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检测组织中的脂肪蛋白质论文

发布时间:

检测组织中的脂肪蛋白质论文

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演示视频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多领域快速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原有的教育教学重心发生了转变。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要注重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合科学的教学措施,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从提问到启发引导,再到实验启发引导、对比引导,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动力。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教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中涉及较多实验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相对成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的生物学习思维能力,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探究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求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规范运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课程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学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整合多项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探究。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发展现状的整合,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各类问题、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群体的多项素质。在长期教育发展中,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突出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要注重规范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知识点,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高效化引导,让学生参与不同问题的分析过程,并锻炼综合问题的解答能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积极探索也是重要内容,高中生物教师要准确讲解多项生物学相关理论,重点培育学生的生物学习意识,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生物实验中涉及的各项知识点。通过应用此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便于学生强化多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教科书中多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便于学生后续的分析研究。由教学现状可知,启发式教学法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中的各项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专业指导,加深学习印象。现阶段,多数生物教材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并掌握生物探究方法。此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

2、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由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现状可知,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充分学习生物知识后,积极思考遇到的诸多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分析并解决问题。在知识点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展开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制作教学课件,结合与细胞中的糖类和能量相关的生活实例。再比如引入“生活中消失的北极熊”事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简单概述冰川融化的'重要原因,多角度地论证冰川融化对北极熊生活的影响:冰川融化之后,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减,从食物中获取的热量减少了,北极熊为了维持生命会消耗较多能量物质。基于此类话题指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引入话题之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生物细胞中的糖类、脂质物质消耗方式以及各类物质对机体正常活动产生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北极熊消耗自身能量的原理。此类论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提升教学质量[2]。在教学中要注重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否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讲述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模式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实例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到学生思维中,有助于讲解专业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3]。

、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包括诸多实验教学课程,教师要注重规范开展实验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基于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否则难以揭示其中的奥秘。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验操作,便于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教师要注重选取启发式实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要准备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案、实验原理、实验主要内容等,指出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类细节问题。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要关注多项问题,比如肉组织、糖类物质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进行有效鉴定;在黄豆组织蛋白质的鉴定中,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对试剂用量有什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参照现有理论知识强化教学成效。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补充试剂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基于相应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给予适当提示。通过逐步添加试剂判定不同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答生物问题。指导学生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巩固现有知识,实现启发式教学目标[4]。

、规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教师如果单方面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很难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所以,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规范设计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但是,教师在提问时要关注细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评价,设计更多极具启发价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要突出开放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会独立思考。例如在“人体免疫与稳态”教学中,学生对人体免疫、人体稳态缺乏了解。此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诸多疾病,和人体免疫联系紧密。基于抗原设计,判定抗体、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各项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免疫系统的不同防线,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感冒是由哪道防线受到破坏导致的,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在此环节确保学生能结合教学任务深入探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多重知识点建立多项学习认知[5]。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规范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传授专业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诸多概念性知识难以深入分析,学生短期内难以全面理解。所以,当前教师要注重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式[6]。基于图片、视频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成效。在较为抽象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组建过程中,要注重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对模型进行集中展示,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判定生物膜流动情况、模型基本镶嵌形状等。之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获取学习启发。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实现多项知识点的输送,保证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并接受多重生物知识,在恰当的时期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7]。

、采用生活化语言,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新时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不再是教师,教师主要扮演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的教学成效对学生学习质量具有较大影响,也决定了生物课程能否被更多学生肯定。当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灵活运用授课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讲解教学的重难点,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生物世界,学到更多全新的生物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便于学生理解生物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语言,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8]。

3、结语

近年来,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保障启发式教学模式能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确保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启发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改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倪苗.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南北桥,2020(21):72.

[2]刘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2020,17(25)-217.

[3]陈均勇.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20):64.

[4]余忠耀.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那[J].中外交流,2019,26(31):285.

[5]陶晓英.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9(3):25.

[6]王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那[J.明日,2018(9):140.

[7]钱荣欢.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作文:教研,2018(8):58.

[8]孙风云.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19(10)-:153.

我的是苏教版啊爱莫能助买教材完全解读吧80%生物题答案都能涉及到20页都有

实验目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 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菲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三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四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存在。实验步骤: 还原糖的鉴定: 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1ml菲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3、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摄氏度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 4、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脂肪的鉴定: 方法一: 1、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三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 制作子叶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以花生为例) 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 的培养皿中待用。 制片——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 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三染液,染色3分钟(如果用苏丹四染 液,染色1分钟);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 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物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物像调 节清楚;换高倍物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 可见。 蛋白质的检验: 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3、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4、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现象: 还原糖: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脂肪:脂肪颗粒被苏丹三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四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试管中出现紫色。

检测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论文

只能插一张图片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多领域快速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原有的教育教学重心发生了转变。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要注重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合科学的教学措施,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从提问到启发引导,再到实验启发引导、对比引导,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动力。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教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中涉及较多实验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相对成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的生物学习思维能力,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探究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求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规范运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课程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学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整合多项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探究。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发展现状的整合,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各类问题、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群体的多项素质。在长期教育发展中,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突出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要注重规范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知识点,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高效化引导,让学生参与不同问题的分析过程,并锻炼综合问题的解答能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积极探索也是重要内容,高中生物教师要准确讲解多项生物学相关理论,重点培育学生的生物学习意识,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生物实验中涉及的各项知识点。通过应用此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便于学生强化多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教科书中多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便于学生后续的分析研究。由教学现状可知,启发式教学法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中的各项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专业指导,加深学习印象。现阶段,多数生物教材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并掌握生物探究方法。此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

2、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由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现状可知,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充分学习生物知识后,积极思考遇到的诸多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分析并解决问题。在知识点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展开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制作教学课件,结合与细胞中的糖类和能量相关的生活实例。再比如引入“生活中消失的北极熊”事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简单概述冰川融化的'重要原因,多角度地论证冰川融化对北极熊生活的影响:冰川融化之后,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减,从食物中获取的热量减少了,北极熊为了维持生命会消耗较多能量物质。基于此类话题指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引入话题之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生物细胞中的糖类、脂质物质消耗方式以及各类物质对机体正常活动产生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北极熊消耗自身能量的原理。此类论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提升教学质量[2]。在教学中要注重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否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讲述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模式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实例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到学生思维中,有助于讲解专业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3]。

、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包括诸多实验教学课程,教师要注重规范开展实验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基于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否则难以揭示其中的奥秘。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验操作,便于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教师要注重选取启发式实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要准备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案、实验原理、实验主要内容等,指出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类细节问题。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要关注多项问题,比如肉组织、糖类物质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进行有效鉴定;在黄豆组织蛋白质的鉴定中,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对试剂用量有什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参照现有理论知识强化教学成效。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补充试剂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基于相应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给予适当提示。通过逐步添加试剂判定不同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答生物问题。指导学生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巩固现有知识,实现启发式教学目标[4]。

、规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教师如果单方面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很难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所以,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规范设计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但是,教师在提问时要关注细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评价,设计更多极具启发价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要突出开放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会独立思考。例如在“人体免疫与稳态”教学中,学生对人体免疫、人体稳态缺乏了解。此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诸多疾病,和人体免疫联系紧密。基于抗原设计,判定抗体、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各项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免疫系统的不同防线,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感冒是由哪道防线受到破坏导致的,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在此环节确保学生能结合教学任务深入探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多重知识点建立多项学习认知[5]。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规范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传授专业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诸多概念性知识难以深入分析,学生短期内难以全面理解。所以,当前教师要注重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式[6]。基于图片、视频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成效。在较为抽象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组建过程中,要注重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对模型进行集中展示,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判定生物膜流动情况、模型基本镶嵌形状等。之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获取学习启发。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实现多项知识点的输送,保证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并接受多重生物知识,在恰当的时期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7]。

、采用生活化语言,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新时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不再是教师,教师主要扮演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的教学成效对学生学习质量具有较大影响,也决定了生物课程能否被更多学生肯定。当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灵活运用授课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讲解教学的重难点,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生物世界,学到更多全新的生物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便于学生理解生物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语言,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8]。

3、结语

近年来,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保障启发式教学模式能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确保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启发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改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倪苗.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南北桥,2020(21):72.

