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西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中西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摘 要]本文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等层面探讨了广告翻译策略。广告翻译质量的关键在于能否使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产生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的相应效果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两种文化异同。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审美情趣差异、从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层面等层面阐述广告翻译策略。[关键词]广告文化心理翻译一、文化与广告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广告是一门艺术广告作品要有艺术感染力不仅要吸引观众还要触动其情感使其对企业及商品产生好感进而引导购买行为(胡屹1999)。为达到攻心目的国际广告中语言文字的翻译一定要精心求善求美。广告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信仰和价值观念。因此译者对广告的理解也不能只限于字面还要了解其引申意义及丰富的文化蕴涵。所以商品的译名应该是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在翻译英语广告文字时,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绝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做“表面文章”。必须要使语言翻译得既准确又地道,尤其是要把原文中的“潜台词”(message)或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做到达意、传神和表形,收到意似、神似和形似三统一的效果。二、广告翻译策略分析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翻译也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广告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告活动。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审美情趣差异、从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层面等层面阐述广告翻译策略。1.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心理文化就是思维的直接产物)人的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思维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东方人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追求和谐与对称平衡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方人则主张“人天分立”、“物我分明”崇尚个体思维、个性展示重形式论证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例如在西方国家里妇女解放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一则题为“Why can't a woman be like a woman”的香水广告中列举了妇女形象、地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矛盾和困惑广告最后写道:Cabriole is full of delicuous like the woman who'clever enough to rnjoy being awoman.香水作为一种女性化的商品在这里成为妇女“To befeminist and feminine”的中介。这则广告的创意充分利用了妇女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细致地分析了妇女解放带给人们的心理困惑强调女性思维博得了广大女性对商品的好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译者如果不了解受众的思维方式,广告商所做的广告不仅难以达到促销的目的反而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在英语广告中unique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强调个性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对于unique的强调难以在汉语广告中达到相应的效果。与之相反在汉语广告中“大宝”牌化妆品的广告语:“儿子一瓶,我一瓶,再给老爸来一瓶,我给老婆买一瓶”迎合了注重家庭亲情的大众心理。可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迎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唤起认同感准确生动地传达商品信息刺激广告受众的购买欲对于成功的广告翻译是十分重要的。2.从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文化的内容如此丰富,是一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发展和承袭而形成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规范。不同的民族文化深受其背景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价值观念。语言反映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广告商正是利用这一点竭力迎合人们的价值观念以谋求最大的商业利益。同样是航空广告由于价值观念不同美国航空公司的广告是“Bigthrillsmall bills”(大刺激小价钱)强调刺激、新奇价格便宜这是美国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又如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追求成功是压倒一切的主旋律而成功与否乃至成功的大小往往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基于此一家证券公司打出这样的广告标语: Want To Succeed Not Just Survive;2 The Will ToSucceed Is Part Of Americans Spirit最后的点睛之笔为The SuccessYou Want We Help You不难想象这则广告将会给成功欲极强的美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Carefour”是外商投资的超市译为“家乐福”取“家家都快乐和幸福”之意。的确它为都市人提供了衣、食、用等方面的商品成了人们喜爱的购物场所。无独有偶“安而乐”卫生巾同样迎合了国人“平安幸福”的人生价值观让女性感到安全、快乐。又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译文和中文谐音而且具有美好的含义。如“乐凯”彩色胶卷的商标音译为“Luck”为“幸福”之意“;Stone”寓意是“坚如磐石”作为“四通”电脑的英文商标充分体现了“四通人”甘做中国电脑的铺路石创世界名牌坚韧不拔的精神。类似的译名还有上海补品来福(Life)果奶“乐百士”(Robust)等等。而法国某公司在中国某地区曾推出“鸦片”牌男用香水本想用鸦片的诱惑力使中国的男人使用“鸦片”牌香水像鸦片一样上瘾。但由于该公司不了解中国人对鸦片二字的感觉不是诱人而是痛恨此广告严重挫伤了我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结果此品牌香水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猛烈抨击。鉴于此广告的翻译工作最好由广告受众国的译者去做因为只有受众国的译者才能熟知本国的价值观念才能译出符合本国受众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而为他们所喜欢的广告语。3.从审美情趣差异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广告的翻译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审美心理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涉及到政治观点、宗教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国民稳固的心里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特有的审美取向这里有很大成分是受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方法影响。审美要求“内敛”且有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的张扬的唯心主义片段性的思维相比更客观一些。西方的审美心理强调主体感情、想象、直觉产生的美、美感受康德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能力的影响形成全力张扬的现代主义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是非理性的具有意志、直觉、潜意识等方面把握美之本身的唯美化倾向。这种审美心理差异形成了中西广告文化的不同心理。中国人在文化上表现为大一统观念例如重权威、轻事实还有从众心理;有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且人格至上。西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较为复杂以“人本”、“认知”、“行为”为基本内容。审美情趣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涉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而广告又是面对大众的一种重要的商品宣传手段它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广告的翻译没有固定的模式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广告的神韵和风格提倡吸引力、诱惑力和表达方式的大众化同时要尊重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广告商要深入了解商品出口国的文化背景了解异域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这一点在出口商品的名称翻译中尤为重要。如我国有种叫“芳芳”的口红国人看到“芳芳”二字心中会产生美好的联想仿佛看到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又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而此商标音译成“Fang Fang”英语国家的消费者听了心中不禁生起一种恐怖之情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a snake'spoison tooth(蛇的毒牙)。因此他们联想到的并不是一位涂口红的美丽少女而是毒汁四溅的毒蛇。翻译出现了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便可想而知了。Whisper卫生巾音译为“护舒宝”。Whisper的英文意思是耳语、密谈富含女性用品的形象性和女性味。而翻译为中文时则传达给中国女性消费者的是该产品的功能和优良的品质给人以舒爽、安全、美妙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名牌效应。再如宝洁公司的洗发用品Head&Shoulder如果仅根据原文直译为“头和肩”或像我国台湾地区一样翻译为“海伦仙杜丝”消费者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而译为“海飞丝”高雅的词义迎合了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使人联想到怡人的大海以及青春美少女飘逸柔顺的秀发随风飞扬的画面自然会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优雅的名称对商品来说是一种“包装”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诱惑”。翻译广告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只有当一个译名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与本国消费者相似的美感时该产品才会被接受。4.从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文化及审美习惯。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到商品所销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俗尽量避免带有文化禁忌色彩的词语和形象这样才不会影响商品的销路。例如:中国有一种电扇商标为“蝙蝠”是因为“蝠”和“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在日本韩国蝙蝠也象征幸福。但是如果翻译为Bat会引起西方人反感。类似的还有Dragon(龙)在我国历史上龙是一个图腾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代表罪恶、邪恶。英国人不喜欢Magpie(喜鹊)、大象。伊斯兰教国家对Panda(熊猫)很反感。数字在中西方喜好也有区别。日本不喜欢“4”认为与“死”同音。“7”在欧美国家有积极意义。“13”则象征不幸。出口英国的商标最好不用“666”因为它在圣经里象征魔鬼。还有对花类的青睐禁忌也有区别。如日本人忌讳荷花喜欢樱花意大利人偏爱玫瑰讨厌菊花。翻译时颜色的广告词也不可忽视。如:美国人大都不喜欢紫色;法国人讨厌墨绿色而偏爱蓝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西方国家以白色象征纯洁把黑色当作死亡。总之各种禁忌无奇不有广告翻译者应大力研究。广告语言承载丰富的文化蕴涵。如MercedesBenz的中译“平治”这两个字马上使人联想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治汽车是身份的象征车主非富则贵即使不是国家、天下的领导者至少在治、平两方面有些参与。与平治同为名车的BMW译为“宝马”是取B与M的发音。现代的名车就是古代的宝马这两种汽车的翻译就很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不熟悉外族文化不了解异域人民的审美心理就会在商标翻译中出现败笔。还有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英译成“WhiteElephant”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殊不知awhiteelephant这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由于翻译中的这一败笔商品的销路可想而知。为了向译者忠实地转达原文的信息和实现广告语的艺术性有时要做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这一商标英译成“MoonRabbit”而不译成“JadeRabbit”。原因是“玉兔”乃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东方文化的风采使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以为是玉做成的兔子。三、结束语广告语言本身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性。促销是它惟一的目的而把一国的广告语译成另一国广告语时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翻译绝非只是一种一一对应的语码转换。要求译者要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心理学等、经济市场学、广告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二、参考文献:三、[1]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四、[2][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五、[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论文

