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财务管理类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财务管理类论文范文资料

财务管理 是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 范文 ,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 《试谈电网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居民对电力的需求量都有增无减,这无形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政府加快了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伴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在电力企业中的不断确立,使得电网企业迫切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体系,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电网企业都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这就制约了我国电网企业的发展。 文章 就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电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预警 1 引 言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使得电网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电网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是遵循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使得我国电网企业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加快了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力度,希望可以帮助我国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我国电力企业要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创新与改革,使其可以为我国电网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电网企业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加强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了。 2 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外界监督力度不断提升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在电力体制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对电网企业的监督力量也不断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电网企业的监督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消费者为了可以获得更好的电力服务,对电网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形中就会增加广大消费者对电力企业的监督力度,使其可以提供更好的电力服务;二是国家对电网企业的监督不断成熟。在我国,电网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其财务状况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除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国税局等部门对电网企业进行监管以外,我国政府还设置了电监会与国资会对其进行监督,以便可以全面强化对电网企业的监管。 我国财务管理法律不断完善 目前,我党正在大力倡导建设法治社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活动,其正常开展也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我国政府在2007年颁布《企业财务通则》以后,又在2008年颁布了新的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这两部有关企业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此外,为了确保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诸如《 公司法 》《企业所得税》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提升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我国,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项政策也不断完善,这就无形中对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财会知识,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金融、法律、税务、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此外,财务管理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不能将自身仅仅局限为一名纯粹的财务工作者。这些既是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3 我国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创新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对于我国电网企业而言,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体系势在必行。但是要想构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财务体系,首先就需要电网企业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管理。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帮助我国电网企业构建现代化的财务体系。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一是树立人本化的财务管理理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各行各业中,人始终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在我国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将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重点位置上,以便可以建立与我国电网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本化财务运行体系;二是树立知识化财务管理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多变,同时加上电网企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树立知识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是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然方向;三是树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 企业管理 活动的质量,更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因此,我国电网企业要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面信息化。 进行风险预警与控制,实现风险管理创新 风险具有客观性。在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如果企业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势必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电网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我国电网企业发展迅速,但是电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电网企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风险的存在,而是要切实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做好风险预警与控制工作,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二是建立风险识别体系。风险具有多样性与隐藏性,这就需要电网企业建立风险识别系统,可以更好地识别各种风险;三是建设风险控制系统,以便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各种 措施 来化解风险。 财务工作人员能力创新 对于电网企业来说,电网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现代化财务体系的构建与执行。因此,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要重视财务工作人员能力的创新,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电网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在2008年,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后,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电网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可以严格执行财务与经济法规,灵活贯彻和运用会计准则,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经济预测和投资决策能力,从而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资本运营提供较高的财务咨询建议;二是做好财务人员的选拔机制,使企业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脱颖而出,从而可以不断调整与优化企业财务队伍结构,使企业财务队伍始终保持活力,同时也有助于财务管理队伍更好地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庆艳.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对电网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J]. 财经 界:学术版,2010(2):116-117. [2]梁国栋,王楠.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思路与 方法 研究[J].商业会计,2013(11):75-76. [3]周磊.电网企业基建财务管理模式改革探索[J].东方 企业 文化 ,2015(15):281. [4]叶霞.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239-244. 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范文篇二 《试论财务管理及财务管理方法》 【摘 要】企业财务管理是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更新,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巨大作用后,企业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管理,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市场经济 1.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他们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因素的管理。鉴于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奖金活动,于是对企业资金活动的管理就逐渐独立化,形成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奖金筹集管理、投资产品成本管理、收入与利润分配等。此外,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所以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综合性的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都可以资金运动中综合反映出来,而通过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又可以对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是企业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耗费获取同样或更高的收益。 在我国财务管理从国家对企业高度集中管理到成为企业综合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和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国家统一计划来进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社会资源流向那些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而最终达到合理配置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和增值,这就迫使企业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赢利。现代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一旦成立,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求生存,取得利润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它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可见,如果缺乏财务管理的观念,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产品的价值不能得以实现或不能补偿支出费用,企业也就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要做好资金的运作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管理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集团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除少部分经营资金由各子公司筹集外,由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统一安排。集团公司根据集团预算编制筹资计划。集团公司筹资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充分利用集团的闲置资金;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 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集权式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资金使用散乱的现象,而且可以利用闲散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对外投产等工作,谋求资金的短期效益。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一般来说它应与本企业生产周期相吻合,它应包括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五个环节。这些管理环节,互相配合,紧密联系,形成周而复始的财务管理循环过程,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 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预测、目标的发布、监控、考核、信息的反馈与分析,到目标的下一次修正、发布、往复循环,使整个企业管理得以强化,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对整个集团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宜在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的领导下进行,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现代管理的核心,以社会效益为生命线;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更要重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要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开拓性,防范抵御各种风险,使企业更好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和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裴慧丽,张晓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关系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26):149. [2]王晓洁,周艳平.内、外资企业合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5(10). [3]哈特维尔·亨利三世.企业并购和国际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范文篇三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呈现一种快速发展态势。但随着企业发展,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企业扩大再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开始突显出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产品的产销量以及市场份额的占有比例而忽略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用,生产经营管理胜过了财务管理,使得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作用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体制也使其财务管理的加强变得困难重重。例如:融资政策、行政干预等,使中小企业在谋求企业生存面前,无暇顾及财务管理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财务管理模式固化,管理观念落后 中小型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领导高度集权,采用家族式管理。一些企业领导者由于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再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同时对外来人员又缺乏一定的信任,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式不能敞开胸怀接纳,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一方面,资本实力有限。由于中小企业原始资本少,经营规模较小,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效益不稳定,而且经营粗放、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因此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信用度低。由于中小企业信息的不透明,一些企业中存在财务信息虚假、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等现象,贷后不能及时偿还,甚至没有能力还款,让金融机构不得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中小企业没有可靠的担保体系,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贷到款。 再者,融资 渠道 少,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少,因此要想通过贷款的渠道来扩大融资并不容易 ,而且国家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政策性强、手续复杂,门槛高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融资难的因素。 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查发放更加严格、慎重,商业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也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一方面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融资后又存在着较高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成本高。中小企业因其本身条件存在的局限性,使其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但是为了生存、发展和应对竞争,中小企业不得不考虑 其它 的资金来源渠道,例如从投资担保公司借款,企业间拆借,个人借款。这些资金来源和从银行筹资相比,利率高,风险大。使得中小企业在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的同时也使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二是过度负债。一部分中小企业为追求销售,大量进行赊销,造成资金周转慢,资金使用效率低,影响到扩大再生产,不得不从企业外部进行融资,从而进入靠贷款维持经营的恶性循环。三是短融长投。一些中小企业为扩大再生产,先融来资再说,不考虑资金偿还周期的长短,将一些流动资金借款用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使企业存大较大的支付风险,同时也极易产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四)机构不建全,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 多数中小企业因规模小,业务简单,一般不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常常一人兼多职,包括一些不相容职务,造成职责不清,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考虑到工资成本问题,不愿以较高的工资水平引进专业人员,一般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在进行会计相关工作时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会计的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很多时候都不会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方法进行操作。在工作中会还受企业所有者的制约,财务处理、税款缴纳、资金管理等很难按照规范来进行。 (五)企业财务控制力薄弱,忽视资金管理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信不足,在进行市场经济活动中, 一般以现金或银行存款来支付货款,很难进行短期融资,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而不得不采用赊销这种方式, 但是,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没有有效的催收措施,高额的应收账款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造成资金回笼困难,导致了资金运用效益上的损失。另外很多中小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管理上也没有计划,库存物资的收、发、结存缺乏严格的控制, 使得会计期末存货占用资金较大,存货周转率低,也会造成流动资金短缺。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方案与对策 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由企业自身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还需多措并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政府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好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要靠外部环境和有利的政策支持。近几年来政府通过 财税 、金融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提高小型微利企业税收起征点,发行小微企业债等,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还需进一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尽快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机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搭建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的平台和载体,积极探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长效机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银企关系,获得资金支持。 (二)强化资金管理 要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强化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一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求情况下,合理规划现有的资金,提高资金高效率的使用,降低现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二是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权衡收益和成本,严格控制账龄,减少呆坏账,提高资金周转率。合理确定企业库存,减少库存积压,以销定产,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提高存货周转率。 (三)树立财务风险观念 企业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确定合理的负债率,充分考虑企业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规避高负债和不能到期支付的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借款的周期,对借款的用途加强控制,避免将短期融资用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 (四)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公司管理者应切实树立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财务管理的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使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健全内部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健全治理结构,规范管理制度,建立严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2.责权利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5.企业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并自觉接受监督。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政府积极推出各项政策进行扶持和引导同时,中小企业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托,积极利用好外部环境资源,不断强化自身资金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只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长期生存、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1. 财务管理论文的范文 2. 关于财务管理论文精选 3.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4.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优秀范文 5. 财务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

大数据下财务管理的挑战及创新思维

摘要 :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而后讨论了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

大数据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系统

作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最新科学技术,大数据正在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包括企业财务领域。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经营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能否执行优秀的财务管理关乎着企业生存发展。如何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敢于创新的姿态占领时代的先机,是当前我国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财务数据分析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财务管理缺乏全面的、精确的数据基础。建立在数据不完全可靠基础上的企业财务管理如同管中窥豹,很容易以偏概全,与市场的客观性存在较大差距,极易发生判断失误,最终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失。

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企业呈上全面的、实时的、精确的市场数据和系统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使企业拥有更可靠的财务分析工具、更先进的财务管理和更有效的财务决策依据。具体而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财务处理方式的变化

首先,大数据改变了财务处理的范围。传统财务管理概念中,企业仅处理与本企业直接相关的财务数据。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凡是与本企业相关的数据都在收集和处理范围之内,如行业信息、金融市场波动、上下游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等信息都逃不过大数据的关注和数据挖掘。

其次,与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相比,大数据更注重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分析那些从表面上与财务完全无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提取、统计、归纳,从中找出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规律、企业特征、潜在问题,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提供扎实的数字依据,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指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方向,使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关键的财务管理节点上,实现财务管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

传统财务管理大多采用“人—机”结合的半手工方式,而大数据环境下财务管理则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大数据平台的处理中,企业财务与外部相融合进行统一核算。基础核算工作越来越少,核算过程越来越智能化、去人工化、高速化和标准化。

以华为公司为例,任正非为改变华为粗放式财务管理带来的风险,专门请来IBM的财务团队为华为量身定做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集成财务体系(IFS),用大数据的会计核算理念重新梳理会计核算流程。该体系甚至成为影响华为现今组织架构结构的重要因素,正如华为一位财务顾问所说的:“没有配套的IFS,华为是不可能下决心将权力下放的”。

3、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财务管理变革的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财会人员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存在能力不足、观念更新速度慢等原因,在具体运用大数据和进行大数据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大数据能够真正服务于企业。

4、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

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经济领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普通消费者、企业、经济团体的众多金融行为都成为大数据收集的内容,众多企业应用大数据判断业务影响,加深对服务的理解,加快企业利润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企业想要实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就不可能离开大数据的支持。

二、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

首先,大数据采用巨量数据集合技术采集海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使企业财务人员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得到潜在的、具有关键财务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庞杂信息的筛选和梳理,帮助企业找到影响自身发展和健康运行的负面因素。如经过大数据对企业投资、利益分配、运营管理等与财务相关的活动分析,不但为企业指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为企业风险管理指明方向。有助于企业清醒的认识存在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前做好规避财务风险的准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方案,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使财务管理更加稳定可靠地为企业服务。

再次,大数据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形式统一的、内外融合的财务分析工具。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大数据通过综合性分析结果,提供以往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都无法提供的企业战略依据,使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最后,大数据将促进企业内部人员架构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企业应用大数据处理财务管理问题时,不仅仅要收集财务数据,也要收集表面上看起来与财务“完全不相关”的数据。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调取、选择和分析数据,这就要求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更直接和更协调的关系,财务部门关注企业运行的范围更广,工作内容更全面。

这些改变要么促使财务部门获得更高的管理职权,如长虹的“财务共享系统”使企业财务部门向高端化转型,成为企业运营的中心枢纽部门;要么促使企业重新规划财务框架,例如海尔集团为了创新“人单合一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了一线员工对预案财务化的责权利,彻底改变了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管理关系。无论哪一种,都带动企业人员架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2、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如何科学有效应用大数据的挑战。大数据浩如烟海、种类庞杂,如何快速提取、挖掘和分析数据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从硬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带宽不足,也不具备大数据所需的数据储存和处理条件。从软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自行开发海量数据处理、建立超大型数据仓库和进行深度数据挖掘的能力。从财务人员角度来看,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技能。

其次,企业将面对财务管理模式转型的挑战。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变事后处理为事中处理。最重要的变化是传统的管理型财务方式向现代的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的转型,即将普通的记账管理工作模式转变为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工作体系。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并真正发挥新模式的作用,对企业来说是新的挑战。