[2]刘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2020,17(25)-217.

[3]陈均勇.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20):64.

[4]余忠耀.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那[J].中外交流,2019,26(31):285.

[5]陶晓英.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9(3):25.

[6]王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那[J.明日,2018(9):140.

[7]钱荣欢.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作文:教研,2018(8):58.

[8]孙风云.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19(10)-:153.

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演示视频

实验目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存在。实验原理:糖类,脂肪,蛋白质遇特定溶液变色。实验步骤:准备足够分量的生物组织样液。实验1(糖类)(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2)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3)将试管放在盛有50-65度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实验2(脂肪)(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2)向试管内滴加3滴苏丹Ⅳ溶液。(3)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实验3(蛋白质)(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2)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3)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4)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实验现象:实验1.试管中溶液形成砖红色沉淀实验2.试管中溶液被染成红色。实验3.试管中荣产生紫色反应。结论:实验1 待测溶液中含有糖类。实验2 待测溶液中含有脂肪。实验3 待测溶液中含有蛋白质。以上就是整个实验的报告,自己写的,希望给个辛苦分啊.......

脂肪检测论文

筑龙论文发表

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瓦氏黄颡鱼生长和鱼体着色的影响。实验共设5个脂肪梯度:、、、、,含添加60mg/kg和0mg/kg叶黄素的两类饲料,0mg/kg叶黄素和脂肪饲料作为对照。每组25尾,3个平行,表观饱食投喂13周。结果表明:(1)脂肪水平为~周和10周时瓦氏黄颡鱼鱼种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脏体比、腹脂率随脂肪水平升高而升高。(2)饲喂叶黄素饲料5周后,瓦氏黄颡鱼皮肤叶黄素水平不再升高,达到稳定。(3)适量脂肪的添加能够提高叶黄素的利用率。可以满足瓦氏黄颡鱼体着色的需要,过高脂肪水平影响鱼体着色。(4)着色好的瓦氏黄颡鱼体色至少能保持7周,不褪色。(5)饲料脂肪水平对瓦氏黄颡鱼皮肤酪氨酸酶活力和黑色素无影响。