摘要: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 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关键词:语言; 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 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 如是, 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 换言之,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 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 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 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 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 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 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 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 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 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 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 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 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 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 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 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 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 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 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 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 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 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 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 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 即侧重形式, 注重结构严谨, 因此, 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 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 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 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 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 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 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 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 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 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 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 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 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 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 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 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 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 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 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 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 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 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 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 习惯于先分后总, 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 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 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 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 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 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 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 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 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 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二、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比较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 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 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 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 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 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 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 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 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 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 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 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即“以经验为基础, 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 人与物, 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 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 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 不可分析, 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 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 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 可以推论, “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 也就是说, 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三、结论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 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 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 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 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HOFSTEDE ’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 Cliffth:Sage Publications, 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language of the impact of
Abstract: simpl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mpare the impact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light of the present ignored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financi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 English Teaching. 在语言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a cultural awareness, so as to enhanc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the real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文化。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all ethnic groups different, resulting in a very different culture.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文化。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r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e. 汉文化以人本为主体,其本质是一种典型的内倾性人本文化,表现在重人格,重道德,重创人。 Han culture to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its essenc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dumping of human culture, and in the weight personality, heavy moral, hit people. 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倾向于求外在表现,故重创物、重物理,更看重人怎样来创物。 Of the Western culture while for the main body and the natural-based, tend to seek external performance, the hit-and-physical, but also how to value a person of.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languag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1) values
values are the core of culture. 西方人重个人价值,强调自我意识,为人处事言语行为无须别人认可,也不追求与人一致。 Westerners value of the individual, emphasis on self-awareness, people doing things others not authorized speech act, and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pursuit. 而中国人群体意识强,独立意识较弱。 China's strong sense of groups, independent of the weaker. 西方人认为,当别人未求助时主动给予帮助是一种施舍行为,是对他能力的轻视,甚至是对他人格的侮辱。 Westerners think that when others did no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ek help when help is a charity, for his ability to neglect, and even an insult to his personality. 有一次,一位外国老妇人到中国来旅游,提着一大袋行李,很吃力的样子,一个中国小伙子跑过去主动提供帮助,于是发生了下面的这个对话: Once, a foreign woman was to travel to China, carrying large bags of luggage, looks very difficult for a young man ran past China offered help, so this has the following dialogue: B:Good morning, Can I help you? B: Good morning, Can I help you? W:What? W: What? B:Can I carry the case for you,Madam? B: Can I carry the case for you, Madam? W:I think I can do it myself,thank you W: I think I can do it myself, thank you 老妇人毫不领情地走了,她认为这是对她的轻视。 Not to appreciate the woman who has passed away, she considered that it is her neglect. 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照是人之常情,.是一种美德。 We in the eyes of Chinese peop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that care for them,. Is a virtue. 中国小伙子呆呆地站在那儿,百思不得其解。 China lads Aiaide stand there, and fail to see. 如果对中西文化稍有了解,或许不会发生那样的尴尬局面。 If you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may not happen,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二)社会心态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各民族人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即使对同一事物也往往有不同的好恶。 (B) social mentality
because of living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nd mentality of the community, even if the same things often have different likes and dislikes. 譬如对什么是禁忌,什么是隐私,东西方人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For example, what is taboo and what is privacy, East Westerners demonstrated a great deal of difference. 英美人见面很少问及家庭情况,他们视年龄、收入、财产等为隐私。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met with the family and asked a few, they are depending on age, income, property, etc. for privacy. 中国人则毫不忌讳谈论这些内容。 Chinese people are no taboo about them. 又如,西方人怕老、惧老的心理使他们忌讳使用old, aged等词。 Also, Westerners Palao, the old psychological fear that they use old taboo, aged words. 为此人们费尽心机地创造了许多称呼老人的新表达:the advanced in age(上了年纪的人),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长的人),美国有个永不老合唱团,译为“never young” 而不是“never old”等。 For this reason people scheming to create a lot of the elderly called the new expression: the advanced in age (the older),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long life experience),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ever have a veteran chorus, translation "never young" rather than "never old." 如果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就不会在与老外的见面的时候说,“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salary?” 诸如此类难堪的问题。 If our students have the knowledge, they will not meet with foreigners when he,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salary?" Such embarrassing questions. (三 )交际方式 (3) Communication way 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方式是谈论天气,如“lovely weather,isn’t it?”或“Hello”“Hi”“Good morning”等。 British common way of meeting notice is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such as the "lovely weather, isn't it?" Or "Hello," "Hi" and "Good morning". 在我国人们常用的寒暄语:“到哪儿去?”“吃饭了吗?”“最近忙什么?”若将这些话直译为英语“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是打招呼语了,变成了期待对方回答的问题,譬如“Have you eaten?”对方就会误认为你打算请他吃饭。 People commonly used in China's greeting: "Where?" "Eat?" "The recent busy?" If these word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busy with? "is not greeted language, and i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other question to answer, such as" Have you eaten? "will mistakenly believe that the other side you intend to invite him for dinner. 这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语滥用,有时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 These words can only use certain occasions, as if prodded language abuse, sometimes hurt each other's feelings. 在英美国家人们道别时说“Bye,drop in again.”等。 People in the country bid farewell to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aid "Bye, drop in again." Etc.. 若按中国人习惯就会说“go slowly”(慢走)“Take care.”(走好)之类的话。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ustoms will say "go slowly" (walking), "Take care." (Appropriately take), such remarks. 英美人对此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go slowly? I am strong enough.”似乎中国人小看了他。 British and American people's response is likely to be: "Why should I go slowly? I am strong enough." Chinese people seem to read him small. (四)语言的表达形式