最后,企业将面临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挑战。大数据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如何保护企业商业机密、如何提取具有价值的数据、如何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进行个性化数据分析等等,都需要同时具有财务管理知识、统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大数据应用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当前我国多数企业都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挑战。

三、大数据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维

1、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通常根据职能进行财务管理,最常见的是将财务部门细分为会计部、财务部、资金部等。迎接大数据对财务管理的改变,企业应主动创新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首先,企业应该在财务管理组织中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来专项管理财务数据及与财务相关的非财务数据,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挖掘和分析。

对于暂时不具备创建大数据财务管理体系的,可以购买第三方的大数据平台使用权,但仍需专人管理和分析数据。其次,大数据的产生使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管理者应从新的高度来看待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学习长虹,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沟通能力;或学习海尔,通过制度和新的财务体系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流程。无论哪种,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调动企业全员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去。

2、构建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

大数据的有效信息密度较低,想要从巨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就必须依靠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预测和数据挖掘分类等技术对所有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梳理和评价,不但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数据、存在问题、潜在危险,还能评价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预测企业乃至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财务及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最可靠的数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独立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还可以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只需下载客户端就可以构建本企业的大数据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更为快捷,成本也更低。

3、建设大数据财务人才队伍

无论是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大数据财务分析体系,还是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财务管理部门都离不开能够应用大数据软件和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财务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精通传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还要能够应用统计学、大数据技术,熟悉企业运营规律和所在行业的发展状态。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在财务管理上的宏观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财务决策依据。为了得到这样的财务管理人才,企业一方面应强化原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大数据人才,组建起具有现代化大数据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

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使其真正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大数据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顺应潮流、完成自身变革,是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这一变革,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质的改变,也会为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摘要:

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并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经济优势。而融资问题乃是决定国企并购能够成功的关键环节。文章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并购融资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迟缓。在并购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股权融资是通过发行新股和增发配股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的。企业通常以首次上市公开发行时募集的资金作为并购资金,或是一些业绩较好的企业通过配股的方式继续募集资金,为并购做准备。但是我国企业是否具有股票发行资格以及股票发行的规定都比较严格,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加之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系统性风险以及政策因素不容忽,这都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发展。导致了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能够利用上述手段进行并购融资。

2、贷款融资应用有限。银行信贷资金受银行短期偏好信贷倾向、资本金偏低及计划性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维持与扩大生产的正常经营所需,很难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根据有关规定,通过银行借款所融资金不能用于股票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一般只能用于非上市企业的并购或只能用于收购国家股、法人股。而且银行对企业的并购贷款常常需要提供担保或需要贷款企业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才能发放。再加上贷款利息比较高,使企业难能负担此项贷款,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并购融资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3、债券融资比例小。在我国一般只有上市公司或重点国有企业才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影响一般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因素有,一是发行债券要经过复杂的审批,往往导致资金筹集与需要的时间上不搭配,由于指标的限制,有限的规模决定了发行人选择的局限性和筹资数量的有限性。二是发行债券的严格条件将许多国有企业拒之于债券筹资的门外。三是债券筹资难以用于并购支付。我国对债券筹资的用途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股权并购涉及股票买卖,因而该条款限制了为股权并购而发行的企业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也十分有限。

4、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由于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股权并购也属于股票交易范围之列,因而就限制了银行为股权并购提供贷款的行为。而债务性融资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限制,<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限定的利率水平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40%,这些规定都对债券的发行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一般而言企业债券的风险比银行存款的风险要大,高风险下没有高收益的预期,企业债券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债券交易不如股票交易活跃,因而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

5、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许多企业的并购行为均由政府机构操纵,并非企业自愿,而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政府的干预,不同的企业在计算并购融资需求量时面临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别,一部分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融资压力较轻,而另外一些企业有可能会有相对较重的融资压力。这一方面阻碍融资市场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并购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抑制了企业并购融资的内在冲动。此外行政控制等非市场手段的应用,也很难保证企业并购融资的外在资金支持。政府只关注并购时的资金需求,而并购后的资金支持及企业运作往往因资金缺乏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整合效果。

二、国有企业发展并购融资的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内源融资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首选,利用内部资金进行并购,一方面不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小,另一方面不会向市场传递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在国有企业并购中,应尽可能合理地从企业内部筹集并购资金,除企业自有资金外,利用企业除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进行产权置换或产权出资,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而且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某些领域退出,收回债务等等,对企业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在保证并购企业控制权并保证每股收益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换股并购。不仅可以解决资金支付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收购价格被高估的风险和并购整合风险,获得目标企业管理层支持等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大规模的并购尤其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急需扩张的国有企业并不具备大规模向金融机构融资或者公开发行的条件,利用换股方式进行并购运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再次,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借款和发行证券(包括债券、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等渠道进行融资。选择这种融资渠道应综合考虑融资规模、期限、成本,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如果最佳资本结构要求采用权益融资,那么就采用发行股票。否则应优先考虑银行借款,再考虑发行债券。

2、发展利用创新融资工具。与国外相比。在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垃圾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融资工具在我国并购融资中应用很少,有些并购融资工具如杠杆收购中的过桥贷款等尚不完善,但是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融资手段,应该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明智选择。

(1)股权租赁。股权租赁是指各类投融资主体作为联合收购者,与收购方合作收购企业,持有目标企业拟转让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在收购完成后,投融资主体将所持股权作为租赁标的物,通过设定租赁期限和收益的方式,逐步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收购方,以完成并购。对收购方而言,股权租赁可简单归结为出售一租赁一回购。出售是指收购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无力购入的股权出售给融资机构。此时,投融资机构实际承担了为收购方融资的功能,以减轻收购方的收购资金压力。投融资机构作为一个过渡性的股东,不以长期控制股权为目的,因此,必须与收购方签订租赁和回购合同。租赁期间,收购方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度资金,等租赁期满后,再将这部分股权正式回购过来,从而完成整个收购。

(2)票据融资。企业并购交易中通过票据融资在我国很少应用。目前,我国的票据功能仅局限于支付信用结算工具,其融资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票据发行融资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随时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变化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及应变对策。同时商业票据融资又可以避免其他股权融资方式带来的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随着我国对票据管理的逐步放松。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逐步扩大,以及票据交易机构的建立,国有企业(特别是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可尝试利用票据的担保、买卖和抵押来进行融资,以满足并购活动的临时资金需求。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资料

财务管理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

大数据下财务管理的挑战及创新思维

摘要 :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而后讨论了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

大数据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系统

作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最新科学技术,大数据正在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包括企业财务领域。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经营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能否执行优秀的财务管理关乎着企业生存发展。如何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敢于创新的姿态占领时代的先机,是当前我国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财务数据分析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财务管理缺乏全面的、精确的数据基础。建立在数据不完全可靠基础上的企业财务管理如同管中窥豹,很容易以偏概全,与市场的客观性存在较大差距,极易发生判断失误,最终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失。

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企业呈上全面的、实时的、精确的市场数据和系统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使企业拥有更可靠的财务分析工具、更先进的财务管理和更有效的财务决策依据。具体而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财务处理方式的变化

首先,大数据改变了财务处理的范围。传统财务管理概念中,企业仅处理与本企业直接相关的财务数据。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凡是与本企业相关的数据都在收集和处理范围之内,如行业信息、金融市场波动、上下游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等信息都逃不过大数据的关注和数据挖掘。

其次,与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相比,大数据更注重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分析那些从表面上与财务完全无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提取、统计、归纳,从中找出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规律、企业特征、潜在问题,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提供扎实的数字依据,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指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方向,使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关键的财务管理节点上,实现财务管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

传统财务管理大多采用“人—机”结合的半手工方式,而大数据环境下财务管理则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大数据平台的处理中,企业财务与外部相融合进行统一核算。基础核算工作越来越少,核算过程越来越智能化、去人工化、高速化和标准化。

以华为公司为例,任正非为改变华为粗放式财务管理带来的风险,专门请来IBM的财务团队为华为量身定做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集成财务体系(IFS),用大数据的会计核算理念重新梳理会计核算流程。该体系甚至成为影响华为现今组织架构结构的重要因素,正如华为一位财务顾问所说的:“没有配套的IFS,华为是不可能下决心将权力下放的”。

3、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财务管理变革的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财会人员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存在能力不足、观念更新速度慢等原因,在具体运用大数据和进行大数据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大数据能够真正服务于企业。

4、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

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经济领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普通消费者、企业、经济团体的众多金融行为都成为大数据收集的内容,众多企业应用大数据判断业务影响,加深对服务的理解,加快企业利润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企业想要实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就不可能离开大数据的支持。

二、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

首先,大数据采用巨量数据集合技术采集海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使企业财务人员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得到潜在的、具有关键财务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庞杂信息的筛选和梳理,帮助企业找到影响自身发展和健康运行的负面因素。如经过大数据对企业投资、利益分配、运营管理等与财务相关的活动分析,不但为企业指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为企业风险管理指明方向。有助于企业清醒的认识存在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前做好规避财务风险的准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方案,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使财务管理更加稳定可靠地为企业服务。

再次,大数据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形式统一的、内外融合的财务分析工具。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大数据通过综合性分析结果,提供以往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都无法提供的企业战略依据,使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最后,大数据将促进企业内部人员架构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企业应用大数据处理财务管理问题时,不仅仅要收集财务数据,也要收集表面上看起来与财务“完全不相关”的数据。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调取、选择和分析数据,这就要求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更直接和更协调的关系,财务部门关注企业运行的范围更广,工作内容更全面。

这些改变要么促使财务部门获得更高的管理职权,如长虹的“财务共享系统”使企业财务部门向高端化转型,成为企业运营的中心枢纽部门;要么促使企业重新规划财务框架,例如海尔集团为了创新“人单合一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了一线员工对预案财务化的责权利,彻底改变了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管理关系。无论哪一种,都带动企业人员架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2、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如何科学有效应用大数据的挑战。大数据浩如烟海、种类庞杂,如何快速提取、挖掘和分析数据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从硬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带宽不足,也不具备大数据所需的数据储存和处理条件。从软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自行开发海量数据处理、建立超大型数据仓库和进行深度数据挖掘的能力。从财务人员角度来看,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技能。

其次,企业将面对财务管理模式转型的挑战。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变事后处理为事中处理。最重要的变化是传统的管理型财务方式向现代的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的转型,即将普通的记账管理工作模式转变为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工作体系。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并真正发挥新模式的作用,对企业来说是新的挑战。

最后,企业将面临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挑战。大数据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如何保护企业商业机密、如何提取具有价值的数据、如何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进行个性化数据分析等等,都需要同时具有财务管理知识、统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大数据应用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当前我国多数企业都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挑战。

三、大数据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维

1、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通常根据职能进行财务管理,最常见的是将财务部门细分为会计部、财务部、资金部等。迎接大数据对财务管理的改变,企业应主动创新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首先,企业应该在财务管理组织中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来专项管理财务数据及与财务相关的非财务数据,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挖掘和分析。

对于暂时不具备创建大数据财务管理体系的,可以购买第三方的大数据平台使用权,但仍需专人管理和分析数据。其次,大数据的产生使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管理者应从新的高度来看待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学习长虹,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沟通能力;或学习海尔,通过制度和新的财务体系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流程。无论哪种,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调动企业全员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去。

2、构建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

大数据的有效信息密度较低,想要从巨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就必须依靠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预测和数据挖掘分类等技术对所有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梳理和评价,不但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数据、存在问题、潜在危险,还能评价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预测企业乃至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财务及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最可靠的数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独立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还可以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只需下载客户端就可以构建本企业的大数据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更为快捷,成本也更低。

3、建设大数据财务人才队伍

无论是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大数据财务分析体系,还是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财务管理部门都离不开能够应用大数据软件和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财务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精通传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还要能够应用统计学、大数据技术,熟悉企业运营规律和所在行业的发展状态。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在财务管理上的宏观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财务决策依据。为了得到这样的财务管理人才,企业一方面应强化原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大数据人才,组建起具有现代化大数据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

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使其真正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大数据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顺应潮流、完成自身变革,是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这一变革,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质的改变,也会为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摘要:

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并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经济优势。而融资问题乃是决定国企并购能够成功的关键环节。文章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并购融资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迟缓。在并购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股权融资是通过发行新股和增发配股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的。企业通常以首次上市公开发行时募集的资金作为并购资金,或是一些业绩较好的企业通过配股的方式继续募集资金,为并购做准备。但是我国企业是否具有股票发行资格以及股票发行的规定都比较严格,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加之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系统性风险以及政策因素不容忽,这都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发展。导致了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能够利用上述手段进行并购融资。