你在CNKI里面去搜一下这篇文章,原文我没有留,译文留了里面的图表自己补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fatty acids from white 和 interior spruce(云杉种子脂肪酸的GC-MS分析)译文出处:. Carrier et al./J. Chromatogr. A715 (1995)317-324外文译文正文:摘要:本文主要是研究测定云杉种子中脂肪酸的成分。一是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种子油中获得的脂肪酸甲酯化衍生物。云杉脂肪酸甲酯化衍生物的洗脱时间不受有效标样类别的影响。二是将提取物二乙氨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由所得图谱分析确定样品中含有cis-ll-18:l,cis-5,cis-9-18:2和 和 cis-5,cis-9,cis-12-18:3等脂肪酸。1 引言内陆云杉(Picea glauca engelmannii Complex)是白云杉(Picea glauca) 和恩格尔曼(Picea engelrnannii) 在它们重叠地带的自然杂交品种。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英国的哥伦比亚每年有8千万株的种植量。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胚离体培养的克隆繁殖系统来改进优化云杉的生产。人工种子的生产是研究目的之一,涉及到人工胚乳(幼苗发芽储存物质)的形成。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发展人工胚乳,更好的了解云杉幼苗发育的营养需要提供有用的基础数据。云杉种子中含有约30%的脂类物质[1]。和其它裸子植物一样,高脂质含量表明脂类代谢是幼苗获得自养能力前的重要营养供给 [2]。本文测定内陆云杉种子的脂类及其组成。据调查,目前还没有关于云杉种子脂肪酸研究的报道。在前期研究中,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内陆云杉种子脂肪酸的甲酯化产物,但是其中丰度第二的脂肪酸甲酯化产物很难由现有的标准图谱进行确定。这些洗脱峰存在于cis-9,cis-12-18:2和cis-9,cis-12,cis-15-18:3的脂肪酸甲酯衍生物之间。初始GC-MS测定显示分子离子峰与18:3甲酯衍生物相匹配。前人有关白云杉脂肪酸含量的研究中,丰度第二的成分是5,9-18:2。为明确和完善云杉种子脂肪酸成分研究,本文对内陆白云杉种子大量脂肪酸进行测定。通过GC-MS测定不饱和脂肪族的许多方法是可行的。与丙酮、硼酸反应后,接着与临位二元醇作用是确定不饱和双键的常用方法,硅烷基化及甲酯化也是惯常方法[3]。质谱数据结果能提供丰富的资料,但是锇的四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存在着潜在危险。研究发现,氢化作用后进行环氧化也能确定不饱和双键的位置[3],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两步衍化十分耗时。另一种确定双键位置的方法是在羧基端加入一稳定基团,例如掺入形成酰胺基[4],双键数可能会在形成质谱图谱时减少。吡咯烷一般作为质谱洗脱脂肪酸识别酰胺的物质[3]。然而,对于未知脂肪酸成分是否含有羟基、环氧基及其他保守基团,二乙胺化是有效的方法[4]。该方法优点是较其他方法容易获得衍生物及进行质谱分析,现已成功应用于对欧洲云杉脂肪酸双键位置的确定[5]。本文报道内陆白云杉种子的总脂类中脂肪酸的含量及种类。脂类提取然后一部分甲酯化,再进行GC分析;另一部分则二乙胺化,并进一步进行GC-MS测定。2 实验部分2 1 化学药品化学药品均达到试剂级别。氯化氢甲醇购买于Supelco Canada Oakville, (Ont., Canada),二乙胺及冰醋酸分别购于Aldrich(Milwaukee, WI, USA)和Fisher Scientific(Nepean, Ont., Canada)。白云杉和及青冈云杉种子分别由Prairie Farm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Indian Head, Sask., Canada)和British Columbia Research (Vancouver,BC,Canada)提供。十七碳脂肪酸及其他脂肪酸甲酯化物标品购于Nu-Chek-Prep (Elysian, MN,USA)。 方法初始甲酯化研究根据成熟的方案[6-8]提取内陆云杉种子并进行甲醇反应。十七碳脂肪酸作为内参标品。如前所述对脂肪酸甲酯进行分析[8]。GC-MSGC-MS分析均用Fison 8000型GC-MS仪(Fisons Instruments,Manchester, UK),具60m× 熔融石英毛细管柱(J&W Scientific, Folsom, CA, USA)和与Fison Tri2000质谱四极杆相接的接口。所有样品以逐一注入的模式注入。最初柱温70℃,然后以20℃/min升至180℃,接着以每秒4℃/min升至240℃。GC接口及物料保持在250℃。每以70eV的电子能量从50-510的质量范围重复检测。总脂类提取和二乙氨衍生化作用100mg种子提取中加入异丙醇,用TP型匀浆器(Janke & Kunkel, Germany)以最大速度均质3min;密封并沸水浴5min;冷却后加入 CH2Cl2,室温放置30min,间断漩涡振荡;再加入1ml水及2mlCH2Cl2 。涡旋振荡并830g离心。保留有机相,用2mlCH2Cl2再次抽提水相。合并获得的有机相,蒸发溶剂获得总脂。根据Ref.[5]设计的方案获得二乙氨衍生物。总脂转移至1ml穿刺反应瓶中,反应瓶中含二乙氨和冰醋酸,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净化,再密封置于穿刺反应仪(Rockford, IL, USA)中,105℃下反应75min。而后反应混合物转移至带有瓶塞的玻璃试管中。在氮气流中蒸发掉二乙氨,然后加入1ml水及3mlCH2Cl2,涡旋震荡并830g离心。最后蒸发至得到干物质并回收二乙氨衍生物的有机相。3 结果及讨论甲酯化每毫克鲜重的种子直接甲酯化[6]能产生150µg的总脂肪酸。但种方法并不能总是能定量的测定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的脂肪酸。它能够像最初一样很好地测定植物叶片中的脂肪酸,对其他植物组织就未必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内陆云杉种子。按Hara等人提出的总脂肪酸提取方案,然后再用甲酯化气相色谱分析法,可以测出每毫克鲜重种子300µg范围内的总脂肪酸。上文均用Holbrooketal提出的提取方案和转甲基化方法。内陆云杉种子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如图1,通过与标样的保留时间和图谱比较可以得知1、2、3、6的峰值分别代表16:0, 18:0, 9-18:1和9,12-18:2脂肪酸甲酯。根据现有的色谱条件trans-9-18:l和trans-9,trans-12-18:2脂肪酸甲酯的洗脱时间比相应的顺式异构体cis-9-18:1和cis-9,cis-12-18:2脂肪酸甲酯要早。结合植物油脂多为顺式异构体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这次测定中所得的同样应该是顺式异构体。所以在图1.中的峰值3和6可以确定为cis-9-18:1和cis-9,cis-12-18:2脂肪酸甲酯。在图1.(标注为7)的质谱数据图谱中的丰度第二的组分显示的离子峰为292,这和18:3脂肪酸甲酯相匹配,但是它的保留时间与现有的任一标样都不符。同样地,组分5的离子峰为294,显示为一种不明双键位置的18:2二烯酸甲酯。白杉种子总脂肪酸提取物的GC-MS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观察到两个物种的脂肪酸甲酯的结构是相似的。离子峰D和E分别是296和294,表明它们分别为18:1和18:2脂肪酸甲酯。图1.中的峰5、7和图2.中的峰D和E对应的物质的结构阐述将在下文介绍。 二乙氨衍生物二乙氨衍生物提供一分子电荷稳定基团给分析物,使其在断片发生之前重新电荷分布产生峰值[3]。以cis-9,cis-12,cis-15-18:3(a-亚麻酸)作为参考物质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首次评定,依照Ref.[5]介绍的规律解释质谱结果显示:每隔14u出现一个饱和键,而片段在Cn和Cn+1之间被12u所分隔则表示在Cn+1和Cn+2存在一个不饱和双键。可以用这一结论解释二乙氨衍生物质谱分析中的cb-9,cis-12,cis-15-18:3的双键位置。质谱分析结果基本符合Ref.[5]介绍的规律。电子轰击后的二乙氨衍生物的质谱图谱显示于图3的A和B,对应的峰分别是第6和7。图3A显示离子峰为335u,对应的二乙氨衍生物为18:2。片段m/z 198-210和 m/z 238-250的差别表示在C9-C10和C12- C13各存在一个双键,就如Ref.[5]叙述的,经测定该化合物为cis-9,cis-12-18:2。丰度为第二的脂肪酸的二乙氨衍生物被显示于图3B,其离子峰显示为333u,测定对应的物质为18:3的二乙氨衍生物,在m/z 142-154, 196-208 和236-248间存在12u的差异说明在5、9、12三处各有一个双键。而在云杉属中,9,12-18:2表示cis构象,故可以确定该化合物为cis-5,cis-9,cis-12-18:3。电子轰击后,二乙氨衍生物的质谱图谱(图1中对应峰5)不能有效说明双键的所在位置,但白云杉脂肪酸二乙氨衍生物的图谱(图2对应峰E)能有效地说明,如图4A所示:离子峰为335确定为18:2二乙氨衍生物,双键位置分别在碳5、9位,测定为cis-5,cis-9-18:2。图4B中显示的二乙氨衍生物的图谱,在图2中对应着峰D。离子峰337u对应18:1二乙氨衍生物,尽管不是很清晰,但该图谱仍显示在226-238质量单位间存在12u,说明双键位置在碳11、12间,化合物确定为cis-11-18:1。通过比较两种云杉种子的脂肪酸甲酯的保留时间可以推测图1.中的峰值5和图2中的峰值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cis-5,cis-9-18:2)同样的,图2.中的峰值D和图1.中的峰值4也有相似的保留时间。因此初步鉴定它们为cis-11-18:1。图2.中的峰值A、B、C、D、E、F和G被确定为16:0,18:0,cis-9-18:l,cis-i1-18:1,cis-5,cis-9-18:2,cis-9,cis-12-18:2 和cis-5,cis-9,cis-12-18:3。这些脂肪酸在白杉和内陆云杉种子中的分布如表1.所示。白杉和内陆云杉种子的油脂含量分别是鲜重的49±5%和41±1%。相对于其它族的脂肪链来说cis-5,cis-9-18:2和cis-5,cis-9,cis-12-18:3的三乙氨衍生物的图谱在m/z182处均显示出强烈的离子效应。这种强的离子效应可能是由在形成烯丙基片段时两个亚甲基将双键分隔而引起。这一假设是从图3B.和图4A.中的脂肪酸衍生物图谱分析中提出来的。在图3A.和图4B.中的图谱并没有显示出在m/z182强烈的离子效应。脂肪酸cis-5,cis-9,cis-12-18:3 在对[5,9,11] 和 , mariana, obovata, orientalis和sitchensis [10]的研究中都有检测到。我们在P. glauca 和 P. glauca engelmannii Complex的研究中也检测到了这些物质。其他文章[1,12]报道P. glauca中丰度第二的脂肪酸为cis-5,cis-9-18:2,我们实验室所得的P. glauca种子提取物的确含有这些脂肪酸,但却是次要组分,结果见表1.。参考文献[1] . Attree, . Pomeroy 和 . Fowke, Planta, 187 (1992) 395.[2] . Ching, in . Kozlowski (Editor), Seed Biology, Vol. II,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72, p. 103.[3] L. Hogge 和 J. Millar, in . Giddings et al. (Editors), Advances in Chromatography, Vol. 27, Marcel Dekker, New York, 1987, p. 299.[4] . 和ersson, . Heimermann 和 . Holman, Lipids, 9 (1974) 443.[5] R. Nilsson 和 C. Liljenberg, Phytochem. Anal., 2(1991) 253.[6] J. Browse, . McCourt 和 . Somerville, Anal. Biochem., 152 (1986) 141.[7] A. Hara 和 . Radin, Anal. Biochem., 90 (1978) 420.[8] . Holbrook, . Magus 和 . Taylor, PlantSci., 84 (1992) 99.[9] R. Ekman, Phytochemistry, 19 (1980) 147.[10] . Jamieson 和 Reid, Phytochemistry, 11(1972) 269.[11] M. Olsson, R. Nilsson, P. Norberg, S. von Arnold 和 C. Liljenberg, Plant Physiol. Biochem., 32 (1994) 225.[12] . Attree, . Pomeroy 和 . Fowke, Plant Cell Rep., 13 (1994) 601.