语言的结构及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民族的文化。 (4) language expression
structure and the use of language to a certain extent, subject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汉语的词汇结构和修辞方法与汉文化密切相关,英语同样与英美文化、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hinese vocabulary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methods and Han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ame English and Anglo-American culture, histor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譬如,英语句子中的修饰语可置于被修饰词前,亦可在其后,这与汉语不同。 For example, in the English sentence modifiers can be placed before the word being modified, or subsequently, and Chinese different. Big enough(足够大),something important(重要的事情)等,都是将修饰语置后,与汉语语序恰恰相反。 Big enough (big enough), something important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are home to modifiers, and Chinese Order of the contrary. 英语中时间、地点的排列顺序习惯从小到大,而汉语则从大到小,如at3: June, 2000(2000年六月二十一日下午三点) English in the time, place, the customary order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the Chinese从大到小, such as at3: June, 2000 (at 15:00 on June 21, 2000) 英语除了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外,表达的意念有时也是独特的。 English apart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expression, the expression of ideas sometimes unique. 英语常把事实与揣测、祈求、意愿等非事实区分开。 English often the facts and speculation, pray, aspirations, and other non-facts on the other. 常常用虚拟语气来表达一种愿望、假设、怀疑、猜测、建议等,所表示的含义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Virtual tone often used to express a wish, assumptions, doubt, speculation, suggestions, the meaning of that is not an objective reality. 文化上的差异反应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中,而是否理解和懂得这些文化差异、文化制约和交际规则则直接影响交际的成败。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sponse behavior, and whethe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constraints and the rules of communication i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语法正确,还必须使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又掌握交际能力,以适用不同社会的文化环境,避免文化错误的产生,从而成功地进行交际。 Therefo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only require students to correct grammar, it is also essential that the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so that students not only master the language skills -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uch as translation, master communicative ability to apply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avoi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errors, which successfully conducted Communication.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It has the advantage of: cultural knowledge deepe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students, language empower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o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外语技能、轻文化教育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大部分的学生经过好几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widespread heavy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light of the problem, some teachers think that teaching is the English words, phrases, teaching texts and do exercises, most of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for a few years, in full head of the word and the phrase, unfortunately can not say a complete sentence. 或者当把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放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屡犯错误不能顺利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When the classroom or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on the specific cultural environment, mistakes can not be repeated successfu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In response to these developments, as an English teacher to help students in language learning, improve 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using them from the bottom of their hearts that the other nations would like to know the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thus providing learning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于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信息来源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精力分配情况,其中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最大。影响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态度、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含量、文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或态度,其中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影响最大。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在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自身跨文化综合素养、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教学实践、教材文化内容呈现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对文化学习看法模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个层面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教学理念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文化内容欠缺失衡、教学环境不足、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影响等是引发问题存在的的根本原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内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体系明确阐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英语功用性与人文性、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系列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树立跨文化自觉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解决跨文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打破了以往为数不多,又以零落、散乱为内容特点的跨文化教学实证研究的格局,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针对性。研究选取的学校是众多中国高校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状况。研究结果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有益尝试和必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参考。[1] 贾冠杰. 中国英语再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03)[2] 吴小丽.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发展. 2013(02)[3] 陈俊. “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现状及途径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06)[4] 贺子夜.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解析[J]. 科技信息. 2011(11)[5] 王克非. 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J]. 外语界. 2011(01)[6] 王东霞. 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大连大学学报. 2010(04)[7] 彭世勇.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8] 李华,李政. 基于因子分析法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0(02)[9] 贾磊磊. 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J]. 学术探索. 2010(01)[10] 梁玉玲. 外语教师多元文化意识浅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发散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设计是思维与表现相结合的产物。设计过程是一种思维创造过程,往往完美的设计都是这一过程的完美结晶。思维是设计的源泉,没有好的思维不可能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思维是一种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现实所做的概括反映。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外部联系,而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人们通过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和感觉、知觉、表象等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感性反映比较,它是更深刻、更完全也可说是更高级的反映。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设计也是设计者针对设计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练所产生的思维总结,因此,在设计前期阶段设计者必须对将要进行的设计方案作出周密的调查与策划,分析出客户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以及整个方案的目的意图、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等再加之设计师独有的思维素质产生一连串的设计想法,才能在诸多的想法与构思上提炼出最准确的设计。对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之后,设计者必须产生若干关于整个设计的构思和想法,而且这些思维都是来源于设计客观的感性思维,进而我们便可以遵循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方法将这些想法分类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的定位,从而形成设计的构思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受现有知识范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它采取开放活跃的方式,从不同的思考方向衍生新设想。发散思维是设计思维的主要成分,所以,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设计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所以,美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曾称其为“探险思维”,也有人称它为“创造力的温床”。可见,广泛的开拓性,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可以从广泛的方面发散,从不同的方向开拓。对此,我们可以把一些已经完成的设计,从内在联系假设,作出发散思维的模型。例如,以两轮自行车为中心的发散和开拓,形成一个“设计圈”,把一种设计深化为一系列产品。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依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由许多人来完成的。和平这一主题是近几十年东西方设计家经常涉及的题材,不同的构思则向不同的方向发散。有的以少女与鸽子组合为美好的意境;有的以“手影”方式表现受到人类保护的和平鸽。也有的设计家从另一侧面发展构思,从“反战”、消灭武器的方向反衬和平的愿望。这也是一种思维的发散克服心理“定势”,对于突破常规、开拓思维也很重要。“定势”是认知一个事物的倾向性心理准备状态,“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是一种定势。它可能使我们因某种“成见”而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在审美态度方面,这一现象比较明显。如第一次伦敦万国博览会(1851年),美国的实用展品遭到大半个欧洲的耻笑,几十年后才作出公正的评价。除此以外,物的有用性,即功能方面,也可能会有“功能定势”,也就是对物的功能有固定的看法,影响了它在其他方面功能的发挥。一旦排除这种定势的干扰,思维也会另辟蹊径。日本高桥浩写作的一本名为《怎样进行设计思维》的书,列举了大量受其他事物启发而创造发明的例子。例如,由于牛蒡种子的启发,发明了启闭自如的尼龙搭扣。在服装款式不断翻新的时代,法国服装大师圣�6�1洛朗就推出了“地理”的设计概念,实际上就是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服装与欧洲服装揉合起来,或为印第安式,或为越南式等等。受此启发,有人提出“历史”的设计观,把过去时代的服装与现代服装结合起来以求新颖,这就是把圣,洛朗横向展开的设计思想用纵向来代替,同样可以奏效(图3-48)(图3-49)。2、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中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目标答案的一种推理性逻辑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对智力的充分开发,使我们在极为广阔的空间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和方案。但是,发散的结果也有不稳定性,因为各种设想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正确的,也有荒谬的。正确的结论只有经过逐个的鉴别、求证和筛选才能得出,正如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所说:“发明并不是由无用的组合构成,而是由数量上极少的有用组合构成的。发明就是鉴别、选择”。这种发散后的集中,求异以后的求同,需要依靠发合思维的收敛性。收敛思维是单向展开的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针对问题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显然,发散思维的发散所产生的各种设想,是发合思维的基础,集中、选择是对正确答案的求证。这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往往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互相转化方式进行(图3-50)(图3-51)。发合思维的核心是选择。我们说,选择也是创造,因为未经选择的发散,最终不能发挥效率,也就不能使设计思维转化为有效的创造力.在各种设想方案,设计草图中选择优秀者,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选择并不是一味机械地肯定和否定,它与补充,修正相交叉,就象进三步退一步的“秧歌舞”式的前进。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6�1阿恩海姆仔细研究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发现毕加索在创作名画《格尔尼卡》时,曾画过61张草图,并几经修改才成为面世的作品。阿恩海姆对此作出结论:毕加索的创作过程是“冲突、更改、限制、补充的交互作用,逐步达到整个作品的统一协调和丰富多彩,因此,艺术活动不象有机体那样,从种子起一直不断地向上生长。它的发展倒象无规则的跳跃,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有时从整体到部分,有时从部分到整体”。对设计来说,思维过程的特征与此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在“限制”方面与许多艺术有所不同。或者说,由于设计与物质生产或实用功能的直接联系而受到更加强硬的“限制”,选择的标准在某些方面是不自由的。因此,选择过程必然有推理的成分。就拿比较单纯的书籍封面设计来说,书的开本的限制,突出书名的要求、印刷工艺的制约等等,很少有可能因艺术效果而随意改变艺术设计的发散、聚合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设计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设计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聚合思维就是将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收敛”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入,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发散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发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设计思维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设计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设计思维过程中,以发散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设计灵感和设计契机,为艺术设计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聚合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以下是比较基础的写作技巧,想深入学习的话可以登陆我头像上面的网站,上面有专门的栏目供学习,当然,也可以加我QQ,免费指导哦!Q号就是本人的昵称)