2、贷款融资应用有限。银行信贷资金受银行短期偏好信贷倾向、资本金偏低及计划性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维持与扩大生产的正常经营所需,很难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根据有关规定,通过银行借款所融资金不能用于股票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一般只能用于非上市企业的并购或只能用于收购国家股、法人股。而且银行对企业的并购贷款常常需要提供担保或需要贷款企业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才能发放。再加上贷款利息比较高,使企业难能负担此项贷款,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并购融资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3、债券融资比例小。在我国一般只有上市公司或重点国有企业才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影响一般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因素有,一是发行债券要经过复杂的审批,往往导致资金筹集与需要的时间上不搭配,由于指标的限制,有限的规模决定了发行人选择的局限性和筹资数量的有限性。二是发行债券的严格条件将许多国有企业拒之于债券筹资的门外。三是债券筹资难以用于并购支付。我国对债券筹资的用途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股权并购涉及股票买卖,因而该条款限制了为股权并购而发行的企业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也十分有限。

4、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由于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股权并购也属于股票交易范围之列,因而就限制了银行为股权并购提供贷款的行为。而债务性融资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限制,<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限定的利率水平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40%,这些规定都对债券的发行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一般而言企业债券的风险比银行存款的风险要大,高风险下没有高收益的预期,企业债券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债券交易不如股票交易活跃,因而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

5、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许多企业的并购行为均由政府机构操纵,并非企业自愿,而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政府的干预,不同的企业在计算并购融资需求量时面临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别,一部分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融资压力较轻,而另外一些企业有可能会有相对较重的融资压力。这一方面阻碍融资市场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并购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抑制了企业并购融资的内在冲动。此外行政控制等非市场手段的应用,也很难保证企业并购融资的外在资金支持。政府只关注并购时的资金需求,而并购后的资金支持及企业运作往往因资金缺乏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整合效果。

二、国有企业发展并购融资的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内源融资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首选,利用内部资金进行并购,一方面不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小,另一方面不会向市场传递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在国有企业并购中,应尽可能合理地从企业内部筹集并购资金,除企业自有资金外,利用企业除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进行产权置换或产权出资,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而且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某些领域退出,收回债务等等,对企业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在保证并购企业控制权并保证每股收益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换股并购。不仅可以解决资金支付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收购价格被高估的风险和并购整合风险,获得目标企业管理层支持等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大规模的并购尤其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急需扩张的国有企业并不具备大规模向金融机构融资或者公开发行的条件,利用换股方式进行并购运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再次,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借款和发行证券(包括债券、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等渠道进行融资。选择这种融资渠道应综合考虑融资规模、期限、成本,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如果最佳资本结构要求采用权益融资,那么就采用发行股票。否则应优先考虑银行借款,再考虑发行债券。

2、发展利用创新融资工具。与国外相比。在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垃圾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融资工具在我国并购融资中应用很少,有些并购融资工具如杠杆收购中的过桥贷款等尚不完善,但是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融资手段,应该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明智选择。

(1)股权租赁。股权租赁是指各类投融资主体作为联合收购者,与收购方合作收购企业,持有目标企业拟转让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在收购完成后,投融资主体将所持股权作为租赁标的物,通过设定租赁期限和收益的方式,逐步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收购方,以完成并购。对收购方而言,股权租赁可简单归结为出售一租赁一回购。出售是指收购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无力购入的股权出售给融资机构。此时,投融资机构实际承担了为收购方融资的功能,以减轻收购方的收购资金压力。投融资机构作为一个过渡性的股东,不以长期控制股权为目的,因此,必须与收购方签订租赁和回购合同。租赁期间,收购方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度资金,等租赁期满后,再将这部分股权正式回购过来,从而完成整个收购。

(2)票据融资。企业并购交易中通过票据融资在我国很少应用。目前,我国的票据功能仅局限于支付信用结算工具,其融资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票据发行融资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随时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变化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及应变对策。同时商业票据融资又可以避免其他股权融资方式带来的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随着我国对票据管理的逐步放松。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逐步扩大,以及票据交易机构的建立,国有企业(特别是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可尝试利用票据的担保、买卖和抵押来进行融资,以满足并购活动的临时资金需求。

如果说面对企业管理这一永恒的主题,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明显滞后于其组建速度,并且财务管理又是它们的重要基础工作和突出的薄弱环节的话,那么,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企业筹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的成因

1.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企业负债规模大,则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资本结构不当。这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3)筹资方式选择不当。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同时,负债的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较大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当。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自己的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6)负债期限结构不当。这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7)筹资顺序安排不当。这种风险主要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筹资顺序上,要求债务融资必须置于流通股融资之后,并注意保持间隔期。如果发行时间、筹资顺序不当,则必然会加大筹资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2.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采用股权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将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规定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甚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的利息率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二、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②提高风险价值观念;③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④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优化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巧舞“双刃剑”。

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运用不当,则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降低企业的价值。

4.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5.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

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6.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7.研究利率、汇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因经济全球化,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

8.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利用财务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

摘 要 投资是企业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是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但投资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企业能否把资金投资于收益高、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提高投资效益,需要不断提高选择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提高有效防范各种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 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防范 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色色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 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财务管理 是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 范文 ,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 《试谈电网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居民对电力的需求量都有增无减,这无形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政府加快了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伴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在电力企业中的不断确立,使得电网企业迫切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体系,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电网企业都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这就制约了我国电网企业的发展。 文章 就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电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预警 1 引 言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使得电网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电网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是遵循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使得我国电网企业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加快了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力度,希望可以帮助我国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我国电力企业要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创新与改革,使其可以为我国电网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电网企业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加强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了。 2 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外界监督力度不断提升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在电力体制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对电网企业的监督力量也不断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电网企业的监督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消费者为了可以获得更好的电力服务,对电网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形中就会增加广大消费者对电力企业的监督力度,使其可以提供更好的电力服务;二是国家对电网企业的监督不断成熟。在我国,电网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其财务状况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除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国税局等部门对电网企业进行监管以外,我国政府还设置了电监会与国资会对其进行监督,以便可以全面强化对电网企业的监管。 我国财务管理法律不断完善 目前,我党正在大力倡导建设法治社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活动,其正常开展也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我国政府在2007年颁布《企业财务通则》以后,又在2008年颁布了新的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这两部有关企业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此外,为了确保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诸如《 公司法 》《企业所得税》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提升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我国,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项政策也不断完善,这就无形中对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财会知识,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金融、法律、税务、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此外,财务管理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不能将自身仅仅局限为一名纯粹的财务工作者。这些既是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3 我国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创新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对于我国电网企业而言,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体系势在必行。但是要想构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财务体系,首先就需要电网企业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管理。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帮助我国电网企业构建现代化的财务体系。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一是树立人本化的财务管理理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各行各业中,人始终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在我国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将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重点位置上,以便可以建立与我国电网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本化财务运行体系;二是树立知识化财务管理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多变,同时加上电网企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树立知识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是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然方向;三是树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 企业管理 活动的质量,更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因此,我国电网企业要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面信息化。 进行风险预警与控制,实现风险管理创新 风险具有客观性。在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如果企业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势必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电网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我国电网企业发展迅速,但是电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电网企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风险的存在,而是要切实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做好风险预警与控制工作,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二是建立风险识别体系。风险具有多样性与隐藏性,这就需要电网企业建立风险识别系统,可以更好地识别各种风险;三是建设风险控制系统,以便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各种 措施 来化解风险。 财务工作人员能力创新 对于电网企业来说,电网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现代化财务体系的构建与执行。因此,现阶段,我国电网企业要重视财务工作人员能力的创新,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电网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在2008年,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后,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电网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可以严格执行财务与经济法规,灵活贯彻和运用会计准则,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经济预测和投资决策能力,从而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资本运营提供较高的财务咨询建议;二是做好财务人员的选拔机制,使企业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脱颖而出,从而可以不断调整与优化企业财务队伍结构,使企业财务队伍始终保持活力,同时也有助于财务管理队伍更好地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庆艳.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对电网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J]. 财经 界:学术版,2010(2):116-117. [2]梁国栋,王楠.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思路与 方法 研究[J].商业会计,2013(11):75-76. [3]周磊.电网企业基建财务管理模式改革探索[J].东方 企业 文化 ,2015(15):281. [4]叶霞.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239-244. 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范文篇二 《试论财务管理及财务管理方法》 【摘 要】企业财务管理是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更新,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巨大作用后,企业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管理,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市场经济 1.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他们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因素的管理。鉴于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奖金活动,于是对企业资金活动的管理就逐渐独立化,形成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奖金筹集管理、投资产品成本管理、收入与利润分配等。此外,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所以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综合性的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都可以资金运动中综合反映出来,而通过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又可以对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是企业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耗费获取同样或更高的收益。 在我国财务管理从国家对企业高度集中管理到成为企业综合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和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国家统一计划来进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社会资源流向那些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而最终达到合理配置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和增值,这就迫使企业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赢利。现代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一旦成立,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求生存,取得利润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它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可见,如果缺乏财务管理的观念,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产品的价值不能得以实现或不能补偿支出费用,企业也就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要做好资金的运作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管理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集团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除少部分经营资金由各子公司筹集外,由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统一安排。集团公司根据集团预算编制筹资计划。集团公司筹资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充分利用集团的闲置资金;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 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集权式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资金使用散乱的现象,而且可以利用闲散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对外投产等工作,谋求资金的短期效益。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一般来说它应与本企业生产周期相吻合,它应包括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五个环节。这些管理环节,互相配合,紧密联系,形成周而复始的财务管理循环过程,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 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预测、目标的发布、监控、考核、信息的反馈与分析,到目标的下一次修正、发布、往复循环,使整个企业管理得以强化,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对整个集团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宜在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的领导下进行,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现代管理的核心,以社会效益为生命线;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更要重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要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开拓性,防范抵御各种风险,使企业更好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和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裴慧丽,张晓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关系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26):149. [2]王晓洁,周艳平.内、外资企业合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5(10). [3]哈特维尔·亨利三世.企业并购和国际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财务管理论文2000字范文篇三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呈现一种快速发展态势。但随着企业发展,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企业扩大再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开始突显出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产品的产销量以及市场份额的占有比例而忽略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用,生产经营管理胜过了财务管理,使得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作用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体制也使其财务管理的加强变得困难重重。例如:融资政策、行政干预等,使中小企业在谋求企业生存面前,无暇顾及财务管理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财务管理模式固化,管理观念落后 中小型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领导高度集权,采用家族式管理。一些企业领导者由于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再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同时对外来人员又缺乏一定的信任,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式不能敞开胸怀接纳,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一方面,资本实力有限。由于中小企业原始资本少,经营规模较小,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效益不稳定,而且经营粗放、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因此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信用度低。由于中小企业信息的不透明,一些企业中存在财务信息虚假、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等现象,贷后不能及时偿还,甚至没有能力还款,让金融机构不得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中小企业没有可靠的担保体系,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贷到款。 再者,融资 渠道 少,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少,因此要想通过贷款的渠道来扩大融资并不容易 ,而且国家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政策性强、手续复杂,门槛高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融资难的因素。 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查发放更加严格、慎重,商业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也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一方面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融资后又存在着较高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成本高。中小企业因其本身条件存在的局限性,使其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但是为了生存、发展和应对竞争,中小企业不得不考虑 其它 的资金来源渠道,例如从投资担保公司借款,企业间拆借,个人借款。这些资金来源和从银行筹资相比,利率高,风险大。使得中小企业在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的同时也使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二是过度负债。一部分中小企业为追求销售,大量进行赊销,造成资金周转慢,资金使用效率低,影响到扩大再生产,不得不从企业外部进行融资,从而进入靠贷款维持经营的恶性循环。三是短融长投。一些中小企业为扩大再生产,先融来资再说,不考虑资金偿还周期的长短,将一些流动资金借款用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使企业存大较大的支付风险,同时也极易产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四)机构不建全,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 多数中小企业因规模小,业务简单,一般不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常常一人兼多职,包括一些不相容职务,造成职责不清,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考虑到工资成本问题,不愿以较高的工资水平引进专业人员,一般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在进行会计相关工作时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会计的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很多时候都不会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方法进行操作。在工作中会还受企业所有者的制约,财务处理、税款缴纳、资金管理等很难按照规范来进行。 (五)企业财务控制力薄弱,忽视资金管理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信不足,在进行市场经济活动中, 一般以现金或银行存款来支付货款,很难进行短期融资,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而不得不采用赊销这种方式, 但是,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没有有效的催收措施,高额的应收账款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造成资金回笼困难,导致了资金运用效益上的损失。另外很多中小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管理上也没有计划,库存物资的收、发、结存缺乏严格的控制, 使得会计期末存货占用资金较大,存货周转率低,也会造成流动资金短缺。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方案与对策 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由企业自身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还需多措并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政府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好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要靠外部环境和有利的政策支持。近几年来政府通过 财税 、金融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提高小型微利企业税收起征点,发行小微企业债等,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还需进一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尽快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机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搭建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的平台和载体,积极探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长效机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银企关系,获得资金支持。 (二)强化资金管理 要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强化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一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求情况下,合理规划现有的资金,提高资金高效率的使用,降低现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二是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权衡收益和成本,严格控制账龄,减少呆坏账,提高资金周转率。合理确定企业库存,减少库存积压,以销定产,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提高存货周转率。 (三)树立财务风险观念 企业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确定合理的负债率,充分考虑企业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规避高负债和不能到期支付的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借款的周期,对借款的用途加强控制,避免将短期融资用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 (四)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公司管理者应切实树立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财务管理的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使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健全内部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健全治理结构,规范管理制度,建立严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2.责权利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5.企业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并自觉接受监督。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政府积极推出各项政策进行扶持和引导同时,中小企业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托,积极利用好外部环境资源,不断强化自身资金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只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长期生存、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1. 财务管理论文的范文 2. 关于财务管理论文精选 3.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4.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优秀范文 5. 财务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关于财务会计类论文范文资料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如今对学生而言,按照规定不得不写毕业论文。接下来我搜集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摘要 :