普通玉米含脂肪3%至5%。高油玉米的脂肪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玉米胚中脂肪一般在17%~45%之间,大约占玉米脂肪总含量80%以上。

食品中蛋白质的检测论文

第一章 食品鉴别及方法概述、食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 食物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各种生理机能所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以保持体温恒定、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来源。正因为食品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所以它是人类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需品,是人类赖以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食物,人类就不能生存。2、假劣食品的质量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食品的质量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营养丰富的食品,有时会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引起腐败变质,或者是在生长、来收(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受到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这样的食品一但被人食用,就可能引发传染病,寄生虫或食物中毒,造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更有一些假冒伪劣食品,鱼目混珠,流入市场,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选购食品时,学会客观、准确、快速地识别其品质优劣,择优而购是很有必要的。3、正确使用食品质量的感官鉴别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包括唇和舌头)和手,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用口品尝和用手触摸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形态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评价。食品质量的优劣最直接地表现在它的感官性状上,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食品的优劣和真伪,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灵敏度高,直观而实用,与使用各种理化、微生物的仪器进行分析相比,有很多优点,因而它也是食品的生产、销售、管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广大消费者从维护自身权益角度讲,掌握这种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感官手段来鉴别食品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能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除了与人体感觉器官的健全程度和灵敏程度有关外,还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当人体的感觉器官正常,又熟悉有关食品质量的基本常识时,才能比较准确地鉴别出食品质量的优劣。因此,通晓各类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方法,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选购食品或食品原料、依法保护自己的正常权益不受侵犯提供了必要的客观依据。4、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所依据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四条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第七条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其中第一项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这里所说的“感官性状异常”指食品失去了正常的感官性状,而出现的理化性质异常或者微生物污染等在感官方面的体现,或者说是食品这里发生不良改变或污染的外在警示。同样,“感官性状异常”不单单是判定食品感官性状的专用术语,而且是作为法律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而严肃地提出来的。 5、凭感受器官发现食品的轻微变化感官鉴别不仅能直接发现食品感官性状在宏观上出现的异常现象,而且当食品感官性状发生微观变化时也能很敏锐地察觉到。例如,食品中混有杂质、异物、发生霉变、沉淀等不良变化时,人们能够直观地鉴别出来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处理,而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的检验分析。尤其重要的是,当食品的感官性状只发生微小变化,甚至这种变化轻微到有些仪器都难以准确发现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嗅觉等都能给予应有的鉴别。可见,食品的感官质量鉴别有着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在食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中,第一项内容一般都是感官指标,通过这些指标不仅能够直接对食品的感官性状做出判断,而且还能够据此提出必要的理化和微生物检验项目,以便进一步证实感官鉴别的准确性。6、借助理化和微生物仪器检验食品质量感官鉴别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虽然是在购买食品和进行质量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但由于食品的感官性状变化程度很难具体衡量,也由于鉴别者的客观条件不同和主观态度各异,尤其在对食品感官性状的鉴别判断有争议时,往往难以下结论。为了克服上述弱点,在需要借助感官鉴别方法来裁定食品质量的优劣时,常常要邀请对食品的性状熟悉、感觉器官正常,无不良嗜好、有鉴别经验的人员同时进行,这样可以减少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若需要衡量食品感官性状的具体变化程度,则应该借助理化和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来确定。 7、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对何场所的要求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又可以在购物现插进行,还可以在评比、鉴定会场合进行。由于它的简便易行、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目前已被国际上普遍承认和来用,并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查的实践中。8、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优点作为鉴别食品质量的有效方法,感官鉴别可以概括出以下三大优点:(1)通过对食品感官性状的综合性检查,可以及时、准确地鉴别出食品质量有无异常,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可避免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2)方法直观、手段简便,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和专用、固定的检验场所以及专业人员。 (3)感官鉴别方法常能够察觉其他检验方法所无法鉴别的食品质量特殊性污染微量变化。9、食品色泽的原理与视觉在鉴别中有着重大的意义食品的色泽是人的感官评价食品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食品显现着各不相同的颜色,例如,菠菜的绿色、苹果的红色、胡萝卜的橙红色等,这些颜色是食品中原来固有的。不同种食品中含有不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有机物吸收的是可见光区域内的某些波长的光,那么这些有机物就会呈现各自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如果有机物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以外,那么这种有机物则是无色的。那么何为可见光区域与非可见光区域呢?一般说来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肉眼能见到的光,其波长在400~800纳米之间,在这个波长区域里的光叫作可见光。而小于400纳米和大于800纳米区域的光是肉眼看不到的光,称为不可见光。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的颜色也不同。食品的颜色系因含有某种色素,色素本身并无色,但它能从太阳光线的白色光中进行选择性吸收,余下的则为反射光。故在波长800纳米的红色至波长400纳米的紫色之间的可见光部分,亦既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某一色或某几色的光反射刺激视觉而显示其颜色的基本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是识别每一种色的3个指标。对于判定食品的品质亦可从这3个基本属性全面地衡量和比较,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和鉴别出食品的质量优劣,以确保购买优质食品。(1)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高,人跟的视觉就越明亮,这就是说它的明度也越高。人们常说的光泽好,也就是说明度较高。新鲜的食品常具有较高的明度,明度的降低往往意味着食品的不新鲜。例如因致褐变、非酶褐变或其他原因使食品变质时,食品的色泽常发暗甚至变黑。 (2)色调:红、橙、黄、绿等不同的各种颜色,以及如黄绿、蓝绿等许多中间色,它们是由于食品分枝结构中所含色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选择性吸收而形成的。当物体表面将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全部吸收时,物体表面为黑色,如果全部反射,则表现为白色。当对所有波长的光都能部分吸收时,则表现为不同的灰色。黑白系列也属于颜色的一类,只是因为对光谱中各波长的光吸收和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它们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着两种特性。色调对于食品的颜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人眼的视觉对色调的变化较为敏感,色调稍微改变对颜色的影响就会很大,有时可以说完全破坏了食品的商品价值和实用价值。色调的改变可以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如食品的退色或变色),这说明颜色在食品的感官鉴别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3)饱和度: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也就是某种颜色色调的显著程度。当物体对光谱中某一较窄范围波长的光的发射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发射时,表明它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这种颜色的饱和度就越高。愈饱和的颜色和灰色不同,当某波长的光成分愈多时,颜色也就愈不饱和。食品颜色的深浅,浓淡变化对于感官鉴别而言也是很重要的。10、食品的气味与嗅觉在鉴别中的意义食品本身所固有的、独特的气味,即是食品的正常气味。嗅觉是指食品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子浮游于空气中,经鼻孔刺激嗅觉神经所引起的感觉。人的嗅觉比较复杂,亦很敏感。同样的气味,因个人的嗅觉反应不同,故感受喜爱与厌恶的程度也不同。同时嗅觉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对嗅觉的敏感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人的嗅觉适应性特别强,即对一种气味较长时间的刺激很容易顺应。但在适应了某种气味之后,对于其他气味仍很敏感,这是嗅觉的特点。食品的气味,大体上由以下途径形成的:(1)生物合成:食品本身在生长成熟过程中,直接通过生物合成的途径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例如香蕉、苹果、梨等水果香味的形成,是典型的生物合成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本来水果在生长期不显现香味,成熟过程中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产生香味物质,使成熟后的水果逐渐显现出水果香。 (2)直接酶作用: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例如当蒜的组织被破坏以后,其中的蒜酶将蒜氨酸分解而产生的气味。(3)氧化作用:也可以称为间接酶作用,即在酶的作用下生长氧化剂,氧化剂再使香味前体物质氧化,生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如红茶的浓郁香气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 (4)高温分解或发酵作用:通过加热或烘烤等处理,使水平原来存在的香味前体物质分解而产生香味成分。例如芝麻、花生在加热后可产生诱人食欲的香味。发酵也是食品产生香味的重要途径,如酒、酱中的许多香味物质都是通过发酵而产生的。(5)添加香料: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引起人的食欲,在食品本身没有香味、香味较弱或者在加工中丧失部分香味的情况下,为了补充和完善食品的香味,可有意识地在食品中添加所需要的香料。(6)腐败变质:食品在贮藏、运输或加工过程中,会因发生腐败变质或污染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气味。这在进行感官鉴别时尤其重要,应认真仔细地加以分析。11、食品的滋味与味觉在鉴别中的意义因为食品中的可溶性物质溶于唾液或液态食品直接刺激舌面的味觉神经,才发生味觉。当对某中食品的滋味发生好感时,则各种消化液分泌旺盛而食欲增加。味觉神经在舌面的分布并不均匀。舌的两侧边缘是普通酸味的敏感区,舌根对于苦味较敏感,舌尖对于甜味和咸味较敏感,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在感官评价食品的品质时应通过舌的全面品尝方可决定。味觉与温度有关,一般在10~45℃范围内较适宜,尤其30℃时为敏锐。随温度的降低,各种味觉都会减弱,尤以苦味最为明显,而温度升高又会发生同样的减弱。味道与呈味物质的组合以及人的心理也有微妙的相互关系。