论文写作是一种艺术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而言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不管你从事任何临床工作只要你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发表就不能不涉及到医学论文的写作但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缺少基本的训练现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要求等分别介绍如下

1 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篇好的临床医学论文论文写作是一种艺术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而言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不管你从事任何临床工作只要你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发表就不能不涉及到医学论文的写作但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缺少基本的训练现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要求等分别介绍如下

1 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篇好的临床医学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条理性和规范化这是撰写医学论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事实能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并具有可重复性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足论证严谨

对临床观察和实验所得的数据和实践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和推导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0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具体要求:数据资料来源正确可靠如病例来源及其选择应有一定标准;要有周密的临床科研设计对观察病例要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与对照组要具有可比性观察指标的选定必须客观统计学方法运用恰当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论文总结的成果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设想探索新的规律;采用的是新方法或新技术;在重复模仿他人已有成果或科研课题中补充实现该成果的新条件新方法或新改进即仿中有创

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通过基础或临床医学的科研活动解决医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一般情况下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其实用性较强不论其报道的是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都可为他人所利用或借鉴虽有些暂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从发展来看仍有其重要意义者也应列入有实用价值的范例如回顾性研究可为前瞻性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条理性 条理性是指思想语言文字达到的层次要求:用客观的论据和符合逻辑的推理来论证和阐述问题形成结构严密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论明确说理性强可信度大的文章;文字简洁语法正确表达清晰层次分明读起来流畅易懂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性词语

规范化 规范化也是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篇好的医学论文按规定的格式撰写一般在内容发表上可以达到要求但要保证论文的写作质量还应该在名词术语

计量单位数字用法外文字母和规范汉字上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名词术语应该使用全国自然委员会(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审定的名词1987年起至今已正式公布的科技名词出版了近30种其中与医学有关的名词约20种如5医学名词65细胞生物学名词65生理学名词6等等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不好掌握这些资料最近5临床荟萃6经常在杂志上刊登一些规范化的医学名词大家可以参考药物名称以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为准目前药物名称用法很乱5临床荟萃6要求先给出药物的通用名括号中再标出商品名或别名计量单位的正确使用也很重要自从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0的命令以来各杂志都很重视但有的作者在投稿时往往使用本单位化验室的指标没有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这是作者在投稿前要特别注意检查的

2 基本结构和要求

临床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文题署名结构式摘要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3]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文题 文题应简短明了开门见山对读者具有吸引力能准确地概括论文内容点名主题做到文题与内容相符一般文题不超过20个字写作中应注意:文题中无虚词如/关于0/对于0等;文题开头避免使用阿拉伯数字(如病例数)以利于编制索引;少用或不用副标题;尽可能避免使用标点符号;需要特殊说明时在文题右上角标注/*0并在本页左下脚说明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非公知公用的名词术语要书写全称不能随便缩写如把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写成甲减心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全文的概括和浓缩是论文内容不加评论和注释的简短陈述是一篇有数据有结论的短文他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从而大大节约阅读时间能在短时间内让读者决定是否值得进一步详读全文目前医学论文的摘要大多采用结构式摘要的格式[5]即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要素摘要的字数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一般比较重要的论文都有摘要内容较简单或较短的论文也可没有摘要

关键词 是指用以表示论文主题内容的规范名词或术语(或词组)它可以有以下作用:供读者了解全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供读者检索已发表的有关文章;编制个人检索卡片;供计算机检索收录文章用每篇论文选取3~8个关键词;可从文题或摘要中选取能代表论文主题内容的有关词或词组作为关键词这些词最好与正式出版的主题词表或词典提供的规范词一致;如主题词表暂缺可用本学科当前常用词作为关键词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可供查阅主题词的工具书有:汉语主题词表6(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主编)及5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6(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1984年)以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5医学名词6(一)(二)(三)等5临床荟萃6对作者提供的每一个关键词都进行了标化和核对

引言 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是读者注意的焦点其内容主要包括:简明扼要地交待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范围;待研究的背景包括同一领域前人所做的工作同行们的进展程度要解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引述重要的参考文献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比较出本研究报道的特异之处;阐述主要研究结果及意义写作时注意对研究的历史回顾应避免烦琐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教课书中已有的知识在前言中不必叙述;切忌空话套话一般在250~300字左右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中应包括[6]:病例来源:观察对象来自某年某月是住院还是门诊患者分组时多少例完成疗程的多少例;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就诊时间伴发疾病等;诊断标准:为了方便别人参考诊断标准为国际或国内标准的应给出参考文献;排除标准:指出哪些情况不在本次研究之列;分组情况:要随机分组不但要介绍治疗组的情况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等也要说清楚两组要具有可比性;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资料(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要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方法中包括:治疗方法如观察药物治疗某种疾病时应介绍药物剂量剂型服用方法疗程;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包括一些常规检查如血尿便常规X线胸透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包括脑电图CT核磁共振等;疗效判断标准;随访情况包括随访人数及失访人数随访结果有无误诊等;实验器材要写清名称规格性能以便别人能够重复

结果 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要求将研究过程观察所得的原始资料或数据经过审查核对分析归纳和进行正确统计学处理后得出来的结果未经统计学处理的观察记录的数据叫原始数据是不准确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特别是在疗效评价中一定要有对照组要做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主要是使原始数据从难以理解变得容易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某种必然规律如能用图表的形式表达比较直观但文字与图表的关系应该是文字为主凡文字可以说清的不必用图表;图表更能说清楚的就应压缩文字图与表之间的内容更不能重复如果资料与方法中给出了疗效判定标准在结果中要按疗效判定标准列出结果图表与正文中的数字要一致每个图表要有独立的标题而对于一些不成功或发生了某些预想不到的观察结果如患者的意外死亡没有预见的并发症患者不能耐受而不能完成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等也要适当说明这样就能让别人少走弯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失败的记录比阳性结果更有意义

讨论 是论文所要报道的中心内容是将研究结果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它应该包括:对所得结果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重点说明该项研究的创新性先进性;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对可能原因机制提出见解并阐明观点;将结果与当前国内外研究结论进行比较提出新的见解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作出评价;提出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指出该结果的可能误差以及教训此部分的写作要求: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充分地了解本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现状;不罗列文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重关注围绕本研究课题近5年文献的结果和观点比较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异同点;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对于与别人不同的研究结果要分析原因切忌报喜不报忧对某些现象不好下结论时措辞要客观留有余地不要轻易去填补/国内空白0;层次清楚如讨论的问题较多可按内容进行分段列出小标题每段围绕一个论点加以论证做到论证充分层次清楚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中引用的有关图书和期刊资料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按其在文内出现的顺序依次以阿拉伯数字在文后标注参考文献引用得是否正确书写格式是否符合标准已成为审核医学论文和医学期刊质量的一项指标选用参考文献的时候需要经过筛选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本文所借鉴内容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习以缩减篇幅;对前人成果及著作的认同与尊重引用参考文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权威性及专业性一般权威性专业性杂志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最能代表相关课题的研究水平及现状应尽量引用;自阅性即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一次性文献;准确性即正文中标注的准确性和著录项目的准确性;公开性即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应引用非公开发表的文献其主要目的是便于读者查阅及核对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紧密性即所引内容与论文所研究内容结合应贴切紧密;时限性根据普赖斯指数的原理所引用的近5年的文献越多即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越接近当前课题因此所引文献至少50%~70%为近5年内发表的特别当论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其近5年内的文献比例应更高;数量限制医学期刊一般要求论著的参考文献数不超过10篇综述不超过20篇;规范化主要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标注方式的规范化目前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如中华系列杂志与很多的杂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笔者建议在写文章时最好把参考文献的信息尽可能多地给全哪怕多了修改时删去也比修稿时再大海捞针地去找更方便的多很多作者不注意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常常把卷期起页和止页写错不但使读者对论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且对原作者也不够尊敬希望大家在投稿时注意

