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子刊,被称为《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主要针对的人群就是学生,里面甚至还有“博物高考题”栏目,对于扩展视野丰富知识很有帮助。《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主要针对中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华夏地理》是一本传播全球地理知识,报道科学最新发现以及展现多元文化交融的杂志,内容涉及地理、历史、考古、探险、自然、科技、文化。作为中学生,《博物》相对来说比较适合阅读,信息量和知识层次较浅较易吸收。
报亭,书店都有的
一般书店,报刊亭,邮局都有的。还是比较好找。祝你成功
我订中国国家地理两年了,总的来说很不错,每到月底都很期待。《中国国家地理》办刊宗旨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我们的优势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办者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中国地理学会。 她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各种有趣的话题: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发现、后旅游时代出行的理由、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探险的经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文化版图的胀缩等等。 “记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策划采编队伍,使杂志融科学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成为中国高档杂志中的顶极品牌,并成功的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她是了解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平台,也是你了解自己国家及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现状的起点。 我们的定位 这是一本传导地理哲学、追逐科学精神的杂志 这是一本给热爱生活、喜欢地理的读者阅读的精品杂志 这是一本讲述自然和人文故事的高层次、权威性的杂志 我们的主体读者群 年龄在25-45岁,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有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追求事业的成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和人文情怀;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职位和影响力,是各行业、单位、部门的中坚阶层; 他们包括外企白领、媒体从业人员、科研科考人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决策者。 我们的编辑内容 专辑 地域专辑:聚焦新发现、新进展或再发现、再认识;聚焦影响当前人类发展的地区或国家,以独特的视角策划的特别选题(如:云南、陕西、四川、西藏、斯里兰卡等专辑) 地理专题:关注重大的地理热点、难点和疑点性问题,对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 详细的报道(如:三峡、青藏铁路、沙尘暴、大香格里拉、选美中国等专辑)
78-135
1、《中国国家地理》月刊,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9-6337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542/p 邮发代号 2-806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区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2、《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杂志每年发行12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该刊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2013年10月,《国家地理》迎来了创刊125周年纪念,10月号为特别纪念号。
资讯前沿:大地理资讯行游天下:户外旅行权威介绍,提供深度旅游一站式解决方案。CNG聚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品牌下各期刊精彩内容介绍,活动介绍。手机媒体:第五媒体全新体验,手机电视手机报内容介绍及互动参与。地理论坛:国内最权威,人气最旺的地理论坛。个人门户:国内首家权威地理爱好者个人展示平台。地理商城:主要经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旗下所有杂志的订阅销售,同时兼营地理类相关户外旅游产品。全景中国(二期上线):分省介绍中国吃、住、行、玩等4个方面全面内容。足迹中国(二期上线):将个人旅游足迹标注到地图上,展现给所有好友及其他网络用户。V访谈(二期上线):邀请与地理、生态、户外相关的名人和普通人齐聚一堂,展现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和成就。
现在定价人民币20元一期,每月一期
嘿嘿,找到了,2003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四川专集目录P20 中国人对青藏高原的科学探索P28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大事记撰文/刘晶P60 与老青藏面对面撰文/刘晶 摄影/章铭陶等P76 中国水坝:游走于期望与声讨之间撰文/渭一P88 反水坝运动在世界撰文/范晓 易水P100 数字模拟 重现北京老城撰文/卢正刚 数字图象/水晶数字科技公司P114 龙岩: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撰文/茹果 摄影/姜平P124 追寻日本的玄奘——圆仁足迹撰文摄影/阿南史代 翻译/朱丽双 阎彩娥地理视点P18 阅读青藏高原撰文/马丽华P70 要不要给子孙留一条自然的河 简介 河流是有生命的,这不是比喻。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有个著名的“侵蚀循环”理论,他把河流的发育过程分为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大地上某个区域地壳上升,山脉隆起,随之河流诞生,开始发育。地壳上升的越快,河流切割的越深,这时的河流激流澎湃,昂扬奋发,河谷呈V字型,正处于青年期;随着河谷的深切,两岸崖壁岩石发生的风化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坍塌和滑坡,使河谷开始变得开阔和坡度变得较缓,这时的河流是壮年;当地壳上升变得缓慢或终止时,河谷将变得越来越开阔和平坦,最终地壳隆起被夷平,河谷变成准平原,河流进入老年期,最后河流死亡。这就是河流的一生。然而河流的寿命是非常非常长的,长到以百万年,千万年计。 人类活动可以缩短河流的生命。对河流影响最大的是在河流上规划了一处处大坝,称之为梯级开发。有一个概念曾经很时髦——河流的渠化,就是通过建一个一个的大坝,把自然的野性的河流渠道化。实际上这一处处大坝好象是河流的养老院,使河流一段一段地提前进入老年期。说河流的寿命仿佛有些遥远,那种时间尺度太大,人类个体的生命根本无法见证,但是那些人工水坝的寿命却是人可以见证的。 我刚刚去了四川,在从成都奔康定的路上,我看到了青衣江上,一个水库被河流携带的卵石淤满,河水从大坝顶上奔腾而下的景象,作为一个水库,它的生命已经结束了。 四川西部——横断山区,到处是深切的峡谷和湍急的河流,这种景象在旅行者的眼中是美景,但在水电开发者看来却是水电的富矿。