职业院校进行成本核算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力成本和试算、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大修费用核算、费用成本核算等,面对如此复杂的成本核算问题,高等院校可以以管理会计理论作为指导,对职业院校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合理制定,促进职业院校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本文对管理会计理论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 :

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育业慢慢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把管理会计引入职业院校的经济活动之中,通过管理会计理论对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职业院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职业院校的财务风险,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2管理会计理论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应用管理会计理论是加强我国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需要

管理会计理论能够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和细化学校的教育成本,编制出科学的职业院校发展预算,同时可以在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下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在职业院校更新或者购置各种教学设备时进行相应的监督与控制,这样能够指导职业院校的管理层进行更加合理的发展决策。

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对学校进行财务管理是增强我国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在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把职业院校的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充分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校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外报告会计,针对的对象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而管理会计指的是对内报告会计,主要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内部的管理层,为职业院校的领导者提供各种决策依据。职业院校在完成会计核算之后,可以充分运用管理会计理论衡量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帮助职业院校更加顺利的实现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规划。职业院校运用管理会计理论还可以促进各种教学设备的更新,充分调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管理会计理论下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策略

建立以管理为理念的财务管理框架

从现实中来看,管理会计理论实际上更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如果职业院校想在财务管理中融入管理会计理论,那么就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适当的改进与完善,使管理会计理论更加符合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使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理论充分结合,建立起建立以管理为理念的财务管理框架。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所以很多职业院校之间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职业院校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需要根据各个高等院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我国职业院校要推进财务管理改革,使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从“报账型”向“决策型”转变,在进行财务管理之前加强预算和决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在财务管理事后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估,促进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建立数字化的报销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职业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以充分借助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平台的建设对学校的财务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管理会计理论加强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在学校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报销平台,改善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使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职业院校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使学校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和交换,提高财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业务之间的协同。为了使学校的财务人员更好地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学校要积极引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到学校的财务部门,加快学校财务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校的财务信息查询提供方便,比如学校的领导、老师与学生都可以提供财务信息平台查询开通课题的经费、教职工公积金查询、网上业务预约、学生缴费查询等,提高学校信息的共享程度。学校还可以为师生构建一个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校师生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在网络平台得到快速、满意的解决。此外,学校还要推进“无现金结算”“校园一卡通”等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学校的报销人员能够足不出户便能够实现资金的收支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在职业院校开展成本核算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进行办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都希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教育需求,我国职业院校出现在校人数急剧膨胀、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仅靠国家拨款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很多高等院校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资金筹措完成之后,学校需要了解资金的利用效率,相关的投资人也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投资效益,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成本意识,开展成本核算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可以把学校的各个系、部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然后再把每一个系部进行专业和年级的划分,把核算对象进行细化,方便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随着成本核算的成熟,可以慢慢过渡到以每个班级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对象,对学校每个月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每一个会计期间完成一次会计核算,促进学校财务管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慧晶,吴高波,赵东辉.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17(2).

[2]徐丽萍,金海燕.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摘要 :成本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对成本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本文针对高校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论述了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介绍,高校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校;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1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高校需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会计人才。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课程的逻辑性与专业性较强,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对知识进行强化,从而去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校的会计教学,需要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而去促进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介绍

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属于高校会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主要是对各行各业经营过程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计算,对财务进行统计与管理。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专业性的会计人才。会计基础课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基础内容。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逻辑性较强,需要学习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内容的连接性较大,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去提高学习成绩。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但是由于大学课时的局限性,使得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没有对成本会计的内容进行深化。成本会计与实际的联系较大,高校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专业技能较强的会计人才,从而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压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

摘要: 本文认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保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前提。如果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其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会大为降低,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遭受经济损失。这无疑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 独立性会计信息 失真 公司治理结构

一、审计独立性概述

(一) 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2年制订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指出,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任务时,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无论这种利益的实际影响会怎样;《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也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应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与形式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确保无利害关系。本质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压力。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其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员的影响和压力。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为降低。因此,报表使用者对这种实质上的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密不可分。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现实中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那么审计结果就失去意义。因此,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进而决定对注册会计师信赖与否的标准。

(二)审计独立性的经济性质

审计独立性的经济性质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第一,独立性是相对的概念。社会公众与职业界一般倾向于在独立性上采取二分的方法,即非此即彼,将独立性当成绝对的概念。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独立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中的个人不但与其职业界内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与职业界外部也会发生多种联系。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能够保持绝对的独立,显然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外界因素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或大或小,承认注册会计师会受影响而不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并不表明注册会计师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只要这种独立性仍能保持在社会公众期望的独立性水平之上即可。如果承认审计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前文所述的注册会计师是超然独立的观点就要持慎重态度。所谓超然独立,一般理解是绝对的独立,但这种观点在强调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存在价值时,无疑也使广大社会公众不切实际地夸大了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自我评价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也是造成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独立性是一种概率。独立性的这种概率只是主观的概率。当人们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实际上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面的意见影响,其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以至于可以完全信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其工作结果进行决策。可见将独立性表述为概率,并没有动摇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价值的认可,社会公众只要认为注册会计师不受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其能够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即可。既然审计独立性是一种概率,实质上也就意味着这个概率不可能永远等于1,而是经常地表现为在[0,1]之间取值的客观事实。所以在行业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宣传教育和必要的查处力度,使其在执业中不断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抵制有关利益方施加给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同时在宣传中应注意说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限制和执业环境的不完善,出现个别审计意见发生偏差的现象也属不可避免,使社会公众逐步认识到出现审计失败不一定就必然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第三,独立性是一种风险。这一性质是从报表使用者角度界定的。由于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体现为一种概率,所以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但报表使用者决定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时,实质上就隐含着其已对注册会计师表示了信任。即报表使用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即使同时承认或认为注册会计师仅做到了相对独立,但这一独立性水平也是其予以认可的,或处在其可接受的既定水平之上的。这个可接受的独立性既定水平越高,意味着报表使用者认定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越高。一旦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实际上低于其可接受水平,则其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对报表信息的过分信赖就是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 委托代理关系失衡

任何一项审计业务一般都要涉及三方主体,一是委托人,即向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业务委托,并与会计师事务所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单位和个人,一般是财产的所有者;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即审计业务具体执行者;三是被审计人,即受财产所有者委托的经营管理者。而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的现实造成了所有者终极代表人的缺位,在部分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 “一股独大”的问题,董事会人员组成中以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因此缺少适当的权力制衡,使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二为一,“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常会出现委托者出面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身财务数据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状况得使注册会计师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当注册会计师揭露客户的舞弊行为要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很可能屈从于上市公司,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甚至共同作弊。

(二)市场竞争无序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激烈竞争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能否竞争到较多的客户,是关系到其生存发展的问题。当审计供给市场的竞争加剧时,客户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和动力都会增加。如果注册会计师意识到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争夺该客户,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独立性将会减弱。目前在我国存在着众多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控制及自律机制不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中小型的事务所往往采取降低审计收费或屈从客户不当意愿等手段来分得审计服务市场。由于审计市场正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客户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权和决定审计收费的力量尤为强大。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招股、配股、防止“摘牌”等的必要条件,这会增加上市公司对注册会计师的施压强度。这些不公平竞争状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利益毫无益处。

(三)审计人员执业水平低下

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违背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迁就客户的非法要求,编制虚假的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素质偏低,只凭借出资取得相应的资格,缺少相关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从“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等案例都反映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审计过程中使用了过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为注册会计师的非独立性行为埋下了隐患。目前我国通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进入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仅占注册会计师总数的3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仅占16%,这与国外注册会计中的从业人员以中青年为主的年龄结构,60%—70%以上大学本科的学历结构存在相当的差距。从事多年会计或审计工作的工作者虽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近几年的改革力度大,新的会计准则陆续颁发,这些人员对新准则、新制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另一部分通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获取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和审计经验比较欠缺,面对特殊问题可能丧失审计工作警觉性,轻易接受客户解释,可能存在错漏问题。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

(一)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针对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机构不明确,股东大会对管理当局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现状,必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监督公司经营管理、制衡控股股东和经理人权利、保护股东权益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独立董事的职权包括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这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随意性进行了约束。同时独立董事可下设由其领导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独立董事制度明确了审计的委托机构,通过改善审计委托制度,能够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控制管理当局权力,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增加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防止注册会计师受管理人员左右。

(二)建立新的会计师事务所受聘制度

一方面,是打破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监管机构应该参与上市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选择权仍然在企业但监管机构具有否决权,即可以否决有重大违纪违规记录的上市公司,至少在一定期限内不允许其再承接大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这样就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不再仅依赖于上市公司,而且还要依赖于监管机构,或者说依赖于其自身的行为,这可从根本上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为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业务涉足过深过广的现象,减小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经济依赖性。禁止受聘于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同时提供其他非审计业务;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企业兼职,以及被审企业雇员在该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若被审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家庭成员近一年内曾在该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或即将赴该事务所任职,那么该所也应该被禁止为该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反之亦然;应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当然该年限也不宜过短,以免影响工作效率。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活动的主体对其道德使命有清醒的认识,发挥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使命感,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精神独立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职能的认识,这也有利于加强社会对审计独立性的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对于大多数的审计项目而言,审计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预防等大量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因此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要求,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年轻注册会计师成为骨干,努力提高这些人员的各项技能。要进一步完成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目前我国已颁布职业道德的基本规则,我国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但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还缺乏操作性,建议有关部门加紧职业道德具体准则和规范指南的制定,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以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规范指南为基本框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四)监管部门规范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一般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准则来规范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如果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不遵守这些规则就会受到处罚。有关监管部门可以从独立性风险的产生因素、制约因素、独立性风险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的角度考虑,制定必要的规范进行监管。另外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该机构负责收取审计费用,行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权力,切断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的直接经济联系,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这一管理机构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库,对事务所实行分级分类,根据需要从库中随机抽取,根据审计项目大小统一付费,该机构经费主要由企业承担,可由政府出面开征审计税。同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财产登记制度,以改善其执业的风险承担机制,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与某一客户的合作时间及收入,隔断其与各方诸多联系,变“自律”为“他律”,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崔莉:《解决困扰审计独立性的途径》,《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年第7期。

[2]刘兴革:《审计独立性的内部因素分析与对策》,《经济师》2005年第7期。

[3]欧阳电平、胡建敏:《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分析与改革》,《审计月刊》2004年第9期。

[4]魏朱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弱化:市场缺陷与政府失灵》,《审计研究》2005年第5期。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会计毕业论文范文5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析基于会计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品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曝光,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大恐慌。

本论文将以双汇集团为例基于其会计信息的披露中现存的各项问题,提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会计视角;双汇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感

我国正处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起步阶段,随着对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超标”以及“毒生姜”等的频频曝光,使人们谈食色变,要想重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稳定社会不安就必须加快建设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步伐并将其列入长期发展战略之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重新规划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约束,做到企业慈善、法律、道德与经济责任的全面推进。

尽管在08年国资委就提出鼓励会计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各企业还是以自愿的形式公布会计信息,因而企业诚信欠缺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治,同时也并未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因此要想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必须以加强会计信息披露为出发点,进而提高企业诚信并推动社会道德建设。

一、以双汇集团为例分析其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披露

(1)双汇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主要内容

双汇集团在社会责任感上主要对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以及利益相关者等方面进行披露,本文选其10年的报表数据进行展示说明,如表1所示:

(2)双汇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中存在的不足

1、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双汇集团作为肉制品行业的龙头,因其规范严格的生产及检验线而领先于该行业,但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双汇集团为降低成本,缩减检验程序而致使含瘦肉精的猪肉流入企业生产线,这一事件的曝光不仅严重地自毁招牌,而且也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我国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进行明确规定,因而企业领导及会计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并且在信息披露中可能会出现注重对社会贡献的披露,而忽视或故意隐瞒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2、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审计环节