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三、其他相关问题探讨

(一)高职学生是否要完成毕业论文在教师中,对高职学生是否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困惑由来已久,甚至在本科院校也有取消毕业论文环节的动议,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一是认为,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一样,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太高;二是在以往的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前文所述的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写作水平有限,缺乏积累,再就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使得教师指导甚为困难;三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的篇数太多,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等。毕业论文是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巩固、综合已学知识,进行专业训练,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要求其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用作法。在一些先进国家,特别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连小学生、中学生都要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也可以称作为论文、调研报告,至少也是小论文吧;另一方面,从职业活动的需求看,在人的职业生涯中,人们要不断地与外界沟通,与上级、内部其他部门及下级沟通,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工作等,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极其重要,这是无可置疑的。至于上述困惑的解决有些可以寄望于学校资源的改善,作为教师我们主要可以做的是,通过合理的安排、规划,指导学生收集来自实践领域的、专业领域的资料,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论文水平。

(二)提倡高职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实践以全面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论文写作,体现在论文的选题中,在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和业务技能训练前提下,尽可能结合生产经营需要,积极选取从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题目。选题的实践性强,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解决或深入了解一个实际问题并积累实践经验的途径;选题的实践性强,既能为生产、管理服务,又能接受生产、管理实践的检验,同学们可在实践中得到磨砺和提高,应大力提倡。建议可否将论文写作全部或部分纳入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卢德馨研究型教学20年—理念、实践、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建松主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写的论文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摘要: 当前大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本文对大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该发挥学校、老师及学生的作用,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写作 问题 对策

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重视论文写作研究的深度广度。在此期间发现了论文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偏离了论文写作的本意。那么,对于偏离论文写作初心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呢?本文将就此提出对策。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主动性,不够积极。其一,由于有的论文指导老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不一致,老师对于学生的研究内容不了解,所以缺乏有效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其二,有的专业要想有研究成果需要长时间去研究去探索,但是在论文写作时间较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论文的写作积极性必然下降,同时也不利于科研的发展。其三,学校过度关注论文的查重率而忽视论文的质量,所以学生在态度上不重视论文的写作而只重视查重率。

(2)内容不恰当,结构松散。其一,表达不恰当。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中,全篇都是介绍性的文字,或者是叙述、描写的文字较多,给人感觉像流水账一样,参考价值较低,不具有真正的实用性。其二,写作的思路不够清晰。①文中重点内容不够充实,而有些可以一笔代过的却浪费了大量的笔墨去研究;在同一个段落中经常会出现多个中心思想词,同时全文当中主次不分,不能突出重点,不能明确主旨思想。

(3)选题不恰当,定位不准。有的学生选题太大,没有从小的角度去研究深挖,而只是从表面上去研究研究而已;有的同学所选的题目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相关性不强;有的学生对于研究的内容不了解,并不知道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知道如何写作,只是靠自己的兴趣就定题;还有的同学所选的题太旧,已经是过时的,没有创新点。这些都是选题不切合实际的表现。这些学生都没有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发,这些学生没有从实际出发,这都是不恰当的。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呢?

(1)缺乏写作的功底。在大学有的专业没有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例如:经济管理系、传媒系、书法系、美术系。学生不了解论文的写作格式,不了解写作要求和写作规范,学校也没有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写作训练。有的专业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没有很好地把握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许多学生很长时间不接触写作,写作功底不深;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专业语言;文章的研究性也不强。

(2)思维方式较沉旧。由于受到专业因素的影响:文科生接受的多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理科生则侧重培养严谨性。所以,都不善于创新。同时,由于本身受到专业知识的影响,本科生与研究生相比专业知识较少。很多同学缺乏创新的思想,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思想比较沉旧,选题写作还是跳不出前人的框架,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小修小改。现在科技比较发达,资源获取更为方便,由于受到这种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学生从小就形成直接百度的习惯,导致思维的局限性。

(3)查重上存在困难。有的学生存在大片的抄袭现象,毋庸置疑论文是通不过的。有的同学发现应用一些专业术语就会被查重,因此为了避免自己的论文出现飘红的现象就把专业术语改成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有的学生将本来一句很通顺的话前后颠倒语序,以过查重关。例如:法学专业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当需要应用法律条文去解决分析这个问题时,为了防止查重就只能自己去改动法条,有时候改得面目全非。

三、毕业论文写作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深究其现象我们知道了原因所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

(1)学校应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只有加强写作课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论文中出现的大多问题。学校应该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形成经常写作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写好毕业论文,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者。同时对于论文写作的深入学习,有利于强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作为老师应该提高对学生写作的要求,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尽到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学校也应该相应地加强管理,提高对论文的重视程度,让那些不主动学论文写作的人能静下心来研究写作。学生只有提升对写作的认识,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学习,去了解写作技能以及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要求,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2)学生提前做好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资料的搜集对于写论文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像砖对于盖房子的作用那样。但有的学生却嫌太过于麻烦不去实际搜集资料,自己坐在那里凭空想象,凭空捏造,“假、大、空”,最终写成的论文缺乏实用性、研究性和可参考性;有的学生虽然态度端正,但是盲目地去搜集资料,资料找了一大堆却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论文所真正需要的,不舍得放弃,也不会对资料进行取舍,导致写出来的作文“一锅粥”,中心思想也不明确。在搜集参考资料的过程中应该对上面这些情况加以重视,让自己搜集的资料更充分、更贴切地为论文写作服务。

(3)学生应该树立发散性思维方式。可能很多人同时就一个问题开展研究,那么,不同的写作者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善于去发现不同,大家群策群力,这样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如果一个问题大家都对此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那么就不要再去研究这个问题了,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要善于去发现新问题,要有创新思维和意识。对于查重系统,学校应该根据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对系统加以完善,为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写作创造条件、创造环境。例如:增加学校图书库存,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研究资料,开设写作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不能墨守成规。

大学生应该激发自身对所研究题目的兴趣。选题要以学生为主,如果选题不恰当老师再对其进行修改,而不是老师直接定题。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更好地为论文写作服务。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办板报、开讲座、开主题班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诚信的校风。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学校、老师及学生的作用,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大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

注释:

①辛悦.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2(10).

参考文献:

[1]周欣宇.上海师大毕业论文事件始末[N].中国青年报,2006.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3).

[3]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4).

[4]陈道兰.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文献资料查找[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毕业论文写作是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硕士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总结升华过程,也是硕士教育的最终检验方式。然而,硕士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论文质量低、创见不足、抄袭严重等问题。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产生于硕士生毕业论文写作全过程:论文训练阶段,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质量不高,论文写作训练不充分;论文写作准备阶段,选题不当,资料收集少,设计不合理;论文写作阶段,时间精力投入不足,主动思考少,急于求成;论文修改阶段,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缺乏再思考。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期提高硕士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

一、论文写作训练阶段

高校虽然都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重视程度普遍不够。首先,从课程定位来说,大多数高校把《论文写作》仅仅定位为一门课程,但要求其承担本应由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培训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的任务。其次,重视不足,师资配置不当。许多高校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都是由非专职教师担任,承担这些课程教学的不少是行政教师,极少配置学术能力强、写作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

此外,论文写作训练不够,很多学校的课程考核几乎都是考试,没有合理安排课程论文,或者安排了课程论文,但缺少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意见。课程论文不严谨、不认真,抄袭严重、质量低,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论文写作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论文写作》课程,并把《论文写作》课程同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合理调整《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课时间,适当安排其他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考核。高校对《论文写作》课程必须配置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具有丰富的论文写作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课程教学,要求其他课程教师配合教学,课程论文考核要求课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写作指导,并提出严格写作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和思维。

二、论文写作准备阶段

论文写作阶段主要的任务是选题、论文设计和资料收集。论文选题和设计时,需要学生和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和讨论,以学生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方向和能力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要避免两极端,防止出现论文指导老师要么甩手不闻不问,要么大包大揽,前者容易导致学生选题不当、设计不合理,后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很多人对资料的收集重视不够,尤其是论文写作的新手,认为资料收集只是为了解决论文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问题。实际上,资料收集在论文写作前,根据论文选题对相关资料的收集、阅读、分析、整理和思考的系列过程,既是对选题的初步论证,也是论文思考设计的过程。同时,论文写作中涉及到许多专业问题,对于了解不深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参阅相关资料就有可能解开疑惑,对于比较了解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拓展视野、深化思考。实践性论文的写作,更是如此,除了要收集文献资料,还需要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考证、调研。