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时尤其显著,是咸味对味精的鲜味起增强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与此相反的削减作用,食盐和砂糖以相当的浓度混合,则砂糖的甜味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当尝过食盐后,随即饮用无味的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的变调现象。另外还有味的相乘作用,例如在味精中加入一些核苷酸时,会使鲜味有所增强。在选购食品和感官鉴别其质量时,常将滋味分类为甜、酸、咸、苦、辣、涩、浓、淡、碱味及不正常味等。 12、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13、食品质量视觉鉴别方法的注意问题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入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14、食品质量嗅觉鉴别方法应注意的事项人的嗅觉器官相当敏感,甚至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检查出来极轻微的变化,用嗅觉鉴别却能够发现。当食品发生轻微的腐败变质时,就会有不同的异味产生。如核桃的核仁变质所产生的酸败而有哈喇味,西瓜变质会带有馊味等。食品的气味是一些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形成的,所以在进行嗅觉鉴别时常需稍稍加热,但最好是在15~25℃的常温下进行,因为食品中的气味挥发性物质常随温度的高低而增减。在鉴别食品时,液态食品可滴在清洁的手掌上摩擦,以增加气味的挥发,识别畜肉等大块食品时,可将一把尖刀稍微加热刺入深部,拔出后立即嗅闻气味。食品气味鉴别的顺序应当是先识别气味淡的,后鉴别气味浓的以免影响嗅觉的灵敏度。在鉴别前禁止吸烟。15、食品质量味觉鉴别注意事项感官鉴别中的味觉对于辨别食品品质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味觉器官不但能品尝到食品的滋味如何,而且对于食品中极轻微的变化也能敏感地察觉。做好的米饭存放到尚未变馊时,其味道即有相应的改变。味觉器官的敏感性与食品的温度有关,在进行食品的滋味鉴别时,最好使食品处在20~45℃之间,以免温度的变化会增强或减低对味觉器官的刺激。几种不同味道的食品在进行感官评价时,应当按照刺激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最后鉴别味道强烈的食品。在进行大量样品鉴别时,中间必须休息,每鉴别一种食品之后必须用温水漱口。16、食品质量触觉鉴别时的注意问题凭借触觉来鉴别食品的膨、松、软、硬、弹性(稠度),以评价食品品质的优劣,也是常用的感官鉴别方法之一。例如,根据鱼体肌肉的硬度和弹性,常常可以判断鱼是否新鲜或腐败,评价动物油脂的品质时,常须鉴别其稠度等。在感官测定食品硬度(稠度)时,要求温度应在15~20℃之间,因为温度的升降会影响到食品状态的改变。17、食品质量感官鉴别适用的范围凡是作为食品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食物,其品质优劣与真伪评价,都适用于感官鉴别。而且食品的感官鉴别,既适用于专业技术人员在室内进行技术鉴定,也适合广大消费者在市场上选购食品时应用。可见,食品感官鉴别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其具体适用范围如下: (1)肉及其制品:畜肉种类很多,禽肉更是不胜枚举,如猪、羊、牛、马、骡、驴、狗、鸡、鸭、鹅等畜禽肉及其制品都可以进行感官鉴别。各种畜禽肉都有其相应的特点,病、死畜禽肉与正常畜禽肉的鉴别方法,不仅对食品卫生或质量管理人员适用,而且对于为数众多的购买畜禽肉的消费人群也是适用的。(2)奶及其制品:消毒鲜奶或者个体送奶户的鲜奶直接来用感官鉴别也是非常适用的。在选购奶制品时,也适用于感官鉴别,从包装到制品颗粒的细洁程度,有无异物污染等,通过感官鉴别即可一目了然。(3)水产品及其制品:鱼、虾、蟹等水产鲜品及干贝类、海参类等经过感官鉴别,即可确定能否食用。方法简便易行,快速准确。(4)蛋及其制品:禽蛋种类很多,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能否食用或者变质与否,通过感官鉴别即可作出结论。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讲是很适用的方法。(5)冷饮与酒类:冷饮与酒类的感官鉴别也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特别是酒中的沉淀物、悬浮物、杂质异物通过感官鉴别都可以直接检查出来。 。(6)调味品与其他食品:调味品主要是酱油、酱、醋及酱腌菜,其他食品如茶,糕点等等。这些食品都可以通过感官鉴别,把宏观指标不符合卫生质量要求者区分出来予以控制,严防流入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各种食品原料及其制品质量的宏观评价,都适用于感官鉴别方法。18、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应遵循的原则要坚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因此,感官鉴别食品的品质时,要着眼于食品各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性考评,尤其要注意感官鉴别的结果,必要时参考检验数据,做全面分析,以期得出合理、客观、公正的结论。这里应遵循的原则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食品卫生法规是鉴别各类食品能否食用的主要依据。(2)食品已明显腐败变质或含有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含量过高或霉变)时,不得供食用。(3)食品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供直接食用,必须加工复制或在其他条件下处理的,可提出限定加工条件和限定食用及销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4)食品某些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略低于卫生标准,而新鲜度、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卫生标准时,可提出要求在某种条件下供人食用。(5)在鉴别指标的掌握上,婴幼儿、病人食用的食品要严于成年人、健康人食用的食人、健康人食用的食品。(6)鉴别结论必须明确,不得含糊不清,对条件可食的食品,应将条件写清楚。对于没有鉴别参考标准的食品,可参照有关同类食品恰当地鉴别。 (7)在进行食品综合性鉴别前,应向有关单位或个人收集该食品的有关资料,如食品的来源、保管方法、贮存时间、原料组成、包装情况以及加工、运输、贮藏、经营过程中的卫生情况;寻找可疑环节,为上述鉴别结论提供必要的正确判断基础。对食品进行感官鉴别时,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有关要求:(1)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和其他进行感官鉴别的人员,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素质,无不良嗜好、偏食和变态性反应,并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感官鉴别经验。(2)检查人员自身的感觉器官机能良好,对色、香、味的变化有较强的分辨力和较高的灵敏度。(3)非食品专业人员在检查和鉴别感官性状时,除具有正常的感觉器官外,还应对所选购的食品有一般性的了解,或对该食品正常的色、香、味、形具有习惯性经验。 19、鉴别后的食品其食用与处理原则鉴别和挑选食品时,遇有明显变化者,应当即做出能否供给食用的确切结论。对于感官变化不明显的食品,尚须借助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检验,才能得出综合性的鉴别结论。因此,通过感官鉴别之后,特别是对有疑虑和争议的食品,必须再进行实验室的理化和细菌检验,以便辅助感官鉴别。尤其是混入了有毒、有害物质或被分解蛋白质的致病菌所污染的食品,在感官评价后,必须做上述两种专业操作,以确保鉴别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应提出该食品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阐明其来源和含量、作用和危害,根据被鉴别食品的具体情况提出食用或处理原则。食品的食用或处理原则是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国家、集体或个人的经济损失,并考虑到物尽其用的问题。具体方式通常有以下四种;(1)正常食品:经过鉴别和挑选的食品,其感官性状正常,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可供食用。(2)无害化食品;食品在感官鉴别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但经过处理后,可以被清除或控制,其危害不再会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如高温加热、加工复制等。(3)条件可食食品;有些食品在感官鉴别后,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供人食用。如有些食品已接近保质期,必须限制出售和限制供应对象。(4)危害健康食品:在食品感官鉴别过程中发现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食品,不能供给食用。但可在保证不扩大蔓延并对接触人员安全无危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如作工业使用。但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且不能保证安全的食品,如畜、禽患有烈性传染病,或易造成在畜禽肉中蔓延的传染病,以及被剧毒毒物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必须在严格的监督下毁弃。20、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常用的一般术语及其含义酸味: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苦味: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咸味:由某些物质(例如氧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基本味道。甜味: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碱味: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涩味: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黏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又神经觉特性的复杂结合。它可能受触觉的、温度觉的,痛觉的和(或)动觉效应的影响。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沾染:与该产品无关的外来味道、气味等。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基本味道:四种独特味道的任何一种:酸味的、苦味的、咸味的、甜味的。厚味:味道浓的产品。平味:一种产品,其风味不浓且无任何特色。乏味:一种产品,其乏味远不及预料的那样。无味:没有风味的产品。风味增强剂:一种能使某种产品的风味增强而本身又不具有这种风味的物质。口感:在口腔内(包括舌头与牙齿)感受到的触觉。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官特性。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异常特征: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征(通常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质地:用机械的、触觉的方法或在适当条件下,用视觉及听觉感受器感觉到的产品的所有流变学的和结构上的(几何图形和表面)特征。稠度:由机械的方法或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地不同而变化。硬:描述需要很大力量才能造成一定的变形或穿透的产品的质地特点。结实:描述需要中等力量可造成一定的变形或穿透的产品的质地特点。柔软:描述只需要小的力量就可造成一定的变形或穿透的产品的质地特点。嫩:描述很容易切碎或嚼烂的食品的质地特点。常用于肉和肉制品。老:描述不易切碎或嚼烂的食品的质地特点。常用于肉和肉制品。酥:修饰破碎时带响声的松而易碎的食品。有硬壳:修饰具有硬而脆的表皮的食品。无毒、无害:不造成人体急性、慢性疾病,不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或者含有少量有毒有害物质,但尚不足以危害健康的食品。在质量感官鉴别结论上可写成“无毒”字样。营养素:正常人体代谢过程中所利用的任何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色、香、味:食品本身固有的和加工后所应当具有的色泽、香气、滋味。21、粮食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未熟粒:籽粒不饱满、外观全部为粉质,无光泽的颗粒。损伤粒:虫蛀、病斑和生芽等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筛下物:通过直径20毫米的孔筛的物质。无机杂质:泥土、砂石、玻璃、砖瓦块、铁钉类及其他无机物质。有机杂质:无食用价值的稻谷粒、草籽、异种粮粒及其他有机黄粒米: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色泽明显不同的颗粒。颜色、气味:一批谷物的综合色泽和气味。22、食用油脂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酸价:衡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游离脂肪酸含量越多,酸价越高,说明油脂的质量越差。过氧化值:油脂最初氧化的灵敏指标。过氧化值超过%时,即为油脂酸败的征兆。溶剂残留量:提取油脂时所用的有机溶剂正己烷等在油脂中的残留部分。溶剂残留多时,造成食用油脂异味大,影响食用。棉酚:存在于棉籽油中的一种黄色色素。棉酚有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结合型无毒。棉酚一般是指有毒的游离型棉酚。油脂酸败:油脂长期贮存于不适宜的条件下,产生一系列的化学成分改变,使油脂分解出醛、酮、低级脂肪酸、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造成油脂感官性状改变,如有哈喇味等。23、食糖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颜色:糖的外观品质指标。白糖颜色要洁白明亮,红糖要红亮。糖颜色深浅与糖的纯净度有关。晶粒:糖的颗粒结晶而言。砂糖晶粒整齐、大小一致。富有光泽、晶面明显、晶粒松散、不粘手、不结块。气味与滋味:糖应具有的正常的气味与滋味。糖汁处理不净则带有异味,保管不妥则易沾污其他商品味,被微生物(酵母)污染易产生酒味和酸味。夹杂物:糖中不应含有的外来的各种异物,如砂土、泥块、草屑等。24、调味品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1)酱油色泽:普通酱油所具有的棕褐色,不发乌,有光泽。香气:酱油应当有一定的酱香气,无其他不良气味。滋味:酱油咸甜适口、味鲜回甜,无苦、酸、涩等异味。生白:酱油表面生出一层白膜,是一种产气膜性酵母菌引起的 (2)食醋色泽:食醋应具有与加工方法相适应的产品的固有色泽。气味:食醋应具有酸甜气味,不得混有异味。滋味:食醋应具有酸甜适口感,不涩,无其他不良滋味。霉花浮膜:食醋表面由微生物繁殖所引起的一层霉膜。醋鳗、醋虱:食醋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在醋中有两种形态不同的生物存活,即醋鳗和醋虱。(3)酱色泽:各种

