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日前表示,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世界第二,全时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
答:是。因为由此可见,我国的专利人才是非常多的,而这些专利人才的出现需要教育的支持,进而我国的教育也是很成功的。
自1985年4月1日至今,我国专利法实施走过30年历程。30年来,我国专利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专利结构不断优化,专利竞争力长足进步,专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数量跨越增长 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连攀新高,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受理三种专利申请5万件,共授权三种专利9万件。 30年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保持了高速增长,2014年专利申请累计受理量超过1500万件大关。令人振奋的是,我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量依次实现了对欧、韩、日、美的超越,2011年达到了6万件,历经16载,一跃成为世界发明专利申请第一大国。2012年7月,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仅耗时27年,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最快的国家。 截至2014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9件,比“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高出了6件。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内专利为8万件,占比接近60%,专利优势明显。 结构不断优化 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稳固。 30年间,发明专利申请国内比重由不足五成提升为近九成,发明专利授权国内占比已接近70%。2011年,有效发明专利国内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半数,实现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和有效量相对国外在华量的全面超越。 同时,2014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职务申请比例提高到81%;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比例达到90%;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职务发明比例上升至90%。30年间,职务发明创造已由专利法实施之初的不足半壁江山,发展成为专利事业发展中的绝对力量。 30年来,国内企业累计提交发明专利申请6万件(截至2014年底),占国内累计发明专利申请的54%;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累计授权9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累计授权的50%。近年来,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我国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国内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61%和56%,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日渐突出。 实力长足进步 2014年,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539万件,占全球总量的12%,自加入《专利合作条约》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世界排名已上升至第3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稳居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世界前三。我国创新主体海外专利布局能力显著加强,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之中,2014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国外来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有22个,比2006年的7个增加了15个,在所有35个技术领域中,国内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我国在占优领域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在相对劣势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断缩小。(
完成三大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国家逐渐富起来;常娥奔月、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和谐高铁等
选择B,主要是针对中国目前技术转化成功率不高,以及企业不愿意公开自身技术,不促进市场转化提出看法的。
对于专利问题,我觉得还是得先树立起专利的意识。没有认识到专利的重要性,又怎么可能真正在政策上落实它呢?中国向来就不是一个注重专利的国家,因为我们不是依靠发明起步,而是生产,因此我们中国制造是我们的标志。其实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侵权的行为,但是作为中国这个大环境下的我们并没有感到多不妥,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无偿去获得这些东西和或者服务。就拿最常见的例子,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人家卖盗版书籍,可能有些长见的人就知道这是侵权的,但是学生们可就很欢乐地就买了几本,有谁会觉得奇怪吗?有谁会去举报吗?没有。而且说句昧良心的话,这些盗版确确实实让我们花少钱却享受到一定的物质,这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但是如果你是版权专利的享有者的话,这些盗版分分钟会让你吃大亏,当年香港电影的没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盗版碟片的出现,很多电影人甚至没工开,只能混吃等死。香港电影《电影鸭》便生动幽默地反映了当时香港电影的情况。另外还有书籍的版权问题,如果你喜欢一个作者,但你却贪便宜买了盗版书,这并不是爱这个作者,更甚者是在害作者,郭敬明也曾表示由于盗版书籍猖獗,他当时作为当红作家,其实收入很多也被盗版给吞掉了。所以,对于这样的群体来说,专利可能是他们脑力成果的最大保障了。但是可惜我们国家目前在这方面还是力不从心,因为一开始就不重视,导致现在要来抓其实很难了,网络上难道不是侵权的重灾区吗?但是国家能一一抓吗?这要抓起来那还得了,而且也不是一句抓一句整顿就能轻松实现的,要不然某网盘和某分享就不会直接就取消掉了。不过退一步讲,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真的严抓和建立起专利制度,恐怕我们的老百姓很多东西都难以消费得起吧,大家知道在国外买书是很贵的。专利申请量高质低没关系,主要是要把这个意识培养起来吧。
这个确实是显示出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成功,我们国家一直都是非常注重教育的。
2016年1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有关数据。2015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取得新进展,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发明专利年度申请受理量首次超过100万件,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持续稳固。 此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2万件,同比增长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9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9%。截至2015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2万件。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发布了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详细排名。位列前十位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依次为:江苏(6015万件)、北京(5308万件)、广东(3477万件)、浙江(3345万件)、上海(7601万件)、山东(6881万件)、安徽(1180万件)、四川(9105件)、湖北(7766件)、陕西(6812件)。在2015年国内企业(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844件)位居榜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673件)紧随其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413件)位居第三,第四至十位依次为国家电网公司(2081件)、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15件)、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728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641件)、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596件)、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581件)、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509件)。
中国的专利是挺多的,这几年专利思想渗透的很快。但也有一个比较不乐观的消息。虽然中国的专利总量是多,但是高技术含量的专利还是少。 所以国家现在是提质,而不再注重量。以前的中兴,PCT专利的申请量好几年位居世界第一第二,却被美国一拳下来几乎弄死了这个企业。 说明专利还是要精,量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3万至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年出了 2000 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ASPT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创建的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 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国家级期刊“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增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是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的,不能称之为非法或违规出版物。大众期刊的增刊一般用来出版专辑、合集或纪念特刊。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