因此,资料收集,既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论文选题的初步论证和设计过程,更是论文专业问题初步思考和解决过程,这一过程在论文写作时至关重要。

三、论文写作阶段

论文的正式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在论文框架基础上对论文相关专业问题的`思考、论证和解决过程。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问题或任务都可以进行层层分解,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目标,分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毕业论文写作也是如此,论文的实质就是要解决某个专业问题,这一大问题必然涉及几个方面或者几个小问题,小问题可以分解为更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

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个个专业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对前期收集的相关专业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很多时候还需要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其次,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从而对该专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意见。

在论文写作前,作者都会形成已有的观点,但这些观点需要进一步论证和阐述,更需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支撑观点的依据,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新的观点或者相反的观点,这时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论证,并形成最终观点,进而在论文中进行阐述。因此,论文写作过程是一个反复思考、反复论证的过程。

四、论文修改阶段

论文修改实际是一个再思考和完善的过程,主要任务是对论文框架、观点进行完善和对论文文字、格式进行修正。然而,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是普遍现象,他们迫于就业的压力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进行论文写作,更别说修改论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需要学校合理安排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对毕业论文写作给予重视,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论文写作与修改。

论文修改阶段的关键词是“完善”,一是对论文的整体框架、逻辑思路、观点和依据进行完善;二是对论文的文字和格式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完善。前者尤为重要,很多人觉得论文写完了就大功告成了,其实这时候的论文还是比较粗糙的,就如毛坯房一样,框架墙体都起来了,但还没有粉刷装饰。论文的修改就是如一个房子的装修过程,需要在不破坏主体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结构的调整和整体的修饰。

论文修改时,需要对已经完成的论文进行反复地阅读,检查论文框架、逻辑是否合理,主要观点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依据是否可靠,以便进一步改进。同时,要严格参照论文规范文件对论文格式进行修正,题目、标题、正文、图表、参考文献、页眉、页码等的字号、字体、段落、要求是否符合,细节决定成败,一篇格式规范的论文才能称为好的论文。

结语

毕业论文是硕士教育的结晶,毕业论文的水平直接体现了硕士教育的水平,是检验硕士教育的最终指标。毕业论文写作实际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硕士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个课程或某一个老师的任务。需要学校从整体进行思考,系统规划,合理安排,高度重视。

同时,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大规模、集中式、专业化的知识总结和思维训练过程,是硕士教育极为精彩和重要的部分。硕士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论文写作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专业的训练,使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能力得以展现和提升。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成人高等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大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英语专业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考查,也是学生取得学士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成人高校招生比例的提高、教育投入资金不足、生源层次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成教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令人担忧,如何提高成人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常州工学院成教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尝试提出提升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 、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

由于在职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笔者发现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认识不足和主观态度不认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投入的时间极其有限,花费的精力少之又少。在部分学生看来,论文成绩不会影响其毕业,在这种功利之心的支配下,产生一种应付的心态;另外,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指导老师不会太严格,老师一定会让过关的,只要应付一下就行了,这就导致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消极的情绪,毕业论文问题较多。

2.学生盲目选题

选题缺乏科学性,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一时兴趣来定题,而且学生选题时对课题的了解不够充分,也没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只是很表面地根据题目来判断是否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这样盲目选题,导致论文写到一半后发现写不下去了,想要更改课题,或者只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往下写。还有个别学生选题时特别被动,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题时举棋不定,最后甚至要求指导教师直接给他命题。

3.学生缺乏撰写论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由于不少学生对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知之甚少,平时又不注重对相关专业课题的思考、钻研,直到要毕业时才匆匆上阵。既不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也不知晓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和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更谈不上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盲目地选题、定题,这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

4.学生论文的书写格式不规范

学生对论文写作环节了解不到位,导致论文的格式不够规范。不少学生把论文的大写、缩写、斜体、字体、标题、序号、列举、着录等都当作枝节小事,无关紧要,完全忽略了这些方面的要求。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论文的标题空泛,旨意不明,拟写的提纲、摘要、关键词不具备应有的功能;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够规范,其结果是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5.学生语言基本功差

较突出的问题是言语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论修养与思辨能力,不会借助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其论点予以逻辑分析,也不善于以清晰的思路、严密的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论文思路不清晰,论证层次欠分明。

(2)英语语言功底差,用词、语法错误百出,有的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只好借助电子工具,结果机器翻译的东西,内容可想而知。可见,语言基本功成了影响论文质量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6.与指导教师配合不力

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对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不清楚,甚至是毫无计划。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能够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并请教老师,很大部分因素是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随便写写,于是我行我素,东拼西凑将就了事。结果是指导老师经常抱怨老是联系不到他们的学生,因为学生总是以工作太忙为借口。

二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动机

很多学生表明自己读书就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说白了就是“混文凭”.这样不纯的入学动机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研究意识。安心学习、静心做学问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事。他们的主要注意力不在学习和科研上,而在于其结果;其努力的目标不在于如何去完成任务,而在于完成任务的回报。为了文凭而学习成了部分学生的真实写照。因此,此类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寻求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业,以最小的努力获得足够的学分和完成粗制滥造的毕业论文。

2.学校的课程设置

目前我校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相对较多,综合实践课少;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因人设课”现象较普遍。这就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宽厚,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十分肤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缺少问题意识,不会发现问题。另外,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要通过实践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而理论课多,实践课少会影响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仅停留在课本上,不能通过相应的科研实践使其变成自己的知识,同时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开展创新活动。同时,我国大部分成人教育培养缺少论文写作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阶段很少参与科学研究,没有科研论文写作的经验。进入写作阶段也是从模仿论文写作起步的,由于缺少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到了写论文的时候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 解决对策

为了加强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培养目标,针对本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学生对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无论是学校还是指导教师,都应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把毕业论文写作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是完成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步骤,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强化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内在需求。从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看,即便将来毕业生不是主要从事研究工作,专业写作能力的强弱同样会影响到其择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2.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

建议在成教学生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关于科研方法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综合研究方法的能力。开设一些关于从选题到开题再到写作,从理论知识到写作等全方位的论文写作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特点、写作原则、方法和论文写作需要遵循的各种规范、标准和语言习惯等。强调该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文写作课,要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构建学术道德,使其掌握写作规范,提高写作能力,最终培养创新能力。此外,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更应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其潜力,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在本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上应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研究意识,以自己的教学为示范,让学生从教师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中受到启迪,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尚凤、李美能、韦艳梅《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舒玲娥,《论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选题》[J].文学教育,2010(15)

3、于淑娟、朴正日,《从编辑角度谈论文写作中的形式问题》[J].东疆学刊,2001(4)

4、朱健安,《指导文科学生写论文的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5)

5、张霖欣、代玉华《试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文献参考与利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6)

医学论文写作是让多人头疼的事情,不知该从何下手,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论文写作的基础指导,内容来源于两篇论文写作经验总结的外文。此文主要包括医学论文的文章类型介绍以及论文写作指导两大部分。

文章类型选择

医学论文大致可分为 研究论文、综述、技术论文、信件类、评论类、病例报告、和会议报告,如何选择取决于你想要传达的信息。

不同期刊对于文章类型通常都有偏好,这通常取决于期刊的分类,如果它的主要范畴是介绍血管外科中最新的技术(即技术论文),那么它几乎不可能接受一篇关于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新发现的稿件(即研究论文),无论这个发现多么意义重大。