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测定时需使用化学试剂、天平和一些玻璃器皿。 仪器分析(近代分析法或物理分析法):是基于与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通常是测量光、电、磁、声、热等物理量而得到分析结果,而测量这些物理量,一般要使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故称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除了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外,还可用于结构、价态、状态分析,微区和薄层分析,微量及超痕量分析等,是分析化学发展的方向。 相对于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有以下特点: 1. 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如样品用量由化学分析的mL、mg级降低到仪器分析的g、L级,甚至更低。适合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测定。 2. 选择性好。很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定的条件,使共存的组分测定时,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3.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 仪器分析的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 4. 相对误差较大。化学分析一般可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准确度较高,误差小于千分之几。多数仪器分析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5%,不适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 5. 仪器分析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专用仪器。 二者相同点 : 1、都可作为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一般可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准确度较高,误差小于千分之几。多数仪器分析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5%,不适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 2、分析原理一致。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因此,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编辑本段]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构造人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比如大脑发育的特点是一次性完成细胞增殖,人的大脑细胞的增长有二个高峰期。第一个是胎儿三个月的时候;第二个是出生后到一岁,特别是0---6个月的婴儿是大脑细胞猛烈增长的时期。到一岁大脑细胞增殖基本完成,其数量已达成人的9/10。所以0到1岁儿童对蛋白质的摄入要求很有特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关重要。2、修补人体组织: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细胞可以说是生命的最小单位,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包括外伤,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机体衰退。3、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比如血红蛋白—输送氧(红血球更新速率250万/秒)、脂蛋白—输送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还有转运蛋白等。4、白蛋白: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及体液平衡。5、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6、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七天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个部队就很强,在需要时,数小时内可以增加100倍。7、构成人体必需的催化和调节功能的各种酶。我们身体有数千种酶,每一种只能参与一种生化反应。人体细胞里每分钟要进行一百多次生化反应。酶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的作用。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则,反应就变慢或者被阻断。8、激素的主要原料。具有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性。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生长素是由19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7、构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氨等。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味觉、视觉和记忆。8、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架。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在大脑脑细胞中,很大一部分是胶原细胞,并且形成血脑屏障保护大脑)9、提供热能。[编辑本段]蛋白质的作用蛋白质在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的结构和性状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还参与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细胞中氧化还原、电子传递、神经传递乃至学习和记忆等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在细胞和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酶主要也是蛋白质。许多重要的激素,如胰岛素和胸腺激素等也都是蛋白质。此外,多种蛋白质,如植物种子(豆、花生、小麦等)中的蛋白质和动物蛋白、奶酪等都是供生物营养生长之用的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如蛇毒、蜂毒等是动物攻防的武器。蛋白质和健康蛋白质是荷兰科学家格里特在1838年发现的。他观察到有生命的东西离开了蛋白质就不能生存。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极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因氨基酸的组合排列不同而组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人体中估计有10万种以上的蛋白质。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这种运动方式是通过蛋白质来实现的,所以蛋白质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人体的生长、发育、运动、遗传、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命运动需要蛋白质,也离不开蛋白质。球状蛋白质(三级结构)人体内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胺类、神经递质、多肽类激素、抗体、酶、核蛋白以及细胞膜上、血液中起“载体”作用的蛋白都离不开蛋白质,它对调节生理功能,维持新陈代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运动系统中肌肉的成分以及肌肉在收缩、作功、完成动作过程中的代谢无不与蛋白质有关,离开了蛋白质,体育锻炼就无从谈起。在生物学中,蛋白质被解释为是由氨基酸借肽键联接起来形成的多肽,然后由多肽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质。通俗易懂些说,它就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活动的存在。每天的饮食中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瘦肉、蛋类、豆类及鱼类中。蛋白质缺乏:成年人:肌肉消瘦、肌体免疫力下降、贫血,严重者将产生水肿。未成年人:生长发育停滞、贫血、智力发育差,视觉差。蛋白质过量: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多了肌体无法吸收,过量摄入蛋白质,将会因代谢障碍产生蛋白质中毒甚至于死亡。[编辑本段]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纤维状蛋白质(二级结构)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肠胃道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就是对氨基酸的需要。吸收后的氨基酸只有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能满足人体需要身体才能利用它们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营养学上将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类。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对成人来说,这类氨基酸有8种,包括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和精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并不是说人体不需要这些氨基酸,而是说人体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它氨基酸转化而得到,不一定非从食物直接摄取不可。这类氨基酸包括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等。有些非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和酪氨酸如果供给充裕还可以节省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量。