由于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公布的,所以在没有第三方审计核查的情况下,其公布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就会存在异议。

双汇集团从2009—2013年的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就是在没有第三方审计的情况下进行公布的,因此其公信力不高,会计报告也就缺乏实际的效用价值。

3、外部监管不足

在会计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感要想得到有效的加强,仅仅通过企业内部的自身努力强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部的监管,以规范企业运作。

然而就目前形式来看,环保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消费者都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同时有关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具有事后性,只有当问题曝光出来后才会对其进行调查整治,所以还是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其次我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明显不如国外,这样也会导致企业领导以及有关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为不法操作提供可乘之机。

二、会计视角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1)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需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企业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从而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正常运作;其次社会需构建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打造健康而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

(2)会计信息披露需经第三方审计

我国企业目前公布会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是经由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查后通过,由第三方审计签证的环节尚未得到实施,导致由于审计机制的不完善而造成其公信力不高。

因此需强化审计环节,可由独立的会计事务所作为第三方对各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尤其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严格审计并针对具体问题发表审计意见,从而提高社会信任度。

(3)加强外部监管

相关监管部门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企业生产线进行检查,并加强对企业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渠道的管理,并将检查结果实时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以方便其对有用信息进行登记,并及时改正运营中的不足。

同时广大消费者应注重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和管理部门,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监督。

三、结语

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今天,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诚信为本,有利于重新建立起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诚信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强。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沪深股市相继建立以来,财务舞弊现象随着股市的发展越来越多。

这些公司财务信息的失真失实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构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会计的公信力、培育会计诚信并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会计诚信缺失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企业会计诚信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对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会计诚信 财务舞弊 诚信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造假、会计舞弊现象变得十分突出,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诚信缺失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存在,从国内的琼民源、银广厦、蓝田股份,到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都是由于财务欺诈现象被曝光而陷入了经营困境。会计诚信缺失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一、我国会计诚信问题现状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两个证券所成立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一直不曾断过。财务舞弊案件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为个人或者小集团谋取私利,不仅使银行遭受不良贷款损失,也使广大投资者遭受投资损失,严重威胁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具体表现概括为:

1、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基础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不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无视国家财经法规,没有按财务制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反映、监督,盲目听从单位领导指挥。

2、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隐瞒收入,乱挤乱摊成本、费用,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使用虚假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造成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任意弄虚作假

主要表现为有些会计人员不求上进,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中主观随意性较强,不严格按制度处理经济业务,盲目听从上级命令,没有起到会计所要求的反映和监督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作用,也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的规定。

二、出现会计诚信问题的原因

1、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

依照《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来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之中,他们自己能否在一个企业长期工作下去,除了自身因素外,主要取决于这个企业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各项工资、奖金、福利等都要由公司经理等负责人决定,会计人员的任用、调动、撤职或免职等重大人事问题也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在这种现实下,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只能是对企业负责、对经理负责,按企业的旨意进行会计核算。

2、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行为缺乏透明度

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流于形式却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而且随着经济业务量的增加,会计舞弊形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会计舞弊手段也更加隐蔽,若不能建立有效完善的内控制度,防范舞弊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很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利益的诱惑而作出一系列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例如上市公司会计人员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故意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将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或迫于公司管理层压力而故意虚增成本,减少利润以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

4、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大,导致会计失信行为频繁发生

现有法律法规虽然对部分不诚信行为提供了处罚依据,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不诚信行为,这就使信用活动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上市公司若发生舞弊行为,往往被处以行政处分或罚款,极少数人被处以刑事处罚。而被处以的罚款金额与真正的大股东所谋取的非法利益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无法起到打击和警示的作用。

三、改善企业会计诚信的措施

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治理诚信缺失行为也要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目的。

1、加强单位内部审计,防范会计舞弊行为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补充机制,对于防范会计舞弊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经济的监督机构,应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发现、反映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盲点和盲区,进而及时、客观地识别企业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是否运行正常,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和检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并通过向单位高层反馈,帮助决策层发现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弱点,向企业管理人员提出建议,以此来协助遏制舞弊。

2、提高会计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必然会造成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对财务信息了解不对称。而处于信息占有不利地位的外部使用者,就极有可能被误导,尤其是投资者甚至会产生对资本市场的不信任,影响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就成了所有问题的关键,而会计准则作为防范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发生和防止市场经济衰落的一种法规制度安排,对满足投资人获得投资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应对会计准则加以完善。

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教育

市场经济要求以诚信为宗旨构建职业道德秩序,使职业道德能够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能有利于理性、自律的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而不是简单地限制。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诚信理念,建立一个保证企业能够良性运行的道德约束,使会计人员的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加强自身诚信观念的培育、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认识到诚信和职业道德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并使其转化为工作实践上的自觉行为。

4、通过立法,加大惩治力度

我国的执法工作不仅经常受到旧思想的影响,还受到地方势力和行政权力的干扰,检查不够、处罚不够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未能充分暴露。在中国股市,只要缴了罚款,舞弊行为就可以一笔勾销。相对于较小的处罚力度,企业的巨额利润就显得更具有吸引力。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若是发现会计造假,额度较大的,可以强制让其破产清算。这样,那些妄想铤而走险的企业多少也会收敛其行为。

5、培育行业诚信文化,建立社会教育体系

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以全社会的诚信作保障。因此,大力培育会计的诚信文化,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业诚信建设的社会氛围,是当前会计行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工作中,会计学会可以开展一些有利于培育会计行业诚信的活动,表彰先进分子,组织进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的考核检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评分,并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和年检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职业道德的好风气,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此外,应在社会上大力宣扬诚信,将诚信作为一门学科列入教材,广泛教育,让社会每个成员都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真正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

摘要:高职学院的会计专业注重实务性培养和训练,对理论知识的深究要求较低,因此高职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并不适宜于学术性毕业论文写作。从多角度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原因,并对用大型顶岗实习作业代替写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了初探,使之更加符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的目标。

一、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是论文质量较差。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目前学生的毕业论文大致有两类情形:一类是论文无可挑剔,且理论高深。论文初稿上交后,令指导教师尴尬不已,因为文章近乎完美,基本找不到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显然,这类论文是整段甚至通篇直接引用过来的。另一类是论文层次混乱、主次颠倒、语句不通。这类论文往往令指导教师烦恼无尽,因为文章大多是拼凑、粘贴或嫁接形成的,其结构混乱,条理不清,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指导教师认真审阅后,花大力气提出修改意见,其结果是:学生往往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马上重新换题,另起炉灶拿出一篇新论文,而这样的论文或是完美无缺,或是条理混乱不堪。

二是写作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研究写作过程中得以拓宽、深化和升华。在掌握学科专业科研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经教师指导,独立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及系统表述,以达到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高职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在许多高职院校已渐成过场,丧失了通过论文写作获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这一教学目的。在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写论文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无论论文做得如何,学校和老师都不会因论文写作以及答辩差而给不及格、毕不了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敷衍了事的态度,使其根本不遵循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不能踏实、认真地展开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不严格按照写作流程推进,往往是一拖再拖,最后随意上交一篇。一些高职院校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也只能是一再降低毕业论文的相关标准。

二、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发生改变。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隶属于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基本上走本科教育之路,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等与本科类同,三年教育培养的结果是:学生既非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又非技术型、职业型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模式陷入尴尬境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不同于本科、具有自我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高职教育立足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应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厚功底的“通才”毕业后,其可能去大学、研究所等从事学术性、研究型工作,这一层次的毕业生非常需要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即本科教育的毕业环节必须包括毕业论文,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该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定向为“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则直接进入各自的职业岗位,比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更适合去中小型及以上企业,其可以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的实务工作。可见,高职会计毕业论文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都需要在新一轮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研究,毕竟,高职教育不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差异决定两者在今后的培养模式上应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第二,知识能力结构的塑造发生改变。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着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区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科的重要性,注重理论基础的广博和专业理论的系统精深。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本科教育的知识能力体系呈现出纵向框架式,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比较侧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集中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较为娴熟的技艺和技能。高职教育的知识能力结构呈现出横向职业岗位模块式,它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比较侧重“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集中于改造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

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促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培养的会计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经过3—5年的实践和学习,即可由助理会计师成长为会计师、单位会计主管、单位审计骨干、注册会计师等。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紧紧围绕“应用”这一主旨,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一般保持在50%左右。为了切实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强化学校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师生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做、学、教”实现一体化。三年修业结束后,高职学生虽然不像本科生那样具有厚实、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初步的理论研究与开发能力也相对欠缺,难以实现在某一领域对学术观点、学术流派以及学科知识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但是,高职学生将理论知识予以转换,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岗位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娴熟性快速提升,缩短了与具体岗位执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更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说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已今非昔比,不可等同视之。

三、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毕业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应充分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鉴于目前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存在着普遍、客观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及早推出毕业论文的改革创新模式,即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的更新形式,以其作为全面、综合衡量高职教学质量,检验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尺度。因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更符合高职新一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其实施过程及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再者,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都直接来源于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有了切身体会,能将其所见、所闻、所学、所做融会于整个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中,以真实体现其各方面能力形成、具备和运用的成效。

第一,毕业设计贴切、客观、实际,彰显个性化特色。毕业设计是毕业顶岗实习的延续,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围绕这一目的,应在学生各自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将学生按所在实习区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各小组从实习单位(不限定具体行业和企业类型)任意选取一期期初核算资料,并获取该单位当期经济业务(并非照搬照抄原单位当期全部业务量,经济业务的类型和数量可做适当增减调整)有关原始凭证的影印资料,由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完成整个账务处理程序。操作中,小组成员必须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分别可按出纳、存货、成本、固定资产、往来账款、制单、总账等承担各自岗位工作,协同完成全过程任务。除手工核算外,各小组必须同时在计算机上进行电算化处理,可按小组内会计手工账岗位来安排电算化岗位,既达到手工与电算化同步操作的目的,又能解决学生对电算化岗位认识不足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评判各小组手工账与电算账的一致性。各小组成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必须本着团队协作的精神,努力与实习单位的会计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完成信息资料收集后,小组内部还需精诚团结、组织得当、分工明确、合作共事。来源于不同企业资料所完成的差异化的毕业设计,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真实水平,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寻找其职业能力的差距,还是就业前的一次综合、实地的大练兵。企业真实的核算场景和核算资料是完成毕业设计的有效契机,它是学生顶岗实习历练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和适用性强等特点。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全面考查学生会计核算基本功的扎实度,财务软件操作的娴熟度,对不确定经济事项做出职业判断的准确度,职业道德素质拥有的可信度,相关知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整合度,未来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延伸度,等等。

第二,毕业调研强调因人而异,倡导量力而行。毕业调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经过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对自己所在实习单位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业务流程、资金运营等都比较熟识,一段时间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丰富了阅历,引发了思考。实践中,学生会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情景进行对比,从而引发其深入思考的兴趣,这为专题调研的开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其次,实地调研的实施具有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企业的实际问题在其专业知识、能力范围内进行探索研究,选题完全讲求因人而异、量入为出。再者,毕业调研的对象具有针对性。学生所确定的调研专题都是一定环境下针对某一特定企业的相关问题。最后,毕业调研的内容具有系统性。每项专题调研都经过了解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等相关步骤。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多项操作技能,展开系统的分析、论证和阐释。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差异,专题调研项目的设定必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且覆盖面广;具有专业性、层次性且难易相当。它可以涵盖企业的各个层面,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筹资方式、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及评价、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产生与处理、企业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纳税申报与税收筹划、企业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与经营规划、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评价等。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能力及其所处客观环境做出选择。调研报告按要求完成提交后,必须经过调研评价体系的最后评定,以帮助学生更客观地分析其调研成果,认识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首先需要学生与指导教师就有关调研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沟通,然后由学生对调研报告首先做出自我评价;其次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最后是指导教师对其整合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评定。通过系统的专题调研,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

高职教育正在由原来的“数量规模型”向“内涵质量型”方向发展。高职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为此,必须尽快探索出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有效之路,尤其是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这是我们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合格人才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确保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于财政风险管理论文范文资料

如果说面对企业管理这一永恒的主题,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明显滞后于其组建速度,并且财务管理又是它们的重要基础工作和突出的薄弱环节的话,那么,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企业筹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的成因

1.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企业负债规模大,则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资本结构不当。这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3)筹资方式选择不当。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同时,负债的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较大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当。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自己的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6)负债期限结构不当。这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7)筹资顺序安排不当。这种风险主要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筹资顺序上,要求债务融资必须置于流通股融资之后,并注意保持间隔期。如果发行时间、筹资顺序不当,则必然会加大筹资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2.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采用股权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将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规定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甚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的利息率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二、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②提高风险价值观念;③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④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优化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巧舞“双刃剑”。

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运用不当,则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降低企业的价值。

4.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5.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

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6.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7.研究利率、汇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因经济全球化,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

8.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利用财务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

