眼看到一些税务人员可以在消费场所吃不用钱穿不用买单。当我问朋友,为什么这些人拿了你的衣服不用给钱时。他告诉我如果收了他们的钱就会被这些人以莫名的税收项目来修理你。更为荒诞的是,这些穿着制服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年节关头以“借钱填补完成税收任务”的名义直接向大小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开口要钱!这是我亲眼看到的眼睁睁的事实!悲哀!国家税收人员神圣的身份在这个小城市竟然成了“吃拿卡要”的特权代表。试问,这样的投资环境怎能不让投资者寒心?学学江浙一带的城市是怎样招商引资迅速发展富裕的。能不能也尝试着降低甚至可以免除两三年的税收以放宽对投资者的要求呢?看到那么多已经开拓出来的土地,我笑着对朋友说:“如果我是决策者,我会将这些土地两年的免费使用权送给外来的投资者。那么两年后这些土地不会继续荒废,政府和民众也可以收益了。”玩笑归玩笑,但是很多老百姓都在期待着家乡富裕的那一天。 当然,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然是诸多综合因素的结果。我所能看到和认知的只会是其中片面的一部分。但是,引用企业界的一句话:细节铸造成功。相信政府能够在把握大局的同时能够将每一个细节逐一改革和完善。真正地让老百姓满意。真正地营造出一个好的投资环境,迎来家乡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

围绕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当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