研究型论文:此类型的文章通常是工作量常是最大的,这类文章需要实实在在的实验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基础医学科研通常属于此类。研究型论文一般分为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几大部分。研究论文和临床评论如今仍然是外科期刊的主流,这类论文的发表也是衡量个人学术水平的金标准。

综述:是研究人员在阅读文献并对感兴趣的领域中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归纳的好方法。通过这个过程获得的信息可以用于申请课题基金、讲座课题或是为日后发表研究型论文打下基础。综述可以帮助不熟悉这一课题的人们快速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

技术论文:侧重于介绍某种手术方式或全新的手术方法。在这类型的文章中,清晰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在其中运用图像,照片或插图会给人更直观的印象。这些文章的重点是介绍技术方法,对并发症或预后情况的描述就相对有限。选择此类型论文时,要仔细考虑其的适用性,因为并非所有期刊都接受这类型的文章。

信件类文章:可用于表达对已发表论文的质疑或个人观点。也可用于发表一些没机会发布的数据和想法。信件类论文可以引用相关文献来证明初稿可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然而,信件类论文的价值与研究型论文相比还是有差距的,通常也不能用作职称考核。但这些文章可以成为科研工作的辅助,同下面的案例报告一样,应该谨慎的使用。

案例报告:是针对一个有趣或罕见的疾病而撰写的,可用作教学。它可以是单一病人或者一系列类似病例的报告,或者是对文献中已报道病例的更全面的描述。但实际工作中,想发表一篇案例报告并不容易,因为已经有太多类似的文章,期刊编辑们对此已经提不起兴趣。尽管如此,如果你可以介绍一种更好地管理患者的方法,也有发表的可能。除了此之外,还可以试试将病例报告融合入其他文章类型,例如评论类或图像报告等,反而能增加出版机率。

总之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文章类型,作者还建议,不要把案例报告作为个人学术生产的主要部分,把精力放在含金量更高的科研型论文是更好的选择。

医学论文写作

题目

好好斟酌你的论文题目,首先要做到符合期刊要求,吸引读者并且信息完整。避免过度夸大,要包含关键词方便他人搜索到你的文章。

摘要

很多论文前需要附上摘要,用于介绍文章要点。摘要结构可能因期刊和文章类型而异,对于研究型论文而言,摘要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病例报告的摘要则常以总结性内容为主。期刊常会要求摘要的字数在 150-300 之间。对其中使用的缩写必须给出说明。

正文部分

研究型论文在正文部分倾向于遵循传统的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总结的格式,也称为「IMRAD 格式」。其他文章类型可能不符合典型的 IMRAD 格式,但通常也有引文,正文和讨论总结部分。此外,要注意,对于一些临床研究来说,需要包括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如需要临床问题的描述、目前指南等。以下就是优...助对常见的论文各部分的详细介绍。

引言:总结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解释你的实验如何支持你的课题猜想或目的。尽可能简洁的说明你的研究方向,要激起读者的兴趣。建议引言部分不要超过你全文的 15%。

方法:介绍你的研究类型和实验设计,操作步骤以及所施加的干预和结果,说明你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提供充足的信息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并保证真实性。此外,期刊指南会为你论文的方法部分的写作提供更多细节信息。

结果:描述从数据收集和分析中总结的信息,并包括对该信息的初步解释。可以用图表形式强调你的实验结果。编辑通常不鼓励在图表中重复文中已有内容,尽量保持简洁,但提及图表中的结果数据是完全可以的。注意:涉及统计结果的数据要包括相对测量和绝对数。

讨论:整合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包括你的发现将如何影响患者诊疗的建议。结论部分还应讨论如何将研究成果纳入现行模式,并讨论实验中的限制和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讨论可以一个总结性结论收尾。

参考文献

研究性论文通常需要引用其他出版物或出版论文,因此需列出你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及其引用格式也由期刊规定。使用参考文献管理器,即自动化引文格式软件可以帮助你轻松完成这部分内容。

附加项

附加项目包括在主要文章中未出现的内容或辅助材料,通常是附加图表,或进一步澄清主要文本中提到的某些方法。

表格:要清晰、可读性强。注意形式,包括小数点的位置,表格顺序要与文章内容相对应,对使用的缩写给予说明。

图片:图片可以是照片、流程图、各种形式的图表或是任何能帮助你解释实验结果的东西。确保图片在文中有对应的描述内容。你可以请相关专家或使用各种软件来做出信息丰富、美观的插图和图表,还需要提醒的是,要提供独立的、提供高分辨率的图片文件。

注意:绝对不要使用已发表论文中的图表。

自荐信

自荐信通常和你的论文文件分开投稿。把自荐信当成一个向编辑推荐你研究的机会,尽可能简洁。其中需包含文章题目,显著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你的论文与期刊读者是相关的。

最后,这里还要补充几点综合性的建议:

1.要做到围绕自己想表达的论题展开,避免偏题;

2.尽量使用便于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

2. 把论文重点放在一个方面,如果研究内容太过宽泛可以考虑分成多个部分来处理;

3. 写作过程中,多学习利用导师及评审的意见;

4. 由于现在多以电子稿形式投稿,投稿前可找其他人帮忙重读一遍你的论文,因为旁观者更容易发现一些细小的错误;