发明专利的申请周期一般是2-3年。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权均自授权公告之日起生效。由于专利申请必须经过专利局的审查才有可能获得专利权,因此从申请日到专利局对专利申请作出授权公告需要一定时间,这样,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所实际能得到法律保护的有效时期一定少于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专利权人所实际能得到法律保护的有效时期一定少于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自发明专利申请日起满四年,且自实质审查请求之日起满三年后授予发明专利权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专利权人的请求,就发明专利在授权过程中的不合理延迟给予专利权期限补偿,但由申请人引起的不合理延迟除外。为补偿新药上市审评审批占用的时间,对在中国获得上市许可的新药相关发明专利,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专利权人的请求给予专利权期限补偿。补偿期限不超过五年,新药批准上市后总有效专利权期限不超过十四年。
法律分析:专利每年维护费也就是专利年费。专利分为3类,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1)发明专利的年费:1-3年900元;4-6年1200元;7-9年2000元;10-12年4000元;13-15年6000元;16-20年8000元。(2)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年费:1-3年600元;4-5年900元;6-8年1200元;9-10年2000元。注意:可以减缓的专利年费是自授予专利权当年起三年的年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五条 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手续,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费用。
是上一年的,如2016年的影响因子其实是2015年的。都是统计前一年的。
science英 [ˈsaɪəns] 美 [ˈsaɪəns] 科学; 理科; 学科; 技术,知识; [网络]科学; 赛先生; 科学杂志; [例句]The best discoveries in science are very 最伟大的科学发现都非常简单。 [其他]复数:sciences 形近词: faience adience
Science是爱迪生创办的,所以一般刊登科学类的文章多一些。
“science”的音标是 ['saɪəns],按音标读。释义: 科学;技术;学科;理科。相关词组:political science [社科] 政治学 ; 政治科学 ; 政治 ; 政治系natural science [科技] 自然科学 ; 理学 ; 博物 ; 理论科学archival science 档案学 ; 档案科学 ; 档案学研究Christian Science 基督科学教会 ; 基督教科学派 ; 基督教科学会 ; 基督科学会planetary science [天] 行星科学相关句子:She specializes in computer 她专攻计算机科学。He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他养成了对科学的兴趣。Wars stun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the 战争使世界的科学发展受到了抑制。The book stands out as one of the notable landmarks in the progress of modern 这部著作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著名的里程碑之一。We must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therwise we will lag behind 我们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否则我们要落后于其他国家。
李琳博士就是典型的通过一路读书敲开高等教育的大门,走上人生巅峰的“寒门贵女”杰出代表。然而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思想阴影仍然存在于无数社会角落,不少女学生即使读到了大学,自己也自觉低男性一等,缺少强烈的事业进取心。
音标是:英['saɪəns]释义:科学;技术;学科;理科(Science)人名;(英)赛恩斯[ 复数 sciences ]短语:social science [社科]社会科学;人文社科;社科词源解说:1300年进入英语,直接源自古法语的science;最初源自古典拉丁语的scientia,意为知识。扩展资料:常见错误:(名词)农业和工程学都是应用科学。错误: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re applied 正确: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re applied 分析:当science表示“科学(总称)”时是抽象名词,不可数,但表示某具体学科时则是可数名词。
四川农业大学招生代码是1062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四川农业大学(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川农大”,校本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都服务全川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单位,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雅安、成都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历史沿革四川农业大学源自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27年和1935年两次并入四川大学,1956年由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往原西康省省会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3月,设有学院26个,研究所(中心)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2022年2月,学校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智慧农业、草坪科学与工程、教育技术学专业。 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3600余人,其中:教授426人、副教授574人;博士生导师272人、硕士生导师83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4人,四川省特别人才计划人选14人,天府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人、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3人、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0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3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4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人。建设概况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8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0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自定)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四川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四川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土壤学,森林培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果树学,草业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植物病理学,植物学,土地资源管理(培育),水产养殖(培育)四川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森林培育,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建设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含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7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2项。 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茶学、草业科学、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省级特色专业:植物保护、园林、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生物技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产养殖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农村区域发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国家拔尖创新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园林、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土木工程国际合作截至2020年1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还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科研机构截至2021年1月,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科技部条件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9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5个,以及四川省重点(高校)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社科研究基地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 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1月,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7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Science》发表高水平论文。馆藏资源据2021年3月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由雅安校区图书一馆、成都校区图书二馆和都江堰校区图书馆等组成,形成三地三馆的格局;图书总藏量89万册,其中,纸质馆藏05万册,电子馆藏84万册;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44770种,其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9050种;有国内外数据库82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1个,数据库内容涵盖所有学科专业,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构建了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