摘 要 投资是企业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是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但投资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企业能否把资金投资于收益高、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提高投资效益,需要不断提高选择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提高有效防范各种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 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防范 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色色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 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财务风险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

摘要: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重整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企业财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除了因负债而产生的狭义财务风险外,还有遇到许多对于企业财务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其它一些风险。如企业投资风险、企业财产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对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或企业财务状况构成影响的风险都可称为财务风险。如因投资失误或因投资不能形成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收不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可能;在经营过程中因市场环境变化使产品销售状况趋坏的可能,等等。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成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关注财务风险时,既要关注狭义的财务风险,更要关注广义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任何一项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物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营。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理财过程中,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经常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防止各项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将风险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

一、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应该密切关注本企业的财务动向,以防止发生意想不到的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检查企业财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检查企业投资、投资回收与资金是否平衡。

要使企业成长壮大,必须先投资。投资主要是设备投资,包括采购机器、现代化设备和兴建工厂等。这种设备投资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般在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调查,由于设备投资而增加的经费开支,包括设备本身和维护修理、利息、折旧等费用,要按照这些开支与企业资金投放对资金状况的影响和投资回收、回收期的比较,再决定是否投资。怎么筹集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是长期贷款或增加资本,但有时也利用短期贷款。经营不好的企业,又不得不使用短期贷款的,则可能招致资金冲击的危险。论文参考网。更增大经营恶化的可能性。执意进行设备投资,可销售额却没能按照预想的那样提高,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金呆滞,于是那些资金不雄厚的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命运。

2.检查企业不良债权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大额不良债权的出现,对每位客户都要规定信任限度,应该控制不超过这一限度的债权。例如,决定A企业在五万元以内,则应经常检查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没有风险的买卖是不存在的,必须在充分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内容的基础上,决定信任范围,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另外在结算方式和销售比率上也要加以控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现金交易和购销相抵结算,一家企业的销售控制在企业销售总量的一定比率以下等方法。

3.检查企业费用支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增长倾向。

如果对经费开支管理不严格,费用就会增加。经费的增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随时都要注意检查经费是否出现增长现象。首先要看经费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销售额的增长率,如果经费增长率高于销售额增长率,说明经费增长并未对销售额的增长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果出现这样的经费增长态势,就应检查经费开支内容,查清什么原因使经费开支不断增加,然后努力削减。其次要特别警惕诸如交际费、会议费等经费开支的浪费,浪费是经营的大敌,必须消除。最后应该关注可控制经费的管理和节约(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油)。

4.检查企业资金总额的变化。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必须查阅资产负债表填写的资产总额每年是如何变化的。若发生增长过多或资产膨胀,就应引起警觉。特别应注意不合理的拖欠货款,库存积压和机器设备等投资的闲置。资产膨胀会带来经营停滞,同时,资金的周转也会随之恶化,资产效率也会下降。所以,管理上必须想办法使全部资产都运转起来,不发生资产膨胀化现象。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一)加强财务控制,防止企业衰落

要提前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企业陷入衰落后当然有可能走出困境,但最好的做法是在衰落迹象显露之前捕捉到企业衰落的预兆。

1.自由资金不足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在获得利益之前,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资本和借入资金。商品出售之后,有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才能收回货款,在这期间,企业垫付的资金有时相当可观。有原材料货款的支出,有工资薪酬的支出,有促销费用的支出,还有其他杂费的支出。如果收支同期吻合的话,企业经营的难度就小的多。但一般来说支出的期限比收入的期限快。也就是说,等不到有收入,就先要支付的情形居多。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充足的自有资金是应付这一收支期限不平衡的最安全的方法。所以,在业务蓬勃向上之际,不能忘记增加自有资金。

2.企业应收账款不合理的增加是影响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衰落的前兆。

应收账款不合理增加意味着企业的销货政策有问题,更可能的是反映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一般说来,畅销产品回笼货款都较及时,就如80年代的彩电业。论文参考网。但当产品竞争力下降之后,为了稳定或增加销售,企业就不得不忍受延长付款期限销售货款被挤占的痛苦。所以管理者发现应收账款增加过快时,首先得了解销售部门尽力与否,若销售部门却已尽力,那就意味着应该早点想办法推出新产品了。论文参考网。

3.企业存货的超常增长也是应该注意的预兆。

存货的过度增加引致的增长只是“虚”的增长,只有当存货转化为商品,销售出去了才证明商品的价值得到确认。由于存货是企业占相当比重的资金占用,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更为明显,经济低迷会造成销售不畅,从而导致存货过剩,资金拮据,资金周转不畅。

4.设备的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企业衰落。

审视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良好,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将固定资产的总额与自有资本比较,若固定资产的比重过大,一般说来,资金周转就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经济高涨之时,不少企业会依赖银行借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但是一般经济高涨过后就会出现经济衰退,这时,企业容易面临销售量下降,开工不足,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困境,而设备借款的还本付息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设备的过度投资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5.缺乏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

拟定资金计划,也就是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收支的大概情形,考虑应付资金不足的对策,利用各种灵活的周转方法,维持资金余裕。若果拟计划质量不高,那后果要么资金闲置痛失获利之机,要么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使周转方陷入进退维艰的地步,进而带来全方面的衰落。所以,无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也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二) 摆脱财务困境,进行财务重整

日常风险控制和完善的预警系统都不能完全避免财务失败的发生。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重整按是否通过法律程序分为非正式财务重整和正式财务重整。

非正式财务重整。当企业只是面临暂时性的财务危机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直接同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以避免因进入正式法律程序而发生的庞大费用和冗长的诉讼时间。重整的方法之一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所谓债务展期即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而债务和解则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同意将一部分债权转化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在企业经营过程发生财务困难时,有时债务的延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财务发生困难的企业赢得时间,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而且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均属非正式的挽救方法,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既方便又简捷。虽然债务展期或债务和解会使债权人暂时无法收回账款而发生一些损失,但是,一旦债务人从困境中恢复过来,债权人不仅能如数收取账款,进而还能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所以,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重整的方法之二是实施准改组。如果企业长期亏损,留存收益出现巨额红字,而且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不符合实际。如果通过撤换管理部门,实施新的经营方针,可望在将来扭亏为盈。为此,企业便可以通过减资来消除亏损,并采取一些旨在使将来成功经营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对有些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资产进行重新估计,并以较低的公允价格反映,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建立新的基础,以减少计入将来期间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准改组不需要法院参与,也不解散企业,只要征得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立即向债权人支付债务和向股东派发股利,便可有效地实施准改组。

正式财务重整则是将上述非正式重整的做法按照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它是在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案件一定时期内,经债务人及其委托人申请与债权人合议达成理解协议,对企业进行整顿重组的制度。

重整制度的设置对债权人、濒临破产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利益与权利各方均应树立重在挽救的指导思想,想法使有条件的企业继续生产,使无条件存续的企业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财务重整的挽救方法,濒临破产企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摆脱破产厄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防范企业眼前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韦伯.财务审计案例示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朱柯.资产评估[M].大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财务风险刍议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调节、组织、控制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损失,它表现为目前、将来的费用成本升高或收益减少。由于财务活动是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收回、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观念出发,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

一、财务风险的内容

根据企业资金活动的特点,财务风险可分为以下五种风险。

(一)资金筹集风险

当前,企业的筹资万式和筹资渠道逐步走向多元化。除向银行借款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发行股票、债券、实行租赁、联营以及用广泛的商业信用等筹资方式。由于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形成资金成本率不同,不同的筹资结构会对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期望投资收益率高于利息率的条件下,借人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率愈大,自有资金的收益就越低。如果对于所有者投入的资金,投资收益较少,投资者股利分配也较少,企业就面临着投资人低价转让原有投资或不再追加投资的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资金回收的风险。衡量投资项目是否有风险,一是要看这个项目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益,能不能达到一定效益水平。是应以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来衡量。如果投资项目的利润率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就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则对该项目的投资也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进行一项重大投资前要做市场调查和科学、周密的测算,认真考虑到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减少决策失误。

(三)资金使用的风险

资金使用的不当必然会发生不能及时偿债的风险。由于对资金调度的不合理,对资金的流入、流出和周转,在时间、金额上的规划和安排的不妥,会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和调转失灵。另外,由于对企业的效益事先估计不足,对市场信息分析的失误,以及不能迅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产品滞销积压,企业投入生产领域的资金搁浅,借款无法到期归还,企业必然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和经营危机。

(四)分配资金的风险

企业取得的最终收益,首先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税后的利润一般应由企业自行安排。如何分配税后利润,可能有不同的方案,而不同的分配方案将对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企业的任意公积金和公益金应提取多少?公积金是否转增资本金或股本?本年的利润是全部分配,还是作为本分配利润结转厂年?这些问题的抉择,都可能产生~定的风险,在股份公司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股份公司在股利发放与保留盈余的比例以及支付股利方式的选择上都会影响到公司的股票价格及产生不同的现金流量风险。

(五)资金回收风险

产品售出后,要经过从产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在这两种转化过程中,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抗是资金的回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扩大销售,搞活经营,采用赊销方式。这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扩大销售,同时也加大了资金回收的风险,增加了坏帐损失的可能性。

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的转化,即要求产品能尽快实现销售,这是影响企业顺利回收的重要环节;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即销售产品的资金回笼。为顺利实现这两种转化,企业必须改善经营管理,努力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同时,要注意商业伙伴的资信状况,利用一些回避和转移的方法,力求降低风险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几种财务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在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目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的条件下,就应该研究和探讨财务风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有助于增强企业财务风险观念,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应当学会规避、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同时还应该把财务风险提高到作为财务管理内容的高度上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变被动为主动。

二、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组织资金来源,合理确定负债经营规模

现行制度给了企业自主筹资权,同时在会计核算上也明确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不同权力与责任。通常负债资金的来源有一定的期限、固定的利息,并要求负债到期还本付息;所有者投资是永久性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不会抽回,但有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所以适度负债经营已成为现代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负债经营、其负债比重保持在多大限度内,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良好,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率,企业以举债方式取得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就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借款利率时,就不宜以借款方式组织资金,而应通过增加所有者权益,如增发股票或减少税后利润分配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对财务风险也有一定影响。当企业负债特别是流动负债占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过高时,容易发生危机,财务风险就大。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负债大致相当于流动资产时,财务风险就小。因此,企业要正确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把握适当的负债比例,科学组织资金来源,以规避未来的财务风险。

(二)计提坏帐准备金,防范坏帐损失的潜在风险

坏帐损失的处理方法在现行制度中有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两种。针对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为符合会计期间配比原则,均衡负担坏帐损失,正确反映经营成果,采用备抵法更为科学。这样,企业就能避免某一会计期间确认坏帐损失而带来财务危机,充分体现了稳健原则。

(三)预防和降低资金回收风险

(1)注意评估对方的资信状况。一般来说,资信状况良好、信誉高的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较小。企业首先应摸清客户的情况,如单位性质、实力如何等;其次,应对客户进行资信排队,尽量选择那些资信等级高的单位销售产品,对资信度低的单位,则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如款到发货或收取定金等。

(2)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处理办法,以预防坏帐损失的发生。如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还应办理信用证,委托银行进行监督。

(3)加强销售货款的催收工作。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帐龄分析,对各种应收帐款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如发函、上门,必要时还可诉诸法律。

(四)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水平,加速固定资产成本补偿

目前固定资产折旧实行多种折旧方法,折旧年限规定有弹性区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允许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企业可依法自行选择折旧方法,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企业可选择加速折旧法和低区间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水平,加速固定资产成本补偿,有利于保证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的需要,也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增强支付能力,防范财务风险。

风险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之一,是贯穿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范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近几年的国家发展中,事业单位的运行体制进行了修改,随着改革体制的逐步深入,单位中各个部门的管理制度也开始进行改变,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中的重要部门,财务部门原有的核算方式与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有所出入,因此,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应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的特征

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大部分单位都是不能自给的单位,在单位开展各项活动和处理事件时都需要财政部门的拨款,并且财政部门的经费几乎都是每年的纳税收入,由于这样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中的财政部门的工作与大型私营企业的工作方式,与在单位中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同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中的财政管理制度,区别于私营单位财政管理。

二、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

1.事业单位中的财政管理作用

在我国的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的工作有着其特殊性,在单位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开展工作,主要展开公益性的活动为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管理与科学化的分配各种资源,将部分资源合理化分于单位中各个执行部门,协调各个部门有效的开展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年初根据实际情况预算今年的整体开资;管理整合单位每年没能及时回笼的资金;其次管理与计算出单位的资产;计算单位每年进行实际业务的支出资金;还要管理事业单位中为每个项目申请的基金;

2.财务管理的弊端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由于收入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现代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的改革,单位的财务管理在实际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其中问题有工作中的内部问题,也存在外部造成的不可调控的问题,在本文中主要将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单位内部问题简单阐述与分析,在外部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所造成财务管理的问题还有待国家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控解决。