相关资料:三聚氰胺的特性用途和检验方法2008年中国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将三聚氰胺的毒性引入公众视野。受影响的省份已达数个,中毒婴儿罹患泌尿系统结石、肾衰竭。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类似病例。中国卫生部已将事件有关情况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国家通报。有关调查处理进展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发布。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称为“蛋白精”。三聚氰胺的是分子式C3N6H6、C3N3(NH2)3,物理化学特性: 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密度/cm3 (16℃)。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呈弱碱性(pKb=8),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三聚氰胺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用途:( 1)装饰面板:可制成防火、抗震、耐热的层压板,色泽鲜艳、坚固耐热的装饰板,作飞机、船舶和家具的贴面板及防火、抗震、耐热的房屋装饰材料。 (2)涂料:用丁醇、甲醇醚化后,作为高级热固性涂料、固体粉末涂料的胶联剂、可制作金属涂料和车辆、电器用高档氨基树脂装饰漆。(3)纸张:用乙醚醚化后可用作纸张处理剂,生产抗皱、抗缩、不腐烂的钞票和军用地图等高级纸。(4)模塑粉:经混炼、造粒等工序可制成蜜胺塑料,无毒、抗污,潮湿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电气性能,可制成洁白、耐摔打的日用器皿、卫生洁具和仿瓷餐具,电器设备等高级绝缘材料。奶粉有毒是因为其中含三聚氰胺,可能是在奶粉中直接加入的,也可能是在原料奶中加入的。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食品都是要按规定检测蛋白质含量的。要是蛋白质不够多,说明牛奶兑水兑得太多,说明奶粉中有太多别的东西的粉。但是,蛋白质太不容易检测,生化学家们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因为蛋白质是含氮的,所以只要测出食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推算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过三聚氰胺的奶粉就很难检测出其蛋白质不合格了这就是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如果家里有奶制品,应如何简单地检测奶制品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1。按比平常浓的分量用热水冲奶粉,充分搅拌到不见固块,然后放入冰箱,待牛奶静置降温。2。准备黑布一块和空杯一个。把黑布蒙在空杯口上作为过滤器。3。将冷却的牛奶倒在黑布上过滤。4。如果有白色固体滤出,则用清水冲洗几次,排除其它可溶物。5。如果冲洗后发现有白色晶体,可以将晶体放入清水中,该晶体如果沉入水底。那就很可能是三聚氰胺,这种奶粉不能用了。这种方法可能无法发现微量的三聚氰胺,但微量的三聚氰胺使孩子得结石的可能性也低得多,至少可以把把关。可参考资料: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蛋白质含量检测论文