在川藏线上,我看到公路被迫改线,原来这里正在修建一座水电站。当我离开川藏线,驾车驶向一条乡间公路,正陶醉于河流两岸如画的牧场和藏式居民时,同行的向导告诉我,这里也已被规划为一个水电站 川西之行,给我一个印象是:好象每一条河流都被水电建设者规划好了建多少个水坝,不仅仅是规划,深山峡谷中到处都是水坝建设的工地。中国好象进入了一个水电建设的高峰期。 回到北京,我接触到一个重要信息是云南怒江上要建水坝,引起了一场讨论。讨论中一个重要的论题是:要不要给子孙留一条原生态的河?因为怒江是我国目前没有建水坝的两河之一(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 当我接触到这个问题时,悚然一震,这一问题为何如此有力,似乎将人从沉睡中惊醒。 关于在河流上建坝所引起的生态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三峡大坝的争论是高峰。主张建者,理由十分充足有力,如:发电、防洪、灌溉、航行等功能,反对建者针锋相对,如:水生物洄游路线受阻和环境的改变、引发泥石流、滑坡和地震、大量的生态移民、对河口地区堤岸的影响等等 在“经济发展”的强大压力下,关于生态的观点总是显得苍白,最终还是建坝的观点取胜。 然而怒江上要建水电站,反建坝者的观点却一反常态,根本就没有提什么生态环保之类的理由,而只是问一句:要不要给子孙留一条原生态的河? 这一问之所以有力,在于它仿佛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退缩到角落里的奋力一击;又好象是理性的诉说无效后被迫求助于情感。 这一问隐含的前提是:所有江河都被一处处大坝截断了,难道不能留一条吗?这里面的比例是“所有比一”。 这一问里面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难道不能留一条原生态的河给子孙后代们研究、观赏吗?甚至留一条原生态的河与那些建大坝的河对比之用。 “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给子孙”。这问题的提出多少有些悲凉。想想看,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已经深入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总是把自然和人文相对提出,但是还有人类没有干涉过的纯粹的自然景观吗? 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给子孙后代,我想起一串类似的问题:譬如:留一块未开采的煤田、油田给子孙;留一块荒野给子孙,甚至我们还可以提出是否应该留一片未经科学考察的区域给子孙后代。因为子孙们也有到一片荒野上考察的愿望和权利呀?
每年的增刊比较不错,比如05年10月 06年10月等。看完就花钱吧,上面的地方都要去走走啊,要买越野车,要旅游等等,不去难受,去了花钱
【杂志铺】国家地理杂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优劣势如下《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中国大陆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去图书馆看,学到了很多地理知识,也为我后期工作提供了很多素材。而且杂志的风格我很喜欢。喜欢地理 喜欢旅游的可以关注它。良心杂志,科普中国,为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努力。
中国旅游局发行的节目
你家是数字电视吗给数字电视供应商打电话交钱就可以看普通有线电视看不了
没有改名国家地理app是一款新闻资讯阅读的生活服务软件。国家地理app安卓版内部包含了十分多样的新闻资讯信息。国家地理app主要以祖国打大好山河为主题,能让用户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家地理app,一般又称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影像,是*有力的语言。每日精选APP,每天为您奉上多张精选照片,天文地理人文科普包罗万象。
有的,买杂志的地方一般都有,只不过要翻译,一般比美国出来的晚一些~
用迅雷能搜索到一些 然后去verycd去也能找到一些我已经成功下载了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4月 至2007年3月的所有期刊,30多期全是pdf格式,很不错最难下的就是 08—山河抗战 这期
如果评选中国最优秀的杂志,我相信中国国家地理一定会入选,不仅仅是精美的印刷,优美的图片,更有历史的厚重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当然这些优点大家都知道了,读了这么久,我主要想写写这本杂志的不足,虽然这些不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一,就是受中国国情影响,有些只能唱赞歌,不能提异议,这点不是杂志的原因,而是国情的原因,所以就不多谈了。 二,广告。虽然广告图片很美很有创意,但是读者购买杂志是为了更好的阅读而不是看广告。希望杂志社把广告归到一起,不要在正文中突然插广告,这很影响阅读心情的。再优美的广告如果突兀的出现,也会破坏读者沉醉的心情。 三,相片。相片可以说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但显然杂志选用的相片有很多流于形式,甚至是凑数用的。我想这个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供稿,或者杂志社能够选择的杂志相片过少。因为杂志中的地图实在是做的很好。希望杂志社能够有自己的专职摄像师,向美国的地理杂志看齐。要知道,相片是这种地理杂志的重中之重。 四,地理与历史。这本杂志似乎更多篇向历史,虽然是人文类的。历史与地理联系紧密,但是还是希望能看到名副其实的地理杂志。虽然这点很难,中国的历史有这么深厚。
记录地理、记录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权威性、科学性通行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 创刊于188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至今已走过了117年的历史,著名的黄色方框是它在全球通行的标志。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它的视角立足全球,从南非的部族到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从海底到太空,从见证帝王、君主的加冕到对科索沃恐怖暴行的无畏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不仅仅记录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求。美国《国家地理》意味着权威性、科学性,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而非单纯的一本杂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尤其是那些杰作,总是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满足了人们渴望冒险、追求新鲜与刺激的心理需求。一百多年来,美国《国家地理》一直坚持苛刻的品质追求和唯美与革新的信念,使它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为了使中国的读者更多地了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名为“超越视觉”的“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摄影作品中国巡展”首次大规模登陆中国。本书所精选的全部图片均来源于此次巡展,内容涉及人文、景观、探索、动物等领域,囊括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的经典摄影作品一百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