(1)外部环境造成现代制度的不健全

随着我国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渐深入,各省份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的改革还在进行的同时,相当一部分成员抓住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漏洞而造成不良的影响,其中主要体现在执行力上,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对于单位经费的管理缺乏严格的把关,在单位对上级申请项目资金时,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实行,导致实际资金与项目脱节,资金没有或很少的部分用到相应的项目上,由此导致财务管理对资金的使用记录出现含糊不清现象。

(2)财务管理的实行力度不足

由于在事业单位部门使用资金时缺乏计划,给单位财政部门的管理造成困难,并且财务部门都是在后期结算总账,部门在前期的时候时没有做好严格计划,每次结算时各个部门都在向财务部进行汇报,很可能导致超出今年的总预算情况,并且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工作,使部分成员钻了空子,造成资金流向不明现象或出现死账,造成资金的使用率降低。

(3)财务管理预算的松散

在事业单位中部分财务管理部门的自身出现松散现象,其中造成影响和资金流失不明的环节主要在于部门预算上,在实际的预算当中做出不合理的规划,导致资金没有用到实处,如在预算中出现浪费现象,部门人员使用公款旅游,单位公用车辆超标,公款吃喝,招待费用谎报等现象,严重导致事业单位的经费不足,也对自身的公众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在财务管理中没有对于单位经费做出详细的规划,如: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对全年的重要项目保留足够资金,导出项目在实际的实行中出现资金不足后又用其它资金继续进行项目实行,长期出现这样的情况将导致部门资金使用不明确,造成后期工作的困难。

(4)财务管理中个人的违纪行为

由于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进行改革,财务管理出现变化,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很少有学习的时间,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会出现后备知识存储不足,长期的工作中员工出现由于自身工作技术的匮乏,造成差错性工作,加之单位财务制度章程的不重视以及操作流程建设的不完整,或者只重视其工作制度的完整假设,在工作的监督不完善,导致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有空可钻,为弥补自己错误,从而引发出会计事故的发生。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及专业技术的不标准导致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

三、改善财务管理的方式

1.改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在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因此有效的使财务管理部门的适应目前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是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环节,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发挥能促进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将资金最大化的利用,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群众获得更多福利措施。

2.改善财务管理方法方式

(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各个事业的单位的实际情况从新建立更加健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建立制度时要注意对于事业单位的项目工作流程进行改变,如:实际项目在开展前由所属部门做出详细的项目预算,财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考察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并且做好专项基金,避免出现项目在开展前出现问题,也可以要求部门提前一年做好工作安排,并向财务管理部门申请资金,这样更能防止出现资金不足现象,并且在建立制度的时候注意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出现矛盾等情况,规范部门的消费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等。

(2)实行制度时严格把关

在相应的管理制度推出后,财务管理部门在适应制度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于单位的主要重要支出要做出相应的计划。在监管部门财务支出是要详细的记录部门项目资金使用的情况,并且在每年的实际资金使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年终做出相应的总结,在工作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当前的形势做出分析,并将信息整理后给上级部门,快速根据事实情况当事业单位的工作做出最新的安排。

(3)对单位员工进行培训

由于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者自身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管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会计工作者造成的因素,其中主要还是财务管理工作者自身知识存储不足造成的,通过对工作者自身素质和知识储备的提升将会克服外部的因素,同时提升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工作人的知识存储能有效的解决单位中的问题,在社会的发展同时,要求他们不断的巩固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在自身技术问题解决的同时,让会计工作者感受到单位对其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起到监督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让会计工作者感受到部门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视,感受到部门的关爱,提高工作者的忠诚度,避免个人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部门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成熟,若想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重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是发展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在工作中,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关注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对现在制度作出正确的理解,把握住事业单位工作的性质,在实际的项目发展中,一定要对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以期在实际的单位工作中,能够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做出自身的贡献,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一些县市区采取乡政财政所管理的财务制度,在一定程度方面强化了对基层财政资金之监管力度。可对一部分乡镇实施审计时发觉依旧在财务方面存有一部分问题。通过审计调查状况来看,一部分乡镇政府在财力较为困难的状况下,尽力完成预算支出,保证了诸项事业的发展,可是存于财政财务管理当中一部分具备普遍与倾向特点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乡镇之政权、财权、事权的建立与正常行使,给乡镇各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1乡镇财政所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决算管理流于形式,漏缴税金使税款流失

乡镇预算编制较为粗化,没有全面具体地体现乡镇本级的收支状况,只是依据市级财政规定核对同上级来往的科目,决算编制时,也没有对本级的收入与专项资金编制。[1]并且变动随意,少数人决定,没有履行程序予以批复调整。乡镇政府在兑付员工个人借款利息,下发各类员工个人奖金、补助款时,一般不会代扣代征个人所得税,抑或在支付建设工程款项时,在对方单位出具了一般收款收据的状况下,乡镇政府没有代扣代征营业税金以及附加税,及至凭借白条收据支付抑或垫付工程款,不知不觉中致使国家税款流失。

国有资产管理未到位,会计资料稽核审查不严瑾

个别乡镇没有完善本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资产收益收支不进账,譬如承包款与租金直接抵扣其他经费支出。[2]购置资产不予以资产登记,资产明细不明确,个人利用资产不办理交接手续及至不归还。国有资产处置没有通过集体决策,不执行批准程序。会计稽核制度属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性工作,可在乡镇政府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的稽核同审查工作者、稽核工作者岗位责任制的构建往往是财务管理当中极易忽略的问题。

资金管理混乱,财务监督职能未发挥

乡镇本级财力同其他专项资金模糊不清,混淆应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问题十分普遍。拨发的专款跟踪管理未落实,资金成效未能体现。应用专款尤其是建设项目资金不规范,许多项目不具备工程预决算,未采取招、投标,结算不具备正规税务发票。一些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乡镇财务监督力度不够。目前乡镇采取任期制,一部分领导重视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目标任务,忽略乡政内部的财政财务管理,随意安排账务、变更会计工作者和运用专项资金,一些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独立性很低,监督职能没有有效发挥。

债权债务结算不及时,往来款项长期挂账

在总预算帐与机关帐中存有许多笔借出款项,大多数是外出差、学习培训、项目等的借支。若当事人调动,几年及至十几年不结清账目,则长时期挂着账,有部分乡镇的白条积累达几十万元。有些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活动中、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招商引资活动中等举债导致直接负债抑或挤挪专项资金致使隐形负债。

2强化和改进乡镇财政所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

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办法,应当对财政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不断细化。主要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要统一完善乡镇内控制度,确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资金、票据领用、财产物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等。形成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规避风险。并且,强化对财务工作的监管,督促各乡镇切实落实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2).严格履行建账监管制度,依据财政部门的规定,乡镇运用的各项帐薄,均应采取建账监管,会计、出纳得到的原始发票一定要符合规定且严格履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并且强化往来账目的管理制度,构建往来款定期审核与清理制度。建立起组织机构,确立专门人员负责,针对呆账、死账、坏账实施清理调整,严格防范利用往来款调理财政收支;

3).进一步强化对票证的管理。构建起一系列严瑾的票据领取上缴内控监督制度,进而规范收入管理;

4).财政要强化对乡镇平时办公费用的监督管理,杜绝铺张浪费现象,让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加速步入规范的、制度的、法制的轨道。

落实责任审计,加强预算监督

主要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应当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不断健全完善乡镇主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把关口往前移,广泛推行主管领导任中审计,借助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使得乡镇主管领导不断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规范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工作;

2).利用审计廉政成绩,促使乡镇主管领导加强严格要求自己的观念。应当增大对违法违纪案的惩处。针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人要及时给予处理,进而起到警醒的作用;

3).借助财务审计效果,使得乡镇主管领导加强勤俭节约理念,对审计环节体现出来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而使得各单位强化内部控制与管理;

4).借助政绩审查成绩,使得乡镇主管领导加强务实理念,将政绩审查同干部考察有机融合,将审计体现出的统计数据状况、经济效益状况、个人廉洁状况写入审查报告,当成领导干部任免奖惩的关键性依据,将领导行使权力与担负的责任联结起来,加强权力应用的约束监督力。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核算水平

乡镇政府应当依据《会计法》的规定,严格执行财会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确保财务工作者队伍的相对稳定,不可随意变更,定期不定期对财会工作者实施业务培训,借助考试考核等进一步提升财会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与核算水平。

注重乡镇债务,消除财政风险

主要应注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构建债务责任追究机制,由乡镇财政所与债务产生的相关单位一同对债权债务实施清理,同时对将来产生的债权、债务于其业务出现时实施审核,严瑾把关,构建债权债务及呆账死账坏账之责任追查制度,使得乡镇转变新官不管陈旧账目的做法,进而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2).理清债务性质,按年逐渐偿还,针对那些共公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债务,可列进乡镇预算与上级补助等规划,逐渐消化,对于新办企业与实体构成的债务,要拍卖其资产予以偿还,对于财政担保方面的债务,要核实用款对象,落实偿还计划,建立起偿还责任等。

结束语

关于财务软件论文范文资料

参考例文两篇: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风险及防范

李晓宏

来源:《当代经济》2012年第8期上

摘要:由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着数据安全、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等风险,因此会计系统内部控制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更为复杂。只有强化安全意识,着力人才建设,加强审计监督,贯彻执行切合企业实际的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关键词:内控风险,会计信息化,网络

一、概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派生于20世纪80年初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交易、核算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应运而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许多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如数据处理集中化、快速化,数据结果产生的无形化、自动化等等。新一代的财务软件也大打网络牌,采用最新的、商业领域流行的技术方案,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传递借助于互联网完成,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张,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交易授权手段不复存在,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减少,企业会计系统内控比一般的会计电算化内控范围更广泛,方式更多样,程序更复杂。正因为如此,建立健全信息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保持其系统的稳定性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更为重要。二、现状及问题无论是中小企业初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网络级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是大范围、集中式的支持电子商务和企业ERP系统这种高级别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上,基本都是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利用电子技术、加密技术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简单功能的,难以适应目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要求。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会计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状况。概括而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开发和设计中的风险随着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之中,由多种软硬件结合而成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资源本身即构成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如集团内分、子公司中业态不一出现的“存异而不求同”导致的过度个性化开发;系统开发不符合内控要求导致无法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实施有效管控,开发过程中未留下审计线索难以保证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沟通缺失、信息不畅导致系统升级减速,阻碍会计信息化建设随企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级。在通用的会计信息软件二次开发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出发点的不同,或者会计人员习惯于甚至过分强调对手工处理方式的模拟,不考虑电脑和网络系统对信息处理的特点,客观上导致系统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混乱。而且商品化的软件为了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大多是功能众多、覆盖面广的标准化模式,软件本身有可能百密一疏,存在微小漏洞和安全隐患。2、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化依托的是Internet/Intranet系统,实现了企业事务的联网处理,消除了物理性距离和时间性差异,使经济业务通过各种终端在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被计算机内部控制取而代之。包括与金融机构、工商税务、政府部门以及自身业务有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传递都是依托网络瞬间完成,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因此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潜在风险有:原始会计信息虚假、会计信息被篡改、信息保密性差、网络系统遭到破坏等,具体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3、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采用广播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口令字试,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造成会计机密数据被泄漏,而且不留任何痕迹。同时,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全面支持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货币、电子单据等,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口令和不同的工作权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财务分工,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有的是以用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如凭证输入和复核两项不兼容的工作,有的是系统开发人员顶替会计人员操作,还有的是口令设置简单或不更改初始登录密码,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组织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名存实亡。4、数据备份和安全隐患网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存储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而系统分点式的操作又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可能在多个地点受到攻击,给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威胁。同时,数据处理集中性的特点也要求在执行部门和人员不相容的职责时,需要采取一些额外的补偿性控制手段来降低这一风险。数据存储集中于磁性载体,对环境的湿度、温度均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水灾、盗窃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和毁损,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信息化系统的网络服务器无论是本单位自己管理或是委托第三方管理,都存在这个“万一”的小概率风险。5、人才缺乏的问题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精通会计知识。这就要求网络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同时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还能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财务软件的操作。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只有中级及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水平,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所知甚少,每年例行的再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更是非常缺乏,这些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三、措施及建议1、增强内控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差错的有效保障。网络会计信息化无疑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置身于全球开放性、竞争激烈的“地球村”,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只会更复杂,特别是会计信息安全更易受到威胁。社会上一再出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犯罪行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财会部门、信息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了信息化管理软件,就一定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务必绷紧会计信息内部控制这根弦,形成防范风险从我做起的意识,从而建立起网络控制、软件控制、输入控制、操作控制、保密控制、监督控制等多种内部控制措施。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是会计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如《会计法》关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描述是: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有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有严格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性的会计信息化法规还有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通用分类标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建议。2012年4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谈到健全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提出一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会计准则统一分类标准为核心、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国际领先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二要建成全国统一、操作便捷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三要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编制、使用、监督和评价体系。以上列举的只是财政等部门的总体规划、规定和要求,因为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财务管理操作程序、配置的信息化软件和系统环境、人员素质以及自身对内控目标的要求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措施还得各自量身定做。例如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职能控制中,人员岗位是否分成基本会计岗位和信息化会计岗位,又如对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的岗位是实行双重身份认证还是电子签名制度,这些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而不能照搬现成的或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否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为制度本身太过理想化或不合适而难以执行,甚至无法执行。3、制度和执行双管齐下纯粹的制度建设,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也就形同虚设。信息化系统运行和维护环节的重点控制有: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按规定的程序、制度持续稳定运行;遵守操作流程,不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例行进行安全检测、网络安全监控、链路加密、网页恢复的维护;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路设备,防范来自网路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经常做备份和定期检查关键信息设备,指定专人定期更改操作密码;实行网上监督和实地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会计信息披露,保证会计信息和数据安全。以上关键点必须按本企业制定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因为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也不过是“一纸空文”。4、强化审计监督会计信息化虽然在内部控制方面实际执行了一部分审计工作,但是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运作往往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此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会计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内部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是否安全可靠;财务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员职能控制是否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措施是否恰当和完善等等。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审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核查技术,只有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审计业务程序的人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这无疑给内部审计加大了难度。具备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企业要独立行使“啄木鸟”的权利,一般企业在审计人员数量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协助审计。5、着力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化使会计业务层面的操作人员大大减少,但同时又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分析人才。正因为如此,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化运行是否成功,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到底如何,关键因素还是人才。《会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化是财会人员的必修课,要制定实事求是的培训计划,将培训结果与会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定期评价有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只是人才建设的基本层面,人才培养的更高层面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引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财会人才,致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网络管理时代一般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业务主管则应当熟悉整个会计信息化处理流程,可以对信息系统全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同样,审计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也要与时俱进。四、结语综上所述,会计因经济发展而产生,因技术更新而进步。随着网络电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涌现。只有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人才培养,提高会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完善和切实执行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保障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曹国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财务软件的发展历程探析[J].会计师,2012(5)上.[2]王慧、洪辉:物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发展探析[J].财务与金融,2012(1).[3]余春旭:建立健全报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J].城市党报研究,2011(1).[4]万希宁、郭炜:会计信息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作者单位: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