有没有主题啊 有主题的话 就很简单的格式如下: 题目作者关键词:摘要: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这就是论文的格式啊。你可以去搜索一片论文 下载下来模仿下。你也可以吧主题告诉我 我帮你看看

我不知道你们的论文是什么要求,但可以给你些建议:论文应先写摘要,再写正文。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这几方面写。具体的可参考范文,以下为蛋白质的结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是指多肽链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也是蛋白质最基本的结构。它是由基因上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所决定的,各种氨基酸按遗传密码的顺序通过肽键连接起来。每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有自己特有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即一级结构,由这种氨基酸排列顺序决定它的特定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等高级结构。胰岛素(Insulin)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A、B两条链。A链21个氨基酸残基,B链30个氨基酸残基。A、B两条链之间通过两个二硫键联结在一起,A链另有一个链内二硫键。 蛋白质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借助于氢键沿一维方向排列成具有周期性的结构的构象,是多肽链局部的空间结构(构象),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几种形式,它们是构成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基本要素。 α-螺旋(α-helix)是蛋白质中最常见最典型含量最丰富的二级结构元件.在α螺旋中,每 个螺旋周期包含 个氨基酸残基,残基侧链伸向外侧,同一肽链上的每个残基的酰胺氢原子和位于它后面的第4个残基上的羰基氧原子之间形成氢键。这种氢键大致与螺旋轴平行。一条多肽链呈α-螺旋构象的推动力就是所有肽键上的酰胺氢和羰基氧之间形成的链内氢键。在水环境中,肽键上的酰胺氢和羰基氧既能形成内部(α-螺旋内)的氢键,也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如果后者发生,多肽链呈现类似变性蛋白质那样的伸展构象。疏水环境对于氢键的形成 没有影响,因此,更可能促进α-螺旋结构的形成。β-折叠(β-sheet)也是一种重复性的结构,可分为平行式和反平行式两种类型,它们是通过肽链间或肽段间的氢键维系。可以把它们想象为由折叠的条状纸片侧向并排而成,每条纸片可看成是一条肽链, 称为β折叠股或β股(β-strand),肽主链沿纸条形成锯齿状,处于最伸展的构象,氢键主要在股间而不是股内。α-碳原子位于折叠线上,由于其四面体性质,连续的酰氨平面排列成折叠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折叠片上的侧链都垂直于折叠片的平面,并交替的从平面上下二侧伸出。平行折叠片比反平行折叠片更规则且一般是大结构而反平行折叠片可以少到仅由两个β股组成。β-转角(β-turn)是种简单的非重复性结构。在β-转角中第一个残基的C=O与第四个残基的N-H氢键键合形成一个紧密的环,使β-转角成为比较稳定的结构,多处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在这里改变多肽链方向的阻力比较小。β-转角的特定构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他的组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如脯氨酸和甘氨酸经常存在其中,由于甘氨酸缺少侧链(只有一个H),在β-转角中能很好的调整其他残基的空间阻碍,因此使立体化学上最合适的氨基酸;而脯氨酸具有换装结构和固定的角,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迫使β-转角形成,促使多台自身回折且这些回折有助于反平行β折叠片的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三级结构主要针对球状蛋白质而言的是指整条多肽链由二级结构元件构建成的总三维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中相距远的肽段之间的几何相互关系,骨架和侧链在内的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列。在球状蛋白质中,侧链基团的定位是根据它们的极性安排的。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是由氢键、离子键、偶极与偶极间的相互作用、疏水作用等作用力维持的,疏水作用是主要的作用力。有些蛋白质还涉及到二硫键。如果蛋白质分子仅由一条多肽链组成,三级结构就是它的最高结构层次。蛋白质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四级结构是指在亚基和亚基之间通过疏水作用等次级键结合成为有序排列的特定的空间结构。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亚基通常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时含两条以上的多肽链,单独存在时一般没有生物活性。亚基有时也称为单体(monomer),仅由一个亚基组成的并因此无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如核糖核酸酶称为单体蛋白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组成的蛋白质统称为寡聚蛋白质,多聚蛋白质或多亚基蛋白质。多聚蛋白质可以是由单一类型的亚基组成,称为同多聚蛋白质或由几种不同类型的亚基组成称为杂多聚蛋白质。对称的寡居蛋白质分子可视为由两个或多个不对称的相同结构成分组成,这种相同结构成分称为原聚体或原体(protomer)。在同多聚体中原体就是亚基,但在杂聚体中原体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亚基组成。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涉及亚基种类和数目以及各亚基或原聚体在整个分子中的空间排布,包括亚基间的接触位点(结构互补)和作用力(主要是非共价相互作用)。大多数寡聚蛋白质分子中亚基数目为偶数,尤以2和4为多;个别为奇数,如荧光素酶分子含3个亚基。亚基的种类一般是一种或两种,少数的多于两种。稳定四级结构的作用力与稳定三级结构的没有本质区别。亚基的二聚作用伴随着有利的相互作用包括范徳华力,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还有亚基间的二硫键。亚基缔合的驱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因亚基间紧密接触的界面存在极性相互作用和疏水作用,相互作用的表面具有极性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互补排列;而亚基缔合的专一性则由相互作用的表面上的极性基团之间的氢键和离子键提供。

答案是:B。B项是错误的,田鼠的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D项是正确的,田鼠的同化量是7乘以10的9次方,下一营养级最多得到它20%的能量,也就是乘以10的9次方。

浅谈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化学课程 社会生活摘要:化学与生活互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素质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化学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加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以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宋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如:化学的发展史,尤其是我国的化学发展史,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候德榜,到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以伟人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求实创新。二、以化学工业内容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枯燥、乏味,也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来,更不能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高中课本中的工业问题主要有: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炼铁工业、炼钢工业、水泥工业、铝的冶炼、氯碱工业、石油产品概述、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工业生产了解很少(尤其对大型企业知之更少)。在进入工业内容学习时,先让学生在已有的对工厂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预测所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原料及其处理、运输、厂址选择、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应对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而庞杂,但若能全面(即使是粗略的)考虑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安排一些当地的化学工业考察或观看录像等手段。三、把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常识相联系,着力提高学生化学兴趣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中学教材中《卤素》一章中讲到由氯气可以制漂白自来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钠可以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溴化银可应用行照相技术、碘化笋可用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来,介绍它们的其他用途。在介绍与社会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还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中学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卞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从而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思想去调查。四、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也成了“十五”国家发展计划讨论中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虽然中学生尚不能去全面理解臭苎空洞的变大会有什么危害,长江三峡建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内陆学生也无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但是我们通过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如在讲到化肥知识时可以从已有的知识设问他们;为什么农田不能多依赖无机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业教学中可以问他们何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从而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为什么尾气处理在解决了环境问题的同时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此类问题更丰富,与生活更贴近,如白色污染问题、毒品问题、无铅汽油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现的英国的疯牛病问题,比利时的二恶英问题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贡任感。五、结合课本,介绍高新科技的发展,激励学生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贡献化学与其他理工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社会却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具有时代气息,能结合时代要求。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材料,我们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产品或材料的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代最初生产出来时,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们的青睐,而目前其降解难的问题却深深困扰着人们,多鼓励学生去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结合社会生活的化学教学,才不致于脱离生活,不致于培养出只会读书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适当地启发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事,关心他们生活生存的空间,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