3. 你通常会在 8-12 周收到期刊的回复,在此期间你也可以在期刊官网追踪你的稿件状态。

论文文献综述思维导图模板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写文献综述可以采用“填充法”,简而言之就是画导图、列框架、不断细化内容。具体如下:一个主题:即确定论文选题,围绕这个选题查找、阅读、挖掘文献信息。一个导图(思维导图):围绕论文选题,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列一个文献综述的大纲,再按照大纲一步步把内容填充进去。学术进修课堂——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xsjxkt尽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通常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引言/研究背景———主体/研究现状———小结/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参考文献(一)引言/背景引言不用太长,表明研究背景即可。现实素材:统计数据、生产生活实例、政策法规等理论素材: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关键点、文献计量学分析等示例1:《糖肾方改善C57BLKS/J db/db小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利用统计数据指出研究背景,引出主题。节选“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980年不到1%上升到2007年的,且2010年糖尿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为130万,为1990年的2倍。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约为(约亿人受累)和%(约亿人受累)。该研究还显示超重肥胖和血脂水平异常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示例2:《天然高分子基多功能止血复合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当前的研究难点和关键点。节选“但是由于材料的形貌或其特性限制,许多材料的止血机制并未细致、定量的研究(如氧化再生纤维素等)。这使得材料的后续工艺改进变得异常困难,如何改变材料形貌,采用何种特殊检测手段,可以从多尺度研究氧化再生纤维素、胶原蛋白止血材料的止血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主体主体部分主要讲研究现状。对于仍处于新手期的童鞋,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思路整理、归纳文献。1.时间顺序法分析主题的历史发展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论述,适用于讲述对象的发展及演变历程。示例3:《中国产学研联结的发展历程、模式演化和经验教训》一文中,将”中国产学研联结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再分别论述每一个阶段的情景、特点、联结模式。2.因果分析法分析影响对象发展的因素,或被对象影响的因素,把每一个可能的原因/结果罗列出来,分别论述,适用于技术工艺优化、问题分析等研究。1)影响A的因素示例4:《胶原蛋白-壳聚糖可食用复合膜旳制备、改性及应用》一文中,逐条论述了“影响可食用膜性能的因素”及前人研究结果。2)被A影响的因素或A导致的结果示例5:《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一文中,分别具体阐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影响。3.“构效关系”法适用于论述某一物质的结构、功能、应用,或一个设备的结构、功能、应用,或一个理论的释义、作用、应用等论文研究。示例6:《液体深层发酵羊肚菌胞内多糖提取、结构分析及抗结肠癌作用研究》一文的文献综述介绍了羊肚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内容。示例7:《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依次介绍了质谱的技术特点、技术分类及其在中药成分鉴定、代谢组学、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应用。4.现状对策法适用于分析某一现象、事物的起源、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论文研究。示例8:《共享单车的现状、问题以及其发展对策建议》一文按照共享单车发展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对策建议论述。示例9:《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一文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成因、给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契机、挑战,并从创新服务理念、方式、内容、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给出建议。5.分工组合法论文有两个研究对象,如,物质1—物质2、现象1—现象2、物质/仪器—疾病、物质—设备、物质—方法、设备—理论方法,可以先分别论述两个研究对象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然后论述两者组合后(可能的)情况和优势。示例10:《高分辨核磁管壁成像在脑血管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的综述,先论述了脑血的主要指标及其传统的评价手段,后介绍了新技术——高分辨核磁管壁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最后小结提出可以用高分辨核磁管壁成像评价脑血管管壁。示例11:《明胶—壳聚糖基可生物降解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的综述,分别论述了明胶、壳聚糖特性,再介绍了明胶-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示例12:《参葛蜂王浆胶囊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一文综述部分,先论述了抗衰老的研究进展,再论述了人参、葛根、蜂王浆的成分及药理作用,再将两部分结合引出自己的研究内容。6.流程叙述法按照对象的工作流程、工艺步骤依次论述每一步骤的研究情况。示例13:《丹参提取、浓缩及喷雾干燥过程的工艺研究与相关参数分析》一文的综述部分依次论述了提取、浓缩、干燥工艺和参数。(三)小结/研究目的与意义前面也提到,综述不能只“综“而不”述“。一定要在归纳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和研究思路,提出展望。尤其是作为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在综述小结部分要提出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自己的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过渡到自己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上述不同的写作思路无优劣之分,大家可根据选题和文献收集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路,并对每一个思路和框架进一步细分。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将这思路进行排列组合、相互嵌套。通过对写作框架的细化和内容填充,轻松搞定文献综述。学术进修课堂——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xsjxkt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和顺序 紧接英文页面之后的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见附件一)需要由研究生本人亲笔签名,学位论文需要提交电子版以便于数据库管理和网上查阅。有保密要求不宜公开的论文由导师申请,院系审核,经校保密工作委员会审查后,提交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批准后同意保密,保密期后自动承认使用授权声明,并予以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在三万字以上,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在五万字以上。文字采用中文简体;除艺术、古籍等个别经研究生院特许的情况外不得采用繁体字。鼓励采用中英文双语写作,但上交国家及校图书馆的论文必须用中文。 本格式主要适用于理、工、医、管学科的学位论文和一般的文科论文,特殊情况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执行。(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论文全貌的集中体现,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命题必须确切、简明,题目应力求简单,也不应宽泛笼统,应能看出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和工作重心。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副题名可另起一行,用破折号与主题名隔开。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可公开交流的学位论文应有英文题名。英文题名另起一页,排印在英文授予单位前,其间用“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硕士学位论文用“a thesis submitted to”)作为标志,后面注明学位类别、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日期等。英文题名格式见研究生院主页下载区→研究生学位→英文页面格式。 (二)论文摘要(提要) 论文摘要包括题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学校名称、正文、关键词。中文约500字左右,英文约200~300词左右,二者应基本对应。它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应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见解、用语简洁、准确,并在论文摘要后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至8个。关键词应为公知公用的词和学术术语,不可采用自造字词和略写、符号等,词组不宜过长。 英文摘要采用第三人称单数语气介绍该学位论文内容,目的是便于其他文摘摘录,因此在写作英文文摘时不宜用第一人称的语气陈述。叙述的基本时态为一般现在时,确实需要强调过去的事情或者已经完成的行为才使用过去时、完成时等其他时态。可以多采用被动语态,但要避免出现用“this paper”作为主语代替作者完成某些研究行为。中国姓名译为英文时用汉语拼音,按照姓前名后的原则,姓、名均用全名,不宜用缩写。姓全用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用双中文字时两个字的拼音之间可以不用短划线,但容易引起歧义时必须用短划线。例如“冯长根”译为“feng changgen”或“feng chang-gen”,而“冯长安”则必须译为“feng chang-an”。论文英文封面上的署名也遵守此规定。 (三)目录 目录是论文的大纲,它反映论文的梗概。论文目录要求层次清楚,应将论文的章节按顺序编好页码,页码居页面的右侧并排列整齐。 (四)本论文专用术语(符号、变量、缩略词等)的注释表(任选) 如果有必要可以设置此注释表。此部分内容可根据论文中采用的符号、变量、缩略词等专用术语加以定义和注释,以便于论文阅读和迅速查出某符号的明确含义。 (五)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可因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可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见解和结论。 正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页码,页码在底部居中。正文之前的摘要、目录等内容单独编排罗马数字页码。 1.绪论(前言) 本研究课题国内外已有的重要文献的扼要概括,阐明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2.文献综述 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了解国内外有关科技情况的基础上,围绕课题涉及的问题,综述前人工作情况,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要求:(1)总结课题方向至少2017年以来的国内外动态;(2)明确前人的工作水平;(3)介绍目前尚存在的问题;(4)说明本课题的主攻方向。文献总结应达到可独立成为一篇综述文章的要求。 3.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或统计分析 利用研究生本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所选课题进行科学地、严密地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或统计分析,剖析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 学位论文要求对实验原理、方法、装置、步骤和有关参数有较详细的阐述,以便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审核实验的可靠性,并能对试验进行重复以便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较完整的研究方法。 5.实验结果及讨论分析 列出数据的图或表,并对数据结果进行讨论,对比分析、结果推论要严格准确,避免采用模棱两可的评定语言。对反常的数据要保留并做解释或者说明,不可随意剔除数据做出有违科学公正的行为。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三)、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两篇) (四)、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篇) (五)、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论文结束语(十篇) (六)、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论文范文(三篇) (七)、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3000字(四篇) (八)、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4000字 (九)、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祝合良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十)、大学生毕业论文通用谢辞范文(十篇) ;

文献综述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写项目基金申请书中的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会有区别;内容侧重点不同,格式要求也不同。如下给出的模板是一般文献综述中应该包含的部分和基本的格式要求。读者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可视情况而选择恰当的方式。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2、摘要:(“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3、关键词: ; ; ;(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4、正文 (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一、前言说明写作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的概念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二、正文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三、总结与展望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中西思维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 教育 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摘 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 理念差异 中西方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 教学 方法 的差异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1]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老师或者学校对于学生评价的不同。中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美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2]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在中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而在美国,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一个问题往往被反复讨论,并寻找出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所有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去问任何一个美国教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麻省国际学院的院长,布兰达芬博士,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担任过高中老师,校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在多次与笔者的交流中讲到:美国教育从学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大学 毕业 ,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种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 文化 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我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周慧;中西教育观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 2000年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2:《中西方传统 家庭教育 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 经验 ,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 故事 ,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 儿童 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3:《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章 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 想象力 ,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 思维方式 ,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2]傅斯年:傅斯年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P6 [3]吴林富:中国教育管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P6、225 猜你喜欢: 1. 论中西方的教育论文 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3. 中美教育差异浅析论文 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5.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大一占,大三占,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非英语类占,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由于我国与西方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习俗的不同,中西方 文化 存在许多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 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____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____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____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____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 出国 留学 网我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 人际交往 ,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很多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去哪儿啊?”,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感到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nice job,”“No,I don't think '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四)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为了兄弟朋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了更多的应得利益。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人情重于道义。“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

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 保险 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渡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生活之中充满天伦之乐。但也容易产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可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人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他也照样可以打赢。在西方国家生活,有点像广寒宫里,富裕、 清明 、漂亮,却有一般寒冷之感。尤其是老人,孤孤单单,踽踽独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甚是可怜。

四、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视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等等。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再如,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时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这就是不孝,过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过年时,晚辈都要给长辈行跪拜礼。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感。

五、等级观念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 谚语 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