财务软件应用与开发论文:1、先写关于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的理论基础。2、再写该论文的现实研究。3、最后写论文的结论和展望。

中小企业财务软件运用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财务软件运用问题及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情况相对于之前数量有着明显提高,但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各企业及管理者应正确合理的使用财务软件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中小企业财务软件存在问题为切入点,综合把控财务风险,把国家、金融机构及企业自身作为重点,研究控制其财务风险的方法,为中小企业有效运用财务软件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软件;财务管理;问题及策略

1、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及财务软件的相关信息

我国中小企业的定义

我国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企业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质量的要求提高和会计工作的复杂性三者结合促进了财务软件的产生和发展,财务软件的出现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以信息基础设置为基本运算环境,以信息处理设备与人,运行规程组成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财务软件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两者相互依存。

2、国内外财务软件的现状及可以吸取的优点

国外财务软件现状及优点

国外财务软件的发展为审计工作提供方便。国外的财务软件一般按原始凭证———日记账———总账———报表的顺序进行双向查询,而且在对财务软件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留下记录。由此以来,如果在查询有关信息时,就可以知道同一笔业务哪些进行了变动修改,什么时间,地点以及操作人员等信息。如果在某个地方进行了任何改动,例如数据信息或者操作步骤,都会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我国财务软件可以吸取此方面优点,将软件是否具有充分的保留和审计线索的功能,作为财务软件选择的一个重点,这个功能可以减少企业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并对企业自身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国外财务软件对内部控制功能较为重视。国外的软件比较注重包括沟通、监督、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为主的内部控制功能。我国在设计财务软件上,应借鉴国外的发展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跟风引用,应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现状,自主创新符合现实需求的财务软件,并应多学习先进的财务理念,使我国的财会软件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活力。

国内财务软件的现状

近年来不仅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各种技术软件都在不断发展,其中发展迅速的无非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财务软件的销售提供了便利。从目前看,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在财务软件的知识储备以及操作水平方面出现了不平衡局面。虽然国内财务软件数量不在少数,但相对国外还缺少优势,资金实力不能与国外抗衡。随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对财务软件的需求只会加大不会减少,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财务软件行业应分析形势,不断强化自身,形成我国软件特有的优势来抵御外来冲击。

3、我国中小企 业 使用财务软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未能合理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地位,但前提是中小企业应该清楚了解自身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有的'中小企业在选择财务软件时片面地追求核算功能而忽略了分析功能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单位放弃了分析功能,使用人工分析的传统方式。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没有考虑到自身企业的特殊性,盲目的选择财务软件,使财务软件失去了使用意义。

通用财务软件成本价格高,中小企业使用受限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大型企业不同,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局限性,规模很小,资金周转速度相对大型企业来说较慢。财务软件的价格包括软件本身,还有数据库以及售后和一次开发的价格,价格成本较高,如果中小企业将资金投入在财务软件方面,那其他方面可以投入的资金就大大减少。中小企业在考虑成本收益及投资报酬率后,更倾向于人工操作,人工操作的成本较低。

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

人员的素质问题包括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财务工作人员担心企业实现财务软件管理系统办公,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会带来严格的制度管理,影响企业的一些利益,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投机取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财务软件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一些中小企业招聘的财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认识不够彻底,知识储备不到位,而且大多数都是短期培训出来的人员,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运用财务软件来进行日常财务核算,也会忽略财务软件的其他重要功能。

4、整改措施和建议

从中小企业财务软件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慎重思考应该如何使用好财务软件,使企业的信息化更加完善,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正确选择财务软件,加强沟通合作

目前市场上的财务软件类型众多,中小企业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根据企业规模,特点及发展前景综合考量选择。财务软件不同于其他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离不开后期的维护,这就需要开发商的技术支持,好的合作关系可以省掉一些麻烦。中小企业可以定期去软件公司进行培训,学习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与开发商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分期支付财务软件费用,缓解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方面的压力。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中小企业要进行财务软件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要从人员的素质观念入手,只有观念改变才能使工作人员用积极的态度去合理有效使用财务软件。领导必须重视财务软件管理信息化,可以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对自身发展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来说,政府的大力支持无异于锦上添花。在财务软件的购买方面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减免。在行动上鼓励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对财务软件开发公司也可以适当进行税收政策优惠,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中小企业在财务软件使用方面传授相关知识,使中小企业不但可以使用上财务软件还可以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各个功能,从而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

5、结语

财务软件的应用在中小企业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有利有弊,应采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财务管理者也应顺应时代要求,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为基础,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并充分了解财务软件的各个功能。

6、参考文献

[1]杨旭.财务软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7):71.

[2]韩逸飞.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7):135-136.

[2]俞开月.会计电算化与手工记账比较分析[J].合作经济科技,2017(2):164-165.

[2]辜玉仙.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相关问题探究[J].商讯,2019(6):101.

摘要:由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着数据安全、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等风险,因此会计系统内部控制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更为复杂。只有强化安全意识,着力人才建设,加强审计监督,贯彻执行切合企业实际的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关键词:内控风险,会计信息化,网络一、概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派生于20世纪80年初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交易、核算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应运而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许多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如数据处理集中化、快速化,数据结果产生的无形化、自动化等等。新一代的财务软件也大打网络牌,采用最新的、商业领域流行的技术方案,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传递借助于互联网完成,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张,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交易授权手段不复存在,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减少,企业会计系统内控比一般的会计电算化内控范围更广泛,方式更多样,程序更复杂。正因为如此,建立健全信息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保持其系统的稳定性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更为重要。二、现状及问题无论是中小企业初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网络级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是大范围、集中式的支持电子商务和企业ERP系统这种高级别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上,基本都是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利用电子技术、加密技术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简单功能的,难以适应目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要求。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会计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状况。概括而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开发和设计中的风险随着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之中,由多种软硬件结合而成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资源本身即构成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如集团内分、子公司中业态不一出现的“存异而不求同”导致的过度个性化开发;系统开发不符合内控要求导致无法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实施有效管控,开发过程中未留下审计线索难以保证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沟通缺失、信息不畅导致系统升级减速,阻碍会计信息化建设随企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级。在通用的会计信息软件二次开发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出发点的不同,或者会计人员习惯于甚至过分强调对手工处理方式的模拟,不考虑电脑和网络系统对信息处理的特点,客观上导致系统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混乱。而且商品化的软件为了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大多是功能众多、覆盖面广的标准化模式,软件本身有可能百密一疏,存在微小漏洞和安全隐患。2、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化依托的是Internet/Intranet系统,实现了企业事务的联网处理,消除了物理性距离和时间性差异,使经济业务通过各种终端在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被计算机内部控制取而代之。包括与金融机构、工商税务、政府部门以及自身业务有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传递都是依托网络瞬间完成,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因此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潜在风险有:原始会计信息虚假、会计信息被篡改、信息保密性差、网络系统遭到破坏等,具体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3、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采用广播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口令字试,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造成会计机密数据被泄漏,而且不留任何痕迹。同时,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全面支持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货币、电子单据等,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口令和不同的工作权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财务分工,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有的是以用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如凭证输入和复核两项不兼容的工作,有的是系统开发人员顶替会计人员操作,还有的是口令设置简单或不更改初始登录密码,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组织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名存实亡。4、数据备份和安全隐患网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存储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而系统分点式的操作又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可能在多个地点受到攻击,给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威胁。同时,数据处理集中性的特点也要求在执行部门和人员不相容的职责时,需要采取一些额外的补偿性控制手段来降低这一风险。数据存储集中于磁性载体,对环境的湿度、温度均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水灾、盗窃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和毁损,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信息化系统的网络服务器无论是本单位自己管理或是委托第三方管理,都存在这个“万一”的小概率风险。5、人才缺乏的问题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精通会计知识。这就要求网络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同时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还能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财务软件的操作。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只有中级及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水平,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所知甚少,每年例行的再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更是非常缺乏,这些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三、措施及建议1、增强内控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差错的有效保障。网络会计信息化无疑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置身于全球开放性、竞争激烈的“地球村”,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只会更复杂,特别是会计信息安全更易受到威胁。社会上一再出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犯罪行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财会部门、信息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了信息化管理软件,就一定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务必绷紧会计信息内部控制这根弦,形成防范风险从我做起的意识,从而建立起网络控制、软件控制、输入控制、操作控制、保密控制、监督控制等多种内部控制措施。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是会计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如《会计法》关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描述是: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有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有严格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性的会计信息化法规还有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通用分类标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建议。2012年4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谈到健全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提出一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会计准则统一分类标准为核心、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国际领先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二要建成全国统一、操作便捷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三要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编制、使用、监督和评价体系。以上列举的只是财政等部门的总体规划、规定和要求,因为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财务管理操作程序、配置的信息化软件和系统环境、人员素质以及自身对内控目标的要求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措施还得各自量身定做。例如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职能控制中,人员岗位是否分成基本会计岗位和信息化会计岗位,又如对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的岗位是实行双重身份认证还是电子签名制度,这些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而不能照搬现成的或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否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为制度本身太过理想化或不合适而难以执行,甚至无法执行。3、制度和执行双管齐下纯粹的制度建设,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也就形同虚设。信息化系统运行和维护环节的重点控制有: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按规定的程序、制度持续稳定运行;遵守操作流程,不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例行进行安全检测、网络安全监控、链路加密、网页恢复的维护;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路设备,防范来自网路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经常做备份和定期检查关键信息设备,指定专人定期更改操作密码;实行网上监督和实地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会计信息披露,保证会计信息和数据安全。以上关键点必须按本企业制定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因为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也不过是“一纸空文”。4、强化审计监督会计信息化虽然在内部控制方面实际执行了一部分审计工作,但是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运作往往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此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会计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内部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是否安全可靠;财务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员职能控制是否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措施是否恰当和完善等等。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审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核查技术,只有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审计业务程序的人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这无疑给内部审计加大了难度。具备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企业要独立行使“啄木鸟”的权利,一般企业在审计人员数量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协助审计。5、着力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化使会计业务层面的操作人员大大减少,但同时又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分析人才。正因为如此,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化运行是否成功,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到底如何,关键因素还是人才。《会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化是财会人员的必修课,要制定实事求是的培训计划,将培训结果与会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定期评价有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只是人才建设的基本层面,人才培养的更高层面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引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财会人才,致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网络管理时代一般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业务主管则应当熟悉整个会计信息化处理流程,可以对信息系统全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同样,审计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也要与时俱进。四、结语综上所述,会计因经济发展而产生,因技术更新而进步。随着网络电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涌现。只有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人才培养,提高会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完善和切实执行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保障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